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存在问题与对策(精选14篇)
1.当前农村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一
浅析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08-03-18 作者:梁旭 朱光金 张雪 访问次数:177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各地应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群众,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拓创新,强化政府引导,加大帮扶力度,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地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现就如何有效推进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2006年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以富裕农民为中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支撑,以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关键,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为保障,做好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全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并决定用两年时间在南宁市武鸣县和原邕宁县所辖区域开展新农村建设连片试点工作,要求各市、县选择城市县城周边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试点示范,带动面上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优势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各地把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加快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二是农民收入大幅提高。2007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2007年突破3000元达3224元,同比增长16.4%,增幅创1996年以来新高。;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近年来,通过相继实施的“村村通工程”、“万村千乡工程”建设,广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农村消费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但要使农村消费环境能够得到进一步改善,必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来完成总投资65426万元,其中生态能源、教育文体、医疗卫生、广电通信、屯内绿化、村屯规范等投资8986万元;四是新型农民培训不断深入人心。全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超过300万人次,培训农民工130多万人次,累计外出务工人数超过700万,劳务创收约220亿元;五是农村社会事业发生可喜变化。全区所有县(市、区)提前一年完成“两基“攻坚任务;63 l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免交学杂费,24.5万家庭困难学生得到生活补助,真正实现了“上学不交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达到40个,1809万农民参加了“新农合“;全区有59个县(市、区)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贫困人口再减少了10万人;六是村容村貌文明风尚呈新变化。全区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结合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着力开展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圈等“五改”活动,让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七是基层组织民主建设不断得到巩固。全区深入开展和实施“三级联创”、村级组织“五村、两规范”建设、“四个培养”等活动和工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加强,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二、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上下不统一、不对应,职能不明确,不利于工作协调
广西自治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在自治区农业厅,办事人员主要从其农业厅内抽调部分同志组成。新农村建设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从自治区农业厅职能来看,难以协调这项工作。全区部分市、县只下一个文件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但是新农村建设的办事机构、人员、经费、设备没有真正落实;新农村建设的日常事务工作,没有专门机构、人员具体实施和操作。有的地方领导力量不到位,工作没有思路,资金不落实,问题不解决,几乎完全停留在农民自发建设的阶段。
(二)一些地区的部分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一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部分县(区)、乡(镇)、村领导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部分农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面拨的款,所有的建设项目资金都是上面扶持安排的,自觉主动地参与性不高。二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理解上的误区。只重硬件建设轻生产发展,以为修了几条村路,盖了几幢新房,清理了房前屋后的垃圾就是新农村建设,忽略了生产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
(三)连片试点推进的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急于求成、简单粗糙的倾向
一是投入资金分散,难以有效整合资金。新农村建设涉及部门多,上级投入资金渠道按部门下达,一些单位对试点建设选择和项目审查标准不一,投入分散资金不能有效整合,影响建设效果,且条条框框多,不利于实施单位具体操作。二是时间紧、任务重,准备工作不够。新农村建设项目多而广,缺乏规划设计人员,规划滞后,一些地方规划进度慢或者根本无规划,新农村建设无章可循;工程技术力量不足,特别是村、屯道路建设质量监管工作不到位,真正掌握技术的施工质量监管员少。有些村屯道路建设没有施工质量监督员,全凭施工单位良心施工;有的在建道路路基坎坷不平,高低相差很大,达不到施工质量要求,施工人员照样施工,使道路质量存在很大隐患。三是统一政府投入标准,工作方法简单。无论是平原,还是丘陵山区,不分富裕村屯,还是贫困村屯,通村道路、通屯道路和沼气池等建设项目的专项补助资金标准都是一个样,致使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建设质量参差不齐,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负担苦乐不均。
(四)新农村建设项目专项补助资金不足,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负担重
以农村道路建设为例,通屯的道路都是机耕路,路基不好甚至没有路基,根据新农村道路建设的技术指标要求进行施工测算,通屯道路按路宽3.5米、18公分厚水泥算,水泥路造价在17万元/公里左右,若按政府补助通屯道路12万元/公里、群众必须自筹3万元/公里计,每公里资金缺口约2万元左右。以村屯规划为例,自治区、南宁市下达给邕宁区村屯规划设计任务415个,目前实际完成规划任务不到一半,原因是规划设计经费不足。据规划部门预算,每个规划点所需规划测量设计费不低于6500元,但自治区、南宁市仅补助每个村屯规划测量设计费2250元,规划资金缺口较大,城区财政困难,配套资金未到位,并且乡镇又无资金投入,较难完成上级下达的规划任务。2006年,邕宁区完成村道建设17条137.5 1公里,屯道建设53条115.75公里,其中群众自筹资金投入村屯道路建设已达1225万元。2007年全城区要建设488公里屯道,农民还要集资1500万元左右。同时,新农村建
设还要投资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体、村屯绿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电信等项目,这些项目也都要农民按一定比例自筹资金解决,农民自筹资金负担重。
(五)“重建设、轻管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没有规范性的维护管理措施
通过新农村建设,建成了一大批村屯道路、小型农田水利、人畜饮水等公共基础设施。我们在试点区县调研时看到,一边是热火朝天的修了通村道路,又修通屯道路,一边是竣工不久的村屯水泥道路路面出现了破损、坑洼、翻沙等现象。问问一同调研的县乡同志,村屯道路的维护谁来做?大家相顾茫然,一脸无奈。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迫切需要规范性的维护管理措施,不然一定会出现有新村没村貌,建的起养不起的情况。
三、加快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领导机构,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切实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到领导机构落实、工作任务落实。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应当担任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明确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相应责权,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总协调单位,具体负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制定、综合协调、工作指导、工作调度和监督检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为了能够使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建议自治区、市、县(区)把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设立为一个政府议事协调办事机构。
(二)探索建立一个政府、农民群众和社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应当正确处理国家扶持和农民自强的关系,既要保证国家扶持资金的到点到位,又要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引入参与式服务的方式,扶持经过村屯农民群众讨论,当前农民群众最需要的建设项目,把目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为我建设”、“要我建设”变为“我要建设”。同时,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集中全社会的力量深入持久的共同推进全区新农村建设。
(三)因地制宜、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分类指导
根据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结合广西农村发展中的不平衡性,视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推进新农村建设。一些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的经济比较发达,农民收入水平较高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按照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着力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大村容整治力度、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下功夫,为其他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探索经验。同时,可以采取市场化的办法,选择3—5个大中城市富裕的城郊地区,开展引导房地产企业参与投资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允许房地产企业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民宅基地上,进行商品房小区和农民回迁房新区建设;农民人均纯收入在3500-2500元的大部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自身积累能力还比较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比较多,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农村经济放到重要位置,同时协调推进其他各项建设,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新农村建设路子;一些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500
元的地区,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素质、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等方面,确保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实惠。
(四)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切实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一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府对农村投入增长的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重在“多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自治区政府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二是应当以县域为单位对农业政府性投资进行整合。积极开展以县域为主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全面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包括扶贫、以工代赈、农业、畜牧、林业、水利、能源、交通等专项资金,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用途不改的原则,实行项目资金到县一级的统筹使用和统一管理,变分散式投入为捆绑式投入;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通过整合资金,明确鼓励、支持以县域为单位根据当地实际,确定不同区域、不同村屯的建设项目专项资金补助标准,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积极稳妥推进项目建设,保证项目建设质量,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明确政府、农民和社会的职责,建立激励机制。新农村建设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强化公共服务,教育引导农民。让财政资金投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要完全包办。拓宽农民的思路,帮助农民熟悉市场、找准市场。抓好示范工作,培养起值得农民学习的“土专家”、“田秀才“、种养大户、农民企业家,或为农产品开发、销售服务的致富带头人等典范,逐步建立农村人才激励机制,树立起农民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四是加快建立吸引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的辐射,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农民的服务。要形成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自治区财政要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项目扶持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五)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确定重点投资项目
建设新农村,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进行指导,必须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各县(市、区)政府要组织建设、土地、发展与改革、农业等有关部门,以村委为单位,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以中心村为重点,以农村现代化为标准,对村庄、道路、学校、卫生所、商业网点、产业发展进行全面规划,统一布局。规划起点要高,布局要合理,突出特色,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在规划的基础上,加强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研究,按照轻重缓急的要求,确定建设重点,研究和提出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要将农民最需要、最迫切、影响最大、见效最快的项目作为重点建设项目,积极争取上级和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
(六)充实工程质量监督员,加强新农村建设项目工程质量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新农村项目建设质量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一是从市、县有关部门抽调工程技术人员到乡村指导项目工程建设;二是聘请大、中专理工类毕业生参加新农村项目建设,担任项目建设质量监督员工作;三是从有项目建设任务的村屯选派政治素质好、身体健康、责任心强、有工作能力的村民或村委干部担任质量监督员。政府和有关部
门要举办项目建设工程质量培训班,培训质量监督员。通过技术业务培训,使监督员明确工程质量监督的标准、技术要求和工作方式方法等,能够担负起监督项目建设施工质量的重任,确保工程质量。
(七)继续抓好试点,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和方法
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建立自己的试点,并深入基层和农户进行调查研究,与广大干部群众共同研究新农村建设蓝图。要从规划做起,确定试点村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切入点,需要采取的对策措施,帮助群众解决建设过程的困难和问题,在实施中逐步摸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法、途径,以便更好地指导面上的实践,防止工作的盲目性。特别是连片试点区县的领导同志,应当坚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三分建、七分管"的原则,高度重视已经建成的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问题,通过调研,根据当地实际,按照通村道路、通屯道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人畜饮水安全工程等公共基础设施不同的维护管理要求,建立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规范性的维护管理措施。(转载请注明来源为资源网)
2.当前农村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二
1 农村农业技术应用现状
农业是我国最基本的产业, 是保证人民生活的前提和基础,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 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技术推广是指对农业的最新技术和现代化手段进行宣传和普及, 其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示范、指导、讲解、咨询等一系列手段, 将农业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去, 从而提高农产品质量, 保证高效优质生产。由于近年来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农业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11年, 我国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只有53%, 与发达国家的64%~83%相比, 存在明显的差距, 加上我国农业市场的逐步开放, 国外的先进农产品技术不断涌入, 给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 积极转变传统农业理念, 在农村地区积极推广农业技术, 实现农业生产各阶段的技术创新已是大势所趋。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我国农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广大农民没有意识到农业技术的重要作用, 一味地沿袭传统的生产方式, 不注重先进设备的引进, 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二是农村政府在农业技术推广中没有切实发挥作用, 政策规章不健全, 资金投入力度小;三是农业推广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 达不到为农民服务的要求;四是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型设备没有进行合理利用, 阻碍了农民获取知识的速度, 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3 对策
3.1 提高农村农业生产者对技术推广的认识
在农村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广大的农民群众, 为保证新技术、新设备的有效应用, 就一定要让他们了解新技术的重要作用。对此, 各地区要加大对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普及力度, 开展教育活动, 让他们了解到计算机、互联网的优势特点, 并适当组织一些活动进行有效宣传。例如, 带领农业生产者走进生产基地, 让他们亲眼目睹新技术应用下农产品的生长情况, 从而开阔他们的眼界[1,2]。
3.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完善技术推广内容
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 并且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作保证。因此, 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业技术创新应用的重视,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及时引进先进设备, 并适当的给予政策支持, 从而保证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在此基础上,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注重技术的实际推广效果, 在技术讲解的过程中明确了解农业生产者的内在诉求, 尽量做到有的放矢。例如, 在推广某种子的种植新方法时, 不仅要讲解如何种植会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还要让农民群众学会挑选优良种子, 合理搭配作物品种, 才能提高产量[3,4]。
3.3 坚持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 逐步提高推广者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目前, 计算机、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了推广农业技术很重要的手段, 它能够提高技术的普及速度, 使农业生产者在第一时间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 并实现资源共享。另外, 要不断提高技术推广者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 并积极派遣有潜力的技术人员对外进行交流学习, 做到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4 结语
总而言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逐步加快, 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问题, 是保证我国农业整体水平的基础。因此, 各地区一定要加大技术推广力度, 保证农业生产者了解新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我国农产品的高效生产, 实现科教兴农战略,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董金和.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状与改革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05.
[2]周国学.新时期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与运行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 2007.
[3]丁慧媛.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向适度规模现代农业转化的方向与机制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2.
3.当前农村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三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信息技术教育 问题 对策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突飞猛进。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规定了“中小学计算机课将被信息技术课取代,并列为必修课”。2003年9月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也指出,“实施农村中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它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然而,目前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尤其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却不太乐观,依然存在问题。下面笔者就从问题入手,谈几点解决对策。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占国土面积的近60%,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却较为缓慢,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也相对较低,尤其是我国西部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十分落后,虽然个别学校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与城区校相比,仍显滞后,暴露出诸多问题。
(一)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
若学校领导对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不足,就会严重制约信息化的发展。由于師资培训、办学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仍未彻底丢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甚至在教学实践中对信息化环境没有需求。有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可有可无,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不到丝毫作用;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无需用多媒体设备,一张嘴加一支粉笔照样能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说,“我电脑水平差,不会制作课件,以后慢慢学”……不可置否,当前的教育考核尚不能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方式来评定学生的全面发展程度,以升学率来界定学校教学质量、以学生成绩去评价教师育人水平,甚至“填鸭式”教学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这就导致了农村中小学领导、教师在思想上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的偏差,他们觉得信息技术对农村孩子来说只是个“遥远的传说”。
(二)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高,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对农村中小学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即便是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任课教师也只是其他学科的兼职教师,而非本专业毕业或未受过专业培训,他们根本不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理论水平和课程实施能力,其信息技术水平低下,只能进行简单的电脑操作而已,教学也只不过是照本宣科,边讲边学,边学边教学生操作,一旦出现程序或机械故障,教学便会瘫痪。再者,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广大教师的共同参与和实施,但大约近90%的教师不能熟练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平时也不会电子备课,更不可能对计算机操作自如,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文字输入、排版和上网查阅资料的工作。农村教师中小学信息技术水平低下,整体师资力量薄弱严重制约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和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
(三)设备未充分利用,不能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
近几年,随着国家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大力实施,目前各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设备日益齐备,但各课程教学严重脱离现代教育手段,缺乏与信息技术的有效、合理整合,教育教学中设备的使用率极为低下。偶尔的学科辅助教学运用,也是以“课件播放员”——教师的鼠标点击为主,学生观看屏幕回答问题,多媒体设备强大的网络、超文本和交互式等辅助功能得不到有效开掘,就连一些学校配备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也只用来播放课件。就是安排了每周一节信息技术课的学校,其教学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任课教师只将学生带入微机室,安排学生上机自由操作,虽然学生喜欢电脑,主动性也很强,但他们根本就是在违规操作,既养成了不良学习习惯,又损坏着计算机。这种没有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没有系统科学的教学目标且教学混乱不堪的课堂已成为当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大通病。
二、解决对策
(一)主动转变观念,正确看待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首先,学校领导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其次,学校要利用教学教研会议、校本培训等途径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并打破教学环境的时空限制,实现课堂与生活的生动联系,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加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培养
培养一支高信息素养的师资队伍对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有一套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或手段)作为学校校本培训和年终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注重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常用教学软件的培训(包括Office系列、Flash、PowerPoint等),使中青年教师都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其次,要培养学校信息技术教育骨干教师,使其担当起管理和维护设备、开发信息教育资源的重任,并能通过他们带动更多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于课堂教学;再次,要定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专项教研活动,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确定教研内容和方式,采用案例教研,使教师在交流研讨中接受科学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探索新的教学结构,促进学校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养的整体提升。
(三)运用CAI优化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合理运用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有效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高效课堂理论认为,实施信息技术教育,适时运用CAI教学有利于创造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平台,让学生结合学习内容和需要利用信息手段技术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自主进步。
4.当前农村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四
在当今社会,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基层教育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我们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与挑战。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社会日益呈现出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社会矛盾形式多样化等趋势,这些都强烈影响着我们工会工作的开展。因此如何开展好新时期的工会工作,使基层工会组织真正发挥其社会职能作用,真正成为教职工之家,已成为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农村学校基层工会工作存在的问题
主要存在了以下问题:
1、对工会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
有些农村学校校长、中层领导、工会主席和教职工对基层工会工作的任务、性质、职责认识模糊,更没有压力感,责任感。有些同志甚至认为工会工作是可有可无的,只要抓好自己手头其他本职工作就可以了,对工会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对新时期工会工作不了解,这对基层工会工作开展是极为不利。同时少部分农村学校党政领导不懂《工会法》,不重视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2、工会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从目前农村基层工会队伍现状来看,工会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理论和业务水平跟形势不相符;有的年龄偏高,有混日子思想;有的年龄偏小,虽有积极性,但缺乏经验;甚至有的只顾忙于其他所谓本职工作,对工会工作不闻不问,形同虚设,即使开展一些活动,也是硬着头皮,应付了事而已。
3、工会工作缺乏主动创新
个别农村学校领导干部和基层工会工作人员思想观念陈旧,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上,独立性较差,只要上级工会安排工作,就照搬照抄,搞一些突出活动,根本不讲方法、效果;有的工会工作人员主动性较差,片面认为工会是接受党组织领导,往往党组织推一推,自己才动一动,不思进取,满足于现状,工会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有些同志适应不了当前工会工作的需要,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抓不住工作重点;有的自身认识不足,自己不重视,敷衍蒙混,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往往是做些表面上的工作,应付上面检查了事。
4、工会工作制度落实不到位
完善的工会工作制度会为基层工会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但制度制定得再好,关键在于落实才能见到实效。但从考评中看,农村学校基层工会存在着制度落实不到位现象:一是教职代会制度不落实。对涉及教师利益的重大决策的会议需召开教职代会讨论的,往往以行政班子会议代替;二是校务公开制度落实参差不齐。有的学校基层工会虽制定了完善的校务公开制度和确切的公开时间、内容、方式、方法等,但只是当作一种摆设,“校务公开栏”内容不全或是过期的内容,有的公开不是教职工身边的想要关心的问题,起不到民主监督、促进廉政建设的作用。
二、加强农村学校基层工会工作的对策
1、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目前随着国际形势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度发展,新事物、新知识、新问题层出不穷,给广大工会组织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基层工会工作人员除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责任感外,还要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理论素质,熟悉《教师法》、《教育法》、《工会法》、《劳动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并在工会工作中逐步提高协调组织的能力。上级工会组织要拟定相关课题,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加大对基层工会干部的培训力度,每年举办1—2期工会干部读书班、研讨班,以适应新时期工会工作的需要。
2、方法创新,稳步推进
创新是基层工会组织的灵魂。实践证明,基层工会只有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努力实现基层工会由福利型、活动型向建设型、创新型工会转变。首先,基层工会工作要在运行机制上创新。一是坚持召开每年一度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发挥好职代会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二是工会要做好校务公开工作,及时公开教职工关心的学校改革发展重大决策、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学校领导干部廉政建设等情况,还全体教职工予知情权、监督权;三是坚持教职代会民主评议干部工作,严格按照上级组织要求的程序开展民主评议,而不是应付检查,敷衍了事。其次,基层工会开展活动应该结合教育形式发展的特点,如我市今年开展的教育“四个提升年”工作,基层工会应组织教职工积极参与“四个提升年”活动,探讨灵活运用师德教育、教师技能培训、教师岗位大练兵等手段,充分调动和保护教职工的积极性。基层工会工会人员还要深入教职工,了解教职工心理需求,把握教职工心理脉搏,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多做尊重教职工、关心教职工、理解教职工的工作。
3.理顺关系,切实维权
在新的形式下,基层工会主席要善于理顺党政与工会、工会与教工小家、工会与教职工的关系,为基层工会争取合理合法的地位。同时基层工会应及时向学校党政汇报工会工作情况,要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各项重大事项的决策,要善于运用网络手段来开展工作,通过建立“工会电子信箱”等网络平台,收集教职工意见,化解教职工矛盾,密切党政工关系,从整体上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切实为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为工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4、开源节流,增强活力
5.当前农村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五
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出现了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农村土地承包矛盾与纠纷问题尤为突出,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为此,汤原县纪委对当前农村土地承包中出现矛盾和纠纷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初步掌握了农村土地承包矛盾和纠纷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存在问题的根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一、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矛盾与纠纷的情况
1、发包方提前终止合同,承包方要求继续履行,此类纠纷在村委换届后表现更为突出。
2、在承包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物价上涨,土地使用价值提升等原因,致使原承包费过低,发包方要求提高承包费,双方发生纠纷。
3、承包方因经营不善,没有取得预期效益,或取得效益过低,导致拖欠承包费,从而造成土地纠纷。
4、因妇女离婚、出嫁等原因未能取得或少取得承包地,而引发纠纷。
5、部分村由于1998年第一轮承包未到期,导致二轮承包时间顺延2-3年,使一部分村民该分地的未分到土地,不该分到土地的确分到了土地,出现矛盾与纠纷无法解决。
6、二轮承包时,由于农民负担较重、农作物价格低下、种田比较效益低,一些村民外出打工,放弃土地承包权,或村组织没有给打工村民预留耕地,现在,这部分外出打工人员回来要地引起矛盾与纠纷。
7、农户因债务将承包地私自低价流转多年,现生活困难,想收 1
回承包地或提高承包费,经合同双方协调未果而引起上访。
8、由于执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原则,新增人口无地要地的上访问题频繁发生。
9、自然灾害或征用土地造成的少地问题占土地矛盾与纠纷。
10、历史遗留问题,如因拖欠农业税、提留统筹而被收回至今又无地可发包的问题;一部分村民多地、另一部分少地,村组织机动地多年发包而引发的土地矛盾与纠纷;因地界不清或历史原因与部门单位之间的土地纠纷等。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1、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已颁布实施,但是由于实施时间较短,相关配套规定和司法解释较少,往往土地承包案件又非常复杂,涉及到许多民间习惯、村规民约,调解和仲裁工作感到很吃力。
2、农民的文化素质法律意识整体偏低,在发生纠纷时不太懂得怎样进行维权,使部分农村土地承包的矛盾与纠纷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3、合同形式不规范,在对外承包土地时,基本上都能签订书面合同,而在具体经济组织内部都很少签订书面合同。另外,以前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内容不具体,发生纠纷时,双方难以说清。
4、根据法律规定对外承包土地等重要事项需经过民主议定程序,即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公开决定,但实际上部分村的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很难召开,更不要说民主议定重要事项了。因此许多土地承包没有经过此程序,有的甚至只是几个主要的村干部决定后,就对外承包。
5、村委的换届选举引起承包合同纠纷普遍存在。现在农村选举
制度在实行中不完善、不健全,竞争中混杂着家族势力等非正常因素。新一届村委上台后,或因承包方是竞选对手的人而进行打击报复,或对前任村委工作不满意,找种种理由,随意解除合同另行发包给他人,造成纠纷。
6、村组干部素质差,工作能力有限。在因人口变动需进行土地调整时,不能正确理解或严格执行政策规定,分地不均。并且有的村干部无所顾及,用手中的权力钳制农民,以此收受贿赂,索要钱财,或以权谋私搞暗箱操作,给自己的亲友多分地、分好地。
7、歧视妇女,损害妇女的承包权。《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农村在划分责任田、口粮田及批准宅基地工作中,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但有些地方在承包过程中明显歧视妇女,剥夺出嫁、离婚妇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妇女出嫁后发包方要求收回承包地,妇女离婚、丧偶时土地承包经营权得不到保障。
8、村组织无预留机动地。一部分村在二轮土地承包发包中没有预留机动地,或已预留机动地的,因化解村级不良债务将预留机动地长期发包,导致无地或少地的村民暂时不能获得承包地。
三、对策及建议
1、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相配套的地方法规,完善土地承包的具体实施意见、细则,以便为及时妥善解决土地承包纠纷提供充足的法律依据,提高可操作性。
2、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政府要加强农村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要优先安排缺地或无地农民参加非农岗位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通过输出劳务增加这部分农民的收入。发展乡村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无地农民创造大量就业岗位。
3、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政策与法规。对二轮土地承包中,一些户口在,人不在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没有分得承包地。有地源的地方,应补给这部分农民承包地。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协议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维持原协议不变。对新增人口和劳力,依据“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规定,原则上不给补地。对农户因欠村集体债务,二轮土地承包时没有取得承包地的,有地源的地方要补给承包地。取得承包地被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回的,能退回的要退回。农民自愿以抵债并与村签订协议的,应维持原协议不变。
4、发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要加大对村组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理解和执行国家政策的能力。强化对村基层干部行为的监督,对其不经民主议定程序的行为及时介入,给予纠正,对工作能力低下,群众意见大的干部要坚决撤换。
5、加强对农村妇女的保护。彻底消除“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等陈旧思想。对已婚妇女户口土地二轮土地承包前已迁入现居住地,现居住地有地源的,应予补地;在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原居住地不得收回承包地。
6、坚决纠正农村土地承包中的违法违纪问题。对在土地承包中,少数乡(镇)村干部偏亲向友、低价发包、中饱私囊等群众反映强烈的要严肃处理,并将结果向群众公布。对个别农民和个别职工无理闹事的,要果断依法严肃处理。对少数干部暗中挑起事端或发生冲突时不作为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7、做好土地规范化管理工作。一是加强土地承包管理规范化建设。要结合本地的实际以县为单位统一土地台帐、土地承包档案、机动地、“四荒”承包和土地流转合同,以村为单位建立农村土地承包台账,对每个农户的家庭承包地、机动地、“四荒”资源和流转土
6.当前农村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六
当前,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有效控制了人口自然增长过快势头,进入了推行优质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但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提出和实践,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呈现出执法环境的深刻变革,干部群众思想的深刻变化,工作体制机制的深刻转变,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呈现明显弱化的趋势,急需进一步分析、研究,采取刚性措施予以解决和处理。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我深入乡村,对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存在问题
(一)社会阶层深刻变化,群众思想千差万别,低生育水平反弹。一是由于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贫困人口减少,农村育龄妇女家庭负担的减轻,小孩抚养成本的降低,导致原本只要一个小孩的,现在又想生育第二个,这是导致低生育水平反弹的重要因素;二是是现在正处于又一轮生育高峰期,上世纪70-80年代出生的人,现在正是生育期,他们想生二孩欲望性很强。三
划生育工作面广,内容复杂,做人的工作没有一支强有力的工作队伍是不行的。当前乡镇干部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乡镇计生办主任工资待遇享受科员级别,负责的工作任务和承担风险责任比其它部门分管领导还要重;同时,基层干部待遇低,与县直机关干部相比做的工作多,担的风险大,待遇却很少,明显不公平;再者就是计生工作缺少激励机制,作为“一票否决”工作奖励不多,处罚倒不少,片面的处罚只能导致计生工作无人愿做,就是迫于组织压力做了,也只是完成任务的态度,没有任何工作积极性。
(四)新时期农村计生工作空间缩小,方式单一,计划生育工作手段弱化。当前的计划生育工作不再是过去的一律用强制手段控制生育数量,而是为对象提供优质服务,依法行政。乡镇的执法主体资格被取消,对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只能一律采用柔性手段来实施,如政策解释、做思想工作等。面对部分逃避、抵制计划生育工作的对象,就束手无策。例如:有的对象利用家庭老、弱、病、残人来威协,利用社会渣子来干扰,引起不明真象群众聚会,在各地不胜枚举。这些人以一带十,从而造成整个计划生育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五)流动量大,管理成本增加,基层难为无米之炊,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大。要稳定低生育水平,流动人口
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甚至有更多百姓加入躲避、对抗缴纳社会抚养费的行列,造成计划生育整体工作软化。
(七)各行其事,各自为阵,部门配合协调差,难以形成计划生育工作整体合力。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人能完成的,它必须由各部门的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来完成。尤其是有的医院在接收产妇时不凭有效证件接待、记录,也不向当地计生部门及时反馈情况,导致政策外怀孕异地出生。而公安和计生部门也缺乏有效对接,很多基层派出所完全按照公安部门内部规定办理户口和身份证,没有利用职能认真查验计生部门相关手续,也没有认真开展严厉的溺婴、非法鉴定性别等非法犯罪的惩处;教育系统也缺乏对学生行之有效的计划生育知识宣传教育,导致未婚青年早孕、早育现象逐年上升。
二、几点对策
(一)加大典型案例宣传,着力维护计划生育政策权威,尽力营造农村计划生育工作良好氛围。搞好宣传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先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有利于工作的推进。当前,除认真宣传贯彻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外,要加强典型突出成功查处案例的宣传力度,用身边人身边事触动群众的神经,树立百姓计划生育工作作为国策的权威。强化计划生育刚性政策
坚持以人为本,开展村民自治,发挥群众的参与意识,使群众对计生工作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由“治民”走向“民治”。结合当地农村的生活实际,对个别计生限制性政策做好适当调整。
(四)尊重客观,解决实际,加强计生干部队伍建设。根据当前计生队伍老化、待遇低、思想不稳定的现状,切实加以解决。一是对当前计生队伍特别是村级专干队伍进行调整。充实一批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年轻计生专干队伍;二是减轻计生专干工作压力。将计生专干兼职的其他工作尽量减少,使其有时间、有精力从事计生工作;三是切实解决乡镇计生办主任级别和待遇,以利调动其积极性;四是提高专干待遇。从事计生工作的干部相对其他同志来说,工作量大、责任重,在通常的待遇基础上增加一定的补贴,让其劳有所获,稳定人心;五是尽量减少政治压力,让其放心大胆工作,而不是提心吊胆工作。按各级要求,我们的计生干部是计生政策的执行者,计生工作业务指导者和操作者。计生工作是大家的事,但在现实工作中,我们的计生干部却成了所有计生工作的承包人,所有计生责任的承担者。五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计生主管部门要深入基层指导工作,帮助化解矛盾,解决难题。
(五)进出联动,从严管理,探索流动人口有效管理方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流动人口的队伍越来越
7.当前农村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七
海州区韩家店镇位于阜新市的西南部, 土地总面积3759公顷, 所辖9个行政村, 农村住宅用地629公顷, 户均住宅面积0.03公顷。全镇住宅建设不均衡, 城乡结合部及阜东路、外环路两侧农村住宅分布密集, 全镇呈西繁荣东落后的现象。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 宅基地更是农民安居乐业的“立脚之基”。根据这几年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经验, 感觉目前农村宅基地管理仍然是土地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1 存在主要问题
1.1 政策误解, 意识淡薄
由于宣传贯彻不到位, 不少农民建房申请宅基地时存在误区:有的认为向村委会打了建房用地报告就可开工, 而不知道还要办理规划审批手续才能建房;有的认为只有在耕地上建房用地要申请、审批, 而在老宅地建房不需要申请审批, 另外有些农民认为土地承包30年不变, 误认为自己承包的土地是“私有财产”, 随意侵占耕地。因此类原因造成未批先建的现象时有发生, 约占新建农宅的40%左右。
1.2 旧房未拆, 违规建新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富裕后的农民建房时图方便, “想致富, 临公路”思想作祟, 在村道两旁竞相弃旧建新, 或在村道旁的承包地擅自违规建房。
2005年韩家店镇上王村、南瓦村在阜新市外环路两侧竞相建房20余户, 造成违法占用耕地10余亩, 经市局监察处罚, 拆除部分不符合规划的建筑;建新的同时旧房屋也未拆除, 造成宅基地虽闲置但难盘活, 以致集体无法将闲置宅基地进行再分配再调整, 实施旧村改造难, 农民自身的经济也遭受了很大的损失。近几年加强了监管, 此类现象有所好转。
1.3 盲目建设, 布局散乱
农民建房受传统思想影响布局散乱, 房屋朝向不齐。虽然乡镇都制定了村庄规划, 但或因规划点远, 农民不愿意去, 现实中一些地方规划实施不了, 形成“满眼新屋却见不到新村”的现象。农民建房布局散乱, 不仅浪费了土地资源, 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同时给国土部门管理带来了棘手的问题。
1.4 隐性交易, 查处不易
有的农民建新房未交旧宅地, 把原房转让他人。城市居民到农村用农民户购买房屋, 这种现象在离城市较近, 交通便利的城乡结合部村庄如西荒村尤为突出, 虽然政府加强管理, 但由于农村宅基地自发、私有问题是长期性问题, 难以短期内彻底解决。同时, 由于这些私下交易土地具有一定隐蔽性, 发觉查处有一定难度;即使发现查处违法也没有过硬的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农村村民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 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由于农村村民法律意识和思想觉悟不高, 自行拆除违法建筑。恢复被占土地原貌, 缺乏相应措施, 村民自行拆除无异于纸上谈兵。
1.5 少批多占, 一户多宅
在农村一户多宅和宅基地面积超标现象还比较普遍。工作中发现, 韩家店镇东瓦村圈套大院, 非常严重。由于该村地处海州矿矸石山东侧与太平区接壤, 地形多为丘陵和沟壑, 所以村民建房套院隐蔽性强, 管理起来难度大, 也有些是历史原因。例如在《土地管理法》颁布之前形成的宅基地, 一般面积都超标准。仅从韩家店镇全镇户均住宅面积约为0.03公顷数上看, 就超出本地规定批准面积的50%左右。
2 对策和建议
针对以上农村宅基地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我们认为应从土地管理部门的内部和农村村民外部两个因素下工夫, 采取措施, 进一步加大管理。
2.1 加强国土部门队伍建设, 内强素质, 外树形象
要针对基层国土部门人员负担的任务重等特点, 配强配齐一批政治素质强, 有责任感和正义感的人来担负“一线”国土管理工作, 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业务和法律法规培训, 为他们及时“充电”。以适应新时期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
2.2 抓制度建设, 规范村民建房用地
针对村民建房用地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 规范村民建房用地, 实行村民建房用地动态管理和预审制度、用地审批后实行丈量批放, 建房完工进行复核用地面积等制度严禁超占面积, 超范围使用土地, 真正实现“一把尺子量到底”, 并对村民建房用地实行公示, 接受群众监督, 避免“暗箱操作”。
2.3 加大土地法律和法规宣传
针对农民群众文化特点,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 通过宣传发动, 要村民深知, 宅基地依据法律规定, 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是集体赋予集体组织村民一种福利, 村民只具有占有权, 使用权, 无权处置。非法买卖土地及违法占地明显违背了国家法律和政策, 加大违法用地查处力度, 公开曝光, 真正使村民依法建房用地深入人心, 真正达到教育农民合理利用土地, 珍惜每一寸土地。
2.4 依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控制用地、集中建设”的方针, 编制村庄规划, 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村民建房是农民奔小康进程中, 富裕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标志, 也是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制中,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 “控制增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今年是辽宁省推进城镇化建设的第二年, 海州区西荒、民主、南营子等村都作为试点村进行了统一规划, 在规划的过程中, 我们国土部门要认真把关, 即要考虑建新地的选址, 符合村民的意愿, 又要兼顾节约集约用地, 做好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 进一步解决农民建新不拆旧, 村庄缺乏统一规划的难题。
2.5 加强农民建房审批与管理, 杜绝一户多宅, 少批多占现象的发生
8.当前农村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八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存在问题;建议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最有效措施,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进行探究,以促进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确因种种原因困难重重,要在基层推广农业技术,农技人员任重而道远。
一、农村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严重制约,农技推广难。
二是推广体系断层,行政干预过多,技术服务难以到位,服务对象难以接受。
三是农民素质偏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四是服务环节单一,推广效果难以提高。
五是技术人员知识提高和技术更新难,技术人员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少,没有实践试验。
六是推广经费短缺,服务功能难以增强。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
尽管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难,也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运用科学发展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抓出成效,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贡献。
1.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认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力量。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农技推广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各级政府都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要切实增加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弘扬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始终走在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贡献。
2.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一要把农技推广工作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很好地结合起来,与逐步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体系结合起来,促使人们自觉地加大农技工作推广力度,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二要加强舆论宣传导向,采取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热情;三要改变行政命令型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通过说服引导、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将农户和农技部门的责任权利结合起来,形成双方自愿、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
3.加强农民带头人培养,积极发展专业技术协会
许多农村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但形不成规模,缺乏农民带头人,缺乏示范带动作用。这就需要培养农民带头人,发展专业技术协会。要改变过去那种走过场式的培训方式,将培训的重点放在农民带头人的培训上,将技能培训转移到素质培养上。专业技术协会应始终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发展方针,把它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一是创办主体要多元化。可采取农村能人领头办、依托龙头企业兴办、村集体组织领办等方式。二是服务功能多形式。根据农民实际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产销结合服务型、产加销一体型、生产服务型等都是有效的形式。三是政府部门多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健全、完善与壮大,需要政府部门加强扶持、指导与管理。政府部门要帮助建章立制,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进行资金扶持,重点用于技术改造、加工、开发新产品等环节,培育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4.加强科技普及,提高农民素质与技能
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应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培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对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以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增强他们的业务素质。
5.进一步搞好配套服务
农技部门要充分利用队伍专、人才多、分布广、信息灵的优势,将产前的项目筛选、产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纳入全程配套服务内容。产前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产后切实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值,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6.构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9.当前农村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九
一、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包办代替一切,农民参与不进来。虽然地方政府和部门对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的积极性非常高,工作力度也很大,但是由于受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一些干部没能正确地摆正政府引导与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关系,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有效措施,进而把农民群众排斥在外,完全忽视了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发挥。镇村的很多新农村规划,是规划部门做出来的,农民没有说话的机会,严重挫伤了一部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在政府主导的强势作用下,一些农民也忽略了自身的存在,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部分村干部认为提不提新农村建设,要不要农民支持和拥护,对抓建设促发展没有区别。
2、盯着村容村貌作表面文章。弄几条便道,建个小花园,就是村庄整治、这些看似夸张的现象,成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追逐的样板。不少地方流行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的说法,认为只要“门面阔了”就是小康。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误导着搞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在实践上容易劳民伤财,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使新农村建设在农民群众心目中大打折扣。对于新农村建设,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指望两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农村。一些地方的规划不切合农村实际,损害了农民利益。
3、政绩为先的思想严重,试点村示范作用不明显。少数县乡干部头脑发热,热衷于立招牌,不想干真事,把新农村建设当作是自己政治上升迁的大好机遇,全然不顾实际情况和农民意愿,实施“达标工程”、“限时工程”和“指标工程”,希望在短期内就搞出“政绩工程”米。一些地方的“十一五”规划规定,20户以上的村都要通油路,都要盖新房子,都要按照新的统一的图纸建设。2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是对以前概念的简单重复,而是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全面、系统且完整。新农村建设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农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真正建立好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1、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民受益的长效激励机制。三农问题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增收缓慢。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关键是要确保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长期受益,从而激励他们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建设自己的幸福家园。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处理好与现代农业建设的关系,防止和及时纠正忽视发展农业生产的倾向,它的中心任务就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它的最重要、最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全面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此,一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收入得到更快的提高。二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让农民分享更多的社会福利。三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民主决策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江西省赣州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初始阶段,一些农民一听说要投入资金,又认为政府在搞政绩工程,积极性不是很高。但当地政府本着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原则,不急躁冒进,不搞强迫命令,先从解决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困难入手,派出大批新农村建设指导组下到乡村免费为村庄和农户搞规划,然后选定示范点以典型引路,农民从中得到了切实的利益,他们由最初的不理解到等待观望再到积极参与,最后水到渠成。由此说明了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这一基本着力点,尊重农民意愿,积极引导农民,才能得到农民的拥护,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
2、建立依靠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工作机制。新农村目标要求的实现,最终还是要靠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通过艰苦奋斗的努力来完成。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引领农民脱贫致富方面的积极作用。从现实情况看,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20字”目标要求,不是几句空洞口号,而是饱含着具体实在的内容,是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于一体的渗透各方面的综合建设。无论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还是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都需要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不可能是农民群众的自发行为,而直接组织领导的责任,必然是由“一线堡垒”和一线党员来承担。然而近年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就是要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各地党组织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体制、新任务的要求,在基层党建工作的思想观念、组织设置、队伍建设、工作制度、领导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从而有效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要打破过去以自然村建立党组织的传统做法,围绕产业发展和新型经济组织发展建立党组织;通过组建党群共富产业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经纪人与中介组织作用;实施党员“创业富民”工程和对无职无位党员设岗定责,为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新作用创设有效载体,彻底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信息不灵不敢富、新技能不懂不会富、实力单薄不能富”的“三不”问题。
10.当前农村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十
当前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年是实施六五普法工作的第**年。同年,**月**日,党的十八届**中全会提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同样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经过二十多年来法制宣传教育,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法治理念和法律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逐步增强,有力推动农村的和谐和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随着形势发展,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确立,特别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时期下,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出现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新一轮的困难和挑战。如何深入贯彻十八届**中全会精神,加强农村普法宣传教育,应引起法制宣传部门高度重视,积极主动研究对策。
一、当前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还留有“死角”。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广大农民开始自主创业,传统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加之很多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数量增加,农村人口流动速度加快,给集中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带来了困难和挑战。目前,有些镇、村对于法制宣传仅限于镇、村普法宣传栏宣传,而村民自觉学习法律知识较少,单一宣传教育形式不能适应当前农村普法宣传的形式和要求。部分镇、村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不够重视,抓工作落实力度不够,法制宣传浮于表面,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农民群众本身受法制教育面窄、效果差,导致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死角”较多。
(二)普法队伍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而农村法制宣传的主力军是广大镇、村干部。目前,部分村干部自身文化素质偏低,法律意识淡薄、法制素养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法制教育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农村干部在工作中仍存在重产业发展,轻法制教育现象,对组织群众,宣传新农村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国家法律法规,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实际工作中,遇到群众矛盾纠纷绕道走,了解问题表面化,分析问题简单化,解决问题一般化,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矛盾纠纷,致使群众遇事常常多头上访、越级上访或集体群访。
(三)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投入机制不够健全。目前我区大多数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镇级财力又不足,每年的普法经费投入为较少,财政无法过多的支撑普法经费。造成了普法资料紧缺,宣传物质基础薄弱的现状,直接反映出我区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投入机制不健全,从而影响了农村法制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二、全面推进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对策思考
针对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应着重采取以下几点对策:
(一)法制宣传的理念要坚持与时俱进,把握“基本点”,营造农村法制宣传大氛围。一是要树立农村法制 “大宣传”的理念。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社会工程,是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各部门都是普法的主体,都有向社会普及法律知识的义务,特别是行政执法机关负担起执法相对人普及执法法律知识职责,应将法制宣传教育纳入本部门执法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逐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大普法”、“大教育”、“大宣传”的法制宣传教育新理念和新机制。二是要树立全新的法制宣传动静联动理念。现代法律理念要求法律以权利为本位,保障公民民主权利,实现社会法治化。普法不仅是法律知识的传播,更主要的是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的培养。尤其在新的形势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法制宣传教育不仅要宣传静态意义上的法制,还要宣传动态意义上的法治,要通过各种法律知识、法制信息与观念的传播,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更要着眼于从人的内在需要出发来规范、调整和引导人的行为,最终实现全社会整体法律素质的提高,树立法治精神,实现法治社会。三是要树立“围绕农村经济发展抓普法,抓好普法促农村经济发展”的宣传理念。从大的方面讲,农村普法宣传是依法治国的前题和基础,是法律实施的途径和手段。从小的方面讲,是推动农民群众懂法、知法、守法、护法、用法的有效办法。因此,开展农村普法宣传,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有助于农民群众法律素质的提高和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不能仅局限于“守法”、“不犯法”,要从确立法律素质和法制理念出发,从一般的“守法”、“不犯法”向“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依法与管理、监督和社会事务”高度转变,整体推进,互相促进。
(二)农村法制宣传的内容要坚持实用性,针对“兴奋点”,以增强法制宣传的吸引力。针对农村、农民结构的层次性和法制宣传需求的多样性,在制定法制宣传计划时,既“求同”也“存异”,既安排《宪法》、《民法》、《婚姻法》、《治安处罚法》等共性内容,又要因人、因岗、因需而异,如安排《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劳动合同法》、《企业法》、《土地管理法》、《农业法》等个性内容,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按需施教,学以致用,时刻把脉不同层次农民需求的“兴奋点”,教育引导农民自觉依法守法致富闯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学会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农民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和能力,让农民亲身感受到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性,懂法的必要性,以此来激发农民的学法热情、用法原动力,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吸引力,使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逐步由“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状态,使法制宣传教育真正进村入户,深入人心。
(三)农村法制宣传的方式要坚持实效性,把握“着力点”,以增强法制宣传的渗透力。针对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多、分散性大、流动性强等特点,一些传统的“我讲你听”、“你说我记”的老办法已经难以奏效,需要我们从过去的“一支笔、一本书、一支队”老套路上走出来,在总结借鉴原有成功经验基础上解放思想,拓展思路,创新载体,把法律条文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宣传途径,变成通俗易懂、形象幽默、朗朗上口等群众喜闻乐见形式传播到千家万户。首先要将农村原有的法制宣传媒体、法制学校阵地向面上扩展,点上渗透,使其有效地发挥法制宣传教育的应有作用。其次要充分运用广播、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介,发挥其“触角”长,“射程”远,传递快,覆盖面广,形象直观,入耳入脑的优势,使农民走在路上能听到、坐在家中能看到、以耳濡目染的形式,把法律送到农民心坎上。再次开展行之有效的法制宣传主题活动。通过开展“法律咨询”、“以案说法”、“法律知识竞赛”、“现身说法”和小品、相声等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农村法制文化活动,发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点滴渗透的作用。同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宣传教育对象需求,改变过去枯燥的“灌输式”、“填鸭式”宣传教育的方式,创办农村“普法超市”、法制夜校,由农民根椐自己需求,进行“菜单式”、“订单式”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利用农民群众的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案来“现身说法”、“以案说法”,使农民感到法律是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用得上的好东西,真正有效地激发他们学法用法的浓厚兴趣。
(四)农村法制宣传的组织要坚持灵活性,选择“结合点”,以提高法制宣传的实际效果。针对农民生产、生活特点,根椐农民实际需求,统筹兼顾、见缝插针,因“类”制宜实施教育。对在家务农的农民,可利用下雨天或农闲冬休时间组织机动教育;对就近经商、务工的农民可选用早晚或节假日,避开经营、务工时间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对外出经商、务工的农民可采取邮寄法制宣传资料进行函授式教育;对农民中的党团员可结合党校、团校培训及平时活动开展阵地式教育;对农村年老体弱、没有文化的农民可上门走访开展谈心式教育。春节期间,利用农村走亲访友之机开展庭院法制故事会、法制报告会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还可通过劳动保障部门实行农民工外出务工前法制培训,发给普法合格者证书。对个体工商户和企业职工,特别是私营企业的职工,劳动、工商、普法依法治理等部门结合诚信守法经营教育开展应知应会法律知识教育,对达不到规定要求的限期补课。
(五)农村法制宣传的模式要突出可行性,挖掘“创新点”,把法制宣传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从农村法制宣传实际出发,创新法制宣传载体,积极探索新时期农村法制宣有效途径,创建农村“普法示范村、学法中心户、法律明白人”普法新模式,推动“六五”普法健康有序向纵深发展。
一是创建农村普法示范村。区法宣办制定下发创建普法示范村工作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对创建普法示范村的标准、措施和考核办法提出具体要求,纳入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各行政村分别成立由支部书记为组长、主任为副组长的普法示范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区、镇、村三级组织网络,建立健全普法宣传“五有”阵地,即各村有一所法制学校、一个法制宣传栏、配备一套法律图书、建立一支法制宣传队伍和一套完整制度和档案,“研究工作先学法、作出决策遵循法、解决问题依照法、言论行动符合法”逐步成为村干部和普法骨干的自觉行动。
二是培育学法用法中心户。以自然村庄划块为区,毗邻居住的农户为依托,按照群众自愿的原则,培育学法中心户。确定中心户数不受户数和人口多少限制,因地制宜,每区少则3-5户,多则10-20户。中心户要求“五有”:即有较好的家庭活动场所、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有一套法律宣传资料、有一定的社会矛盾调解经验。户主主要由一些农村老党员、离退休回乡老干部、老教师、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法律工作者或爱好者等组成,他们既是懂法守法先行者,也是法律知识的传播者。主要职责是:利用农村空闲、下雨时间组织邻居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宣传;二是利用调处民事纠纷等机会就事说法,宣传治安处罚法;三是利用红白喜事聚会等平台,宣传农村易风易俗等政策法规。
三是培养法律明白人。以开展“送法律进农村”活动为契机,依托、区、镇党校和村农民法制学校等阵地,对村支书、村主任和村调解员、村民代表、农村民营企业主等进行轮训。抽调司法系统律师、法律工作者组成普法讲师团,利用农闲、“三下乡”时间进村入户,现场解答农民群众的法律难题,面对面受教育。通过普法宣传教育,实现村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的意识明显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对经教育培养,符合“法律明白人”条件的颁发聘书,调整充实到基层法律宣传队、人民调解和法律顾问等工作一线,同时研究制定适合本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法律明白人”工程长效机制。
11.当前农村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土地流转;产权;管理机制
随着我国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土地流转成为促进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土地流转,将闲置、分散的土地资源流转给种植大户、科技能手及农业合作组织等,有利于土地资源整合,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作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地利用率,提升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同时也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安定。
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1土地流转规模发展迅速。据农业部数据表明,2009年末,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面积是15000万亩,流转比例12%。2013年末,我国流转面积为34000万亩,流转比例近25%,较2009年提高了14%。到2014年末,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40300万亩,流转比例提升到了30.4%。同时,2014年发布的土地面积为19003万亩,其中交易面积为0.3715亿万亩,对比2010年的数据0.1705亿亩和0.0548亿亩,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78.4%和155.0%。
2土地流转模式多样化。传统的土地流转形式主要有同村内转包、向外转让、土地互换、出租、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等模式。在流转方式上则有农民间自发流转、委托他人流转以及委托集体组织流转等。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不断推进,菜单式托管、全程托管、土地承租、土地入股、分季流转、土地托管等新型土地流转模式也不断显现。
3参与主体多元化。土地流转由曾经多产生于本村内部或亲友之间的自发流转发展为各类企业业主、专业技术人员、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济主体都参与其中的活动。
二、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出现的问题
1产权界定不明确。首先,产权主体不明。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农村土地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但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主体并不明确,无法界定集体经济组织的具体范围,是乡镇、村或是村民小组。在这种产权主体不明确的情况下,相应的土地处置权及收益权的界定与划分也不清晰,导致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虚化了相关利益主体。其次,缺乏对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的明确定义。缺乏对于集体所有权的使用范围及使用方式的规定。
2管理机制不完善。虽然近年来我国已加强对土地流转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但在农村土地流转实践中,仍存在大量的合同不规范,手续不健全,程序不合理等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在农村,特别是地处偏远农村的土地流转中,仍有相当部分是农户之间的自发流转,存在很大的随意性,通常并没有签订合法、规范的书面协议,而多以双方之间的口头协议进行流转,即没有经过土地流转的批准、备案或是登记。有的农户虽然签订了书面的土地流轉协议,但在内容或格式上也不规范,常常出现因缺少某些协议必需的条款或对协议双方相关权利义务的限定而导致日后出现纠纷时难以解决的情况。
三、相关对策
1推进土地确权登记工作进展。到2015年3月末,我国已对2065个县、15000个乡、镇及240000个村进行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继续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过程中,首要工作就是明晰产权。此外,要继续做好相关工作:针对不同地区确权工作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修改、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改进并提升确权标准,保证确权工作质量;对确权登记等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教育,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及技术水平等。
2健全土地流转的法制管理机制,推动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首先,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消除阻碍土地流转的旧思想,提高农户土地流转法律意识。通过合理的引导及服务,在充分考虑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创新土地流转的方式,鼓励探求多种有效的适度规模经营形式。大力支持将土地流转给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农户合作组织等
其次,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制定统一的流转合同文本,明确合同双方的权责利。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隐患做好相应的预备措施,尽可能将不确定因素将至最低。
最后,严格落实土地流转法律法规,规范农村基层组织行为,不得对农民流转土地进行干预,并且制定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土地流转的合同规范、制度保障、流转程序等,建立并完善土地流转的监督管理机制,使土地流转的规范有序推进,促进农村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12.当前农村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十二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更是农业的命脉。完善的水利建设是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水利更是民生之本, 农村水利建设可以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保障农民饮水安全, 从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然而, 2009年的中原干旱与2010年的西南大旱, 严重地暴露了当前中国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不足, 并且表现出共同的特征:农村缺水、农业缺水[1]。对此, 温家宝总理在西南旱区视察时表示: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水源工程不足, 灌溉设施不配套等均是当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有着这两场干旱的前车之鉴, 各地都应未雨绸缪, 加强当地农村水利建设。对此, 宋索玲 (2010) 指出,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好形势下, 农村水利建设的重点是防洪除涝、节水灌溉、河道清淤、圩区治理以及农村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 推广有效益的技术项目搞好技术示范工作[2]。当然,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重点又当有所区别。因此, 本文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 探讨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为加强农村水利提供建设依据。
一、农村水利建设存在问题
南通地处长江三角洲, 滨江临海, 江海岸线长,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 使得防汛任务十分繁重。建国以后南通共有17个涝灾年, 平均每2.4年发生一次。南通发生干旱的有16年, 大约2.6年一次。同时, 南通又是一个农业强市, 其农业发展不仅要满足于本市的需要, 还要为上海等周边城市提供农产品。因此, 在面对旱涝等自然灾害时, 其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健全、完善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农村水利设施的保障。尽管南通在农村水利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是与新农村建设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 水利设施老化, 排灌效益低下
南通地区排涝抗旱泵站和涵闸大多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 由于年久失修, 设备普遍老化, 大部分设备长期带病运行, 导致排涝抗旱成本高、效率低, 抗灾能力下降。这一点全国所有农村的情况都差不多, 水利设施基本上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 有些甚至修建于古代, 往后就很少有投入和修建工程了[1]。同时, 近年来, 南通地区一、二级河道通航船只大幅增加, 且吨位加大, 船只通行时形成的船行波对河堤产生较强的冲击, 加之河堤配套建筑年久失修, 导致部分地段河坡坍蹋, 严重影响了河坡两岸公路交通、居民住宅等建筑物的安全。
(二) 部分河道淤积, 水质污染严重
南通大部分地区为沙土区, 土质松软, 在雨水及地表水的冲刷下, 水土极易流失;河水引排时水位经常暴涨陡落, 影响河坡土体稳定;江水挟带泥沙形成沉淀, 受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 河床淤积加剧。
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生产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工业生活污水的排弃量与日俱增, 致使农村桥头、坝头、河坡、沟滩、河道成了天然的垃圾堆场和污水排放地, 水环境日趋恶化。
(三) 财政投入有限, 配套资金不足
尽管南通财政逐年加大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但与现实需求相比, 仍显不足。2003—2008年, 在农村水利建设上, 南通市级投入9 062.5万元, 各县级投入38 834万元, 投入总量达到历史高位, 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 这笔资金对农村水利建设可谓杯水车薪。而对这些有限的资金, 也没有做到集中统筹安排,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 凡向上争取的水利建设项目, 都需要地方配套资金, 而市县、乡镇财政基本属“吃饭”财政, 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配套, 从而给水利部门增添了压力。
2005年前, 村级农村水利工程主要靠“两工”支撑, 之后“两工”取消, 而现今靠“一事一议”难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影响了村级水利工程的实施。加之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利益因素牵制, 致使投资主体投资力度弱化, 多元化投资短期内难以实现。
(四) 管理体制不顺, 政策推动滞后
目前, 农村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小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 水利工程基本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建设管理模式, 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 致使建设与管理脱节, 水利设施毁损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分布在村组的水利设施, 有的长期无人管理, 有的即使有人管理, 也由于责任心不强, 技术落后, 造成站房破损、机械生锈、电机被烧、设备被盗。加之缺乏后续投入与维护管理, 一些水利设施徒有其名, 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单纯依靠行政措施, 不讲经济规律, 造成了灌区需水的不管水, 管水的不惜水。水价偏低, 水费征收困难, 水管单位运行管理经费严重不足, 水利工程灌溉效益逐年下降。
二、农村水利建设对策探讨
(一)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水利建设
1. 广泛宣传发动, 营造建设氛围。
加强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 通过思想引导, 让农民认识到水利设施与其他生产资料一样, 是农业的生产成本, 认识到国家取消农业税的征收、增加种植水稻的资金补贴以及改“两工”为“一事一议”等利农、扶农政策, 是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 帮助农民从农村水利建设由国家全包的误区中走出来, 从“谁投工谁吃亏”的传统意识中解放出来, 充分调动农民群众投入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科学编制规划, 提高综合效益。
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城乡统筹的全局和战略高度, 把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根据农村的现实问题, 有计划、分年度逐步加以实施。一方面, 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有计划地推进重点薄弱环节的改造和建设;另一方面, 要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做好节水灌溉规划, 推广渠道防渗技术。
3. 规范运作程序, 履行议事程序。
切实遵循“量力而行、群众受益、民主决策、上限控制”的原则, 真正体现民主, 尊重民意, 不能强迫命令, 不能违背税费改革政策;建立治水财务公示制度, 让群众参与决策管理, 实行工程建设“四公开”, 即工程规划公开、建设项目公开、质量标准公开、资金筹集公开, 让群众了解和参与工程实施的全过程, 增强其责任感和积极性。
4. 强化督查考核, 落实保障措施。
上级政府要在每年年初明确各乡镇水利工作任务和要求, 各乡镇要将当年水利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村、组和农户, 并纳入镇村干部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重点检查考核水利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情况、水利工程管护情况、水费和“一事一议”经费的征收使用情况、水资源管理情况, 通过加强督促检查, 建立政策保障机制, 有效促进农村水利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 加大政府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
水利是一项公益性极强的基础设施,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要保障财政投入。农村水利建设的保障性和公益性要求决定了必须将其纳入政府财政的公共框架。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国家和省政府扩大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建立健全了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要在经营城市的同时兼顾农村, 对每年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要在“投向、投序、投量”上科学规划, 统筹考虑, 合理安排。二要引导多方投入。政府要履行引导职能, 充分发挥好对国家和上级政府及相关方面各类各项扶助资金的牵线搭桥作用, 如国土整理、农业开发、水土保持节水灌溉、水库除险加固、防护林等项目工程。对于各乡镇而言, 除积极引导农民群众“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外, 在相关资金收缴支配上适当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上倾斜。三要鼓励民建投入。建立“民办公助”的投入机制, 对农民在农田水利规划区内自主建设和维护水利设施的工程, 给予不同比例的财政补贴;对一些涉及范围较大、跨组跨村乃至跨乡镇的水利工程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可采用“市里补一点、乡里出一点、村里贴一点、群众筹一点”的办法, 加快水利设施的建设和配套。
(三) 改革农村水利设施管理体制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水利设施管理体制的改革, 使农村水利建设步入良性循环。一要推进灌溉管理制度改革。推行“按田配水, 计量收费”的制度, 逐步做到用水科学化、制度化,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鼓励农民主动参与用水管理, 促进农民自觉科学灌水, 节约用水。二要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利益驱动机制, 对现有小型水利设施可实行市场化管理与商业化运作, 放开建设权, 搞活经营权。组织人员对能实施改制的小型水利设施全面摸底, 确定标的, 然后通过公开竞价, 在保持水利设施所有权不变的条件下, 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转让水利设施的经营、管理、使用权, 将水利工程的管理使用权农户或经营管理者手中。三要走“三民水利”之路。所谓“三民水利”, 指民主谋水利、民营兴水利、民众干水利。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一事一议”作用, 全面推进民建、民投、民管、民用的水利建管机制, 促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健康发展。四要组建农村供水、用水协会。对受益面广的水利工程, 鼓励组建供水、用水协会等中介组织, 充分发挥民建、民管作用, 用市场方式规范供水、用水行为。五要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水价要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核定, 既要保证灌区安全运行所需, 又要考虑用水农民的承受能力, 减少水费收取环节, 提高缴费率。
(四) 依法保护农村水利设施
各级政府和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利工程建设, 要严格按照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的要求规范管理, 严把质量关。同时, 要加大律法规的宣传和贯彻落实力度, 教育公民遵纪守法, 爱护水利基础设施;要对各地泵站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要明确和规范乡镇水管站以及水管员的职责, 使其承担起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指导和管护的责任。水政监察队伍要加大巡查力度, 对乱挖大堤、乱取砂石、乱设河障、乱倒垃圾淤塞河道港沟等人为破坏水利工程的行为, 要发现一起, 严厉打击一起。公安机关对盗窃、破坏水利工程设施的犯罪案件, 要加大侦察力度, 并从重从快处理, 依法保护好水利基础设施, 为水利工程正常运行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摘要: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更是农业的命脉。作为一个农业强市,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滨江临海的江苏南通防汛工作任务繁重。当然, 干旱也是该地区频发的灾害之一。农村水利建设对南通而言可谓重中之重。对此, 在分析南通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基础之上, 提出解决对策, 如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 改善管理体制等, 从而为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提供现实依据。
关键词:农村,水利建设,江苏南通
参考文献
[1]尹宏伟.西南大旱:从大灾到大害有多远[J].南风窗, 2010, (8) :54-56.
13.当前农村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十三
论文摘要:近年来,国家通过对农村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加强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的建设,基本改变了村级财务管理的混乱局面,但在新形势下又出现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笔者就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贯穿于农村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搞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农村稳定的前提。近年来,国家通过对农村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加强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的建设,基本改变了村级财务管理的混乱局面,但在新形势下又出现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一、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务管理较为混乱,执行制度不够严格
由于农村经济的特殊性,有些代征费用、企业发包、林地发包、集体财产变卖等收入,不开正式收据或者暂时不开收据的情况普遍存在。白条抵库和库存现金超限额现象也时有发生,少数村还存在收入不入账的问题。从近年查处的案件看,个别村干部就是抓住漏洞,趁机侵占资金。如在招商引资中,被征用土地获取的补偿费,按村民协商意见,集体留存一部分,余款分给村民。但由于每次补偿费到账后,滞留时间较长,分配不及时,在村民中造成极坏影响,给集体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
2.非生产性开支严重,集体资产大量流失
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集体除财政转移支付、补助收入外,其他收入微乎其微。加之村集体债台高筑,有些村干部思想消极,打着招商引资的招牌,请、吃、送人为扩大了村级非生产性开支。此外,村集体自购、建、销的固定资产没有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核算和管理,固定资产清理报废没有按照有关手续进行报批和核算,造成固定资产有物无账,有账无物的现象,集体资产大量流失。
3.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漏洞多
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没有经过工程预决算,仅凭施工人员的几张清单就现付结算,存在多估冒算、损失浪费集体资金的现象。
4.民主管理不到位,民主监督不力,票据管理混乱
14.当前农村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十四
农村集贸市场是目前农村牧区商品流通的重要渠道,是广大农牧民群众获取日常生产、生活必须品、出售农畜土特产品的重要交易场所。对方便广大农村消费群体、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创收和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对农村集贸市场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共同解决。
一、当前农村集贸市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开办者“第一责任”难落实。市场开办者本应是市场经营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对市场物业管理、商品质量、交易秩序、清洁卫生和消费者投诉等负有第一责任。但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农村集贸市场开办主体不明确,多以挂靠地方政府或村委会,极少数归个人所有,归个人所有的,市场开办者唯利是图,只是关心自己的收入,对于其它问题一概不过问,只要有收入,不管场内经营者是无照经营也好,假冒伪劣也好,市场开办者都可以视而不见。客观上,有的市场开办者为了减少管理成本,一般雇用临时人员来管理市场,这些管理人员文化水平低,缺乏管理经验,又未经过专门培训,很难胜任管理市场的工作。
(二)经营项目繁多,存在安全隐患。一是质次价廉的商品充斥市场,这主要是因为农村消费者属于低消费群体,买东西只图便宜,而且识假辨假能力差,为其销售这类商品提供市场。二是食品经营问题多。在农村集贸市场内,食品经营户以大量天然经营的方式存在,经营食品极其落后,卫生条件根本无法得到保障,过期食品充斥市场,一整治就溜之大吉,整治结束后死灰复燃,在日常监管中和管理人员搞猫捉老鼠的游戏,为有效监管带来诸多困难。三是经营场地卫生条件差,经营场地和经营设施简陋,卫生条件极为恶劣。
(三)无照经营行为普遍存在,埋藏重大安全隐患。由于大多数经营者以“赶场”或走村串户的方式推销商品,有门面固定从事商品经营的相对较少,使无照或证照不齐而从事经营活动的人较为普遍。目前,绝大多数农村集贸市场,没有
相关检验检疫部门对上市的(除定点屠宰猪肉以外)的畜产品(包括牛羊肉及熟食制品,禽类胴体及熟食制品)水产品等食品进行检疫检验。致使这些肉食品得不到有效的质量保障,存在着重大食品安全隐患。
(四)相关部门对市场的监管不力。表面上,市场监管涉及商务、公安、环保、畜牧、城管、卫生、工商等多个职能部门。实际上,各个部门的具体职责是什么,各地都没有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没有对号入座,即使知道自己的职责,也因为市场监管点多、面广,责任重大,也不愿意在市场管理上花精力、下功夫,有时遇到问题还相互推诿扯皮,很难形成市场监管合力。况且在人们的潜意识里,认为管理市场应是工商部门的事,一有市场方面的工作,不管是清洁卫生、还是占道经营,不管是污水处理、还是乱搭乱建,一概由工商部门去处理,这些原因造成了市场管理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突出。
(五)有特色的专业化农村集贸市场不多。在市场竞争中,特色、专业化是提高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主要手段,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需要特色,需要专业化。这有利于推动农村的专业化生产、商品化经营,深化农村区域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分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但目前,农村集贸市场普遍为综合性的低层次的农副产品和日杂市场,市场建设大众化,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市场却很少。这就导致了市场的建设难以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的增长起到显著的带动和引导作用。
二、对策建议
(一)落实第一责任,抓好前沿管理。市场开办者是市场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落实好市场开办者第一责任人制度,是市场管理的前沿阵地。深入走访调查,摸清情况,与地方政府、村委会加强沟通,讲清利害关系,进一步确立市场主体,落实第一责任。召开座谈会,向市场开办者宣传第一责任的相关内容,使市场开办者明白自己不仅要抓好市场的物业管理,更重要的是履行好市场第一责任人责任;通过与市场开办者签订市场管理责任书,明确市场开办者对市场内经营户证照、市场内安全、计量、维权、卫生等有督促和管理责任,对市场内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有建设和维护的责任;组织市场开办者学习教育,提高其觉悟,提高其社
会责任感,自觉投入市场建设,使其明白,管好市场,就会实现目标一致,互利双赢。
(二)调动各方面投资农村集贸市场建设,扩大农村集贸市场功能。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不可能单单依靠政府,更多的要依靠社会各界的力量,要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鼓励个人、集体、外商多方投资于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同时,市场建设要在满足使用功能和投资许可的基础上,以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式样新的要求,完善水、电、通讯、仓储、停车场等设施的建设,加快交易手段的现代化,尽可能地提高市场建设的档次。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建设,将农村集贸市场迅速从传统市场转变为现代市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入场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政府各职能部门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对各类农村集贸市场的规范和指导,只有让经营者先知法、懂法,最后才能守法,才能在全社会倡导诚信经营;只有让广大消费者知道自己有哪些合法权利,怎样才能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才能在全社会掀起打假治劣的良好氛围;只有落实了市场开办者的第一责任,知道自己所应负的责任,才能改变对农村集贸市场监管的被动局面。
(四)注重有特色的专业化市场的建设。专业化市场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但是,它的建设决不能脱离其区域基础而盲目建设。因为其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较广阔的腹地、较高的门槛购买力、较佳的区位和相对较完备的基础设施条件。因此,应慎重考虑,在经过综合比较和优选的基础上,注意发挥区域优势,有步骤、谨慎地加快专业化市场的建设。
(五)加强农村集贸市场的管理工作。农村集贸市场管理的有序化和规范化是市场机制运行良好重要标志,也是市场生存发展和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因此,各地应制定出台《集贸市场管理办法》,建立以苏木乡镇政府牵头,城管、工商、卫生、经贸、环保、消防、建设、公安等职能部门参与的联合市场管理机构,对集贸市场按属地管理原则进行有效管理。充分发挥市场巡查人员的作用,定期或
不定期地加大对农村集贸市场的巡查力度,重点检查主体资格、商品进货渠道、产品质量、产品价格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堵住假冒伪劣的源头。同时,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和自我保护意识,打击不法商贩和违法经营者,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当前农村集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县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己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这种变革是随着农村形势的发展、农民基本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而发生的。事实证明农村集贸市场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充分的发展空间。然而,在这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随之而来的是一些监管难点。为了加强农村集贸市场的监管,笔者针对农村集贸市场进行了调查、研究,下面就以峰高镇集贸市场为例阐述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农村集贸市场存在的几个问题
1、业主纯商业运作,监管不规范。峰高镇集贸市场于2002年由政府建成后以招标的形式转让给私人业主进行经营管理,这种措施减少了政府人力财力的消耗,也有利于政府将资金投入到其它的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业主实行的是纯商业运作,以赢利为最终目的。就使得市场的监管方面不够规范,各种商贩只要交钱都可以进入市场,商品的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2、无照经营者充斥着集贸市场,商品质量低劣。据调查,该集贸市场逢场天一般有两百多户商贩,但其中只有七十多户是在工商所登记,有执照的,其他一百三十户都是摆地摊、推销药品和江湖郎中的无照“游击户”。而且商品质量比较低劣,假冒伪劣商品居多,以洗发水、洗洁精、蜂蜜、和食用油等农村常用日用品尤为突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
3、集贸市场布局不合理。市场内的商品没有形成科学、合理地划分好种类区域,常常是畜产品和蔬菜在一个区域;日用品和熟食品在一个区域。在逢场天或过节的时候,有些商贩还将商品摆放在市场的入口甚至街上去了。这样既为消费者的购买造成了不便,影响了市容,也加大了市政管理的难度。
4、卫生状况差。市场内仅三名管理人员,其中两名都是开票收费的,而清洁人员仅一人。7700平方米的集贸市场连平时打扫都很吃力,更不要说人流量是平常几倍的逢场天,清洁卫生根本无法维持。果皮、废纸、鸡鸭血、泥水使整个市场肮脏不堪。
5、消费者的安全消费意识淡薄。与城市居民日趋成熟的消费理念相比,农民安全消费意识十分淡薄,其中固然有识别假冒伪劣商品的水平不足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对假冒伪劣商品可能造成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由于对危害性认识不足,低廉的价格往往成为农民在购买使用商品时最主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即使明知所购商品是假冒伪劣商品,也在“一分钱一分货”、“只要能用就好”、“便宜就好”等心理作用下,购买使用这些假冒伪劣商品。更有甚者,在工商行政执法部门销毁假冒伪劣商品时,一些农民还不顾执法人员的阻拦,哄抢未被完全销毁的假冒伪劣商品。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强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参与打假维权行动。广大农民作为农村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农村市场的打假维权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因此,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认识到使用假冒伪劣商品将损害自身权益,从而提高鉴别假冒伪劣商品的能力,增强抵制假冒伪劣商品的自觉性。(1)采取适合农村特点的宣传方式。根据农村宣传的条件及受众的特点建议采取在农村集贸市场、村委会等群众聚集的地方,定点分发宣传册、宣传单;在村委会、集贸市场的宣传栏、黑板报上进行宣传,同时对一些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典型案件进行宣传等方式,以提高宣传效果。(2)针对农民的需求提供咨询服务。根据农民的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宣传,可以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春耕时节,组织力量进行种子、农药、化肥、地膜等方面的知识宣传,提高农民鉴别假种子、劣质农药化肥、“三无”生产用具的能力;而在中秋、春节等节假日,举行大米、食用油、糖果等食品方面的知识宣传,提高农民对食品安全的认识。(3)建立面向农村的宣传阵地。目前我县有电视台和电台,建议充分利用这些宣传的平台,以固定的电视栏目,建立面向区域内农村、农民的宣传阵地,使这些宣传媒体成为农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了解市场信息、提高产品鉴别能力的窗口。
2加强监管力度,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监管办法农村地域广阔,市场分散,相比之下行政执法力量显得薄弱,而农村市场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法制观念相对淡薄,一些村规民约深入民心。因此,对农村市场的监管有别于对城区市场的监管,在借鉴对城区市场监管办法的同时,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监管办法。(1)加强集贸市场监管力量。农村市场的监管力量相对薄弱,除工商部门在乡镇设有基层所,在农村实施市场监管外,其他行政执法力量由于在乡镇没有派出机构,面对地广大农村市场,监管力度相对很小。而一个工商所的人员编制一般都在五至六人左右,负责辖区内企业和个体户的登记变更、商标广告合同等日常工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对商品质量监督有限。因此,建议对涉及农村市场监管的工商、卫生、药品食品、技术监督等职能部门进行行政资源整合,综合行使农村市场监管的行政执法权,在人员、经费、设备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彻底消除农村市场的监管盲区。(2)改革农村市场监管方式。由于我县部分集贸市场实行了像峰高镇集贸市场那样转让给私人业主进行管理经营,业主出于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考虑,不可能组织太多的监管人员。因此,建议分管部门应加强引导,逐步建立起农村市场的自我监管、自我约束机制。如在市场内各相同行业建行会组织,强化经营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了相互监督,推动市场向安全、文明、健康的放心市场发展。因此,在依靠行政机关依法监管的同时,逐步在农村推广建立市场自律组织,依靠以德监管,加强市场生产经营者的自律行为,推动农村市场走向规范。(3)增加农村市场监管手段。农村市场相比城区市场比较不成熟,城区市场施行的有效监管办法,在农村市场却举步为艰,如索证索票制度在农村市场难以施行。建议一是要根据市场内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情况,制定处罚细则,加大处罚力度,避免这些经营者钻法律的空子,逃避处罚;二是要推广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办法,加强对集贸市场销售的农民自产自销的农产品的检测;三是健全12315维权网络,在集贸市场聘用素质较高、办事公正、有较高威望的人为协调员,方便消费者投诉,及时调解市场纠纷。(4)加强卫生监管力度。干净、卫生的集贸市场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商家,并保证消费者能在舒适、安心的购买环境内购物。建议相关部门和业主协商要求增加市场内清洁人员数量及改善清洁维持状况。制定细致明确的处罚制度,如要求商贩进入市场前先交一定数量的卫生保证金,管理人员随时检查,如果发现其摊位卫生太差就进行处罚等方式对市场的卫生进行规范。
3、加强引导扶持,推动市场内商贩走上规范化轨道由于农村市场商品品种相对较少,可供选择的余地较小,这往往造成了许多生产经营者既是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同时也是假冒伪劣商品的消费者,在侵犯别人合法权益的同时,自身的合法权
益也受到侵犯。因此,建议开展针对农村生产经营者的诚信教育,加强引导与扶持,推动市场内店铺、摊贩走上规范化轨道。建议简化审批手续,减免税费,将市场内店铺、商贩变无照经营为有照经营。农村地理和卫生条件等客观因素与农民对审批手续抵制和逃避纳税等主观因素,使得当前许多市场内小店铺、商贩办理不了或不愿办理经营许可证。因此,建议针对农村市场的实际情况,简化对市场内小店铺和商贩的审批手续,并给予减免税收等政策支持,鼓励这些小店铺甚至“游击”商贩办理经营许可证,使之从无证经营向有证法经营转变,从而纳入正常的监管范畴,引导其走上合法经营、诚信经营的道路。通过加强宣传,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积极参与打假维权行动;通过整合行政资源,改革监管手段和监管方式,建立适合农村市场特点的监管办法,加强对农村市场的监管力度;通过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使市场内店铺和商贩从无证非法经营向有证合法经营转变,使农产品经销商成为农村市场合格产品的提供者,消除了假冒伪劣商品生存的土壤和销售的渠道,农村市场将日趋成熟,逐步走向规范化轨道。
农村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买方市场日益繁荣。当前,不少农村市场的发展速度趋缓,有的地方甚至停滞不前。为了解影响农村市场发展的原因,寻找加速农村市场发展的新路子,最近,省农调队就农村市场发展的有关问题对全省小城镇进行了一次调查。
一、农村市场现状
2001年全省小城镇共有1072个,辖27207个行政村及2482个居民委员会,3032.5万农户,总人口达3670.6万人,其中:镇区人口有885.2万人;共有集贸市场2212个,比上年增加79个,其中:综合市场1772个,农副产品批发等专业市场440个;集贸市场成交额达437.05亿元,比上年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1.02亿元,增长10.3%;还有一些村级小市场不包括在内。在这些市场中,市场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有相当部分市场没有固定的门面和摊点,面积狭窄,市场交易量不大,商品交易品种不全,市场覆盖率不高等,严重阻滞了我省农村市场的发展。
二、农村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农民购买力不强。这是制约农村商品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1.2001年,我省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299.46元,同比增长4.7%,可支配收入2264.71元,同比增长4.9%;最低的镇人均纯收入不足1300元。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未来增收预期不稳,延缓了农民的即期消费。由于近两年农产品供求格局的变化,大宗农产品、畜产品价
格低迷,已使农产品总量扩张不能为农民在农业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乡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减弱,外出务工环境趋紧,使农村非农产业难以支撑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加之农民对未来增收的预期不稳,产生即期消费紧缩的倾向。消费支出的停滞,导致目前农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仍然较低,生活消费仍未摆脱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消费模式,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90年代以来一直在0.55-0.58之间波动。生产投入的下降,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最终还会影响到农产品的供给。
2.农村市场的非均衡分布,加大了开拓农村市场的难度。既有消费需求又有购买能力的农村居民只是少数,多数农民有消费欲望但购买力不足。虽然农村市场空间很大,但是,从购买力的分布和农民的消费行为分析,真正既有消费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即能形成有效需求的仍是少数,绝大部分农村居民购买能力较低,难以形成对市场的旺盛需求,购买力不足是影响农民即期消费最主要的原因。
3.同比外出打工人数较多,本地劳动力不足,发展后劲不足;打工资金回流消费增长缓漫,回乡服务本地经济建设少。(二)产品结构不合理
不少生产者和经营者,把开发新产品和推销商品的着眼点放在城市市场,追求高附加值,特别是耐用消费品的设计多数是以城市需求为基础,造成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商品结构趋同性问题十分突出。
(三)流通组织滞后
由于种种原因,农村部分干部的市场观念、市场意识淡薄,只重视抓生产而忽视流通组织的建设。农民盲目生产、无序流通、销售不畅。近年来经常出现柑桔因销路问题而烂果枝头的现象。再有,各种农产品市场建设规模小,没有形成网络,配套设施差,服务功能严重不足,市场带动作用很弱。
(四)信息服务薄弱
主要体现在信息不足,真正用于农民生产、生活信息指导不多,信息质量不高,鱼目混珠的现象时有发生,令农民不敢轻信;信息网络不够健全,使一些信息无法送到农民手中。农村信息服务发展滞后,农民不能得到必要的生产指导和市场销售信息,产销之间的联系度不够通畅,时常出现农副产品积压和卖难问题。
(五)农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如农民的家用电器和各种农用机械及农用汽车近年来增加很多。但农村的供水、用电、道路建设和电视信息接转等基本问题,未能尽如人意;第三产业又难有作为。因此制约了很大部分商品的普及和在农村市场的开拓。
(六)假冒伪劣商品多,影响购买积极性
主要集中在食品、日用品、农业生产资料上,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弱。
三、加快农村市场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用市场的观念引导广大农民逐步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要让广大农民深刻懂得农村市场这种规律,作为卖方市场,农民要知道自己生产什么产品更好,效益更高。作为买方市场,农民要知道自己购进什么更有利于自己的生产效益和生活质量提高。
(二)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转变农民生活方式
城市化滞后是我国农产品和工业品双重过剩的症结所在,因此,农村城镇化是中国启动内需的重要内容。通过农村城镇化,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民生活方式,提高消费水平。同时,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将带来交通和市场的繁荣,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就业领域。国家应不失时机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探索小城镇发展模式,吸引各种投资主体参与小城镇的开发建设。如果由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能够侧重于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小城镇的电网、道路、供水等与生产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和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效果将比较显著,而且有利于消化目前“相对过剩”的生产能力。
(三)加强农村市场培育,建好、用好农村集贸市场
当前还有相当一部分集镇的市场设施跟不上日益发展的农村交易的需要,有些集镇没有按规划建设农村贸易市场。因此,在农村电网改造基础上,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速市场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功能,在广大农村依据市场规模形成梯度规模的网络体系,使其为开拓广大的农村市场发挥更大作用。
(四)发挥和开发交通优势,为城乡物质快速流转创造更多的便利
要把现有的交通优势发挥好,要进一步开发出潜在的交通优势,为城乡和外界等物质的快速流转创造更多的便利。
(五)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减轻农民负担最根本的是压缩“需求”。应下决心精简机构、规范政府行为,做到权力与金钱的彻底分离;在加强机构改革的同时,结合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干部政绩考核。农民只有丰收,产品能够销售出去,并卖个好价钱,才能实现扩大消费的行为。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宏观信息指导,使农民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建立大市场,提高农副产品的产销比重,减少自产自食,扩大农村内部相互间的服务领域,促进第三产业更快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目的。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经济增长的核心是市场份额问题。因此,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是新形势下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要抓住当前农产品比较充足的有利时机,以提高农产品品质为中心,调整优化结构。目前,我国农业效益低,主要低在农产品加工滞后。有关部门要尽快研究多种多样的农产品加工产品,尽快推广实用加工技术。按照市场需求,更新品种、提高品质,通过产业化延伸产业链条,解决优质农产品开发和大规模生产问题,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六)工商联手,共同开拓农村市场
【当前农村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存在问题与对策】推荐阅读:
当前农村村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18
当前农村村务公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10
当前师德存在问题与对策思考10-30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08-02
当前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差原因分析与对策10-19
当前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08
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13
当前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