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训练单

2024-08-10

文言文训练单(精选8篇)

1.文言文训练单 篇一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词多义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zhāo)

e.能谤讥于市朝 公共场所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美丽)

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古今异义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

2。窥镜

窥:古:照,看 今:偷看

7。臣之妻私臣

私:古:偏爱 今:自私

4。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地土方圆 今:地点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身边大臣 今:方位名词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古:规劝 今:讽刺

谤讥于市朝谤讥:古:指责议论 今:诽谤嘲讽,恶意中伤

.能面刺寡人之过刺:古:批评 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词类活用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意动用法,“美我”即“以我为美”)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使动用法,活用为动词:使……听到)

朝服衣冠(名词作状语,一般“服”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戴)通假字“孰”通“熟”:仔细。例如:徐公来,孰视之。“有”通“又”。例如:邹忌修八尺有余。

鱼我所欲也

古今异义

豆:古代盛羹或其他食品的器皿;今为一种粮食类作物

是:古为代词“这”;今为判断词

钟:古为量器,六斛四斗;今为名词

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为动词,感激)

通假字:

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鸿门宴

一词多义

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好像)——《鸿门宴》

沛公起如厕(往,到……去)——《鸿门宴》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鸿门宴》

意: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鸿门宴》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鸿门宴》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鸿门宴》

杀人如不能举(全、尽)——《鸿门宴》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鸿门宴》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鸿门宴》

哙拜谢(感谢)——《鸿门宴》

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鸿门宴》

①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鸿门宴》

②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鸿门宴》

③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鸿门宴》

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鸿门宴》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鸿门宴》

①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鸿门宴》

②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鸿门宴》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形容词作名词)——《鸿门宴》

②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副词)——《鸿门宴》

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非常)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 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今义:河南省,河北省)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 古义:小人离间之言。今义:仔细说来)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以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古义:缘故(名词)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鱼肉 今义:鱼的肉;

古义:鱼和肉,意为被欺凌的对象(名词)。沛公已去(古:离开;今:从自己一方到另一方)范增说项王曰(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走:古义:逃跑;今义:步行)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驻军)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吾得兄事之(侍奉)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若入前为寿(上前)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道芷阳间行(取道)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形容词用作动词 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形容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从百余骑(使„„跟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进来)

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意动用法,以……为王)

2.文言文训练单 篇二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是技能训练成功的前提

首先,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对口高考目前在中职学校还是一个重要的品牌,它是关系到学校招生生源好与差、多与少,也是学校做大做强的关键。其次,各班班主任也非常重视,它是关系成绩整体提高的关键。为此,班主任要在平时的技能训练过程中,加强与技能指导老师沟通交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为技能训练做好坚强的后盾。再次,技能老师高度重视。因为学生技能考试通过了,才能参加一个月后笔试考试;而且文化和专业理论成绩总分高分数段学生,技能考试成绩也要高分数通过。学生也高度重视,这关系到学生能否有资格参加最后文化理论考试;往往技能考得好,对后期复习冲刺的动力更大更强。学生家长也非常重视,在技能训练过程中,主动到校观摩学生技能训练,对师生训练起了推动作用。

二、技能指导老师能力培养,是技能训练成功的基础

技能指导老师自身能力过硬,才能为学生作出表率,是技能训练成功的基础。培养技能老师能力途径有以下两个方面:

(1)技能师资培养与储备。技能指导教师,应杜绝“君子动口不动手”现象,应该是技能操作标兵,只有实践经验丰富,才能培养出优秀学生,才能取得优秀成绩。我校培养技能教师方式有:首先,通过学校技能节活动,聘请行业操作能手、技术专家指导,所有专业教师参加培训,按对口高考技能项目,进行技能比武,实实在在培养一批技术过硬的教师。第二,利用暑假时间,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业、行业协会进行技能理论实践操作培训。第三,通过每年一次的县、市、省级技能大赛集训和锤炼,成长一大批经验丰富技能指导教师。

(2)研读技能大纲,制定科学训练方案。每年技能训练之前,以教研组为单位,以训练项目为中心,组织本组专业教师,一起研读技能考试大纲,分析工艺过程,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细读评分细则,得分要点,把握得分重点,攻克技能难点,研究考试时分值取舍。其次,请上一年技能训练教师进行总结,总结得失和存在问题,集体研讨改进措施。在以上的基础上,形成有效的技能训练指导性方案。

三、科学安排合理训练,是技能训练成功的关键

(1)确定技能的训练计划。首先,确定技能训练总时间。根据历年训练经验,对口技能训练一般需要25天~30天。分为三个训练阶段:第一阶段安排在暑假前,时间一周;第二阶段安排在寒假前,时间一周;第三阶段安排在技能考试前,10天~15天。当然还要根据各专业不同和训练情况做些微调。其次,制订各阶段计划。根据技能项目工艺过程,制订明确的训练内容,确定技能训练目标和要求。

(2)明确各个阶段训练要求。第一阶段一周,要达到“会”,所谓“会”就是要工艺过程清晰,操作规范,动作要领准确到位。第二阶段一周,要达到:“熟”和“稳”,所谓“熟”就是规范熟、过程熟、操作熟,在训练过程中达到得心应手;所谓“稳”就是每一项技能,在一天多次训练过程中基本无差错,训练成绩相对稳定。第三个阶段10天~15天,要达到“快”和“控”。所谓“快”就是提高速度,因为建筑三项技能均为100分,只有提前完成得到加分,才能得满分。所以,考试要求40分钟完成,平时训练要考虑考试时环境和心理紧张等因素,要求学生30分钟内完成。所谓“控”就是能根据不同的仪器、不同工具、不同的操作台、不同材料、不同环境,能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做出合格的成果。如建筑测量考试的水准仪、经纬仪有不同型号、不同厂家,钢筋工拌盘、拌子等工具考试也是考点自制的,这些对钢筋的加工精度影响较大;再如测量场地有泥地、水泥地、草地且高差较大等因素,对测量成果影响较大。

(3)技能训练模式。任何一项技能,依据其工艺过程,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基本单元。如建筑测量中经纬仪测量,可以分解为:三角支架的架设→仪器的开箱→经纬仪的安装→对中整平→照准→读数→数据记录→计算→经纬仪装箱→支架收回摆放等基本单元。每一个基本单元训练模式是:首先是老师演示。要求动作规范、准确、协调、高效易学。其实教师操作都是多年经验的沉淀,动作干净利索,准确到位,没有多余动作,充分显示出高效。如测量数据记录:注意0→9阿拉伯数字书写规范要求,字体大小,数字之间间隙,数据修改方法等,这样才能保证记录清晰美观,阅读不易出错。其次是学生操作。在学生训练过程中,老师不能采取放羊式训练模式,要一定去认真巡视,及时纠正,逐一过关,不要让错误动作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再改就难了。

(4)练习与测试融为一起。在训练第二、第三阶段,测试就是练习,练习必测试。每次练习每个人都有练习的时间、成绩、存在问题记录,测试形式有自测、小组测试、老师测试,老师每天每项必须测试一次。测试标准高于考试要求,严格评分,让大家不断找差距,在练习中提高,在测试中进步。

四、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是成功发挥自身实力的保证

考试心理适度紧张是正常的,但过度紧张会影响到学生成绩正常发挥,甚至出现严重的问题,就不正常了。而这,在技能考试中往往会出现。为了避免这一现象产生,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考前请心理指导老师进行心理辅导,缓解心理压力;平时练习就是考试,考试就是练习,培养了学生抗压心理;考前连续5天的测试,无差错结果,增强学生自信心,心里踏实稳定,消除了紧张情趣;考前认真组织学生熟悉考试场地、考试环境,减轻心理紧张感;考前充分准备,准备多个应急处理方案,稳定学生心理情趣;历年技能考试成绩优异,考试时监考老师对我校学生有良好评价,能增强学生自信心。

3.推手单势训练法 篇三

单势训练开始之前,演练者要有一定的拳术基础,注意周身节节放松。演练者由初级阶段过渡到中级阶段、高级阶段,必须经过单势训练这个刻苦训练长功夫的重要过程。常人皆知,练拳是在套路的特殊要求条件下,劲达四梢,气布周身,过三关,通三田,达涌泉,继而做到身法活便、手脚灵敏、步法轻捷。交手是实战功夫的一种表现,必须练好进、退、闪、战、发、击,做到变化无穷,使彼捉摸不着我劲而手足无措,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胜为妙。欲达到这样的微妙程度,不练习单势是不行的,即只有把各个动作及周身的各个击发关键部位抽出来反复练习,反复实践,从中体会和掌握各势的妙用及要领,在交手时才不易犯丢顶之病。只有达到不加思索、运用自如,才能在意念的指导下,充分体现出功与力的自然反应。

历代著名拳师(无论内外家)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和独特技击之术,他们的独特技击之术都是从千锤百炼之中反复实践总结出来的,如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以及半步崩拳打天下。陈发科搭手便知彼我,哈哈一笑胜负分晓。陈照奎惊闪、反弹运用圈极小,擒拿劲路无处不巧。陈照丕善用滚、拴、搭、扫,交手时使敌如立顽石,使彼不由自主地东摇西晃,一肘击之,彼离地数尺,或跌桌下,或跌旮旯,次次有正无偏,彼不痛不痒、自感神妙。冯志强稳重敏捷,松活弹抖,威力浩荡,随势飞扬,无处不强。以上古今名家各有其长,这些独到之处都是血汗和苦练的结晶,也是重视单势训练的结果。

古人云:“拳打万遍,神理自现。”“千遍万遍多多练,功到熟时巧自生。”“练啥有啥,不练没啥。”这就明确指出,平时勤奋,或肩、或背、或肘、或手、或腿、或胯,必须遵循规矩,通过反复实践、演练,只有练到纯熟时才能顺其自然。否则,舍本逐末,积重难返,笨手笨脚,没有速度,不能完整一气,不能接手应物,更谈不上击人。故练习单势对演练者十分重要。演练者可根据下面介绍的脚的单势训练法逐势认真刻苦演练,久之定能收到明显效果。

脚的训练方法有左右循环前踢脚、平踢脚、上踢脚、下踩脚、前蹬脚、侧踹脚、上摆脚、后挂脚、下摆脚等。

一脚轻微抵地,屈膝下蹲,含胸、收腹、顶劲领起,另一条腿松胯,屈膝上提,眼视前方。

一、前踢脚

前踢脚是用脚尖向正前方踢出,但也包含着左右侧踢,宜低不宜高。前踢时一条腿微屈膝下蹲,五趾抓地,稳固好重心,只有这样另一条腿才能顺利地向前踢出。前踢时胸微含,小腹略内收,周身有蓄合之意,但前踢时脚面还须绷展,注意适可而止。腿宜松不宜紧,只有这样劲力才能顺利地到达脚尖所需处。初练时宜慢不宜快,最后达到意气形三者合一,迅猛无比,劲力完整一气,力点清晰。

注意:这种用法主要用于脚尖和脚掌两侧(前踢含有侧踢之意)。

二、平踢脚

平踢脚的要领和前踢脚基本相同,只是踢出的脚高些,最好指向对方的阴部及小腹,两脚可左右轮换前踢。在具体演练时要注重效果,两腿替换,一高一低。如右腿前踢,待落地时左脚继而上踢,这样左右循环练习方为合适。但应注意,平踢落地时有踢蹦之妙用(力点在脚面或脚尖)。

三、上踢脚

上踢脚的位置较高,它的指向一般是下颏部位。上踢时周身必须保持平衡中正,脚上起时轻灵,速度要快。只有快、猛,才能做到起脚利落、力点清晰。应注意,脚在上起时,上踢脚可与手合拍。这和套路中的“二起脚”相同,只是不跳跃而已。左右替换,一上一下。

四、下踩脚

所谓下踩脚,是用脚底向下直踩之意。下踩脚的具体训练方法是:

其一,两脚站立与肩同宽,如重心走下弧线移于左腿,此时左腿微屈,脚五趾轻轻抓地。然后右膝渐而提起,在提膝时应注意含胸、收腹、塌腰,只有这样左腿才能稳固好独立步。继而右脚向下直踩,宽度和原来提起时相同。下踩时右拳与左腕相合,置于胸前。脚五趾抓地,涌泉要空,劲宜速宜猛。但右脚在下踩时,重心不能完全移于右腿,做“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沓”。

其二,上步下踩脚,无论哪一条腿先前上,另一条腿都要紧跟前上,疾速下踩,要点同前,左右轮换皆同。

五、前蹬脚

用脚掌向前直蹬,为前蹬脚。在单势练习时,左右循环上步,连续出脚。至于蹬脚高度,一般来讲是脚指向对方胸腹部位。蹬的远近,可根据本人自身条件而定,最好是以自己的腿伸出能及对方然后自动弹收25度比较适宜。着力点以脚后跟为主,脚掌为辅。切记前蹬时身体保持中正,不可过于后仰,否则有失重之危。出脚前要求做到含胸、束肋,小腹略内收,蹬脚后要舒胸、松腹,这样蹬脚才能做到快、猛、脆。始而勉强,久而自然。应用时的远近尺度,只要功夫下到便可掌握,在平时练习之中无须多虑。

六、侧踹脚

侧踹脚可分为二种,一种是内踹,另一种是外踹。内踹脚的方位是所出的一脚内侧斜前上,着力点以脚内侧为主,外侧为辅。外踹脚的方位是所出的一脚向前外上侧,着力点以脚外侧为主,内侧为辅。左右侧踹时腿的弯曲度为25度左右。至于身法,左侧踹时略后仰,并把身体后仰与踹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身体后仰与侧踹形成对拉之势,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下盘稳固,达到曲中求直之目的。此所谓曲中有直,直中有仰,一木独立稳千斤。方法是周身先蓄而后开。《拳论》云:“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这就是比喻只有劲蓄得好,踹出的脚才能疾速有力。

七、上摆脚

在一脚欲上摆之前,两脚的位置是一前一后,欲摆腿在后;另一腿在前,要屈膝微下蹲,五趾抓地,将周身肌肉松弛下来。内气下降,然后形成欲攻待发之势,眼睛斜视欲摆腿的一侧。然后出脚先向前上快速踢起,继而在空中改变方向,向身后侧扇形外摆。

外摆时,待脚行到肩前上方时与双手形成合劲合拍,此二劲合为一股劲,决不可视为二,只有这样拍击才能完整一气。摆脚的方法是先蓄而后起,欲摆时步法是跟步,步形是点脚。演练者可根据步法、步形进行反复练习,也就是把脚跟变成活步,上一步再跟一步。只有先把步法练灵活,面对距离较远之敌才能接近其身体,用时才能更加方便灵活。演练者要细心体会。出脚的高度,应与自己的头平,脚的指向是对方脑后,也就是脚在上摆时击打的是对方的脑后,双手击打的是对方的面部,要把手脚二劲归为一合劲。

摆脚的要点是:在上踢时速度要猛,趁着右脚前上踢的惯性身体左旋,继而右脚才能顺利地向右摆出,与双手在空中默契配合。正所谓:一合一开脚上踢,先捋后拍脑后击,空中改为扇形腿,顿时满天血横飞。

八、后挂脚

后挂脚在活步推手中应用较多。将欲后挂一脚先点于另一脚前侧,身体向欲摆脚一侧略转,下蹲蓄劲待发。双手向欲挂脚一侧身后摆出,双掌心向外,意欲双手捋着对方一臂于身后,欲上腿再次成偷步前上,脚掌着地即向身体后斜后挂出,同时双手协同脚的后挂一起盖向对方胸前,与脚合成一劲。脚向对方腿肚处突然向后挂出,使对方失去重心,同时我双手正好发击于对方胸部,一举将对方击倒。

应注意的是这个动作是在腰脊的带动下来完成的。速度须快、猛,在一秒钟内完成捋、挂、盖的整个动作,否则就成了顶劲,反而遭殃。总之,后挂脚在单势演练时步法要机动灵活,视彼的远近可直接上脚后挂,也可先上另一脚靠近对方,再跟步前上然后挂。无论如何运用,切记上拢下提与偷步要默契配合,只有明其跌法,使彼在不知不觉中受制而又不明原因,才为运用后挂脚的奥妙之处。正所谓:一引一进蓄合击,上拢下摆偷步上,扭腰旋背把劲发,腿起脸仰躺地上。

九、下摆脚

前上一脚,重心前移,用前脚掌两侧一里一外左右循环反复练习。一般来讲,在脚外摆时脚不能离开地面,只是重心略向脚后跟移动,使欲摆的前脚掌负荷变轻,左右摆动,以达到灵活之目的。在步形上一般为前弓步,在重心分布上由于前后移动的角度不一样,有时还须加上用法,所以不能千篇一律,大体上可分为四六、三七、二八分成。

4.伤仲永问题训练评价单 篇四

《伤仲永》问题训练——评价单

姓名:

班级: 组名:七年级组 设计者:杨秀梅2014年

21、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的词。

⑴ 未尝识书具

尝:

⑵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族:

⑶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

⑷ 从先人还家

先人:

2、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注音。

⑴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⑵ 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 泯()然众人矣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⑴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

⑵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

⑶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其:

⑷ 稍稍宾客其父

其:

⑸ 父利其然也

其:

4、按原文填空。

⑴ 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

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

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二、阅读测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混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字词。

⑴ 邑人:

⑵ 利其然

⑶ 扳:

⑷ 环谒:

2、解释下列字词并给画线字注音:

⑴ 称()

⑵ 泯然()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A、悄悄地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B、悄悄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钱物求他作诗。C、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D、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物请他作诗。

4、下列译文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A、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B、从先人还家:从父亲那里回家。C、还自扬州:还自己到了扬州。

D、泯然众人矣: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5、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具体做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_____________。

9、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⑴ 曾经

⑵ 和同一族的人搞好关系

⑶ 文采和道理

⑷ 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2、⑴ pān yè

⑵ chèn

⑶ mǐn

2、⑴ 自己的⑵ 他的⑶ 他的⑷ 他的⑸ 这种

4、⑴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⑵ 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

二、阅读测试题

1、⑴ 同乡的人

⑵ 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做有利可图

⑶ 同“攀”,牵、拉

⑷ 四处拜访

2、⑴ chèn 相当

⑵ mǐn 消失的样子

3、D

4、D

5、“世隶耕”说明方仲永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出其绝无诗礼的熏陶。

6、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8、不使学

9、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伤仲永》复习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题目中的“伤”意即悲伤哀痛。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本文叙事先扬后抑。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二、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世隶耕lì或以钱币乞之qǐ日扳仲永pān环谒于邑人yèyì

不能称前时之闻chèn泯然众人矣mǐn今夫不受之天fú而已邪yé

三、重点实词。

世隶耕(属于)称前时之闻(相当)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彼其受之天也(他)

泯然众人矣(完全)贤于材人(贤:胜过。材人,有才能的人)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稍稍宾客其父(渐渐)或以钱币乞之(求取)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父异焉(对……感到惊异)即书诗四句(写)

邑人奇之(以……为奇)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以……为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还自扬州(从)

复到舅家问焉(复:又焉:代指方仲永的情况)卒之为众人(最后)固众人(本来)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

四、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

五、各种词类活用(一般了解即可)

②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

④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六、理清文章结构。

一、(1-2):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到平庸的故事。

①“不使学”是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伤仲永后天教育的重要

②由神童到平庸,为议论铺垫。

二、(3):阐明作者观点,点明原因,议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⑴从“仲永生五年”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十二三矣”到“泯然众人矣”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父利其然”到“不使学”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七、填空题。

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由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阐明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3、先扬后抑,跌宕多姿。例如文中写幼年时方仲永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方仲永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为下文埋下伏笔是“抑”。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于人”这一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语言精当,言简意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提示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则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墨凝练,言简意丰

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引号内填原文)

七、用原文回答问题。(共13道题)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不使学.7、点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个字是:不使学

8、揭示仲永由“奇人”转变为“凡人”的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9、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0、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泯然众人矣。

11、交代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的原因的语句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2、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不使学。

13、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4、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15、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受于人”或“受之人”

16、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

⑴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⑵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⑶泯然众人矣。

17、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至此作者认为在“受之天”和“受之人”的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

18、“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八、回答问题。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

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3、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答: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

4、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义?

答:“奇”是“以……为奇”的意思。但不止是好奇,也会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才能得到全县人的承认。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6、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答: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

7、“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承上启下

8、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答:“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9、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答: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10、“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11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答: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12、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七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

13、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答:泯然众人矣。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人成材的关系。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14、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答: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

15、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

答: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说明了后天学习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变,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

16、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

17、你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答: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

18、如果你天资聪颖,是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

答:如果我是个神童,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要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19、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答: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以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20、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几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

1、方仲永空有天资智,朱买臣全靠勤奋功。

2、聪慧无为伤仲永,勤奋有成勉后生

课外古诗欣赏:

1、《山中杂诗》中描写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一句是: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写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从窗户里飘了出来的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竹里馆》的作者是王维,诗中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峨眉山月歌》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这五个地名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4、《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一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想怀亲之情,请写出这首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6、《滁州西涧》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7、《江南逢李龟年》中言过去之衰,为下文作了铺垫的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两峪乡中心学校 姜艾芝

【教材分析:】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课,作者采用回忆的形式,抒发了感人至深的亲情。通过学习本文,可以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到父爱,理解到成长,并培养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使他们的感情得到升华。【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求自得,拥有一份相对独立的读书权。我们现在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语文课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个性与人性。教学此文,应本着新课标中“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及“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的能力”的理论指导,让学生从中获得对人生健康成长与自身成熟的有益的启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畅谈感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情分析:】

1.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建立了人生观、世界观,对人生有了初步的理解,通过联系生活,着重培养其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课文按照其反映的生活内容,对学生的内心有了一定的影响。初一学生具有单纯、活泼的特点,班级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讨论,相互合作的互动气氛较浓。初一的学生,一般对小说比较感兴趣,教师如果引导适当,容易激起学生想像思维的火花。所以本文的教学设计多为学生活动,使他们在动脑、动口、动笔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和美的熏陶。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

2.课程分析:现代教学观念主要是“以人为本”,在不否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教学更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特别是强调学生探究、合作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教材既是教本也是学本。【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在诵读中品味语言,积累词汇。

过程与方法:导语拨动情思、音像资源创设情思、品味文章激发情思、读写结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的爱心、善心,体验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爱,领悟成长的真正含义。【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在朗读中体会文章主旨。

2.联系自身经历、见闻,体验父爱,感悟成长。加深对爱的理解,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小说情节的能力,联系自身体验来感悟深情父爱。【教学方法:】

根据文本内容特点,学生思想和心理特点,我在教学中选择情景教学法、以读代讲法、扶放结合法三种教法,并将其融合:

1.情景教学法。通过音像资源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从而激活思维、诱发情思。2.以读代讲法。《课标》要求:“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把课堂的时间、空间最大限度地交还给学生,学生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悟,读中体验、读中明理。

3.扶放结合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重视学法的指导,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准备:】

1.让学生课下通过网络查找有关作者的内容,初读文章。2.教师整理这些资料并制作成简单的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发感情,导入新课:

1.了解作者。首先由学生简单介绍林海音的情况,教师补充,然后多媒体展示林海音的资料和一组照片(附照片)

2.激情导入:

这是一组林海音的从“青年—中年—老年”的照片。看了这组照片,同学们也许会感叹时光易逝,岁月无情。老师也想起了诗人汪静之的一首诗,写地很美,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地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诗人关于生命的比喻,真的很美妙,生命如花,多么绚丽与多情啊,可是在作家林海音的儿时的记忆里,爸爸的花儿却落了。

【设计意图:幽远淡雅的《郦歌》既与文章内容相合,又与情境相合符,铺设一种浓浓的情感氛围;了解林海音的情况和她的作品《城南旧事》能激发学生对林海音的敬佩之情;用林海音的对比照片和汪静之的诗激起学生心底的柔情,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阅读期待中点燃了求知火花。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情绪受到深深地感染,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通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课题理解:说说标题的含义,根据课文内容重新拟标题。2.整体感知:“我”回忆了童年的哪些往事呢?

3.迁移理解:引导学生分析毕业典礼和毕业典礼上的回忆有什么关系。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毕业典礼的线索作用,从而理清文章脉络。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读是基础。要想学生学得扎实,必须重视初读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文本对话。初读阶段的朗读不仅要充分,还要有层次、有目的。先在理解基础上说标题含义和自拟标题,再通过有的放矢、扎实有序的初读后,学生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体阅读就是让学生鸟瞰全文,理清思路,但也决不是粗枝大叶地阅读,还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内容理清思路,抓住精髓内容进行感悟,从而唤醒学生丰富的情感,为理解做准备,为探究奠定基础。】

三、选读合作,自主探究:

这是体现学生自主性学生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除了要学生表达出自己选读部分的独特体验外,还要重点在以下几个部分中贯穿如下活动: A“爸爸的嘱托”部分

1.找学生带着感情朗读爸爸病床上的嘱托。

2.从爸爸临终前只交代了三句话,体会父爱有什么特点。B、“爸爸责罚我”部分 1.分析爸爸打英子的出发点。

2.课堂练笔:用“爸爸一边打英子,一边想”写一段话,展示爸爸的内心世界。推荐代表发言。

1.情感体验:讲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挨打经历,并谈感受。2.爱的表达:充满感情地对爸爸说一句话。C“爸爸劝我闯练”部分

1.探究合作:用一句话来概括英子的优点或一处优点,用第二人称来说。一个接一个说,连成小美文。

2.实践指导:在你独自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挫折的时候,你要如何做。D、“爸爸的花儿落了”部分

朗读体验:找同学带着感情朗读“花落”部分。

【设计意图:选读感悟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和学习习惯,形成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与文本对话,并在此基础上带着自己的阅读收获到课堂上与教师对话、与同学交流,这样一个人的收获就变成了全班共享的资源。设计时弱化生硬地讲解,使学生读地入情入味,使整个学习的过程不着痕迹。设计的写作练习,既是一次情感体验,又是一次集体合作,学生在写作合作当中抒写着自己的心声,感受着独特的情怀。】

四、文本拓展,提高能力:

1.课题理解:分析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作为文章标题的好处。

2.拓展延伸:多媒体出示“自助餐”式作业:回家后请以自己的方式为爸爸做点事情。【设计意图:二期课改精神将教师在课堂里的地位定位为“平等中的首席”,这篇文章又情意悠长,人花合一,意境深远。这都要求我摒弃生硬的讲授和分析,采用谈话法、感悟法,带领学生根据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思考生活的意义。分析标题的好处,是对所思所悟的总结和升华;作业部分目的在于巩固和深化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所受教益,力求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再去移情体会,实现对“父爱”的真正领悟。】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环节清晰,问题的设置密度与深度适宜,且有一定的创意,在启发学生鼓励学生方面做得较好,教学语言较美,营造了较好的语言学习的环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很好,在发言中有许多闪光之处,其中徐俊文同学所说“父亲的花儿落了,但结出了甜美的果实,及关于父爱的比喻,说得非常精彩。学生叙述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许多同学讲得非常动情,对写作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在进入““成长的足迹这一教学环节时,没有及时抓住学生所说“父亲的花儿落了,但结出了甜美的果实”而顺势进入,说明在教学机智方面还要留心学习。

一个安静的夜晚,我独自一人,有些空虚,有些凄凉。坐在星空下,抬头仰望美丽天空,感觉真实

却由虚幻,闪闪烁烁,似乎看来还有些跳动。美的一切总在瞬间,如同“海市蜃楼”般,也只是刹那间的

一闪而过,当天空变得明亮,而这星星也早已一同退去„„

风,渐渐吹起,吹乱了我的发丝,也让我的长裙有些飘动。绿叶仿佛在风中起舞,离开了树,投向

了大地,却不知这样会枯萎,我弯下腰,轻轻拾起一片树叶,那非常有序的茎脉,是一种美的点缀。我有 些哀叹:绿叶啊,绿叶,你这般美丽地从树上轻轻飘下,随风起舞,却不知已被人称之为落叶!

整个世界,因为有了阳光,城市有了生机;细小心灵,因为有了阳光,内心有了舒畅。明媚的金黄

色,树丛间小影成像在叶片上泛有的点点破碎似的金灿,海面上直射反映留有的随波浪层层翻滚的碎片,为这大自然创造了美景,惹人醉的温馨之感,浓浓暖意中夹杂着的明朗与柔情,让雨过天晴后久违阳光的

心灵重新得到了滋润!

当浮华给予我们过多欺骗,现实中的虚假几乎让我们忘却了真的存在,是真情唤回了迷离的心,是

真情带给了我们最纯、最真的感觉,它流露的是美的誓言,渗透的是永恒执著的真爱。

青春,有嬉笑声与哭泣声夹杂的年华,青春的少年是蓝天中翱翔的幼鹰,虽然没有完全长大,有些

稚气,有些懵懂,脱不开父母的双手却极力想去找寻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为的是一时的激情,为的是一

种独自翱翔的感觉!

风,那么轻柔,带动着小树、小草一起翩翩起舞,当一阵清风飘来,如同母亲的手轻轻抚摸自己的

脸庞,我喜欢那种感觉,带有丝丝凉意,让人心旷神怡。享受生活,不一定要有山珍海味、菱罗绸缎为伴,大自然便是上帝所赐予人类最为珍贵的。

留住的叫幸福,留不住的叫遗憾:幸福的滋味是甜甜的,偶尔酸酸的;遗憾的感觉是苦苦的,偶尔

辣辣的。如果爱上,就不要轻易放弃。怯懦,可能后悔一辈子。没有经历过爱情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没有

经历过痛苦的爱情是不深刻的。爱情使人生丰富,痛苦使爱情升华

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因为宽容,才会释怀。请牢记,如果把爱拿走,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如果

5.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五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乙】

方山子传(节选)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9.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1)遂至承天寺(2)相与步于中庭(3)余告之故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过岐亭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适见焉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1.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俯 而 不 答仰 而 笑 呼余宿 其 家

1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

9.(1)遂:于是,就(2)相与:一同,共同(3)故:缘故,原因 10.B 11.(1)(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12.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13.①苏轼:被贬官;方山子:“不遇” ②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A.月色人户 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 隔簋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 道不通,度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答:

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答:

【答案】7.D 8.A 9.怀民在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10.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1.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12.月色美好;幽静(意思对即可)评论(1)| 7316

2013-08-24 20:49 热心网友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D)(2分)A.月色人户. 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 隔簋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 道不通,度.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2分)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不 复 饮 酒 / 亦 不 复 谈 / 以 静 意 对 之

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答: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6.文言文专题训练答案 篇六

一、答案: 1.A 【解析】B.与世隔绝的地方。C.详细。D.延请。

2.D 【解析】A.助词,起凑足章节作用,不翻译。B.助词,用在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C.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王攻宋”之间,不翻译。D.和例句中的“之”一样,代人。3.(1)(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2)(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解析】(1)注意“平旷”“俨然”“属”等词语的翻译。(2)注意 “乃”“无论”的翻译。4.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解析】理解全段全句意思后再断句。一般在分句后,主谓间等地方停顿。

二、答案:

1.①鼓:击鼓进军 ②歼:被杀死 ③重:再次 ④以:凭,靠

评分:两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2.怜悯年老的敌人,就如同屈服于敌人。

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2分,意思对即可。

3.长勺之战中曹刿巧用战术,造成士气的彼消我长,并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战机,取得胜利。泓之战中宋公恪守“君子”和古人规则,不听劝告,丧失有利战机,以致战败。

评分:两种原因各占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4.写作目的一:两文写作目的在于表明要取得战争胜利就需要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写作目的二:两文写作目的均不在于再现战争的场面经过,而在于揭示战争成败的因果关系。

写 法 一:两文都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写论战,略写战争经过,有力地突出了写作意旨。

写 法 二:都运用了衬托。用鲁庄公的无知浅陋衬托曹刿的足智多谋;用子鱼的随机应变、杀伐决断衬托宋公的墨守成规、自以为是(或以子鱼的急功近利衬托宋公的尊礼守信、远见卓识)。

评 分:答对其中一个角度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三、答案:

1.① 这个,这样 ②犯错误(说明:本题2分。)

2.这样以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的道理。(说明:本题2分。)3.只有经受住艰苦磨炼,才能有所作为,否则将一事无成(说明:本题2分。)4.C(说明:本题2分。)

5.家里贫穷,捡拾柴禾当作灯烛来照明,背诵学习到天亮,不睡觉。(说明:本题2分。)6.少有大志,而勤学苦练不止。(说明:本题2分。)

四答案: 1.(1)作:起,刮起。(2)夹:在两旁。(3)茗:煮茶,喝茶。(3分,每个1分)

2.A(2分。A项 “则”:连词,“就”。B项“之”: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而”: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转折。D项“以”: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把”。)

3.D(2分。“他对自己官小职闲的嫌弃”错误,应该是:他庆幸自己的官职是个闲职,不怕耽误公事,因而有时间纵情遨游,表达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

草木的潇洒情怀。)

4.第一层面写山水树木等自然风光之美,第二层面写情态各异的游人之乐,第三层面写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悠然自得。(3分,每要点1分,意近即可。)5.(1)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2分)(2)(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3分)

五、答案:18.A 19.B 20.B 21.B

六、答案:

1.(1)日:一天比一天地。(2)被:蒙受。(2分,每题1分)

2.C(3分。C项补足音节,无义。A项:表提示与停顿/代词,„„的人。B项表承接,就/表肯定,是。D项:表指代,那些/表祈使,加重语气。)

3.(1)吴留村认为他可疑(值得怀疑),(仅)盘问了几句话,那人就认了罪。(2分。“诘”“认罪”各1分)

(2)(吴留村)询问他,(他)就是以前拿着文件冒领库金的那个人。(2分。“向”“所„„者”各1分)

4.连 樯 数 十 里/ 依 依 不 舍/ 使 君 为 之 泫 然/ 士 民 之 感 德 如 此。

(3分。每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七、答案:

1.C【解析】C中是名词作动词;ABD中中名词作状语。

2.D【解析】A、表判断;这,代词。B、参与,这里指导欣赏;和。C、交错;参与。D、跟从。

3.示例:①夕阳要落山了,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②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

【解析】注意关键词的翻译:①颓、鳞;②子、务。4.示例:“猿鸟乱鸣”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吠声如豹”以动写静,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

【解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从表现手法和写作目的方面思考。如“猿鸟乱鸣”通过对动物活动的描写,为画面增添灵动感,表现了生命的活力,渲染了欢快的气氛;“吠声如豹”以形象的比喻来写冬夜的寂静。

5.示例:甲文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乙文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解析】《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一封书信。作者把冬景写得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与朋友分享美景真情,同时也暗含着对朋友的劝诱和邀请。本文写景特别富有生活情趣,这也表现了作者期望闲适于山水之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

八、答案:

1.B(念:想,想到)

2.C介词,用(A项介词,凭,凭借 B项相当于“而”,表承接,不译 D项表目的连词,来)

3.D 宾语前置句(A项省略句 B项被动句 C项判断句)4.A

5.答案示例:⑴从前有位朋友赠送红鲫鱼给孙禹年公子。⑵老佣人回来后,主人问他:“公子收到鱼,很高兴吗?” 参考译文:

从前有一个朋友给孙禹年公子送红鲫鱼,他家中没有聪明的仆人,就找一个老仆人去了。到了孙家门前,老仆人泼掉了水,拿出鱼来,向孙家要了一个盘子装上去送。等到了孙公子住处,鱼已经干死了。公子笑笑没说话,让拿酒犒劳那老仆,就把那鱼做熟了让他吃。回去之后,主人问他:“孙公子得到那鱼,高兴吗?”老仆回答说:“高兴得很。”主人又问:“你怎么知道?”老仆说:“公子见到鱼便高兴得脸上带着笑容,立刻赏我酒喝,并且烹了几条用来犒赏我。”主人听了很吃惊,自己想想所赠的东西并不粗劣,哪里至于烹熟了赏赐给下人呢!就责备那老仆说:“一定是你愚蠢无礼,所以公子转而把气出在我身上。”那老仆挥舞着手极力辩解说:“我本来没见识,拙笨,因以您不把我当人。到了公子门前,我小心翼翼,还怕用水筲不文雅,恭敬地向他们要了一个盘子出来,一条一条均匀地摆好了送上去的,有什么不周到的呢?”主人骂了他一顿,把他解雇了。

灵隐寺某和尚,因为茶出了名。他煎茶捣茶用的铛和臼都很精良。然而他所藏的茶叶有好几等,总是看客人身分贵贱来烹煮献上。其中最上等的,不是贵客或者懂得品茶的人,一次也没拿出来过。有一天,有一位贵官来了,那和尚行礼拜见,态度十分恭谨,拿出上好茶叶亲自沏好奉献上去,希望得到称赞。贵官沉默不语,和尚感到疑惑不解。他又用最上等的茶叶沏好了进奉给贵官。快喝光了,那贵官却没有一句称赞的话。和尚急得忍不住了,向贵官鞠了一躬说:“茶怎么样?”那贵官端起茶碗来拱手说:“很热。”

九、答案(甲)文

1.臣 /诚 知 /不 如 徐 公 美 2.D 3.一是有像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纳谏。〔乙〕【答案】

4.(1)曾经(2)走近(靠近)(3)道歉

5.我对不起像您这样的忠厚长者,随便您怎样责罚都行。6.刘宽是一个宽容(或宽宏大量)、忠厚的人。

十、答案:

1.A(益:更加)

2.A都表转折,却(B项第一个“乎”:为副词词尾,不译,第二个“乎”:在,于;C项第一个“之”:代词,代洼坑,第二个“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D项第一个“以”:相当于“而”,不译,第二个“以”:介词,把)

3.①我唯独喜欢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中清洗过却不显得妖媚。②(父亲)看到屋里的坑洼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 5.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

5.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第二空: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

【参考译文】我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侵蚀扩展。每次经过,我总要被绊一下。起初,我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我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我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十一、答案:

(一)(共8分)1.D 2.B 3.我曾经探求古时高尚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4.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现实生活中必须要有坚定的主观意志。

(二)(共4分)

5.何不(为什么不)各人说说你们的志向是什么?(尔译为你不得分)

6.示例⑴子路: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坏了也没有什么不满。可看出他希望朋友之间重义气,轻财务。(立足朋友层面,限于“个人”的狭义)示例⑵颜回:不夸耀优点,不把辛苦的事儿推给别人。可看出他希望每人加强自我修养。(立足于自我修养,上升到任我互动的层面)

示例⑶孔子:老者得以安养,朋友互相信任,青少年得到照顾。可看出他希望所有的人都得到关照。(兼济天下,最高境界)

【参考译文】

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

十二、答案:

1.B(A项第一个“将”:副词,将要,第二个“将”:动词,带领;C项第一个“利”:名词,利益,第二个“利”:锋利,锐利;D项第一个“谋”:名词,计策,计谋,第二个“谋”:动词,谋划,商量)

2.A介词,用(B项动词,认为,C项介词,根据,D项表结果连词,以致)

3.放火焚烧山林来打错,尽管暂时能打获到很多野兽,但是最终会到无兽可猎的地步。4.深谋远虑(远见卓识)【参考译文】

晋文公要在城濮和楚军交战,文公征询咎犯的意见,问咎犯:“这仗该怎样打?”咎犯说:“如果是做仁义的事,那就不该讨厌忠诚守信用;如果是和敌军开战,那最好是兵不厌诈。现在既然是和楚军交战,君王你就只管使用欺诈就可。”文王辞别咎犯后,又去请教雍季,雍季回答说:“放火来焚烧山林,尽管暂时能打获到很多野兽,但是最终会到无兽可猎的地步;用欺诈手段对付人,虽然一时能获得很多利益,但到最后一定会无利可图。所以君王还是正大光明行事为好。”文王没有听从雍季的话,而是采纳了咎犯的计策,和楚军开战时用计大败楚军。回国以后,嘉奖有功人员,首先是奖赏雍季,然后才奖赏咎犯。这时晋文公身边的人就说了:“我们之所以能在城濮之战中获胜,靠的是咎犯的计策。君王论功行赏为何将雍季放在最前面,这是为什么?”文公回答说:“咎犯的诈术,只是权宜之计,适用于一时战争需要;而雍季的忠信观点,则是符合长远的利益,我怎么能只看重权宜之计而轻视长远利益呢?”

十三、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解释正误的辨析能力。“造饮辄尽”的“造”是“到,往”,动词,不是“酿造”。

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A代词,他的/语气词,一定,务必,可要。B“以„„为”连用,意思为“把„„当作”/介词,向,对。C承接连词/转折连词。D结构助词,的。

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表述正误的辨析能力。“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意思是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这是陶渊明读书的习惯和方法,从下文“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以看出他读书的态度很认真,也并非理解不透彻。

4.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明显是两个分句,根据句意可准确断句。

5.欧阳修把他写文章的经验告诉别人,所以格外有意味。(每个分句占1分,意思正确且语句通顺,即可得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课外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本句直译即可,注意要点出“此公”是欧阳修,“以”“告人”“故”“尤”等词语要翻译准确。

6.①勤读书②多写作③不急于求成④多反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要求提取、概括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目,必须仔细阅读原文,逐句阅读提取相关的信息。本题关于写作的主张要从欧阳修的话中去提取、概括,“勤读书”“多为之”“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多作自能见之”等词句可看出其写作主张。

【译文】近年来,孙莘老结识了欧阳修,曾乘机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欧阳修说:“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自然会有长进;但是世上一般人的毛病是练笔的机会很少,还懒于读书,而且一篇文章写好后,马上要求它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成功的。文章缺点也用不着别人指出来,自己多练笔就能发现了。”欧阳修把他写文章的经验告诉别人,所以格外有意味。

十四、答案:

1.C 2.A 3.D 4.(1)祭祀神灵用的猪、牛、羊等及玉器和丝帛,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上报)。(3分。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加,虚报;信,实情。)(2)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斗伯比大夫难道不知道楚军已经全部开拔出去了?(3分。然,这样;岂,难道,怎么;尽行,全部开拔。)

5.①曹刿深谋远虑,细心从容,能及时把握战机;②屈瑕自大专横,轻视敌人,指挥无方。(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

(鲁桓公)十三年春天,楚国的大司马屈瑕率军侵伐罗国,大夫斗伯比送他出行。斗伯比在返回来的路上,对他的车官说:“大司马一定会失败。(看他那样子,)脚步高抬,心飘浮起来了。”于是去见楚武王,说:“必须给大司马增派军队。”楚武王没有同意。楚武王回到宫中把斗伯比的话告诉给夫人邓曼。邓曼说:“斗伯比大夫的意思不是要众多的军队。大司马习惯了蒲骚战役得胜的战术,将会独断专行,一定会小看罗国。你对他如果不进行严厉的劝告,他将会不加防备。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斗伯比大夫难道不知楚军已经全部开拔出去了?”楚武王派人去追屈瑕的大军,但没有追上。

屈瑕使人宣令三军说:“对我进谏的人要处之以刑罚。”军队到达鄢水岸边,不按次序

渡河,过河后便没有序列了。又没有设置防备工事。到达罗国后,罗国军队和卢戎的军队两面夹击,大败了楚军。屈瑕自缢在荒山谷里。楚国所有的将领自囚在冶父等待武王的处罚。楚武王说:“这是我的罪过啊。”对他们都免于处罚。

十五、答案:

1.⑴操守,品德⑵消失,逝去⑶贫困⑷尊崇,崇尚 2.D 3.⑴如果不恬静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力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实现远大目标。⑵读书有了收获,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4.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痛,对孩子的愧疚,对孩子的殷切期盼。

5.⑴甲文从静心学习,俭朴养德方面告诫孩子治学做人的道理。⑵乙文劝勉儿子们要互相关爱、和睦相处;不慕名利,坚守道德操守。

十六、答案:(1)①谪:降职,远调,流放。②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2分,每空1分)(2)C(2分)(3)您刚才把放逐当作耻辱,而我唯独把心神遨游、遐想当作是可贵的。(2分)

7.文言文训练单 篇七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运用行知思想, 剖析技能现状

为了构建符合21世纪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一股新课改的热潮正涌动在全国各地的教学一线, 这正应了先生的一句话:“欲求常新之道, 必先有去旧之方”。

在对口单招技能训练方面, 我们仍然面临着很多职业学校共同面临的问题, 诸如: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在时间分配上的固有矛盾似乎不可调和, 技能训练一直在“临阵磨枪”, “打突击”;技能训练没有校本教材, 而是一些图纸拼起来的教案和课件;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对学生的考评更多的倾向于结果等等问题。因此, 在现行体制下, 针对目前我校对口单招面临的上述问题, 如何破解“矛盾”, 如何提高对口单招技能训练的实效性就成了关键所在。

二、犹抱琵琶半遮面, 千呼万唤始出来——践行行知思想, 改革技能训练

1、行知思想指导“矛盾”破解

近年来, 对口单招技能高考分数的“门票”作用日趋凸显。然而, 长期以来, 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在“抢时间”, 在学生三年的对口单招学习过程中, 平时从来不安排技能训练, 到高考前, 才集中进行技能训练。这严重违背了我们陶老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陶老先生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 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 教固不成为教, 学也不成为学”。这种“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论的教学方法论。

为此,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对口单招技能训练经验, 在我校开展了对口单招电工技能训练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探索。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培养能力为中心, 理论课与生产实习课交叉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这样既突出操作技能的训练, 又能使学生学到与职业技能有关的知识, 不仅培养了一专多能, 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行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改革, 不但使理论紧密联系实践, 有效化解了“矛盾”, 还有效地提高了训练的实效性。

2、行知思想指导校本教材开发

对口单招电工技能高考, 有别于其他技能资格考核和技能等级考核。陶公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生学”,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便是“教学合一”。我们把涉及到的理论知识有机的融汇到具体的电路中, 并把电路分成系列, 每一个系列电路挑选针对性强, 贴近高考的电路, 形成项目, 项目即任务, 以任务驱动法, 实施项目教学。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 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 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 综合考虑项目的统筹设置、项目之间的联系和层次递进。形成了由易到难, 螺旋上升, 紧贴高考, 注重基础, 融理论于技能实训过程中的电工技能校本教材。这样能使学生有的放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

运用行知思想指导校本教材开发, 优化对口单招技能教学资源, 形成符合实际的对口单招电工技能实训校本教材, 提高对口单招电工技能训练的实效性。

3、行知思想指导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

陶老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中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然而, 对口单招的高考特性, 使得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自然不自然的对电工技能训练的最终结果更加关注, 而忽略了对学生评价的过程性和有效性。

有效地评价应包括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针对以往一味追求结果不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 笔者通过对高考评分标准的研究, 应用“过程性评价”体系在电工技能实训教学中,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时, 更多的需要对整个任务所包含的理论知识、功能要求, 工艺标准等各方面都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而在互评这一评价过程中, 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取长补短, 评价别人的同时更多的是自我评价。教师的评价, 则由原来的“一锤定音”、“盖棺定论”的角色转变为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一个学生心灵闪光点的发现者、发掘者。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扬, 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孩子, 不要说赞扬, 哪怕一句肯定, 一个微笑, 一个眼神对他们来说都是莫大的鼓励和支持。

所以在教师评价中, “纠偏”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用陶老先生“爱的教育”这一理念来关爱学生。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效提高电工技能训练的实效性。

三、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践行行知思想, 创新训练模式

1、践行行知思想, 创设高考情境

“我们需要成绩, 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 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 但又不能用权力和体力去管制学生。当我们不再用要什么就取什么, 看不惯什么就改什么的心态来行事, 而是尊重学生, 尤其是学生的生活, 尊重同事, 尤其是同事的课堂时, 才可能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 在有趣的课堂中获得成绩。”《课堂密码》的作者, 周彬博士高屋建瓴的观点, 让我深刻的思考着如何让学生能够真正的进入高考的角色。

高考, 考查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技能水平, 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临场应变, 心理素质, 在特定场合, 规定时间内综合能力的运用和发挥。为此, 在我们平时的训练过程中, 一定要努力创设全真性的高考环境, 极力营造逼真的高考氛围。从学生实训的场地, 环境布置, 设备, 原材料等都可以力争达到高考的标准, 让学生一走进实训室, 就有一种身临其境, 如临高考的感受。锻炼学生心理的抗压力。同时, 作为指导老师, 一定要高标准, 严要求, 从训练流程, 评分标准都要严格参照高考标准。这个过程就相当于婴儿学步, 如果一开始我们教给孩子就是八字步, 等到孩子发现自己走路和别人不一样, 再想变回来的时候, 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所以, 一开始就要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朝着高考标准训练。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就是陶老先生对我们后世的警醒, 直到今天, 仍感到很中肯, 很新鲜, 仍有进行实践的现实意义。

2、践行行知思想, 实施单项训练

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他生动形象地指出:“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 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 牡丹会瘦死, 反之, 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 松树受不了, 会被烧死。“因材施教”这个道理在我校这么多年对口单招电工技能实训中运用的可谓淋漓尽致。前教育部部长周济说过, “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 这句话有着更深的含义。细心分析我们发现, 每一个临界生比照高考标准, 都存在某一项或者某几项的差异。如果不帮其克服, 带着问题训练, 只会使问题越积越多。为此, 我们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 量身定制一套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计划, 重点训练有问题的一项或几项。这就是笔者这么几年下来一直运用的单项训练法。通过单项训练法, 使学困生确保技能高考不被淘汰;使“夹心层”的学生能够更上一层楼, 为自己高考奠定一个更高的台阶;为原本就掌握很好的学生插上腾飞和冲刺的翅膀。

总之, 对口单招是一个庞杂而又系统的工作, 只有持续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准确把握“对口单招”的脉搏和方向, 努力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才能取得对口单招的优异成绩, 建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董必武有诗曰:“敬爱陶夫子, 当今一圣人。”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圣人, 我们当踏着他为我们修筑的阶梯继续攀登, 而不是消闲地站在山下袖手观山, 望山而拜。作为一名教师, 如果不读陶行知, 不去积极实践陶行知, 那几乎还没有触及到中国教育的实质, 如盲人摸象, 又如沙地建楼, 岂不误人误国?

其实, 我们过于功利地学习陶公的教学法, 并不是“善之善者也”。他的“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他的“为一大事来, 做一大事去”, 这才是陶公精神的本源, 没有这些精神, 所有的教学法都是苍白的。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李敬梅主编:《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年。

[2]《陶行知文集》第185页,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3]高万祥著:《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周彬著:《课堂密码》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5]《敲碎儿童的地狱, 创造儿童的乐园》, 《陶行知全集》, 第4卷第559页。

[6]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 2001年。

[7]李伯黎:《教育心理》, 华东师范大学, 2000年。

8.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八

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也①。年九岁,失母,思慕憔悴,殆不免丧,乡人称其至孝。年十二,太守刘护闻而召之署门下孝子,甚见爱敬。香家贫,内无仆妾,躬执苦勤,尽心奉养。遂博学经典,究精道术,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初除郎中,元和元年②,帝诏香诣东观,读所未尝见书。香后告休。及归京师,时千乘王冠,帝会中山邸③,乃诏香殿下,顾谓诸王曰:“此‘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者也。”左右莫不改观。后诏诣安福殿言政事,拜尚书郎,数陈得失,赏赉增加,尝独止宿台上④,昼夜不离省闼⑤,帝闻善之。

延平元年⑥,迁魏郡太守,郡旧有内外园田,常与人分种,收谷岁数千斛,香曰:“《田令》‘商者不农’,《王制》‘仕者不耕’,伐冰食禄之人⑦,不与百姓争利。”乃悉以赋人,课令耕种,时被水年饥,乃分俸禄及所得赏赐班赡贫者。于是丰富之家各出义谷,助官禀贷,荒民获全。后坐水潦事免,数月卒于家。

所著赋、笺、奏、书、令,凡五篇。子琼,自有传。

(《后汉书•文苑列传七十上》)

〖注释〗

①江夏:古代郡名,今属湖北省。②元和:东汉章帝年号(公元84年)。③邸(dǐ):古代王侯在京城的任所。④台:古代官署名。⑤省:这里指尚书省。省,官署名。⑥延平:东汉殇帝年号(公元106年)。⑦伐冰食禄之人:指做官的人。伐冰,凿冰。《礼记•大学》:“伐冰之家,不畜牛羊。”朱熹注:“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丧祭用冰者也。”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初郎中 除:任命,授职。

B. 时千乘王 冠:位居第一。

C. 助官贷 禀: 给予谷物,同“廪”。

D. 后水潦事 坐:因犯……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黄文强忠孝仁爱、严于律己的一组是()。

① 年九岁,失母,思慕憔悴,殆不免丧……

② 年十二,太守刘护闻而召之署门下孝子,甚见爱敬。

③ 香家贫,内无仆妾,躬执苦勤,尽心奉养。

④ 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⑤ 拜尚书郎,数陈得失……

⑥ 延平元年,迁魏郡太守。

⑦ 香曰“……伐冰食禄之人,不与百姓争利。”乃悉以赋人,课令耕种。

⑧ 后坐水潦事免,数月卒于家。

A.①②⑤⑦B.①③⑤⑦

C.②③⑥⑧D.③④⑤⑧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黄文强为人至孝,躬执苦勤,而且博学经典,精研学术,文章写得好,所以不仅深受太守刘护爱敬,而且得到皇上器重,任郎中之职。

B. 黄文强当尚书郎时,多次向皇上陈述政事得失,而且常住在官署,勤奋好学,努力工作,因此得到皇上称赞和赏赐。

C. 延平元年,东汉易主,黄文强被贬为魏郡太守,但他仍然爱民如子,把郡中旧有的内外园田分给百姓耕种,在饥荒时又把自己的俸禄和得到的赏赐分发给贫穷的灾民。

D. 因为水灾之事受牵连,黄文强被罢免了魏郡太守的官职,过了几个月便死于家中。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十二,太守刘护闻而召之署门下孝子,甚见爱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后诏诣安福殿言政事,拜尚书郎,数陈得失,赏赉增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丰富之家各出义谷,助官禀贷,荒民获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B (应释为古代的一种礼仪。男子20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

2.D(两个“于”分别释作“在”,介词;“被”,介词。A项中的两个“乃”都释作“就”,副词。B项中的两个“其”都释作“他”,代词。C项中的两个“以”都释作“把”,介词。)3. B(②是简介刘护因黄文强至孝而召来,并署门下孝子的情况。④是皇上对黄文强的赞赏。⑥是对黄文强调职的说明。⑧是对黄文强最后遭遇的交代。)

4. C(“迁魏郡太守”中的“迁”是调动官职,非降职,故错。)

5. (1)十二岁时,太守刘护听说他很孝顺,就召他为自己门下的孝子,极受爱护和看重。(2)后来应召到安福殿谈论政事,被授予尚书郎,(他)多次向皇上陈述政事得失,(皇上对他的)赏赐增多。(3)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富裕人家(也都)各自拿出救济粮,帮助官府发给(灾民),灾民得以保全生命。

[译文]

黄香,表字文强,是江夏安陆人。九岁时,母亲去世,(他)思念(母亲)而面容消瘦难看,始终(为母亲)守丧,乡里人称赞他非常孝顺。十二岁时,太守刘护听说他很孝顺,就召他为自己门下的孝子,备受爱护和敬重。黄香家中贫苦,屋里没有奴仆,亲身去做(家务),吃苦辛劳,费尽心思地奉养(家人)。终于博学经书典籍,精研学术,能写文章,京城人称赞(他)说“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起初被授予郎中,元和元年,皇帝下诏让黄香到东观去读没有见过的书。黄香后来休假回家,等到回京城,当时千乘王举行冠礼,皇上在中山官邸会见(群臣),就召黄香到殿下,看看各王说:“这就是所说的‘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啊”。(皇帝的)左右的大臣没有不对黄香另眼相看的。后来应召到安福殿谈论政事,被授予尚书郎,多次向皇上陈述政事得失,(皇上对他的)赏赐增多。(他)曾经独自一人住在尚书官署,昼夜不离开官署大门,皇帝听到后认为这样是很好的。

上一篇:《教育有梦》读后感下一篇:郴州市十一中户外远足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