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简历范文

2025-02-05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简历范文(共20篇)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简历范文 篇一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04 2011-06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 监理员 职业培训合格证书 1106JL0

2011-06 2011-07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 土建施工员 职业培训合格证书 11010114192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良好 粤语水平: 精通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专业能力: 掌握了工业工程的基本知识,如项目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供应

链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计算机能力:熟悉Office等应用办公软件cad,天正,ppt基本操作

语言能力:有良好的沟通技能,交际能力较强。

粤话、普通话标准、流利,且具备较好的理解能力、书面与口头交流能

力。

综合能力:责任心强,有独立工作能力强,吃苦耐劳,有团队精神。

具有良好的策划、组织、协调、管理能力。

做事有规划,有策略。

有明锐的洞察力,分析能力,还有很强的说服能力。

个人自传

本人现在可能还没有成为一个优秀的工作者,可是我肯定自己是个优秀的男人。我老师戴斌(现为中宜教育集团国内考试研究中心教研组主任)说过,优秀的.男人:1,尊重女人。2,尊重对手。3,有责任感。4,懂得反省失败经验,输得起放得下。

大学时期,本人具有上进,沉稳,敏锐的洞察力,分析能力,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大二当时学生会宣传部的副部长。作为副部长,我还具备了比部长更多的亲和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与大一的新干事打成一片,与自己同届的部长同事,相辅相成的合作。利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分析能力,挑选新干事,培训新干事,处理新干事的各种工作矛盾。我做人有计划,有条理,例如在生活,工作方面,会预想事情发展方向,路线,规划自己做的工作。在成功与失败的情形先在脑中形成。本人还具有很强的说服能力,善于用有力有条理的证据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在成功与失败之间,为自己铺下第三条路。

在校余生活中,做过很多兼职。例如:派传单、问卷调查,还到工厂打过暑期工,亲身体会了各种工作的不同运作程序和处事方法,锻炼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从工作中体会到乐趣,尽心尽力。

班上担任宣传委员一职,完成校园职务同时,兼顾本班工作,两者并重。

曾获得院级优秀学生干部等院级证书。

出来面对工作的我,更是比以前成熟。我老师戴斌说过,优秀的人常被人占便宜,不会怨没什么人能帮助自己。经过大学的锻炼,社会的教育,我相信自己会是一个优秀的人,作为毕业生,自己出来找工作,真是没有人能帮助自己。希望更强大优秀的贵公司能助一臂之力。我很喜欢一句话“如果我为梦想竭尽全力,你是否愿意助我一臂之力”。加入贵公司,尊重贵公司,为公司也奉献我一臂之力,恳求给我一个机会。

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简历范文 篇二

1 专业发展基础

1.1 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

业之一, 与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2009年6月, 辽宁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支持做大做强建筑业政策, 同时提出建筑业强省的战略目标, 到2014年实现万亿元产值, 迈入全国前五名。

随着沈阳、抚顺、铁岭三城同城, 辽宁的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十二五”时期, 建筑业的大发展必将为专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同时, 行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也急需越来越多的专门人才出现, 特别是生产一线的懂技术、懂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成为企业的宠儿。

1.2 人才需求旺盛

根据不完全统计, 2010年全省建筑业从业人数达到135万, 较去年同期增长14.1%, 其中工程技术人员达16万人。预计在未来3年, 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技术咨询企业、建筑勘察设计企业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旺盛的社会需求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 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2.1 专业发展总体目标

坚持围绕辽宁建筑行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 将学生培养成适应建筑业需求、工作能力突出、职业态度认真负责、注重科学创新的技能型人才, 将专业建设成紧贴行业发展需求、深度校企合作、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好的省内一流专业。

2.2 专业建设目标

针对我省建筑业发展的需求, 凸显我院“行业依托”的办学特色, 以校企联合打造精品专业为指导思想。以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 以内涵建设为重点, 着重进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特色教材、实训环境及师资队伍建设, 对接建筑行业, 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成被社会认同的重点专业, 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出业绩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使本专业尽快成为省内同类专业的领头羊。

3 专业发展规划内容

3.1 推进校企对接

3.1.1 建立校企合作体系

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 形成一套内容完整、制度明确、双方互惠的管理体系。加强与企业的多层次、全方位合作, 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专家和技术能手参与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 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确定教学方法、构建教学评价体系, 保证专业定位的准确性, 使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实施等更适合企业的需求。

3.1.2 校企共建

与企业合作, 聘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 同时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每年开展一定数量的岗位和职业资格培训, 为企业和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提升专业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利用专业和师资优势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技术难题。开展订单式培养, 按照企业需求培养适应企业生产需要学生, 为校企合作企业优先推荐优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3.2 探索系统培养

3.2.1 中高职联合办学

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切入点, 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延续与衔接, 准确定位、明确重点, 建立递进式的课程体系, 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 形成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改革评价办法, 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每年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学生座谈, 考评方式改革等方式进行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

3.2.2 课程体系建设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从事的工作有着很强的实践性、组织性和逻辑性, 各个施工过程和工作程序都有着密切联系, 原有的教材已经不能满足职业技术发展的需要, 迫切需要按照工作过程进行课程改革。以专业主干课程为建设主体, 按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要求, 进行科学合理的内容研究, 对课程重新编排、整合, 引进企业先进技术, 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建立共享的教学资源, 以此带动其他专业课程改革。

3.3 强化实践育人

3.3.1 实践课程设置

合理设置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 增加实践教学学时, 健立实践环节考评体系, 强化课堂教学与工程现场充分融合, 满足专业实践能力要求。

3.3.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原有的基础上, 建立更多的校外实训基地, 建立健全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保证基地的实训内容与专业教学要求对接, 保证学生实训学时要求, 确保实训期间学生安全。

3.3.3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建成满足专业群需要, 功能完备、设施先进、管理规范、资源共享, 有真实岗位训练和现场氛围的校内实训基地。完善的实验实训基地使用制度和管理制度, 加大管理力度, 提高实验实训场地的开放度, 使专业师生能够更大程度的使用资源, 避免资源浪费, 最大程度的辅助教学和科研工作。

3.4 转变培养方式

3.4.1 转变教学模式

探索符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和完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大力开展技能大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继续深化管理制度改革, 形成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开放的教学管理体系;加强校企间合作, 实现校企联合教学。深化“工学结合”机制与内涵, 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资源, 按照建筑施工过程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采用分时分段、集中教学模式, 建设与工作过程相一致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不断优化课程设置, 增大实践教学比例, 建设校内外建筑施工性实训基地,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 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破解实践性教学时空障碍。

3.4.2 转变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信息化一期的成果, 将项目教学法和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法推进。信息化项目是辽宁省教育厅信息资源库建设项目, 目前已经结题。本专业在建筑施工技术信息资源库项目中是牵头部门, 通过信息化一期的建设, 积累了大量的信息化教学经验, 同时项目中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已经在学生中试用。

3.5 建设教学团队

3.5.1 制度建设

建立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制度, 促进教师实践技能提升, 深化校企合作, 保证兼职教师水平, 并建立专兼职教师考评制度, 紧抓青年教师培养, 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好的条件, 建立有效机制推进校企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

3.5.2“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会利用培训、选派和实践等手段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同时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 鼓励教师考取全国注册资格和行业上岗证, 力争在短期内使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和水平达到精品专业“双师”标准。

3.5.3 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从社会上和企业中选聘既有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第一线技术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

加强与同行业企业的联系与技术合作, 聘请企业专家作为专业的客座教授, 建立一支有丰富实践经验并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3.6 实施第三方评价

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简历范文 篇三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 校企合作 教师团队建设 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社会对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旺盛。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基地,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当今社会人力资源市场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需求特点,也在不断探索本专业的教学改革方向及发展趋势。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适应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就业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向、校企合作方面做了诸多改革和尝试,积极促进了本专业的发展建设和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

1.当前市场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数量与素质的新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各种超高层、大跨度、体型复杂的建筑不断涌现,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对建筑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当前4000多万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在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和管理岗位工作的人员约为350万人,其中许多技术岗位是由没有受过专门教育、只经过短期岗位培训的人员占据,人员素质不高这一状况严重制约了建筑业的新发展。提高建筑业广大从业人员素质,特别是提高生产—线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素质,是建筑业发展进步的当务之急和必然要求。

我院通过对珠海及其周边地区多家知名建筑施工企业进行调研,与数十位建筑企业的项目经理、总工、总监及人事经理进行座谈,了解到企业对能够适应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安全监督、造价计量等多个岗位的人才需求量大。企业要求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时,在知识结构上应掌握专业知识,能识读施工图纸、能熟悉项目全过程并组织现场施工,能分析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等工作,即要求学生能“零距离”就业;在能力结构上,要善于学习总结,有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要善于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强;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安心于生产一线工作、爱岗敬业、踏实肯干。施工企业比较看重学生在工程测量、施工技术与管理、CAD绘图、概预算软件应用等方面的技术能力,认为这些方面应作为高职院校的重点培养方向。

2.明确培养目标,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通过对上述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我院在教学内容和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基础课程、专业素质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三部分。

理论基础课程主要开设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文化基础课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与廉洁修身、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体育等,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及人文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必备的文化基础,同时拥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自觉学习、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专业基础课包含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力学与建筑制图,建筑CAD设计基础等,此类课程的开设要满足建筑工程技术主要岗位的基本能力要求,同时为后续岗位能力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我院开设此类课程一贯以够用、必须为原则,课时控制在总课时的40%左右。

专业素质课程主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而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建筑工程测量、建筑识图、建筑法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等。我院专业课程设置按照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精选课程内容,并在各课程中安排部分实践课时,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严格界限,学生在完成某一章节专业理论学习后,立即可以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亲身体验。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

专业实践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化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建筑生产一线的施工及管理岗位具备顶岗工作的能力。该类课程主要包括认知实践、计算机辅助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项目全过程实践、工程实践及岗位实习等。我们以校企合作为途径,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顶岗实践、工读结合、假期社会实践等方法,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方面真正受到职业化、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尽早进入职业岗位角色,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目标。

我们还将“双证书”制度列入教学计划中,在课程设置方面安排与施工员、预算员、资料员、质检员、材料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密切相关的课程,引入了五大员考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选择报考。这样,学生在毕业时既有学历证书又有资格证书,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就业优势。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走校企合作之路。工程实训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实训基地须按照各个课程的实际内容要求,设置相应实验实训项目,建设与之配套的实验实训条件,满足学生操作实训、动态示范教学的需要。通过多年建设,我院现已建设完成土工、建筑CAD、工程测量、建筑材料等实训室,并每年投资完善其设备,增设全站仪、激光定位仪等仪器及实验设备,并积极开展对外技术服务。

尽管如此,相对于学校的教学规模,现有校内实训基地仍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由于我校处于迁校后的发展时期,校内有部分校舍工程处于建设阶段,为实训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但由于建筑行业的季节性和建设周期长,校内的工地也不能完全满足实训要求,校企合作是必然的选择。学校地处珠海规划新城区,周边房地产开发项目众多。我们建立了忠信地产、藤荣实业、时代地产等校外实训基地,并与这些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选择其长期承担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任务。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了顶岗实训人才培养方案,顶岗实训质量评价标准等。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参考企业的意见与建议,重点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企业也择优录取学校毕业生到企业工作,校企合作形成了良好互动。

4.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办出高职特色的关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要求任课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工程设计、施工等实践经验。因此高水平的主讲教师是优秀课程建设的保证之一,要为主讲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成长的环境,不断地提高教育水平。

(1)紧紧围绕“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一改过去仅从毕业生招聘教师的局限,通过把专业教师送出去和把企业技术骨干请进来的方式,完善师资队伍结构。针对任课教师的主要人员构成,我院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一是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来校从教,安排他们在合作企业实习或兼职,直接从事工程实践,取得实际工程经验。我院每学期选派10%的教师到企业实习,为进一步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探索经验。二是从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引进中高级职称且具备教师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我们着重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培训,引导他们如何将具体工程实践经验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三是有针对性地聘请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大型设计院或施工企业的专家或技术骨干给学生做专题报告,通过一些典型工程的案例,介绍其建设过程中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及先进的管理措施,激发学生的興趣,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到建筑科技的发展趋势。

(2)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执业资格考试,我校目前已有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2名,一级注册建造师1名,注册造价工程师1名,注册监理工程师1名。通过长期积累,培养了一支专兼结合、学历层次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了实践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并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抓住当前建筑行业迅猛发展的机遇,在教学改革中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在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培养下,毕业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受到学生和企业的一致好评,形成了“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陈贤清.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Z1).

[2]戴启昌.谈高职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4.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个人简历 篇四

出生日期:19881125 民 族:汉

户口所在:河南兰考 目前所在:河南郑州

毕业院校:郑州交通学院 政治面貌:团员

最高学历:大专 所修专业:建筑工程技术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毕业日期:20xx、06

求职意向

求职类型:全职或兼职

应聘职位:管理人员

希望地点:全国

希望工资: 面议

自我评价

社会经验实习的机会多,社交能力强,语言交际与表达能力好,适应环境能力强

教育背景

20xx年9至20xx年 郑州交通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专科 注册监理员、施工员

实践经历

20xx年在天津建筑公司做钢筋工、熟练钢筋图纸。

20xx年在上海徐汇区温馨家苑做室外装修

20xx年在上海时代广场做室内装潢设计

所获奖励

在校期间,被院系评为“三好学生”

语言能力

英语四级、普通话B级

联系电话:13763324553

联系地址:广州市天河区

电子信箱:960672735

5.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简历 篇五

年 龄: 22

户口所在: 梅州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身 高: 172 cm

体 重: 47 kg

◆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 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 施工员,建筑制图

工作年限: 1 职 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2499元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 工作经历

广州珠江装修工程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05 ~ 2013-10

公司性质: 国有企业 所属行业:建筑与工程

担任职位: 图纸深化、现场管理

工作描述: 1.根据甲方的要求更改原有的设计图;

2.制作墙砖、地面等的排版图;

3.现场监督,并作抽样检查;

4.观察记录现场存在的问题,并向上级汇报;

离职原因: 个人原因

惠州鸿都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07 ~ 2011-09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建筑与工程

担任职位: 绘图员

工作描述: 根据设计师的要求,绘制相关图纸。

离职原因: 实习

毕业院校: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6.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英文简历 篇六

Date of Birth: 1984-05-12

National: Han

Height: 168

Weight: 55

Orig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Current location: Heilongjiang Province

Education: tertiary

Political landscape: members

Graduate institutions: Shijiazhuang Railway Institute

Graduation Time: July

Studies by category: Civi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Name: Railway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ntact Tel:

Educational background / training experience

In September a National Certificate level CAD Drawing

In October 2006 won the National Intermediate Certificate level measurement

Professional and specialty:

Foreign Languages: English language: fluent

Computer capability: good Putonghua: Excellent

Presentation and other professional expertise

Majors are: measurement. CAD drawing. Culverts hydrology. Engineering Geology. Railway track. Tunnel project. Bridge engineering. Subgrade. Mechanics of Materials. Theoretical Mechanics. Structural mechanics. Over budget. Concrete structure design principle. 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

Academic

Has an additional form, if necessary to submit additional

-2006 school year: Three students, third-class scholarship

2006- school year: Three students, third-class scholarship

Personal practice, work experience

June 2006 yakeshi Surveying Practice in Inner Mongolia

April 2007 to carry out geological Wudalianchi in Heilongjiang internship.

June 2007 Shijiazhuang Railway Institute in the second alignment measurement, such as classroom training.

Job intentions

Job type: Full-time monthly salary requirements: a monthly salary of [1500] RMB

I hope the job candidates: candidates bridge technology to other posts: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Hope that the work place: the work of other locations in Hubei Province: Hebei. Inner Mongolia. Shanxi

Personal autobiography

Honest, hard-working, solid first step in the step of life,

If to your organization, I will return to a 100% of my efforts to win the interests of unit

7.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简历范文 篇七

1 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

随着我国今年来在经济上的快速发展, 建筑行业也得到了空前的进步, 并逐渐的与世界接轨。当前建筑行业已经采取投标制的方式来进行招工, 并且有专门的监理人员和项目经理进行项目的负责, 使得建筑市场已经逐渐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当中, 人才建设对于企业方面的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 要求每一个岗位都能尽快地适应, 并且在组织管理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都需要有专业性的人才。因此, 现阶段的在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教育中应当积极的将理论知识教学转换成为实际的操作, 从而帮助从业人员能在实际的工作单重快速的适应社会需求, 并且成为一名专业性强的实用技术人员。

2 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

现代社会中建筑工程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 对建筑工程的技术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名建筑工程的技术性员工, 只有达到了专业性和技术性才能真正的为工程质量提供保障。现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当中主要突出的就是技能方面的教育, 在课程的设置上却缺少关于专业技能上的培养。应根据从业人员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知识能力结构等来进行课程设计, 形成统一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同时应根据能力要求来进行知识结构的分析, 并最终找到科学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实践。在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认识到培养的目标一定要以先进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以及社会实际需求作为主要的目标, 并且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进行人才培养从而建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 以此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

3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 1 课程设计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 首先应当以培养岗位能力作为主要线路, 进一步的加大日常教育证的实践性课程比重。虽然短期的技术专业培训主旨在于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 但同时也应当适当的融入文化课元素, 构成以文化课为基础, 以专业知识为主要的特色性教学课程体系, 从而促使从业人员能在未来投入工作岗位时得到实践性的应用。同时, 需要对当前市场环境和社会的需求进行分析, 对各个岗位中对人才的实际需要进行了解, 并根据敢为需求来进行专业性、针对性的教育。

3. 2 加强专业性特点

建筑工程技术在现代社会当中已经成为了市场不可获取的重要技术组成部分, 拥有技术管理是从事建筑工程专业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为主线的相关工作要求[2]。在实际的教育中应当重视起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培养和操作性知识的培养, 要求始终将实践放在首要位置上, 并充分的利用短期教育时间来进行基本的技能培训。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当对施工工艺、操作流程以及质量检验等部分进行重点教育, 并且将工程的施工技术以及安全教育等列入到教育行列当中去。很多的从业人员在接受教育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能力, 但在他们的操作中却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规范问题, 对此, 还需要在教育中重视起规范性教育, 明确的将操作规范传授给从业人员, 促使他们在未来工作中能规范性操作, 促使专业能力更加强。

3. 3 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训过程中, 专业素质的培养固然重要, 但在教育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了对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对此, 在教育当中应当通过马克思主义、法律法规以及道德基础等课程来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从而为日后工作奠定基础。同时, 应当在授课的过程更正对从业人员适当的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保证他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能不断的接触到这样的知识, 从而强化他们内心对于职业道德的认识, 这样对他们未来的职业素养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 并且是促进他们在社会立足的重要内容。

3. 4 强化认证教育

所谓认证教育中要求从业人员需要有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能够在工作当中做到持证上岗。对此, 在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过程中应当安排他们在合理的时间内参与到从业资格证考试当中去, 虽然一本证书并不代表着一个人的真实能力, 但却能给予一个人专业性的肯定。

3. 5 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 在当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在现代教育当中要想促使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得到全面性的提升, 那么一定要重视起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3]。对此, 可以让一些高校内的专业理论课教师参与到建筑工程的技术专业人员培训教育的当中去, 以他们专业的理论知识来强化技术人员对于工程建设的从新认识。其次, 应当根据课程的设置情况来合理的安排教学实践课程, 并且需要适当的要请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人员来进行实践指导, 为学生的实践性技术能力提升提供保障。

3. 6 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

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团队是保证教学实施的重要部分。对此学校可以适当的安排专业教师参与到工程的实践当中去, 强化他们对市场的把握能力以及对先进的技术掌握能力[4]。同时可以聘请专家或者专业技术人员来进行教学实践讲座, 从而满足工程建设的技术人员在专业知识方面的需求。作为专业指导教师, 首先应当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业务能力, 同时还要对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有充分的把握, 这样才能实现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教育。

4 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当前市场中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此, 在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起建筑工程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提升。以知识性教育为教学基础, 以实践性教育为主要, 并且在当中适当的融入一些职业道德和素质教育内容, 从而促使这部分工作人员能在未来发展中得到进步, 并且更加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

摘要:现代社会中对人才的需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专业能力上, 同时还需要在素质上得到一定的提升, 从而满足社会的发展。但对于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来说专业技术仍然是最为重要的部分。我国很多的建筑工程在人才培养上采取了理论知识培养方式导致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比较差, 很难在实践工作当中快速的找到技巧并投入当中去。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 希望为我国的建筑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沈洁颖.基于职业素质提升的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 2012 (02) :80-82.

[2]张义先, 李一平.高等职业教育建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05) :42-46.

[3]陈红秋, 石泉彬, 蒋风昌.“工学结合、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 2012 (03) :50-55.

8.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简历范文 篇八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实践教学

1 现状分析

1.1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到位

随着全国高职示范院校建设的推进,各高职院校均依照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适合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制度,政策跟进比较快,着实振奋人心。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遇到很多现实问题,如:经费不能及时到位、专业发展有先有后、教学硬件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能及时补充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进度拖后。

1.2实践教学开展不够深入

在实践教学进行中,有些老师以为开展一次综合实训就是对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或者到工地上参观两周就了事,其实这远远不够。实践教学是讲究层次性的,是一个长时期的推进,而不是一两个月就可以完成的。

造教师企业锻炼少,动手能力不足是实践教学开展不深入的另一个原因。很多高校老师都是从大学毕业然后到大学任教,没有企业锻炼经历,造成本人动手能力的严重匮乏,又加上教材知识的落后,在开展实践教学时也就力不从心,甚至不敢深入。

1.3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企业参与教学不够充分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中,校企合作是公认的正确方向,校企合作的成果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一个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成绩,这就使得很多学校在校企合作上流于形式,仅仅是签定一个合作协议了事,而企业根本不参与任何教学改革工作,实践教学也无法利用企业资源,高质量的开展顶岗实习工作。

2 构建措施

要科学的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必要性,深刻的明白实践教学是本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延伸课堂理论教学,促进理论知识向职业技能的转变。为此,学校、各教学系、各专业课教师以及广大高职学生都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从不同的角度,采用各种科学方法,共同构建一个适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

2.1学校政策层面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离不开学校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作为高职院校,要以深入教学改革为目标,一切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服务,出台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科学构建的政策。并支持实践教学开展,在软件、硬件上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2.2教学单位层面

(1)深入开展专业调研,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培养施工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而具备哪些核心技能的人才才是企业需要的,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内容的来源。所以,各教学单位要组织本专业老师深入企业走访、调查,归结出企业需求的人才规格,这才使得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更有针对性。

随着专业调研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路径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也促使我们第一时间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实践教学实质内容和各部分所占比重,如:如果就业市场上对于资料员的需求增加,我们就要考虑增设专门的资料管理实训课程和针对资料管理的顶岗实习,以扩大学生的就业岗位面,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2)科学合理的实训实习管理办法。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否科学可行,是否能顺利开展实践教学,首先要取决于制度是否先行。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实践教学开展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使得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名存实亡。比如: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针对毕业顶岗实习,专门制定了《毕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报告撰写细则》、《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管理细则》等配套制度,对顶岗实习中所有的参与者,即学生、辅导员、企业指导老师、学校指导老师等均有相关条文规范,并且详细的指出顶岗实习报告应包括哪些必要的内容,如果学生不认真对待,是不可能蒙混过关的。

(3)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绝不能一味靠校外基地,而要结合起来。一些能在校内完成的实训项目,如: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资料管理、工程测量等,要尽可能购置相关设备软件,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而对于一些综合实训项目,如施工技术综合实训、施工组织综合实训等,要尽可能到施工现场去进行,这就需要有充足的校外实训基地数量和高质量的实训基地。如果一个实训基地施工不规范,设备不齐全,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低,是不可能配合好学校开展综合实训,也会对学生的培养产生不良影响。

2.3任课教师层面

(1)注重培养自身动手能力。想要出色完成实践教学,首先要有出色的老师,既懂理论又能动手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把理论知识立体化,在实训中有效的针对真实工作环境展开实践教学,在施工现场教学时更好更快的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所以,专业教师应开展“双师”教师培训,如: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校给与一定政策支持;到先进兄弟院校培训、学习、进修等。

(2)编写适合课程实践教学的配套教材。现行的教材都普遍落后,其中的很多理论知识已明显与实际情况不符,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能固定于课本上,而要把眼界放开,更多的从工程实际出发,把最先进的东西带进课堂,并将这些东西融会贯通,编写出更适合实践教学的配套教材、实训手册等。

(3)改革考试考核方式。以往的考试全是书面做答,只是纯理论东西的考核,而且很多老师习惯于考前串讲,划重点等,使学生对于考试完全是一种应付心态,考试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考试方法,加强技能考核所占的比重,一些课程甚至可以完全采取技能考核,如:AutoCAD、工程测量、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资料管理等。

2.4学生层面

作为学生本人,是我们教学改革服务的对象,但学生并不能是被动的,我们要想办法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积极性,凸显学生在其中的作用,如:经常与毕业生联系,进行就业回访,让他们从自身的成长历程出发,为实践教学开展出谋划策,对我们已经开展过的实践教学进行评价,让学生有主人翁意识。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肖文涛,张西平.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2)

[3]贾云龙,委玉奇.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系统性设计[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作者简介:

杨昆,男,出生年月:1982年2月,籍贯:河南夏邑,职称职务:助教,研究方向:施工管理与教育教学,学历:本科,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刘双双,女,出生年月:1983年12月,籍贯:河南商丘,职称职务:助教,研究方向:施工管理与教育教学,学历:本科,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9.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个人简历 篇九

梁志

性别

民族

侗族

籍贯

贵州、铜仁、石阡

出生日期1991、1

2婚姻状况

学历

大专

体重身高

163cm、54kg

专业

铁道工程技术

健康情况

健康

求职意向

工程施工监理、工程施工测量员

毕业院校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

300240

联系电话

***

邮箱

语言能力

国语:精通外语:基本掌握

主修课程:

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铁路线路施工测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铁路线路检测、测量基础知识和仪器使用、土木工程绘图、高等数学、铁路桥隧施工与养护、心理健康教育、铁路轨道构造与施工、体育、工程力学、岩土分析与试验、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英语、应用文写作、cad制图、铁路工程施工组织管理与概预算、钢轨探伤、建设法律法规

个人技能

1:熟练掌握施工图纸、cad绘图、计算机基础应用

2:熟练的交际英语

3:建筑材料中级证、土工试验工中级证、工程测量工中级证、计算机基础应用一级证

奖惩情况:

2009——2010获国家励志奖学金

社会实践:

2009年12月: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材料实习

2010年3月——6月: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实习

2011年4月——工地实习

兴趣爱好:

打球、唱歌、交际、爬山、课外阅读

自我评价:

本人性格开朗、为人诚恳、乐观向上、兴趣广泛、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并具有较强的管理策划与组织管理协调能力。

10.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简历范文 篇十

姓 名:张xx

性 别:女

学 历:大专

工作年龄:1 年

出生年月:1990-4

民 族:汉族

籍 贯:xx

登记时间:-7-11 17:38:40

最高学历:大专

毕业学校:xx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所学专业:建筑装饰工程技术

掌握外语:英语(一般)

政治面貌:共青团员登记时间:2011-7-11 17:38:40

教育经历:

月至06月 xx县xx高级中学

2009月至06月 xx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工作年龄:1 年

能力与专长:

能熟练运用word、excel、ppt等办公软件

熟练掌握CAD、3Dmax、PS、Acrobat等软件

掌握手绘技能、建筑制图与透视、装饰施工与构造、绘画素描与色彩

工作经历:

209月-7月 xx晨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担任工程预算兼行政助理 主要负责各项工程方案设计,预算和日常办公室管理。

208月-2月 xx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制图员CAD室内设计施工图、协助园林绿化施工现场管理等。

202月-2月 xx昌泰电力实业有限公司 施工队资料员 开工竣工有关的.报告、图纸、变更等资料、施工人员入职离职审核、公司要求的其他事项等。

203月- 至今 xx中富置业有限公司 行政 公司内勤行政,办理土地证等。

个人简介:

2008.12 荣获绍兴城区第二届高校人才自主创业创新作品展二等奖

2009.6 荣获xx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室内装饰设计竞赛三等奖

2009.12 荣获xx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特别贡献奖

.11 获得室内装饰设计员职业资格证书

本人性格开朗、能吃苦耐劳,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协调能力。勇于接受新的挑战,为人诚实,做事认真,对工作积极向上。

希望工作类型壹:工程绘图员

希望工资待遇:面议希望工作类型:全职希望工作地点:xx镇意向提交时间:/12/28

其它工作要求:

我的自荐书:

希望工作类型贰:文秘/高级文员

希望工资待遇:面议希望工作类型:全职希望工作地点:xx镇意向提交时间:2015/12/28

1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简历范文 篇十一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 《抗震结构》 课程改革 能力本位

《抗震结构》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技术课之一。该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是针对知识的讲解。由于“学科本位”的痕迹过重,使授课者(教师)和接受者(学生)都感觉此课程枯燥、抽象。面临职业教育提倡的“能力本位”教学法,传统的“学科本位”教学已不再适应和满足职业教育的特点,本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本课程改革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结合当前职业教育的特点,从课程目标、模式、课程内容以及教材、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入手,对《抗震结构》课程进行系统的优化和改革。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涵

“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总体设计方案,是教育机构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实施的一切活动及其安排的总体规划。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土木基层岗位群,培养从事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预算、质量控制、资料管理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针对该专业的总体目标,本课程改革的内涵应基于对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落实课程目标:介绍地震作用的基本原理及结构抗震的构造措施,使学生了解结构抗震的基本理论,掌握抗震的概念设计和各种结构体系下的抗震构造措施,服务于识图、质量控制等能力要求。

二、《抗震结构》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结合所用教材、课程特点,树立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

该课程设置应以“适度、够用”为标尺,但也不能忽略高职教育的过渡和转型,尽力在有限的教育教学时间中发挥课程学习的最大效益。就教材而言,目前有两种倾向:对知识体系过多的删减,忽视了该课程的系统性;或者过度的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教材偏难、偏深。由于该课程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其内容还应具有对建筑工程技术所涉及到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等课程中相关知识提升的特点。所以,对于教材只能是建立一个大体的框架,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特点,以“适度、够用”为准则,对教学内容整合集成、系统优化。围绕建筑工程技术所涉及的能力和技能,对一些章节和知识给与删减,对于某些章节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抗震构造要求给予补充,切实做到少而精,概念和原理融会贯通,“弱计算原理,强构造知识”。课程的主要落脚点在于建立起有关抗震的基本知识后,重点从全方位树立起“抗震概念设计”理念,突出对构造的理解和应用,使该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施工、质检、监理或者适当的设计工作岗位中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课程改革

(1)以学生为中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程改革,要从传统的学科本位模式,转向能力本位模式,这种模式转变的实质是以由传统的“教程”向“学程”转化,即职业能力的课程中心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要成为学生可利用学习资源的一部分,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目前该课程涉及四个层次的学生:普大三年制、两年制、五年一贯制和3+2形式。学生的特点各有不同,呈现多元化,基础和所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但应把握他们的共性,结合他们的年龄和性格特点,在教学中力求营造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采用多种课堂教学形式,如在教学中采用“破坏试验的课件演示”,以直观的破坏现象,培养和拉近他们对抗震知识的理解和对课程的兴趣。

(2)引用工程案例,建立问题中心范型,促进师生互动

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过程中,采用问题中心的范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该课程中许多知识体系是在震害反馈和总结中建立的,因此在课程讲授中,应用一定的工程范例,在分析和总结中,使许多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同学们思考的过程,教师通过总结、评价、咨询和同学们一起完成某个问题的学习。

3.以考核综合知识和能力为主导,改革考试方法

考试也要成为课程改革的一部分,与课程的实施方法相辅相成,从而更客观地反映教与学的效果。达到拓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其学习能力和兴趣的目的。

(1)课内外结合,建立小课题,指导撰写小论文,开展创新活动

在授课过程中,对课程中某几个重要的知识能力点,设立几个小课题,让学生们撰写论文,通过让他们查资料,深入实践,促动对该知识能力的提高,强化学生自己思考的过程。避免以往仅仅通过一个试卷的考核,在某种程度难以体现学生自我思考的过程,仅仅是对于学科知识的记忆和重复。

(2)开展课堂讨论,给予总结评价

这部分的考核主要针对“引用工程案例”,以问题中心范型,开展课堂讨论的基础上采用的方法,通过讨论来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和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试卷考核

试卷考核中,主要在于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某些强制性规范条文以及构造的理解和应用。通过这三种方式,来全面综合地考察、评定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掌握和理解程度,从而更好地反馈和指导教学。

4.走综合化课程,完善综合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但是目前,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针对此问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改变以各种结构材料自成体系的模式,建立了以工程结构基本构件为主线,基础化、综合化的课程体系,组织相关的师资编写相应的教材。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抗震结构”基本原理及基本构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以工程结构基本构件为主线,基础化、综合化的课程体系。贯穿“整体(宏观)——局部(细观)——综合”的思维方法。如梁、柱、墙、板的设计、抗震构造、施工现场质量控制的学习,迁移到整个结构体系的如砌体结构、框架结构等的学习。这种方法的实施,需要涉及大量的人力、物力,还需要模块式教学的相关支持。

5.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实践能力是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作为职业教育的师资,具有实践能力是成为高职学院合格教师的必要条件。实践能力的提高需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自我的学习提高,这是内因,二是学院要建立相关的机制,加强校企结合,为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鼓励他们从事实践,到相关企业、实体挂职顶岗,不断的提高和拓展自己的实践知识和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以上仅仅是从一个小的方面,通过《抗震结构》这门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来体现对课程改革的认识。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但是无论从那个视角切入,课程改革必须以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为核心,落实能力本位,为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简历范文 篇十二

一、实践教学现状

在高职教育办学过程中, 由于各种原因, 如旧的办学模式、人才的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的设置, 尤其是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安排出现了偏差, 使高职毕业生在理论上“缺乏理论”, 在技能上“缺乏应用”, 学生的就业空间将越来越小。究其原因, 一是课程体系陈旧, 脱离工程实际, 实践实习课程少, 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得不到训练;二是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不合理, 认识实习效果不好, 课程实习及毕业实习, 与课程的衔接不紧凑, 针对性不强;三是教材滞后或没有合适的实训教材, 学生的实训凭指导老师安排布置;四是实践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达不到从事工程实际的要求。

二、按工作过程职业能力要求, 构建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

(一) 职业能力要求。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学生主要是从事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等工作, 毕业学生除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合格的政治素质, 良好的身心素质, 基本的人文科学素质之外, 更为重要的应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 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知识结构上应掌握专业知识、熟悉建筑工程图、建筑材料、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工程预算、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工程监理、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建筑施工管理和资料编制归档等基本知识;在能力结构上, 具有相应的语言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和网络收集处理使用信息的能力、较强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人际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基础能力, 同时具有识图建筑工程图、进行施工测量、进行计算机应用、分析问题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建筑工程进行施工管理等专业基本技能。

(二)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设置有明确的针对性, 其培养目标就是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型职业人才。其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按工作过程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 理论够用为度, 培养职业技能来设置。设置原则应遵循以培养技术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以任务驱动和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获取“双证”为标准, 以产学合作为途径。在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时, 既有基本技能训练, 又有创新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环节;既要强调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整体训练, 又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实践教学对应课程。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具有相对独立性, 由基本操作技能, 到专业技术应用技能, 最后形成综合实践技能, 循序渐进有机结合, 能体现由简单到复杂, 从单一到综合, 从基础到专业, 力求使学生逐步掌握能适应建筑行业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 具备本专业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 体现阶段性和层次性, 构成一个有宽度 (实践教学内容丰富) 、有厚度 (包括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综合技能模块) 的结构, 系统性、可操作性强。

(三) 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

实践教学体系, 由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 (即专项技术应用能力) 训练和综合技能 (综合技术应用能力) 训练三个模块和职业资格认证模块组成。其中基本技能模块用于训练基本操作技能, 形成基本实践能力, 主要有专业专业认识实习、建筑制图综合实训、建筑工程测量实习、建筑材料检测实训和土工实训等;专业技能训练模块用于训练一定的专业技能, 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如土方工程、基础工程、砌体工程、混凝土工程、屋面及防水工程、装饰工程等施工实训、施工现场管理、资料编制与归档、工种技能实训等;综合技能训练模块用于训练综合技能, 如毕业模拟施工实训、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 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三、突出专业技能培养,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一) 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主要通过理论课程的课内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 (如通过参观、演示、动手操作和实验等方式关以及多媒体课件教学、现场教学等形式) 来实现, 达到训练基本技能, 掌握基本方法的目的。

(二) 注重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相结合。

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校内系列实训实习来完成。实践教学各环节除适应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群的专业技能外, 还就包括与专业技能相关的一般能力 (如收集和处理现代信息的能力、自学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组织的能力等) 的训练, 重点强调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 按职业资格证要求的基本技能为主, 做到基础过关、技能过硬、灵活运用。

(三) 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培养。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 主要是从事建筑施工管理和技术应用能力, 在实践内容上坚持由浅入深方式进行, 主要通过毕业顶岗实习和参加模拟建筑工程施工等实践教学环节来逐步完成, 在实施过程中突出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相结合。

(四) 突出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的有机结合。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就是要围绕其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的典型工作任务, 据职业特征分解为若干学习领域和学习情景, 完成实践教学。

(五) 推行职业资格考证培训。

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 毕业可直接上岗, 同时可让学生在毕业前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 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一) 师生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保障。我们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 组织专业教师和部分学生自行设计和施工, 修建了能容纳近100人进行施工技术实训、施工工种实训和模拟建筑工程施工实训的建筑实训中心, 与建筑材料实训室、土工实训室、工程测量实训室、建筑CAD实训室、工程造价实训室、工程地质实训室等实训室场相配套, 形成了功能相对完善, 设施齐全, 在市内具有领先水平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

(二) 通过产学合作,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一是弥补校内实训基地的不足, 提供真实或仿真实的实训场景。二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缩短工作适应期。学生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 可以接受现代企业氛围的熏陶, 熟悉建筑行业先进的设备、施工技术和工艺, 尽快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 取得实际工作经验, 强化实践能力, 也为学生提供形成综合实践能力、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实践氛围。三是校外实训基地为高职院校产学合作准备了条件, 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校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发现学校师资培养、专业设置、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计划与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三) 加强实践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的培养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工程。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 学校应以产教结合为桥梁, 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方面不断加大力度。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培训、进修。2、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参加实践活动, 挂职锻炼,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职业能力。3、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实行轮岗制, 增强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4、从先进企业引进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学校讲座, 充实教学一线。5、从行业聘请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学院作专职指导教师。

参考文献:[1]杨令芝彭湘华高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新西部》杂志社2008年6期;[2]史忠建高职教育育人新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3]刘小平陈淑娟构建能力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中国建设教育》2007

摘要:本文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进行行业和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按高职教育工作过程职业能力要求, 对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训基地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的内容改革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杨令芝彭湘华高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新西部》杂志社2008年6期;

[2]史忠建高职教育育人新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简历范文 篇十三

CAD平面图设计、Photoshop、3D max效果图、手绘效果图

详细个人自传
  本人是室内设计的毕业生,具有较好的`美术功底及艺术素养,掌握autocad /photoshop/ 3ds max /vray/lights cape/等设计软件等

初出社会希望能够好好的磨练自己,努力能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壮” ,使自己更能屹立在惊涛骇浪之中 。在生活中我是一个,吃苦耐劳、诚实乐观、责任心强、善交际、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

14.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简历范文 篇十四

姓名 YJBYS 性别 出生年月 1992.5  
民族 政治面貌 共青团员 学历 大专
毕业院校 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专业 园林工程技术
毕业时间 7月 电子邮箱 yjbys@126.com
籍贯 云南 联系电话 ***********
求学经历 1、---20 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2、---年 云南大学(行政管理学本科自考)。

曾获过何种等级资格考试证书 1、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职业资格证书。

 

2、高级园艺师职业资格证。

3、高级绿化工职业资格证。

4、国家普通话二级。

在校获何种证书及奖励 1、获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团干部。

 

2、获优秀学生干部。

3、获校级优秀学生干部。

15.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简历范文 篇十五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定位在建筑工程现场一线技术管理的职业岗位, 主要由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造价员、资料员、材料员、试验员、计量员八个岗位集合而成的岗位群, 这个岗位群的主要职业能力包括若干个方面, 其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合理的课程体系所安排的课程来实现, 如下表所示:

2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从职业岗位对从业者技能需求入手, 开展职业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过程的调研和分析, 通过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归纳行动领域, 并将其转换到学习领域, 从而系统架构起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课程体系, 实现两个“一致”, 即教学项目与施工项目的一致, 学生在校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的一致。

2.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在课程体系安排上, 构建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突出岗位能力训练, 确保实践能力训练不断线, 针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打破学科体系结构, 将课程划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技术基础模块、职业技能训练模块和职业方向选修模块, 突出职业技能训练的核心作用。将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土建施工图绘制与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力学、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与建筑构造、建筑结构与抗震、钢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按照职业技能发展规律的需要进行合理安排, 其中土建施工图绘制与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按照一体化课程组织教学实施, 配套安排四个实训, 其中岗位实训分别为8周, 学生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锻炼职业能力、巩固专业知识。同时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 配套安排土建高级绘图员训练和毕业综合训练, 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完整的职业锻炼, 实现专业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

2.2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实现“双证融通”

本专业在课程体系构建中, 紧密围绕落实“双证书”教学的这一目标, 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构建“中级工+高级工+行业上岗证书”贯穿始终的新型课程体系, 通过第一学年的专业教学, 使学生具备土建施工图绘制与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力学、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与建筑构造等专业知识, 经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 取得“制图员”中级证书。在第二学年, 通过开设建筑结构与抗震、钢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高级制图员取证实训等培养锻炼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的课程, 取得“制图员”高级证书。在两个学年的教学活动中穿插开展16周的企业实践活动, 学生进入第五学期, 在经过建筑设备、建筑类专业英语、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装饰工程基础、工程监理概论、建筑经济管理等技能课程的培养锻炼, 学生可以根据求职去向选择参加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造价员、资料员、材料员、试验员、计量员等行业上岗证书的取证考试, 从而完成“双证书”教学目标的实现。

2.3 专业课程体系更加贴近工程实际

本专业课程体系是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地总结提炼、修改完善, 经过实践专家参与、专业教师队伍集思广益构建而成, 在课程体系中按照“可执行”原则安排相关教学实践环节, 能在校内开展的技能训练 (教学条件满足) 在校内安排进行, 如制图识图训练、工程造价训练等, 不能在校内完成的训练 (校内教学条件不满足) 将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 (施工现场) 完成。因此在课程体系中安排三个学习领域的课程 (土建施工图绘制与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 每一个学习领域就是一个学习性的工作任务, 分别体现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完成一个学习领域的内容就是体验一个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 学习所需的大量素材均来自于工程实际, 充分体现了课程体系贴近工程实际的构建思想, 保证了学生实际工作经历的积累和工作技能的提升, 实现了专业与岗位对接, 课程与技能对接。

2.4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符合“职业成长规律”

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 遵循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 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个层次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融相交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通过3年的建筑工程技术的专业教育, 从一个高中毕业生逐渐成长为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人员、施工现场一线管理岗位的技术管理人员, 在实践教学安排方面, 学生将经过一体化教学活动之外的31周工程实践锻炼。

3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建立

“工学交替”模式的合作教育贯穿于大学3年整个教学过程中, 第一学年的“工学交替”以培养学生的适应性、能动性、认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为主。第二学年的“工学交替”突出工作岗位与专业相结合, 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操作技能为主。最后的毕业实训 (顶岗实训) , 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为主。通过这种理论、实践, 再理论、再实践的工、学交替, 保证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逐步提高, 满足了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编写组.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高等职业教育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高等职业教育综合实训典型方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 (试行) [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2.

16.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简历范文 篇十六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故障树评价理论;课程模块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实施中高职衔接,综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积极推进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内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等高职教育发展战略。因此,新时期中高职教育科学合理地衔接与实施系统化人才培养策略势在必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技能方面,其中学习课程是该方面的主要表现形式,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优选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也是体现高职院校社会功能的价值取向。

二、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高职衔接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虽起步较晚,但是高职教育已形成一定规模和地方区域特色,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时地培养了大批高技能和管理人才,同时也得到了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企事业单位的大力资助。而当前中高职教育绝大部分都是基于中职教育在学历教育方面的升华,纯粹的学历教育模式,而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培养目标、考试制度衔接方面呈现重复,造成资源浪费、学生厌学、学习效果差、办学理念和方向不明确等突出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高职教学效率的提高,造成时间和物质资源的浪费。

中职教育是为建设市场培养初中级专门人才,主要为技术工人,偏重于专业经验和操作技能的教育。而高职教育则是为培养懂技术、会操作、懂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两者应有学历层次、知识层次、社会价值的差别。

当前中高职教育衔接中,课程体系已成为中高职教育合理衔接重要突破口已是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课程标准、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当前,由于中高职院校合作不够,导致中高职课程衔接不畅。例如在“3+2”培养模式中,中高职教育在学习的课程、学习内容等专业知识方面与原来重复,严重影响来自中职学校的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尤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以实践操作技能为职业终端,中职学校在建筑工艺、材料、操作技术等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因此“3+2”的培养模式难免不了重复。由此可见,建立健全中高职课程衔接过程是推动职业教育体系衔接的关键所在。

三、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课程结构综合评价的凸显因素

1.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设置和内容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关键要素,也是高职教育所提供的最主要产品和社会服务。高职课程着重专业技能顶岗实践和创新技能的培养,在职业现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三维思维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具备建筑施工图的识读、绘制与会审能力,能编写施工方案、进行施工组織设计和施工管理的能力,因此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框架的合理构建是建筑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和落脚点。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中高职教育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应遵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培养全面综合素质与专业职业能力。本文从课程衔接层次结构和课程体系模块结构框架两方面来分析中高职课程体系框架的合理构建。在中职教育中首先应设置通过教学基本要求,满足其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课程,即必修基础课程和必修专业课程,以及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基础课程,以满足继续深造等个性化需求的拓展课程,即扩展课程。踏入高职后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应有必修的提升基础课程,如建筑英语、应用文写作、应用数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必修基础课程和建筑工程技术后续专业课程的纽带和桥梁,通过它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核心专业课程和扩展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如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等课程。而后者是为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和升学开设的,如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建筑经济、建设法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BIM技术应用等课程,这样不仅避免了中高职教育中的重复学习,还能使所学课程更加巩固。

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人才目标和要求,结合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实施经验,来设计和布置该类专业的课程结构,并按照“全方位、多模块、重技能、按岗位”的指导思想,将所修课程分解成多个模块,再将各个模块按职业方向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综合的模块课程总体构建,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必须紧紧围绕职业方向和专技岗位,以培养掌握现代施工和管理技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将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完成一定的服务功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并在所修课程方面实现有机交叉和综合运用,合理搭配及有力衔接。

2.课程体系评价的凸显要素

用故障树法分析中高职课程体系和课程要素的研究文献不多见。鉴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抽象连贯的教学系统,由相互关联的多因素组成(即文中的主干课程),符合故障树法应用的条件,笔者就课程评价体系中的凸显课程的故障树法计算流程如下:

(1)收集资料,熟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结构及组成,详细了解课程构架元素组成,绘出不同类型课程结构图;

(2)课程调查,对不同类型的课程进行评价,确定其与课程构架的逻辑关系;

(3)认真分析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归纳总结其与课程构架的逻辑关系和重要性;

(4)确定故障树的顶上事件,以课程体系评价中的凸显要素为顶上事件,对设计课程、课程内容和非重复性课程组成的元素系统进行全面分析,从中找出关键组成部分;

(5)确定目标值,求解课程要元素发生的概率(频率),作为授课课程的目标值;

(6)根据课程组成元素的逻辑关系,绘制故障分析树;

(7)通过逻辑计算,确定各课程组成要素事件的结构重要度和最小割集或最小径集;

(8)统计确定课程组成凸显要素的发生概率,求出顶上事件发生概率。

图2中,BC为基础课程,PBC为专业基础课程,PC为专业课程,HSC为普高基础课,HVC为高职基础课,BAC为基本基础课,EAC为扩展基础课,TC为理论基础课,AC为应用基础课,BAC为基本应用基础课,EAC为扩展应用基础课,TPBC为理论性专业基础课,PPBC为实践性专业基础课,TPC为理论性专业课,PPC为实践性专业课,BBC为基本理论专业课,EBC为扩展性理论专业课,BPBC为基本实践性专业基础课,EPBC为应用实践性专业基础课,ATPC为提升性的理论专业课,UATPC为非提升性的理论专业课,xi(i=1,2,3……,N)为故障树分析方法中的基本事件,N为总的课程数量。

根据故障树中各事件的逻辑关系,可以得到:

该最小割集合反映了课程评价体系中的凸显课程中各组成事件的发生概率,即重要程度,其中BAC、PPBC、TPBC、BPBC、UATPC和EPBC是中高职课程体系评价的主体,这与中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相吻合,该评价方法对主干课程和凸显课程提供指导。

四、結语

中高职衔接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合理的课程衔接框架的构建体现了课程的比例关系与搭配,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和主线,体现了课程体系构建的职业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培育的关键所在。通过故障树评价理论,提出了课程体系的凸显要素,并实现了中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荀莉.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现状综述[J].职教论坛,2012(13).

[2]吴承霞,白丽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深化中高职衔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7).

[3]颜彩飞,舒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3+2”中高职衔接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J].甘肃科技,2015,31(18).

[4]文雷达.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

[5]陈宝智.系统安全评价与预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ZJB 2013032)。

17.游戏软件专业求职简历范文 篇十七

?工作经验 ?某游戏公司 2013-11-2014-03 ?公司性质:计算机业 ?担任职位:游戏策划 ?离职原因:回校完成毕业论文 ?工作职责和业绩:

?1、实习游戏策划,学习策划知识。

?2、担任《****》游戏 gm。

?3、担任游戏部分测试工作。

?4、担任游戏内容部分扩展工作。

?教育经历 ?肇庆学院 2010-09-2014-06 ?最高学历:本科 ?专业名称:网络工程 ?专业描述: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工程、网络操作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集成程序设计、网站规划与网页设计、网络数据库技术。

?技能专长技能专长 ?1.热爱游戏,希望能够从事游戏行业。

?2.熟练使用 word、excel、powerpoint、visio 等办公软件,能独立编写文档与演示文稿。

?3.熟悉 photoshop 等图形图像软件,能进行一定的设计工作。

?4.有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5.九年游戏经历,对经典的单机游戏,网络游戏和网页游戏都有充足认识。

?6.能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吸收新信息,了解青少年的流行喜好。

?7.有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善于团队合作,有强烈的责任感。

?8.能承受一定的工作压力,接受高强度的工作。

18.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简历范文 篇十八

个人基本简历
姓名:-国籍:中国
目前所在地:广州民族:汉族
户口所在地:湖北身材:176 cm60 kg
婚姻状况:未婚年龄:22 岁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建筑/房地产/物业管理类:施工员,预算员等 其它类 设计/广告类
工作年限:0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均可可到职-随时
月薪要求:1500--希望工作地区:广州 深圳 珠海
个人工作经历:206月底-2007年8月30    安徽省宿州市石头剪子布装饰公司实习

2007年9月初-2007年10月30   扬州市鑫原验房公司担任助理验房师

2007年11月初-202月初   江西抚州金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烟草收购站项目担任助理工程师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湖北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最高学历:大专毕业--07-01
所学专业一: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9月-2008年7月 湖北省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       获省高级设计师证

4月-207月 湖北省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辅助设计         获AUTOCAD证

2007年2月-2007年7月 武汉科技大学            施工员,预算员          获施工员,预算员培训证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 一般
国语水平:一般粤语水平:一般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熟练运用office办公软件

熟练运用AUTOCAD,3D,PS等设计软件

19.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简历范文 篇十九

所谓实务是指实际事务, 它与理论等词相对, 主要涉及实际操作标准、操作方法、操作程序等问题, 一般要求学生在领会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能用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里所述的综合实务, 是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需求, 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满足工程实施过程管理和操作程序的职业技能, 它要求学生能用专业基础课上学过的多个知识点, 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是高层次的要求。因此, 在学习内容上必须重视各教学环节的衔接和整合, 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及可操作性;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 尽可能与职业资格鉴定考试相衔接。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综合实务环节的重要性

鉴于我国目前建筑企业的现状, 企业不可能提供岗位、给与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学生顶岗之前综合能力的养成, 因此, 学校的培养就至关重要了。可是目前全国各学校的现状基本一致, 那就是实训场地和条件限制、学生人数剧增和经费不足、教师能力欠缺, 使得全部在学校完成综合实务训练不现实。而且, 由于各省市建筑工程的施工特点有异、建筑新技术不断涌现和建筑企业管理方法不同, 难以在学校完全以真实的情境进行教学与训练, 因此, 只能尽可能追求工程的真实情境, 采用模拟训练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首创了高职土建类“411”人才培养模式, 即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 使学生具备专项能力, 通过在校内实施的第二阶段, 即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的仿真综合实践训练, 使学生具备综合实务能力, 通过第三阶段在企业真实情境中实践, 使学生具备就业顶岗能力。该模式最大的亮点就是综合实务阶段模拟训练环节的设置, 将学生的单项能力和顶岗能力进行了合理的联系和迁移, 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工程技术操作能力以及高新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 综合实务模拟环节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已经取得了系统性的成果, 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模拟实训室的建设、实践性系列教材的研发、情境教学的探索以及“双师”教学团队的构建等, 并且很多成果得到了高职土建类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认可, 被同类兄弟院校争相学习。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综合实务环节内容的研究

通过对企业现状、岗位人才需求、人才培养规格的分析, 高职学生应该在综合能力方面具备足够的专业技术知识、操作性知识和管理技能以及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鉴于此, 综合实务模拟训练只能尽可能追求工程真实情境, 紧密联系生产、管理一线的实际需求, 以应用为主线、能力为中心, 按“必需, 够用”的原则将相关知识进行科学重构, 实行整体优化。

为此, 需要从四个方面对综合实务训练内容进行选择。 (1) 根据岗位需求, 精选最基本的、最必要的内容, 以有限的时间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 适当引入反映科技发展趋势的新知识、新工艺, 以培养学生的未来适应与发展能力; (3) 有效的教学组织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以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4) 围绕岗位工作情境设置特定内容, 以培养学生的工作作风与职业意识。目前, 根据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群 (如图1所示) 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通过与企业和行业专家、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紧密合作, 我们以建筑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作为教学内容制定的依据, 在教学计划中确定了学生综合实务能力的培养目标 (如图2所示) , 并认真探讨确定了围绕能力培养目标的情境教学知识点。经过四年多的教学实践和教材研发, 目前已经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了系列教材———《施工图识读实务模拟》、《施工项目管理实务模拟》、《高层建筑专项施工方案实务模拟》、《工程资料管理实务模拟》及《综合实务模拟系列教材配套图集》五种教材。考虑到综合实务能力养成的规律, 在教材编写上, 充分体现了模拟内容的贴近岗位、真实再现和可持续发展等。

在施工图识读实务中, 学生主要完成建筑施工图自审 (包括建筑总平面图识读、建筑总说明识读、建筑平立剖和详图的识读、建筑施工图综合自审以及建筑施工图自审记录编制) , 结构施工图自审 (包括结构总说明识读、基础图、柱 (墙) 平法图、梁板平法图和结构详图识读、结构施工图综合自审以及结构施工图自审记录编制) 以及图纸会审 (包括图纸会审目的、内容、程序和图纸会审纪要编制) 等任务。通过案例教学法、模拟实践教学法、真实情境教学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法等, 使学生能够识读施工图、会施工图的自审以及自审记录编制, 这是本专业实务的核心内容, 也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群各技术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

在施工项目管理实务中, 我们从工程的中标开始组织项目管理的教学, 主要从施工项目经理部的建立、标后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施工场地准备、材料和施工机械进场、开工报告及相关手续的报批、施工安全控制、施工质量控制、施工进度控制、施工成本控制到项目竣工验收与移交完成整个教学任务。这样完全按照项目运行的过程组织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使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实际工程的运作与管理方式。学以致用的满足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信心, 可以进一步增加对岗位的认同感。

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实务中, 我们主要针对目前国家和行业规定的专项施工方案编制的内容, 从总体方案认知 (熟悉施工图、学习规范、材料和设备的选择等) 、具体方案编制、方案实施、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等方面, 完成基坑支护与降水、土方开挖、模板工程、脚手架工程、起重吊装工程、建筑节能等的施工方案编制。并通过典型工程施工方案的讲解, 使学生在顶岗前就清楚施工方案编制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在训练过程中完成施工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工程资料管理实务中, 我们主要从工程实施依据的资料管理和原材料等质量证明文件的资料收集、工程施工记录的资料管理、施工试验记录资料管理、安全及功能检验资料管理、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处理资料管理、工程施工验收资料管理和归档资料管理等方面完成整个施工资料管理的教学。整个实训过程中, 让学生清楚建筑工程资料是反映工程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基本数据、测试结果的原始记录, 是工程质量的客观见证, 也是评价工程建设过程中各方责任主体遵守法律、法规和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条文的记载。通过教学加强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 深化了职业道德的培养。

以上实践性训练内容, 突出了典型工作任务, 始终贯穿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全新职业教育理念, 完成了学生顶岗之前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而且实践内容来源于实际, 同时, 又与工作程序保持一致,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11”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综合实务训练环节通过“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四年的探索和实践, 所取得的大量教学改革成果, 可以说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最好的范例。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综合实务环节教学方法的研究

综合实务是现场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学生很难从书本上的抽象文字感受到真实的工程实务情况。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学生普遍对综合实务的课堂学习缺乏兴趣或存在畏难情绪。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必须根据综合实务的性质、特点和内容,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践。

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以某项目部的实际工程作为实例, 结合理论知识组织教学, 这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过程。例如, 在讲授悬挑脚手架工程施工方案编制这一内容时, 学生会因为缺乏对现场实物的直观、细致的感受而觉得无从下手, 更谈不上力学计算。若采用案例教学法, 从具体案例的引入准备、分析讨论、力学计算到归纳总结, 将常用悬挑脚手架的构件组成、构件搭设、传力路径、施工过程等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一一介绍给学生, 并穿插讲述专项方案编制依据、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就会对脚手架空间布置有感性认识, 对传力路径也能感到条理清晰。但是在运用案例时, 教师要注意案例对于学生的适用性和案例的更新, 案例的选取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接受能力。

任务教学法在施工项目管理实务中, 我们按照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过程组织教学内容, 精选一定的任务, 以模块的形式展开教学, 并针对每一模块给学生提出目标。在分配任务的过程中, 注意将一些主要的知识点渗透其中,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学习“标后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时, 通过任务中设计的“收集信息→确定行动的途径、方法→方案的决策→具体实施→行动与结果的评定”, 即工程管理中PDCA循环这样一个学习过程, 学生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将职业理论学习与职业实践学习结合起来;同时将任务提前布置, 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 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样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学生就会反映热烈, 对重点内容自然而然地理解和掌握。运用该教学方法时要注意布置主题任务的科学性和对学生讨论引导的及时性。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施工图识读实务中, 将学生分组, 利用仿真情境和PKPM实务操作教学软件, 设定仿真的工程图识读环境, 由学生分别扮演投资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等各种角色,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工程图纸会审等相关环节的实战操作。在此过程中, 教师会帮助学生掌握识读的方法和规则, 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让学生适时地进行角色互换, 从而熟悉图纸识读各环节的具体操作程序。这样一来, 教学活动生动有趣, 学生不仅掌握了图纸会审的实际操作过程, 还能在实践中发现图纸中的问题。

不管高职土建类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采用怎样的教学模式, 综合实务环节的设置都是非常必要的。我院通过综合实务阶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规范训练, 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和管理能力, 使学生具备了初步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管理意识、市场意识以及创新意识等素质, 也使教师教学水平有了全面提升, 为高职教育改革做出了实践上的突破。

摘要:从综合实务的内涵入手, 阐述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综合实务环节的重要性, 并针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和岗位需求, 对综合实务的内容、有效的教学组织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研究。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综合实务

参考文献

[1]杜时贵, 李强.411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地震工程出版社, 2007.

[2]于秀芝.案例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高职学报, 2005, (6) :95-97.

20.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简历范文 篇二十

【关键词】双师型  高职  建筑工程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32-01

高职院校需要明确办学方向、特色,以此得到社会的认可。想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有“双师型”教师作为后盾。但什么是“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又要如何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双师型” 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发展所要面临的问题。

一、何为“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概念最早是由工科类专科院校实践中提出来的。想成为一名高职教师,其任职资格唯一可明确的是有关学历标准[1],即至少要有大学本科学历。

对“双师型”界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双证”:有双证,即教师资格证、职业技能证的教师。

第二,“双能”:教师要具有教师职业素质及能力,同时也要包括技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教师。

第三,上述两者的结合,即双证+双能则为“双师型”教师。

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可认为“双师型”教师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也要有极强的专业技能技术,及科研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主要表现在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的理论知识、过硬的教学能力、熟练的职业技能。

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构建“双师型”教师的问题

1.高职院校缺乏吸引人才的工具

行业收入有差异存在,不管是公办或是私办的高职院校,均无法确保一个对口工程师收入不低于其在建筑企业的收入。所以高职院校吸引力也不断降低。且现在全国的建筑企业匀存在缺少人才的问题。

2.聘请建筑企业优秀工程师来成为兼职教师存在时间上难度

虽然建筑企业一些优秀人才有到高校当兼职教师的意向,却很难安排出时间来完成160课时教学任务。我们都知道,当前建筑企业基本执行的为单体日制,繁忙的工作让教学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不切实际。

三、如何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双师型”教师

1.以本校为基础,稳定现有教师队伍

以学校为基础是培养原则。立足现有的团队培养,采用切实有效方法,在其相对稳定基础上培养骨干力量。同时培养新力量,对已吸收的企业工程师、大学生毕业生都要投入足够力量来进行培养。

现有团队培养可分成三步:稳固-提升-开发。即是要保证现有专业教学团队师资有比较好的待遇,确保其长期稳定性。同时还要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例如,鼓励已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去考取技术职称。而开发就是要开发现有专业教学力队技术及实验实训的力量,积极为企业提供服务。

同时,还要重视对青年教师培养,加大青年教师培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极为重要的,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需要切实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给每一个青年教师都搭配一个副高以上职称教学经验的丰富教师,进行具体指导。安排优秀青年教师到企业去锻炼,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当前的生产技术、施工的工艺等,可带着教学问题请教技术丰富的技术人员。

2.选择合作企业,壮大兼职队伍

要突破现在校企合作方式,以企校双赢作为目的,充分调动企业参加合作积极性。以目前情况来说,校企合作主要是企业缺少合作的动力。这样就要求学校一定要给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鼓励有着工程师资格的教师到企业去实习,切实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要最大限度发挥建筑类专业教学团队在建筑工岗位证书培训的技术优势,积极为建筑企业开展岗位培训,让企业可以看到合作的利益,从而积极和学校合作[2]。

3.大量吸引人才

在不断提升在校教师待遇的基础上,还要向企业优秀工程师宣传发展高职教育事业的意义,包括高校教师在资源、科研等方面的优势,特别是高校教师在休假方面优势,均能吸引更多的企业技术人才。

四、结语

综上,在具体实践中,高职院校还要在选准合作企业做足工作,即是选择性合作。例如对一般建筑企业,合作内容可放在校外实训基地及聘请校外兼职教师等方面。在人才比较集中的造价师工作室、设计院所等开展合作,其内容也要放在教师的聘用方面。通过细分市场方法,增加校企合作实效性,以此来畅通建筑类专业的专、兼职教学团队的来源渠道。

参考文献:

[1]张伟萍.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4,04:56-59.

上一篇:2022年高考漫画作文点评下一篇:有趣的少数民族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