高考修辞教案(精选7篇)
1.高考修辞教案 篇一
高考复习教案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学目标】
1、体会八种修辞格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
2、根据修辞格的要求进行仿写。
【教学重点】掌握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教学设想】讲解二课时,训练二课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考点概述】
高考《考试大纲》中对“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考点作了十分清晰的界定。常见的修辞方法共考查8种,即比喻、排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正确理解修辞方法在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修辞方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等等。历年高考试卷中,修辞方法的考查同阅读、鉴赏结合,仍是重要的关注点;修辞方法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考查更是近年高考的发展趋势所在,这或许又是以后修辞命题的一大热点,也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修辞知识介绍】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只要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具有相似点就可形成比喻。比喻由本体、喻体、喻词构成,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类。比喻的作用是对事物进行描绘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深刻印象,也可以用常见的事物说明深奥的道理,使道理显明。
使用比喻要注意:①喻体要常见易懂;②比喻要贴切,不能信手拈来;③要注意思想感情。
2.比拟
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形式。比拟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使读者对事物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引起感情的共鸣。
使用比拟要注意与比喻的区别:比喻是“以此喻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上,且喻体必须出现;比拟是“拟此为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动词上,而喻体始终不出现。
3.借代
借代就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主要有以下七种借代方式:特征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结果代原因,牌号代本体,产地代本体。运用借代可以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事代情,从而引发读者联想,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使用借代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借代的事物要有所交代,本体借代体不能同时出现;借代与借喻不同,前者注重相关性,后者注重相似性,借喻可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4.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的修辞手法。使用夸张可以揭示事物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使人联想,创造意境。
使用夸张既要注意显豁,又要注意以事实为基础,还要注意文体特征。
5.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有正对、反对、串对等。使用对偶可使表意凝练、抒情酣畅;语言整齐,富于美感;也便于记忆。
使用对偶要注意与对比的不同,前者指形式而言,后者指内容而言;对偶中的反对则是两种修辞的兼用。对偶有严式和宽式两种,严式的对偶通称对仗,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对对联往往就要达到这样的要求。
6.排比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一组句子。使用排比可以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使用排比要注意与对偶的区别,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排比常用同一词语作为提示语,对偶一般不重字。
7.设问
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说出自己的看法的一种修辞方法。分自问自答和问而不答两种。使用设问,可起到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的作用;有时用在文章中间,也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8.反问
反问也叫反诘,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包括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使用反问能加强语气,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也有区别。设问多是自问自答,反问则是问而不答,人们可从问句本身体会出答案;设问本身不表示肯定或否定什么,答案在后面说出,反问则本身就包含着作者的意思;设问是为了提请注意引发思考,反问则是为了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我们学习和研究修辞方法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和表达,高考的命题也是基于这样的共识,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和练习都要从理解运用着手,要能分清这八种修辞手法,能分析其作用。
第2课时
应考方法盘点
一、注意考查特点
历年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呈现出这样两个特点:
1.着重考查正确运用
高考考修辞,一般不考修辞方法的辨认,着重考修辞方法的运用,即根据规定的情境,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或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因此,所给材料,所设情境,多来自于现实生活,与自然、社会、人生密切相关。近若干年来尤其如此。2.多与其它表达方式结合
高考考修辞,注重综合表达能力的考查。有与仿写结合的,有与“连贯”结合的等等。即使考修辞方法,也很少只考某一种修辞方法的,往往多种修辞方法放在一道试题中考。例: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有些事情我们要勇于放弃,只有放弃才是明智的。悬崖上的青松懂得不放弃平坦,就难以展示自己独特的生命风采;
。如果对什么都坚守,对什么都穷追不舍,则是愚蠢的,池中的鱼儿往往不知道放弃那些诱人的美味而上钩,从而把自己变成了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这道试题兼考修辞(拟人)、仿写、扩写、“连贯”诸项,有相当的综合性。所给材料,首句表明对“放弃”的看法,后面的话都是用来证明这一看法的。根据试题规定的“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的要求,“风采”后可以接写“荒野上的梅花知道,只有放弃春天的舒适,才能赢得人们对自己的品格的赞美。”“美味”后可以接写这样的话:“池中的荷花不懂得在严寒来临之前要放弃漂亮的衣裙,从而使自己变得形容枯槁。” 此外,这一考点还常常出现在诗歌鉴赏题和现代文阅读题中,通常需要结合诗句或文章内容辨别使用了何种修辞方法以及修辞手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
二、几种易混的修辞格的辨析
1、比喻和比拟的辨析
(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3)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2、借喻和借代的辨析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2)不同点
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3、对偶和对比的辨析
(1)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例1]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例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例1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2)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格现象。
[例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4]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4、排比和对偶的辨析
(1)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
[例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上例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光”,或“一街灯光,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例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例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例2是排比,“要”是提挈语;例3是对偶,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
(3)对偶在平仄、对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则无此要求。
5、反问和设问的辨析
(1)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
[例1]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
[例2]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例1是反问,能明确肯定“美”的意思,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例2是设问,问句本身不能明确什么意思,句末只能用问号。
6.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
三、注意辞格的综合运用
1.兼用——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种辞格。例如: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反对党八股))比喻、引用兼用。
2.联用———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科学的春天》)先引用、再排比、后拟人联用。
3.套用——一个语句,从总的来看用了某种辞格,而分解开来看,其中又包含着其它辞格。例如: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泰山极顶》)排比中套用反问、比喻、拟人、夸张。
2.高考修辞教案 篇二
一巧用修辞, 让题目靓起来
元人陶宗仪提出文章“起要美丽”。明人谢榛说文章“起句当如爆竹”。高考作文的开头, 如果使用多种修辞手法, 就能让它美丽起来, 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张僧繇》中描述:“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 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 固请点之。须臾, 雷电破壁, 两龙乘云腾去上天, 二龙未点眼者见在。”作文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如果画好了“龙”而没有点“睛”, 那么这篇文章也不能脱颖而出。“题好一半文。”一个好的标题不仅简洁明了、生动形象, 而且能够更好地引导读者清楚理解文章的内容, 让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高考作文中, 修辞具有增强语言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作用, 能够把文章内容生动鲜明地表达出来。举个例子, 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活是本无字书”“生活是五味瓶”。如运用设问修辞手法:“善行是什么”。如运用对偶修辞手法:“微笑如歌, 善行如月”。如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痛并幸福着”“高尚与卑鄙”“有欲与无欲”。修辞手法拟出的作文题目, 不仅能使读者感到生动活泼, 而且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巧用修辞, 画好“凤头”展才情
古把好的开头比作“凤头”, 并强调为文“起要美丽”。要怎么样刻画“凤头”呢?要做到开头别致小巧、新颖独到、引人入胜, 这样才能刻画好“凤头”。在高考作文中更应该画好。我们知道, 在高考改卷的现场, 任务繁重, 时间紧急, 而此时, 如果你的文章开头能写得好, 它就会吸引改卷老师的目光, 同时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你的作文增分。
高考作文里, 如何画好“凤头”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运用修辞。在作文的开头用好修辞, 可以增加文章的美感和气势。我们常说做一件事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写作也是如此。只有开好头, 才会有后面的精彩。文章开头运用修辞还可以吸引读者, 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高考作文开头也是改卷老师的关注点, 写好了能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印象, 从而有得高分的机会。例如高考满分作文《因诚信酿造生活》中写道:“生活如酒, 或芳香, 或浓烈, 因为诚实, 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 或高昂, 或低沉, 因为守信, 它变得悦耳;生活如画, 或明丽, 或素雅, 因为诚信, 它变得美丽。”本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增加了文章的气势, 读起来朗朗上口, 增强了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使文章景象纷呈, 酣畅淋漓, 气势磅礴, 汪洋恣肆。
如高考满分作文《要化压力为动力》这篇文章中写道:“访风景名胜, 常见巨石下曲生一松, 昂然上长;听名人事迹, 常有坎坷中铸就辉煌, 光芒四射;遇敌侵、震灾, 常喜国人们空前团结, 抵御取胜……可见, 压力之下, 常生动力。生活中, 化压力为动力, 才会一跃而起, 一飞冲天!”它用了“常见”“常有”“常喜”这三个词和松树、名人、国人三种有共性的现象联系起来, 用排比导出一个结论“压力之下, 常生动力”, 并引出中心观点:在生活中, 我们要时时刻刻化压力为动力。这是一种中心论点的方法。
三巧用修辞, 画好“豹尾”出气势
人们经常说, 做一件事, 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始, 有一个圆满的结束, 这是我们应该达到的要求。圆满的结束, 也就是事情要有一个好的结果。古人把它叫作“豹尾”。写文章也是一样的, 一篇文章好不好, 除了看它的内容和思想外, 要看它结尾能不能给人以启迪。高考作文里, 文章结尾好不好, 关系到作文的得分。因为文章结尾是改卷老师关注的一个重点, 同时结尾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只有写好了结尾, 才能有得高分的机会。好的结尾, 能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写好文章的结尾, 特别是叙事文章的结尾, 能给读者留下一个完整的形象, 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在文章结尾处可用比喻、拟人、引用诗句、排比等手法, 使文章更增气势, 让读者过目不忘。
比如善用比喻的例子, 2005年湖南高考一考生的佳作《那鱼那鹰那人》中写道:“鱼, 终究是离不开给予它生命之源的水。鹰, 终究离不开给予它希望之源的天空。我, 始终逃离不了父母和亲人朋友们的爱心交织成的幸福圈……”结尾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来倾诉情感, 文采飞扬, 含蓄而富有哲理。
如果用俗语、名言、歌词、警句、诗文作为结尾, 便会收到收束有力、余音绕梁的效果;同时还能够很好地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达到以少胜多、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例如2005年高考浙江的一篇佳作《一双童鞋》中写道:“是啊!‘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不就昭示着豪迈的超然般的幸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不就阐述着闲适超然般的幸福?‘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不就演绎着狂傲超然般的幸福?啊, 一双童鞋, 超然一点, 幸福多多。”文章结尾作者引用了三句诗词, 给读者阐释了“超然般的幸福”的含义, 言简意赅, 精练有力, 可谓恰到好处。
以设问结尾, 不仅韵味悠长, 而且让人深入思考。举个例子, 像2005年甘肃高考佳作《米卢与孔明》中写道:“为何千年的文化积淀却让我们愈发地功利与短浅?为何我们在现代社会里沐浴着文明, 却在心中滋长着狭隘?米卢与孔明, 我们的对待又为何如此不公?我们是否也应该重新审视, 怎样对待忘记与铭记?”在文章结尾连续四个发问, 把作者对现代文明社会经过深邃而理性思考和深沉的品味体现出来, 而且这样的发问, 使人深省, 并引起警醒, 催人奋进。
3.常见修辞在高考试卷中的运用 篇三
一、修辞在语言综合运用题中的运用
将修辞手法融合到语言综合运用题中去考查,是近几年来修辞考查的普遍方式,受到各地命题者的普遍青睐。这一类试题很多,现从以下方面,举一些例子加以分析,以期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1修辞在句式变换题中的运用。有的句子句式比较凌乱,往往长句与短句、主动句与被动句、整句与散句等杂糅在一起,造成语意不连贯,表意不简明等错误。为此,常常要对这样的句式进行改写、变换,同时结合一定的修辞,使句式整齐,表意明确。例如:
将下面句子加横线的部分变换成四个“是”字句。(可适当增减词语,保留全部信息,语意连贯)(2005年高考江西卷第22小题)
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有碧湛湛的海和青郁郁的山。
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排比句与对偶句的灵活运用,解答的关键是,考生必须依据前一句的句式特点及题目要求的“是”字句,合理搭配材料内容,组织三个“是”字句,做到语言通顺。
答案示例
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山是青郁郁的。
2修辞在仿句题中的运用。句式仿写,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字数基本一致、修辞完全相同的句子,构成排比句,能增强气势,使句子音韵和谐。例如:
仿照文中开头一句话的句式,在横线处写两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都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并与开头的一句话构成排比句式,使文段语意完整。(2007年高考宁夏卷第22小题)
没有太海的粗狂豪放,可以有小溪的轻盈从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向每一个人敞开胸怀,我们总能在那里找到自己的色彩,自己的价值。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仿句能力及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必须依据前一句的句式特点“没有……可以有……”,前后要构成对比关系,同时,要关注开头一句比拟的特点,它要求所选喻体须一大一小。
答案示例
没有太阳的热烈奔放,可以有月亮的温馨宽容;没有大鹏的豪迈威武,可以有小鸟的温柔可爱。
3修辞在,句子扩写题中的运用。有时句子的扩写,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同样会作一些要求,以期句式整齐和谐。例如:
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写一段树叶与阳光的对话。(2007年高考四川卷第19小题)
树叶(感激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排比)
阳光(谦逊地):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扩写与修辞运用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题中“感激地”、“谦逊地”这些提示,同时,要按照题中所要求运用的修辞手法,做到组句贴切而生动。
答案示例
树叶:①你用火一般的热情给我以新绿,给人们以温暖,给大地以光明,世界因你而流光溢彩。②你无私的关爱,慷慨的施与。温暖的呵护,使我的生命充满活力。
阳光:①你是大地的外衣,不单是我,和煦的春风、锦绵的细雨,也为你增添了美丽。②你是绿色的宝石,没有你的质地,在你身上也不可能闪烁我的光辉。
4修辞在对联拟写题中的运用。拟写对联,不仅要做到“神似”,即上下联内在关系要紧密,意顺脉畅,形成一个综合的相互补充、映衬的意义链,而且要做到“形同”,即上下联句子的结构要相同,字词的平仄对仗要合乎要求。例如:
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2004年高考全国卷I第24小题)
第一题
①扫千年旧习,_______
②祖国江山好,_____________
第二题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对偶这一修辞手法的能力。题干指出,所给的文字都是“春联的上联”,这就确定了对句的内容也属于春联的范畴。对联有正对、反对、顺对之法,只要词性相当,语意相连,合乎对仗规则就可以。
答案示例
第一题:①“树一代新风”或“树世纪新风”②“大地气象新”或“神州大地新”。
第二题:“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目红”或“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香”。
5修辞在公益广告词题中的运用。在公益广告词中运用修辞,可以把词句修饰得优美、生动、感人,使之产生更强美感,通过生动形象的文字,准确表达意图,突出其感染力,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例如:
请拟一条以“说普通话”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2004年高考全国卷l第23小题)请拟一条以“公民义务献血”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2004年高考全国卷Ⅱ第23小题)
公益广告词要做到生动感人,运用修辞是最佳的途径。如上述两题的参考答案与解析:
“说地地道道普通话,做堂堂正正中国人”,“说普通话,迎四方宾客;用文明语,送一片真情”,“民族在奉献中崛起,生命在热血里绵延”等,就运用了对偶的修辞,节奏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给人以美感,也便于记忆。而“说好普通话,知音遍天下”中的“知音”二字,一语双关,增加了广告词表现的层次性和丰富性,词浅意深,回味无穷。
“献出的血有限,献出的爱无限”,“好人献上一滴血,病人除却万分忧”等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普通话——人类沟通的桥梁;普通话——人类智慧的结晶”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各自的作用。“为何血浓于水?因有爱在其中”,“你想为社会做点贡献吗?你想为他人献点爱心吗?请参加无偿献血”等,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构思新颖。提问巧妙,发人深省。
6修辞在语文活动题中的运用。我们开展语文活动时,常使用简洁有力、鲜明突出的词语、短语或句子来表达。因为语言有感召力,才能调动起参与者的情绪来。为此,我们在开展语文活动时,也常要求运用修辞手法。例如:
针对下面反方的说法,写一个反问句,把正方的话补充完整。(2007年高考浙江卷第22小题)
反方:如果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诗人李白感受到的月亮之美,难道和你是一样的吗?
正方:如果美不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
此题将修辞手法放在语文活动当中考查,目的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单纯考查修辞手法,在说话时灵活运用修辞手法,能够生动形象,亲切感人,简洁有力,还能够显示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学识水平。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正方的观点:美是客观存在。然后用反问形式举例作答。
答案示例
埃及人赞美的金字塔,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就不美吗?
7修辞在图文转换题中的运用。在图文轉换题中运用修辞手法,能够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感人,不但给人以视觉感受,更让人受到优美语句的熏陶,能显示一个人的语言才华。例如: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上的祥云图案,寓含“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之意。请以“祥云与奥运”为内容,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不超过50个字。(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第20小题)
此题把图文转换与修辞结合起来进行考查。答题时,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弄清祥云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的意义;二是主题要明确——富含“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之意,以“祥云与奥运”为内容;j是要有文采,即要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字数不能超过限制。
答案示例
你是轻轻风儿,我是朦胧纱;你是飘浮祥云,我是和谐中华。盼呀盼,你——奥运,终于到我家,熊熊火炬,友谊共升华。
8修辞在应用文写作中的运用。应用文写作,有时为了表达感情。增加文采,也常常需要运用修辞手法。例如:
写一张给亲属的节日或生日贺卡。要求:感情真挚自然,语言连贯得体,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出现真实姓名,正文50个字左右。(2005年高考江西卷第24小题)
此题把修辞放在应用文中考查,别具一格。它既考查了学生写贺卡的能力,又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开放性强,鼓励创新。答题时,既要认真考虑贺卡的格式、内容,又要考虑运用哪一种修辞,使表意更明确。
答案示例
爸爸:
今天是您的生日,您在千里之外为事业、为家人的生计奔波,正因为有您,我才能坐在教室中参加高考,我一定会像您一样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家庭·对得起自己。
祝您生日快乐!
儿子:***
*年*月*日
二、修辞在诗歌鉴赏题中的运用
《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的要求有两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修辞手法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所以,要做好古代诗歌鉴赏题,就一定要掌握好修辞手法。古典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很多,主要涉及的有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对比、夸张和反复等。修辞在古代诗歌鉴赏题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诗歌形象设题。一般说来,诗歌作品的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作者在塑造这些形象时,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使形象成为作者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这样,不但使形象更具体生动,而且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例如: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高考浙江卷第16小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这道题即在诗歌鉴赏中考查修辞的判断及效果。命题人把诗歌形象和修辞手法结合起来进行考查,不仅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主观之情,而且也使客观之物“荷”更具艺术感染力。
答案示例
拟人的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限”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2结合诗歌词、句的赏析设题。高考对语言鉴赏的要求,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语言鉴赏中结合修辞,不但能让人体会到诗歌语言艺术的美,而且能让人感受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例如:
阅读下而这首清诗,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山东卷第14小题)
出关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e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这道题在对句子的赏析中考查修辞手法,我们既要抓住诗句中对比和象征等表达技巧,又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示例
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2)“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3结合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设题。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不是平白直露,而是隐晦曲折的,需要从两方面深入领会把握。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且能运用正确的世界观来评价作者的观点。在对内容的赏析中,也常常结合修辞设题。例如: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湖北卷第14小题)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官,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此题考查的足考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当然,重点是在考查修辞手法。显然,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修辞,使内容更突出,表意更清楚。
答案示例
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吴诗将宫外暗云端的飞雪、天气寒冷与宫内绿树碧檐、暖气融融形成鲜明对比。李诗将华清宫的古今境况形成对比,古时君王在此游乐,而今却是只有树长生。
4结合对诗歌情感的赏析设题。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是以抒发真实的、强烈的、带有普遍性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人、事、物或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以及思想主张。同时,诗人为了使自己的情感表达得真实感人,在描写中常运用修辞手法。例如: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重庆卷第13小题)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潆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作答第一问,只要围绕“海棠特点”在诗句中提取信息,就能准确作答。第
二问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苏诗中“睡去”与“红妆”的拟人手法十分明显。
答案示例
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三、修辞在文学作品类文章阅读题中的运用
在高考试卷中,文学作品类文章阅读题的选文,大多是名家名篇,底蕴深厚,情文并茂,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为此,设题者在注意考查学生基本阅读能力的同时,着力引导考生披文人情,结合对修辞的考查,发掘文本的人文蕴含。修辞在文学作品类文章阅读题中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设题。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主要包括: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反映深层含意的词语,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对文章结构起连接作用的词语,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等。有时,作者为r使词语的含意更加生动有趣,更加富有哲理,往往加上一定的修辞手法。例如:
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5小题)
本题考查分析词语在语境中含意的能力。词语“道旁石”、“补天手”在此有明显的比喻义,根据比喻句的特点,依据原文“无缘补天”却被放逐作“道旁石”和“回到祖国却不是道旁石”两个关键点即可作答。要注意以石喻人、喻事。
答案示例
“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在文中指被弃置不用的人才。“补天手”在文中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这样的人才。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被放逐的古代名臣。
2结合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设题。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要理解文章,首先要理解句意,特别是重要句子的含意。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而有些重要语句,带有明显的修辞格。为此,对含有修辞格语句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加以分析。例如:
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2007年高考天津卷第19小题)
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解答时要从对句子本身的关键词的含意的理解人手,要分析本句所采用的表达技巧以及本句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的是小花的顽强生命力。“灿烂”一词则表明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
答案示例
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3結合赏析文章的语言设题。文学作品的语言,是语言艺术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它以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为基础,经过作者的加上、提炼,具有准确、鲜明、生动,富有形象性与艺术感染力的特点。它往往辅于修辞手法,来塑造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例如:
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2007年高考浙江卷第20小题)
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憧憧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道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象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黏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
由此可知,修辞手法的运用在高考试卷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同学们应重视这一知识点。希望同学们:①掌握修辞知识;②学会辨析;③按照要求,能够正确运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可从句法和词法两个角度考虑,先说技巧,再说作用。
答案示例
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4结合赏析文章的谋篇布局设题。文章的谋篇布局,是指文章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内在联系。从高考设题的实际来看,本考点在设置考题时,常常将修辞手法结合起来进行考查。例如:
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爱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2006年高考江苏卷第14小题)
此题虽然从谋篇布局上设题,但考查的却是修辞的作用。为此,答题时要从修辞手法的作用人手,同时要结合文章内容、结构作具体分析。
答案示例
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喜爱第一段或第二段的理由分别是: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在雨中的状态。如说牛“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可谓生动传神,突出了其静;第二段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如“白鹭越、飞越低了。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这里的比喻生动形象,给读者想象的余地。
由上可知,修辞手法的运用在高考试卷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同学们应重视这一知识点。为此,希望大家掌握以下一些应对方法。
1熟悉常见修辞格的特点、应用及修辞效果。
2修辞的理解和运用要注意和语法、逻辑结合,同时要和仿句、扩句等各类语言应用的考题结合,注意修辞格应用的广泛性、灵活性与多样性,绝不能孤立地学习修辞。
3正确运用修辞要考虑不同文体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比如,议论文是为了说理,说明文足为了介绍知识,散文是为了写景抒情等。
4修辞应用的难点,往往不在形式方面,而在内容方面,因此,学习时一定要把重点放在内容的揣摩上,平时多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会大有用处。
5提高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考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思维能力,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方差。
4.高考英语作文常用修辞手法 篇四
1.比喻(metaphor)
比喻就是打比方。可分为明喻和暗喻:
明喻(simile):
用like, as, as...as, as if(though)或用其他词语指出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例如:
O my love’s like a red, red rose.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花。
The man can’t be trusted. He is as slippery as an eel.那个人不可信赖。他像鳗鱼一样狡猾。
He jumped as if he had been stung.他像被蜇了似的跳了起来。
Childhood is like a swiftly passing dream.童年就像一场疾逝的梦。
暗喻(metaphor):
用一个词来指代与该词所指事物有相似特点的另外一个事物。例如:
He has a heart of stone.他有一颗铁石心肠。
The world is a stage.世界是一个大舞台。
2.换喻(metonymy)
用某一事物的名称代替另外一个与它关系密切的事物的名称,只要一提到其中一种事物,就会使人联想到另一种。比如用the White House代替美国政府或者总统,用the bottle来代替wine或者alcohol,用the bar来代替the legal profession,用crown代替king等。例如:
His purse would not allow him that luxury.他的经济条件不允许他享受那种奢华。
The mother did her best to take care of the cradle.母亲尽最大努力照看孩子。
He succeeded to the crown in 1848.他在1848年继承了王位。
3.提喻(synecdoche)
指用部分代表整体或者用整体代表部分,以特殊代表一般或者用一般代表特殊。例如:
He earns his bread by writing.他靠写作挣钱谋生。
The farms were short of hands during the harvest season.在收获季节里农场缺乏劳动力。
Australia beat Canada at CRIcket.澳大利亚队在板球比赛中击败了加拿大队。
He is the Newton of this century.他是这个世纪的牛顿。
4.拟人(personification)
把事物或者概念当作人或者具备人的品质的写法叫拟人。例如:
My heart was singing.我的心在歌唱。
This time fate was smiling to him.这一次命运朝他微笑了。
The flowers nodded to her while she passed.当她经过的时候花儿向她点头致意。
The wind whistled through the trees.风穿过树丛,树叶哗哗作响。
5.委婉(euphemism)
用温和的、间接的.词语代替生硬的、粗俗的词语,以免直接说出不愉快的事实冒犯别人或者造成令人窘迫、沮丧的局面。例如:
用to fall asleep; to cease thinking; to pass away; to go to heaven; to leave us代替to die
用senior citizens代替old people
用a slow learner或者an under achiever代替a stupid pupil
用weight watcher代替fat people
用mental hospital代替madhouse或者asylum
用emotionally disturbed代替mad
用washroom, men’s / women’s room代替lavatory
用handicapped代替CRIppled
用low income brackets; underprivileged; disadvantaged代替poor people
6.双关(pun)
用同音异义或者一词二义来达到诙谐幽默的效果:表面上是一个意思,而实际上却暗含另一个意思,这种暗含的意思才是句子真正的目的所在。例如:
A cannonball took off his legs, so he laid down his arms. (arms可指手臂或者武器)
一发炮弹打断了他的腿,所以他缴械投降了。
“Can I try on that gown in the window?” asked a would-be customer.
“Certainly not, madam!” replied the salesman.我可以试穿一下橱窗里的那件睡袍吗?或者:我可以在橱窗里试穿那件睡袍吗?
Seven days without water make one weak (week).七天没有水使一个人虚弱。或者:七天没有水就是一周没有水。
7.反语(irony)
使用与真正意义相反的词,正话反说或者反话正说,从对立的角度运用词义来产生特殊的效果。下面就是莎士比亚的戏剧Julius Caesar中的一个运用反语的很好的例子,Brutus出于野心刺杀了Caesar, Caesar的好友Antony讥讽Brutus说:
Here, under leave of Brutus and the rest—
For Brutus is an honorable man;
So are they all, all honorable men—
Come I to speak in Caesar’s funeral.
He was my friend, faithful and just to me:
5.高考修辞教案 篇五
一、巧用比喻,生动形象
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难怪著名作家秦牧会说:“精彩的比喻想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在作文中,善用比喻能让你的作文生动形象,满文生辉。请看这些精彩片段:
1、妈妈的爱,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照得我浑身洋溢着温馨;爸爸的爱,深沉得犹如高山里的树木,让我从不受风吹雨打;我的爱,没有惊天动地,只犹如一缕清风拂过他们的身边。(山东淄博卷《进进出出,真爱无限》)
2、历史不仅是一个叙事的书架子,更因为那里有思想,有灵魂,那一本本书立起来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河南卷《读史抒怀》)
3、正如鸣蝉惯于吵闹,黄蜂惯于蜇人,小孩惯于哭叫一样,我的家乡也形成了难以变更,也从来没有变更过的习惯。(安徽卷《习惯》)
4、良言一句三冬暖,宽容是冬天皑皑雪山上的暖阳;恶语伤人六月雪,如果你有了宽容之心,炎炎酷暑里就把它当作降温的空调吧。(山东济宁卷《宽容是阳光》)
5、四季周而复始,被自然调和得完美无缺,像一个精致光滑的瓷瓶。而人类,亦是这瓷瓶上美丽图案的一部分。(山东高青卷《天籁和鸣》)
6、琴声依旧回旋在苍照暮色中的小道上,却犹如一股清泉为每个途人洗去心灵的污垢,洗去疲倦的尘埃。(山东高青卷《琴声感动我心》)
7、细细的春雨,就像一个文静的姑娘,总是以轻得不能再轻的脚步款款向你走来。悄悄地织着一幅如烟如雾的薄纱,将天地都笼了进去。(山东高青卷《听雨》)
8、苦难,作为过去重重叠叠岁月的一种馈赠,似乎已成了一个老得该进博物馆的历史名词。我们常常拒绝苦难。(山东莱西卷《我们没有理由拒绝苦难》)
9、雨是秦槐汉柏下仁人志士落下的悲怆之泪;雨是桃花潭水边知己依依不舍的惆怅之泪;雨是茫茫戈壁间守边将士愁苦寂寥的乡思之泪。(江苏盐城卷《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10、感恩如一场及时的春雨,冲刷掉浮躁的尘埃与腐朽的气息,让一切在尘埃落定的平静之中孕育更加精彩的新生。(湖北武汉卷《提醒感恩》)
11、完美是梦幻里的一道绝胜的风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仿佛陶渊明笔下理想的桃花源。(湖北仙桃卷《追求完美与发挥优点》)
二、善用拟人,添彩增辉
拟人句具有思想的跳跃性,既可以增强语言的绚丽色彩,鲜明地表达作者的喜怒爱憎情感,也可以激发读者的想像,对描写的事物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感受着作者的强烈情感。请看这精彩片段:
1、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淼无垠;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有郁郁葱葱。(山东济宁卷《宽容是阳光》)
2、太阳收起了冬天的羞涩,毫不吝啬地洒下温情的阳光。“我要出来,我要出来!”豆子们欢欣地叫嚷着。(四川泸州卷《感悟绿色》)
3、柳树早已脱去了她如泉如瀑、如伞如盖的绿色,用她的萧条继续感动着人们。原本绿色的稻田也换上了金黄色的盛装,向人们炫耀着自己的成果。金色的桂花傲立枝头,散发着甜香。菊花更是不会放过这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争先恐后为秋天的金色画卷添上明丽的几笔。(山东高青卷《天籁和鸣》)
4、这些牵牛花,一个个都像张扬的小喇叭,朝着天空高喊着自己的豪言壮语,又像满盛着琼浆玉液的玲珑的高脚杯,等待着凯旋归来的众将士们开怀痛饮。(陕西卷《窗外的牵牛花》)
5、夕阳轰然下落在浔阳江中,溅起满天的晚霞,把江水染得赤红似血。(湖北仙桃卷《永恒的乐园》)
6、爸爸心爱的君子兰开了:有的已经绽开,大概是等不及了,长长的花朵是橙红色的,相互间笑着闹着,热烈奔放;有的也已经胀得鼓鼓的,像船舱,满装生命的酒酿,似乎一触即破。(江苏南通卷《嗅觉中的生命》)
三、妙用排比,气势如虹
排比形式多种多样,它将有魅力的句子集中,节奏分明,便于叙事,长于抒情,无疑会使你的作文大为增色,是创造文章语言亮点的一种重要手段。请看这些精彩片段:
1、希望在哪里?在于良好的开端。没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哪有俞伯牙常奏高山流水不断的希望?哪有凡高的向日葵展开花蕾的`期盼?哪有贝多芬走向命运交响曲的希冀?(北京卷《开端》)
2、哪怕富士山的雪峰射亮了我的眼,哪怕恒河的涛声充满了我的耳朵,哪怕牛津的花香已渐渗我的心腑,哪怕纽约的摩天大楼让我亦步亦趋,哪怕悉尼歌剧院的灯光在我的心里闪烁……然而我爱,爱故乡的玛瑙河,爱祖国泰山的雄奇,爱秦王兵马俑不逝的强悍,爱蜿蜒几千年几万里的古长城……它们是我生命里的风景,我为我的祖国,由衷自豪!(广东湛江卷《祖国,使我自豪》)
3、小草被暴风雨袭倒,是对生存的责任使它重新昂首,面向朝阳;河鱼被远逐到海洋,是对后代的责任使它重新起程,游回故乡;云雾被狂风吹散,是对万物的责任使它重新聚集,洒下甘霖。(山东泰安卷《这就是责任》)
4、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永不停息。淹没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拒绝杀害刘邦的大善;淹没了项羽拒绝听信众将良言的武断;淹没了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执着;淹没了项羽尸身被分割六份以邀功的悲壮,却给后人留下一段段悲壮英雄的绝唱。(山东莱西卷《一代英雄的绝唱》)
5、太阳的生存,为人类提供火与热,照亮人的心田;指南针的生存,为人类引航导航;花儿的生存,花作春泥给果实的成长输送营养。它们的生存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把千死万缕的爱献给人间。(浙江衢州卷《感悟生存》)
6、语文从我身边徜徉而过,留下唐风宋雨的慷慨激昂;语文从我身边流淌而过,留下诗林词苑的淋漓酣畅;语文从我身边飘然而过,留下美文小说的婉转悠扬。(江苏盐城卷《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6.复习修辞手法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熟知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2、能够正确判断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3、能够把普通句子转换成含某一修辞手法的句子。教学重点:
复习常用的修辞手法,并能准确判断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教学难点:
1、掌握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技巧。
2、能把普通句子转换成含有某一修辞手法的句子。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古罗马故事课件引入,说话的艺术性,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因用了排比,使演讲振奋人心,鼓舞人心,很有气势,故而当选。(激发兴趣)
2、同学们,请看这里的一组句子,请大家读一读,读后告诉我,你觉得哪一句比较好,说说理由。
3、对,“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比“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要好。因为用上翩翩起舞让句子更加形象,更生动,使句子表达的更透彻,明了,增强了语言的美感。这是一种拟人的修辞手法。
二、复习常用的修辞手法
1、好,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六年来,我们都见过哪些修辞手法?
2、学生各抒已见。老师板书学生汇报的修辞手法:比喻 拟人
排比 设问 反问 夸张 对偶
对,以上是我们学习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请同学们大声的读出来。
三、判断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出示课件)
1、读这张幻灯片里的句子,独立思考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抽学生回答自己的判断。并说说判断的思路。(1)请第一个学生回答“不努力,怎么能取得好成绩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老师补充说明:这个句子从标点符号来判断是一个问句,但它不要求人们做什么回答,因为答案就在其中,它的意思是:不努力,就不能取得好成绩。不过是用问的形式来加强这层意思罢了。反问句和一般的问句比较,它有较明显的标志词“怎么
呢”“难道
吗”(2)请第二个同学回答“我端起搪瓷碗,觉得它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
老师补充说明:这种修辞的句子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你看,一个碗很轻的,在这句中却觉得有千斤重,实在言过其实了,夸大其词了。还有缩小的那种,如:他的家只有巴掌大点地方。(3)请第三个同学回答“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偶)老师补充说明:对偶是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句子,一般诗句常用这种修辞手法。
(4)请第四个同学回答“大课间活动时间到了,同学们有的打篮球,有的打羽毛球,有的踢毽子,有的跳绳,玩的可高兴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老师补充说明:这种句子的特点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含有三个或以上的“有的”或“有时”“一会儿”的通常都是排比句。
(5)请第五个同学回答“庄稼长得好,玉米粒粒饱,高粱乐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老师补充说明:这种句子明显的特点是把人当成动物或植物来写,或把物当作人来写。
(6)请第六个同学回答“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老师补充说明:这种句子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说成另一个物体。两种物之间有相似之处,句中通常还有“是”“像”“如”“好像”等字眼。不过不是所有含有这样的字眼的都是比喻句,关键还要看句子是不是把这种东西说成了另一种。他们之间有没有相似之处。比如:“小明像他爸爸。”这一句就不是比喻句,因为“小明”和“他爸爸”是同一类。(7)请第七个同学回答“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老师补充说明:设问句最明显的特点是自己提问自己作出了回答。设问句的好处是更能引起注意,表示强调。
四、找一找
以上我们对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我们也知道运用修辞手法会使句子更形象生动优美。那你们有火眼金睛吗?请你们在本册课文中找出使用了修辞的句子,并有感情地读读,看谁找得快,找的多。
五、展示、评价
六、课堂检测
(一)下列句子是否用了修辞手法,如果运用了,请注明那种修辞。
(二)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的是()句。
(三)抢答练习。
(四)练一练。
(五)用一用。
(六)记一记。
七、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小学阶段常用的修辞手法,只要你掌握了修辞的特点,就能合理的运用了。希望同学们能灵活地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把语言表达得更动听更精彩些。
八、作业
板书设计
常用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7.修辞学教案 篇七
早在先秦时代,孔圣人就有名言:“言之不文,行而不远”。
《周易;系辞上》有云:“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荀子则说:“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汉代学者刘向更明确宣示:“说不可不善,辞不可不修”。南朝文论家刘勰则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中国人之所以讲究修辞,中国人之所以擅长美辞,于此可寻得历史的因由。修辞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修辞学真正作为一门科学出现于科学体系之中,只是近代的事情。1932年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建立起一个比较合理的、有一定实用价值的修辞学体系,把汉语修辞研究从修辞格这一狭窄的范围中解放出来,放置在一个人比较科学的基础上。
专业选修课每周2节,17周,总计34个学时,布置两次作业,考试采取写论文的形式(小说修辞现象研究,如莫言小说修辞研究;某部作品修辞现象研究;广告/报刊中的修辞研究)
× ×《围城》比喻特色谈 于宝娟
[摘要]本文利用具体实例从六个方面分析鉴赏《围城》比喻特色:
一、以虚喻实;
二、远距殊异设喻;
三、书卷气;
四、铺垫与点拨;
五、喻中有喻;
六、多格合用。有人统计过《围城》中共用了七百多条比喻,可以说《围城》中的比喻俯拾皆是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比喻非但没有让读者产生重复、累赘之感,反而显现出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的艺术效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比喻是形成《围城》幽默讽刺风格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围城》比喻手法的新颖独特源于作者的聪慧与渊博,源于作者对比喻精髓的深刻认识。[关键词]钱钟书;《围城》;比喻;特色
《围城》作为学界泰斗钱钟书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讽刺小说的典范,蜚声中外。这部作品具有深刻的悲剧意味又充满了浓郁的喜剧色彩,让人在掩卷大笑之余又陷入深深的沉思当中。这种艺术效果的取得,除了源于作者的聪慧资质、渊博学识之外,主要归功于作品中极具讽刺性的绝妙文辞。而在众多语言手段中比喻的作用首当其冲。有人统计过《围城》中共用了七百多条比喻,可以说《围城》中的比喻俯拾皆是。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比喻非但没有让读者产生重复、累赘之感,反而显现出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的艺术效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比喻是形成《围城》幽默讽刺风格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本文仅就《围城》中比喻的与众不同之处,归纳出六个特色。
一、以虚喻实
一般教科书都指出,比喻多以形象物给抽象物打比方,可使被描绘的事物更加形象具体。但事实上古今中外不乏以抽象物给形象物作比的例子。《围城》中的以虚喻实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喻体的选择十分奇妙,令人叫绝。例如:
(1)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1](P.47)(2)有人叫她“熟肉铺子”(charcuterie),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真理”。(P.5)(3)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P.47)(4)张小姐是十八岁的高大女孩子,着色鲜明,穿衣紧俏,身材将来准会跟她老太爷那洋行的资本一样雄厚。(P.40)以上例(1)中用“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给唐小姐不笑时“脸上还依恋着笑意”打比方。“余音”空灵而幽远,自然比“笑意”要抽象得多“这种以虚喻实更易引起读者对唐小姐风度气韵的丰富联想。同样,在例(2)中以“局部真理”给鲍小姐近乎“赤裸裸”的装扮打比方;例(3)中以“政治家”“大而无当”的大话给许多女人的大眼睛打比方;例(4)中以洋行的雄厚的“资本”给“穿衣紧俏”的高大女孩张小姐打比方。这些都是以虚喻实。作者用这些精心选择的抽象喻体给实实在在的本体打比方,实属出人意料,收到了令人捧腹出奇制胜的幽默效果”
二、远距殊异设喻
一般人们常用的比喻,本体和喻体往往处在相近的环境中,二者的相似点十分明显,人们一看,很容易产生认同感。但在《围城》中的比喻,有很多本体和喻体相距甚远,差别很大,人们很难一下就看出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但经过细细品味,就会从陌生感转为认同感,进而叹服作者高超的比喻技巧。前面举过的以虚喻实的几个比喻中,本体和喻体都属远距殊异的事物。此外以实喻虚的比喻中也有许多本体和喻体是相距甚远,差别很大的事物。例如:(1)他那天晚上的睡眠,宛如粳米粉的线条,没有粘性,拉不长。(P.61)(2)鸿渐睡梦里,觉得有东西在撞这肌理稠密的睡,只破了一个小孔,而整个睡都退散了,像一道滚水似的注射冰面,醒过来只听见:“哙!哙!”。(P.159)(3)鸿渐倦极,迷迷糊糊要睡,心终放不平稳,睡四面聚近来,可是合不拢,仿佛两半窗帘要接缝了,忽然拉链梗住,还漏进一线外面的世界。(P.177)以上三例中,均用具体实物给“睡眠”打比方,例(1)中以“粳米粉的线条,没有粘性,拉不长”给短暂的睡眠打比方;例(2)以“一道滚水似的注射冰面”给睡眠被惊拢打比方;例(3)用两半窗帘要接缝了,忽然拉链梗住,还漏进一线外面的世界给难以入睡打比方。这三例同样讲的都是睡眠的状况,但使用了不同的喻体。这三个喻体都和本体差别很大,相距甚远。一般人认为这二者之间风马牛不相及,很难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里作者却出人意料地将它们组织在一起。人们初看不以为然,继而经过审视、思考、想象,却又觉得二者出奇地相似,进而不得不叹服作者神奇的想象力。
三、浓郁的书卷气
《围城》中的比喻无论是以虚喻实还是以实喻虚,在选择喻体时多选读书人常接触的事物设喻,这就使许多比喻透发出浓郁的书卷气。例如:(1)赵辛楣和鸿渐拉拉手,傲兀地把他从头到脚看一下,好像鸿渐是页一览而尽的大字幼稚园读本,问苏小姐道:“是不是跟你同船回国的那位?”(P.50)
(2)谁知道没有枪杆的人,胡子也不像样,又稀又软,挂在嘴角两旁,像新式标点里的逗号,既不能翘然而起,也不够飘然而袅。(P.217)(3)他们俩虽然十分亲密,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谊到此为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P.23)(4)像曹元朗那种人念念不忘是留学生,到处挂着牛津剑桥的幌子,就像甘心出天花变成麻子,还得意自己的脸好像好文章加密圈呢。(P.75)以上三例中,例(1)把“傲兀的”赵辛楣眼中的方鸿渐比作“一览而尽的大字幼稚园读本”;例(2)中把“不像样”的胡子,比作“新式标点的逗号”;例(3)中把方鸿渐和苏小组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比作“两条平行的直线”;例(4)中把出天花的脸比作“好文章加密圈”。这里的喻体“读本”、“逗号”、“平行线”、“好文章加密圈”都是读书人熟悉的事物“,且不说比喻本身产生的极佳效果,单就处处透发着书卷气这一点就构成了《围城》比喻手法不同凡响的又一特色。
四、喻前有铺垫,喻后有点拨
前面提到《围城》中大量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远距”、“殊异”的事物。一般人很难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因此,为了帮助读者准确地领悟比喻的妙处,作者往往在设喻之前有铺垫,在设喻之后有点拨,把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揭示出来。例如:(1)鸿渐看她怒得可爱,有意撩拨她道“救生命不能信教。医学要人活,救人的肉体;宗教救人的灵魂,要人不怕死。所以病人怕死,就得请大夫,吃药;医药无效,逃不了一死,就找牧师和神父来送终。学医而兼信教,那等于说:假如我不能教病人好好的活,至少我还能教他好好的死,反正他请我不会错,这仿佛药房掌柜带开棺材铺子,太便宜了!”(P.17)
这一段是写方鸿渐借讽刺鲍小姐的未婚夫李医生信教来出怨气。如果作者直接写“学医而信教”就“仿佛药房掌柜带开棺材铺子”,一般读者很难领会本体和喻体的相似之处,不知道它们有什么联系。所以作者在设喻之前先做了铺垫,说“医学要人活,救人的肉体;宗教救人的灵魂,要人不怕死。所以病人怕死,就得请大夫,吃药;医药无救,逃不了一死,就找牧师和神父来送终。” 通过这段铺垫,就把读者的思绪引到了作者设喻的轨道上,很容易理解这个比喻的妙处。
(2)张先生跟外国人来往惯了,说话有个特征——也许在洋行、青年会、扶轮社等圈子里,这并没有什么奇特——喜欢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P.39)这段话意在讽刺洋行买办张吉民说汉语中夹英文字。如果直接写“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字”比不上“嘴里嵌的金牙”,人们不易领会其中的相似之处,但作者在设喻之后加以点拨,指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而“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读到这里读者才惊奇地发现,作者这个从否定和肯定两个方面构成的比喻是何等地精彩,把张先生一副洋奴嘴脸讽刺得痛快淋漓。
通过以上二例可以看出《围城》中许多喻前铺垫和喻后点拨都对比喻最佳效果的取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喻中有喻,环环相扣
《围城》中的比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了全面透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者往往多角度、多侧面地反复设喻,形成喻中有喻,环环相扣的复杂局面,从而使人物形象和环境气氛得到充分的渲染。例如:(1)这雨愈下愈老成,水点贯串作丝,河面上像出了痘,无数麻瘢似的水涡,随生随灭,息息不停,到雨线更密,又仿佛光滑的水面上在长毛。(P.140)(2)辛楣生气道:“你这人真无赖!你倒不说是我自己打鼾,赖在你身上?我只恨当时没法请唱片公司的人把你的声音灌成片子。”假使真灌成片子,那声气哗啦哗啦,又像风涛澎湃,又像狼吞虎咽,中间还夹着一丝又尖又细的声音,忽高忽低,袅袅不绝。有时这一条丝高上去、高上去,细得、细得像放足的风筝线要断了,不知怎么像过一个峰尖又降落安稳下来。(P.139)以上例(1)中写雨时反复设喻,分别用“丝”、“痘”、“麻瘢线”、“长毛”给雨的各种形态打比方,把雨由小变大的过程描写得细致入微,让读者有如身临其境。例(2)中写“鼾声“,分别用“风涛澎湃”、“狼吞虎咽”、“一条丝”、“放足的风筝线要断了”、“过一个峰尖又降落安稳下来”给鼾声由强变弱直到平息的过程打比方。作者如此不厌其烦地、细致、生动、形象地反复给同一事物设喻,就使读者觉得这鼾声就在耳边一般,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六、多格合用
在《围城》中,为了提高表达效果,作者往往把比喻和夸张、比拟等辞格配合使用,用以提高表达效果。例如:(1)辛楣嘴里的烟斗高翘着像老式军舰上一尊炮的形势,对擦大手掌,响脆地拍一下,握着拳头道:“我旁观抱不平,又怎么样?”(P.165)
(2)父亲道:“人家不但留学,而且是博士呢。所以我们鸿渐吃不消她。”好像苏小姐是砖石一类的硬东西,非驼鸟或火鸡的胃消化不掉的。(P.31)(3)这是辆病车,正害疟疾,走的时候,门窗无不发抖,坐在车梢的人更给它震动得骨节松脱,腑脏颠倒,方才吃的粳米饭仿佛在胃里琮跳碰,有如赌场中碗里的骰子。112(P.148)以上例(1)用“老式军舰上一尊炮”给赵辛楣嘴里高翘着的烟斗打比方,突出了二者之间的相似点“高”。同时喻体“一尊炮”的气势显然大大超出了本体“烟斗”,这就是配合运用了夸张,充分地渲染了被描绘的事物,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例(2)中把苏小姐比作“砖石一类硬的东西”,突出了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硬”,紧接着又说“非驼鸟或火鸡的胃消化不掉的”,进一步强调了“硬”的程度,也是比喻和夸张的合用。例(3)中用比拟把“车”写成“病车”“正害着疟疾”,再用夸张写“坐在车梢的人更给它震动得骨节松脱,腑脏颠倒”,最后用“赌场中碗里的骰子”给粳米饭“在胃里琮跳碰”打比方,是比喻和夸张的兼用。这一段描写通过比喻、夸张、比拟三种辞格的合用,使车子震动的情景活灵活现,有如读者身临其境,亲身感受。
以上我们撷取《围城》中部分比喻用例,就其手段独特之处加以分析、鉴赏。限于笔者自身的水平,不可能全面透彻地认识钱钟书先生比喻手法的精髓,但仅就上面提到的几点就足以看出《围城》比喻手法的新颖独特。这种艺术效果的取得,除了作者超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之外,和他本人聪慧严密的思辩力和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他以出人意料的手法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比喻形式和内容,完美地解决了“是”与“非”、“如”与“是”之间的矛盾,把本体和喻体二者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把握得恰到好处。钱先生曾说过:“如”而不“是”,不“是”而“如”,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辩。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2]又说:“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可以看出,《围城》中比喻的新颖独特正是钱先生实践了自已对比喻本质特征的精辟论述与深刻认识。《围城》这座比喻之城所蕴藏的璀璨夺目、千姿百态的比喻很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钱钟书.读5拉奥孔[A].七缀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8.《修辞学》课程内容 绪论
第一章 传神生动的修辞方法 第二章 追求视听美感效果的修辞方法 第三章 强化语意印象的修辞方法 第四章 婉约蕴藉的修辞方法 第五章 幽默诙谐讽嘲的修辞方法 第六章 特殊情境目标的修辞方法 第七章 字句段落篇章的修辞使命 第八章 语体与修辞 第九章 风格与修辞
参考书目 《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
《汉语修辞学》,王希杰著;
《现代汉语修辞学》,吴礼权著;
《当代汉语修辞学》,陈汝东著; 《汉语修辞的当代阐释》,江南著
绪 论
第一节 修辞、修辞学及与之有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的对象、范围 第三节 学习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意义
第四节 修辞学与语法学、逻辑学及语用学的关系
第一节 修辞、修辞学及与之有关概念的界定
一、修辞
所谓“修辞”,就是表达者(说写者)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标而应合题旨情境,对语言进行有效调配以期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语言活动。题旨:就是表达者说写时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旨。
情境:包括说写时的上下文语境乃至说写时特定的时代背景,还包括说写时的场合等等。
对语言进行有效调配:指对某一语言中的词语与各种句式等的调遣、配置,让各种语言材料在特定的题旨情境中适得其所。
不错,朋友们也有时候背地里讲究他;谁能没有些毛病呢。可是,地山的毛病只使朋友又气又笑的那种,绝无损于他人的人格。他不爱写信。你给他十封信,他也未见得答复一次;偶尔回答你一封,也只是几个奇形怪状的字,写在一张随手拾来的破纸上。我管他的字叫鸡爪体,真是难看。这也许是他不愿写信的原因之一吧?另一毛病是不守时刻。口头的或书面的通知,何时开会或何时集齐,对他绝不发生作用。只要他在图书馆中坐下,或和友人谈起来,就不用再希望他还能看看钟表。所以你设若不亲自拉他去赴会就约,那就是你的过错;他是永远不记着时刻的。(老舍《敬悼许地山先生》)
美国已故前总统查德&8226;尼克松在《一九九九:不战而胜》这部书里说:“中国人多为天生德企业家,他们不论移民到哪个国家都能发财致富,就足以说明这点。大多数俄国人则不是。”
学者兼政治家的聪明睿智,使尼克松先生一语中的。但他却无缘看到中国企业家在俄国的成功,非但没给一些俄国人送去启示,反而使他们心生妒忌,公然明火执仗地抢劫。请看《上海译报》一九九九一月份的一篇报道:《查税,还是抢劫?》
去年九月十四日,莫斯科著名华商皮货市场“兵营”,被俄罗斯税警未开单据抢走三十万美元,紧接着华商河北楼、燕山楼也碰到类似遭遇。
而最令人震惊的是扩东东商商贸中心被三百名军警临时检查纳税情况,执勤人不出示任何证件强行进入,经过五小时翻箱倒柜,开收据取走现金一百一十余万美元,而未开收 据取走的金额是开收据的数倍。事后俄罗斯关方宣称“没收来路不明的七万美元”。
临时检查还带着四家电视台的记者到场,所以俄罗斯媒体把这次行动说成大规模查税行动,俄罗斯媒体特意强调俄罗斯经济不景气,这里华商竟然会拥有那么多现金!
强盗。土匪。流氓。野蛮之极!(王居卿《俄罗斯断想》)
二、修辞学和现代汉语修辞学
何为“修辞学”?简单点说,就是研究修辞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说得具体点,就是系统研究如何适应语言活动中特定的题旨情境要求,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力图将语言的表达和接受效果提升到尽可能高的水平的种种规律的科学。
所谓“现代汉语修辞学”,就是系统地研究在以现代汉语为交际语言的语言活动中,如何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的要求,充分利用现代汉语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力图将语言的表达和接受效果提升到尽可能高的水平的种种规律的科学。第二节 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对象、范围
现代汉语修辞学,是以现代汉语为研究对象,研究现代汉语运用中的诸种修辞现象。
就汉语修辞学来说,其在研究范围方面,古今存在着差异。大致说来,古代汉语修辞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辞格、字句锻炼、篇章布局等几个方面。而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的范围,除了在中国传统修辞学研究的上述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之外,还研究修辞与题旨情境的适应关系问题、修辞与语体风格的适应关系问题、修辞与社会心理与个性心理的关系问题、格局不同的交际建构不同的修辞方法的规律等等。
第三节 学习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意义
概括起来说,有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学习修辞学,有助于说写实践,提高表达的效果,使自己所欲传达的情或意能最大限度地为接受者所接受,从而实现自己的交际预期目标。例如:
有一次,我参加在台北一个学校的毕业典礼,在我说话之前,有好多长长的讲演。轮到我说话时,已经十一点半了。我站起来说:“绅士的讲演,应当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大家听了一发愣,随后哄堂大笑。报纸上登了出来,成了我说的第一流的笑话,其实是一时兴之所至脱口而出的。(林玉堂《八十自叙》)我打江南走过
那留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如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郑愁予《错误》
其二,学习修辞学,有助于理解接受,知道欣赏的门径,做个“善解人意”者。例如,曾经在报刊上记载一件事:说一个男大学生是中文系出身,毕业后在一所中学任教,谈了一个女友,是个文化水平不高的工人。一次约会,二人说说笑笑,突然说到一件事,男的说:“我是言不由哀啊!”女的一听,扭头就走。弄得男的莫明其妙,一头雾水。原来,是女的认为这男的没学问,连“言不由衷”的“衷”都念白了,还大学毕业呢,肯定是个水货。她本来就是冲着他是个大学生才爱上他的,结果心上人是个有名无实的南郭先生,怎么不令她失望呢?其实,情况不是姑娘想的那样,而是小伙子故意把“衷”念成“哀”,属于修辞学上所讲的“飞白”,目的是想达到一种幽默的效果。可是由于接受者—小伙子的女友不懂修辞,不懂得欣赏,以致产生误会,将一桩本可成就的好姻缘给毁了。真是可惜!第四节 修辞学与语法学、逻辑学 及语用学的关系
一、修辞学与语法学的关系
一般说来,语法学是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总结归纳语法规则,指导人们正确、明白地表情达意;而修辞学则是研究语言运用的规律,总结归纳尽可能有效的语言表达模式和方法,使表情达意尽可能的圆满。所以修辞学不仅研究研究如何正确运用语法规则明白、准确地表情达意的规律,也研究如何适应题旨情境突破语法规范使达意传情效果趋于最大值的一些规律、方式。例如: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孙犁《荷花淀》)
修辞学与语法学之间是一种既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的学科。对此,吕叔湘曾有个这样一段生动的说明:
从原则上讲,语法讲的是对和不对,修辞讲的是好不好;前者研究的是有没有这种说法,后者研究的是哪种说法比较好。从修辞的角度看,没有绝对的好,倒可能有绝对的坏,例如使用生造的、谁也不懂的词语。哪种说法最适合,要看你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对谁说话,上一句是怎么说的,下一句打算怎么说。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要求,有时候典雅点较好,有时候大白话最为相宜。好有一比:我们的衣服,上衣得像个上衣,裤子得像个裤子,帽子得像个帽子。上衣有两个袖子,背心没有袖子,如果只有一个袖子,那既不是上衣,又不是背心,是个“四不像”。这可以比喻语法。修辞呢,好比穿衣服。人体有高矮肥瘦,衣服要称身;季节有春夏秋冬,衣服要当令;男女老少,衣服得材料花色不尽相同。总之是各有所宜。修辞就是讲究这个“各有所宜”。(《漫谈语法研究》,载《中国语文》,1978年第1期)
二、修辞学与逻辑学的关系
逻辑学是一门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概念、判断和推理及其相互联系的规律、规则,以帮助人们正确地思维和认识客观真理。
一般说来,修辞是要建立在符合逻辑规则和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如果逻辑都不讲,说话写文章连逻辑事理都不符合,那么要想表达得好,也是不可能的。例如:
草莽之作,丘八语言,有极不可通而可笑者,如山东军阀韩复榘《齐鲁大学校庆演讲辞》:
“今天是什么天气?今天是演讲的天气。开会的人来齐了没有?看样子有五分之八,没来的举手吧!很好,都到齐了,你们来得很茂盛,鄙人也实在是感冒。„„蒋委员长提倡新生活运动,兄弟我双手赞成,就是有一条 ‘行人靠右走’着实不妥,实在太糊涂了!大家想,行人都靠右走,那左边留给谁?”(沈谦《冯玉祥的丘八体诗》)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另一面,修辞与逻辑毕竟不同。修辞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有时却要违背客观现实,即违背逻辑事理。从逻辑的角度看,既然违背了逻辑,就是“不通”之辞;可是在实际语言活动中,这种“不通”之辞有时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从来没有偏爱过红色,只是在清清冷冷的落叶季节里,心中不免渴切地向往那一片有着热度的红。当满山的红叶诗意地悬挂着,是多么美丽的忧愁啊!(张晓风《林木篇&8226;枫》)
三、修辞学与语用学的关系
语用学是研究人们在特定的交际情境中是如何运用话语的,包括话语的交际过程、话语的交际原则、制约话语交际的各种因素、怎样准确而又得体地进行表达、怎样对话语进行准确的理解以及语体和风格等一系列内容。
修辞学与语用学关系应该说很密切,两门学科之间存在不少的共同性,例如修辞学和语用学从整体上看都是对语言实际使用中的诸种现象进行研究,总结归纳语言使用的规律,从语言使用的角度解释语言现象;从具体的研究内容看,修辞学和语用学都很重视语境问题的研究,这是最大的共同点。
但修辞学和语用学毕竟不是同一个学科,两者不能等同起来,区别也是很明显的。修辞学研究题旨情境,目的在于总结归纳如何适应题旨情境(即语境)而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各种表现方法来恰当地表情达意,重视修辞现象的条理和修辞方法的概括总结,现代汉语修辞学尤其喜爱总结归纳辞格,以此用以指导人们的说写表达实践。从表达与接受两方面看,修辞学更重视研究表达,至少中国传统修辞学是如此。而语用学重视语境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如何在特定语境中获取特定意义,重视对语言行为及实施这些语言行为的语境作分析。从表达与接受两方面看,语用学更注重接受理解方面的研究。
第一章 传神生动的修辞方法 第一节 假物博依,义皎而朗:譬喻 第二节 天人合一,物我融通:比拟 第三节 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摹状 第四节 直录语误,毕显原形:飞白 第五节 一词一景,幻化无穷:列锦 第六节 虚构事物,历历在目:示现
第一节 假物博依,义皎而朗:比喻
一、什么是比喻
或称譬喻,是一种通过联想将两个在本质上根本不同的事物由某一相似性特点而直接联系搭挂在一起的辞格。
心理依据:联想。
构成基础:相似点。
构成要素:本体、喻体、喻词
例如: 绅士的讲演,应当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
打呼噜象放长线的风筝。(钱钟书《围城》)
上排牙齿如同下排牙齿。
二、比喻的种类:
1.明喻:是一种形式全备的比喻模式,它的典型格式是“A像B”。其中A是本体,B是喻体,“像”是比喻词。喻词除了“像”比较常见外,还有“好像”、“好比”、“仿佛”、“如同”、“若”、“如”、“好似”、“似” 等等,有时这些喻词还与“一样”、“似的”、“一般”等等配合使用。例如: 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他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柔软操,仿佛有教练在喊口令:“一!”忽然满脸堆笑,“二!”忽然笑不知去向,只余个空脸,像电影开映前的布幕。„„(钱钟书《围城》)2.暗喻
或称隐喻,是一种以“是”、“变成”等喻词连接本体与喻体的辞格。例如:
全庆婚后日子过得很滋润,不称心的事就是一个被窝睡过三年了,媳妇还是个花骨朵,不见开怀。婆婆盼孙子心切,天天给观世音烧香,为全庆祈子。(李一信《三种故事》)3.暗喻
是将本体与喻词一并省略了的辞格。例如:看吧,狂风紧紧地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倒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
三、比喻的变体 1.引喻
又称“对喻”、“扩喻”、“类比”。这一类比喻,有本体,有喻体,但省略比喻词。在语序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本体在前,喻体在后。例如:卑下低劣的群体里,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学产生。河流污染了,我不相信其间生出的鱼类会是洁净的、鲜活的。(杨闻宇《混沌小宇》)
另一类是喻体在前,本体在后的。例如:坐在轮椅上的罗斯福,是美国历届总统中的佼佼者,也是“二战”中世界公认的反法西斯英雄。然而大山近处不显高,仆人眼里无伟人。罗氏尤喜在椭圆形的总统办公室里与美人单独幽会。„„(李存葆《飘逝的绝唱》)2.提喻
提喻的最大特点是语序与正常的明喻不同,它的基本格式是“喻词—喻体-本体”。例如: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像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杨朔《茶花赋》)3.较喻
较喻不仅本体与喻体之间有比喻关系,且有比较关系。根据两者之间在强弱、轻重方面的差别,它可分为强喻、等喻、弱喻三小类。例如: 因此就想起那些山水,那些花鸟,那些隔在病室之外的世界。诗诗,我曾狂热地爱过那一切,但现在,我却被禁锢,每天等待四小时一次的会面,等待你红于樱的小嘴脸。(张晓风《初绽的诗篇》)
我睡去,无异于一只羊,一匹马,一头骆驼,一株草。(张晓风《戈壁行脚》)
她做丫头的时候,主人当她是一件东西,主人当她是没有灵性的东西,比猫狗不如。„„(茅盾《残冬》)4.反喻
反喻又称“非喻”、“否定式比喻”,是一种从否定角度设喻,往往以“并非”、“不像”、“不是”之类的词语连接本体与喻体。例如:谁的身子也不是铁打的,几天以后,他就病倒了。(峻青《老水牛爷爷》)5.交喻
交喻是一种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喻体从正反两个角度说明同一个本体的辞格。例如:
如今,出身不再是我们之间的鸿沟,然而我看见了新的裂痕,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工作,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土地,我不再是风,不再是水,不再是港湾,我只是一朵飘在空中的云,无依无靠„„(王周生《陪读夫人》)6.回喻
回喻又称“迂喻”、“迂回喻”,是一种先提出喻体,再否定喻体,然后引出本体的比喻。例如:站在高山向西看,一条白带绕丛山,不是带,原是新开公路上岭来。„„(青海民歌《站在高山上》)7.博喻
博喻又称“多项喻”、“莎士比亚式喻”,是一种以多个喻体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事物的几个方面进行说明描写的比喻。例如:有人打哈欠还带着音乐的,其声呜呜然,如吹号角,如鸣警报,如猿啼,如鹤鸣,音容并茂„(梁实秋《旁若无人》)8.连喻
连喻是几个喻体分别说明描写几个本体,实际上是几个比喻连用。例如:
红姨今天一直在笑,眼睛、嘴巴、鼻子、眉毛,都在笑,连她那件红衬衫抖动着好像也在笑。她脸上红红的,像两朵云;眉毛弯弯的,像月亮;眼睛亮亮的,像„„像夜里的星星!(王周生《红姨》)9.类喻
类喻是几个同类的本体与几个同类的喻体分别配合,通过几个喻体之间的关系来显示几个本体之间的关系。例如: 臣说到,真正的好马,马头就是“王”,要正要方;眼睛是“丞相”,要神要亮;脊背骨是“将军”,要硬要强„„(曹禺《王昭君》)10.进喻
进喻又称“叉喻”,是在原有比喻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设喻,前后连贯,层层加深。例如: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歌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徐迟《歌德巴赫猜想》)11.互喻
互喻又称“环喻”,是“以甲喻乙”和“以乙喻甲”两个可逆性比喻同时出现的比喻。例如: 日光白如飞尘,飞尘白如日关,呛鼻的干燥中,只有深圳河是永不止息的泪沟。(张晓风《不是游记》)12.缩喻
缩喻又称“反客为主式比喻”,其基本格式是本体作定于,喻体作中心语,喻词省略,本体与喻体之间用结构助词“的”连接,即“本体-的-喻体”的格式。例如:
这些回忆的毒蛇,吮吸我的血液,把我弄成神经衰弱了。(茅盾《腐蚀》)13.约喻
约喻是一种以一个喻体来同时说明描写几个本体的比喻。例如:悔恨,羞耻,绝望,孤独„„这些折磨人的感情像一群饥饿的老鼠,轮流来咬我这颗渗着血珠的心。(顾笑言《爱情交响诗》)14.兼喻
兼喻是一种连锁式比喻,其格式是“A像B,B像C”。其中,B在前一句中是喻体,在后一句中又是本体,B一身兼二职,故称。例如:我们容易伤风和妒忌,我们烦腻,心薄得像嘴唇。而嘴唇又薄又闹,像一张拍卖行长开得就唱片。(王佐良《诗》)15.合喻
合喻又称“类比递喻”,是由几个比喻依次递进而成的。例如:
记得那年泼水节,一朵凤凰花就像一团火焰,一树凤凰花就像一支燃烧的火把。(张长《泼水节的怀念》)
三、比喻的修辞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例如:所谓番茄炒虾仁的番茄,在北平叫西红柿,在山东各处则名为洋柿子,或红柿子。„„这种东西,特别是在叶子上,有些不得人心的臭味——按北平的话说,这叫作“青气味儿”。„„可怜的西红柿,果实是那么鲜丽,而被这个味给累住了,像个有狐臭的美人。(老舍《西红柿》)
2.化抽象为具体。比如:坐在这样的树下,又使我想起自己平日对人品的观察。我常常觉得自己的浮躁和浅薄就像“夏日之阳”,常使人厌恶、回避。(张晓风《画晴》)3.将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比如:卑坼说:“对于一个在苦难中的人说一句有帮助性的话,常常像火车路轨上的转折点——倾覆与顺利,仅差之毫厘。”(王禄松《那雪夜中的炭火》.变未知为已知。例如:红海早过了,船在印度洋面上开使着,但是太阳依然不饶人地迟落早起,侵占去大部分的夜。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钱钟书《围城》)5.别具嘲弄讽刺之兴味。例如: 她的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得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说得大话,大而无当。(钱钟书《围城》)6.婉约含蓄
自从一九八〇年《围城》在国内重印以来,我经常看到钟书对来信和登门的读者表示歉意;或是诚诚恳恳地奉劝别研究什么《围城》;或客客气气地推说“无可奉告”;或者竟是既欠礼貌又不讲情理的拒绝。一次我听他在电话里对一位求见的英国女士说:“假如你吃了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我直担心他冲撞人。(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
四、比喻建构的基本原则
1.新颖。比如:烟酒之于人生,犹如标点之于文章。(沈谦《修辞学》)
2.贴切。比如:
母亲道:“做媒的几起里,许家的二女儿最好,回头我给你照片。”
方鸿渐想这事严重了。生平最恨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时髦,乡气的都市化,活像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两方补丁,也照式在衣袖和裤子上做了。现在不必抗议,过几天向上海溜之大吉。(钱钟书《围城》)第二节 天人合一,物我融通:比拟
一、什么是比拟
比拟,是语言活动中将人之生命情状移注于物或将物之情状移植于人以达到物我情趣的往返回流,从而彰显表达者特定情境下物我同一的情感状态,使语言表达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性,以之感染受交际者(接受者)来达成与之共鸣的思想情感状态的辞格。比如:
风说:忘记她吧!
我已用尘土,把罪恶埋葬!
雨说:忘记她吧!
我已用泪水,把耻辱洗光。(雷抒雁《小草在歌唱-悼女共产党员张志新士》
二、比拟的分类 1.拟物
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例如,下面是选自网络上的一则幽默:(《男人使用说明书》)
男人,是上帝生产的一种让女人既恨、又爱的产品,可以给女士的生活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和保障,是您居家过日子之最佳选择。一.产品特点: 男人外表粗狂、内心温存,体积适中,款式雅致,能与室内装饰融为一体。体内装配功能强大、结构紧凑,能承受巨大的生活负担和生活压力。其关键部分设计精妙、收缩自如,工作平稳、效率高、可重复使用、使用寿命长。二.主要性能及参数:平均长度:170-180cm,平均净重:60-80kg;使用环境:大于0℃、小于43℃。本产品通过了ISO9000认证,是中国先进性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先进性文化的代表、中国最广大漂亮mm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三.安装、使用: 1.本产品应安装在避免阳光直射之处(因为男人不用“小护士”、也不打伞遮阳),一般安装于温柔贤惠的美人身旁为佳。2.本产品的安装应远离轻浮的女孩;严禁上露乳沟、下露肚脐的女性在本产品面前晃悠,否则,将对本产品的关键部分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害。3.安装时用感情、理解、信赖做固定,后面用结婚证垫好并加固。4.安装以及使用时,注意保护男人的面子,如有损坏,应立即修复。„„8.为了答谢广大消费者的支持和厚爱,每件产品免费赠送吃、喝、嫖、赌、抽系统软件一套。9.本产品使用了绿色环保技术,可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包括:不洗澡、不洗衣服,晚上不刷牙、早晨不洗脸。10.请爱惜使用本产品,不得以任何理由强迫其逛街购物。11.当本产品对其他女性感兴趣时,严禁任何人跟踪、查手机、逼供和打击报复。四.注意事项:1.本产品使用范围应在国内,便于维护;2.为保证本产品忠实地为您服务,请仔细阅读“男人使用说明书”;3.凡用户在遵守产品说明书中所述的各项条件下,自销售之日起一年内,因制造质量、宣传失真引起的任何损坏,或者不能正常运行时,均由上帝负责免费调解,经调解无效的给予调换„„凡对本产品感兴趣之女士,请速拨打上帝的联系电话,或者通过传真、email取得联系,预购从速!2.拟人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比如:
车往上升,太阳往下掉,金碧的夕晖在大片山坡上徘徊顾却,不知该留下来依属山,还是追上去殉落日。(张晓风《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三、比拟的修辞作用
比拟这种辞格,在表达上因表达者以移情作用将物我贯通交融为一体,使无生命之物具有生命之人的情状或使有生命之人具有无生命之物的特质,从而使言语作品别添了几多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语言顿然灵动飞扬起来。
在接受上,由于比拟手法将物我打通,言语作品所具有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的特质以及语言的灵动性,就自然使接受者深受感染,并在表达者的导引下,产生联想想象,从而达到了与表达者思想感情的同向共鸣,由此获取一种审美享受。例如:
我还记得中国的女人是怎样被压制,有时简直并羊而不如。现在拖了洋鬼子学说的福,似乎有些解放了。但她一得到可以逞威的地位如校长之类,不就雇用了“掠袖擦掌”的打手似的男人,来威吓毫无武力的同性的学生们么?不是利用了外面正又别的**的时候,和一些狐群狗党趁势来开除她私意所不喜欢的学生么?而几个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生长的男人们,此时却在异性的饭碗化身的面前摇尾,简直并羊而不如。羊,诚然是弱的,但还不至于此,我敢给我所敬爱的羊们保证。(鲁迅《忽然想到》七)
此外,比拟辞格除了在文学艺术领域十分常见外,还出现在新闻传播领域。比如:
我正着手筹备公司生产月饼。用浪漫做皮;用温馨做馅;幸福做蛋黄;懂得品味的人不需多,最好只有你一个。(《北京晚报》,2002年9月24日)
世界经济被飞机撞了一下腰。(《广州日报》,2001年9月26日)
科学家提出地球变暖新证—北极“流汗”格陵兰“减肥”地球在变暖(《人民网》2002年12月16日)
第三节 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摹状
一、什么是摹状
摹状是摹写自然界或其他事物情状以获致叙写的形象性和逼真性效果的辞格。
有摹写视觉的,例如: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程敏政《夜渡两关记》)
也有摹写听觉的,例如: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诗经;伐木》)而摹写听觉的尤为常见,所以普通就称它摹声格。除摹声比较常见外,还有摹写情态、形体、味道、颜色等类型。
湖水,它的声音是多么的轻柔,汩汩的,汩汩的,其中更配合着青蛙单调的跳水声,同小鱼儿在水底跃动——记得我当时的日记上写过:“小鱼在跳高呢(张秀亚《听到了永恒》)午后的园子很静,除了我别无游客。我找了一块石头坐了下来,呆呆地望着满池的青荷出神。众荷田田亭亭如故,但歌声已歇,盛况不开。(洛夫《一朵午荷》)
我平常最喜欢吃油茶。糯米粑、黄豆、花生和麻油筋等十几样茶崽崽,又香又脆,再拌以花椒末、葱丝等佐料,经金黄的滚烫的茶叶水一泡,吃到嘴里,香喷喷的,热辣辣的,麻酥酥的,顿时从头到脚,浑身都觉得轻快、惬意。每每一碗下肚,还要迫不及待从竹凳上跳起,再来一碗。(杨雄《葱翠三月》)
二、摹状的修辞作用
摹状辞格,在表达上有凸显所叙写内容对象的形象性和真实性;在接受上,使接受者经由言语作品的摹写而产生联想想象,从而通过再造性想象复现表达者所叙写的情境,使接受者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等亲历感,从而大大增加言语作品接受的兴味,同时使文本更具有审美价值。
第四节 直录语误,毕显原形:飞白
一、什么是飞白
飞白,是一种“明知其错故意仿效”的辞格。一般说来,飞白又可区分为语音飞白、语义飞白、语法飞白、文字飞白、逻辑飞白等五种主要形式。例如:
宝玉黛玉二人正说着,只见湘云走来,笑道:“爱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玩,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黛玉笑道:“偏你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 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又该你闹‘么爱三’ 了。”宝玉笑道:“你学惯了他,,明儿连你还咬起来呢。” „„ 湘云笑道:“这一辈子我自然比不上你,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一个咬舌的林姐夫,时时刻刻你可听‘爱’呀‘厄’ 的去!”(《红楼梦》第二十回》)
“东皮”先生这才如释重负,振了振精神,提高了调门念道:“负偶顽抗——”他这一念不要紧,大伙儿哄地一声全笑了。我二叔又拿笔写了一张纸条儿传了上去。“东皮”先生打开一看,上面写着一行字:“请问编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东皮”先生心想:这个难不住我。便冲着大伙叫道:“大家静一静,我来把这句话解释一下。‘负’就是背的意思。至于‘偶’字嘛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木偶,再一个是配偶,也就是爱人。‘顽抗’大家都清楚罗。负偶顽抗,也就是背着木头人或者背着老婆,进行顽强的抵抗!”(曹业海;吴棣《草包总编》)
有一回儿子出外经商,走到半路,忽然下起大雨,他没有伞,就写信告诉他父亲说:“父亲大人,儿走到半路,天下大雨,别人有命(伞),我无命(伞),有命(伞)带命(伞)来,无命带钱来买命(伞)。儿上。(董森《中国民间笑话选》)
二、飞白的修辞作用
飞白这种辞格,是表达者为了形象、生动地再现所叙写(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而故意记录其说写的错误。因此,这种辞格的建构,在表达上有形象、生动的效果;在接受上使人有如见其人的逼真感或忍俊不禁的幽默感。
第五节 一词一景,幻化无穷:列锦
一、什么是列锦
列锦,是一种由几个名词或定名结构组合在一起的非主谓句,用来写景、叙事、抒情的辞格。例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8226;秋思》)
这首小令,起势连用九个常见名词构成了一幅秋天傍晚肃瑟苍凉的图画,表现出天涯游子的彷徨愁苦的心境。枯藤攀缠;老树衰颓,昏鸦瑟缩,万物萧杀,了无生机;此句既是工笔实景,又是铺陈心绪。面对如此凄清之情境,羁旅天涯的游子如何不赶归途啊!然而古道坎坷漫长,秋风萧瑟凄冷,坐下瘦马如柴,归家的路途还迢迢千里„„诵读至此,游子思乡盼归的哀伤之情怎不让人肝肠寸断、潸然泪下!一曲小令既非清词丽句,也无奇崛境象,仅几个简单的名词组合,却让人咀嚼不已,百感交集。岁月端溪砚,诗书冻顶茶。(亮轩:题张晓风盹谷)
张晓风在天亩山上的樱谷,购置了一间小屋,取名“盹谷”,除了自家人偶尔去“打个盹之外,经常招待朋友。房子不大,却很迷人,还有很多可爱的小玩艺儿,烧水的是外表陶制的灶形电炉,泡茶的是艺术家的手拉胚,窗前挂的是从象脖子上解下来的木制风铃,床头桌上,有各种奇石,还有席慕蓉的画,楚戈、亮轩的字„„以上是亮轩的对联,与屋里的情境与气氛,正相契合。笔者曾经改作“琴剑茅台酒,诗书冻顶茶”聊以自娱。(沈谦《修辞学》)
二、列锦的修辞作用
这种修辞文本,由于突破了常规的汉语句法结构模式,各名词和名词性词组之间的语法或逻辑联系都没有明显地标示出来,因而从表达的角度看,就增加了语言表达的张力,使表达更具有丰富性、形象性和深邃性;从接受的角度看,由于隐去了各名词和名词性词组之间的语法或逻辑联系标志,这就给接受者增加了解读困阻,但同时也由于表达者在语言文字上没有明确限死各语言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这就给接受者在解读上更大、更多的自由想象或联想的空间,从而获得更大、更多的解读的快感与审美情趣。第六节 虚构事物,历历在目:示现
一、什么是示现
示现,是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见如闻的辞格。所谓不见不闻,或者原本早已过去,或者还在未来,或者不过是说者想象里的景象。例如:
买缸不成,就养荷在心里。
给自己许一个梦。好好的给上帝做工,有一天攒点钱给自己买块小小的地,一片小小的山坡开满野杜鹃、野百合,小小的溪流两岸是赛似白雪的姜花,小小的树林是专门给鸟唱歌用的。门前再挖一个大大的荷塘,一荷塘的唐宋岁月。
盖两三间小屋,一间自己住,其余的留给朋友,门也不必上锁,朋友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主客两便。
夏天的时候,就来一次荷花小聚吧!刚出来的新鲜莲子汤、冰镇藕片,荷叶蒸肉,温一壶花雕,饮一天星月,醉它个胡天胡地,不知今夕何夕。(杏林子《重入红尘》)根据示现辞格所生成的言语作品的不同情形,一般将其区分为“追述的示现”、“预言的示现”、“悬想的示现”。
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迹说得仿佛还在眼前一样。
预言的示现:是把未来的事情说得好像已经摆在眼前一样。
悬想的示现:是把想象的事情说得真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然没有关系。
再看下一例:我仿佛能看见,在摩天大楼的阳台上,见义勇为者以已逝老人捐献的角膜,以复明的眼睛俯视楼下的一幕幕新景——
在街心公园与人合影的据说是克隆虎;
世纪老人在向中青年讲述已过去一百零一年的科索沃战争;
唐山地震已成为历史,但“地震研究所”的牌子仍赫然挂在大楼对面„„(石英《世纪之交》)
二、示现的修辞作用
示现辞格的建构都是基于想象的心理机制的。一般说来,示现在表达上都有一种形象性、生动性、新颖性的特点;在接受上又极易言语作品中所建构的新形象和意境而令接受者在解读时经由语言文字的刺激而进行再造性或创造性想象,从而建构起与表达者相同而又相异的新的形象或境界,以此获取言语作品解读接受中更多的心理快感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 追求视听美感效果的修辞方法 第一节 奇峰对插,交映生辉:对偶 第二节 大江东去,浩浩荡荡:排比 第三节 首位衔接,往复成章:回环 第四节 参差其辞,和谐灵动:错综
第一节 奇峰对插,交映生辉:对偶
一、什么是对偶
对偶,是语言活动中表达者有意以字数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语言单位成双作对地排列在一起,通过齐整和谐的视听觉美感形式实现表情达意的最佳效果的辞格。如果用在节庆中又称为对联、对子,如果出现在楼台亭阁的楹柱上,则被成为楹联。例如:
恩比青天,广施甘露千株翠;
犹黄菊,报得春风一寸丹。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
平行直线,交叉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情深。(《中国青年报》2001年9月5日)
二、对偶的分类
对偶这种辞格,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一般说来,基本上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以形式为标准,将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类;一种是从意义着眼,将其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类。1.严对
所谓严对,又称“工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两个语言单位,在字数上须相等;在句法结构上须相同;在相对的词性上须相同;在声音上须平仄相对;在字面上须相异,没有相同的字重复出现。这种对偶模式在古典文学作品中特别常见。例如: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
“严对”在现代汉语中则比较少见,不管是在诗歌还是散文中,都比较少见。即使偶尔有也只能算不甚严格的“严对”。例如:
四周青山隐隐,水面黄叶飘飘。来自上游的漂木汇集成一个木材塄场,商场说这是最后一批料了,上游已经停止伐木。(黄晓萍《新城&8226;老滩》)2.宽对 所谓“宽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两个语言单位只要在字数上相等,句法结构相似,至于相对的词性是否相同,声音上是否平仄相对,字面上是否重复,要求不严。例如:
一知县刚上任,即在县衙门口贴出一副对联:“一不要钱,二不要命,三不要官,四不要名。”可他上任没几天便贪赃枉法,草菅人命。于是,有人在对联每句话后各添两字:“一不要钱,嫌少;二不要命,嫌老;三不要官,嫌小;四不要名,嫌臭。”
这种对偶模式在现代汉语中也十分常见。例如:
山色越来越矜持,秋色越来越透明。(张晓风《常常,我想起那座山》)3.正对
所谓“正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两个语言单位在意义上相似或相同。例如: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那个年头的人们集体可爱,他们正经历着革命化的洗礼。„„那个年头的人们又集体可悲,他们的理想、激情、才智,很快就沦为一场大规模政治实验的祭品。说是要为蓝天拭云,要为花园锄草,曾几何时,凡伸手拭云的,多成了入侵蓝天的黑客;凡挥手除草的,多成了破坏园林的蟊贼。(卞毓方《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4.反对
所谓”反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两个语言单位在意义上相反或相互对立。例如:
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成战;(俄使者)伪为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即拿。(纪昀)世态炎凉,人情浇薄,在“万事如转烛”的无常运命中,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落井下石易,狂流引渡难。„„(王禄松《那雪夜中的炭火》)5.串对
所谓“串对”,又称“流水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两个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有承接、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两个语言单位不能彼此互相独立表意,而必须相互依存才能表达完整意义。例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与朋友交,每多任情任性;偕妻儿处,复多相让相忍。(亮轩《自编年谱跋语》)
三、对偶的心理依据
对偶辞格的建立,一般说来都是基于人类的一种倾向于以对称平衡和谐为美的普遍心理。而这种心理的得以产生,一方面源于自然现象的启示和人类定势心理,因为对称现象在自然、植物、动物界随处可见,例如树叶、向日葵、人体、蝴蝶、蜻蜓等等。体认到事物现象对称形式的合理性,并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同时逐渐确立了对称的独特审美价值。逐渐地,对称观念便自然而然地被人类引入到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等艺术创造活动之中。这样各种艺术都注重对称。几上的花瓶、门前的石兽、喜筵上的红蜡烛,以至于墓道旁的松柏都是成双成对的,如果是奇零的,观者就不免觉得有些欠缺。这样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来表情达意的对偶辞格的建构,自然也如其他艺术形式的创造一样,少不了要烙上求平衡对称和谐形式美的倾向表现出来。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它是源自生理上的作用,因为人体各器官以及筋肉的构造都是左右对称。外物如果左右对称,则与身体左右两方面所费的力量也恰相平衡,所以易起快感。
四、对偶的修辞作用
一般说来,从表达上看,由于是以两个语言单位对仗的整齐形式来表情达意的,在视觉形象上,两个语言单位在字数上的相等、句法上的相同或相似,自然造就出一种整齐平衡、对称和谐的视觉形式美感;在听觉形象上,两个语言单位在音节上的相等,在平仄上的相对,自然而然地营构出一种节奏均衡和谐的听觉形式美感。
从接受上看,由于运用对偶,造成视觉上的整齐均衡和谐的形式美感的存在,很容易引发接受者生理上的左右平衡的身心和谐律动,产生一种快感。例如: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堂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
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而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中国老年报》,2001年9月5日)第二节 大江东去,浩浩荡荡:排比
一、什么是排比
说话或写文章时,为了强调和突出某种意思,或增强话语的气势,使情感抒发得充分、强烈,常采用结构相同或相似、语义相关的一组句子或句子成分,这就是排比。排比一般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构成。例如: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
二、排比的作用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陶渊明《闲情赋并序》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生活——
生活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生活如酒。童年就像鸡尾酒,色彩斑斓,甜美之味令人回味;青年就像冰镇的啤酒,色彩浓黑,清凉的同时又让人觉得苦涩;中年就像烈性酒,纯净无色,辛辣之味使你五脏六腑都会灼热;老年就像葡萄酒,久存弥香,滴滴让你感受到香中之甜。爱心——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自私—— 自私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永远只看得到自己;自私是一块布匹,蒙住了自己的眼睛,看不见别人的痛楚;自私是一层玻璃,看上去透明,却始终隔开了彼此的距离。从表达上看,排比有强调和突出某种意思,或增强话语的气势,使情感抒发得充分、强烈。即表意上充足酣畅。此外还有视听觉形象上的齐整、平衡、和谐的显著效果。
从接受上看,由于多个结构相同相似形式的句子的并置,不仅易于引发接受者接受中的“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而且还会因整齐的形式格局引发接受者生理上左右平衡的身心律动,产生一种快感,从而提升言语作品解读的兴味,加深对表达者所建构的辞格用意内涵的理解把握。
三、排比的运用
1.要切合排比所适应的语境。排比一般适用于抒情或说理性话语,如诗歌、散文或政论、杂文等。在其他一些实用性传播领域,比如通讯、报告文学、政府工作报告、演说甚至广告,也时常使用,但频率不高。排比较少出现于应用问题比如新闻、消息、短讯以及科技文体。例如: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碧野《天山景物记》)
2.注意排比与其他辞格的兼用。排比有时也同其他辞格一起使用,这主要是比喻。
第三节 首位衔接,往复成章:回环
一、什么是回环
回环,又称回文,是一种通过字或词的特定组配以字序或词序的顺读倒读,在表达特定情意的同时着重展现一种回环往复的形式美的辞格。回文是一种古老的修辞手法,例如: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白杨长映孤山碧,碧山孤映长杨白。春暮别伤人,人伤别暮春。雁归迷塞远,远塞迷归雁。楼倚独愁深,愁深独倚楼。(王世贞《菩萨蛮&8226;春暮》)
二、回环的分类
从结构上看,回环可以区分为“严式回环”和宽式回环两种。
1.严式回环——是指构成回环的两句或两段文字刻意追求字序的回绕,使同一语句或同一段文字既可以顺读,又可以倒读。这种辞格在中国古代特别习见,在现代汉语语中已经很少见到了,偶尔在一些标语口号中还能见到。例如:“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合作社的标语口号)
2.宽式回环——是指构成回环的两句或两段文字上句的末尾用作下句的开头,下句的末尾又叠用上句的开头。这种回环类型,古今汉语中都非常习见。例如:2001年8月10日《中央新闻联播》播出的有关整顿市场秩序的新闻标题:变“一刀切” 为“切一刀”。
有村舍处有佳荫,有佳荫处有村舍。(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三、回环的作用
大部分的回环意欲营构一种回环往复的形式美视听效果。所以很多学者都认为这种辞格的建立带有严重的文字游戏意味,认为实在是难能而并不怎么可贵的东西。当然这种从语言文字的作用主要在于情达意的观点出发的见解是相当有道理的。不过,回环既然作为一种辞格很早就产生并至今还为我们所用,就不能不说它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朱光潜曾就中国古典诗歌中过分注重文字技巧而近于游戏的倾向,作过这样中肯的评论:“凡是艺术都带有几分游戏意味,诗歌也不例外。中国诗中文字游戏的成分有时似过火一点。我们现代人偏重意境和情趣,对于文字游戏不免轻视。一个诗人过分地把精力用在形式技巧上做工夫,固然容易走上轻薄纤巧的路。不过我们如果把诗中文字游戏的成分一笔勾销,也未免操之过急。就史实说,诗歌在起源时就已与文字游戏发生密切的关联,而这种关联已经一直持续到现在,不曾断绝。其次,就学理说,凡是真正能引起美感经验 的东西都有若干艺术的价值。巧妙的文字游戏,以及技巧的驯熟的运用,可以引起一种美感,也是不容讳言的。文字声音对于文学,犹如颜色线形对于造型艺术,同是宝贵的媒介。图画既可用形色的错综排列产生美感,诗歌何尝不能用文字声音的错综排列产生美感呢?在许多伟大作家——如莎士比亚和莫里哀——的作品中,文字游戏的成分都很重要,如果把它洗涤净尽,作品的丰富和美妙便不免大为减色了。”
应该说,朱光潜的这一见解是比较中允的。事实上,回环辞格的建构尽管会有文字游戏的意味在,但其特有的表达和接受效果也是不容抹杀的。
从表达上看,回环通过词句形式的回环往复,顺读和倒读的词句无论在视觉形象上还是在听觉形象上都有一种相对称相平衡的和谐美,因为回环与对偶相比较更能体现对称的特质,是“真正具有对称形态”的修辞方法。
从接受上看,由于回环形式上的回环往复所造就的平衡对称和谐美感的存在,很容易引发接受者生理上的左右平衡的身心律动,产生一种快感,从而提升解读欣赏的兴趣,加深对言语作品意义内容的理解把握,达成与表达者思想感情的共鸣。第四节 参差其辞,和谐灵动:错综
一、什么是错综
错综,是语言活动中将一切“可有整齐形式,共同词面的语言,说成形式参差,词面别异的”辞格。构成错综,大约有四类重要方法:
第一,抽换词面;第二,交磋语序;第三,伸缩文身;第四,变化句式。
所谓“抽换词面”的错综,是指将本可说写得齐整的语言形式,通过抽换某些语词,使其前后的语言单位在词面上有所差异。例如:
地也,你不知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关汉卿《窦娥冤》)我徘徊于中条山中,我徜徉在黄河岸畔,强烈而深切地感受到,尽管九曲黄河已失却了它昔日壮观的风涛,但它仍然是峨嵋塬怀抱中的一条飘动的绶带„„(李存葆《飘逝的绝唱》)
所谓“交磋语序”的错综,是指将本可说写得齐整的语言形式,通过语序变换,使其前后的语言单位在形式上显得参差交错。例如:
汉代下邽人名叫翟公的,曾做过廷尉的官,尝因罢官闲居,因而门客渐形星散,亲朋日益疏远,几至“归卧故山秋”门可罗雀的寥落之境。但后来,机缘际会,因而再复官职,驷马而臻鼎食,佩紫怀黄,又是春风得意,贵客亲友,乃更辐辏聚集,几成门庭若市。他因而极为感触,隧在门旁贴上
一纸,上书: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王禄松《那雪夜中的炭火》)所谓“伸缩文身”的错综,是指杂用长句和短语或完全句与省略句,使表达在语言形式上有所变化。例如:
我对胡琴的反感亦只是一种怪僻罢?皮黄戏里的青衣花旦之类,在戏院广场里令人毛发倒竖,若是清唱则尤不可当,嘤然一叫,我本能地要抬起我的脚来,生怕是脚底下睬了谁的脖子!近听汉戏,黑头花脸亦唧唧锐叫,令人坐立不安;秦腔尤为激昂,常令听者随之手忙脚乱,不能自已。我可以听音乐,但若声音发自人类的喉咙,我便看不得粗了脖子红了脸的样子。我看着危险,我着急。(梁实秋《音乐》)
所谓“变化句式”的错综,是指有意识地将肯定句与否定句、陈述句与疑问句、感叹句等各类句式交错使用的一种错综模式。例如:
那些老婆子们都老天拔地,伏侍了一天,也该叫他们歇歇;小丫头们也伏侍了一天,这会子还不叫他们顽顽去么?(《红楼梦》第二十回)
一位摆弄经济学的倔老头儿,风吹别调,发出了和百家——其实也就是一家——不同的声音,举国展开围剿。这很可怕,让人想到宇宙不是在膨胀,而是在缩小,就像一个胀得紧绷绷的热气球,噗哧噗哧地往外撒气,眼看快瘪成一个点。人们被迫在针尖上跳舞,尽管不是天使,做不来那高雅动作。这老头不是别个,正是鼎鼎大名的马寅初。(卞毓方《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
二、错综的作用
不管是何种类型的错综,一般说来,它们的建构,在表达上都有一种整而不滞的的对称均衡美,即一种叫做“代替的平衡”的和谐美效果;在接受上,由于错综辞格形式上均衡和谐的视听觉形象而易于诱发接受者解读接受中不自觉的左右平衡的身心律动,产生一种快感,从而强化接受者接受的兴趣,保持解读接受中的“随意注意”,准确把握表达者的深刻内涵与用意。例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第三章 强化语意印象的修辞方法 第一节 发蕴飞滞,披瞽骇隆:夸张 第二节 情思难遏,二三其辞:反复 第三节 无疑而问,意在警醒:设问 第四节 煞有介事,望之俨然:精细 第五节 先声夺人:倒装 第六节 后来居上:层递
第七节 参互对比,前后映照:同异
第一节 发蕴飞滞,披瞽骇隆:夸张
一、什么是夸张
夸张,是一种说写表达时重在主观情意的畅发而故意违背客观事实和逻辑,对所叙说的内容进行张皇夸大的辞格。
我们每当感动深切时,往往重在主观情意的畅发,不重在客观事实的记录。所以见一美人,可以有: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之感;说一武士也可以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垓下歌》的话。所谓夸张,便是由于这等深切的感动而生。
二、夸张的分类
夸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直接夸张,二是间接夸张。
所谓“直接夸张”,就是“交际者所欲表达的思想或感情,受交际者经由辞面一览便知,不必思而得之。”这类夸又可以细分为“扩大式”和“缩小式”两小类。
“扩大式”夸张,即是将所说写的事象往大的、高的等等方面夸说。例如:
空旷,沉寂,不养不痛,无遮无拦,一眼可望穿八百里„„(李登健《倾听原野》)
“缩小式”夸张,即将所要说写的事象往小的、低的、弱的等方面描写。例如:
“以前他是队长,忙得也在情理,虽说是个顶细顶细的芝麻官,却不能和那些端着铁饭碗的官儿比„„(流水《麻绳曲》)
所谓“间接夸张”,就是“交际者所欲表达的思想或感情,受交际者一般情况下不能从辞面直接看出,而是必须寻思一番,然后方可知交际者的真意所在。”这类夸张又可细分为“折绕式”、“比喻式”、“用典式”、“超前式”等小类。
“折绕式”夸张,是指通过迂回曲折的方式将所要表达的语意夸张地表达出来。例如:
女人对于自己的享受方面,总是属于“斯多亚派”的居多。男人不在家时,她能立即变成素食主义者,火炉里能爬出老鼠,开电灯怕费电,再关上又怕费开关。(梁实秋《女人》)
“比喻式”夸张,是指通过比喻的形式来实现语意表达的强化目标,不是为了表达的生动形象。例如: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脏!当然,男人当中亦不乏刷洗干净洁身自好的,甚至还有油头粉面衣裳楚楚的,但大体讲来,男人消耗肥皂和水的数量要比较少些。„„有些男人西装库尽管挺直,他的耳后脖根,土壤肥沃,常常宜于种麦!(梁实秋《男人》)
“排比式”夸张,是指通过排比的形式来夸说某种语意或事象。例如:
“孝子之说”,并不偏激。我看见过不少的孩子,鼓噪起来能像一营兵;动起武来能像械斗;吃起东西来能像饿虎扑食;对于尊长宾客有如生番;不如意时撒泼打滚犹如羊痫;玩得高兴时能把家具什物狼藉满室,有如惨遭洗劫„„(梁实秋《孩子》)
“用典式”夸张,是指通过用典的修辞手段来极写某种事象或情意的。例如:
有一对热恋中的青年男女,私定终身,但是家长还是要坚持“纳吉”的手续,算命先生折腾了半天,闭目摇头„„前来问卜的人同情那一段小男女,从容进言:“先生,请捏合一下,卦金加倍。”先生笑颜逐开的说:“别忙,我再细算一下。龙从火里出,虎向水中生。龙腾虎跃,大吉大利。”这位先生说谎了么?没有。始终没有。这一对男女结婚之后,梁孟齐眉,白头偕老。(梁实秋《算命》)
“超前式”夸张,也属间接夸范畴。因为这种夸张都是通过某种句际(或词际)关系来暗示出其所欲表达的意旨,而不直接将意思写在辞面上。例如:
譬如老婆发了命令,穿大衫之丈夫可漫应之,yes,dear;而许久不动,直至对方把命令改成央求,乃徐徐起立。穿西服之丈夫鲜能为此:洋服表示干净利落之精神,一闻令下,必须疾趋而前,现出敏捷脆快: yes,dear,未及说完,早已一道闪光而去,脸上笑容充满了宇宙。久之,夫人并发令之劳且厌之,而眉指颐使,丈夫遂成了专看眼神的动物!这还了得,西洋男子必须革命!(老舍《代语堂先生拟赴美宣传大纲》)
三、夸张的作用
夸张是通过语言意义与现实的严重背离再现现实,其目的不是为真实而真实,而是为真实而虚化。在表达上有突出强调某种情感或意旨的效果,在接受上有强化接受者注意而引发其与表达者的思想或感情的共鸣和沟通的独特效果。例如:
一个矮胖的中年人走到客厅门口,容光焕发,脸胖得像个圆球,下巴的肉往下垂着,使人担心这肉随时可以掉下来。看上去年纪不过四十,实际上他已是靠五十的人了。头上没有一根白发,修理得很整齐,油光发亮,镜子似的,苍蝇飞上去也要滑下来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我本像一颗钻石,是多面发光的人物,可是由于环境的打压,我的光环被单一了,被小化了。例如一般人只知道李敖是写文章的高手,却不知道我在许多方面都是高手,我的本领,不止于写文章这一单项,其他单项,我的表现,也像写文章一样优秀。其中口才一项,就不为一般人所知。事实上,我是极会讲话的人,谈吐幽默、反应快速、头脑灵活,片言可以解纷,当然也可以兴风作浪。(李敖《李敖回忆录》)
四、夸张的运用
夸张运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夸张要适度。夸张不是吹牛皮,不能无目的的乱夸,必须有生活依据,要合乎情理。鲁迅在《漫谈“漫画”》中曾说:过“‘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要变成笑话了。”因此说,夸张不能随意地乱夸,不能不顾事物的现实基础。再如:
“稻粒赛玉米,黄豆像地瓜,花生像山芋,山芋赶南瓜。”“树皮便棉花,稻草纺成纱;不用一亩田,造棉百万担。”(戴智贤《山雨欲来风满楼——60年代前期的“大批判”)2.运用夸张时要注意,要使人一听一看就知道是夸张而不是写实,如果是夸张却让人误以为是写实,那就不好了。例如“白发三千丈”,我们决不会误认为是事实。假如把“三千丈”说成“三尺”,那便容易使人误认为事实,这样便不是修辞上的夸张,只是事实的浮夸。第二节 情思难遏,二三其辞:反复
一、什么是反复
说话或写文章时,经常会有意识地重复某一话语,有时是词语,有时是句子,有时甚至是语段。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反复。例如: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田汉《义勇军进行曲》)
二、反复的类型
从形式上看,反复可以区分为两类:一是“隔离的反复”,二是“连接的反复”。1.隔离的反复——是指反复出现的词句不是连续的,中间有其他语句隔断的。例如:
我在鼓里,他在鼓上。他的头昏,我的脑胀。声由上出,祸从天降,他若是我,也是一样。我在鼓里,他在鼓上。他走一回,我走十趟。他向下瞧,我朝上望。我若是他,也是一样。(李敖《鼓里与鼓上》)
2.连接的反复——是指反复出现的词句是连续的,中间没有其他语句隔断的。例如:
寂静、寂静、寂静!“哇”地一声,我吓了一跳。孩子哭了,“好了,好了!”朱静医生把孩子报到我面前,喜滋滋地说,看,一个千金!(王周生《性别:女》)
三、反复的作用
不管是“隔离的反复”,还是“连接的反复”,都是通过使用同一语句来强化接受者的注意。从表达上看,它可以凸显表达者的某种较为强烈的情思,满足表达者情感情绪的释放。从接受上看,由于同一语句的反复出现,使接受者加深印象和理解,达成与表达者之间的情感思想的共鸣。例如: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我们对着高山喊:周总理— 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革命征途千万里,他大步前进不停息。”总理呵,我们的好总理!你就在这里呵,就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 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想念你呵,想念你 —想—念—你„„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
看了心理都是你,忘了我是谁。
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
看的时候心跳,看过以后眼泪垂。
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
不看你也爱上你
忘了我是谁。
(李敖《忘了我是谁》)
此外,反复还可以起到增强韵律的功能。反复不是重复,其修辞功能重在突出话语的音乐美,使话语回环复沓,具有一唱三叹的音响效果。反复还能起到一定的语段衔接或照应作用。妹妹你是水——
你是清溪里的水。无愁地镇日流,率真地长是笑,自然地引我忘了归路了。
妹妹你是水—— 你是温泉里的水。我底心儿他尽是爱游泳,我想捞回来,烫得我手心痛。妹妹你是水——
你是荷塘里的水。借荷叶做船儿,借荷梗做篙儿,妹妹我要到荷花深处来!
(应修人《妹妹你是水》)
第三节 无疑而问,意在警醒:设问
一、什么是设问
设问,是一种胸中早有定见,话中故意设问的辞格。这种设问,共分为两类:
(一)是为提醒下文而问的,可以称为“提问”,这种设问必定有答案在它的下文;
(二)是为激发本意而问的,可以称为“激问”,这种设问必定有答案在它的反面。
(一)为提醒下文而问的 “提问”,也就是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例如:
张生虽一介寒士,但毕竟是官居一品的礼部尚书的遗孤,且又来自向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之故乡、唐时之陪都洛阳,用张生自己的话说,他见过的玉人何止万千,为什么独有崔莺莺使他“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这是因为莺莺是一美于众美的殊美之女子。(李存葆《飘逝的绝唱》)
(二)为激发本意而问的 “激问”,也就是采用问而不答的形式。例如:
我觉得,不管适之先生自己如何定位,他一生毕竟是一个书生,说不好听一点,就是一个书呆子。我也举一件小事。有一次,在北京图书馆开评议会,会议开始时,适之先生匆匆赶到,首先声明,还有一个重要会议,他要早退席,会议开着开着就走了题,有人忽然谈到《水经注》。一听到《水经注》,适之先生立即精神抖擞,眉飞色舞,口若悬河。一直到散会,他也没有退席,而且兴致极高,大有挑灯夜战之势。从这样一个小例子中不也可能小中见大吗?
(季羡林《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二、设问的作用 一般说来,设问在表达上多有突出强调的效果,易于淋漓尽致地显现表达者的情意或意图;在接受上都因表达者所设定的“明知故问”而易于引发接受者的注意,进而能深切理解表达者的意图,达成与表达者之间的情感思想的共鸣。例如:
青年里面,当然也不免有洋服上挂一枝万年笔,做做装饰的人,但这究竟是少数,使用者的多,原因还是在便当。便于使用的器具的力量,是绝非劝谕,讥刺,痛骂之类的空言所能制止的,假如你不信,你倒去劝那些坐汽车的人,在北方改用骡车,在南方改用绿呢大轿试试看,如果说这提议是笑话,那么,劝学生改用毛笔呢?(鲁迅《论毛笔之类》 第四节 煞有介事,望之俨然:精细
精细,或称拟实,是一种说写中“把不需要也不可能说出精确数据的事物,故意说得十分精确”的辞格。例如:
游山并不能使国王觉得有趣;加上路上将有刺客的密报,更使他扫兴而还。那夜他很生气,说是第九个妃子的头发,也没有昨天那样的黑得好看了。幸而她撒娇坐在他的御膝上,特别扭了七十多回,这才使龙眉之间的皱纹渐渐地舒展。(鲁迅《故事新编&8226;铸剑》)
精细这种辞格,在表达上因其故作精细精确、言之凿凿,所以其生动性、形象性的效果特别明显;在接受上,由于其语言表述方式突破人们所共同遵循的常规逻辑和表述习惯,以语言表达方式的新异性来激发接受者的注意,从而在注意强化中加深对言语作品内容和意旨的印象和理解的良好效果。例如:这次吵架像夏天的暴风雨,吵的时候很利害,过得很快。可是从此以后,两人全存了心,管制自己,避免说话冲突。船上第一夜,两人在甲板上乘凉。鸿渐道:“去年咱们第一次同船到内地去,想不到今年同船回来,已经是夫妇了。”„„柔嘉打了个面积一方寸的大呵欠。像一切人,鸿渐恨旁人听自己说话的时候打哈欠,一年来在课堂上变相催眠的经验更增加了他的恨,他立刻闭嘴。(钱钟书《围城》)第五节 先声夺人:倒装
倒装,是一种说写中有意突破语法或逻辑表达的常式结构模式以企及某种特定的辞格。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言事实,一般可以将倒装分为“单句的倒装”和“复句的倒装”两大类。其中“单句的倒装”又可分出“主语与谓语的倒装”、“定语与中心语倒装”、“状语与中心语倒装”三个次类。
“主语与谓语的倒装”,例如:
可是,我只能拿粉笔!特别是这半年,因为这半年特别忙,可以说是一个字也没有写,这半年!毛病是在哪里呢?钢笔有一个缺点,一个很大的缺点。它——不——能——生钱!我只瞪着眼看它生锈,它既救不了我,我也救不了它。(老舍《钢笔与粉笔》)
“定语与中心语倒装”,例如: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状语与中心语倒装”,例如:
在巴黎,冒着寒风和在一个语言不通的陌生城市夜晚迷路的危险,我在一个雪夜找到蒙马特高地。走过热闹纷繁的红磨纺,望着那些闪闪烁烁的霓虹灯和黑乎乎的坡路,我站在巴黎街头的灯火中迷惘。为失落了的巴尔扎克笔下的风光,为乔伊思、海明威、莫迪里阿尼和许许多多曾在这里的作家、艺术家们。(田中禾《田中禾荐画》)
“复句的倒装”,例如:诗诗,我望着自己,因汗和血而潮湿的自己,忽然感到十字架并不可怕,髑髅地并不可怕,荆棘冠冕并不可怕,孤绝并不可怕——如果有对象可以爱,如果有生命可为之奉献,如果有理想可前去流血。(张晓风《初绽的诗篇》)
倒装作为一种修辞格,都是建立在表达者意欲通过打破正常语序以引发接受者的注意集中,使接受者加深印象和理解的心理基础之上的。从表达上看,可以强调表达者所要表达的重点,突出表达者的某种较为强烈的感情,满足表达者某种心理能量的释放和情感纾解的需要;从接受上看,由于倒装的运用突破了正常句法逻辑结构顺序,极易引发接受者的注意集中,从而加深对言语作品的印象和意旨的理解。
因此,在需要强调某一意思或凸显表达者某种较为强烈的感情,或是引发接受者特别注意时,修辞者往往都喜欢采用这种辞格。例如: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者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十一月,天气晴朗,薄凉。天气太好的时候我总是不安,看好风好日这样日复一日地好下去,我决心要到山里去一趟,一个人。一个活得很兴头的女人,既不逃避什么,也不为了出来“散心”——恐怕反而是出来“收心”,收她散在四方的心。(张晓风《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第六节 后来居上:层递
层递,是一种说写中将语言单位依照某种意义或逻辑上的顺序进行排列而构成的一种辞格。例如:天时不如地利,地理不如人和。(《孟子》)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其成立必须有:
(一)要说的有两个以上的事物;
(二)这些事物又有轻重大小等比例;
(三)比例有一定的程序。
一般说来,层递可以区分为两类:一是“递升式”,一是“递降式”。
“递升式”层递,是根据一定的逻辑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句依照从低到高、从小到大、从轻到重、从浅到深等顺序进行排列的层递。例如:
胡适说过,傅斯年是“人间一个最难得最稀有的天才”。这不仅表现在他的治学方面,更表现在其做人做事上。作为学生和朋友,傅斯年对胡适也有这样的忠告:“与其入政府,不如组党;与其组党,不如办报。”傅斯年的观点,在那***的时代尤为重要。(智效民《一九四九年以前的〈大公报〉》)
“递降式”层递,是根据一定的逻辑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句依照从高到低、从大到小、从重到轻、从深到浅等顺序进行排列的层递。例如:
流苏勾搭上了范柳原,无非是图他的钱。真弄到了钱,也不会无声无息的回家来了,显然是没有得到他什么好处。本来,一个女人上了男人的当,就该死;女人给当给男人上,那更是淫妇;如果一个女人想给当给男人上而失败了,反而上了人家的当,那是双料的淫恶,杀了她也还污了刀。(张爱玲《倾城之恋》)
层递作为一种辞格,不管是“递升式”还是“递降式”,都是意义上的逐层深入。因此,这种辞格的建立,一般说来,在表达上多有步步深入、层次分明、强化语势的效果;在接受上,易于牢牢抓住接受者的注意力,引发其思索并深入把握表达者的内涵意旨。例如:
李敖又公开露面了,不但公开露面,还出了一本新书,不但出版了新书,并且又在创作一本“最伟大的小说”„„(胡茵梦《特立独行的李敖》)第七节 参互对比,前后映照:同异
同异,是一种说写中把字数相等、字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两个以上的词语,用在一个语言片段里,同异对比,前后映照的一种辞格。例如:
看见外国游客手里的电器小玩意,可以对他说:“让我看看”,但千万不要说“送我一个”。我们招待外国游客,只要客客气气,千万不要低声下气,因为,他们只是我们的客人,不是我们的主人!我们可以予他们种种方便,但千万不能让他们对我们随便。(於梨华《我的留美经历》)
同异作为一种辞格,在表达上,通过同而有异的近似字面与各不相同的语义内涵的对比,突出所要强调的事物本质的差异性或独特性,且使表意深具含蓄婉约之美或尖锐强烈的效果;在接受上,字面同而有异极易引发接受者的注意,使接受者情不自禁地由同而有异的词语的字面对比进到语义对比的层次,从而在对比中把握表达者的真实含义,加深对言语作品的理解和印象。例如:
如果有一个新女性,又漂亮又漂泊、又迷人又迷茫、又优游又优秀、又伤感又性感、又不可理解又不可理喻的,一定不是别人,是胡——茵——梦。(李敖《我画胡茵梦》)
第四章 婉约蕴藉的修辞方法 第一节 语里言外,别有洞天:双关 第二节 迂回前行,曲径通幽:折绕 第三节 锦绣其外,旧物其内:讳饰 第四节 羞抱琵琶半遮面:藏词 第五节 言有尽,意无穷:吞吐 第六节 正言若反,翻案冤亲:倒反 第七节 珠玉匿水,伏采潜发:用典 第八节 半遮半掩,欲却还就:推避 第九节 醉翁之意不在酒:讽喻
第一节 语里言外,别有洞天:双关
在修辞过程中,人们经常会遇到的一下现象,比如“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如 果抛开具体的语境,它的意思是人类失去了“联想”这种思维活动,世界将会怎样。但是,作 为生产计算机产品的联想集团的广告语,它就具有了另一种含义,即:人类如果失去了“联 想”集团或联想计算机,世界将会怎样。
双关,是一种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或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叙说对象在特定 语境中语义的多解性来营构一语而有表里双层语义的辞格。
双关作为一种修辞方法,约略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谐音双关——利用语音的相同或相近的条件构成的双关。
在我国,谐音双关具有悠久的历史,古典诗歌及其他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曹雪芹《红楼梦》
现代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
椭圆形会议桌的侧面,有一个人笑嘻嘻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喂,有两个项目,不知敢不敢做?一个是赌场,一个是妓院,没有这两项目,外国人是拢不住的!繁荣„娼‟盛嘛!”(霍达《未穿的红嫁衣》)
第二类是语义双关——利用词语的多义性以及在特定语境下语义的多解性的条件构成的。例如:李敖自写《传统下的独白》闯祸起,被追诉多年,一直翻不了身,这本《独白下的传统》,是书名翻身,不是他。李敖大隐于市,常常几个月不下楼,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本重新持笔的新书,聊可如见其人,并为仇者所痛,亲者所快。
远景过去没有李敖,李敖过去没有远景,现在都有了。(李敖《李敖回忆录》)
2002年中秋节流行的一条短信:祝你百事可乐!万事芬达!天天娃哈哈!月月乐百事!年年高乐高!心情似雪碧!永远都醒目!
第三类是对象双关——利用叙说对象在特定语境中的多解性来构成的,通常称“指桑骂槐”。例如:这里宝玉又说:“不必烫暖了,我只爱喝冷的。”薛姨妈忙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酒,命人暖来方饮。黛玉磕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呢!”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两阵罢了.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去睬他.
双关不但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文化,特别是谐音双关。这在汉民族的语音崇拜文化中体现得更充分。中国文化习俗中利用谐音的比比皆是。在春节文化中,人们通过许多动物名稱的谐音,祈求福祉。比如,在剪纸以及年画中,“蝙蝠”、“鲤鱼”寓意“幸福”和“年年有余”。与之相反的是讳音忌讳文化,比如,川剧《秋江》里的老艄公问前来搭船的女尼贵姓,答曰:“姓陈。”艄公忙令住口。因船行江中最怕的就是这个字——沉,“陈”与“沉”谐音,构成谐音联想,不吉利。因此,使船的人多忌讳“chen”、“fan”等音。这些语音迷信实际上与谐音双关十分密切。
《红楼梦》中的许多人物也被赋予了谐音意义。有人认为“曹雪芹”乃“藏血情”三字谐音,暗示康熙皇帝二子即太子的兴黜与蒙冤泣血宫禁的身世。“癞头和尚”谐音“将来头合盘托上”,“破足道人”谐音“不足、不敢为外人道”,“甄士隐”谐音“真事隐”,“贾雨村”谐音“假语村”。至于“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则是谐音“原应叹息”。这有一定的道理。同一话语,表面一层意思,内里又有一层意思,使话语同时具有两种表达作用,这是双关的基本功能。双关因此在表达上显得内涵丰富,耐人寻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民。1.完成直言无法完成的交际任务。有些交际场合下,由于政治背景和人际角色等要求,不便明言,借用双关可以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例如:
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
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天安门革命诗抄&8226;向总理请示》)
2.调节话语风格,使话语委婉、幽默、诙谐,增加美感。有些双关并不是不便于直言,而是直言难以取得委婉含蓄的修辞效果。例如:
相传,清朝大官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不学无术,却想通过科举,弄个一官半职。这年他来参加考试。可是试卷一到手,他就冒虚汗。连“破题”也不会作,写了半天也不知道写了什么。后来他想,我是中堂大人的亲戚,把这关系写上,监考官敢不录取!于是,他就在卷尾写道:“我是中堂大人的亲戚。”可是“戚”字不会写,写成了“妻”。那监考官为人正直,看到这张狗屁不通的卷子正要扔掉,却见上面有一行字。看后,他便在下面批道:“因你是中堂大人的亲妻,所以我不敢娶。”
3.汉语中的歇后语大多是通过谐音双关构成的。例如: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
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
腊月里的萝卜—— 下雨出太阳——
双关的运用中要特别注意语境要求。例如:
我失骄阳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毛泽东《蝶恋花&8226;答李淑一》
此外,还应注意具体语境中的人物角色关系。有些双关的构成是需要一定的人物角色关系做基础的。话语的双重意思也多是建立在多种角色关系基础上。例如:
传说,清朝大学者纪晓岚侍郎,与尚书和珅、御史三人在一起吃酒。和珅有意调侃纪晓岚,指着地上的一只狗说:“是狼是狗?”纪晓岚明白和珅是在骂自己,就机智地说:“上树是狗,垂尾是狼。”这时御史大人马上说:“噢,是狼是狗,我明白了。”纪晓岚听出御史是在骂他,就又说:“还有区别,狼只吃肉,狗则不同,遇啥吃啥,遇屎吃屎。
因此,如果不清楚特定的语境和语境中的人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理解双关时就会出现交际障碍或达不到交际目的。
第二节 迂回前行,曲径通幽:折绕
折绕——一种将本该一句话即可直说明白、清楚的,却为着委婉含蓄的目的,故意迂回曲折地从侧面或是用烘托的方法将本事、本意说将出来,让人思而得之的修辞格。例如:
老实讲,我是有收藏信件的癖好的,但亦略有抉择:多年老友,误入仕途,使用书记代笔者,不收;讨论人生观一类大题目,不收;正文自第二页开始者,不收;……有加新式标点之必要者,不收;没有加新式标点之可能者,也不收……(梁实秋《信》)
折绕这种辞格,一般说来,在表达上有一种婉转深沉、含蓄的妙趣;在接受上,由于表达者在言语作品的语意的表达与接受之间制造的“距离”,增添了接受者解读的困难,但是一旦经过努力破除了解读的障碍而洞悉了表达者的真意后,便会情不自禁地生发出一种破译成功的喜悦心理,从而加深对言语作品主旨的理解。例如:
谁知道住着住着,老太太的毛病出来了。这一次不是风湿病,而是一种莫明其妙的过敏,发作时全身都痒,痒得受不了,看医生、打针、吃药,全不见效。
老太太嫌该处的水质太“硬”了,洗澡、洗衣服、烧饭、泡茶,全都不对劲。虽不至于唠叨埋怨,但说话时却多出了一些“所有格”:“我们台湾的”水、“我们台湾的”蔬菜、“我们台湾的”……老先生听着听着,有一天忽然恍然大悟,问题就出在“水土”这两个字,于是二话不说,带着老伴就上飞机回台湾。(台湾《联合报》1996年3月21日)
第三节 锦绣其外,旧物其内:讳饰
讳饰——表达者在情意表达时遇有犯忌讳的事物,便不直说该事物,却用旁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的一种修辞格。
老年人心理嘀咕的莫过于什么时候福寿全归,因为眼看着大限将至而不能预测究竟在哪一天呼出最后一口气,以致许多事都不能做适当的安排,这是最尴尬的事。“死生有命”,正好请先生算一算命。先生干咳一声,清一清喉咙,眨一眨眼睛,按照出生的年月日时的干支八字,配合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理,掐指一算,口中念念有词,然后不惜泄漏天机说明你的阳寿。“六十六,不死掉块肉;过了这一关口,就要到七十三。七十三,过一关。这一关若是过得去,无病无灾一路往西走。”这几句话说得好,老人听得入耳。(梁实秋《算命》)
对于“死”,人类有一种普遍的厌惧心理,中国人对“死”尤其不能达观地看待,所以更有诸多忌讳。不仅如此,对于不洁的事物,中国人也有忌讳的习惯。例如: 三年级放寒假的时候,爸和叔叔们合资盖了一间厕所。“落成”那天,我们几个小孩子热烈的讨论谁应该第一个使用,六叔把我们赶开,他说他是高中生,当然是第一。他进去了,一下子又走出来,很不高兴的样子,原来,有人进去过了,六叔一口咬定是那个水泥匠,他嘀咕说要找水泥匠算帐……那天晚上,爸和叔叔们在院子里聊天,聊到这件事,二叔说,新厕有外来的“黄金”,大吉大利,六叔不同意,他认为新厕所应该由自己人开张才有新气象,爸没意见。…(阿盛《厕所的故事》)
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历来对男女之情、男女之事是讳莫如深的。因此,在这一方面,讳饰辞格的建立更是常见。例如:
中国曾是一个崇尚人治的国度。开国之后,权力属于人民,当权者也称为人民公仆。然而,民主与法制、自由与平等的道理总是显得那样漫长。“文革”中,既有“有了权力就有了一切”之说,在“男女关系”方面,亦有“大节与小节”之论。对那段特定历史时期中的各色人等的窃玉偷香,今人曾作了令人发笑而喷饭的诠释:“高级干部犯男女问题,是游龙戏凤;中级干部有男女问题,是感情冲动;小小职员与平民百姓在男女方面稍不检点,便是流氓成性”……(李存葆《飘逝的绝唱》
除了“死”和不洁、男女之情等事物或概念,对于失败、失意之类的事,中国人也多所忌讳。例如:世界围棋最强战奕罢九轮,副帅马晓春马失前蹄。(《文汇报》1995年1月31日体育新闻的标题)
在汉语中,讳饰是一种十分习见的修辞现象,因为中国人由于种种心理缘故,往往对某些事物或概念有所忌讳。因材,在言语交际中,表达者为了顾及接受者的情感或心理感受,往往会换一种说法,将所要表达的意思婉约间接地表达出来。这样,接受者可以自己通过对表达者所建构的修辞言语作品的解读而自行解读出文本的真实内涵,从而避免了在心理上产生对表达者表达内容的抵触情绪,能够愉快或坦然地接受之。
第四节 羞抱琵琶半遮面:藏词
藏词——一种将人们习用或熟知的成语或名句的某一部分藏却,而以其中的别一部分来替代说出的修辞格。例如成语中有:
友于兄弟。《书经&8226;君陈》篇)
三十而立。(《论语&8226;为政》)
修辞的现象就有: “友于”代“兄弟”——(例)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陶渊明《庚子岁从都还》诗)
“而立”代“三十”——(例)阿Q本来也是正人,我们虽然不知道他曾蒙什么明师指授过,但他对于“男女之大防”却历来非常严;也很有排斥异端——如小尼姑及假洋鬼子之类——的正气。……谁知道他将到而立之年,竟被小尼姑害得飘飘然了。(鲁迅《阿Q正传》)一般来说,藏词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藏头式”——本词在前半截,话中藏了这个前半截。例如:
由前所说,“西洋崽”就该和他的职业有关了,但又不全和职业有关,一部分却来自未有西崽以前的传统。所以这一种相,有时是连清高的士大夫也不能免的。“事大”,历史上有过的,“自大”,事实上也常有的;“事大”和“自大”,虽然不相容,但因“事大”而“自大”,却又为实际上所常见——他足以傲视一切连“事大”也不配的人们。……(鲁迅《“题未定”草》)
另一类型是“藏尾式”——本词在后半截,话中藏了这后半截。例如:
如今退休制度不限于仕宦一途,坐拥皋比的人到了粉笔屑快要塞满他的气管的时候也要引退。不一定是怕他春风风人之极忽然一口气上不来,是要他腾出位子给别人尝尝人之患的滋味。(梁实秋《退休》)
另外,应该指出的是,“歇后”中只说前一部分而略去后一部分的情况,从理论上说也是可以归入藏词的第二种类型“藏尾式”。例如:
幸而因“诗孩”联想到诗,但不幸而我于诗又偏是外行,倘讲些什么“义法”之流,岂非“鲁班门前掉大斧”……(鲁迅《诗歌之故》)
藏词这种修辞格,由于情意展露半遮半掩,所以表达上便显得婉约蕴藉;在接受上,由于表达者用藏词的手段故意在自己的表达与接受者的接受之间制造了“距离”,接受者必须依靠自己的知识经验去补足表达者所留下的表达空间,才能破解表达者真实的语义指向。这尽管给接受者的理解带来了障碍,但一旦接受者破除了这一阻碍,就会自然生发出一种解读成功的心理快慰,获得一种接受解读中的审美感受。
第五节 言有尽,意无穷:吞吐
吞吐——表达者因完整表达不便或完整表达反不及留空表达效果好,而故意将所要表达的意思中的关健词句保留不说,说一半留一半,吞吐其辞,但在特定语境帮助下又不妨碍理解接受的一种修辞格。例如:
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儿,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鲁迅《祝福》)
“这是我家!”他说着,跳下车,大声跟他太太说话。他告诉我山坡上那一片是水蜜桃。“要是你三月来,苹果花开,哼!”这人说话老是让我想起现代诗。(张晓风《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吞吐这种修辞格,在表达上颇有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从接受上看,尽管由于语句表达的一些必要成分的省略而增加了接受者文本解读的困难,但接受者依托言语作品所提供的语境的帮助,对于表达者所省略的部分可以在解读时自行补上。而当接受者通过努力补出了表达者所省略的部分而洞悉了语意后,他便会情不自禁地生发出一种解读成功的快慰,从而加深对言语作品的理解和印象,并从解读中获取一种审美情趣。例如:
鸿渐忽然想起一路住旅馆都是用“方先生与夫人”名义的,今天下了飞机,头昏脑胀,没理会到这一点,只私幸辛楣在走路,不会看见自己发烧的脸……
“孙小姐是不是呕吐,吃不下东西?”
鸿渐听他说话转换方向,又放了心,说:“是呀!今天飞机震荡得厉害。不过,我这时候全好了。也许她累了,今天起得太早,昨天晚上我们两人的东西都是她理的。辛楣,你记得么?那一次在汪家吃饭,范懿造她谣,说她不会收拾东西——”
“飞机震荡应该过了。去年我们同路走,汽车那样颠簸,她从没吐过。也许有旁的原因罢?我听说要吐的——”跟着一句又轻又快的话——“当然我并没有经验。”毫无幽默地强笑一声。(钱钟书《围城》)
第六节 正言若反,翻案冤亲:倒反
倒反——一种正意而用反话来表现的修辞格,也就是说者口头的意思和心理的意思完全相反。
倒反可以分为两类:
其一是倒辞——因情深难言,或因嫌忌怕说,便将正意用了倒头的语言来表现,但又别无嘲弄等意思包含在内的。例如:
你是我的冤家。
我恨你!
其二为反语——不止语意相反,而且含有嘲弄讥讽等意思。例如:
旧笑话云:昔有孝子,遇其父病,闻股肉可疗,而自怕痛,执刀出门,执途人臂,悍然割之,途人惊拒,岂是人哉!是好比方;林先生云“说法虽乖,功效实同”,是好辩解。(鲁迅《“题未定”草》)
倒反这种修辞格,由于所要表达的意思在其所言说语义的反面,所以在表达上显得特别婉转含蓄;在接受上,尽管表达者在语意表达与接受之间所制造的“距离”给接受者的解读带来一些障碍,但接受者根据特定的语境提示而参透其正意所在之后,便会油然生发出一种解读成功的心理快感,从而加深对言语作品的印象与内涵的深刻理解和认识。例如:
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是位老科学家。他是二十年前在外国研究昆虫学的;想来二十年前的昆虫都进化成大学师生了,所以请他来表率多士。他在大学校长里还是前途无量的人。大学校长分文科出身和理科出身两类。文科出身的人轻易做不到这位子,做到了也不以为荣,准是干政治碰壁下野,仕而不优则学,借诗书之泽、弦诵之声来休养身心。理科出身的人呢,就全然不同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提倡科学的国家,没有旁的国家肯有这样给科学家大官做的。外国科学进步,中国科学进爵。……(钱钟书《围城》)
……这位女子,就是人称胡星妈者。东北同乡“立委”如程烈等,都说她是做下女(老妈子)出身,但我不信,因为她虽然面目狰狞,却颇有文采,她曾拿出旧《畅流》杂志一册,指着其中一篇文章,自称是她写的,写文章在《畅流》上发表,固女作家也。她有一句名言,我最喜欢。名言是“国民党太宽大了!怎么把李敖给放出来了?”——能有这样好的造句的人,不想是在《畅流》上冒充女作家的(李敖《李敖回忆录》)
第七节 珠玉匿水,伏采潜发:用典
用典——一种运用古代历史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写的修辞格。例如: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天香夜读书”的艳福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鲁迅《忆刘半农》)
红袖天香夜读书——清人魏子安《花月痕》第三十回: 从此绿鬟视草,红袖添香;眷属疑仙,文章华国。
与鲁迅同时代的另一位大文豪梁实秋也是特别喜欢建构用典这一辞格。例如:
面包树的荫凉,在夏天给我们招来了好几位朋友。孟瑶住在我们街口的一个“危楼”里,陈之藩、王节如也住在不远的地方,走过来不需要五分钟,每当晚饭后薄暮时分这三位是我们的常客。我们没有椅子让给客人坐,只能搬出洗衣服时用的小竹凳子和我们饭桌旁的三条腿的圆木凳,比“班荆道故”的情形略胜一筹。来客在树下怡然就坐,不嫌简慢。我们海阔天空,无所不谈。(梁实秋《槐园梦忆》)
班荆道故——《左传&8226;襄公二十六年》:“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晋人杜预注曰:“班,布也。布荆坐地,共议归楚,事朋友世亲。”
以用典的方法来表情达意,在表达上可以使表达者的达意传情显得婉约含蓄;在接受上,由于表达者在意义的表达与接受者的接受之间制造了“距离”,使接受者只能通过对表达者所建构言语作品中的典故进行咀嚼、消化后才能理解其内在的含义,这虽然给接受者的接受带来一定的阻碍,但接受者一旦经过努力破除了接受困阻后,便会自然获得一种文本解读成功的心理快慰与欣赏中的美感享受。例如:星期三,我用精心设计好的演讲稿,自信满满地上台试教。全程不看讲稿,刻意强调音调的抑扬顿挫,以配合生动风趣的内容。讲完自己都陶醉了。试教由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副总评分,看他们的表情,似乎被我精彩的演说所吸引。“A级讲师到手了。”我心中这么想。
三人试教结束,时间已近中午,副总请我们三位到附近一家餐厅吃饭,并和我们闲话家常,好不亲切。其间,他对那位甫自大学毕业的女讲师称赞有加,直夸她的演讲手势动作精彩,有大将之风。怎么会这样?我大惑不解。依我的观察,试教三人,就数女孩台风、内容最生涩,难道只因手势丰富就盖过一切?想到这儿,我心知不妙,手势动作少而单调一向是我讲课教学最弱的一环。当初服役官役时,参加全师军官演讲比赛,我得了第二名,据评审官赛后讲评,我其它项目表现与第一名不相上下,就是败在手势太少。现在看副总如此重视手势,看来我是成了滑铁卢之役的拿破仑……下午公开试教评定结果,果不其然,我排名第三。不禁想学乌江自刎前的楚霸王项羽仰天长啸,哭一声“天败我也,非战之罪!”(台湾《青年日报》1995年1月28日)
第八节 半遮半掩,欲却还就:推避 推避——一种说写中表意相当明白而又在辞面上故作掩饰的修辞格。
这种修辞格,一般在话语的前一部分将意思表述得相当明白,话语的后一部分却说“不知道”之类的话,或是以大家都了解的背景或常识为依托,用“众所周知”、“不言自明”之类的辞令来回避。例如:
女人的肉好像最禁不起地心的吸力,一到中年便一齐松懈下来往下堆摊,成堆的肉挂在脸上,挂在腰边,挂在踝际。听说有许多西洋女子用擀面杖似的一根棒子早晚浑身乱搓,希望把浮肿的肉压得结实点,又有些人干脆忌食脂肪忌食淀粉,扎紧腰带,活生生的把自己“饿”回青春去。有多少效果,我不知道(梁实秋《中年》)
推避除了在人们日常生活或写作中被经常建构外,在政治或外交场合也是常常现身的宠儿。例如: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
(《人民日报》1972年2月22日,周恩来总理在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宴会上的祝酒辞)
推避这种修辞格,由于言语作品辞面上的故意回避所制造的表达与接受之间的“距离”,表达上还是显得相当婉约含蓄,有耐人询问的效果;在接受上,由于表达者的故意闪烁其词,话语所欲表达的真实语意,接受者必须仔细寻绎才可真正了知,而经过了这番语意追寻的努力,当接受者最终破译了表达者所建构的真实语意指向后,便会情不自禁地生发出一种文本解读成功的心理快慰,从而获取一种审美感受。例如:
博识家的话多浅,意义自明,惟专门家的话多悖的事,还得加一点申说。他们的悖,未必悖在讲述他们的专门,是悖在倚专家之名,来论他所专门以外的事。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名人被崇奉所诱惑,也忘记了自己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渐以为一切无不胜人,无所不谈,于是乎就悖起来了。其实专门家除了他的专长之外,许多见识是往往不及博识家或常识者的。太炎先生是革命的先觉,小学的大师,倘谈文献,讲《说文》,当然娓娓可听,但一到攻击现在的白话,便牛头不对马嘴,即其一例。还有江亢虎博士,是先前以讲社会主义出名的名人,他的社会主义到底怎么样,我不知道。(鲁迅《名人和名言》)
第九节 醉翁之意不在酒:讽喻
讽喻——一种在特定语境中通过临时编造一个故事来寄托其讽刺或教导意思的修辞格。
从形式上看,讽喻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叙而不议式,二是叙而后议式。
叙而不议式——即只编一个故事,表达者不加任何评点或议论。这种讽喻一般说来魅力比较深厚,在现代的修辞实践中建构的比较多。例如:
人到了迟暮,如石火风灯,命在须臾,但是仍不喜欢别人预言他的大限。……胡适之先生素来善于言词,有时也不免说溜了嘴,他六十八岁时来台湾,在一次欢宴中遇到长他十几岁的齐如山先生,没话找话的说:“齐先生,我看你活到九十岁绝无问题。”齐先生愣了一下说:“我倒有个故事,有
一位矍铄老叟,人家恭维他可以活到一百岁,忿然作色曰:„我又不吃你的饭,你为什么限制我的寿数?‟”胡先生急忙道歉:“我说错话了。”(梁实秋《年龄》)
又如 一个孩子拿起爸爸使用的斧头来劈木柴,一不小心,割破了手,血流了出来。他把斧头抛得远远的,大声哭叫起来:“这把斧头不太好,割破了我的手!”斧头躺在地上嘟着嘴向那孩子说:“我有什么不好?是你不会用我呀!”(金江《孩子和斧头》)
叙而后议式——既编造故事,又于故事之后缀以一二句画龙点睛、点明故事寓意的话语以强调表达意图。这种讽喻在古代特别时先秦散文非常习见。例如: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对曰: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枣犹百兽之畏虎也。”(《战国策&8226;楚策》一)
现代人的讽喻已经较少采用此种模式了,但是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例如:
有一西人,身服之衣敝,召裁缝至,问:“汝能制西服衣否?”
曰:“有样式,即可以照做。”
西人检旧衣付之。越数日,裁缝将新制衣送来,裁减一切无差,惟衣背后剪去一块,复又补缀一块。西人骇然问故。
答曰:“我是照你的样式做耳。”
今中国锐意图新,事事效法西人,不求其所以然,而但行其所当然,与此西人所雇之裁缝又何以异欤?噫!(辜鸿铭《辜鸿铭笔记》)
不管是哪种形态的讽喻,一般说来,它们在表达上都往往有一种含蓄婉约、深文隐蔚的效果;在接受上,由于话语语意的表达与接受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接受者通过咀嚼表达者的话语而后知其真意所在,这就易于调动接受者的解读兴趣,使其能于言语作品解读中获取一种成功的心理快慰和接受的审美情趣。
(2011-05-10 21:32:19)第五章 幽默诙谐的修辞方法 第一节 旧瓶装新酒:仿拟 第二节 老树发新枝:别解 第三节 一行白鹭上青天:旁逸 第四节 诱敌深入,声东击西:歧疑 第五节 时空交错,古今打通:移时
第一节 旧瓶装新酒:仿拟
仿拟——一种有意模仿特定既存的词语、名句、名篇的结构形式而更替以全新内容来表情达意的修辞格。例如:
我跟爸爸非常像,又非常不像;非常像的是外貌,非常不像的 是内貌。
汪精卫、李精卫们尽管起劲地干什么反俄、反共、反农工的伪三民主义,自会有一班有良心的有正义感的人们继续拥护孙中山的真三民主义。
一般来说,仿拟可以分为仿词、仿语、仿句、仿篇四类。
仿词——是指在特定语境下有意模仿特定既存的语词(主要指双音节词)而临时造出一个新词以现存词对应对照的情形。例如:所以当天从大伯父家吃晚饭回来,他醉眼迷离,翻了三五本历史教科书,凑满一千多字的讲稿,穿插了两个笑话。这种预备并不费心血,身血倒赔了些,因为蚊子多。(钱钟书《围城》)
仿语——是指模仿既存且广为人所知的成语、谚语等熟语的格式而临时另类造出类似于成语、谚语等新语的情形。例如:青少年时,食无甘旨,衣无新装,自然谈不上其他装潢。直到考上大学第一志愿,父母大约是倾家荡产——用所有积蓄为我买了生平第一条金项链。实在说,我从不曾感觉一条千足项链挂在脖子上,能使自己增加任何富贵气质,恰好相反,平时颈项坦荡荡,突然带上一条项链,很有变种——成狗——的滋味。生活上,也多有不便,冬天人体畏寒,却让肌肉与金属相亲。夏天忌热,汗流浃背之时,一链系颈,滋味大不好受。垂首工作,不论读书写字,老觉下巴冒出山羊胡须。沐浴擦皂,牵绊尤多。在种种不便与不惯之下,终于解禁,顿感无“链”一身轻。(郑明俐《邋遢行江湖》)
仿句——是指模仿既存且广泛流传的名句,取其形式而改换内容或个别字词而成新句的情形。例如:与胡茵梦离婚后,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五日,我有信给会云,有几段最能道出我的心境。二十日机场见你含泪而去,在归途上,我想的却是《北非谍影》。……我在这里,也准备凶多吉少,死在这里。宋朝梅尧臣写《东溪》诗,说:“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我在这里,却“情虽已厌住下去,薄暮下笔不知疲。”(李敖《李敖回忆录》)
此外仿句还有另一种情形,前此未有人提及。就是模仿古代汉语的某种特殊句式。例如:人说我是个书呆子,书呆子,书痴也。如果没有书,我真不知道怎么过日子了。(杜渐《书痴的话》)
仿篇——是指模仿既存的前人名篇,一般多是以篇幅较短的诗词曲等为对象来进行“旧瓶装新酒”的改造翻新的情形。例如:
诚如冯氏在诗中所言“我写我说”、“我便是我”,这是抗日将士的画像,直抒胸臆,坦率真诚,不假雕饰,意志昂扬,精神抖擞,足以恢弘志士之气!在此联想其北洋军阀张宗昌的打油诗:
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
安得巨鲸兮吞扶桑!
语句粗鲁不文,但别具一股草莽中的雄豪之气(沈谦《冯玉祥的丘八体诗》)
仿拟虽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上述四类,但不管是何类仿拟,在表达上,都是由于表达者以“旧瓶装新酒”的手法来表情达意,情意表达形式的“熟悉化”与情意表达内容的“陌生化”,使话语别添了显著的新异性特质,表达的新颖性、生动性便自然凸显出来;在接受上,由于表达者所建构的话语是既存的旧形式而注以完全不同的新内容,新旧两种话语在格调意趣上出现了强烈反差,幽默诙谐或嘲讽的效果不期而至。例如:
我第一次不过旧历年的时候,爸爸面临理智与情感的矛盾:理智上,他知道我做得对;感情上,他怪我太重是非,太不肯迁就。……不过,他死后,妈妈陷入一个寂寞的处境。当第一个旧历年到来的时候,当妈妈习惯性地替我安排大鱼大肉以外的炒饭的时候,我没说一句话,放弃了炒饭,加入了“过年派”的阵营。有一次过年时,我向妈妈以下的各位,讲述李济说我气死老头子的话,大家听了哈哈大笑。我开玩笑说:“我若真有气死老头子的本领,那我该把别人的老头子气死几个,我是绝不遵守传统,„气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李敖《李敖回忆录》)
第二节 老树发新枝:别解
别解——一种在特定语境下临时赋予某一词语以其固有语义(或惯用语义)中不曾有的新语义来表情达意的修辞格。例如:
王克敏是浙江杭州人,清朝举人,做过清朝留日学生副监督。民国以后,三度出任财政总长。卢沟桥事变后,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委员长,又做“新民会”会长,成了“前汉”(前期汉奸)。到了一九四零年,跟“后汉”(后期汉奸)汪精卫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合并,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为“华北政务委员会”,王克敏做委员长兼内政总署督办,名义上归汪精卫管,事实上自成体系。(李敖《李敖回忆录》)
别解这种修辞格,一般多是建立在表达者力图用突破常规的语义解释模式引发接受者的注意,使其在接受时产生心理落差,从而获取一种反逻辑无理而妙的心理愉悦的机制之上的。
别解辞格的建构,在表达上多具生动性、趣味性;接受上,由于表达者所建构的话语对词语的常规语义规约进行了出人意表的突破,原语义与新语义的反差造就了接受者心理的落差,注意为之骤然集中,不禁哑然失笑,从而在文本解读接受中获取了一种幽默风趣或讽嘲快感的审美享受。例如:
三十年代,有一回上海艺文界的名流在国际饭店宴请张大千,稔知他最爱听梅兰芳唱戏,特地邀请梅兰芳作陪。入席时大家公推张大千坐首席,再三恭请。“大千先生,您是主客,理应坐首席,这个位子您如果不坐,还有谁能坐呢?”
大师面露诡谲的神情,莞而一笑:
“梅先生是君子,理应坐在首位;我是小人,该当叨陪末座。” 几句话使众人莫明其妙,当下都愣在现场。梅兰芳很不好意思地陪笑道:
“张大师,今天是上海艺文界合请您,在下奉命来作陪,颇感光荣,何来„君子‟、„小人‟?请不吝指教!”
大千先生好整以暇,从容不迫地说:
“不是有句话„君子动口,小人动手‟吗?您唱得一口好戏,誉满天下!我只不过动手画几笔画而已。所以特地要请您君子上座,让我小人动手执壶!”
一席话使众人恍然大悟,宾主开怀,于是请梅张二位并排上座。(张谦《张大千小人执壶》)
第三节 一行白鹭上青天:旁逸
旁逸——一种说写中“有意地离开主旨而旁枝逸出,加以风趣地插说或注释的修辞格。例如:
我可真是万万也没有想到,我能活到八十九岁,迎接一个新世纪和新千年的来临。
我经常说到,我是幼无大志的人。其实我老也无大志,那种“大丈夫当如是也”的豪言壮语,我觉得,只有不世出的英雄才能说出。但是,历史的记载是否可靠,我也怀疑。刘邦和朱元彰等人,一无所有,从而一无所惧,运气好成了皇上。一批帮闭的书生极尽拍马之能事,连这一批人的并不漂亮的长相也成了神奇的东西,在这些书生笔下猛吹不已。他们年轻时未必有这样的豪言壮语,书生也臆造出来,以达到吹拍的目的。(季羡林《过年的感觉》)
旁逸这种修辞格,多是基于通过在正常逻辑叙述中暂时脱离正常逻辑叙述的轨道,以新异的内容唤起接受者的注意,以此达到维持正常内容的最终叙述完成的心理机制之上的。
旁逸修辞格的建立,一般来说,在表达上,可以突破正常平实叙述的冗长沉闷而增添叙写的活力,使文本生动而富有情味;在接受上,由于表达者所建构的话语是脱离常式叙写轨道而逸出的旁枝,“在轨”叙写内容的严肃性与“脱轨”叙写内容“插科打诨”的非严肃性所形成的格调意趣上的巨大反差,自然导致接受者接受心理的落差,在思味中哑然失笑,由此在解读接受中获取一种幽默风趣的审美享受。例如:
历史的对比效应,有时很有意思,嘉靖这两位臣下,一个贪赃纳贿,藏镪亿兆;一个家无长物,死无敛资。尽管如此水火不容,但这也能找到共同点,他俩都是进《四库全书》的文人。一为铮铮风骨的文章高手,一为贪赃枉法的词赋名家,舍开人格不论,在文品上,两人倒也旗鼓相当,不分伯仲。要是生在今天,在文协担当一个什么理事之类,不会有人撇嘴,说他们尸位素餐。至少,他们真有著作,这是一;他们有真著作,这是二;比那些空心大老、附庸风雅、小人得志、自我爆炒者,强上百倍。(李国文《从严嵩到海瑞》)
第四节 诱敌深入,声东击西:歧疑
歧疑——一种在说写中故意“把其中关键性的部分暂时保留一下,不一口气说出来,有意地使信息接受者产生错觉或误会,然后才把关键性的部分说出来以达到其特定的交际目标的修辞格。例如:
“有一桩事,男人站着做,女人坐着做,狗翘起一条腿儿做。”这桩事是——握手。和狗行握手礼,我尚无经验,不知狗爪是肥是瘦,亦不知狗爪是松是紧,姑置不论。男女握手之法不同。女人握手无需起身亦无需脱手套,殊失平等之旨,尚未闻女权运动者倡议纠正。在外国,女人伸出手来,男人照例只握手尖,约一英寸至二英寸,稍握即罢,这一点在我们中国好像禁忌少些,时间空间的限制都不甚严。(梁实秋《握手》)
一般说来,歧疑修辞格的建构,多是基于一种在修辞话语建构中前“造疑”后“释疑”以造成接受者心理落差而达成幽默风趣效果的心理预期。因此,这种修辞格的建构,在表达上,有新异性的特点,因为它突破了语言表达力求清楚、无疑、简洁的常规;在结束上,有幽默风趣的效果,因为修辞文本前面的“造疑”使接受者的接受产生了误解,而话语后面的“释疑”又与接受者“误解”的结果不同,接受者的心理预期便告落空,于是接受者再行检讨自己的解读结果与表达者所设定的结果之间的差距,意会到表达者表达的巧妙之后,便会情不自禁地为之会心一笑。例如:
不用说评论部的主任有多荣耀,看看管辖的四个节目,《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实话实说》……管这四个节目,得应付多少人说情啊!
评论部的领导不难接近,编辑们还觉得不够味。每年春节前后,都要开个年会,名义上是总结工作、联欢,实际上是涮一把领导,争取把一年枪毙节目的不愉快都忘掉。这成了评论部的民俗,这一天,玩笑再过火,领导也不计较。
狂欢密切了干群关系。
大家看看握创作的三句半,体会一下我们年会的火爆。
评论部里大联欢
男女老少尽开颜
主任亲自来参加
添乱
先吃饭来后喝酒
领导群众是朋友
谁要在这儿批评人
疯狗
【高考修辞教案】推荐阅读: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08-09
小学修辞手法复习教案08-16
简单的修辞手法教案10-21
修辞手法专题复习教案11-08
常见修辞手法的教案01-15
十二种修辞方法汇总教案07-04
高三语文复习 古诗鉴赏-修辞教案08-17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案修改06-26
修辞手法-对照06-17
英语修辞论文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