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花园分析(精选13篇)
1.巨人的花园分析 篇一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溢、允”等8个生字。会写“溢、允、墙”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洋溢,允许、训斥”等1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教学方法]
1、抓住人物态度的变化、感觉的变化和花园情景的变化,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感悟童话揭示的道理。
2、画出描写巨人斥责孩子们的语句,想象巨人说话时的样子及心理。
[课前准备]
1、让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再次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童话故事。
2、课文教学录音。
3、生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童话:你以前读过哪些童话故事?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故事情况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世界三大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童话一般有四种:“拟人体”童话代表作《木偶奇遇记》、“超人体”童话代表作《巨人的花园》、“常人体”童话代表作《皇帝的新装》、“知识体”童话等等。童话表现出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另外,童话能让人长知识,让人快乐,人们在快乐之余还能明白许多道理。)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巨人的花园》是一篇超人体的童话。
二、学习课文
(一)感受花园的美、孩子的欢乐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巨人的花园是一座什么样的花园?
1、花园四季的美。(展示四幅图片)
2、这样的一个花园,简直就是孩子们的乐园。课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孩子们的快乐?
3、读出快乐。
(二)体会巨人的言行
这么欢乐的花园,肯定装满了故事。巨人回来后,会怎样的对待孩子们呢?同学们,拿起笔,我们一边默读3到8小节,一边画出描写巨人语言、行为的句子
1、赶走孩子们以后,巨人在花园周围砌起围墙,而且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
2、“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3、“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4、“喂!你赶快滚出去!”
指导朗读:这三句话,生气的程度都是一样的吗?试着读一读。
(三)感受巨人的自私
1、孩子们在花园里多快乐啊!巨人为什么一定要把孩子们赶走呢?
2、孩子们一走,花园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3、巨人的心里一定不好受吧。来拿起笔。我们用这样的句式写写。
荒凉的花园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巨人感到-----------。荒凉的花园,没有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没有了鸟儿的歌唱,也没有了美丽的鲜花,巨人感到非常孤独。(孤独、悲伤、孤单、伤心)(没有了小鸟,没有了孩子。没有了天空,没有了星,也没有了春天)
4、带着感情把写好的句子念给你的同桌听听。
(四)巨人醒悟
同学们的描写让我们看出巨人是如此的难过、痛苦。虽然他一个人拥有了花园,但是他却失去了幸福,失去了快乐。难道,他愿意就这样生活下去吗?
1、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自己大声地读一读8到10小节。
2、谁提醒了他?怎么提醒?
3、想想小男孩的眼睛会说些什么呢?
4、同学们,小男孩的眼睛多会说话啊。巨人看着这样的眼神,他的心里头——(火辣辣)
5、火辣辣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火辣辣?(难受。惭愧)
6、就在这个时候,小男孩一伸手,桃树的枝头花儿开了。美丽的春天终于又回到了花园里,小男孩的手再一伸。巨人终于明白了什么?
7、是啊,巨人是多么感激那个小男孩啊,他不禁抱住那个孩子说
“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小男孩在巨人宽大的脸颊上亲了一下。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
8、那种温暖和愉快,可是巨人从来都没有感受过的。于是他马上为孩子们做些事情。他――――――――――——。
9、看,巨人是多么的幸福。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幸福的情感,一起来读读文中的最后一自然然。
10、在这最后一自然段中,你认为哪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三、总结全文
1、老师还读了这个故事的原文,特别喜欢它的结尾,你们想听听吗?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如今巨人变得又老又弱。他再也没有力气和孩子们一道做游戏了,只好坐在一张大安乐椅上看着孩子们互相追逐打闹,欣赏着花园里的满园春色。他常说:“我有许许多多美丽的花,可是最美丽的花是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
2、读了《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3、教师总结语:《巨人的花园》让我们明白了快乐要和人一起分享。每一篇童话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动,课后,我们还可以去读更多的童话故事。去讲、去演、去编,尽情地体验童话带给我们的快乐吧。板书设计:
巨人的花园
巨人外出:春花、夏树、秋果、冬花(四季如画)巨人回来:赶走孩子,砌起围墙(只有寒冬)
巨人醒悟:拆除围墙,共享花园(有孩子的地方才有春天)
快乐大家分享 幸福永驻心间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
《巨人的花园》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便赶走孩子,在花园周围筑起了围墙,不让孩子进入花园。但是,从此花园里都是寒冷的冬天。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去,园里立刻有了春意。但巨人再次将孩子们赶出了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之后,在一位小男孩的启示下,巨人醒悟了,他立刻拆除了围墙,花园又成了孩子们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能够体会到,能和大家一齐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比较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提示道理。结合课文资料上比较的特点,在教学时,我以“比较”为主线,采用一系列的比较来进行教学:花园里墙里墙外的景象比较,巨人前后的态度比较,拆墙前后的比较,循序渐进,步步进入,最后理解重点句,提示道理,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2、紧紧抓住巨人指责孩子的那三句话,让孩子反复地读来体会巨人当时的情绪,让孩子透过读,自己领悟到巨人的自私、冷酷,给自己带来的后果,同时感受到巨人开始时的态度。
3、重点段落的教学,我本着让学生多接触文本的原则,在具体的语境中,以情导读,以读促悟。如在教学墙里墙外的变化时,让学生透过读,感受到花园的变化,同时对“比较”的写作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后面以“比较”为主线展开教学打下良好的铺垫。
4、文中多处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想象巨人的花园、春、夏、秋、冬分别会是什么样的?巨人赶走孩子时,可能会怎样想,小男孩儿凝视着巨人可能会对巨人说些什么等。既培养了学生想象潜力,又加深学生对课文资料的理解。课外拓展练习,我又让学生想象,之后巨人的花园会是什么样貌的,让学生小组互说,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潜力,课下又布置了写话练笔,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到达了积累语言来应用的目标。
2.巨人的花园分析 篇二
很多儿童阅读推广者更愿意将童话当成课外读物, 让孩子轻松自在地阅读。但是, 当童话成为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时, 就无法实现儿童文学的真实阅读吗?在思考中, 我有了探索、尝试的想法。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 阅读教学重点应放在“从阅读中学习”, 也就是在“学习阅读”的基础上, 进一步练习从阅读中学习新知, 同时也在阅读中巩固、发展阅读能力。因此, 阅读知识和策略的教学就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 也是我本节课的设计初衷。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通过故事结构理解童话故事。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几个板块。
板块一:童话小精灵———角色、场景、情节
一、课前导入, 引出三个小精灵
1援请学生回忆, 曾经读过哪些童话故事。然后小结:同学们, 我们读过那么多童话, 除了知道童话故事的名字、故事的内容, 有些同学读过后还有所收获和启迪, 这些都是很好的。童话能开启我们的想象力。现在老师给同学们看一个无字的童话故事——— (出示《机灵的老鼠》故事) 。请学生发挥想象, 进行猜测:这是什么故事?以调动学生童话阅读的已有经验。
【意图:通过对无字童话的猜读, 把孩子们吸引到童话中来。】
2援童话家族中有七个小精灵, 它们就像一朵七色花, 是构成童话故事不可缺少的。今天我们先了解其中的三个小精灵。
接下来,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刚才这个童话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谁?这个故事主要是发生在什么地方?故事里发生了什么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 帮助学生认识“角色”“场景”“情节”。
3援教师小结:角色、场景、情节这三个小精灵是构成故事的基本要素。掌握了故事的基本要素,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想要表达的意思, 也方便我们把故事说给喜欢的人听, 还可以试着用作者的方法创作自己的故事。
今天老师就要和同学们跟着三个小精灵来学习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
【意图:课前导入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构成童话的基本要素, 这对学生以后的童话阅读有帮助。】
二、完成“角色场景学习卡”
1援板书课题。从课题中你马上获得了哪些信息呢?
2援完成学习卡。
(1) 教师示范。你们瞧, 老师做了一张这样的学习卡, 一边读课文一边记录, 当我读完第1、2自然段时, 知道了——— (出示课件“角色场景卡一”:巨人:外出旅行;花园: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于是, 我就这样写了下来。
(2) 提出要求。这样的学习方法多简单呀!这里还有四张学习卡, 你们四人为一小组, 共同完成。
(3) 小组学习。
(4) 交流汇报。选两组汇报, 将学生的学习卡贴到黑板上。
(5) 说说发现。引导学生发现花园的变化与巨人行为之间的关系。
【意图:角色场景卡的填写, 作用有三:一是理清童话的故事脉络;二是利于学生复述整个故事;三是浓缩故事梗概, 便于学生从中发现花园变化的原因。】
板块二:童话小精灵———角色、场景、情节交织成美丽童话
一、情节梯
过渡:同学们很会发现, 场景的变化随着角色的变化而改变着。故事的情节是怎样展开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了解巨人究竟经历了哪些问题, 他又是怎么去面对和解决的。为了方便整理, 老师将带大家用图表 (情节梯) 的方式来记录我们的发现。
1援教师示范。
2援提出要求。现在请大家根据提示阅读全文, 看看巨人遇到了什么问题, 他又是如何解决的。 (出示“情节梯”。要求学生用简要的句子概括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3援小组交流。
4援口述情节。
5援说说发现。原来, 角色、场景、情节三者是相互交融的。
二、情节牌
过渡:同学们真会发现, 角色、场景、情节交织成了美丽的童话。那现在把情节梯换成情节牌, 把情节重新排排序, 你觉得会有几种不同的排法?
让学生大概了解顺叙、倒叙、插叙三种叙述方法。
【意图:围绕“情节”这个核心, 引导学生填写“情节梯”, 玩“情节牌”, 进一步熟悉情节。学生在亲身参与中, 体会到情节的不同安排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
板块三:情节小王子———关键情节
1援关键情节。故事的情节就是由一个一个事件组织起来的。在这些事件中会有一个关键事件 (或称故事的高潮) , 当这个事件获得解决后, 故事就接近尾声了。同学们找找哪个事件是这个故事的关键情节。如果改变了这个事件, 故事可能会有什么不同的发展。
2援故事结局。表扬鼓励学生所设想的不同结局, 出示原著故事结局。 (略)
3援布置作业。如果保留关键情节, 改变其他情节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去看看原著是怎么写的, 也可以自己动手改编情节。
【意图:关键情节的学习, 除了帮助理解故事内容, 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学习怎样写童话。】
以上教学尝试在课堂上有两条线:一条是关于故事内容的理解和探讨, 一条则是阅读策略的教学。从成效来看, 确实对学生阅读童话故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然, 教学中对于文本情意的探讨较为欠缺, 偏向于较理性的文学分析。到底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适合童话教学?关键还在于教师希望通过童话教学达到什么目标。一样的花园开出不同的花, 是很自然的现象, 而这也正体现出童话教学的多元面貌。
【评析】
从本课的说课, 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执教者十分明确的课程意识。何谓课程意识?就是执教者对自己所授科目的几个相关问题非常清楚, 即:这门课程的目标是什么?要达到课程目标的途径是什么?具体策略有哪些?就这篇课文而言, 教学本篇童话的目的是什么?这篇童话被选入语文教科书, 要完成怎样的使命?怎样让这篇童话发挥它作为一篇课文 (而不仅仅是一篇童话) 的作用?胡老师的思考是:教学这篇童话的目的不仅仅要帮孩子们读懂这篇童话, 而且要帮孩子们获取读懂这一类童话的本领。
胡老师教给孩子们的本领是特别管用的。一是“明确三要素”, 二是“填写学习卡”, 三是“搭建情节梯”。按照这样的步骤, 学生便能很快地将一篇童话作品读懂读透。当然, “透”的尺度是因人而异的, 但是就当下孩子们的阅读背景而言, 是可以达到他们这个程度的“透”的。
3.《巨人的花园》教学片段及反思 篇三
师:巨人看见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大声叱责,请把巨人叱责的话找出来读一读。(生边读边画出巨人叱责孩子们的语句)
师:读一读这三句话,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巨人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他说话的时候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生:巨人说:“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这时,他可能是瞪着眼睛,脸通红通红的,双手叉着腰,心里想:这是我的花园!你们这些小家伙怎么能随便进来,真讨厌!
生:巨人说:“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这时候,比他刚回来时更烦,样子更凶。巨人肯定在想:我孤独地度过了漫长的寒冬,好不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这些小家伙又来了!这时,他可能攥着拳头,唾沫飞出老远。
生:“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心里可能想:这是我的地方,我已经说了不让你们进来,你还敢进来!巨人说不定已经迈开大步准备去教训这个小男孩。
师:同学们想象力十分丰富,现在请几个同学上来扮演巨人,下面的同学念其它部分。
生1:扮演巨人说这些话时双手叉腰,怒睁双眼。
生2:扮演巨人说这些话时攥着拳头,一脸凶相。
生3:扮演巨人说这些话时用手指着孩子,迈开双脚,决定去教训孩子。
师:看了以上的几个同学扮演的巨人,说说你们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巨人?
生:这个巨人太霸道了!
生:这个巨人好狠、好无情!
生:这个巨人真厉害啊!
【教学反思】巨人见到孩子们到花园里去玩耍,大声叱责。为了让同学们弄明白巨人为什么叱责,怎样叱责,教学时紧紧抓住巨人叱责的三句话展开学习,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想想巨人说这些话时心里是怎么样想的,巨人说话时可能是什么样子?不光让学生说,还(尽情地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把想象的情景模仿出来,学生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把巨人这个童话人物的自私、霸道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生动形象的表演,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童话的兴趣,又让学生理解了童话的内容。
[片段二]
师:这是个霸道、自私的巨人,如果遇到了这位巨人,你会对他说什么?
生:巨人先生,你不觉得孤独么,不感到荒凉么?严寒可能冻住了你的心。
生:巨人伯伯,果子要大家吃才甜,美丽的花园要大家共享才会快乐。
生:巨人大叔,人需要交往,只顾自己,会得自闭症的,打开花园吧!让春天回到你的身边。
师:说得真好,你们的话语会不会像春风一样吹入巨人的心中,让他发生变化呢?
生:是一个孩子让他明白了一切,发生了变化。
【教学反思】当学生已经走进了《巨人的花园》这个童话故事里,学生对故事里的巨人这个童话人物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心里已有了许多想法,学生急切想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时创设一个情景,为学生提供一个释放心灵的平台,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兴趣。
[片段三]
师:同学们都对这个小男孩很感兴趣,我们来仔细读一读重点写小男孩的第8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小男孩面对巨人的叱责,可能会说些什么?同学们再读读第9~11自然段。(分组讨论)想一想,巨人听了小男孩的话又会说什么?然后用对话的形式模拟小男孩和巨人的对话。
生(甲):我扮小男孩。
生(乙):我扮巨人。
生(甲):伯伯,您的脸色很不好。您一定感到孤独、荒凉。是啊!长期生活在狂风大作、雪花飞舞的环境中,谁都会是这种感觉。您的花园里长期是这种情景,可花园外的村子里可不是这样的,您想过原因吗?
生(乙):没有,是啊!为什么我的花园里没有春天呢?怎么会没有春天呢?
生(甲):伯伯,花园是您的,您固执地把自己锁在花园里,即使花园再美,您一个人独享,久而久之,最终只能孤独、烦闷。打开花园吧!春天就在您的身边。
生(乙):噢,是这么回事呀,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
生(甲):伯伯,您看,你把围墙一拆,孩子们来了,春天也就来了。
生(乙):我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哈哈……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真是幸福啊!
【教学反思】学生不光读童话,还在读的基础上编童话、演童话。虽然只是一个对话练习,但学生一定要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这样的安排,不仅激发了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的欲望,更激发了学生参与表演欲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话练习中,学生说的不管是课文中的原话,还是学生根据意思想象的话;不管说得多,还是说得少,只要能说就行。不作过高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说,都有机会说,学生在角色转换中,和童话人物零距离接触,更进一步体验了童话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此项活动中,学生尽情想象,真切地感受到童话的魅力。
[片段四]
师:巨人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大家想不想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生:巨人看到小孩愣住了,双眼发直。
生:巨人看到小孩明白了,双眼流下悔恨的泪水。
生:巨人看到小孩笑了,双眼发亮,高兴得像小孩一样。
师:这么幸福的巨人,大家想当吗?请带着悔恨与快乐交织的感情一起读课文的第9~10段。
师:读了以后,大家看到一个怎样的巨人?
生:一个善良的巨人。
生:一个慈祥的巨人。
生:一个幸福的巨人。
生:一个快乐的巨人。
师:学完了巨人的变化,大家了解到这采用了什么写法。
【教学反思】教学《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采用朗读和想象的方法,紧紧抓住巨人的表现与花园里的情景,展开教学,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抓住人物态度的变化、感觉的变化和花园情景的变化,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感悟童话所揭示的道理,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巨人的花园教学 篇四
教材简介:
《巨人的花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筑起高墙把到花园来玩的孩子们拒之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拆除了围墙,花园里又迎来了美好的春天,巨人也感到无比幸福。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揭示了“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的道理。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学生个性朗读,想象画面,心理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思想启迪,领悟深刻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溢、添”等8个生字,会写“墙、牌”等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
想象画面,体会人物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童话采用对比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的突出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读引入:读过哪些童话故事?喜欢吗?为什么喜欢? 师:读童话、讲童话、演童话,不仅要了解故事,还要悟理(童话中都有着真、善、美),还要悟写法!我们就可以编写自己的童话。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单元的童话世界。
二、英国作家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
自学要求:独立自学生字、新词,圈画生字、新词,生字条旁笔记辅助,5分钟后小组交流记忆,10分钟后听写。全对加星。
全班交流。
三、检查预习,粗知课文内容。
1、检查学生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分两组出示词语。分组对比读,读准字音。
鲜花盛开 绿树成阴 鲜果飘香 草翠花开
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 冰雪覆盖 鲜花凋谢
2、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第二课时
一、对比读文,充分想象,强化体验。
1、(课件演示):花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画面。
教师相机板书:鲜花盛开 绿树成阴 鲜果飘香
引导学生想象:在这样美丽的花园里,你会做些什么?心情如何?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在花园里捉蝴蝶,看蜜蜂采蜜,听小鸟鸣叫等。心情无比舒畅。
带着自己无比欢乐的心情朗读课文1、2自然段。
2、巨人回来了,但是花园却完全变了样,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此时的花园用什么词来形容最恰当?
板书: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
(课件演示):花园周围砌起了高大的围墙,上面竖起一块写有“禁止如内”四个大字的告示牌。指导“牌”字的写法。
同学们,看到这个告示牌,你有什么想法?从高高大大的围墙边走过,你又是什么样的心情?
(设计意图:本文教学的难点就在于体会对比的表达方法,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进行第一次对比学习,把鲜花盛开、绿树成阴的花园与狂风大作、雪花飞舞的花园相对比,把孩子们前后截然不同的心情相对比,让学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感受文本。)
3、过渡:巨人在孤独与寒冷中不知过去了多久,一天,他突然看到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他的花园又一次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
引导学生自由读第7自然段,找出对比描写的语句练习朗读。
板书:草翠花开
冰雪覆盖 鲜花凋谢
4、站在树下的小男孩再一次创造了奇迹。仔细默读8-11自然段,画一画,小男孩创造了哪些奇迹?(教学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出这样几点:
小男孩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使巨人心里感到火辣辣的;
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小男孩使巨人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小男孩在巨人宽大的脸颊上亲了一下,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
巨人拆除了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
5、想象:小男孩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他可能会对巨人说些什么?巨人从小男孩的眼里读懂了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理解句子:
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换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设计意图:本环节紧紧围绕课文,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书中了解课文内容,对比人物态度和感觉;在读书中合作交流,训练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在读书中拓展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在读书中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和谐的统一。)
二、看图想象,续编故事,编排课本剧。
1、指导看图,用学习本课积累的词语,生动地描绘画面的内容。
2、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想象他们之间的对话,把故事继续编下去。
3、摘抄文中对比描写的句子以及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巨人的花园
鲜花盛开 绿树成阴 鲜果飘香 草翠花开
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 鲜花凋谢 冰雪覆盖
分享快乐 无比幸福
5.《巨人的花园》教案 篇五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知道课文讲了一个关于巨人的花园的怎样的故事,知道巨人的花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先勾画再交流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采取默读与适当方式的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读懂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思考巨人的花园发生变化的原因,体会故事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在生活中学会宽容,学会分享。
课前准备:课前预习,认读生字,了解故事的整个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读童话,相信这篇童话你们也读过几遍了,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认真地读这个故事,因为还有好多的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认真地读文。
2、检查学生的认字情况。
3、指名读文后,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4、指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三、深入读文,品味探究。
1、默读课文,想一想,巨人的花园发生了几次重大的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在文中勾画出相应的语句,之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班内汇报:
(1)巨人的花园,鲜花盛开,是孩子们的乐园。
(2)春姑娘没有光顾巨人的花园,仍是冬天的景象,因为巨人不喜欢孩子们到花园里玩,筑起了高墙围住花园。
(3)花园迎来了春色,因为孩子们从小爬进园子,巨人也意识到自己太自私了。
(4)春天跟着孩子们来到了园子,因为巨人拆了围墙,和孩子们快乐地玩着。
2、引导学生思考
①花园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孩子们为花园带来了快乐,带来了春意)
②想一想巨人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开始很自私,后来知错就改了,因为巨人感受不到春色,他也不快乐,和孩子们在一起,他也分享了欢乐)
四、拓展延伸(课后练习三)
巨人要和孩子们一起为花园起个好听的名字,请你也来参加吧!再为巨人花园里的告示牌上重新设计一句话吧!
五、指导书写
1、旅字注意右半部分的笔画,可跟派字对比学习。
2、瓦要写端正,注意写好第三笔。
6.巨人的花园 篇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2、明白快乐应当与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与同学交流阅读感受。教学重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教学难点: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一、自主学习
1、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这是一个怎样的花园? 2从哪里看出美丽漂亮?画出句子并朗读。
3、哪里又表现出神奇呢?画出句子并朗读。
二、合作探究(6---9自然段)
1、春天来到村里时,巨人的花园还是隆冬。想象隆冬花园里的景色_
2、当孩子们来到花园时,园中的景象怎样?画出文中第七自然段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巨人看见孩子们在花园里玩,生气地把孩子们赶跑了。(1)画出巨人赶孩子们时说的话。读一读
(2)文中用()哪个词概括这次的态度?
(3)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巨人说这些话时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4)假如你就是巨人再读这句话。
4、孩子们纷纷逃窜,可是突然发现桃树底下站着个小男孩。
(1)巨人大声叱责到()。(2)文中用()词概括这次的态度?(3)这说明巨人是一个()的人
5、默读8自然段。
(1)小男孩这次怎样做的?读有关句子。(2)会说话的眼神能向我们传递哪些话?(3)、而此时巨人心理的“火辣辣”,他感到怎样?
6、巨人醒悟后
(1)它不禁抱住那个孩子说:()(2)小男孩还可能在凋谢的鲜花上一伸手,这儿就()(3)小男孩还在飘落的树叶上一伸手,这儿又()(4)他还在覆盖的冰雪上一伸手,这儿马上就()
7、太神奇了。并不是说孩子会变,而是作者故意这样写,让我们知道: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这就是童话的与众不同的神奇,有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人物,有意想不到的情节变化。
三、拓展生疑
7.巨人的花园分析 篇七
师: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巨人的花园》,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生书写)
师:首先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 请同学们准备好。 (师读词, 生听写。听写后课件出示以下词语, 生自己纠正。)
洋溢允许围墙训斥覆盖 冷酷拆除
师:你能从这些词语中选择一个或两个, 联系课文内容说一句话吗?请先练习一下。
(生练习, 师指名回答。)
生:我用“洋溢”来造句。巨人的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的欢笑声。
师:好的, 不错。
生: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 发起脾气来:“谁允许你们进来的?”我用的是“允许”。
师:很好。
生:老师, 我可以用两个词吗?
师:当然, 请。
生:巨人终于明白了是他那颗冷酷的心使花园冰雪覆盖、隆冬来临。
师:真不错, 他用了“冷酷”“覆盖”两个词。
生:我也用两个词造句。巨人拆除围墙, 把自己的花园给了孩子们。我用的是“围墙”和“拆除”。
师:真聪明, 直接用“拆除”“围墙”联成了词组。你能借助这两个词语展开联想, 说一说《巨人的花园》写的是什么吗?
生:村子里有一座漂亮的花园, 他的主人是一个巨人。巨人旅行回来看到孩子们都跑到自己的花园里玩, 就把孩子们赶了出去, 并在花园周围砌起围墙。从此, 花园里就没有了春天。后来, 一个小男孩让他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于是, 巨人又拆除围墙, 把花园送给了孩子们。
师:不错, 能不能把花园里的变化适当做一点补充?
生:我来为他补充。巨人砌起围墙以后, 花园不久就隆冬来临, 春天已经来到村子里, 但还是不到巨人的花园里来。一天早晨, 春天来到了花园里, 但是巨人把孩子们赶走了, 花园又变成了冬天。
师:把这个意思加进去, 哪位同学为我们完整地说一说?
生:这篇课文讲的是:巨人有一座漂亮的花园, 他看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 就把孩子们赶了出去, 并砌起围墙。于是, 冬天来到花园里。后来, 春天来了, 花园里却还是冬天。一天, 孩子们从围墙破损处钻进花园, 于是花园里又变成了春天, 但是巨人又发脾气了, 花园就又变成了冬天。后来, 一个小男孩让他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这个道理, 巨人就拆除了围墙, 把花园送给了孩子们, 于是, 花园里又像以前一样漂亮了。
师: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 他概括得清楚、简洁、完整。
【点评:这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教学设计。听写词语, 本是一个极为传统的课堂练习, 其所承载的功能, 无非就是复习巩固生字新词。但是, 吴老师的教学想象力却赋予了这个传统的课堂练习以丰赡的课程意义。首先, 借助词语听写, 很自然地重温了故事内容。当学生用“洋溢”“允许”等词语造句时, 他们不仅对词语的本义进行了复习, 同时也对课文故事的相关情景进行了回忆。其次, 借助词语听写, 很好地概述了课文大意。学生正是借助“拆除”“围墙”这两个词语, 准确地聚焦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更妙的是, 借助词语听写, 还强调暗示了童话的文体特征, 这是最富有语用学思考的教学设计。在学生概述大意的过程中, 老师要求“适当补充花园里的变化”, 其实, 就概述大意而言, “花园的变化”无需补充, 之所以额外增加这个要求, 意图完全是落在文本的童话特征上。就全文的故事情节看, “花园的变化”最神奇、最让人惊异、最富有童话的意味。补充这一点, 无疑是在委婉地强调故事的童话语境。说实话, 面对稍纵即逝的学情, 非胸中有大丘壑者断不能为之。这一动态生成的教学环节, 不免让人感慨:只有当教师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要教什么的时候, 富有想象力的教学设计才能玉成课堂的终极关切。】
二、解读课题, 揭示文体特征
师:让我们齐读课题。
生 (齐) :巨人的花园。
师:这篇童话的题目很有趣, 一看就知道是童话。猜猜我是怎么知道的?
生:老师, 你肯定是从“巨人”这个词知道的。因为生活中是没有巨人的, 只有童话里才会有巨人。
师: (出示课文插图) 你们看, 这就是巨人, 和他身边的孩子比起来, 他显得特别高大, 他坐在那里, 就像———
生:一座小山。
生:一棵大树。
师:想象一下, 如果他走起路来———
生:他走起路来“咚———咚———咚———”声音一定特别响。
生:他如果不小心可能会踩坏一些东西。
师:他要是说起话来呢?
生:他的声音一定震耳欲聋。
生:他要是一说话, 一定会吓人一跳。
师:巨人, 生活中本来没有, 是作家凭借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出来的, 因此围绕巨人发生的那些事就会让我们感到异常神奇, (板书:神奇) 这是童话的特点。学习这篇课文, 我们就要抓住这个特点, 和作者一起展开丰富的想象, 去感受童话中的那些神奇的人和事, 思考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这节课, 就让我们进一步阅读和研究。
【点评:文体先行, 在语用教学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吴老师以其敏锐的文体意识, 引领学生擦亮了课题的童话特征。而其擦亮的方式本身, 就极富童话意味:让学生想象巨人的形象。说实话, 要唤醒学生的童话文体意识, 这绝对是一个四两拨千斤的教学设计。正如吴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那样:“巨人, 生活中本来没有, 是作家凭借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出来的, 因此围绕巨人发生的那些事就会让我们感到异常神奇, 这是童话的特点。”从“巨人”到“童话”, 这是最自然、最经典的文体联想, “巨人”仿佛天然就是“童话”的流行符号、文体品牌。】
三、想象画面, 感受童话神奇
师:上节课, 我们熟读了课文, 发现许多地方, 读着读着就能在头脑中浮现出画面。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课文, 把那些能在头脑中浮现神奇画面的内容标画下来, 稍后我们作交流。
(生默读、标画)
师:可以交流了吗?
生:请大家跟我看第6自然段。 (生读第6自然段) 在这段里, 我画出的词语是:“北风呼啸”“隆冬来临”“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因为巨人回来以后, 赶走了孩子们, 花园里不久就变成了寒冷的冬天, 而当春天来到村子, 村子里都开出了美丽的花, 可巨人的花园还是寒冷的冬天, 所以, 我感到巨人的花园很神奇。
生:我找的也是这里。第3自然段说“有一年秋天, 巨人突然回来了”, 说明他回来的时候是秋天, 但当他赶走孩子不久, 就北风呼啸, 说明冬天不久就来了, 一般冬天都不会这么快就来。
师:你从这里感受到———
生:神奇, 不可思议。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关注到巨人回来以后花园里的变化, 巨人回来之前花园是什么样子?
生:巨人回来之前, 花园里“春天鲜花盛开, 夏天绿树成阴, 秋天鲜果飘香, 冬天白雪一片”。
师:那花园里, 有鲜花盛开的春天, 有———
生 (齐) :绿树成阴的夏天。
师:有———
生 (齐) :鲜果飘香的秋天。
师:还有———
生 (齐) :白雪一片的冬天。
师:这花园里四季———
生:如画。
(师板书:四季如画)
师:难怪课文中说——— (课件出示句子)
生 (齐) :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师:然而, 是什么让四季如画的花园发生了改变呢?
生:是巨人赶走了孩子们。
师:请你读一读。
生:那年秋天, 巨人突然回来了, 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 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师:除此之外, 他还做了什么?
生:巨人还在花园周围砌起围墙, 而且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
师:于是, 原本四季如画的花园, 不久就———
生:北风呼啸, 隆冬来临。
师:请同学们把这前后大不一样的景色对比着读一读, 边读边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下面两段, 指名读。)
那里, 春天鲜花盛开, 夏天绿树成阴, 秋天鲜果飘香, 冬天白雪一片。
不久, 北风呼啸, 隆冬来临, 刺骨的寒风吹起雪花。巨人孤独地度过了漫长的严冬。春天终于来了, 村子里又开出美丽的鲜花, 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 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 天天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
师:好的朗读总是能让听众透过你的声音, 看到生动的画面。谁能再读一读, 让我们感受到变化的神奇? (指名读)
师:此时的巨人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所以, 文中写道——— (课件出示语句)
他想:“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 这么荒凉呀……”
(生齐读)
师:继续交流你们画出的语句。
生:请大家跟我看第7自然段。我画出的词语有:明媚的阳光、草翠花开、鲜花凋谢、树叶飘落、冰雪覆盖。这里有两个画面, 一个是春天的画面, 一个是冬天的画面。
师:请同学们把这两个画面对比着读一读, 说说你的感受。
(生自由读, 师指名读。)
师:听了她的朗读, 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春天特别温暖, 让人快乐。冬天特别寒冷, 很可怕。而且这花园里的景色一瞬间就发生了变化, 从这里我感受到这是一个神奇的花园。
师:哪个词让你感受到花园里一瞬间就发生了变化?
生:是“与此同时”。
师:与什么同时?
生:是与巨人说话的同时, 也就是巨人的话还没说完, 花园里的景色就变了。
师:巨人说了什么呢?
生 (读) :“好容易才盼来春天, 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师 (边板书边讲述) :同学们, 你们看, 这“四季如画”的花园, 不久就变成了冬天 (板书:冬) 。一夜之间, 春天 (板书:春) 来临, 却一瞬间又变回了冬天 (板书:冬) , 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是因为孩子们, 孩子们来了, 春天就来了;巨人赶走孩子们, 春天就走了, 冬天就来了。
师:一句话———
生: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师:巨人知道这个秘密吗?
生:不知道。
师:是谁帮助了他呢?
生:是一个小男孩。
【点评:这又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教学设计,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读这一环节的想象力意蕴。第一层面, 从“神奇感”入手, 聚焦花园的变化。毫无疑问, 这个故事的童话特征, 或者说童话的神奇色彩, 主要就是通过花园的情景变化来呈现的。吴老师让学生搜寻给人以神奇感的故事画面, 正是依循了故事的这一童话特征。这一设计, 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第一, 可以重新唤起学生阅读童话的欲望和期待, 规避因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熟悉而形成的某种程度的倦怠;第二, 可以凸显童话阅读和理解的个性化策略, 读童话就是要通过自己的想象感悟故事形象和情节的惊异、神奇, 进而借由这种惊异和神奇去理解故事的深层意蕴。如果说第一层面解决了阅读童话的动力问题, 那么第二层面则是提供了阅读童话的最佳策略。因为, 就教学的第二层面看, 吴老师其实改变了故事的叙述路径, 由原故事中“秋天———冬天———春天”的季节更替这样一种线性结构, 改变成“冬天”回溯“秋天”、“冬天”期待“春天”这样一种以“冬天”为圆心的环形结构。这种改变的教学用意是深刻的, 按环形结构重读巨人花园的变化, 无疑在鲜明的对比中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张力。我们看到, 学生的阅读焦点首先集中在课文的第6自然段, 即花园冬天的情景。而学生之所以觉得这一故事情景的惊异、神奇, 其认知背景就在于之前的秋天和之后的春天。学生敏锐地发现, 巨人的花园从秋景变成冬景是如此迅速, 而从冬景变成春景却又是如此迟缓。这一改变故事叙述逻辑的教学路径, 显然更有利于制造认知冲突, 引发学生对童话背后深层语义的思考。这样的设计, 除了想象力, 更需要一种饱满的课程智慧。】
四、质疑引路, 解读童话道理
师:请你们读一读课文的第8、9自然段, 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生自读)
生:我的问题是:那个小男孩为什么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拔腿就跑呢?
生:我想问, 那个小男孩为什么眼睛会说话?为什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 心里就火辣辣的呢?
生:那个小男孩是谁呀?
师:同学们都注意到了这个小男孩的与众不同。谁能解答这些问题, 这个小男孩儿为什么没像其他孩子一样跑掉, 难道他不怕巨人吗?
生:我认为他也和别的孩子一样害怕巨人, 但是他不想再看见巨人这么糊涂下去了, 他要留下来告诉巨人这个道理。
师:你是说, 他看到了巨人的痛苦, 决意留下来帮助巨人?
生:是的。
师:可是他什么也没说呀!
生:他是用自己会说话的眼睛说的。
师:他那双会说话的眼睛, 都“说”了什么呢?
生:小男孩用他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 好像在说:“巨人啊, 你醒醒吧!有孩子的地方才有春天, 你怎么还不明白这个道理呢?”
师:你的眼睛真会说话。
生:他还会说:“你知道吗?孩子们在, 春天才在。”
师:你也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生:春天一直都在你身边, 只有爱才能把它唤回来。
师:多么富有诗意, 这样的语言怎能不打动巨人那颗坚硬的心呢!
生:小男孩的眼睛还会告诉巨人:“亲爱的巨人, 你知道我的小伙伴为什么都跑掉了吗?因为你太自私了。你要是对他们好一点儿, 他们就不会害怕你了, 他们回来了, 春天就回来了。”
师:真是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生:小男孩还会用他的眼睛说:“巨人啊, 你知道吗?你爱别人, 别人才会爱你。”
师: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别人就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你。多么富有哲理的语言啊!
生:巨人啊, 你再不能这样下去了, 让我来帮助你吧!
师:是啊, 小男孩不但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告诉巨人这一切, 他还做了什么?
生: (读) 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 桃树马上绽出绿芽, 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师:真是太神奇了!这个小男孩到底是谁呢?你大胆地想象一下, 他可能是谁?
生:他是圣彼德吧? (众笑)
师:为什么?
生:只有神才这么有魔力!
师:你感觉到了神的力量。 (众笑)
生:我猜他一定是孩子们的头儿。
师:你感觉到了男孩身上的王者气质。
生:我想他一定是爱神丘比特!
师:爱的天使!说说看———
生:天使都是给人们带来温暖和爱的, 他帮助了巨人, 使巨人不再痛苦, 所以我认为他是爱神丘比特。
师:孩子们, 你们的回答令我感动, 你们不但读懂了作者, 也读懂了他的童话。如果你们想知道这个小男孩到底是谁, 老师课后送给你们这本《巨人的花园》, 请你们自己去读一读原文。让我们再读一读第8、9自然段好吗?
(生自由朗读)
师:经过小男孩的帮助, 这回巨人明白他的花园为什么会有这些神奇的变化了吗?
生:明白了。
师:他明白了什么呢?
生 (读) :巨人终于明白, 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师:他还明白了什么?
生:他还明白了不能这么自私、冷酷。
师:请你读读巨人的话。 (课件出示语句, 指名读。)
“噢!是这么回事呀!”
“唤来寒冬的, 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 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师:听了巨人的话, 小男孩又做了什么? (指名读文, 然后出示下文。)
小男孩在巨人宽大的脸颊上亲了一下。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于是, 他立刻拆除围墙, 把花园给了孩子们。
师:读到这里, 你又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我想问, 巨人为什么是“第一次”感到温暖和愉快?难道以前从来没有人给过他温暖和愉快吗?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同学们, 你还记得在巨人回到他的花园之前, 他去了哪里?
生:他去旅游了。课文第2自然段说, 他外出旅行已有好久了。
师: (课件出示原文) 这是《巨人的花园》原文中的一句话。王尔德在原文中这样写道:一天, 巨人回来了。原来他到自己的魔鬼朋友科尼西家串门去了, 他在那里一住就是七年。
师:从这里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巨人是一个很冷酷的人。因为一般人都不会跟魔鬼做朋友, 而他不但跟魔鬼做朋友, 还在魔鬼家里住了七年, 说明他也跟魔鬼一样冷酷无情。
师:你是说,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生:是的, 他的自私、冷酷都是跟魔鬼在一起才这样的。
生:我觉得巨人很孤独。因为他平时特别自私、冷酷, 村里人都不跟他交朋友, 所以他就去找魔鬼做朋友。
师:孩子们, 你们都关注到巨人的自私、冷酷、无情, 关注到他是怎么对待别人的。你知道吗?没有人天生就自私、冷酷、无情, 你们有没有想过村里的人可能是怎么对待他的呢?
生:我想村里的人一定都不喜欢他。因为他长得太丑了, 说话的声音又那么大, 可能走路时还会不小心踩坏别人的东西。
生:我也觉得村里人对他不够友好, 不然他就不会去找魔鬼做朋友了。
师:你看, 别人怎么对待他, 他就怎么对待别人。同学们, 如果你身边也有这样一个特别的人, 你打算怎么对待他呢?
生:我会站在他的角度想想, 我不会歧视他。
生:我会主动跟他做朋友, 温暖他的心。
师:多么善良的孩子!
生:我也不会不理他, 我会帮助他, 让他知道这世界上还是好人多。
生:我会让别的同学都跟他玩, 让他不要跟坏人交朋友。
师:所以呀, 同学们, 当小男孩在巨人宽大的脸颊上亲了一下以后, 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于是———
生 (读) :他立刻拆除围墙, 把花园给了孩子们。
师:他把自己的整个花园都给了孩子们, 于是, 我们看到这样一幅图画——— (课件出示, 生齐读。)
从那以后, 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 爬上巨人的肩膀, 尽情地玩耍。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 感到无比的幸福。
师:王尔德在原文中是这样描绘这幅画面的。 (课件出示原文, 学生读。)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 如今巨人变得又老又弱。他再也没有力气和孩子们一道做游戏了, 只好坐在一张大安乐椅上看着孩子们互相追逐打闹, 欣赏着花园里的满园春色。他常说:“我有许许多多美丽的花, 可是最美丽的花是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
师:于是, 巨人的花园又变得 (勾画板书) ———
生 (齐) :四季如画。
师:你知道是什么让巨人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吗?
生:是小男孩改变了巨人。
师:小男孩用什么改变了巨人?
生:小男孩用他的亲吻改变了巨人。
生:小男孩用他的爱心改变了巨人。
师:其实, 就一个字, 那便是———
生 (齐) :爱!
师: (板书:爱) 对, 就是爱, 爱的力量!同学们, 爱, 能够化解昨日的怨恨;爱, 能够净化一个人的心灵;爱, 能够温暖一颗坚硬的心;爱, 能够感化世间万物。爱, 能够送给别人一座花园, 也能让自 己心灵的 花园———
生:四季如画!
师:下课。
【点评:毫无疑问, 最富有想象力的是最后这个教学环节。赏析这一教学片段, 惊异和叹服如排浪一般一波接着一波击打着我们的审美体验。第一波惊异感, 来自对小男孩眼睛的想象。那是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学生的想象使这双眼睛永远定格在春天这个温暖的季节里。第二波惊异感, 来自对小男孩身份的想象。这一细节, 不仅点燃了学生探究童话人物形象的热情, 也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物形象所负载的童话意蕴的理解。第三波惊异感, 来自村里人对待巨人的想象。吴老师的一句“没有人天生就自私、冷酷、无情, 你们有没有想过村里的人可能是怎么对待他的”, 不啻是一种当头棒喝、醍醐灌顶, 不仅于学生是一种爱的召唤, 更是将童话的价值思考引向腹地。第四波惊异感, 来自对故事结尾的想象。课的尾声, 吴老师还原了原著的故事结尾, 巨人的形象似乎更接近邻家老爷爷的祥和与平静, 而在这份慈祥的生命气质中, 我们感受到了童话的灵魂———爱已然注入了巨人的生命, 并润泽着每一个与故事相遇的人。
所有的惊异感, 所有的想象, 却有一条绵密而深长的红线牵引着, 这条红线就是童话唯一而永恒的主题———爱。对小男孩眼睛的想象, 就是爱的想象;对小男孩身份的想象, 就是爱的想象;对村里人对待巨人的想象, 也是一种逆向的爱的想象;而对故事结尾的想象, 则更是将爱的想象推向到一种宁静而庄严的境界。因为爱, 所以懂得!因为爱, 所有的想象力才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总评:《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吴老师执教的《巨人的花园》不仅保持了作品本身的这份影响力, 而且以其富有想象力的教学设计和操作, 将这份影响力提升到了一种更温婉、更深刻、更无痕的境界。
一、教学想象力与童话的价值影响力
王尔德的童话, 以爱为其价值的终极关怀。《巨人的花园》, 正是借由季节景色的神奇改变, 叙述了巨人生命的爱的觉醒。事实上, 故事中的孩子和春天, 不过是生命之爱的显性表征。尤其是桃树底下那个神奇、神秘的小男孩, 根本就是一位爱的天使, 他和他的伙伴们引领着巨人的生命成长, 最终点化巨人成为一个拥有爱的灵魂的幸福之人。毫无疑问, 童话教学必须以传递这种爱的价值为其核心目标。在这一点上, 吴老师的认识是清醒的, 是高度自觉的。在课堂教学的第一板块, 吴老师要求学生在概述故事大意的基础上, 说说巨人花园的变化。这看似不经意的教学点拨, 其实已经为花园变化背后的爱的意蕴埋下了伏笔。在课的第三板块, 吴老师更是让学生直入花园的变化, 彻底解构故事由秋天到冬天再到春天的线性叙述结构, 改为以冬天为圆心上溯秋天、下行春天的环形结构, 在强烈而鲜明的画面对比中营造认知冲突, 激活学生对季节突变背后的生命态度的思考, 这是极富想象力的曲笔设计。到了课的第四板块, 吴老师更是别出心裁地让学生想象小男孩的眼睛、想象小男孩的神秘身份、想象故事可能的缘起———村里人如何对待巨人、想象故事必然的结局———巨人最终的生命定格于春季, 这些汪洋恣肆的想象, 引领学生直抵童话的天堂———爱, 而这种基于想象的对生命态度的理解是温润的、柔和的, 也因此是触及学生灵魂的。
二、教学想象力与童话的审美影响力
王尔德的童话, 充满了色彩斑斓的美感。《巨人的花园》的美, 集中体现在人物形象、物态景象和情感意象上。毫无疑问, 童话故事中最富诗意的人物形象当属桃树底下的那个小男孩, 我们甚至可以在西方童话而非中国历史的背景下重新解读“人面桃花相映红”这一审美形象。而吴老师的高明之处恰恰就在于将这一最富诗意的人物形象置于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 让小男孩的眼睛开口说话, 在话语翻飞处塑造出一个春暖花开的精神世界。其实, 就学生的阅读期待而言, 最先带给他们以惊异和震撼的, 应该是花园景色的前后变化, 极富画面感的故事叙述充满了视觉冲突和审美张力。吴老师巧妙地挖掘了故事的这一审美资源, 通过改变故事的叙述路径, 将冬天的寒冷与春天的温暖、冬天的死寂与春天的生机置于界限分明的强烈对比之下, 从而使学生不仅感受到童话故事在物态景象上独特的审美张力, 也借由各自的想象力充分理解了这种变化背后的生命态度。就整个童话故事看, 王尔德其实是在孩子和春天之间营造了一种情感联接, 我们可以说孩子是人生季节中的春天, 也可以说春天是四季轮回中的孩子。因此, 孩子才是整个童话故事中的灵魂意象。从这个意义上讲, 课堂的第四板块将阅读想象的焦点集中到小男孩的身上, 想象他的眼睛、他的身份以及他对巨人的影响, 无疑是一种整体观照下的智慧抉择。
三、教学想象力与童话的语言影响力
王尔德的童话, 语言风格是唯美主义的。跟传统童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叙述故事不同, 作为剧作家和诗人的王尔德, 其童话创作的语言一样洋溢着浓浓的诗性气质。《巨人的花园》虽系翻译作品, 但故事的语言文字却极富修辞感, 如诗如画。童话教学的使命, 当是让学生在徜徉故事的同时能不知不觉地沉入语词、受到干净而精致的文字熏染。这一点, 吴老师以其语文教师的职业精神和专业敏感, 在课堂上做了极有分寸的设计和操作。譬如, 让学生选用一两个新词概述故事大意时, 她就不失时机地要求学生在概述中补充花园的变化。这补充的不仅仅是花园的变化, 也是语言的变化, 当然也是修辞方式、叙述方式的变化。再譬如, 吴老师让学生想象桃树底下小男孩那双会说话的眼睛。让眼睛说话, 本身就是极童话的方式。而学生接二连三的发言, 无不充满了象征、隐喻和诗性, 他们与其说是在解读小男孩的眼睛, 毋宁说是在投射自己内心深处的灵魂语言。因为, 此时此刻, 每个学生都是童话。说到底, 语言的处境就是人的处境, 语言的塑造就是人的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讲, 童话的想象力就是语言的想象力。教学中, 吴老师仅仅只是打开了“巨人”这一井盖, 学生的语言想象力就实现了井喷。他们想象巨人的模样、想象巨人走路时的声音、想象巨人的说话, 既有趣又唯美。同时, 这一充满想象力的教学设计还为课的尾声想象村里人对待巨人的情景作了无痕、精心的铺垫。这一设计本身, 也像童话的语言一样充满了诗性的气息。
8.巨人的花园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七个要认的生字。
2、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知道巨人的花园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3、思考巨人的花园发生变化的原因,体会故事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在生活中学会宽容,学会分享。
【教学重点】
1、抓住巨人的言行细细品味,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巨人性格的变化。
2、让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在生活中学会宽容,学会分享。
【教学方法】
在学习本文时,我先让学生自渎自悟,在初读的基础上,让每个学生都有对文本的初步了解。接着让学生围绕学生提出教师整理的中心问题:巨人的花园发生了几次重大的变化?并找出变化的原因。进行自主交流感悟,在这种明确了探究问题的探究活动中,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思考和理解。最后在个人和小组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引导补充全班交流,根据课文特点,围绕“对比”展开教学。包括花园变化前后内容的对比,巨人前后的言行对比。展开想象法。通过想象故事中没有表述出来的情节,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巨人行动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感悟文章的中心。
献出智慧,使文章的情感得到升华。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读王尔德的童话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读童话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一篇有趣的童话。
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说自己想到的问题。
巨人的花园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读一读吧,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要解决字词障碍,遇到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设计目的:抛出学生都感兴趣的话题,激起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出示生字词。
3、指名领读,其他学生跟读。
设计目的:语文教学度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旨在纠正、巩固学生的字音朗读。
4、带着问题快速读课文。
师:这些词大家都认识了,下面就回到课文,快速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学生读课文后回答。
教师对课文主要讲的故事进行总结:巨人的花园原来很美丽但他不许孩子们到那里玩,围上了围墙,春姑娘生气了,他的花园里就只有冬天没有春天了,后来他改变了,砍倒了围墙,春天又回到他的花园了。设计目的:从课题中的“花园”着手,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符合中段小学生的学习生理和心理的特点。
5、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花园的几次变化,并找出变化的原因。可以勾画相关语句,并试着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边默读边勾画。
6、学生小组内交流。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谁想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7、学生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原来第一次第二次)
设计目的: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的合作方式学习课文
三、品读感悟
1、学习花园原来的样子
巨人的花园原来是什么样的?用文中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板书 美丽)
这么美丽的花园,孩子们都喜欢到花园里来玩,巨人喜欢他们吗?你从那看出来的?
2、出示巨人的话,指名读。
师:巨人在说这句话时是怎么想的?
他为什么不让孩子们在花园里玩呢?
你对此时的巨人做个评价。(板书 自私)
3、指导朗读
师:巨人的想法如此自私,怪不得他那样生气了,你能读出他冷酷无情的语气吗?
学生读。
师:巨人又是怎么做的呢?
他在花园的四周围起围墙后又会想些什么呢?
设计目的:让学生多多接触文本,结合课文重点语段,在具体的语境中,以情导读,以读促悟。同时,这一环节我重视学生的说话训练和指导,使学生说得有所得。
4、学习巨人花园的第一次变化
师:就因为巨人太自私了,所以当春天又来时,他的花园是什么季节呢?墙外呢?
指名读墙内的情景。
在这种环境中,巨人是怎么想的呢?
5、示句子“巨人冷得缩在屋子里,苦恼的望着窗外荒凉的花园,他不懂春天为什么来得这么迟?”
师:请大家边读边想想,并用心听一听,你知道巨人现在的内心是什么样的?
请同学们带着害怕、恐惧的心情读一读。(板书苦恼)
设计目的:通过描写花园变化前后巨人的对比朗读,抓住重点词句,感悟人物的行为、内心的变化使学生对此篇文章内容表达运用的对比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6、学习巨人的花园的第二次变化
师:巨人不知道春天为什么来得这么迟,你知道吗?
后来花园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指名读。(板书美丽)师: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巨人又是怎么想的呢?
巨人又是怎么做的呢?
那么此时的巨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板书宽容)
你认为文中的巨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7、学生试着总结
师:这篇童话中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教师总结并出示:学会分享,学会宽容,能和别人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四、拓展延伸
我们从童话中得到了许多道理,希望同学们刻下也能多读一些童话,获得知识,懂得道理。
【板书设计】
15、巨人的花园
原来第一次第二次
花园美丽荒凉美丽
9.巨人的花园教案 篇九
1、认识8生字,会写12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读懂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是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课前准备】
1、多媒体。(制作动画片)
2、生字卡。
3、搜集神秘花园的音乐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情境:
播放多媒体。
2、过渡:
课件出示:
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3、学生围绕中心句质疑。
4、教师揭题:
古人云:学贵生疑,疑则进也。解疑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
二、初读感知
1、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⑴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者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读通句子。
⑵读完以后,想想自己能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哪些问题。
2、学生自主读书。
3、检查自学:
⑴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⑵出示新词“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语。
各自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
⑶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课文朗诵通顺流利。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指名回答补充。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溢、允、墙、牌、添、训”认读,自己想把法记住字型。
2、你还能用这些生字组和课文不一样的词吗?
3、重点指导以下字的书写:
添字的右下部分容易写错,要引导学生观察仔细。
4、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
10.巨人的花园作文 篇十
夏天,烈日炎炎,阳光炙烧着大地,花园里的.植物也耷拉着脑袋。巨人不再和孩子们一起玩耍,而是一起和孩子们坐在树下吃着西瓜解暑,或者在树荫底下打一会儿盹。
秋天,果实累累,连巨人花园里的桃树也结满了果实,巨人和孩子们玩累了,就一起尝鲜美的桃子,夕阳下,天空边发出了灿烂的金晖,连太阳也只剩下半个脸了,夕阳映照着孩子们的笑脸,分外好看。
11.巨人的花园续写 篇十一
巨人把他的花园给了孩子们。他的花园四季都很美丽,春天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一簇簇鲜花围绕着草坪竞相怒放,就像许多只小精灵张开双手迎接我们一样。夏天,这里又变成了绿树的海洋,一棵棵大树像一把把撑开的巨伞,为我们遮阳。秋天,这里的果实成熟了,一个个果实就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枝头,把树枝的腰都压弯了。冬天,这里又变成了雪的世界,白茫茫的一片像童话世界一样,非常美丽。
每当巨人来到花园里都能看到孩子们在巨大的数下玩捉迷藏,在草翠花开的草地上丢手绢、做游戏,一片热闹的场面。还有一些大胆的孩子把巨人庞大而又黑暗的耳朵当成山洞,用手电筒进去探险,他们把巨人的帽子用来玩捉迷藏,把巨人忽上忽下的手臂当升降电梯,把巨人的腿当做滑滑梯直到把巨人的全身都玩遍为止。巨人也和他们一样快乐地嬉戏、玩耍。
巨人的花园里从此又变得热闹起来,这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里又变成了孩子们乐园。
12.《巨人的花园》教案 篇十二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鲜果飘香”“洋溢”“允许”“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读懂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画面,体会巨人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方面的突出特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巨人的花园》故事原著。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童话故事吗?童话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境。英国的《典雅》杂志将王尔德和安徒生相提并论,说他的《巨人的花园》(师板书课题)堪称“完美之作”。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王尔德笔下的童话世界,去感受童话的无穷魅力吧!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师:学贵生疑,疑则进也。解疑的最好方法就是品读全文,让我们在字里行间寻求答案好吗?
二、初读感知
(一)出示自读要求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读完以后,想想自己能解答其他学生提出的哪些问题。
(二)学生自由读书
给学生一个选择的空间,让其在没有约束的情境下自主阅读,获取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三)检查自学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训斥”“凝视”等词语。
3.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理解词语的。
4.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直线标出巨人叱责孩子们的话。
(一)学生勾画,教师巡视。
(二)学生汇报。
四、指导书写
13.巨人的花园教案 篇十三
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获取、整理、内化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等重要的思维能力。本课设计根据文本特点,引导学生比较阅读,从“内容、语言、文体特点”三个维度选取了三个“比较点”,带领学生进入童话世界,建构童话意义,缩短了进入文本的距离,为学生的阅读提效、增质。
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会认“溢”等8个生字;会写“溢、允”等12个生字;会联系课文语境大致理解“训斥、斥责”等词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深入比读,领会故事内涵,懂得快乐要与大家分享。
3.品味语言,感受故事独特的表达方式,领会童话的特点,激发学生读童话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多次比读,读懂故事,积累语言,领会童话故事独特的表达方式。流程设计: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揭题 《巨人的花园》,见过巨人吗?想象一下巨人高大的形象。
怎么想都可以,读童话,就要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引导学生想象巨人之“巨”)今天,就让我们到神奇的巨人的花园里去看看。
2.自读课文,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反馈:(1)认读字词:溢 允 喧 添 训 酷 颊 拆(重点读准两个翘舌音)(2)选择难写字抄写。重点写好(覆牌 添 辣)4.指名分段读课文。
(设计意图:生字教学要根据《课标》要求,认写分离,化解难点,突出重点)
二、多次比读,深入文本
(一)第一次比读——花园景色的变化
读课文,找出描写花园景色的四字词语,指名板书: 鲜花盛开
狂风大作 绿树成阴
雪花飞舞 鲜果飘香
冰雪覆盖 白雪一片
寒风刺骨
草翠花开
鲜花凋谢 绽出绿芽
树叶飘落
1.读词,边读边想象画面边体验。2.把这些词语分成两类。
3.在这些词语的帮助下,说说故事的大概内容。可以这样说: 当()时,花园里()。4.简单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比较阅读,有助于帮助学生提炼、整合信息。此处通过对花园中景色变化的比读,感受童话故事的神奇。并以词为凭借进行概括故事内容的链接式训练,丰富了此细节的设计内涵和功效。此处比读,着眼对故事内容的梳理。)
(二)第二次比读——巨人前后的表现
太神奇了!同样一个花园,为什么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呢? 研究园主人前后的表现有什么不同。1.研读重点语段,体会巨人的任性、冷酷。
(1)有一年秋天,巨人突然回来了。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2)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孩子们听到可怕的训斥,纷纷逃窜。
(3)“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引导学生读好巨人的语言,体会巨人的心情。预设引导语:
说得那么响,语气那么严厉,孩子们肯定吓坏了!
你为什么要那么凶地责备孩子们?(引导学生揣摩巨人的心理)
像刚才咱们这样用严厉的语气说话、责备、吆喝别人,就叫做“训斥、斥责 巨人就是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训斥、斥责孩子,可真任性、冷酷。
(4)赶走孩子以后,巨人在花园周围砌起围墙,而且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
可是后来,巨人的态度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研读重点语段,体会巨人的诚意悔过。(1)“噢!是这么回事呀!” 是怎么回事呢? 读出巨人的恍然大悟。
(2)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朗读,体会巨人的真诚悔过。(设计意图:此处比读,重在品味语言,抓住描写巨人言行的语句,比读巨人前后态度的变化,旨在帮助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建构巨人的形象。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生动有趣。)
3.是什么让巨人有了这么大的变化?(1)研读描写小男孩的语句。
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
怎样看叫“凝视”?
同学们,小男孩不说话,就是这么凝视着,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他嘴上虽然没说什么,但他的眼睛分明在告诉巨人什么?
(你为什么这么冷酷?难道你不怕永远孤独和寂寞吗?我们难道真的这么讨厌吗?为什么不试着接纳我们、喜欢我们呢?我们会给你带来友情和快乐的呀!打开花园吧!春天就在您的身边。)
„„„„
巨人看着小男孩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那是因为巨人从小男孩的眼神中看到了什么?
(友善、纯真、真诚、尊重、勇敢、热情„„)
(设计意图:此处补白,是以学生的想象应和童话幻想的特点。同时,在补白过程中,引导学生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走进故事的内核。)
(2)引读下文:
在小男孩的提醒下,巨人终于明白了——回读上面的语段:
“噢!是这么回事呀!”
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3)再引读最后两段课文。
(三)第三次比读——原文与课文
比读三个细节,说说改前与改后哪个更好?
1.原文呈现:“巨人回来了。原来他到自己的妖怪朋友科尼西家串门去了,在妖怪家里一住就是七年。七年的时间里他把要讲的话都讲完了,便决定回自己的城堡。” 这是改后被删的句子,从这段话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产生了哪些疑问?对文中的哪些语句加深了印象?
(预设:从这段话中感受到,巨人一直缺少朋友,很孤独寂寞,所以才会在妖怪朋友家一住就是七年。追溯原因,也许是他长得怪异,被别人嘲笑过,很自卑,对人失去了信任,从此关闭了心门。)
2. 原文呈现: 春天又来了,整个乡村到处开故着小花,处处有小鸟在欢唱。然而只有自私的巨人的花园却依旧是一片寒冬景象。由于看不见孩子们,小鸟便无心唱歌,树儿也忘了开花。有一朵花儿从草中探出头来,看见那块告示后,它对孩子们的遭遇深感同情,于是又把头缩回去,继续睡觉了。只有雪和霜对此乐不可支。“春天已忘记了这座花园,”他们叫喊着,“这样我们可以一年四季住在这儿了。”雪用她那巨大的白色斗篷把草地蓝得严严实实,霜也让所有的树木披上假装,随后他们还逸来北风和他们同住。北风应邀而至,穿—身毛皮大衣,他对着花园呼啸了整整一天,把烟囱管帽也给吹掉了。“这是个令人开心的地方,”他说,“我们还得把冰雹叫来。”于是,冰雹来了。每天三个钟头他不停地敲打着城堡的房顶,房上的石板瓦被砸得七零八落,然后又围着花园一圈接一圈地猛跑起来。
3.原文呈现:“迎来了孩子的树木欣喜若狂,井用鲜花把自己打扮一新,还挥动手臂轻轻抚摸孩子们的头。鸟儿们在树梢翩翩起舞,兴奋地欢唱着,花朵也纷纷从草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这的确是一幅动人的画面。”
以上是两段被改的文字,读读课文,再读读这两段话,你觉得改前和改后哪个更好?(预设有两种意见:这样的描写,把花草树木拟人化,更有童话味;罗嗦了,没有突出重点。)
(设计意图:三段原文与课文的比读,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力、批判意识。同时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童话故事情节神奇、幻想的特点。此处比读,着眼于对文体特点的进一步概括。)
三、总结全文,盘点收获
1.课文学完了,让我们交流一下:从这篇童话中你懂得了什么? 用1-2句话写下你读这个故事后的收获。2.摘录我们喜欢的语句。
【巨人的花园分析】推荐阅读:
《巨人的花园》教学效果分析10-04
巨人的花园207-25
巨人的花园对比10-13
《巨人的花园》说课稿09-06
《巨人的花园》第二课时教学反思06-20
《巨人的花园》第一课时教学反思10-23
巨人花园教学设计09-18
第二课时《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07-27
《巨人花园》续写作文250字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