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最后的日子诗歌(共12篇)
1.父亲最后的日子诗歌 篇一
亲情散文《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
父亲去世后,很长时间,梦魇老是缠着我,使我无法解脱。
梦中的情景都好像是出自一个版本。父亲在无可言说的病痛的折磨下,已快要咽气,或已经咽气,直挺挺地躺在被抽下来的门板上。想到自己一生敬重的老父亲就要死了,今后再也见不着了,在这生离死别之时,我不禁悲从中来,痛哭流涕。有时直接哭醒了,有时被凉凉的泪浸醒了,睁眼瞧着黑暗,弄不清是在梦里还是在现实中,等愣怔一会方才醒悟过来,原来是做梦,其实我父亲早已逝去了。
父亲是突然被病痛摁倒在了床上。
不知道父亲的痛是怎样的一种痛,但从坚强的父亲不能承受,大声地喊叫声里,能分明地感受到这是一种痛彻骨髓痛彻灵魂的巨痛。父亲的喊叫声完完全全洞穿了家人的身体,洞穿了家人的心,然而,聚在父亲身边的家人却不能为他分担一丁点儿痛苦,只能背过身去,抛洒着浸透了父亲痛苦的泪水。
村里的赤脚医生对父亲的病无法读懂,对父亲的病痛也无能为力。我们自然不会怨怼他,倘若他医术高明,也不会曾天身背红药箱,在纤细绵长的阡陌上谱写“乡村进行曲”了。
我们意识到父亲的病很严重,容不得耽搁,怕耽搁不起,兴许就在这耽搁的时间里,父亲痛也会痛死的。于是我们赶紧往市里的大医院送,只有大医院才能治好父亲的病。而护送及护理的重任自然就由父亲的两个儿子,哥和我担当了。“养儿防老”,这是我们这儿的一句乡村格言,也是父老乡亲的人生追求的一个目标。如今,哥与我便是这句格言的实践者。
客车上,父亲无法坐着,只能躺着。哥靠车窗坐着,父亲的头便枕着哥的腿,哥用手将父亲的肩头揽住。我站在靠过道这头,为父亲的脚作护栏。因为这公路破破烂烂的,客车行驶其上,摇晃颠簸,像醉酒的人。乘客们得时时提高警惕,不然磕磕碰碰到了,那痛苦与难受的滋味得自个儿品尝。哥与我都很小心的看护着父亲,不让他从座位上掉下来。这时,我才惊奇地发现,蜷缩在座位上的父亲是多么的枯瘦啊!像是被风干了似的。父亲是什么时候瘦成这个样子的?我是一点印象也没有,是我忽略了父亲,没有去关心父亲。一直以来都是父亲在关心着我们,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上,于是,这也就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默契,好像父亲就是该关心我们的,而不是我们该关心父亲的。我在这时方才明白过来,不知是不是太晚了。我很想在无人的地方痛痛快快地哭一场,为父亲,也为我自己。可车上人多,我只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父亲也没有像在家里那样大声叫喊,他双眼紧闭,牙关紧咬,我知道他是在极力的隐忍着自身的病痛,他怕影响车上的人。然而父亲还是无法忍受这病痛,一路上都在不断地小声呻吟着。哥和我很不忍心,就劝父亲喊出来,因为这人心都是肉长的,别的人听到也不会说什么的。父亲没听我俩的,仍是小声地呻吟着。我淳朴善良忠厚老实的老父亲!
住院后,主治医生是一个温和的人。他叫我们先去透片,说是得把病情诊断清楚了才能决定怎么医治。从病房到透片室得上一个很高的台阶,那台阶有两层,真让人望而生畏。连在劳动中锻炼出强健身体的哥,在背着父亲走完那台阶后,也是累得满头大汗,直喘粗气。我见哥累得不行的了,就说我来背,哥说我背不动父亲,不要我背,我知道哥是关心我,他怕累着我,可我想到我背的是自己的老父亲,是我在尽孝道,再累我也得背啊!于是我对哥说,我能背多远算多远。
提到孝。我倒想起我与哥小时候的一件事。有一年下大雪,有许多竹子都被压断了。父亲怕冷,便在床上躺着,母亲在灶前煮猪潲。哥和我是小孩子,不怕冷的,看见那厚厚的白雪很是兴奋,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玩够后,又在屋里追来追去的嬉戏玩耍。父亲便叫我和哥找“烘笼”(竹制的里面放有小瓦罐的盛火的器具,我家里只有一个“烘笼”)到母亲那里去撮火,同时对我俩说,谁先把火撮来谁就有孝心。我和哥一听,为了表示自己有孝心,赶紧分头去找,结果,哥先找到烘笼,给父亲撮来火。哥像得胜的将军,冲着我大喊:“我最有孝心啰!我最有孝心啰!”听到哥的欢呼声,我一脸的灰色,只差点没哭出来了,好像我就是那天底下最不孝的儿子。父亲见我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的,满脸沮丧,就对我说:“幺娃儿也有孝心。”我听父亲这样一说,一下子感到无比的高兴,也欢跳着冲着哥高喊:“我也有孝心啰!我也有孝心啰!”。
往事如昨,现在是我们真的尽孝的时候了。父亲虽然枯瘦,成了皮包骨,背在背上像柴块一样的硬,可不知怎么的,父亲却很沉,我背着很吃力。我们那儿有这么种说法,说是要死的人,那身子就会变得挺沉挺沉的。可能父亲就是这种情形。不过,我们那时没往这方面去想,也不可能住这方面去想。我们都觉得父亲的病在这大医院里是能医好的。我背父亲的这段路是平地,所以我咬牙坚持着把父亲背到了透片室,虽然路上哥有两次叫我把父亲放下他来背。
把父亲背到透片室,父亲已完全瘫软了,像是奄奄一息的了,哥和我又照客车上那样让父亲躺着。当我去问透片医生时,医生却说停电,叫下午来。我当时像是被电击中了,呆在了那里,我的泪又要涌出来了。我想到父亲再也经受不住这番折腾的了,像这样折腾来折腾去的,父亲的病还没弄清楚,这人恐怕就不行的了。我真的怕父亲在我们背来背去中就断了气。那我们可就真的是不孝之子了。可眼下也没有什么办法,总不至于在这里干等啊,于是,我转而恨起这医院来了,好像它是故意与我们作对似的。等医生把门关了,将我们遗弃在这儿扬长而去后,我便走到父亲和哥那儿,哥着急地问:“什么时候透片?”我神情沮丧,好像是受人欺负了一样用带着哭音的声调回答道:“这时候停电了,要等到下午!”哥也就深深地叹了口气,只得无奈地将父亲背回病房。
下午,我和哥想到上午父亲的情景,觉得那是对父亲的摧残和折磨,真不忍心背父亲去,可不背去透片,医生不能诊断病情,父亲的病则无法医治,那把父亲送到大医院来又有什么用呢?幸得主治医生的指点,我和哥去借了副担架,这样父亲总算是好受一些了。可当我看到蜷缩在担架里的父亲时,觉得父亲很憋屈,觉得自己很对不起父亲。
在透片时,医生说要照正面背面左面右面,父亲不能翻身,我和哥便配合着医生把父亲翻过来又翻过去,好像是揉面团一样。终于“揉”完了,父亲也就差不多只剩下一口气了。当我们把父亲用手抬到外面时,父亲用极微弱的`声音对我们说,等他躺一会儿再把他抬回去。我和哥默默地守在父亲身边,心里都闷得慌。这当然是为父亲的病担忧了。
主治医生看了片后,没回答我与哥的问话,却跑去与主任医师反映情况去了。接着,主任医师带领他那科室的一般人马来为我的父亲集体会诊。会诊后,主任医师没说什么,我与哥便去问主治医生,主治医生说得动手术,要一千多元钱。而且说凑齐钱后,马上动手术。那时是八六年,一千多元钱还算是比较大的数目了,我们带的钱远远不够,得赶回去凑钱。不过,我和哥听说父亲的病有救,都大大地松了口气,心情也好了许多。我和哥回到病房都争着告诉父亲这好消息,父亲听了虽然没说什么,但我看出他的气色他的精神似乎比先前好了许多。本来,在这世上,谁不想活啊?
我得立即回家凑钱,让父亲早点动手术,病也好早点痊愈。我来到父亲病床前,心里酸酸的,我告诉父亲,我回去凑钱,父亲便点了点头。哥把我送到病房外,我俩都在过道上伤心落泪,这主要是我们看到父亲太痛苦太难受了。我想,这就是血脉相连的亲情吧!哥叫我凑没凑够钱都要早点转来,我点了点头,哽咽着掉头就走了,一边用衣袖擦拭着眼泪。
第二天,我赶到了医院时已快到中午了。当我和哥满怀希望去找主治医生时,结果却遭到了一个晴天霹雳。主治医生告诉我俩,说是父亲的癌细胞已经转移,已没办法医治了,而且只能活两三天了,得赶快想办法把人弄走,不然有可能死在医院。
我和哥怎么也不相信医生的话,扭着医生,说我们把钱准备好了,请他救救我们的父亲。并说他说了有救的,怎么一下子就没救了呢?这医生到挺理解我们的心情,不过他也没向我们多作解释,只是把结果反复向我们说了。我和哥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我俩的精神也崩溃了,当着医生的面就哭出声来了。我们想不通,怎么也想不通,我们的父亲还能说话还能动,却就要死了,我们今后再也见不着他了,我们真的是接受不了的。医生吩咐我俩不要当着父亲哭,说是父亲知道了病情会加重的,搞不好连人都弄不回去的。
于是,我与哥把眼泪擦掉,不想让父亲看出我俩哭过。可我与哥却想不出怎么叫父亲回去的理由。如果就这样对父亲说回去,那不明摆着父亲的病是无法医治的了,可不说回去,医生说父亲可能就在这两三天就会死的,要是死在医院,会火化的。父亲今年已七十二岁了,是老人了,要是被火化了,乡亲们肯定会说我们是最不孝的了。
等我和哥走到病房时,还没想出对父亲说的话来。当父亲问我俩“医生是怎么说的”时,我和哥怎么也忍不住眼泪了,都背过身边擦眼泪边抽泣着。这下子父亲什么都明白了,他冲我与哥吼道:“哭什么哭?赶快去办出院手续,我要回去!”看来父亲也是怕死在医院,他怕死在医院会火化的。在乡村,老人们对死并不可怕,他们怕的就是火化。说是火化了的人,是不能投胎转世的。我们听父亲这么说,也就办了出院手续,又想到父亲坐客车肯定受不了,就叫了辆出租车。
因为医院没开药和液体,而父亲的病痛比先前更加严重,加上父亲对生已完全绝望,所以,父亲的痛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父亲痛苦的叫喊声,村子里的人都能听到,大家听后都很悲伤,都认为像我父亲这么好的一个人,是不应该得这样的怪病的。
父亲实在痛不过了,叫母亲拿农药跟他吃,还叫母亲拿刀子跟他,还叫我与哥行行好,把他背到堰塘边,他自己滚下去。我们看到父亲痛不欲生的情形,除了流泪,真的是没办法可想的了。
父亲就是这样在病痛的折磨中去世的。父亲的死,渗透进了我的灵魂,是我终生难忘的,在现在过去了二十二年了,每当我想起时,我都仍然会悲泪的。
现在想来,那时怎么没去为父亲弄几支du冷丁,让父亲的死不至于那么的痛苦啊!我们没想到,这应是我们没尽到孝的地方,也应该是我对父亲深深的愧疚。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我父亲的魂灵!
2.父亲最后的日子诗歌 篇二
我父亲1909年10月16日出生于四川内江, 1970年10月23日去世于河南确山, 去世时年仅61岁。他在新闻界工作时间最长, 在20世纪30年代他的著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西线风云》等书在社会上影响很大, 他还是“青记”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 这些众所周知的事实我就不多说了。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记协还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项新闻奖, 以表彰优秀的中青年新闻工作者。但不少同志都认为, 新中国成立后, 自从他1952年离开人民日报之后, 就再也没有看到他写什么文章, “实在是太可惜了”。我的看法是:我父亲离开新闻工作岗位虽然很可惜, 但在他离开新闻界后到文教界尤其是到科技界工作的时期, 更鲜明地反映出他一辈子做事、做人的原则, 反映出他高尚的品格,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那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面前, 更表现出父亲是一个杰出的人, 一个大写的人, 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关于父亲做事、做人的原则, 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同志在“不尽长江滚滚来”一书的序言中已经有了全面的论述, 我母亲沈谱也在这本书里有过很好的概括, 我只是根据个人的体会谈谈他最突出的特点。
父亲虽然只活了61岁, 但他一生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 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一辈子追求真理、坚持真理。青年时期他义无返顾投身革命, 17岁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 他因不满意国民党对日本的不抵抗政策而毅然放弃了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的毕业文凭;1933年在北大读书时期, 他又参与发起组织北大学生长城抗战慰问团, 到长城各口慰劳抗日军队;1935年7月, 他又以《大公报》旅行记者名义, 从四川成都开始了他的著名的中国西北地区考察旅行。他的游记首次向全国广大读者公开报道了红军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对于增进人们对红军的正确了解起了重要作用。在国家、民族危难的年代里, 他总是置个人生死于不顾, 出现在形势最需要的地方, 往往也是最危险的地方。在绥远、在西安、在延安、在西蒙、在卢沟桥、在台儿庄、在徐州, 哪儿最需要, 哪儿就有父亲的身影, 他在抗日前线采访时, 经常深入第一线, 在枪林弹雨中, 写出了大量有价值的新闻报道。在父亲心目中, 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这就是父亲做事的原则。
父亲在1941年写的《怎样学做新闻记者》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想世界上很少人有像新闻记者这样有更多诱惑与压迫的。……新闻记者要能坚持着真理的火炬, 在夹攻中奋斗, 特别是在时局艰难的时候, 新闻记者要能坚持真理, 本着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精神, 实在非常重要。”坚持真理,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这就是父亲做新闻记者的原则。
在科技界
父亲离开新闻界, 从他内心来讲是不愿意的, 自己干了几十年的工作, 不但熟悉, 而且有很深的感情。在组织有了新的安排之后, 如何对待这种变化、如何处理个人和组织的关系呢?父亲仍然恪守他一贯做事的原则: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以事业为重, 顾全大局, 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少人好心地问起他工作的变化时, 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服从组织嘛。”他默默地离开了自己心爱的工作岗位, 跨入了自己原来不熟悉的领域, 从头学起, 他不仅不发牢骚, 顾全大局, 而且在科技界工作的10年中, 干一行, 爱一行, 钻一行, 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十分出色的答卷。
1952年离开人民日报之后, 先是担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后, 任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 (第二办公室分管文化教育工作) 。1956年开始到科技界工作, 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从1956年开始, 在他先后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副秘书长、秘书长职务期间, 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 陈毅、聂荣臻二位副总理的主持下, 由父亲具体组织, 有几百名各种专业的科学家参加, 开始编制我国12年科技发展规划的工作。他当时的秘书何志平说:“由于这是我国全面进行科学规划的第一次尝试, 没有先例, 缺乏借鉴与资料。长江同志以他坚强的毅力和严谨的风格, 从零做起, 边干边学, 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终于在两年之内交出了出色的答卷。”中国科协原干部章道义同志说:“虽然开始的秘书长是张劲夫副院长, 但他是兼职的, 主持日常工作的是长江同志, 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我国科技界从来没有做过的这项事业中, 团结众多科学大家, 同心协力, 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随后, 他又协助郭老率代表团访问苏联, 在苏联待了98天, 听取苏联科学家的意见和建议, 并争取他们的一些支持与合作,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的半导体、高分子、自动化以及‘两弹一星’等新兴科学技术都是这次规划的重点项目, 并在之后的科研和国家建设中, 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深远影响。”
1958年父亲和科技界其他干部一起共同促成了全国科联与全国科普的合并, 组建了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统一的中国科技界的团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 父亲担任副主席、党组书记。他顶住了当时否定知识分子学术团体的“左”的思潮, 保住了自然科学专门学会。据周培源同志回忆, 在中国科协成立的初期, 有些人“对待知识分子不够公正和持有偏见”, “认为科协已经成立了, 学会没有必要继续存在了”。而不少科学家反对取消学会, 他们认为, 学会是科学家交流学术成果、提高学术水平的重要阵地, 取消学会, 科协将失去生命力。在这场争论中, 父亲坚持原则, 力排众议, 向中央汇报后支持了保留学会的观点。这对当时新成立的中国科协机关广大干部和所有的科学家是极大的鼓舞和支持。周培源同志回忆这段历史时曾经说:“至今, 中国科协的同志们, 仍没有忘记长江同志敢于坚持真理, 一身正气的优秀品质。”
章道义同志说:“在这之后, 他又提出了挂、靠、并、动四字方针, 使我国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当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 仍然得以开展。1962年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在广州召开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之后, 他又利用当时的有利时机, 争取中央领导的支持, 筹建了北京科学会堂, 解决了学术交流的活动场所, 这些都在科技界深得人心, 也为科协和学会的日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我的印象中, 我们家的书柜里原来大多是政治书籍和文艺书籍, 可是在父亲到科技界工作之后, 忽然间书柜中多了好多书, 例如“小麦栽培学”、“水稻栽培学”、“棉花种植学”等, 还有一些医学方面的书籍, 这些书都摆在书柜中很醒目的位置, 后来才知道他在科委任副主任期间, 除分管科协工作外, 还分管农业与医学科研工作。这说明父亲在努力学习自己原来不熟悉的东西, 力争从外行变成内行。他还善于团结和关心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 和他们交朋友, 注意发挥他们的作用,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他在科协工作期间, 推动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大发展, 开展了农村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如1963年在谭震林、聂荣臻两位副总理的领导下, 在北京召开了有几百名农业科技专家参加的规划会议, 制定了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规划;支持并上报了中国植保学会多位专家提出的紧急建议, 经聂副总理审阅后, 上报毛主席和周总理, 被作为中央文件下发, 并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植保科学知识展览;依靠基层科协组织, 广泛建立了农村科学实验小组和科学实验队, 以试验田、种子田和样板田为基地, 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 (参见《不尽长江滚滚来》一书中沈其益同志文章)
他提出并促成了中国医学科学院与中国协和医学院的合并, 促进了中国医学科学院与协和医院的长期合作。中国医学科学院原副院长白希清同志回忆:“长江同志经过反复研究, 提出中国医学科学院应与原有的中国协和医学院合并, 以广泛吸收和集中医学人才, 扩大研究规模, 从而为新中国医学科学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长江同志为了调整好双方的关系, 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1957年11月,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沈其震和我, 在长江同志的主持下, 与中国协和医学院的领导见了面, 长江同志在会上耐心地说明双方合作的必要性, 使大家心悦诚服。原协和医学院院长李宗恩教授在反右运动中受到批判, 但是长江同志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的统一战线的原则出发, 仍然主张由李宗恩教授担任新的医学科学院的院长, 由沈其震做副院长, 大家最后都接受了长江同志这个意见。事实证明, 两院合并有利于广泛团结医学界党内外知识分子, 共同发展新中国医学科学事业。”而且父亲在反右斗争刚开始不到半年就能提出让李宗恩教授担任院长, 真是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和魄力。
1958年“大跃进”之后, 政治上总的气候比较“左”, 父亲当时也写过一些歌颂三面红旗的诗, 但是60年代初他曾回老家四川内江, 亲眼目睹了许多农民饿死或奄奄一息的悲惨景象, 对他的思想触动很大。
三年困难时期, 对于日益严重的“浮夸风”, 父亲也是有所觉察的。据父亲的司机卜永麟回忆, 50年代末, 有一次父亲在高教部做报告, 谈及“浮夸风”问题, 他十分气愤地说:“亩产上万斤不可靠, 把10亩地的粮食都堆在1亩地上, 连缝儿都没有了, 也不会有这么高的产量。”散会后卜永麟同志对他说:“这么大的一个会, 你这样说对你有影响没有?虽然群众欢迎, 但是对你不利。”父亲回答说:“我只能实事求是地说。”父亲在科协工作期间, 经过他的努力, 在党中央和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 北京科学会堂建立起来了, 1964年的北京科学讨论会在这里顺利召开, 这次国际会议共有全世界44个国家和地区的367位科学家参加, 父亲是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副团长。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界首次举办的大型国际科学会议, 因此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会议由陈毅副总理亲自抓, 具体领导会议工作的三人小组由张劲夫、张致祥和父亲组成, 父亲作为科协党组书记, 日夜在一线操劳, 对会议顺利进行起了关键作用。
北京科学讨论会之后, 他先去山东禹城抓抗旱工作, 同时研究如何治理盐碱地问题, 后又到浙江诸暨搞“四清”。这是“文化大革命”前他深入基层时间比较长的两个地方。记得他下去蹲点时改了个名字叫“向东流”, 还是“长江”的意思, 不过工作组的同志都叫他“老向同志”。这也是他一贯的作风, 到基层去不愿意麻烦下边的同志, 尽量低调一点儿。两次蹲点之后, “文化大革命”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已经开始凸显了, 父亲对此并没有什么预感, 可以说毫无思想准备, 还是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1966年初, 父亲参加了科技界的福州会议, 这是一个关于农业方面的会议。在会议筹备期间, 有这样一个插曲。据中国科协原干部孔祥瑾同志回忆, 当时父亲召集科协书记处的同志开会, 谈福州会议的筹备工作, 人都到齐之后, 大家分别汇报了自己负责的工作内容。父亲听了汇报之后, 很长时间一言未发, 参加会议的同志都蒙了, 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不知一向健谈的长江同志为何忽然不说话了, 好一阵难堪的沉默之后, 父亲终于说了一句话:“可惜焦裕禄同志不在了。”与会同志这才悟出了父亲沉默的原因。接着, 父亲毫不客气地对所有的发言一一进行了批评, 认为这样一种对工作不负责任的态度及低标准的工作汇报和焦裕禄同志相比差得太远, 要求他们下一番功夫调查情况之后再次开会研究, 不能草率了事。
这件事反映了父亲在工作上是用一个很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也同样要求自己的下级, 工作上力求做得更好。但他万万没有想到, 半年多之后, 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灾难降临了。
突如其来的暴风雨
“文化大革命”的四年 (对于父亲来讲只有四年, 因为1970年10月他就含冤去世了) 对于父亲是最严酷的考验, 也是父亲高尚人格最好的见证。近几年, 我曾专门访问了“文化大革命”中和他在一起被关押或一起在干校生活过的同志, 对于那段时间父亲的情况做了一些了解。可以肯定地说, 父亲是在非常情况下被迫害致死的。而且他一直恪守着他一贯坚持的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 坚持讲真话。直到他生命最后的那段日子里, 他依然做到了不说一句假话、不做一件违心的事。这是多么不容易呀!
1966年6月, 史无前例的大灾难降临了, 父亲完全没有思想准备, 6月21日, 父亲被科协造反派“揪”了出来, 单位里开始有大字报揭发父亲, 上纲上线, 说父亲写了“黑诗”。父亲有一首诗里有这样两句:“蠢人蠢事蠢主张, 自坏长城觉安康。”父亲说那是一首反修的诗, 指的是赫鲁晓夫, 造反派则说他是在影射谩骂毛主席。这罪名可大了。以后大字报就铺天盖地而来, 什么“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执行了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三十年代反共老手”等。尽管这样, 父亲还是努力去理解, 努力设法让自己“跟上运动的形势”。据司机卜永麟同志回忆:“有一天, 他说他要去科委, 我说:‘你别去, 那的群众对你意见太大了。’长江同志说:‘群众越有意见越是要去, 躲着群众不对, 要解决矛盾。搞革命不要怕, 让群众出出气, 他们的气就消了。’”父亲主观良好的愿望没有换来他期盼的结果, 很快他就“靠边站”, 被“停职反省”了。在这种情况下父亲仍然百分之百地相信“组织”, 他主动上交了他十几年的日记、笔记及有关资料, 甚至把他20世纪40年代初写的“祖国十年”的稿子也上交了, 想以诚心换取“组织”对他的了解, 坦然接受对他的审查。没想到这种老老实实合作的态度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好运。虽然“专案组委托一位同志花了半年时间一天不落地仔仔细细看了一遍, 也没有发现有什么反党反社会主义和反‘三面红旗’的言行”;“后来又找了一位年轻人查看了一遍, 果然从鸡蛋里挑出一些骨头, 但也没有找出什么足以把他打倒的要害”, “最终造反派从父亲自己提供的解放前写的材料中找出一些‘炮弹’, 把‘歌颂蒋委员长’这样的大帽子也扣到了他的头上”。父亲实在忍无可忍了, 他相信自己是无辜的, 他深信毛主席、周总理是了解自己的。1967年10月15日, 他也用大字报的形式, 公布了30年代毛主席和周总理给他的几封亲笔信, 对自己的历史情况做了说明和解释, 开始奋起反击, 以期望使群众了解真相。没想到, 他的大字报却招来了新一轮更猛烈的批斗, 还把大标语都刷到家里去了。父亲无奈之下, 决定去中央文革接待站静坐抗议。他的这种激烈的不妥协态度招来了两个直接后果:一、“造反派”来人抄走了毛主席、周总理给父亲的亲笔信;二、从此之后父亲失去了“人身自由”, 被关进了“牛棚”, 不让回家了。几乎与此同时, 我母亲沈谱也被隔离审查, 被造反派关进了单位的地下室里。
1968年, 军管小组和工宣队、军宣队进驻科协, 在查阅中国科协成立的批准文件时军管组领导发现毛泽东 (当时退居二线) 没有签字, 只有刘少奇、邓小平等人签字批准, 如获至宝, 在大会宣布“科协是刘邓黑司令部批准的!执行了一条彻头彻尾的修正主义路线!”从此, 父亲在科协所做的一切, 就自然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反人民的了, 他也成了“三反分子”。
重压之下, 父亲保持了高尚的人格。无论是个别审问还是大会批斗, 他从未卑躬屈膝, 从未说过一句违心的话, 没有诬陷任何其他同志, 没有签字画押去承认那些“莫须有”的罪名。用“造反派”对他的评价就是:“很不老实, 态度嚣张。”有一次, 父亲认为原科协一位干部×××在大会上的批判发言很不实事求是, 很愤怒, 当场骂他:“无耻!”父亲在科协“牛棚”被关押期间曾写过几份书面材料, 例如:1968年12月14日的“关于国际新闻社的情况”、“关于桂林国际新闻社的情况”, 1969年1月份还写了“我的自述”, 这些文章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都几乎一字不改地收进后来出版的父亲的《新闻文集》和《纪念文集》之中, 说明父亲在高压之下始终是坚持实事求是的。
明明父亲是国统区记者中第一个向外界公开如实地报道红军长征和介绍延安真实情况的, 他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著作30年代在国民党统治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点毛主席、周总理以及张爱萍、张震等同志都做过充分的肯定。可是在那是非颠倒的日子里, “造反派”居然说父亲是“特务”, 问他:“你写的东西为什么和红军的行军路线是一致的?你是在跟踪红军, 暴露红军的行踪。”听了这种“批判”, 父亲内心的痛苦和委屈是可想而知的。
据当时和父亲一起关押在机关“牛棚”中的王麦林同志回忆, 父亲曾对他说:“我将来出去后要到大学教‘资本论’去。”“九大”之后清理“牛棚”, 解放了一些干部, 科协的“牛棚”里只剩下王麦林和父亲两个人了。当军管会宣布其他人从“牛棚”里“解放”时, 有的同志看见一向坚强的父亲流泪了, 这是我所听说的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唯一落泪的一次。
据孔祥瑾同志回忆, 1968年, 军宣队进驻科协后, 曾办了一个学习班, 也组织人批判父亲。有一天晚上, 军宣队有人问父亲:“邓拓在北京写‘燕山夜话’, 你怎么就在海南写‘海南夜话’?”孔祥瑾说:“到了这个节骨眼上, 长江顿了一下, 说:‘哎呀, 谁让我们都是知识分子呀!’这句话对我震动很大, 到现在我还记得, 印象很深。这是感受, 一种思路的沟通, 我后来跟很多人说过。”这是父亲对“四人帮”一伙疯狂迫害知识分子的有力反击!但在当时说这样的话需要很大的勇气!
在那个是非颠倒的岁月里, 一向忠于党、相信组织的父亲很难理解“造反派们”咄咄逼人的无理纠缠, 性格直率、胸怀坦荡的父亲思想上对此十分反感。他在当时更无法了解由最高领袖亲自发动的运动的内幕和灾难性的后果, 无法了解为什么那么多开国功臣都成了批判对象, 甚至被关进了监狱。父亲是一个杰出的人, 但并不是一个完人, 他自身也有不少缺点、弱点, 对人、对事也有判断错误的时候, 但要他理解“文化大革命”, 这对于他实在是太困难了。
最后一年的干校生活
我父亲到底是怎么去世的?他在干校最后一年的真实生活状况是什么样的?这几年, 关于他的死, 也有不少人写文章加以猜测、评论。近几年我走访了一些目前还在世的和父亲在干校一起生活过的同志, 他们都很热情地给我提供了不少宝贵的信息, 使父亲最后一年的生活原貌大体上清晰地展现了出来。由于父亲去世至今已42年, 很多直接的当事人已经先后去世, 所以父亲去世的细节几乎已不可能完全搞清楚, 没有任何人亲眼看见当时的真相。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父亲在当时是被迫害致死的。
据中国科协原干部章道义同志回忆, 父亲去干校是在1969年10月底或11月初。“由专案组派人送往干校的。”章道义同志是第一批下放的先遣队成员, “在先后辗转了河南罗山、湖南草市和河南确山三所干校并完成确山干校的秋种之后, 有一个短暂的回京休整时间”。休假完了集体返回干校时, 正好与我父亲同行。他回忆:“由于专案组只派了一个人, 要求我们路上帮助照护一下。于是一路上我们还说了几句话, 并同在确山县委招待所住了一宿, 当时他的情绪还是蛮好的。”“没想到到干校后, 仍然把他看作阶级敌人, 分配他和几个审查对象一起, 每天干最脏的活, 从厕所里淘粪, 再倒到菜园的粪坑里”, “每天要来回担若干趟, 对于一个多年没有参加体力劳动、已60来岁的领导干部、我国新闻界的前辈来说, 是很折磨人的, 也是对他的一种羞辱。”父亲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能“踏踏实实劳动, 取得了群众的谅解”。
可干校的某些主管领导却还不放过父亲, 继续给他施加压力。据李××回忆, “从1970年夏天开始专案组不断找他谈话, 核实材料, 时间长达两三个月。六七个人一块儿找他谈”, 但连他都承认:“长江实事求是, 从不瞎说。”王麦林同志回忆:“到干校后我们不关在一起了, 他仍被监督劳动, 让他挑粪, 他不说话, 人也消瘦了。干校吃得不好, 他当时的心情也不太好。”我们还保留有两张父亲在干校期间专案组转来的通知单, 因为父亲写给母亲的信已经被造反派们扣押了。第一张通知单的时间是:1970年4月7日, 内容:“通知:范长江提出:1.要一双39号雨鞋;2.要一个蚊帐, 五月以前寄来。专案组”。另一张通知单的时间是:1970年5月17日, 内容:“通知:1.所寄蚊帐、雨鞋、毛巾范均收到;2.把范的布票寄来, 专案组”。就这样, 父亲在干校与家人通信的自由也被剥夺了。这说明, 父亲在干校期间, 基本上与外界是隔离的, 他长期得不到外面的任何消息, 每天又干那么重的体力活儿, 思想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专案组成员车××回忆:“他去世前有了新的外调材料, 准备三天后开批斗会。”布置这件事时, 车××在场, 当时对父亲“施加了压力”。点到了所谓“材料”, 即:公安六条说的“三青团区分部委员以上即算历史反革命”。专案组在这里用的是“移花接木”的手段, 把适用于解放战争年代的标准用到20世纪20年代末或30年代初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时期, 显然是荒谬的。而父亲长期被隔离审查, 看不到什么文件, 外边的信息、情况都不知道, 很难辨别真伪。据章道义同志回忆:“那几天, 专案组从北京来到了干校, 他们用了一年多时间沿着他报道红军的路线通过查阅敌伪档案、旧报纸和提审劳改犯及审查对象等所获得的一些‘证言证词’, 作为‘罪证’, 对他进行面对面的追问、逼供, 可能是造成他绝望的直接原因。”“他去世前的那天中午, 从厕所挑粪出来, 和我正好走了一个对面, 我看他脸色非常不好, 铁青铁青的, 十分疲惫、心事重重的样子, 眼也不抬地往前迈, 心想他是不是病了?真想停下来问问他。但那时不能, 因为那几天, 专案组正在审问他, 以免某些‘极左’人士见了, 说他又在和什么人有什么接触, 使事情更加复杂化。没想到, 那天夜里就出事了。”
对于“真相”, 大家的看法也不一致。某些细节虽然难以搞清, 但无论如何父亲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在中国科学院确山五七干校被迫害致死的, 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干校的头头们就是在他已经被迫害致死后还不放过他, 高昌瑞同志生前回忆, “他们连一口棺材都不给他做, 还是老红军许瑞红给他做了一口棺材”。据中国科协原干部齐仲同志提供的材料证明, 父亲去世后干校领导共召开过两次对他的“声讨大会”, 第一次是“1970年10月26日下午, 地点在木工棚, 大会横幅是:‘愤怒声讨反共老手、死不悔改的走资派范长江滔天罪行大会’”, 第二次是“1970年11月7日, 标语是:‘彻底清算反共老手、死不悔改的走资派范长江滔天罪行大会’, 地点:确山县五七干校河北校舍的大院里”。
在他去世后不到一个月, 中央就通知被审查的部以上干部回京检查身体。也可以说, 当时他的死换来了一大批老干部待遇的改善。
从父亲去世到“四人帮”被粉碎, 又经过了整整六年的漫长时间。妈妈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长江他走了, 我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长江的未竟事业, 长江留下的遗愿, 长江一生对我矢志不渝的爱情, 鼓舞着我继续战斗下去。生者不能只用眼泪悼念死者, 生者要用努力工作, 不懈地战斗, 去纪念死者, 这才是对忠魂最好的告慰。”正是她的这种思想情绪影响了我们全家人, 我们始终没有消沉、没有绝望, 而是努力地工作, 而且不断地抗争。1972年10月11日, 我们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第二天送到了中南海西门传达室。1972年10月16日, 在父亲去世两年之后, 终于争取到毛主席对他的问题的直接过问 (最近在网上查毛选13卷最初主席批的是:“纪、汪酌处。”) , 后来科学院 (当时国家科委, 全国科协都合并到科学院) 给我们兄弟几人插队所在单位开的证明信上写的都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应按革命干部对待”这两句话。从此家中的境况才逐步得到了改善, 小军参了军, 小建上了大学, 我从农村调回了北京。并批准我们到河南为父亲办理后事。我和二弟东升到河南后, 在高昌瑞同志引领下, 在荒山野岭处找到了父亲遗骸, 在许昌火化后骨灰由我们带回北京, 先存放在老山骨灰堂, 1975年8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一次父亲的骨灰安葬仪式, 骨灰才安放到八宝山革命公墓。1978年12月27日又由胡耀邦同志主持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为父亲平反昭雪的追悼会。
关于父亲的去世, 目前虽然尚有疑点, 比如公安局的验尸报告中曾写他“后脑和前胸有擦伤”, 这到底是如何造成的?干校领导说他是“走资派”, 当地公安局也不会去细查, 这些细节也就很难完全搞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父亲是在“文化大革命”那种极特殊的背景下被迫害致死的。他在“文化大革命”中4年的表现, 齐仲同志说“完全可以用‘英勇’两个字来形容”。他的高尚人格在那黑暗、残酷的环境里受到了考验, 得到了升华, 他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在那种环境下, 能够做到不趋炎附势, 不说一句假话, 敢于向丑恶的现象表示强烈的不满,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在史无前例的那场浩劫中, 有千千万万和父亲一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敢讲真话的好干部被“莫须有”的罪名迫害致死了, 这种惨痛的教训应该让我们的后代永远记取, 绝不能再让“文化大革命”的历史重演!所以我认为在河南确山建纪念馆是非常有意义的。
3.父亲最后的日子诗歌 篇三
夜色深深,鸣蝉凄切。川北南充县大通乡楼子沟,一个只穿内裤的男孩蜷缩在一丛芭茅里,泪眼迷蒙。远处,一间低矮的土屋,一点灯光摇曳。父亲的咒骂,不时随风飘来。
泪水汹涌,男孩心中对父亲的恨也更加汹涌。
傍晚时分的情景再次在他眼前浮现:
“要吃就吃,不吃就滚开,你吵什么吵?”
“辣椒太辣了,而且里头有一根头发。”
“嫌辣就别吃,嫌脏也别吃。”
一对父子,呛起来了。他知道父亲不高兴——他初中毕业,想上高中考大学。父亲却说家里穷,应该考中专,减轻家里的负担。考大学是他的理想,父亲的专横让他心里窝火呢。
呛着呛着,父亲叫他滚出家门。他还嘴犟,父亲突然捞起墙角的一根扁担,朝他冲过来。他见势不妙,撒腿便跑,一边哭喊一边拼命跑,在路上狠狠地摔了一跤,半边脸摔得血糊糊的。他已经在芭茅丛中躲了一个多小时,蚊子乱叮,钻心的痛和难忍的痒,让他稚嫩的心无比悲凉。
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一个夏天。这个孩子叫陈新。那时,他恨父亲,这种恨一直伴着他的成长。
僻远的小山沟,处处都有鬼的传说,听老人讲得多了,恐怖也驻在陈新的心里,天一黑,他就不敢出门。但父亲却经常深夜将他拎出家门,让他去坟茔密布的地里拔萝卜喂兔子,如果不去就会挨揍。父亲经常把竹条子打成了丝丝,打得他的屁股血肉模糊。
那年,陈新是全区唯一考上省重点中学龙门高中的学生,由于离家太远,一月要花30元生活费,父亲坚决不同意他去。初中班主任杨兴和老师觉得他不能失去这么好的机会,提出每月资助15元,另外15元由父亲贷款……但父亲断然拒绝,让陈新选择了离家很近、教学质量很差的大通中学就读。
老师也愿意资助自己,而父亲如此冷血,让陈新不知哭了多少回。陈新对父亲的恨,也和母亲早逝有关。
他的母亲生在殷实之家,毕业于四川财经学院,跟丈夫转业到南充县大通公社,当了一个普通村妇和五个孩子的妈,食不果腹,操劳成疾,不得不切除了一部分胃,再也不能干重活。渐渐地,她在屋后小路上走走也得拄一根棍子。因为无钱治病,母亲的生命停止在了49岁。母亲的早逝让陈新又悲痛又愤怒,也强烈地怨恨父亲,觉得父亲的无能导致了贫穷、母亲早逝,导致他吃的糊糊稀得能照出人影,他穿的衣服补丁缀补丁,一到冬天冻得筛糠。如果父亲像别人那样趁黑去集体地里偷点粮食,怎会饿得这么可怜?如果父亲将芭茅花摘回晒干当棉花,冬天怎么会冻得这么惨?
母亲的葬礼很风光——父亲请了两支唢呐队操办此事,但陈新觉得父亲是刻意做给亲友看。见父亲在穿梭和应酬,看不到多少悲伤,也看不到一滴眼泪,他决定给父亲一点颜色。父亲在付款,他冲过去:“你这么有钱,为啥不给妈妈治病?你敢说你心里对妈妈不愧疚吗?”他的当众诘难,很扫父亲的面子,父亲气得上前揍他。一众亲友护着,陈新躲过拳头,又哭又闹当众发誓,如果父亲找后妻,他就从此不认父亲。
对生活似懂非懂的时候,陈新觉得父亲总在制造“奇葩之事”。
家里穷,考上大学的大哥结婚,父亲没给一分钱,让大哥很没面子。然而二哥结婚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二哥没有考上大学,仗着几分帅气,找对象挑三拣四,好不容易相中一女孩,女方要把婚礼办得隆重些。没办法,父亲贷款700元。办完婚礼,父亲严肃地对二哥二嫂说:“贷款是为了你们结婚,必须由你们归还。”二哥气惨了。但父亲说一不二,他说了也就是定了。陈新心里愈发鄙视父亲。
之后,弟弟结婚,父亲依葫芦画瓢。等陈新结婚,他索性不办婚礼,只领了一张结婚证。他知道对父亲说什么都没用,也担心自己的偿还能力。后来,陈新生孩子、买房子,父亲照旧不给一分钱,一切全靠他努力地爬格子,天天累得筋疲力尽。但,妹妹出嫁,父亲不但不索要彩礼,还置办了一笔不差的陪奁。
是的,陈新心里恨父亲不给妈妈治病、恨父亲的霸道和残忍、恨父亲不送他上重点中学……但他大学毕业第一个月就开始给父亲赡养费,从不间断。他可不想让人说他是一个不孝之子。
他也暗暗庆幸,工作单位和父亲相隔千里之遥,他只需要用钱尽一份赡养义务,却不需要用时间维系一份愤懑的亲情。他浑然不知,时间在一点点地磨灭他的那份愤懑。
不知不觉之中,一年一次的回乡探亲之中,陈新渐渐发现,曾经健硕的父亲已经弱不禁风,他坚硬的心也慢慢地柔软:那年春节,他千里迢迢回到南充,发现父亲突然苍老,但床上依然盖着薄薄的被子。他一边给父亲换被子一边数落父亲,眼中竟然淌泪。
这是怎么了?他一直怨恨父亲的,为啥看到不会照顾自己的父亲会猛然心痛?陈新自己也吃惊了。
父亲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琐碎而凋敝?陈新心中的坚冰在融化,但在恻隐之时偶尔也有一丝幸灾乐祸:如果当初你对我母亲好一点,何至于此?
转眼,母亲去世10年。那年春节,父亲的风湿病发作,行动不便,连走路也要让陈新扶着。陈新突然觉得,当年不该在母亲葬礼那天,放出反对父亲续弦的狠话,导致父亲至今无人贴身照料。他半开玩笑地对父亲说:“爸,你也该找个老伴,生病了有人照顾。我们在外面工作,离家太远……”
父亲淡然地笑:“要找早就找了,至于等到今天?”“那你为啥不找呢?”“其实我从未想过另找老伴。很简单,一是世上恐怕再也找不到比你妈更好的女人,二是那时你和弟弟妹妹还小,后娘欺负咋办?所以,我早就打定主意了。”
在葬礼上大骂父亲的情景,一闪而过,陈新一阵悚然:这么说,当时自己不是无理取闹么?看似心硬如铁的父亲,其实心里很柔软地爱着妈妈和儿女?
记忆中,这是他和父亲第一次深入交流。此后,回首往事,他反思父亲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是啊,父亲有冷血粗暴的一面,也有温情流露的一面。
那时半年也难吃到一点肉。父亲偶尔去开会,吃一顿肉。父亲总是厚着脸皮把他或妹妹、弟弟中的一个人带去混一餐。肉是均分的,父亲总是把自己的那份让给儿女吃。那时冬季的稻田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有鱼。父亲赤脚踏入结着薄冰的水田,总能打回几斤鱼,也经常冻得一双脚豁开口子。没有油、盐和调料,直接用水煮鱼。这样煮的鱼腥得令人想吐。然而一家人从鱼儿身上获得的营养,撑起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父亲的“冷血”锤炼了儿女们的意志。陈新后来知道,雄鹰为了让雏鹰飞翔,竟然会一次次把雏鹰从高崖上扔下……这和父亲不是异曲同工么?
二哥和弟弟为了尽快还贷,都很勤劳。二哥就靠建筑和种豆芽修了一幢漂亮的二层楼,没两年又修了第二幢楼房;弟弟也在南充城里买了房子……
他和父亲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温暖,越来越接近真相——父亲似乎也越来越喜欢和他聊天了。
“三儿,现在回想,爸打你的次数不少。你夏天总爱偷偷去塘里游泳,很危险,我让你别去你不听,不体罚行吗?你总和别人打架,不惩戒行吗?你喜欢看小说,作业潦潦草草,不打你行吗……”“当年我们去了好多家医院,也无法瞧好你妈妈的病……后来她坚决不去看病了,拖都拖不动……”“爸,别说了……”陈新鼻子一酸,大滴大滴的眼泪掉下来。
多少年,他看到了父亲的暴烈,却一直无法读到父亲的心,叫他无地自容,叫他如何不心酸?他不得不承认,父亲的吃苦耐劳、刚正不阿,早已潜移默化地淌在自己的骨子里。
在《知音》杂志工作期间,陈新勤勤恳恳,先后采访过李彦宏、铁凝、聂卫平、韩三平等人,采编了一个个感人故事,成绩斐然。他是成都作协主席团成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发表了300多万字作品,散文《江凡》入选《语文》教材……
全国道德模范豆洪波,一位扎根大山的老师,在罹患肾衰竭后坚守讲台,感动无数人……2007年2月16日,第二天是除夕。陈新把年逾七旬的父亲接到了武汉同住,一对父子早已冰释前嫌。可豆洪波的新闻打动了他,他决定即刻前去重庆采访。
父亲表示支持,但陈新却从老人眼中读出了一丝落寞。陈新很愧疚:父亲只知道烧柴禾做饭,自己一出差,他上哪儿吃饭?他交给父亲一些钱,再三交代父亲一天三餐上饭馆去吃。
当他完成采访回家,已是大年初一凌晨了。
他轻轻地开门,担心惊扰了父亲的清梦。
“采访顺利吧?”父亲居然等在客厅里,走过来接过他的行李:“吃饭没?给你泡一碗方便面吧?”
原来,父亲不愿多花钱,没去饭馆吃饭,而买了一箱方便面,用开水泡着吃。刹那,陈新的眼泪悄悄落下:将鳏居20多年的他从乡下接来,本想让他吃几顿好的,谁知他吃的是方便面。这是过年啊……
一份深沉的父爱,迎面而来,卷起了陈新心里的温馨感动,也不时泛出一些愧疚。多年来疏于关心父亲的他,只想好好地弥补心中的愧疚。
然而,2012年,他刚刚把父亲送回老家,就接到哥哥的电话:父亲不停呕吐,上医院检查发现贲门癌,已经进入晚期。
晴天霹雳!陈新立即从武汉飞回四川,筹钱准备为他动手术。可医生冷静地分析:老爷子年近八旬,高血压,必须调养血压正常后才能手术,手术成功的话,生命可能延续半年左右;用保守疗法,生命也能延续半年左右;如果癌细胞已经扩散,无论老爷子的血压是否正常,手术无法进行……
换一句话说,父亲只能坐以待毙。父亲的病越来越重,医生的介入治疗也无法逆转,呕吐和哽咽依旧,痛苦得生不如死的样子。更为麻烦的是,兄妹们谁也无法分身照料父亲。兄妹们考虑雇一名护工。陈新一咬牙,我来吧。他已经决定辞职,一心照顾父亲。
“为什么辞职呢?”知音传媒集团领导也舍不得陈新离去,“你能负责四川记者站,既能工作又能照料父亲。”陈新很感动,《知音》杂志一直倡导“人情美、人性美”,集团领导时刻在践行。然而,此时忠孝两难全,父亲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他决意一力弥补错过多年的孝心,婉拒集团领导的好意。
见陈新总是留在四川照顾自己,父亲很奇怪:“你怎么不上班?耽误工作怎么得了?”陈新不敢将辞职的事情告诉父亲,只能撒谎自己已经调往成都,负责四川记者站的工作……
贲门癌晚期病人吞咽困难,呃逆呕吐。回川之后,陈新不仅挑起照顾父亲的担子,也开始潜心研究治疗贲门癌的药方,希望延长父亲的生命。他研究了半夏、竹茹、旋复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上百味中草药,还试吃了斑蝥、蟾酥等以毒攻毒的药物,在一位中药专家的指导下开始配方……拳拳的孝心,化为一碗碗汤药和一堆堆药渣。转眼两年过去,父亲早已打破了医生只剩半年生命的“判决”。
进入2015年,父亲的病急剧恶化,走路只能借助轮椅,吃喝拉撒只能在床上,消瘦得只剩皮包骨。在父亲面前,陈新装得若无其事,可转过身去,他经常心疼得泣不成声。
两年多,全心照料父亲的陈新也瘦了,但手法也更娴熟了。他能用两三秒钟就给父亲戴上成人尿不湿,他能飞快地用手抠出父亲硬结的排泄物……
起初父亲很难为情。陈新笑着说:“小的时候你和妈妈也是经常帮我做这些的吧?”
孝心,终究无法扼止死神的脚步。
2015年5月21日,父亲含笑去世。
和着滔滔泪水,陈新在博客上记录心中的悲恸:
……15岁入党,16岁参军,从士兵到军医到军官到回乡务农。纷乱芜杂的磨难没有改变您质朴的内心;连绵不绝的苦穷没有摧垮您的意志。但是八旬的您被贲门癌折磨几年,而今去往天堂……没有您,我只是一个不能在父母膝下承欢的孩子,只是一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独履者……
这篇悲情泣血的博文,一时引起强烈反响,许多网友留言,并转发到更多QQ群和朋友圈。陆川、黄渤、王宝强、赵亮、束焕、林永健等明星纷纷打来电话。陆川得知陈新采访不少名人的父子情,建议他将这些故事结集出版,既献给去往天堂的父亲,也是向天下父亲致敬。
4.和妈妈最后的日子伤感散文 篇四
妈妈走了将近一个月了,可我无法抹去和妈妈最后的一段时光,
我记得妈妈喊着我的名字说着:你是我的小闺女,你是我的奶干子,并用头亲切的在我的脸上掆来掆去,那种甜蜜,那种依赖使我的心里甜甜的、也酸酸的,眼里噙着泪、心里潮湿了。我知道,妈妈是那样的爱我和舍不得我。
我记得有时我躺在妈妈的身边你喊着我的名字,问我走后想不想你,让我记得去看你,我轻轻的回答,脸上带着笑容,可我的心在流泪。我知道,我是那样的舍不得妈妈。
我记得妈妈说爸爸来看她了,爸爸去世四十多年了,你还描述的绘声绘色。我知道,你依旧爱着爸爸。
我记得你经常拉着我的手,放到你的`脸上,那时我很温暖也很害怕。我知道,你很珍惜有限的时光,把全部的爱都给我。
我记得在最后的几天里,每天你都把我的手抓的很紧很紧。我知道,你怕一不留神就永远的松开了。
我记得那几天我在你耳畔经常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你的眼里噙着泪。我知道,我们母女情深,心是相通的。
我记得最后的那一天,你的手没有力气了,紧紧拽着的手松开了,我拼命的拽着你的手,我怕失去你,可我还是没有拽住。我知道,做母女的缘分已经尽了。
我记得你的音容笑貌,我记得你的爱恋的眼神,我记得你牵我的手,我记得你所有的好,我记得。
5.被父亲监视的日子 篇五
被父亲监视的日子
湖北钟祥市柴湖二中七年级 粱静
指导教师 李宗梅 邓卫峰
我曾不止一次地把我的家比作监狱,这里没有自由,甚至没有温暖。跟我同龄的孩子都不愿来我家玩儿,原因是家里有我爸一一这个严肃而冷酷的狱卒。从小学开始,我在家里就不能随意行动,一直被父亲监视至今。
“喂,别动!写作业不能左摇右摆,影响了思路,考试考什么啊?”爸爸那生硬的话语一直在书房回荡。我甚至觉得他有特异功能,我的屁股只动了那么一小点儿,他就危言耸听,实在可怕!
“不许走神儿,不许发呆,浪费时间等于慢性自杀,快点儿写!”你听,那令人毛骨悚然的声音又响起来了。“我才愣了不到10秒,你就给我扣这么大个帽子?”我小声嘀咕了一句。“批评你是在拯救你,狡辩个啥?”蚊子叫的声音他都能听见,简直神了!
终于,爸爸歪坐在椅子上,闭上了眼睛,响起了鼾声。我心想:唉,机会来了!我轻轻拍了拍手,站起来伸了个懒腰,长嘘了口气。我慢慢迈出了许久没有移动的一条腿,可脚还没落地,那声音又响了起来:“往哪儿去?还没写完就想溜,拿起笔,快写!”我急忙坐了回去,深吸了几口气,心跳才平稳。我乜斜了桌上的镜子,发现爸爸睡得正酣。天啊!爸爸做梦都在监视我。您高,您实在是高!我服了,我乖乖地写。
我是一个顽劣的孩子,根本坐不住。正是在爸爸的监视下,我才能端坐桌前,认真学习。成绩也从以前的二十多名上升到现在的`十来名,说到底,我还得感谢爸爸的监视。那些难熬的日子也将成为我美好的回忆。
佳作占评
读完此文,不觉哑然失笑。在笑的同时,又为家长望予成龙的做法感到无奈。文章的语言描写很有特色,既符合人物身份,又不乏幽默感。
6.父亲嘴里的日子经典散文 篇六
父亲生于1969年,可以说看过了新中国的大半个崛起过程。于是在物质生活水平如此之高、之丰富的当下,他有些担忧,然后又小心地紧跟着时代的步伐,生怕一个不注意,就被快速变迁的社会落下。
父亲的脑子里有两股思想在斗争,一股是现今社会下的物质富余程度造成了各类资源的浪费,但却是顺应着发展趋势的;另一股是他成长过程里经历的贫苦,让它养成了节俭保守的生活习惯,也是理所应当的。而他要顺应趋势,势必得容下这个世界前进时抛下的诸如浪费、沉迷、权利等负面的副产物,这又势必与他骨子里的省吃俭用、小心翼翼、刚正不阿的性格背道而驰。
无奈之下,他便时常与我坐而谈些他的`成长中的事情,多是我在听,他在讲。
在父亲的语言里,奶奶是个与我印象里完全不一样的人。
当时没有计划生育,也没有好的避孕措施,所以奶奶为我爷爷生了七个孩子,中途夭折了一个。从那时开始,爷爷奶奶和家里的老大老二就要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而奔走。可是一家人口那么多,再奔走又怎么够呢?
奶奶开始没事就翻翻米缸,算计着怎么过接下来的日子。米还满满一缸的时候,就要开始煮些米粥和米饭搭配着,将饭留给爷爷吃,因为爷爷是家里的顶梁柱,然后剩下的米粥才是她和孩子分着喝了。等米缸见底的时候,锅里和碗里就很难找到些饭粒了,父亲他们也就经常饿肚子。一年的稻子总是撑不够一年,甚至半年。
下半年,奶奶就要开始借米度日。她早晨起来,将锅灶点着,等火势稍定了些,就拿着装米的簸箕出去,但到底是去哪家呢?她也不知道,她只能出去,她的眼里往往噙着泪水。整个村子该借的能借的都已经被她都借过了,她只能从村头往村尾走。
当时村里只有一家的生活稍好些的,对奶奶的帮助最多。奶奶走在她家门前时走得很慢,她看到了奶奶灌铅的步伐就会走出灶房的门,对着奶奶说:“仙花呐,家里又没有米了吧?到我这儿舀两升吧。”奶奶一听则会有些欣喜又迫不及待地去舀点回去,生怕下个瞬间她就变卦了。
如此反反复复,第二年的稻子用来还前一年的债,然后这一年又重复着借米的日子。后来爷爷早逝,奶奶的日子更加难捱起来。父亲没说,我也有些不敢想象缺了顶梁柱的家庭是怎样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冬腊月。
以至于后来,父亲最小的一个妹妹――也就是我的小姑姑――经常惹事也会被我的奶奶包庇了,她从来不会像我的二伯伯一样犯些讨打的错。
小姑姑很聪明,从小就有做生意的想法,所以在我父亲话里,她是在山上的玉米地里除草挖地的时候也要想着怎么才能买三轮车出去跑生意的人。小姑姑会经常半夜里和奶奶叽里咕噜地说些什么,因为她和奶奶是睡一个床的。后来知道了,小姑姑上学的时候就在当地乡镇的布店里佘了些布料,准备倒手,然后又拿了回来,让奶奶缝衣服穿。那时过年有新衣服简直是富贵了。奶奶是穷怕了的人,既然有布料子,当然是先做几件衣服了,哪管得了是借的还是偷的。
让人不知道的是为了还债,小姑姑偷偷用自己家晒在祠堂门口的稻子抵账,带着店主就去用称称了。要说她也是厉害,竟让她知道了哪堆稻子是自家的,估计也就是先称了再说。她也不敢多称,只是当时算是还了一部分。这样一来,自家的稻谷更不够吃了。等到过年的时候,店家居然还上门要账了,奶奶虽气,也只好认了,还账。
奶奶带我读小学的时候,是个极其护短的人,当时只有我一个孙子。她教会我各种道理和品德,不能偷摸骗害,不能骄益淫奢,不能铺张浪费……尤其深刻地记得她从荷包里的手绢里拿出硬币给我的情景,也尤其深刻地记得她因为我的骗人行为而打得我满地打滚的情景,她那瘦弱的身子哪来的那么大力气。
如此慈祥与高尚的人,为何在父亲嘴里也是一个包庇着小姑姑的人呢?
那段穷苦的日子已经在改革开放的步子里远去,只留下时代的缩影,只留下父亲的记忆和我的倾听。
7.“四大名旦”最后的日子 篇七
梅兰芳夙愿未了身先去
梅兰芳在解放前已取得极高的艺术成就,他的“梅派”艺术以“少而约、静而动”的特点开创了京剧艺术高峰。梅兰芳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解放后又追随时代潮流,捧出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诚,理所当然地受到广大群众的尊敬和厚爱。
前苏联是梅兰芳早年留有美好记忆的国度。他在北京寓所书桌上的一尊列宁塑像,是当年从莫斯科携回的,陪伴了他30余年。1957年是十月革命40周年,中国组织了劳动者友好代表团去参加盛大纪念活动,梅兰芳也是团员之一。他到莫斯科后引起一番轰动,代表团应邀去大戏院观摩歌剧,当东道主介绍来宾梅兰芳的名字时,剧场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有人呼喊起“梅兰芳”的名字。1957年夏天,瑞典舞蹈协会主席海格尔受国际舞蹈协会委托,专程来北京授予梅兰芳一枚荣誉奖章,他是全世界获得这一荣誉的第十四人。
从1960年起,梅兰芳打算正式排演根据《柳毅传》改编的《龙女牧羊》,他和剧作者先后认真交谈了十余次,并从剧情到表演都做了仔细研究和设计。但从这年初冬起,梅兰芳就因长年劳累而感到身体不适。翌年六七月间,梅兰芳终因难以支撑住进了医院,经医生诊断系突发性心脏病。8月8日,梅兰芳病情突然加重,遽然去世。中国剧坛上一颗巨星陨落了,这年他才68岁。
尚小云十年蒙难心力瘁
1966年5月间,尚小云一直在为编演革命现代京戏《秦岭长虹》以及改进戏校教育而奔走。想不到的是,6月1日,林彪、康生等人炮制的大动乱宣言书《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出台,戏校就和全国一样炸开了锅。大字报铺天盖地,“打砸抢”随处可见,尚小云被扣上“资产阶级反动艺术权威”的帽子,遭到关押批斗。那些黑白颠倒、莫须有的罪名像脏水一般向他泼来。尚小云几次被拉到西安市中心,被野蛮地挂牌游街,而且他的家多次被抄,门被糊上了封条。夫人和儿子也受到牵连,同他一起被关进“牛棚”,每人每月只给极少的生活费。
最痛心的是,尚小云多年集藏的《九宫大成》、《集成曲谱》、《遏云阁》等大量关于戏曲、诗词、历史的古籍,都同其他财物一起被红卫兵抄走,顷刻之间荡然无存。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尚小云获得“解放”,回到了自己的家。但8年的折磨,彻底摧残了他本来健壮的体魄,各种疾病向他袭来,先是全身伤痛,继而左眼失明。
1976年春的一天,尚小云在家中突感身体不适,原来是心脏病发作了,家人赶忙将他送往医院抢救,但已经晚了。4月19日,因医治无效,一代艺术大师尚小云就这样悄悄离开了人世。1980年10月30日,北京各界人士在八宝山为尚小云举行隆重的追悼仪式,人们纷纷对他表示怀念之情。令人欣慰的是,尚小云虽然去世了,但他所创立的“尚派”艺术后继有人,至今仍为菊坛瑰宝。
荀慧生孤单告别人世间
建国之后,荀慧生出于对新中国戏曲事业的挚爱,在繁忙的演出活动之余,仍热心传艺授徒,以求京剧艺术后继有人。除了在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京剧院等处兼职授课外,荀慧生还于各地演出时发现好苗子随时加以指点,被他提携的优秀演员不计其数,有童芷苓、吴素秋、李玉茹、孙毓敏、刘长瑜、宋长荣等人。宋长荣于1961年拜他为师,可谓关门弟子。荀慧生向他们授艺,几乎是逐句逐段讲戏,一招一式示范。由于他的倡导,中国戏校曾开设练字学画课程,他专门讲授戏理与画理相通的道理。1966年暮春,神州大地已呈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在告别戏坛三年后,荀慧生在家中精心绘制了一幅青山绿水图。画面上山峦起伏处江流环绕,蓝天碧水间桃红柳绿,这满幅的生机寄托着他对祖国大好江山的爱恋。但仅隔二三个月后,先是田汉、周信芳等老友纷纷中箭落马,随后,荀慧生也在戏校大字报上“榜上有名”,被扣上“反动艺术权威”的帽子。
尽管荀慧生很虔诚地检讨自己的艺术观点,但1966年的8月23日上午,他还是被带到北京孔庙的市京剧团加以批斗。荀慧生亲眼目睹老舍在遭凌辱时绝望的眼神,他想不明白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夜晚,荀慧生拖着伤残的身子回到家里,家中已一片狼藉。第二天,他又被勒令去劳动改造。艰苦的劳动改造摧垮了荀慧生的身体。1968年,荀慧生的心脏病发作,但他不仅得不到及时治疗,而且还被勒令继续写“交待”材料。12月26日,一个阴冷的日子,一代大师荀慧生病故于北京,终年68岁,当时身边竟没有一个亲人在场。
程砚秋鞠躬尽瘁殉艺术
解放后,面对国内戏曲百花园万紫千红的局面,程砚秋也不甘人后地要为之增色添彩。1952年10月,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程砚秋献出了自己的成名作之一《三击掌》,并获得荣誉奖。
1956年,他拍摄完成《荒山泪》一片,表现了他追求艺术的决心和毅力。可惜,这是他最后的一次艺术创作。
1957年春天,程砚秋正式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当时,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艺术大赛即将拉开帷幕,作为评委之一的程砚秋也将出席。
这时,正好周总理也在那里访问,所以两人见面后,总理便关切地问:“砚秋同志,你为什么还没入党呀?”程砚秋答道:“我最近已递交入党申请书,但是缺点太多了。”谁料周总理却一连串地摆出了他许多先进事例,并严肃地表示:“砚秋同志,如果你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我愿做你的入党介绍人。”
回到北京,贺龙元帅知道后也托人捎话,愿做他的第二入党介绍人。
1958年新春伊始,文化部领导约程砚秋谈话,把率领中国艺术团赴法参加国际戏剧节的重任交给他。
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戏剧艺术,程砚秋抓紧安排团员编排一些精彩剧目。
8.《父亲变成星星的日子》读书笔记 篇八
文章讲述了小男孩龙川和他的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主人公龙川有一个很爱他的爸爸。他的爸爸告诉他,12岁是一个轮回。就在龙川12岁时,在他身边发生了许多的大事情:他的爸爸去世了、他最好的朋友雏菊姐姐和小豹都走了。最令人痛心的就是他的爸爸去世了,他的爸爸是去井底查看故障,才被死亡之神悄悄带走的。龙川爸爸去世后,他必须开始像爸爸一样去照顾他的妹妹。
一个人失去了最亲近的人,那该有多么痛苦啊!少了一个分享快乐的人,少了一个关心、疼爱自己的人……龙川的爸爸去世了,可龙川、龙川的妹妹和妈妈都一直想念着爸爸,好像爸爸没有真正离开过他们。即使是死亡,也割不断他们四人连在一起的心。龙川和妹妹这么小就得承担着比同龄人重得多的担子,要克服比别人多的困难,还有巨大的心理障碍,他们面临的是严峻的挑战。
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时候,龙川的爸爸就去世了,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他们!人的生命是多么脆弱啊!“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我们也有爸爸,我们的爸爸也跟龙川的爸爸一样伟大,他无微不至地关爱着我们,给予我们如繁星一样的爱。我们应该珍惜身边所有的亲人和朋友,拥有一颗感恩他人的心。活着是美好的,不仅可以享受精彩的生活,还可以享受许多美好的事物,更重要的是亲人的关爱与陪伴。愿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都过得平安、快乐。
9.与父亲一起走过的日子作文 篇九
看着手中那张照片,我便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把我从睡梦中拉了回来,因为今天我们要去我小时候梦寐以求的地方——游乐园。而父亲却比我还要兴奋,因为父亲陪伴我的时间屈指可数。刚踏入游乐园的大门,我就发现了我最想去的地方——鬼屋。进入鬼屋就有一个人装扮的鬼飘了出来,屋内还有许多机器人扮的,吓得我连眼都不敢睁,连跑带跳的出了鬼屋。出来后,惊魂未定的我对其他的娱乐项目已没了兴趣,当与父亲会合后,我便要父亲带我回家但父亲想要我多玩会,因为他平时不大陪我,我只好应了,又在游乐园又玩了许久,这时天已经变得昏暗,我也累的筋疲力尽站在原地不肯移动,父亲就心疼地说:“来,我背你,”听见父亲的话我立刻爬上父亲的背,原本要流下的眼泪也咽下了。
看着现实中的父亲不再年轻,我的泪不争气的流下来,现在,父亲在外地工作,我们见面的时间逐渐缩短,每次我想父亲的时候便会望着窗外,望着我们曾一起嬉戏的草地和我们曾经的欢声笑语。那天,我像往日那样望着窗外,天空中就飘起了蒙蒙细雨,雨丝像一根根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曲曲优美的曲子,犹如大地的洗礼。小草因为雨水的浇灌更加茂盛了,大地因为雨水的滋润而更加肥沃了。看着眼前的一切,我仿佛更加轻松了,回到书桌上,开始做这作业,伴着这美妙的音乐和愉悦的心情!
在童年时期父亲陪伴我的时间并不多,而待我长大后,父亲只有过年过节时才回来,每次看到他那满脸的皱纹和疲惫的身影都会觉得非常心疼,因为常年在外工作,满头乌黑油亮的头发逐渐被银丝取代。
当我发现父亲满足的、欣慰的目光时,我突然哭了,父亲的爱和父亲的言传身教早已铭刻我心。有父亲永远牵挂着你,始终如一。
10.与父亲一起走过的日子作文 篇十
当我获得荣誉时,是他勉励我奋发向上。
上四年级时,我有幸参加县级演讲比赛,经过近一个星期的练习,我自信地走上演讲台,面对评委和观众,我激情飞扬,口若悬河。“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凭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二等奖。
我把奖状献给父亲时,得到的并不是赞美与奖励,而是勉励的话语,它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父爱如灯,他引领着我走向更前方。
当我伤心时,是他安慰我迈过一道又一道心坎。
还记得我读五年级时,第一次考试结束后,我从老师手中接过试卷。看到试卷的第一眼,我惊呆了,竟然没有及格。放学后,我的心怦怦直跳,手中攥着那张试卷,难过地低着头走在回家的路上。艳阳高照,可我却感到一丝寒意。刚到家,我胆怯地推开门,家人都在。父亲走到我的身旁,帮我取下沉重的书包,母亲赶忙到厨房为我煮饭。
“儿子,考试考得怎样了?”父亲亲切地问我。我突然打了个寒战,脸涨得通红。我慢慢地递上试卷,心中怀着愧疚,吞吞吐吐地说:“我……我这次没考好。”
父亲接过试卷,沉默了一会儿。
屋子里鸦雀无声,父母会怎样惩罚我呢?我心里在想,当时我无从知道。就在这时,父亲说话了:“儿子,咱这次没考好,没关系,下次努力!”
父亲的余音在我耳边回响,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我当时的心情。父爱如海,他稀释了我的过错,激励着我游向彼岸。
11.有父亲陪伴的日子作文800字 篇十一
记忆中的你不擅言辞却幽默风趣;记忆中的你聪明绝顶却常犯迷糊;记忆中的你高大强壮却青丝已变白发。你是我最敬重的人——父亲。进入时光隧道,寻找与你相处的`点点滴滴,发现有你陪伴的日子真美好。
父亲你不会说多好、多漂亮的话,所以我家的发言人就成了妈妈。就在今天早上,我一觉睡醒,就看见妈妈忙东忙西:“宝贝要带什么东西?今天考试不要紧张,晚上回来让你爸做好吃的。”我认真地点点头。当我走出自己的房间,一碗热气腾腾的面已经端在餐桌上。父亲坐在沙发上看报纸,侧过头来看了看我说:“快趁热吃,吃的饱一点。”“嗯。”我赶紧坐了下来。面,色香味俱全:金黄的荷包蛋,青翠欲滴的小葱,雪白的面条。简单却又细致。这就是你呀,不多语却无处不奉献着你的爱。
印象中的父亲聪明绝顶。记得小时候,数学作业有算二十四点。我看着只有四个数字的题目,急得抓耳挠腮,请教父亲。你拿起题目,才看了三秒钟。就拿笔写下了算式,递给我。又看起了报纸。然而,岁月荏苒,时间不饶人。现在的你常犯迷糊,提笔忘字。感叹时光易逝,告诉我要好好珍惜。
你幽默风趣。就是上一次吧,我考的还可以,但粗心错了一道计算题。当我把试卷给你的时候十分害怕。知道你是不允许我有小错误,所以大气都不敢出。你终于还是看到了那道题。皱着眉头,板着脸。我心想:“完了,这回惨啦。”你快速站起来,把手一扬,做着要打我的样子。我赶忙缩着头,用手挡着。见一段时间过去,你还没有动,我就放下了手,转过头,见你脸上全无刚才的怒气,嘴边浮起的笑容好像在笑我的举动。“好啦,下次要小心,你看这道题……”父亲坐下,为我讲解题目。我忽然看见父亲头上的白发。十几根白发藏匿在满头青丝中,如白纸上的黑点,惹人注目,格格不入。我的眼眶湿润了。不知不觉,高大强壮的你也老了。像一棵参天大树也弯了腰,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江也将干涸。想着,心中说不出的悲伤,眼中流不尽的滚烫……
12.与父亲一起走过的日子作文 篇十二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与父亲一起走过的日子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与父亲一起走过的日子作文1“时光时光慢些吧,别让你再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听着筷子兄弟的这首《父亲》,看着父亲头上几根显眼的白发,我的眼眶不听使唤的湿润了。
父亲不是大老粗,根根皱纹依然掩不住他年轻时英俊潇洒的样子。可他却总说:“人老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啊。”父亲这句这无奈的感慨,不禁让我回想起这十五年我与他一起走过的日子。
五岁的我与他
小时候我也常常像歌词里说的那样,常常坐在他的肩头。那是,父亲是一座山,一座一切困难艰辛都压不倒的山。“爸爸,天上的星星怎么那么多?都数不过来啦!”爸爸揽我入怀,眼睛都笑弯了,正像天上那轮弯弯的美月。“是哦,那么多哦!数不清咯,还一闪一闪的,像你的眼哎!”爸爸学着孩子的口气对我调皮的说道。我们的眸子里倒映出的是彼此充满爱的脸庞。
十岁的我与他
不知怎的,一转眼就升到了五年级。我不再像一二年级的小朋友那样天真幼稚了。这时的父亲与我就像绿叶和鲜花。他总是陪着我读课文,解难题,背单词。在我生气烦恼时包容我,理解我,唯恐我受委屈,就像绿叶衬着鲜花。而我也像鲜花那样趾高气昂,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竟也包括我爱的他。
十五岁的我与他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便和五岁时的“山”一样高了。“你别管我,怎么这么啰嗦啊!比我妈还能说!”我冲着有些心寒的他吼道。空气中凝结着烦闷、惆怅、气愤……父亲嘴唇微微动了动,竟也没说出话来。只是脸色有些煞白,僵硬的转过身去,轻轻的关上门,挪动脚步走了出去。十五岁的我与他,没了五岁的疼爱,十岁的宠爱,只剩下冰冷的背影留给彼此。爸爸,我多想和你一起看繁星满天,说世间百态。你,还愿意吗?
爸爸,一路有你,女儿已足矣。只愿时光慢些吧,别让你再变老了。
与父亲一起走过的日子作文2沙啦啦……沙啦啦……时间的沙子一点点飞扬,时间就像流水一样流去永远都收不回,而时间却使父亲那高大的身躯日渐沉重,却令父亲那自信的脸庞日渐苍老,却使父亲那坚实的手掌洒满水泡,父亲的身上有我。
我从小就在叫这个名称:父亲、父亲……至今我都不明白:父亲手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泡和伤疤?父亲的步伐为什么日渐沉重?如今,我想问大家你的父亲在你的身上注入多少的心血,为你操过多少心,而父亲的生日你是否记得?是呀,至今我也回答不了,而我每次问父亲,您的生日是什么时侯,您总是一笑而过。
人们常说母亲如血,父亲如山。我们一点点长大,父亲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而我却还在认为理所当然,不,不是,父亲养育了我们,给我们想要的一切。我记得有一本书就在说:父亲总想给儿女做到他力所能及的一切!“血浓于水,根叶相连”有亲情会被时间冲刷,誓言也可能会被时间遗忘,但亲情永存于人间,平凡的父亲说着平凡的话,做着平凡的事,但心中却有不平凡的爱!父亲用他高大的身躯撑着天,撑起这个家!父亲是很伟大的称呼!
还记得儿时,父亲拉着我细小的手,带我一起去公园散步,父亲被我拉着去到处看花,只见父亲他的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一步一步走着,一挥手时间过去了父亲和我很少有时间去看花了。儿时我是星星,他是月亮,从小我就喜欢拉着他为我说故事,让他伴在我的身边带我睡入梦乡,而过了十年我从来没有让父亲为我说故事了,因为我已经长大了,父亲也日渐苍老了。时间过得可真快,一步一步就长大了,一步步就变成“小大人”了。我和父亲迈着步伐走向明天。
在小时候父亲总会为我遮风挡雨,如今我想变成一把雨伞,遮住外面的风雨;变成一阵清风,吹干父亲额头上的汗珠;化作一腔祝福,愿您幸福安康……父亲,我们仍然在一起。
与父亲一起走过的日子作文3走过恋恋风尘,才知道怀念是人生的炊烟,飘荡在我心灵的春天。
——题记
望着书桌上的照片,我不禁“呵呵”笑了。那是我刚满六岁的时候与父亲在田埂上照的。
记得那时的我还是块“牛皮糖”。总喜欢沾着父亲,让父亲背着自己。父亲总是给人一种很安全、很温暖的感觉,我总是感到很安心。
那张照片就是我粘父亲的杰作。记得那天外婆生日,父亲和我带着礼物去看望外婆。吃过午饭,赶时间的父亲便又带着我打道回府。回家的路上,我使起了小性子,哭着、闹着要父亲背。但父亲并没有理会我,只是一个劲地用他那宽厚的大手拽我哪肉嘟嘟的小手,叫我走快点儿。看到父亲不理会我的样子,我有些不服气了。于是我便嘟着小嘴儿,站在原地一个劲儿地用脚踢田埂上的草。父亲看到我的样子,走过来拉了拉我的小手说:“怎么了?我的淘气鬼儿,快走吧!爸爸赶时间呢!”听到父亲这么说,我要更加起劲了。没好气的夹着哭腔说:“我要你背我,不然我就不走了。”我话音刚落,父亲便心疼我,转过身,轻声对我说:“上来吧!爸爸背你,不过你要听话哟!”听了爸爸的话我立马冲过去趴到爸爸的背上,原本想流出的眼泪,也在一瞬间收了回去。
窄窄的田埂上只有脚步声,午后的阳光将丰收的田野照的黄澄澄的一片。我趴在父亲的背上,静静地看着父亲的后脑勺,胖乎乎的小手紧紧地搂着父亲的脖子,生怕一个不小心自己就会从背上摔下去。
父亲的背很宽厚很温暖,给人一种安全感。
抚摸着照片里父亲那慈祥的脸,我的思绪从遥远的过去飞了回来。如今爸爸比照片里的他背驼了许多,而那块牛皮糖也不在那么粘人了。
回忆起与父亲一起走过的日子,温馨、甜蜜、幸福。因为父亲宽厚的背可以背我去任何想去的地方,给我无限的力量与安全感,呵护我健康地成长。
时间让我勇往直前,回忆让我倒带幸福。与父亲一起走过的日子充实、快乐。我只想说:“爸爸,我爱你!”
与父亲一起走过的日子作文4常言道:“母亲似水,父爱如山。”父爱如山,这一点毋庸置疑,有时父爱无形,却诠释了一种伟大,一种内心深处的伟大。在我摔倒的时候,是父亲鼓励我站起来,在我伤心的时候,是父亲安慰我不要伤心,在我睡觉踢被的时候,帮我盖被的还是父亲……。
小的时候,因为家里穷,所以我基本上没有零食吃,更从来没有吃过棉花糖,看着别的小孩经常吃棉花糖,有的家里有钱的甚至天天吃,我就羡慕极了,我常会问父亲:“棉花糖是什么味道?”父亲说:“甜甜的味道,很好吃。”听了之后,我就更想尝一尝,就屡次缠着父亲给我买。但是父亲说,家里穷,没有钱,买不了棉花糖。话虽如此,几天后,父亲就给我买了根棉花糖回来,我问父亲棉花糖是从哪儿来的?父亲一直沉默不语。
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是去街上帮别人擦皮鞋挣的钱。在这期间,父亲还为了一二角钱跟别人吵了起来。我凝望着被我吃得一干二净的棉花糖小杆,心里不禁涌上了一股热流,也许,父爱就是一种默默的付出而寓于无形之中的感情吧。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到。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他爱我之类的话,我问过妈妈:“为什么爸爸不爱我?”妈妈皱起眉头说:“谁说他不爱你?每个月给生活费,每个月交房租,这就是你父亲爱的表达方式。”他通过行动告诉我们,他爱你,我惹有所悟的点了点头,虽然我表面上接受了这个说法,但心里其实还是没有接受。我多么希望父亲用他那厚实的手臂把我揽入他的胸怀,然后亲口对我说,他爱我。
现在,父亲已经四十多岁了,他还从未对我说过他爱我,终于有一天,父亲产了一句,他爱我,就在那一刻,我看到父亲眼睛的泪光在闪动。这是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父亲原来真是那样爱我,以至于他把这份埋藏已久的爱说出来时都让他哭泣。妈妈是对的,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父亲都用行动告诉我,他非常爱我。
……父爱如伞,在我没有避难处时,为我遮风挡雨,父爱如火,在寒冷和黑暗的冬夜里,给了我温暖和光明,父爱如塔,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伴我健康成长,在与父亲生活的十多年中,他仿佛就是雨水,而我则是一株小草,在父爱的滋润下快乐的成长。
与父亲一起走过的日子作文5父爱如山,依靠着这座大山,我倍感安逸温暖。
小时候,父亲总是用他那辆心爱的自行车送我上学。他总会先用抹布擦干净后座,然后把我抱起,放在后座上,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就温和地对我说:“儿子,坐好咧,抱紧我。”就这样我踏上了去学校的路途。一路上小朋友们用羡慕的眼神跟随着我的背影,这时我把头抬得高高的,紧紧地靠着父亲的背上,觉得父亲很高大。那时,我总希望学校远点,不要那么快到达,这样我就可以在父亲的背上多靠一会儿。但现实往往不如人意,不久就到了学校,父亲赶忙把我抱下来,这时铃声已经敲响,我慌乱地跑进教室,来不及和父亲说声再见。
一天我值日,放学后,我打扫完卫生后,天突然刮起了狂风,豆大的雨点说下就下,我急得直哭。忽然我仿佛听到了有人喊我的声音,是我心里的声音?不,是父亲真的来了。他没有多说话,一把把我抱上自行车的后座上。狂风中,父亲的衣裳被发怒的狂风打湿了,我却躲在父亲的背后,安然无恙。
转眼间六年过去了,自行车经不起岁月的磨练,已经锈迹斑斑,更何况人呢?父亲的头上已经布满了银丝,皱纹悄悄地爬上了父亲的额头,青筋也不知不觉从父亲的手中冒了出来。
又到了上学的时间,我升入了离家很远的初中。父亲与往常一样用他那辆心爱的自行车送我上学,当父亲伸出颤抖的手来抱我时,我没让他抱,故意躲开然后自己上车,一路上,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自行车也由于时间的`缘故,不如以前好使了,父亲踩得很吃力,自行车还时不时发出“吱……吱……吱”的声响。去学校的路上风很大,父亲问我冷不冷,叫我靠紧他,躲在他的后面。我宁愿忍受狂风的袭击,也不愿靠紧父爱的背,只希望快点到学校。终于到了学校,父亲习惯地抱我下来,我不耐烦地说:“不用,我能行!”下了车,我头也不回地进了学校。
刚进校门口,我的一本书掉在了地上,我正蹲下去捡,侧眼看见父亲没有离开,原来自行车坏了,父亲长叹一声,推着自行车回去了。望着父亲离去的背影,我心中顿时产生了懊悔之感,父亲的背影在我模糊的视线中渐渐消失。
我突然明白:一路上有父亲的陪伴,真好!
与父亲一起走过的日子作文6在我的生活里,有着不一样的悲伤与欢乐,那就是与父亲一起走过的日子。
在我悲伤的时候,我的父亲总给予我温暖,在我快乐的时候,我的父亲总带给我微笑,在这些日子里,我如同那静默在雨里的小天使,在爸爸的呵护下一步步前进。在很多人眼里,自己的爸爸可能是一个粗鲁鬼,不分是非。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我觉得自己的爸爸永远都比别人强,他爱恨分明,无微不至。当你遇到磨难的时候,是他指引你走出迷惘的世界,给予你帮助。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他为我指引方向,给予我温暖,开启我未来美好前程!
这一天,爸爸带着我向公园进发。四周一片绿色,小鸟在树上唱着婉转的曲调,小草正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柳树也披上了一件新衣服,它们互相辉映,整装待发,迎接春天的到来,那画面好不热闹!正在这时,我看见了一只小鸟躺在地上,然而让我惊讶的是它的身边有着另外两只体型偏大一点的鸟正陪着它,只听见一些叽叽喳喳的声音,好像在窃窃自语,这应该是它的父母。我没有征得爸爸的同意便悄无声息地走过去想要帮助它,还未靠近,便看到两只体型较大一点的鸟便努力拍打着翅膀,扎煞起全身的羽毛,发出尖叫声,好像有一股狂怒的视野向我投射过来,爸爸拉住了我,并说:“它们这是为战斗做准备,保护自己的幼鸟,把你当成敌人罢了,其实他们并没有敌意。”我被爸爸的话语震撼了。
为了保护自己的幼鸟,竟与比自己要强很多倍的敌人做生死斗争,这无疑是鸡蛋碰石头,以卵击石,但面对敌人毫不退缩的精神感动了我。鸟类是这样,人类何尝不是呢?
爱,我想,比危险的恐惧更强大,有了爱,生命才能维持。有了公园的经历,让我对父亲有了新的认识,对生命有了更深的领悟。
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小手紧紧握住爸爸温暖的大手,并对着他说:“爸爸,我们永远不分离!”
父爱是灯,为你照引前进的道路;父爱是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是水,为你洗礼心灵。当我们沐浴在父爱的阳光里,感谢一路上有你,曾经与父亲一起走过的美好日子!
与父亲一起走过的日子作文7我曾经写过母亲,写母亲不平凡的经历,写母亲的坚强,母亲的自信,写母亲在峥嵘的岁月中对我始终如一的爱。
我也曾写过姥姥,写姥姥的慈爱,姥姥的隐忍,写姥姥抱过我的那个温暖的怀抱。
我却从未写过父亲,原来我一直忽略了父亲对我的爱,原来我从来没有为父亲用心画过一张画像。
闭上眼,十七年来对父亲的回忆,在我脑海中清晰地浮现……
十四年前,已是三岁的我特别喜欢在山上摘覆盆子吃,用力走到山顶,和父亲在那山顶摘得没完没了的,一个下午过去了,正在实行“边吃边摘”计划时,只见父亲时不时用舌头滋润嘴唇,再看他手中的一大篮覆盆子,知道他一定没吃过味儿。夕阳西下,已是无比疲倦的父亲毅然背起我走下山,脖子上还挂着一大篮鲜红的覆盆子。
十二年前,一家人已在城镇自立根生了,五岁的孩子一个人跑到大厦去坐电梯,这可苦了父亲,从白云山庄,登上脚踏车满新昌城地找。在大厦门口,找到了那辆未上锁的三轮车,判定我一定在里面。当父亲的眼神与我交汇的那一秒,我分明见到他那充满血丝湿润了的眼。
八年前,酷爱画画的我被父亲带到了美术培训中心,画画要靠心情和兴趣,有时候,心情糟透,没有心思。下雨天,父亲骑着他那辆老爷车带我去培训,一不小心,就连车带人摔倒在地,与大地来了一个亲密的接吻。我心里暗自高兴,又可以不用去了!
四年前,父亲与我不再有太多的交流,“什么,不学画画,改学数学!”父亲带着惊讶的语气询问道。这时,父亲又把我从美术培训中心送到数学培训班,看着瞑思苦想的我,父亲咧咧嘴笑了。
现在,我突然发现,父亲额上的皱纹越来越多,他的手粗糙的像板刷,手指生出了硬邦邦的老茧,头上的银丝又多了数倍,往年那付我薪水为拔他那寥寥无几的白发的父亲,现在已有诸多的银丝,我的身高只不过与他差了一丁点儿,不知是我长高了还是父亲变矮了。我猛然发现,父亲正是用他的光阴滋润着我,我才能长成这般大。
当回首自己摇摇晃晃走过来的人生路时,我发现,自己的脚印旁边,有一双更大的脚印,它只是陪伴着,但从不曾离去。
与父亲一起走过的日子作文8与父亲一起走过的日子,熟悉而又亲切。记忆中,父亲总是默默无语的为这个家忙活。父亲,您的身影,时时在我眼前赫然耸立。
我的父亲,高高的个子,是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人。他是一个农民,在地里整整忙活10年了。与父亲一起走过的日子,我发现,从前那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如今却变得伛偻沧桑,手上布满了老茧。每当看到父亲那双手,心里总是不禁暗暗泪流。
爸爸为了我们这家过的好起来,他的身影总是不停的劳碌着。父亲为了让我们住的宽敞些,春天就开始忙碌。他另辟一块土地,一砖一瓦的都是自己动手,着手盖间大房子。为的是让姥姥、姥爷也住进去。
一年过去,房子也盖完了。等住了进去,唯独少了一堵火墙。因为冷,大早上吃完饭,我都常常钻进被窝里。爸爸望着我,坚定地说:“儿子,别伤心!爸爸一定为你盖一座大大的火墙。”果然,在爸爸辛勤的劳动下,几天的功夫就垒起了一座火墙。外面,北风呼呼地刮着。新屋子里,点起炉子。这火墙又温暖又舒适。我靠着火墙,听爸爸给我讲《老人与海》的故事。父亲就是这样,为了这个家,渐渐的老了。
与父亲一起走过的日子,更多的是父亲对我成长的关怀。20xx年11月1日,月考卷子发下来了。父亲拿着我55。5分的数学卷子,坐在沙发上凝视了许久。从父亲忧郁的眼神中我感受到父亲的失望和无奈。我也知道,考成这样,因为我太调皮了。以为父亲一定会打我,所以,我站在门口许久许久,我不敢进屋去。透过玻璃看着父亲那高大的身影,也许父亲早已察觉我就在门口,他站立起来,在家里转了几圈,喊了一声:“小喆你进来!”我应声忐忑不安的进去,父亲一抬手,我一闭眼。本想他会打我呢,没想到他竟然摸着我的头说:“儿子,以后好好考。你能行,刚才我看了你的试卷,都是一些小问题,以后要仔细呀!”
我惊讶地看着父亲,从他的眼神中我看到了期望和鼓励。从那以后我暗自下决心,一定好好学习。
父亲您如一盏明亮的灯,时刻照耀着我;又如一个感叹号,时刻提醒着我。与父亲一起走过的日子,风雨无阻!与父亲一起走过的日子,我会奋勇前行!
与父亲一起走过的日子作文9在记忆中,我依旧记得父亲用他那长满老茧的手牵着我走在街道上,还有父亲那宽厚结实的背都让我印象深刻。
看着手中那张照片,我便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把我从睡梦中拉了回来,因为今天我们要去我小时候梦寐以求的地方——游乐园。而父亲却比我还要兴奋,因为父亲陪伴我的时间屈指可数。刚踏入游乐园的大门,我就发现了我最想去的地方——鬼屋。进入鬼屋就有一个人装扮的鬼飘了出来,屋内还有许多机器人扮的,吓得我连眼都不敢睁,连跑带跳的出了鬼屋。出来后,惊魂未定的我对其他的娱乐项目已没了兴趣,当与父亲会合后,我便要父亲带我回家但父亲想要我多玩会,因为他平时不大陪我,我只好应了,又在游乐园又玩了许久,这时天已经变得昏暗,我也累的筋疲力尽站在原地不肯移动,父亲就心疼地说:“来,我背你,”听见父亲的话我立刻爬上父亲的背,原本要流下的眼泪也咽下了。
看着现实中的父亲不再年轻,我的泪不争气的流下来,现在,父亲在外地工作,我们见面的时间逐渐缩短,每次我想父亲的时候便会望着窗外,望着我们曾一起嬉戏的草地和我们曾经的欢声笑语。那天,我像往日那样望着窗外,天空中就飘起了蒙蒙细雨,雨丝像一根根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曲曲优美的曲子,犹如大地的洗礼。小草因为雨水的浇灌更加茂盛了,大地因为雨水的滋润而更加肥沃了。看着眼前的一切,我仿佛更加轻松了,回到书桌上,开始做这作业,伴着这美妙的音乐和愉悦的心情!
在童年时期父亲陪伴我的时间并不多,而待我长大后,父亲只有过年过节时才回来,每次看到他那满脸的皱纹和疲惫的身影都会觉得非常心疼,因为常年在外工作,满头乌黑油亮的头发逐渐被银丝取代。
当我发现父亲满足的、欣慰的目光时,我突然哭了,父亲的爱和父亲的言传身教早已铭刻我心。有父亲永远牵挂着你,始终如一。
这些美好的回忆是我一生不变的幸福,而这份美好的幸福会永远的延续下去!
与父亲一起走过的日子作文10在记忆中,父亲总是慈祥、和蔼可亲的。他温柔的目光如深夜下恬静的潭水,他粗犷的声音似蜜罐里甜甜的蜂蜜。父亲就是我的大树,我的后盾,我结实的臂膀。
在那时候,父亲总爱把我举得高高,笑眯眯地对我说:“女儿呀,你就是我的手中宝,长大后一定要给我争气啊!”而我也会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虽然,那时我还小。
等我明事理后,父亲对我更是疼爱有加。而我也愈是感觉:父亲就是我的依靠,只有当我投入父亲怀抱,我才到达了安全区。
当我惭惭长大,迫于生活的压力,父亲也将跟随南下打工的队伍外出谋事。那天,突然得知这一消息的我,害怕父亲一去不回,一下子号啕大哭起来。哭着闹着不让父亲走。
夜已深,父亲房里的灯在黑夜显得格外地亮。我轻轻推门进去,发现父亲一个人坐在书桌前沉思着。我走进房门,坐在父亲的床上,耷拉着双腿,低着头陪着父亲不说话。这时,父亲转过头来对我说:“女儿啊,父亲外出打工也是迫于家里的经济情况。你也知道,你们姐妹俩读书,家里的各种开销都需要钱,爸也是没办法。我心里现在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们两姐妹。”昏暗的灯光,照着父亲那布满沧桑的脸,一道道的皱纹扭曲着。看得我一阵心酸……
突然间,我好像懂事了许多。抬起头忍着心中的悲伤,望着父亲说:“爸,你放心去吧,我长大了,总不能老依赖着您吧!您放心,我会听奶奶的话,不会让您担心的。”父亲听到这些话,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笑了笑说:“对呀,我的女儿这么听话,看来我是多虑了。”
那夜,父亲和我彻夜未眠,在昏暗的灯光下畅谈了一夜。他千叮咛万嘱咐,一遍遍地交代我在家里要注意的事情。我默默地听着,心里默默地记着,坚定地点着头。
第二天,外面“滴、滴”车笛声响起。父亲就要乘车走了。我和父亲一起将他的行李一一搬到车上。父亲望着我,欣慰地笑了。
【父亲最后的日子诗歌】推荐阅读:
最后的六一的现代诗歌07-29
最后一支歌诗歌09-15
假如这是我生命最后一天诗歌10-08
写父亲伟大的诗歌10-10
父亲最感人的诗歌朗诵06-26
父亲是无色的风诗歌09-18
诗歌:祭父亲墓10-08
最后的秋天06-24
最后的决战作文07-11
学校最后的放学作文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