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2024-06-25

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8篇)

1.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篇一

一、中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认知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人类共同的基本的实践活动形成人的一般认知能力(即智力),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等。思维能力是认知能力的核心。

认知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结构复杂化、合理化,认知结构各要素间的关系相互协调,认知结构与情意个性等心理因素的相互促进及协调发展。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期。如我国心理学家把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划分为6个关键期:①出生第一个月②1岁左右③3岁左右④6岁左右⑤11、12岁(女)或13、14岁(男)⑥17、18岁。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1、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1)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基本体系形成

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发展。

(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由于理论思维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的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像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3)认知与情意、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离不开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情感、意志、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对认知活动起定向、发动、维持和调控的作用;同时,认知发展又促进了情意、个性等发展、因此,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个性等形成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使心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1)目的更明确

他们能主动地制订观察计划,有意识地进行集中地、持久地观察,并能对观察活动进行自我调控。

(2)持久性明显发展

中学生意志能力增强,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长时间观察。

(3)精确性提高

在观察活动中,中学生能全面深人地了解细节。既重整体辨认,又重细节辨认;观察的正确率逐步提高;对观察对象本质属性的理解逐步深化。

(4)概括性更强

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渐占优势,言语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观察的概括性、深刻性明显提高。观察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中学生的观察力要做到: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提高观察的自觉性;教给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浓厚兴趣;多种感官(眼、耳、鼻、舌、身)共同参与;加强观察、思维和语言的协调发展。

3、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l)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有意记忆是有目的、有计划、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人要获得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主要靠有意记忆。中学生能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较长远的识记任务,选择相应的识记方法,自我检查识记效果,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记忆水平。尽管中学生的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但无意识记仍是不可缺少的。许多东西是通过无意识记,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的。

(2)理解记忆为主要识记方法

理解记忆是借助思维的力量,在理解事物意义和本质的基础上进行的识记。随着思维的成熟和语言的发展,中学生的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记忆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

随着语言和抽象思维的发展,学习内容的加深,学生要拿握大量科学概念,抽象记忆也随之发展起来,并在中学阶段居于优势地位。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1、小学生观察和观察力的特点

(1)小学生的观察从缺乏系统性的知觉发展到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不能持续很长时间,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

(2)小学生的观察从模糊笼统的知觉发展到比较精确的知觉

小学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时,常常模糊不清,这和认识过程的发展有联系。低年级学生知识比较贫乏,观察事物时容易泛化,所以模糊不清,特别是对一些相类似的事物容易混淆。随着年岭的增长,知识逐渐丰富,他们的观察才能由泛化到分化,比较精确地分辨事物。他们在知觉和观察过程中的另一问题是:不能把主要的事物和次要的事物分开,有时只抓住次要的事物,而把主要的事物忽略了。

2、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

(l)无意注意仍起着主要作用,有意注意正在发展

对小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教学手段的直观性、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对课业本身的兴趣等都能引起小学生的注意,这些都是无意注意的范畴。由于小学生主导活动不断发生变化,从无目的的游戏到有目的、有要求的学习,所以他们的无意注意已无法适应新要求,这一矛盾必然使小学生的注意力逐渐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

(2)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

注意的集中性即注意指向一定事物时聚精会神的程度。由于小学生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很容易被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而转移注意力,对于比较抽象的教学活动,注意集中就比较困难。注意的稳定性,指在一定时间内把注意保持在某一事物或活动上。关于注意保持的时间问题,有些心理学家认为:7一10岁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10一12岁儿童约25分钟,12岁以上约30分钟。

(3)注意的分配和转移力不强

小学生在上课的同一时间内,既要用眼、用耳,还要动脑、动手,这就需要注意的分配。但是,小学生不善于分配注意力。对刚人学的学生,听讲和抄写不应同时进行。只有当抄写已成为他们较熟练的技巧之后,才有可能同时进行。

(4)注意范围较小

注意范围大小,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看到(听到)事物的多少,它主要取决于个体过去的经验。小学生经验少,注意范围比成人狭窄。

3、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的机械记忆仍然占主要地位,意义识记开始发展,随着年龄增长,形象记忆发展变慢,抽象记忆发展变快。年级越低,形象记忆越高于抽象记忆,年级越高,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两者效果越接近。

4、小学生想像力的发展

(l)有意想像增强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想像具有学前儿童想像的特点一仍以无意想像为主。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儿童再造想像的内容趋于完整,有意想像的成分大大增加,其精确度亦明显提高。

(2)想像更富于现实性

学前儿童的想像往往与现实不符,有时会出现“想人非非”的空想。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想像就更接近现实。

(3)想像的创造成分增多

小学低年级学生再造想像的成分占较大比例。随着他们的活动不断增多,经验逐渐丰富以及认识能力的提高,大脑中的表象越来越多,因而想像的创造成分逐渐增力口。

2.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篇二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个体育教师力求达到的教学目标。但从目前的体育教学实践来看,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还是不尽如人意的。以下是笔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几点做法。

1 积极更新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教师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施者,首先要有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的意识和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有进行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有着充分准备的课程改革,是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精神和本校的实际情况、能反映时代精神的课程改革,而不是敷衍了事,被动、消极地应付,机械地模仿。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坚持“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理念,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体,要求学生必须按教师的指挥和命令进行学习、机械练习的授课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探究性地进行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团结协作的意识,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使学生充分体会体育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提高了学生学习和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加了学生练习的次数,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技术动作,不断提高运动技能。

案例:以高二年级排球选修模块为例:在垫球教学时,通过在墙上画多个半径不等的同心圆,每个圆都标注不同的分值,组织学生进行对墙垫准比赛,以得分多者为胜,引导学生对墙进行垫球垫准练习,期间,巡回指导学生的垫球动作。通过以上教学手段,不仅提高了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提高了垫球的准确性,使学生体验到垫球的乐趣,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效果。

2 采用分层教学,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体育与健康》课选修模块的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的运动发展目标,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模块学习,而每一个学生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论是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运动基础等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个性的特点,按照学生不同的身体条件和运动基础,采用分层教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使每一个位学生都能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同时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学生创造展示个性特点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充满创造性的技术动作,调动学生学习练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

案例:以篮球选修课运球教学为例:在教授体前变相运球技术时,笔者发现基础较差的学生,一直在努力练习,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则不满足于现状,要求学习胯下变相运球技术。为了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扩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到自己想学的技术,课堂整体教学氛围非常活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教学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不仅要考虑教师的教,还要考虑学生的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现状进行分析,选择符合学生的运动兴趣的教学内容,制定符合学生运动基础和个性发展的教学目标,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教学。体育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一两项体育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提高运动技能的科学的练习方法,能够指导平时的体育锻炼,逐步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心理和个性特点,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沟通方式,用温和的态度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练的意识和能力;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构筑可持续发展的平台,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新知识的兴趣,敢想、敢说,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互动交流,消除了学生的惧怕心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关系转化为朋友关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运动的乐趣,并通过努力而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做示范和学生机械模仿、训练,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动,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学练,质疑、讨论、实践和不断修正动作,掌握提高运动技能的方法,为形成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健康的体魄、培养终身锻炼的意识和能力打好基础,为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案例:以篮球选修课投篮教学为例:通过示范讲解,学生开始大胆地尝试和练习投篮,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我投篮时经常投偏怎么办?我投篮时总投不到篮筐上怎么解决?

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笔者不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讨论,纠正了学生的错误动作,使学生掌握了投篮的动作要领和提高投篮命中率的练习方法,培养了学生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自我修正动作的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让学生完成了“要我学”到“我要学”,完成“练会”到“会练”的认识和学习方法的改变,培养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

4 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强化、激励和发展功能

教学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而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运动参与、学习态度和情感投入等方面进行全面、科学、合理的测试分析和评价,必须淡化其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和发展功能,并将定量与定性评价标准结合起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行为、态度、进步与发展状况,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由体育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与体育教师综合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主体化;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面向未来,重在发展,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既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是否主动在学习和练习,是否能和同伴进行合作学习和练习),还要对学生学习的进步幅度进行评价,不论学生的基础有多差,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只要学生有了进步,能够有所收获,就达到了教学目的。笔者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于学生学习和练习的过程、学习和练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的进步程度,参考的是学生的技能考试成绩。

学校的教育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学校体育教学属于教育的一个部分,同样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拥有一个广阔的领域,视野是开阔的、思维是发散的,形成一个无形的课堂,学生可以尽情地游戏、运动和竞赛,展示个体的运动技能、运动技巧和组织比赛、掌控比赛的能力。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个性与人的意识一样,产生于行为活动之中。所以说,体育教学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天然场所。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健康的人格和健全的心理品质,为终身学习和体育锻炼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培养有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的重要性。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终身科学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发展,学生个性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吴剑.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发展的引导及实践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5):68-69.

[3]刘猛.浅析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3(96):102.

3.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篇三

【关键词】创造性  深刻性  质疑  独立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19-01

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让学生的思维辐射性展开,从而能够在人们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形成新颖而富有创造性的良好思维品质。怎样在探究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是每个教师肩负的重任。在当代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国民创造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因此,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站在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地位和意义。

一、通过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主要是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逐步深化。只有这样去学习知识,才能够真正彻底的理解了知识。因此,培养学生深刻的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对教师教学的设计措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培养学生思维我们可以据理析事,我们要指导学生运用众所周知的理论去认识事物,从而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有些知识内容,凭借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就可以认识它,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凭借生活经验去认识。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特别是他们还没有正式的步入社会,他们在这方面认识不足是很正常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教给学生使用那些浅显易懂的理论去认识事物,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通过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现实教学中,存在着教条式教学、雄辩式教学、育婴式教学等误区。这样学生完全依赖于教师,没有疑问不会发现问题,更不会有质疑精神,老师没有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有教过的不会做,久而久之,形成了盲从、缺乏创新意识的被动人格。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排除障碍,勇于探索的表现。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消除学生心理压力,注意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另一方面,教师应培养学生敢于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组织成部分,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探索精神。如:高中涉及到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教师可利用对比方式教学。过去马克思经典作家那里没有论述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因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观念是“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特有的”。九二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指出市场经济不存在姓“资”姓“社”问题,这一理论突破指明了方向。学生从中深刻体会到“市场经济理论”创立的现实意义,理论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

三、通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与教师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具有自己独立进行思考的能力,自己就会不断地去获取知识,创造就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为了调动学生大胆质疑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启发式、讲座式,切忌采用满堂灌式的劳而无功的教学方法。教师一定要重视对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当学生提出与其他同学或者是与老师的不同看法时,要耐心听取,不要轻易否定,哪怕是不全面的错误认识,也要允许学生把话说完。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对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视野进行拓宽,介绍一些有关的知识,以活跃学生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思维,同一问题往往有许多不同看法,这样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他们懂得客观现实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还应该让学生对不同的学术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关于世界近代史开始的时间和标志,一般观点认为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但有些学者认为14、15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使人类从古代跨入近代,有些学者则主张是新航路的开辟。青年学生往往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在争论中有价值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就会被发掘出来,因此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象力和观点。

四、通过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为了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不断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层层深入,抽丝剥茧,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和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其实说到底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双边活动的过程,具有启发性质的问题可以诱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在未知和已知的矛盾中去探索知识。而且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应是仅仅局限于教师单方面的向学生进行提问,也可以是学生提出问题去质问老师,请教老师和同学,还可以是学生间相互进行提问和探讨,既有自主学习又有互相合作的良好氛围。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呢?在教学中提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这要求教师要抓住知识重点以及探究问题的关键点,消极知识和课堂定势的易疏忽点等,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开阔思想。提出的问题要精练,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既有高度又有坡度。所提出的问题不能过于困难,不仅要接近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问题的编排要合情合理,注意问题的衔接性和次序性,问题要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更加有效地诱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者要巧妙地能很快地使学生兴奋起来,激活思维,又留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引发思考,引发争鸣。

五、通过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正面激励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话是至高无上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学生要客观公正,以正面激励为主。如果教师对学生做的评价较为消极,就会造成学生的不良心理心理和不良情绪的产生,导致学生思维的滞后,从而也会限制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或以他人评价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和控制,学生将从此被束缚在教师自己的知识范畴的圈子里,使学生养成循规蹈矩的不良思维定势,即使一些学生偶尔有另辟蹊径的想法,往往也会在遭遇少许的失败后浅尝即止,其创造个性受到很大程度抑制。在教学课堂中,我们如果发现学生有创新火花和创造性思维的行为和想法的火花时,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地评价,坚持平价以正面为主,要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多欣赏,要营造出积极的心理环境气氛,把微笑留在每一个学生的头脑中,让学生带着正能量进入课堂。在这种美好的心理因素之下,就会不时地迸发出新的知识创新的火花。

参考文献:

[1]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版.

4.中学生思维发展有什么特点 篇四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发挥想象力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出了一道有趣的题目“砖都有哪些用处?”,要求同学们尽可能想得多一些,想得远一些。马上有的同学想到了砖可以造房子、垒鸡舍、修长城。有的同学想到古代人们把砖刻成建筑上的工艺品。有一位同学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砖可以用来打坏人。从发散性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位同学的回答应该得高分,因为他把砖和武器联系在一起了。

一位妈妈从市场上买回一条活鱼,女儿走过来看妈妈杀鱼,妈妈看似无意地问女儿:“你想怎么吃?”“煎着吃!”女儿不假思索地回答。妈妈又问:“还能怎么吃?”“油炸!”“除了这两种,还可以怎么吃?”女儿想了想:“烧鱼汤。”妈妈穷追不舍:“你还能想出几种吃法吗?” 女儿眼睛盯着天花板,仔细想了想,终于又想出了几种:“还可以蒸、醋熘、或者吃生鱼片。”妈妈还要女儿继续想,这回,女儿思考了半天才答道:“还可以腌咸鱼、晒鱼干吃。”妈妈首先夸奖女儿聪明,然后又提醒女儿:“一条鱼还可以有两种吃法,比如,鱼头烧汤、鱼身煎,或者一鱼三吃、四吃,是不是?你喜欢怎么吃,咱们就怎么做。”女儿点点头:“妈,我想用鱼头烧豆腐,鱼身子煎着吃。”妈妈和女儿的这一番对话,实际上就是在对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培养创造性既要靠老师,也要靠家长。要善于从教学和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也有机会“异想天开”,心驰神往。要知道,奇思妙想是产生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在寻求“唯一正确答案”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2.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向思维学习知识要不惟书、不惟上、不迷信老师和家长、不轻信他人。应倡导让学生提出与教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敢于和同学、和老师争辩。 单向思维大多是低水平的发散,多向思维才是高质量的思维。只有在思维时尽可能多地给自己提一些“假如…”、“假定…”、“否则…”之类的问题,才能强迫自己换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想自己或别人未想过的问题。 老师在教学中要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建立自信,承认自我,同时鼓励学生求新。训练学生沿着新方向、新途径去思考新问题,弃旧图新、超越已知,寻求首创性的思维。 有一篇题为《一切为了考试》的中学生作文,记述了一个“奇怪的梦”“记不清是哪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真是莫名惊诧。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是什么?茅盾原名?——教科书上写着:沈雁冰——老师说是沈德鸿,无所适从。 烈日当空。氢氧化铝分子式。蚊子叮在脖子上,啪!电视节目是《血的锁链》,父亲不让看电视。春眠不觉晓,多困啊!又是可恶的二元二次方程式,监考老师严峻的脸。一张53分的数学试卷,我吓得大哭… 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我只有一个脑子,怎么塞得下这么多的化学方程式。宪法为什么是国家根本大法?一切为了考试。” 文章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了一个中学生的梦境。这是一个中学生在殚精竭虑的拼挣和无奈时的呐喊。作者将强烈的创新意识,大胆的思维方式引进作文,思想信马由缰,纵横驰骋,内容腾挪闪错,时空交替变换,意境奇幻诡谲,传神地表现了一个中学生临考前不胜重负的心理,读后发人深思。

3.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有一道智力测验题,“用什么方法能使冰最快地变成水?”一般人往往回答要用加热、太阳晒的方法,答案却是“去掉两点水”。这就超出人们的想象了。而思维定势能使学生在处理熟悉的问题时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并使问题圆满解决。所以用来应付现在的考试相当有效。但在需要开拓创新时,思维定势就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思维、新方法的构建,阻碍新知识的吸收。因此,思维定势与创新教育是互相矛盾的。“创”与“造”两方面是有机结合起来的,“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此基础上生产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来。因此,首先要鼓励学生的“创”,如果把“创”扼杀在摇篮里,何谈还有“造”呢?

4.大胆质疑明代哲学家陈献章说过:“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质疑常常是培养创新思维的突破口。

5.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篇五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摘要:变式教学形成数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所构成的认知体系以及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处理问题的自觉意识或思维习惯是学生数学素质的核心内容。变式教学,不仅能加深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在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关键词:变式教学、针对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参与性、发展思维

一、问题的提出

本人从事中学数学教学近十年,发现许多学生思维单一,做习题的方法陈旧,教条,缺乏灵活变通,而习题是训练学生的思维材料,是教师将自己的思想、方法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施达于学生的载体,做好习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解题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要达到这一目的,倡导数学变式教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因为通过习题的变式教学形成数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所构成的认知体系以及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处理问题的自觉意识或思维习惯是学生数学素质的核心内容。当然,教师所选用的习题应“源于课本”,然后对它进行变式,使它“高于课本”;变式时要紧扣考试说明,以“考纲为纲”,绝不能脱纲;其实,历年的高考题都源于课本,都是课本习题的变式,如何进行课本习题的变式教学?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习题变式教学的目的

对于课本的习题,需要教师去领会和研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搞好习题变式的教学,特别是搞好课本习题的变式教学,不仅能加深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习题变式教学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习题变式教学,不同于习题课的教学,它惯穿于新授课、习题课和复习课,与新授课、习题课和复习课并存,一般情况下不单独成课。因此,对于不同的授课,对习题的变式也应不同。例如,新授课的习题变式应服务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习题课的习题变式应以本章节内容为主,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复习课的习题变式不但要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还要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同时变式习题要紧扣考纲。在习题变式教学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现状,切忌随意性和盲目性。

2、可行性原则

选择课本习题进行变式,不要“变”得过于简单,过于简单的变式题会让学生认为是简单的“重复劳动”,没有实际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思维的质量;难度“变”大的变式习题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难以获得成功的喜悦,长此以往,将使学生丧失自信心,因此,在选择课本习题进行变式时要变得有“度”,恰到好处。

3、参与性原则

在习题变式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不要总是教师“变”,学生“练”。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变”,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可以帮助学生使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

四、习题变式教学的方法

下面以课本的一道习题为例,谈谈习题变式教学的方法。

原题:画出函数yx5x6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说出函数yf(x)的单调区间,以及在各单调区间上函数yf(x)是增函数是减函数。(高中《数学(人教版)》新教材必修(1)习题1.3A组第1题)

1、条件特殊化

条件特殊化是指将原题中一般条件,改为具有特定性的条件,使题目具有特殊性。将课本习题条件特殊化,引导学生挖掘条件,考察特定概念。例如,将原题改为: 变式1:画出函数yx5x622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说出函数yf(x)的单调区间,以及在各单调区间上函数yf(x)是增函数是减函数。

这不仅考察了绝对值的概念,也考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这符合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学生容易接受。

2、改变背景是指在某些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另一些条件的形式,使问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在教学过程中,变换习题的形式,可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将原题改为: 变式2::画出函数yx5x62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说出函数yf(x)的单调区间,以及在各单调区间上函数yf(x)是增函数是减函数。

这样变式不仅考察了函数的图象,而且考察了偶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变式3:求函数变式

4、求函数yx5x62在区间[-3,5]上的最值。

ylog(x5x6)2单调区间。

2这样的变式练习,学生可以画图得出,也可以通过数学方法得出,通过这样的练习一定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且能巩固基础知识,熟练常规解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五、习题变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在中学数学习题变式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源于课本,高于课本

在中学数学习题变式教学中,所选用的“源题”应以课本的习题为主,课本习题均是经过专家学者多次筛选后的题目的精品,我们没有理由放弃它。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和挖掘课本的习题,编制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和多题一解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2、循序渐进,有的放矢

在中学数学习题变式教学中,对习题的变式要循序渐进,有的放矢。例如,在高三复习时让C(x2)y学生做完习题“一动圆M与圆1:

22221C(x2)y外切,与圆:29 内切,求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且点评后,可将此题目变为: 变式

1、已知圆圆C2C1:(x2)y221与圆

C2:

(x2)y229 ,若动圆M同时与圆

C1和相外切,则动圆圆心M的轨迹是什么。

变式

2、已知圆C1:(x3)y221与圆C2:(x3)y229, 若动圆M同时与圆C1和圆C2相内切,则动圆圆心M的轨迹是什么。变式

3、已知圆C1:(x3)y221与圆C2:(x3)y229, 若动圆M与圆C1和圆C2一个内切,一个外切,则动圆圆心M的轨迹又是什么。

变式1是对习题的模仿,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利用定义法求轨迹的过程;变式3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利用定义法求轨迹的方法,并要进行分步讨论;三个变式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掌握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轨迹的方法。将常规题变为探索题,是设计变式题的又一途径。由常规题变出来的探索题,对学生来说更具创造性和挑战性。

3、纵向联系,温故知新

在中学数学习题变式教学中,对习题的变式要注意纵向联系,要紧密联系以前所学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对旧知识也得到复习、巩固和提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一哲学道理。例如,在学习《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高中数学第二册(上))后,可将课本P118中的例3“斜率为1的直线经过抛物线可变为:

变式1:选择题

经过抛物线的焦点的弦与抛物线相交于两点A、B,以线段AB为直径的圆与抛物线的准线的关系是()

(A)相交;(B)相切;(C)相离;(D)没办法确定 变式2:证明题 求证:经过抛物线y2y24x的焦点,与抛物线相交于两点A、B,求线段AB的长”2px的焦点的弦与抛物线相交于两点A、B,以线段AB为直径的圆与抛物线的准线相切。变式3:探索题 问:经过抛物线y22px的焦点的弦与抛物线相交于两点A、B,以线段AB为直径的圆与抛物线的准线有何关系?

通过上述变式题的练习,既巩固了抛物线的定义,又复习了圆与直线的知识,也复习了梯形的中位线定理等等,从而达到了变式练习的目的。

4、紧扣《考试说明》,万变不离其宗

在中学数学习题变式教学中,习题的变式要紧扣《考试说明》,要以考纲为“纲”进行“变”;不要“变”出一些偏离考纲的“繁、难、杂”题目来浪费学生的宝贵的学习时间和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儿童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 篇六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2~7岁儿童的思维属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主要是表象性思维,其特点是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和刻板性。

(1)自我中心(egocentrism)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前运算思维的基本特征是自我中心,也就是从自我的角度去解释世界,很难想像别人的观点。举个例子,如果你让一个孩子和一个玩具熊各坐在桌子的一边,桌上放一座房子的模型,当你拿出一些不同角度房子的照片,问孩子小熊看到什么时,大多数6岁的孩子一下会挑出和他自己所看到的画面一样的照片。显然,孩子只能从自己的角度作出判断,不能理解小熊的角度和自己是不一样的。不过,有些研究者发现,对于熟悉的场景,并且问题更容易让孩子理解时,幼儿是能够考虑到别人的观点的。比如,在桌子上放着有房子、树、池塘、草地的模型,让一个小入围着模型走,不时停下看风景,这时如果问孩子“小人看到了什么?”3岁的孩子也能做出正确的回答。

(2)守恒(conservation)

皮亚杰还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还不能理解的物质的“守恒”,也就是物质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后,物质的含量或性质保持不变。例如,孩子知道两只一样大的玻璃杯里装着一样多的水,当把其中一个杯子的水倒进一只新的高一些、细一些的杯子里,水面升高了,这时,大多数3~4岁的孩子会说新杯子里的水多。他们只注意到杯子的高度。5~6岁的孩子虽同时注意到了杯子的高矮和粗细,但还不能确定这两者的关系。到8岁左右,孩子才能有把握地作出正确判断。对于数量和长度的理解也是如此,如果把堆在一起的纽扣分散摆放,孩子会认为纽扣变多了。把两支一样长的笔错开平行放置,孩子会认为其中一支更长一些。这说明幼儿的思维只集中于问题的一个维度,还不能意识到一个维度的变化总是伴随着另一个维度的变化,也不会用同一性、补偿性和可逆性来理解事物的逻辑关系。

(3)分类

多数4岁以下的孩子不能按事物的功能和本质对事物进行分类。例如,他们会把猫和椅子归为一类,理由是猫喜欢坐在椅子上。在按颜色、形状分类时,会不断改变标准,一会儿按颜色排列,一会儿按形状归类。到6~7岁,孩子的抽象概括能力才逐渐发展起来。这个阶段的孩子也不能够按照物体的某个特征将它们按顺序排列,除非这个特征非常明显。比如,孩子不能按照长短顺序将铅笔排列整齐,但他可以挑出最长的和最短的铅笔。

(4)想像

幼儿还不能区分想像中的和现实中的事物,认为太阳会走路,觉得卡通人物和真的人一样有生命。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对象征性游戏越发感兴趣,拿扫帚当马骑,拿筷子当枪使,和布娃娃办家家。孩子还常常会做噩梦,变得容易害怕,觉得故事里的大灰狼和怪物会跑出来。孩子还会害怕闪电、黑暗、水等自然现象,或是害怕身体受伤害。对危险适当的害怕有利于阻止孩子无畏的冒险,保护他们的安全。但过于强烈的害怕会挫伤孩子探索世界的信心和能力,影响性格的发展。因此,家长要注意不要吓唬孩子,或对孩子的安全表现出过分的担忧,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受到家长情绪的暗示。对于已经出现的害怕,简单的鼓励有时并不奏效。家长可以针对原因作解释,让孩子相信不用害怕;或者改变环境,让孩子觉得安全,比如睡觉时开着灯,放轻柔的音乐。如果家长教会孩子对一些情况的应对方法,让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控制局面,他的担忧和恐惧就会减轻。比如,孩子怕黑,家长可以教孩子开灯来改变环境,或者唱歌来调节情绪。孩子怕水不愿学游泳,可以先让他在脸盆里捏着鼻子闷水。不要强求孩子一下子克服害怕心理,或因此训斥孩子。这样往往适得其反。

处在这个幻想年纪的孩子,经常把自己希望发生的或根本没有发生的事当作现实,讲给别人听,其实他们并不是刻意地吹牛或撒谎。“我们家有动物园。”“我爸爸带我去过北京。”有时孩子会编造故事。例如,孩子玩金鱼时弄死了一条,他告诉家长有一个坏人进来用刀杀了金鱼。这时候,父母不要因孩子“撒谎”而恼火,并急于实施惩罚,最好向孩子解释金鱼是怎么死的,没有什么坏人的存在。“金鱼是因为你拿到水外面活不了了,根本不是别人进来弄的。”不要追究孩子的错,告诉他该怎么做。这样,能够帮助孩子分清现实和想像、对和错,而不至造成孩子不必要的羞愧心理。

(5)概念

7.论学生数学直觉思维的特点及培养 篇七

简单地说,数学直觉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数学对象(结构及其关系)的某种直接的领悟和洞察。

1.直 觉与直观 、直感的区别

直观与直感都是以真实的事物为对象, 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直接获得的感觉或感知。 例如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概念、 性质的界定并没有一个严格的证明,只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感知。 而直觉的研究对象则是抽象的数学结构及其关系。 庞加莱说:“直觉不必建立在感觉明白之上。 感觉不久便会变得无能为力。 例如,我们仍无法想象千角形,但我们能够通过直觉一般地思考多角形, 多角形把干角形作为一个特例包括进来。 ”由此可见,直觉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活动, 没有具体的直观形象和可操作的逻辑顺序作思考的背景。 正如迪瓦多内所说:“这些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与众不同的地方, 在于他们对研究的对象有一个活生生的构想和深刻的了解,这些构想和了解结合起来,就是所谓‘直觉’……因为它适用的对象,一般说来,在我们的感官世界中是看不见的。 ”

2.直觉与逻辑的关系

从思维方式上来看,思维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 长期以来,人们刻意把两者分离开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从来就不是割离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逻辑重于演绎,而直观重于分析,从侧重角度来看,此话不无道理, 但侧重并不等于完全,数学逻辑中是否会有直觉成分? 数学直觉是否具有逻辑性?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人们对各种事件作出判断与猜想离不开直觉,甚至可以说直觉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是人们对生活现象与世界运行的秩序直觉的体现, 再以数学的形式将思考的理性过程格式化。 数学最初的概念都是基于直觉,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问题解决中得到发展的,问题解决也离不开直觉。 下面我就以数学问题的证明为例,考察直觉在证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个数学证明可以分解为许多基本运算或许多 “演绎推理元素”,一个成功的数学证明是这些基本运算或“演绎推理元素”的一个成功的组合,仿佛是一条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的通道,一个个基本运算和“演绎推理元素”就是这条通道的一个个路段,当一个成功的证明摆在我们面前开始,逻辑可以帮助我们确信沿着这条路必定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但是逻辑却不能告诉我们, 为什么这些路径的选取与这样的组合可以构成一条通道。 事实上,出发不久就会遇上岔路口,也就是遇上了正确选择构成通道的路段的问题。 庞加莱认为,即使能复写出一个成功的数学证明, 但不知道是什么东西造成了证明的一致性……这些元素安置的顺序比元素本身更重要。 笛卡尔认为,在数学推理中的每一步,直觉力都是不可缺少的。 就好似我们平时打篮球,要靠球感一样,在快速运动中来不及作逻辑判断,动作只是下意识的,而下意识的动作正是在平时训练产生的一种直觉。

二、直觉思维的主要特点

1.简约性

直觉思维是对思维对象从整体上考察, 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经验,通过丰富的想象作出的敏锐而迅速的假设、猜想或判断,它省去了一步一步分析推理的中间环节,而采取了“跳跃式”的形式。 它是一瞬间的思维火花,是长期积累的一种升华,是思维者的灵感和顿悟,是思维过程的高度简化,但是它却清晰地触及事物的“本质”。

2.创 造性

现代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 我国的教材由于长期以来借鉴国外的经验,过多地注重培养逻辑思维,培养的人才大多数习惯于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缺乏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 直觉思维是基于研究对象整体上的把握,不专意于细节的推敲,是思维的大手笔。 正是由于思维的无意识性,它的想象才是丰富的、发散的,使人的认知结构向外无限扩展,因而具有反常规律的独创性。

伊恩·斯图加特说 “直觉是真正的数学家赖以生存的东西”,许多重大的发现都是基于直觉。 欧几里得几何学的五个公式都是基于直觉, 从而建立起欧几里得几何学这栋辉煌的大厦;哈密顿在散步的路上进发了构造四元素的火花;阿基米德在浴室里找到了辨别王冠真假的方法; 凯库勒发现苯分子环状结构更是一个直觉思维的成功典范。

3.自 信心

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原因有两种, 一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二是来自数学本身的魅力。 不可否认情感的重要作用,但笔者的观点是,兴趣更多来自于数学本身。 成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自信,直觉发现伴随着很强的“自信心”。 相比其他的物质奖励和情感激励,这种自信更稳定、更持久。 当一个问题不用通过逻辑证明的形式而是通过自己的直觉获得, 那么成功带给他的震撼是巨大的,内心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钻研动力,从而更相信自己的能力。

三、直觉思维的培养

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 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 ”数学直觉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

1.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的源泉

直觉不是靠“机遇”,直觉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但绝不是无缘无故的凭空臆想,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 没有深厚的功底,是不会迸发出思维火花的。 阿提雅说:“一旦你真正感到懂一样东西, 而且你通过大量例子以及通过与其他东西的联系取得了处理那个问题的足够多的经验。 对此你就会产生一种关于正在发展的过程是怎么回事以及什么结论应该是正确的直觉。 ”阿达玛曾风趣地说:“难道一只猴子也能因机遇而打印成整部美国宪法吗? ”

2.渗透数学的哲学观点及审美观念

直觉的产生是基于对研究对象整体的把握, 而哲学观点有利于高屋建瓴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这些哲学观点包括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转化、对称性等。 例如(a+b)2=a2+2ab+b2,即使没有学过完全平方公式 ,也可以运用对称的观点判断结论的真伪。

3.重 视解题教学

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有利于培养、考察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选择题,由于只要求从四个选择中挑选出来,省略解题过程,容许合理猜想,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实施开放性问题教学,也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 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寻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于答案具有发散性,因而有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4.设置直觉思维的意境和动机诱导

8.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篇八

怎样合理设计活动单,才能使得同学们借助小組合作讨论,既能掌握方法又能提高思维品质?下面我们以《抽象函数单调性》为例,谈谈我们的实践和思考。一、《抽象函数单调性》活动单设计课题抽象函数单调性(一)学习活动目标1.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定义,会用定义证明简单抽象函数单调性;2. 体会抽象函数单调性的简单应用:求抽象函数的最值,解抽象不等式;3. 在经历单调性的证明过程中,感悟代数证明的严谨与简洁,锤炼思维品质;借助于变式题培养类比推理能力。【设计说明】函数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尤其是函数的性质。在高一必修1函数章节教完后安排这样一堂习题课,既加深对函数性质的理解,又是对已经掌握的基本初等函数的抽象和概括。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但限于同学们的知识及理解能力,重点探究能找到基本函数模型的抽象函数。(二)学习活动方案活动一 目标:会证明简单抽象函数单调性;要求:先独立完成,再合作交流。1、 我们是怎样定义函数单调性的?如何证明函数单调性?2、 独立思考以下问题,自己尝试解决。例1已知函数y=f(x)具有以下两个性质:①对任意x,y∈R恒有f(x+y)=f(x)+f(y);②如果x>0时,f(x)<0且f(1)=-12。试判断并证明函数f(x)的单调性。3、 有同学给出了以下分析,他们做得对吗?小组合作讨论并得出结论。分析一、分析二、分析三、略4、 请各个小组形成证明过程。【设计说明】抽象函数脱离了实际背景,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要求很高。设计分析一,既反应了部分同学的思路,也为同学们找到了该抽象函数的基本函数模型,抽象问题具体化,帮助同学理解题意,同时通过讨论,让他们认识到代数推理题的证明不能以偏概全。设计分析二至四,展示了部分同学的想法,借助于合作讨论,既澄清了部分同学不足的认识,锤炼了思维品质,也一步步将同学们引入正确思路。变式训练1定义在R上的函数f(x)具有以下两个性质:①f(x)对于任意m,n∈R,都有f(m+n)=f(m)•f(n)成立,②当x>0时,f(x)>1。(1)若f(0)≠0,证明:f(0)=1;(2)证明f(x)是增函数。反思:将题中的条件f(0)≠0去掉,你能证明f(0)=1吗?变式训练2定义在(0,+∞)上的函数f(x)对于任意m,n∈(0,+∞)都有f(m,n)=f(m)+f(n)成立,且当时x>1,f(x)<0。试判断f(x)的单调性并证明你的结论。归纳小结:1、如何证明抽象函数的单调性?关键在何处?2、你能分别给以上抽象函数找个基本函数模型吗?变式训练3定义在(0,+∞)上的函数f(x)对于任意m,n(0,+∞)都有f(mn)=f(m)-f(n)成立,且当x>1时,f(x)-2。归纳小结:抽象函数单调性的应用。【设计说明】一方面,由于变式1函数的性质②与例1性质②均有x>0,旨在让同学们通过类比,发现解题思路,但对推理过程的严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变式2要求同学进一步将条件“当x>1时,f(x)0时,f(x)>1”进行类比,发现解题途径。另一方面,也给出了以指数、对数函数为背景的抽象函数,进一步提升同学们的抽象概括能力。遵照学以致用的原则,变式3旨在体现单调性两大应用:求最值、解不等式,从而必须先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活动二 目标:进一步理解单调性证明及应用;要求:先独立完成,再合作交流。例2略【设计说明】由于从例1到证例2F(x)是R上的增函数有一定的跨度,为了能让更多的同学突破难点,我们设计了问题(1),为证明单调性做铺垫;问题(3)本质是抽象函数单调性的应用:解抽象不等式。活动三 课堂小结要求:先独立反思、小结,再合作交流。活动四 自我检测略【设计说明】一方面是对变式2类型的补充,另一方面巩固所学内容。二、课堂活动过程(一)导入(略)(二)探究单调性证明师:我们已经利用自主学习时间预习了今天的活动单,下面交流活动一第3点。生:分析一得到函数单调性是对的,但不可以用来证明一般情形。师:很好,但借助特殊函数往往能帮助我们猜想、发现抽象函数的性质。生:分析二、三…。生:分析四主要问题是由(0,+∞)单调性不能得出R上的单调性。师:能改进吗?生5:因为定义域为R,所以对x2,x1∈R,且x1x2,如何改进?生:变f(x1)…。师:很好,自己完善证明过程。(三)探究变式题师:变式1与例1有相近处,都给出了x>0所具有的性质…。生:同理…。师:要证明f(x)>0…。师:变式2中条件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当x>1时,f(x)<0,各小组讨论。(各组同学积极活动、各抒己见)师:我们交流。生:由f(m•n)=f(m)+f(n)得f(m•n)-f(m)=f(n)=f(mnm),…生:x1,x2∈(0,+∞),x1

9.二年级学生思维特点 篇九

首先,思维凭借着知识经验,能对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及其属性或联系加以反映。例如,清早起来发现院子里的地面湿了,房顶也湿了,就可以判定昨天晚上下雨了。

其次,思维凭借着知识经验,能对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属性进行反映。也就是说,思维继承和发展着感知和记忆表象的认识功能,但已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界限。思维的间接性使人能够揭示不能感知的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10.高中生学习动机发展的特点 篇十

1。高中生内在动机占优势。

根据引起学习行为的动力来源不同,可将学习动机分为外在 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学习动力来自学习活动以外,或者说学习主体的学习活动是中外力所推动的。外在动机最典型的表现是奖惩,其次还有家长、老师的督促,检查,学习效果的反馈,学习竞赛等。外部动机的作用一般是短暂的、被动的,学习活动的维持主要不能靠这种动机。内在动机是学习的动力来自学习主体本身,或者学习活动本身,也就是说,学习是由内在的心理因素所引起,例如,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抱负、志向等因素都是内在学习动机。内在动机的作用比较持久,并具有主动性,因此,学习活动的维持,主要靠内在动机。可见高二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占优势地位。高中生绝大多数的入学习活动主要由内在动机所引起、维持和调控。但是其中有些内在动机对学习活动长期起消极作用,需要加强教育引导,其中多数动机长期起积极作用,需要不断加以强化巩固。

高中生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同时并存,但内在动机占优势,起主导作用。有时候也不排斥外在学习动机起主要作用。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独立掌握和探求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别人不能包办代替。内部动机逐步发展起来,并居中心地位,这是动机发展的必然趋势。

2.高中生间接动机起主要作用。

根据学习动机的指向性不同,又可将学习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动机,它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动机,即对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本身有兴趣。小学生直接动机占主导地位,他们的好奇心、好胜心很强,新奇的、活动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对小学生来说,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教学方法变化多样是很重要的。对高中生来说,直接动机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学习兴趣同愉快情绪相联系,它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又不易引起疲劳,我们要注意发挥直接动机的作用。

另一类是间接动机,它是指向学习活动的结果,持续作用的时间长,高中生间接动机占主导地位。高中的许多学习内容是抽象的、枯燥无味的,学起来无兴趣。但是,掌握这些科学知识、技能,对于将来的工作、劳动,为“四化”建设多做贡献都是必要的,高中生必须坚持学习。因此,间接动机的发展,对高中生学习有重要意义。

这两种学习动机在高中生身上同时并存,两者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关系。高中生虽然以间接动机为主,直接动机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3.“获得地位”是高中生的主导动机。

学习动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学习活动中往往不是一种动机在起作用,而是多种动机同时起作用,但是,其中只有一种动机起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动机称为主导动机,其他起次要作用的 动机叫做辅助性动机,这种动机的分类是以动机作用的大小为依据的。我们在研究动机时,只有分清主次,才能把握学习活动的发展方向。据调查,各种学习动机对高中生学习的作用大小、其顺序为:

①获得地位;②获取知识,满足求知欲;③振兴中华,成为合格人才。高中生面临职业和人生道路的选择,如能升上大学,这既证明了自己能力高,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反之亦然。所以,获得地位是高中生的主导动机,其他动机只是次要动机。

在一定条件下,主导动机与辅助动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抓主导动机时,也不要忽视辅助动机的作用,我们要加强理想前途教育,促进高中生的主导动机向振兴中华。为“四化”建设多做贡献的方向发展。前述第四类动机在中学各年级的比例是:初一为45.5%,初二为42.3%,高二为44.5%,高二还低于初一。相反,第一类动机和第二类动机的人数高二多于初一。这种反常的情况,一方面表明了“获得地位”是整个高中阶段的主导动机,已相当稳定;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社会、家庭和学校对高中生学习动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高二学生本应在个体意识倾向性方面处于更高的水平,可是这项调查是80年代初进行的,当时高二学生受“文革”的消极影响较大,同时,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的政治思想工作削弱了,造成高中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认识存在不少问题,这必然在学习动机上有所反映。而初一学生受的消极影响较小,学校教育的正作用相对增大,因而导致了初一学生的动机水平高于高二学生的反常现象。这从反面说明,学校和社会加强对高中生的思想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和迫切的。随着年龄增大,包括动机在内的整个个性倾向胜变得更加复杂,教育工作的难度也更大,动机转化工作应更细致。

4.高中生学习动机的概括性增强。

在前述第一二类动机中,大多数是一些比较具体的动机,都是一些较抽象的概括性的动机。高二学生中这两类动机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7.8%,这表明高中生的抽象概括性的动机已占优势。但是,调查结果表明,在动机的概括水平上,初一与高二持平,这是反常的,高中生的抽象概括水平明灵高于初中生,出现“持平”现象表明动机的发展与智力发展水平既有一致性,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动机属于个性意识倾向性的范畴,动机的发展更多地受思想意识的影响。因此,加强思想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才能使高中生的学习更有成效。

5、高中生的长期动机占主导地位。

根据动机所指向的目标大小不同,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长期动机和短期动机。短期动机所追求的目标较小,较具体,也较容易实现。短期动机的概括水平低,意识水平不高,受这种动机支配的人,常为学习上取得一点小的成绩而沾沾自喜,受到一点挫折而垂头丧气:学习积极性不稳定。第一二类动机中大多数属于短期动机。高中生短期动机还占一定比例,对这类高中生还应加强树立远大志向的教育。长期动机所追求的目标较远大,指向长远的未来,因而也比较抽象和概括。长远目标不可能立即实现,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要有很强的预见性,要有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要有坚强的毅力。伟大的目标能产生巨大的动力,发展高中生的长期动机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三四类动机属于长期动机,高中生中属这种动机的人数已占大多数,即长期动机占主导地位。但是,真正树立远大的崇高的奋斗目标的人,还不多。因此,对高中生加强理想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长期动机与短期动机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长远目标要有难度,要具体,要分解为许多具体的小目标。短期目标要服从长期目标,体现长期目标,有助于实现长期目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对长期动机和短期动机辩证关系的生动描述。

6.高中生正确动机是主流。

根据动机作用的性质,即社会价值,可以把动机分为正确动机与错误动机,高尚动机与低级的动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凡为国家、集体的利益而学习、而献身的动机,就是正确的高尚的学习动机,反之,为个人私利而学习,甚至不惜损害社会主义事业的学习动机则是错误的卑劣的学习动机。对动机社会意义的分析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但进行这种分析应十分慎重。

高中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主流,但是,还有相当多的高中生学习是为了应付“差使”、混毕业文凭、免受批评、不做后进生或留级生等。持这类学习动机者,学习积极性不高,消极因素多,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受“一切向钱看”等错误思想的影响,一部分高中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新的“读书无用 论,思想又开始抬头,加强思想教育,端正学习动机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教育任务。

7,学习动机的稳定性增强。

依据动机的持久性和深刻性,还可将学习动机分为稳定性动 机和非稳定性动机①。稳定性动机能长期发挥作用,它根源于对学习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一般说,内在的、间接的、长期的、高尚的动机,稳定性较强;相反,则稳定性较差。在学习动机的推动下,有的高中生学习积极性持续上升;有的则连续下降;有的时高时低。可见,学习动机的稳定与波动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客观世界的矛盾运动反映到人脑中,造成心理和动机的矛盾运动。动机之间的矛盾,例如,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长期动机与短期动机、主导动机与辅助动机、正确动机与错误动机、具体动机与概括动机等的矛盾运动;动机与其他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兴趣、性格、世界观等)之间的矛盾,动机与认知因素(如观察、记忆、思维、想象)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使动机系统的内部斗争形成很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因此,动机的波动性是绝对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动机的稳定性与波动性的对立统一是动机发展变化的内部动因。没有相对稳定性,动机无法发挥作用,没有波动性,动机也难于进入新的水平。动机的斗争引起波动(即涨落)达到某一临界值时,无序导致新的有序,紊乱导致新的稳定。稳定性来自波动性。我们必须以动态的眼光来研究动机。只有当各种矛盾因素形成一种协同作用时,才能使动机系统发挥最佳的整体功能。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对动机斗争作具体的分析。

11.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篇十一

【关键词】发挥  学科  特点  培养  发散思维  能力

语文学科除了它本身的知识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读写理解的多元性。教育专家们常说的“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等形象的比喻所揭示的就是语文学科读写理解的多元性等特点,而语文读写理解的多元性特点就是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表现。

当今世界面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各国都把开发国民创造力当作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而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因素。因此,诱导发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是触发创造才能的重要环节。

由上可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特点来加以具体实施。

一、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兴趣是重要前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前提,尤其是发散性思维,学生只有“好之”才会“乐之”,学生的思维闸门才会被打开,思维才会呈发散状。我深知这一点,所以我在课文导入时就注意诱发学生发散思维。或从课文题目切入,或从课文内容引入,或从主要人物的特征入手,创设相应的导入情境,触发学生发散思维。如《宇宙里有些什么》这个题目,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他会使学生各自联想到自己对宇宙所了解到的一点知识,所以我就以此为激发点,直接板题,然后放手让学生放开思维说,学生都急不可待地将自己所知道的相关知识和盘托出,学生思维的兴趣打开了,然后再让学生去阅读课文再补充说,展开说,包括课本上所没讲到的……“随意说”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兴趣就一次又一次被激发出来了,所以在进一步探讨课文以及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时,学生思维就不亦乐乎了。

二、精选课文发散思维点是重要基础

每一篇课文中能触发学生思维的发散点是很多的,但切忌巨细无遗、满篇撒点。我们要精选那些发散数量多发散量好的发射点,这些点选择准了,就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化理解。如《长征》一课,至少有三处可以进行发射思维训练:①“警卫员犹豫不决地说:‘我……”——警卫员为什么欲言又止?②小战士“无力地:‘周团长留下……这点儿炒面,他就……爬进了水塘里……”——他为什么这样做?③“万籁俱寂的草地夜空,突然飞来用法语演唱的《马赛曲》的歌声” ——草地上红军指战员个个饥饿难忍,很多人甚至饿死,怎么会有歌声?以第②处为最好,可以按前面第②处的正向思维的问题问;也可逆向思维问:“周团长不爬向水塘,结果会怎样?”可以进行侧面思维问:“抬担架的战士为什么不拉住周团长?”还可以进行立体思维问:“许多红军指战员相继倒下,大家为什么还要坚持前行?”这些问题思维开了,学生不仅思维能力得到发散发展,而且被剧中红军将士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等精神和北上抗日的大无畏的坚强信念所感染。

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方法是重要保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掌握了发散思维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去思维,其发散思维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培养。所以我告诉学生对问题可正向思维,也可逆向思维;可以有多种多端思维,产生许多联想,获得各种各样的结论;还可灵活多变地思维,即思维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学生掌握了发射思维的方法,就能有效突破自己原来的思维定势,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变同一角度思维为多角度思维。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后,我让学生续写《皇帝参加大典回来之后》,就是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学生学习了《愚公移山》一课后写读后感,我根据学生对愚公移山的做法持不同看法的情况,就让赞同的学生联系现实社会生活谈愚公移山精神的重要性;持反对意见的同学可以从批评愚公的角度去举例论证;还可以从综合角度去思维。这实际就是分别培养学生正向思维能力与逆向思维以及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

四、注意验证学生发散思维科学性是重要补充

学生发散思维的结果,并非都是正确的,必须引导学生运用集中思维,以科学的知识与逻辑规律,对学生发散思维加以验证,以便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如我在按照教材《荷》综合实践活动系列要求,从阅读中“学荷”到运用相关知识“说荷”;从实践活动的“观荷”到体验活动的“写荷”;以及到最后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能力的“写荷说荷”交流会,结果在“写荷说荷”中有两个学生这样想象荷花姿态美:“有的荷花垂着头,脸涨得通红,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荷花低着头,像在打瞌睡。”我就启发学生从荷花的“神”“色”来检验,应该怎样改?于是同学们帮助指正:“满池的荷花那么有生气,怎么会头垂着,打瞌睡呢?”“荷花是白色的,怎么会涨红了脸呢?”(荷花有红、粉红、白、紫等色,此句有问题)可修正为“荷花脸对着池水,梳妆打扮。”“低着头,和池中的小鱼说悄悄话。”

当然,发散思维是一项智力活动,要形成能力还需要学生具有顽强的个性思维品质,这就需要我们从实现伟大的强国梦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的发散思维及其创造的动机,使他们坚定成功信念,不断的发散思维,终而形成能力,为未来的创造奠定坚实基础。

12.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篇十二

一、创设和谐环境, 营造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

有人说一个孩子如果生活在鼓励之中, 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生活在表扬之中, 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生活在接受之中, 他就学会了爱;如果生活在认可之中, 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生活在承认之中, 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因此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 教师要以民主教学为主, 要使师生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对学生要经常性地给予鼓励、尊重、信任与期待, 以此来激发学生在思维方面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要承认和认可学生的所作所为, 要珍惜学生每一点创造性的火花, 让学生思维想象的翅膀得到放开与锻炼,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鼓励学生的自信心, 这样整个课堂的气氛就比较宽松。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以民主教学为主, 使师生关系宽松、愉悦, 为学生创新思维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激发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感知事物, 追求和探索新知识, 发展思维的强大动力。只有学生感兴趣的, 学生才会自愿接受、参与、探究, 而只有学生自愿的, 结果才是有意义的。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丰富多彩的时空分布, 图文并茂、文理兼备的地理学科, 对喜欢言古论今、谈天说地的中学生来说, 是很有吸引力和刺激性的。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和美感, 以地理知识的博与巧, 点燃学生纯真好奇的火花, 使之产生新感觉, 引起思考, 产生兴趣。如经纬网这一课,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要盖一座房子, 让四面的门窗都朝北, 可能吗?若可能, 则这座房子应建在什么地方?又如为什么日月星辰每天都绕地球东升西落?由于这些问题新奇、有趣, 能充分展示地理知识的魅力, 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深入探究地理问题, 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应, 学生在思考、探究这些问题时, 思维潜能也得到了挖掘。

三、创设问题情景,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 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可见, 思维是人的本质需求。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创设良好的创新思维情境, 有利于学生在恬静与活跃, 紧张与愉快相统一的教学氛围中发现问题, 积极思维, 主动探索, 进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大胆怀疑, 喜欢刨根问底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在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 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 科学设计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提出问题, 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提出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 从而产生新奇和探索, 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 诱发出探究性的行为, 激发学生向未知王国进发, 以寻求问题的答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方法, 使学生尝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乐趣, 并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例如讲到青藏地区的气候时, 教师展示藏族同胞的传统服装, 设问:“藏族同胞的传统服装有何特色?袖子有何特点?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服饰品?为什么要做成这种样式?”“台风为什么会给我们泉州的山区带来那么严重的地质灾害?如何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这些问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叩开了学生的心扉, 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再如在讲《泉州地理》时,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20页图3.5, 很快, 便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泉州的降水量分布与我国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相反呢?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是最宝贵的财富, 应最大限度地保留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终身热爱地理, 成为具备综合素质的社会人。

四、创造探究机会,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所充当的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 放手让学生去做, 让学生亲手做实验, 亲自去研究和探索, 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让他们从中可以对地理进行实际演示和操作, 对待地理问题用一种科学的态度进行观察和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于地理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并且能够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研究之后, 对于问题和学习内容都有所发现, 并且从中体会到成功的感受,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勇于创新, 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告诉我们的:“教学的艺术, 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设计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多种方式, 使教学活动真正具有科学探究思想和创新意识。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 讲到“冬天昼短夜长, 而夏天昼长夜短”这一问题时, 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探究:为什么九月份刚开学时白天还比较长,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养成自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探究的学习意识。

13.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篇十三

思维障碍是高中学生数学学习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本文以教育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为指导,概括出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表象,分析了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作 者:向永淼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顺县第一中学,湖南,永顺,416700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高中学生   数学学习  思维障碍   对策  

★ 移动电子商务发展障碍分析及对策

★ 浅谈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 沥青路面不平整现象的综合分析及成因和对策

★ 浅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

★ 浅析影响沥青路面平整度的成因及对策

★ 有关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及对策研讨

★ 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 图式理论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 大跨连续箱梁桥腹板裂缝设计成因分析及对策

14.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篇十四

摘 要:随着教育制度和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老师在不断探索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高中语文来说,由于语文自身的博大精深和灵活性等特点,学生为了更好的学习语文就要养成良好的语文思维。因而,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本文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简单介绍了高中语文思维训练的特点以及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分析能力的方法。

关键字:高中语文 思维分析能力 特点 方法

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就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有用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提出有创造性的观点和看法。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仍然是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主,对于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因而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和教学方案等方面出发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1、语文思维训练的特点

语文思维训练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第一方面,内容广泛;第二方面,需要进行思维的交流性;第三方面,渗透性。

1.1内容广泛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具有内容广泛的特点是由语文自身博大精深的特点决定的。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内容的广泛性就使得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整个语文体系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学习的思维分析方法,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研究现在的教案和之前教案之间的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结合语文教学的长远目的,有针对性的从广泛的教材中选择合适的内容来对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进行训练。除此之外,由于高中生具有较好的接受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的思维能力和水平。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最佳的思维训练方法和训练内容,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领会。

1.2需要进行思维的交流性

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思维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只有在交流的过程中才可以更好的擦出火花。师生之间的思维交流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思维的交流可以促使思维处于亢奋的状态。同时,思维的交流可以更好的帮助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使学生的思维朝着系统化、具体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思维交流可以使学生之间能够更好的交流,同时加之老师的正确引导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思维分析的方法。

1.3渗透性

语文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也是语文思维分析训练的重要特点。渗透性就是指在平时读写听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巧妙的渗透情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思维的变化,从而更好的展现出思维训练的效果。语文教学中渗透思维训练的途径有很多,这种渗透可以从语言、形象、图片、结构等多方面着手,使教学过程恰如其分的展示情感。比如,在讲述和祖国山水有关的内容时,老师可以首先展示相关的图片和音乐,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水的博大精深,之后通过和学生一起对文章中意境的体会,对作者相关情感的交流,使学生的爱国情感被更好地激发出来。

2、语文思维训练的方法

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充分调动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的能力;第二种,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丰富,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广;第三种,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分析,使学生的思想更有深度。

2.1充分调动学生的思想

通常高中语文老师的发散思维能力都是相对较强的,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也可以及时解答,因而,老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首先,老师要转变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引导。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老师可以选择一些有特点的文章,比如我的四季,老师可以通过设置一系列跟人的四季有关的问题来一步步引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思维发散的能力。

2.2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丰富,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广

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离不开丰富的教学内容。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来自实践。因而,老师要对这些和实践紧密相关的内容进行丰富,并且从多个角度对这些内容进行扩展,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扩大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分析能力。

2.3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分析,使学生的思想更有深度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学习,鼓励学生针对某些观点提出质疑,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比如,在讲解柳永的词雨霖铃时,老师要通过恰当的引导使学生对整首词的背景等多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之后通过多个深层次问题的提问使学生互相讨论得出答案,同时真正把握诗人创作时的情感。

3、结语

良好的思维分析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感受文化,形成良好的性格。因而,语文老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加大对学生语文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力度,使学生可以更好的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徐岩涛.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培养策略探究[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9(4)33-34

[2]凡芳伟.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9(2)11-13

[3]谢菲.浅议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16(11)20-22

15.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篇十五

关键词:课程设计,思维特点,能动性

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学科之一,也是不容忽视的课程,在实践过程中要提升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按照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对教学设计形式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必须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对语文教学课程进行详细的分析,按照课程设计形式和发展思维的具体化要求,优化设计理念,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

一、优化课程设计形式

针对课程设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以新课程背景为基础,结合思维特点和具体设计形式的要求,优化设计方式。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心理,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对教学设计方案引起重视,优化课程的设计方式。和文字相比,图片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图片本身具有色彩鲜艳和动作抽象的特点,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文字表达的形式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采用图片表达语言,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学到《桂林山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风景名胜有进一步了解,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将风景名胜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很多学生对风景名胜有很大的好奇心,原有的文字表达的形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将文字、图片及视频等资料纳入到教学课程设计中,能起到优化设计形式的目的,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新鲜的画面能给予学生视觉冲击,让学生投入到情境教学中。此外为了起到扩展知识的目的,可以将其他地域显著的名胜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包括杭州西湖、北京故宫等,增加学生对其他地域名胜古迹的了解。此类介导式的教学方式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到特定的范围内,在此基础上进行文本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扩展学生的思维形式

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扩展学生的思维形式符合当前教学的具体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应用游戏教学法,达到扩展学生思维形式的目的。将游戏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的要求,能让学生理解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享受学习语文带来的乐趣,进而实现主动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学到《坐井观天》,讲述的青蛙坐在井里看井水中倒映出的天,用来比喻和讽刺眼界狭窄或学识肤浅之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课前引导工作,例如,“大眼睛,宽嘴巴,说起话来呱呱呱,会捉害虫人人夸”描述的是哪一种动物,谜底是青蛙。此类教学方式能引导学生投入到情境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可以让学生结合书本知识,翻阅其他书籍,查阅同类成语知识。以盲人摸象为例,意为由于只了解事物的局面,产生了认识上的片面性。人们在评论一个人、一部电视剧或一种社会现象,往往因为只看到局部而下结论,便造成了片面性。寓言故事表达的是隐喻的意思,为了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需要让学生对不同寓言故事表达意思进行分析,从中掌握故事的内在含义,不断提升自身理解能力。

三、语文知识练习

语文和实际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很多文章都是作者的真实写照。在教学阶段要对语文知识进行详细的分析,深入到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脱离了生活的语文教学都局限于对文章的了解,对文章的深层意思缺乏有效的了解,进而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根据新课标教学形式的要求,语文教学要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采用生活化教学形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对文本知识进行分析,同时需要将生活和语文案例结合在一起,扩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强化对知识的了解。在小学语文教材口语交际中学到《保护有益的小动物》,学生可以结合身边的动物类型,辨别什么是有益的动物,什么是有害的动物。例如,青蛙、猫头鹰、啄木鸟等,有害的动物包括老鼠、蚊子、苍蝇等,将语文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能强化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对提升对文本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

四、提升学生的能动性

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对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只有主动学习,具备学习的欲望,才能提升学习水平。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式的学习,让学生主动去看、读、写和想,以学生为中心,突破教材的限制,增加学生对文本知识的了解。每个寒暑假,学生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对中心思想和人物关系进行分析,独立学习的形式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往往让学生印象深刻。

五、结束语

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思维特点的特殊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做好课程设计的相关工作,优化设计形式,以教学改革为基础,保证语文教学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和基础要求。课程设计必须以发展思维为主,以学生为中心,将各项教学措施落实到实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进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参考文献

[1]高向斌.发生在课堂上的科学故事—美国小学科学课教学模式研究[J].学科教育,2010,11(01):32

[2]王胜燕.小学科学课教学探讨[J].科技资讯,2012,12(01):89-90.

16.浅谈近00后高中学生的特点 篇十六

【关键词】近00后 时代特征 表现

我们通常说的近00后高中学生指的是1998年到2001年年底为止出生的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2013年入学的高一新生,大部分出生于1998年,這也意味着高中校园已经陆续迎来近 “00后”学生。调查发现,近00后高中学生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意识客观。

分析,总结近00后学生的特点以及价值观,对提出适合他们的教育观念,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社会担当能力有积极意义。

一、近00后高中生特点的根源

1、社会环境的影响。

近00后高中学生从出生开始就一直生长在一个十分优越的环境中,他们就如温室里的幼苗,没经受过社会动荡风雨的洗礼,一直被优越物质条件的大棚覆盖着。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逐步由封闭、落后走向改革开放走上了国家现代化的进程,电视、电脑、媒体、网络伴随着这些近00后高中学生的成长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这代“新人类”。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很大程度影响了这些近00后身心健康。

2、家庭环境的影响。

近00后高中学生普遍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在蜜罐子里成长,备受家人的呵护,家长们的溺爱导致这些孩子的自我意识极强,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更缺少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不强。还有一些家庭不和睦,不能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尤其是我国离婚率的提高,据报告显示,单亲家庭往往会对孩子心理健康和性格形成具有负面影响。

二、近00后高中学生的价值观特点

总的来说近00后高中学生思想积极、乐于进取,关心国家,社会的发展。他们有自己的追求,愿意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具有不稳定性

多数近00后高中学生都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都懂得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要实现社会价值,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履行自己的职责。所以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会努力学习、积累知识、完善自我、传递正能量,希望为国家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很多机制不够健全。面对一些特殊问题时,这些思维活跃的近00后高中学生价值观又往往有所倾斜,出现“拜金主义”、“功利化”等趋势。所以近00后高中学生价值观特点表现出很强的不稳定性。

3、集体观念与自我意识之间存在矛盾

近00后高中学生都具有强烈的民族尊严和自豪感,都知道忠于国家、忠于人民,都愿意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都不允许破坏集体利益的事情发生。但自我意识极强的近00后高中学生也高度重视自我价值。当自己的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会强调个人利益。反映出了他们集体观念与自我意识之间的矛盾。

三、近00后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1、特殊心理特点形成原因

许多家长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在中学期间忽视了对孩子们的心里培养,限制了他们社会生活能力的发展。这样成长起来的近00后高中学生进入校园后,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就会出现不适应。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相处,遇到挫折无法应对,面对诸多选择茫然无措,出现自卑、自傲、自怜、焦虑、恐慌和迷茫等诸多心理问题。

2.近00后高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具体表现

“宅”是近00后高中学生的一大突出特点,也正逐步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很多近00后高中学生很少参加学生活动,也不进行体育锻炼。平时上完课就回寝室呆着,没有什么事就不出门,一般拿个小桌子在床上玩电脑,经常在寝室吃泡面或者叫外卖。寝室里都拉着小帘,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不需要与别人交流,不去正视来自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压力。长此以往导致自己对生活没有规划、没有目标和动力,整日浑浑噩噩,处于一种消极状态。

近00后高中学生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非常自信,觉得自己有能力强,只要想做的事就没有做不成的。凭着这股志气他们尝试着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但当碰壁的时候这些近00后高中学生却往往不能用正确的心态来面对。家庭的宠爱导致这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很自私、较少考虑其他人。一旦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很难进行正确的自我调节,更不愿向他人透露,往往试图采取极端手段进行自我解脱。

四、近00后高中学生的情感特点

普遍来讲,近00后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明显,过分以自我为中心,感恩意识淡薄。对待恋爱的观点却十分开放。

1、感恩情感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然而在当今社会里这些近00后高中学生们却往往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连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都不懂,怎么会懂得感恩社会呢!

2、恋爱观的特点

近00后高中学生年龄大约在15,16岁,在现在的高中校园里里,早恋现象时有发生。近00后高中学生恋爱超前也不是现在才出现的话题他们面对爱情少了以往的矜持和羞涩,更多的表现出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和向往。

五、总结

每个时代的大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都带有时代的鲜明印记,近00后高中学生亦如此。尽管近00后高中学生有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但同时也有自己可爱、积极的一面。了解近00后高中学生的点有助于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自己。让他们成为国家合格的接班人,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梦想。

【参考文献】

[1]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 张宝君;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04-20

[2]浅谈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张传辉;李悦; - 《华章》- 2012-02-29

[3]高职院校“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分析与对策 >黄扬; - 《法制与社会》- 2012-04-05

17.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篇十七

【摘 要】本文探讨了高中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使其能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形成自己一定的见解和看法,也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学习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增加学习乐趣,同时也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氛围和积极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需要教授语文知识,还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这些现象都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开发。语文思维的特点

1.1交流性

教师在课堂上,针对语文知识精心设疑,使学生对此产生学习的兴趣及探究的意识,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探讨的空间,在交流探讨中让学生互补、辩论、认知自我,进而实现思维能力的交换。思维的交流性,会使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深入地挖掘知识,进而掌握知识,拓宽了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1.2广泛性

人的想象力是无边界的,可以天马行空,可以虚无缥缈。所以,语文思维的特点也是广泛的。在语文教学中,文化也是广袤的,没有国界,没有地域。社会、道德、思想、经济、法律等等,凡语文所涉猎的无所不包,这样必然会引起各种不同的思考反馈。面对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学生,便会碰撞出不同的火花,这样得到创新思维的开拓,进而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

1.3渗透性

思维可以通过耳濡目染、文化熏陶,逐渐地渗入到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之中。语文从来都是集聚美的地方,无论是语言美、形象美、还是意境美,都融合在语文学科中,当教师以真挚的情感指导学生分析、理解、欣赏、探究文章时,思维便已经形成,并逐渐地随着对知识的理解及审视得以提升。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2.1教师要有培养语文思维的意识,坚持主动积极的态度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日渐繁重,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样对于语文思维的培养增加了难度。而且,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着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而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想培养高中生的语文思维,首先,教师就要具备语文思维的能力,不仅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自信心,还要具备精心设疑、巧妙分析、快速解答的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充分地将语文思维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进而加以正确引导,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其次,还要具备积极主动的态度,所谓“态度决定一切”、“为人师表”,教师的态度影响着学生的心态。所以,教师要时刻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以饱满的热情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进而将自身的语文思维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实现自身语文思维的提升。

2.2拓展学生语文思维的广度

语文知识遍及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在这上下五千年的宽广地域中,我们无处不受语文思维的潜在影响。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引导,例如,在讲解《将进酒》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的做好预习,巩固李白的生平简介,对李白的一些作品进一步了解,例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蜀道难》、《白头吟》等等。由于好些高中生没有配备电脑,也没时间去查阅更多的书籍,所以,这些资料教师可以事先提供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拓宽了视野,增加了阅读量,这样自然就为学生创造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使他们再考虑问题时更全面,更顺畅,眼界也相应地变得高远,进而通过量的积累达到思维的质变,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

2.3挖掘学生语文思维之深度

教师在语文教学时,要通过表象的引导,使学生深层地挖掘知识的内涵,了解事物的本质。例如:在讲解《道士塔》一文时,学生会很明显地了解到,王道士的无知,外国人的贪婪。这时教师要适时地引导,让学生根据当时的环境来进一步探讨内在实质。这样学生就会得知,根源在于清政府的无能,国家的腐朽。这样使学生从现象上升到了本质,进而进入到更深层的理解,开拓了视野,发散了思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4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探知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进而在其中得到更多深层的东西。对于语文教学也一样,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汲取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全新的教学模式中。例如:探究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精心地设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要只是简单的讲读课文,要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养成较好的语文思维方法,能够在思考时不断创新,对其语文学习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促进语文教学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8.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十八

一、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历史学科能力是多方面的, 而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能力, 它是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 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和高尚情操, 弘扬民族精神, 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进个性化发展的关键。

今天我们学习历史不可能再重返昨天, 我们只能凭借一定的历史资料来认识、感悟, 而历史资料有的是历史遗存, 有的是非历史遗存, 包括文字的、实物的。现存的历史遗存只要经过考证是真实的, 它对历史的反映就是比较可信的。而各种各样的非历史遗存都是对一定历史的一种记录、反映, 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历史真实的面貌, 而一定的历史是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的, 非历史遗存尤其是文字记载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主观性、时代性、阶级性, 这样必然会造成对历史认识的偏差甚至谬误。因此, 正确处理历史材料, 客观把握历史知识的本来面目, 透过历史现象剖析历史本质, 坚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辩证历史观, 培养和发展现代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二、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1. 加强概念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 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 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 反映其本质特征。比如在世界近代史教学中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工业革命、国际关系格局、经济全球化、经济格局等历史概念, 教师对其内涵和外延必须解释得准确无误, 学生在答题时才会正确理解准确作答。

2. 设计教学环节, 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应精心设计创造性的教学方案。可以巧设悬念、深入探讨, 点燃历史思维热情;创设情境, 综合感知, 丰富历史思维内容;正误兼谈, 双向推进, 培养辩证历史思维;比较归类, 把握本质, 深化历史思维。比如, 设计《新航路开辟》一课的教学方案时, 就可以打乱教材的顺序, 用图表、文字、数据展示新航路的过程和成果, 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境与新问题之中, 以适应学生带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心理, 激发学生的逆向求索与发散思维, 然后引导学生去探索新航路的原因和影响。

3. 运用唯物史观去分析历史, 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中原因与结果、内因与外因、共性与个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继承与发展等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与阶级斗争、人民与英雄等原理, 常被用于历史思维过程中。利用好这把“钥匙”学习历史, 思考历史, 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还是社会现象, 都能从背景、根源、特点、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发现规律, 得到正确结论。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联系的原理来分析, 就能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变化及变化根源有较清楚的认识, 并能发现和得出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认识上, 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 就能把它们放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去分析。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 在分析历史问题时, 能从当时、当地情况出发, 从不同视角多方面、客观地去思考, 从而锻炼思维的周密性, 避免看问题的主观性、片面性。

4. 教师应努力成为专家型教师

成为专家型教师, 对于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来说, 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高级教师李晓风老师所说的:“大部分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最大问题, 就是在大学毕业以后, 就中断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和知识更新, 随着教学年岁的增长, 知识日益陈旧, 只剩下与中学教材相关的知识, 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水平, 制约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 “一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 应该具有追踪历史学科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的能力”, 努力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 运用先进的理论进行历史研究, 从而使自己成长为真正的历史专家。

5. 教学中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 用“角度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分析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的影响:站在亚非拉人民的立场来分析, 列强扩张是灾难, 造成了这些地区的贫穷与落后;站在列强的立场来看, 扩张使他们获得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条件,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站在全球发展的角度来看, 扩张加强了国际间的联系, 促进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站在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 扩张促进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传播, 加速了亚非拉的社会进程。教师在平常教学中要多抓典型历史事件, 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问题,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养成多方面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上一篇:四下数学教学反思下一篇:残疾人专职干事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