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工作总结鉴赏

2024-08-08

学期工作总结鉴赏(共13篇)

1.学期工作总结鉴赏 篇一

谋学网

15秋学期《音乐鉴赏(尔雅)》在线作业

【单选题】

1.《人们叫我咪咪》选自哪一部歌剧:().《波西米亚人》.《乡村骑士》.《梦游女》.《迪诺拉》 正确答案:

2.《出走》是下面哪一位演唱的:().迪克牛仔.崔健.许巍.窦唯 正确答案:

3.下面哪一项不是与声音高对应的联觉反应:().兴奋.运动迟钝.形状体积小.视觉亮 正确答案:

4.求异的心理规律是决定下面哪一项的重要心理依据:().乐曲成败.创新性.高雅.通俗 正确答案:

5.《美学,散步》的作者是下面哪一位:().聂耳.宗白华.朱蓬勃.孙隆基 正确答案:

6.下面哪一项是关于“合奏能力”的讨论问题:().发挥整体在推动音乐发展中的作用.倾听指挥者在音响平衡中的地位.倾听自己在音响平衡中的地位

谋学网

.发挥指挥者在推动音乐发展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7.《间奏曲》选自下面哪一部歌剧:().《圣母悼歌》.《乡村骑士》.《梦游女》.《天鹅湖》 正确答案:

8.中国演奏家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下面哪一项:().天赋差.学习能力差.想象力弱.文化知识匮乏 正确答案:

9.《英雄的生涯》的作者是下面哪一位:().理查·斯特劳斯.德彪西

.拉赫玛尼诺夫.肖邦 正确答案:

10.由一种感觉引起其它感觉的心理现象叫做下面哪一项:().想象.联觉.视觉.听觉 正确答案:

11.马踏飞燕出土于下面哪一个省:().四川.云南.甘肃.贵州 正确答案:

12.从作品角度看,音乐能否引起明确的内容理解取决于下面哪一项:().持续而稳定的联觉对应关系.持续而跳跃的联觉对应关系.非持续而稳定的联觉对应关系.非持续而跳跃的联觉对应关系

谋学网

正确答案:

13.《拉奥孔》是讲下面哪一种精神的:().柏拉图精神.古希腊精神.古罗马精神.古埃及精神 正确答案:

14.《胡笳十八拍》是下面哪一位的管子独奏作品:().章红艳.于红梅.朗朗.胡志厚 正确答案:

15.下面关于《莫斯科河上的黎明》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作者穆索尔斯基

.该作品对于人们培养联觉、展开联想是很好的例子.曲子从低音进来、长音进来

.曲子刚开始部分给人黎明来临沉重之感 正确答案:

16.形式与体裁的经验不包括下面哪一项:().节奏之美.创作之美.旋律之美.音色之美 正确答案:

17.《蓝色狂想曲》的作者是下面哪一位:().贝多芬.肖邦.格什温

.理查·斯特劳斯 正确答案:

18.《G弦上的咏叹调》的作者是下面哪一位:().贝多芬.莫扎特.巴赫.肖邦 正确答案:

谋学网

19.下面关于《芬兰颂》中主题2的内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苦难.觉醒.沉重.压抑 正确答案:

20.下面关于廖尚果描述错误的一项是:().即青主

.中国音乐理论家

.生于1892年,卒于1959年.著作有《乐话》和《音乐通论》 正确答案:

21.下面关于格伦·古尔德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性格孤僻

.以演奏巴肖邦曲闻名于世.以演奏巴赫乐曲闻名于世.加大那钢琴演奏家 正确答案:

22.《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作者是下面哪一位:().张寒晖.崔健.聂耳.冼星海 正确答案:

23.下面哪一首曲子暗示了“音乐中包含着各种内容的表现,说不出表现的是什么是因为你听不懂”的审美观念:().高山流水.梁祝.马赛曲.马刀舞 正确答案:

24.构成音乐审美能力的三大要素不包括下面哪一项:().能力.习惯.知识.经验 正确答案:

谋学网

25.萨利埃里是下面哪一国的著名组曲家:().德国.法国.英语.意大利 正确答案:

26.威廉肯普夫擅长下面哪一位的作品:().柴可夫斯基.普列特涅夫.德奥.肖邦 正确答案:

27.《音乐何须“懂”》的作者是下面哪一位:().宋瑾.周广仁.青主.周海宏 正确答案:

28.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欣赏音乐的能力方面的内容:().知觉的能力.注意的能力.记忆的能力.创作的能力 正确答案:

29.理查德·瓦格纳是下面哪一国歌剧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意大利.英国.德国.法国 正确答案:

30.下面关于约翰·凯奇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美国人

.著名实验音乐作曲家.听觉艺术家.诗人 正确答案:

谋学网

31.妨碍我们享受音乐艺术的核心原因是下面哪一项:().知识缺乏;听不懂.听不懂;不会听.知识缺乏;不会听.能力不足;知识缺乏 正确答案:

32.玻利瓦尔青年交响乐团是下面哪一个国家的:().爱沙尼亚.委内瑞拉.罗马尼亚.意大利 正确答案:

33.《月亮颂》选自下面哪一部歌剧:().《水仙女》.《迪诺拉》.《梦游女》.《天鹅湖》 正确答案:

34.下面哪一位被誉为“钢琴诗人”:().肖邦.贝多芬.莫扎特.巴赫 正确答案:

35.有序,体现为下面哪一项的结构“严谨”:().音响.节奏.音准.演奏 正确答案:

【判断题】

1.社会经纬栏目和法制进行时栏目片头要选择给人深沉感的曲目。.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2.刘珅演奏的钢琴《野蜂飞舞》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谋学网

.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3.在音乐欣赏中,不一定非要用文学化、美术化的内容区解说音乐。.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4.音乐欣赏中的通俗指的是音乐的音响与它要表现的东西在联觉上对应德特别准确。.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5.优美是音乐表现的唯一范畴。.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6.“听不懂”——说不出音乐表现的是什么,说明听者欣赏水平差。.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7.听觉是音乐与表现对象之间的桥梁。.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8.每一步音乐作品都是有原作的,所以我们在理解阐释它时要遵从原作。.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9.不要总把自己的好恶当成公论。.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10.每一首作品的绝大多数部分作曲家都有透露明确的表现意图。.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谋学网

11.从丰富性原理出发,好的音乐,丰富多彩,富于变化;坏的音乐,单调枯燥,没有变化。.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12.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音乐的风格不同。.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13.谢德林的管弦乐曲《鲍莱罗》被称为配器史上的里程碑。.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14.音乐通过自己特有的途径——乐曲本身来体现视觉印象、情绪、感情体验及思想观念与戏剧性内容。.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15.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是清代的著名思想家李贽。.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

2.学期工作总结鉴赏 篇二

一、课题的提出

审美教育是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直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开阔文化艺术视野,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一生的生活、学习、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益处。因此,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施美育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艺术教育内容。据此,我确立了《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研究》这项课题。

二、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以美术教育理论和《艺术概论》为指导,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有主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美术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懂得美、表现美,做品格美的优秀人才。

三、研究目标

以课改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以学校美术教学为主要途径,以情境感染、实地考察、亲身再现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努力提高学生认知作品的美,从而深化到认知生活的美、认知人品的美、认知精神的美,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主动克服缺点,促进学科知识共同发展。

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校园正气十足,处处洋溢着美的气息,学生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学校人文环境充满艺术之美,能净化灵魂、启迪智慧。通过课题研究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他们各自的体验、创意和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四、研究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练、多动,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想象创造的时间与空间。

(二)实用性原则

针对学生感知力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把校本课程落到实处。

(三)灵活性原则

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灵活地调整内容形式,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四)开放性原则

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适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上。

(五)因材施教原则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环境,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并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综合审美能力。

五、研究的内容

(一)通过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现状及分析造成这种原因的主要因素

(二)探讨关于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及与语文等学科整合,在美术教学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三)以欣赏教学为阵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激发学生创作情趣

(四)以人代班,以班代校,全校性改善学风、校风

六、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卷、交流,了解学生现状。我发现我校有90%以上的学生喜欢上美术课,只有10%左右的学生对美术不是很感兴趣,对如何欣赏美术作品所知甚少。

我承担的是初中美术教学任务,学生对于课堂上参与美术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涨,因此在问卷调查之后我有选择性地与部分学生进行了个别的对话。通过与他们的谈话我发现学生不愿意参与课堂活动的原因主要有: (1) 学校学生全都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学生对美术的知识掌握得较少,小学一般没上过正规美术课,而且学生和家长认为学习美术没有用,既不能成为艺术家,也不能成为美术大师。 (2) 学生实绘画意识较强,但写实能力普遍较差。许多学生作品内容贫乏、造型呆板,画来画去老是那几种东西,不断重复着自己的过去,有的索性照书上的范画临摹一张敷衍了事。在创作中更是面对一张白纸苦思冥想,不知如何下笔。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首先转变他们的观念,让他们知道学美术不单单让大家去创造美,成为美术大师或艺术家,主要是让大家去感知美、去欣赏美,陶冶我们的情操。然后,我充分结合教材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最后,向学生们提出希望,体现美术教学宗旨: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一)体验学习的整合课

比如《漫画联想》一课要求学生理解漫画的“漫化”过程,学生利用图片处理功能对自己的照片进行色彩高反差、拉伸、变形处理,这样,他们都明白了漫画夸张的手法。

(二)探究学习整合课

比如《民间艺术剪纸》一课,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剪纸的由来、剪纸艺术特色、剪纸欣赏、剪纸制作、剪纸历史、剪纸的发展……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找到了更多的信息资源和交流空间。

(三)整合的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教育信息显示的多样化,形象逼真、生动、新颖,可创设多样化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学习兴趣对思维能力的形成发展具有启发、导向的作用。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营造有利于尊重个性、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调动其创新勇气。

七、实验取得的成果

(一)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生欣赏、绘画能力得到了主动发展。我校学生在全国绘画比赛中有12人获奖,在河北省绘画大赛中有两名学生荣获二等奖、两名学生荣获三等奖。学生的多幅电子作品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在学习中学生熟练掌握了计算机的操作程序,提高了科技意识,使他们愿意学、会学、主动学,并把这种主动发展延伸到课堂以外,整体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二)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我们承担的实验取得了以下成果:美术课堂实录获得河北省一等奖;美术教学设计荣获河北省三等奖;美术课件荣获河北省三等奖;美术优质课荣获秦皇岛市一等奖,秦皇岛市中小学美术教师智能大赛一等奖;所辅导学生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省、市奖励;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市级骨干教师,今年11月参加河北省骨干教师培训,论文获奖发表。

(三)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3.鉴赏画、鉴赏人、更是鉴赏生活 篇三

一、鉴赏画

叶三是鉴赏家,最直接的体现是其与大画家季匋民共赏画作。叶三这个人物凭借其生活经验和对画的最朴素理解,用最简洁、准确的语言一针见血,直击要害地对季匋民的画予以评价,以至于让“最讨厌听人谈画”的季匋民“首肯”他的评价。可见叶三确实具有鉴赏家所应有的素质。

一般人鉴赏画的常规做法,无非是对画面的色彩、构图等外在的形式作简单的欣赏。而叶三却不,他看到的是画中的“意”。季匋民画的特点“笔致疏朗,善于利用空白”是大写意,叶三的评价只有一个字“好”,乍看有奉承的意味,但是他确实能够“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他的评价实在而不花哨,没有虚伪,只有真诚。“他从不瞎评论”,而是以其内心真实感受一语中的地道出画的好处。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能赏出季匋民画作中的“美”,而且能赏出画作中的不足。“红花莲子白花藕”竟使得一向“从不当众作画”的季匋民也为他“破例著胭脂”了。不仅如此,他还能辨认是否是李复堂的画。由此可见,叶三是一个真正的“鉴赏家”。

二、鉴赏人

孟浩然曾经感叹“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贾岛也曾说“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在季匋民心中叶三无疑是他的“知音”。不仅能赏他的画,亦能赏出季匋民骨子里不流俗,他的画“不装模作样,没有江湖气。”文人雅士爱荷,季匋民也不例外“最爱画荷花”,尤其喜欢墨荷,“荷梗甚长,一笔到底”。荷,高洁之征象,更何况白荷?叶三欣赏他的画,难道不是欣赏他的为人之品,而且是“出于肺腑”的?

身为果贩的叶三,一个小小的商贩,却得到大画家的青睐:季匋民独独对他“另眼相看”,他画画时“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甚至送画给他并称之“泽之三兄”。这是为什么,“这样一个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叶三的大儿子是“店里头一把算盘”,“老二也很能干”“叶三抱孙子了”。叶三算得上儿孙满堂,家境富足。他完全可以在家安度晚年,尽享天伦之乐。但是,“叶三还是卖果子”正如文中所说“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他做到了:他搜罗到最好的水果,如,“别处没有”的西瓜,他最先想到的就是给季匋民送过去。甚至在季匋民死后,他“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看来,叶三不仅是对季匋民的画赏识更是对季匋民这个人赏识和敬重,而季匋民何尝不是赏识叶三这个人呢?作为商贩的叶三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笔者看那是情理之中,毕竟他还是个果贩子;季匋民死后,他的画成为“精品”、“神品”,画价大增,面对“要多少钱都行”的诱惑,叶三爽利而坚定地说:“不卖”。一个朴素纯真、不涉功利的叶三形象,凸显在我们面前,真实而又高大。可见,叶三对美的追求不是热血沸腾的一时冲动,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以一生的追求去力行,最终画随他共存于地下。那何尝不是他“死了都要爱”的执着?

以果为媒,以画为介,我们似乎看到了叶三和季匋民之间显现出的人性之美:执着、本真、纯洁。

三、鉴赏生活

叶三,果贩?鉴赏家?当这样的身份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时,是多么令人费解?但是叶三确实做到了。他能够成为“鉴赏家”是必然,还是偶然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卖果子的叶三是一个怎样的人?也许能解开谜团。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但是他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他“出去买果子比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而且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过,都是一些“得四时之先”树熟的、大的、均匀、香甜、好看的果子。一个与众不同、懂得欣赏生活、有品位的以审美眼光去追求生活美的叶三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再说,“他也喜欢到处跑”,以至于他和送果子的人家很熟,熟的连“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他和果园主人也不是一般的熟,熟得“像是亲家一样”。勤快的叶三不仅送去了果子而且给一些深居简出的人送去节令。

丰子恺先生在《豁然开朗》中说:“你若爱生活,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生活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有着不同于世俗商贩审美眼光的叶三,因他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美的执著追求,能够不间断地观察并发现生活中的美,所以他“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他对生活的挚爱不仅增加了其丰富的阅历,同时也提高了他的生活品位和生活情趣,当然显著提高的还有他的鉴赏力。“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叶三能赏出季匋民的画“意”也就不足为奇了。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汪曾祺的小说《鉴赏家》正是借助“这样一个”平常而又独特的叶三形象,向我们阐释了鉴赏家的内涵:对生活的热爱源自内心,善于观察、发现并以积极的人生态度追求生活中的美。如果我们能像叶三那样对真、善、美执着地追求,那么,我们也能成为“鉴赏家”,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4.学期工作总结鉴赏 篇四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文化常识:

1.崔颢:唐代诗人。

2.黄鹤楼:在今武汉市,传说三国时费祎登仙驾鹤于此,故得名。

二.重要注释及典故:

1.历历:清楚可数。

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

3.乡关:故乡。

三.重要语句理解及主旨:

1.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表现了缠绵的乡愁。

四.习题:

【第一组】

1.“乡关”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首联引述了有关黄鹤楼的传说。

B.颔联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描绘了诗人登楼所见江上美景。

D.诗歌抒发了诗人旅途劳顿的愁绪。

【第二组】

1.“历历”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恰当的一项是(D)。

A.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直接表明了此楼临江而建的特点。

B.颔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C.颈联写出了诗人放眼望去,江上的景色凄美动人,令人伤感。

D.尾联表露了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使诗意重归于开头渺茫的境界。

【第三组】

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首联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

B.颔联中有诗人对岁月、世事的感慨。

C.“历历”、“萋萋”采用了叠词来写江上美景。

D.《黄鹤楼》是一首七言绝句。

5.音乐鉴赏总结 篇五

选修流行音乐鉴赏,开始,我以为流行音乐鉴赏仅仅就是平时我们听到的音乐,事实并非如此。在课上,老师主要是给我们介绍平时我们并没怎么接触的西方黑人音乐,我们欣赏了很多不同风格的音乐,给我们增长了很过知识,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不会再像原来那样只会听歌,不能领会到歌手所要表达的情感。本学期我选修音乐鉴赏课,初衷只是为了学分,但自从上了这门课之后,才真正感受到了那份艺术的震撼,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通俗流行音乐充满了吸引力和号召力,这是因为符合了年轻人的口味。但盲目追求流行的同时我们也丢失了一些东西,流行中的确有很多好的东西,但也有很快餐的音乐,现在终于知道老鼠爱大米有多可笑了。

只从第一次上了这门课,我就对这门课很感兴趣,无论是老师的授课方式还是音乐本身,我觉得受益匪浅,了解了不同音乐的发展史。

透过音乐学习,不断培养我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那优美、和谐、充满想象力的旋律,会开拓我们理性思维的空间,引发我们创造性的遐想。音乐欣赏的作用在于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并使人从中汲取激情和前进的动力。虽然我是第一次选修这门课,聆听好音乐的时间不多.但我真的感觉到了音乐给我们带来的一切.不敢想象没有音乐世界是什么样子.虽然没有每次都去,可是我去的每次都用心听了.感谢老师,感谢音乐鉴赏课。我知道以后的时光中能有这样的时间听音乐的时候不多.可是我很珍惜这样的机会.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她将永远伴我向前迈进。我想让音乐支撑起所有的价值和尊严,因为音乐让我多了一份睿智,让世界多了几缕温馨……

6.诗歌鉴赏总结 篇六

(1)常见表达方式:

A、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寓理于景、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古讽今)

B、描写(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动衬静、明暗相衬、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远近、上下、实写和虚写,C、记叙(赋)、议论、问答、说明,叙议结合(先记叙后议论)

(2)常见表现手法:象征、用典、比兴、联想/想象、衬托/映衬/反衬/衬托/烘托、渲染、化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少胜多、以小见大、以乐写哀

(3)常见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反复、反语等等。

(4)常见篇章结构:层层深入、呼应(首尾呼应)常见、先总后分、先分后总、详略得当、过渡(巧妙过渡)常见、铺垫、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线索) 、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篇末点题)

(5)常见语言特点:清新自然、平淡质朴、简洁明快、浓墨重彩、诗情画意、含蓄隽永、清新雅致、形象生动

(6)常见流派风格:现实意义、浪漫意义;豪放派、婉约派;山水派、田园派、边塞派;沉郁顿挫(杜甫)常见、豪放飘逸(李白)常见、质朴刚健、清新俊逸、诗中有画(王维)常见、平淡自然(陶渊明)常见、隽永含蓄、阴柔婉约、哀怨凄婉等等。

(7)常见描写角度:描写景物的角度:仰视、俯视、平视、远看、近观等。描写范围的角度:形状、声音、色彩(绘形、绘声、绘色)常见等。用笔的角度:正面与侧面,繁笔与简笔、动与静、点和面等。

课后拓展:

诗歌鉴赏应试策略:

(1)要读题,要读人,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和题干的.提示等。

(2)分析词义、分析句义、分析意境、分析形象、分析写法。

(3)掌握正确的鉴赏流程: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

鉴赏程式一: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鉴赏程式二:①这 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包括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作者)?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写了什么物景?抒发了什么志情?②怎样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③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效果)?

(4)简答题中含义是什么、寓意是什么、蕴涵着什么一类的题目很多,要求回答时在理解文章表义时,必须由表及里,深刻理解其内涵。内涵的把握,在现代文中一般从文章的主旨出发考虑;古诗文中一般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去考虑。

7.新学期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四个抓手 篇七

一、从学生的学习习惯抓起

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养成习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幼儿园学生,班主任往往就是他们心目中的榜样、理想的化身,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对他们成长的影响尤为重要。一句失败时的鼓励、一句成功时的祝福有时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教师应该正确把握学生的心态,及时提出阅读习惯、倾听习惯、探索习惯等习惯的具体要求,加强规范的训练和督促,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实现“从规范到习惯,从习惯到自然,从自然上升为一种风格。”

二、从学生的行为习惯抓起

有人说,学生如一张未曾写过的白纸,没有形成难以修正的坏习惯,且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当成一件关系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大事来抓。在现实教育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对自由与纪律、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认识上有偏差,强调个体自由的同时,较为忽视纪律、规则约束;强调自己的喜好需求,忽视别人、集体的利益和需求。我们班主任的工作更要从抓好学生的每一天开始,充分利用好随时随地随事的教育机会来实现。每天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认真督促检查,及时制止和纠正学生的违纪行为,而且要持之以恒,不可间断。我们可以开设星级评价栏,对班上每天的突出事迹和重大活动随时记载,每天一小结,对表现好和突出的人给“星星”,并推出“日星级标兵”“周星级标兵”和“月星级标兵”。让学生对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快乐体验,明确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为下一阶段的努力确定新的方向和目标。

三、从生活自理习惯抓起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在《自立歌》写道:滴自己的汗水,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真好汉!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对孩子的溺爱、娇惯的家庭又为数众多,因而使得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下降。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要充分相信孩子,鼓励他们从小事做起,孩子们才会乐于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要多表扬,少指责。因为学生的能力有限,有时做的事不能像大人所预料的一样。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学生在做事中肯定会遇到困难,老师一定要及时地给予帮助,不让孩子失去信心。

四、从卫生习惯抓起

知易行难。卫生要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更要从每一天抓起。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特别是学生的自律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差,模仿能力强,虽然有时候一句表扬的话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有时只有三分钟的热度,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就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和强化。我们可以开展“我爱班集体”“我是班级小主人”“环保小卫士”“卫生小能手”等一系列活动,虽然任务少,但要每天坚持也不容易。

班主任工作重在腿勤、眼亮、动作快,尽量将不好的习惯在萌芽状态时就消除。养成良好习惯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期坚持,落实养成教育也不是一人之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愿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与学校的“小主人”携手,共创美好的明天。

(作者单位 湖北省十堰市郧县杨溪镇中心幼儿园)

8.中外音乐鉴赏总结心得 篇八

STU Ezer Yao

跟大多数时下的年青一代一样,我是一个热衷于摇滚与电子音乐的现代人。平时的我是比较少自发去接触西方或者中国的经典名作的。即使对某些古典名作耳熟能详,但我却大多数连名字都叫不出,也不会花费心思去细细品味。想必是现代流行音乐才更加贴合现代人的生活态度吧,又或者名作的头上总带着“高贵典雅“等光环。那些经典名作和传统音乐总给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一种距离感,让人难以接近。这似乎已经是青年一代的普遍想法了。也正因为此,传统音乐才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

虽然我是一个更加倾向于流行文化的人,但这并不会使我排斥经典音乐作品。我确实是带着了解与学习音乐名作的想法来上这一学期的课程,期望它能带给我不同于流行音乐的感受。通过这一学期与老师同学一起探讨、赏析音乐名作,我想我已经收获了不少。虽然我只看到这绚丽的音乐世界的小小一角,但这匆匆一瞥,已经使我对它的缤纷色彩流连忘返。

先从西方音乐名作说起吧,德彪西的《月光》应该是我最喜欢且印象最深的一首曲子了。从最初听到《月光》到现在大概也有10年了吧。还记得初次听到这首曲子的那时候,正是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安谧的琴声,就如同窗外那柔和的月光一样,洒在我的身上,穿透至我的心房。一时间,月色的温柔与我同在。那悠扬的琴声仿佛让我听到了月华的呼吸一般,温柔却富有律动性。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喜欢这首《月光》。这就是好音乐的魅力所在吧。它的每一个音符,都给你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那流淌着的旋律,既像动听的低语将故事娓娓道来;又像神奇的画笔,渲染出流动的画面。你一旦沉湎其中,就会发现它正如同一个

生命因为音乐而完整

变幻莫测的梦。

说到德彪西的《月光》,不妨将它与贝多芬的《月光》比较一下。贝多芬这首名气更大的传世之作,虽说《月光奏鸣曲》是他人强加这首曲子的名字,其本身原是贝多芬思念心上人之作。但它作为古典音乐代表作之一,我们可以发现它与德彪西的印象派作品《月光》给人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若说德彪西的《月光曲》是一出缓缓道来的影片的话,贝多芬的《月光》就是一幅充满立体感的油画。它就像是一幅动人的瞬景,没有那种流动的感觉,却让你觉得整个故事都在其中,值得你去细细推敲和品味。

跟西方的古典音乐不注重音乐的名称不同,东方的传统音乐将音乐名称看作是音乐重要的一部分,常常用利用名字来赋予音乐新的内涵。这在我国的传统音乐中很常见,例如《平湖秋月》,《渔舟唱晚》等。而我这个人有时候对有标题的音乐有一种“恐惧”的感觉。这是因为我认为音乐的内涵容易被只言片语的标题所歪曲。我总是试图在音乐上听出更多文本之外的东西,避免对某首曲子作太多形象上的联想,这样才能抛开一切的对音乐本身的束缚,感受其中的真善美。

还记得老师给我们放《二泉映月》的那一次。这首著名的曲子我以前已经听过很多次,但却一直对其名为《二泉映月》不甚理解。直到老师向我们说明,这首二胡绝唱是天才音乐家华彦钧回首多年来变化无常的人生际遇,感受自己的心境变化,最终锤炼而成的一支曲子,本名应为《依心曲》,《二泉映月》不过是后人赋予这首曲子的诗情画意。或许,只有我们用心去倾听和感受曲子的灵魂,直到我们领悟到阿炳看破一切沧桑过往后笑对人生的豁达心境,我们才会明白《依心曲》才是这首绝唱的真名。而另外一件让我感到很庆幸的事,是老师给我们播放的《二泉映月》是未经数字处理过杂音的拷贝。当年录制这首名曲时的风声跟

其他吵杂声充斥其中。但就是这样糟糕的音质却叫我陶醉其中,这种未经雕琢的声音,给我深深的震撼。想来真正的音乐本身是可以超越它们的物质载体而直抵人的心灵深处,使你一听倾心的。

9.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复习总结 篇九

对于高中阶段学习语文学习,诗歌鉴赏是一个很重要的板块,它涉及到的知识点和答题的方式方法,很多能够运用到文学阅读中,所以,学习好诗歌鉴赏这个板块是很重要的。

诗歌中的考察最主要的就是意象和意境的考察,那么分清楚这两个和学习好这两块,也是很重要的。在诗歌鉴赏中,主要的是对诗歌的形象(像、境、情)、诗歌的语言、诗歌所运用到的表达技巧这三个方面的考试,而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般是综合起来学习的。

那么,我们现在就分开来对诗歌鉴赏这个板块进行讲解。

(一)、古文诗歌中的形象与意境类:

大家都知道,诗歌不是纯粹的描述什么,而是作者要通过这样的描写,表现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情感,这才是诗歌的主要目的。正如在综述中讲到,诗歌的意象中包含了像、境、情,这三个要素的考试也是最主要的考察点。

(1)、抒情主人翁自己的形象,比如氓之妻、屈原、白居易、陆游、李煜、李清照;

(2)、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比如氓、琵琶女、刘兰芝、李凭;

事物形象:托物言志诗中所吟咏的形象,比如柳、梅、竹、雁、蝉、杜鹃; 景物形象:诗歌所描写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观,比如春江花月夜、蜀道险境、赤壁美景。

看资料1、1题《春晓》,回答什么是意象。

1、意象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其实中国古代的诗歌意象都是具有比较固定的意义指代的,一些物象由于自身某一特性,而成为人类的情感或品格的载体,从而形成具有特定寓意的常见意象。熟记这些意象,应从其特性入手,揣摩这一特性与寓意之间的关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2、常见意象代表:

1)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 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 或恋人思念 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 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2)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3)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4)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5)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3、表述意象最常见的句子(熟悉、了解):

柳:以折柳表惜别。柳因其缠绵柔长的特点而成为多情之物。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如青春。落花,又恰在春末,落花便意味着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兼有伤春、悲春之意。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梧桐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梧桐不耐寒冷,秋至而叶黄,秋深而叶落,且叶大如掌,易形成强烈的观感,令人易生悲秋之意。再者,雨滴梧桐(与雨打芭蕉类似),如泪滴纷坠,令人肠断。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菊:喻隐逸,高洁,脱俗。菊花笑傲风霜,且不愿其它花种同开,所以,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雨尽已无擎雨盖,惨菊犹有傲霜枝。

梅:坚强,不屈不挠,在逆境中抗争。不改变自己的气节。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芳草:喻离恨。芳草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恰似离别的愁绪。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鸟:飞鸟可任意飞翔,象征自由。鸟声清脆明亮,又是春天的写照,或是幽静的反衬。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月:月圆总易让人想起团圆的话题,所以月便成了思乡的代名词。月皎洁无瑕,高悬空中,常为诗人自喻,或喻君子、志向。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云:一是来去自由,喻游子、飘泊、自由。二是遮蔽光华,喻小人。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雨: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眼泪。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流水:流水一去不返。引申出流年似水。再加上流水悠悠不断,也喻愁怀别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雁: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同时雁是传说中的信使,又有怀念故人之意。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其他一些:

要了解物象的寓意,关键是了解物象自身的特性,结合语境来大胆推测。露:人生的短促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草木:荒凉,兴衰之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松 :清幽、隐逸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长亭 :送别,依恋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夕阳:暮年,衰老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杜鹃(子规)哀伤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白发:衰老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看资料1、2题

4、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所以多个意象组合构成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意象+意象=意境

看1、3题

5、诗歌形象、意境类答题方法点拨:

在前文中已经说到,意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诗中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1)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

2)概括形象特点;

3)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

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绘景)。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析景),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悟情)。

看1、4 题

(二)、诗歌鉴赏之语言技巧评析

诗歌的表达效果是多方面的,它或一字提挈全篇,习惯上被除人称作“诗眼”;或是在动词、形容词、副词的使用上造语精、造语新,表情达意自然贴切,人们称作 “炼字”;或一句举足轻重,给人启迪,人们称作“炼句”这些都是鉴赏的基本内容。其具体考查内容是比较丰富的。但要注意的是,“炼字”、“炼句”往往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答题时要从两方面去发掘。

既然是要对诗歌的语言技巧进行鉴赏,那么我们应该首先熟悉和掌握语言技巧表达的两个方面: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重点是描写和抒情。

描写方式:可分为正面、侧面(渲染、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景书怀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己)

2、艺术手法

1)、修辞手法及作用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互文、反复等。

修辞作用:比喻、比拟、夸张------更形象具体与生动。

排比、对偶、反复------音乐美、形式美、强调突出,抒情酣畅

设问、反问------增强语气。

双关------幽默,风趣,含蓄曲折

对比------特征鲜明突出

2)、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写景抒情的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动衬静、虚实相生、乐景哀情、以景结情。

咏史怀古诗:对比、反衬、借古讽今等。

边塞诗:渲染、烘托、以小见大、象征等。

即事感怀诗: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乐景哀情、对比、铺垫、照应、联想、想象等。

看题2、1

3、语言表现技巧类型题答题技巧:

1)、对于这类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一下几种: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描写(表现)手法?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那么针对这一的提问方式,我们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对问题进行解决。

2)、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总结)。

看题2、2

(三)、诗歌鉴赏题型分类

在诗歌鉴赏部分,根据之前的一些提示和总结,那么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种常见的高考考试题型。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型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第六种模式

分析主旨型题

以上的这几种题型通过我们细致的观察,其实可以很清晰的看出都是根据诗歌鉴赏的依据去定题的,那我们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依据我们鉴赏的条件去答题。

那么下面,我们就对这些题型一一的做个分析和讲解。

1、分析意境型

其实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到了关于这类已经题型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那么我们还是要从意境说起,那么什么是意境?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那么我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要三方面缺一不可。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具体的方法解析如下: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绘景。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景。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看题3、1

2、分析技巧类型

艺术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艺术手法。艺术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那么,我们再来对这一类的题型中涉及到知识点进行一个梳理。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景书怀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重点是描写和抒情。

描写方式:可分为正面、侧面(渲染、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互文、反复等。

常见诗歌类型所用到的一些修辞手法:

写景抒情的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动衬静、虚实相生、乐景哀情、以景结情。

咏史怀古诗:对比、反衬、借古讽今等。

边塞诗:渲染、烘托、以小见大、象征等。

即事感怀诗: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乐景哀情、对比、铺垫、照应、联想、想象等。

这些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以及修辞手法的一些常见作用,我在这里也简单的罗列一下。1)、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予着诗人的情感爱憎。2)、.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3)、联想想象——想象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4.)、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象征

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6.)、使用叠词 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7)、托物言志

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含蓄蕴藉。8)、细节

真实准确传神 9)、白描

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即表现)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常规解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释原因。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总结)——析感情。

看题3、2

3、分析语言类型题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这种题型没有必要过多的赘述,只是我们需要识记一些常见的、能够被我们轻易的拿出来运用的词语就可以了。

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3)、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一般解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看题3、3

4、练字、炼句类型题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诗歌练字的代表就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字。

常见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一般解题思维: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3)、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4)、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看题3、4

5、一词领全诗歌类型题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歌的关键,为什么?

一般解题思路: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看题3、5

6、分析主旨类型题

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

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一般提问方式:

1)、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一般答题模式:

1)、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2)、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看题3、6

(四)、诗歌板块小结:

1)表达的过程要完整。一种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达一定有一个过程。我们在表达这种感悟、情感时,一定要把过程讲清楚。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了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3)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反映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只要真正地理解了,表达流畅应该是能做到的。

10.学期工作总结鉴赏 篇十

【关键词】美术 鉴赏 看 听 说 画 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B-0163-02

一、现状分析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材(湘版)

毋庸质疑,被选入美术赏析教材的美术作品几乎都是经典的,值得广大学生了解与欣赏。但问题是很多作品已经大大的远离了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很难激起兴趣。但是这些经典的作品学生不喜欢,难道就不要学了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那么就需要教师通过怎样的方法让学生有兴趣学,并在学习中体验感悟到美术的美。

(二)学生赏析的参与性

大部分教师都以为美术欣赏课很好教,在课上放一些美术作品让学生谈谈作品内容,作者创作思路,最多再介绍一下作品的背景,似乎很简单,很轻松。但实际上,确实是太“轻松”了!试想,就是连着看,连续几幅看下来,又有几个人不觉得单调、枯燥呢?所以要提高美术鉴赏效果与质量,让学生真正受益,必须通过多元化的参与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并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美术作品的魅力与自我价值的存在。

二、解决策略

通过看、听、说、画、做“五位一体”美术鉴赏法充分创造让学生积极参与的途径,在参与中激发兴趣、开放思维,体验美术作品带来的审美体验。

(一)看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在课堂上,教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视觉环境,一方面是硬件的保障,有一个宽敞明亮的美术教室;布置一个有艺术氛围的美术教室,挂一些美术家的图片、作品与名言。另一方面是看者的素质,告诉学生要做一个文明的观众。在初期赏析美术作品时,不允许学生私下交流,先通过画面看自己的观点,就好比在音乐厅中观看演出一样,必须等一首曲子终了才能离座,这样的素质在第一节美术课中就要给学生要求。还有一方面是看的策略,根据需要可以整体看与分段看,重点看与辅助看相结合。看的过程中还要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到看中有思考。例如在鉴赏作品《韩熙载夜宴图》的时候思考美术作品的主题是审美,整个过程是怎样变化的,随着场景的变化,主人公的情感有怎样的差异。

(二)听

听,这里是指欣赏一幅画前,可以先了解这幅画的一些信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去欣赏画面。听,可以包括听教师讲解,听熟悉作品的同学给大家介绍,听一些诸如《国宝档案》等节目的视频信息等。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普及,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有效的利用新型媒体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课堂效率。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经常到美术馆观看画展,但是美术是视觉的艺术,我们可以有选择的带领学生适当的去参观扬州美术馆、南京博物院等场所,听解说员的讲解和介绍,有助于我们赏析一些高质量美术作品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说

这里的说指的是学生的讨论与辩论。讨论指在欣赏一幅作品过后,给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辩论指在上有关章节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围绕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例如在上《新的实验》一课中,学生对波洛克绘画的方式产生了分歧。部分学生认为,艺术作品特别是美术作品,就应该有她的样子,通过作品展现美,传递美,而不应该具有这么大的随意性;也有学生认为美术嘛,就应该随时代发展,体现它的时代性、创新性,而不受限于固有的形式。

对于这样的分歧,教师可以充分拓展。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分成两组,收集资料,包括文献资料与音像资料,并说明自己坚持的理由。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主动去研究学习的效果远远好于教师的讲授。同时准备的过程中体现了合作学习,辩论的活动中也体现了交流学习。这样的方式学生也特别喜欢,对提高学习兴趣也很有帮助。

(四)画

美术赏析课不是只看不画的课,有些作品要想更深入的去了解,去感知作者的作画意境,肯定是要动手试一试的。但是这种试一试是有度的,不可偏离了美术鉴赏的初衷。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相对的欣赏和理论的知识较多,学生真正的实践很少。学生亲自的体验和尝试性实践,既能培养学生对于课堂的兴趣,又能让其感受到在课堂中自己的感知学习,效果必然更好。湘版美术《新的实验》中,有关于波洛克艺术的部分,笔者在上课之初先带领学生走进画室,去用颜料在画纸上随意挥洒来感受波洛克的艺术特征,在此基础上再来讲解其艺术表现形式和时代的关系等。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实的感受了艺术的本体性特征,更好的便于学生去理解现代艺术。同时在欣赏一些国画作品的时候,让学生拿起毛笔,去尝试诸多的皴法,感受皴法不同所形成的画面效果,这些都是更有利于我们教学的深化的。因此,美术鉴赏教学离不开实践,必要的时候还是要动手画一画。画的好坏已经无关紧要,关键是有没有尝试到领悟到,有没有感知到艺术的本质魅力。

(五)做

“做”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指老师要做的事:

1.做足备课工作。教育界留着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简而言之,就是教师要比学生懂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才有资格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教师。欣赏美术作品,看似简单,如果教师备课不充分,只是单纯的就美术画面谈美术,那也会很枯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的去联系画家的生平,美术作品时代背景,包括画家的生活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甚至是画家轶事等。有了这些知识,美术课才会生动、丰富、鲜活乃至具有人文意义。

2.灵活运用教材、教法。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一个善于思考的教师应该永远没有固定不变的教材,应该敢于昂首做学科的教育决策者。”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的可以“教教师所擅长的,教教师所爱好的,教学生所喜欢的。”

3.善于运用教师的美术作品。美术欣赏课,书本上大多是一些大师的优秀艺术作品,学生长期欣赏必然会产生枯燥感,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去调整和改变教学设计安排,适当的引入教师自己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一个美术教师,没有像样的美术作品是无法让学生信服的。

另一方面是指学生做的事:

1.课堂是学生展示的舞台。美术鉴赏的学习既是一个学习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的必需,因此在课上,教师需要适当的降低“话语权”,退至后台当“导演”,把活跃在舞台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施教学手段的多重组合,把紧张、枯燥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活动。“智慧是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在学生的对话中获得能力。

2.合作是学生必要的素质。合作精神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各种心理品质之一,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内容是合作性很强的,作为教师就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合作机会,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体会集体的力量,在合作中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

“对于美术教育,我最终关注的不是美术的内容,而是能让人产生愉悦的、精神的探讨。”这是一位美术教育家所说的,它提升了美术教育的内涵,同时也对美术鉴赏教学提出了要求,要求我们在美术鉴赏中,必须始终坚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导,充分尊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地位。在鉴赏美术作品时,整合各种教学手段,拓展多元化的参与途径,解放学生,让他们在平等、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验美,让学生保持一种对美术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使美术鉴赏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美术课程标准[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道一.美术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4]李景真.浅谈美术鉴赏的素质教育意义[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2)

11.王维《陇头吟》的阅读鉴赏总结 篇十一

陇头吟

——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题解

“陇头吟”,汉代乐府曲辞名。陇头,指陇山一带,大致在今陕西陇县到甘肃清水县一带。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使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到边疆查访军情。长期生活在繁华都市的王维见到了奇异的边疆风光,感受到了艰苦的军中生活,诗情勃发,留下许多优秀的边塞诗。本诗即是其中一首。诗题一作《边情》。

句解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太白”,即金星,古人认为它主兵象,可以根据它的变化预测战事。都城长安的游侠少年一到边疆,便登上边防城楼,夜观太白星象。如此急切的心情,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跃跃欲试的豪情壮志。那么,今夜星象如何呢?诗人没有回答,笔锋一转,从踌躇满志的少年转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陇山的月亮高高地照在陇关上,明亮而又遥远,边防士卒们在这样的夜里吹着笛子。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此情此景下的笛声,呜咽的是哀怨,是愁绪,是思念。十五从军的惜别,老大难回的哀痛,更有那铁马裹尸的刻骨离恨,都在冷月清辉下的笛声中一一重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和王维同时代的王之涣的边塞诗里也有笛声。笛,大概是最能寄托征人情怀之物吧。

在长安少年的幻想里,边疆是意气勃发、恣意驰骋的舞台,而现实中,戍边战士只能在哀回的笛声中默默吞咽自己的孤独痛楚:两者的差距何等悬殊。在这样的对比中,主人公——久经沙场的老将军出场了。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驻守关西的老将在这样的夜里再也压抑不住满腹的忧愁,他停下马,听着笛声,双泪纵横。人们常言“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是英武一世的老将军。一片笛声为何如此打动老将军的`心?他究竟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万户侯”,拥有一万户属民的诸侯,这里泛指爵位。经历大大小小一百多场战斗,立下累累战功,手下的百官副将都已封侯封爵,而老将军自己呢?他还在边塞,在冷清的月夜里驰马奔向没有尽头的远方。他闻笛驻马,泪流满面,这当中包含了多少委屈,多少辛酸。他为什么会受到如此不公平的遭遇?诗人没有明言,只引用了苏武的典故: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苏武(?-前60),西汉武帝时派到匈奴的使节。他被匈奴扣押了十九年。在这十九年里,他握着使节棒在贝加尔湖边放羊,风餐露宿,并时常受到匈奴人的威胁,却依然对汉室忠心耿耿,最后发须尽白,才回到了汉廷。

出使匈奴的苏武坚贞不屈,在海西头呆到使节棒上的旄毛都落光了才回来,也只被封了个“典属国”这样的小小官职。“典属国”,汉代官名,其职事是掌管归附的少数民族。

诗人提起苏武,似乎是在安慰关西老将,历经苦难的苏武尚且如此,你又何必过于悲伤呢?实际上,诗人将关西老将与苏武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历来如此。如此一来,深化了主题,也使诗歌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评解

“昔听陇头吟,平居已流涕”,以“陇头吟”为题的诗歌,能让人听来泪流。这首诗正是如此,悲凉郁愤,撼人心弦。

在这十句诗中,诗人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三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戍楼观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今天的长安少年,怎知不是明天的陇上行人,后日的关西老将?而今日的关西老将,又怎知不是昨日的陇上行人,前日的长安少年呢?诗旨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12.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篇十二

思想情感鉴赏

一、强化重点,聚焦考场。

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其中一定蕴涵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是诗歌阅读过程中首要而且是最重要的环节。中国古代诗歌,就其表现的思想和情感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感时伤世、思乡怀人、羁旅愁绪、生活杂感等几大类,鉴赏时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别来分析,分析时可抓住关键的情绪词切入。【真题示范 1】(2011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 分)【命题剖析】应指明诗人的思想感情并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首词的大意可以结合韩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来理解:这首词当中差不多有一半化用或者直接引用韩愈的诗,只有下阕表达了自己的一点思想感情:“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那么,我们可以揣测:趁年轻时潇洒走一回,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这大概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参考答案】在作者眼中,早春显然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词的上阕描写“莺语”、“微雨”、“草色”等景物,表现出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阕叙述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因而不要浪费时光,要在这个时候“醉倒”。全词表达了对早春的喜爱,以及把握青春年华,尽情享受人生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真题示范 2】(2011 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 江(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 分)【命题剖析】首联起总括作用,从其他三联中归纳出与愁的表现有关的关键词语,进行总结即可。

【参考答案】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真题示范 3】(2011 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释】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4 分)【命题剖析】应答出心情并能简析表现。“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身在旅途的旅伴聚散无常,也就愈能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同时“人去”二字也呼应了下文孤灯、酒醒。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此时此刻,人多么希望自己尚在酣醉之中呵。可悲的是,偏偏酒已都醒,清醒的人是最难熬过漫漫长夜的,旅思乡愁一并袭来,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首词全无作者惯有的艳丽之彩,所有的只是一抹凄冷之色。

【参考答案】作者在词中表达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从上阕的“凄冷”、“无雁影”中能看到诗人思念亲人却收不到音信的凄凉之情,下阕“寂静”、“孤灯”、“酒醒”、“夜永”表现了诗人想借酒浇愁却长夜无眠的孤寂心情。

把握诗歌感情,要从两个方面入手:(1)把握诗歌的内容,感受意象,从而明确感情倾向。(2)还要注意从一些细小的方面去分析:①看诗题,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题目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感情等;②看作者,一般考题都会写出作者,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作铺垫;③看注释,不能忽略它所传递的相关信息。

二、查漏补缺,归纳提升。

案例一:只抓情感词,没有结合全诗

【试题】(2011 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晓至湖上①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兔,泛泛逐清景②

(选自《清诗选》)【注释】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3 分)【考生误答】从“人意静”可看出诗人喜爱幽静。

【误答诊断】该答案正确但不够全面,因为它仅就某一句来作答,没有“结合全诗”作答。此题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找出打上作者情感烙印的词语,挖掘作者隐含在“景语”里面的“情语”,此题并不难解。此诗用清凉的晨雾、清淡的远山、清澈的湖水、清灵的野凫,构成一幅清新宜人的晓湖之景。表现了诗人平静闲适的心态,愿像凫一样回归自然的情怀。

【增分提示】对“作者的思想情感”题的考查,应结合全诗来答,而且诗歌往往会通过所选取的意象来表达情感,所以也不能忽视意象的特点及营造的意境氛围,有些诗歌的情感复杂,更不能“只看树木,不看森林”。

【参考答案】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逐清景”。(意思对即可)

案例二:忽视注解及作者背景

【试题】(2010 年湖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①(宋)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释】①本词写于作者 54 岁时东归江行途中。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 分)【考生误答】作者热爱祖国,因战乱四处漂泊,思念家乡,借酒消愁。

【误答诊断】该答案忽视注释及作者背景,应当结合诗后的注释来理解。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好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再套上相应的答题模板,就能很快解答题目。【增分提示】诗歌的注释对于鉴赏诗歌是很重要的。大多数命题者做注释都是为了提醒考生,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注释的内容包括作者简介、诗歌的写作背景、时代背景等,这些都应充分利用起来。

【正确答案】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案例三 答案简单、粗糙、不规范 【试题】(2011 年新课标卷)(诗歌见 P32 强化三 真题示范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 分)【考生误答】怀古伤今。

【误答诊断】题目要求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该答案只简单写出“怀古伤今”,这种答案是很不规范的。作答时切忌空洞,要具体地回答。

【增分提示】考生在作答时,第一步要调动积累,读懂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要整理答案,准确表述。可采用以下两种模式:①通过什么内容+表现了(抒发了)什么感情(寄托了什么情怀、袒露了什么心迹、表达了什么追求);②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词)+诗歌(词)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正确答案】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之情。

第六章、实用类文本阅读

综述 1.近几年命题情况分析:

自 2007 年新课改之后,五年来,“选考”实用类文本部分先后考查了访谈、科普文、传记、新闻评论和传记。分析命题形式,有以下特点:①较密切地结合实用类文本的不同文体特征命题;②分析概括层面考查的考点有分析表现手法(修辞)(2010、2011 年),筛选概括信息(2007、2009 年),分析文体特征(2008 年);③鉴赏评价层面考查的考点有分析评价作者(2008、2011 年)或文本人物观点(2007、2009 年),思考判断文本的某种特色(2010 年); ④探究层面考查的考点有探究写作意图(2009、2011 年),探究文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2007、2008、2010 年)。这几年题目中没有直接涉及的考点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思想;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探究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其中有些考点多年未考,应该和出题人选材、命题,考生答题,高考改卷有一定关系,毕竟高考命题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

2.2012 年考查趋势及二轮备考建议

(1)报告阅读因为高考命题中选材和出题皆有一定难度,因此本“专题提升”暂不涉及。

(2)新闻和传记应该仍是考查的重点文体,尤其是新闻类文体,由于涉及的种类较多,如消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通讯、访谈等,更应作为备考的重点。

(3)历年选材应该有延续性,仍然会选择贴近现实社会,有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人文关怀,且注重地域特色的文本。

(4)有些阅读的能力和方法是所有阅读共通的,如“整体阅读,把握文本主要内容”是阅读答题的基础,“联系文体特征,理清文本结构,分析事实材料,读懂关键词句,归纳文本主题”的阅读方法既适合必考的论述文阅读,也适合选考的文学作品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又如分析概括、筛选信息的方法;分析评价表现手法的方法;认真仔细审题,明确命题意图、答题方向等。在第一轮备考的基础上,依然要强化这些能力。

(5)强化题型意识和答题能力的指导(包括审题、答题方法和答题规范)。实用类文本表层阅读理解的难度不是很大,但是答题还是有难度的,很多同学一不懂题目问什么,二是不知道自己该答什么,该怎样答。对此,二轮复习必须进行相应的方法指导和强化训练,从而做到读文审题形成思路,答题遵照模式,力求规范。

13.如何鉴赏小说 篇十三

一、 细节描写揭示社会环境。

例1 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色的镶边。……(鲁迅《药》)(场景细节描写)

清代士兵穿的军衣(又叫“号衣”:旧时兵士、差役等所穿的带记号的衣服),前后都缀着一块圆形的白布,上面有“兵”字或“勇”字。作者借助服饰特征这个细节来揭示故事发生所处的时代环境(清朝末期),并为下文叙写人物的言行张本铺垫,委婉含蓄。

例2 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鲁迅《祝福》)(动作细节描写)

这段文字有两处细节:第一处细节“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暗示给读者:在鲁镇女人不论地位高低,祝福过程中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第二处细节“拜的却只限于男人”,与第一处鲜明对照,揭示出鲁镇男女不平等的现实以及“神权”“夫权”笼罩下的鲁镇的真实状况,并为下文叙写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埋好了“线”,伏好了“笔”。

二、 细节描写交代家境、地位。

例1 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漫了青白的光。(鲁迅《药》)(环境细节描写)

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鲁迅《药》)(肖像、动作细节描写)

“遍身油腻的灯盏”和“褴褛的衣裙”“破旧的朱漆圆篮”等分别是华老栓、夏四奶奶家里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用具,“遍身油腻”点明使用时间之长;“褴褛”明示“服饰”之破旧;“破旧”交代“朱漆圆篮”“使用频率”之高。这三者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华老栓、夏四奶奶两家的困苦家境、拮据生活,从而暗示出他们的底层社会地位。

例2 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环境细节描写)

“赤金九龙青地大匾”“楠木交椅”“乌木联牌”等器具,尤其是匾上的几处字迹,前者显示了贾府的陈设华贵、生活奢华;后者点明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显赫的社会地位以及错综复杂的豪门富贵人际关系。

三、 细节描写暗示人物命运。

例1《孔乙己》一文中,作者抓住孔乙己面部脸色对比着色:开头交代其“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结尾处再次点明他的脸色“黑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肖像细节描写)

从“青白”到“黑瘦”对比着色,既反映了孔乙己生活的急剧变化,揭示了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之后的形神特点,又预示他行将被那个冷酷黑暗的社会所永远抛弃的悲惨命运。收到了“一石双鸟”的艺术效果。

例2 《祝福》一文中两次写到祥林嫂“丧夫”后的肖像,第一次“头上扎着白头绳”,第二次“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

二者看似毫无联系,实则作者别有用意:祥林嫂第一次“扎着白头绳”是为第一个丈夫“祥林”服丧,第二次是为第二个丈夫“贺老六”带孝,祥林嫂是个寡妇,再嫁又“克死”了第二个丈夫,祥林嫂从此背上了“失节”的罪名,成了“丧风败俗”的“谬种”,从此被剥夺了做人的基本权利。作者借此肖像细节,巧妙地概括了祥林嫂“丧夫——改嫁——再丧夫——失子——被驱逐”等种种人生磨难与不幸,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并进一步预示着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四、 细节描写折射人物心理。

例1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孙犁《荷花淀》)(动作细节描写)

“震动”“吮”这两个细节描写,形象地折射出水生嫂此时的复杂感情和心理流程变化: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她没料到这个时间会来得这么快!这的确使她内心震动很大,故而手指不由自主的随之震动起来。但是水生嫂到底是一个明大义、识大体的人物,她迅速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以此来平衡自己波动的情绪,她不忍心让丈夫觉察出自己的软弱,让即将离去的丈夫牵肠挂肚,显示出她的坚强性格。

例2 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鲁迅《药》)(肖像、动作细节描写)

华大妈为康大叔“加上一个橄榄”这个细节,含蓄地点出了她对康大叔帮助买药(“人血馒头”)的感激与畏惧之情,同时,与她对众人的态度形成鲜明对照,可谓“一箭双雕”。

五、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例1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鲁迅《祝福》)(环境细节描写)

作者借助“寿”“对联”“书籍”等细节深刻地揭示出鲁四老爷陈腐没落、守旧虚伪、不学无术的性格特点,暗示出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维护封建礼教的理学者。由此可见:他的“寿”是建立在穷人的痛苦和死亡的基础上的。

例2 施耐庵《水浒传》,写李逵初见宋江,当面就大咧咧地问戴宗:“哥哥,这个黑汉子是谁?”等弄清是宋江时,又拍手叫道:“我那爷你何不早说些个,也叫铁牛欢喜!”(语言细节描写)

上一篇:2016学习三严三实心得体会下一篇:电厂安全生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