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精选17篇)
1.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篇一
浅谈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蔡文乐2014--1--1
5摘要;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际交往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师生交往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教学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有很好的帮助。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新的探讨。那么,应如何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呢?
关键词;债务关系批评艺术自尊心情感教学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际交往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师生交往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教学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有很好的帮助。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新的探讨。那么,应如何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呢?
一、别用债务关系来压制学生,使学生绝对服从
学校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之一,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摇篮。伴随着老师的关爱与教育,青少年得以不断成长和进步。老师是学生的雕塑者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学生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甚至于付出了全部精力和心血,对学生倾注了自己所有的爱,甚至于牺牲自己的一切。但,有时候却事与愿违,老师的付出并不一定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甚至效果为零,这时,在大部分老师心里就产生了一种“不平衡感”,从而,在无形间就把这种“不平衡感”转化为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债务关系。由于受尊师一直是我国传统社会文化历来重视教师地位和备受推崇的观念作用的影响,大多数教师认为,对学生而言,老师是绝对的权威者,学生必须无条件服从,学生只是老师单向灌输知识的一个工具,老师的付出,就一定要得到学生的回报与尊重,这是学生欠老师的债,学生对老师的债的偿还是天经地义的,决不允许学生有半分迟疑,一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就把师生间的关系与血缘关系相并列,把师生间关系世俗地债务化,封建社会的这种尊师传统在当今社会得到延续,并渗透到人们的内心世界。在教育过程在,大部分老师总是以这种世俗的债务偿还来压制学生,让学生绝对服从,认为这才是教育学生的最好方法,实际上却往往适得其反,这种债务关系只会使老师把学生的绝对服从看得高于一切,在老师眼里,凡是绝对服从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而一旦学生触犯了这种所谓的债务关系,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都逃脱不了这种所谓的债务关系的制裁,当学生在某一方面显露出过人的天赋时,教师不但不加以引导来发展这种天赋,反而想方设法用这种债务关系去压制他,使他符合这种债务关系的清规戒律。这种教育不仅取不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使学生在这种债务关系的偿还中走向另一个极端——逆反,使师生关系进一步恶化,最后培养出的学生就只有两种:一种是行为和思想偏激的极端主义者,另一种则是循规蹈矩、惟命是从、唯唯诺诺的庸人。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必须摆脱这种陈旧思想的束缚,别以债务关系为借口来压制学生,迫使学生绝对服从,应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学生。
二、别把指责和批评当成教育学生的唯一手段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人都会犯错误,处于思想转型期的中学生,不时的犯错误也在情理之中,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有的老师认为要教育好学生,就要应用奖赏和处罚的手段。有的老师甚至认为必要时应该使用武力来解决问题,有很多老师就把惩罚与批评当成管理学生的最好方法,有些教师对学生没完没了地指责和批评,几乎不表扬,他们认为只有严格要求,学生才会有出息,而他们的严格要求居然就是指责和批评。
其实,我们老师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好,指责和批评犯错误的学生是为了让他改正错误,但一味地指责和批评,不要说未成年的学生,就连大人也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这样下去,学生就会逐渐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发展到处处与老师对着干,严重影响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有人说叛逆是青少年学生的天性,也许这话说得有道理,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必然不肯和老师合作,只要我们以正确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可以把他们叛逆的天性转化为积极加强的力量。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我们应该以“指责和批评”的方式告诉他,让他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进而改正自己的错误。但所谓的“指责和批评”必须要让学生感到心悦诚服,让他们在“指责和批评”之后,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自觉自愿地去改正错误,这才是“指责和批评”的真谛所在。
所以,作为一名教育者,在育人过程中,对于犯错误的学生,给予公正、合理的指责和批评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注意方法,我是认为,首先,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指责和批评时要对事不对人,不能因为学生犯了一点错误,就全盘否定;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再次,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批评学生不等于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出气筒,并且一味地惩罚学生。要知道老师的言行和举止,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永远的影响,我们应该非常细心地去观察他们所做的事,并尽量去理解学生。就算因为某件事要对学生进行批评的时候,也要将事情的真相弄清后在做指责和批评;最后,应该用沟通来代替指责和批评,当学生犯错误时,应主动与学生沟通,沟通产生理解,理解产生信任,只有学生信任老师时,他们才会自觉自愿地改正错误,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别把伤害自尊心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
自尊心,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荣誉,不像别人卑躬屈膝,不容别人歧视侮辱,维护自我尊严这样一种自我情感体验。自尊心是自我意识中最敏感的一个部分,一个人有了自尊心,才能作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存在,在做事的过程中,才能力争上游,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才能不甘落后,自觉主动地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创造性地完成任务。由此可见,自尊心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情感和力量,只要我们很好地利用它,就能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
自尊心是人人都具有的,未成年的初中学生也不例外,那些“|小孩那有自尊”的荒谬论调是绝对错误的,也是相当危险的。对学生来说,自尊心很重要,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不能对他们的自尊心有所伤害,我们要像对待成人一样来尊重自己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严格教育学生,但严格教育的程度必须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标准。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师也不例外。但在老师的常犯错误中,最让学生耿耿于怀的莫过于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一个学生步入社会后也许会忘掉老师的一切错误,但惟独难以忘记老师对他自尊心的伤害。
不少老师为了让学生容易管教,故意用严厉的手段来对待学生,让学生惧怕自己,从不把学生当成可以跟自己平等相处的人对待,而是将自己变成权利的象
征——君主,将学生变成与自己地位悬殊相当大的奴仆,从而夸大了自己的自尊心,而忽视了学生的自尊心,当学生有点叛逆举动时,就会大发脾气,可是当自己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时,就抱着“小孩那有自尊的态度”。更甚者,有的老师还有意的去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作为一种惩罚手段,这种做法恰巧就是老师所能犯的错误中最不可原谅的一种,这样做不仅不能起到惩戒作用,反而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让学生因惧怕伤害而变成胆小怕事的懦夫,成为一个永远的失败者;不仅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反而使师生关系异常紧张,甚至演化为不可调和的矛盾。
因此,在教育学生时,别把伤害自尊心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学校应当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天地,是学生爱与欢乐的殿堂,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为了不伤害学生自尊而绝对放纵,他们应该在老师的关怀下茁壮成长,应该在老师的正确教育中去树立自信,而不应该在老师的伤害下失去自尊心。
四、以情感为攻略,走进学生内心,以爱的力量感化学生
教学过程,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而且是师生情感交流、心灵碰撞的过程,更是学生沐浴教育爱的过程。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对客观事物宇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凡是符合个人需要的客观事物,就引起愉快的体验;凡是不符合个人需要或阻碍个人需要满足的客观事物,就引起不愉快的体验。情感具有两极性,在现实生活中具体表现为喜欢和讨厌,作为教师,要让学生喜欢自己,信任自己,就要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要,深入了解学生,激发学生的优良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情入手,以情换情,以情激情,注重情感教学法的应用。
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老子说过;“天下至柔者莫过于水,然至刚者能御”,这说的就是以柔克刚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情感为攻略,充分发挥情感对人的感染作用。要知道,情感的作用是巨大的,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最好的心灵桥梁,是绝对不可忽视的精神力量,他可以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可以以无形的力量直捣学生心灵,净化学生灵魂。现代情绪心理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情感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着组织全局的作用,他可以支配人的思想和行为。如果教育是一门艺术的话,那么情感的交流更是一门艺术中的艺术。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他的话突出指明了教师劳动艺术的特点。而艺术的魅力在与感染,感染性是情感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倾注丰富的情感,以此引起学生情绪波澜,唤起学生的情感愉悦荷美的体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和欲望,并成为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无论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还是品德的养成,无不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有一句古话;“得人心者得天下,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当教师怀有爱人之心时,学生会以其特有的敏感感受到教师的善意和真诚,从而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乐于听从教师的指导。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情感,态度冷漠,甚至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产生对老师的消极情感,进而从内心深处憎恨老师,拒绝和老师和谐相处。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成为一名学生心中的好老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注重情感教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2.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篇二
一、让教师成为学生眼中的“星”
在专业知识方面,老师的一手好字、一篇文章、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知天文、晓地理、通古今,这些都是让教师成为“星”的资本;在道德修养方面,老师的一次公正的评价、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份无私的关爱,当发现教室里有垃圾时默默捡起而不是严厉追究责任和批评学生,这些都会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敬佩和感动。要想成为学生眼中的“星”,除了上述两方面基本的要求以外,教师还需要与时俱进,把握时尚前沿动态。不要总是以自己的标准观察和判断学生,看不惯学生的一切行为、想不明白学生的想法,如果总是这样会大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最终与学生背道而驰。
但是既然是“星”,肯定就与其他个体存在距离,所以教师在走近学生的同时一定要把握好与学生的距离。因为在学生眼里,老师要比家长更具威信、号召力。老师的这种力量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相当显著的,“严师出高徒”就是这种力量的体现。这种力量一方面来自于老师在工作、生活中给学生的一种良好印象,另一方面来自自己和学生之间保持恰当的距离而产生的一种神秘感。因此,走近学生而又保持恰当的距离更有助于让教师成为学生眼中的“星”。
二、真正落实“教学相长”
尽管学生在人生阅历和经验方面不如教师,但我们必须肯定学生更具有想象力,更愿意尝试新的想法。教师绝对不能简单否认学生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些新颖的想法才促进了社会不断的进步。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传统经验引导学生,学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敏锐、朝气影响教师;教学不再是教师生硬的灌输,而是师生之间智慧与智慧的启迪,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是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共同成长的美好历程。有哪位教师敢肯定自己掌握了所有的知识呢?所以相信学生,让学生发言不仅能锻炼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还能集思广益,找到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目前提倡的参与式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一年级孩子在刚刚入学时都特别喜欢发言,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来自各个家庭,各种行业,虽然他们的语言很稚嫩,但却代表了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如果教师仅仅依照自己的思想和已有知识作为评价是非曲直的标准,久而久之,学生要么就是迎合老师的说法,要么就是沉默不语;教师的思想也将会变得越来越狭隘,知识越来越陈旧,越来越不受学生的欢迎,最后对教学工作失去兴趣。所以,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关键是教师要掌握批评的艺术。如果说,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有待雕琢的璞玉,那么那些浸润着师爱的批评就会像一把温柔的刻刀,使璞玉在教师精心的雕琢下渐渐焕发出夺人的光彩……
首先,教师要注意批评的方式,不是所有的批评都需要歇斯底里的责骂,有时一句婉转的话语,一个温馨的目光示意,都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其次,要注意批评的场合,比如在班级里最好不要个别批评某个同学,更不要在家长面前指责你的学生。再次,对待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批评策略。
总之,教师要时刻记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一样有很强的自尊心,一样有情感,而且这种情感比大人要更真诚、更赤裸裸。所以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他们的感受,给学生更多的赞赏,尽量少批评。只有学生尊敬老师,老师又充分考虑学生、关爱学生才能创建真正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行业是一个着眼于未来的行业,是一个追求真理、不断创新的行业,是一个塑造培养人的行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眼光,全面的知识和各种沟通艺术,创建在传统的师道尊严基础上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3.如何构建新时期的新型师生关系 篇三
关键词:师生关系;新时期;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的基础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师生关系即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是其中之一,它在教育活动中处于核心的位置。21世纪的教育所面临的是素质教育全面取代传统的应试教育,教育观念要更新,教育手段要更新,建立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也日益成为教育改革的需要。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教师教育效果的体现;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素质的提高,最大可能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因此,我们将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在探索研究新时期师生关系特点的基础上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模式。
一、师生关系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家长对教师总体满意率较高,对教师仪表谈吐、课堂常规、教学方法及效果等几方面都均为满意。但我们也发现在师生情感交流等方面集中反映出师生关系不协调的现象,又经过访谈等手段,我们了解了师生之间存在的不协调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表现为专制型,即教师高高在上,金口玉言,学生对教师言听计从,这种关系让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师生关系疏远;
第二种表现为溺爱型,即教师不管事情大小都大包大揽。学生唯有照章办事,否则则有大逆不道之嫌,这使学生丧失了主体地位;
第三种表现为放任型,即教师对学生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师生之间无感情可言,关系冷漠;
第四种表现为“兄弟型”,即师生间呼朋唤友,称兄道弟,这种变相的民主,师无师尊,生无生礼,这种师生关系貌似融洽,实则贻害无穷。
造成师生间这几种不协调关系的原因有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教育制度上的原因和教师个人素质的原因:
从制度上来看,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及班级授课制的影响下,教育被演化成对某一类型、某一标准人的加工和制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会成为加工与被加工、制造与被制造的关系。如果教师把学生作为自己加工的产品,把教育过程认为是加工和制造过程的话,那么,在教育过程中必定会形成教师以个人意志为中心,以师为本,从根本上抹杀了师生平等的平等原则,导致师生关系失调。
从教师个人素质来看,教师的个人修养、道德品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信仰、品质、学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某些教师个人素质偏低,追求低级趣味,钟情个人享乐,不思进取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师生关系失调的因素。
二、新时期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当师生间出现种种失调的关系时,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和学习成绩,还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恶劣的师生关系还将对学生的身心特点造成严重的影响,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则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引导学生热爱学习,善于表达,形成乐观向上的性格,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受益终身,而且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和保证。那么,在新时期如何形成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呢?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的条件
1.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平等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任何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师生关系都是不稳定的,有碍于教育的。平等不仅是指师生权力上的平等,更是师生人性上平等、人格上平等。民主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主的具体体现,没有民主谈不上平等,没有平等,民主如海市蜃楼。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应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2.和谐愉悦的感情体现
师生间的真挚感情,必定会带来神奇的教育效果。尊重学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爱学生,爱学生必须走进学生的感情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3.教学相长的心理情绪
时代的发展赋予教学相长这一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教育思想以新的内容。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我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广泛,在这一环境下生长的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还多。教师可以从学生那里学习很多东西,作为教师,应该正视这一现实,重审师生关系,培养教学相长的心理情绪。
(二)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的途径
1.教师方面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传统观念中以师为本思想是造成师生关系失调的最主要原因,因此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正确的教育观应是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培养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观。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发展的主体的思想。学校提供机会让全体教师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明确师生关系的特点,并要求每位教师坚持写教学日记,不断总结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处理师生关系的心得体会,并互相交流探讨。
(2)提高素质,形成个人良好的修养、品质。在师生矛盾中,教师往往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高素质的教师往往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素质指整体素质,教师对学生热情友好、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待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的品格等等,都会在学生的脑海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贏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心灵距离的缩短,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2.学生方面
(1)加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失去了主体的意识,他们自愿成为被动的地位,把学习当做家长、老师交给他的任务,因此学校要设法加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要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他们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加强道德、情感熏陶。多渠道加强学生的道德培养,情感熏陶,这也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关键。让学生懂得尊师敬师,增进师生间的感情,通过教师节“我给老师的一封信”,主题班会“我与老师”等活动创设情境让师生感情得以升华。
(三)师生间的沟通交流
师生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维系人际关系的最有效的途径是交流,教师要善于交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聆听学生的心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和自己交流,让学生吐露真情。只有坦诚相待,平等交流,才能相互了解,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4.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 篇四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
为了加强和谐校园的构建,打造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开学伊始,58中学全体教师集中学习了《新课标》、《新世纪教师素养》等内容。9月6日下午,全体教师又在学校微机室观看学习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石中英教授的《师生关系》专题讲座录相,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以人为本,爱学生;要在平等、民主、合作的新理念下构建新时期新型师生关系。(汪明桥)
5.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篇五
思茅二小振兴校区
卢永珍
摘要:要真正让教育良性发展,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张扬学生个性,全体教育工作者思想上要改变,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已任。以德育为首,做到五育并举。做到育人教书并重。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知道应该怎么做,还要知道不该怎么做。
关键词: 师生 关系 方法
一、前言
新世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个性发展的要求日益强烈。未来网络教学组织形式将是研究性教学为主, 加上个性化的集体教学,人们开始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很多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新型师生关系开始形成。但也必须看到,旧师生关系依然存在,且有它的顽固性,其主要表现为“一压、二包、三放弃”。因此,有必要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现代课堂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下面是本人几点拙浅的心得和体会。
二、怎样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教师思想观念转变,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突破口
1、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本校时常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使之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水平,认真改进教育方法,真正地尊重、信任学生。同时对学生也要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理解教师的看法,这种谈话无 形中成为知心朋友之间的体己话,这就是所谓“润物细无声”之谓也。然而教师终究是教师,学生终究是学生,除了自我教育之外,还需有道德高尚、知识广博的长者的指引。因此,要重塑教师的形象,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培养良好的人格素质,对学生严而有格,亲而不俗。
2、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由此就决定了教师在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角色,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应当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模范。
(1)导师。教师应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既关心学生吸取知识,更注重丰富学生情感,健全学生的身心,完善学生的人格,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师应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理想探求的指路者,心理困扰的排除者。应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改变单纯灌输的落后方法,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和管理为主动参与,实行导向、导航、导演、引导、指导、辅导,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领着知识走向学生。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而不是单纯品尝前人创造的成果。
(2)朋友。与学生交朋友,这是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一个标志。教师这个神圣庄严的词汇快要和“朋友”划上等号了。师生关系发展的趋势是合作的朋友。学生迫切要求架起与老师的友谊之桥。要关心热爱每个学生,用爱心去理解、去尊重、去温暖、去感化;教师不仅能教书,而且是师德高尚、热爱生活、兴趣广泛、才华横溢、乐于并 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朋友,和学生有共同语言,互敞心扉,是学生决策的参谋者,是他们苦恼的倾听者,是学生依靠的良师益友。
(3)助手。教师应放下架子,淡化权威的角色,与学生共同探究、教学相长。帮助他们克服在人生道路上的沟沟坎坎,帮助他们战胜学习知识中的种种困难,相信他们、鼓励他们做自己能做的事,支持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老师要为学生服务,成为他们的合作者、支持者、助手。
(4)楷模。做学生的楷模,教师是学生踏进科学宝库的引路人,是传播文明,培育人才的人梯、铺路石。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具有教育性,是学生最直观、最生动、最重要的师表。教师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全面提高自己素质,以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去影响、感召、激励学生成才。这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内容。
(二)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趋势,多采用表扬和奖励,少一些批评和惩罚
教育理论上,主张多采用表扬和奖励,少采用批语和惩罚。这是对的,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完全符合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的。这不是提倡我们老师要对学生一味地进行表扬、摒弃批评,而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以宽容平和的心态,多角度地给予鼓励,给予关爱,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我们的学生现在正处在思想尚未成熟、各种新颖的观点和思路都非常旺盛的黄金年龄阶段,学生的可爱之处在于他对身边事物的好奇,从而产生一些奇思妙想,很多学生的 3 兴趣都是从一些突发奇想的思维或他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中培养出来的,如果能够加以合理、积极地引导,学生潜在的积极性思维就能被很好地调动,从而产生兴趣,甚至取得一系列为常人惊叹的成果。
(三)尊重与理解,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
转换角色,让师生间多一些理解。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核心,是积极行动的向导。一位教育家在论述教育的功能时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首先是尊重学生自尊心,这是学生心中最敏感的角落。因为自尊心是一个人要求得到别人的肯定、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向上的内动力,也是生活的精神支柱。只有尊重,学生才感到师生平等。这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
理解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是积极行动的先导。身为人师,教师首先要理解与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理解并尊重他们的追求、情感、兴趣、爱好与需要,永远记住自己的工作是因有学生存在而存在的,平等对待学生。同时学生也应该理解与尊重老师教育自己所花费的心血和所付出的劳动。师生双方只有相互理解与尊重,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还有什么力量能超过爱的魔力呢?“锅不热,饼不靠”是句俗语,说的是家长要爱子女的道理,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释放自己的爱心,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可爱之处,真诚的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中生活学习,我们将会看到迷人的景象,得到爱的回报。我们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感染 学生,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和对知识热情,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境界。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对学生没有爱心的老师能获得尊重和爱戴,我们也无法想象一个对老师不爱甚至反感的学生能很好的遵守课堂秩序、学好老师所任教的课程。只要我们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爱生如已,教生如子,待生如友,就能演绎出许多动人的故事。
(四)教师的素养,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
在师生矛盾中,教师往往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高素质的教师往往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教师对待学生热情友好、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待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的品格等等,都会在学生及脑海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与尊敬,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心灵距离的缩短,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儒雅的气质和良好的修养。既要洋溢着迷人的才情,又要闪烁着人格的魅力。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才有足够的资本吸引学生,才能受到学生的喜爱。老师要获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并非靠威严的面孔、靠教师这一特定的身份,靠的应该是丰赡的学养,“言行可模可范者,人师也”。教师的职业是一种以精神振奋精神,以气质影响气质、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职业,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部内容丰富深刻、文笔生动细腻、装帧精美的好书。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仅使自己拥有一桶水,更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条常 流常新的小溪。那么,喜之爱之观之聆之掬之饮之者必众。
(五)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途径
教书育人是现代教育价值观在教师工作中的体现,是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本途径。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方法等,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实现社会化,促进学生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学相长,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就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会有助于提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同时,学生个性得到了全面发展,又会从内心感激自己的老师的,这就容易形成正确的师生关系。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只有当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浓厚兴趣时,师生情感才会交融、配合才会默契,这样就能很好地实施教育了。兴趣和求知欲是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动力,是发明创造的源泉,是一切人成长的起点。爱默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爱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老师所授课程产生了兴趣,那他不仅可以比较轻松的学好这门课程,他还会对授课老师产生由衷的喜爱。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应该知道,我们曾经是那么喜欢甚至崇拜那些把课上得生动活泼的老师,我们曾经为那些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的课堂而陶醉,我们曾经还刻意地去模仿老师的一举一动。可以说,一个教师赢得学生喜爱与尊重的主要场所在课堂,失去学生喜爱与尊重也常常在课堂。所以,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当下大气力于课堂,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改革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追求师 生互动。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教育的改革是永无止境的。当今,探究性学习方式已经走进课堂,将生活体验和感受与课堂学习相融合,课堂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途径。
(六)改进评价机制,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手段
“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完善教学管理,推动学科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一改以往的期末对学生的单一评价,尝试采用在本班学生范围内自评加互评的方式,简洁客观地评价自己近阶段学习或教学中的得与失,存在的问题,最后互相提出改进意见,这样一来,营造了一种和谐、团结、向上的评价气氛,用积极的态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机制可操作性强,时间上灵活机动,可在学期的任一阶段学习中进行,它对生生间的沟通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培养,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这是新课标中提到的综合评价方式中的一种,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看,这一评价机制是科学有效的,它让学生学会了自我批评,学会了听取意见,学会了承受不同的声音,学会了自我完善,学会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与他人,学会了理解他人,学会了善待他人,它无形中促进了学生的各方面发展。综合评价机制是科学、灵活的,我们教师要善于把握,根据需要和可能灵活运用。
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 会多出一批好学生。适当的表扬、奖励或批评、惩罚也是师生情感建立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学生都希望教师尊重他们、肯定他们成绩和进步。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表扬或批评某个学生时,不仅会激起这个同学的情绪反应,也会引起其他同学对教师或亲或疏的情感。教师要慎用批评,善于表扬——真诚的不做作的表扬。西谚说,温暖的阳光会比寒冷的狂风更容易让人脱去外衣。据说美国的教师在课堂上评价学生时从不用“不”字,总是给予热情洋溢的赞许,我们教师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可以说,赞许的情感体验会比世上一切的批评更有利于学生的成人成才。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书育人是一项复杂、细致、系统的工程,采用什么工作方法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因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教书育人有法而无定法,不可生搬硬套,但只要多花心思,注意积累和交流经验,工作起来就能得心应手。我们不愁没有提不高的教育教学质量。实践告诉我们,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会使我们体会到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师生间互相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它更注重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以新的学习方式,使人获得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当今教育的新形势下,作为教师,我们责无旁贷,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丰富自己,大胆创新,努力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一份丰富的精神食粮,为他们塑造一个全新而更具吸引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素质及其评价》朱益明、秦卫东、张俐蓉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0年4月
【2】《素质教育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 吴敏、夏惠贤
(《上海教育》2000年9月)
【3】《课堂教学生命活力的焕发》谢利民(《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7月)
6.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篇六
苏州工业园区第三中学
叶晓平
一、课题的界定:
新型师生关系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以语言为媒介进行交往而产生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和谐、民主的关系。新型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在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氛围中完成对学习的体验。师生间的感情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师生关系好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进行激励性评价,能实现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和促进了学生内在的发展与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教学的核心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教学。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双方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度过每一分钟,学生的身心必定得到健康的发展,教育的有效性得到保证。
影响有效性教学的原因很多,本课题重点研究通过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有效教学的策略,属于实践性课题。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多项不同的智能,且不同的智能强弱各有不同,因此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潜力,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只要对地理学习困难的学生注意引导,提供平台和机会,相信他们一定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2、主体教育理论。把学生当成教育教学的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3、激励教育理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管理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因受激励而产生的。研究表明受到充分激励的人其能力可发挥到激励前的三到四倍。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因素,创设一种积极的教育时空环境和情感体验,更多地采取表扬、赞美、宽容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努力挖掘自身的潜能、审视自己学习的过程、修正自我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使学生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结论,学生虽然是教学的主体,但是教学的有效性不完全是学生智力因素决定的,很大程度是由非智力因素决定的,所以说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高中地理有效教学。
三、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完成中学地理基础教育让学生获得地理素养的同时,为作为未来人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精神营养。现实中,高考的压力环境,让我们不知不觉中在穿新鞋走老路,如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死记硬背知识学习为主,教师居高临下一人说了算绝对权威的地位的不良师生关系等,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了没有摆正真正的师生关系,没有真正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些教育的种种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如果不加以研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加以实施就无法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教育心理学中提到的皮格玛利翁效应也充分说明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信任可以产生“教师期待的效果”。当师生关系融洽时,学生信任老师,教师的教导也就愈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教学;尝试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情感激励、竞争激励、环境激励、评价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激励目标,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内在资源;尝试改良作业批改、学生作品等的评价体系建立等一系列策略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挖掘学生各自的闪光点,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师生关系对高中地理有效性教学影响的现状的调查研究。
2、构建体现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有效教学的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
3、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有效教学的策略并付诸实践。
4、改良作业批改、学生作品等的评价体系,畅通师生情感的沟通渠道,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研究。
5、个性化教学也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有效教学的策略之一。对学生个性进行测定,特别是认知方式的检测。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也是本课题研究内容之一。
6、改善师生关系的个案研究。选择数个对地理学习淡漠师生关系不积极的学生,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分析他们不喜欢老师及不喜欢学习地理的原因,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深刻了解学不好地理的原因,制定相应帮助措施。
五、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一)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09年9月-10月):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目标,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2.调查阶段(2009年11月-12月):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研究,进行相关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
3.实施阶段:(2010年1月-2009年8月):分析原因,制定策略,并付诸实践。通过个案研究,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同时撰写相关的研究论文。
4.总结结题阶段:(2010年9月-10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二)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文献的研究,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2.调查法。通过此方法去了解高中地理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现状。
3.个案法。通过对因师生关系不和谐造成的地理成绩差的学生进行了解,制定策略,尝试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4.行动研究法。教师运用自己掌握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通过对师生关系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及现象的调查和分析,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把这种策略实践于教学实际,通过对策略的不断修正,最终达到通过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实施有效教学的目标。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条件
1.研究者热爱教育科研工作,是市、区优秀青年教师,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教多个班级的地理课,有较好的与学生交流的条件,能深入实施课题研究。2.学校积极支持教师的教科研,能给予该课题经费支持。
(二)预期成果:
1.《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报告 2.高中地理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现状调查报告
3.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案例(教师)4.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案例(学生)5.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教学设计
七、课题组成员:
姓 名 性别
许铭 男 王晨光 男 李富荣 女 张丽珏 女 张燕妮
女
年龄 职务 职称 40 中学高级 37 中学一级 26 中学二级 28 中学二级 28
7.论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篇七
一、确立生命教育理念
叶澜教授指出:“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 还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 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 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导人认识生命的意义, 发现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 一种教育理念, 即以生命世界观观照教育, 力图实现教育向“人”的回归, 向生活世界的根本回归, 使人的发展成为教育的目的而非手段, 试图揭示“人为何生”“人何以为生”。它强调教育要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解放学生的内部力量, 发掘学生的生命潜力, 提高学生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为基本价值取向, 从而使教育、教师、学生充满生命的活力。这样, “教育对于生命不仅依然具有原始性的价值, 而且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 即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 成了教育重要的基础性价值。”因此, 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只是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分门别类的知识从而为未来做准备, 而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与价值。这就意味着教育过程是学生自我生成、生命力不断激发的过程, 教育活动成为学生的一段经历。这样, 教师和学生双方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 而且是具有生命活力的人的生成。
二、改革教育方式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的方式必须变革, 教育方式要多样化。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对一个学生有效地教育方式并非对所有的学生都有效,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知识和经验逐渐增多, 对事物的认识方式也会有所改变, 所以, 教师要从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年龄阶段出发, 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 选择有效地教育方式, 以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对话教学是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所极力倡导的一种教育形式。教学中的对话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自我的对话以及作为教师与学生给对话延伸而来的“人—机”对话。实际上, 教学本质上就是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对话过程。对话教学是指教师与学生在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基础上, 以语言和非语言为中介而进行的话语、精神、思想等方面的双向交流, 旨在达成相互沟通与相互理解的一种教学形态。对话精神观照下的教学表现出很强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既包括文化知识的领受, 更重要的是还包括师生智慧的提升、情感的激发、哲理的启悟、潜能的诱发、生命的助长等。在这种关系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充满了温情与呵护, 他们分享着彼此的理解, 享受着人间的真情, 教学也由此散发出无限的生命力。
三、教师关爱学生
爱是教育的灵魂, 是教育的原动力, 是照亮学生心灵的点点灯光。缺乏爱, 师生就没有真正的情感交流与沟通, 教学也将毫无疑问地成为驾驶的“独角戏”。爱使师生双方彼此敞开, 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情感纽带, 使学生的精神格外亢奋和充实, 它使教学由单一的认知方面进入全面的心灵对话成为可能, 因而爱在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爱是教师教育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体现。教师只有把学生作为具有完整人格的生命个体看待, 学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存在, 否则教师将面临自我的严重丧失。正是深沉的爱, 使教师与学生彼此敞开心扉, 畅所欲言, 在灵魂与灵魂之间的对话中相互交流, 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叠”, 谱写出一部惊心动魄的“多声部”交响乐, 从而达到对学生人格、心灵的全面唤醒。
四、教师善于倾听
倾听与言语是对话的两种基本行为, 二者构成了对话的基本结构, 教师倾听旨在感悟学生是一个生命的存在而非“物”的存在, 同时也感悟到自己的存在, 从而树立起生命教学观。倾听是一种诗意的领会, 是一种思想和生命合二为一的伟大结合, 它内在的本质是一种深沉的智慧和博大的爱, 其内容表现为倾听学生的情感、欲求、思想等。不无遗憾的是, 当前我国教学因受教师中心主义、权力话语的宰割, 严重存在着“爱”与“倾听”的失落, “言说”以其被历史赋予的意义而僭越了“倾听”的地位, 占据着无上的权威, 于是课堂中存在大片受压抑的沉默区域, 教师难以听到来自学生的声音, 教师成为空旷舞台上孤独的“独白者”。教师已习惯于把教学仅仅作为“言说”的事业, 而长期遗失了“倾听”。遗忘了“倾听”也就无法“被听”, 教师的“言说”也将毫无生机, 无法焕发出生命的激流与特性, 更难以完成教育那永不休歇的神圣使命;教师需要倾听, 在“倾听”中领悟生命的美丽与妙谛, 以愉悦的心境体验自己职业生活的庄严与神圣。
庄子说:“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用心听”是审美意义生倾听的最高境界, 它意味着教师全身心地投入, 而非单纯的听觉反应, 以深潜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感悟其内在生命的震颤与跳动。“用心”的“心”必须是一颗虚静之心。空虚清明, 心无挂碍, 才能将学生的心灵从沉睡中“唤醒”。倾听到学生心灵中那具有深层妙境的“无声之乐”。在倾听学生精神世界的无声之乐中, 教师应打破自己的封闭状态, 走出自己狭小的圈子, 让二者在一个广阔的边缘域相遇, 变二元对立为两级对话, 不断进行着精神上的拥抱和融合。
摘要:构建现代新型师生关系, 应该正确确立生命教育理念, 改革教育方式, 建立“我—你”师生关系, 实行对话教学, 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善于倾听、关爱学生, 变二元对立为两级对话, 不仅仅只是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分门别类的知识从而为未来做准备, 而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现代师生关系,构建,关爱学生
参考文献
[1]甘剑梅.关于教育起点观的哲学阐述[J].教育研究, 2003, (1) .
8.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篇八
初中三年,承上启下,孩子处于一种急剧的身体身心变化期,一方面渴望被了解,被尊重,另一方面怀抱着交织的寄生观念和行为作出与前者言行相背的,破坏了了解和尊重的事迹。在这个敏感多疑的年龄段,尽管每个孩子都有基本的共性,但成长的概念和体验于不同的家庭或者是孩子却有不同,甚至各有千秋,就如某一个孩子的叛逆的行为,在另一个孩子的家庭看来,完全有可能成为其独立与理性的标志。学生的成长,他们与老师和家长关系密切的质量和程度,也是随外部状况的差异而不同。在这个阶段复杂的情况,给起始阶段的学校班主任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关于上述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策略
把对学生的关爱明智运用,会提高培养责任感的成人的几率。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把答案和价值观念直接想当然地传递给学生,应该帮助和引导他们能够找到解决问题和自我价值的境况。让他们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能够作出健康的有价值的决定。让他们在相同的地方(学校)怀着不同的期望,面对不同的面孔,学会用新面孔,新方式表达属于自己最真实的思想感情。在青春期的顶峰,他们開始形成与成人接近和相仿的思考能力,他们逐渐会有觉于现象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甚至以成人的思维去思考甚至反驳合于社会的普适道德观念,这些能力的形成(萌芽),在日常生活中发出与成人不同的,犀利的言语,过激的行为,很显然,这些都是成人和孩子间产生紧张情绪的渊源,但很多时候,我们却自以为是的把这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对社会和环境的消化梗塞直接地设置成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背叛。这些使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孩子们变得更为离经叛道,加深两个群体里个体的对立。吾以为,在学校教育中,与其说采用合适的方法去教育人,倒不如说一种态度——一种态度构建的感化体系去陪着学生成长,这样,他们能以更健康的方式去面对成长的磕绊,养成一种独立思考与自我决策相契合,自我展现与集体荣誉相映衬的自信成长。对待在这个特定的年代和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予其的关爱,不能过度,信任,还需监护。顺利恰度的引导,帮助其完美的度过青春期,使他们长大以后能享受高质量的,丰富而幸福的,能负起责任的公民生活所需要的情感和法则,是作为教师(班主任)面临的艰巨命题。
学生在老师经手的三年中,有人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永远的学生或是朋友:或者二者得而兼之。我们可否提出这样的设想,满足他们从成年人的视野提出的必要要求,但这意味着什么?班主任要以健康平等关爱的态度去影响学生,但又离不開必要的并且学生能接受的管教。以恰当的技巧指导下的承诺与身体力行;以一种健康的方式去关爱孩子,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让学生在特定的规则氛围里,领略和感受自立并学会自立。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他们的顾问出现应该是最佳的身份角色:侧重于与他们的沟通和适当的建议。这样构建的师生关系应该会持续得更为长久,影响彼此的生活和感情世界。良性的生活和学习循环,离不開学生能动的寻求师生互动。
9.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九
东阿县大桥联校教师路吉山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校园,就没有和谐的社会。而和谐校园的核心就是和谐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提升,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我们要时时尊重学生,让学生享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尽最大限度让学生满足对爱、关心和尊重的需要。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是师生间始终保持和谐的关系,这样,学生就会自尊自信,心情轻松愉快,心里也能得到健康发展,相反学生(特别是差生)受到老师的训斥、批评和冷遇,师生关系就易紧张,学生就会产生自俾、屈辱、恐惧、焦虑等不适心理,导致儿童心理疾病的产生。
信任与真爱学生
信任是一种力量,师生间彼此的信任会使师生关系更加牢固、和谐。如果学生不信任我们,就已出现反抗的心理,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所以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学生才会相信老师,真正平等有效的沟通才会开始。真爱是教育的保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正如冰心说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我们只要做到了对学生真心爱护,及时冰冻的感情也能融化。真爱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和纽带。
时时做学生的表率
10.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十
关键词:师生关系 和谐 构建
前言:教师怎么对待自己所教的学生?怎样处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这是教师活动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主要的关系。如果处理得当,教师和学生就会相互信任、和睦相处,教师才会真正起到主导作用,整个教育过程就会顺利地进行,教育效果也必将是理想的。反之,学生和教师不合作,产生敌对情绪,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后果。大家都知道这个事件吧:甘肃武威双城镇六名学生因无法忍受老师的冷眼和挖苦,纷纷采取逃学的方式与老师对抗,进而发展到集体自杀„„
一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之缘由
其实,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像以上这种师生关系不民主、不平等的现象仍然随处可见:
镜头一:重庆渝中区实验学校三年级学生X X X因为上课迟到,遭到汪姓老师的责骂:“你不看看自己,又矮、又丑、又胖。你只能当一辈子老处女,你连坐台的资格都没有„„”羞愧交加的X X X掩面而泣,然后转身从楼上跳了下去„„
镜头二:成都一教师在自己的著作中,指名道姓地说一学生智力太差,无可救药,使该学生长期处于抑郁和自卑中,不愿进教室上课„„
镜头三:许多教师觉得直接责打学生太过血腥,也容易遭致学生反抗,于是把体育课上的一些动作“移植”过来,如命令学生做50次俯卧撑、半蹲一节课、双手高举一个小时、站马步等,还有的进行罚站、重重地罚 抄写作业等。
这样的例子很多,这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原因很多,其中有一些是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社会看待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把家庭中的父子关系作为参照框架。要求教师对学生严加管束,而学生必须对教师绝对服从。
我们提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改变这种不协调的状况,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努力创设民主平等、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营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掌握知识、增长智慧、陶冶情操。
二 和谐的师生关系内容之构成要形成师生的和谐,需要教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满腔热情鼓励和肯定学生,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彻底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使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知道他们的兴趣爱好,洞悉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适应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需求和期望,不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求全责备,而是对学生的哪怕是很细微的成绩给与充分的肯定,在学生的学习或者生活出现困难时及时送上精神和物质的援助。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平等、民主的,它是活跃的和朝气蓬勃的,而不是靠压制、奴役学生的个性而实施的教育。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以下这些特征:
(1)、坦白或明朗——彼此诚实不欺诈。
(2)、关心——彼此都知道自己受对方所重视。
(3)、独立性—— 一方不依赖另一方。
(4)、个体性—— 一方允许另一方发展其独特的个性与创造。
(5)、彼此适应对方的需要—— 一方需求的满足不以另一方需求的牺牲为代价。
那么,根据以上的这些特征我们如何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三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之途径
(一)、变“单向型”为“双向型”。
应试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单向型”的。所谓“单向型”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担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社会道德伦理的传播者角色。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谈论自己的梦想时,一个小男孩怯怯地举起手,站起来说:“每当皓月当空,夜深人静时,我总想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变成一只老鼠,偷走„„”没等他把话说完,全班同学便哄堂大笑。老师说:“我们的梦想应该是崇高的、美好的,不能是丑恶的、大家反对的。”小男孩听后哭了,哭得很伤心。十年后,小男孩长大了,在写给老师的信中,还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并把他当年作的诗补全:“我想变成一只老鼠,把冬日的光辉偷回,还给迷人的金秋;把春季的鲜花盗去,装扮夏天的风流。我想成为一名大盗,把世间的黑暗统统偷走,哪怕闪电划破云头,哪怕寒风把心刺透,我也决不缩回已伸出的‘黑手’„„”。
新课程要求师生关系是“双向型”的。教师要有向学生学习的勇气,同时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掘学生优点的过程,是进行情感交流的途径。
(二)、变“功利性”为“合作型”。
应试教育本身就带有鲜明的功利性。因此服务于它的师生关系也必然有着这种特点,为此,才能满足各种衡量教育质量的硬性指标。师生围绕升学率的指挥棒转,而提高升学率所付出的代价是失却了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更为严重的是,功利性正有发展为物质性的趋势。“有偿家教”、“集资赞助”等现象已越来越普遍,不仅严重损害了教育者的形象,也给师生关系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所谓师生合作,即前之所说的互动的师生关系。山东特级教师侯溪萍在执教完《孔融让梨》这篇课文后,记下一段随笔:“我问孩子们:‘有两个苹果,一个大一个小,你准备吃哪个?’孩子们大声嚷着:‘吃小的。’正当我为自己的教学效果窃喜时,突然文静的张涵站起来说:‘老师,我想两个都咬一口。’同学们哈哈大笑,我愕然,心里犯嘀咕:这孩子怎么这么自私。再看张涵,还一脸的委屈。于是,我耐着性子问道:‘能说说为什么吗?’‘我要把甜一点的那个给妈妈,因为妈妈平时就是这样把最甜的苹果挑给我吃的。’我震惊,我更感动,我把张涵紧紧地搂在怀里„„”
互动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关系中处于较高的层次、境界。合作是现代生活中交际交往的重要内容。“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也是新课程的内容之一。因此,师生合作也给予了学生自我完善的动力,促使学生自我塑造,逐步形成各种社会交往中应有的品质。在教育实践中,但凡成功的班主任,都能善于精心培养班级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师制定目标,而不是包办代替,充分发扬课堂民主,师生共同参与完成。
(三)、变“间离型”为“和谐型”。
“间离型”是师生活动的功利性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唯应试、升学为任,没有情感的交流或少有之,怎能
不产生间离?此外,教育者自身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忽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缺少交心谈心、“话语”单调使师生活动日益生疏,愈发陌生。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班主任,在他的学生中有一位班干部,各方面素质都不错,他对这位班干部的期望也非常高,一直把这位学生做其他学生的榜样。一次音乐课后,任课教师告诉这位班主任这堂课纪律非常不好,还指出几个人的名字,其中就有这位班干部。听了之后当时这位班主任就气过了头,急匆匆走进教室,大声责问全体学生是怎么回事,并当众训斥了这个班干部。事后他对自己发那么大的脾气很懊悔,但没想到的是他的小题大做给这个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来话就不多的他言语更少了,轮到他值日的时候,登记本上总记了一大串名字。刚开始他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直到后来在意见箱中看到学生给这位班干部提的意见,说他动不动就记人名字,这位教师才知道他的心因为自己的那一次过激的行为变得有狭隘倾向了。师生主体论认为,教育是在师生互动基础上,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全面施加影响的过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求师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互动,即师生共同参与教育。因为只有当教育的教学指向与学生的学习动机趋于一致时,才能达到最经济、快捷的教育效果。同时要求师生互相适应,达成默契,相互补充。当然这都要以和谐为基础的。
四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之效果与反思
(一)就教育的效果而言,师生关系的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学习兴趣。
“我喜欢这位老师,所以我喜欢他(她)教的这门课。”这是学生最普遍的一种心理。
某市督导室对一所学校进行督导评估,在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两个题目,你最喜欢的学科是什么?你最喜欢的老师是谁?结果集中在一位老师身上。他们听了这位老师的一节随堂课,课堂中的师生情感交融使听课者深受感动。
(2)师生关系影响学生与教师交往的频率。
学生与老师关系好,则经常与老师交往,因而容易得到更多的教益,相反与老师关系不好,则常常是有问题也不去问老师。
例:一位同学,刚入学时数学成绩落在后面,他自己缺乏学好数学的信心。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次老师有意请他到黑板前解一道数学题,结果解错了。老师冷静地分析他的解法后说:“他虽然题解错了,但他的解法有独到之处,为我们正确解这道题提供了研究的方向,有价值!”同学们听后还为他鼓了掌。老师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了从未有过的兴奋。后来,他经常埋头苦做数学题,不懂就就向老师请教,频繁地和老师接触,再后来成了数学“尖子”,在以后竞赛中还获了奖。
(3)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记得在一次集体劳动结束后,一位班主任在全体学生面前表扬了一位性格内向、平常说话声音很小的男生,这位班主任说:“男同学劳动时应该向他学习才能体现男子汉的魄力。”从那以后这位平常不爱表现、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在各种集体活动中表现越来越出色,成绩也稳步提高,与老师的关系也一下子拉近了好多。这位老师一直无法理解这是为什么。直到有一次在与他的家长沟通中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原来由于他说话声音小,很
多学生都说他“娘娘腔”。没想到一次不经意的表扬竟然会改变他。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
(二)反思师生关系是否和谐
和谐师生关系是促进教与学达到共生共长的基础。那么,我们每天可以反思:今天我表扬学生了吗?都表扬那些学生了?表扬的方法、方式如何?相应地,今天我批评学生了吗?我批评的方法方式怎样?在课堂上我今天发脾气了吗?我除发火之外再也没其它方法可以能更好的解决了吗?今天我解决师生的矛盾方法是怎样的?„„。我们走进课堂来看,有些老师对表扬学生的词语非常吝啬,甚至于课堂上从来都没有表扬过学生,其实我们都很清楚,学生如果喜欢你就学你这科,如果不喜欢你他们就不学你这科。
探讨、研究、解决师生间矛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能够帮助改善师生间关系,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他们乐于学习,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发展,起着良性的循环。当然,在教育过程中师生间还存在其他许许多多不同的矛盾,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矛盾。本文所涉及的只是其中的一些方面,而处理矛盾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这有待于大家的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李秀伟:和谐之美——师德修养案例评析[M].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2006、42、王秀玲:碰撞与沟通[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33、魏书生:魏书生文选[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亚米契斯(意):爱的教育 夏丏尊译 杭州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6-
11.浅析新时期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篇十一
【关键词】师生关系 感情沟通
教育活动的基础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师生关系:即教育過程中形成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是其中之一,并且在教育活动中处于核心的位置。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所面临的是素质教育全面取代传统的应试教育,教育观念要更新,教育手段要更新,建立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也日益成为教育改革的内容。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教师教育效果的体现;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素质的提高,最大可能的实现自我价值。因此我们将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在探索研究新时期师生关系特点的基础上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模式。
一、现阶段师生关系的分析
1.知识的传授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韩愈在《师说》中的论断,在传统教育中,由于教育尚不普及,传授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教育资源不充足,教师是主要传播知识的渠道。
2.道德象征着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以道德为文化的中心。在很大程度上大教师等同于道统的化身。因此教师以高尚的道德标准和纯洁的道德操守出现在学生面前,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切实可见的道德楷模,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3.等同父母者
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这就把教师摆在了与学生有血缘关系的角色位置上,在学生心目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从而要求学生对教师的服膺和尊敬。
4.绝对权威者
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人们认为教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为的“圣人”、“完人”,这就在无形中使教师成为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教师的所讲所作所为是绝对权威的象征。
5.非人道管理者
由于在传统的文化中教师的权威地位得到了社会和学生的肯定,教师对学生做出的安排和处置缺乏人道和管理艺术,以管带教和以批评提法代替教育的做法已经深入人心,并得到承认。
二、造成现阶段师生关系的原因探究
从制度上来看,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及班级授课制的影响下,教育被演化成对某一类型、某一标准人的加工和制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会成为加工与被加工,制造与被制造的关系。如果教师把学生作为自己加工的产品,把教育过程认为是加工和制造过程的话,那么,在教育过程中必定会形成教师以个人意志为中心,以师为本,从根本上抹煞了师生平等的平等原则,导致师生关系失调;
从教师个人素质来看,教师的个人修养、道德品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信仰、品质、学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某些教师个人素质偏低,追求低级趣味,钟情个人享乐,不思进取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师生关系失调的因素。
三、新时期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当师生间出现种种失调的关系时,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和学习成绩,还影响学生个性发展。恶劣的师生关系还将对学生的身心特点造成严重的影响,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则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引导学生热爱学习,善于表达,形成乐观向上的性格,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受益终身,而且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和保证。那么在新时期又如何形成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呢?
1. 教师方面
(1) 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传统观念中以师为本思想是造成师生关系失调的最主要原因,因此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正确的教育观应是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培养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观。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发展的主体的思想。学校提供机会让全体教师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明确师生关系的特点,并要求每位教师坚持写教学日记,不断总结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处理师生关系的心得体会,并互相交流探讨。
(2) 提高素质,形成个人良好的修养、品质。在师生矛盾中,教师往往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高素质的教师往往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素质指整体素质,教师对学生热情友好、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待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的品格等等,都会在学生的脑海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与尊敬。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心灵距离的缩短,这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2.学生方面
(1) 加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失去了主体的意识,他们自愿成为被动的地位,把学习当作家长、老师交给他的任务,因此学校要设法加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要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他们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 加强道德、情感熏陶。多渠道加强学生的道德培养,情感熏陶,这也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关键。让学生懂得尊师敬师,增进师生间感情,通过教师节“我给老师的一封信”,主题班会“我与老师”等活动来创设情境让师生感情得以升华。
四、师生间沟通交流
师生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维系人际关系的最有效的途径是交流,教师要善于交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聆听学生的真情实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和自己交流,让学生吐露真情,只有坦诚相待,平等交流,才能相互了解,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12.构建合作与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 篇十二
关键词:教师,学生,师生关系,合作与对话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因素,师生关系也是各种教育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它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直接关系到学校办学质量,鉴于此,它历来是教育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今天,在社会、科技、文化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现代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然而,由于受传统主体哲学的影响,我国对师生关系问题的理论考察长期囿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中,形成了传统的极端主客体对立的教学论观点。这种教学论认为教与学、教师与学生都是一对矛盾,其中,学生为教师教育的对象,知识为学生学习的对象,矛盾中对象的确立,就意味着主体的存在,对象就是客体,主体与客体是独立的、分离的。由此,二元对立的教学模式建立,从而形成了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主要有以下两种极端的模式。
(一)“教师中心”模式。
这是一种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的师生观,这种教育思想强调教师主宰教育的全过程,学生完全成为被动控制的对象,教决定学,教师成为学生的监管人和塑造者,决定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学生缺失主体性,成为教师任意控制和改造的物品,教学具有浓烈的强制性、灌输性。这种师生关系,是典型的权威性师生关系的表现,其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权威,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教师指令的容器。
(二)“学生中心”模式。
这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的师生观,它是针对“传统教育”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弊端提出的一种相对立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是自主发展的主体,主张儿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教师只是学生学习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处于从属地位。师生关系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努力创设一个尽可能活的学习环境,在学生的“做”中给予帮助和指导。这就使师生关系走向了与“传统教育派”相对立的另一个极端。
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从本质上说都未超出“主体—客体”的认识范畴。这造成教师和学生相互对立、相互利用、相互分离的状态。
二、合作与对话: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的知识观对教师和学生的决策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的弘扬为我们定位师生关系提供了思路。新的知识观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合作与共建,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倡导师生间的对话与沟通。因此,合作与对话的师生关系将成为21世纪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教学活动构成了一个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交织在一起,并不存在一个逻辑的行为发出主体,而是师生的活动共同构成了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共同卷入并融合到教学情境中,共同遵守教学规则,共同为完成教学任务发挥着各自的主体性,相互交往合作,对话沟通,教学中真正的客体应该是教师为与学生发生相互关系而借助的教材、教学手段、语言文字等。有了合作与对话,师生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便建立了。
合作与对话的师生关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知,二是情。在知的方面,合作与对话意味着教师不再是权威、知识的占有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空白者、被动接受者。教学过程中不再采用僵化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教师与学生在知识的获得上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通过合作共同为教学创设良好的情境,共同寻找学生新、旧经验的建构基点;教学成为师生合作中教师引导、帮助、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通过对话达到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及时发现问题,合理调整教学策略,顺利解决问题。在情的方面,合作与对话关照了教师与学生作为活生生的有情感、有人格的主体的存在。当今教育要求培养知情统一的和谐发展的人,传统的缺乏情感、缺乏精神的知识容器型的人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合作与对话的师生关系保证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帮助、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同时自然地播下情感培养的种子,教学也不再是知识的获取与发展的理性过程,同时弥漫着情感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如此,既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又将教学变成了充满智慧、洋溢情感的活动,真正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学习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学习质量也提高了。因此,唯有师生之间形成合作与对话的主体间关系,教育才能得以焕发新的生机。
此外,合作与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深刻蕴含着平等、民主、尊重与理解的教育理念,并将进一步推动这种教育理念的深入。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下主控教学的位置,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重视学生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他们充分自由展示、主动发挥的空间;尊重与理解学生对知识的看法、活动开展的见解及个性差异,这样合作与对话的关系才能实现,同时,在合作与对话师生关系的教学过程中,平等、民主、尊重与理解的教育理念又得以再度提升与深化。
三、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构建合作与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的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本质特征和培养方向所持的根本观点,即如何正确地认识和看待学生的问题。教师的学生观是教师教育思想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观,也就会采取相应的态度和选择相应的教育方向,产生相应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是具有主动性与自我意识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感受、认知、情感、人格,是完全活生生的主体。其次要明确学生是尚待发展的未成熟个体,他们需要教师对其感受、情感、人格等方面的尊重与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帮助。
(二)形成教师正确的自我角色认知。
在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都会以一定的社会身份和对方进行交往,这种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职责、权利、义务及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的认识就是社会角色认知。在师生关系中,交往双方能否正确认知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并表现出相应的角色行为,以及能否对另一方角色正确认知和期待,将影响师生关系的状况。在合作与对话的师生关系构建中,教师一方面要对自我角色有明确认识,明了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促进者,明了自己与学生是相互沟通的平等对话者,是与学生知识、情感的共建与共享者。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角色认知,使其明确自己是与教师共同合作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自己对学习可以发挥应有的主动性。
(三)教师密切与学生的交往。
交往是师生关系得以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途径。师生交往的有效性,既取决于师生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又取决于师生交往的次数,即交往频数。从时空上说,师生交往的时间越多、空间越广、范围越大,越有利于师生相互的交流、沟通与了解,也就越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学校环境中,师生既可以在课堂上或学校内进行交往,即正式时空的交往,又可以进行非正式时空的交往。这种交往对于师生之间情感的共融,相互理解,以及合作与对话关系的形成将更有效。从频数上说,师生交往次数越多,相互熟悉度越高,越容易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教师要提高与学生交往的频数。教师需要发挥主动性,并掌握交往的技能和技巧,与学生进行更多的双向交往和多向交往。
(四)教师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模式。
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模式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同,因而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尝试运用新的有助于师生之间合作与对话的教学模式,对新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是很有必要的。
在构建合作与对话的师生关系时,除了参与其中的教师和学生要作出努力外,作为管理层次的学校组织也要给予相应的辅助与支持。首先,学校领导者要给予教师充分的自由和主动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允许教师灵活地采用各种有效的措施与模式建立合作与对话师生关系,而不是害怕影响教学效率和学校升学业绩而一味地限制教师于严格规定的课堂讲授的框架之中,甚至反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对话。其次,学校领导者要倡导合作与对话师生关系的构建,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学校氛围。学校中的人际关系通常包括领导者之间的关系,领导者与教师、学生、职员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职员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等。学校领导者一方面要倡导并主动推行与教师、学生、职员的合作与对话的关系,带头树立新型的学校人际关系,使教师和学生自觉感受并自觉发挥主动性积极构建这种师生关系。另一方面,学校领导者可以组织管理者、教师、学生之间的讨论、座谈,彼此倾听意见和建议,不断推动合作与对话师生关系的建立。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教育教学活动就是在师生关系中开展和进行的,师生关系的性质和质量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以及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合作与对话师生关系将为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发展、教育教学活动质量的提高开辟一个崭新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邓宝发.谈谈师德教育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 1988, (04) .
[2]王木水.新课程与学校师生关系的重新构建[D].福建师范大学, 2002.
[3]张天宝.试论教育对话及其基本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5, (03) .
[4]杨晓.后现代教育学中的师生关系重构[J].教育科学, 2004, (05) .
13.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篇十三
时间:、9月--2008、11月
在理论学习和学生评议的基础上,开展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等座谈会,展示“经验交流”、“论文”、“案例”等科研成果,通过汇总,推广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评选出课题实施过程中的优秀教师,并予以表彰;教师的“经验交流”、“论文”、“案例”和其它检查内容将纳入教师考核。
此阶段要求每位教师将自己在学习与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次,每人提供一节公开课,上交一篇关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方面的论文和案例,教科室择优予以发表,并向有关刊物推荐。
14.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篇十四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和谐的教学环境包括心理方面的环境和教室布置的环境。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多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学生才能理解你,信任你,才愿意接近你,和你的关系也就会越来越融洽。现代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平等地看待学生,师生在交往时,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既不能因为教师是管理者、教育者、有知者就高学生一等,也不能因为学生是被管理者、受教育者、无知者而低人一等。尽管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与人在气质、性格、能力、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人格上大家都是平等的。在交往中教师要对自己有信心,对学生有诚心,彼此尊重,自由、平等 相处。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就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耐心地去雕塑、去帮助每一个学生。夏尊先生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爱护学生、信任学生,把学生放在心中,给予每一个学生无私的爱。比如平常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心理状况,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情况
给予关心和帮助;多些微笑,多些表扬,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和蔼可亲、真诚恳切。
三、构建和谐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应是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也参与到“教”的活动中来,让教学活动“动起来”,师生互为补充。新课标提倡评价主体互动化,强调评价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调。新的评价理念要求改变唯由教师评价学生这种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提倡把对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因此在评价主体扩展的同时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舞台,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体验收获,成果得到充分、适当的肯定。以评价为媒介表达了师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同学们的民主意识,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四、塑造和谐的开放课堂
第一,教师要在讲授课文时,巧妙构思,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帮手,帮助他们扫除障碍,克服困难。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当教师像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化,指导学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三,将学生由怕学转变到爱学,很多学生最怕写作文,提笔便感到无话可说,简直是厌烦透了写作文。此时,教师要让学生去深入地体验生活,例如:带领学生郊游,寻找春天的脚步,这样学生就不会无景可写,无情可抒了,有了直观的感受自然就有话可说,有物可
写了。
五、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与尊重
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丰富的知识和健康的体魄来影响学生,使他们与教师之间产生亲和力。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互重的教学观念,构建互相理解尊重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在互相尊重中化解角色沟通矛盾。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的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自我展示、自我实现,形成活泼、开朗、自信、进取的性格和心理,增强对教师的信任度。学生要充分相信,教师不但可以成为学生的良师,给学生传授知识,释疑解惑;也可以成为学生的朋友,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教师的慈爱是一种教育,教师的严厉也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虽然方式、方法不同,但教育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因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是教师的巨大收获。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倾听是一种尊重,倾听能使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内心需要。在倾听中师生可以实现理解与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达到师生、人课协调相处。
六、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和谐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地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
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使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
总之,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改革创新的空间,实践告诉我们,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会使我们体会到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师生间互相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它更注重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当今教育的新形势下,作为教师,我们责无旁贷,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不断丰富自己,以育人为本,大胆创新,努力为我们的学生塑造一个全新而更具吸引力的课堂!
15.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篇十五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1 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的现状调查分析
(1) 师生关系满意度一般。在调查问卷中, 我们对目前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作了调查。36%的学生对目前的师生关系感到不满意, 有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只有10%的学生对目前的师生关系感到满意;在教师卷中, 有26%的老师认为大多数学生与自己的关系有距离, 17%的老师认为师生关系是和谐的。另外, 51%的学生认为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不足够, 他们更希望的是一种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2) 师生间的交流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 传统面对面的单独交流仍是学生最青睐的方式。在调查中发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师生交流的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既有面对面单独交流, 也有当众交流, 还有手机电话、发邮件、网络聊天等多种方式。选择面对面单独交流的方式, 学生占48.7%, 原因主要是很多学生认为面对面单独交流直接, 有亲切感、比较真实。选择网络交流方式的学生占21.3%, 他们认为网上时间比较灵活, 没有约束。
(3) 师生之间希望交流的内容广泛, 本学科学习中的相关问题是交流最多的内容。调查显示, 关于交流内容选择比例最高的为“本学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占35.6%;其次是交流“自己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快乐和挫折”, 占28.4%;排第三的是向老师讨教学习方法, 占15.2%。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迫切地希望得到老师的了解和建议。这与大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有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同于中小学生, 他们常常开始从社会这个层面来认识自我, 评价自我, 调节自我。
(4)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课外交流少。我们在学生卷中设计了“你是否有与老师课余交流的时间和机会”, 其中46%的学生认为和老师课余交流的机会基本没有, 24%的学生认为与老师课外交流的机会比较少。不少学生还反映, 只有在课堂上才能与老师接触, 一学期下来, 与任课老师谈不上几次话, 更少有老师能喊出他们的名字。
2 影响高职院校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原因分析
(1) 传统“师道尊严”的观念严重影响了师生间平等和谐的交往和沟通。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师道尊严”、“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等观念都强调了学生绝对服从的臣民意识和教师至高无上的家长权威, 这使大学生处于受管理、受支配的地位, 唯教师之命是从, 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生硬化, 等级化, 也赋予了教师绝对的控制权, 而学生毫无自主权, 使教学失去了灵性。另外, 这种“填鸭式”地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不但让部分本身就没有太多主动性和能动性的高职生更加不愿思考, 而且让那些愿意开动脑筋、想和教师在课堂上互动的学生, 失去了主动发言的热情, 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造成了师生关系的不和谐。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师生关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地增加, 在生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多。尤其在深圳这个特区, 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 在市场化和利益化思想的冲击下, 由于现在高职的学费比较高, 造成了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既然交了高额学费, 就应该享受到一定的待遇, 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这本身就异化了师生关系。
(3) 高职院校现有考核管理体制严重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和谐。
目前, 很多高职院校招聘、考核教师, 越来越看重教师的学历与科研水平。这就造成了很多教师只顾着自己读书、做科研, 而对教学工作只是应付了事。认为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就行, 不管教学效果如何, 也不管学生是否听懂和学会, 为了自己职称的评定, 只要有时间就忙着提升学历、进行科研工作;还有些教师甚至对于有些好学学生的提问采取搪塞的态度, 怕耽误自己的时间。另外, 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是以学生的评分为主要依据的, 这样就又造成了一些老师为了考核出好成绩去巴结讨好学生。这些因素都造成了师生关系不和谐。
(4) 交流环境的限制疏远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科技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在为师生沟通交流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常常导致“只闻其声, 不见其人”, 甚至“足不出户, 有网走天下”, 这大大疏远了师生间的关系。目前, 师生之间的联络主要依赖手机、网络和多媒体这些新兴工具。这种长期缺乏共同的直面语言的交流方式, 导致了彼此心理距离上的疏远。
另外, 随着高职院校扩招导致生师比越来越大, 学校教学教室流动上课, 有些课堂上教师常常面对上百甚至更多的学生。这种教学空间状况自然也减少了师生间接触的机会, 增加了交往的难度。
3 构建高职院校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现实途径
(1) 创新学校的管理和育人模式, 强化“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大力倡导教师把教学当事业而不是职业,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 为学生服务的观念。老师要关爱学生, 信任学生, 把教师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觉追求的目标, 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和指令。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育人是中心, 主动承担育人的责任, 开展的科研、技能活动应服从、服务于培养学生成才这一育人中心。
以深职院为例, 学校提出了“三并人才”的育人理念, 即培养“德业并进、学思并举、脑手并用”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这正是对“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最好贯彻。
(2) 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强化学生主体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 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唯一渠道, 教师的角色定位应以“导”为主, 也就是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海洋, 带领他们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教师既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 又是一个与学生一样对可能发生的事情结果不完全了解而一起探究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 进而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 主动学习, 共同参与, 形成师生互动, 积极合作完成知识的获得、借鉴和创新。同时, 师生的互动交流可以是多方面的、多渠道的。不仅只有专业知识, 还可以在个性修养、家庭生活、情感生活等方面进行交流, 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
以深职院艺术学院的大运会服装设计团队为例, 团队为了成功夺标, 组合了四个由教师和学生构成的设计小团队, 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了方案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教会了学生各种设计的知识, 也教会了学生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更重要的是, 师生在相互合作、配合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最终不仅方案成功夺标, 通过参与项目带学生的教学方式获得了学生的一致认可。
(3)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着力点,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是党和人民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当前, 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和趋势。因此,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其思想和谐与心理和谐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高职院校应当按照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和谐校园的要求, 有意识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外, 还要重视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宽容豁达的性格和心态。
(4) 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长期形成的校园精神、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活动的总和”, 是学校的精髓与灵魂, 是体现学校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一大标尺。校园文化涉及制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活动文化等方方面面, 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凝聚功能、和谐功能。实践证明: “一所学校的文化、理念可以对人的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使人养成一种作风、一种习惯, 产生深远的育人力量, 甚至可以对社会形成持久、广泛的影响。”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校园橱窗和校刊院报宣传学校的校训、校风校规等, 通过定期举办校史展览、校庆活动以及展示师生精神风貌的各类专题教育活动、科技发明活动、读书活动等, 使全体师生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上产生认同, 自觉实现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再塑造。
16.尊重学生,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篇十六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很多优秀老师,在教学中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与学生平等对话,每个教学环节不忘尊重学生,不忘面向全体。每个学生发言后,老师总要道一声“谢谢”。上完课后,一般老师总是习惯地说:“谢谢同学们!”学生随即回答:“谢谢老师!”老师站在学生的面前是循循善诱的指导者,站在学生的后面是和蔼可亲的组织者,站在学生的旁边是全神贯注的欣赏者,站在学生的中间就是亲密无间的学习伙伴。
二、尊重学生的情感表现
绝大多数同学对老师的感情是真诚的,比如见到老师问声好,每逢节日给老师送上一张贺年卡,老师对这些应该十分尊重。如若把学生高高兴兴的一声“老师好”当作耳边风,他们会认为老师看不起自己,内心不愉快,由此导致师生感情疏远,对教学产生影响。总之,我们必须做到尊重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要关心他们,时刻想着他们,关心他们的生活冷暖和学习进步。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教师还应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有的学生内向、爱静;有的学生外向、好动。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要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不能强求学生整齐划一地按照老师的意愿行事。学生的学习也可分层次进行,不同层面的学生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背诵名篇佳作,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要求全文背诵,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以放低些要求,让他们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又如布置作业,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必做题和选做题或自选作业,让优等生有发挥的余地,让后进生也有自由选择的机会。这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又从不同层面上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正所谓“因材施教”。
四、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孩子的自尊心需要保护。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影响学生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如果长期受到挫折,他就会失去自信心,失去积极向上的力量,坠入自卑的深渊。教师应该在工作中积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孩子的自尊心得到健康发展。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平时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少一些叹息。不要遇到问题总是怪罪学生,怪学生懒惰,怪学生脑子笨,怪学生缺乏家庭教育……教师应多从自身找原因,要看到学生人人有才,但人无全才,不必要求太高,应扬长避短,多加培养,使他们人人成才。
17.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篇十七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工作的要求和难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先进行教育改革,积极提高思想素质、个人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尽可能匹配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课堂教学。
一、转变师生观念、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在几千年的师道尊严的观念下,教师习惯了做学生的主宰,希望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特别是在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中,在“高徒出名师”的今天,学生往往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配角”,配合不好,不利于教师的发挥、影响到了教学进度,或学习成绩不好、给班级成绩拖后退,就会受到老师无情的斥责或漠视!作为一位母亲的我,多次看到女儿扬起笑脸给我兴高采烈的讲在幼儿园里老师跟她的点滴互动,诸如:扎小辫、回答问题等等,也多次听到女儿在休息日里说想老师了的话语。这不禁让我反思,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可曾有学生也真心的想我了?学生提起我来,是否也有灿烂的笑容?其实我们的学生真的要求不多,只需要我们不要用成绩的有色眼镜将他们分门别类!在他们面对问题手足无措时多一点耐心再讲解一遍!在他们展示自己的得意之处时给他们一个赏识的眼神或笑容!热爱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如果教师对学生行为一味地指责,毫无宽容之心,或者做出过激的行为,使学生饱受责骂之苦,把“尊重学生”弃置脑后,势必使师生关系紧张。
二、提高个人能力,应对学生的多元需求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造就创新型人才,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又是新世纪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这就意味着教师“一言堂”已经落伍了,越来越不适应今天的课堂教学。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需要的是开放性的问题、灵活的教学安排,绝不是墨守成规!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教师要想学生之所想,提前预设多种教学计划对应学生思维的多个角度,储备更多的知识已应对学生的不同维度的思维难点!更何况,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的问题已不局限于书本、课堂。教师要想始终在知识方面给学生引航,就不得不加强学习,提高个人能力。一旦教师在专业知识这一领域被学生给问倒,教师在学生心目中高大的形象就轰然倒塌!如果这个老师还要在这种情况下抵死维护师道尊严,恐怕只会受到学生无情的嘲讽!我就曾走在学生后面无意中听到一些学生例举某老师上课犯的一些知识错误在抨击老师,言语中哪有半分尊重?可想而知,师生关系平时也肯定不见和谐!“ 学高为师”做起来真不容易啊!
三、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也能让学生爱屋及乌尊重敬爱老师,有助于和谐师生关系得形成!所以上好第一堂课,给学生留下个好印象,也给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开个好头!平时教学过程中也要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巩固加强!
地理组
【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推荐阅读: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几点心得09-22
教师主体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论文09-29
浅谈如何构建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12-03
高校如何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09-16
企业工会应如何构建劳动关系和谐11-05
小学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课题计划及实施方案11-20
如何优化师生关系10-03
企业文化如何构建08-25
如何构建招聘体系11-01
浅谈中小企业如何构建品牌的价值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