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体会(共15篇)
1.生本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体会 篇一
学习生本教育教学的体会
本次学校组织的“生本教育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每一节课都能给我以全新的感受和深深的启示,确实让同学和听课老师着实感受了一回课堂之美、课堂之趣。
我感受最深的是,这次上课的老师们能用细心的眼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合理地表扬和启发,还巧妙地循循善诱。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课堂上如能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既能帮助学生利用自己的直接生活经验去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又能帮助学生了解知识在生活中的用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标教学要求是要把生活引进教材,引进课堂,创设自然、生动的教学情景,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把学生的生活实际引进课堂,把课堂促“动”激“活”,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浅谈一下听教学《四季》一课的体会。
一、联系生活,拓展学生思维
学生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语文教学应该植根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通过学习,对现实生活有一个更深刻而多维的认识。在教学中,老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开拓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宽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学《四季》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调查、了解一年四季的景物变化。在教学中,当学生了解文中所提的四季不同景色后,便相机提问:四季除了课文介绍的景物外,想一想还有哪些景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踊跃举手发言,有的说,春天柳树发芽,果树开花;有的说,夏天知了在树上鸣叫;有的说,秋天很多果实都成熟了……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四季不同景物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可以这么说,说话是每个人每天都必须做的事。因此,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重点。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语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中得到锻炼,提高说话能力。如教学《四季》时,刚好是秋天,课前让学生到社会、到大自然、到日常生活去观察寻找秋天的景物,并把实物带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仿照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用“()(),他对()说:我是()。”的句式来表现秋天的景色。问题刚提出来,有个学生立刻站起来,举着苹果说:“苹果圆圆,它对果树说:我是秋天。”我立即给予他肯定,表扬他有动脑筋思考,积极发言。小学生们争强好胜,个个跃跃欲试,说话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也参与发言,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把生活引进课堂,既开拓学生学习的领域,使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使学生的说话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通过这次生本教育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我深深懂得了生本课堂的理念,仔细回味老师们精彩的引领,教学的整个过程,都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顺应学生的学习天性,尊重学生的人格、生命和独特的内部自然规律。教学方法上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自主学习来达到学习的内化
2.生本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体会 篇二
关键词:生本教育;前置性学习;方法案例
课标提出要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兼顾孩子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而传统教学教师繁琐的讲解占据了学生写作业、读书的时间,把作业留到课后完成。学生做作业时遇到了难题无法解决,又得不到及时指导,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就有了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下降,更为可怕的是学生没有了读课外书的时间。
這学期我尝试用前置性学习来代替预习,所谓前置性学习,就是在正式课堂教学之前所进行的目标明确的自主性预习,在实践中发现效果较令人满意。下面我以《詹天佑》一课为例,感受前置性学习的魅力与效果。
第一个环节是家庭观课。要实现这个环节,首先要录制微课和设计任务单。《詹天佑》一课我录制了学习2、3自然段的微课,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处理信息,领会抓住具体事例中的关键词、句、段,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和爱国热情的学习方法。其中暂停键的运用起到了让学生思考、老师引导的作用。
学生在家中观看微课,完成任务单。学生看到了这样一个直观形象的示范指导,为下一步学习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过程做了很好的引导,为课上质疑解惑和当堂训练留有充足的时间。新课伊时教师结合任务单检查自学情况,梳理学法,把学生引入学习中去,起到了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自学反馈
在危难之际他挺身而出;在困难面前他迎难而上;他就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板书)。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品读课文,领略詹天佑的风采吧!
昨晚你们已经在家观看了微课,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把握。现在请同学们结合任务单谈谈自学收获。
二、合作学习
看来同学们昨晚还是下足了功夫,很棒!下面不妨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习相关段落的体会。在交流之前我先请一位学生读一读温馨提示。
三、汇报质疑
詹天佑的杰出才能、爱国热情融入他修筑铁路的三件事中,哪一个小组愿意带领我们走近施工现场,去感受那段艰苦难忘而又令人激动自豪的日子?
詹天佑不但自己经常这样想,他也经常这样勉励他身旁的工作人员——指名学生读:遇到困难,他总是勉励工程人员:“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去信心。”
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都深深怀念的名字,让我们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生齐读课题。师从语言、动作、心理指导写法)。
第二个环节是课堂交流。基于学生自学了相关段落,所以这一环节主要是畅所欲言地交流学习心得,在小组内解决心中的疑惑,如果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记录下来在汇报时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通过小组讨论,孩子们交流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如:勘测线路部分,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重点词句,结合生活实际和课前收集的资料,感受到詹天佑一丝不苟、严谨、吃苦耐劳、身先士卒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接着,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汇报质疑,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魂。语文学习是个性化很强的活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领悟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和爱国热情,让课堂上有了掌声,有了笑声,讲出了自己的话,讲出了真实的话,讲出了有创见的话,为学生搭建了知识和思想交流、交锋、交融的平台。此时,我因势利导点拨本段写作特点,引导学生习得描写人物的一些简单方法,为课堂练笔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是当堂训练。当课接近尾声时,我看到学生跃跃欲试的表情,我安排了练笔:此时你的脑海中浮现出谁,他有什么品质,请运用本节课学到的人物描写的方法进行小练笔。领悟能力强的孩子会一挥而就,而感悟能力稍弱,或者悟到了却苦于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孩子,怎么办?解决这个问题就是红笔进课堂当堂评价。当后两种学生听到同伴声情并茂地朗读,听到同学的评价、老师的点评,他们就会一下子豁然开朗。原来,描写物的方法是这样运用的,也可以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当堂训练的环节既解决了语文教学的难题,又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前置性学习、它的含义与作用,接下来我们总结一下前置性学习的方法和步骤。
1.朗读全文,标出段落。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并理解意思。
3.标划重点词(课文中反复再现的词,对表达中心起关键作用的词)、重点句(含义深刻的句子及不太理解的句子,文笔优美的句子)。
4.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文意:让学生说出文章大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总之,“前置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全新的理念,而且是一种可行的实践方式。因此,养成前置性学习习惯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保障。前置性学习充分到位,课堂上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重难点,进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前置性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3.“生本教育”学习体会 篇三
通过学习《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我懂得了什么是“生本教育”,“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与内核生成课程;讨论是学习的常规;读和做,缓说破——促进感悟,开发潜能;课堂上,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真正出现投入和着迷的境界。儿童乃是天生的学习者,还在于学习对于他是一个永不枯竭的甘泉之井,他会不断在学习中产生新的学习需求,他的思维器官会不断地获得运用的享受。
语文教学必须走向生本,教学活动有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要素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也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沈大安教授讲到了从学生的立场读好文本,并进行了举例说明。《三个儿子》是一个俄罗斯儿童故事,讲的是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沉甸甸的水桶回家,这时迎面来了她们的三个孩子,一个翻着跟头,一个唱着歌,另一个接过妈妈手里的水桶提着走了。一个妈妈问在一旁看的老爷爷:“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的三个儿子。怎么样啊?”老爷爷说:“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这篇课文理解的重点和难点都在老爷爷说的这句话上,“明明是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你认为老爷爷看到的是哪个儿子?”,以此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接着以感受“水很重、妈妈提水辛苦”为切入点切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去体悟,抓住“痛”、“酸”、“走走停停”、“直晃荡”等词感受理解。我们一般都会认为这一个儿子指的是那个帮妈妈提水的孩子。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其实老爷爷并没有指出这个孩子到底是三个中的哪一个,三个孩子都各有自己的优点,到底是哪一个,要看孩子们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在这个问题上,我赞同李校长的意见:别急着给孩子答案,让他们去讨论这个孩子到底是谁更好。如果有孩子说,这个儿子就是帮妈妈提水的孩子,老师可以反问:“为什么不是那个翻跟斗翻得很好或者是唱歌唱得好的孩子?”然后让孩子们找到:“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通过对这个比喻句的品读,细细品味一下这个孩子的优点。然后再问:“他翻跟斗翻得这么出色,为什么你认为老爷爷夸赞的那个孩子不是他?”我想,这样应该更能引起孩子们对文本的思考,说出自己的见地,使那个帮妈妈提水的孩子的优秀品质渐渐浮出水面。
4.生本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四
2012年11月9日---11日,我有幸在昌吉市七中参加了“全国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培训。在这3天的时间里,学习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教学理念,观摩了几位数学及语文教师的精彩讲课,并听了荆致强相关报告,及有关专家的精彩点评,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这次培训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课前教师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每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比如:你知道老师叫什么,你了解老师多少等话题,以示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结合教材,创设平台,提出学习目标,并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内容,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以教材为本,创设有效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
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四、学习方式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不再陌生,不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五、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在讲课时,多数把学生分成几组,以便于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几天的活动安排中,让我明白了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老师放手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学习,去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见解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5.生本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五
听了生本教育,心里还有许多疑惑:
1、前置性作业大多要求学生自学,要求学生查阅大量的资料,这样做会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2、如何调控各科的前置性作业?如何检查?
3、怎样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如何培训小组长?
4、如何解决不同小组之间讨论结果的重复性?如果课堂上不同小组展示了同样的内容既耽误了课堂时间,又减少了课堂容量,怎么办?
5、在生本教育高度尊重学生的理念下对于违反课堂秩序,违反学校规定的学生怎样做才能做到既充分尊重了学生又达到教育目的?
6、如何提高生本课堂的学习效率?
7、最重要的是生本教育在职高部如何施行?
我在这为期4天的学习、参观中,虽然自己所有的疑惑没有全部找到答案,但却也给我留下深刻的感悟,而期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生本教育的课堂“和谐、开放、合作、交流”的课堂。
第一天的讲座完成后,第二天去两个学校感受真实的生本课堂。知道了生本教育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课前布置前置性小研究。二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行为主要有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课前一分钟。
2、引入新课。
3交流课前小研究。
4、课堂练习。
5、课堂小结。
6、课后思考。
6.生本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体会 篇六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生本教育 探索研究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的是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的重点也是偏向理论。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思想品德的教育产生误解,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程就是教师给自己灌输一段又一段大道理,只要把那些道理记下来会背诵就完成了学习任务,而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却不会从思想道德的角度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已经明晰,人们要求重新定义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新课改的精神是要求通过思想品德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成为一个能持续发展、为社会所用、具有崇高理想的人。新课改的精神提出了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即“生本教育”才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经过教学的探索,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生本教育”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是引导学生记忆和背诵课本中的概念,这使学生非常排斥学习思想品德课,他们觉得自己被强行灌输书本上的概念,自己的思想没有被尊重。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提高学习兴趣的渠道,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怎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耻近乎勇》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一部非常有名的美国电影《伴我同行》,学生被鲜明的人物个性与曲折的故事打动,看完电影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对这部电影的感觉是什么?许多学生提出自己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朋友,这四个小伙伴一起同行,朋友遇到危险的时候,两个小伙伴逃了,只有一个小伙伴与自己的朋友共进退,所以男主角只愿意与那一名同伴做朋友,而对另外两个伙伴逐渐疏远。教师问:你们遇到自己的朋友有同样危险的时候,你们会不会如电影中的孩子一样拼命拯救自己的朋友呢?学生开始踌躇。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你们希望自己的朋友与自己同甘共苦,而自己为什么做不到呢?学生提出当时情况很危险,一个不小心就会死,自己也会很害怕,忍不住想逃。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怎样的情况下,自己才会愿意不丢弃朋友逃命,而信守自己的信念呢?教师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身边思想道德的事例,学生就能够了解到思想品德教育不是大道理,而是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知识。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有时会希望学生能迅速的吸收课本中的知识,然后成为品德高尚的人。然而教师的希望越高,往往却觉得结果越失望,他们发现很多学生并不积极学习思想品德的知识,他们在实际的生活中也不会照书中要求的那样成为一名品德高尚的人。教师必须意识到,所谓的思想品德教育,并不是要求学生整齐划一的全部成为思想品德非常高尚的人,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价值理念不同,他们的思想品德起点不一,教师只能要求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不能强行要求他们都立刻成为思想道德的标兵。
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长大的感觉》一课时,一名学生谈到自己丢失了一个钱包,丢失的地点没有监控摄像头,因此没有人还给他钱包,包中的钱虽然不多,可是学生还是希望如果人人都有拾金不昧的心,那么社会会变得更美好。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件事进行讨论,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有些学生说,钱包不是自己的,捡到一定会还;有些学生说,如果钱的金额很大,自己会还,但会要求失主给予经济补偿,因为自己也有浪费时间和精力,但是金额如五百元的就不还了,对方能承担得起这份损失;有些学生说,钱包掉了说明失主自己不小心,失主应当负起责任,自己没必要还。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底限,拾到他人丢失的物品不还,就是触犯法律,并引导学生了解到曾有一名飞机场的地勤人员捡到一包垃圾,他原本只是想做废物利用,却未想到这包垃圾中藏有金子,即使他是无意侵占他人财产,可是由于他触犯了法律,所以被判有期徒刑。因此捡到失物要交还是法律规定的底限。然而在法律规定的弹性限度以外,学生可以以自己的方式与失主交涉。学生如果能感受到思想道德并不是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他人做好事的情况下进行时,他们就会愿意思考在自己能接受的前提下,怎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把课本上的道德记下来,学生也就认为自己只要会背诵课本中的概念就完成了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法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反而使学生不重视从思想上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他们没有在生活中积累思想道德的知识。教师要注意到自己引导学生学习,不是为了让学生立刻成为一个道德上的完人,而是要让学生逐渐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成长不烦恼》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名老人现在倒在路边怎么办?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不会漠视他人的生命是学习的第一步、了解如何才能更好的帮助他人是学习的第二步、通过帮助他人让自己的思想升华是第三步。学生通过慢慢接触自己的生活,逐步积累自己的经验与水平,他们就能逐步提高思想品德的素质。
总结
“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是让思想道德教育不成为概念化、形式化的重要教育思想,初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思想品德时,要以此思想引导学生学习。
7.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七
在学校的大力推动下,我认真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读本,聆听了郭思乐教授关于生本教育的演讲,并学习了网上许多有关生本理论、生本课堂实录和生本教学课堂模式的资料课例,对教育教学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与看法。
“生本教育”是一种“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理念,它倡导“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从而达到“不教而教”的教育目的,改变了以往教学以老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充分的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
在生本教育理念中,提出了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由教师提供一个最根本的,最简单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成果),班级交流学习(提出更深刻的问题),熟悉学习(巩固学习内容)四步教学模式。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引领着学生,既能让学生够得着,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教师的设计要把握知识的要点,又要把握整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激励者。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真正代替老师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要合作,要交流,要展示自己搜集回来的资料,要表达自己对于知识独特的见解,学生不再单纯从课本上,从老师的口中获取知识,而是转而从自己的学习,自己的思考研究,以及其他同学的思考研究中总结出自己的看法观点,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也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渠道,既能使自己的知识掌握得更深刻牢固,又锻炼了自己学习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更大的提高。
在生本教育理念中,老师是要努力做到“不现自我”。老师上课要做的不再是讲解课文,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组织学生交流他们的预学所得。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的需要设置前置任务,在课堂中认真观察,适时点拨,驾驭整个课堂,这是生本教育模式下我们教师的任务。在生本教育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摇身一变成为学生的领路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为学生服务,帮助和指引学生获得知识,掌握知识。
在实际的教学中,结合生本的理念我觉得老师要做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点:
一、成立学习小组,培养小组长。培养小组长关键在于让学生明确当小组长的要求和职责,培养他组织小组活动的能力,如怎样进行预习检查,怎样组织讨论,怎样提问同学,怎样指挥操作等,尤其要关心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向老师汇报情况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同时,要树立小组长的威信。
二、前置作业的设置。生本教育强调的是先学后教,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预习作业(前置作业)必须做好,课堂上才能有话可说。每节课上课前,教师都要先给学生设置一定的前置作业。根据我校目前学生的习惯及传统教学方式,对于地理学科的前置作业,我觉得把前置作业改为“问题导学”更贴切实际。问题导学就是在课堂上前半段时间老师先抛出关于本章节各知识点相关的问题,以四人~六人一组,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去课本上共同寻找答案,后半段时间则可以让老师组织以学习小组形式来回答或抢答问题。我在教学中曾多次在不同班级开展“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经过多次体验和观察,我发现学生对课本的阅读学习热情确实有较大提高,原来有个别习惯在课堂睡觉的学生居然也能和小组同学共同积极阅读课本寻找问题的答案,尤其在高一(29)班开展的时候,小组之间争先恐后举手回答问题,甚至出现我还没把问题念完,有不少同学就开始站着高高举手准备“一举领先”,这让我感慨良久,在我的教学印象中,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回答的现象只有发生在初中小学年级阶段,高中我还是第一回见。
三、合理安排合作学习的时间。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有合作学习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讲授时间不超过20分钟,不宜讲得太多,应保证有大约20分钟让学生合作学习,主要是释疑、讨论。在学习新课时,问题的设计要使得学生好学,使知识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可以达到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成功的愉悦感。
四、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合作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老师或小组来代替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一片思维天空,在此基础上再合作交流,这时的交流才是体现个人创造性的高质量的合作。
五、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更多地表现形式
应该是语言的交流。教师要根据地理学科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在读图识图的基础上,提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以图说话并且说准,无论是培养地理素养还是针对高考来讲都是受益匪浅的。
8.生本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体会 篇八
“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研讨会学习体会
2014年5月10日-12日,我有幸去东庭参加了z省“生本高效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展示研讨会。会上聆听了省语文教研员李家栋老师做的理论讲座。接着便是z省特级教师薛法根的精彩课堂展示以及薛老师与观众的现场互动。随后,是来自全省的五所实验区学校的推出的7节生本高效课堂展示。时间虽短,收获颇丰。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梳理如下:
李家栋老师先介绍了生本高效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成果,这让我
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有了明晰的方向感。
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是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活动少,教师无效的教学组织活动多;二是课堂预设的教学活动多,生成的教学活动少;三是教师组织检查的活动多,有价值的引导活动少;四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少,丧失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多;五是单一的教学资源多,丰富的有文化含量的教学资源少
生本高效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目前取得的成果:
1、明确了其内涵。生本高效语文课堂是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本,关注了学生生活经验,尊重的学生生长需要,遵循了语文学习与语文教育的规律,师生共建的、生态的、在一定时间内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的语文课堂。
2、形成了若干理念。如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学课文是为了学语文,教学内容=预设内容+生成资源。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
3、课堂是生命课堂、生活课堂、生活课堂、生成课堂、学生学习语文是自自主实践,主动预习、主动读书、主动记忆、主动思考、主动表达、主动合作、主动延伸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中是少教中的教,只叫学生不会的。
4、基本要素已经明确。李家栋老师引领大家研讨并确定了“生本高效”课堂教学的结构,即尝试自学、合作交流、探究解疑、拓展补充、评价反馈五步,统一建立《自主学习记录本》。
薛法根老师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更让人领略到了大师的风范。薛老师打破了我们以往的教学思路,展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通过让学生反复质疑,引导学生概括出议论文的写法。我相信,学生上完这堂课弄明白的不仅是议论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
通过这几天的观摩学习,我发现这7节展示课都体现了“生本高效”。比如说,在田晓玲老师的《凡卡》一课上面,学生就表现的很好。田老师在带领学生理解“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来反衬凡卡悲惨的命运一段时,反复指导学生填空:“多么 的日子啊!”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得感情与主人公共鸣。尤其是田老师自创了一段文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时,学生精彩的表现赢得了阵阵掌声。此时,教学难点巧妙的被解决了。再比如说,在王璇老师执教的《穷人》一课,老师通过引导学生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体会内容和表达方法,学生创造性的理解了课文。
9.浅谈学习生本教育的感想 篇九
一、什么是生本——生本教育的本质
首先我想给大家解释一个词语——精灵,即机警和灵动,是聚集天地灵气的“灵禅子”。这个“灵禅子”就是我的学生,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是造物主孕育出来的产物,是历经多少万年演化催生的精灵!生命如此伟大蓬勃,我何其幸运每天在教学实践中都能感受得到、触摸得到。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是生命,意识里就潜藏着生存的技能(禀赋),这是经过几万年生命进化后而得到的,这是自然给我们的伟力,正是这种力量促使生命能够生存、不断提升。这就是“天纵其才”。
生本教育相信这样的生命的意义,尊重这样的生命的本能,激扬这样的生命的机灵,发展这样的生命的未来,这就是生本教育的本质,也是生命伟大之所在。
作为教师的我们站在这些天赋高质的孩子旁边,要干什么?我们要最大限度的挖掘生命中潜在生存技能,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教学——全面依靠学生自己学习,为他们的禀赋发展拓宽空间,给他们独立自由的生长权利。因为一个如此炫丽张扬的生命尽管也必须得接受社会的规范和约束,但仍然也享有巨大的自由生长的权利和空间。
依托生命自然,就全局皆活;反之,不让其自由成长,或错误判断了学习者的生长方式,就会出现揠苗助长的现象。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明白学习的发生之处是学生,要坚定地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去点燃、发动和激扬学生生命的潜能与动力。
二、如何在本校教育教学中践行生本教育
﹙一﹚从思想上接受生本理念,敞开怀抱拥抱她
面对我校的现实情况及社会各界的要求,我校必须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进行改革,不改革就会死路一条。
近几十年来全国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教育改革理念,经过学习和论证生本教育理念正适合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所以全校师生应该先从思想上接受并学习这一理念,再深入学习生本教育的内涵,在脑海里烙下生本教育深深的印记,对她产生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二﹚让学生感悟所学知识根
在课堂教学前3分钟左右教师应该把本堂教学的知识根(定义、定理、性质等)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生活实际的质朴思考,自主地感悟出知识根的“亲切和温馨”,从而把知识根和自己的思想熔于一炉。或者在课堂教学前利用几分钟设置一些小问题( 知识根和问题设置一定要根本、简单。师生所设置和引用的实例一定要开放,能面对全体学生。)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悟其中的道理。
当学生感悟到知识根后,就会主动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然后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希望能马上主动交流,交流后迫不及待想要主动展示,最终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鼓励。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老师科学适时的组织和引导。
﹙三﹚科学设置教学活动
那么怎样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呢?教师在构思时一定要把握全员参与的原则,活动时尽可能不使用强制性质的规则,让孩子们在大量自主自由的活动中得到提升。提升的不仅是成绩,还在于生活的智慧和为人为事的品格。
具体操作时,教师可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单独设置教学活动,逐步可以让所有学生参加,等时机成熟可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活动并完成任务。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师要会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在精神上得到师生的共同赏识,在课堂建立自信,有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成就感。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敢玩、敢挑战、敢畅所欲言,让学生有一股使不完的劲,让我们的班级“牛”气冲天。
三、生本教育敢做、细做、长做
﹙一﹚敢做——敢于直言“人的价值”、敢于“直面现实”
生本教育的基石,就是对人身价值的重新认识,我们要认识学生的生命价值,认识我们教师的生命价值,只有充分认识这两个生命价值,生命才有活力,生命才会成长。
敢做——敢于“直面现实”。改革不能回避成绩的提升、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不能回避我校的现实,更不能为了提升成绩、而牺牲学生的德育、体育等。要树立成长在前,成绩在后的人身发展意识。
﹙二﹚细做——且行、且改、且总结
在行走的路上,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如何设计开放的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如何使小组合作更加高效;如何二度使用整合教材,设置课程,使其更加科学适用等。
﹙三﹚长做——要坚持做下去,静待花开
任何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需要一个过程的积累,重要的是坚持下去。你应该知道,种在泥土里的花,一些在春天绽放,一些在夏天绽放,还有一些在秋天绽放,这时候你或许担心了,冬天马上到了,我的花怎么还没开呢?你知道吗,你种的是梅,只有到了冬天,才会绽放她傲雪的丰姿。
10.学习生本教育个人心得体会 篇十
这个“生本教育”理论,紧扣了课改的理论,现代的教育课改观念已引入人心,真正的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成为当务之急,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都基于对孩子的尊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热情高、积极阅读、预习,搜集资料,为课堂展示乐此不疲。我们的学生什么时候才能这样呢?他们整天为一大堆的作业包围着,给他点自由时间他还恨不得快点多抽出点时间出去玩,怎么可能想去学习?也是摆在老师面前最大的问题,老师要做好引导作用,不要去灌输给人生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探索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在课堂中,用新颖的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允许留有疑问,激发学生课下探索的兴趣。成长在前、成绩在后。他们令人羡慕的成绩,有自由成长、健康成长的必然结果。
生本教育课堂所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要如何进行“生本”呢?我们是不是要全盘拿来呢?当我们试图要升起“生本教育”这面旗帜的时候,我想我们要认真考虑。我们的学校自己的课题研究“让学生快乐成长”等理念与生本教育的理念有很多共同之处。所以,我们不必摒弃目前已经在实施的课题的研究,需要的只是不断地改进,无论是“生本教育”或者是其他的教学理论,都可以成为优化我们教学方式的一剂“催化剂”。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同行老师的一句话:“我们之所以不能接受是因为我们自己的那碗水还没有倒干净,别人的那碗水就倒不进来。”其实我们自己的那碗水完全没有必要倒干净。我们需要做的是倒掉我们的陈旧的、落后的、与学生的发展无益的观念、行为的腐水,倒进先进的、与学生长远发展有益的活水来。“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让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那么,我们的教学何不提出“有自己特色的生本教育道路”的理论,也许我们的教育教学亦会有一个新的局面!
11.生本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体会 篇十一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二、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建立“以人为本”的生本阅读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里就涉及了阅读教学生本理念。课堂上,阅读教学首先必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体验、探究、对话式的自主阅读。其次才是在学生有了初步感受的基础上,老师予以启发、引导,或组织讨论,学生则在老师的启发下,或者在讨论中,相互启发,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自主阅读又是创造性阅读的前提,而富有创造性的阅读,才是真正意义的个性化阅读。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文本的本身不经过阅读,对某一对象而言,就没有任何意义,也无所谓生命,作品包括具有未定性的文本和读者阅读过程中的具体化,二者合璧才是完整的作品。阅读是一种对话交流活动,在交流中,客体的意图语境消失了,只能在信息载体中留下一些暗示,这些暗示尤如空白,有待读者在阅读中运用联想和想像去填充。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就是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也是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自主求知、启智、健德、发展创新能力和形成个性品质的过程。
12.生本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体会 篇十二
生本教育初中英语合作学习法生本教育的价值观与传统的教育理念相比,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即:“以学生为主,高度尊重学生,全方位依靠学生”,总而言之,就是一切为了学生,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学习情况,为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学习教案,它不同于师本化和灌输性的教學理念,突破了传统模式,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共识效应,是一种既先进又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教育理念。
一、设立新的课堂教学原则
传统初中英语的教学原则,普遍都是师本化或者灌输性的教学,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只是知识、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时间长了之后,学生就会养成不善于动脑思考,不善于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学习自主性差等多种影响学习的不良习惯,因此,初中英语的合作学习法必须引入新的课堂教学原则。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原则,主张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即无为而治,主要强调学生有足够自由思考空间,减少教师过多的干预,保证学生能够独立的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让教师主要起到一个引导学习的作用,这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就是学生本身,充分体现了“不教而教”的教学理念,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创新思想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激发,达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二、倡导新的课堂授课模式
首先,需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不仅是当代社会对于人才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初中教学的主要目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善于自我设置问题和独立解答问题的习惯,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前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清晰的学习思路和逻辑思维,鼓励学生自己划分难点、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继自主学习之后,针对疑难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组内合作与探究,通过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合作,各抒己见,共同探讨出问题的答案和解决方法。而且,还可以通过各小组互相评估和打分的方式来实现更大范围的交流,比如互相提问题进行阐释和解答,然后由其他人进行打分和评价,于此同时,为了达到学习目的,尽量使得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杜绝一些同学不积极参与,搞小动作的现象,这样做不仅有利于英语合作学习法的思路贯彻,也有益于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和成长,非常值得推崇和应用。
最后,老师应当促进学生自我完善。通过以上方法的学习,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促进学生及时做好自我反思、自我反馈、自我质疑和自我完善的学习任务。同时,教师也要很好的引导,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思考反馈,为新的课程内容的学习积累经验,比如做好课前预习、整理课程有关的资料或者作者本身,或者文章的背景,这都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例如,在初中英语的学习中,讲到节日“festival”的时候,老师可以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并给出自己的答案,可以问“What i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or“what is your favorite festival in your hometown?”and so on.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课前演讲和评估,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对于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引入新的课程复习模式
有效的课程复习模式对于学生的课堂知识的巩固具有重要的作用。初中英语的复习主要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各种交流活动来进行的。通过生本教育的指导作用,初中英语合作学习法的优势逐渐呈现,有竞争,才有压力和动力。合作学习法通过引入相互竞争的机制,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求胜欲,使学生们产生压力,促进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也有利于凝聚班级力量。具有公平参与机会,促进集体共同进步。合作学习法通过对学习小组的划分,把学习的任务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身上,使学生普遍获得主人翁的意识,每个学生都具有发言的机会,也杜绝了部分学生不积极思考的现象。与此同时,应该适当地进行人性化的评估。合作交流的评估不再是老师一个人来决定,而是其他小组的共同参与,学生和老师之间也可以角色互换,通过评估使学生进步的更快。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老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活动来活跃学气氛。在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中,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得到提高。例如,在讲到有对话性的课文时,老师可以组织同学进行角色互串和扮演,不仅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和水平,也有益于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巩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教学合作学习法的应用和推广,不仅是对生本教育理念的落实,也是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的落实,立足于现状,我们还需要不断去总结和探讨,从整体布局入手,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教学方案,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丹.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初中英语作业设计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06).
13.生本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体会 篇十三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是与师本化、灌输性教学相对立的,对当前教育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2011年6月我们初识“生本教育”,就被生本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在县教育局领导的支持与帮助下我们开始了生本教育的实验与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尝试,我校实验教师已积极投入到课题实验研究中,并已初见成效。下面将我们的一些做法与体验向各位专家领导汇报一下。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实验机构。学校成立了以欧阳春兰校长为组长,陈新媚副校长、何玉雯主任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实验的开展。成立了以欧阳春兰校长为组长,教导处成员为副组长,各教研组长为成员的实验指导小组。制定了完善的实验实施方案、工作计划。开始确定了首批进入升本教育实验的班级是:一年级一班、一年级二班、二年级一班、三年级一班、四年级一班、五年级一班、六年级一班。随后全校25个教学班也要用生本理念进行教学,2012年9月开始全校26个班级都定位生本实验班。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供实验保障。加强理论学习,是开展好课题实验的前提。学期初,学校就制定了详实的《生本教育实验方案》,确立了生本教育教学活动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为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学校利用校本培训及理论学习时间,给每位任课教师提供了《教育走向生本》和《教育激扬生命》读本,组织教师开展生本教育理论学习与培训活动。生本实验教师除了每周组织的集中学习和实验交流会以外,还通过备课组教研、全体教师学习大会等多种途径学习交流生本教育的有关理论 知识,学习的主要教材有郭思乐教授的生本著作、实验兄弟学校广州骏景小学、花都育才学校等的经验总结以及较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的内容有的是学校清教研室曾海源主任举行生本教育讲座,有的是提供学习网站教师自主学习,有的是提供书籍进行集中学习。有了这些先进的理论作基础,老师们实验起来的步伐走得更快,教育观念也有了较大转变。
(三)外出考察学习,提供学习的平台。为了让一线教师亲身体验生本教育实验,学校先后分两批考察团跟随县教育局领导去生本教育的发源地--广州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学习,与生本教育的创始人、当代知名教育家、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科所所长郭思乐教授进行零距离接触,并与他进行了深度的沟通与交流。学习中实验教师深入广州市生本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学校去听课、评课、与执教教师面对面研讨课,聆听专家点评课和专题报告。学习归来的每一位教师都写下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与考察报告,并将自己所听所见所想向全体老师进行了汇报,并分别上了实践探讨课,让每一位老师感受生本教育课堂的魅力。
(四)组建学习小组,发挥骨干作用
组织课堂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且小组学习背后隐藏着形态丰富的课程资源,故在新学期开学的前两节课中,我们学校的老师充分向家长和学生分析和解释了分组的原因、原则和方法。只有让全体家长和学生接受和认识了分组的好处,才能为以后教学中运用“生本教育“理念做好铺垫。
我们按照自愿组合原则,学习反应快慢结合的原则,四人一组的方法,全班同学组成若干能反映出自己个性特点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选出组长一名,以半学期为一个周期进行小组人员微调。通过试验,学生对这种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比较感兴趣,他们能互相帮助,进行自主学习。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我们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加大力度培训学习小组长。一年多来,我校评出40多个优秀学习小组,进行经验介绍,年级交流。
(五)家长参与实验,为生本教育助力。生本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为了更好地突出这一核心理念,实验中,学校邀请实验班级的家长一起参与实验研究,为家长提供大量的资料进行阅读学习,使每一位家长了解生本教育实验,并为实验积极建言献策。学校定期举办的生本教育课堂观摩研讨活动,都邀请实验班级的家长参与研讨交流,让家长感受到生本给孩子们带来的惊喜和变化,取得了家长对生本实验的认可和支持,为我校生本实验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坚守课堂阵地,开展生本研讨。以课堂为主阵地,积极开展校内生本教育研讨课。学校有针对性的确定相应的课题,举行每周一节公开课活动,实行“教研组研讨——教师上实践探讨公开课——集体研讨议课”的方式进行,我校教师大胆尝试,教师房韵昕、吴媛悦、陈新媚、何玉雯、张文艳、徐卫红、石记莲、朱伟珍、邵玉球、陈君玲、沈华英、潘美艳等教师的示范课、公开课,这些课都很好地体现了生本理念,受到河北邯郸地区领导和老师、广州市骏景小学、郭思乐生本团队和我县兄弟学校老师、县教研室领导以及学生家长的好评。这些课上老师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设计了好学的前臵性作业和活动引导学生去做,去探究、去交流,学生学得活、学得好。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后,对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及时给予知识的点拨,帮助学生感悟,这样学生就会很快掌握要领。学习效率就大大提高。一年多来,累计教师上生本公开课60多节。2012年10月 日。我校陈君玲副主任、张文艳老师、邵玉球 老师被县教研室推荐到寨岗中心校上生本奇偶与示范课,2012年11月16日陈新媚副校长到寨南中心上示范课和进行专题讲座《提高生本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这些课均受到好评。2012年11月15 日,我校教师石记莲在清远市连南县第八期广场论坛现场观摩会上生本教育汇报课《 花边饺子里的爱》,受到领导、群众、家长的好评。一年多来,多次承办县教研活动,活动中我们将优秀的教学资源、教学思想、方法应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进一步优化了生本教育,均取得圆满成功。受到同行的好评和郭思乐生本团队以及广州骏景小学生本团队的赞许。2012年11月22至23日,我校开展了语文、数学生本教育高效课堂教学比赛,房秀芳、唐秀红老师分别获数学、语文组一等奖,邵玉球、陈伟花获数学组二等奖,盘马雪英、曹瑾英、孔玉琴获语文组二等奖。全校教师参与并观摩了此次赛课活动。每一位参赛教师都经过精心的准备,充分运用“生本课堂”理念,向全校教师展示了一堂堂富有鲜活生命力的精品课与极具个性的点评。他们扎实的基本功、出色的课堂驾驭能力以及崭新的生本理念,受到了评委和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此次竞赛活动的开展,给教师们搭建了一个学习的平台,提供了一次相互学习、各抒己见的机会,进一步促进了教师个人业务素质的发展,帮助青年教师成长,真正达到了激励学习、促进提高的目的。
我校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我校鼓励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教学论文,教学实录,本学期已编辑出版《顺小师苑》,并择优推荐优秀生本教育论文、案例、反思上送参加评比,有 篇获奖。其中国家级 篇、省级 篇、市级 篇、县级 篇。其中赖秀清老师撰写的《浅议创编少儿瑶族舞蹈》获清远市论文评比一等奖并刊登在《清远教育》和《连南教育》2011年第三期,6位老师的生本教育文章刊登在 《连南教研》2012年第一期上。
二、存在问题
(一)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有待于协调。由于小组讨论、辩论、座谈等形式更多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多,如果教师没有组织好、引导好,在热闹之后,必然会影响完成教学任务,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学条件有待加强。继续加强学校硬件建设,为我校生本实验开展创造条件,比如加强图书阅览室、教学资料、多媒体教学等方面的建设。
三、努力方向
(一)继续加强经验交流和学习。由于“生本教育”是新鲜事物,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也没有实验教材。因此,我校将继续加强实验老师之间和实验学校之间的经验交流,取长补短,学习外校成功经验。使参与实验的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二)领导深入实验,为生本提供保障。为确保生本实验扎实稳步开展,学校领导将亲自深入实验班听课,检查掌握实验老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在每次听完实验课后,组织课题组教师集中评课,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同时,学校要求全体老师写出生本教育教学心得体会。学校领导的重视,给实验教师们提供有力的保障。
我校的生本教育实验才刚刚开始,生本的许多理念做法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落实,我们将来的路还很漫长,但是我坚信,随着我们对生本教育的深入实践,生本的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将会对我们的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生本教育之花将会在我们顺小绽放。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实践生本教育团队建设工作做法与体会
连南县顺德小学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是与师本化、灌输性教学相对立的,对当前教育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2011年6月我们初识“生本教育”,就被生本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在县教育局领导的支持与帮助下我们开始了生本教育的实验与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尝试,我校教师已积极投入到生本教育实验研究中,并已初见成效。下面就生本教育团队建设工作将我们的一些做法与体验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供实验保障
加强理论学习,是开展好课题实验的前提。学期初,学校就制定《生本教育实验方案》,确立了生本教育教学活动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为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学校利用校本培训及理论学习时间,给教师提供了《教育走向生本》和《教育激扬生命》读本,组织教师开展生本教育理论学习与培训活动。生本实验教师除了每周组织的集中学习和实验交流会以外,还通过备课组教研、全体教师学习大会等多种途径学习交流生本教育的有关理论知识,学习的主要教材有郭思乐教授的生本著作、实验兄弟学校广州骏景小学、花都育才学校等的经验总结以及较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的内容有的是学校请教研室曾海原主任举行生本教育讲座,有的是提供学习网站教师自主学习,有的是提供书籍进行集中学习。有了这些先进的理论作基础,老师们实验起来的步伐走得更快,教育观念也有了较大转变。
(三)外出考察学习,提供学习的平台 为了让一线教师亲身体验生本教育实验,学校先后分两批考察团跟随县教育局领导去生本教育的发源地--广州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学习,与生本教育的创始人、当代知名教育家、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科所所长郭思乐教授进行零距离接触,并与他进行了深度的沟通与交流。选派三十多位实验教师深入广州市生本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学校——广州市骏景小学、花都育才学校去听课、评课、与执教教师面对面研讨交流,聆听专家点评课和专题报告。学习归来的每一位教师都写下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与考察报告,并将自己所听所见所想向全体老师进行了汇报,并分别上了实践探讨课,让每一位老师感受生本教育课堂的魅力。
(四)组建学习小组,发挥骨干作用
组织课堂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且小组学习背后隐藏着形态丰富的课程资源,故在新学期开学的前两周,我们学校的老师充分向家长和学生分析和解释了分组的原因、原则和方法。只有让全体家长和学生接受和认识了分组的好处,才能为以后教学中运用“生本教育”理念做好铺垫。
我们按照自愿组合原则,学习反应快慢结合的原则,四人一组的方法,全班同学组成若干能反映出自己个性特点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选出组长一名,以半学期为一个周期进行小组人员微调。通过试验,学生对这种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比较感兴趣,他们能互相帮助,进行自主学习。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我们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加大力度培训学习小组长。一年多来,我校评出40多个优秀学习小组,进行经验介绍,年级交流。
(五)家长参与实验,为生本教育助力
生本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 教育,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为了更好地突出这一核心理念,实验中,学校专门召开生本实验班家长会,有时邀请实验班级的家长一起参与实验研究,使每一位家长了解生本教育实验,并为实验积极建言献策。学校定期举办的生本教育课堂观摩研讨活动,曾邀请实验班级的家长参与研讨交流,让家长感受到生本给孩子们带来的惊喜和变化,取得了家长对生本实验的认可和支持,为我校生本实验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坚守课堂阵地,开展生本研讨
以课堂为主阵地,积极开展校内生本教育研讨课。学校有针对性的确定相应的课题,举行每周一节公开课活动,实行“教研组研讨——教师上实践探讨公开课——集体研讨议课”的方式进行,我校教师大胆尝试,教师房韵昕、吴媛悦、陈新媚、何玉雯、张文艳、徐卫红、石记莲、朱伟珍、邵玉球、房秀芳、陈君玲、沈华英、潘美艳等教师的示范课、公开课,这些课都很好地体现了生本理念,受到河北邯郸地区领导和老师、广州市骏景小学、郭思乐生本团队和我县兄弟学校老师、县教研室领导以及学生家长的好评。这些课上老师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设计了好学的前臵性作业和活动引导学生去做,去探究、去交流,学生学得活、学得好。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后,对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及时给予知识的点拨,帮助学生感悟,这样学生就会很快掌握要领,学习效率就大大提高。一年多来,累计教师上生本公开课60多节。2012年9月21、28日,我校陈君玲副主任、邵玉球老师、张文艳老师作为县生本指导团队分别在寨岗片、三江片进行了生本讲座;2012年10月19日,我校陈君玲副主任、张文艳老师被县教研室推荐到寨岗中心校上生本示范课,2012年11月16日陈新媚副校长到寨南中心小学 上示范课和进行专题讲座《提高生本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这些课均受到好评。2012年11月15 日,我校教师石记莲在清远市连南县第八期广场论坛现场观摩会上生本教育汇报课《 花边饺子里的爱》,受到领导、群众、家长的好评。一年多来,我校多次承办县教研活动,活动中我们将优秀的教学资源、教学思想、方法应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进一步优化了生本教育,均取得圆满成功,受到同行的好评和郭思乐生本团队以及广州骏景小学生本团队的赞许。2012年11月22至23日,我校开展了语文、数学生本教育高效课堂教学比赛,房秀芳、唐秀红老师分别获数学、语文组一等奖,邵玉球、陈伟花获数学组二等奖,盘马雪英、曹瑾英、孔玉琴获语文组二等奖。全校教师参与并观摩了此次赛课活动。每一位参赛教师都经过精心的准备,充分运用“生本课堂”理念,向全校教师展示了一堂堂富有鲜活生命力的精品课与极具个性的点评。他们扎实的基本功、出色的课堂驾驭能力以及崭新的生本理念,受到了评委和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此次竞赛活动的开展,给教师们搭建了一个学习的平台,提供了一次相互学习、各抒己见的机会,进一步促进了教师个人业务素质的发展,帮助青年教师成长,真正达到了激励学习、促进提高的目的。
14.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篇十四
我有幸在兴文县参加了由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举办的全国生本教育培训。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生本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更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的教学不仅无限精彩,而且是在教学中播种人文情怀,唤起生命的激扬。
课前研究:充分的先学是构建生本课堂的法宝。先学就是将新知识、新任务提前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地研究,把个体的想法带入课堂,从中选出最优化的学习方法,把学习变成一种享受,老师则要抓住文本的关键点去布置前置性课前小研究。
课前见闻:不管什么样的课堂,课前都有几分钟的讲述见闻时间,语文课前学生或带来一则文学笑话,或讲述阅读故事,或背一段优美的文章、诗句等等,数学课前学生或出一道脑筋急转弯,或课外攻克的趣味数学题等与大家分享,英语课前学生将课外学来的某一个新单词、句子等教给大家,这种模式化的课前见闻讲述训练,有专门的学生主持,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每个学生都在收集、整理、积累知识中成长。
课堂教学:小立课程,大做功夫,实现教少学多。小立课程指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以此实现教少学多,提倡教师的无为便是有为。数学课,只要引导明确思路即可,解题方法学生能解几种就解几种,不必强加。
课堂组织:自从自己实验生本课堂以来,我的课就乱了。小组交流时,有的学生默默不语,有的学生滔滔不绝,可一句话也说不到点子上;还有的学生趁机捣乱,整个课堂怎一个乱字了得。课堂组织方式通常都是口令化的,如“一、二、三,要坐端”,“小眼睛,看黑板”等等,为此我困惑,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怎样会学到东西呢?广东省不仅在教学上生本化,连课堂组织模式也发生彻底的改变,所有的机械口令全由名言警句,诗句或教师自创对子代替,如:一年级孩子在认完一课的简单字后准备攻克最难的几个字时,教师喊:“奇思妙想”,生接“记难字”,师再说“四人小组”,生接“面对面”,学生边说边坐好,并且手不停地做好了下一步学习的准备,把会认字卡放一边,不会认的摆桌面,小组讨论字的记忆方法,然后交流。而中、高段更多的采用名言警句等方式组织课堂,如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而生接“学海无涯苦作舟”,师“开卷有益”,生“博览群书”等,课堂组织充满了文学的色彩,学生在复习背诵经典名言的同时,教师轻松完成了组织课堂的任务。
课堂气氛:生本的课堂学生绝对是分小组学习的,在我的课堂中,当孩子汇报时,语言拘谨,不连贯。台下的同学,有的持观望态度,有的是看热闹,还有的趁机捣乱,只有一小部分在认真倾听,课堂中同学之间不能形成互动,之间的交流语言要一句一句地交给孩子们说。为此我也困惑,这样不是限制孩子了吗?而且人云亦云,自己也觉得很别扭。可是通过听课我发现,生本课堂小组的组织很有序,组长负责,组员人人有责,有记录员,有监督员等,课堂上小组的加分也是策略多多,如集体的获奖,个人的获奖,回答问题的次数,资料收集的多少等都与小组成绩挂钩,因此各小组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发言,回答问题总是以小组为单位,而不是学生个体。小组发表意见时又是按第一发言人、第二、第三、第四发言人的顺序轮流发言,而不是个别学生一言堂。由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气氛热烈的课堂,人人参与,不是口号,而是事实。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团结奋发的团队,伶牙俐齿、充满自信、仪态大方。课堂上实验教师和学生的状态给了我追求的感受,因此,刚开始的学话很必要,通过学话,孩子们才能学会汇报的流程,同学之间交流的语言,慢慢的会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以后的课堂中,学生们才能有的放矢,活而不乱,更有序。
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是一个关键环节。我们看到他们的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倾听,评价准确,语言婉转,被评价者虚心接受,积极回应。其实,训练学生相互评价要做到“静待花开”,要有一个过程,一年级的孩子总是在老师提醒下用稚嫩的声音问:“我的想法说完了,谁来与我交流?或“我读的怎么样?请给我提提意见?”;中高段的学生评价交流就显得成熟流畅了,课堂上总是话筒抢不过来,“我来补充一点”,“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你的观点错在„我认为应该是„”等等,教师只是在享受着学生的争论和评价,并适时点拨。课堂上回荡的是学生的声、影,激扬的是学生的生命,课堂上的主体回归,诠释了生本教育的全部内涵。
知识解决:我们的课堂知识解决经常是教师越庖代俎,教师的思维毕竟有限,生本的课堂老师变得聪明而轻松,有困难找学生,学生丰富的思维使知识的解决更加多元化。
这次学习中,我深深感受新理念对心灵的撞击。身临课堂的感受,又听郭教授《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的专题讲座,以及实验学校的校长和特级教师的经验介绍,给我以巨大的震撼。我也真切感受到:生本教育所揭示的教育本质就是提升生命质量。我们实施的教育就是要使人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发展。生本教育是激扬生命的教育,是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教育。
学习生本课堂教育心得体会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上完一节课后,我们每个人都要习惯问问自己“我教给了学生什么?”,问问学生“你们学会了什么?”其实,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新的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课堂应该实在一些,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通过学习“生本课堂”教育,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现总结如下:
一.要构建生本高效课堂的前提是“潜心会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我们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
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二.要构建生本高效课堂的关键是“精心巧设计”。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教学环节要简化,而环节的简化,最重要的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精选,对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整合的处理上。”纵观许多特级教师的优秀课例,他们无一不是遵循这样的原则,根据文本,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实现了老师在简单中教,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教学境界。
三.要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保障是“灵活用方法”
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首先要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要将小组学习落实到位。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那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我们可以这样操作:如: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第三要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
四.课堂练习巩固拓展。
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五.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争创个性化的教风
首先,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润着我们的教学生命。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在这样的老师课堂上,你会如沐春风。
其次,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的教师表达言简意赅,从不经意处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课本中的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的经典范文。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最后,讲究营造教学气氛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15.生本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体会 篇十五
[摘 要]在“生本课堂”理念下,由教师一手策划、包办的“体会教学”已经不适应语文课堂教学发展的需求。针对当前“体会教学”面临的困境,提出了需要厘清的两种关系以及三个方面的解局策略,力求探索一种在师生互动的状态下,由学生自己“体会”并学会“体会”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生本课堂;体会教学;有效实施
何谓“体会”? 体会,意为体验领会。用于人对某种境界或事物的感受。《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体会”一词,且主要出现在第二、第三学段“阅读”板块的目标与内容中。例如同样是词句理解的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1]目标是“了解”。第二学段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2]第三学段是“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3]第二、三学段目标是“体会”,只是体会的要求不一样。第四学段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目标是“体味”。显然,小学中、高段要重视语文的“体会教学”。“体会”既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也是学生要逐步养成的一种能力。
在当前倡导“学为中心”的背景下,对“体会教学”具有更加迫切的需要。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主张“无为而为”,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自主。[5]理念的更新固然是积极的,但当下有些标榜着“生本”理念的语文课,其“语文味”却消失殆尽。如何在“生本”理念下实现“多学少教”与语文课教学的有机融合?“体会教学”的有效实施是关键。
一、生本课堂背景下“体会教学”的困局
“体会”一词古来就与“亲身体验”有关。在意义的演变、沿用中,“体”又引申出“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的意思,诸如“体谅”“体恤”等等。由此可知,“体会教学”,即注重帮助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感受、理解文本语言的内涵与意义,发现语言运用的巧妙与独到。“体会”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重要方式,但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只是“虚晃一枪”,没有将“体会教学”落到实处。
1.“体会教学”的滥用
“体会教学”应该在什么环节进行?有些教师并没有深入思考过。只是在课堂中随口提出“体会”一词而已,但没有实际的效果。例如一位教师在小学四年级的一堂语文课上,为了体现“学为中心”,让学生小组合作体会词语的意思。学习小组拿出《词语手册》就读了起来。显然,所谓的“体会”已经成为变相的“灌输”式教学。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体会”能力的培养有多大作用?“生本”不是一句空口号,应该从更实用、科学的角度考虑教学。
2.“体会教学”的泛用
有些教师将“体会”设计和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单”结合在一起。教师在“学习单”中明确设计出体会学习的整个路径,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体会下去即可。一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的《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时,首先通过预学单让学生理清前四节诗所描写的“地点”“原来的景象”“现在的景象”。然后设计如下体会作业:
这四节诗在格式上相似,都先写原先的景象,再通过“可是”这个词语转折,描述了现在的景象,最后发出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诗句中反复的疑问,让人体会到作者对战争的憎恨与不解。
从作业完成情况看,学生的体会是平面化的。我们以一个阅读者的身份去想象,这样的回答离文字的丰富意味实在是相距甚远。这些看上去面面俱到、层次分明的“导学单”,只是换汤不换药的作业训练而已。
二、生本课堂背景下
实施“体会教学”需要厘清的关系
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观也进入了生本时代。要整理生本理念融入语文课堂的阻碍,应该首先思考和明晰两组关系。
1.形与神的关系,注重学科味道
课堂教学技术的提升离不开模仿。追求教学技艺的形同,只是模仿的初级阶段。更适切的模仿,应该是追求教学技艺的神同。领会某项教学技术背后所代表的教学思想,如此才能将教学技术“学”到手。当前生本课堂的教学实践,因为理解不同,实践路径也有所不同,各学科也有各自的体现渠道、操作方法和步骤。小学语文,首先是一门语言学科。语文教师在实践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时,不应该一味追求时髦和热闹,应保持自己清醒的思维能力,除了知道生本课堂是依托生命本能,为学生会学、乐学、善学而设计的课堂,知道学生拥有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教育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学生的外部地位,更在于学生内部自然天性和潜能的发挥。”[6]更应该知道,语文学科有自身的学习规律和特点,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文教师既要相信学生能自己“体会”,也要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语言的悟性。
2.破与守的关系,注重学段味道
很多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呈现一种特别理性化的教学趋向。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图书馆里的小镜头》时,设计了五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
问题1: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个镜头?
问题2:“宽敞”和“拥挤”“封闭”和“清新”这两组词矛盾吗?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问题3:这两节的写作手法和以往有什么不同?用这样的写法进行描写,写出了什么?
问题4:为什么“我”却偏爱图书馆里的一个个小镜头?
问题5:这些小镜头告诉了我们什么?
以问串学,确实使整堂课显得非常简洁。但似乎还缺了点什么。例如在问题2的教学上,学生们一致认为“宽敞”与“拥挤”不矛盾,虽然很宽敞,但因为人太多,使宽敞的图书馆也挤了起来,这是用反衬的手法来写看书的人非常多……这样的体会少了点什么呢?少了学生的多元理解,少了体会内涵的过程。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具有“基础性”和“养成性”,一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必须注重“体会”能力的训练,如怎样朗读、默读、揣摩、比较等,切不可断“体会”引导之腕,求“自主”学习之新。坚守学段特点并不意味着保守,突破教学桎梏也并不意味着拔高要求。生本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师应“破”“守”有度。
三、生本课堂背景下“体会教学”的解局
“体会”学习的过程表现为外部信息和自身内部信息的结合,这种“结合”的实现要靠“对话”。正如伽达默尔的一个著名表述所说:“对话双方展开的交谈乃是一种“视域的融合”。在对话中,文本的视域和读者的视域同时呈现,读者自己的视域并不必然重合于文本的视域,最有效的对话只能是实现部分的融合。”这也启示我们,文本真正说出了什么,有赖于对话交谈中复活了什么,具体化了什么,建设性地生成了什么。[7]因此,生本课堂背景下“体会”教学的解局策略,在于教师要有目的地去推动这种“视域对话”走向生动、有效。
1.辨“文体”而为,让“体会”教学有维度
我们对任何一个文本的理解都具有二重性,既有通过文本“含义”对作者“原意”的追索,也有借助文本“含义”对“意义”的构建。[8]如果文本靠近“科学文本”,那么阅读解释当以“原意”追索为主;如果文本靠近“文学文本”,那么阅读理解当以“意义”构建为主。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是科学小品文。一位教师在教学“至少”一词时这样设计“体会”学习:
(1)破坏这些资源后,我们还能到别的星球上去吗?为什么?
(2)点拨:注意“至少”一词了吗?什么意思呢?
(3)“至少”表示最小的限度,所以,人类移居其他星球的想法能实现吗?用文中的话告诉大家。
像这样意义严谨的“科学文本”,教师在“体会”设计时关注让学生直接追索词语本身的意义,然后联系文章理性把握词语的内涵。而上文提到的《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属于文学文本,教学应让学生借助已有的感受、体验,将文本世界转换为学生的再体验、再感受。“体会教学”应讲究文本的“定位”和“定向”。
2.有“情趣”而问,让“体会”引导有温度
君子之教喻也。如何“善喻”?指教师能够有智慧地提问题,为学生创建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师、生围绕该情境展开对话,实现“意义建构”,达到“自主体会”。
如何创建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教师应该特别关注核心问题的设计,让问题尽量开放、集约。“开放”指的是问题的答案不唯一;“集约”指的是问题应尽可能有思维的含金量。可以问在难点处、重点处、转点处等。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词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诗词情感,设计了这样的导学问题:“同学们,品词如品茶,越品越醇。词学家胡云翼先生在《宋词选》中说,这首词中老和小写得最生动有趣。你认为呢?”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学问题:“同学们,你曾经和你的好朋友或亲人送别过吗?这短短28个字,你认为哪个地方的描写最能表达作者送别朋友时的心情?”这些问题,除了注重集约性、开放性之外,都抓住了学生的童心,具有趣味性和亲近性。将“体会教学”不露痕迹地糅合在问题设计中。
3.有“层次”而导,让“体会”点拨有深度
对于“体会”而言,感知语言的字面意思是一回事,真正读懂、感悟则是另一回事。对于一些意蕴丰富的文本,“体会”不应仅仅停留在作者所说文段的字面上,而应进入文字背后的话题。因此,体会文本的含义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点拨。点拨到位了,学生的“体会”便会展现一种新的情势,使“视域对话”进入深层次。教师的点拨引导可以体现在“体会”设计的层次性上。
设计的层次性可以从教学推进的整体架构去考虑。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设计教学的整体板块如下。
板块一:解译词句,入景;
板块二:品字品词,入境;
板块三:拓展品悟,入醉。
遵循这样的教学板块,由字词到画面,由情境到情感,学生对文本的体会由表及里,真正感受到了古诗词之魅力。
设计的层次性也可以从某个“体会点”的引导策略去考虑。文本中有些内容与形式,学生凭借一己之力可能很难体会到位,需要教师与学生在共同获取并理解大量感受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将“体会点”不断提升和扩大,逐渐接近学习目标。例如一位教师这样设计《清平乐·村居》的“品醉”环节。
环节一,引“醉”:农家生活为何让作者醉了呢?
环节二,说“人”:了解辛弃疾的简历。
环节三,导“情”:
(1)播放古代战争场景的影视片段。
(2)沦陷区的百姓能看见“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画面吗?只能 ;沦陷区的百姓能过上“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生活吗?只能 ;沦陷区的孩子能这样的“……溪头卧剥莲蓬”自由劳动、玩耍吗?只能 ……
环节四,吟“醉”:看着这和睦、幸福的一家人,作者怎不陶醉!(诵全文)
这样层次分明的设计、左右逢源的援引,学生的体会空间一下子被延伸了,体会自然水到渠成。当然,教师辅助学生“体会”的策略可以是多向的、有选择性的,包括还原语境、联想触发、汇聚比较等。
综观以上三方面的解局策略,教师应坚守两个原则:一是时间充足原则,教师要为学生的单独学习或者合作学习留出足够的时间;二是协助延迟原则,必须是学生“体会”在前,教师协助在后,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语文“体会教学”,应该克服“急功近利”的弊端,注重“体会”过程的设计,使“体会”成为学生生成新知识、掌握新方法以及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过程。
参考文献
[1][2][3][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苏保中.生本课堂的内涵、特征及实践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2):51-53.
[6]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4.
[7]朱贻渊.语文教育的悖论及出路[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8]李维鼎.阅读理论的分歧、阅读理解的弹性与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学习,2004(2).
【生本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体会】推荐阅读:
“生本教育”学习体会11-01
生本教育学习心得体会09-20
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思考08-14
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研究12-07
高职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11-03
现代教育技术与演示实验教学的整合研究07-29
学生发展与教育研究08-07
教育与教学研究期刊10-29
教育科学研究与方法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