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认识复习教学反思(16篇)
1.角的认识复习教学反思 篇一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媒体优势,由实物直观过渡到抽象直观,突破重点。巧用媒体的动画等特点,从实物过渡到图形,为后面的画角打下基础。引入时计算机对实物图中角的显示效果在这里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克服了纸片小的缺点,便于学生观察和比较,同时再次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
用多媒体展示探究过程,即便于学生观看,又便于学生比较、归纳出结论。
通过前面对角的感知,逐渐过渡到“画角”,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过渡,完成了“物――形――初步认识”的过渡,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利用计算机对“顶点”、“边”的闪烁,直观、形象,学生对画角加深了认识。教师适时给予讲解指导,如画边时要强调边要画直、均匀。
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用动画故事来演示,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学生们并没有看懂是什么意思,还喊着一样大一样大,我当机又拿出了一个同学们自己做好的角让他们看着,接着又将这个角的两边各剪去一段后问他们现在这个角的大小变了吗?都说没有变。我又转动两条边问是变大还是变小。这下都弄清楚了,原来角的大小是和角开口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看来借助多媒体的同时也还得结合动手做一做。
2.角的认识复习教学反思 篇二
关键词: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概念形成
“角的初步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 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角也是一个平面图形, 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但是它和这些平面图形都不一样, 前面认识的都是封闭图形, 因此角的认识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又提升了一个高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要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 要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 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 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 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 亲身经历做角、折角、比角等活动, 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笔者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生活实际发现日常概念
【片段1】
师:同学们, 我们生活在苏州, 苏州的春天经常下雨。星期天, 小明和小红约好了一起做手工, 天气预报说会下雨, 所以他们带了把伞。不一会儿, 天空下起了雨。他们这样撑伞你觉得合适吗?为什么? (伞没打开, 不能为两个人挡雨) 那我们要把伞撑得更开一些。
到了家, 他们准备了许多材料。谁来说说他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师:观察得真仔细, 在这些物体中其实还隐藏着一位我们将要认识的新朋友, 想知道它是谁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 (板书课题:认识角)
师:角也是一个平面图形, 它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平面图形不太一样。
师:在教室中, 我们的身边其实也隐藏了很多角, 谁来比划一下哪里还有角?请你仔细观察一下刚才这些物体, 有没有角?
师 (出示剪刀图) :我们先来看看剪刀, 剪刀上有角吗?你来指一指, 比划比划。我们把它请出来。 (课件展示, 引导:由这条直直的线和这条直直的线组成的这个图形是一个角)
师:再来看看钟面上的角藏在哪儿? (让学生找出两根针组成的角)
师:时针和分针形成了一个角。我们也把它请出来。
师:我们再来看看纸工袋上有角吗?
小结:在刚才的物体上, 我们能找到这样的图形, 在数学上, 这样的图形都是角。
【分析】心理学角度看掌握概念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不经过专门教学, 通过日常交际和积累个人经验而获得概念。这类概念称日常概念或前科学概念。由于这类概念往往受到狭隘的知识范围限制, 因此常有错误和曲解。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把动物头上凸出的部分或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称为角, 如牛角、墙角、眼角……学生对角的这些认识就属于日常概念。因此在教学中, 笔者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角时, 有学生说到桌角、凳子的脚、眼角, 这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掌握概念的另一条途径是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使学生熟悉有关概念内涵的条件下掌握概念。这时教师只需指出:小朋友刚才说的这么多“角”, 有些是我们今天要一起认识的数学上的角, 有些并不是。让学生明白生活里的“角”与数学里的“角”经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数学里的角是一种平面图形。接下来教师再有计划地使学生逐步认识数学上的角的基本特征———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为了防止两个概念的混淆, 避免生活里的角干扰数学里角的概念的形成。为此, 教学中往往所联系的实物都是很薄的, 它们的厚度不会引起注意, 便于学生在实物的一个面上寻找并指出角。
二、抽象、概括形成科学概念
【片段2】
1. 认识角。
师:这些图形都是角, 尖尖的这个地方叫做角的顶点。 (板书贴出:顶点) 由这个顶点引出的两条直直的线是角的两条边。 (板书:边)
师:你能来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在哪?边呢?
2. 练一练。
(1) 辨角。师: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 哪些不是角?
(2) 数角。师:下面的图形各有几个角?那我们来看看, 这两个图形, 它们各有几个角呢?
3. 画角。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 你知道怎样画一个角吗? (要画出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画边的时候要用到什么工具?) 请你仔细观察老师来画一个角。先画顶点, 再引出一条边, 再引出一条边, 组成了一个角。
师:为了更清晰地表示一个角, 我们可以在角的两边叉开的地方, 用一个小“) ”线来表示一个角。 (教师板书)
请你自己动手画一个角, 画完后和同桌互相指一指你画的角的顶点和边。
【分析】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学生接受起来较困难,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 在引导其对具体物体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接着指出, 在数学上, 这样的图形都是角, 再通过比较概括角“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和两条直直的线, 尖尖的地方就叫做角的顶点, 两条直直的线就叫做角的两条边。”这样充分遵循了 (从) 感知→ (经) 表象→ (到) 概念这一认知规律。而接下来的练一练环节又及时巩固了学生对角的认识, 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角的概念。
三、实际应用升华概念
【片段3】生活中改变角的大小的运用。
1. 伞上的角。
师:我们再来看看小朋友打伞的图片, 上面有角吗?一开始伞没有打开, 形成的角很小, 挡的雨就很少;当伞打开的时候, 角变大了, 也就能挡住更多的雨滴。
2. 挖土机上的角。
师:生活中, 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改变角的大小的例子也有, 如挖土机。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挖土机在挖土的过程中, 这个铁手臂上形成的角有什么变化?
3. 小小设计师。
师:小朋友, 木工叔叔为爷爷设计了一把躺椅, 爷爷躺上去觉得不舒服, 你能做一个小小设计师, 帮他改一改, 让爷爷躺着舒服点吗?请你拿出练习纸, 自己动手改一改这个躺椅。
【分析】课程标准指出: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并尝试解决;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数学课程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应用意识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 有意识利用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 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 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 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在教学中, 笔者将课前出示的两个小朋友打伞的图片再次出示, 引导学生观察伞上是否有角, 看了这两张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自然观察到伞没打开时, 形成的角小, 伞打开之后形成的角变大了。借此笔者继续引导伞没打开时, 形成的角小, 挡住的雨就少;伞打开之后形成的角变大了, 挡住的雨就多了。小小设计师的情境, 让学生根据一定的目的, 自主尝试改变角的大小, 有意识利用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 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 逐步升华的角的概念。
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三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P38~39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材解析:“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平面图形,是由整体图形细化出来的、初步的基本图形,同时这部分内容又是今后学习角的基础。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难以理解,所以教材在编排上,先呈现了一个校园的情景图,让学生感性、直观地看到生活中的角。教材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一般模型,包括锐角、钝角、直角,体现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通过观察、操作会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析角,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角的特征。
2.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画角、折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数学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尺正确画角。
教学难点:初步感悟角有大小,会用简单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教具准备:三角尺、小棒、活动角、圆形纸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森林里草地上,小白兔在嬉戏,旁边一座小屋。)
师:小朋友们,森林里的小白兔邀请我们去玩,你们想去吗?兔妈妈请我们参观它们的新家,请小朋友找一找,兔妈妈的房子是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组成的。(生答: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屏幕显示:从小屋中拉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然后分别闪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中的一个角。)
师:小朋友们,刚才闪动的图形是什么?你认识它吗?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这种图形——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实际操作,探索新知
(一)找角
1.在主题图里找角。
师:角不仅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上可以找到,在校园里也可以找到,请大家打开书。(出示主题图。)
师:图上有些什么?你能从中找到角吗?(先让学生说哪里有角,再课件演示。)
2.教学例1。
(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多媒体出示三个代表性的实物图。)
(指名来指一指它们的角。学生每指完一个角,课件呈现红色线标示角。在指角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的指角的方法。)
(二)认识角
(教师让学生拿出三角尺,同桌一起来指一指它的角在哪儿。用手摸一摸角,摸一摸两条线,把摸完之后的感受告诉同桌。)
师:这里尖尖的地方我们看作一个点,给这个点起了个名字叫做角的顶点,我们把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师小结:角的顶点尖尖的,角的边直直的。
(出示书上例1下面的图形。)
师:你能照第一个角的样子,将另外两个角的各部分名称写出来吗?(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师:数一数,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板书: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练习:判断一下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
(三)折角
师:请拿出老师送给你们的圆纸片,摸一摸这张圆纸片有角吗?
生:没有。
师:下面请同学们动动脑筋,看谁能用手中的纸折一个角出来。(同桌交流。学生汇报。)
师:谁能折一个更小的角?(学生动手折一折后指名展示。)
(四)比角
1.利用课前准备好的两根彩色硬纸条和一个按扣,引导学生想办法用它们做成一个角。(学生做活动角。)
2.引导学生思考:同桌间如何做两个大小一样的角?(在交流和示范操作中使学生明确用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的具体方法。)
师:谁想用你做的角与老师的角比比大小?(注:教师的活动角的两条边比学生的活动角的两条边长。找一个拉的活动角比我的活动角大的学生出来比一比。)
师:老师这个角的边这么长,是不是老师的角大呢?
生:不一定。
师:老师的角的边比这位同学的角的边长,但老师的角比这位同学的角小,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师: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呈现教师做的活动角(锐角),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手中的角变得比老师的角大(小),该怎么办?(学生思考后,指名说说自己的角应该怎样变,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一一比较。)
4.引导学生慢慢张开活动角,然后逐渐合拢活动角,认真思考看看有什么发现。
(课件呈现学生的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口有关系,口张的大,角就大;口张的小,角就小。)
(五)画角(例2)
师:同学们真聪明,知道了这么多有关角的知识,那你想把它画下来吗?
1.学生用手指空中画角。
2.指明学生说说自己打算怎样画角。(师进行纠正。)
3.教师黑板示范画角的步骤。
(1)点上一点。
(2)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线。我们通常在两条边的中间画一条弧线,作为角的标记。
(教师在黑板示范画两个不同的角,画时强调:“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线。”)
4.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角,并请学生指着自己画的角说说画角的过程。
师:为了画出来的角好看,尽量角的两边的长度要接近。
5.及时改正学生画角的方法,强调先要点上一点。
(六)寻找生活中的角。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让我们做个游戏轻松一下吧。
1.让学生在教室中同桌合作找角。(要求:在音乐声起时,在教室中找角,一人指角,另一人说出顶点和边。)
2.欣赏生活中的角。(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角的图片,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三、课堂总结
1.指名总结学习了角的哪些知识。
2.欣赏角。(课件呈现松浦大桥图、古埃及金字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角的作用。)
3.总结。
反思:
角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同时,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如研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立体图形的特征时,也离不开角。因此,学习角的初步知识,既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是学生后面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需要。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通过“观察——操作——探究——交流”等研究方式,引领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一、引入有效
从生活经验引入和从知识基础引入,是概念教学最常见的两种引入方式。角的初步认识从知识基础引入,学生已经有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常见平面图形的基础,“角”的认识也是认识图形中的角。从观察平面图形中的“角”引入新课,从而把学生已经熟悉的平面图形的角与本节课要学的角联系在一起,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二、 归纳自然
第一学段初步认识“角”,对“角”的概念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顶点”和“边”也只是采用举例而不是定义的方式给出。本节课教学从“实物图”中逐渐隐去实物外貌,逐一抽象出“两条边、一个顶点”,让学生看到角的样子,然后把三角尺作为研究素材,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自主归纳出“角”的共同特征: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三、 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中角的“样子”,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是基本的教学目标。由于角不是一个封闭图形,学生又没有射线的知识基础,常常会受到边的长短、角两边所夹“面”的大小等影响。为此,应重视活动角的运用,本节课让学生动态地看到角的大小变化,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利用课前准备好的两根彩色硬纸条和一个按扣,引导学生想办法用它们做成一个角。同桌间如何做两个大小一样的角?用学生做的角与老师的角比比大小。在交流和示范操作中使学生明确用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的具体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巧妙的一比,不但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四、 合理联系生活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意味着角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前面的教学环节先让学生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角”的影子,让学生能依据“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去发现平面图上的角、立体图形上的角和日常生活用品上的角,适时进行数学与生活的转换。
4.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四
“角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我们已经讲完了,学生对于什么是角、直教、锐角、和钝角都能正确的进行判断,可是通过测试发现学生对于“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这一难点却不理解,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判断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课上通过让学生“找角”、“折角”、“摸角”、“辨角”、“画角”、“玩角”等操作活动给学生建立了丰富的角的表象,为什么学生还不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呢?现在回想教学过程,我认为根源在于教学角的组成时,没有深入挖掘这部分知识的内容,只是从表面上让学生理解了角的概念,知道了什么样的图形是角。教材中没有出现角的符号,我也没有给学生补充这一知识,因此学生没有弄清角的大小到底是指哪里。
在今后教学“角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时,我认为除了让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形状,能正确辨认直角、锐角、钝角外,还要让学生认识角的符号。让学生知道两条边张开的地方,用弧线表示出来,就是指这个角的大小。画一条小弧线这样就使学生对角的大小的认识由抽象化为具体,由表及里内化了知识,自然也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明确了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我们在教学时,要认真钻研教材,抓住教学的重难点,集体研讨、商量找出突破难点的方法,这样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五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因此,教学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由“亲”产“趣”,由“趣”生“需”,激发学习的内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数学探究活动。
本节课我有序地组织学生三次找角的活动。
(1)上课伊始,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几张漂亮的生活实物图(钟面图、三角形图、西瓜切面图),让学生找找这些物体表面上的角,使他们通过观察这些物体表面的角,初步体会角是从物体表面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是一种简单而美丽的图形。
(2)当学生对“角”已有了一个较模糊的形象记忆时,我就让他们说说想知道关于角的哪些知识,接着组织学生第二次找角――找找教室各物体表面的角。学生的表达朴素而真实,但正是这样不规范的语言表述,使学生感悟到要认识的“角”是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提炼的,是生活的样版。这不仅为他们的后继学习提供了材料,也为学生他们的交流探索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3)当学生对角的特征已经把握以后,我组织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和寻找角。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利用两条小棒可拼成一个角;用圆形的纸可以折出角和直角;用两根纸条和图钉可以钉成一个活动的角……这种设计放飞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既让学生回顾、应用了所学的数学知识,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语言交流和知识探索的环境。
二、互动的课堂,让课堂更灵动。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仅仅考虑自己教得方便、精彩和舒畅,而应更多的考虑学生如何“学”,突出学生自己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我组织学生进行了摸一摸三角板上任意一个角的两条边,把角尖尖的部分往手心戳一戳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感受并归纳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当学生对角的特征已经把握以后,组织学生利用:两根小棒、一张圆形的纸和两根纸条、一枚图钉自己创造一个角,看谁的方法最多?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使学生对于角的特征认识得更加清晰、明确,而且教师可以巧妙的利用学生在圆形纸上折出的各种角中找到一种特殊的角――直角。引导学生通过猜想、讨论、合作、操作探索出判断直角、画直角和角的方法。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学生的求知为主线,面对知识和学生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和探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使每个学生对角在认知上产生的矛盾冲突,在冲突中逐步构建角的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根据所需重组材料的能力。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我组织学生利用自己做好的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使角变得大一点?怎样使这个角变得小一点?那么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有关吗?当学生思维发生冲突、矛盾,课堂上就这个问题争议不下时,教师及时出示了一道眼力题和一个活动角的教具,通过课件和教具的演示,帮助学生体验发现:“角的大小和两边的长短无关,当角的两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叉开得越小,这个角就越小。”这些简单而又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活动,轻而易举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蹲下来参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让课堂更加活跃。
6.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六
天河区侨乐小学
刘丽红
一、我的教学设计:
我上了一节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当时我的设计是: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7页至68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并会做角。
3、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操作活动感知角的大小,会用重叠法比较角的大小,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4、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学习的兴趣,培养交往、探究的合作意识。
5、在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活动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认识角及其各部分名称,学会画角的步骤。教学难点:通过比较操作体会角的大小跟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小棒、三角尺、不规则纸、活动角、课件。学具准备:学具小棒、三角板、不规则纸、活动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玩一个摆小棒游戏
(二)感性认识抽象理解
1、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见到的角。
2、让学生找出主题图中的角。
3、从事物中抽象出角,观察讨论角的特征,认识角的特征。
(三)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1.用纸折出角。(师选出钝角、直角、锐角各1个贴在黑板上,说明角有大小之分。)
2.摸一摸角的顶端和边,说一说感觉,并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
3、电脑示范画角后,让学生尝试画角,并在实物投影展示不同张口的角。
4、让学生在黑板示范画角,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角的记法和读法。
(四)辨认练习强化理解
1、判断下面图形哪个是角?
2、完成课本67页练一练第一幅图。(用铅笔把图形中的角画出来)
(五)动手操作突破难点
1、师生操作活动角的张口的大小,观察角发生什么变化。(角的大小跟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2、比较角的大小。
用重叠法比较角的大小,讨论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六)全课总结梳理知识。这节课我们通过许许多多的活动认识了角,谈谈你的收获吧!
二、我的教学反思:
(一)反思教学目标:
1、在教学中我创设形象生动、愉悦和教学情境(摆小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2、从直观入手,通过多媒体演示找出主题图中的角,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见到的角。从事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观察讨论抽象出角的基本特征,完成知识的独立建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通过学生折角和摸角,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真正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辨认不同方向的角,让学生对角的认识更加全面
4、观看电脑演示,全班学生用手势判断所给的图是不是角,掀起学生的学习热潮。
5、用铅笔把图形中的角画出来,从而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角特征的掌握。
(二)反思教学重难点:
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其次是看重难突出了吗?能在课堂教学中帮孩子解决难点吗?因为教学就是为了帮学生解惑。我这节课的难点是:
1、通过比较操作体会角大小跟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2、用重叠法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但我在课堂上没有很好的帮孩子解决问题,末能突破第二个难点,因为我采取剪短角的边长和延长角的边长的长度,引导学生不够到位,效果不显著。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通过用两或三个不同颜色表示长度不同边长的角,再用重叠法通过学生直观对比,就很容易观察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三)反思教学方法:
这节课我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去研究图形,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方向是对的,但做为老师应该如何去放,什么时候收呢?这才是最重要的。就这节课来说,我在画角教学环节不够放,先用电脑演示画角,再让学生画 角,虽然学生对于画角的步骤比较好,但这样的处理学生只会画出同一方向的角,从而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后我们今后对于这个教学环节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画角,在展示他们的作业的时候就可以互相纠正画角的正确步骤了,这样让那些已犯错误的学生印象深刻。
(四)反思整个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体现了一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没有很好的“吃透”教材、分析好目标、重难点是不可能设计好一份教学设计的,而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没有很好地分析学生的思维的发展,突破难点不够深入,所以在写教学设计前,还是要很好的理解教材,首先要做好单元教学设计及单元教学目标,然后备课时注意这节课前后知识的联系,并设计好本节课的目标、重点、难点,还要考虑到自己的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
三、我的思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如课前多创设一此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7.角的认识复习教学反思 篇七
数学课程进入到了2003年, 我们对一节课的设计与评价有没有改革的意识,在探究课的过程中,是否运用了学具课件等资源优势. 在这种背景下我上了第一堂公开课 《角的认识》, 当我讲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时我让学生拿出了学具盒中的活动角,让学生慢慢张开活动角后问,角变大了吗? 学生说,“大了”,然后我又让学生把活动角由大到小的合回去,问学生角变小了吗? 学生回答,“角变小了”, 这时我把角的两条边拉长, 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个角,拿出来问学生:这两个角谁大谁小? 学生说:“两条长边的那个角大,我问为什么? 生说不上来,于是我说,看,两个角一样大,学生惘然”. 课下老师们说:以后我们再讲这个知识点时应该做成课件, 利用课件的优势学生就会看的更直观,也就不会瞎猜了,于是我接受了大家的意见,在2005年我又上了《角的认识》这一课,并做了课件,当又一次讲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关系时,我信心十足,把精心制作的两个一样大的角,只是两条边的长短不一样,展示给学生:问“这两个角谁大谁小”? 学生有的说:“长边的那个角大”, 有的说: “短边的那个角大 ”,有的说 :“一样大 ”,于是我利用课件的优势把两个角重合了起来,学生看到“一样大”,但还是很惘然. 到了2013年时,我再一次讲《角的认识》时,仿照一个优秀的课例的上法,出示了一个白色长角和一个黑色短角,并制成动画,说:两个小角人正在争论谁的角大呢? 白色长角说:“我的角比你大,因为我的边比你长. ”黑色短角说:“尽管我的边比你短,但其实我们一样大”,你们认为谁说得对? 学生说:白色长边的那个角大,因为它的两条边明显长的多,我一看学生还是惘然,就说“是白色的角大吗”? 你们自己验证一下,于是学生拿着我事先发放的白、黑两个角,采用重叠法进行验证,验证完后学生说:“的确是白色的角大,它的两条边长出好多,”有的说:“它们一样大,但白色角的边长了一些. ”面对这样的结果,我又一次茫然了,学生是怎么了? 我多处寻找原因,但听了很多公开课,几乎都是这样一个结果,最终都是以学生一脸茫然而告终.
二、故事反思
从以上自己的故事中我不断的反思,为什么老师们采取了各式各样的直观教学,无论是在教师的有序演示下还是在学生的操作实践中,尽管有些学生在老师的眼神和肢体作用的诱导下,作出了积极的“应对”,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 “顽固不化 ”,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如果说有很多成功的范例 , 那么也许就是我的教学手段有问题,需要改进,但是这么多的老师大部分都不能成功地完成这一知识点,是不是就是学生的年龄问题制约了它的发展呢? 就像教学《元、角、分》,学生哪是在愉快的学习知识,根本是在受“罪”,对于一个小学低段的8、9岁的孩子来说很少有人民币的实际生活经验,怎么知道去怎样灵活的兑换人民币,难道我们就不能把这个单元的内容放到五、六年级吗? 后来我经过西北师大专家培训教育心理学后才知道,低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尚处于准备运算阶段,而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活动的具体性、自我中心性、刻板性等认知特征,尽管对事物的认识发展在头脑中产生了某些“表象”. 但这种知觉比较僵化,他只能认识“我” 感知的事物,一切以“我”为中心,而不能认识“我”以外的事物. 综上所述, 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老师的有序演示和直观事实演示面前依然“顽固不化”了,原来学生知识建构中的困难不是教师策略的不当,而是由于学生认知发展阶段必然产生的.
三、故事感悟
8.《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八
知识与技能: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画角;初步了解决定角大小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在找角、画角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探索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分类激趣,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六个图形:长方形、三角形、五角星、圆、圆环、椭圆。学生将图形分成两类,并说明理由。
2.学生观察、汇报。(总结:长方形、三角形、五角星都有角,圆、圆环、椭圆都没有角)
3.教师用课件演示出角。
4.教师揭示、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5.教师组织学生齐读课题。
二、引导探究,构建新知
(一)找角
1.课件出示教师收集的生活中的角。
2.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观看后的感受。
3.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角。
(二)变角
1.找角
(1)教师组织学生将学具袋中的学具按照有无角进行分类,并说一说它们的角在哪?(2)学生展示在学具上找到的角,其他学生进行评论。(3)教师组织学生摸一摸找到的角,感受角的特征。(4)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总结角的特征。(5)教师结合角的特征讲授角的组成部分并板书。(角的组成:一个尖尖的顶点,两条直直的边。)(6)教师组织学生结合学具说一说角的顶点和边在哪里。
2.变角
(1)教师引导学生用没角的学具创造一个角。(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3)学生展示,说做法,并指出顶点和边。
(三)辨角
1.教师再次总结角的组成部分。
2.课件出示真假角,学生判断并说明原因。
(四)做角
1.教师引导学生用身体做一个角并指出顶点和边。
2.学生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五)画角
1.教师让学生自学书中画角的方法并尝试画一个角。
2.学生汇报画角的方法。
3.课件出示画角的正确方法,教师组织学生观看。
4.师生共同总结画角的顺序及注意事项。
5.学生自己练习画角,并标出角的组成部分。
6.展示学生画的角,师生共同点评。
三、小组讨论,拓展提高
1.教师让学生思考什么决定角的大小。
2.教师让学生讨论什么因素决定角的大小。
3.课件出示:“红蓝角之争”。学生观看并讨论边的长短是否决定角的大小。
4.师生共同总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5.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角,并擦短边,引导学生观察:刚才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6.教师组织学生用角的模型变化角的大小。
7.师生共同总结决定角大小的因素。
8.演示变化角的大小,使学生更深理解决定角大小的因素。
9.组织学生用身体做一个角并变化它的大小。
10.学生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四、拓展应用,培养能力
1.练习一:对角的基本特征进行判断。
填空:
(1)一个角有( )个顶点,( )条边。
(2)画角时,先画( ),再画( )。
判断:
(1)边越长,角就越大。 ( )
(2)一个角只有两条边,一个顶点。 ( )
(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 )
2.练习二:出示图形,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角。
3.练习三:在一张长方形纸上画一条线,并沿其剪掉,思考剩下的部分含有几个角?
五、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1.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其他同学补充。
2.师布置思考题:放大镜能否真正放大角?
3.出示生活中的角,师生共同欣赏。
师:角还有很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以后我们继续学习!
9.《角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篇九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体现数学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身边的角,使学生对角有初步鹰爪感知,形成初步的印象。然后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模型,在感知模型后再次回到生活,寻找周围的角。让学生贴近生活学习数学,使抽象的数学图形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亲切感,易于接受的事物,使学生能自觉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解决周围的问题。在教学直角时,我多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参与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来体验认识直角,并让学生发现我们可以通过三角板画出直角。
在学生动手画角的时候,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教学一向来都是以知识和技能为重要目标的,直至到了新的课程标准出台才有了“经历、体验”这样的词语。以往可能在文科的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自我的体验,因为文科更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来理解文章的意蕴,那么在理科中又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字眼呢。我觉得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哪一种教育,其心理机制是一样的,什么东西都必须是来自学生内心的,无论是知识的重点还是难点,无论是他们容易出错的地方,只有学生自己体会到了这个点的重要性,学生才能真正的重视起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问题。
体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在画角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刚才创造角的时候是怎样画的?因为有了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纷纷叙说自己的画角的步骤,这个步骤有比较成功的、简便的,也有比较繁杂的,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说,先画一条边,再画一条边,然后再将两条边延长到相交点,这个方法就有很多同学认为过于复杂,都比较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画角都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认同比较好的画法,所以,我觉得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好处的。
体验带来的是一种学习的革命,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进入体验的概念,要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几何类的知识很抽象,他们思维转不过来,虽然课堂上回答得很好,但从作业、练习方面来看,学生掌握不是很好,因此,课后,我向同组的老师请教,在几何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很抽象。
10.《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十
【教学案例】
1、小组合作,分一分。
师:请小组长打开1号学具袋,一起分一分学具袋内的各种图形卡片。师:你们把这些图形卡分成几类?
生:长方形、三角形和五边形有角,花瓣和圆形还有椭圆形没有角。可以分成两类。
1、摸一摸
教师请小组中每人拿起一个自己认为有角的图形,摸一摸自己发现的角有什么感觉?
生1:“尖尖的,会扎手。”
生2::“两边平平的,直直的”,他边摸边说。
2、画一画
师:“好,请你们从卡片上把你们看到的角画出一个来。”
教师事先为他们准备好白纸,有的学生画了一个小小的拐角,也有的学生把两条边全描完整,这时,教师不作评价,而是一一展示这些角,让学生来讨论谁的角画的更好一些。
3、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1)师:“你们发现尖尖的地方就是角的顶点,平平的,直直的两条线就是角的两条边,而且这两条边想画多长就可以画多长”。然后,让学生把刚才自己画的“角”重新订正补充,并标出各部分名称。
(2)角的画法,师:老师这里有一个更科学的画角方法,大家想学吗?
生:想。[课件演示]
4、练一练
大屏幕出示两组练习[课件展示]
5、找一找
(1)师:其实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角,你能找到吗?并请同学们用手比划出角的每一部分。
生1:教室的门,窗上有角,生2:黑板、课桌面上有角,生3:书本面、奖状上有角,生4:书柜上,讲台桌面上有角„„
(2)师:其实生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课件欣赏]
6、创造角
师:大家知道角无处不在,你能用身体创造出角吗?试一试!
生1:用两根手指创造出角,生2:用胳膊创造出角,生3:两腿作出跑步姿势分别创造出角,生4:脚和小腿形成的也是角„„
师:请各小组的组长打开2号学具袋,自己选择喜欢的学具创造角。然后请学生代表性的展示出每一种角。
生1:展示围出的角,生2:展示折出的角,生3:展示剪出的角,生4:展示做出的活动角。
7、感知角的大小
师先课件展示出一个用纸折出的角,师:“让这个角变的小一点,你有什么好方法,想一想”?
生1:再折一次,生2:想让角更小一些,就再折一次]
师:玩一玩小组内的活动角,你发现角有什么变化?
生:边张大一些,角变大,边合拢一些,角变小了。
师:“如果把边画的更长,角就会变得更大吗?”。
由《小手表和大闹钟》的故事把学生引入一个新的探究情境[课件演示]
[课件演示]一张长方形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学生打开第3个学具袋,试着剪一剪,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最后由课件演示三种猜测结果。
【教学反思】
角 ” 是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只是还不认识它罢了。本课教学的设计,我们针对二年级学生 “ 好奇、好问、好动、好表现 ” 的特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数学问题,并在动手实践之时,认识角、掌握角的特点、学会判断角、并能分辨的大小,使原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伴随着这求知的过程,使学生在独立思考时,学会广汲博纳,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学会合作,以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1、大胆放手,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课一开始就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给图形分类,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形象的发现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教授新课做好了铺垫。在学习新知这一大块,又精心的设计了四个环节的学生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起来。
2、合理引导,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空,让他们在自主探索角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潜能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充分发展,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共同体验学习进程。
11.《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及分析 篇十一
《角和直角》在教材里是第一次出现,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角的初步认识》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实际活动达到对角的初步认识,即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会画角就可以了。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幼儿园时就已经对角有所认识,只是没有上升到系统的知识结构。在小学阶段,他们又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简单的平面几何知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教材,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如折、摸、做、画等活动,帮助学生学习角。
三、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3)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尺。
(2)学生每人准备不规则纸片、两个5厘米长的细纸条、小棒、图钉。
五、设计原则
学习数学是为了应用,它来源于实际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切入,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如“角”在生活中处处可见,由角组成的各种图形美化了人们的生活,学生对角也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说角、找角、折角、画角、做角和练一练等活动进行教学,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重要理念。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课本第38页的动态主题图。让学生们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并鼓励同桌之间互相说。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引导学生的发现逐步由实物过渡到角。如做操的同学伸开两臂组成了角、老师三角板上的角、老爷爷剪刀上的角……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再作个小结:这样一个图形(课件同时演示动态角),叫做角。(板书课题)
对于角,孩子在生活中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师利用教材资源给出的情景教学,使学生看到熟悉的画面和知识,既尊重了教材,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桌互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发现和用语言描述生活里的数学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折角,亲手体验
首先,在开始上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纸,动动脑筋,看谁能用手中的纸折出一个角?再把你们折好的角贴在黑板上,并简单说一说折法。”学生折好角,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并讲述了折法后,教师应注意多展示大小不同的角。折角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展示其作品,使学生感受到被重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接下来,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你们折的角真多啊,各式各样的,现在同桌之间交换作品好吗?摸一摸角的边有什么感觉?再用尖尖扎扎手,你又有什么感觉?”学生按照教师的提示,先把自己的感觉说给同桌听,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可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抓住时机介绍顶点、边的相关知识。最后,教师做小结:一个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通过折、摸、展示、扎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角的组成,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知识记忆自然就深刻了。
3.画角,加深认识
教师可以在学生已经认识角,并且会折各种各样的角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把角画出来。首先,教师口述角的画法:在一个点上,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所组成的图形就是角。其次,学生根据教师口述的方法试着画角。教师可以一边请5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示如何画角,一边在教室里巡视其他学生画角的情况,并给予相应的指导。教师还可以请画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协助巡视,争取每组都能请出一个巡视代表,形成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气氛。在学生结束画角之后,教师要及时给予点评:黑板上这些角画得都不一样,他们都画对了吗?经过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再集中他们的反馈意见,最终得出结论:他们都画对了。教师可以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进行第二次独立画角,要求和第一次画的不一样。
在画角这个环节,教师没有示范,而是在通过说角、折角的教学以后,告诉学生画角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老师教的方法,自己尝试画角。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对方法的理解也是不同,所以画出了各种各样的角,这是一个亮点,避免了“依葫芦画瓢”带来的缺点,即学生没有求异的思维,没有创新的意识。学生通过第一次半独立尝试画,第二次独立画,尤其教师请学生协助巡视,充分调动了学生画角的积极性,潜意识中学生都在进行着画角比赛,教学效果非常好。
4.做角,体会变化
教师在学生们已经认识角、会画角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做角的欲望。
(1)分组合作带学生做活动角
首先教师做示范,用两个5厘米长的细纸条和一个图钉做角,学生互相帮忙做活动角。
教师问:“看一看自己和其他同学做的活动角,比一比谁的角大,说一说为什么这个角大,那个角小?”学生们兴致勃勃,一名学生说:“我的角大。”另一名学生说:“我的角比你的大,因为我……”学生们在争先恐后的回答中,逐渐明白了活动角的张口与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即活动角的张口越大,角也越大。
(2)让学生用小棒摆角,然后在边上加小棒,加到小棒用完为止
教师问:“同一个角,它的边变长了,开口变大了吗?”并让学生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总结:角的大小和开口有关,和边的长短无关。
讨论的课堂会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和发表自己观点的平台,学生在经历了做角、摆角、观察角的开口大小和边的长短后,深刻体验到角是有大小内涵的。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有趣、学得有效,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归纳比较角大小的方法了。
5.练习,归纳知识
(1)出示课本第42页,学生用手势表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学生在书上标标有几个角。
6.总结,欣赏所学
在课程结束时,教师问:“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纷纷谈自己这堂课的收获。最后,教师总结这堂课所应学的知识,即一个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画角时从一个点开始,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角的大小与开口有关,开口越大角越大,但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教室里、学校里随处可见角,由角所组成的图形美化了人们的生活。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由角组成的各种美丽的画面,请学生们欣赏这些美丽的角。
让学生感受数学里的美,体会数学美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培养他们美好的情操。
七.总结
这节课是以多种活动让学生感受角的特点,从而认识角、掌握角的初步知识。教师通过6个步骤引导学生以旧知发现新知、归纳新知。6个教学步骤中有3个步骤属于实践操作,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符合学生的形象认知特点。其中,在步骤4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的活动来分散难点。整节课教师都注意给学生一个观察和表现的平台,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动手操作环节的活动较多,学生讨论的时间较少,今后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12.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十二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了对角的认识,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认识角。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找身边的角,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折角”部分,先放手让学生去折,他们会利用手中的纸,折出很多大小不一的角。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把他们折的角收集起来,让他们自己来分类。通过小组讨论,汇报、演示,初步感受角有大小之分。(二)比较角。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也是下了大力气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有变,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口”的大小有关。学生在活动中把本节课的难点轻而易举的突破了。(三)画角。画角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画角,从画出的角可以看出学生画的角都很规范,因此对他们画角的过程不做正确与否的点评。看完学生画的角之后,我再传授规范的画角方法,对以后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打下基础。数学课有很多的内容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我们要让数学从实践活动中来,再回到实践活动中去(即,学会运用数学的本领),这是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做到不打无准备之战,也就是说我要力争做到每节课都要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另外我还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使自己感觉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学生更对得起家长。
13.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篇十三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动手操作、讨论、质疑问难、自学、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年级比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正是积极渗透”导学新方案”思想的好时机。教师要通过正确理解教材,实现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达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中老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选择合适的媒体,达到教学效果的优化。
1、研究教材的前后联系。我们在教学某一教学内容前,要仔细研究这一内容的知识生长点是什么,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有哪些。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些情况的了解,可以很好的帮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正确把握学习活动设计的详略,提高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角”在低年级学生的画笔下早已出现,但它叫什么?是怎样组成的?角的形状都一样吗?怎样画角?„„问题并非人人都懂得。角的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同时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且发展数学思考。
因此,在《认识角》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创设《交警叔叔维持街道上的交通秩序》情境,导出生活中的角,用实物(红领巾、三角板、纸扇、时钟等)的演示,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图形去追索,去讨论,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教学目标制订的正确、具体与否,直接反映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情况,它决定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全盘照搬教师教学用书,我们要读懂其目标的具体含义,对其确定的目标要进行再思考、反思,目标的制订要具体细化,容入教者的思想。这一思考细化的过程,可以有效的帮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正确科学的进行数学活动设计,知道每个教学环节的目的和作用,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
活动一:认识角。
师: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角吗?
生1:我戴红领巾时,发现红领巾有角。
生2:我们用三角板时,看见三角板有角。
生3:我用纸扇时,看见它有角。
生4:时钟上的分针与时针经常形成角。
生5:五角星也有角,教室的门窗上也有角。
„„
紧接着,我就创设交警维持街道秩序的情境,(出示本课的街景图)
让学生在图中找角,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角。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出路面上十字路口,人行横道,路边建筑,标志牌及交警所作的手势等都存在着角。
活动二:感受角。
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用纸折角,然后触摸角有什么感受。并在折的角上标上边和顶点,同时讨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并联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物体有角?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画角,说说画角的步骤,还出示一些我课前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活动三:探索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师:出示两个一样大的角,只不过是这两个角的边长度不一样。(一个角的两边短,另一个角的两面边长)请学生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生1:我觉得角1大。
生2:我觉得角2大。
生3: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我觉得两个角一样大。
生4:我不同意生3的看法。
生5:我同意生3:的说法,我也觉得两个角一样大。
„„
我说:“请同学们不用争了,还是大家动动手吧!自己制作一个活动角,然后看看活动角的边张开,角发生了什么变化?边合拢,角又有什么变化?角的大小和角的两边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学生们忙起来了。不一会儿,许多学生就把手举得高高的。
生1:两条边张开,角变大。
生2:两条边合拢,角变小。
生3:两条边张得越大,角就变得越大。
生4:两条边合得越紧,角就变得越小。
生5:教师,我用的是同一个活动角,这个活动角的两边长短不变,角却会随着两边张开度的大小而改变。我断定: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这时,班上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点点头表示同意生5的说法。
数学课上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是必要的,这不仅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又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一、可喜变化
各位参赛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表现的特征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找规律”等内容的教学时,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组内交流、汇报展示等活动的开展,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在教学中教师能够正确理解教材,实现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达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中老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选择合适的媒体,达到教学效果的优化。
二、努力方向
综观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我个人也发现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的把握不准,数学活动设计的目标不明确,学生数学活动的有效性不强,忽视了学生的整体性,存在着过份重视过程,忽略结果的倾向。因此,我以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钻研教材,这虽然是一个陈旧的话题,却也是教学中的永恒话题。具体该如何钻研教材,分析教材,使用教材呢?
1、研究教材的前后联系。我们在教学某一教学内容前,要仔细研究这一内容的知识生长点是什么,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有哪些。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些情况的了解,可以很好的帮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正确把握学习活动设计的详略,提高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正确制订教学目标。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教学目标制订的正确、具体与否,直接反映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情况,它决定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全盘照搬教师教学用书,我们要读懂其目标的具体含义,对其确定的目标要进行再思考、反思,目标的制订要具体细化,容入教者的思想。这一思考细化的过程,可以有效的帮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正确科学的进行数学活动设计,知道每个教学环节的目的和作用,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切忌 “假、大、空”,起不到引领教学设计的作用。
3、精心设计数学活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思想以为我们的老师所接受。但是,我们在进行数学活动设计时,往往是大而化之,缺少对活动的具体内容、活动的环节、活动的要求、活动的反馈作出精心的设计,活动中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定位模糊。因此,我以为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我们不仅仅把他理解为是知识过程的经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能够突破什么知识重点和难点,建立什么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活动的过程老师要有清晰的脉络,自主思考 ——自主探究——组内交流——汇报展示——互动评价。活动的每一环节老师该干什么,不做什么心(设计)中要有整体构思。
14.“角的分类”教学纪实与反思 篇十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理解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知道周角、平角、直角的度数和锐角、钝角的度数范围,依据角的度数区分各种角。
教学难点:平角、周角的认识及三种特殊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课件上这些是什么吗?(出示各种角。)
生:角。
师:还记得什么是角吗?它们由什么组成的?
生1:由一个点引出两条射线,就形成了一个角。
生2:这个点叫顶点,两条射线叫角的两条边。
二、揭示课题
师: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角?这么多角,能不能给它们取名字?
…………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分类。(板书:角的分类。)
三、自主探究
1.认识直角、锐角、钝角。
师:下面请小组合作,拿出老师发的答题纸并测量出这些角的度数,填在对应的括号里,并完成分类。
师:哪组同学来给大家分享下你是怎么分类的。
生1:我分成两类。
生2:我们组分成3类,第一类等于90°,第二类小于90°,第三类大于90°。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既然我们已经给他们分好了类,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42页,找出这三类角的名字分别是什么。
生:等于90°的角叫直角,小于90°的角叫作锐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师:你们能区别这些角了吗?
生:能。
师:请同学们两个同学一组,拿起老师准备的活动角,一个同学转动角,另一个同学说出它的名字。
2.认识平角。
师:下面老师用扇子来演示一下角,看看你们能不能说出它的名字,扇子完全张开时。
生:平角。(板书:平角。)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有……
师:那大家通过观察扇子的折叠过程,看看它有什么特点?
生: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了。
师:你们能画一画平角吗?
生:能。
师:我们一起来完成第一题,画平角。
师:同学们画好了平角,能测量它的度数吗?想想怎么测,讨论一下,看哪组的方法最多。
生1:可以用我们的量角器,一次就测出来了。
生2:可以用两个直角测。
生3:用3个60°的角测。
生4:我用4个45°的角测。
师:同学们很棒,用了这么多方法测量。
3.认识周角。
(课件出示平角。)
师:我们现在继续旋转,将这条射线绕端点旋转一周,又得到一个图形,这时还是角吗?同学们谈谈你的看法。
生:这是角,它有顶点和两条边,只不过两边重合了。
师:对的,这样的角叫周角。(板书:周角。)你们也能照样子画一个周角吗?
师:现在你们能测测周角多少度吗?(出示周角。)
生:能。
师:讨论一下,你们也能像平角那样,用很多方法测量吗?
生1:我们量角器测量两次就测出来是360°。
生2:我用4个直角测的。
生3:我用一个量角器和两个直角。
…………
师:同学们很聪明,能举一反三,用这么多的方法测量出来周角的度数。
4.探究关系。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五种角的关系,并找出直角、周角、平角之间的倍数关系。
生: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师:对,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的,现在我邀请一位同学上台感受一下这种关系,想不想亲身体验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上台体验,教师喊口令:左手侧平举,向右转、再向右转,向后转。每次转动后问:左手所处的位置与最初的位置成什么角?
生响亮地回答:直角、平角、周角。
师:还有谁想上来体验一下?(生纷纷举手。)看来大家都想感受一下,那么我们一起来。注意我们一向提倡玩中学,玩中悟,希望玩好后谈谈它们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全体起立,左手侧平举……
生:两个直角相加等于一个平角的度数,两个平角相加等于一个周角的度数。
生:平角的度数是直角的两倍,周角的度数是平角的两倍。endprint
生:周角的一半是平角,平角的一半是直角。
师:角的分类上完了,你还有问题吗?
生:比锐角还小的角有吗?
生:比周角大的角还有吗?
师:你们的问题给老师一个启发,既然比锐角小的角,比周角大的角都是一个未知领域,我们就应秉着科学的态度,不能给它框死。知识无限延伸,像大海,我们所学的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真是学无止境。
师:同学们这种敢于质疑的态度真让我感动,关于角的学问多着呢!若感兴趣,下课还可以讨论。
四、反馈练习
师:老师现在来考考你们,好吗?
1.比眼力:看图说一说下面各角属于哪一类角?
2.比听力:听角的度数,说出这个角属于哪一类。
79度 91度 180度 45度 135度 90度 360度 89度+1度 150度
3.辨一辨:
(1)小于180度的角是钝角。( )
(2)小于90度的角是锐角。( )
(3)平角是一条直线。( )
(4)两个锐角的和一定是个钝角。( )
(5)钝角的一半一定是锐角。( )
4.综合训练: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角的分类,同学们有很多发现。其实在数学中存在很多的规律,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谢谢大家,下课!
反思:
这节课,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氛围中进行转活动角、量角、分类、肢体表演等活动,并设计开放性问题:“怎么测量平角和周角的度数?”通过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感悟各类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思维和空间观念上有不同的发展,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了学数学的快乐。
这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常见的5种角,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平角和周角的认识,这两种角看起来不像角,角的范围用肉眼看是比较抽象的。为了突破难点,运用多媒体的课件、小纸扇,两边颜色不同,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通过这样动态显示,使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亲自转动活动角,直观地感知平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了,周角的一边旋转一周后两边重合了。这样形象具体,从而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在学习活动中,虽然通过学生合作学习,都掌握了根据角的度数区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但是还有待改进的地方,值得在以后教学中自我完善。
第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部分,要寻找更贴切的情境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角分类的兴趣。
第二,在探究各种角的特征的时候,可以从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锐角、直角、钝角开始,并把认识锐角、直角、钝角作为重点认识对象,而后引出更大旋转形成的平角和周角。由易到难更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第三,在教学各种角的时候,除了使用动画课件演示以外,还应该制作实物,让学生在摸一摸、画一画等多种实际活动中,更能准确地归纳出各种角的特征及其特殊关系。
15.角的认识复习教学反思 篇十五
在教过《角的初步认识》后,几乎大多老师都有同感:教学角的大小是这节课最不容易突破的难点。其原因,可能与之抽象化有关吧。因而,每位老师在教学角的大小时,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把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演绎的更加形象、直观,以便于低年级学生更好的理解。不同的时期,人的思想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在突破这一难点上我几经思考,终于找到了一种既省时又简便,实效高的好教法(到目前为止)。下面我用对比的方式,谈一下自己的切身体会:
记得最初教学这一难点,当时极为推广采用小蜜蜂课件来帮助学生形象演示抽象化知识:电脑会同时出现两个一样大的角,但有所不同的是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非常的短,当学生一口认定两角一大一小时,电脑便会形象演示两角通过移动重合,让学生感受两角是一样大的。这看似非常形象的电化教学方式,在今天看来,未免有些强加于学生了,因为这还是两个抽象的角,始终会有一部分学生疑惑为什么两边长的角会和两边短的角一样大呢,所以很难向学生说服: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而后,教学这一难点,由于当时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我深钻教材,又有了新主意:同桌俩分别用一个图钉和两个硬纸条做个角,由于我事先在纸条上做了手脚,所以他们做出来的角,一个的角的两边很短,一个角的两边很长,当我要求他们想办法使两角一样大,大多同桌俩都能将之重合,但仍会有部分学生坚持说这重合的俩角不等,原因两边长的角大,这时我会剪掉长出的那段边,学生则说这回俩角相等了。然后,我用手拨动这对既重合两边又相等的角其中的一个,使之两边张开的角度变大,趁机问学生俩角一样大吗,学生马上说不一样大了,因为张口变大了,我便反问说可这俩角的边一样长啊,学生说可张开的口变大了啊,我说这回你们可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了吧。因该说这种直观的操作方法非常有说服力,但对于小部分后进生而言,仍显的比较复杂,很难理解。
今天提倡生活数学,我惊喜的有了新的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消化,而“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生争执,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上的一段实例:师:其实,在大家的身上也藏着角呢!谁发现了?生:两条腿叉开来是一个角。师:下面咱们就做个游戏,看谁的反映灵敏?师:把你的角变大。(学生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大)师:你的两腿变长了吗?生:没有。师:把你的角变小,再变小。(学生把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小,再变小。)师:你的腿变短了吗?学生哈笑:没有啊,老师!师:游戏好玩吗?刚才,你的角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那你的腿没有变长或变短?全体学生哄笑:没有。师:那你们说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还有关系吗?生异口同声:没有!师:对了, “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这样,通过从生活中捕捉最直接的、最有说服力的角,轻轻松松的很容易解决了这个教学多年的老大难。从而也启发了我,生活中的数学到处都有,只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今后,我会利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尽可能的挖掘、开发生活中的数学,让生活更好的为数学服务,让数学更好的应用于生活!
对于“角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的知识,新课标中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角,直观建立角的表象即可,所以在设计时,我没有过多的加深知识难度,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有关角的初步知识。
1、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角的表象。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很多的角,但对于数学意义上的角,还很模糊、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角,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⑴找一找,先从主题图中找出角、找出教室及周围的角;
⑵折一折,让学生参与体验创造角;
⑶摸一摸,感性体验角的特征;
⑷说一说,将角的知识还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⑸做一做,进一步把角形象化,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
⑹画一画,对角的认识的提升,能力的培养。
在找——折——摸——说——做——画几个步骤中,学生调动了生活经验,充分的运用感知觉,饶有趣味的自我建构了角的概念。
2、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16.三年级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十六
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法则、算理都能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生活背景,所以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感性的实物入手,抽象出角的图形,揭示出角的特征,再让学生在身边的事物中寻找角,做出角,最后自主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想说做合一,真正达到了口手脑协调发展的学习境界。学生既学到了角的有关知识,又亲身体验了知识的来源,同时,教学中还应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通过实践操作,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节课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引导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学生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考。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知识应用过程
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在《角的认识》这一课中,如果剪去两个角,会得到几个角呢?”这一体验过程的引导,把空白留给了学生,让他们的思维有更大的空间,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开展大比拼。这一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的数感、空间观等的`培养都通过体验得以实现;而且正确的思维方式在剧烈的碰撞中又得到了锤炼。
【角的认识复习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认识小数》的复习教学反思09-01
角的初步认识整体教学反思10-14
角的认识的教学片断及反思10-18
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学反思07-20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一08-20
《角的认识》教学方案12-16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0-09
《总复习--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06-25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教学设计08-26
角的认识教案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