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医养先进模式

2024-06-18

国际医养先进模式(共6篇)

1.国际医养先进模式 篇一

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医疗机构增加养老病房及养老机构加强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等多种方式)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1.社会养老服务分类方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细分为“居家/社区养老、居家/社区养老+家庭病床、养老机构以医养机构”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分类方式 2.随着我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与慢性病患病并发现象的日益普遍,当前“医”“养” 分离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

3.创新性提出了构建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筹资模式即“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划拨支付与个人缴费相结合”

目前北京、安徽、青岛等城市率先推出了医养结合模式,如:

二、三级医院办养老病房、养老机构增设医务室、社会资本等多种模式。4.医养结合服务内涵包括:

服务对象及内容:一般养老机构服务所有老年人群,而医养结合机构主要服务于患有慢性疾病、急性疾病的恢复期、智力残疾、肢体残疾以及肿瘤晚期的老年人,为他们提供生活、护理、医疗及康复服务。简单的理解就是在养老中增加了医疗照护,在医疗中加入了养老服务。

服务提供者: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程度高,老年人数量庞大,单方面强调,由某一主体来实现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是非常不现实的,老龄问题是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需要将政府、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方的积极性,整合各方资源,各司其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参与的医养结合体系。服务模式的实现:政府主导,统筹安排。将部分医疗机构进行功能转变,转型为老年人医院、康复医院或者护理院。传统养老机构可以与附近的医疗机构联合,建立双向转诊等合作。同时政府应近距离规划养老和医疗的位置。

人员及机构准入:在养老机构中应增加与医疗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而医疗机构转型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由于老年人的生活护理任务较重,应适当增加护理员的岗位。通过人员的调整,即节约人力资源,又可以使老年人得到更好的照顾。对于医养结合的机构,应具有基本医疗、康复、基础护理、公共卫生及急救等功能的医疗水平。服务性质:目前对于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性质,主要界定为养老机构的一种,需要达到民政部门制定的养老机构准入标准。但是,随着医养结合服务的深入发展,其医疗机构的相关特点也进一步凸显,是否将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进行相应的医疗机构资格认证,或者发展新的形式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医养结合服务的内容应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以医疗服务为重点,在做好老年人生活照护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作为一种具备医疗的特殊服务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医疗资质水平,应该达到一定的规模程度,不仅仅是提供药品、注射服务等最为基本的医疗服务,而应该是解决慢性病老人、大病康复老人、绝症晚期老人的医疗需求,真正发挥出医养结合的服务功能。因此,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医疗水平应该达到一定的级别,应具有健全的科室和全面的诊疗项目。从软件方面要具备足够数量的有资质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师和护士;从硬件方面要有足够的空间、房屋设施和相当水平的医疗器械。(1)

二、三级医院设立老年养护病房。

(2)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

(3)社会资本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4)居家养老。老年人在家中由家人照顾日常生活,民政部门通过购买服 务的方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政府规定范围内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

5.医养结合就是集医疗、护理、康复和基础养老设施、生活照料程度、无障碍活动范围为一体的养老模式,它的优势在于突破了一般的医疗和养老分离的状态,最大的特点是为老人老年期各种病症进行临床诊疗,提供及时、便利、精准的医疗服务,将生活照料、身体康复和临终关怀相结合。

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达成合作协议,当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突发疾病、大病时可以第一时间到相近的医院得到专业便捷的救治。或者养老机构担当医院的病房功能,医院的医师和护士到养老机构对患病老人进行医治,免去老人的奔波之苦。这种情况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位置非常相近.国家卫计委:“医养结合”有四种模式

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02亿。专家提出了未来四种医养结合的模式,寄望医养结合成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长久之计。据最新统计,2013年我国老龄人口已突破两个亿,未富先老在中国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在应对老龄化的过程中,健康是最核心的一个问题。据悉,我国目前人均预期寿命是75岁,健康的预期寿命是68岁,也就是说,其中有7年时间老年人是与疾病相伴的。近日,在“2015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上,与会者普遍认为,有备而老,我们还有一点时间,并对我国如何进行“有备而老”展开了深入研讨。

老龄化将使我国慢病负担增长40%,养老院床位空置率却达到48%

2014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02亿,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达到了10%,半失能、失能、失智老人近4000万,完全失能老人达到100万左右。有专家预测到2050年,我国每三个人就将有一个老年人。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030年,人口老龄化将使我们国家的慢病负担增长40%。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迫切需要我们为老年人提供综合的、连续的、适宜的医疗服务,老龄长期照护体系的建构刻不容缓。国家卫计委家庭发展司家庭发展指导处处长蔡菲在发言中说,面对相对庞大的老年医疗服务需求,我们目前能够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不足,不仅老年病医院、护理医院、康复医院数量有限,一些综合医院和专业医疗机构里做老年病科的专业和机构也很有限。我国目前从事老年人医疗服务的医生、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才几万人,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庞大的健康需求。

蔡菲介绍说,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3月底,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7.5张,同比增长10%。但目前我国养老院的床位空置率却达到48%左右,床位空置率严重的养老院主要是没有医疗服务的相关支持。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结合,将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举措。

居家养老是公认的理想养老模式,但亟须医疗、家政、照护、心理等多种服务的无缝衔接

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各地政府近几年陆续推出了不同的养老模式。上海等地推出的“90%家庭养老,7%社区养老,3%依托机构养老”的“9073”模式,除了大家普遍接受的居家养老外,特别加大了社区养老比例,更强调和注重社区化养老。

对此,吉利大学健康产业学院院长乌丹星解释说,“9073”养老规划,按照基本意思和多数老人的自然老化规律,可以简单理解为:60~70岁基本属于“90”居家部分;70~80岁可能属于“7”社区部分;80~90岁可能属于机构部分。我国养老机构也基本是按照老人自理、半自理、完全失能、失智的需求做了区域划分。这些举措都体现了我们对中国国情的正确判断和对老人需求的深刻理解,现在主要问题是要在社区构建一个老龄长期照护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对象是慢性病患和残障人口,其中老年人构成其中的绝大多数。

台湾老人福利机构协会名誉理事长陈敏雄也指出,居家养老是全世界公认的比较理想的养老模式,但也需要养老服务、家政服务、医疗服务等各种服务模式的无缝对接以及转介安排。这就要求社区除了提供基本的家政物业管理服务外,还要将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及养老机构导入小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对老年人进行综合性的寄托照顾。同时,运用社区医疗服务,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提供连续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依据社区的条件和需求差异,社区还应与其他养老设施,包括长期照护中心、赡养机构、老人活动中心、老人大学、医院等配套服务相结合。“医养结合”是应对老龄化的长久之计,未来可能将有四种形式

蔡菲介绍说,我国未来“医养结合”的目标,是面向社区在全国建成一个覆盖城乡、规模适宜的医疗服务网络,明显提升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未来的“医养结合”可能会有四种存在形式:

1.鼓励原有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现有的医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只要有条件就可以开办养老服务。结合当前公立医院改革,原来的医疗机构可以转变成康复医院或护理医院,为周围社区提供综合的、连续的养老医疗服务。比如,上海建工医院新开一家护理院,北京的八里庄服务中心最近申请了一个护理院的资质。

2.原有的养老机构可增设医疗服务资质。我国目前大多数的养老机构没有医疗资质,去年国家卫计委印发了养老机构医务室、护理站的基本标准,对设置在养老机构内的医务室、护理站,从人员、房屋、设备、制度等方面作出规定。只要有一个医生、一名护士就可以申请医务室,门槛大大降低。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还鼓励它开设老年病医院、专科医院、护理医院、康复医院等专业医疗机构。

3.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这种情况目前比较普遍,很多社区,养老院就建在社区服务中心附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定期上门巡诊,遇到紧急情况社区服务中心也能及时处理,及时转诊。现在真正实现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有很多地方甚至排了几百人,这种模式也是国家特别鼓励的。4.医养结合进社区、进家庭。这主要依靠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通过推行家庭医生模式,为社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医养结合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长久之计。”蔡菲强调说,“十三五”是我国两次人口老龄高峰的低谷期,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进行很好的制度设计和顶层设计,为应对未来的老龄化高峰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

天津北方网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医养结合”成为养老服务新模式。今年,北辰区着力改善民计民生,把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列入“20项民心工程”,致力于将医疗资源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推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联动发展。

日前,为爱馨瑞景园老年公寓配套的医疗服务站正式投入使用,公寓内的老人可以随时看病拿药,比以往方便了许多。前沿新闻记者在医疗服务站看到,每个科室门前都有老人坐在长椅上等候检查,他们神情放松,不时与周边老人闲聊几句。正在等着测量血压的孙爷爷说:“我就住在楼上,门口一刷卡就能进入医疗服务站。以前,由于离医院比较远,总是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才到医院检查,现在不出公寓大门,就有医疗服务站,特别方便,我每周都会过来量量血压、听听心脏,预防疾病出现。”

老年公寓的医疗服务站每天会定时派医生对老人的健康体征进行监测,对公寓里的老人进行慢性病理疗,初步形成医疗资源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格局。爱馨瑞景园老年公寓负责人周静介绍说:“医疗服务站成立后,特别受老人们欢迎,他们看病拿药不用走很长的路,挂号也不用排长队,还有医生对他们的健康体征进行监测,让他们住着很放心,家属们也安心。”

在探索“医养结合”的同时,北辰区还进一步加快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的建设。日前,瑞景街秋瑞家园社区对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的配套设施进行完善,安装了电视和娱乐设施,更多的社区老年人愿意在日间照料服务中心享受悠闲时光。该社区居民佟励英说:“平时子女工作忙,都不在身边,我们在家呆着感觉非常寂寞,社区里有了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后,大家凑在一起,聊聊天、唱唱歌、跳跳舞,每天过得特别充实,整个人都精神多了。”

据了解,今年,北辰区将健全完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联动互补机制,计划在新村街、集贤里街建设2个社区“微型养老院”。在北仓镇、双街镇建设2个农村困难老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试点,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模式,完善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

《意见》指出,要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体系,开发包括长期商业护理保险在内的多种老年护理保险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健全长期照护项目内涵、服务标准以及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和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等比较健全的专业照护服务提供体系。落实好将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认知知觉功能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做好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的制度衔接,对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同等对待,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卫生计生人员培训规划等。

所谓长期护理就是指“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地为患有慢性疾病,譬如早老性痴呆等认知障碍或处于伤残状态下,即功能性损伤的人提供的护理。

长期护理保险就是通过发挥保险的风险共担,资金互济的功能,对被保险人因接受长期护理服务而产生的费用进行分担补偿的一种制度,国际上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国家有两种形式: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 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内容

长期护理保险是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意外伤残等导致身体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日常生活能力丧,住安养院接受长期康复和支持护理,或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主要受益群体是老年人。1995年日本政府首次提出了“关于创设护理保险”的议案,1997 年 5 月和 12 月《护理保险法》分别在众议院和参议院获得表决通过,2000 年 4月 1 日,日本《护理保险法》正式实施。2005年,日本政府对 2000 年保险法案进行修订并颁布了《护理保险法修订法案》,2008 年和 2012年又对护理保险制度进行了两次改革。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是典型的社会强制险模式,由法律强制实施,保险出资责任由国家、企业、个人分担或者由国家、个人分担。(1)被保险人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规定年龄在 40 岁及以上的全体国民都必须参加长期护理保险并缴纳一定的保险费。承保对象根据年龄分为两种,一为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即为该制度的第一号被保险对象;二为 40-64 岁之间加入了某一种医疗保险的现役劳动者,即为该制度的第二号被保险对象。

这两类被保险人的主要区别在于保费缴纳方式和收益对象范围。第一号被保险人被分为 5类,交纳与自己收入水平相应的固定金额的保险费,三年调整一次。年金在 18 万日元以上的第 1 号被保险人的保险费直接从其养老金中划

扣,其余第 1 号被保险人的保费由市町村个别征收。第 2 号被保险人必需终身缴费,缴费比例为所得收入的 0.9%,与其医疗保险相关联。

在受益对象范围方面,第 1 号被保险人只要需长期护理,经审定后自动获得护理资格。对于第 2 号被保险人,只有当患有初期老年痴呆或者因患有心脑血管等与年龄有关的 16 种特定疾病而处于护理状态时,才能够获得护理保险提供的护理服务。40 岁以下因身体失能需要长期护理的公民由其它福利计划提供。

图: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公共支出(单位:百万日元/月)(2)保险人

长期以来,日本的老年保健福利都是在国家和各都道府县的指导下,由市町村具体负责实施执行。目前作为运营主体的地方政府大约有 3300 个。其主要职责包括:

一、根据各自地方的情况设定保险费的等级、额度,征收、营运、管理和利用保险费;

二、审定护理申请人的资格、等级,制定护理计划、落实并且监督服务业务提供。(3)筹资模式

日本护理保险制度的筹资模式是现收现付制,为了确保稳定的资金来源,日本长期护理的保险资金由三级政府、个人共同负担。被保险人缴纳 50%的保险费,其中 17%来源于第一号被保险人,另外 33%来自第二号被保险人。公费部分,国家、都道府县、市町村按照 2:1:1 的比例分别承担总资金的 25%、12.5%、12.5%。为了平衡各市町村的支付能力,国家拿出其负担资金的 1/5 作为调整补助金交付给那些低收入老人或高龄老人多的市町村。此外,为了避免保险对象过度使用护理服务,被保险人在接受护理服务时需承担护理费用的 10%,机构入住者的伙食费不含在保险费中。鉴于低收入群体不能支付保险费用、服务使用费和其他额外支出,为减轻他们的财务负担,低收入群体可以向市町村申请减免服务使用费,也可获得公共救助计划的援助。(4)给付方式

日本护理保险的给付方式以直接向被保险人提供护理服务为主,现金给付所占比例极少。

护理需要分成两类: 1.需要支援:不需要日常生活护理,但在家务或日常生活需要支援,每天需要照护的时间为 20-30 分钟。

2.需要护理:依需要护理程度分成 5 级。护理服务主要分为处于护理状态的介护给付和有可能发生护理状态的预防给付,提供的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居家护理、社区护理和机构护理。为鼓励老年人在自己家里接受护理,居家护理的护理服务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访问服务、日间护理、短期设施护理及居家环境改善等。社区护理是以社区为载体,利用社区内的护理设施、机构为被保险人提供护理服务。如果在家中护理已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老年人可以到由都道府县指定的福利机构、保健机构或疗养医疗机构中接受专业机构护理。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现状

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来,被保险人数增长了 31.08%,即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范围扩大了三分之一,这表明长期护理制度获得了日本公民的认可。从 2000 年起,日本第 1 号被保险人的增长速度比较稳定,增长率都在 3.5%以下。

2000 年至 2009 年日本第 1 号被保险人的增长比例在 3.5%~2.5%之间,在 2009 年后增长比例降低到 1%以下。2000 年至 2009 年,申请各类护理服务的投保人数从 218.16 万人增加至 469 万人,增长了一倍多。其中,申请“需要护理”的人数远远高于“需要支援”的人数,2000 年共有 29.09 万人申请“需要支援”服务和 189.07万人申请“需要护理”服务,2009 年申请上述两 种 护理 服 务 的 人 数 分 别 是 123.69 万人 和345.31 万人,这说明老年人口失能状况堪忧。

日本长期护理制度通过 2005 年的改革构建护理预防体系,实现了由重护理向护理与预防并重的转变。2006 年护理预防体系建立之后,要支援的认证者人数就达到了 104 万人,到 2011年已经达到了 140 万人,约占到认证者总人数的26.4%,改革之后日本的护理预防服务得到快速发展。2012 年日本对《护理保险法》的修订要点为如何构建老年护理的“地区服务体系”,彻底打破了社会福利主要由政府行政措施提供的惯例,为地区福利民间化、市场化创造了条件,也为竞争型地区福利社会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在过去的十年中,日本的护理机构数量大幅增加,已能够为需护理人群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2011 年提供家庭访问医护服务的机构67922 家,比 2000 年增加了一倍多。2011 年提供针对痴呆老 年人的日间护理社区共有 11180个,而 2000 年只有 418 个。2011 年老年护理保健机构 3763 家,比 2000 年增加了 1603 家。据厚生劳动省统计资料显示,2011 年居家服务被利用次数、设施服务被利用次数和社区紧密型服务被利用次数分别达到了 3829 万次、1026 万次和 353 万次;2012 年被认证需要护理的人数从 2005 年的 411 万人增加到了 533 万人,护理保险给付人数增加到了 445 万人,其中居家服务利用者 328 万人、设施服务利用者 86 万人、社区紧密服务利用者 41 万人固。这些数据显示,日本国 民已经 不再寄 托于 家庭提 供的护 理服务,社会化护理服务得到十分普遍的利用。1、医保结算是难点。

当前,医疗和养老机构分离很大程度上源于医疗机构可实行医保,而养老机构则不能,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老人‘押床’现象频发,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医养结合”模式推行后,养老院首要解决的是将养老院附属的医务室纳入医保,由此将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现行医保基金账户支付无力大额复护理费用;二是“套保”现象将频发。有些不需要住院的老年人可能会借“医养结合”长期住院,占用社会医疗资源,损害其他参保人的权益。所以在管理上如何区分好养老和住院的界限,还需研究。与此同时,医院主办养老院的形式,将会遇到诸多法律障碍

2.医养结合 养老新模式 篇二

“听朋友介绍,我将我爸送到朗瑞尔老年服务中心,在这儿他不但能吃好住好,还有专业的医护人员治疗看护,我们放心多了。”张兰柱的儿子说。

位于武强县武强镇马头村的朗瑞尔老年服务中心,由民间资本投资建立。和普通养老机构不同的是.它同时还建立了一家民办综合性医院,养老中心与医院之间有廊道连接。

和张兰柱老人一样,在此养老的老人们平时能接受健康体检,如出现病情,立即就能就诊。

该中心的创办人李忠敏说,一期工程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可容纳180位老人人住,二期工程完工后,可提供床位320张。

业内人士认为,这个中心所采用的医疗养老相结合的模式解决了养老院没有医疗服务,而医院又无法满足长期康复看护的问题,这也许能成为破解老龄化中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难题的一个突破口。

我国已进人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2013年老年人口总量超过2亿,2052年将达到4.87亿,占总人口的34%。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传统养老方式和保障体系正遭遇沖击。

“医疗养老服务需求在养老机构中普遍不能得到满足,相应医疗机构也没有进入这一领域。”全国人大代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院长郭淑芹说,“现在养老院的老人大部分自理能力差,多数是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身患各种疾病,很难享受到专业化的医疗服务,老人就医十分困难。因此要探索建立养老、医疗一体化的养老模式。”

“养老本身就是一种需要医疗保健、心理健康咨询、托管托养等全面意义上的服务。”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段惠军认为,可以由医院参与养老机构的建设,设立由医院为主、政府机构和市场资金参与的养老机构。“在初期,可从城市社区医院开展各种形式的试点,也可由较大医院探索在城市周边开办养老院。要尽快在全国展开试点,以推动医院办养老院的健康发展。”段惠军说。

早在10多年前,对于医疗养老相结合这一模式,民间已有探索。河北省冀州市有一家民办医院——冀州市职工医院,院长吴殿华2004年就以自办医院为依托创办了老年公寓。医院和公寓同在一个院子里,在进行日常护理的同时,老人一旦发生病情,立刻就被送到医院诊治。

目前,这个两层楼的老年公寓住有60多位老人,已经满员,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吴殿华说,他打算购置100亩地用来新建医院和老年公寓,届时可提供700张床位。

如今,武强县和冀州市所在的河北衡水市正在探索养老医疗相结合的路子,建立试点,并逐步推广。衡水市民政局局长李增军说,除了鼓励民办外,衡水市还将实施老年公寓等公办医疗养老相结合的项目。

国务院2013年9月6日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的新模式。目前,医养结合模式已在多地实施,采用医院新增养老设施,养老院引进门诊,或新建医养结合养老院等方式,通过多元资金投入和经营共同开启“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

3.国际医养先进模式 篇三

关键词:社区养老 医养结合 老年服务

2015年11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点任务是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推动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笔者认为,将医养结合融入社区养老,构建“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是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有效举措。在社区养老中将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在政府主导下,以社区为依托,集中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以及社区自身优势,以老年人的意愿和身体健康状况为依据,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社区作为整合各项服务资源最有效率的综合性平台,在社区推行医养结合模式能削减成本、提升效率、增强效果。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的构建,应发挥包括政府、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机构、社会组织、企业等各福利主体的作用,调动人、财、物等资源,建立协调统一的服务体系。

一、政府是社区医养结合模式的主导

1.政府是政策及法规的制定者。政府应完善相关的社会政策及法规,从政策上支持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国家应该根据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目标定位,出台促进社区医养结合发展的意见规划。各级政府在进行市政建设规划时,应把发展社区医养结合模式作为社区养老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社区医养结合的构建。比如,对积极进行医养结合的社区给予并落实优惠政策;出台奖励政策,鼓励高校兴办与养老服务相关的专业,培养从事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社区服务与养老服务等。

2.政府是资金的供给者。国家应在法规上保证每年有预算用于社区医养结合模式的构建,确保各级政府对社区医养结合的资金投入,提高推行医养结合模式的社区拨款额度,用于改善养老硬件设施、完备医疗设备及引进专业人才等。此外,政府可以自己牵头,打造“医养结合”社区的示范点,供其他社区参考的同时能够提升社会对该模式的信任。

3.政府是模式构建的统筹者。社区医养结合归根结底是提供养老服务的过程,服务提供过程中需要各环节不出差错,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应承担统筹及监督的责任,不仅应推动政策及资金的落实,还应协调各方之间的关系,引导“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模式推进。

二、社区是社区医养结合模式的支撑

1.社区是最优效率的资源整合平台。社区作为整合各项服务资源最有效率的综合性平台,是提供持续性、普惠性服务的重要场所,是实现社区医养结合所依托的基础。社区应发挥自身的支撑作用,在政府引导下构建以社区为支撑的服务平台,以吸纳各种社会资源、社会力量,利用政府、社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的小型养老机构等实现社区养老与医疗的融合。

2.社区是直接的服务供给方。社区可利用自身优势,直接提供服务。除了家庭以外,社区是老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就地的、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的服务。比如,社区可邀请老年健康专家开设讲座,给老人们讲授疾病预防及管理的知识;开展需求调研,开设社区老人兴趣小组,以丰富社区老人的晚年生活。

3.社区是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组织者。社区吸纳志愿者改善人力资源不足的现状。志愿者队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学生志愿者,一类是社区居民志愿者。一方面,社区可以提供实习岗位,吸引一部分社会工作、社会保障等专业的大学生进入社区实习,还与高校建立实习基地吸纳大学生志愿者。另一方面,发挥社区本身的人力资源,在社区居民中招募志愿者。相对于大学生志愿者,社区居民志愿者更了解本社区的情况,更能迎得老年人的信任。居民志愿者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去了解老人们的情况,了解老年人生活与身体状态的同时,也有利于老人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加深对社区的认同。

三、社区医疗与养老机构是社区医养结合的直接供给者

1.提升硬件条件,切实改善养老及医疗环境。对于社区养老机构而言,要将政府给予的资金支持切实运用到机构环境改善中来,社区养老机构应用提升适老人设计水平,购买适老化的病床、扶手,另外配备必要的基础医疗与保健设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备比较缺乏,许多医疗仪器、功能室不健全,因此要用来配备老人常用的医疗设备及检查仪器,补全缺失的功能室。

2.招聘专业人才,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医养结合的顺利发展关键在于提升机构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在政府的支持下,吸纳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进入机构。对于机构内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资格培训,对考核合格者颁发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从而激励机构内全体工作人员不断提升个人专业素质。在引进专业人才上,对有意愿进入养老行业服务的大学生给予工资薪酬补贴以及深造的机会以吸引更多专业人才的加入。

3.规范机构管理,保障服务质量。对于机构而言,专业化不仅指设施的专业化、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还包括了管理的专业化。首先,无论是社区养老机构还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应制定明确的收费标准,公开透明。其次,应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可以聘请社区工作、机构管理、心理咨询等领域的专家进行授课,传授工作的知识、方法和技巧,使管理人员的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最后,机构内应该制定各类规范,例如服务人员规范条例,用以约束服务人员的行为,确保服务质量,保障老年人的利益。

4.理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间的关系。社区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应形成合作关系,通过签订协议,实现转诊,明文规定双方的责任及义务,比如当养老机构的入住老人需要医疗服务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及时响应,确保能够实现养老与医疗资源的无缝对接。虽然在社区养老机构中设置门诊部和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开辟养老病床都具有可行性,但在过渡阶段,这种资源的无缝对接是非常必要的,能够提高老人们的看病效率,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四、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是社区医养结合模式的重要辅助

1.引入社会组织,实现社区医养服务的专业化。政府应当加大对于社会组织的资助与扶持,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进入社区开展老年服务,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调动社会组织在社区养老的“医养结合”模式构建中发挥作用。社会组织能够提供高质量、专业性、灵活性、有针对性的服务,能够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为社区医养结合注入活力。

2.引入市场机制,实现社区医养服务的产业化。在社区推行医养结合,应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引入市场化力量,鼓励企业参与社区“医养”项目。比如可以将一些社区服务项目的运营下放给企业,促进专业化社会服务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逐步实现老年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和规范化。但市场化可能会带来风险,因此在鼓励企业进入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服务之前,需要设立行业标准、完善招标制度、建立合理的行业准入与退出机制等以规范企业行为。

参考文献

[1]李钕玲,叶先宝.构建社区“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j].行政与法,2016(4):45

[2]严妮.城镇化进程中空巢老人养老模式的选择:城市社区医养结合[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23

4.国际医养先进模式 篇四

[摘要]良好的身心健康是老年人保持独立和继续为家庭或社区做出贡献的前提,健康老龄化即延长老年人的“健康余寿”,缩短其带病生存期,这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合作,有效地融合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可利用、可获得的综合医疗保健与养老照护。分析当前我国三类“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拓展其外延,进而构建“一个中心、两个依据、三种类型、四个战略支撑”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战略框架,完善“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网络,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实现并提出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医养结合;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中共中央曾在2006年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的任务,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提出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以实现养老和医疗资源的整合。卫生部与民政部护理事业与老龄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探索了“医养结合”的老年照顾服务模式,应对社会老龄化和医疗卫生改革的需要。对目前流行的三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实践进行分析,提出“医养结合”亟待厘清的误区,拓展模式的外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整合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的战略框架,促进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协调与整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有效地实现健康老龄化所要求的“老有所养”与“老有所医”以及“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的多元化养老目标。

一、健康老龄化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医疗资源融入养老服务的“医养结合”模式,能够提升老人的健康水平和独立性,通过其积

以医院治疗为主,导致费用支出高、医疗保险资金压力大。“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对象并非单指“需要中长期专业医疗服务的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而应该是全体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内容也并非指在老人已经失能或半失能之际提供医疗服务,而是提前介入,加强对老人慢性病的预防,尤其要预防对老年人日常生活影响较大的慢性病,这远比疾病治疗更有意义,也能够更好地利用医疗资源。现代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认为,影响疾病的四类因素按照影响程度从高到低分别是:生活方式和行为、环境因素、人类生物学因素和卫生保健服务制度。

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分析。“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在实践中被界定为在养老机构内开设医疗机构、在医疗机构内开设养老机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等三种模式,养老机构开设医疗机构如: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开设福利医院、青岛福山老年公寓开设医疗中心医疗机构开设养老机构、重医大附一院内开设青杠老年护养中心、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开设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与湖南康乃馨养老机构合作、北京康泰医院与颐乐之家敬老院合作

(一)“养老机构开设医疗机构”的分析。“医养结合”模式一是在养老机构开设医疗机构,这种模式以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和青岛市福山老年公寓为代表。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简称北京一福)由北京市政府于1987年投资兴办,内设经卫生局批准的北京第一家集医疗、康复、颐养、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二级甲等医院——老年病医院。主要接受国家优抚、需要照料的离、退休老人、归国华侨等老年群体,其老年病医院是北京市医疗保险定点单位。北京一福是国内具有“窗口”示范作用的老年服务机构,由于其优质的医养服务和低收费而成为养老服务的“标杆”单位,也由此陷入“一床难求”的困境,导致大部分入住者是有特殊背景的老人,成为一小部分老人享受的福利。青岛市福山老年公寓由青岛市民政局于2012年批准筹建的新型民办养老机构,其最突出的特点即内 的学科,为入住老人提供权威的健康支持,但老人发生疾病时,可以立即转到医疗区接受专业的医治。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是河北省最大的三级甲等医院,2013年开始筹建养老服务中心,将成为集综合医院与老年养护中心为一体的养护机构。对医疗机构开设养老机构的实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在于医疗机构了解人的老化的过程和老人的医护需求,而能够提供适老的医疗设施与医护服务,这不仅能够解决大型公立医院的压床现象,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还能够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持续性医护服务。此外,国家部委发布的相关指导意见和规划,明确提出支持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推进医护型养老机构的建设,这些有利因素激励着医疗机构开设养老机构。对医疗机构开设养老机构的内部劣势和外部挑战分析发现,由于三级医院和基层医院本就存在较大差距:三级医院人满为患,甚至出现病人压床现象,而基层医院则病患不足,经济效益差,因此三级医院开设养老机构的动力不足,而基层医院开设养老机构的能力匮乏。此外,医疗机构开设养老机构还可能发生滥用医疗保险基金的风险。医疗机构开设养老机构可能使得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差距进一扩大。

三、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

促进和维护老年人的健康应首先从老年人的生活方式着手。

(一)规律的生活起居。辖区医护人员可协助老年人安排每日的作息时间,使老年人每日的安排既充实,又舒适。

(二)合理的饮食。老年人应重视饮食的质量,摄取较高的营养物质以保证老年人能量的需求。

(三)良好的卫生习惯。辖区医护人员应指导和协助老年人搞好个人卫生,如皮肤和口腔的卫生。

5.国际医养先进模式 篇五

在签订议式上,两部门共同提出发展四川省医养融合发展的目标及任务,并强调指出,四川省医养融合发展紧紧围绕该省确定的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服务的总体部署,探索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让老年人享受便捷、优质的医养服务,加速发展养老服务业,提高政府保障对象供养水平。

备忘录从七个方面明确了今后医养融合发展的重点内容:一是统筹医养融合发展规划;二是明确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的优惠政策;三是制定养老机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的政策措施;四是建立健全推进医养协作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五是落实开展“家庭医生”契约服务的内容;六是制定医养融合发展人才保障政策;七是强化资金保障措施。

(推进办)

6.自主创新打造国际先进企业 篇六

追溯锡柴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锡柴始终坚持以创建民族品牌为己任,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奉行并践行“学习、创新、抗争、自强”的企业精神,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

文化创新 固本强基

为企业管理注入活力

锡柴的发展历程,证明了这样一个命题:企业的兴衰在于管理,管理的活力来自于企业文化。经过多年努力,锡柴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理念文化、员工行为文化、企业环境文化。

锡柴经过对二次创业以来的企业理念进行整合和提炼,形成了包括学习、创新、抗争、自强的企业精神;使用户更加满意,使企业更具后劲,使职工更加潇洒的企业使命以及企业宗旨、企业目标、企业作风等在内的十大理念文化。

这些理念文化,成为锡柴企业文化的精髓,共同的理想信念、明确的价值方向、高尚的道德境界,把全体员工凝聚成了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锡柴从提高员工文明素养、提升文化水平、增强操作技能、聚合思想观念等方面制订《员工通用行为规范手册》,规范员工言行;建设学习型组织,提高员工文化水平;采用“目标化管理,项目化实施”的方式,提高员工技能;结合工厂发展连续开展不同主题的“全员大讨论”活动,带动了全员观念的大转变、思想的大解放,促进了工厂的大发展。

在锡柴的发展进程中,工厂一贯秉承创建“花园式工厂、展品式车间”思想,每年都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提升工厂环境,实现厂区环境“绿化、美化、净化”,生产现场“规范、整齐、清洁”,目前工厂的绿化面积已达40%,拥有自己的公园(怡园)和文化广场。2003年建立的CA6DL车间,其内部环境堪称国际一流,多次受到国家、省、市领导和世界知名企业总裁的好评。

制度创新 对接市场

构建现代管理新体系

锡柴通过组织创新、管理重组、流程再造,构筑起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体系。其具体做法是:

适应市场,优化组织结构。锡柴大胆改革,实施机构、干部、人员的瘦身运动,部门由39个改组为一室八部,形成了以研发、营销为两大特区精干高效的执行体系,员工由4500多名精减到2900名左右。

再造流程,搭建管理平台。锡柴以“强化系统内部管理、弱化横向部门牵制、优化管理监控手段”为宗旨,一方面建立了以新品、产品、商品为载体的经营生产实施系统,实施三品流管理:研发部围绕市场,研制新品;生产部、采购部加速转化,形成产品;销售公司市场销售,形成商品。实行新品研发、配套开发、生产技术服务三项职能的分离。另一方面建立了以“控制、监管和保障”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支撑系统,围绕三品流,提供计划财务控制、质量监管和管理、保障四个经营支撑,做到管干分开,管理放大,决策集中,正常时服务,异常时监控。

运用ERP系统,构筑信息平台。为进一步整合信息资源,锡柴于2002年8月启动了ERP工程。先后完成了系统管理、制造数据、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车间管理、质量管理、计划管理、经营管理、销售管理和经理查询等九个主体模块的实施和应用工作。为了规范ERP系统业务运作,锡柴编制了《ERP系统操作手册》,提升了数字化管理水平。

深化改革,创新内在机制。实施三项制度改革,做到用人、用工、分配机制市场化,形成了“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分配能高能低”的局面;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最前沿的岗位管理思想,推行分层分线管理。强化人本管理,进行岗位分层,人员分线,初步建立起以2%核心人才为龙头、20%关键人才为骨干的核心人才群体框架;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实行“人人都是经营者”管理模式,促进员工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管理由职能型向流程型转变;使“经营者”成为三大机制改革的自我推动者。

技术创新 调优结构

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

调优产品结构,实施产品制胜战略。锡柴以“高瞻远瞩,始终睁大眼睛看世界;知己知彼,始终睁大眼睛看市场;未雨绸缪,始终睁大眼睛看明天”为经营哲学,不断加大产品结构调整策略,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效果,使产品始终保持旺盛的竞争力。

在适应性调整阶段把6110车用柴油机确定为企业的主导产品,这一调整使锡柴进入了大批量生产的阶段,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在拓展性调整阶段提出了“稳定巩固中卡动力,加速向两端发展”的调整思路,使产品的功率覆盖面扩大到110PS-280PS,开拓了重卡和轻卡两大市场。

在战略性调整阶段方面,运用增压、增压中冷技术、以及电控共轨技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使F系列柴油机先后通过欧Ⅰ、欧Ⅱ排放达标并成功投放市场。另一方面,与国外研发机构合作,成功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CA6DL“奥威”柴油机,不仅缩短了与国际竞争对手的差距,形成了全新的大功率产品平台,挖到了“金子”,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挖金子的方法”,通过这一产品开发,完善了产品研发流程与项目组织,建立了新品研发体系,掌握了国外先进、成熟的产品开发技术,培养和锻炼了一支年轻的产品研发队伍,为产品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两年又开发研制了M、X系列柴油机,进一步拓展了锡柴产品的功率覆盖范围。

强化“生命工程”,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围绕质量提高目标,实施了质量攀高三级跳的战略,使锡柴产品的质量跃上了创名牌、争第一、攀新高三个台阶。

锡柴建立了以“二级三抓”为核心的“六位一体”的质量管理机制,明确和强化了厂级、部门级一把手质量责任,保证了各项质量政令、法规和措施的实施,终于得到丰硕的回报:1996年6110型柴油机荣登中国市场畅销名牌柴油机榜首,并一次性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瞄准国外先进技术水平,朝着低油耗、低排放、低噪音,材质独特,强劲可靠这一目标,1999年在国内同行中率先通过QS9000国际汽车行业的质量标准认证;2005年“锡柴牌”多缸柴油机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2007年初,“锡柴”注册商标被司法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在未来的征程中,锡柴将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发动机企业,向着更高的目标不断奋进,为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创造新的辉煌。

上一篇:拍摄场地使用协议书下一篇:如何抓基层党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