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的造句(精选13篇)
1.归途的造句 篇一
一、小学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误区:主体性的缺失
1. 无为的教师:阅读对话中教师主体性不在场
主体性教育过程是教师价值引导与学生主动建构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而在很多阅读教学对话活动中, 教师或由于教学智慧欠缺、或对文本解读肤浅, 在施教过程中放弃了教师的话语权和价值取向, 丢失了教师的主体性, 难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丰碑》一课时进行了如下对话:
师:你认为军需处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我认为他不是一个称职的军需处长, 因为他也是连队的一员, 却没有棉衣可穿。
师:是这样吗?
生:是的, 他连自己的棉衣都不能保证, 怎么能管理好整个队伍的后勤呢?
生:我认为如果军需处长和战友们相互调剂衣服完全可以活下来, 他用消极等死的方式并不明智, 因为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 是最宝贵的。可以看出, 他办事缺乏灵活性, 过于任性。
(下课铃声响起)
师:同学们都很有自己的见解, 课后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 找出理论依据, 进行充分的论述, 看看自己的观点是否能成立。下课。
学生的分析表面上看起来深刻、辩证, 但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 这时候正需要教师的引导。但教师对于学生的“个性解读”, 既没有做肯定评价, 也没有矫正, 另外也没有指出思考的方向, 虽在后面强调让学生自己找理论依据, 但有的学生可能会沿着自己的观点进行错误的分析, 对文本的理解越走越远。在这样的对话中, 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模糊, 教师的主体性无从体现。在这样缺少教师主体性的对话中, 学生对文本的精神内涵难以正确把握, 阅读经验难以得到提高, 阅读感受没能真正地充实丰富。
2. 失语的学生:阅读对话中学生主体性被压抑
主体性教育是相对于灌输式教育提出来的, 它的旨归在于学生主体性品质的张扬和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然而在某些阅读对话教学中, 学生的话语权被无情剥夺, 主体性得不到彰显, 精神世界被压抑。
如某语文课上, 某教师执教《落花生》一文, 引导学生将花生与苹果、梨、桔子等进行比较, 以期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主旨——花生不求荣耀、无私奉献的精神, 以便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一学生却从比较中发现:
生:花生虽好, 但它不讲体面应该是个缺点, 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是“吃”不开的。
师: (措手不及) 我们先学文中的内容, 别胡思乱想。
在这样的对话中, 教师用权威霸道地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 终止了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学生在教师的话语霸权之下, 一步一步地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 却丧失了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机会, 丧失了自我阅读经验发展的机会, 丧失了更成熟地思考问题的机会。“对话不可能发生在否认他人具有说出他们要求的权利, 或者说话权利被否认了的人们之间展开。”在被剥夺了话语权的学生与老师之间虽然有形式上的对话, 但实质上仍是一言堂的压迫性教育。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真正的尊重和发展。
3. 模糊的文本:对话中文本主体价值被放逐
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离不开文本。对话的最终目的在于逐层深入地理解阅读文本, 达到视域的融合。或者说用教师的智慧开启学生的智慧, 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 开拓视野, 提升智慧,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但有时候师生的对话却偏离了文本。以某位教师执教《三袋麦子》为例:
师:小朋友, 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的做法呀?为什么呢?
生1:我最喜欢小牛的做法。因为小牛很节俭, 它还想到先苦后甜呢!
师:你从哪儿体会到它先苦后甜的?
生1:小牛它先把家里的草料和杂粮吃掉, 再慢慢吃这袋好吃的麦子。
师:你说得挺有道理的!
生2:我还是最喜欢小猴的做法。其实小猴也是先苦后甜的, 它一粒麦子也没吃, 全种下地, 还获得了大丰收呢!小牛很节俭, 但那袋麦子总有吃完的时候, 如果小猴它年年种, 就会有吃不完的麦子了!
师:你的体会可真深!你像小猴一样聪明能干!
生3:我和他的想法不一样。我赞成小牛的做法。小牛保存好了, 总会有吃的。可是小猴就不一定, 说不定哪一年, 气候恶劣, 小猴一粒麦子都收获不到!
师:看来你对农业知识还有所了解。你认为小牛的做法比小猴的更保险, 你挺有自己的想法。
生4:我最喜欢小猪的做法。
师:哦?为什么, 说说看。
生5:小猪本来就喜欢吃。小牛和小猴吃得早, 而小猪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 大饱了口福。小牛后来吃的麦子肯定没有小猪的好吃。
生6:对!小猪吃的麦子比小牛吃的新鲜!
师:你们俩是这样认为的。可以!
生7:我也喜欢小猪的做法。土地爷爷看到小猪那么喜爱吃他的麦子, 说不定还要再送一袋给小猪呢!
师:你也像小猪一样憨厚可爱。
师生与文本对话, 就不可避免地要与文本中隐含的作者和文本的编者对话, 从这一角度来说, 阅读文本也是有着血肉与灵魂的另一对话主体。阅读教学中师生的对话如果抛开了文本, 不顾文本的真实意图和基本的价值内涵、主导的价值取向, 那么文本在对话中将不能发挥或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意义。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课《三袋麦子》一文中土地爷爷一年后拜访小猪、小牛、小猴时态度是各不相同的:对“小猪憨厚可爱的样子”是“忍不住哈哈大笑”;对小牛是“点点头”;而对小猴是“抚摸着头, 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西师大版的同一篇课文中土地爷爷对小猴只是高兴地说:“谢谢你!”对两个版本进行比较, 结合苏教版教材突出现代意识这一特征, 很明显苏教版的《三袋麦子》意在凸显小猴的勤劳、聪明、远见、能干、敢于冒险等具有现代气息的优秀品质。上述案例如果用的是苏教版教材的话, 文本的真实意图和主导的价值取向就没有得到明确凸显, 文本的主体地位就没有得到充分彰显。因为在案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独特体验”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但到底小猪、小牛、小猴谁的做法最值得肯定, 教师没有深究。如果教师能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肯定三种做法以及三种动物之后, 继续让学生从三种做法不同的结果、从土地爷爷对三种动物不同的态度中去比较“到底谁的做法最好”, 从而引导学生欣赏到小猴的勤劳、聪明、能干、有远见、敢于冒险等现代社会最需要的品质上来的话, 文本的意图、文本的主导价值观才能得到更好的彰显, 对学生的教育价值才更大。
二、小学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归途:彰显主体性
要走出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的误区, 就要还教师、学生、文本应有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 并实现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 达成知识经验的共享、视域的融合、情感的共鸣。如何彰显阅读教学对话中教师、学生、文本的主体性, 并实现主体间性?以下以王崧舟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片段来加以探析。
师:面对这两个“不可估量”, 你读了后内心是怎么样的?
生1:我觉得这些英国的鬼子和法国的鬼子这样伤害我们非常不好。
师:非常不好, 我明白你的感受, 但是这两个字不足以表达你此时此刻的感受, 可不是简单的不好啊, 孩子, 来你说。
生2:我非常怨恨他们, 希望他们现在通通死去。
师:我发现你说话的时候手在抖啊, 怨恨不足以表达你的感情, 把怨恨改成——
生:愤怒。
师:把怒字改掉, 保留恨字。
生:愤恨。
师:好, 愤恨, 痛恨。
生:我发现他们是最可耻的。
师:把可耻换成——
生:是无耻的。
师:是的。
生:他们根本不是人。
师:是什么?
生:是畜生。
师:是畜生, 是禽兽, 说得好。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第一段。
师:因为这两个不可估量, 你内心的感受可以估量吗?我们学语文不仅要关注印在纸上的文字, 更要关注你的感受和心情。
(师板书:不可估量。)
由此可见, 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彰显主体性:
1. 信任宽容, 平等对话, 张扬学生的主体感受
王老师在要求学生阅读了文本第一段之后, 创设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面对这两个‘不可估量’, 你读了后内心是怎么样的?”王老师不是以自己的感受来遮蔽学生的感受, 不是以自己的分析来压抑学生的体验, 而是十分关注“你的感受和心情”, 因而给了学生张扬个体感受的空间。在王老师心目中学生是“能感受”、“有感受”的主体, 他对学生充满了信任。“对人的信任是对话的先决条件。”有了信任宽容的氛围, 有了话语权, 学生才敢于、乐于将自己真实的主体感受不管浅薄、幼稚、荒谬, 坦诚地表达出来, 与对话的另一主体分享, 从而纠正、提升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2. 认真倾听, 真实对话,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育主体之间的对话中, 教师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以教师自身深厚的文学修养、阅读经验、人生阅历对学生进行引导, 拓宽学生视域, 提升学生认识, 激发学生情感。教师作为知之较多者以及被社会赋予的神圣职责和使命, 对于对话的目的、内容方向以及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引导作用。要发挥这种主导作用, 就必须以谦逊的、开放的、理解的、智慧的态度来认真地倾听学生。真正的对话必定是一种相互开放、相互倾听的关系。王老师认真倾听, 对学生的话语积极回应:有对学生的理解和认同, 如“非常不好, 我明白你的感受”;也有对学生的肯定和称赞, 如“是畜生, 是禽兽, 说得好!”;更有对学生的引导, 如“我发现你说话的时候手在抖啊, 怨恨不足以表达你的感情, 把怨恨改成——”“他们根本不是人, 他们是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寻找到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王老师正是在学生有感受而不知怎样表达或表达不好的时候, 或补充或提升或鼓励或质疑或启发引导或归纳总结, 充分发挥了教师在对话当中的主导作用, 使学生畅所欲言, 帮助学生张扬主体感受。在这样的对话教学中, 学生扬弃了教辅资料, 真实地体验感受, 真实地表达言说。教师则站在学生的角度, 走进学生的心里, 真实地触摸着学生的感受, 真实地启发着、引导着、评价着、补充着学生的言说, 教师和学生双方主体都实实在在地在交流、碰撞、融合、升华!共同弹奏着美妙的乐章, 相互彰显着跃动的精神世界!
3. 正确理解、不偏不离, 凸显文本的主导价值
教育的对话特征, 作为自由的实践, 并不是师生在教学情境中相遇就开始, 而是在前者首先自问他与后者进行哪方面的对话时才真正开始。《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意在通过让学生欣赏圆明园的美好、珍贵, 同时为美好的东西被毁灭而感到痛心, 激发振兴祖国的雄心。王老师寻着文本的两个“不可估量”, 围绕着一个话题“你的内心是怎么样的?”触摸到了学生最真实、最直接的感受, 即对“侵略者的恨”。王老师在后续的教学中让学生理智地面对圆明园毁灭的现实, 然后寻找圆明园毁灭的原因, 最后将学生强烈的愤恨之情提升到对祖国的爱和振兴民族的正确的情感轨道上, 紧扣着文本的价值取向, 凸显了文本的主体地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价值取向。”文本是一位沉默的言说者, 但它的主体地位毋庸置疑。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的目的正是在于让文本的基本思想内涵、主导的价值取向、真实的情感世界层层彰显, 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平等中的首席者”——教师是否能正确理解和把握。
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 在此基础上再展开生生对话、师生对话, 充分发挥各自的主体性, 实现主体间性, 是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张天宝.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2]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 赵友华, 何曙荣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2.凯特女王的幸福归途 篇二
今年凯特•米德尔顿嫁入英国王室备受瞩目、无限风光,但在英国伦敦,另一个凯特抢了她的风头,那就是时尚女王凯特•莫斯(Kate Moss)。7月1日,凯特身穿精美婚纱,在与前男友所生女儿莉拉的陪伴下,手挽着42岁的杰米•辛斯(Jamie Hince)步入了婚姻殿堂。
在这场斥资200万英镑的豪华婚礼上,37岁的凯特多次感动落泪,与新郎甜蜜拥吻。从14岁出道到37岁,经历了20几年的风风雨雨,一路上因嗜酒吸毒、情感混乱备受争议,却始终站在时尚的最前沿。谁能收服堕落的时尚女王,一直是人们瞩目的焦点。
撞见最有款的男人
在凯特从未空白的情感世界里,1994年到1998年,与好莱坞影星“海盗船长”约翰尼•德普的恋情,一度成为人们狂热的谈资。一个时尚女王,一个时尚怪杰,两个最有型有款的人撞在一起,犹如天雷勾动地火。
脾气火爆、作风大胆、烟酒不离手、吸毒成瘾成为两人的共性,他们不仅共同出席影展,也一起吸毒、彻夜狂欢。两个人爱得死去活来,却并不适合走到一起——他们都不能容忍在爱情的势头上输给对方,激烈的争吵便成了表达强烈爱意的直接方式。有一次,约翰尼因与凯特发生争吵,甚至在一夜之间,愤然捣毁了纽约一个每晚2000美元的旅馆房间,因此遭到警察的逮捕。
那段纵情岁月,两个人的名字和新闻,经常与政治家、恐怖事件、自然灾害并列在报纸头条。最后身心疲惫的凯特以报复者的姿态,抛弃了相爱却不能相守的恋人,以此铭记一生中最火爆的恋情。
凯特看上了万人迷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让原本是好友的约翰尼和莱昂纳多反目成仇。为赢得爱情而输掉友情的莱昂纳多,到头来却只是凯特的炮灰。凯特心中始终装着约翰尼,为了逃避忧伤,她与烟酒形影不离,还多次高调进入戒毒所。莱昂纳多终究忍受不了自己的“炮灰”身份,很快黯然离去。
1999年初,凯特邂逅时尚杂志主编杰斐逊•海克,所有人都认为他是她的真命天子,凯特还于2002年生下他们的爱情结晶——女儿莉拉。但这个过于孩子气、缺乏家庭责任感的男人,虽然能让凯特远离堕落泥潭,却不能牢牢抓住她的心。
凯特继续在充满烟酒、毒品的情海中翻腾。
恶习触碰公众底线
一如在模特界不算“合格”的身材和面孔,凯特从不掩饰自己的缺点。她的负面新闻和事业一样如日中天,没人能夺走她时尚女王的宝座,但她也险些玩火自焚。
2005年,凯特爱上了一个被公众严重排挤的人物——“瘾君子”皮特•多赫提。作为Babyshambles乐队主唱,皮特将毒品视为音乐灵感,多次因吸毒被控出入法庭和监狱,有一次还卷入了一起人命案件。自从和这个男人搅在一起,凯特的霉运就接踵而至。
首先,凯特因过量吸食可卡因晕倒在T台上,不得不登报向公众道歉。此事还未消停,凯特又被狗仔队拍到当着5岁女儿莉拉吞云吐雾的画面。批评的声音瞬间铺天盖地而来,“凯特竟让女儿吸二手烟,丝毫不考虑孩子的健康。”“凯特是假面妈咪!她根本不疼爱女儿,她在大街上与女儿的亲热照片都是作秀!”“凯特分明是一个酒鬼、烟鬼,且吸毒成瘾,她不配做时尚女王!”
恶习触碰了公众的底线,人们把对凯特所有的不满和愤怒,在这一次都发泄出来,令她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中。这还不止,皮特又向媒体披露将与她秘密结婚的消息,令事态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凯特竟要与一个‘瘾君子’结婚!”媒体一片哗然。
紧接着,凯特代言的多个品牌要求停止继续合作,并赔偿损失。广告商们有理由相信,凯特将跌入低谷,再也爬不起来。因为皮特正将凯特拖向万劫不复的毒品地狱,摧毁女王的时尚之路。此时,连莉拉的亲生父亲杰斐逊,也极力要求拿回女儿的抚养权。
危机关头,是凯特的母亲琳达让她摆脱困境。琳达早对皮特看不顺眼,这次她直截了当地告诉凯特:想要恢复声誉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离开皮特,向公众道歉,并去戒毒所。每天被记者围堵的凯特只得接受母亲的建议。
“我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会与皮特分手,并去戒毒所。这么做,无疑是为了我的女儿。这些年,每天无论有多忙,下午5点我都准时回家为她准备晚餐,并在睡觉时讲故事给她听。我对她的爱毋庸置疑。”在凯特发表道歉声明后,再次赢得了公众的信任,因为人们仍旧爱着这个叫做凯特的时尚女王。
这次化险为夷,让凯特印象深刻,她深感女儿的重要性,和失去事业内心的恐慌。莉拉已经长大了,自己的言行都会对她造成影响,她绝不希望女儿以后跟她一样生活混乱。
第一次为爱放下身段
第一次想要积极面对生活的凯特陷入迷茫。谁能带她走出生活的泥潭,远离一切疯狂的事物?
2007年9月,The Kills摇滚乐队吉他手,38岁的杰米•辛斯映入她的眼帘。杰米腼腆、沉默,在凯特看来,有些沉闷,也无比有趣。她喜欢以若即若离、若無其事的态度来对待他,而他总是以最大的限度忍耐她的一切恶习。
他是个完完全全的素食主义者,并且对毒品毫厘不沾。连母亲琳达也忍不住说他好话:对我女儿来说,杰米近乎完美。
但凯特并不那么确定自己爱着杰米,她仍然迷恋于酒吧和午夜派对,为此,杰米多次警告她,并与她发生争吵。因为生活态度严谨的杰米,无法忍受女友哪怕是无伤大雅的疯狂举止。但他爱着的不是一个普通女人,她是时尚女王,一个堕落的时尚女王。
束手无策的杰米几次欲与凯特分手,最后他在2008年7月搬离凯特的寓所,也并非因为她的堕落,而是她对待这段感情丝毫不屑的态度伤透了他的心。凯特私底下竟仍与前男友皮特暧昧不清,两人不仅有电话联系,还常常碰面。
“皮特虽然是公认的坏小子,但我认为他是我的影子,我们彼此懂得对方内心深处最渴望的疯狂,也能看到对方内心的美丽。”与杰米在一起时,凯特也毫不避讳地描述起对前男友的爱慕。
杰米最终失去耐心,与凯特分手。第二天,内心苦闷的杰米,被狗仔队拍到带着一位陌生的金发美女到酒吧买醉的照片。看到这个八卦新闻,凯特第一次意识到,失去杰米,她有多么害怕、失落——那个陌生的金发美女,让她确切地明白,她早已深深地爱上了杰米。
凯特顾不上伦敦时装周走秀,特意请假找到杰米试图复合。这是第一次,她放下身段讨好男人,却被告知:请你离我远点。第一次领教了杰米的决绝,既愤怒又难过的凯特只好回到工作现场,走秀期间多次跑到角落独自抽烟,神情憔悴,脸上还挂着泪水。
一直僵持了两个多月,同样备受情感煎熬的杰米,终于打破僵局与凯特复合。在他的内心深处,早在凯特向他低头时,就原谅了她,但他需要凯特确切地明白,他于她是否是最重要的那个男人。
走上幸福归途
堕落时尚女王终于走上幸福归途。
对于杰米的失而复得,凯特满心欢喜。她和杰米在手腕处刺了一个相同的“锚”图案,象征私定终身。杰米对她来说,正如母亲所言,是完美的伴侣。不仅对她爱意浓浓,对女儿莉拉同样充满怜爱。
他对莉拉视如己出,每年还会精心安排莉拉的生日派对,有时还陪莉拉去学校上课。更重要的是,他从不在莉拉面前与凯特发生争执,也不说一句粗话。连莉拉的亲生父亲、挑剔的杰斐逊对杰米也十分满意。
凯特没有理由不下定决心真心改变自己,因为30几岁的她早已青春不再——由于长期烟酒不离手,以及无规律的夜生活,凯特加速了衰老,有一次还被媒体拍到苍老的画面,额头的细纹、眼角的鱼尾纹、松弛的脸蛋、褐色的雀斑,这与时尚杂志上光鲜亮丽的凯特截然不同。
她从未如此挑剔过自己的容貌,也逐渐变得多疑:杰米是真心与我在一起吗?因为虽然青春不再,凯特却从不缺乏金钱和名利。所以在杰米几次向她求婚时,她都犹豫不决。
不过凯特开始喜欢与杰米在大街上秀恩爱,喜欢把工作以外的时间都用在他和女儿身上。她不再成为报纸上吸毒、感情纠纷的女主角,而是以时尚辣妈的身份,与杰米和女儿一起出现在报纸上。
凯特原本以为,她与杰米的感情将永远停留在婚姻大门前,而后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她的态度。
2010年年末,凯特希望加入杰米的The Kills乐队登台演出遭到遭拒。凯特以前常与皮特一起登台献唱,虽然每次都遭到歌迷的炮轰,皮特丝毫不在乎。但杰米没有纵容她,“亲爱的,除了埃里森(乐队另一成员)不允许,我也反对你的加入。毫无疑问,你会破坏我们乐队的名誉,虽然你在时尚界是宠儿,但在音乐界你不是。你不能把我的事业当作你的T台秀。”
杰米的语气非常肯定,没有给凯特留下任何反驳的余地,凯特非但没有生气,还突然悟出像杰米这样一个头脑冷静、理智的好男人,正是她一直在寻找却没有找到的、能给她安全感的真命天子。
2011年2月,当杰米捧着一枚价值不菲的古董钻戒再次向她求婚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因为经历了那么多是是非非,37岁的凯特也累了,有这么一天,她可以让自己漂浮不定、疲惫不堪的心,有一个完美归宿,那她没有理由不走上这个幸福的归途。
当今最具争议的世界超模
3.喵小姐的归途杂文随笔 篇三
喵小姐颜色姝好。摩肩接踵的街头,也曾有温柔的两脚兽为之折腰,甘愿终生爱重她、看顾她,情愿一直为她梳理毛发,即便房间满是猫毛也不重要。两脚兽向她承诺了无止境的爱和妙鲜包,附赠豪华猫爬架与摔盘砸碗的纵容。
喵小姐端庄地坐着与两脚兽对视,她舔一舔两脚兽的指尖以示对免费午餐的谢意,翘着蓬松的尾巴穿过小巷罅隙。
即便那是温暖的怀抱、妙鲜包和数不清的爱,我亦不愿踏上归途。喵小姐的尾巴轻轻摇晃着,纵身越过一扇扇窗。
我不要归途。
喵小姐见过活了许多年的龟,朝生暮死的蝶,谨慎的兔和跳脱的狐,她喜欢与他们的相处,怀念与他们的相识,又被命运催促着与他们各自分别。她依然不明了要追寻什么,又依然坚信有一个在等着她的,一个什么。
究竟是什么呢?喵小姐蜷缩在树梢,望着天上的点点星光。
喵小姐在路上遇见了一位喵先生。他英俊又温柔,腼腆地向她问好。喵先生住在一片静谧的森林,他想邀请喵小姐做客,与他一起品尝最爱的曲奇饼。
喵小姐喜欢他的曲奇饼,也同样喜欢爱做曲奇饼的喵先生。
可她还是觉得,尚不致归处。
在喵先生的木屋篱笆前,喵小姐告别他,带着喵先生的一袋曲奇饼继续前行。喵先生挥爪送别她,肉垫捏着她留下的小手帕。
多年过去,喵小姐现在已经是喵女士了。
她已经走过江河湖海,知道了哪里的水甜,哪里的鱼鲜,哪里的两脚兽温和又善良,哪里曾相遇的朋友在哪里重见,可她还是不知道缺了什么。
她已有些累了,却又不肯停下脚步。
曾经的龟更老了,还在原来的水潭里住。
曾经的蝶已有无数后裔,有的继续飞舞,有的成了标本。
曾经的兔现在住在一个两脚兽家,据说很爱他。
曾经的狐遇见了另一只狐,现在他们有了三只上蹿下跳的小可爱。
曾经的喵先生还住在那幢木屋,还在烤曲奇,他新学会的栗子蛋糕喵小姐也很喜欢。
这样多的故友都曾挽留过她,可她还是坚持要前行。
也许是风,也许是魂,也许是命运。喵小姐说,我还是不能停。
有什么在告诉我,不要停。
这一年的秋天,喵小姐接到了落叶的信笺。喵先生感染伤寒过世了。
喵小姐悲痛地奔赴喵先生生前的木屋,在那片森林里,喵先生的邻居将为他举行葬礼。
喵小姐早已不再年轻,她一直在寻找,拒绝归途,也不容反抗地被推向生命的归途。她接过松鼠先生递给她的白玫瑰,轻轻吻上去,然后将那温柔而悲伤的花放在喵先生冰冷的胸口。喵先生的双爪叠放胸前,爪心还握着喵小姐年轻时赠予他的小手帕。
木屋里再不会弥漫出我最爱的曲奇的甜香了,喵小姐想。
尽管十分悲痛,喵小姐还是离开森林,继续向前。时光从不给任何事物以优待,她渐渐收到了更多坏消息。
住在水潭的龟在她五十七岁生日的第二天寿终正寝。
蝶的后裔因为气候变迁不得不远走。
兔老了,他的两脚兽不再爱他,将他卖出去,新的买主将他变为一盘菜。
狐被猎人捉住,喵小姐路过一家皮草店时,透过橱窗认出了狐华丽的毛皮。
她忽然感到累了,并且从未如此疲惫不堪。
透过路边的积雨,她看到了自己因苍老而黯淡的皮毛,沾了灰尘的颓败。
她已浪迹太久。蓦然回首,竟无处可去。
喵小姐快步远离摆放着狐华美皮毛的橱窗,天飘起细雨,她把自己团起来,蜷缩在一个窄小的屋檐下,轻声呜咽。
喵小姐终于踏上了归途。她追寻了大半生的虚无,浪费了无数年轻的岁月,终于带着满身的疲惫和沧桑走上归途。
再一次走过与故友初遇的地方,喵小姐和他们却都已是归途。景色还是从前的景色,往事已成风。
喵小姐每天都感受得到自己比前一天更衰老。但她还是坚持走到了喵先生从前的木屋。喵先生的邻居松鼠先生也已经过世,他的儿子小松鼠先生为她推开门,并欢迎她入住这里,成为木屋的第二任主人。
感谢过热心肠的小松鼠先生,喵小姐掩好门,慢慢打扫积灰的木屋。
好累啊,她一边打扫一边想,我好累啊。
小松鼠先生从新邻居搬过来起,一直坚持每天去问候这位孤身一喵的老夫人。她年纪很大了,但还是依稀看得出昔日的美貌,和越发醇厚的内敛从容。她好像有许多故事,却从来不肯说给谁听。
不过没关系,这位优雅的old lady烤制的曲奇和栗子蛋糕足以抚慰任何遗憾。小松鼠先生摸着圆鼓鼓的肚皮愉快地想。
在木屋的第四个冬季,喵小姐陷入了恒久的沉眠。她将喵先生留给她的甜点配方全部转送给她可爱的邻居小松鼠先生,请求他为她挑选一支白玫瑰,随她一起安眠于地下——就在喵先生旁边。
4.归途的造句 篇四
在条件好一些的边境点上,安装有卫星电视,大家伙可以一块围着电视机看节目。还有许多的士兵们,忙着给家人视频通话,那前一秒刚毅分明的面庞,下一秒只剩似水的柔情,看着镜头的家人,士兵们思念来得更加汹涌,他们伸出无处安放的手想要摸摸孩子的头,想要给父母一个紧紧的拥抱,可是不能不能,他们只能在镜头面前给家人敬一个军礼,他们总是强忍住泪水,然后笑着说在边境过得挺好勿念,一颗心分两半,一半早就飞回了小家,一半给了祖国这个大家,舍小家为大家都是在为家人的幸福安康而努力,他放眼望去,无论入眼的是青川绵延,还是茫茫雪野,这都是家的风景,这里没有妻子的悉心照顾,没有父母的嘘寒问暖,陪伴他度过岁月的,也许是一片松林,或是一片雪野,支撑他们坚守的的是维护家的信念。他们,早已将自己的背脊化作青山,将血液流淌成河流,将寸寸筋骨献给这个家,他们用崇高的信仰,无私的奉献,筑建了家的安宁,守护了一方安康。有国的地方便是家,回家,他们早已归来。
绚丽的烟花,点亮了夜空,光彩夺目。团圆的年夜饭,飘着阵阵香气,沁人心脾,“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屯街塞巷,熙熙攘攘。家的温暖,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
家,是中国人一生中最深的羁畔,它不因地域的迥异,距离的长短而改变,无论走到哪这一生的奔波游走只为两个字,回家,回家……
5.归途作文 篇五
刚刚离开了爷爷奶奶的村庄,那稀稀疏疏洒落的一些光点在视野中渐渐沉沦入暗,最后消失不见,只留下眼前光亮的一小片和一张张流了过去的小路牌。
刹那间倍感了孤独,对面无一车驶来,两旁无人声呼应。这里是温州很北面的一片清冷山地,是不热闹的。车子走在山路上,沟里隐隐有几个小山村,里面闪烁着安祥的灯火,稍稍还有几个人影彳亍。村里的人,可能半卧在藤椅上悠然地小憩吧,有的大致已安心入睡了。这个夜色对于他们来说多么平和,连那虫子的嘶鸣也像是安眠曲了。可是我们赶路的感受不到,茫茫然的,还在找寻家的气息,归心如箭。
逐渐,沟开始变得开阔,有了人声在O@。街道一转,变得更宽了,大概县城方至。热闹了,但却喧哗得陌生,我有点烦乱,有些疲惫,倚在母亲怀中,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四周漆,车灯打小了,摸了摸眼,瞧见江那边有长长的一条亮线,在枝梢、叶隙的掩映下,闪动着,时隐时现。心里霎时一亮,即而,感觉到四周弥漫了一片熟悉的气息。县城呢?早已不见,对面的长光散发着比县城更繁华的宏伟。江呢,再瞧,宽了甚多,大概已汇入干流。市中心的最高楼,楼顶的彩灯在高而远的半空上轻闪。
6.归途的造句 篇六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 小镇已具雏形。公元前537年吴楚之争的“鹊岸之战”和1858年太平天国大败湘军的“三河大捷”便是在此, 其丰富的历史也自然留下了众多遗迹, 尤以“八古”即古巷、古街、古桥、古城墙、古庙、古炮台、古民宅、古茶楼著称, 佐证和诠释着三河的古老。无处不在的徽派建筑群与穿街而过的小南河, 流淌着的“二龙街”, 伴着清晨和傍晚的宁静与怡然自得的生活气息, 越发引得游人伫足, 不愿离去。
而当你感叹这个古镇似乎颇受历史偏爱, 能留存至今, 如此迷人时, 更无法忽略的是这里人们为之走过的弯路, 吸取的教训, 付出的努力。
水乡小镇先治水
素有“鱼米之乡、小南京”之称的三河古镇, 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流贯其间而得名, 镇内河环水绕, 五里长街, 镇外河网纵横, 圩堤交错, 临水吟诗, 平添了访古探幽的雅兴。但它因水增添了生活的雅趣, 也曾因水几乎毁于一旦。
当地人回忆, 这里在1991年却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灭顶之灾, 几成水下“庞贝城”。大水退后, 大批古建筑被毁, 古镇面目全非。
大水过后, 古镇的恢复重建成了重中之重。当地便提出了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古镇的恢复重建、兴旺繁华, 并在恢复重建过程中, 力求既要保护好古民居、古街巷、古商铺等文化遗产, 又要按期保质完成施工建设任务。
同时, 为了争取百姓的支持, 参与古建筑的恢复工作, 镇政府对古镇居民进行了大量的宣传鼓动工作, 讲明发展旅游的重要意义和美好前景, 在古镇恢复建设中涉及居民的具体利益时, 反复分析利弊, 以取得百姓的大力支持。在民众的帮助下, 古镇亮化、卫生整治、街面摊位整治、古建筑维修保护、景点整修工作开展顺利, 经过近20年的努力, 三河古镇才重现往日繁华风貌, 并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
但旅游的开发虽然可以吸引外资, 助力古镇的复原建设, 但双刃剑的负面效应也随之显现。原本应该山清水秀的水乡小镇, 却并不像人们所设想的一样, 被喻为三河之魂的小南河内也难见清澈之水, 水面上浮起不少水藻, 水中更是夹杂着旅游带来的垃圾, 虽然有清洁工不停地在清理, 但水质已然被破坏。
当地居民痛心地说, 2008年, 作为三河之魂小南河, 水质恶化得厉害, 多年创造的古镇文化也没有很好地叫响。由于急需引水、治污, 当年年底终于开工建设了总投资达3000万元的三河镇污水处理厂项目, 减少河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放量, 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巢湖水污染。
但开发与保护的失衡状况, 并不只在小镇之水上有所体现。2008年, 有关三河古镇把刘同兴隆庄、杨振宁旧居、鹤庐等全部景点向外全球拍卖的消息就传得沸沸扬扬, 古建筑、遗迹保护也甚为堪忧。
浮夸引资“造假”, 真古迹未人识
“三河走过的弯路不少, 动静最大的一条就是零八年时的全球拍卖。”居民回忆道。
2008年3月4日, 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政府政务公开栏一则醒目的公告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为另辟发展蹊径, 将刘同兴隆庄、杨振宁旧居、鹤庐3个成熟景点单个或整体对外租赁、拍卖, 还计划将古镇一些有价值的非文物旧民居通过政府逐步征收后, 面向全球整体对外招商引资开发或招租, 实行连片开发、整体经营。
近年来, 这种整体打包向外兜售的案例并不罕见, 远有井冈山, 近有安徽境内的天堂寨、万佛湖等, 究其原因, 则主要是资金作祟。“租售只是一个方式, 目的是让三河镇走向市场。”三河镇党委书记周大跃算了这样一笔细账:从2000年开发以来, 三河镇政府直接用于完善古镇设施的资金已超过1亿元。如果加上古镇整治、拆迁居民安置等, 投入至少达到三四亿。然而, 这种支出与收入极不均衡, 支出大于收入。开发的景点门票, 每年只几十万元收入, 加上各项税收等不过百把万, 而每年景区聘用管理人员工资, 就需支付几十万元。
在资金缺口的驱动下, 三河古镇作出此举。但尽管三河古镇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称, 按照公告, 租赁或收购这些古建筑, 投资方投入前需要将规划报管委会, 经过同意后才能实施, 吸引资金也是为了能更好地保护古迹, 但还是在外界的强烈质疑与批评声中作罢。
许多镇上有识之士称, 其招商引资无非是为了商业开发, 而在开发的过程中, 容易忽略了保护的根本所在。此前就曾造过仿古建筑, 比如望月阁、万年台, 但由于施工方绕开文化部门和文物部门, 违背了设计者的原意。最后因为无法融入三河的大氛围, 成为败笔。而实际上当地赫赫有名的真正古建筑却受饱受冷落, 鲜为人知。著名的太平天国英王府被几十户居民挤占, 不光不能作为观光的景点, 还因为无法实施有效保护而岌岌可危。
据曾在合肥市园林局、合肥市建委任职的王元顺老人, 多方走访而作的《三河的“古街”、“名人宅子”、“百年老商号”及古建筑的历史和现状》调查报告显示, 目前一共有11街26巷, 22处古建筑, 其中河北大街上古民居就约40余家, 百年老商号约12家, 名人老宅子约10家。这些名宅子古建筑大部分已消失, 但多数遗址仍存在, 有的老宅子建筑物还保留着一部分。
王元顺认为, 三河古镇古民宅古风残存, 有些还孤立于不伦不类的现代楼房群中, 闪烁不出亮点。其历史上“最好最有名”的中街更为明显, 可恰恰资源最集中、历史上最有名的中街目前还藏在深闺。他希望借助中街丰富的老宅子文化, 将三河中街打造成合肥的“城市客厅”。
着墨人文, 且行且珍惜
以文化推动整个古镇保护, 也确实成为了三河古镇保护的突出方式, 走过了弯路的三河古镇, 也逐渐回归了保护正途。2010年, 《合肥市三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条例 (草案) 》出台, 成为了安徽省以立法的形式保护特定历史文化名镇的首例。根据条例, 三河从治水、整街、改面、拓展4个方面入手, 全面实施古镇景区基础建设、古街区保护改造, 并成立专门组织挖掘整理三河民俗艺术、传统美食食谱。
自古三河镇便是巢湖边一个水陆两栖大码头, 通江达海, 商贾云集, 汇聚了大江南北不同民族、地域的风情习俗, 经过千百年的演变成三河镇独有的民俗文化, 如流传至今的龙舟赛、舞龙狮、划旱船, 以及名目众多的非遗产品、美食菜谱等。
三河镇政府也据此提出了“绿色生态, 水乡古镇, 名人故里, 美食天堂”的发展核心主题, 组织人力物力财力, 成立多个文化工作组, 分门别类地搜集整理、挖掘提升分散流传在民间的民风民俗等文化遗产, 搜集整理出来, 加以提炼, 形成一套既便于传承, 又便于向游客展示的标准化体系。
而古镇保护也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人人有份, 人人有责, 人人尽力。”卖米饺的钱老板说, 她每天卖完米饺后, 都要把店铺门口打扫得干干净净, 不留一点垃圾, 遇到外来的旅客她就主动介绍三河的历史、美食, “这不仅是招揽生意的需要, 让大家了解三河古镇的文化, 也是为其保护尽一份力。”
7.没有来处的归途 篇七
【关键词】日本历史小说;中国历史题材;文化回溯;文化利用
1939年8月26日,日本小说家吉川英治的《三国志》在《中外商业新报》上开始连载,开了描摹中国的现代日本历史小说兴起的先河。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日本涌现出一批历史小说家,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都同时写作中国历史题材小说,比如井上靖的《苍狼》、《敦煌》,司马辽太郎的《汉风楚雨》、《项羽与刘邦》,宫城谷昌光《乱世奇才:伊尹传奇》、《管仲》、《春秋霸主:重耳恩仇记》、《介子推》等,这些作品形成了日本历史小说家著名的传统——左手写日本,右手写中国。
众所周知,中日历史文化同根同源,中国的古典千年来都被日本人视作自身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即使是在大力倡导“脱亚入欧”的明治时代,汉文化也绝不是日本社会中纯粹的“异国文化”,在日本的人文领域,中国历史文化很多时候是作为日本文化的源头出现的,许多日本历史小说家在创作关于中国、尤其是以中国为背景的小说时,实际上是在寻找一种精神上的故乡。正如宫城谷昌光所说:“阅读古代中国的史料,很有意义。我想,探寻一个词在中国的原意,岂不就是探求日本人思考的源流吗?”
但是,这种文化之旅所要达成的回溯,其终点并不在中国历史文化,日本人所谓的精神上的故乡,与历史上的中国已经有了区别,中国的形象和意义在这些作者和他们的读者中间已经产生了流变,通过日本历史小说回溯中国和汉文化,更像是一场没有来处的归途,最后回归的目的地是一个异质性空间,既不在中国,也不在日本。而是落在了一个存在于当代日本人心中的精神世界,这也正是取材于中国的历史小说在当代日本如此繁盛的原因。
越过悠远浩瀚的历史,在日本历史小说家的笔下,他们回溯的中国其形象和承载有着显著的特点。
一、虚幻的时空
日本的评论家草森绅一曾说到自己年幼时读吉川英治的《三国志》,觉得太有意思了,“究竟是什么规模呢?我想简而言之就是空间。所谓规模宏大,也就是空间壮阔……如果空间不壮阔,不管构思怎样宏伟,也不能给人宏大规模的感觉。”
可见,中国大陆在日本小说作家与读者的心中,是一片几乎渴望的土地,而历史小说中古代的中国,正是描绘了他们心中这一片无人够得着的茫漠空间,给了他们极其丰富的联想和心理感受。
以从“天空俯瞰大时代动态”特质闻名的小说家司马辽太郎,这样写作《项羽与刘邦》里秦始皇巡幸的场面:“西边,始皇帝最远到达过位于偏远的陇西;东部,则巡视了黄河流域的主要城池,甚至到达山东半岛的之罘山(现在的芝罘),在那里第一次见到大海;又南登琅邪台,返回途中经过内陆的彭城;然后南下遥远的扬子江畔,足迹踏遍那里的要冲之地。”
这样宏大壮阔的场面,作为岛国的日本是没有的,因此善于写作大场面的司马辽太郎选择了中国历史作为他小说的题材。因为只有在这片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辽阔土地上,英雄才能上演他们与命运搏斗的动人心魄的故事。这片广袤的大地时而风起云涌,时而浩瀚清幽,富于传奇色彩。而所有这些特质中,都不可避免的氤氲上了一层历史的迷雾。使人明显感觉到,作者笔下的这片土地,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而只是故事发生的舞台罢了。
在井上靖描写西域的小说《敦煌》里,西域边陲的宏大景观与历史的洪流结合在了一起,造就了惊人的音响和色彩感。作家笔下广袤无垠的沙漠,荒凉的大自然给人辽阔无边的心理冲击,当战事突起时城池熊熊燃烧,火光冲天,动荡的历史背景更使人浮想联翩,沉迷不已。
但井上靖的敦煌并不是真的敦煌,它来自于文献中,是长眠之后被作者挖出来的文物,这些文献和前人的创作,不少部分本身就是多年来全民族集体想象的结果,而后再经过作者的填充,更像是一座用想象力粘合起来的空中楼阁,在每一个不同的历史小说家笔下,因为作者的历史观、社会观、世界观的不同,粘合起来的中国就可以给人各种光怪陆离的感受。
在《敦煌》这部小说里,中华大地上一边是南柯一梦的北宋都城,浮华虚空,同时充斥着世俗社会的曲意逢迎和尔虞我诈。街道上竟有人当街卖人肉,被卖的西夏女子强悍无惧,富于一种神秘的来自少数民族的自尊。一边又是大漠孤城,动荡的战役给人世事无常之感,回鹘王女坠落城池的一瞬,以宏大的战事为背景,同时又以细致的心理描写给人伤感而又富于飘渺虚幻的美。最终主人公在古老的土地上埋藏下了存续千年的经卷,所有这些场面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作者笔下的中国。这个中国一方面有着日本人一直以来畅想的名山大川,广袤地势,如赵行德在西域一路所见:“商队沿着平原上的大道,一直朝西行进。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到处都是精耕细作的土地。大道两旁的树木已经萌发出嫩叶。行至中午时分,周围却已是一片灰色的世界,一点绿色都见不到了。”一方面又带着日本国土的那种优美纤细的情调,弥漫着一股触物兴感的情怀。如作者写战场:“夜色悄然笼罩着整个战场。淡淡的月光照亮了战场上的每一个角落。盐碱地的表面看上去像是上了一层珐琅釉一样,约显青色。”
井上靖在《小说<敦煌>札记》里写道:“我的小说《敦煌》,或许是因为我没有踏上敦煌的土地才得以写成的作品。”正是因为没有到过敦煌,他才能以有限的文献作为参照,发挥自己对于敦煌一直以来的想象,然后结合自己具体的写作塑造出一片独一无二的陆地。在这个时空里,他不仅将他自己“生命无常”的虚空感投射在这块陆地上,还夹杂着当代日本对于战争和文化的态度。当井上靖真正来到敦煌时,他的感受依然是他自己在书中创造的那一片虚幻的时空,在散文诗《静绝国度之死》中,他写道:
“——回头去吧。
确实没有回头,这时最重要的。那时逐渐远去的长年经营的地方,变成了不见踪影的废墟,变成了亡灵的家。”
而在小说《天平之瓮》里,对于中国景色的描写夹杂着大量的抒情,情与景水乳交融,使得作家笔下的中国国土自始至终蕴含着日本民族的传统审美意识——“物哀”的情调。一方面唯美而辽阔,“连泥土也是香的。大小河江上二十四桥中的几条桥,和并峙运河岸边的仓库屋顶,以及大小伽蓝,掩覆在浓密的林荫中,在冬阳下发出冷冷的光辉。现在,普照才真正觉得目之所接,都发出一股幽香。”同时,在美轮美奂的背后,又隐含着一股浓浓的悲伤,小说中荣睿说:“花已开到最盛的时候了。”这样凄婉的描述,使得景物都给人一种典型的日本式的唯美和哀伤。
可见,中国这片土地在日本历史小说中,不仅仅象征着地域的辽阔,更多的是那被历史笼罩的自然空间,和日本人一直以来从没有停止过想象的遥远的乌托邦。正是这种朦胧性,构成了日本历史小说所描绘的中国的最重要的特质。可以说,历史小说家们笔下的中国大陆历史上从来没有存在过,如今也不存在。
二、交错的文化
日本本身受中国文化影响就非常深远,加之这些历史小说写作的又是中国题材,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中国味”当然会更浓。井上靖的小说就是一个很显著的例子。
井上靖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其思想,在他的小说中,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尤其是道家的虚空观念、命运观念比比皆是。读井上靖的西域小说,最大的感触就是命运之无常。在他笔下的西域,满眼皆是大自然的酷威,以及随着风沙时而出现、时而又消失无踪的各民族之间的斗争,突然到来的死亡和毁灭,兴亡就在须臾之间。
如他的小说《异域人》,这是篇描写开疆拓土、再通西域的英雄班超的传记。作者先描述了班超一生威震边关的雄才大略、卓著功勋,却在小说的结尾,写到71 岁高龄的班超,时隔35 年后回到洛阳,发现那里到处是贩卖胡国产物的店铺,街上胡人风俗明显,行人的服装华丽得让人感觉眼花缭乱。他30 年的劳苦似乎都付诸东流。当他在沙漠的黄尘中被改变了皮肤和眼睛的颜色,街上的幼童竟然呼唤他为“胡人”。在他死后5 年,汉朝就放弃了西域,再次关闭玉门关。整篇小说在广袤无垠的自然与横亘古今的历史中展开故事,使读者感到人类所有建功封侯、气吞山河的奋斗史,不过是一场虚无缥缈的梦幻而已。人的意志在浩瀚的历史中是苍白而无力的。这是典型的道家观念。
但是井上靖的无常观并不纯粹是中国的,其中还夹杂着日式的“物哀”的文化情调,而不仅仅是老庄道家的沧海桑田。如他在小说《敦煌》里写到赵行德和回鹘王女的爱情,两人的关系自始至终都没有明朗,整个故事弥漫着一层朦胧的伤感。
王女本是在城墙上等待自己死去的未婚夫,等到的却是赵行德。而赵行德说:“是的,我对你怀着爱情。恐怕也就是做你丈夫那个人活着的替身吧!”两人的交往犹如一场匆匆的梦境,而后来,赵行德对这个女子长久的,深沉的怀念,在战乱的背景下,明显有一种日本文化的短衡的、梦一般的韵味,悲凉,但是美好,给读者带来很纯粹的日式幻灭感。
据说幼年时,井上靖就对儒家思想很有兴趣,他读《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认为这句话其中一种寓意就是“世界在发展,其最好的象征就是江河中的水,历史在不断地发展,这样,人类就必须不断地努力。”这也是日本人对于中国文化普遍的一个看法,吉川英治曾于45岁时来到中国大陆,他写到自己的见闻时就说:中国的民性就像黄河流水一样,与天地合在一起,在渺茫与无限之中活下去。在井上靖晚年的作品《孔子》中,他力图接近孔子思想的内核,因为儒家思想讲求积极入世,所以他对人生的思考也转向了积极的一面。在小说中他高度赞扬了孔子热忱追求人生的尽善尽美,和自强不息、兼济天下的奋斗精神。他认为,“孔子的魅力在于对正确事物倾注的热情,对拯救不幸的人们,所具有的执著的意志。”
但同时,井上靖对《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名言还有另一种解读,即:“逝去的一切,犹如江河中的流水,完全埋没在往昔之中。”并认为后一种解释代表了日本人的观点。在他的《孔子》中,这两种解读是交错出现的,也就是说他作品中的儒家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中日混杂的结果。在《孔子》中,他反复论及的是这样的观点,可以明显地看出,这里面既有儒家思想的积极进取,也有日本文化的茫然若失的寂寞情怀。
而日本历史小说中所塑造的中国人物,往往都是中日文化的混血儿。在这些“中国人”的身上,我们能看到的是活生生的日本魂魄。
日本民族的民族性是硬朗刚劲的,这在小说中表现为人物的铁一般的性格。井上靖的小说《敦煌》中,朱王礼一进门见到回鹘女子一人站在屋里,他的两眼立即直勾勾地盯着她,口里不住地喃喃自语道:“果真不是一般的王女。”而回鹘女子则开门见山,直勾勾地回应:“从今之后就是这个人来保护我吗?”这种直接和坚硬,显然不是中国文化的产物。
可见,在以井上靖为代表的日本历史小说家中,他们笔下的中国文化实际是两种文化交错共生的统一体,甚至有时所谓的中国文化的部分,实际本身就是已经日本化了的。不管作家本身有没有意识到,这种混杂是客观存在的。
三、复杂的心境
宫城谷昌光曾在谈起自己的创作时说:“我写以中国古代为舞台的小说,并非要向现在的日本读者炫耀自己得到的知识。而是有一个强烈的念头,想弄明白日本究竟是什么,所以才写。”井上靖也曾说过,自己写作历史小说,是想要探求“人类种种欲望的根源和极限”。
在当代的日本,大众普遍的心态是对社会的不满和对改革的诉求,九十年代之前的昭和时代在日本人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痛,“愚蠢”,是包括宫崎骏在内的许多作家和艺术家对于那个时代的概括。在九十年代之后,由于经济停滞等方面的原因,日本的现状更加令国民感到失望,人们总是想要弄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日本?以及日本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在这样的呼声下,宫城谷昌光的小说大放异彩,尤其在中年读者阶层广受欢迎。宫城谷的小说以春秋时代的历史为蓝本,先后写了十个春秋战国时代的英雄和政治家。在他1995年前后出版的篇幅最长的小说《晏子》中,以晏弱和晏婴父子的生平事迹为中心,以齐国的兴衰为轴线,将当时齐国及晋、鲁、卫、楚、莱、郑、吴、莒等列国在史料和经书上出现过的有关重要人物、共六十余人都纳入了故事架构中。每章都讲述一个有关晏子的独立的故事,比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他面对楚王令他钻狗洞进来等一系列蓄意的羞辱,如何机智地加以回击,最后维护了自身及其国家的尊严。之后在《孟尝君》这部小说中,宫城谷昌光又采用了同样的笔法,紧紧围绕着孟尝君的出生、流浪、刀下余生、战场驰骋、养士三千、位极人臣等曲折传奇的经历,完全从正面塑造了春秋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的形象,将他写成了一个有勇有谋、重义轻利、富于人情味同时又才华横溢的人。
在中国史料记载中,中国人对这些千秋留名的人物的态度是客观而冷静的,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孟尝君:“好客自喜”,而对范雎这样的辩才,司马迁虽如实描写他的智慧和才略,但对他这类人凭三寸不烂之舌挑拨离间,进而获取官位的行为并没有什么好感。可是,在宫城谷这里,他的小说《青云扶摇》完全将范雎塑造为英雄豪杰,将口辩、复仇作为战国时代特有的时代精神加以表现,既写范雎的有节制的复仇,也写他的杰出的政治与军事才能。读这些小说,很明显可以感觉到,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态度已经到达了狂热崇拜的地步。他极其热衷于描写这些人中龙凤如何在昏庸无能的国君统治中使国家得以安全生存,并进一步建立太平安定的社会。赞扬他们如何以民为本、善于倾听民意、广纳贤言,并为此与政敌展开顽强的较量。在这种高度理想化了的以德、以礼、以法治国的政治故事中,宫城谷昌光实际是借这些人的形象塑造,表达了对理想的政治家和改革者的憧憬。而这正迎合了当代日本社会的普遍诉求,正如吉川英治文学奖的评委之一、作家杉本苑子所说:“应该让永田町(东京地名、日本政府所在地)的那些”不知羞耻的政治家诸公们“好好看看这本书。”宫城谷对于当代日本读者的魅力,大抵也就是在这里。
在这样一种心境下,日本历史小说作家以文化利用的方式,将中国变成了一个由旷世豪杰治理的理想国,中国的古代人物成为了日本人崇拜的政治偶像,再一次将这片土地推到了不知所踪的奇幻境遇里。
而作为当代读者心目中为普通人“寻根”的作家之代表,华裔作家陈舜臣又在中国找到了一种“人性的历史”。他的7卷本《中国的历史》正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作,这部作品既通俗又凝重,在梳理三千年中国历史的同时,重在表达他人性的史观——“人,唯其人,一贯追究人,这是自古以来的中国人的史观。”所以陈舜臣在写作时更愿意关注那些历史上的“小人物”。以此来达成对自我命运的思考,和为民族命运“寻根”的使命。
在陈舜臣的《秘本三国志》里,弱肉强食的东汉末年兵荒马乱,弱势群体的生存举步维艰,因此五斗米道教派成为百姓的精神归属,小说写教母“少容”,简直就是天下黎民的救世主,拯救万千百姓于苦海;不仅如此,她还能三言两语间,就左右了董卓、曹操、孙坚等天下霸主的思想意志与决策。相比于教众甚多,分支机构遍布全国的五斗米道,刘备,关羽,张飞都是配角。这样一本讲述三国故事的小说,篇幅过半,核心人物诸葛亮还不见踪影,《隆中对》则直接被删掉了。
作者的写作初衷是以弱势群体的视角,讲述百姓的生存和处世之道。相比于历史本身,更多的关注历史中每一个人的境遇,强调对个人的价值的尊崇。而且在小说中,多次流露出一种无根的感觉,小说人物无论主角还是配角,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更多的都是挣扎求存,试图找到自己的归属和意义。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当今社会中的芸芸众生,在大部分普通人茫然若失、不知心属何处的当代,他们的挣扎和困惑正是作者关注的重点。也正因为这种目的,陈舜臣将中国处理成了一个当代社会的现场,在这里无论英雄豪杰还是史上无名的小人物,都被卷入了当代人的精神困境中。小说人物活在遥远的东汉末年,思想中的忧郁和欢喜却都是现代日本人的做派。于是这样,古代中国又变成了当代日本的缩影,中国的古人成了当代日本的芸芸众生。
而在日本的历史小说中,写到中国的心境还不仅仅是政治寄托和人性追求,还夹杂着现代人对于理性、尤其是工具理性的摒弃情绪。
日本是亚洲较早实现了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国家,因此工具理性对人的异化现象在这里尤为严重。工业社会的文明已经对人产生了异化性的束缚,这遭到了新生代日本人的反抗,于是就有了井上靖的小说《狼灾记》中“化狼”的描写。
小说中的陆沈康本是一个杀尽无数匈奴的军人,他性格残暴,以杀戮为己任,在遇到匈奴女子之前,他几乎已经异化成了一个杀人机器。然而,一次偶然他与匈奴女人共处一室,两人萌生了爱情,但这在两人的社会文明守则中都是不允许的。开始陆沈康只好随时带一把刀在身边,谁发现了两人在一起就格杀勿论。匈奴女子见到情人认为与自己在一起是耻辱,便说“你把与我发生关系认为是耻辱。但是,在这件事上我也一样……我也要以刀来维护自己的耻辱,如果有人进入这房间,我要在你之前拿起刀来。”
最终两人突破了社会习俗的界线,以实际的行动展示了他们对于这种文明和理性的反抗:陆沈康和匈奴女人明知会被咒语变成野兽,但还是走到了一起。正如女人所说:“我本应为丈夫而死,可是由于前世的因缘,现在我想为你活下去,即使变成野兽也要活下去。”最后两人双双化狼,还袭击了来自文明社会的张安良。
小说的主题表现了当代日本人的精神诉求,即对于理性的不屑,和对冲破文明束缚的真实人性的追求。这样,故事中的中国实际就是当今日本社会的化身,主人公的精神和行为代表了当代日本人真实的反抗心态。
所有这些复杂的心境,使日本历史小说作家将笔下的中国塑造成了一个忽而现代,忽而理想的国度,作家用文字将中国转来转去,忽远忽近,随意放置,用以表述自己。此时书中的中国早已不是一个能够追溯的世界了,反而更像是一个人造的大舞台。这时,如果还要像日本作家大冈升平那样,纠结于“这是历史小说吗”的问题,实在是没有什么意义了。就像井上靖所反驳的一样:“我写的是小说,不是历史。”对于他们笔下的中国,我们则可以说,他们写的是小说,不是中国。
四、结语
日本历史小说作家群是一个不小的群体,且作者大都多产,他们以中国历史为蓝本创作的小说很多,近年来,在国内广泛翻译出版。许多人提出,在今天日本人的历史小说中,可以追溯古代中国的影子。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这种追溯和回望,得到的并不是一个历史上的中国,也不可能是一个真实的中国。中国文化作为日本人精神上的故地,在日本历史小说作家的笔下被重描和追忆,更多的是为当今日本社会的文化和精神诉求而服务的。他们所创造的那个长久以来留存于日本人梦中的、汉文化和日本人精神的“来处”,实际并不真实存在。阅读这些小说,我们踏上的所谓文化的“归途”,目的地只能在当代日本人的心里。而不是那个敦煌、不是那个长安,更不是那个中国。
【参考文献】
[1](日本)井上靖著.郑民钦译.井上靖文集(全三册)[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2](日本)司马辽太郎著.王学东译.项羽与刘邦[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09.
[3](日本)宫城谷昌光著.黄玉燕译.中外人物传奇书系·铁幕名相晏子世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4](日本)陈舜臣著.王昱星译.秘本三国志[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5]王向远.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王向远著作集(第四卷)[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6]王向远.华裔日本作家陈舜臣论(下)[J].励耘学刊(文学卷),2007.
[7]王向远.日本当代中国题材历史小说家宫城谷昌光[J].长江学术,2006,(04).
[8]李勇.日本历史小说家陈舜臣与〈三国演义〉的“变奏”[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9]王红国.井上靖的西域情节与其西域作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4).
[10]王珊珊.试论司马辽太郎的西域观——以〈西域行〉为中心[J].大众文艺,2011,(02).
【作者简介】
8.何处归途散文 篇八
飘落、不是春天的姿态,星辰、不是白天的花样,奢望、不是你该有的想法,等待、却成了你不该有的命运。
————题记
或许你居住在茅屋草舍,游历于山间田野,或许你居住在京城几环,行走在繁华世界。
很好的设想在脑海中出出入入多少回,连自己都觉的厌倦了,感受着这苍白无力的语言,尽力去抒写内心的孤独,我不断地充足自己的文学功底只是想在我还没有忘记我之前叙述出那个原本在路上不断前行的自己,可惜我用文字、语言、所表达的都是浅显的,也许是我还没有领悟文学、文字的内在涵义吧,又或是小学识字太少,造句太差,连自己浅显的感觉都表达不出来。我不断地努力,不断的.前行只是不想停,让自己在路上,一直走,一直走,我不知道这样的行走有没有终点,但我却没有想那么多,只想让自己一直这样走下去,即使这不是归途。
来去匆匆,一天不知道与多少人擦肩而过,也许你会回眸遥望,也许你还在张望前路的风景,但无论你在留恋不舍还是向往明天,却无论如何都暂停不了命运对你人生的播放。作为一个知道起点和终点的人,就无需在意这段旅途的长远。或许你应该省出一份时间用来胡思乱想,这样也就知道了孤独与迷茫对你的不离不弃,一条路一段旅途,无数个故事,亿万个情节,不要说你在乎过去,是一个怀旧的人,那是因为你看不到未来而已。今天是一个整体,是由昨天的碎片组成,组成今天的碎片是昨天整体的破碎,而今天的破碎是组成明天的整体的碎片,量未变,质未变,为何昨天不是今天?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条路,在路的这头看它是可以选择的,而在路的那头它却是必然的。前路模糊连影子都与你渐行渐远,其实这并不可悲,分离是必然的,相聚是肯定的,这就是一个由黑暗走向光明的过程,它是包含着离别、爱憎、孤独、选择于一身的过程。
这样一来,你或许看淡了周围的环境,而有点超脱世俗的感觉。然而你错了,你是活在当下的,不是在虚幻的世界,现实的世界就是现实,不吃饭你会死,不纠结你还会存在吗?当下的世界比现实还现实,人与人茅盾丛生,人与世界格格不入,人与自然碰撞不断。你没能适应当下的生活却也来不及了解,然而时间没给你机会,不断地在改变,你也不得不改变,偶尔追不上改变的脚步时,也会装作在与时俱进这就是途径过程中迷失方向的前行。
9.归途作文 篇九
天上一片漆黑,灯火通明的机场,灯光点亮了一条回家的道路,显得格外温暖。
微风中,一席红衣出现在眼前,你缓缓走下舷梯,晚风拂着你的脸颊,好似温柔又有几分迫不及待道上一句:欢迎回家。
回望在加拿大的三个春秋,一千零二十八天,你深陷黑暗,偏隐藏一点微光;一千零二十八天,你山重水复,望不尽长路漫漫;一千零二十八天,你辗转难眠,始终不忘大国重任。当你回到家乡,阳光也重新铺满心房。风浪难免,但你扬帆远航,无数次跌倒后坚定的站起来,你相信,强大的祖国在你身旁,此刻也就无比地坚强。你在最冷的夜,流淌着最热的血。
一个人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他没有见过阳光。你曾由光辉灿烂坠落深渊万丈,当你重回祖国的怀抱,一份初心不再囿于他乡高阁,一腔激昂情怀不再欲说还休。你让痛苦留在过往,让眼泪流淌在过去的时光,近乡之情恣意绽放出一身中国红,此时此刻,心花也对着秋日的朝阳怒放。你有坚定爱国的信仰,胸膛也永远滚烫。
有一种坚定,叫奋不顾身;有一种美丽,叫并肩努力;有一种浪漫,叫近乡情怯;有一种毅力,叫风雨无阻。你让我看见了中华儿女的骨气,面对不公与构陷之时,你始终没有想过放弃,而是深陷漩涡,心有所向。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到彩虹,而那些过去的,就会成为最美丽的一隅;没有一鲸坠落,怎能有万物滋生,而那失去的,就会成为最温柔的馈赠。
中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体人民一起脚踏实地,攻克难关,勇攀高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国家的力量成就了你的回国,我们既不“豁出去”以卵击石,也不“活下去”苟且偷生。舟虽晚,终归家,强大的中国,是每个中国人最坚强的靠山。没有什么力量,能租当中国前进的步伐。
10.茉莉花香里的迷失和归途 篇十
那是我高考后的某一天。
和几个好友聚餐回家的路上,遇见了王硕。高一那年他忽然离校,从此就人间蒸发了一般,再也没人知道他的消息。个子高了,头发长了,他看上去显得越发消瘦。
他冲我喊,彭家帅。
寒暄之后,他提议找个地方坐坐。两个多年不见的男孩子把这次重逢当作一种男人之间的相聚,上好的餐厅里一桌子美味佳肴,两三瓶美酒佳酿。
王硕从那年离校后就没再走进校园,先是在餐厅里打工,然后去了新疆拾棉花,后来又回到这里在一家网吧做网管。他举着酒杯讲起这些,似乎是在讲别人的故事,一脸平静。可是我的心里却异常酸楚,谁不知道当年学校里的王硕和彭家帅,那可是王子一般的人物。两个人的父亲都是做大生意的,车接车送,全身名牌,衣食无忧。
现在的彭家帅依然是王子,而王硕却在这两年经历了这么多。
我想知道这两年他到底是怎么过的,除此之外,我更想知道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可是我还没来得及问,就已经醉倒在桌前。
2
我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在王硕租住的屋子里。
墨绿色的金丝绒窗帘将阳光严严实实地挡在了窗外,昏暗的房间里一张双人床,一张简易的桌子。床头放着他留下的纸条,说他已经去上班,桌上有吃的之類的话。潦草的字迹一如当年。
起身去卫生间,正准备推门的时候,我听到里面有水声。卫生间的门虚掩着,我本能地透过门缝往里瞧。
一个女孩正在淋浴。她仰着头,莲花蓬头的水顺着她的脖子向下,流过挺拔的胸脯、小腹,径直向那一片花丛流去……
同时,一阵浓郁的茉莉花香直冲鼻子。
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看着一个异性的胴体,让我全身的血液瞬间像电击一般,汹涌起来。
桌子上的闹钟忽然响起来,将我惊醒。
我蹑手蹑脚地走回房间,捂上被子,任凭全身大汗淋漓。
3
王硕中午下班回到房间,看我还在昏睡,将我叫醒。
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是怎么又睡着的。我恍然以为自己做了一个梦而已,那个女孩只是梦里所见,并非真实。
直到在餐厅里吃午饭,一个穿着时尚的女孩走进包厢,对我笑笑,然后乖巧地坐在王硕身边,我才意识到早晨的那一幕并不是什么春梦,而是非常真实地发生了。
我端起一杯酒,对王硕和那个女孩说,初次见面,先干为敬。
王硕笑起来,对那个女孩说,你看,我这兄弟刚高中毕业,还是个毛孩子,一见你都紧张得不知道干什么了。
女孩叫左左,初中毕业后便没有再上学,一直跟着王硕。仔细看她,不过十七岁的样子,打扮得却异常成熟。那件缀着亮片的黑色无袖吊带,胸开得很低,低头吃菜时使得坐在对面的我总是不知道该把眼睛往哪放。
4
因为高考录取通知还未下来,做生意的父亲又不常在家,我觉得无聊,便常常去王硕的房子找他。
有时候左左也会在,我们三个人就坐在床上玩斗地主。
七月的天气酷热难耐,我和王硕光着膀子图个凉快。刚开始左左还有所顾及,时间长了,她似乎也不那么在意我的到来,有时候不穿胸衣便套个吊带,下身穿着超短的纱裙,盘腿坐在床上和我们一起聊天、玩牌。
有时候,玩得尽兴大家会手舞足蹈、拍拍打打。有一次,我不小心拍到左左的腿,因为这个无意的接触忽然感觉身体异常兴奋,甚至又一次想到那天早晨的一幕。
我刻意地掩饰这种感觉,怕王硕看出来。
5
我曾经试着一段时间不去他们那,可是心里似乎又特别期盼去那间小屋,看到左左。
后来有一次,我和王硕、左左出去吃饭,我们都喝多了,相互搀扶着跌跌撞撞回到屋子。我倒在床上便睡了过去,睡到半夜迷迷糊糊中听到有人在哼哼唧唧。我努力睁开眼睛,看到的是王硕和左左的一场缠绵。
那个夜晚我失眠了。
第二天早晨,王硕很早就出门去上班了。我闭着眼睛装着睡觉,左左懒洋洋地爬了起来,向卫生间走去。不一会儿,卫生间里响起了水声。
我忍不住爬起来,轻轻走到卫生间门口。门依然没有关紧,我又一次将眼睛对准了门缝,又是熟悉的茉莉花香扑鼻而来。
6
日子过得很快,当我发现我似乎对左左产生了一种说不清的情愫时,大学录取通知书发到了家里。父亲在当地最好的酒店大摆宴席宴请了很多亲朋好友。当我告诉王硕,让他和左左也过去时,王硕却毫无理由地拒绝了。我在他的眼睛里读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敌意。
他是不是已经觉察到了什么?
7
我开始忙碌起来。参加同学告别会、欢送会,去那些以各种各样理由邀请我和父亲的场合,拿回一摞一摞码放整齐的“开学礼”。就在我快要开学的时候,王硕给我打了电话,很急的样子。
当我赶到他屋子的时候,他正坐在床边抽着烟叹着气。王硕晚班的时候,几个混混在网吧闹事,砸了几台电脑。老板非要说他也要负一定的责任,让他赔偿一万元。
我听完,什么也没说,就给父亲打了电话,让他打一万元到我的银行卡里。
当我把钱放在王硕的手里时,我看到他的眼睛里有感激的泪花,可是还有一种东西,我怎么也读不懂。
8
就在我准备南下去学校报到的前几天,王硕打来电话说要聚聚。
坐在暑假第一次遇见他的餐厅里,同样是一桌子珍馐佳肴,同样是我们最喜欢的纯粮酿造,可是空气里弥漫了一种说不上的气氛。
左左坐在王硕身边,为他和我各斟上一杯。
就这样你一杯我一杯,不一会儿两个人都有了醉意。喝得太猛,我觉得头已经开始眩晕。也不知道是怎么被扶到王硕租住的屋子的,我只隐约记得有双手为我脱掉鞋子、袜子……忽然一双温暖的手环住了我的脖子,一阵熟悉的香味将我包围,我猛然睁开眼睛,似乎看到昏暗的灯光下左左赤身裸体躺在我的怀里。
nlc202309040650
我又看到了莲花蓬头的水在稀里哗啦地冲着左左的身体,顺着她光滑的脖子到她胸前,我的身体冲动起来……
9
当我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站在床前的是王硕。
我正要开口,王硕一言不发地将一摞照片扔过来。我拿起一张,大脑一片空白。
王硕……
我望着他,我听得到自己的声音在发抖。
是不是很想问我为什么?那么你听我讲一个故事给你。
10
几年前,当一个过着衣食无忧生活的男孩回到家的时候,发现家里一片狼藉。妈妈瘫坐在一旁目光呆滞,爸爸不见踪影。男孩才知道,原来父亲因为轻信朋友,被一纸假合同骗得倾家荡产,想不開的父亲没有给家里留一句话便从楼顶跳了下去。过了几天,男孩的母亲因为接受不了现实也选择了轻生。不过几日,男孩的生活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后来他才知道,那个害得他家破人亡的人正是他最好朋友的父亲。
回到家乡,他在那个好朋友每天必经的路上守候,他本想找到他然后将他绑架,逼好朋友的父亲前来赎人,杀了仇人为父亲报仇。可是,当他见到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却下不了手。
后来,随着两人的接触,男孩越发觉得好朋友是无辜的。本来他的心情已经平静了很多,只是有一天,当好朋友告诉男孩,他的父亲要在当地上好的酒店宴请亲朋好友时,男孩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如果自己的父亲还在的话,那么他也一定像眼前的好朋友一样享受这样的待遇。所以他拒绝了邀请,而且他发誓要报仇。
后来,男孩因为急需用钱,好朋友一个电话就拿来了他需要的钱,这一切只是因为好朋友有个有钱的父亲,而那个人,正是让男孩失去父亲的人。
男孩报仇的心更加急迫。就在这个时候,男孩忽然想起一次上早班忘记拿东西,折回屋子却看到好朋友正在偷看自己的女朋友洗澡,一直以来积压在心底的怒火一发不可收拾,他想到了一个绝妙的阴谋,既可以报仇,又可以解心头之恨。
毁掉仇人孩子的前程,毁掉仇人的名誉,是比让仇人死更狠的招数。
这一切都是你策划好的?
我忽然明白了王硕眼中那一丝自己曾经一直读不懂的东西是什么了,那是仇恨,是无法忘记的仇恨。
11
那天为我褪掉衣物的并不是左左,只是那一阵熟悉的茉莉花香让我迷失了自己。
当我站在新疆的棉花田前,看着这连成一片的白色棉海,我似乎读到了王硕曾经站在这里的感觉。我希望,他以后会过得好。
12
在王硕给我讲完那个故事之后,我拨通了父亲的电话。
不一会儿警察来了,王硕被带走,那些照片也通过法律程序进行了销毁。我说服父亲要为自己曾经的过失付出代价,父亲取消了对王硕的起诉,并主动承认了当年冲动犯下的错误。
在我送父亲走进劳教所的时候,我忽然觉得自己是个男人了。我向学校提出了休学,只身来到王硕曾经来过的地方,我想靠自己的努力挣些钱。
如果将来有一天,生活不再像现在这般殷实,我也可以像个男人一样挑起家里的担子,陪着母亲等父亲回来。
责编/毕春晖
E-mail: bchaa@163.com
微博网址: http://weibo.com/bchaa
11.归途作文400字 篇十一
我开始质问我自己是否还会相信,我莫名其妙地开始厌恶每一个人,我开始说服我自己从未相信过。再也不会谈论起从未有过的故事。
在北京暂时居住的这一段日子里,每一天天亮,我都会毫不留情地面对那些目光呆滞的人群。挤在深深悠长的空洞的地铁中,唯一拯救他们灵魂的是戴在他们耳朵上的耳机。时而发出激昂的音乐,时而发出舒缓的音乐。总之,他们得感谢音乐,感谢拯救他们灵魂却不求回报的音乐。
每一个人都在为了未来不停的积攒,至终,或许他们得到了许多,但他们失去的远远不止一条。我答应,要和一位姑娘一起去大理,去大理看天,看云,寻找那最原始的人性。捡起一片叶子准备离开,飘飘零零的生活总要有个归期。北京青年们,请珍重吧。生活没你们想的那么压抑,生存的尊严应该是你们自己得的,谎言是把刀,它抹杀了纯真。北京青年们,请停缓吧,生活没你们想的那么无可救药,生命的意义应该是由你们自己懂得。金钱是把杀人刀,它抹杀了人性。
他欣赏着,在一片充满势力而又无知的世界里,别人取消着他。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沉默,沉默是别离的笙箫。欢笑着,奔跑着。他说,他的未来被装进棺材。我说,你没有未来、拾荒的人们啊,快回来吧。飞舞,飞舞,飞。他醒来,我想我应该走了吧。
12.无限风光在归途 篇十二
无限风光在归途
作者/丁盛
又是一个周末到,回家的心情就是好。哈哈!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阳光挑逗着我的眼睛,向我发出春天的邀请。她将无限的热情倾洒下来,还同影子玩起了捉迷藏。影子可是玩捉迷藏的老手,忽长忽短,时左时右,嘻,看你怎么捉到我?
不一会儿,风儿也来献殷勤。他温柔地抚了抚我的发梢,就钻进我的脖子里挠痒痒。实在招架不住,连忙扣好风衣扣。
一颗老桃树轻轻拍拍我的肩,用他苍劲的骨干和枝头的繁花向我们诉说着过往的悲喜。绿叶听了,也为之动情,不禁嘘唏起来,发出簌簌声响。
路边几朵无名的野花在微风中舞蹈,我走近她们羞涩地问一声好,她们也轻轻点头宛若回应;天宇下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与地上的杂花相映成趣,一同组成了早春轻快的序曲。
不知是树叶矫情的叹息还是鸟儿兴奋的歌声,(作文大全 )惊动了草垛上休息的猫老大。它立刻睁开莹莹的绿瞳,拱起臃肿的身子,张开粉色的肉垫,不耐烦地咕哝几声,满脸怒气地向我们示威。直到我们以“喵喵”几声猫语赔礼道歉后,它才重新蜷起身子,缩着脑袋,继续做它鱼虾乱舞的`香梦。
身后传来一阵银铃般的欢笑,在这明净的春光里仿佛比水还要透明。回头一看,这些晚学归来的欢快小精灵又不知消失于何处。
妇女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块儿,拉拉家常,打打毛衣;男人们或是打牌或是下棋,不时传来阵阵喝彩。各家的狗也暂时放下保家护院的重任,在空旷的田野里打打闹闹。等散场的主人一顿批评教育后,才垂下耳朵悻悻地回家。
家家炊烟袅袅,户户窗内飘香:东家在做红烧肉,西家在做清蒸鱼,隔河的一家还在包春卷……一到周末,儿孙归来,老人们最是忙得不亦乐乎!
走着,走着,小道的尽头,一幢熟悉的房屋映入眼帘,屋顶沐浴在温晴的阳光中,小院静卧在悠闲的白云下。我微微一笑,加快了脚步,向那里奔去……
【教师简评】
写周末各种或愉快或枯燥生活的文章俯拾皆是,但完全以周末回家的一路见闻为内容的还真不多见。作者抓住了这个毫不起眼的写作素材,借此独特视角含蓄地表现了困于校园的孩子们对周末生活的热切向往。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看本文,作者笔下的花鸟人兽无不情景交融地传达着作者周末回家的好心情。虽然表达尚且稚嫩,但这种写法的尝试还是值得肯定的。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新联中学
13.归途不堪回首 篇十三
大年三十晚上,赵佑财终于和家人一起吃上了团圆饭。妻儿老小围坐一块儿,摆龙门阵,看春节晚会,其乐融融,温暖而幸福。那才是他的家,一个春节阖家团圆可以尽情玩耍的欢乐窝。
48岁的赵佑财是成都郊区的农民,这么些年一直在东莞打工,心里却一直牵挂着家。家里上有年近80岁的老娘,下有读高中的孩子,他告诉记者,尽管今年闹雪灾回家更难,但不管怎么样,一定要回家过年。
因为衣着不整,因为满身臭汗,无论是在商店,还是在交通车上,遭遇的除了白眼,就是喝斥。在都市处处低人一等,只有带着血汗钱以及给妻儿买的新衣服回到老家,面对亲人和乡邻,才能找到温暖和自尊;只有回到家,才可以无所顾忌地喝酒聊天放松疲惫已久的身心,就是喝醉了,怕什么呢,那就哭吧,让委屈一年的泪水尽情地流出来。
与家人团圆的那一刻,赵佑财知道自己是幸运的。因为这一个春节,很多人挤不上回家的路,还有些人是永远也回不了家了。虽然晚点十多个小时,但终究是回到家了。
后怕
大雪还在下,灾区在扩大,灾情在恶化,回乡之路,在风雪中断绝。
号称中国第一大动脉最为繁忙的京广线首先中断。铁道部预测,2008年春运旅客将达1.77亿人次,而大约每17个人中,就有一人途经广东。其中绝大部分要走京广线,高峰期的京广线每天往返车辆219对。
1月26日,在湖南郴州白石渡,坚持了两周的输电塔颓然倒下,京广线小水铺至马田墟区间的配电所跳闸断电……4小时后,深圳西开往湖南怀化的N582次列车,行驶到湖南耒阳时失去电力停车了……自此,京广线阻梗在郴州至衡阳段。京广线上的客车几乎全为电力机车,连锁反应便在所难免,到28日晨,京广线衡阳南北14个车站的供电也全部中断,大量客车搁浅。
就在这一天,赵佑财挤上了T128次东莞开往成都的火车,尽管挤丢了给媳妇买的新衣服,自己的鞋子也挤张了嘴,可看看那些被扔在站台上的“难友”们,擦过满脸的汗水,也释然了。
火车驶出了广东,终于可以回家了,赵佑财心里是激动的。
直到江西戆州段,火车就渐渐慢了下来,直至停滞不前。赵佑财和其他乘客焦急起来,他们害怕被困在铁路上。乘务员开始安慰,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前方在修路,请耐心等待!”过了好久,等到列车终于启动的时候,赵佑财的眉头才舒展起来。
可是走了不到20里路,又停了下来。赵佑财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儿。几个小时后,车又开动了。就这样,走走停停,仅仅在江西段,就耗费了整整一天。
列车终于进入湖北段,赵佑财以为情况会有所好转,但情况依然如故,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在晚点十几个小时后,终于到达成都。
那时候,赵佑财看过新闻,才知道火车一路的艰险,想起那些还困在车站的人们,他暗自庆幸起来。
绝望
第一场和第二场大雪持续了半个月,从27日晚至28日前后,第三场大雪甚至暴雪又袭向早已不堪其苦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等数省市,各地纷纷在28日先后发出了最高等级的暴雪红色警报。
这些省份的陆空交通,几近瘫痪。
铁路的 “兄弟”公路,跟铁路成了“难兄难弟”。
贵州的一辆大客车滑入了40米深的峡谷,致使25人死亡;广西402条公路3258班次停运,灌阳县201省道封闭,上千车辆被困广东;京珠北高速公路和粤赣高速公路封闭,被堵的车辆一眼望不到头。
24岁的打工仔杜登勇的女友也被困在了京珠北高速公路上。杜登勇被迫走上了 “千里”雪地寻女友之路。
杜登勇是湖南省慈利县人,4年前到深圳打工。因为请不到假,只能留在深圳,20岁的女友周永红则在1月23日坐上了深圳到老家的汽车。
两天后,杜登勇得知女友被困湖南,而且感冒了,很严重。
杜登勇急了,狠了狠心,放弃了两个月的工钱也放弃了工作,向老乡借了500元钱,立即坐火车赶到广州,再转乘汽车奔到了韶关。
1月27日晚,京珠高速已被封闭,此时,杜登勇的女友已经到了湖南株洲。杜登勇一咬牙决定:连夜动身走路到400多公里外的株洲营救女友。
当晚10时,杜登勇背着包上路了。高速路上,没有车,也没有人,除了杜登勇。雨雪不停地打在他的脸上身上,裤子湿了半截,雨水淋湿了衣服,衣服结成了冰,头发满是冰霜。寒风逼迫让他加快脚步,他知道,如果停下休息睡着了,就可能被冻成“卖火柴的小女孩儿”。
“就是爬我也要爬到她跟前”,杜登勇不停地催促早已疲惫的双腿,向前,再向前……
16个小时后,他终于走到了京珠高速山外山大桥附近。在这里,他遇到了《南方都市报》记者林劲松。
林劲松将杜登勇送到京珠高速公路韶关梅花收费站。当地的最低气温已降至零下4℃,天空一直飘着雨,梅花到郴州,还有100多公里。
1月28日下午6时15分,杜登勇不顾林劲松的极力劝阻,又沿着高速公路向湖南方向走去。
林劲松担心杜登勇的安危,不时地与他保持着手机联系。
经过连夜赶路,29日早晨9时许,杜登勇抵达湖南宜章县城。在那里,他碰到了两个步行回家的常德老乡,他们结伴同行。
下午6时许,终于来到了郴州。那两位同乡请他到饭馆吃了自他出发以来的第一餐热饭。此时的杜登勇,已经支持不住了。林劲松获悉后,立即委托郴州的朋友,把两天两夜没有睡觉的杜登勇安置在一家旅馆里。
30日上午11时,林劲松赶到郴州,见到了躺在床上的杜登勇。他连说话都已十分困难。他还在不停地拨打女友连续3天无法接通的手机。
依然无法打通,杜登勇更加焦躁。
直到下午3时许,再打,女友的电话终于通了,电话里,传来了女友的哭泣声……
杜登勇谢别林劲松,再起程,奔女友而去。
1月30日晚,京珠高速仅湖南段就滞留车辆1万多台,滞留人员3.7万。至31日上午8时,仅深圳公路客运企业就有66辆车2000多名乘客堵塞在湖南、京珠北等地,最长滞留时间长达8天,一些人陷入了绝望的境地。在湖南湘阴渡镇的一辆客车,断粮3天,车上还有一位68岁的老人,同样饥饿了3天。傍晚,气温降到了零下,路上的冰层厚达七八厘米,天上还飘着小雨,公路两旁的指示牌和栏杆上,都悬挂着十多厘米长的冰溜子,路旁茶杯粗的小树,多被冰雪拦腰压断,很多人绝望了。
穿透狂风暴雪而来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无线电波。在这场灾难中,广播成为了他们与外界联系的最重要的纽带。
“中国之声”是其中最早介入营救的媒体。
1月20日,第二场爆雪来临,在贵新高速公路上,数十名乘客滞留几天几夜。他们打电话呼救,始终盲音;下车逃生,四面风雪;躲在车里,已经粮尽水绝。那时,啼饥号寒之声不绝于耳,患了感冒的乘客,咳嗽声一声紧似一声,惊恐、慌张、焦躁、愤怒的气氛,在车厢内蔓延……忽然,一名乘客想起了“中国之声”。
接报后,“中国之声”的主持人立即想方设法与贵州省交警总队取得联系。当地交警马上奔向现场,伸出了援手。
1月21日,“中国之声”推出了48小时不间断的特别直播《爱心守望风雪同行》,上百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编辑与记者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工作,他们全力关注着滞留在公路上的司乘人员和旅客,协助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实施有效的救援,并在第一时间向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汇报灾情。
累病了,吞几片药,又开始了工作……
突围
此时的广东,民工返乡潮也在高涨,据官方通报,广州已有17万余旅客滞留。为防意外,1500名警察在广州火车站分三道防线驻守各个临时候车棚,还有 4000多名武警、公安进驻广州火车站周边维持秩序。但场面依然混乱。
在广州火车站的数十万旅客正在上演“死也要回家”的悲剧。其中有广州做电脑生意的黑龙江人张文革。来广州8年的张文革已经有6年没有回老家了,70多岁的老父亲,最近摔了一跤,让他更加惦念。今年,他是铁了心地要回家。
因为京广铁路湖南段电力中断,警方在1月26日中午,就封闭了火车站广场东往西的公交车道,13时30分,又封闭了火车站广场环市西路东往西路段机动车道;下午2时,春运应急预案紧急启动。在此后的几天里,数以十万计的民众,就拥挤在这片弹丸之地。
1月30日,温家宝总理在广州火车站探望滞留旅客,并承诺说“我们一定能让大家在春节前回到家”。当晚,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宣布,京广铁路线运输秩序基本恢复,运输能力已大幅提高,铁路机构正全力运送旅客返回家园。
1月31日,媒体刊登了广铁集团的通稿:京广南段铁路运输能力基本恢复。力争在今后5日内完成广东地区所有持票旅客输送。深受鼓舞的民众,便涌向了本已人满为患的广州站。2月1日,广州火车站滞留旅客骤然增至50万,张文革和妻子就在其中。
早上8点,张文革和妻子坐地铁赶到广州火车站。他们的票是K302 空调快速21时56分去江苏徐州的,京广线阻断,只能转道了。眼前黑压压的一波又一波的人潮,把他们吓了一大跳。本能地想退却,但如潮涌而来的人流,把他们推向了前方。
看不见站务人员,只有武警在忙碌。张文革一边使劲扯着妻子,一边踮脚查看该奔哪个方向排队进站。可是看见的全是密密的脑袋和惊慌的眼睛。
一个原来的购票大棚,被武警守护着,成了避难所。几天来被挤晕的1000多妇女,多安置在此。
中午,天下起了雨。张文革只好用包裹为妻子遮挡,不一会儿工夫,自己就被浇透了,不停地打着冷颤。
火车站广场周边地区是人群最密集处,大批来自各地的旅客,汇集在此,等候进入车站广场。距离火车站广场100米的区域,拦着铁栏杆,由数百名武警,死守着。只有进入火车站广场,才算进入了正式候车区。
等候的队伍以最缓慢的速度前进,等张文革和妻子接近栏杆时,天色已暗。他拼命地前推后挤,终于抬起了手臂,一看已经18时30分。距离开车还剩3个多小时!
往前一看,还是人山人海。他的脑袋轰地一下,炸了,随后,高声喊了起来:“快点放人啊!” 人群中有人愤怒附和,接着,人群拼命向前拥挤起来。武警的封锁线,转眼被冲得摇摇晃晃。再接着,就被开了口子。人群疯狂地涌入了……
有人被挤倒了,有人昏倒了,有人在喊“包掉了”,有人在喊“救命”,有人在喊“死也要回家”……就是没人停止拥挤。
张文革和妻子,从入口进入,正在往第二道防线的方向靠。突然感到脚下踩到了滑腻的东西,一阵恶臭袭来,低头一看,脚前脚后满是大小便和垃圾,他感到阵阵的恶心。再往前挤了几米,两三百武警把守的第二道防线,已经清晰可见。
当火车开动时,张文革和妻子刚刚挤上火车几分钟。挤到位置上,他们都瘫了。看着素爱洁净却同样蓬头垢面的妻子,张文革不知道应该哭,还是应该笑。
死亡
当那些焦急等待着回家的人群喊这“死也要回家”的时候,有些人竟真的再也回不了家了。
2月2日晚上11点,广州市公安召开紧急新闻发布会,向媒体通报,当日凌晨广州火车站广场周边地区发生了一起旅客伤亡事故,17岁的湖北监利女子李红霞死于拥挤。她成为首名在广州火车站的人海中因踩踏而失去生命的乘客;紧随其后的是李满军。
李红霞是广州市番禺区某钟表公司的员工,2月1日,她和曾祥均等8名同乡,抵达广州火车站,准备赶当晚8时的火车回湖北老家。
当天,火车站候车的旅客已达40多万人,潮水般的人群推搡着拥挤着。下午3时,李红霞与同乡被失散,她被挤到环市西路省汽车站外路段。
晚9时许,省汽车站外路段的人群加快向火车站广场方向涌去,李红霞被挤倒在地,曾祥均也遇上了同样的厄运,现场执勤民警发现后,把他们从人群中抬出,送到火车站广场医疗点抢救。幸运的是,曾均祥很快苏醒了,而不幸的李红霞仍处于昏迷状态,被送往广州陆军总医院抢救,2月2日零经抢救无效,宣布死亡。
与李红霞在同一天遇难的还有李满军。
2月1日,32岁的李满军携女友张池爬上了车站的天桥,他们已经滞留了4天。他以为,只要跳到火车上,就能上火车回家,跟张池订婚,然后结婚生孩子,过幸福的生活。当他跳下十几米高的天桥,落在车顶后,立即就仆倒了,接着,他的衣服开始冒烟,着火。
张池见状,不顾一切地跳了下来,她试图施救。结果是自己腰椎和脚踝骨折。
2月2日凌晨5时20分,李满军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