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

2024-10-26

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共10篇)

1.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 篇一

由于近几年中国人口数量不断上升,各高校招生在不断扩大,大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长,大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即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每年特定时间都会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

据近几年来大学生毕业生的人数调查显示,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实现就业人数297万人,2007年实现就业人数351万人,2008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仅为70%。2009年全国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总数达710万人,其中包括2010年的611万大学毕业生以及09年毕业后未就业的近100万人。因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情况更加不容乐观。

分析其原因有多个方面:首先,学生期望过高。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许多大学生一直存在着错误理念,例如,“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还有的不满意自己的月薪,许多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其次,当今的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选择何种职业,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是听长辈或朋友的建议择业,导致工作不适合自己,缺乏兴趣,最终导致失业。因此,择业缺乏目的性也是导致成功率不高的重要。

第三,用人单位条件苛刻导致就业难。如今,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试问大学毕业生哪里来的工作经验?倘若每个用工单位都要求有工作经验,那么学生的工作经验该从何而来呢?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更出现了招保安要硕士生的笑话。用工单位的这些条件,无疑对大学生就业造成的负面的影响,使大学生就业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第四,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导致就业难。在我国,目前仍有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造成了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现象,导致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指导力度不够,往往毕业前才进行,而且仅仅作为一种职业介绍,在某种程度上只不过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

第五,社会就业现状不近人意。09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将我们推到一个严峻的局面。金融危机给中国未来一段时期的就业带来严重的影响。这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继而可能导致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将对中国的就业问题再次提出考验。美国金融危机已经使得中国出口形势恶化,而内部消费需求又短期难以提振,这将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继而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减少,最终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工作岗位减少、大量员工失业、应届毕业生数量的再创新高,对于有经验、有资历的职场前辈也许构不成太大的威胁,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人脉,使得他们另谋出路的难度相对不高,而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就业可能就是难上加难了。对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将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在整体环境堪忧的情况下,应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或许将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对于社会如今这一现状,大学毕业生应当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同学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为能尽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欢欣。而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许多大学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所学专业领域一展身手。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其中,自身的就业人格缺陷就是最大的就业障碍。

所谓就业人格缺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就业目标茫然。许多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地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醒、全面的评价。

因此,他们在职业选择时往往是茫然、犹豫不决、反复无常、见异思迁、躁动不安,不能主动、独立地获取职业消息、筛选目标、规划职业生涯,也不能解决就业中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一些毕业生自己不去找工作,只等着父母和亲朋好友出面四处奔波,到处找关系、托人情。当别人为自己找的工作不和心意时就大发脾气,抱怨父母或学校。还有不少毕业生由家长陪着参加供需见面会,职业的好坏完全由父母决定,缺乏自主择业的能力。

就业挫折承受力差。还有不少大学生在求职时一受挫折就会一蹶不振,陷入苦闷、焦虑、失望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他们对求职中的挫折既缺乏估计也缺乏承受能力,不能很好调节自己的心态,也不会通过总结求职中的经验教训来获得下一次的成功。

自卑与自大。一些毕业生在求职中常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偏低,他们总是以为自己的水平比别人差,单位要求很高自己肯定达不到,自己能力不行等等。就业中的自卑一般产生于以下一些情况:首先是一些冷门专业的学生看到就业市场寻求自己专业的单位少、待遇差或在求职中遭冷遇,就容易悲观失望;其次,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的大学生看到其他应聘者口若悬河,自己什么也说不出来也会自惭形秽;再次,一些在校成绩与表现一般的大学生看到别人的自荐书上奖励、证书、成果一大堆,自己什么也没有,也容易自我贬低;最后,一些女大学生在就业遭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后也会自怨自艾。总之,自卑的大学生不敢正视现实,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

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

缺少人际交往。有些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有的在求职过程中过于怯懦、紧张,不敢在用人单位面前表现自己,甚至连面试也不敢去,常常一开口就面红耳赤、语无伦次。还有的在求职中不会察言观色,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不懂人际交往的礼貌礼仪。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面试时心理素质差的原因。

因此,作为大学生,我们在面临就业时应尽量避免这些问题,做好充分准备迎接挑战。现如今有不少大学生主张自主创业,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好处在于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经验,以及学以致用;最大的诱人之处是通过成功创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

社会竞争压力大,需要我们去适应社会。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就让我们全力以赴,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奋斗!

2.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 篇二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问题,探讨

1 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产生的原因

1.1 扩招造成的就业压力

1999年始, 为给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 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大, 2003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为212万, 比2002年净增67万, 增幅为46%, 2004年达280万人, 比2003年净增68万, 到2009年, 毕业生人数达到了611万, 就业人数比去年增加了44万人。

我国经济总量的限制,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提供给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有限, 从而产生了高校扩招迅猛与岗位增幅相对缓慢的矛盾。截止2009年7月, 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70%找到了工作,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55%。2003年第一届高校扩招后的本科毕业生, 到2003年底就业率才达到83%。

这就给毕业生们一个明确的信息, 即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工作岗位。就业的无形压力落到了大学生身上, 使得他们开始产生了前途渺茫的感觉, 不知道毕业后何去何从, 这种压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1.2 社会舆论的压力

职业选择本来是大学生个人的事, 但是社会、文化和制度等因素对大学生这一选择的做出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 大学毕业生更加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 更加注重个人的选择, 这就导致了毕业生过分看重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 片面追求舒适安逸, 这些观念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由于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存在, 如缺乏社会关系的一些优秀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而那些表现较差但有“关系”的毕业生却有单位接收, 这些现象造成了毕业生择业心理的不平衡, 使他们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也容易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毕业生同学之间的相互攀比, 更使得他们努力追求去大城市、去大企业、去热门行业。

1.3 自我认识上的差距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渡期, 虽然大学生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 其自我意识、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但是还不完全成熟。他们往往不能正视择业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 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的大学生只看到自身的长处, 自以为是, 趾高气扬, 一直以为自己是社会精英, 在择业过程中, 期望值过高, 不切实际的追求超出本身能力的职业岗位;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 不积极参与双向选择, 而是听之任之。这些认识上的偏差, 使得大学生在毕业求职中只埋怨理想和现实相差太远, 失落感不断增强, 从而产生自责、自怨、自卑的心理, 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1.4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规划、总结、研究的基础上, 确定其最佳职业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不只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一份工作, 更重要的是综合考虑个人的价值、兴趣以及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优劣势, 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规划的缺乏, 使得大学毕业生没有一个可供参照的职业选择计划, 同时由于对自身的价值、兴趣、个性等问题考虑不成熟, 对自身所处内外部环境的把握不够准确, 对自己优劣势的分析不到位, 往往使毕业生在寻找工作时不知何去何从, 容易随波逐流。

2 典型观念的具体剖析

我们不得不承认, 受文化、制度、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部分扭曲不可避免。本文认为, 有些观念应当转变, 有些观念的转变是有前提的, 有些观念的转变有个度的问题, 有些观念需要确立起来。

2.1 有些观念需要转变

2.1.1 从众的就业观念

从众的就业观念是自己没有考虑过将来要做什么, 别人找什么样的工作, 自己也找什么样的工作, 什么工作热门就找什么工作。最后, 考了许多证书, 报了许多培训班, 投简历如天女散花, 结果草草签约之后进入工作阶段才发现并不是自己想干的工作, 只能换职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毕业生没有为自己做职业生涯规划。

2.1.2 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

有的学生即便不就业, 也不想到不如意的单位去, 担心进了那样的单位, 就永远要在那里呆下去, 一辈子也走不了。因此, 不仅要考虑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岗位是否与自己的专业对口, 是否有利于自己事业的发展, 工资福利待遇高不高, 工作负担重不重, 工作强度大不大, 还要考虑这个单位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发展前景以及有没有被精简或是破产倒闭的危险等等。犹豫再三也决定不了。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往往会造成两种情况:第一种, 在就业时非常谨慎, 总觉得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岗位不适合自己, 结果都快离校了还没有签约。第二种情况是先签一个保底, 总觉得不够理想, 一时感觉找到好的了就毁约, 搞得用人单位大喊“现在的大学生缺乏诚信”。

2.1.3 只肯去正规部门就业不肯去非正规部门就业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有正规部门劳动力市场和非正规部门劳动力市场之分。正规部门主要是指大公司和政府部门, 这些部门具有较高的工资率, 较稳定的就业, 良好的工作环境;非正规部门, 却是报酬较低、没有保障又不稳定。由于大学毕业生期望比较高, 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择业时拥挤在正规部门, 而不愿意去非正规部门。事实上, 许多非正规部门提供的工作岗位往往需要一个人独挡几面, 能更全面的锻炼和培养个人能力, 这些岗位可以给许多到非正规部门就业的毕业生提供比较好的发展空间。主要是有些同学眼光放得不够长远, 在短期内不能获利就不想去。这除了跟毕业生期望值有关以外, 还跟同学间的相互攀比有关。

2.2 有些观念的转变是有前提的

这里所指的观念是指“服务西部, 服务欠发达地区”。近年, 有部分热血青年确实已经去西部做贡献, 有的是去支教, 有的去当行政人员。可是支援西部, 服务西部1-2年后, 还有谁愿意留在西部, 有, 不多, 总体情况是一批人当中只有少数人愿意留。这些现象本身就给在校大学生一个信息, 即去西部不好, 发展空间有限。这主要责任在于政府做得不够。因为学校和政府只管号召学生去西部, 期限一到开个表彰大会, 而不关心志愿者们日常工作的开展, 不关心他们生存的环境, 不关心他们将来事业的发展。2004年去西部服务的毕业生只有6212人, 加上2003年的志愿者, 在西部服务的人数总共也才10193名, 这与2004年280万的毕业生相比数目实在是小的可怜。奉献也要让人实现人生价值, 看到自身发展的希望之所在。所以要使毕业生转变观念, 政府不仅要宣传到位, 还要做工作让志愿者们愿意继续留在西部, 这样才能坚定大学毕业生们去西部发展的信心。

2.3 有些观念的转变有个度的问题

这里所指的观念是指“降低期望值, 先就业后图发展”。大学生多了, 竞争有限的几个岗位, 工资待遇会降低是很自然的。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大学毕业生就应当贱卖自己, 随便找个“婆家”就算了。做为一个堂堂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话是否应当有其应有的价值呢?比方说随着这几年的就业压力的加大, 2004年的一个本科生的期望值是2000元, 2005年降为1500元;一个高中毕业甚至初中毕业的服装厂女工一个月也可以挣个1000块, 所以大学毕业生肯定不会甘心的。所以, 面对一些黑心公司给毕业生工资大打折扣, 加重对大学毕业生的剥削, 毕业生们也不能太逆来顺受, 该拒绝的应当拒绝。若接受的话, 如果还得自己管食宿, 该毕业生的生活水平还不如大学时代, 活脱脱一个知识贫民。

2.4 有些观念需要努力确立

这里所指的观念是指“条条大路通罗马”。面对找工作越来越难这样的现实, 应当提倡工作就业的全新价值观, 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开展自主创业, 学校应当大力培养这类人才先锋。自主创业, 至少可以为自己的工作问题找到答案, 而这些毕业生创业还可以为其他毕业生提供工作岗位。自主创业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开公司, 大学生可以选择开零售商店、开酒吧、做自由撰稿人等等。自1998年清华大学提出大学生创业概念以来, 的的确确有许多同学跃跃欲试, 但是真正落实到创业行动中去的学生却少之又少, 关键是大学生的观念还没有放开, 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 解决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的对策探讨

3.1 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大学生对自己一生的职业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对自身各个阶段职业的选择有一个很好的参照作用, 在确立职业目标以后集中力量搞突破比较容易取得成效。那么对大学生就业行为而言,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可以使大学生在就业时把就业当作是职业生涯的一个环节来看待, 从而不再去过分计较短期内的利益得失, 把眼光放得更为长远;使大学生在就业时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参照性, 缩小就业范围, 从而避免漫天撒网。做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做好如下几个步骤:一是认识自我;二是了解社会;三是确立目标;四是制定策略;五是评估修正。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要把握好“职业锚”, 职业锚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必备的知识和素质, 应当避免本末倒置的现象。

3.2 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学校的责任除了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有一方面能力专长外, 还应当让毕业生有一定的就业技巧。就业指导既是毕业生教育的重要内容, 同时又是化解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矛盾的有效途径。就业技巧的培养责任主要在于高校, 所以自打学生进入高校以后, 就应当充分重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获取可靠就业信息辅导, 个人资料准备辅导, 国家就业政策辅导, 面试技巧辅导, 手续办理辅导, 社会职业适应能力辅导等等。当然, 在毕业生就业辅导中, 切忌千篇一律, 尽量追求形式的多样化和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 进行培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择业心理素质是就业辅导中的一项重要目标。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大学生能正确客观的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让他们能对自身的学识、能力、品德有一个综合性的客观评价, 从而确立合理的期望值以便使自己在求职择业时做到心中有数。在正确把握自己之后, 要树立信心, 要积极参与竞争, 自信而不自负、不自傲。

我作为是一名学校从事就业的工作者, 更有义务担当起和学生共同把就业工作做好的责任,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帮助他们科学规划、合理的职业生涯, 正确认识自我;同时学校要拓宽就业领域, 打开就业渠道;教育学生不要攀比, 不要有太高的期望值, 以免走入择业误区;引导毕业生树立自主创业观念, 转变传统的就业思维;鼓励毕业生增强适应能力, 提高心理素质。同时学校要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使毕业生顺利找到理想的职业。就业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9 (14) :5-9.

[2]王兆明, 武正林.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 (上) 、大学生创业实务 (下) [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 10.

[3]谭顶良.大学生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2, 7.

3.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 篇三

关键词:首都高校; 少数民族大学生; 就业观念

中图分类号:G75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160-001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首都高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已近十万,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面临的自主择业的压力也越来越严峻。少数民族大学生本身具有民族性、先进性等优势,又具有思想摇摆性、易渗透性等不足。深入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身特点,修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全方位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对于促进首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维护首都高校稳定和谐、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首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结果

此次调研主要选取了首都十所具有代表性的院校,调研对象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回收有效问卷300份。

1.首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绝大部分具有自主择业的主动性

国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逐步实行了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二十年来自主择业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我们调查中,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愿意通过自主择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2.首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部分愿意回民族地区就业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民族以及自己出生长大的民族地区具有浓厚的感情。在我们的调查中,61%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愿意回到民族地区就业。

3.首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部分缺乏对自身职业潜质理性分析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首都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85%的人从没有做过专业的个人职业潜质分析,他们对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更多的是凭个人感觉或者老师同学的评价,带有较高的主观性。

4.首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绝大部分人创业意识不足

调查中发现毕业后有创业想法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只占8%。

三、首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分析

1.首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总体上就业观念比较端正,有投身民族地区建设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心态。首先,首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部分都来自民族地区,在民族地区出生长大。他们天然的对本民族以及民族地区有比较浓厚的感情。其次,国家的民族教育中一直在大力开展热爱民族地区、建设民族地区、做民族建设事业接班人的教育。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再次,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战略已经启动,民族地区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也在吸引着少数民族大学生回家乡就业。

2.首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再就业方面存在的显著问题是部分学生缺乏坚定自信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社会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各民族由于其居住环境的差异、历史文化的影响,其心理素质和心理特征有其特殊性。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面临就业时的思想状况相比较,既有共性,又有许多特殊性,主要是受到民族、宗教、地域、社会、家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思想状况表现的更为复杂。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民族地区,家庭条件不富裕,收入较低,父母都期望他们能够通过大学教育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早日成家立业,减轻家庭负担。面对这些方方面面的压力,在当前严峻的就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形势中,不能很好的调整心态和应对竞争,出现思想压力大、自信心不足、期望值过高等思想状况,导致他们意志力脆弱,承受挫折能力较差。缺乏自信这一心理障碍,使他们在当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环境中缺乏竞争力。

四、对策建议

1.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增强就业信心,拓宽就业视野,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增强就业信心,根据自己的特点、知识结构、专业特点和个人优势,确定自己的价值目标。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放下“专业对口”的包袱,少数民族大学生应主动调整自己的就业思路,拓宽就业视野,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广泛的收集就业信息,大胆创业,大胆的去寻找和尝试与专业相关度不高的更多的就业岗位。

2.各级有关部门采取措施,结合具体情况,相对统一的实施方案,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扩大使用民族语言的就业市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民族身份对民族学生的就业没有很大的影响,但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有的有些特性以及所学专业仍然影响着他们的顺利就业,并且有些实际的困难少数民族大学生靠自身的资历难以克服,需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协力合作,共同改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环境和就业条件。

3.全社会尊重、理解、关心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声,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民族因素在大学生身上主要反应在文化层面,具体表现在性格、观念、生活习惯、节日、兴趣爱好等方方面面。在彰显个性化越来越突出的今天,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及思想状况,在他们困惑、停止不前时引导他们,在他们困难、挫折、苦闷、绝望的时候能够给予物质上的关心帮助,精神上的鼓励、心理上的安慰,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每个人的意志品质都是在实践锻炼中得以形成和巩固的,只有通过亲身实践,进一步提高认识,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才能进而磨练顽强的意志。引导他们把行动的目标性、计划性同行动的主动性统一起来,培养意志品质的自觉性,克服盲目性。

4.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 篇四

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1

一.调查题目:

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

二.调查目的:

在日益突出的就业难问题下,当代的毕业大学生在就业的方式和就业的观念上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三.调查对象:

广州市的大学毕业生。

四.调查方式:

随即问卷调查,在广州大学门前和市中心随即发放对调查对象问卷填写,并且当场收回的形式。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93份,回收率93%。在对这100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撰写了此份调查报告。

五.正文部分:

一般来讲,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而对于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愿的“失业”毕业生,很多时候不能把原因推卸在沉寂的经济和人才过剩上。

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据统计20xx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xx年将达到280万人。据预测,在20xx年应届大学生毕业生很可能达到340万人。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被夸大了??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700万至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则大约在300万左右。就这一数据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我国在疏通渠道和就业服务上有明显不足,也有很大拓展空间。一方面是民营企业、边远地区有很大需要,另一方面是目前的就业服务有很大的局限,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异地求职,信息不畅,成本太高。此外还有就业观念须转变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xx》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xx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xx元,认为20xx-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xx至4000元,低于月薪20xx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毕业生自主创业未能列入签约统计。

曾湘泉由此得出结论,真正就业困难的人在未签约中仅占少数。因此,从测量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初次就业率指标和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走低,事实上夸大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第一,主动不就业者,如想继续深造的人,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不能算做失业;第二,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事实上也是就业。两者一减一加,结果是:目前对大学生的名义就业率的统计低于实际的初次就业率,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

大学生就业难不但是事实,而且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许多毕业生所能做的仅仅是尽量把自己的简历做得更加美观,在简历后面附上更多的证书复印件,然后在网上海投,或者拼命去挤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即使这样,四处的周旋仍然毫无结果,投出的简历也如泥牛入海

其实,找工作的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也只有那些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会更有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针对这一点,大部分人采取了找到工作以后,在与工作的相互磨合中,渐渐了解自身的表现,殊不知,这种做法已经让许多人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我们要做好对20xx年大学生的就业分析

我国就业形势的新特点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复杂性在于,在普遍出现“民工荒”现象的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依然存在,城镇失业现象持续存在。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并不难理解,因为每个就业群体面临就业困难的原因并不相同。

以“民工荒”形式表现出来的劳动力短缺现象,是由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之间的矛盾造成的。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量逐年下降。与此同时,经济快速增长继续产生对劳动力的需求。这便导致劳动力短缺。另一方面,结构性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农民工尚未成为城镇户籍居民,就业不稳定,社会保障不健全,面临周期性失业风险,仍然是劳动力市场上的脆弱人群。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并非由市场供大于求所造成,而是产生于个人就业意愿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机会及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至于城镇居民失业和就业困难,既有就业技能不匹配问题,也有劳动力市场调节功能不充分问题。这两个就业群体面对的劳动力市场风险主要是结构性和摩擦性的自然失业。

以20xx年为例,我们可对今后一段时间内城镇劳动力市场上需要关注的就业困难群体构成作出大体的数量估计:剔除在农村内部流动部分后,农民工进入城镇就业的人数约1。46亿人;新毕业大学生约660万人,加上往年毕业尚未就业的150万人,总共超过800万人;按照近年来较高的登记失业率4。3%估算,城镇失业和可能失业的人数大约1600万人;假设8000余万灵活就业人员中有一半就业比较稳定,另外4000万则属于就业困难人员。这些人群之间可能有交叉,但总体而言可以反映就业困难群体的数量和构成,即全部城镇就业人口中接近一半经常面临明显的就业困难。

可见,理解当前的就业问题需要确立两个认识。其一,就业问题并不会因为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而缓解,应继续将其置于经济社会政策的优先位置,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其二,长期困扰我们并被作为就业政策重点的就业总量问题正逐步转化为就业结构性问题。政府需要顺应这种变化,及时转变积极就业政策的关注点和实施手段,面对各个就业人群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就业促进战略和扶助政策。根据就业形势的新特点,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应从以下方面考虑政策优先顺序和关注点

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保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应体现在产业政策中,继续扩大就业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普通劳动者短缺现象出现,工资成本大幅度提高,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将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在加大对熟练劳动力需求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减少部分传统就业岗位。劳动者素质的整体提高需要假以时日。因此,为现有劳动者创造与其人力资本相适应的就业岗位以保持就业稳定扩大,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先原则。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应与中西部地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承接结合起来,防止出现比较优势真空,造成就业岗位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资源禀赋差异和发展差距都较大,这为产业转移提供了较大空间,也有利于保持经济增长对就业吸纳规模的相对稳定,防止出现“无就业的增长”现象。同时,在制造业升级的基础上应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分离出来,使其成为新兴服务业态,为大学毕业生创造适合的就业岗位。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一定变化,绝不意味着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不再以就业吸纳能力为基准。应从放松准入限制、提供平等的金融服务、给予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其扩大就业的功能。

抓住重点人群,提供更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实施更有针对性的积极就业政策。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政府逐步形成积极的就业政策,当时的重点是创造城镇就业岗位,帮助下岗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随着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就业政策应逐渐转变重心,面向不同就业群体提供更广泛的就业扶助。针对农民工易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以及社会保障覆盖率低的特点,通过提高宏观经济政策对就业形势的敏感性、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等,提高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和社会保障的充分性。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主要在于其知识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应从高等教育体制、实习制度、就业培训和中介服务等方面入手,提高人力资本与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效率。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受年龄偏大、教育程度偏低、技能老化以及求职能力弱等制约,常常遭遇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以及与此相关的就业困难,需要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效率和提高政府就业服务水平,降低其就业难度。

就业指导和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的显示,当代大学生在就业心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学生应学会调节自己,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应强化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走出就业阴影,顺利实现社会就业。

1.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机会

当代大学生要理性地看待目前的就业形势,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当前由于许多部门和媒体过分的渲染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导致很多大学生就业信心不足,因此,广大毕业生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全面冷静地分析自己和社会,不断地充实自己,认真把握每次就业机会。学校应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阴影,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当代大学生应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只有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使自身既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又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

3.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人才的供需矛盾突出,其中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各种矛盾不断加剧,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有很大的反差。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尤为重要。广大学生应改变等待就业、第一就业的就业思想,树立职业流动的观念,克服思想压力和心里负担。同时,大学生还应转变非大城市不去、非高薪不干的就业思想,自觉地把个人成长和国家需要相结合,到基层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价值。

4.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社会锻炼根据调查我省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社会锻炼,因此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和择业观念,确立清晰的就业方向,提高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的个体发展与完善,是目前高校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有目标有计划地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统一安排,分目标分阶段地贯穿整个大学期间。低年级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会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特别是学会规划自己大学的生活;高年级以职业能力、求职技能与常识为主线,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强化能力训练,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另外,就业指导课程要形式灵活多样,例如学生感兴趣的经验分享、互动沟通、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有更多的体验和感悟的机会。

综上所述,高校应建立健全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使就业真正成为广大学生自我发展和成长的动力,为毕业生顺利实现社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2

前言

作为大二的学生在不久以后即将踏入社会,开始我们人生中的又一个旅程。走出校园,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择业。随着时间的发展已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严峻问题。选择什么样的具体职业应该根据每个人的潜能和特长来确定。要量体裁衣,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行业的更加细化,与此相对的职业也更加多样化,这一情势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个人寻求更符合自身条件和兴趣的职业,创造了日益广阔的前景。因而,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正确判断自己有哪些潜能和特长,力求做到对号入座。

xxxx

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xxx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xxx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xxxx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主体:问卷的设计

制作问卷时,我们力求所选题目确切、简洁、针对性强,并遵守以下几点:问卷主题明确,所有设问都必须与主题有关;言语简明准确,以免影响理解和答问;问卷项目由浅入深,并注意期间的来联系,使被调查者可以连贯做答;设问切合实际,充分考虑被调查人的差异。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问卷。(详见附卷一)

一、调查概况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对毕业生的择业价值取向、薪酬标准、就业地点、专业满意度、择业心情、就业服务等问题进行调查。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形式,管理类的文科学生,也有技术应用类的理工科学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78%,其中男生占34.6%,女生占65.4%。由于在抽样调查中,充分考虑了样本的代表性和性别比例的协调性,因此此次调查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前xxx届毕业生择业心态。为方便学生答题,问卷均采用选择题形式,分为单选和多选。为了让我们的调查问卷更真实有效,所以我们在人员学历的选择上针对不同学历的人都选了30%左右的人。在我们的调查中有70%的人是来自农村,剩下30%是来自城市和县镇。

二、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关于就业形势与自身就业前景评价

关于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91%的调查者认为“形势严峻,就业比较难”,分别有3.8%的调查者认为“形势正常”和“不了解”,而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的有1.3%。可见,绝大多数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对自身就业前景评价方面,多数毕业生则显得较为自信。调查表明,对就业前景持一般态度的调查者占56.4%,20.5

%的毕业生对自身就业前景比较乐观有信心,14.1%的调查者表示不乐观,而9%的调查者则表示不知道。对此的解释可能有两种,一是毕业生已在择业前做好了不太充分的准备,加之金融危机的到来,加大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二是毕业生尚未进入求职面试的高峰期,对求职的艰辛认识不够。随着求职面试的高峰期的逐渐到来,迷茫的同学的比例还会上升。这就需要就业工作者深入了解他们的困惑所在,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以使他们及时调整好心态。

2、关于升学和工作的选择

在升学和工作的选择上,79.5%的调查者选择工作,11.5%的人选择升学,而2.6%的调查者选择考公务员,还有7.7%的调查者选择了回家创业。可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很多同学想在国家的优惠政策下,自主创业,减少就业的压力,锻炼自己的能力。这些人是需要大力扶持的。

3、关于就业的影响

在就业决策时,有39.8%的调查者受父母的影响比较大,有3.8%的调查者表示会受老师的影响,还有5。1%的调查者比较相信自己的朋友,“自己做决定,不受他人影响”的调查者占51.3%。可见,现在的毕业生在做选择时还是比较慎重的。

4、关于就业地点的选择

调查表明,

66。7%的调查者选择就业地点时,格外青睐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大城市比较重视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好,经济收入高,发展机会多,并且接受新信息快,因而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尽管大学生择业首选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择业地点过于集中,势必导致人才的闲置与浪费,同时也增加了就业的难度。10.3的调查者喜欢到国外和内地的盛会城市去工作。而对于西部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有23%的毕业生将其作为首选。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和福建省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就业和参加志愿服务的优惠政策,但毕业生的积极性仍显不足。这表现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功利性和短视,他们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奉献意识与锻炼意识不强。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奉献意识的培养,对毕业生的择业中的功利和短视心态要适时加以引导。

5、关于薪酬标准

在求职者最为关心的薪酬问题上,毕业生的期望值一般。12.8%的调查者的月薪期望值在800元以下,其中21.8%的调查者的月薪集中在800——1200元这一档上,35.9%的调查者选择1200——xx元之间,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20.5%;有17.9%的人的月薪期望值在3000元以上。这表明,大学毕业生希望自己早点从父母的经济依附中解脱出来,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并渴望获得舒适的生活条件,因此希望能获得较高的薪酬。

6、关于对口与心中的期望值

据调查,12.8%的调查者认为会“接受,并准备跳槽”,23.1%的人会“努力适应工作”,61.5%的调查者“工作时或工作后会考虑继续深造。2.6%的调查者还没考虑好。看来,兴趣与期望值对于工作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专业如果不对口绝大多数的调查者会在现在的岗位上工作。64.1的调查者会愿意从事现在的工作,只有9%的调查者表示不愿意,19.2%的调查者会“先在本专业干,再考虑转行”这些人对自己的工作的选择是小心而慎重的,个人兴趣和专业在选择工作时是占非常大的比重的。7.7%的调查者认为无所谓。

7、求职信息

在就业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很大一部分调查者会认证考虑自己今后的就业。其中66.7%认真考虑过,26.9%的调查者“偶尔会想想”这类人可能还没体会到就业的艰辛,有5.1%的调查者很少再考虑,还有1。3%的调查者想“到时候再考虑”。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50%的调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公司的介绍和招聘信息,15.6%的调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有关薪资及福利的信息,19.2%的调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关于面试和演示的技巧介绍,说明学生在这方面的经验还不是很多,需要加强锻炼。有5.1%的调查者希望了解更多的公司员工的现身说法。借此了解公司的用人机制和管理方法,做到心中有底。

8、关于就业目的

此次调查表明,有大约80%以上的调查者就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计的需要”只有17.5%的少数调查者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为社会做贡献。剩下的2.5%的调查者认为就业是为了奠定建立家庭的基础。可见,在经济危机的时候人们还是迫以生计的。这也说明啊学生就业观念的不端正,需要老师的大力指导。

9、关于最关心的问题

无论在什么时候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都会面临各种怎样和企业的双向选择。调查者在这方面的选择还是很明确的。有53.8%的调查者预计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可能“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这给学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惑。2.6%的调查者预计“户口难解决”,24.4%的调查者预计是“缺乏社会关系”7.7%的调查者预计“信息严重不足”不能很好的去加以选择,11.5%的调查者预计是其他的原因在择业过程中的阻力最大。没调查者选择“性别歧视”说明大家还是比较相信能力的。

而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求职者的能力包括“所学的专业能力”、“所毕业的学校”、“社会经验”以及“潜力”,占总调查的87.1%,“技能、特长、品德”只占到了10%的比重,剩下的2.9%的调查者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求职者的性别。

当前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属于买方市场”、“毕业生的思想不够端正,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社会上一些‘凭关系,走后门’的现象比较严重”占总人数的78.6%,认为“学校、政府、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少了解不够”的占11.3%,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薄弱”、“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毕业生的不符合政策规定的择业行为比较多”的调查者占10.1%。

结尾:

这是一个求职大军遭遇失业恐惧的时代,是一个追逐挑战又渴望成功的时代。求职择业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我校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倾向,择业意向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追求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重视经济利益。毕业生中出现的盲目乐观、奉献意识与艰苦奋斗精神缺乏、诚信缺失等心态,不仅会影响到毕业生眼下的择业,同时还会进一步影响到以后的成长与职业发展。针对以上出现的不良择业心态,本人的建议是:

一、大学生毕业后不能仅仅只有就业意识,因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会在一定程度上饱和,现在尤为严重。因此我们要树立创业意识而不能把眼光仅仅限于就业。

二、要踏踏实实地做事,一步一个脚印,要有灵通的就业信息和强硬的个人素质。专业很重要,但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有人说好关系是泥饭碗,会碎的;文凭是铁饭碗,会锈的;而只有能力才是金饭碗,走到哪里都会闪闪发亮。”在当今社会,只有有能力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有能力的人,成长的舞台才会无禁区。

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广交益友。朋友多了不是坏事。一个人在外难免会遇到挫折,此时朋友的帮助对你来说很重要。

四、在选择职业时,要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供需信息。人才招聘会每周都在办,人才市场天天都开放,准确掌握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对于当代大学生择业尤为重要。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谁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谁能从实际出发,准确审视就业形势,谁就能早日步入理想的职业岗位,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知识和才华。

六、要敢于面对挫折,不放弃,不服输,要敢闯!

5.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 篇五

1.您的性别?A:男B:女

2.您的学历?A:专科B:本科C:研究生

3.您对目前就业形势的看法是?A:乐观B:一般C:不乐观D:不了解

4.您以为所学专业的前景如何?A:很有前途B:较有前途C:前途渺小D:无所谓

5.您所学的专业是:

6.倘若您认为就业困难,其主要原因为?A:就业人数多B:企业要求多C:所学专业冷

7.您对大学毕业后的去向有休打算?A:考研B:求职C:出国D:其它

8.您会考虑自主创业吗?A:工作难找,会考虑B:不会,缺乏经验C:暂时没想过

9.如果自主创业,您认为自己最需要的是:A:资金B:技术C:经验D:其它

10.您对就业地区的首先是:A: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B:东部发达地区C:中西部地区

D:小城镇或乡村

11.您是否接受到小城镇或乡村就业?A:乐于接受B:没其他机会时可接受C:坚决不接

12.您好认为自己在求职中电子最具实力的方面是?A:学习成绩考试证书B:专业技能以

C: 实习经历经验个人因素,如自信等。

13.您好怎样看待专业与工作性质的问题?A: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B:有关联系的工作不一定是对口C:两者无关,先找到一份工作再说

14.应聘时,您最看重企业的:A:薪水B:公司名气C:是否符合自己的爱好或专业D:

其它

15.工作后,发现不符合理想,您会?A:重找工作B:先做着看看再说C:坚持做下去

16.您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的期望是(试用期后):A:1000~1500 B:1500~2000 C:2000~2500

D:2500~3000 E3000以上

感谢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并祝您好就业顺利

时间:2009.4

地点:双月湖校区

6.高校女生就业观念调查问卷 篇六

亲爱的大学生朋友:

你好!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前女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我们特别组织了这次调查,请务必认真、坦率、真实地回答每一个问题。本问卷不对外公开,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谢谢!(没有特别注明的只能选择一项!)

专业: 年级:

1、你来自农村还是城市:()A、农村 B、城市

2、你是家里的独子吗:()

A.是 B、不是

3、家里的经济状况:()

A.较差 B.一般 C.良好 D.十分富裕

4、你选择现在所学的专业是因为:()

A、就业形势好 B、喜欢该专业 C、父母选的我服从 D、服从调配 E、家庭经济负担

5、你认为工作与专业的关系:()

A、应该专业对口 B、尽量对口但不必强求 C、专业不重要 D、工作适合就行

6、你认为所学专业前景如何?()

A、很有前途 B、较有前途 C、不知道 D、较无前途

7、你期望的就业单位是:()

A、民营企业 B、国营企业 C、事业单位 D、外资企业 E合资企业 F、自主创业 G、公务员

8、你预计自己毕业时第一份工作的起薪是多少?()

A、1000元以下 B、1000元-3000 元 C、3000元-5000元 D、5000元以上

9、您对以上薪酬标准的考虑是根据以下哪种情况确定的(限选两项):()

A、人才市场的行情 B、对自身价值的评价 C、用人单位的实力 D、老师、父母或同学的建议

10、在就业区域选择上,以下你会选择:()

A、发达的大城市 B、中小城市 C、县镇 D、国外 E、不限地域,重在具体工作

11、你愿意从事的职业部门是:()

A、金融保险业 B、教育业 C、制造业 D、房地产 E、信息产业 F、服务行业 G、政府部门 H、科研部 I、其他

12、面对就业难你的态度是:()

A、先就业再择业 B、先择业再就业 C、自主创业 D、期望就业形势好转

13、当期望值与实际单位不相符,你如何看待:()A、凑合着先干着 B、不理想就不委屈自己 C、边干边找 D、暂不就业,继续求学以待发展

14、你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哪些条件(不超过5项):()A、专业成绩与专业技能 B、综合能力 C、学历 D、品德 E、潜力 F、学校名气 G、社会经历 H、性别 I、获奖证书 J、优秀的求职能力(简历、着装等)

15、你认为各种证书、文凭会对就业产生多大影响:()

A、起决定作用 B、较大影响 C、一般影响 D、较小或没有影响

16、你选择职业的标准是(限选5项):()

A、行业发展前景 B、施展才干 C、专业对口 D、晋升的机会 E、薪酬福利 F、工作的挑战性 G、工作环境 H、知名度 I、所在城市 J、出国机会 K、解决户口 L、工作能否与个性匹配 M、工作的保障性与稳定性 N、招聘广告的吸引力及招聘会的规模

17、你打算在第一个单位工作多久:()

A、1-2年 B、3-5年 C、在合同期内,尽量稳定

18、你认为就业的目的是(可多选):()

A、赚钱、使自己生活更舒坦 B、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才干 C、充实生活、不至于使生活单调乏味 D、社会形势所逼、迫不得已 E、为国家、社会作贡献

19、你认为工作对女性的重要程度:()

A、很重要 B、一般 C、不重要 20、你认为自己已具备了下面哪些能力()

A、社会活动能力 B、竞争能力 C、与人合作的能力 D、应变能力 E、德品质修养神 F、团队精神 G、其他

21、你的就业方面的技能、观点和知识主要从哪里来的(3项):

A、学校就业指导课程 B、书籍、报纸和刊物 C、上网 D、培训机构 E、企业实践 F、家人、朋友指导教育

22、你是否遭遇过或了解、遇见过就业歧视现象?()A、是 B、否

23、你认为就业歧视的存在是:()A、不可避免的 B、可避免的

24、你认为就业歧视存在的最主要原因是()

A、特殊岗位的要求所致 B、求职者众多,供求比例失衡,单位可选择性太多所致 C、单位要求过高或盲目跟风,导致对人才素质要求虚高

25、当你遭遇到就业歧视后,你的选择是()

A、无奈接受 B、与单位据理力争 C、向相关部门投诉

7.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 篇七

一、“互联网+”对农村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1. 农村大学生就业受自身专业影响逐渐减弱

“互联网+”的出现,让自身学习的专业不再成为农村大学生跨行业就业的门槛,他们可以选择除自己所学的专业外其他的行业,选择的工作领域更广。在没有“互联网+”时,大多数农村大学生选择职业时一般都根据自身所学的专业来进行工作类型选择,很少有跨行业的决定。因为在实体企业中,工作选择不多,而大学生在校,还未踏出校外,对社会的认知不足,除了自身的专业,没有其他方面了解。而“互联网+”让更多人有更多的职业选择,跨出了自身专业限制,可在互联网上做自己想做的工作。很多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在校练习自我创业。选择在淘宝等网络平台进行线上创业,创业成本低,精力耗费少,只要有创意有能力,经营得当,投资回报高。此外,即使经营不善,也不会像实体店亏损巨大。

2. 农村大学生就业受社会资源的限制减少

现如今许多刚毕业的农村大学生,没有优越的经济条件作依托,在城市就业受到很多社会资源的限制。在外求职时往往因为没有工作经验或者户籍问题而被用人单位以各种理由拒之门外。现在很多就业信息都在网络上发布,这符合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客观需求。在就业时间方面显得更加随心所欲,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利用课间等休闲时间就能赚钱。“互联网+”提出后让没有太多社会资源的农村大学生能站在更加公平的平台上,为农村大学生提供了将想法付诸于实践的机会,网络也成为大学生见习与实习的重要载体。互联网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而且改变了受雇于单个企业的传统就业方式,“平台型就业”和“创业式就业”大量浮现,这对包括求职者、用人单位和政府在内的各相关方都产生了影响。[1]在互联网上少了更多的偏见,多了更多的平等竞争的机会,对比起以前的情况有更多与城市大学生共享社会资源的机会。

3. 农村大学生就业的选择面更广

由于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城市为毕业生提供了积极的个人发展前景、更多实施个人才干的发展机遇,以及较高的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这成为农村大学生就业大多涌向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较少的选择小城镇和农村就业的原因。[2]但在“互联网+”的普及下,大学生就业就不再受工作地点的困扰,“在家就能创业”,利用互联网销售自己家乡的农产品等,在赚钱的同时还能宣传自己的家乡特色,为家乡带来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还能推动当地农村向城镇化迈进。农村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创业就业,不再局限于在城市就业,只要有创意和创业激情,就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二、“互联网+”对农村大学生就业保障的影响

1. 国家在政策方面对大学生就业的保障

“互联网+”是全国性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产物,也就意味着政府在“互联网+”的实施过程中,会起到引领与推动的作用,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也将促进和保障学生就业。国家政策的宣传和普及会让更多的农村大学生更快更清晰地了解到“互联网+”相关的信息,国家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可领补贴和经费、享受减税、免税政策等一些优惠政策是国家针对所有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所制定的,各地政府为了扶持当地大学生创业,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而且更加细化,更贴近实际。

2.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持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网络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应该受到重视。大学教育应该充分挖掘网络经济活动的模式及其从业者的能力结构,进而培养大学生实现网络就业的能力与素质。[3]多数的农村大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与人沟通交流能力比较薄弱,所以在互联网上创业也可能因为缺少更好的与顾客沟通交流而失去很多机会。目前,有一些学校跟一些电商网站合作,举行一些电商比赛,选拔优秀的电商人才,提前培训,促进就业。还有的学校开设相关的电商课程,组织学生参加省市级的创业大赛。写推荐信,给各企业推荐优秀人才,促进本校学生就业。大部分高校基于网络平台建立实训演练基地,提供老师指导,提供场所,水电等等一系列保护措施,让学生们在学校就能尝试创业,为以后毕业打下良好基础。网络沟通能力是大学生进行网络就业活动的一项基础能力。学校的支持使农村大学生更有信心,并且能锻炼农村大学生的网络沟通能力。

3. 农村大学生就业观念向互联网方面靠拢

众所周知,对大学生自身而言,特别是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中,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等传统的择业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2]以前大学生在行业的选择上,是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的较为功利化的择业倾向,而这样的就业观念局限很大,就业选择很少,使得农村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但自从“互联网+”这一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村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互联网在就业中的重要地位,他们不仅仅只是用互联网来娱乐消遣或了解自己所关注的信息。农村大学生了解到可以在互联网各个招聘网站上了解各大公司的招聘信息,来寻找或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就业机会,或者试图通过网络投放简历来增加就业机会,利用网络来推广和宣传自己。

三、农村大学生应对“互联网+”影响的对策研究

“互联网+”模式为农村大学生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网络就业能够让农村大学生意识到他们具有在大城市里也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能够让他们在社会立足,这有助于培养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的自信心。如果要农村大学生更好的利用互联网,需要一个好的外部环境作为支撑,推动互联网在农村大学生中的发展。农村学生也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依靠自己出色的表现赢得他人的肯定。

1. 在校内增强创业就业的知识储备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创业、就业对大学生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创新和冒险思维,才能在互联网创业中抢占市场先机,使自己的产品脱颖而出,还要有一定的合作能力,广交朋友并掌握谈判与合作技巧,才能在互联网这个大市场上站稳脚跟,最后是要有艰苦奋斗、永不放弃的精神,才能在竞争力高的市场中所向披靡。而在校期间,大学生可以锻炼自己这些能力,通过在校学习,掌握更多的思维方法,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并培养较强的创新思维。

2. 对自己有合理定位,调整职业生涯规划

调整就业心态,理性判断就业与创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不一定在互联网创业就是最好的就业方式,可以利用互联网来促进自身的实际就业。其中利用互联网的时间优势做兼职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定位方法,在校大学生可以利用零星的业余时间来进行微创业,比如网络在线翻译,开淘宝,做微商等一些成本较低的网络在线工作,多与顾客沟通,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如果创业失败,可见创业不适合自己,如果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可以休学创业。大学生还可以积极地寻找校内外资源,学校老师和招生就业处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定位,找一些大型企业或者公司了解他们公司内部的运营方式,和需要怎样的人才,才能更好的找准方向提升自我。农村大学生需要有更灵活的就业观念,当自身条件不允许,理想创业情况无法实现时,要及时调整就业意愿,先寻找一个较好的岗位就业,既避免失业,也能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

3. 学校培养大学生互联网就业能力

学校是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培养大学生互联网就业能力上,大学可以相应的做出一些改变,培养出一批更符合社会需要的关键性人才,减少高校普遍存在的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高校可以加快校园互联网设施建设,开展创业教育讲座和各种竞赛、活动,激发学生们的创业激情;提供创业导师,为大学生提供综合性的建议,为应届毕业生创业指明方向;建立创业奖学金,鼓励更多农村大学生创业。

4. 政府要优化互联网就业环境

互联网上鱼龙混杂,政府在支持大学生创业前要先净化互联网就业环境,要提高政府部门的网络监管技术,依法治网,严惩钓鱼网站和虚假信息等违法活动。政府还可以举办一些大型国家性的创业比赛,提供丰厚的创业基金作为奖励,鼓励有实力的大学生有资金创业。或者依托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各个城市设立培训基地,实施免费的互联网创业者培训项目,引导潜在创业者具备互联网时代的创业能力,减少当代大学生想创业但不知如何创业的有心无力的局面。政府应该多出台一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减少大学生创业压力,有更多资金周转能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法律上的保障。鼓励各个大中小型公司都运用互联网招聘,既降低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又减少了大学生的求职成本,能较为快速的进行双方匹配,并且减少中间商的插入,减免中介费的花费。

摘要:在互联网普及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工作、生活都与互联网息息相关,而农村大学生属于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部分,互联网也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观念。本文从调查农村大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相关部门对大学生就业保障等方面,分析农村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趋向,并从外部条件和自身努力上,为农村大学生在现如今的“互联网+”的背景下提升就业竞争力提出有益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大学生,就业观念

参考文献

[1]左岸.互联网改写就业市场格局三大趋势浮现[J].通信世界,2015,23.

[2]李春兰.农村大学生就业困惑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5.

8.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 篇八

关键词:用人单位 综合素质 职业素质 共赢

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常常引导毕业生要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做到知己知彼,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实现人尽其才、人岗匹配。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但要了解毕业生的意愿,积极引导观念,更要贴近市场需要,倾听用人单位的声音和要求,只有不断与用人单位互动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运用到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毕业生就业工作才能不断完善,毕业生才能更好适应社会需求。了解用人单位在招聘和使用毕业生的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观念,可以方便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指引,并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因此我们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希望能够通过调查更加真实地了解了各用人单位的想法。

1.调查背景

通过对到校参与招聘的用人单位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企业的期望值及对毕业生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调查对象:在2008届、2009届、2010届毕业生校园招聘会到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招聘负责人,这些用人单位大部分已经与学校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样本:普查。2008、2009、2010年参与调查的企业回收有效问卷分别为262份、188份、262份,回收率均达80%以上,企业需求基本能对应我校毕业生各专业。参与调查的用人单位有公有制企业、民营(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和其他体制企业,所占比例为:11%、69.76%、10.30%和8.99%,与录用我校单位的体制比例相近,能较准确地反映问题。

2调查结果

2.1 对毕业生在面试中的表现满意度

面试在整个应聘过程中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环,事关成败,是毕业生全面展示自身素质、能力、品质的最好时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面试表现评价不低,其中公有制企业对毕业生满意度最高,民营企业和其他体制企业满意度稍低。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招聘负责人建议毕业生在面试前应该先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用人单位,做好公司背景、职业和岗位要求等方面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

2.2 对毕业生的要求

现在的用人单位不再只注重学历,而是更为关注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对实干精神、沟通能力要求已经相当普遍。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要求会有些差别,公有制企业、民营企业和其他体制企业首先,看重的是专业知识;其次,是实干精神。人际沟通能力排在第三位;民营企业对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较高,公有制企业则侧重团队精神。三资企业首先看重实干精神,其次是专业知识,人际沟通能力要求也较高。

2.3 用人单位认为发展空间和薪酬福利最能吸引毕业生

企业在发展壮大的时候首先会关注员工是否能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愿意把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有99%以上的企业认为给员工发展空间是吸引毕业生的重要因素,同时能开出较好的薪酬福利是留住毕业生的一个较重要的因素。这与毕业生希望到能发挥自己才能、有发展空间、薪酬合理的想法也较符合。

2.4 薪酬情况对比或可以解释毕业生选择意向的问题

每年毕业生刚开始寻找工作是均是雄心壮志,把自己的期望值定的较高,希望自己能到政府机关、三资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等用人单位工作。这类型的单位工作相對稳定,社会声望较高,在薪酬方面也相对较有吸引力,比较受毕业生追捧。

试用期工资相对低些,大部分企业都把试用期月薪定的较低,约在1200元上下,转正后,不同的体制的企业变化较大,作为主要吸纳毕业生的主力军——民营企业试用期和转正后工资变化幅度不大,而其他类型企业和公有制企业变化幅度相对较大,这类型的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受到毕业生的追捧。

从2008年到2010年,用人单位开给毕业生的实际月薪情况逐年改变,低薪情况有所改善,大部分企业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一个相对较合理的月薪。可以看出一部分企业在招聘时还是能考虑学生的期望值,并给出合理的工资范围。不过用人单位负责人也希望毕业生先谈付出再谈回报,有了真本事,为企业做出贡献,才有资格与企业讲价钱、谈待遇。

2.5 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不断提升

综合素质是人具有的学识、才气、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特长等综合条件,是做好一项工作的最基本和最关键的保障。用人单位首先关注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希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其次是实干精神,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能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有实干精神,能在工作中不断观察、思考、总结,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实现自身价值。然而目前仍有些毕业生对实干精神并不十分看重,认为毕业后就该坐上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做清闲的工作。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应受到关注,并不断得到提高。

2.6 正确看待证书和实习两个问题

有些用人单位招聘负责人反映在招聘过程中,拥有多个专业技能证书甚至高级技能证书的毕业生,对实际操作过程并不了解;实习过程盲目性较大,缺乏指导。事实上,有些技能鉴定机构为了简化鉴定程序、收取鉴证费,没有严格把关;毕业生考证跟风,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导致考取了相关证书,却没有掌握真正有用的技能。在毕业生实习的过程中,指导老师的作用没有发挥,师生互动少,导致部分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马虎应付;或者有疑惑和问题找不到解惑的渠道,让企业认为毕业生的能力不足,学校没有尽到教育教导的责任。

3.思考与对策

3.1 通过学习和锻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用人单位在到校招聘过程中虽然对毕业生满意程度较高,但有些用人单位认为学生综合素质仍有待加强,学校应该更注重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在工具书中的解释指人具有的学识、才气、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特长等综合条件,也称综合表现力。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在处理问题或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学识、技能、品格和为人处事、逻辑思维、开拓创新等方面的素质。综合素质是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进行提高的:学生本人在学习中注意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工作中注意运用知识,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学校应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除了在课堂上的教育,更多的是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要引导学生关注综合素质培养,多方面、多渠道搭建平台,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综合素质训练。

3.2 关注职业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的培养

职业素质是指从事专门职业的人自身所具备的各种综合条件,职业素质越高,能力发挥程度也越高。职业素质是个人处理和面对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往往受到个人职业素质高低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认同和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除了培养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在校生还应该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结合国家和时代的需求,确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度使命感、责任感和事业心、诚实正直、团结合作、德才兼备、爱岗敬业的人才,在校期间应该密切关注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地加强自身素质,完善自我。

3.3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用人单位、学校、学生共赢

9.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 篇九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此生有幸,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深切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不易,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重大,更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不易。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相信每一名教师都是折翼的天使,为了照顾自己的学生才走向人间。就算没有翅膀,也要为孩子们遮风避雨,就算没有超能力,也要把自己逼成超人一样的存在。就算不能再飞翔,也要亦步亦趋的教会孩子们如何面对未来道路上的风雨飘摇。

在其位,谋其政。无论在教学之余遭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承受了什么样的委屈。在走进教室的那一瞬间,一切喜怒哀乐都要抛之脑后。站在三尺讲台上,我就不仅仅作为个人而存在。周总理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更要求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教书”,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教师成长道路上强有力的保障。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教学活动是双向性的,教学不仅仅是教师的教,更是学生的学。重点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更在于学生学了多少。再学术渊博的老师,教学活动中如果不能照顾学情也是于事无补。一切要从学情出发,因地制宜。如果学生的基础比较好,可以多些课外拓展启发性阅读。如果学生的基础不那么理想,还是要注重基础性的巩固。遵循一切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学思并重。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的关系传承了几千年,依旧没有失去它最本真的味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启发,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是老师最重要的责任。所以要求我们,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教师只是担任着引导者的工作,结论性的结论都应当从学生口中得出,让学生自己领悟。

10.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 篇十

这一轮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与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巨大、当年大学急速扩招带来毕业生激增有关。每每面对就业困难的大学毕业生, 或者因为某些不公平的用人环境而缺少机会的年轻人的故事时, 我们都不免难过, 因为他们的就业状况如何, 影响到的可能是一个家庭对未来的希望和生活幸福。

但我们更愿意相信, 大学生就业难, 只是短时期的波动。

近三十年前, 社会也曾出现过“脑体倒挂”现象, 但后来的社会发展证明, 接受过系统高等教育、掌握高技能的人群, 很快就在就业市场和社会阶层分化过程中占据了应有的位置。

如今,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将“增加就业”放到改善民生的首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也被继续“放在首位”。未来几年, 大学生注定将成为扩大就业政策的最大受益者。而国家下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强化, 也注定会让大学毕业生有更多用武之地。

上一篇:道家文化下一篇:创业类访谈节目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