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大学生形象塑造(精选13篇)
1.浅谈当代大学生形象塑造 篇一
当代大学生形象
09级三大队社会学一区队姓名:陆祖娜学号:0910301046
个人形象如同一个店铺的门面,一个人的个人形象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你人际交往的成败。个人形象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他人而反映出来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某某领导有很强的亲和力,某某个人人缘挺好,大家都愿意和他交往。这都是个人形象较好的一个表现。个人形象的塑造并非一日之功,良好的个人形象是通过自己的日积月累,把好的方面不断展现给他人,把不好的地方逐渐改善的一个过程。想要树立一个良好的个人形象,就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而对于当代学生是有着文化素养的人群,要符合人们的期望,俗话说要像个大学生样子。具体地说,就是要修身养性,腹有诗书气自华。大学生首要任务是要有真才实学。那种不学无术的大学生无论怎样塑造形象,都不可能出现好的形象。
2.浅谈当代大学生形象塑造 篇二
关键词:当代城市,标识性建筑,塑造
1 标识性建筑的概念
也叫标志性建筑, 即之为“地标性建筑”[1]。标识性建筑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人们能够利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描绘对它的记忆, 一看到就可以在脑海中想到它所代表的城市及其所在, 就像兵马俑、泰姬陵、比萨斜塔、长城、白宫、古罗马竞技场等同时具有地理位置特征和心理意义上的建筑才能称之为标识性建筑。一座城市最快吸引人眼球就是它的标识性建筑。
2 标识性建筑的特征
标识性建筑与普通建筑最大的不同点在于, 标识性建筑是对于城市来说最鲜明最重要的建筑。标识性建筑在其功能上具有稳定性和兼容性, 并且在外形上要有其独特的创造性。标识性建筑应该是超群绝伦、不同凡响的, 并且将其地理位置优势也体现的淋漓尽致;从市场运作的层面上来讲, 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的进行可以很好的依附标识性建筑;从其功能性方面来讲, 标识性建筑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并且加深了城市的文化底蕴, 在当代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当代城市经济水平发展促使之下, 标识性建筑的产生不单单只是表达其建筑本体, 更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的切换。建筑之所以能在城市中称之为标识, 是建筑本身, 经济, 政治, 文化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说起一个城市的名片以及代名词之所以想到标识性建筑, 因为标识性建筑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1) 标识性建筑具有与众不同的功能。像皇家建筑———故宫, 它雄伟壮丽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是明清两代君王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的地方, 作为北京的标识性建筑, 它在建筑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的天安门, 埃及的金字塔, 英国的伦敦塔, 法国的凡尔赛宫等都具有它的与众不同, 因而成为其所在地的标识性建筑。
(2) 标识性建筑一般都是由著名或公众认可的设计师建造的。对于现如今来说, 一般重要大型的标识性建筑设计的前提都是由大家所公认的设计师来进行设计的, 当然这个前提往往也是会有意外发生的, 比如被誉为“悉尼歌剧院”之父的约恩乌特松, 如果当时他没有这样宏伟的一个设计, 又或者他的设计没有被他人发现, 那么如今的悉尼歌剧院就不会这样展示在我们眼前了, 所以建筑都是要经过时间的证明的。
(3) 标识性建筑往往规划在经济繁华的地段。在某些城市的标识性建筑多数规划在经济繁荣的地带, 通常都有良好开阔的视觉效果, 且和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充分体现区域地段特殊的优势。
(4) 纪念性的标识性建筑与历史事件的关联。也有一些标识性建筑的诞生与一些历史事件有一定的关联, 像英国的大笨钟, 起初是因为有人燃烧文件使得议会大厦变成一片废墟, 而后到了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开始建造钟楼和议会大厦, 惨遭焚烧前的议会大厦是没有钟的。
3 标识性建筑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标识性建筑在城市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标识性建筑的外在价值和当代城市所散发的精神面貌共同促使形成了城市现在的美好形象, 首先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的物质精神要求, 其次更为当代城市带来了美好形象。对标识性建筑进行正确的认知, 能充分反映出一个城市原有的风貌, 且充分向我们展示它的人文关怀和个性魅力。因此, 我们要立足于我国社会现阶段城市建设的情况对标识性建筑及其含义进行研究, 通过城市整体设计布局和标识性建筑设计的结合与分析, 得出切实有效的标识性建筑和城市布局相结合联系的设计方案, 促使其成为当代社会城市形象与标识性建筑空间布局的指导性方针;同时, 应提供一种标识性建筑的标准评价体系, 使得以后在当代城市标识性建筑塑造中具有良好的认知性。
4 标识性建筑的发展
(1) 文化与技术的结合。标识性建筑的塑造是文化与当代技术的相结合, 我们注重的是标识性建筑所特有的文化内涵, 因为建筑是文化的载体, 能充分反应当代城市的个性面貌。现如今, 我们不需要再靠人工运送木石等建筑材料来建造功能实用性较强的建筑。很多标识性建筑本身就文化科技的载体, 例如鸟巢、水立方, 在造型、材料就是一种突破创新, 在当代建筑行业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2]。因而, 标识性建筑不仅要注重其所内在的文化底蕴, 更要与科技发展结合。
(2) 标识性建筑需要多角度、多层次的规划。在当代城市的建设过程中, 我们要牢记标识性建筑是城市的一片旗帜这一要点, 在当代城市建设中规划多角度、多层次的标识性建筑宏图。要建造能够代表城市文化意象的标识性建筑, 并且要考虑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联系, 人们都要对此标识性建筑达到最大的认可和共识。因为塑造一个合理合适的标识性建筑会使得城市文化意象变得更加鲜明, 促使人们更好的对城市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
(3) 保护与发展并进。在发展日益迅猛的今天, 旧时期的标识性建筑遗产被不断破坏, 城市的历史因此断片。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必须要对标识性建筑进行保护, 两者要有一个合理的协调。
5 我国主要城市标识性建筑发展概述 (以北京为例)
追溯到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在北京地区就开始有人类活动的踪迹, 据3千多年前历史就开始记载北京这座城市。在北京所发生的可考历史一直在人们心中有很大的影响力。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是北京特有的财富, 不同时期, 不同风格, 不同种类的建筑陆续出现在北京城的街头巷尾。
老北京以棋盘式布局建城, 以宫殿为中心对称布置, 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 彰显君王的权威。从外城南永定门直至鼓楼的南北轴线成为城市的主轴形成了纵贯正阳门、故宫、景山等雄伟建筑的长廊。伴随着城市格局的不断扩张, 北京的对称式棋盘布局逐渐演变为在南北中轴和东西向控制轴的构架下, 与城市三条环路相结合的同心放射布局结构[3]。
北京给人首要印象是多风格共存的, 虽说这种风格贯穿了北京这座城市绝大幅度的空间, 但是主要的城市脉络还是非常清晰的, 人们在生活中也可以极其容易的辨别地理位置。古时的北京, 是完全依附对称轴线来规划城市的, 北京的历史文化是绝无仅有的在北京有太多代表历史故事的标识性建筑, 这些标识性建筑合理地存在在这个城市格局中, 具有统领性作用;比如长安街就是非常鲜明典型的例子[4]。
6 总结
标识性建筑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 不仅是因为标识性建筑在当代社会中发挥了其积极具有影响力的作用, 更是因为在时代发展速度迅猛的今天, 对标识性建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当代城市化建设催生之下, 探讨研究城市的文化、历史继而将其和先进的科技强有力的结合, 从而合理地对标识性建筑进行布局规划。当代城市标识性建筑的塑造可以极大有效的促使社会环境优良变化。
参考文献
[1]周拥军, 郑卫民.标识性建筑的原生与创新[J].中外建筑, 2007 (2) :54~56.
[2]刘益汛.建筑塑料在我国建筑造型塑造的应用与发展前景[J].科技与企业, 2014 (2) :218.
[3]陈乃华.基于类型学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的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05.
3.浅谈当代大学生形象塑造 篇三
[关键词]中国油画艺术;农民工形象
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结果。随着这一变迁,社会思潮和艺术思潮也相应发生改变。中国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思潮涌起巨大的潮流,经历了一个不断展示生机,在批判中蕴涵创造,由于这一变迁,在生活方式与精神想像层面形成了巨大的张力空间,也为此前停留在思想意识层面的艺术生产力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与社会变革相对应的现实基础。
一、农民工的内涵、起因、现状
农民工是从农民中分离出来,对于农民工的理解应当是“农民工是从农民中率先分化出来、与农村土地保持着一定经济联系、从事非农业生产或经营、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而不具有城镇居民身份的非农产业从业人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和经济收入平稳提升,对农民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改革开放中期以来,中国的社会结出现新情况,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新鲜而充足的血液,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外出打工、劳务输出投资少、见效快,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途径之一。有资料表明,全国每年数千万的农民工带回家的资金有二千多亿元。农民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他们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从而为地区发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事实表明,许多农民在打工过程中不仅给家乡带回了资金,也带回了技术、信息和新理念。
二、当代中国油画艺术中农民工形象的表现
1. 农民工形象在当今油画艺术中所占比重。这里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展览样本,取样样本有:一、2000年成都双年展、第三届上海双年展、第十届全国美展油画部分、2006·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展)、第九届全国美展油画部分、上海艺术博览会。统计结果为:成都双年展中作品为四百三十二件,其中涉及反映农民工作品的二人四件,广州三年展有二件作品,上海双年展画册中有三件作品,第三届上海艺术博览会有五件作品,第九届全国美展油画作品中有六件作品,十届美展为十四件作品,2006·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展)作品展有四件作品,以此看来,表现农民工形象的作品在全国性的展览中几乎都出现过,且内容丰富,表现方式多样,艺术形象生动鲜明、具体可感,可见这一题材已经引起了当代油画家们的重视和关注。
2. 反映农民工题材作品分类。生活赋予艺术家强烈的艺术冲动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对农民工日常生活景象的描绘,再现农民工生活状况,成为中国美术史中一个富有感情色彩的部分。就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表现农民工形象的作品而言,我概括为两种类型:
第一类,描绘农民工生活现实的作品,称为传统现实类。如段建伟《手艺人》(1994年)、忻东旺《诚城》(1995年)、候震《都市新族》(1999年)、陈安健《茶馆系列之一》(2002年)。这些作品大多数以写实方式刻画农民工将要进入或面对充满诱惑的城市的期待。
第二类,以一种幽默而朴素的气氛刻画和强烈的笔触或表现的形式来描绘农民工形象称为边缘写实一“新写实”类。这些绘画少了点古典风格,多了几份调侃幽默的情绪。执著于表现的自由和直率,他们不拘泥于任何章法,喜欢以非常规的视角切入。如:刘小东《违章》(1996年)、《烧耗子》和《观看》、忻东旺《明天多云转晴》、《适变兴奋》(1997年)。这两类作品主要是从现实主义的视角将农民工的现实生活加以再现或表现,体现出当下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三、描绘农民工形象作品的特征
1.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描绘农民工形象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对人生的关注、对生活的关注、对现实的关注,强调艺术家投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以饱满真情实感的艺术观、美学观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是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这些作品以写实为原则和科学手法为主强调对现实物象的再现性描写,善于把握时代脉搏,重视生活逻辑、历史逻辑与美学逻辑的统一以及理性批判精神与社会历史使命感的统一,突出艺术作品主题性与情节性,符合大众的审美接受习惯,能够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2.深刻的精神内涵和丰富的人文气息。画家们不但都对当代社会劳动群体一农民工的生存状况有了关注,这种关注上是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上。画家们都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在揭示他们的生活最普通的一面,以质朴的个性化形式来描写农民工的思想或心理状态,他们认为农民工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在对农民工形象描绘中最显著的特点表现为许多艺术家都在努力寻求艺术语言的现代性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合。艺术家表现着本民族文化艺术精神,探索个人精神、民族文化和艺术语言的融合,全新审视着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成果。形式主义不再是画家的唯一目的,而是成为实现艺术价值和思想的手段。
3.鲜明的绘画语言风格和面貌。这几类反映农民工题材的画家的绘画语言己相当成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魅力。王宏剑、刘小东、徐唯辛等都受到过系统的学院训练,主张用理性的精神描绘社会、生活现象,以表达出画家的思考和人文精神。王宏剑的画面层次丰厚饱满,画里主人公多是农民,构图经典、写意。刘小东的作品反映出年青群体精神世界的特点,十分鲜明地表达了九十年代文化中的一个非常主要的母题,这就是当下生存的精神独立。这些尝试都为农民工形象所具有的多样文化内涵和审美效果带来丰富的表现可能。从某种程度上看,正是对形式多样化的执著追求,防止了艺术教条和陈旧的社会观念限制绘画艺术的创新。
四、结语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艺术家们关注作为劳动群体的农民工,表达他们的诉求。令人鼓舞的是当代艺术家的人文关怀,逐步超越对自身的表达,他们己经做出努力。艺术家正视农民工的存在,肯定他们的尊严,表现他们的力量和美。画家们用艺术的语言将生活在社会低层的人们从城市的背面拉到了正面舞台,认为他们是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有功之臣。
参考文献:
[1] 滕守尧.艺术社会学描述一艺术教育前沿论丛[M].南京出版社,2006-6.
4.浅谈当代大学生形象塑造 篇四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和价值体系中最根本、最重要和最集中的价值内核,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应该作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群体和培育及践行的重要对象,完善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过程中有着要的意义。本文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培养模式,在分析当前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基础上,指出其必要性,并结合当代我国大学里面存在着的优质资源提出“三步走”的战略思路以切实塑造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必要性;途径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变幻,因而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青年因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更是当代青年中的佼佼者。大学生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群体,他们承载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任。[1]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切实采取有效途径积极塑造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
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形态的集中体现。它是一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是一种引导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核的最高抽象。它是从党和国家长期的理论与实践中概括和升华出来的,体现了各阶层的普遍价值追求。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2]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又一次明确的以24个字抽象概括了它的基本内容,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公家层面看,它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统一;从社会层面看,它是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结合;从公民个人层面看,它又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完美融合。
二、完善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一)是大学生自己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价值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类文化在全球的浪潮中的传播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猛烈冲击,各种先进的与落后的文化并存,正确的与错误的思想交织、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碰撞。导致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良莠不齐的状态,特别是现在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等思想的传播,形式不容乐观。据调查资料显示,当前,我国的大学生把权力、地位、金钱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认为人活着是为了享乐,崇尚功利、拜金、喜欢攀比;认为“为人民服务”太空洞,不现实;个人中心主义凸现,认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观念,集体意识淡化;认为”家里条件好,没有必要再艰苦奋斗“的分别为43.8%、41%、24.8%、31.2%、41.6%。[3] 同时,许多的不良风气也盛行一时,如相互攀比、入党动机不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只是为了走形式等等,这些思想极大的扭曲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是当前社会发展中高校教育创新的需要 教育的基础功能是给学生传授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核心功能是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去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当代高校不断的加快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的需要,从某种角度讲,更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一个创新育人的发展理念。只有将我国当代大学生真正培养成适合我国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人才,才能切实解决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的高校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科学价值观培养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把握其内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现代教育的育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之后,开始积极的投身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近年来,很多“80后“、”90后的大学生积极的投身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的建设中,他们的智慧,特别是他们积极的思想和饱满的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做出了很多突出的贡献。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突飞猛进的主要支撑,也是在未来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主力军。当代高校大学生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传统道德观念等精神文明的传承者和发扬者,他们是学习、弘扬并践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活跃、最积极的群体,这个群体进入社会之后,将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步伐和速度,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不仅可以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还可以让大学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真正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四)是解决当下客观问题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的,健康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能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能够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但是,受多元价值的影响,也存在着相当部分的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新兴不健康网络的毒害、以及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和挑战等方面。在这里面,尤其是是西方价值观的最为突出。近年来,西方思想文化对我国的渗透和影响不断加剧,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方国家已经将快速发展的中国作为其假想敌,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对西方国家产生了严重威胁,各种对于中国的打压理论纷纷出台,其中西方研究者抛出的“文明冲突”最为代表。今天,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贯彻,既有利于切实解决一些列客观问题,同时又能够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增强综合国力,全面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三、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在当代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各种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通过其所持有的价值观冲突表现出来,各种价值观的面临着相互认知、相互理解、相互认可以及相互认同和接受的巨大挑战和压力。新的历史时期切实培养我们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其压力不言而喻。高校作为倡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必须要充分利用好高校自身的优势条件,坚持从理论学习、示范引领、实践锻炼三大方面深入分析探索塑造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坚定和实践。
(一)加强理论学习促进认知认同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方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新业绩的力量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只有不断的加强这四个方面的学习、理解,才能准确的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通过认知的方法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识层面的认识,让大学生真正接受并产生兴趣。
高校作为倡导并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阵地,时代赋予里它圣神的历史使命。当前高校必须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高校必须发挥自己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进”工作与之紧密结合。一方面来说,全面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道德风尚和文化水平。身正为范,德高为师,教师的综合素养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修养,深化高校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科学内涵融入到日常的理论教学和学生工作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学生头脑”,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进程。其次,要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适当调整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坚持以学生为本,彻底改变传统的说教式、填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言语表达形式、教学方法,以贴近学生生活而又具理论深度的教学内容,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必须通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方位开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在这里,不仅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功能,还要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贯彻学校的各门课程,及时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度和强度,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
(二)重视示范引领促进情感认同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塑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需要各种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多种渠道,新城合力,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此过程中,示范引领起着重要作用。高校在塑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示范引领,即榜样教育的作用。必须要通过抓典型、树榜样、发挥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作用。实践证明,榜样一定程度上能够准确反映社会的先进思想、崇高品质以及良好风貌,体现一种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另外,榜样和典型具有先进性、说服力和感召力,以及巨大的示范、激励和推动作用。“观察者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习得认知技能和新的行为模式”,“榜样(典型)能够表现出观察者原本不具备的新的思想模式和行为模式,通过观察,观察者能够形成同样形式的思维和行为”。[4]具体而言,它就是指能够把一般的说理寓于一种生动、具体的宣传之中,通过对典型事例、榜样人物的大力宣传,把抽象的说理教育变成生动的形象教育,使人们学有榜样、比有参照、赶有目标,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在情感上对价值体系产生满意和肯定,并把它作为自己的坚定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强化情感认同。
榜样教育总体来说主要有两种教育形式,一种是全社会或者各条战线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供人民群众来学习和效仿。另一种是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人民群众奋勇前进。对于当代的高校来说,要实现示范引领的教育途径,需要努力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要善于认识典型、榜样,学习典型、榜样。在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充分挖掘各种优秀的精神,如长征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铁人精神、张海迪精神、亚运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精神等等。其次,要撒谎浓郁树立典型、榜样,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推广,逐渐在大学生中树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形象,是学生学有对象、赶有目标。在宣传力度方面,要特别注意运用多种形式和多种宣传工具进行推广,除了常见的英雄模范报告会、演讲、举办先进事迹展览会,以及发文件、作决定,授予荣誉称号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客、QQ群、BBS、微信等新媒体,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刊等等,让先进人物和实际广泛传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学校要重视教育学生正确的对待榜样、学习榜样。榜样树立、培养起来以后,要逐步形成一个热爱榜样、支持榜样、尊重榜样、学习榜样、争当榜样的良好的校园风气、逐步养成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和时代风尚,促使广大学生“见贤思齐”,全面深入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强化实践锻炼促进行为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塑造,关键在于社会实践。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强调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当前,我国仍存在相当部分的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历练,没有把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这方面,学校必须搭建平台,充分创造各种条件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高校自己具有的优势资源来看,要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社团,坚持“以党团组织为依托,以社团活动为支撑”,切实推进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践与行”。
大学生社团组织,是以学生自愿为基础的以培养共同兴趣爱好为目的的学生群众组织。它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载体,它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的融入社团活动中,不仅有利于社团的建设,而且可以使活动参与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以内江师范学院为例,学校有50个学生社团。近年来学校积极改革,创造各种优势条件给学生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努力探索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进程,成效突出。一方面,学校积极加强对本校的社团的组织领导和规范管理。另一方面,学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在组织领导和规范管理方面,学校切实强化团组织的主导作用,加强共青团对学生社团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的领导,认真坚持“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的推进在学生社团中建立党组织、团组织,实现党团组织的有效覆盖,加强对社团组织目标的调控,重点关注社团活动的政治倾向、思想内容和价值取向等,强化社团的育人功能,以党团组织体系保证社团活动的科学健康发展。同时,加强对社团的规范管理。首先团委作为社团的主管部门,内江师范学院校团委不断加强对社团日常活动的监督指导,从例会制、培训制、奖惩制、干部选聘制和学分制等方面入手,建立起科学化、正规化、系统化的运营模式,保证了社团的持久活力,其次,学校加大对社团的经费资助和扶持力度。学校坚持“校级活动出精品,二级学院活动出特色,社团活动出规模、重普及”的工作方针,着力打造,造成影响,形成特色,充分发挥“品牌”社团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支持学术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在社团活动中应到学生将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将人生目标与社会价值结合,促使社团成员不断在社会实践中发展。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方面,学校首先强调了社团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全民发展。尊重学生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不断用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平等交流等方法,搭建学生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平台,开展了很多益德益智的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与实践。同时,重视社团干部的选拔与培养。学校积极开展各种学生干部的培训会,不断提高社团干部的综合素质。
结束语: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塑造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要求,也是党培养青年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广大青年自身成人成才的根本要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和参与的工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点工作,切实“三步走”的战略,将理论学习、示范引领、实践锻炼紧密的集合,不断的促进我国当代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从而才能够把大学生培养成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全面推进我国社主义现代化现设,真正实现“中国梦”。参考文献:
[1]周璐.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途径探析[J] .潍坊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5).
5.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 篇五
——探索现代大学生思想弊端,创新思政教育路径
【作者】 龚芸 【单位】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土建分院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在这个国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社会的的价值观念取向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尤其是即将成为社会主流中坚力量的九零后大学生,他们的思想政治观点是否能既符合我国传统思想价值观念、又与时俱进则是当下大学生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的问题。反观过去三十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不断摸索和创新中虽取得显著的成绩,然而我们任可以看到当下大学生在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问题依然突出,探究其原因就是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还需找寻更佳的路径,其中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的高校辅导员更应创新新的教育思路。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路径
【正文】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
作为一名在一线常年从事教育的高校辅导员,我实实在在地了解到当下九零后大学生自信、开放、张扬的性格特点。其中他们年幼时在父母的财力教育下,都在艺术、体育、舞蹈等方面拥有一技之长;而在这个网络技术发达,信息高速流通的时代,他们又能够快速的接受新兴事物并将其掌握和运用,所以他们是既自信、张扬,又是这个时代中最易感染和吸收的群体。
自私、轻浮、集体观念差、承受能力弱、缺少责任感则又是九零后大学生性格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当下的九零后普遍为独生子女,父母的疼爱再加上爷爷奶奶的溺爱使他们在过去的十几年的人生中享受着唯我独尊的家庭地位,所以现在的他们都只会以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处理事情。若不能以他们的思想观点来行事时,他们也就开始“罢工”,并且拒绝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因为九零后的他们从小就缺少玩伴,缺少情感的交流。因此他们要重新学习什么是忍让,什么是合作。
而就在高考和就业的高压力下,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不仅是让他们没有学习到相互尊重的重要性,同时也造就了他们懒惰,养尊处优的形式理念。因为在上大学前的他们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以外基本上不需要做任何的体力上的劳动,所以很多的报纸上才会出现在父母陪读大学的情况发生。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和社会娱乐舆论的错误导向也导致他们中的一些人盲目的消费一些高端电子产品或是奢侈品,给家庭经济上带来承重的压力。
同时,现在的九零后大学生也很有自己的观点,他们敢于反抗,在对于父母或学校提出的某些要求甚至是一些他们无法接受的一些说法的时候敢公然提出自己的想法,对其质疑。但很多时候逆反心理会出现偏差,在遇到学校停水停电时,有些同学会出来起哄,包括那些平时很老实的同学,以此来宣泄自己心中的不快。而且在学校正当实行校规校纪时,很有一部分的同学无法以客观事实的角度来考虑这一情况。他们总是以自由、公平、民主来向学校要求或是诡辩,熟不知,他们的这一要求和诡辩都与社会的基本常识相违背。
二、大学生思想影响因数
当下的大学生凭借着网络信息技术,运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高新技术产品阅览了解着世界各地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其中不乏有思想不健康的信息,例如:拜金主义、暴力主义等等。大学生正处于树立人生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他们并不能坚持自己的立场,加之他们接受新兴事物的能力之强,所以很容易受到这类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开始产生扭曲的社会价值观念。又因为某些媒体为谋求更多的利益,对社会某一事件进行不实的报道,制造社会关注焦点,产生错误的舆论导向,而这些反面的社会舆论是当下大学生扭曲价值观的根源所在。
在作为集体生活体制的大学校园中生活,同学之间难免有些小嗑小碰,而对于在进入大学前过着小皇帝小公主的九零后大学生来说,他们都很少会去理解对方并做出让步。而且在遇到此类情况的同时,家中长辈因时间距离关系无法准确判断矛盾的根源所以给出的不是教育其学会理解与尊重,更多的仅仅只是安慰自己的孩子。而获得父母理解的大学生们以个人视角得出只是自己一个人受委屈的结论,这也使得当代大学在生活方面显得更自私,这也是出现同学之间的争吵甚至是暴力。
大学的教育多是以自主学习课堂辅助学习为主的教育理念,这也使得现在的大学生拥有足够多的课余时间去社交。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大学生在工作交友的同时,他们的思想价值观点也会因他们社交对象的价值观而发生一定的改变。
三、高校辅导员该如何与当下大学生进行教育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导航者、学习成才的指导者、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学生权益的保护者,在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维护高校稳定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
正因为辅导员在大学生的人生路线上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所以更应正确了解到如何教育现在的大学生。
1.首先辅导员应当理解其职业精神
什么是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指人们在职业理性认识基础上的职业价值取向及其行为表现,是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及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是对职业理想、职业追求及职业荣誉的升华与深化条件下的职业态度及其职业操守。职业精神既是一个人内在的认识思维系统,是对职业的理性认知及其崇尚景仰的心理状态,又是一个人的外在的实践系统,表现为一个人在从业过程中的热爱、严谨、细致、负责、高效的行为及风貌。职业精神最基本的表现就是爱岗敬业,以工作任务为重,以服务他人和社会为荣,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目标。
作为一名辅导员,其职业精神范围就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这一要求来自于“为人师表”的内在推动。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习惯、世界观、价值观、接人待物的方式、性格等等因素都要受到教师职业精神的制约。这一点更体现在大学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身上,因为对于这部分特殊的教师来说,他们将负有师长、家人、领导、教练、监护人、咨询师、分配人、调解人、调查人、看护人、朋友等的各种责任。他们较多地并且直接地接触到大学生的方方面面,他们的职业精神,其意义变得更为重要。只有真正理解辅导员的职业精神,才能更好地对自己的学生开始施教。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也因为高校辅导员对学生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任务,是在向学生讲述有关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的方面的立德立身之本,而不是那些科学自然定律那样具有客观性,不同思想政治素质的都能接受。就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的思想观念都是不同的,而且一些正确的观点极易被一些先入为主的不合理观点所抵制。而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教育对象对于强制性的要求持反对态度,所以对于自由性强烈的大学生来说按“上级领导要求”的这种教育措施是完全不对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辅导员应该以一种发自内心的平等来与学生们进行沟通,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彻底的以学生的视角对问题进行分析,对于这个分析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再对学生进行解释教育,以这种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高校辅导教师应当广博学识和崇尚师德
中国古代君王一直按儒家思想中的“仁”来治理天下。孔子的思想经千年而不衰正是因为他的才华与品德,他仁爱着他的学生,以自我为表率让学生们学习效仿。这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同时,孔子不仅授之于人还取之于人。正如其言“三人行,必有我师”,他在授予学生为人之道,做人之本的同时也在向他的学生们学习着。以此看来,高校辅导员也应当有广博的学识与良好的品德并拥有学而不倦的态度学习新的知识,这样愿意听辅导员的讲解,教育才会有好的成果。4.团结学生开展特殊教育意义活动
口头教育拥有的作用只是在某些学生思想偏差的那一特定时间有一定的效果,若该学生并不会举一反三的话,教育效果很有可能只有一时的时效性。对于这种情况,辅导员组织的活动就能起到更进教育的效果。正所谓纸上谈兵假把式,实战性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合作、理解、忍让”的待人处事道德观念,更是对学生心中某些潜在不合理观点的自我拷问。而活动的内容也正是需要高校辅导员领导一支思想观价值观正确的班委来进行组织策划,要达到既满足教育需求,又满足学生探求新事物的求知欲。
5.名人效应式教育,构造和谐校园环境
刚进入高等院校的大学生面对庞大的书籍资料,很难自主选择合适自身发展的书籍与资料,再加之对网络垃圾信息的侵蚀毫无抵抗力,学生们的想法会越来越堕落下去,这就需要学校与辅导员老师一同努力来提高学生们的素质。其中,学校应引进那些名人励志书籍,这些名人励志故事的书籍对大学生来说就是他们教授他们成功的道路,由于主观崇拜性,大多数学生对这些内容都会欣然接受。而对于互联网,学校应联合计算机教师制作校园安全网络,由辅导员组织推荐学生观看校园网内积极向上的视频或文章。同时,还可以举办安全网页设计大赛,让学生自主学会并制作安全互联局域网,在完善校园网络安全白的同时也让学生更多的学习专业技能知识,使他们获得自我价值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实现的喜悦。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尹红领.加强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新思路[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9)
6.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篇六
早在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中,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曾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10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7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然而时至今日,2017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2014年有毕业生727万,加上去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2014届大学生就业形势仍难好转。大学生就业难既有自身原因同时还存在着社会等复杂的原因,这些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的社会现象。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大学生就业之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过去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有着较高的心理期望值,较高的心态,求高薪、求舒适的心态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这样就造成很多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就业观偏差,一味蜂拥沿海、沪京津地区,导致就业人数集中竞争大。东部沿海的岗位往往让应聘者趋之若鹜,而西北地区有些条件优厚的工作却无人问津。一方面,东部惊呼人才过剩,大学生预期薪酬屡屡跌破底线,甚至有人主动提出零薪上岗;另一方面,西部大开发急缺人才,国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也引不来金凤凰。许多大学生先入为主的认为,西部就是荒漠戈壁、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去那里扎根意味着纯粹的奉献,难以实现个人的发展。事实上,那里不但有希望的绿洲、丰富的资源,更有供大学生施展抱负的大舞台。这里不是苦行僧的炼狱,很多时候它更适合发挥你自己的才干。因此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应该通过制定你自己的职业计划来了解你自己,也包括了解他人和了解社会。通过实践,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全面的了解。大学生要学会整理你自己的技能清单,了解这些技能与你自己的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以后在社会中立足打下坚实的基础。否则过时的就业观念就会导致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存在依赖和盲目乐观的心理,导致学习动力不足,竞争意识缺乏,对择业缺乏充分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准备。并且随着国家扩招政策的全面实施,大学生数量的上升使得这个群体的质量受到相应的影响,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尤其针对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同一个学校的同一专业的不同学生由于个人家庭出生的背景,受教育的背景以及个体性格与资质差异等各方面相关因素的影响,尽管都在相同的环境、相同条件下接受相同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但对于受教育者而言,个体的差异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二、巨大的社会压力
由于市场上出现的大量的人力资源,使得用人单位将用人标准提的越来越高,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储备和吸收更多的人才本来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有些企业并没有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而仅仅是一味地追求高学历,厚经验。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工作要求本科学历,而本科生可以做的工作要求硕士学历,这些都导致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严重的挫伤了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很多用人单位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置换冗员。很多单位在招聘时特别看重工作经验,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招聘后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正常上岗。工作经验是需要在工作中产生的,对于这些刚刚走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如果用人单位动辄要求几年以上工作经验,不给他们得到经验的机会,他们何时才能拥有用人单位所需要的经验呢。在2017年5月16日,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好201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就已经指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并从深入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大力促进就业公平、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组织领导等。
三、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三个要素
7.浅谈当代大学生形象塑造 篇七
首先, 完善教育内容。要坚持发挥德育主渠道作用, 围绕时代特征, 并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 根据学生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 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
其次, 实现方法创新。改革传统的教师单向灌输为师生双向交流, 调动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积极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卢梭将教育视为个人成长的全过程, “教育即生长。教育只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让人性中本来就已经存在的能力正常地生长。”那么, 教育方法的巧妙运用对于个人潜力的释放具有关键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 由于人们的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 接受信息的渠道日益扩大。
最后,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具有安全感, 能否得到教师、班级的接纳, 能否得到教师、同学的关爱和尊重, 决定着这个学生的人格能否健全发展。教师要抓住教育对象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教育, 因材施教。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 播撒人文关怀, 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传道授业解惑。
二、自我教育
人格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教育一般指受教育者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认识主观世界和教育自己的全过程, 即人们以自己已形成的思想品德为基础, 而提出一定的奋斗目标, 监督自己去实现这些目标, 并评价自己的实践结果的过程。自我教育对人的思想发展具有激励、监控和调适作用, 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增强大学生自控能力的途径有:一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让学生自觉把自己的学习目的、个人的价值观同社会主义建设联系起来;二是进行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 采取精神疗法为学生减压;三是引导学生用心理换位法使自己冷静, 用积极的格言来提醒自己, 进行自我排解、自我安慰, 走出情绪低谷;四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替代活动,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日常生活中快乐的事情越多, 思想意识就会较为活跃, 减少心理闭塞的可能性。通过这些途径最终形成稳定的态度体系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的健全人格。在心态上, 具有开放主动的胸怀, 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拓展实践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引导和安排。通过实践去创造大学生自己的美好生活, 大学生的完美人格也正是在这种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不了解社会, 就很难完成自我社会化。大学生对社会现象十分敏感, 但认识不深, 很容易被现象掩盖本质而造成偏见。因此, 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接触社会, 进行服务性学习, 将社会实践和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让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社会服务行动中以此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 并使其在服务社会和他人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可拓展的社会实践如勤工助学、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各类社会服务活动等。只有把理论和实践、外部传授和自身体验相结合, 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进而转化成学生自身的认识和觉悟。与此同时, 也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正确处理国家与集体、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强化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 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在社会活动中正确认识自己, 改变自身不切实际的价值观, 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了解国情,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转化理论知识, 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开阔眼界, 树立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四、“师”范影响
孔子言:“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以师为范, 教育者的人格感召力对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影响很大。“所谓教师人格, 是指教师作为教育职业活动的主体, 在其职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优良的情感意志、合理的智能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对于大学生而言, 教师的人格示范是其直接的榜样, 若一个身心不和谐、自身人格就已失度的老师去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不但起不到人格教育预期的作用, 反而会适得其反。优化教师队伍的人格素质是教育的关键, 需要从多方面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能力水平。
师德方面, 教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认同教师职业。要有坚定的敬业乐群和乐于奉献的献身精神, 甘为“人梯”培育英才。师德素养来源于教师对职业的认同, 教师的这种认同感是源于职业生涯给予的成功快乐。教师的职业生涯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共融一体的生命价值提升过程, 这使得教师不仅看到了自身生命的光芒, 而且看到了学生生命价值的提升。“桃李满天下”让教师找到了职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成为教师生活理想和追求, 这种职业认同就是教师自身人格素养提升的内在动力。在文化多元的背景下进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既需要教师个人内省自律, 身体力行, 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以实际行动为教师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提高教师的职业荣誉感。
师才方面, 教师应具有渊博的知识, 不断地学习、实践、磨练、修身。善于学习与吸收中华民族优秀分子的人格思想, 如孔子的“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人格特质;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博大胸襟等都是教师培养与形成自己良好人格的最生动的教材。
师能方面, 教师应具有娴熟的教法技能, 懂得教育规律, 掌握现代化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技术, 讲究教学艺术, 把握教育分寸, 提高教育质量。
五、美的教育
社会美的教育主要为了使大学生了解有关做人的美学。完成社会美的教育, 主要以培养大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为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灵美一是个人与国家集体关系中的心灵美, 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制度。明确这些内容, 就可以激起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不为个人的私欲做出有辱国格, 人格的事情, 也不会盲目崇拜资本主义, 失去心灵中最基本的美好品质;二是人际关系中的心灵美, 要正直、诚实、大公无私。所谓“正直”就是处事光明磊落、襟怀坦白、为人正派、办事公道。所谓“诚实”就是要办老实事、说老实话、做老实人。行为美就是使大学生的每一个行为都符合社会道德的标准, 给他人带来温暖、幸福, 给社会带来安定、进步、兴旺发达。具体的说就是要作到勤奋、友爱、守纪、关心集体利益、爱护公共财物、维护社会秩序。引导大学生掌握这些内容将会使他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能够得心应手。
艺术美相比于普通实际生活中的美, 它具有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典型性和更理想的特点。艺术美的教育主要通过欣赏或创作如画画、看戏、看电影、搞雕塑、练书法和跳舞唱歌等, 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陶冶, 从而使大学生的人格更加完美。
大学阶段是人生关键时期, 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大学生又是社会未来的栋梁, 是祖国通向民族富强之路的中坚力量, 实施人格教育, 培养青年真善美的高尚人格是现代教育的必然选择。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这群鲜活个体的健康成长, 更加涉及到民族精神的弘扬和祖国的繁荣昌盛。高校作为人才塑造、熏陶、再造基地, 应严格按照高教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社会实际需要, 为培养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健全人格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社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重视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 才能提高高校教育的社会价值。文章提出了塑造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具体途径方法, 这将对高校大学生人格的塑造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人格塑造,大学生教育,人格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玉芬:《大学生人格教育》,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年。
[2]李方晴、姜晓华:《美育与学校教育》,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 2005年。
8.浅谈当代大学生形象塑造 篇八
关键词:儒家;志意;大学生人格;启示
收稿日期:2011-03-08
作者简介:林良山(1974-),男,福建泉州人,南京财经大学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陈佩(1986-),女,江苏徐州人,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
一、中国儒家“志意”思想的概述
我国古代多是“志”和“意”分论,一般指目的与动机;也有“志”和“意”合论,构成的“志意”一词,一般与今天的意志相当。儒家“志意”思想的代表主要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孔子对“志”讲得较多,而明确论“意”的文字几乎没有,更无“志意”的术语。虽是如此,在《论语》以及从孔子的一生的实践中看他的志意心理思想却非常丰富,特别蕴涵在《论语》的字里行间。孟子虽然没有提到“志意”或“意志”一词,但他有不少言论涉及了这方面的问题,如他的尚志论、志气观以及“大丈夫”精神,以及由此要求人们必须加强意志锻炼的精神等等。而荀子是我国古代志意合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值得珍视的是,他的志意合论不是一种偶然的只言片语,而是形成自己的一系列见解。
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悖)乱提僈(弛缓怠情)。(《修身》)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修身》)
志意致修,德行致厚,智虑致明,是天子之所以取天下也。(《荣辱》)
志意修,德行厚,智虑明,是荣之由中出者也,夫是之谓义荣(内在荣誉)。(《正论》)
志意定乎内,礼节修乎朝,法则度量正乎官,忠、信、爱、利形乎下。(《儒效》)
荀子在以上五段话中,对志意至少有以下贡献。一是他一以贯之地将志意合称,并与现代心理学中意志的含义不谋而合。二是他首次在中国历史上提出了心理“三分法”,即将志意与气血、知虑并列,其中知虑相当于现代心理学的认知(知),气血相当于情感(情),志意相当于意志(意)。更重要的是,他确定了志意在人的心理生活中的独特地位。三是他经常将志气与德行、道义、礼节相提并论。认为一个人的志意可以“骄富贵”、“轻王公”,甚至是天子之所以取天下的必备素质。由此可见,荀子对志意在人的心理生活和事业中的价值定位是相当高的。
二、儒家“志意”心理思想具体阐释
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志意”心理思想的深度阐释,以及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对这一思想进行的深化,使儒家“志意”心理思想的内涵更加丰富。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匹夫不可夺志”的意志价值论
我国古代对志的重视应当是从孔子开始的。他在《论语•子罕》中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里的“志”作“志向”解,相当于现在的“意志”。孔子强调,三军的统帅可以被剥夺,但大丈夫的意志却是坚定不移的。孟子也倡导人们要养成一种所谓的“大丈夫”精神,他在《孟子•滕王公下》对这种精神进行了阐释:“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他认为,所谓“大丈夫”精神,即一个人在认准“居仁由义”的崇高目的与正确道路后,无论得志或不得志,都应该顽强地走下去,不达目的,永不停歇。这种“大丈夫”精神,融合了理智、信念和毅力为一体,是对意志品质即目的性、果断性、坚强性与自制性的一曲千古绝唱,是鞭策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追求崇高理想、不断磨砺自己的民族信念和赤子之魂。
(二)“立志”、“笃信”与“有恒”的意志过程论
综合孔子的言论来看,他自觉或不自觉地涉及意志过程及其阶段问题,其中就是“立志”、“笃信”与“有恒”。孔子在强调“匹夫不可夺志”的思想指导下,特别重视立志的意义。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志于道”、“志于人”、“志于学”,认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孟子也有关于尚志的言论,他的志气观认为意志可以统帅情感,“夫志,气之帅也。”(《孟子•公孙丑上》)如果意志专注于某一方面,情感便会随着转移,即所谓“志壹则动气”(《孟子•公孙丑上》)。后来,二程和王守仁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继承与深化。二程在《河南程氏粹言》中指出:“志不笃者不能力行。”王守仁的“(意)即是行之始也”的观点也认为志是行的起点。二程和王守仁的志行说与现代心理学的意志行动是相当的。
孔子曾在《泰伯》上说:“笃信好学,死守善道。”这里的“笃”是坚定、忠实的意思。“信”是信心,其含义有二:一是相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二是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和对象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孔子重视“有恒”在意志活动的作用,并从正反两面阐明了这一点。“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无)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论语•述而》);“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论语•子路》)在孔子看来,“善人”尚容易遇到,但有恒心的人却是凤毛麟角;如果一个人没有恒心,即使想做一个装神弄鬼给人治病的“巫医”也难以办到。对此,孟子从“大丈夫”精神出发,倡导人们要加强意志的锻炼,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一个人肉体上和精神上都要经受各种困难的考验,才能培养起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性格,成就一番事业。上述立志、“笃信”与“有恒”犹今之决心、信心与恒心,乃是构成人之意志过程的三个阶段或环节。现代心理学认为意志过程由决定与执行两个阶段所构成,这是值得商榷的,可以且应当被上述的意志过程三个阶段论所取代。
(三)求仁、克己、死守、果断的意志品质论
现代心理学的共识是,意志的基本品质有四,即自觉性、自制性、坚持性和果断性。[1]从孔子的言论与实践看,他涉及了这四个方面,且形成了有其一定特色的意志品质论。“仁”是孔子一生追求的最高目标,成为“仁人”是他要求到达的最高境界,对之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他在《论语•颜渊》说的“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便表明了这一点。在孔子思想中,仁与道是一回事,求仁也是求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倡导人们要有高尚的志向,而所谓高尚的志向,就是坚持仁和义而已。如他在回答齐王儿子垫时记载: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孟子•尽心上》)在孟子看来,一个人要能“居仁由义”,时时处处坚持仁义,就可以做任何事情,而这前提就是要拥有坚强的意志,[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立志是为了求仁,而求仁则是立志的高尚目标。王夫之也主张对志要采取“正”、“持”的态度。他说:“故道者,所以正五志者也。志于道而以道正其志,则志有所持也。”(《张子正蒙注》)
孔子对“仁”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据皇侃(《论语正义》),“克犹约也”,克己指“约俭己身”,也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某些不正当的情感、欲望与行为,以符合一定的社会要求、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他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也含有此种意思。[3]正如朱熹所说:“夫子言非礼勿视听言动,即是‘克己复礼’之目也。”(《朱子语类》)显然,这克己二字充分体现了意志的自制性品质。
前面引用的孔子所说“笃信好學,守死善道”两句话,其中“死守”二字便含有坚持性的意思。前面也说过,求道与求仁是一回事。在孔子看来,为了实现求仁的目的,具有意志坚持性的品质是非常必要的。正是基于此种看法,他赞扬颜渊“其心三月不违仁”(《论语•雍也》);要求“君子无终日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意即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要实行仁德,甚至于连吃一顿饭的工夫都不会离开仁德;一个人处处事事都要实行仁德,甚至于在变其仓促、流离痛苦的场合都必须按仁德办事。
三、中国儒家“志意”心理思想对塑造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启示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社交以及家庭的各种压力,虽然都拥有年轻健壮的体魄、纯真绚烂的心灵,却依然有人在这美妙的年华堕落,甚至迷失了方向,凋谢了生命的花蕾。泰戈尔说过“这世界一度是你的,也永远是你的”,而年轻的大学生又何以走向人生的不归之路,是因为遇到了什么挫折?抑或碰到了什么难以排解的问题?是无聊、空虚?抑或是郁闷、孤独?是他们心中的理想缺乏为之导航的灯塔?还是他们的心灵之舟找不到舵手而在茫茫苦海中任凭风吹浪打?笔者以为,终其原因,是他们缺乏成功必备的那种健全的人格。
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志意”心理思想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华夏儿女坚韧奋进、求道成仁。[4]其中所孕育的“大丈夫”精神的意志价值论,立志、“笃信”与“有恒”的意志过程论,以及求仁、克己、死守、果断的意志品质论,充分体现了塑造人格所应具备的条件和因素,这就是灯塔,就是舵手,可以而且应该为大学生照亮人生的航程,指明生活的方向。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高等学府,大学生应该树立起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让自己的青春大放异彩,学会海燕在风浪中磨练意志,永不言败,甚至即使出现暂时的失败,也是虽败犹荣,况且只要一息尚存,从哪里跌倒,也还要从哪里爬起来继续前进。大学生应该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心胸开阔,心中装有大爱,做一个志士仁人,为祖国、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泰戈尔说过:“态度决定命运。” 人格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要大学生高瞻远瞩,脚踏实地,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吃苦耐劳,“守死善道”,一步一个脚印,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途径,提升本我,找回自我,立志超我,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果真行此道,则大学生的人格魅力也会光辉普照,并能激励他人。
参考文献
[1]燕国材.新编普通心理学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98.
[2]徐洪兴.孟子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3]杨伯峻,吴树平(今译),潘富恩,温少霞(英译).论语今译[M].济南:齐鲁书社, 2004.
[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北京:学林出版社, 1978.
9.实事求是与当代大学生浅谈 篇九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在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被提了出来,那就是实事求是。经过几代国家领导人得倡导,逐步地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闲暇时上网搜了搜,原来很多大学还把实事求是作为了自己学校的校训。可见当代大学生与实事求是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事实上,实事求是对当代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是起着重要的作用的。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员,深深地体会到只有深刻的理解了实事求是,做到了实事求是,才不会被时代所抛弃,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实事求是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了压力,很多大学生在这个时代陷入迷茫,不知道未来的路该通往何方。在这个时候,我们便要从实际出发了,我们要深深地认识到我们的实际问题。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父母拉扯大,但是实际是他们不可能养我们一辈子,我们务必要独立。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的能力还是非常有限,所以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还要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所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所以我们必须联系实际,不能好高骛远,更不能一切从本本出发。我们要敢于从小事做起,从简单的事情做起,须知一切真理总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尊重承认我们还很稚嫩的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要全面的看问题,把自身的发展同国家,社会,名族联系起来,并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骄不躁,踏踏实实,求真务实。
所以经过我的快2年大学生活的探索,并结合我们专业的一些特点,我们深刻地理解到,只要学习,才是真理。学习之于我们,就好像社会主义之于中国。他不仅能领导我们摆脱贫瘠,迷茫,让我们找到人生的价值,找到存在感,还能让我们能让自己的内心充实和强大,让我们在黑暗中看到黎明和曙光,让我们的未来更光辉。所以作为大学生的一员,我们务必要坚持认认真真的学习,简直笃信好学,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培养求真务实的学习作风。在大学的学习中,我们更要坚持在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校验和发展真理。我们不仅要认真的学习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平时的实践,包括学校安排的实验和我们自己组织的一些锻炼机会。在学习中发展和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学习的一个重要特性便是实践性。若有人还把读死书,死读书当做自己的人生真理,那便不仅仅是在时代落伍了,更是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重大错误。学习便要根据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
展自己的内在动力,使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以在学习中的实践来不断推进学习思维和理论的发展。
实事求是不仅与大学的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更与我们的大学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有人认为实事求是只与大学的学习方面有关,那便是片面的理解实事求是了。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学生活呢?是仅仅的认认真真的学习?是不怎么学习,花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课外的活动来发展能力?还是无所事事,抱着达观随意的生活态度,玩玩游戏,睡睡暖觉?还是去寻找一份完美的爱情?通过长期的大学生活的实践,我发现大学生活真是丰富多彩,每个人的发展轨迹也都不完全相同。那什么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呢?我觉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具体到个人在大学应该怎么的生活,应该要联系自身的情况,结合自身的实际,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在自己的生活中,有起伏是很正常的,我们更要生活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找到自我,不断的发展自己。
所以实事求是和我们大学生是息息相关的,我们要灵活的运用实事求是来发展自身,发展得好的要继续发展下去,最好七八天总结一次实践的教训,早日实现人生这场伟大的革命。
10.浅谈当代大学生体育消费 篇十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消费 体育意识 体育消费结构
一、体育消费的发展方向是市场化
体育消费怎样通过市场途径得以实现?满足体育消费的体育产品泛指能够满足人们参与、观赏各种竞技运动、健身运动需要的一切有形、无形的东西。当一个人花钱观赏某种技术体育项目,如果一个消费者的这种心理与情感需要的满足程度越高,该消费者花钱观看甲A比赛的动机便越强,因而他或她不断地产生這种特殊购买行为的可能性便越大。同样,当一个人花钱亲身参与到某一体育项目中进行体育锻炼时,他或她的这种购买行为让他或她得到的是什么呢?得到的是情感上的愉悦,以及对身体健康的希望。可见,体育产品的核心是它能满足人们的某些需要。
一旦人们为了满足其自身的某些体育消费需要而必须通过付费的方式去获得相应的体育产品时,一个重要的行为便必不可少,这种行为是什么呢?这就是“交换”。交换是市场的核心概念,没有交换便没有市场。体育实际上是否通过交换而被消费?或者说,体育在现实中是否已经具有市场的特征?要回答这一问题,只要简单地看看近年来体育的发展过程便不难清楚地找到答案。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体育设施、体育队伍、体育竞技比赛均在大一统的管理模式下运行。体育设施虽然极为不足,但人们使用体育设施不需要通过货币媒介来实现,竞技比赛虽然很少,但人们观赏比赛基本无需付费。在那个时候,体育消费无论是作为体育实践还是作为体育观赏都不需经过交换,体育当然也就没有市场的特征。伴随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前述情况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今天,谁都知道去足球现场观看比赛必须付费,赞助商要在足球比赛现场获得其广告的暴露度必须付费,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而想转播足球比赛必须付费。付费使足球比赛这一体育项目变成了体育产品,这种产品只有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才能获得。这样,发端于足球并以交换为核心的体育市场开始形成。
因此,体育消费要想走活,只有市场化一条路,于是消费人口的多少成了决定了体育市场规模的大小的关键。从竞技体育到体育用品,从体育彩票到体育设施,由体育市场催生的体育产业,日益显示出其朝阳产业的良好投资机会和发展前景。在巨大的市场机会驱动下,一个包含体育竞技、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用品、体育设施、体育传播、体育广告、体育材料等若干行业的体育产业正在迅速形成之中。它业已并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而大学生才是这个市场发展的关键。
二、大学生是体育消费市场的主体
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是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前提。对体育与健康两者相关程度的认知,取决于人们的体育意识是否全面,体育意识是把健康需求转化为体育消费行为的桥梁。调查表明,大学生无论男生、女生,基本上对体育促进人的身体、心理、审美等社会性各方面功能比较了解,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体系。
从表1中表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多,即有40.1%的学生认为人的一生应该经常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有36.9%的学生出于心情愉快而去锻炼身体。有33.2%的学生认为根据学习需要而去锻炼身体。
由于生活时间的延长使得社会上更多的人群利用晚上进行锻炼,但大学生群体,由于校园作息制度和学习压力的制约,无论男女学生在锻炼时间的选择上大多数都趋向于下午和早晨。女生则由于梳妆等生活特征而选择下午锻炼者明显高于男生,男生由于多采用短时间(30分钟)的锻炼,选择早晨锻炼的高于女生。
同时,这一结果也表明大学生的自我选择的锻炼时间仍受校园学习、生活制度的内在约束。在高校体育器材的建设中,由于多功能健身器材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已被广泛移植,并将其用锻炼身体视为一种时尚。多功能健身器材设置于高校体育馆、健身房,为公共体育设施同时也对学生开放,但由于有些场馆、健身房多采用“加班”性的开放,收费偏高,使较多的学生望而却步。
被调查的女生10.04%喜欢在宿舍里练习健美操,13.30%喜欢在宿舍周围空地打羽毛球等,男生5.56%喜欢在宿舍里或棋牌室里玩棋牌,6.32%喜欢在宿舍周围空地打羽毛球等,这些选择并不完全是由于自然空间有限,练习的人群无法扩大,而是由于学校集体生活的特征,较多的大学生更喜欢在开阔的,不需花钱的运动场地展现自我、表现个性,男生较之于女生更多。虽然现今大学校园内健身、运动方式有多种结构可供选择,但多数大学生仍喜欢传统的运动场地锻炼。所以,客观上高校必须注重场地设施的进一步建设。
三、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瓶颈
经济收入制约着人们的消费水平。于是大学生的经济收入就成为了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瓶颈。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的物质生活进一步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随着市场经济对高校校园健身观念的撞击,传统的校园体育管理活动方法和单一的体育活动方式,已被多元化的“俱乐部”形式逐渐替代。但调查表明,大学生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他们大部分的消费意识。即14.52%的大学生“愿意个人花钱于兴趣的体育健身活动当中”,而51.62%的大学生受经济观念的影响认为“校园余暇健身活动应该完全是公益性的投资和组织”,20.06%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提供无偿服务”,14.43%的大学生认为“应该由个人和学校共同投资”。个人花钱于体育健身活动中,花钱买健康的概念还没在其脑中形成,制约我国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的因素主要来源于我们的经济收入。
大学生在回答参加一项或多项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时,每学期能够消费200元以下的男生占3.50%,女生为21.01%,能够消费200元到400元之间的男生为58.05%,女生占44.03%,能够消费到400元到600元的男生占37.40%,女生占34.96%,消费在600元到800元之间的男生占1.05%。总之,从表3可以看出,每学期体育消费在200到400元是大多数学生都较能接受的范围。
四、思考与建议
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体系虽然比较全面,但往往容易停留在认识上而缺乏实践性。如对“终生体育”观念,有25.4%大学生同意这种看法,但自己做不到。这一较大的群体,一方面,表现出大学生体育意识较之体育消费行为有超前性;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潜在体育人口”即偶尔参加锻炼者,男生占34.28%,女生占46.16%,基数过大。建议,研究制定、管理高校体育的有关措施、制度和体育锻炼硬件条件建设规划,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确立,激发大学生内在的,潜在的动力,促进大学生积极投入体育锻炼中来。加强高校运动场地的功能建设,使其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建议在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同时应该加大运动场地的功能建设,加大其场地的空间化,使俱乐部多元化,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加强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
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和能力将随着其家庭收入的增加和个人经济能力的增加而提高。当大学生的基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和保障的时候,他们才会花钱在体育上,因此要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
参考文献:
[1]乐后圣 奥运产业化运营.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北京:2002-1
[2]国家体育总局发布:我国群众体育现状.体育文史,1998-5 63-65
[3]美 珍尼特希伯雷海登等著,范志强等译:妇女心理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6,159-162
[4]《财经科学》,2001年,第4期
11.浅谈当代大学生形象塑造 篇十一
一、研究方法
为了使数据更加公正、客观和准确, 本研究将采用内容分析法, 将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同时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 以客观地呈现出当今大学生形象。
(一) 样本采集
新千年之后, 关于大学生负面的新闻越来越多, 大众传媒中的大学生形象不断被“妖魔化”。“心理不健康”、“没有责任感”、“没有进取心”、“拜金主义”等词汇似乎成了大学生形象的代言词。本次研究选取《人民日报》作为研究对象, 这份报纸作为国内第一大报, 是国内报纸中最权威、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 是地方媒体的舆论导向指向标。本研究选取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为研究时段, 在人民数据库中以《人民日报》为数据范围 (不包括《人民日报》海外版) , 以“大学生”为关键词进行标题搜索, 研究对象为消息、评论、图片 (包括照片、图表、漫画) 等。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国内大学生, 不包括国外大学生, 研究目的就是分析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2011—2013年间给公众呈现出什么样的大学生形象, 是否有“妖魔化”大学生的倾向。
(二) 类目构建
1. 报道主题。
我们把报道主题分为求职就业、扶贫帮困、文体生活、情感婚姻、志愿公益、学习教育、心理健康、遭受欺骗和伤害、违法犯罪、诚信道德、活动竞赛、维护权益、其他。
2. 报道态度。
报道态度分为正面、负面和中性。正面报道有利于呈现大学生积极良好形象的报道。例如, 对大学生乐于助人、自强不息、正义勇敢等方面的报道, 语气中充满着支持、同情和赞美, 这些文章可以归为正面报道。负面报道就是不利于呈现大学生良好形象的报道。例如, 对大学生违法犯罪、不守信用、心理脆弱等方面的报道, 语气中充满着悲观, 这些文章归为负面报道。中性报道就是客观、公正的报道, 仅仅是事实的客观陈述。
3. 消息来源。
消息来源分为本报、新华社和其他。需要说明的是在一篇文章中如出现本报记者和其他媒体记者联合采写报道时, 以本报为主要来源, 如果文章中没有注明消息来源的新闻就归为其他。
4. 报道体裁。
报道体裁可以分为消息、通讯、评论和图片 (照片、漫画、图表) ,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文章中的配图不作为统计单位, 只把单列的图片算作一个统计单位。
(三) 编码与数据分析
全部样本由笔者进行检查核实后进行编码, 然后输入计算机, 本研究采用spss19.0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是频数分析, 对抽取的样本做事实层面的分析, 并再呈现三年间《人民日报》镜像下的大学生形象。
二、研究发现
笔者在人民数据库中共搜到519条信息, 经过仔细辨别, 剔除重复、与国内大学生关联度低以及其他研究范围外的信息, 经过筛选共得到426条与大学生有关的新闻。在这些新闻报道中以500字以下的动态消息居多, 其后依次是1000字以上的长篇报道和500—1000字的中篇报道。
(一) 报道主题:大学生求职就业成报道重点
《人民日报》对当今大学生的报道涉及的各个方面, 报道议题广泛, 不过《人民日报》对报道议题各有侧重, 最重视大学生求职就业的报道, 共176篇, 占报道总量的41.3%;其次是关于大学生的活动竞赛, 共97篇, 占报道总量的22.8%。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 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增加。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 比2012年增加19万, 再次刷新纪录, 就业形势严峻, 2013年被网友称为“最难就业年”。《人民日报》自然也关心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报道主题针对性强, 大学生求职就业成为报道重点, 其具体主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 关注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可以缓解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压力, 更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日报》报道了很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故事, 树立报道典型, 比如, 《“猪倌”王元虎:“我养猪, 我快乐!”》 (2013.07.23) 、《开网店卖山珍》 (2013.07.24) 、《孙守轶:“菜鸟”也可展翅》 (2013.08.06) 等, 这些报道能够传递正能量, 从而激发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关注政府、企业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帮助。大学生就业离不开政府的关心和指导, 离不开企业的帮助。《人民日报》积极报道政府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 报道企业对大学生就业采取的帮助, 肯定了政府、企业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如《安徽淮南出台措施每年将引进万名大学生》 (2013.09.03) 、《河北帮扶离校未就业大学生》 (2013.09.18) 、《“多亏政策帮忙少走不少弯路”》 (2013.11.13) 等。 (3) 关注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日报》采写了许多关于大学生村官的新闻, 报道他们在农村不怕艰苦, 努力服务农村的故事, 从而反映出大学生村官的良好形象。
(二) 报道态度:正面和中性报道占主体
总的来说, 《人民日报》关于大学生的新闻报道以正面和中性报道为主体, 正面报道有170篇, 占报道总量的39.9%。中性报道有238篇, 占报道总量的55.9%。负面报道只有18篇, 占报道总量的4.2%。这说明《人民日报》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报道大学生的新闻, 力求真实地呈现当今大学生形象。
《人民日报》对大学生的正面报道多集中在求职就业、扶贫帮困、诚信道德、志愿公益等方面。比如, 关于大学生求职就业, 《人民日报》就着重报道大学生积极创业, 工作不怕艰苦, 大学生村官为农民服务的故事。关于志愿公益, 《人民日报》就关注大学生帮助别人, 服务三农等社会实践上。关于诚信道德, 《人民日报》更侧重树立人物典型, 通过具体的人物故事更具有说服力, 更能感染公众。
中性报道占了《人民日报》对大学生报道的一半, 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活动竞赛以及求职就业上。关于大学生的活动竞赛, 《人民日报》主要是围绕大学生举办的活动赛事进行报道, 报道客观。关于大学生求职就业, 《人民日报》则集中在政府、企业对大学生就业的帮助。关于负面报道, 《人民日报》报道较少, 主要涉及大学生受骗和违法犯罪方面。这说明《人民日报》没有刻意丑化大学生形象, 没有妖魔化大学生形象的倾向, 报道以正面和中性为主, 从而向公众展现当代大学生良好的形象。
(三) 消息来源:主要依赖本报记者
《人民日报》关于大学生报道主要来源于本报, 有316篇, 占报道总量的74.2%, 来自新华社的报道最少, 有32篇, 占报道总量的7.5%, 其他 (主要来自大学生和专家供稿) 有78篇, 占报道总量的18.3%。
本报记者是《人民日报》主要的新闻来源, 《人民日报》在地方设有记者站, 方便记者第一时间到达采访现场, 深入群众, 能够采访到新闻的第一手资料。同时本报记者也便于和报社沟通, 及时发布新闻。另外《人民日报》除了有本报记者提供稿源之外, 它还会采用通讯社的稿件。新华社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通讯社, 信息权威性高、影响力大, 和《人民日报》在政治上拥有高度的一致性。《人民日报》记者和新华社记者也会经常合写新闻, 说明两家媒体联系密切。其他来源主要是来自大学生和专家的稿件, 说明了《人民日报》也紧密联系读者和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
(四) 报道体裁:以动态消息为主
《人民日报》对大学生的报道经常用消息这种新闻体裁, 有193篇, 占报道总量的45.3%;其后是通讯, 有128篇, 占报道总量的30%;最少的是评论, 有25篇, 占报道总量的5.9%。可见, 《人民日报》运用多种体裁来报道关于大学生的新闻。在这些体裁中, 《人民日报》还是以动态消息为主, 同时也经常用通讯来报道。
消息是报纸常用的新闻体裁, 覆盖范围广, 报道快速及时。《人民日报》运用动态消息来报道大学生, 能够使人们及时接收、了解大学生的新闻。同时《人民日报》也经常用通讯来报道大学生, 与消息相比, 它能够对新闻的细节有一个深入的报道, 利用这种体裁能够使人们对大学生有进一步的了解。例如, 《爱上三湾大家庭》 (2013.08.13) 、《为捐髓紧增肥》 (2013.08.21) 等这样的典型人物通讯报道, 通过人物故事来展现大学生的精神面貌, 从而使公众能够深入地了解主人公, 了解当今大学生。另外, 图片和评论也是《人民日报》用的新闻体裁, 图片能够直观地展现人物风貌, 使公众看到一目了然, 了解新闻的来龙去脉。评论能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分析, 从而引起公众思考, 同时也使报纸发出自己的声音。
三、《人民日报》呈现的大学生形象
通过前文我们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对大学生的报道范围之广, 体裁之多样。同时笔者通过阅读样本, 总结出《人民日报》给公众呈现的当今大学生形象。
(一) 大学生扎根基层, 踏实工作
《人民日报》大多以正面报道来肯定大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 不畏工作艰辛, 仍然踏实工作, 服务社会。例如, 《800米井下的闪光青春》 (2013.11.12) 报道了平煤神马集团六矿“大学生采煤班”的故事, 通过一个个人物描写, 刻画了采煤班大学生不怕工作条件艰苦, 仍然坚持工作, 并且积极探索为改善工作环境而努力。大学生扎根基层, 踏实工作, 不仅仅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更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 大学生积极向上, 乐于助人
《人民日报》常常在“志愿公益”、“扶贫帮困”、“文体生活”、“诚信道德”等方面来展现大学生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一面, 能够展现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整体素质。例如, 《一起成长的日子里》 (2013.05.21) , 展现出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的各个方面, 表现出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以及对未来的向往。又如, 《百名大学生登门送“开心”》 (2013.11.28) 利用图片的形式展示大学生志愿者为老人服务的情景, 通过这类报道, 大学生乐于助人的形象就无形地展现在公众面前。另外, 《人民日报》发表了《身边的楷模学习的榜样》 (2012.06.21) , 报道了十名大学生的先进故事, 在他们身上能够看到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文章号召广大青年向他们学习。
(三) 大学生敢于拼搏, 勇于创新
《人民日报》的报道也呈现出大学生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一面。敢于拼搏主要表现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 报道中充满了对大学生创业的肯定和支持。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式下, 国家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人民日报》通过大量的人物通讯报道, 在故事中展现了大学生敢于投入社会, 不怕困难, 敢于拼搏的精神。在大学生勇于创新方面, 《人民日报》主要报道有关大学生的活动竞赛, 以动态消息的方式展现给公众。如《全国大学生竞技节能减排》 (2012.08.09) 、《首届全国大学生科普作品创作大赛落幕创作近4000件科普作品》 (2013.06.03) 等。
(四) 大学生在就业、成长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当然, 大学生也需要社会的关怀, 大学生在就业、成长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 《人民日报》大都采用通讯、评论的方式来报道大学生在就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而能够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例如, 《大学生创业审批还挺难》 (2013.07.01) 、《大学生创业门槛仍高在校生难享受优惠政策》 (2013.07.01) 。《重视培养大学生社会能力》 (2011.03.09) 、《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 (2011.03.11) 、《大学生何须染“官气”》 (2013.08.13) 则是关注大学生在学习成长等方面的问题。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 是实现中国梦的支柱, 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 因此大学生的成长、学习、就业等方面应该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心和帮助。
四、结语
“报刊应准确表现社会各成员集团的典型现象, 即强调报道的全面和公正, 包括尊重民族情绪、妥善对待各个社会集团的敏感问题等。这不仅要求每一则具体报道的公正, 还要求整个报道的公正, 这涉及报道的意图、倾向数量及总体评价等。”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人民日报》在对大学生的报道中担负起了应有的“社会责任”, 对大学生进行公正客观地报道, 关注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 报道中透露出人文关怀, 并没有给公众带来误读和偏见, 从而展现出当今大学生的精神面貌, 也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最难就业年[EB/OL].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R_zDiug5gYGhbnzgX19Qa2RhBHPOx7_h-MbQiA9zaf mMUcDurRqjxgTm4_2qQ7RkSOQK2-cfRqcflE7ByBE2sa
12.浅谈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篇十二
大学生正处于趋近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的年龄阶段,他们自认为了解自己,其实并没有能够科学地看待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思想和经验,彼此取长补短,通过与别人亲密友好地交往,获得别人的真诚的批评与帮助,从而促进自我完善。
2.是大学生成长成材的重要手段
人是生活在群体当中的,而一个良好的集体、团队能促进大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
13.浅谈当代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及对策 篇十三
题 目:浅谈当代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及对策 姓 名: 班 级: 指导老师:
摘 要
当今大学校园里,大学恋爱成了大学校园里的一门很重要的“必修课”了,大学生谈恋爱几乎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但是好多大学生都在恋爱上受到了影响,这些影响有
their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external factors, and bringing some good influence, but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most are adversely affected, they are unable to extricate in this respect and confused with the problem for a long time, the students love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has not been ignored the problem.Therefore,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find a reasonable deal with programmatic responses, and establish a good Attitude towards Love, out of this shadow in time.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Love;Impact;Countermeasures
目 录
前言........................................................-5-
一、大学恋爱现状及相关因素...................................-6-
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要经历几次重大的阶段。在这路途中,恋爱现在已经是必走的一段路,是人生中关键的一步,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随着大学生们生理上的成热和心理上的进步,刚刚进入恋爱阶段的大学生对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和热烈的追求,有着强烈想与异性交往的渴求。因此受到这些的影响,大学生们会不知不觉的追求爱情,自己就会试着去谈恋爱,以致大学恋爱成了一道美丽的 “风景线”。因此爱情悄悄地在大学阶段萌生,盲目的大学生们却丝毫没有发现恋爱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恋爱中出现的许多心理问题也常困扰着大学生们,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大学生活。
当今社会,大学校园是十分丰富的,因感情受伤的大学生是越来越多,有因没有情侣而孤独的,有盲目的去攀比的,有一相情愿而陷入单相思的,有面临几个追求者而举棋不定的,有发现不合适而试图中断恋爱关系的,也有误会而自做多情的,甚至个别大学生为失恋痛不欲生、荒废学业乃至精神分裂、杀人犯罪的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和大学生活,人格教化和健康成长,并且这种影响一旦产尘,程度非常强烈,很长时间难以减弱。大学生恋爱问题阻碍了大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良好人格的最终形成,也直接影响着未来我国良性社会环境的构成。虽然现在的大学领导都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但是很多类似的问题依然存在。大学是一个学习,锻炼的场所,我们在这里是吸取知识和科技创新的,也是一个交流和实践的平台,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其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合理处理好自己的大学生活。对大学的事物要有一个平常的心,面对感情问题要有合理的处理方法,让自己在大学四年里生活得更有意义。我国现在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大国,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缺乏知识,技术以及创新,因此当今我国还急需大批的人才。然而,大学校园正是一种培养人才的场所,国家大力建设教育事业也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以建设当代这个社会主义的中国。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不要因感情问题而浪费我们的学习时间,不能自拔。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恋爱观教育,既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又是素质教育的呼唤,更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必须了解大学生恋爱观现状,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取得积极有效的教育成果。
一、大学恋爱现状及产生的因素
1、大学恋爱的普遍性
3、大学恋爱产生的直接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正是处于青春期,这个时候的男女大学生们开始对自己的恋爱有了自己的认识,并对自己的“爱情事业”充满幻想,所以恋爱在大学校园也变得更为普遍,也被别人及自己所接受。许多大学生的初恋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据自己观点,恋爱产生原因有五种。第一,生理的成熟使得青年大学生有意识的想跟异性交往,产生恋爱的欲望,萌发对恋爱的向往和追求,但是恋爱不是儿戏,是一种让人疑惑的情感,但是此时的大学生往往不知道恋爱真正的意义,不懂得恋爱却追求恋爱使其把恋爱降格为一种消遣的方式。第二,现在好多大学生也是因为对其他情侣的羡慕,以及影响。当身边甚至在自己的寝室里有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恋爱时,看到他们的甜蜜和幸福,大学生们或多或少会产生一定的羡慕。特别是自己同寝室的手影响特大,时间长了影响也就大了,从而对恋爱的渴望也就跟强烈了。第三,有些大学生也是为了寻求精神补充和感砷抚慰。大学生远离父母,异地读书,没有了父母的照顾,少了一些亲人的依托,就会找一个人来依托,所以往往就会想到找自己的情侣,通过恋爱交友来获得情感的支持。第四,在大学还有一部分学生或许会觉得孤独,为了填补自己的空虚,就会找属于自己的异性朋友来弥补自己的孤独。第五,还有一部分大学生会在大学里觉得无聊,乏味,于是就会想以恋爱来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第六,甚至有大学生为了让别人羡慕自己,而去和异性建立恋爱关系[2]。
4、大学恋爱产生间接的原因
据事实调查,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瓯江学院和温州医学院仁济学院进行调查问卷,发放问卷800份,回收实际有效问卷734份,有效回收率达91.75%。调查显示,90%的独立学院女生曾经读过言情小说,22%的天天看小说,16%人基本两三天看一次,只有23%的人偶尔看一会儿小说。从调查问卷中可以反映出,在校园里存在大批对恋爱充满期盼的大学生生。在曾经看过小说的女生中,31%的人赞成大学生恋爱,不到10%的人反对大学生恋爱。研究还发现有86%的独立学院女大学生经常在一起相互讨论某本小说里面的情节,其中有30%的人会被小说所谓的爱情吸引,认为爱情会像小说写的一样美好。还有56%的女生因为小说中的爱情故事而对现实中的爱情抱有美好的幻想。还有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喜欢看青春偶像剧的比例达到65%以上,并产生对电视情节的感动[3]。有关类似的调查还有好多,在此就不一一讲解。
从上述数据中不难发现,大多数的大学生喜欢看言情小说和偶像剧,从而从侧面反映大学生们对恋爱充满了好奇,并对其产生幻想。这也是大学恋爱产生的间接反映。
二、大学恋爱的负面性
1、大学恋爱对学业的影响
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然而一些在恋爱中的大学生不能很好的控制感情,恋人不在身边,就会坐立不安,茶饭不思,夜不成眠而精神恍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健康。鲁迅说:“不能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道义全盘疏忽了。人必先生活着,爱才能够有所依附。”大学生无论如何毕竟还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为爱而荒芜了学业是得不偿失的。一些大学生因此而付出了补考、重修甚至是没有获得毕业证的惨重代价。作为社会芸芸众生的一分子,理智地对待恋爱与其他相关问题,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及塑造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罗素说:为了爱情而牺牲事业是愚蠢的,放开,不要太放在心里,正确对待事实,适当时可以借一些方法来逃出这阴影。所以,自己在这方面占据了主导作用。
2、老师,家长以及同学朋友的协助
老师,家长在大学生恋爱上要起到督促和警醒的作用,不可盲目的反对或者提倡,应当根据事情来酌情考虑,防止学生发生不可挽回的事情。并且时常要观察学生的平时行为习惯,如发现异常就应该马上了解实况,解决问题。家长可以在平时教育一些恋爱的正确认识,交流恋爱观,老师时常可以在课上提提恋爱的认识和有关合理解决恋爱问题的方法,并告知不要进入恋爱误区。在大学校园,班上同学是充当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们是最快能看出问题的群体,所以同学要以正确的认识引导谈恋爱的同学,私下多多交流恋爱观,多关注谈恋爱中的同学,及时帮助受恋爱挫折的同学。
3、大学校园的宣传教育
大学生是年轻、精力充沛、思想活跃,而且大学生各方面还不是很定型,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势在必行的。一是要通过利用板报、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卡拉OK、文艺演出、漫画、各种文体活动等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活跃身心;二是加强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大学的网络资源,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和性健康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端正恋爱的态度,调节同学因恋爱受挫而引起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失衡,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在大学校园里,这些对大学生的恋爱观有着不可轻视的影响。
4、社会的侧面引导
现在,社会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特别是一些明星以及网络,现在的年轻人都很关注这些。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社会上的媒介来宣传恋爱观。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很喜欢看青春偶像剧,于是可以通过拍一些有教导意义的电视剧来影响大学生们。通过,电视剧直接给大学生们传输正确的恋爱知识,提高思想从而提高恋爱观。也可以通过一些知名的人士和明星来做宣传恋爱知识,以他们为导线来指引大学生走正确的恋爱之路。在21世纪,网络是一个庞大的信息源,在网络上宣传大学恋爱知识也会去的不错的效果。在公共场所,我们可以随处可见一些宣传海报,因此也可以通过海报来宣传大学恋爱的知识,宣传海报在社会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所以这一途径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些都可以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大学恋爱和处理恋爱挫折,所以社会也可以说是大学生的心理老师。
参考文献
【浅谈当代大学生形象塑造】推荐阅读: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01-14
浅谈两型社会建设与当代大学生11-12
浅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当代大学生责任08-15
浅谈当代高校学生干部应具备的素质11-23
当代大学生与三农11-15
当代大学生面对未来12-03
当代大学生的中国梦07-10
当代大学生与廉洁修身07-15
当代大学生就业前景07-28
当代大学生调查研究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