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精选8篇)
1.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篇一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一.调查说明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社会上关注的焦点问题,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的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近年来,在中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社会问题中排序在前几位的重要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调查目的
为了最真实的掌握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了解未来几年大学生的就业趋势;最真实的掌握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了解企业用人标准,以尝试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建立一次沟通对话的机会。从而能为大学毕业生、为高校、为企业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信息,促进学生就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方式采取资料法,搜集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资料及数据。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和政府采取的一些措施,来说明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四.调查的内容
1.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自1999年以来,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逐年增大。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338万;2006年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2007年为495万;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32万人,2008年大学生就业率同比降2%; 2009年七月有610万大学生面临就业,去年毕业人数630万,加上往届没有毕业的人数,2010年实际毕业的人数总计达到700多万人,大学生就业的总体形势很不乐观。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2.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1)预期薪酬明显下降。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昔日的“天之骄子”们显然在心理上已经完成了向普通劳动者的转变。调查显示,毕业生已经走出“要价”过高的误区,预期薪酬回归理性。湖南科技大学江主任反映,本校应届毕业生今年的薪酬定位在1000元左右,比去年降低了整整500元;湘潭大学、湖南工程学院等高校毕业生也出现薪酬大幅下降的明显趋势。
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将底薪定位在“1000—1500”(45.6%)和“1500—2000”(28.7%),只有14%的大学生将底薪定位在2000元以上,甚至有2.2%的毕业生表示愿意接受“零工资”就业,这是以往没有出现过的情况。各大媒体也屡屡报道,就目前来说,房价在五至八千的城市,不到两千月薪的工作,也令大学生们求之不得。
(2)就业呈现性别差异。
除了专业差异,高校就业市场还呈现了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就业难度远远大于男生。男生的正式签约率为14.5%,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比例为35.5%;女生的正式签约率只有5%,有意向未签约的比例也只有21.7%。两相比较,可以发现女生的签约率和意向率都远远低于男生。面对残酷的就业市场,有15%的女生表示“不想马上就业”或者“继续考研”,有21.7%的女生认为用人单位选拔不公导致自己求职遇挫。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余老师介绍,虽然本校学生男女比例约为3∶1,但是建筑行业都倾向于要男生,女生就业成为学校的棘手问题。
(3)专科、高职层次毕业生就业情况明显好于本科生。
专科、高职毕业生在对薪酬的心理预期和职业层次的要求都相对要低,而且很多专科、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本来就定位在实用型“蓝领”人才,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很多院校采取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使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大大提高。譬如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是省建设厅的下属院校,其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很大一部分能在建设系统相关单位实现就业;湘潭教育学院对全日制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与广东、江浙等地多家用人单位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为毕业生多方提供带薪顶岗实习与就业平台。
(4)就业难引发了明显的社会问题。
一些学生遭遇多次求职受挫之后,容易引发焦虑、自卑、失落、怀疑等消极情绪,甚至出现了媒体上报道的就业不成而厌世轻生的惨案。调查问卷显示,在求职受挫后有8.8%的学生个人生活态度比较消极,有16.9%的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5.1%的人怀疑政府的能力。湘潭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介绍,很多贫困生倾家荡产举债读大学,一毕业就失业,心理落差很大,校方担心因学生们找不到工作,无法正常离校而带来一系列不安定因素。
由于就业难,高考弃考现象严重。据统计,全国报名人数为946万余人,比2009年1020万的考生数减少74万人。考生人数自2008年突破千万以来,2009年就开始下降,2010年的报考人数比去年进一步减少,降至千万以下。这一方面是由于大学费用昂贵,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困难,新的“读书无用论”悄然泛起,在这种情况下,重庆万名贫困高中生自动放弃高考也就在情理之中。
3..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综合症,其形成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既有深层次的经济结构带来的隐患,又有浅表性的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既有高校教育的痼疾,也有学生素质的缺失;既有用人选材的偏见,更有择业求职的误区。
——就业市场供需的矛盾。
⑴高校扩招增加了就业压力。我国从1999年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达到115万人,而到2009年高校毕业生将猛增到611万人,8年增幅高达431.3%,预计今后三年内毕业生数量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等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的劳动力也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猛增,就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情况相对趋紧。(2)用人单位选材的误区。a.过分看重经验。
b.过分关注文凭。
c.存在性别歧视。d.生源地域歧视。
(3)高校教育潜在的问题。
a.专业课程设置错位。
b.教学知识更新缓慢。c.社会实践重视不够。d.就业指导存在硬伤。
据调查显示,有13.2%的毕业生将“学校就业指导不够(包括就业信息不足)”列为“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你的问题”,有63.2%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对自己的就业帮助不大或者没有帮助”。①缺乏针对性。②缺乏专业性。
③缺乏系统性。
(4)学生自身求职的差距。
a.就业能力不强。这里所说的就业能力包括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的社会实践能力、自我表达能力、求职技巧等。在调查中,60.3%的大学生将缺乏工作经验视为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针对用人单位的访谈也表明,缺乏工作经验是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一个明显的劣势。大学生对自身劣势的认识与用人单位的评价契合,也反映了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越来越理性、客观。
此外,认为个人能力不足和缺乏求职技巧是最大的困扰的人也分别占29.4%和19.1%。在回答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与自身能力相关的主要问题时,答案分别有专业能力(43.4%)、自我表达能力(44.9%)、外语能力(24.3%)、人际交往能力(33.8%)、环境适应能力(15.4%)。
b.人际关系不畅。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际关系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尽管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了社会用人环境的公正、公平,但就个体而言,它仍不失为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调查中,32.4%的大学生表示“缺乏社会关系”是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有57.4%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但是,有家庭关系背景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也不注重人脉关系的拓展,从而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方面处于不利地位。c.求职途径单调。
d.职业规划缺乏。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对于以后的就业只有模糊的打算,甚至有一部分人没有任何打算,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单位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以后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
⑸家庭压力影响。现在大学生上学的成本很高,大学生平均一年的总支出超过10000元。许多父母将毕生积蓄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之中,希冀子女能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好点的工作。特别是很多贫困地区的农家子弟,举家借贷供出一个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往往被视为村庄年轻一代的榜样,“跳出农门”的典范,不但有庞大的债务需要其将来偿还,在感情上也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在家庭为之做出了很大牺牲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条件如果不如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同龄人,甚至只能跟农民工抢饭碗,不但在经济上大学生及其家人难以承受,在感情上对他们也是一个巨大的伤害。因此,在没有适合的工作时,部分学生宁愿选择在家待业。
六.大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1.运用知识的能力
擅长用逆向思维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清楚具体业务执行者比上司更容易找出问题节点,是人为的。还是客观的;是技术问题,还是管理漏洞。采用逆向思维找寻问题的方法,会更容易从问题中解脱出来。2.自我推销能力
学生的素质再好,能力再强,不会推销自己,雇主怎么知道你是特命合适的人选呢?招聘面试关都过不了,又怎么施展你的才华呢?所以要善于自我推销。3.适应社会能力
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适应社会,正是为了担当社会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适者生存,生存正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对环境的适应,是主动的、积极的适应,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对困难的反映,更不是对消极现象的认同,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向社会后才能尽可能地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4.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操作能力是人们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 借,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其作用的发挥。5.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实际上就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社会上的人际关系远不如学校中的同学、师生关系那么简单。大学生步入社会后,要与各种各样的人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能否正确、有效地处理、协调好工作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不仅影响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状况,而且影响着他的工作效能、心理健康、生活的愉快和事业的成就。因此,大学生自觉地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非常重要。6.组织管理能力
虽然不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会从事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从业者都会不同程度地需要组织管理才能,现代社会职业表明,不仅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组织管理才能,其它专业人员也应当具备。随着时代的发展,纯“书生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在挑选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在同等条件下,往往会优先考虑那些曾担任过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正反映了时代的客观要求。以上主要是从普遍性这个角度来谈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此外,大学毕业生如能掌握一技之长,就更能增加顺利就业。
7.抗挫折能力
遇到失败、挫折和打击呢不过自我安慰和解脱,还会迅速总结经验教训,而且坚信情况会发生变化。我们需要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它,提高抗挫折能力,成为一名意志坚强的人。
2.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篇二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资料, 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有727万人, 比上一年多出28万, 而2015年达到750万, 并且2016年这一数据达到800万顶峰值的可能性非常大。同时根据《2015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可知, 在2016年“最佳人力资源典范企业”计划招聘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将比2015年下降7.3%。这说明2016年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难度还会增加, 就业压力也会增大。我的研究将调查对象定为贵州省内五所不同类别大学的大学生, 包括贵州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等, 通过向这些学校的大学生发放有关其就业压力问题的问卷, 来调查贵州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现状, 对其来源进行比较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差异, 从而对相关压力的解决提出一点意见与建议。
2 编撰与发放调查问卷
我研究的核心是贵州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现状和来源。通过整理和搜索中国知网相关文献, 了解到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来源主要是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四大方面。本文着重分析了其中的三个方面, 即个人、家庭和学校。在就业压力成因的探究过程中, 分类细化了不同方面的压力来源, 还制作了四等分量表, 以达到研究贵州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水平状况的目的。采用个人随机与贵大等五个不同院校的学生沟通联系, 再由联系到的学生发放问卷的方式。发放600份问卷, 回收596份, 回收率99.33%, 共566份有效卷, 有效率94.33%。
3 调查结果
3.1 来自个人方面压力的统计分析
表1中A1为“自己的交流能力较弱”, A2为“自己的综合能力较弱, 缺乏竞争力”, A3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 A4为“自己的适应性较差, 担心不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A5为“自己没有考取某些重要的资格证书”, A6为“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不高”, A7为“自己的组织与管理能力较差”。
从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54%以上的贵州高校大学生在个人的专业技能、交流能力、综合能力以及获取重要资格证书这四个方面比较自信;但并不满意自己的在校学习成绩和自我组织管理能力。总的来说, 来自个人方面的压力水平表现为一般水平。SPSS统计分析发现说明年级和个人适应能力是正相关的, 即是指年级越大的大学生适应能力越强;随着年级的增长, 大学生在获取重要资格证书、自己组织管理能力以及交流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逐渐增长。
3.2 来自家庭方面压力的统计分析
表2中B1为“父母与自己的就业意向不一致”、B2为“没有社会关系帮助自己求职”、B3为“家庭背景很一般”。表2显示50.4%的大学生认为其父母与自己的就业意向不一致, 还有38.3%认为父母与自己的就业意向比较不一致, 由此看出大学生来自父母和家庭方面的压力比较大。经SPSS分析发现大学生的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是正相关的, 家庭背景好的大学生在就业时机会越多;社会关系和生源地也是正相关的;父母的意愿与其就业所需要的社会关系也是正相关的, 即是指越符合父母意愿的大学生所拥有的社会关系就越多。
3.3 来自学校 (专业) 方面压力的统计分析
表3中C1为“所学专业市场需求量较小, 人才供过于求”、C2为“专业老师没有提供任何就业指导, 没有就业方向”、C3为“专业就业面窄, 对口的就业岗位不多, 选择机会少”、C4为“学校没有提供任何方面的就业指导, 感到很不适应”、C5为“不知道本专业究竟适合从事什么工作”、C6为“担心专业对口问题, 很难能从事与专业对应的工作”、C7为“就业前景不乐观, 是冷门专业”、C8为“所学专业是万金油的性质, 没有学到什么技能”。从表3可以看出, 在所学专业市场需求量、就业方向、专业就业面、专业适合的工作、专业对口、就业前景等方面, 有6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压力。经SPSS分析发现, 大学生认为就业压力与所学专业有显著关联, 而且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不满意其对专业性质和专业就业方向的认识。
4 原因分析
4.1 个人方面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在学习成绩和个人组织管理能力两方面有压力, 但不明显, 因为其均值都是2.4。大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认识较为模糊, 因为他们在交流能力、获取重要证书以及专业技能这三方面的均值都徘徊在2.60至2.75之间。
4.2 家庭方面的原因分析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认为来自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这两方面的压力显著, 因其均值主要集中在2.0左右。调查中最小的值是1.8, 是与父母意愿方面的均值, 这说明大学生来自父母方面的压力是最大的, 而且农村方面的均值明显低于城市, 说明在农村中更为突出。这很可能是因为对于还没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 家庭关系是他们最重要的关系, 父母是他们最重要的人。来自于农村的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大学生更急需一份工作来分担家庭的压力。
4.3 学校 (专业) 方面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认为来自学校 (专业) 的压力显著, 因数据统计分析上显示其均值集中在2.2左右。主要原因是很多大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不到位, 专业知识的掌握不牢固, 对专业发展潜力和前景不甚了解。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二, 一是学生自己学习不够努力刻苦, 二是所学专业在师资和课程安排上不尽如人意。而且专业老师的就业指导的均值仅为2.3, 说明专业老师在对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上也存在提高空间。
5 解决压力的对策建议
5.1 个人方面
大学生要有明确的职业目标, 知道自己想要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工作, 并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制定职业规划。同时通过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 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自身的各项能力提高了, 将来就业时就会显得游刃有余, 就业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 从而就业压力就会相对减小。
5.2 家庭方面
学生与父母的意愿保持一致, 会对他们找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建议大学生通过沟通和征求父母意见来使自己的意愿尽量和父母一致, 以得到父母更多帮助和减小就业压力。同时也建议家长在子女择业的过程中最好是担任参谋的角色, 不要过多的干预并且尊重子女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大学生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 同时还可以促进大学生独立生活, 让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5.3 学校 (专业) 方面
一个学校的专业结构, 专业课程安排, 教育模式以及就业指导等, 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学校不仅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还应该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从专业上来说, 学校要从充分做好入学教育入手, 加强专业教育的力度, 从专业性质、就业方向、就业前景等方面来加深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采用面向社会的教学与培养模式, 并结合本专业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适当调节课程安排和专业结构, 实现专业课程的实用性改革, 让学校专业远离“万金油”这一说法。
当然, 虽然大学生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个人、家庭、和学校 (专业) 这三个方面, 然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解决并不能仅仅依靠这三个方面, 还需要社会以及政府方面更多的帮助和扶持。
6 总结
通过以上调查和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 在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的三个主要来源中, 家庭导致的就业压力最高, 其次是学校和专业, 最低的是个人方面。第二, 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尤其是个人的环境适应能力, 会随其年级的升高而加强。第三, 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要大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研究的最后得出需要个人、家庭以及学校作出更大的努力来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这一问题, 同时还需要社会以及政府方面更多的帮助和扶持。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大学生这一群体也变得越来越庞大, 就业成为大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 就业压力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和热点。据此, 拟以贵州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希望通过实证调查了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 对其来源进行比较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差异, 从而对相关压力的解决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压力,压力现状
参考文献
[1]李胜强, 李虹, 金蕾莅.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类型及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71-76.
[2]张振铭.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与应对策略研究[J].林区教学, 2013, (195) :67-68.
3.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篇三
关键词:大同大学;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
1 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大学毕业生在快速增加,而大学生就业现状却不容乐观。尤为突出的是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更为严峻,通过大量搜索关于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文献未见报道,可见相关研究较薄弱,本文拟以此为研究切入点,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网络法,对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为我校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提供建议与对策,并针对就业形势的需求,在课程结构设置与学习过程中做出相应的调整。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山西大同大学2004~2010届共七届体育学院的毕业生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根据本文调查内容,在图书馆及中国知网查阅了与之相关的书籍和文章,收集有关文献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2.2 网络调查法。通过互联网与被调查者取得联系,对他们的就业现状进行调查了解。
2.2.3 问卷调查法。问卷设计:本问卷是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内容和要求,进行设计的。问卷的设计兼顾本文的需要和方便调查对象的填答,故问题设计全部用单选题形势,简便易答,得到了调查对象的认真对待和较好的配合。
2.2.4 数理统计法。对调查回收问卷、电话、网络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注:在调查的过程中,2004届有6人、2005届有5人、2006届有3人、2007届有4人、2008届有2人、2009届有2人、2010届有1人未取得联系,未列入调查范围)
2.2.5 归纳总结法。对所收集的资料数据进行统计整理之后,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研究分析其就业现状与方向,从而找出问题和探析就业趋势,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对策。
3 结果与分析
3.1 2004届毕业生就业现状
2004届大同大学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为92人,其中从事教师行业的人数为48人占52%,进入行政单位的人数为10人占11%,参军入伍的为1人占1%,考试研究生的人数为10人占11%,自主创业的人数为13人占14%,毕业后打工的人数为9人占10%,待业的毕业生为1人占1%,就业率为99%。本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很好。
3.2 2005届毕业生就业现状
2005届大同大学的毕业生为114人,其中从事教师行业的人数为55人占48%,进入行政单位的人数为8人占7%,参军入伍的为0人,考试研究生的人数为11人占10%,自主创业的人数为16人占14%,毕业后打工的人数为22人占19%,待业的毕业生为2人占2%。本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也比较好,从事教师行业的人数占了近一半。
3.3 2006届毕业生就业现状
2006届大同大学的毕业生为118人,其中从事教师行业的人数为41人占35%,进入行政单位的人数为4人占3%,参军入伍的人数为0,考上研究生的人数为16人占14%,自主创业的人数为16人占14%,毕业后打工的人数为36人占31%,待业毕业生人数为17人占4%。与200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相比较,从事教师行业的人数还有所减少,进入行政单位的人数下降4%,没有参军入伍的毕业生,考上研究的人数增加4%,创业人数没有变化。
3.4 2007届毕业生就业现状
2007届大同大学的毕业生为140人,其中从事教师行业的人数为20人占14%,进入行政单位的人数为4人占3%,参军入伍的为10人占7%,考上村官的人数为11人占8%,考上研究生的人数为19人占14%,自主创业的人数为22人占16%,毕业后打工的人数为48人占34%,待业毕业生人数为7人占5%。与2006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相比较,从事教师行业的人数急剧的减少,待业人数增加,同时创业者人数有所增加。
3.5 2008届毕业生就业现状
2008届大同大学的毕业生为213人,其中从事教师行业的人数为,22人占10%,进入行政单位的人数为3人占1%,参军入伍的为19人占9%,考上村官的人数为12人占6%,考上研究生的人数为30人占14%,自主创业的人数为36人占17%,毕业后打工的人数为81人占38%,待业毕业生人数为10人占5%。与2007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相比较,从事教师行业毕业生所占比例急剧下滑,进入行政事业单位的人比上届毕业生有小幅度下降,参军人数出现了新高,考上村官的人数下降1%。
3.6 2009届毕业生就业现状
2009届大同大学的毕业生为255人其中从事教师行业的人数为21人占8%,进入行政单位的人数为5人占2%,参军入伍的为18人占7%,考上村官的人数为13占5%,考上研究生的人数为38人占15%,自主创业人数为40人占16%,毕业后打工的人数为111人占44%,待业的毕业生为9人占4%。比2008年的就业率高1%。
3.7 2010届毕业生就业现状
2010届大同大学的毕业生为302人其中从事教师行业的人数为18人占6%,进入行政单位的人数为6人占2%,参军入伍的人数为16人占5%,考上村官的人数为12人占4%,考上研究生的人数为47人占16%,自主创业的人数为45人占15%,毕业后打工的人数为150人占50%,待业的毕业生人数为8人占3%。从整体看,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与2009届相比,从事教师行业人数在下滑,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毕业生比例没有变化,参军入伍的毕业生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考上研究生的人数有所增加,创业者的比例也下降了1%,打工者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待业者比例下降。
3.8 2004~2010届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现状分析
从2004届到2010届大同大学体育学院毕业生已调查到的总人数为1234人,从事教师行业的人数18%,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毕业生占3%,参军入伍的人数占5%,考上村官的人数占4%,考上研究生的人数4%,自主创业的人数占15%,毕业后打工的人数占37%,待业的人数占3%。我校体育学院属于师范类得范畴,而从事教师行业的毕业生仅占18%,由于专业结构与社会需要结构存在着差异,造成从事相关专业的人数少,这样不利于体育学院的长远发展。
4 结论
从整体看,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参军入伍人数没有明显变化,继续深造考取研究生人数在逐年增加,响应国家号召进行自主创业毕业生的人数也在增加,打工者得人数也是呈逐年上升趋势,待业者人数没有明显变化。
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属于师范类范畴,但是从事教师行业的人数明显在减少,说明教师行业提供的岗位不足。
参考文献
1 张文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就业对策[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2 王飞.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析[J].文教资料,2010,(01)
3 陈非.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4 张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河南科技(学术版),2010,(2)
5 魏有兴,黄林楠,蒋菊.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4.大学生就业网络舆情现状调查 篇四
亲爱的同学:
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实际就业情况,我们在苏州开展了这项调查,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本调查表不涉及个人隐私,答案没有正确、错误之分。您只需按照您的实际想法和情况在“()”填上合适答案的字母或在“____”中填写。这份问卷将花费你一到两分钟的时间。
祝您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2010年7月
一、个人基本信息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的学历:()
A.专科B.本科 C.研究生D.其他__________
3.您的年级是()
A.06级之前B.06级
4.您的专业性质:()
A.文科B.理工科C.07级D.08级E.09级
二、大学生就业相关信息
1.您进入毕业时期的去向?()
A.求职(转至第3题)B.考研
C.出国D.创业
E.求职、考研两手准备F.其它
2.如果您不直接就业,主要原因是()
A.就业环境不理想B.对求职恐惧 C.专业就业前景不好D.想继续深造 3.您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态度()
A.非常乐观 观
4.您对就业地区的选择更倾向于()
A.特大城市B.大城市 C.中等城市D.小城市E.农村F.国外 5.您对上述地区的选择原因是()[多选题]
A.薪金高,福利好B.看中创业环境,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C.良好的就业政策D.回报家乡 E.其它____________
6.如果在城市就业受阻,您能否接受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A.接受B.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C.不接受
7.基于自身学历及工作能力的考虑,您理想的月薪是()
A.1500以下B.1500—2500C.2500—4000D.4000—6000E.6000以上
8.下列是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带来的就业难,您认为以下哪一方面对就业难造成的影响最大?()
A.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B.自身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
C.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正确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
B.乐观
C.一般D.不太乐观E.很不乐
D.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9.针对现在大学生就业的重重困难,您认为应该如何对待?()[按重要性由大到小排序]
A.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B.兼学多个专业,依托各种人际关系
C.正确定位,找与能力相符合的职位D.考研或考博,获得更高学历 10.对于北大学子毕业后卖猪肉这一现象您有何看法?()
A.大材小用B.就业形势所迫C.职业平等,适合就好 D.创业最好和专业结合起来 11.您是否了解当前大学生相关的就业政策或指导意见()
A.了解B.了解一点C.不了解 12.您对学校就业指导所进行的具体措施的看法:()
A.非常实用,能对自己求职成功起到重要作用B.一般,有一定的作用
C.没有太大作用
13.对于高校就业指导,您最希望获取哪方面的信息(限选两项):()
A.应聘技巧B.用人单位信息 C.求职心理辅导D.职业规划辅导 E.就业政策F.其它
14.对于“80后就业难、失业队伍逐渐扩大”这一现象,你认为主要是何原因?()
A.高校毕业生数量巨大B.与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关系相关
C.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D.不愿吃苦耐劳,愿当“啃老族”
15.您是如何看待“大学生在签约一家公司后,遇到更好公司,想与前公司解约”这一现象 的。()
A.合理,有能力的表现B.缺乏诚信的表现
C.对就业目标缺乏认识的表现D.人才结构的不平衡的表现(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16.对于就业时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您是如何看待的?()
A.工作性质所需B.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
C.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D.传统观念所致 17.目前有些高校为提高学校就业率要求没就业的毕业生自己随便找个章盖在协议书上证 明自己已就业,对于这种“被就业”现象,您是怎样看待的?()
A.高校扩招的必然结果
B.专业设置不合理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的无奈之举C.高校培养模式导致低能的恶果D.高校就业缺乏社会监管
18.您是如何看待2010年7月23日人保部提出的“力争当年底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这一目标的?()A.保量不保质B.虚假,难以实现C.政府能够很好实现D.不关注此类信息
19.您是从哪些渠道获得就业信息的:()[多选题],其中最依赖的是()
A.网络B.校园招聘会 C.社会招聘会D.老师、亲戚朋友 E.媒体(电视、报刊等)F.其它
20.在网络上您主要是通过何种信息源获取与就业相关的信息或评论?()A.门户网站(新浪、招聘网站等)B.BBSC.社交网站(人人)D.博客
21.您如何看待网络、社会中对于大学生就业的众多看法?()
A.不符合实际,过于偏激B.有一定的参考价值C.这是他人的观点,我不关注
22.您在访问就业相关信息的网站时经常:()
A.只浏览相关的文章B.灌水,凑热闹 C.参与讨论,表达意见D.自己发帖,引发讨论 23.您认为以下说法与您在实际情况或观点的符合程度是多少?(从5至1表示符合程度的递减,5表示非常同意,4表示有点同意,3表示不明确,2表示有点不同意,1表示非常不同意,请在相符程度的数字下打“√”)
24.您对目前大学生就业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5.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调查报告 篇五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调查报告
在经过了高考这座残酷的独木桥,踏入自己理想的大学校园之后,我们真的可以安枕无忧了吗?
今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比去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人,比去年实际就业减少22%。专家认为“这意味着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由此可以看出,进了大学我们同样“睡不成安稳觉”。
本人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搜集资料,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由于数据收集上的原因,统计分析只比较了文科类、理科类、工科类、师范类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其情况如下:
1.师范类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表现出了最大的担忧
调查结果表明:理科类和工科类的大学生对06年就业形势的看法比文科类和师范类大学生更自信、积极,而师范类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表现出了最大的担忧。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06年就业形势的看法:
理科 文科 工科 师范类
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 21.08% 15.13% 17.59% 11.43%
通过努力可找到工作 43.23% 46.50% 46.33% 28.57%
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25.38% 31.37% 25.17% 38.57%
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10.32% 7.01% 10.91% 21.43%
2.师范类的大学生对薪酬期望最低
文科及理科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最多的集中在2001-3000元之间,而文科及师范类的大学生则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最多的集中在1001-2000元之间,师范类的大学生更明显,有55.71%的大学生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在1000-2000元之间。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选择比较(元/月):
理科 文科 工科 师范类
500-1000元 3.66% 5.57% 1.56% 15.71%
1001-2000元 30.97% 34.08% 28.29% 55.71%
2001-3000元 36.99% 29.14% 33.41% 18.57%
3001-4000元 17.85% 19.27% 21.60% 8.57%
4001-5000元 5.59% 6.69% 7.57% 1.43%
5001元以上 4.95% 5.25% 7.57% 0.00%
·如何写调查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的格式 ·农村调查报告 ·中学生手机消费调查报告
·高中生调查报告 ·暑假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大学生调查报告参考题目
3.大学生区域样本就业分析(北京 广州)
本次调查采集了北京、广州两城市(典型代表南北两方)的大学生数据作样本统计分析,经过数据分析,发现两地大学生在就业看法,就业态度、就业单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1)北京大学生比广州大学生就业时更自信
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北京大学生在对待06年就业形势看法上比广州的大学生更自信。北京大学生选择“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的比例明显高于广州大学生的选择比例。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对06年就业形势看法选择:
北京 广州
自信可找到合适的工作 23.44% 16.67%
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 40.11% 46.97%
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 28.02% 29.92%
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8.42% 6.44%
(2)广州大学生比北京大学生更青睐选择外资企业
从数据统计来看,广州大学生比北京大学生毕业时更青睐选择外资企业,北京大学生比广州大学生毕业时更青睐选择国企。这可能和被北京广州本地的企业性质比例有关系。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期望选择就业单位的性质比较:
北京 广州
民营企业 2.93% 7.58%
国营企业 27.29% 14.39%
外资企业 36.26% 43.94%
私营企业 6.23% 1.52%
合资企业 6.59% 9.09%
政府机关 16.30% 18.56%
自主创业 4.40% 4.92%
(3)大学生就业以本地区为主,跨地区就业还没有形成主流,人才流动缓慢
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的差异,是两地大学生所能表现出来的最主要差异,从统计结果看,统计数据支持这样的结论:大学生就业还是以本地区就业为主,跨地区就业还没有形成主流,人才的流动比较缓慢。大学生更青睐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两城市的大学生中,只有很少的大学生选择去中部或西部就业,长此以往会形成区域性人才浪费及区域性人才紧缺并存的现象。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毕业后期望选择就业区域的比较:
北京 广州
北京 56.04% 0.76%
上海 11.72% 5.68%
广东 4.21% 74.24%
其他沿海发达地区 8.42% 9.85%
中部地区 4.21% 0.76%
西部地区 2.93% 0.00%
暂没有考虑 12.45% 8.71%
4.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及需求分析
(1)大多数企业每年都招聘大学毕业生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把招聘大学生作为充实自己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每年都招聘:71.17% 偶尔一两年不招聘:12.52%
偶尔一两年招聘:15.71% 从来不招聘:0.60%
(2)对招聘的大学生评级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
调查显示,企业对已经招聘的大学生的评级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满意:11.93% 一般满意:47.91% 一般:29.62%
不太满意:9.54% 不满意:0.99%
(3)多数企业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在50人以下
多数企业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在50人以下,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301人以上:3.58% 201-300人:2.58% 101-200人:4.77%
51-100人:12.52% 11-50人:40.76% 10人以下:35.79%
(4)06年企业招聘大学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
整体上看,06年企业招聘大学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不确定:11.13% 基本不变:25.45%
有所减少:28.03% 有所增加:35.39%
接下来就对2006年整体的情况再做个统计:
1.毕业生对06年就业形势的看法:06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调查显示06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8.09%
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适合的工作信心不足:28.87%
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42.96%
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20.08%2.“先就业、后择业”观念日趋流行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先就业再择业:44.21% 先择业再就业:13.95%
信心十足、应对自如:13.39% 车到山前必有路:13.11%
期望就业形式好转:6.835 茫然失措:4.04%
焦急:3.35% 其他:1.12%
3.外企是毕业生最青睐的就业单位调查显示:外企仍然是毕业生心目中最青睐的就业单位,而作为容纳毕业生就业的很重要的民企、私企但来说,受到毕业生的相当冷落,自主创业最受毕业生冷落,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毕业生就业的供需性矛盾冲突。外企并不是容纳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但却是最多毕业生毕业时的首选;政府机关也成为许多毕业生毕业的首先,结果是近几年越来越火的“公务员热”也就成了一个必然的现象。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外资企业:29.85% 国营企业:25.80% 政府机关:15.20%
合资企业:10.32% 民营企业:8.23% 私营企业:6.42%
自主创业:4.18%4.毕业生的薪酬期望绝大部分在3000以下(元/月)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主要还是集中在1000-2000元及2000-3000元之间,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5001元以上:3.49% 4001-5000元:3.91%
3001-4000元:11.30% 2001-3000元:37.52%
1001-2000元:40.45% 500-1000元:3.35%5.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是毕业生就业时的首选毕业生选择就业地点仍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则非常小,人才的地区供需矛盾十分严重。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24.69% 广东:21.67% 其他沿海发达地区:16.46%
上海:10.74% 中部地区:9.62% 西部地区:7.39%
暂没有考虑:9.34%
6.06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在06届毕业生眼中,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61.23%),其远远领先于其他条件;其次是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社会经历”(26.93%);而“学校名气”(21.62%)排在第三位。一下依次为:潜力(17.17%)、专业技能(17.57%)、学历(11.16%)、品德(10.32%)、专业成绩(9.34%)、性别(6.83%)、生源(1.39%)。最后得出的结论:a. 06届毕业生对就业信心不足,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在校大学生就业信心相对更不足,表示就业形势堪忧的比例相对增加很多。大学生就业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期望薪酬上仍高于企业对其预期。b. “先就业后择业” 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流观念,由此可能引发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成为“为别人做嫁衣”,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时可能更趋于保守。c. 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沟通。大学生对招聘单位的选人标准、用人单位招聘岗位的岗位知识等方面与企业本身有巨大差异。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籍贯性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就业选择方面也不尽相同。d. 大学生更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道德”沦为大学生遗忘的角落,而对用人单位来说,“德才兼备”始终是其招聘人才的重要标准。这些方面,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严重分歧。经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是简单的由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造成,从调查中至少可以看出社会、用人单位、高校、政府及大学生本身等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一个影响。a.大学扩招:合理利用这柄双刃剑高校大学生的急剧扩招直接造成了毕业生数量的急剧扩大,而原来容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单位并不能如高校一样急剧扩大工作岗位,二者的增长不成比例。如何协调好二者间的关系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而从调查的结果看,这似乎是一个表面现象,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还没有到位。b.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是关键企业人士更多的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从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剧增长,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的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c. 就业观念的转变应该慎重 品德不应该受冷落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可以看出,大学生如果一味的为“先就业后择业”而“先就业后择业”的话,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方面在用人单位那里已经有所反应。而该确立怎样的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是章显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d. 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调查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不能畅通、有效的让大学生了解,这其中缺乏沟通。似乎看到这样的现象: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上自有一套 体系,而这套体系与招聘大学生的单位联系很少。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该怎么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就业缺乏了解。而建立一种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所在。
6.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篇六
1、您的专业是__________________
A、商务英语B、翻译C、教育D、其他
2、您的年级是___________________
A、大一学生B、大二学生、C、大三学生
D、毕业生E、其他
3、您如何看待现阶段中国高校外语专业的设置情况? A、很满意B、比较满意C、还过得去D、不满意
4、若高考填报志愿时有报考外语专业,是出于什么原因?
A、外语专业很吃香,日后容易找到工作
B、自己喜欢外语,并有过多考虑日后就业情况
C、考试分数限制只能报考外语专业
D、家长、老师、朋友的建议
E、专业调剂
F、想出国
G、其他
5、您觉得英语专业对以后自己的工作学习是_____________
A、非常有用,具有很大优势
B、比较有用,有一定优势
C、没有用处
6、您如何看待英语专业就业情况?
A、很乐观
B、比较乐观
C、比较担忧
D、没有信心,对比感到担忧
7、您认为造成英语专业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有哪些?
A、扩招与市场容量产生矛盾
B、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偏差
C、语言应用能力的限制
D、英语专业学生对就业期望值高
E、其他
8、您认为英语专业学生应该进行哪些职业生涯指导?(可多选)
A、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B、积极引导英语专业学生多参加职业训练
C、对英语专业学生加强就业心理指导
D、调整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促进灵活就业 E、其他
9、您的学历是____________
A、本科 B、专科 C、其他(请注明)______
10、您毕业后有什么打算
A、求职B、考研C、自主创业D、其他(请注明)_______
11、您认为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
A、很有前途B、较有前途C、无所谓D、无前途E、很无前途
12、您会选择在哪些城市就业?
A、大城市B、中城市C、小城镇D、基层
13、您为什么选择以上城市?
A、工作和生活条件好B、有较大的发展空间C、本着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D、其他(请注明)_______
14、您有没有考虑过以后自主创业?
A、决定自己创业B、待业时会考虑C、没有考虑过D、其他(请注明)____
15、您认为现在用人单位在录用英语专业学生时,是否排斥女生?
A、非常排斥B、很排斥C、比较排斥D、不排斥
16、您如何看待学历在就业过程中的作用?
A、非常重要B、重要C、一般D、不重要E、非常不重要
17、在求职过程中,您认为影响就业观念的最大影响因素是?
A、社会就业压力B、父母影响C、个人能力或兴趣D、学校教育E、领域行业F、其他生活环境(请注明)_____
18、假如您是一名应届毕业生,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您能接受的最低工资是?
A、900-1200B、1200-1500C、1500-1800D、1800-2100E、2100-2400 F、2400以上
19、假如您是一名应届毕业生,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有单位愿意聘用您,但薪金达不到您的要求,对此您会?
A、先就业后择业,能找到工作就不错了B、不达目的不罢休,否则宁愿待业C、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到时候再说D、暂时没有考虑
20、您择业的第一标准是?
A、工作环境B、发展空间C、工作待遇D、专业对口E、个人兴趣 F、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
21、对于到基层就业,您的态度是
A、决心到基层就业B、有可能到基层就业C、暂时没有考虑D、不会考虑到基层就业
21、如求职较为困难,您对去小城镇以及乡镇单位就业能否接受?
A、乐于接受B、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C、坚决不接受D、其他(请注明)________
22、您主要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就业信息?(多选题)
A、网络B、报纸C、杂志D、电视E、招聘会F、海报H、其他(请注明)________
23、您认为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要求有哪些?(多选题)
A、学历高B、对工作的学习能力强C、个人修养好D、交际沟通能力很强E、其他(请注明)_____
24、您愿意选择什么样的单位就业?(多选题)
A、国企企业B、民营企业C、外资企业D、合资企业E、政府部门F、自主创业G、非营利性组织H、其他(请注明)_____
25、在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您认为拥有什么条件最容易就业?
7.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篇七
关键词:地方性本科院校,就业能力,调查分析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全面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态势, 但也出现了结构不平衡等问题, 以致出现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矛盾。同时, 我国高等院校近年来不断扩招, 致使大学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这些情况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尽管我国政府加大了对该问题的关注度, 推动和增加了就业, 但也只是扬汤止沸,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在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而且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也有重大影响。对于高校而言, 整体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专业素养, 能够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 就业能力的提高能够使大学生找到最为适合自己的职业, 实现自身价值。
对于社会而言,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不同层次的需求, 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 如何提高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已成为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对于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问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也为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做了准备。
二、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调查回收的26.8万份样本 (样本覆盖全国28个省市区及814个专业、665个职业、326个行业) 编制成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 2013届本科院校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1.8%, 与2012届 (91.5%) 基本持平, 与2011届 (90.8%) 相比上升1个百分点。总体而言, 近三届中国大学生就业率是上升的, 但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并不十分乐观。
就嘉兴学院而言, 嘉兴学院作为一所典型的地方性本科院校, 在校大学生达2万多人, 每年有大约5, 000名毕业生, 会计学专业2014届毕业生人数为197人, 由于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毕业生会有其他毕业打算, 比如考研。我们的调查发现:2014届会计专业毕业生中有大约5.58%选择考取公务员, 3.05%选择升学, 2.03%选择出国。就业压力的增大迫使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就业问题。
三、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 毕业生方面
1、择业观和就业观不现实。
许多大学生受传统的就业观、后现代主义思潮和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 形成了不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他们对毕业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以及如何去解决就业等这些问题的回答反映了他们对如何就业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各方研究学者认为转变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念是我国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问题的重中之重。
目前, 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择业主要存在三大误区:
(1) 从就业的单位属性看, 偏好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有企业工作。从图1可以发现, 超过90%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倾向于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 而不愿选择民营经济和中小型企业。 (图1)
(2) 从就业的区域看, 片面强调就业地区。大部分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更愿意留在自己的家乡或者到经济繁荣的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发展, 愿意前往欠发达的中西部内陆地区就业的大学生少之甚少。由此可见, 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并且缺乏艰苦奋斗的工作精神, 缺乏集体主义精神, 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出发点, 没有考虑到国家建设的需要。 (图2)
(3) 从就业报酬看, 片面追求高薪高酬职业。从图3中可以看出, 薪酬待遇和发展空间是毕业生在求职中首先考虑的两大因素。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就业结构的不平衡, 人们普遍追求薪酬待遇好, 发展空间大的工作, 相同的想法造成了人才的“过剩”与“空缺”, 这也是造成难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3)
2、就业能力不足。
本文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做了基本界定, 分为三个层次, 并进行了就业能力的问卷调查。第一个层次是基本工作能力。包括沟通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分析性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及从事实际工作必需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 如爱岗敬业、敢于吃苦、乐观自信、诚实守信等, 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 是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单位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首要标准;第二个层次是专业技能。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能够运用它指导实践的能力就是专业技能, 包括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第三个层次是应聘能力与技巧。包括制作简历、自我展现的能力等。
由图4可知, 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认为自身最具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是适应环境的能力、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 说明大学生具备基本的工作能力, 能够较快的适应并融入自己的工作环境, 但是这些能力能够得到发挥的前提是求职已经成功。图4也反映了应聘能力与技巧、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比重只介于10%与30%之间。然而, 应聘的能力与技巧的具备非常重要, 它是大学生能够得到一份工作的关键。目前, 多数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招聘时都优先考虑应聘者是否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 其次是创新能力。然而, 我国高校教学偏重理论教育, 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缺乏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制约因素。 (图4)
(二) 政府方面。
政府负有发展教育的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社会教育发展战略, 优化教育结构, 加快教育体制改革, 逐步形成政府办学与社会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政府是教育发展方向的引导者, 进而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首先, 政府控制着大多数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近年来, 招生规模逐渐扩大, 导致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占比增加, 就业压力也日益增大;其次, 政府评估高校偏重学术轻视能力, 导致大多数高校培养目标单一;再次, 对大学生就业调查仅仅停留在就业率上面。大学生就业问题得不到真正的重视, 就业能力的培养也就相对滞后。
(三) 高校方面
1、高校普遍缺乏教材更新机制, 书本与现实严重脱节。
据介绍, 我国大学教材知识陈旧、内容与社会脱节、版式语言风格与现代大学生的阅读心理有差距等弊病。重庆某高校前不久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现在使用的大学教材大多存在知识老化、内容重复等多种问题, 其比例竟高达74%。调查涉及该校24个专业52个班, 在调查的110本教材中, 其中内容老化的占25%;内容重复的占11%;内容不适用 (指太深或太浅) 的占28%, 有书而未开课的占9%。特别是一些实用性强、内容变化大的学科, 如计算机、医学、法学等学科, 教材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情况更严重。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时无法将书本知识应用到现实工作中, 制约大学生运用大学专业知识成功就业。
2、地方性本科院校与重点大学存在一定差距。
处于重点大学和高职之间的地方性本科院校, 具有地方性、年轻化等特点。地方性本科院校大部分是在原来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或独立升格或与其他学校合并升为一般本科院校的。教育经费、所处地域、学校文化底蕴和优质师资等方面的不足, 导致这些学校在教育方面发展缓慢, 不能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 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也与重点大学的学生产生了较大差距。
四、提高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 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 提升就业能力
1、转变错误的就业观,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许多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 就业期望值较高, 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考虑到目前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 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必须转变错误的就业观,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降低期望值。无论工作单位是在大城市还是僻远的乡村, 无论工作岗位是否专业对口, 无论工资待遇是否丰厚, 只要大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劳动取得合法收入就是就业。
2、提升就业能力
(1)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明确就业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贯穿于学生大学四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对本职业的了解, 建立起合理化的目标和计划, 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 丰富实践活动, 提高综合素质, 增强自己的软实力。
(2) 强化学习的重要性, 培养学习能力。学习在大学时代仍是主题, 所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尤为重要的。工作岗位上这种自主性学习能力也能够促进大学生快速地适应工作、职业生涯顺利发展。同时, 应该认识到学习更多的是为了增加知识储备, 强化专业知识, 扩大自身的知识面。
(3) 积极参加实践, 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抓住大学阶段能够锻炼实践动手能力的好机会。比如, 校内的各种学生会工作、班级工作, 这些工作能够对一个学生的动手、动脑、协调、交际、协作等能力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学校开设的实验课程, 也是一个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在假期里不妨参加实习工作, 提前积累工作经验, 实习更能锻炼实践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家庭、政府以及高校各方面通力合作, 提升就业能力
1、家庭。
家庭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能力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许多家长对子女的过度保护使得大学生无法适应社会严峻的就业现状。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能力, 为他们创造充分的独立自主的发展空间。
2、政府
(1) 加强对地方性本科院校办学的宏观引导。政府应加强对地方性本科院校办学的引导, 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以及调整专业的设置, 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 指导高校的改革, 避免高校盲目的设置专业, 加强专业的实用性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适应社会的要求。
(2) 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近年来, 国家就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 但大学生就业问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原因之一就是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政府应加强就业信息网建设, 拓展就业平台, 保证就业信息的畅通, 促进大学生与企业的互动, 达成就业机会。
(3) 提高社会中介机构功能, 有效拓宽人才流动渠道。政府应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 与高校合作建立适用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中介机构, 使其发挥在推动就业方面的作用, 促进人才的流动和就业市场的活跃, 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
3、学校。
地方性本科院校应加大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力度, 就业工作要以市场为导向, 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大学生, 为社会输送大量人才。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开设职业指导实践课程, 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应聘能力和技巧。尤其要强化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大学生的实践性教学, 提高实验课程的地位, 把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序地结合起来, 同时强化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 广泛开展产学合作教育, 为学生参加社会调研提供信息和机会的同时, 高校还可以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见习和实习制度, 组织专业教师带课题到用人单位中进行社会实践和岗位实践。鼓励大学生多参与科研活动, 以提高科研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鲍婷.教师教学理念滞后的原因分析[J].青年文学家, 2012.18.
[2]李文利.论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经费供求[D].中国高等教育, 2002.6.
[3]龙溪虎, 陈红.江西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念实证研究[J].科技广场, 2008.11.
8.理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 篇八
理工科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
就业压力普遍较大 从调查结果来看,近72%的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压力很大,25.04%的学生认为存在一定的就业压力,仅有2.96%的学生认为没有就业压力。由此说明,当前理工类毕业生存在较为巨大的就业心理压力,多数学生认为毕业后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
大中城市就业倾向 调查结果显示,有41.94%的理工类毕业生希望毕业后能够到北上广等大中型城市就业,51.61%的学生有意愿去中小城市就业,仅有6.45%左右的学生愿意从事基层工作。由此可见,毕业生的就业预期很高,多数人对基层工作不感兴趣。(如图所示)
基层就业政策模糊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34%的理工类毕业生对相关政策情况非常了解,12.90%的学生比较了解,41.46%的学生一般了解,30.34%的学生较不了解,很不了解的学生占13.98%。由此可见,理工类毕业生对基层就业政策不是很了解。同时也表明学校在就业指导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政策宣传方面的力度不够。
普遍缺乏基层就业积极性 当问到“在何种情况下会选择基层单位就业”时,调查结果显示,“很长时间内”在大中城市不能找到理想工作时,选择到基层就业的学生占45.16%,“毕业时”在大中城市不能找到理想工作时,选择到基层就业的学生占19.62%,有到基层就业倾向的学生仅占10.75%,还有24.47%的学生任何时候都不选择到农村基层就业。综上说明,绝大多数理工类毕业生不存在主动去基层单位就业的主观积极性。
缺乏长期在基层工作的意愿 针对“如果在农村基层工作,愿意工作多长时间”调查问题,结果显示,68.82%的理工类毕业生选择了视工作、生活等实际情况而定,28.23%的学生无心长时间在基层工作,认为暂时在基层就业只是在为自身增加基层工作履历,仅有2.95%的学生愿意长期留在基层工作,为建设新农村、回馈家乡奉献力量。由此可见,多数学生对于基层工作的重要性比较漠视,也没有为基层工作奉献的觉悟和精神。表明当前的德育教育存在一定的缺失。
影响理工科学生就业的不利因素
基层工作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巨大差距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高速发展期,城乡二元结构虽然有所松动但依然存在。大部分基层地区的物质和文化水平相对落后,与城市相比,在经济收入、居住条件、交通信息、社会保障、子女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交际、休闲娱乐等方面仍然存有较大差距。同时,由于受到当前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多数学生认为基层单位没有发展前途,尤其是基层单位较低的工资待遇,让很多学生失去了去基层单位工作的积极性。
高校就业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主动性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模式较为单一,基本上以传达文件为主,工作大多为被动地上传下达,流于形式,缺乏主动性、深入性和持续性,多数没有采取咨询、跟踪、调查等服务措施。宣传工作不到位,对于国家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相关政策不能及时宣传,缺乏宣传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学生活动相关信息一般来自亲朋好友或媒体。
家庭就业观念落后 父母反对儿女到基层单位就业,一方面受到社会“跳龙门”的观念的影响,认为孩子到农村就业不体面。另一方面,认为农村基层单位没有发展前途,大城市的单位更具发展前途。调查结果显示,在决定是否到基层就业的问题上,有70.68%的理工类毕业生倾向于听从父母和亲友的意见,只有9.75%的理工类毕业生不受父母和亲友意见的左右。家庭传统的就业观念也是阻碍理工类毕业生面向基层单位就业的因素之一。
学生自身缺乏基层就业意向 当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未真正改变,到城市就业虽然门槛高,但经济待遇、生活环境、子女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不可否认,因此理工类毕业生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大中城市,而不愿意去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的基层工作。
促进理工科学生基层就业的对策
加强基层单位的机构建设 不可否认,基层单位在硬件上的确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缺陷。如果不在政策上给予大力的扶持,那么仍旧将在长期内无法吸引优秀的毕业学生前往基层从事工作。具体而言,应当从改善基层单位的硬件入手,为学生配备必要的科研设备。其次,提高待遇水平。再者,拓展业务范围,让毕业生能够有发挥自己才干的平台。作为地方政府,应当积极从事体制改革,建立稳定的收入机制,改善居住条件,尤其是在社会保障方面制定出相应的文件,在工作上和生活上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农村就业环境,缩小城乡就业待遇的差距,从而让理工类学生能够安心留在基层工作,为农村发展作出更为巨大的贡献。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营造农村基层就业的浓厚氛围 高校要立足当地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多方面做好宣传引导和就业指导工作,鼓励学生面向基层单位就业。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培养适应基层发展的人才。
鼓励学生自主择业 就业问题首先是一个生存问题,是学生走出家庭、走入社会的重要一步。作为家长和亲友,应当从帮助孩子独立的角度出发,不要盲目将就业与赚大钱等同起来。在当前就业形势越发严峻的今天,家长必须先调整心态,鼓励子女去基层工作。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基层就业具有更为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家长应当支持和鼓励子女深入基层、服务基层、回报社会。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推荐阅读:
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08-29
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现状10-10
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10-09
大学生就业力国外现状11-04
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和趋势10-05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论文09-05
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范文07-18
大学生旅游现状调查问卷07-14
2015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08-09
大学生就业分析调查报告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