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之路

2024-09-24

公共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之路(精选8篇)

1.公共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之路 篇一

高职院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探讨

高职院校图书馆一切工作都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其特点也是随各校状况而形成的.为更好的完成图书馆的职责,更应强化个性化信息服务.

作 者:傅亚男 作者单位: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10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7)分类号:G25关键词:高职院技 图书馆 个性化 信息服务

2.公共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之路 篇二

在倡导全民读书、终身读书, 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环境下, 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更加突显。全心全意服务于社会, 致力于满足读者对知识、信息的需求, 推动全民学习, 是当代公共图书馆的历史使命。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和人们文化消费的日益增长, 公共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方式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如何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满足各种读者的不同需求, 成为公共图书馆面临的新课题。

个性化服务是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手段确认读者利用图书馆信息的自由选择权。即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 自由地定制自己的信息需求条件, 也就是自由地决定哪些信息可以进入自己设置的个性化页面。个性化服务的基础是现代化图书馆, 其基本特征是馆藏的数字化、存储容量的海量化、信息传递的网络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化。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服务, 使读者能够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手段, 通过一个或几个数字图书馆节点, 经过一定授权, 动态地、按自己习惯的方式获取与自己的需求相符的信息。

一、个性化服务促进了图书馆价值的深化

在馆藏数字化阶段, 公共图书馆已经建立的内容检索系统仍然处于现代信息服务的初级阶段, 系统只能按照用户提出的查询指令在海量信息资源中查找符合条件的对应内容, 再把检索结果组织起来返回给用户。而这样的检索结果往往存在相当多的无关信息和漏检, 仍然需要用户对检索结果进行人工筛选才能提取出对他有用的信息。也就是说, 在这个阶段信息服务仍然处于“人找信息”的形态。个性化服务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由“人找信息”进入“信息找人”阶段, 大大促进了读者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便捷性。这是因为, 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和智能化技术把读者信息需求组成过滤条件, 将资源流中符合需求的内容提取出来为读者服务。这样过滤之后, 每个读者都可得到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的有用信息。相应地, 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中便形成一种对不同读者提供不同信息的新形态, 即个性化主动服务的形态。在这种服务中, 读者不必如传统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那样自己搜索和筛选信息, 只要正确地输入自己的信息需求条件, 便可以通过网络得到来自图书馆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有用信息。而在图书馆方面, 在运用网络技术筛选、整合信息资源并将有用信息提供给相应读者的过程中, 形成了“信息找人”的新型服务形态。

二、个性化服务体现了信息服务机构对读者主体地位的确认

个性化服务的核心就是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一切以人为中心来衡量, 人是一切事物一切行为的价值标准。而当代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正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这一价值追求。在信息服务由“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转变中, 一方面,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另一方面, 服务对象的角色由无差异的平面化的读者群向有血有肉的、有着各不相同的情感诉求与信息需求的个体转变, 这种转变是一种主体性的提升。在这种转变中, 读者作为信息需求者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与强化。个性化服务就是承认读者信息需求的个性化, 即承认读者是情感丰富、思想内涵各不相同的主体, 并在这一前提下为其提供内容各异的信息服务。个性化服务在实现“信息找人”的主动服务时, 必须先确认不同读者的不同信息需求。在读者向系统输入自己的信息需求条件时, 系统在确认每一位读者的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其主体地位的确认。这种确认, 就是尊重读者的主体性, 也就是尊重读者的个性化人格, 尊重读者这一主体的个性化需求应得到满足的权利。

三、个性化服务实现了对所有读者的信息消费平等权的确认

对读者的主体地位的确认, 对读者的主体性的尊重, 其前提就是对不同主体之间的平等地位的确认。个性化服务语境下的主体只能是相互对等的个体的人, 只有承认个体之间的平等, 才是真正体现人的主体性。个性化服务在根据不同读者的不同信息需求提供相应不同内容的信息时, 即表现了对读者平等权的尊重。个性化服务就是承认读者信息需求的个性化特点, 并通过提供相应个性化的信息予以确认。这样, 个性化服务就在信息服务中表达出对读者利用信息的平等权的确认:它通过信息服务确认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定制和享用适合于自己的信息资源, 确认在个性化服务的系统平台上每一个信息需求的主体都是平等的。系统平等地面对每位读者的个性和特点为其选择并传递所需的信息资源, 并根据读者的需求变化动态地更新资源和服务内容。而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兴趣、爱好及其相应的信息需求平等地利用这一服务, 定制个性化的界面, 准确、便捷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李勃.个性化服务——读者服务人性化的最佳体现.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5

3.公共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之路 篇三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老年读者服务 人性化服务 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209-01

2014年4月19日,窦玉沛副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国内超过60岁的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已有2亿之多,在全国总人口中的占比为14.9%;同时,老年读者也成为一个非常庞大的公共图书馆读者群,如何有效满足老年读者的需求,为老年读者提供人性化服务,成为现代公共图书馆员们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1 公共图书馆内的老年读者类型分析

第一,求知型。对于求知型老年读者而言,多为退休的职工和干部,其中包括教师、科技人员等。这一类型的老年读者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与时俱进,不断地充实自己,以便于能够更好发挥个人的余热;他们有共同的理念和认识,即活到老、学到老。

第二,应用型。对于应用型老年读者而言,他们去公共图书馆的目的在于探寻生活中的疑难问题,查阅的资料往往具有针对性特点。比如:一位应用型老年读者每次到图书馆以后,首先要看的就是益寿文摘以及相关最新资料,在他看来,到图书馆的目的就是从可找到的资料中了解心脏病方面的知识和应对措施,现在每天来图书馆读书看报成,已然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

第三,消遣型。对于公共图书馆而言,较之于其他场合,环境相对比较安静、舒适,比较适合老年人静修,对于那些喜静不喜动的老年读者而言,算得上是比较好的去处了。同时,图书馆书内还有内容丰富的报刊和杂质,可以使他们在消遣的同时了解国内外大小事情。

第四,问题型。实践中可以看到,有部分老年读者比较自我,个人中心主义倾向非常严重,常常以个人的习惯和行为标准对别人进行衡量,因此容易在图书馆内与其他的读者发生口角或冲突。比如:有人喜欢将自己情有独钟的报纸、刊物等都拿到自己身边,其他人无法及时享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有的老年读者则喜欢就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从刊物上看到的热议话题进行激烈的争论,而且声音比较大,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安宁;同时,还有一些老年读者个人卫生搞的好或者不注意,浑身是味,甚至抽烟,难免会招来其他读者的侧目回避。

2 公共图书馆老年读者人性化服务策略

基于以上对国内各类公共图书馆内的老年读者类型分析,面对各种各样的老年读者,要想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最重要的就是要以人性化服务理念作为指导,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2.1 配备高素质、有责任心的服务人员

从实践来看,公共图书馆中的老年读者通常表现为动作迟缓、表达含糊等特点,所以对他们提供服务时,一定要有耐心和责任心。因此,在配备老年读者服务工作人员时,要求其必须具备高素质,同时还要关爱老人,善于揣摩老年读者的心理,能够与老年读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打成一片。对于老年阅览室、活动室而言,建议由老年读者自我管理。有些老人刚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奉献余热的愿望依然非常的迫切,于是可招募身体条件和综合素质良好的志愿者作为义务馆员,负责一般管理工作。通过该种方式,不仅可以使他们能够及时发现和体现自身的价值,而且还能与公共图书馆有些地融为一体。在此过程中,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向社会招募一些志愿者、义工,尤其是高校大学生,为老年读者提供义务服务。图书馆人员数量通常比较少,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若能吸引广大志愿者,则即可解决图书馆人手不够的问题。同时,还要广泛听取前来接受服务的老年读者的意见、可行的建议;对于老年读者而言,由于他们渴望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因此在公共图书馆工作过程中,除应当为广大老年读者提供耐心、细致的优质服务外,最关键的是要做一个聆听着。比如: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以及老年读者的要求,在馆内醒目的位置设意见簿、意见信箱,让老年读者在图书馆中能够感到受人尊重,有归属感。

2.2 具体的人性化服务方式

对于广大老年读者而言,较之于普通的尤其是年轻的读者,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行动不便、体弱多病;心理层面上,通常忿忿不平,更多地希望他人给予自己尊重。公共图书馆应当在服务过程中充分体现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为广大老年读者提供人性化服务。第一,在图书馆阅览室内为老年读者们配备专用暖水瓶、老花镜以及放大镜和记录用纸笔等。第二,为了能够有效缓解老年读者阅读较为集中的压力,应当适当增加流通率相对较高的一些书、刊报复本,以免因读者相互争而引发冲突。第三,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送书上门服务。实践中,为了为那些有阅读喜好和愿望但身体条件不允许去图书馆的老年读者提供人性化服务,建议采取送书上门服务活动;同时,还可以专门配备流动书车,以便于为偏远、或者经济条件相对比较落后地区、敬老院等区域的老年读者送书上门,给他们带去我们热情的服务,使他们能够有效享受到公共图书馆提供的各项人性化服务。

2.3 为广大老年读者提供朗读服务

对于老年读者而言,通常会有听力、视力功能性障碍,实践中可为这些读者提供朗读服务。由图书馆内的工作人员、志愿者组成一个轮流朗读服务团队,朗读时间在30~60分钟之间,可采用的朗读的方式:(1)一个大房间内组织20~25人,为他们朗读连环画剧、民间传说以及故事等;(2)让个别老年读者在小房间力,为他们朗读所选图书。为避免出现朗读疲劳问题,大约1小时的时间,就要加入儿歌、老歌曲等。当放起了歌曲以后,部分对书没有兴趣的人就会参与进来。实践中可以看到,采取朗读服务模式,不仅可以有效解决老年读者自我阅读难的问题,而且丰富了老年读者的精神生活。

3 结语

总而言之,公共图书馆老年读者服务是一个社会性的研究课题,关系着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计民生的发展,因此应当加强重视。在图书馆服务过程中,应当不断更新服务理念,采取人性化的服务模式,使老年读者能够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胡霞.关于公共图书馆老年读者服务工作的探讨[J].创新科技,2013(10):70-71.

[2]周荣红.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群文天地,2013(8).

[3]徐萍.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中应如何体现人文关怀[J].科技风,2011(21):228.

[4]隋营.谈图书馆应如何为老年读者服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3):240.

4.公共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之路 篇四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信息管理得到了逐渐的完善与发展,并且为了逐渐满足其多样化与个性化的需求,一定要加强图书信息管理个性化服务工作的展开,实现图书管理内部与外部的多样化,促进图书信息管理方式的发展与创新。本文主要对个性化服务运用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图书信息管理个性化服务平台的构建。

现阶段,图书信息管理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国内一些部门已经开始进行了很多开发性的研究与技术性的研究。这些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在图书信息与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多媒体检索系统、在图书信息管理中融合现代服务技术、达成数字图书的集成与共享。因此,只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才可以接受更多的新知识、新视角、新理论,进而不断挖掘图书信息管理的内在规律与管理方式,实现图书信息管理流程与机构的重组和优化,简化其内在结构,提高外部服务的多元化,构建新型的图书管理方式。

一、个性化服务运用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个性化服务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并且在很多领域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现阶段,大部分个性化服务均是由Portal形式提供的整合入口,同时为使用人员提供更多的服务,现今,在商业环境中,此种服务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概念上,个性化服务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接受,所以,在图书信息管理中运用个性化服务并非难事,大部分My Library@XXX也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服务系统。然而,这种形式的个性化服务和以协助学术研究的核心的个性化服务并不相符,所以,在图书信息管理中,要想有效提供个性化服务,就一定要对其学术资源进行一定的分析与审视,并且和有关研究人员进行讨论,采取弹性技术对单一化入口进行整合。

现阶段,个性化服务对信息化系统与因特网不再是新概念。在Windows系统中,早就已经具备了“我的文件”等用语;MSN中有My MSN;Yahoo中有My Yahoo等。所以,在图书信息管理中有效运用个性化服务,就要加强相关服务项目的提供,比如,My Library@Lehigh、My Library@NCState等。尽管部分图书信息管理开展了个性化服务,但是大部分均为行政服务、一般性资源,只是提高了图书信息管理的使用效率,并没有涉及很多真正新颖、个性化的服务项目。由此可以看出,怎样在图书信息管理中运用个性化服务,采用弹性系统框架实现图书信息管理的个性化服务,已经成为了工作的重点内容。

二、图书信息管理个性化服务平台构建

(一)个性化服务平台框架

针对图书信息管理来说,其主要就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有关业务展开系统化的管理,进而保证读者可以及时获取需要的信息,实现信息技术在图书馆服务面与应用面的逐渐扩展。现阶段,大部分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和其自身业务均有着一定的联系,比如,借书、还书等管理业务。真正现代化的图书信息管理应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进行不断的延伸。从时间角度而言,图书信息管理可以对图书有关信息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管理;从空间角度而言,可以由图书馆内部延伸到有关图书馆中,甚至可以延伸到供应商等方面。

在图书信息管理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时候,需要承担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一定要面向全体读者,并且为其提供一种自助式的图书资源服务;其二,提供科技文献查新与跟踪服务等项目;其三,实时提供标准与专利检索服务。这里主要以WEB Service技术为基础,根据图书管理服务有关内容与方式,构建图书信息管理个性化服务平台。

此平台主要就是在图书信息管理服务的基础上,提供一些个性化、自动化的服务,为图书信息管理中心和读者之间的交流提供规范化环境。此平台根据逻辑结构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分别为资源层、业务层、应用层,其主要分析如下:

1. 资源层

针对资源层来说,其中包括的所有共享资源库主要就是为整个平台提供一些相关图书信息,并且是整个系统运行管理的信息储存中心,同时也是整个平台的信息承载着,为图书信息管理个性化服务平台的构建,提供了一些应用服务资源。资源层主要就是借助了WEB的服务机制,根据WSDL,达成了图书信息管理中心相关信息的统一与封装,同时利用相应的服务接口,向业务层进行统一的发布,为读者提供共享与应用服务。

2.业务层

针对业务层来说,其主要是在松散耦合平台框架的基础上,展开动态加载,并且开展服务项目的运行过程,比如,各部门应用服务接入、信息资源库共享、信息中心办公自动化等,所以,可以将业务层看成是体现个性化服务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面向读者的终极层面。业务层主要是借助服务控制接口,利用消息逻辑方式达成对资源层控制单元的调度与管理,并且为应用层提供相应服务配置、服务匹配、平台管理、UDDI注册等多种服务。

3.应用层

针对应用层来说,其是整个服务平台的最上层,同时也是此服务平台的消费者,应用层主要包括读者服务,以及有关业务部门终端服务,并且在此基础上,构建各种应用服务。除此之外,应用层还可以为平台开发、平台评估、异地协同制造等工作提供支持。

(二)图书信息管理个性化服务平台运用

以自助式图书资源检索借阅服务为例,对某高校图书信息管理个性化服务平台运用展开相关的分析,此校图书馆主要分布在市区的两个校区内,并且和省内其他高校图书馆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业务联系,利用图书馆信息平台,在校本部图书馆和分部图书馆之间利用WEB Service技术提供个性化服务,选用XML展开数据交换,保证服务提供的可靠性。原来读者在查询图书馆数目的时候,需要登录不同系统展开相关的查询,因为系统相对分散,浪费了读者的时间,并且无法对整个系统展开有效的查询与网上互借。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应用服务中开发WEB服务适配器,同时在分部WEB服务适配器端建立统一的身份认证,让所有读者均可以在一致的条件下完成相关操作,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数目查询,还可以进行网上互借,有效实现了个性化服务的全面运用。

结束语

5.论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 篇五

论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

从人文素质教育和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内涵谈起,从不同的角度对以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方式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进行探讨,并对将二者横向贯通进行研究的前景予以展望.

作 者:符早雯 胡兆芹 韩芳祯 FU Zao-wen HU Zhao-qin HAN Fang-zheng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湖北,宜昌,443002刊 名: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GANSU LIANHE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925(3)分类号:G722.2关键词:个性化服务 人文素质教育 高校图书馆

6.公共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之路 篇六

本标准规定了图书馆服务资源、服务效能、服务宣传、服务监督与反馈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县(市)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街道、乡镇级公共图书馆以及社区、乡村和社会力量办的各类公共图书馆基层服务点参照执行。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0001·1 标识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一部分:通用符号 建标108-2008 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

建标[2008]74号 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y)由各级人民政府投资兴办、或由社会力量捐资兴办的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图书馆,是具有文献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存储、传播、研究和服务等功能的公益性公共文化与社会教育设施。

3·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架构,其建设原则是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体现出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捷性的发展定位。3·3 服务资源(service resources)公共图书馆在开展服务过程中所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主要包含了硬件资源、人力资源、文献资源和经费资源。3·4 服务效能(service efficiency)公共图书馆投入的各项资源在满足读者和用户需求中体现的能力和效率。3·5 区域服务人口数(regional service population)各级公共图书馆所在行政区域的常住人口数。3·6 呈缴本(legal deposit copy)根据有关法律或法令规定,出版者每出版一本新书刊都要免费呈缴一定的样本给指定图书馆,这种制度称为呈缴本制度,所呈缴的样本为呈缴本。3·7 文献提供(docum ent supply)也可称文献传递,是指图书馆或其他文献收藏机构根据读者要求,利用互联网、电子邮件、邮递等方式为本地或异地的读者直接提供所需原本文献和复制文献的服务形式。总则

4·1 为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改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条件,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和管理效益,制定本标准。4·2 公共图书馆服务是指公共图书馆通过各类资源和自身专业能力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对知识、信息及相关文化活动需求的工作,其基本服务应当免费。

4·3 公共图书馆服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就近、便捷、可选择、温馨的服务,不断改进服务质量,统筹兼顾服务资源、服务效能、服务宣传、服务监督与反馈,促进服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4 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包括所有公众。应当注重培养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并努力满足残疾人、老年人、进城务工者、农村和偏远地区公众等的特殊需求。

4·5 本标准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全国性统一标准,是检验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与管理的尺度,是评估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的依据。

4·6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除执行本标准的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相关国家标准和规范。服务资源

5·1 馆舍建筑指标

5·1·1公共图书馆设置布局应遵循普遍均等原则,选址要考虑服务半径、服务人口等因素,并应按建标[2008]74号———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执行。服务人口是指公共图书馆服务范围内的常住人口。

为了保证读者阅览空间和图书馆为读者服务能力,总建筑面积、阅览室用房使用面积的比例、总阅览座位数应按建标108-2008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执行。并为残障读者的无障碍服务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5·1·2 建筑功能总体布局

公共图书馆建筑功能总体布局应遵循以读者服务为中心,与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相适应,做到分区明确、布局合理、流线通畅、安全节能、朝向和通风良好。

少年儿童阅览区应与成人阅览区分开,宜设置单独的出入口,有条件的可设室外少年儿童活动场地。视障阅览室宜设在图书馆本体建筑与社会公共通道之间的平行层。5·1·3 电子信息设备 5·1·3·1 计算机

公共图书馆应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专供读者使用。各级政府应支持图书馆配备与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信息技术设备。所需计算机数量见表1。

表1 公共图书馆计算机设备配置及用途指标

等级 计算机总数量(台)其中:读者使用计算机数量(台)其中:OPAC计算机数量(台)省级馆

100以上

60以上

12以上 地级馆

60以上

40以上

8以上 县级馆

30以上

20以上

4以上

注1:省级馆包含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级图书馆;地级馆包含地(市、地区、盟、州)级图书馆;县级馆包含县(市)级图书馆。

注2:OPAC(Online PublicAccessCatalogue)指在线公共检索目录。5·1·3·2网络与宽带接入 公共图书馆网络与宽带接入,是为读者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的基础。网络与带宽接入指标见表2。

表2 网络与带宽接入指标

等级

互联网接口

局域网主干

局域网分支 省级馆

≥100兆

≥千兆

≥百兆 地级馆

≥10兆

≥千兆

≥百兆 县级馆

≥2兆

≥百兆

≥百兆

5·1·3·3 信息节点

信息节点指在馆内与局域网或互联网连接的计算机网络接口,阅览室的信息点设置应不少于阅览座位的30%,电子阅览室的信息点设置应多于阅览座位数。有条件的可提供互联网无线网络接入服务。5·2 人力资源 5·2·1 人员要求

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受过专业训练、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读者服务工作中应平等对待所有公众,尊重和维护读者隐私。工作人员须挂牌上岗,仪表端庄,使用文明用语,热忱并努力为读者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服务。5·2·2 人员配备

公共图书馆应配备数量适宜的工作人员。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占在编人员的75%以上,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公共图书馆要配备熟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专业技术人员。

公共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并从事相关业务工作的人员: 具有助理馆员等各类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具有图书馆学专业(或图书情报专业)专科或以上学历;

非图书馆学专业(或图书情报专业)专科或以上学历,须经过省级及以上学会(协会)、图书馆、大学院系举办的图书馆学专业(或图书情报专业)课程培训,培训课时不少于320学时并成绩合格。5·2·3 人员数量

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数量的确定,应以所在区域服务人口数为依据。每服务人口10000人~25000人应配备1名工作人员。各级公共图书馆所需的人员数量的配备,还应兼顾服务时间、馆舍规模、馆藏资源数量、读者服务量等因素。5·2·4 教育培训

公共图书馆应坚持实施针对全体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计划。每年用于人员教育培训经费预算,应占职工年工资总额的1.5% ~2.5%。年人均受教育培训时间应不少于72学时。

5·2·5 志愿者队伍

公共图书馆应导入志愿者服务机制,吸引更多图书馆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加入志愿者队伍。

5·3 文献资源 5·3·1 馆藏文献

5·3·1·1 文献采集原则 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与日益增长的读者需求和本地区经济、文化与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 与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相一致;

与本馆文献资源建设规划、采集方针及服务功能相匹配; 有利于形成资源体系和特色;

有利于促进区域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有利于积淀与丰富历史文献。5·3·1·2 馆藏文献总量

馆藏文献包括印刷型文献、电子文献、缩微文献等。公共图书馆应在确保印刷型文献入藏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电子文献的品种和数量,并根据当地读者和居住的外籍人员的需求,积极配置相应的外文文献。

馆藏印刷型文献以图书、报刊合订本的册数计。省级馆、地级馆、县级馆的入藏总量分别应达到135万册、24万册、4.5万册以上,省、地、县级馆年人均新增藏量分别应达0.017、0.01、0.006册以上。

馆藏电子文献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报刊、视听资料等,以品种数计。省级馆、地级馆、县级馆的年入藏量分别应达到9000种、500种、100种以上。5·3·1·3 少数民族语言文献

少数民族集聚地区的各级公共图书馆应承担该地区少数民族文字文献资料的收藏和服务的职能。其他地区各级公共图书馆也应收藏与本地少数民族状况相适应的少数民族语言文献。5·3·2 呈缴本

省级公共图书馆负有依法接受所在省(市)出版机构呈缴出版物和保存地方文献版本的职能。呈缴本的入藏应符合本馆的文献入藏原则和范围,征集的品种、数量应达到地方正式出版物的70%以上。5·3·3 政府出版物

公共图书馆应承担当地政府出版物的征集、保存与服务职能,设置政府公开信息查阅点,并做好服务工作。5·3·4 文献购置经费

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购置经费由各级政府投入,专款专用,确保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正常开展。

省级馆年人均文献购置费应达到0.52元以上;地级馆年人均文献购置费应达到0.3元以上;县级馆年人均文献购置费应达到0.18元以上。文献购置经费应与财政收入的增长同步增加。

图书馆应在文献购置经费中安排电子文献购置经费,并根据馆藏结构和文献利用情况逐年提高或不断调整其与印刷型文献的比例。服务效能

6·1 基本服务

公共图书馆的基本服务是保障和满足公众的基本文化需求的服务,包括为读者免费提供多语种、多种载体的文献的借阅服务和一般性的咨询服务,组织各类读者活动以及其他公益性服务。6·1·1 服务时间

公共图书馆应有固定的开放时间,双休日应对外开放。其中省级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64小时;地级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60小时;县级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各级独立建制的少年儿童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0小时。6·1·2 流动服务 公共图书馆应通过流动站、流动车等形式,将文献外借服务和其他图书馆服务向社区、村镇等延伸,定期开展巡回流动服务。6·1·3 总分馆服务

公共图书馆应在政府主导、多级投入、集中分层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下,建立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总分馆服务,形成统一的机构标识,统一的业务规范,建立便捷的通借通还文献分拣传递物流体系,提升同一地区公共图书馆系统的整体形象和服务能力。6·2 拓展服务 6·2·1 远程服务

公共图书馆应利用互联网、手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和载体,开展不受时空限制的网上书目检索、参考咨询、文献提供等远程网络信息服务。6·2·2 个性化服务

公共图书馆可为个人、企事业机构及政府部门提供多样化的、灵活的、有针对性的服务。

6·3 服务效率

6·3·1 文献加工处理时间

公共图书馆需根据不同类型(如印刷型、电子、缩微等)、不同来源(如购买、受赠、交换等)的文献资源特点和服务要求,优化文献加工处理流程,缩短文献加工处理周期,提高文献加工处理效率。

文献加工处理时间以文献到馆至文献上架(或上线)服务的时间间隔计。其中,报纸到馆当天上架服务,期刊到馆2个工作日内上架服务,省级馆、地级馆及县级馆分别在图书到馆20、15、7个工作日内上架服务。6·3·2 闭架文献获取时间

闭架文献获取时间以读者递交调阅单到读者获取文献之间的间隔时间计。闭架文献提供不超过30分钟,外围书库文献提供不超过2个工作日。古籍等特种文献,另按相关规定执行。

6·3·3 开架图书排架正确率

开架图书提倡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号顺序排列整齐。省级馆、地级馆及县级馆的开架图书排架正确率分别不低于96%、95%、94%。6·3·4 馆藏外借量

馆藏外借量以外借文献册数计。

公共图书馆应合理调整外借文献范围、外借文献册数、借期等流通规则,保持馆藏外借量逐年增长。6·3·5 人均借阅量

公共图书馆应分别根据有效持证读者和服务人口的总数,计算已外借文献量(册)占有效持证读者总数和服务人口总数的比例,以反映流通馆藏对有效持证读者的服务使用情况。

公共图书馆应适时调整外借册数、借期等流通规则,并在流通规则合理范围内,保持人均借阅量逐年增长。6·3·6 电子文献使用量

电子文献使用量由数据库检索量、全文下载量组成。

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宣传电子文献,举办电子文献使用辅导讲座,提升读者使用电子文献的信息素养,保持电子文献使用量逐年增长。6·3·7 文献提供响应时间

文献提供响应时间以收到读者文献请求至回复读者之间的时间计。响应时间不超过2个工作日,并告知读者文献获取的具体时间。6·3·8 参考咨询响应时间

公共图书馆需提供多样化的文献咨询服务方式,有效缩短文献咨询的响应时间。多样化的文献咨询服务方式包括现场、电话、信件、传真、电子邮件、网上实时、短信等。

响应时间是以收到读者咨询提问至回复读者之间的时间计。现场、电话、网上实时咨询需在服务时间内当即回复读者,其它方式的咨询服务的响应时间不超过2个工作日。服务宣传

7·1 导引标识

7·1·1 方位区域标识

公共图书馆导引标识系统应使用标准化的文字和图形建立,公共信息标识应采用国家标准GB/T10001.1标识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一部分:通用符号,根据需求可采用双语或多语言对照。

公共图书馆应在主体建筑外竖立明显的导向标识。

公共图书馆入口处应标明区域划分,如阅览区域、活动区域、办公区域等,以方便读者到达目标区域。

公共图书馆应在每一楼层设立醒目的布局功能标识。7·1·2 文献排架标识

公共图书馆应在阅览区和书库设置文献排架标识。7·1·3 无障碍标识

公共图书馆应设置无障碍设施的专用标识。7·2 服务告示

7·2·1 告示内容和方式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服务公约、读者须知、借阅(使用)规则、服务承诺等基本服务政策应在馆内醒目位置和图书馆网站的相关栏目向读者公示,其他服务政策及各类服务信息等应通过各种途径方便读者获取。7·2·2 闭馆告示

因故须暂时闭馆,须向上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经其同意后,提前一周向读者公告。

如遇公共安全、网络安全等突发事件须临时闭馆或关闭部分区域、暂停部分服务的,应及时向读者公告。7·3 馆藏揭示

公共图书馆应借助计算机管理与书目检索系统,将纸质、电子和缩微等不同载体的馆藏文献目录向公众揭示,提供题名、著者、主题等基本检索途径,方便读者查询。

公共图书馆还应通过网站、宣传资料、专题展览等形式,向公众推介、揭示最新入藏的文献和特色馆藏。7·4 活动推广

公共图书馆应通过媒体、网站、宣传资料、宣传栏及各种现代化通信手段等形式,邀请、吸引读者的参与和互动。服务监督与反馈

8·1 监督途径和方法

公共图书馆应在馆舍显著位置设立读者意见箱(簿),公开监督电话,开设网上投诉通道,建立馆长接待日制度,组建社会监督员队伍,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认真对待并正确处理来自读者的意见或投诉,在五个工作日内回复并整改落实。8·2 读者满意度调查

读者满意度调查表中读者对图书馆满意度的选项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项。读者满意度以参与问卷调查的读者中选择“基本满意”和“满意”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比例计。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满意度应在85%(含)以上。

公共图书馆每年应进行一次读者满意度调查,可自行或委托相关机构向馆内读者随机发放读者满意度调查表。调查表发放数量,省、地、县级图书馆分别不少于500、300、100份,回收率不低于80%。

公共图书馆应对回收的读者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分析,针对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意见。调查数据应系统整理,建档保存。(本附件由课题组负责人王世伟提供)

7.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 篇七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信息技术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个性化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信息技术的进步也使得个性化的内容和形式得到快速的传播和分享, 如何发挥自身创造力, 给读者提供更加有新意的个性化服务是每个高校图书馆应该思考的问题。新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已经给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提供了保障, 以用户为核心, 致力于提供更加优秀的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对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探索也一直在进行。

1. 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对图书馆管理服务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个性化信息服务起步较晚, 基础响度薄弱, 一些个性化信息服务只是浮于表面, 没能从根本上提高服务质量。总的来说, 我国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信息资源不足

信息资源的充足是个性化服务的基本前提, 无论服务系统的技术和功能多么强大, 如果缺乏必要的信息资源, 用户都不会对服务满意。因此首先应该确保信息资源的充足, 再考虑如何提供个性化服务。由于我国不同图书馆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 导致资源储备不足, 不能实现跨学科跨行业的资源信息整合, 因此当用户针对某一些交叉问题提出需求时, 图书馆无法满足客户的信息需要, 也就无法得到用户的积极反馈。

1.2 服务效率低下

我国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存在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 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图书馆缺乏必备的服务评价指标, 也就无法判断提供的服务是能够较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为了提高个性化服务效率, 首先应该建立和完善个人信息系统, 根据用户的需求不断改进自身的服务, 而不是用统一的服务面对所有客户, 这个过程中客户的反馈和积极的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一点也是很多高校图书馆所缺乏的。

1.3 用户个人信息的保密问题

为了提供更加周到的个人信息服务, 图书馆需要获得大量的用户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单位地址、学历、职务、电话、邮箱等, 这些较为重要的个人信息一旦泄漏, 后果将不堪设想。我国法律明文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由于自身问题导致的个人信息泄漏都要承担法律责任。针对这种情况, 图书馆一方面要确保自身的信息系统足够保密, 另一方面要提高管理人员的防范意识, 防止个人信息泄漏, 还要经常提醒用户注意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从多个渠道降低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1.4 个性化服务人才匮乏

不同于传统的信息咨询服务, 个性化信息服务需要服务人员具有较为扎实的数据收集能力、必须的网络技术、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等, 而且服务人员应该对服务对象的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才能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服务。而目前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服务人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大多只熟悉自己业务范围之内的工作, 知识结构较为单一, 不能按照用户需要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人才的匮乏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发展。

2. 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策略

2.1 转变服务理念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主要注重书籍的借阅和查收, 而个性化服务则需要服务人员更加注重服务对象的需求, 只有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用户的信息资源需求, 才能针对性的提供更加优秀的服务。当前环境下的图书馆已经不再以馆藏丰富程度作为图书馆服务质量判断的标准, 服务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时刻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通过多种方式满足用户的需求。

2.2 数据库查询服务

这是一种比较初级的定制服务, 最常用的方式是建立“镜像”数据库, 为用户提供服务。“镜像”是将网上信息系统合理地备份下来, 供本馆用户使用。“镜像”数据库是由图书馆员根据用户要求, 预先设定网址, 合法备份网上信息, 进行自动跟踪, 然后进行筛选、下载, 建立自己的专业数据库, 并定期更新, 为用户提供专题跟踪服务。这种数据库可以反复使用, 并且可以建立检索文档, 避免重复上网查找。

2.3 建立个性化信息服务平台

用户建立个性化信息服务平台是实施高层次个性化信息服务的重要措施。图书馆可设计专门的计算机系统, 对各类用户提供定制的个性化服务, 平台界面的设置应当反映“以人为本”、“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 充分反映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 充分满足实用性要求, 并兼顾灵活性、准确性和权威性等要求。通过基于灵活分析的、可方便定制的个性化资源组织机制, 形成对个人或课题特殊需求的要求, 根据用户的需求, 定期自动地检索符合用户定制需求的信息, 并将最合适的结果按用户事先定制的方式反馈给用户。

结语

个性化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应该引起各个图书馆的重视。由于我国个性化信息服务起步较早, 存在的诸如资源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限制了个性化服务的发展, 管理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图书馆服务的不足之处, 转变思想, 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完善自身, 时刻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通过多种手段完善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建立, 不断开拓进取, 在个性化信息服务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周萍.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D].吉林大学, 2007.

[2]谢金星.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J].现代情报, 2006, 02:138-139+141.

8.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构建 篇八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信息服务 个性化

数字化图书馆凭借自身丰富的数字资源,依托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访问控制技术、信息压缩与传送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技术,可以为用户创建一个符合个性需求的信息环境,使用户可以更加快速、准确、方便地获取信息和知识。个性化信息需求一直是数字图书馆研究重点关注的方向之一。

一、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内容

目前数字图书馆研究界对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定义是,“指根据用户的知识结构、信息需求、行为方式和心理倾向等特点,为具体用户创造符合个性需求的信息服务环境,为其提供定向化的预定信息与服务,并帮助用户建立个人信息系统”[1]。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要为用户创造个性化的信息环境。个性化信息环境是指根据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使用习惯等多种要素来为用户定制满足用户需求的界面、资源、检索方式等。实现个性化信息环境主要要把握易用性和安全性。易用性是指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建立起个人信息库,确保在用户确定所需信息方向的情况下,系统能为其提供经过分析加工的信息。安全性是指要确保用户在使用个性化服务过程中的信息安全,特别是用户个人隐私信息的安全。

其次,是实现对用户信息需求的个性化服务,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全面,即由数字图书馆实现用户个人信息资源的建设,将与其信息需求相近的数字化资源收录到用户系统内部,便于用户利用信息,提高检索效率;二是主动,即由数字图书馆根据用户的兴趣和需求设置,在获得最新数字资源的时候,可以主动通过多种数字平台向用户提供相关的信息;三是动态,即数字图书馆要形成用户信息需求和兴趣的分析系统,了解掌握用户信息需求的改变,系统动态地调整更新用户所需资源设置,更加及时准确地满足用户需求。

个性化信息环境的构建是个人化信息服务的基础,而实现用户信息需求是个性化服务的目的,两者相辅相成,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可以更准确全面地满足用户信息需求,充分实现用户需求可以指导个性化信息环境更加科学有序地建设。因此,在数字化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建设过程中,要科学分配力量,实现两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二、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技术支持

个性化信息服务就是数字化图书馆以用户信息需求为中心,利用自身数字资源和信息技术提供服务的过程。从数字化图书馆发展情况来看,个性化服务的实现由以下技术进行支撑。

(1)定制服务。定制服务是个性化服务实现的技术基础。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爱好定制个性化系统的界面布局、色调等网页外观特征,并向系统提供包括所需资源类型、特点等信息,使利用过程更加舒适。系统根据用户定制内容和提供的信息,建立用户数据库,对文献资源进行筛选、整理,最后将查询结果传递给用户,并用完全个性化、满足用户兴趣爱好的方式呈现。

(2)信息推送。信息推送技术是比较成熟的个性化服务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用户向网络服务器提交包括个人信息、所需信息的主题、关键词、推送地址、推送周期等相关信息的用户需求文档,系统根据此文档,利用推送技术,在指定的周期内,将用户感兴趣的信息自动发送给用户指定的地址。推送方式已经由早期的人工电子邮件,发展成为借助计算机软件完成的自动化信息推送,主要有四种实现方式,即基于频道的推送、基于邮件的推送、基于网页的推送和专用式推送。

(3)智能代理。智能代理技术是个性化服务中更加人性化的技术支持。智能代理技术就不需要用户提供过多的要求,由系统通过建立用户模型来指导个性化服务的开展。用户模型的建立成为智能代理的核心。用户模型的建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系统自动建立,系统自动记录用户对某一知识的点擊率、访问路径、在某一页面停留的时间、下载次数、文档的长度、关键词等信息,形成日志文件,通过智能代理技术,分析其行为并总结出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特征,将分析结果存放在用户模型知识库中。另外一种是用户参与建立,通过用户在一定程度上的直接参与,由用户提供关于当前文档的一些建议。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用户模型的建立一般是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三、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实现方式

个性化信息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用户提供不同层次、多种类型的服务,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个性化服务的实现方式主要有:

(1)呼叫中心。呼叫中心是传统图书馆情报咨询服务的在数字化情况下的发展,在自动语音导航或是人工帮助下访问所需数据库,从而获取各种咨询服务或完成相应的事务处理。这种服务方式对用户有较高的专业要求,不仅要明确自身的信息需求,还必须熟悉呼叫中心的运行模式,这有这样才能够较为充分地获取所需信息。这种形式是早期数字化个性服务的重要方式。

(2)个人图书馆。个人图书馆(My Library)是数字化图书馆比较成熟的个性化服务方式。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感兴趣的服务项目,从而创建个人图书馆信息系统,实现对个人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系统则在用户模型指导之下,掌握用户动态的新需求,主动向用户推送所需信息资源,让用户感觉到正在“自己”的图书馆中查找资料。

(3)移动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是数字化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方式的发展方向。近年来,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及用户的迅速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式互联网终端设备的普遍使用,增强了数字化图书馆资源保障能力,拓宽了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为个性化服务提供了新的平台。移动图书馆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得个性化服务,方便快捷地为读者、专家、馆员之间建立“点对点”相互交流,为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工作提供一个崭新的、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上一篇:岗位工作量标准及实施方案下一篇:工业工程对生产线优化的应用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