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建设

2024-08-12

文化强市建设(精选8篇)

1.文化强市建设 篇一

宁波加快文化强市建设 增强文化保障支撑力

文化发展目标:文化保障支撑力强。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更加健全,文化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

——《市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经济相对发达、生活比较富裕的宁波,今后应该成为文化高地,这是形成新竞争优势的基础。”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辛向阳认为。他同时也指出:“宁波人有钱了,却没有形成消费高端文化的氛围。如何将文化元素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经济社会发展如何融合文化发展,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大课题。”

实际上,除了文化消费观念的欠缺,宁波文化生产力与供给能力也相对不足,文化人才总量、层次、结构仍有差距,文化自觉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增强。要解决当前宁波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就必须从体制政策、经费投入、人才机制等多方面采取强有力的保障措施,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实现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

“要实现宁波文化事业和产业质的提升,一是全市上下要达成思想共识,发展文化是谋大局、谋长远,要改变文化部门抓文化、经济部门抓经济的格局;二是要组织好统筹、实施、推进规划的构架,把规划中的政策措施、保障机制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积极推进重大项目;三是要深入研究各种深层次矛盾,专题攻关,切实解决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四是要发挥传统产业优势,促进发达的制造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建设文化品牌,形成强大的核心辐射能力,实现新的发展优势。”辛向阳分析。

2.文化强市建设 篇二

一、提升市民文化素养, 树立梅州文化形象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 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 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加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教育,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梅州人精神教育, 大力推介时代楷模, 引领广大市民立足山区, 艰苦创业。

加强社科理论研究和客家特色文化研究。以广东省地方特色文化 (客家文化) 研究基地建设为依托, 继续推进全市社会经济课题招标活动, 着力抓好绿色的经济崛起、华侨华人、客家历史文化、客商文化等特色课题的研究, 积极培育理论学术精品, 推出一批在全省具有影响的理论成果;建立健全县级社科联机构, 完善社科工作网络, 发挥社科研究机构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 推出一批有重大参考、借鉴价值的研究成果。加强对客家历史文化的研究、挖掘和推广, 建设全国客家文化研究中心。实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 加强与港澳台等境外的文化学术交流合作, 与高等院校联合开展客家历史文化高级研讨活动, 构建具有国际影响的社科交流战略高地。

着力抓好群众文化活动。落实文化人口评估统计制度, 促进群众文化活动参与率逐年提高。实施市民艺术教育普及工程, 培养市民热爱文学艺术、参与文化活动的高雅志趣和文化氛围。积极开展业余读书、摄影、书画、舞蹈等各类民间文化活动, 组建大型客家山歌合唱团、广东汉乐演奏团, 广泛吸引群众参与;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和“四进社区”等活动, 为广大群众提供精神食粮和文化服务。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园区文化、家庭文化等基层文化活动, 提高市民的文化情趣和文化素养。

积极培育文化消费市场。立足城镇和著名风景名胜区, 大力发展深受群众欢迎、具有广阔市场发展前景的大众演艺项目。探索政府向社会提供低价文化产品的补贴机制, 采取政府采购公共文化产品的形式, 积极引导和培育市民的文化消费意识和文化消费市场, 提高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日常消费中的比重。推进文化电子商务体系建设, 鼓励和培育网络文化消费, 拓展艺术培训、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与文化相结合的服务性消费。

二、整合客家文化资源, 打造特色文化产业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为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建立以客家文化资源为依托, 以文化产业园区为载体, 以培育文化龙头企业为市场主体, 以文化创意、新闻出版、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文化旅游等五大文化服务业为发展方向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扩大文化消费。成立市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 负责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积极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和层次, 提高文化产业附加值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尽快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引进高端文化企业、旅游企业, 落地投资参与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依托丰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 以阴那山为中心, 以周边镇村为重点, 加快发展保健疗养、休闲度假、农耕体验、文化创意、旅游地产等产业经济, 创建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 打响“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品牌, 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大力扶持发展梅州客家文化产业基地、客天下旅游产业园、林风眠艺术园、千佛塔文化旅游区、麓湖山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平远县南台卧佛山文化旅游产业园、蕉岭长潭文化旅游产业园、世界球王李惠堂足球文化产业园、南越王赵佗长乐台遗址文化产业园、五华石雕工艺文化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园区, 打造一批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积极建设和开发文化市场, 重点培育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文化用品等专业市场, 规范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加强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建设, 逐步建立文化资本市场。大力推动文化与金融对接, 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现代文化市场发展的融资体系。加快文化产品物流基地建设, 逐步建立书报刊、影视产品、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艺术品、演出剧目的现代市场营销体系。

三、传承客家文化, 擦亮世界客都品牌

抓好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规划和建设。加强对重点文物的保护。稳步推进客家围龙屋申遗工作。做好客家古民居、古村落及名人名居的保护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按照集中资源、集中项目、同类开发、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 规划新建一批代表梅州文化形象的地标性重点文化工程。着力抓好梅州报业传媒大厦、梅州客家文化产业基地等重点文化项目建设, 形成具有时代气息、客家特色的客家文化城。坚持山水相依、向山拓展的规划方向, 以东山教育基地为中心, 把北至嘉应学院, 南至秀兰大桥, 西至客家公园, 东至千佛塔及四周山地这一区域, 建成集客家历史、客家人文风情、文化教育、宗教活动于一体的客家文化区域中心。

突出客家文化特色, 打造节庆文化品牌。办好中国 (梅州) 国际客家山歌文化节、世界客商大会等国际性活动。办好金柚节、脐橙节、油茶节等地方文化节庆活动, 组织客家民间艺术表演活动, 使之成为弘扬客家优秀文化、展示文化梅州的平台。

四、加大改革力度, 为建设文化强市增添活力

牢牢把握正确方向, 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 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 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理顺政府主管部门与文化市场、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企业的关系, 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改革和完善行政审批制度, 清理和减少审批事项, 下放审批权限, 简化审批环节, 提高行政效能。

加快推进出版、发行、电影、演艺等领域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国有文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鼓励支持非公有资本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参与国有文化企业改革重组,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五、创新人才机制, 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 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 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制订《梅州市文化人才教育培训管理办法》, 大力推进宣传文化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 重点培养具有创意的文化设计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和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中高级技术人才。探索依托高校人才优势, 联合嘉应学院等高校采用定向培养、重点吸收的方式, 鼓励和吸引优秀大学生到基层文化单位工作。鼓励倡导社会自办文化, 培养和发展社区民间文艺社团和农村业余文艺队伍, 挖掘培养评选民间文化技艺大师, 培养代表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才。加强客家文化与哲学社会科学等研修工作, 培养一批在全省、全国客家文化界和社会科学界有广泛影响的权威专家学者。

六、加强领导, 为建设文化强市提供保障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 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成立文化强市建设领导小组, 建立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 对全市文化强市建设进行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 各县 (市、区) 、镇 (街道) 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 负责领导和推进本地文化建设。各级党校要将文化建设的内容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培训的重要课程。各级人大、政协要加强对文化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 确保建设文化强市、强县、强镇的各项工作的落实, 弘扬客家文化, 展示梅州客家文化特色。

摘要:梅州是客家人聚集区, 是世界客都。本文详细阐述了梅州建设文化强市的主要做法和工作措施, 为梅州文化强市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梅州,文化强市,主要做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109.

3.率先文化强市 引领全面发展 篇三

培育昆山特色思想文化,提升文化引领力。构建昆山特色思想文化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区域化、本土化,配合做好中宣部昆山特色价值观专题调研,梳理“三创”精神、昆山城市精神、昆山特色价值观和“勇于争第一、敢于创唯一”新昆山精神等思想文化脉络,加快形成昆山特色思想文化体系。开展特色思想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制定出台《昆山特色价值观实施纲要》,通过抓好思想教育、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典型示范和实践养成,把思想文化实践融入到市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谋求开放城市、多元社会中的价值共识,巩固全市人民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深入推进创新型领导班子、研究型干部和学习型党员建设,加快学习品牌建设,建立起与昆山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学习型党组织,提升党员干部的学习力和创新力,推进昆山学习型、智慧型城市建设。提升新闻舆论引导水平,坚持正面宣传,围绕决胜现代化组织重大主题宣传和典型宣传,大力推介我市科学发展新经验、新成果。打好宣传战役,加强与主流媒体和境外媒体合作力度,开辟“看昆山、知昆山”新窗口。加强网络舆论阵地和网络文化建设,健全舆情研判和新闻应急机制,完善新闻发布制度,维护社会和谐。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创造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继续推进文博园、博物馆、市民文化活动中心等市级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区镇、街道、社区文化设施规划布局工作,提高基层文化设施覆盖率和设施面积人均拥有量。探索建立公共文化信息平台,做好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服务公示、文化义工服务等环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努力成为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下移文化服务工作重心,加快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广泛搭建“百姓舞台”,让群众登上舞台、担当主角。加大基层文化服务力度,探索社区文化共建发展模式,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大力发展流动图书车、流动舞台车和流动数字电影放映设施,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服务点,实现共建共享。繁荣文艺精品创作,完善文艺作品发表成果奖、文艺作品采购制、作家签约制、文艺辅导员选派制等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文艺家积极性。发挥我市各级各类创作基地和乡镇文联作用,整合社会各界资源,推动昆山文艺创作。

加大精神文明创建力度,提升文化感召力。提高覆盖率,以文明创建实事工程为抓手,提升公共文明指数。开展城乡文明共建活动,做到城乡联动、资源共享,全面提升城乡文明程度。健全完善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创建的考核、激励和监督机制,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提升创建成效。提高参与率,开展公共文明教育实践,组织开展文明礼仪我示范、文明秩序我维护、文明生活我倡导、文明行为我践行、文明创建我参与、文明市民我争当等公共文明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十佳新人新事”、“感动昆山道德模范”等评选表彰活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提高影响力,培育、提升以双城文明共建、心理咨询服务、农村“三评三讲”等一批创建活动品牌,以文明创建来推动城乡一体,促进社会和谐。

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提升文化转化力。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快发展工业设计、网路传媒、数字动漫、工艺美术、文化旅游、印刷复制和体育休闲等重点文化产业,改造升级华东艺术博览中心、昆山软件园数字动漫基地、N维空间站、东南东创意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基地,提高产业发展专业化、集约化水平。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重点扶持昆山创意设计中心、昆山智谷创意产业园、网尚电影世界博览园、神州图骥数字出版基地等龙头项目。积极鼓励福纳文化科技、画龙艺术品、神州图骥地名信息技术等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实现我市上市文化企业新的突破。强化政策扶持服务,逐步扩大市级专项引导资金,积极争取省级引导扶持资金,健全文化资产评估体系,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和人才保障平台,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城市品牌,提升文化形象。打造节庆文化活动品牌,提升国际文化旅游节、国际啤酒节等大型活动的影响力。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鼓励和指导各区镇、街道结合地方传统和重大节日举办特色文化活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营造祥和社会氛围。培育昆曲文化品牌,将昆曲主题融入文博园规划设计,再现昆曲鼎盛时期的历史风貌;在现有景区打造昆曲展演平台,强化昆曲发源地概念。改良和创新传统剧目,排演昆曲舞台大戏作为文化艺术中心的保留剧目。加大“小昆班”、小梅花艺术团等后备力量培养力度,深化昆曲进校园活动。塑造昆台文化交流品牌,组织海峡两岸(昆台)文化交流月活动,建立昆台文化定期交流机制,深化两岸文化互访活动,推动昆台两地文化交流融合。

4.文化强市建设 篇四

市委、市政府听民声,汇民智,经过专题研究、审慎思考、反复论证,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了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打造国际旅游名城的发展思路,为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有关论述,我进行了认真阅读和分析研究,并提出以下建议:

一、做好产品开发,把握市场变化脉搏,更新换代旅游产品,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景区的总体构思与各零部件的和谐统一,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管理方式相结合,拳头项目与服务设施的配套,景区内外旅游六要素的配套,景区开发与城区建设的结合,分期建设与成片开发的衔接。精心打造高素质的人才结构,旅游企业创办高水平的大型艺术团,艺术表演成为旅游产品的有机组成部分,高品位的文化内涵渗透到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各个环节等。

二、推进城市旅游,完善公共旅游服务体系,实现城市旅游与景区旅游良性互动,全面提升游客体验。泰安旅游靠的是整个泰山的吸引,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最大的旅游吸引物。泰安市把“靠山、靠路”的黄金地段留给了旅游,为旅游发展留足了空间,以市民和游客为本,全力构建公共旅游服务体系。要坚持跳出“就泰山谈旅游、就景区看旅游”的狭隘观念,把城市旅游提高到一个突出的位置,来构建新的旅游格局。一是按照“把泰城建成一个大景区”的目标,编制和实施《泰安市城市旅游规划》。树立“城区也是景区”的观念,把整个城区都列入旅游发展的范围,明确城市旅游发展的

1目标、理念和步骤措施,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增强旅游服务功能,为旅游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二是对城市重点地段和建设项目,进行旅游功能的设计和形象包装。“城市出入口、车站进出口、泰山进山口”是重点,要看出旅游的形象,完备旅游服务的功能。财源街的改造要兼顾市民、商家和游客的需求,环山路旅游内容策划要“精细化”,在山城之间真正穿起一条光彩夺目的珍珠项链。三是实施城市雕塑壁画工程,变历史文化空间为现实旅游生活空间。要通过雕塑、壁画等艺术手段在城市“落地生根”,变无形为有形,变模糊为鲜明,创造城市浓厚的旅游文化氛围。四是构建公共旅游服务体系,服务端口前移。旅游标识系统要更加完善,旅游咨询中心布点要更加广泛、更加合理,旅游服务标准化要尽快推广,通过种种努力,实现游客“无障碍旅游”。

三、做好节庆策划,面向国际和高端市场,打造特色鲜明节庆品牌,树立城市活力形象。泰山登山节融“体育、文化、旅游、经贸”于一体,一定必须坚持“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中心,集中精力,把登山节真正打造成为响当当的旅游节庆品牌。在登山节的策划上,要重点在拓展三个“度”上做文章。一是知名度。举办登山节,旨在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泰山的知名度。作为城市的“形象工程”,政府要不断加大对登山节的投入。要瞄准主流媒体开展合作,靠节庆窗口把泰安的声音和形象广泛传播出去。二是外向度。策划登山节,目光要瞄准国外,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节庆品牌,吸引国际的目光,促进入境旅游的突破。2008年举办的泰山〃富士山中日友好节开了个好头,下一步要巩固、扩大成果,逐步吸引

更多的世界名山和国际组织加入进来,让登山节成为“国际名山的俱乐部”,并以此树立泰山在世界名山中的“核心”地位。三是参与度。要精心策划旅游主题活动,全方位吸引游客参与、市民参与、企业参与,让节庆活动充满激情,充满活力。“企业参与”,在资金投入上可作为“政府主导”的有效补充。

5.文化强市建设 篇五

吉增

“文化是文明的基石,是软实力的核心。文化对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升综合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临清市委书记李吉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临清有着深厚的运河文化底蕴。我们将立足这一优势,把临清打造成为运河沿岸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之后,临清市委、市政府相继召开党政班子联席会和全市领导干部会议,认真分析了临清市文化建设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李吉增表示,临清将认真贯彻省、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把文化建设工作摆在突出位臵,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发挥临清“名人、名城、名胜、名吃、名产”等“五名”优势,围绕“借助名城品牌、打造文化强市”的总体目标,推进全市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在具体工作中,临清市将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近年来,为了促进文化的进一步繁荣,临清市不断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力度,逐步完善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文化广场等文化基础设施。今后,临清市还将建立、完善文化投入的长效机制,在抓好常规性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文化阵地建设。目前,临清正在城市新区高标准建设集博物馆、城市规划展览馆、文化馆、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季羡林先生资料馆、张彦青艺术馆等六个场馆为一体的运河文化中心,使其与运河文化广场、临清剧院相呼应,形成新的文化景区,搭建起文化事业发展新的平台和载体。

深入挖掘运河文化资源,打响“运河名城”品牌。临清历史文化悠久,是武训兴学所在地、山东快书诞生地、《金瓶梅》故事背景地,境内拥有明代建筑运河钞关、鳌头矶等2组11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文物古迹是运河文化产物的典型代表。在组织文物工作人员对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普查,逐步建立、健全标准化、科学化文物保护档案的基础上,临清市将对古街巷、古建筑等文物古迹进行抢救性修复和保护性开发利用。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挖掘扶持木板大鼓、田庄吹腔、洼里秧歌等独具临清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进一步丰富运河文化内涵,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实施“三大文化支柱工程”,增强文化发展的后劲。一是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制定“文艺精品工程”奖励办法,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推动文艺精品的创作生产,力争推出一批在聊城市、在全省甚至在全国叫得响的文艺精品。二是实施群众文化繁荣工程。以发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等基层文化为着力点,加强群

众业余文化队伍建设。三是实施文艺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中长期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对文艺人才的培养扶持力度,为其在政策、资金、场地、舆论等方面提供帮助。

6.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经济强市 篇六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经济强市

包头市是依托矿产资源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和国家之工业基地之一.近年来,包头市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经济强市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做大经济总量、合理利用资源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实现了两年翻一番或三年翻一番半的重大突破.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的关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层次,降低了资源消耗,减少了环境污染,推进了全市的可持续发展.新世纪头10年是包头建设经济强市攻坚阶段,发展的.任务十分迫切和艰巨,面对的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加快经济强市建设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决定了包头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任重而道远.

作 者:邢云 苏青 作者单位:包头市委刊 名:北方经济英文刊名:NORTHERN ECONOMY年,卷(期):2006“”(1)分类号:F1关键词:

7.略论质量强市建设 篇七

1 质量强市与信用建设的关系

信用建设是质量强市的保证, 不论城市、企业、个人、产品、工作、服务等等尚不讲信用, 质量就是一句空话, 尤其是在乐清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信用建设具有非常现实意义。1) 信用是现代文明和现代市场经济和质量立市的前提, 通过信用建设, 形成全社会良好的信用氛围, 有利于推进质量强市工作。2) 我国正在进行公民道德建设和城市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时期, 而乐清作为比较活跃和具有发展潜力的区域, 若不加强信用建设必将成为质量强市的瓶颈。3) 乐清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其标志之一是新的经济要素, 特别是高级人才, 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等相继进入乐清、乐清的企业将在更高层次上发展, 如扩大投资规模, 营造品牌等。因而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 对乐清的质量强市工作很重要。

那么如何加强信用建设, 促进质量强市工作?笔者认为建设“信用乐清”确保质量强市工作健康进行, 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即:政府信用, 企业信用, 个人信用。如果忽视了任何一个方面的建设都将是不利于质量强市工作, 也可以说不可能实现质量强市。建设“信用乐清”关键是要夯实道德与法规两个基础。一个道德品质低下的人很难想象是一个信用的人, 一个贪污受贿, 办事拖拉的政府部门, 很难想象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一个只知赚钱不顾员工和顾客的企业不可能实现永续发展。所以说政府有德威信高, 企业有德市场大, 个人有德威望高。我国几千年来就是靠传统道德建设来掌握国家政权, 人民生活以及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但是仅依靠道德建设还远远不够, 特别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依法治国”不可松懈, 以法规来保证市场经济体系的正常运作, 特别是加入WTO后, 更应该自觉地使用法规的武器。道德是信用的基础, 法规是信用的保证, 道德与法规相互作用, 共同促进信用向更高层次发展, 所以说:只有搞好信用建设, 才能促进质量强市工作健康顺利进行。

2 推进质量强市讲究打假策略

质量强市工作, 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关注。近年来, 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各行各业、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 “质量立市”、“质量兴业”的观念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政府有关部门, 各企事业单位, 普遍实施名牌战略。名牌战略的最大宿敌是假冒伪劣。打假治劣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呼声, 是一项得人心、顺民意、利国家的重要工作。近几年, 政府与职能部门非常重视打假工作, 专门建立打假机构, 经常出动稽查, 查处假冒伪劣商品, 成绩是有目共睹。但不足之处, 查获的大部分是一些“浮头鱼”, 原因在于缺乏策略, 因此, 今后的打假治劣必须要讲究策略, 在零售商店里打, 是下策, 这好比罂粟种子, 等它撒到地里后想把它全收回来, 那就难上加难;到批发商那儿去打, 也只能是中策, 因为你打了这批, 还有下一批, 而下一批, 你想去打就没有上一批这么顺利了, 因为批发商更狡猾的伎俩来对付你, 只有查源头, 在“假”的出生地下功夫去打, 将制“假”的老窝捣毁, 假货才会斩草除根, 这才是上策。

捣毁制“假”老窝, 当然是上策, 但说到容易, 做起来难度极大, 笔者建议应着重从以下三点加以努力。

1) 广泛宣传。充分发动群众, 主管部门应组织力量, 深入调研, 搜集和整理假冒伪劣产品的特征, 印发给群众, 提高群众的识别能力, 使假冒伪劣产品像老鼠过街, 人人喊打, 形成无市场的立足之地。

2) 顺藤摸瓜。不论在零售或批发部门查获假冒伪劣产品, 不得就事论事处理, 应顺藤摸瓜, 查到源头为止。

3) 认真执法。产品质量法, 从1993年9月1日颁布实施后, 市技术监督部门认真履行综合管理、行政执法两大职能, 遵照“打击、查处、规范、提高”的指导方针, 配合各部门和各行各业开展产品专项整治工作, 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对推进质量强市工作起着明显作用。但尚有少数执法人员不是把自己作为人民的公仆, 而是认为自己是管理别人的, 因而群众去办事受到冷落, 造成“门难进, 脸难看, 事难办”的现象屡见不鲜, 甚至个别单位和个人存在执法腐败现象, 这是依法管理城市不可忽视的问题。

因此, 政府部门应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地不断宣传产品质量法及相关质量强市的法律法规, 使人人懂法, 消除法盲, 树立守法为荣, 违法可耻的社会风气, 只有这样, 才能推进质量强市工作健康开展。

3 质量强市注重创名优严防变“民忧”

创名牌优质产品是生产、经营、消费者的共同愿望, 也是大势所趋。市场经济参与竞争需要名优, 企业生存发展需要名优, 消费者生活消费自然也需要名优。时下消费者对名优产品, 不由得产生一种忧虑, 应该引起生产、经营者的警觉。有的人形象地说, 现在的名优成了“民忧”。这种说法也并非过分, 因为目前的名优, 确有如下之忧:

一忧, 产品出名了以后不保名、不保优。有些产品往往在创优、创名的时候, 质量是不错的, 但一旦获优得民以后, 质量就开始蜕化, “名”优“质不优”, 消费者买了名优产品, 有时是空得其名。

二忧, 有的名优产品, 一旦获名优以后, 身价百倍, 价格飞涨。消费者见到名优产品高得惊人的价格, 只好望而兴叹, 产品成“名”后就离“民”了。

三忧, 而今市场上泥沙俱下, 鱼目混珠。有的产品一旦成名, 假冒产品跟踪出现, 以假乱真, 消费者很难分清哪个是正宗“名优”, 真担心花钱买个“假优”, 所以进商场总是忧心忡忡, 付钱之前难免要问一句“是真的吗”。

四忧, 名优充塞市场, 优与不优没有什么区别, 其根源是评优泛滥, 名优降格, 含“优”量下降。消费者眼中对名优也贬值了, 对真正的名优固然崇拜, 对那些产品自身质量不优而顶着光环的名优, 老百姓真怕上当受骗。

8.建设矿业强市的怀化底气 篇八

但怀化市的心气并不小,市国土资源局局长胡和平表示:“通过3年时间,矿业产值要从去年的95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 200亿元。 2020年更是要达到800亿元。”

要完成这样一个目标,并不容易。因此,“打好‘服务牌’,让怀化市国土资源局成为矿山企业的娘家”成了胡和平的“口头禅”了。

对于这点,怀化市国土资源人是很有底气的。

打造标杆企业

11月20日。怀化市国土资源局分管矿业副局长刘湘勤的办公室。墙上没有挂任何装饰物品,有的只是地图。

刘湘勤指着其中一面墙上的3幅地图,对其标注的每一处信息都如数家珍:“这片绿色图斑是鼓励开采区;黄色的图斑是限制开采区;红色的图斑是自然保护区,禁止开采,不设采矿权。还有这张图……”

与怀化矿产资源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刘湘勤,深知怀化矿业惊人的潜力,对怀化矿业经济从不缺乏信心。今年,怀化市国土资源局提出的一项开创性的举措,更是让他的信心空前地高涨——怀化的矿业管理,要讲求服务与监管并重!

在刘湘勤看来,监管是矿业管理工作的基础,发展是根本。监管是要维护好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查处违规行为,打击非法开采行为,实现有序开发。“只有秩序好了,矿业经济的发展才有保障。”刘湘勤说。

但是,做好监管工作,只是为怀化矿业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地基。一栋精美的建筑,除了地基稳固,还必须通过科学设计、优质材料和精良施工,方能保质保量完成。如果把怀化的矿业经济发展看作一座即将拔地而起的建筑的话,科学的设计等于合理的发展规划,优质的材料是有实力的矿业企业,精良的施工则是对企业大力扶持和引导。“这些工作,仅仅依靠监管是无法完成的,只有强调对企业的服务,并且让企业从服务中得到实惠,才能将怀化的矿业经济真正壮大起来。”这是怀化国土人达成的新共识!

2013年6月,怀化市国土资源局在局长胡和平的主导下着手开展对20家重点骨干矿业企业的重点扶持工作,要为怀化矿业打造出一批“标杆”。

对如何做好这20家矿业企业的服务工作,怀化国土资源人可谓煞费苦心。局里专门成立了重点矿业企业扶持办公室,下设两个工作组。其中,行政服务组负责为企业提供行政审批、政策法规咨询引导等服务,建立重点扶持企业“绿色通道”,并且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对企业的激励措施;技术服务组则致力于为企业搭建一个与高校和技术科研机构的沟通桥梁,并为企业提供大量的技术信息和数据,帮助企业在采、选、冶、工各个方面同步提高。

不只是对20家重点骨干企业,对全市所有的矿业企业,怀化市国土资源局在严格监管的基础上,强调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措施。刘湘勤说:“20家重点骨干企业名单绝不是一成不变,任何一家名单以外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经过我们的考核评比,随时都能取代名单中现有的企业。我们开辟的‘绿色通道’,旨在引导企业规模化、科学化开发,最终还是要面向整个怀化!”

完善产业配套

有能力对矿产品进行精深加工的企业太少,是曾经困扰怀化矿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现状。怀化市国土资源局矿管科张深建说:“过去怀化的大多数矿业企业主要是销售原矿,而原矿是最不赚钱的。如果怀化矿业经济整体水平想要上一个台阶,这种局面必须打破。”

刘湘勤也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沅陵县金石矿业是一家从事铅锌矿开发的企业。如果只是销售原矿的话,价格仅为几百元一吨。但金石矿业通过技术革新,将开采出的铅锌矿进行本地化处理,制成超细锌粉,价格猛增到数万元一吨,产品附加值一下子提高了几十倍。

但是,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有足够的实力对矿产品进行精深加工,这对企业的技术力量和资金实力都有着相当高的要求。针对这一问题,怀化市国土资源局在怀化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联合各县市区政府,一方面大力扶持当地有实力、上规模的矿业企业,帮助他们提高技术力量,建立、扩大、改善精深加工的生产线;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服务举措,一批国内知名的大型矿业企业陆续进驻怀化,成为了怀化矿业经济发展中的一支强有力的队伍。

中国黄金集团是一家世界一流、国内顶尖的黄金开发企业。从2012年到2013年,中国黄金集团在怀化的投资是不折不扣的“大手笔”:仅在沅陵县五强溪矿区,该公司便用5.8亿多元的巨资,一口气收购了当地的全部7个采矿权。紧接着,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投资近1.1亿元进行了大规模的探矿工作。

“我们之所以有这样大规模的投资,除了看好这片矿区的资源潜力之外,怀化市、沅陵县国土局和沅陵县委、县政府也给了我们巨大的信心,”中国黄金集团沅陵公司的副总经理李新文说,“沅陵多位县领导和国土资源局领导都对我们说过‘企业内部的,那是你们企业自己的事,你们自己处理好;只要是企业外部的,就都是我们的事,交给我们来解决’的话。”

这样一句简单的承诺,成为了沅陵县国土资源人的“行动指南”。

沅陵县国土资源局矿管股股长邓以海年近50岁。在县里,大多数像他这样年龄的公务员基本都只坐办公室了,但他不同,甚至比手下很多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还要操劳。比如为了解决中国黄金集团在沅陵的用地问题,他曾经连续3个多月的时间,几乎全部泡在矿山里,仅在周末回家,拿上几套换洗衣服,又马不停蹄地奔赴工作一线。

“没办法,矿山都在大山里,当地村民不是简单地给他们讲政策就能做通工作的。我们得跟他们同吃同住,培养出感情,才能在最短时间内把用地问题顺利解决。”邓以海的话,是沅陵乃至怀化国土资源一线职工做好服务工作的最好诠释!

当被问及怀化市首批扶持的20家重点骨干矿业企业中,有多少家是本地企业时,刘湘勤的语气颇为自豪:“全部是怀化本土企业。尽管有些企业资金是从外地引进的,但是现在,已经帮助他们落地怀化、扎根怀化!”

nlc202309040142

开发与环保共进

放眼全球,矿业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比比皆是。而要治理和恢复被破坏的环境,所需投入资金往往远高于此前所取得的经济效益。

怀化矿业经济要做强做大,不走“先开发,后治理”的老路,矿产资源开发和环保必须齐步走——这是市国土资源局下的一道“死命令”!

张深建坦言,过去的怀化,确实存在矿产开发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破坏的现象。“怀化的石煤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但石煤中含有大量的钒。前几年,钒的市场价格很高,五氧化二钒能卖到几十万一吨。当时,许多企业都从石煤中提取钒,但是有能力处理好尾矿、尾渣的企业却是屈指可数。近两年,钒价猛下跌,不少无利可图的企业一哄而散,留下了大量尾渣,堆积起来像一座座大坝。”

令人担忧的是,石煤是一种多元素伴生的矿种。传统的石煤提钒工艺是酸浸,简单说就是用强酸将钒从石煤里边“泡出来”。但是这种方式提钒后留下的尾渣中,含有铅、砷等有害元素,如果长期堆积在地表,会对地下水等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上百万吨的尾渣坝,无疑是危及生态环境的一颗巨型炸弹!

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破坏能否杜绝,已经形成的创伤能否恢复?怀化市国土资源局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名列20家重点骨干企业的金大地公司,便是一支高效的“拆弹部队”。

金大地是一家从事水泥生产的企业,从2007年开始,这家企业便开始了对“循环经济”项目的探索:先将石煤进行燃烧发电,高温烧解后的金属元素也变得稳定。在燃烧后进行先进的碱浸提钒处理,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二氧化硅原料、用于制作生产橡胶的原料白炭黑。最后剩下的废渣则是生产水泥的良好的粘土质配料。石煤就是这样被精明勤恳的怀化人“吃干榨尽”。“固、液”废料真正做到零外排,废弃也实现达标排放。

然而,“循环经济”绝非简单易行,其中所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层出不穷。金大地的总工程师梁源透露,仅仅锅炉工艺改造,他们就投入了几千万元,做了数十次实验。

为了帮助企业突破技术难关,怀化市国土资源局为金大地公司牵线搭桥,与中南大学、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院等多家国内一流的科研院所开展了合作。经过努力,手握18项自主知识产权的金大地公司终于将“循环经济”设想变为现实。

金大地不仅将自身对矿产资源的利用做到了极致,在协助治理已经形成的环境破坏方面也不遗余力。

梁源说:“我们会把周边所有其他企业提钒后的尾渣拖回来生产水泥,全部消化掉。有一家企业,从上世纪80年代就投产,三十年来堆积形成的尾渣坝有上百万吨!现在,已经被我们拖走了一半。”

众所周知,水泥是能耗“大户”,这会不会增加公司成本、增加怀化市能源供给压力?梁源笑答:“不会。因为现在我们的循环经济项目开发完成后,自己用石煤发电,能够满足1/3的用电需求,一年光电费就节约了好几千万!”

上一篇:写运动会的日记作文下一篇:散文:就想和你简简单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