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牧童课件(共12篇)(共12篇)
1.小学语文牧童课件 篇一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2.小学语文牧童课件 篇二
1.1 对齐文字, 装点门面
课件内容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大屏幕展现出来的, 学生接受课件信息主要是通过视觉感受, 所以课件内容要符合小学生的视觉心理。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只是将语文教材中的大量文字搬到大屏幕上, 做成“复制课本”的课件, 看起来有很大的内容量, 但是有价值的信息很少。学生面对大量的文字很容易感到疲劳, 没有发挥课件的价值。
1.2 无的放矢使用课件, 忽视效果
使用课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优化教学结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胡乱地使用课件, 违背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1.3 采用满堂灌输, 全程解说课件进行教学
新时期出现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资源, 但是有部分教师便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课件的播放能够代替教师。在制作课件时, 将上课的内容全部放在课件中, 在课堂上通过图片、解说、录像等方式将教学内容展现出来, 或者是教师对着课件进行教学, 将课件中的内容复述出来。课件在教学中只是辅助工具, 不是教学主题, 使用课件进行教学时也要和学生实现互动。
1.4 照搬使用他人语文课件, 盲目使用
有些教师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便在教学中搬用他人的课件进行教学。使用他人的课件总是在跟随他人的思路进行教学, 无法施展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路。自己有些方面的思路和他人课件中的进程思路、表达方式、教学技巧相差较远, 再加上教学对象存在差异性, 课件中的弊端很容易暴露出来。所以教师照搬使用他人的课件效果往往不佳。
2 巧用语文课件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2.1 巧用语文课件, 明确学生课堂地位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一般比较重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 没有意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单一的教学方式, 使得课堂氛围显得十分枯燥, 学生学习兴趣也不高。
教师要明确学生才是教学中的主体, 并合理地使用课件去引导学生接受和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 在课件的设计和选择上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 在《忆江南》课件的设计上, 要考虑自己教学对象是小学生, 所以在背景的选择上尽量选择符合小孩子心理特点的亮色, 每一章幻灯片不要出现过多的文字, 课件内容量上也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正确的使用课件能够让学生更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 提升教学有效性。
2.2 巧用语文课件, 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用课件就是为了让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更加贴近, 适度使用, 适时使用, 寻求到好的契机, 才能发挥好的效果。这也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前, 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了解, 防止课件中形式内容过多, 引发学生抵触心理。课件设计上要有适当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防止内容过度枯燥, 但是趣味性和生动性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 在学习中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比如, 在课程《飞夺泸定桥》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理解文中描写出来的奋不顾身的场景, 教师在课件中可以加入关于夺桥这一部分的影视资料, 让学生在枪炮声中感受红军的勇敢, 然后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截取几位红军夺桥的动作, 让学生对文章表现出的情感有更深的理解。
2.3 巧用语文课件, 丰富学生想象力
想象力一般比知识更加重要, 丰富的想象力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创造插上翅膀。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课件, 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 发挥想象力。
教师首先需要丰富学生的表象, 利用课件很快吸引学生注意, 让学生积极投身到实践活动当中, 从而在学生的脑海中积累相关表象;其次就是教师要挖掘教材中具有创造性的内容, 作为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材料。
我们依旧以《飞夺泸定桥》为例, 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可能很难联想到泸定桥的险峻,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描写的画面, 在课件中可以穿插与泸定桥相关的画面, 再结合文中的相关词句, 如“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 像荡秋千似的”、“震耳欲聋”等词句, 让学生边看图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情境, 在想象中理解, 在理解中加深体验。
2.4 巧用语文课件, 促使教师和学生建立良好的课堂互动关系
在教学中, 教师应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感受, 巧妙应用课件, 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 知道学生的喜好和对知识了解的程度, 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的学习, 也使教师能和学生建立起朋友般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以课件作为基础, 师生共同讨论, 让学生积极反映在课件教学中出现的疑问, 教师再从中获得经验总结。因此, 师生互动后的课件应用, 能更好更快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3 结语
总而言之, 现在计算机技术和教育教学都在快速的发展, 要想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就需要将教学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在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下, 小学语文教师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 学会利用课件作为教学辅助工具, 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组合到一起, 让学习形式变得多样化和具体化, 为小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
摘要:伴随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利用多媒体将课件内容展现出来。在教学中巧妙地使用课件,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更好地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 让学生在学习中表现更加积极, 将教师无法讲述, 不好传授的知识点用课件的形式具体地表现出来, 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将首先阐述现在教师使用课件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分析巧用语文课件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课件,多媒体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天凤.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J].成功 (教育) , 2013 (18) :198.
[2]高桂琴.巧用语文课件, 构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J].学周刊, 2014 (7) :138.
3.小学语文牧童课件 篇三
关键词:巧用 语文课件 课堂导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课件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走进课堂,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课堂的教学效果。课件通过整合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等信息,把许多抽象的语文知识变成具体的东西,把一些原本静态的信息变成了丰富多彩的东西,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生动程度,使学生能够在生动的学习氛围中开展学习,很好地保证了教学效率。可以说,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来说,利用课件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能够显现出课件的无比优越性,对于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一、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使语文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形象
因为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性比较强,所以,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在开始的阶段采取一定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接触语文知识,保证语文的教学效率。通过课件教学,能够通过课件上丰富多彩的内容、声音等,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知识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视觉和听觉受到冲击,激发起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2.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灵活性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即使有的时候会使用一些图片或者实物来开展教学导入,但是还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难以把事物更加灵活地表现出来。通过使用课件,能够赋予事物以生命,使一些静态的变成动态的,把无声的变成有声音的。这样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使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有效进行课堂导入,保证了教学效率。
3.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由于小学生接触的知识还比较少,对于许多事物没有清晰的概念,缺少一定的生活常识。所以,对于一些与生活有一定距离的知识,学生学起来就会比较费劲。通过课件,能够有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非常久远的事物或者现实社会中难以看见的,都能够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很好地保证了教学效率。
二、利用课件导入课堂教学的方法
1.利用课件的声音功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课件中的声音功能可以有效冲击学生的听觉,使学生更加注重所学习的知识。所以,教师在利用课件开展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声音。例如,在学习《月光曲》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下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先感受一些音乐带来的震撼,然后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文学习,使学生在饱含兴趣的基础上进行语文学习,有效保证了教学和学习的双重效率。
2.开展图文并茂教学方法,形成反差教学
良好的课堂导入方法是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语文学习的重要保证,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所以,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导入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课件图文并茂的功能,在课件中展示一些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图片,使学生能够在视觉上形成一定的反差,开展有效教学。例如,在学习《王二小》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件上把课文里描述的画面展现出来,通过文字与图片的反差,使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加熟练地掌握语文知识。
3.科学合理导入动画,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课件中动画能够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增强教学内容的立体感,营造动人的氛围,使学生对于语文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例如,在学习《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时候,教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下两只小兔子的动画,让学生对于小兔子产生兴趣。然后在逐渐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学习,从而保证学习质量。
4.创设情境,烘托良好的学习氛围
由于语文学科的许多课文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语文内容的感性力量,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使学生能够在浓厚的氛围中开展有效学习,保证语文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她是我的朋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课文里面的情感,创设相同的情景,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开展学习,保证对于所学知识的准确掌握。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课件进行课堂导入能够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课件的各种功能作用,使学生能够通过课件上的展示,对语文学习更加有兴趣,保证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勤洁.敲响课堂教学的第一声—发挥课件优势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导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5):58-59.
[2]高桂琴.巧用语文课件,构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J].学周刊,2014,(07):138.
[3]姜艳秋.巧用电子白板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读与写,2014,(02): 204.
4.小学语文牧童课件 篇四
我上课的内容是《画家和牧童》第一课时。《画家和牧童》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叙述了一位牧童勇于给著名的画家戴嵩指出画中的错误,而戴嵩虚心接受的事。课文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渗透了谦虚、从善如流和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本理念。
本篇课文,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有趣的故事之中,既有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动作的描述,又有惟妙惟肖的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没有空洞的说教。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单纯地给学生讲述空泛的道理,要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读中学习生字,在读中发现主人公的优质品质,根据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我把“有感情朗读,并在读中体会和实践”作为本课重点,并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和能力:会认13个生字,会写相同结构和偏旁的“挤、拱、批、抹”四个字。
2、情感和价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体会戴嵩这位大画家的高超画技。
3、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有关夸赞画技高超的词语和句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学生体现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教师应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多的空间和机会。在教学中,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和理解,如:自我展示法,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充分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入到课文中去体会,这一环节中鼓励和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加入到学习的行列中来,与同学进行交流;体会品质环节,我运用师评、学生互评的评读方式营造一个想读爱读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由略读到细读、从感悟到实践”这样几步递进的学习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学习本课。
下面我把自己的设计意图简要的讲一下:
(一)出示板书,设疑引入。在上课伊始,我说老师请来了两位朋友,一起走进我们的课堂,接着我把课题写在黑板上。“画家”写得稍大,“牧童”写得小一些,接着请学生猜一猜我为什么要这样写课题,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答案并不唯一,可以从年龄、地位、本领上说。这样的设计既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又使学生接下来学习课文时兴趣盎然。我觉得能为后面让学生体会戴嵩的谦虚美德和牧童的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美德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关注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感受和体验,我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大声读,也可以默读,还可以和同桌一起读。在学习生字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多种方法来学习。如学习拱手一词时,我让学生以实际的“拱手”动作来表演,这样既调动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 “拱手”一词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在下节课中找出表现人物“虚心”的词,对理解词句含义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接着我一填空的形式请小朋友们说说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交流故事大意。这样做为学生创设交流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励学习的积极性。
(三)朗读感悟,品位语言
对课文的学习,我进行了处理,打破常规的按顺序教学,先学习课文的三、四自然段。让学生初步感悟戴嵩的著名——画得好。我先出示《斗牛图》,请学生说一说你看到画之后的反应,是呀,看到画的人跟我们一样,都觉得戴嵩画得真好。你听到了哪些人的夸赞呢?自然而然的进行了过渡。在这一环节中,我抓住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作为训练重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言,让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课文,感悟人物品质。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
这样的画!"
这几句话是戴嵩画画后,不同的人的表现,我们怎样来读.通过学生对不同人物话语的反复朗读来体会画家的著名。引导学生语言实践语文实践活动的方式很多,但是在语文教学中,语言实践活动还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式。第二是丰富学生的语言。课文中有三个近义词,在让学生朗读相关的段落后,我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这三段话中的共
同点,然后找出“夸赞、赞扬、称赞”,再让学生说说还有没有这样的词,学生会找到:“赞美、赞叹、夸奖”等词,使学生体会到了语言的丰富性。.第三、创造意识.《课标》指出:“应创造性地利用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课文第二段中,留有空白处,我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读一读,通过评价,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周围人是在讨戴嵩的欢心。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风格。在引导学生读好商人和教书先生称赞话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想象实践,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句话:“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没有想像力就没有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在语文教学中,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想一想,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在教学中,我利用课文的空白之处让学生进行想像。:如果你是围观中的一个,你还会怎么夸赞?这样,孩子们对于戴嵩的画技就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另外,为了引导更好地夸赞戴嵩的画,我适时地提供3个成语,绝妙之作、上乘之作、活灵活现,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又帮助学生积累了一些好词。在引学第二段,再次感悟戴嵩的著名——画得快中,我抓住重点语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说话,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成为学习的主体。重点对“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进行了处理。这两个词对一个二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采用动作教学法,请学生做动作,自然而然,学生就理解了这两个词的意思。在引学第一段,加深对戴嵩著名的感悟——受欢迎中,首先我抓住了重点词训练学生的语言,课文中有一个关联词“一……就……”我抓住这关联词,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用“看画的人一……就……”,“有钱的人一……就……”来进行语言训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意思。然后又让学生用“一……就……”进行说话训练,培养了学生说话的能力。
(四)指导书写,加强基本功训练
写字是语文课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在阅读教学中也不能忽视对书写的训练。由于写字是耗时费力的事,加上低段学生往往稳不住情绪,不太容易写好字。我把这一课的生字稍加整合,把都是提手旁的字组合在一起,以表扬学生为切入点,说小朋友们说得好,读得好,相信你们写字一定也很不错。让学生细心观察要写的生字,主动去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研究笔画的书写笔法,让学生在练好字的同时,去感受和认识汉字的魅力。
5.小学语文牧童课件 篇五
一、“物各有主, 貌贵相宜”
案例:《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传诵千古的送别诗。尤其是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 言虽尽而意未尽, 令人回味无穷。这也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教学要突破的重点。有位教师这样处理:让学生反复读古诗;教师演示长达3分钟的课件, 在忧伤的古筝音乐中, 李白与孟浩然执手相牵, 之后一直演示到李白伫立在黄鹤楼边不停地挥手, 长江水不停地流下前方, 孟浩然的帆船渐渐远去;看完, 教师组织学生再次反复诵读古诗。
质疑:教师制作的课件动画能代替学生对古诗语言的品味吗?
思考:当然不能。教师制作的课件对学生理解古诗所描述的画面是有帮助的, 但这能达成教学目标吗?人的视觉、听觉会极大地麻痹人的思维, 动画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两人分别的情景, 但对作者的那种离别之情却难以体会。
诗中最后两句包含的深情, 要重在从文字中去意会。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宋代朱熹提出“涵泳”的读书方法, 强调通过“诵读”, 读出“情”, 悟出“理”, 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 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 培养语感。多媒体课件中的声、像、画对教学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 但永远替代不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 能不用时尽量少用。
对策:一定要理性对待课件, 切不可惟“课件”马首是瞻。多媒体课件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充满活力、精彩纷呈的世界, 也带来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惑。“物各有主, 貌贵相宜”, 不是教学所必用的, 哪怕再好看, 也不用。正如苏轼所言:“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二、“弱水三千, 我只取一瓢饮”
案例:《咏柳》是唐朝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咏物诗。在引导学生理解前两句“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时, 一位教师这样处理:先让学生自由读诗, 再组织学生交流;几个学生谈了自己的理解后, 教师出示课件:画面一是大柳树的特写, 从整棵树, 到树干、树枝、树叶;二是笔直的马路两旁种植了整列的柳树;三是满山都是柳树成荫;四是杭州“苏堤春晓”的一组图片。美丽的图片配上比较柔和的音乐, 教师富有诗情画意的解说, 果然吸引住了学生, 学生读诗也很有味。
质疑:课件中的容量要不要这么多图片?时间是否允许?
思考:诗句确实需要借助图片理解, 图片内容也都是好材料。但材料全部呈现了, 一是过多占据了课堂的时间, 相对地, 留给学生诵读的时间就少了;二是对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并没有多大的帮助。教师可这样安排:先让学生看第一组图片后谈谈体会, 想到了哪些词语、诗句;教师再提供一组关键词:成排成排、满山满园、西湖整条苏堤, 让学生闭眼想象柳树成荫的情景。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图片的抛砖引玉, 引导学生通过文字去想象和感悟诗的语言魅力,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样, 教师制作课件省时省力, 又能真正帮助学生学语文, 一举两得。
对策:把握好课件的容量, 做到“弱水三千, 我只取一瓢饮”。课件容量过大, 浪费了教学时间, 可能会耽误教学进程, 教学节奏松弛;容量过少, 可能无法有效突破重点和难点, 也浪费时间。
三、“寸有所长, 尺有所短”
案例:一位语文教师在执教二年级上语文《识字6》, 指导学生书写“温、暖”两个生字时, 这位教师精心制作了Flash课件, 先整体呈现在田字格里的生字, 再鼠标一点, 生字就一笔一笔用红色的笔画突出出来。教师一边演示, 一边提醒学生注意的地方: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之后, 让学生练习, 教师再组织讲评。
质疑:用课件演示代替老师的板演是否合适?
思考:板演, 教师可以一边亲身示范, 还可以进行更到位的讲评, 例如“暖”字的“日”字旁要窄, 位置要靠左上一点, 甚至可以板演学生易写错的地方。这是课件所不能代替的。同时, 教师工工整整地书写漂亮的汉字, 学生仔仔细细地看着老师写, 这个教学过程是真实的, 可让学生亲身体验到, 书写美观汉字是学习上一件多么重要的事。这不正是潜移默化地接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熏陶吗?这更贴近学生学习语文的真谛。另外, 制作识字笔顺课件费时费力。所以, 板演手段传统, 但其简单方便实用, 是课件所不能轻易代替的。
放眼望去, 类似的现象在语文教学中屡见不鲜, 用电脑录音示范朗读来代替教师或同学的示范朗读, 用直观的录像、动画来代替学生对文本的品味、师生的讨论……这些手段也许有效, 但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手段有多种, 传统的不一定效果差, 现代的不一定效果好, 关键是看实际需要。因而, 多媒体课件并不能完全代替其他教学手段, 它只是教学辅助手段之一。
对策:“寸有所长, 尺有所短”, 合理选择自己教学需要的教学手段, 不追求漂亮, 不搞花架子, 讲求实效。教师们在选择教学工具时, 要考虑:这样适合吗?有没有更妥当、更简便的手段来代替?
四、“养兵千日, 用兵一时”
案例: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课文是一篇绘春、赞春的美文。文章篇幅不长, 文字浅显, 但清新隽永、意趣盎然。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春草”这一段时这样处理:先请学生自由读这一段课文, 想想写什么;学生读完后, 教师请学生谈谈“这段写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然后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小草从地下钻出来的动画片, 孩子在草地上玩耍嬉戏的录像片断, 之后再请学生谈谈看后的体会;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熟读背诵这一段。
质疑:小草钻出来的动画片和孩子在草地上玩耍的录像用在这时合适吗?
思考:教师做的多媒体课件内容很好, 贴近教学内容, 既能帮助学生理解“钻”字用得巧妙, 让学生形象地体会到春草的顽强生命力, 又能体会到春天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但课件使用的时机却没有把握好, 没有取得好的效果。
“养兵千日”, 用在何时?学生学习这段话最难体会的是作者把小草拟人化的“妙”:“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 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 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 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 富有情趣, 惹人喜爱。教师可先让学生好好读课文, 交流交流心得, 然后教师再重点引导学生“这段话中哪些词用得好”, 当学生无法领会“钻”字的妙用时, 教师趁机出示动画演示, 点拨指导, 再读文字谈体会, 结合背诵指导。
对策:准确把握课件运用的时机, 做到“养兵千日, 用兵一时”。在学生理解出现困难、产生困惑, 教师讲解不明、点拨不易, 没有更好更简单的教学手段时, 运用多媒体课件, 可雪中送炭, 一击而中。
当最简单的教学手段无法有效帮助学生解决语文学习问题时, 就是发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最佳时机。以上几个案例启示我们, 多媒体课件为课堂教学服务要讲求实效, 教师要制作内容恰当、容量适宜的课件, 在适当的时候正确选择运用, 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峰炬.浅谈多媒体课件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1) .
[2]韩彦.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利弊探析[J].山西教育:教师教学, 2008 (5) .
[3]周旺基, 符莉.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使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11) .
[4]王吉林.运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中学英语之友:教育研究与实践, 2009 (6) .
6.小学语文牧童课件 篇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件的使用对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高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课件,教师可以更加灵活地营造教学气氛,可以对课文知识进行更加全面的展示,帮助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明显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但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有一些教师对课件的使用不规范、不高效、不适用的问题。因此,如何灵活地应用课件,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就需要教师进行慎重的考虑。
一、通过课件进行课程导入
借助课件进行课程导入可以有效提高课程导入的效果,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高。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因为年龄还比较小,因此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走神和开小差等问题,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会产生消极的影响。究其原因,就是在课程一开始的时候学生就对课堂没有兴趣。如果学生在课程刚开始的时候就认为比较枯燥,那么学生就会自动转移注意力,在教师不注意的时候开小差。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在课程刚开始的时候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那么学生一般就不会出现走神的情况。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了,所以就会用心去听讲和思考,继而就会感觉时间过得比较快,不知不觉之中就下课了。如何使用课件以提高课程导入的质量,是每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都必须仔细思考的问题。
课件的导入使用要做到适度。所谓的适度,即收到效果就好。教师在课程导入的过程中不能够过于依赖课件而忽视了和学生的交流。沟通和交流是拉近师生间距离的最好的办法,在课程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件的使用与师生交流结合起来。比如在教学“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借助课件进行导入,同时在这一过程之中多和学生交流,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放映一段关于这句诗的视频动画。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动画对他们的吸引力比较大。通过动画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情境。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会比较集中,趁此机会,教师可以暂停动画问学生:“同学们,刚才的动画你们看到了哪些内容呢?对于这些内容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来回答这个问题呢?”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一直跟着教师走,同时也会积极主动思考,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就会得到明显提高。
二、以课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环境氛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影响学生的记忆效果,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有不少都是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这些内容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就比较大,如果教师能够以课件的形式将故事内容立体化,将故事的载体从文字变成图片或者视频,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注意力就都会得到明显的提高。比如一些有过影视改编的课文,教师就可以在上课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有选择性地放映一些。而对于一些简单的故事,教师甚至可以自己“操刀”,画一些简单的图画,也可以搜集相关的图片,制成幻灯片,在课堂上适时播放,以调节课堂学习气氛。这些内容可以将原本比较枯燥的内容带来的沉闷打破,让课堂重新充满活力。
三、通过课件对课本内容进行整体展示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无法只依靠阅读文字就对一些课本内容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这个时候课件就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来认识课文。通过课件,教师可以将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罗列,以图表的形式将课本主要内容展现出来,这样就将原本比较抽象的语文知识变得更加具体生动了。在课件的帮助之下,学生的学习难度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比较大的兴趣,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另外,通过课件,教师也可以更好地和学生进行沟通,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课件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按照学生的要求对课件进行修改和调整,以期在下次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件的使用,可以促进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积极创新探索课件的运用方法,进一步提高课件的使用效益。◆(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嵩峰乡中心小学)
7.小学语文牧童课件 篇七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自主学习;交互性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合理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进行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通过对时间、空间的多维创新,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不但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而多媒体课件走进课堂已经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它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的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空间,使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
事实证明采取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比传统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更有效果,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好的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注意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正逐渐的从无意注意占主导向有意注意占主导过渡,他们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比较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各种不同情境,融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场景,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不断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上来,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让他们的思维、言语等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点,化难为易
对小学生来说,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观察事物还不够全面,教学中,常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同步进行的优点。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优点,可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活跃的“思维场”。使难以觉察的事物能清晰地展现在学生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便可为学生实现由具体的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一座桥梁。如:在讲授《浙江潮》时,多媒体课件的益处更是显而易见了,学生从没亲自体会过,所以钱塘江大潮的气势也就无法体会,而在教学中通过课件让学生观看有关的视频资料,那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简单多了。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转变教学模式
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下,将多媒体教学渗入到每个知识点,让计算机进入每间教室,使计算机像黑板和粉笔一样,成为每位教师手中得心应手的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既可以用于课堂教学,也可以用于课外辅导,它所显示出的巨大优势往往令常规教学望尘莫及。首先,它声像兼备,既直观又生动,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它能够较好地模拟动态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第三,计算机信息量大,答问自如,诲人不倦,能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因材施教;第四,当学生同计算机对话时,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能充分挖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多样化,丰富教学内容
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能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体会它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同时深化课内知识。这就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存储量大、功能强、操作简便等特点,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例如《动物过冬》一文,这是一篇知识性童话,课堂上如何融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为一体进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我在课件制作中搜集大量的动物图片及录像,同时给动物按冬眠过冬、备食过冬、迁徙过冬、原地过冬进行分类。在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观看燕子、黄莺等动物迁徙的录像,感知鸟类到温暖的南方过冬需要经过千辛万苦,意识到我们应该保护鸟类,做他们的朋友。同时介绍其他迁徙过冬动物的图片。同样,在学生掌握了书本上备食过冬、冬眠过冬、原地过冬的动物后,向他们介绍其他动物的过冬方式。
五、巧妙借助网络,培养学生能力
(1)实践能力。在教学制作校园贺岁卡的时候,教师通过电脑网络展示联系背景画所写的寄语,引导学生欣赏、讨论,从中悟出写寄语的要点。学生在电脑上独立选择画面,撰写寄语,将作品在电脑中进行展示,实现语文课和电脑课的综合。在综合活动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信息处理能力。语文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开放的,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究、收集、整理、获取信息,并综合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创新的研究性学习的作业。例如:要学生制作电脑小报,在出版的过程中,学生要寻找大量资料,要进行筛选、排版、打字等,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审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能力。
(3)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黄山奇石》中,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黄山的奇美是不够的。我们把黄山的视频资料和其他相关内容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的形式按一定的链接方式制作成课堂教学网页。课上,学生通过“视频点播”看到了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形象地理解了文中的抽象词句,并在网上看到黄山不同形状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更加深了对它的认识。
(4)创新能力。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在屏幕上展示了几个问题:地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影响有哪些?我们该如何保护地球?显然,这是知识与思维并行的拓展型的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校园网中下载查找到相关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些修正或补充。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展开讨论,教师适时点拔、评价。于是一个个闪耀着创新火花的答案诞生了。通过网上的查阅、交流和相互间的思维碰撞,点亮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总之,多媒体引入到基础教育势在必行。合理、充分地设计、开发利用多媒体资源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只有把握住教育的时代脉搏地有机的结合语文教学的特征,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别梅,宋英.有效设计小学语文多媒体课件.《课外语文:教研版》,2012年第12期
8.小学语文牧童课件 篇八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动态及音像效果,渲染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想象
在心理环境的营造上,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基调,降低教学内容的认知难度。比如,雾凇对于南方的大部分学生来说,亲眼见过的不多,对于雾凇的成因更是无从谈起。教学《雾凇》一文,在导入环节很多老师都喜欢利用多媒体特有的动画效果展示一幅幅千姿百态的雾凇图片,并配以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想象自己正置身于美丽的雾凇之中。学生的视觉被牵引到美丽的画面上来,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真切地感受到了雾凇的奇特、壮观,满足了学生的审美心理,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增进了对文本的理解。
又如,教学叶圣陶的《荷花》一文,在朗读课文的同时教师播放了一段舒缓的古筝演奏,不但调动了学生朗读时的情绪,让学生体会到了荷花之美,还引发了学生的愉悦心情。再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文,在品读文本语言,理解其蕴含的浓浓亲情之后,笔者进行了动情的总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是一本书,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下面让我们欣赏歌曲《母亲》,在那动人旋律中品读普天下所有母亲博大的胸怀。”在这一环节中,笔者适时播放了一段音乐来渲染气氛,刺激学生的听觉与心理,拨动学生柔软的心弦,进而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实现了心灵上的熏陶与感染。
但是,不是所有课文的教学都适合播放背景音乐,这需要教师审时度势,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此外,除了从听觉上使学生产生放松愉悦的心理状态,视觉因素如课件画面的风格也能够影响到课堂的心理环境。活泼的风格可以使课堂充满欢乐,婉约的元素使听者心境平和,给语文课堂带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真实场景,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距离
由于小学生阅历不丰富,对于文本中描述的一些情境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距离,制约着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入理解与透彻感悟。而此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真实场景,则可缩短他们与文本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对语言的理解。譬如,《黄河的主人》一文描写了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也刻画了一位技艺高超、无与伦比的艄公形象。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展开想象,借助想象走近黄河。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说自己仿佛看见了接二连三的浪头把岸边的石头掀到了河里,有的说自己好像听到了黄河的咆哮声,有的说自己从课文插图中想到了“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的诗句……笔者在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之后,总结道:“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刚才我们从文字上,感悟到黄河那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气势。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再一次领略黄河那浩浩荡荡、一泻千里的壮观之美。”学生看着录像,仿佛就站在了黄河岸边,倾听着如雷的涛声,任思绪恣意飞扬。在这一环节,教师通过录像创设视听情境,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刺激了学生的感官,给学生心理造成了震撼。这样,给学生理解与感悟艄公的高超技术作了很好的铺垫,收到了事半功倍之功效。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表现功能,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意境
小学生的人生阅历少,缺乏表象积累与相关经验,此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可以展示准确、全面的感性材料,将这些难于发现、难于理解、难于想象的事物和情境再现出来,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建立完整表象。例如,教学《莫高窟》一文,在第1 课时学生尽管已经整体感知了课文,但课文所描述的景物学生毕竟感到陌生,要让学生仅凭文字感悟想象,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笔者在第2 课时的教学中使用了直观表现策略,呈现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将文本与直观情境相结合,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在带领学生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时,笔者先让学生思考“这些彩塑总体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这一问题,学生通过自主研读、合作交流,弄清了彩塑的主要特点: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惟妙惟肖。但这只是学生从文本中捕捉的信息,对彩塑的外在形象还没有真切的感受,于是笔者利用多媒体依次出示图片,重点引导学生欣赏了三尊彩塑的神态。然后,笔者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文本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要求在小组内用准确的词语创造性地来描述彩塑的特征。
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借助文本展开想象,在学生形成初步的、模糊的表象基础上呈现图片,帮助学生形成准确的认识。对于小学生而言,视觉形象直观的展示能让他们快捷而有效地体会到彩塑神态的不同。在后续的环节中,笔者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有关壁画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了壁画内容的丰富多彩。尤其是指导学生欣赏描写飞天的语段,通过品读文字,欣赏图片,学生体会到了其中动词运用得非常准确。有的学生还发现描写飞天的词语都是四个字的,就像诗歌一样精炼、优美,笔者当即给予夸奖:“你真会读书,还注意到了用词的工整。每位飞天都是用两个四字短语来描述。这样写读起来朗朗上口。”
由于没有见过莫高窟,在学生头脑中很少有相关的经验和表象,要让学生仅凭文字来理解很有难度。而此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丰富多彩的彩塑、壁画内容,无须教师多讲解,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威风凛凛的彩塑形象和佛教故事、民间生活及自然风光等壁画内容。学生头脑中有关石窟彩塑和壁画的表象立刻丰富起来。之后,再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形象与课文中相应的句子联系起来,这样,文字就有了形象寄托,学生再回到文字中时就会联想到对应的形象,成功地将文字符号与相关形象对应起来,既加深了对文字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可谓“一箭双雕”。
摘要: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凭借多媒体课件这一载体,整合教学资源,进行适度拓展,来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在个性发展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张扬个性,逐步提高想象能力。
9.莫让网络课件成为语文教学之痒 篇九
虽然多媒体教学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教师在使用网络课件时切切不可盲目“跟着潮流走”——毕竟网络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 一旦运用失当非但不能帮助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反而会演变成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且冲击语文教学本质的一种“难言之痒”。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媒体, 有时只能“意会”。如果教师过分强化声音、图像等网络媒体的作用, 则可能会冲淡语言文字的内涵;倘若“以机代人”, 过分强调“人机对话”, 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首先, 网络课件的不当运用, 会使想象的翅膀被折断。语言的模糊性、文学作品的“留白”艺术, 均要求阅读鉴赏者通过合理的想象填充文本的空白, 再造文学形象, 还原艺术情境, 从中获取美感, 愉悦心灵。现在, 在提出用于激发学生想象的问题之后, 教师马上呈现一段描绘想象的示例或漫画解读。学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还没有催生出来, 就已经过早地夭折了。鲁迅《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 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论辩思路的梳理、讽刺语言的品析。网络上流传的课件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串讲式思路:读一两段课文, 回答一两个问题, 都有图表概括, 有漫画图解, 有详细完备的答案。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引导学生体会比喻说理的好处时, 却用几幅漫画来图解“孱头”、“昏蛋”、“废物”的举动, 让学生的认知立刻定格在具体的画面上。若无法振起想象的翅膀, 穿透思想的云雾, 文学作品丰赡蕴藉的语言魅力又岂能被感知?
其次, 网络课件的不当运用, 会使玩味语言的乐趣被消解。优美的语言往往是含蓄蕴藉的。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根本无法领略其神韵。可是用网络课件上课的教师大多没有耐心用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解味品析, 而是急不可耐地“揭晓”答案, 交待谜底。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描写林黛玉的肖像是“两弯似蹙非蹙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是一句多么可以激发读者无限遐想的绝妙语言啊!品味这句话, 人人头脑中都会描绘出一个符合个人审美趣味及个性倾向的林黛玉。然而, 大多数课件在赏析这句话时, 总会呈现电视连续剧中林黛玉的剧照, 将美丽定格成某一个具体形象。阅读欣赏过程中的想象和再创造的乐趣没有了;对优美语句的涵泳咀嚼, 反倒被演员俏丽形象所引起的感官刺激取代了。诚然, 这种快
/杨世源
餐式的解读简单易行, 过程圆满, 但这种表面的完美掩盖的恰恰是一种极其可怕的浮躁心态。长此以往, 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必然会降低。
再次, 网络课件的不当运用, 会使情感的闸门被封闭。花里胡哨的图片给了人更多的惊艳, 却很少带来感动。李白的《蜀道难》是诗人“以山川艰险为比兴, 挥斥幽愤之作”。教学中, 教师安排音频范读的初衷用意是“入情”, 感受高昂豪迈、悲怆激越的情感, 可不少课件都配以幻灯形式播放的风景照片或国画图片,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的观赏上来, 情感的感染熏陶退居到第二位。这种喧宾夺主的安排目前非常普遍。略懂心理学常识的人都知道, 视觉刺激的强度大于听觉刺激, 这样的安排无异于给画面配上了背景音乐, 实际的效果是突出了视觉感受而弱化了听觉感受所带来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没有被唤起, 共鸣就很难形成。试问:缺失了人间真情的语文又怎能赢得学生的青睐呢?
眼下的当务之急是要摈弃网络教学的形式主义, 断断不可为了运用技术而盲目地展示技术——这是“止痒”之根本。网络多媒体那么多有益的功能弃之可惜;因噎废食, 断然放弃网络多媒体, 也不可取;有节制地、科学地运用才是明智之举。
10.小学语文牧童课件 篇十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 动 说 想 写
中图分类号:G623.2
如今,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教师都想通过多媒体课件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活力。可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觉得多媒体课件往往“鸡肋”,不知道该怎么摆放多媒体课件的位置。那么如何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使之有机融入语文课堂,使其成为语文教学生的“润滑剂”,确实为课堂教学服务,使课堂教学活力实现最大优化呢?
一、找准“动”点,激发学生兴趣
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声音、色彩、图像、动画等各种手段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利用其视听、时空、动态优势,通过创设情景,将静止、抽象、干涩的书面文字变为活泼、具体、有血有肉的直观形象,学生通过认知体验,产生情感,构建多元、多维、多角度的教学模式。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认字识词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如果单纯的出示生字生词让学生读,则显得多么单调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不高。在《池塘边上的叫声》一课中,教师也像往常一样出示了“识词”课件,但与众不同的是,一打开课件,课文中的主人公青蛙变蹦边说:“小朋友,我是你的好朋友小青蛙,我有几个词语不认识,想请你帮帮我,行吗?我会请你去听听池塘边有那些故事。”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地轻声读起来,随即小手如雨后春笋一个个竖起来,这一环节的达成度比往常高了许多,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充分的激发起来。
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课文还未正式的学习,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已被有效的多媒体课件“动”了起来,实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凸显“说”点,培养复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高年级要让学生流利地复述课文。多媒体课件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同时可将图形由静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学生通过观察,是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可以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能流利地复述出学习的课文内容。
如《捞铁牛》一文中,教学目标之一就是组织学生有条理的复述捞铁牛中的准备过程和打捞过程。老师精心设计了捞铁牛过程的动画课件,一边点击“并船搭架”“船装河沙”“潜水摸牛”等环节,一边让学生跟着动画的演示复述课文。通过一遍遍的演示,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流利地复述课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达到的培养和提高。
三、切入“想”点,拓展学生思维
多媒体课件特有的属性,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自由的飞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中的人物生活的背景与我们的学生生活的背景相差甚远,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容易囿于自己的固定模式,往往与课堂教学不能有机结合,甚至是呈游离状态。这时,教师就应该适时地打开多媒体课件课件,给学生添上一双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想象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如《山沟里的孩子》教学中,老师提问:“孩子找到‘金钥匙会干什么呢?”虽然上课前老师已经把山沟里的孩子的生活、学习状况向学生讲解了一遍,但由于学生对山沟里的孩子的生活学习模式只限于自己的模式,说出来的也是蜻蜓点水,苍白无力。教师这时运用视频课件把山沟里的孩子的衣食住行及我们这里的生活状况一一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让山沟里的孩子生活学习情景所震撼,个个低下了头,随后他们展开自己的想象,畅所欲言的讲述着孩子们通过刻苦学习找到金钥匙后要做的事情:修路、办学校、办工厂、建养老院……
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信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他们的认知体验十分独特,感受各不相同,呈现多元化,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多维发展倾向。
四、落实“写”点,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发展。而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写”。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写”点,让学生进入自由运用的广阔天地,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别董大》古诗教学中,教师在总结全诗后出示了一道小练笔:讲《别董大》这首诗编成一个小故事。可是学生写来写去,都是把这首是的意思铺展开来,没有一点“故事”味,小练笔的有效形式触礁了。这时老师出示了“北风呼呼、黄沙漫天、大雪纷飞的旷野上,诗人和董大依依惜别”的动画,学生从这凄凉悲怆的画面中,对诗人和友人分别之时的场景所感染,有的同学泪眼花花,只听见“沙沙”的书写声,不到十分钟的时间,一篇篇感人的小练笔诞生了。这样既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能力,让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总之,随着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师不能为了表现多媒体课件而滥用多媒体课件,也不能为盲目地追求艺术美感而是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只有遵循教育原则,精心安排多媒体课件课件使用时機,注意使用策略,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媒体优势,优化语文教学,才能使语文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师书恩、付耀良 《教育技术教程》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2.王吉庆 《信息素养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3.魏传宪 《语文教学概论》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8
4.江平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1.小学语文牧童课件 篇十一
●使用课件的过度化倾向
1.过度使用课件。除了教师自己的偏好之外, 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导向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许多学校甚至将使用多媒体课件写入评优课的评价标准里, 仿佛不用多媒体课件, 这堂课就不能成为优质课, 而使用了课件, 这堂课就已奠定了“好课”的基础。但多媒体课件如果不能对学生的品读感悟产生帮助, 或者作用有限, 不使用又何妨?
2.课件容量过大。容量过大的课件首先指的是内容过杂。有的教师在上新课时, 希望能用一个课件展示所有的内容, 于是教学目标、作者介绍、预习检查等一应俱全, 而且除文字外还加入了音频、视频和图片。但一节课下来, 课堂教学的重点在哪里?能够完成的有多少?课堂教学的有效度有多高?恐怕不容乐观。其次是文字内容过多。有的教师喜欢把各种文字资料——包括问题和答案一股脑儿地放进课件里,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不停地看屏幕, 读屏幕上的文字, 面对铺天盖地的文字“轰炸”, 学生能有多少时间品读课文和认真思考?
3.过度追求效果。在有些教师看来, 课件既然是为上课服务的, 那么, 追求它的显示效果当然是应该的。于是, 他们为幻灯片添加好看的背景, 设置不同的动画和声音效果, 将重点的文字变换字体、设置缤纷的颜色。对于写景的文本, 他们加入许多的图片;对于叙事性的文本, 他们会链接视频;朗读课文时, 少不了配乐。这样精心制作的课件, 在使用时很可能产生不了预期效果, 花哨的课件形式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或是哗一时之宠而冲淡了教学的中心。
●过度使用课件的原因分析
对于多媒体课件过度使用的原因, 笔者揣度, 可能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是部分教师图省事。网络让教师下载教案课件非常便捷, 既然有几乎取之不尽的课件资源供选择, 自己重新备课又很费力, 不如用现成的, 至多做一些修改就能拿来用了。另一方面, 许多学校提倡或要求备课组集体备课, 集备形成的课件大家共享, 于是客观上促进了课件的使用推广。
二是部分教师的盲从。许多教师以使用课件等多媒体手段为时尚, 似乎不使用课件便是教学观念保守、教学手段落后, 甚至迷信用课件上课的效果, 以至于使用的多, 反思的少。
三是部分教师对课堂掌控能力不自信, 或对课堂进程的掌控欲过强, 生怕课堂上可能出现什么“意外”, 宁愿按预设的步骤推进教学, 也不希望有自己难以把握的课堂生成。于是, 点播多媒体就成了教师掌控课堂教学的绝佳手段。
对于以上种种表现, 笔者认为, 其深层次的原因是部分语文教师没有完全把握准语文学科的特点, 未能充分转变教学理念。首先, 语文学科从内容到课堂教学都具有不确定性, 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会呈现复杂性和高难度性。另一方面, 其他学科 (如数理化等) 的教学内容就是教材内容, 而语文教学内容是言语智慧, 这种智慧不能直接在教材上呈现, 而是隐藏在教材背后。因此, 学生学习语文的建构性特点, 决定了教师难以预设教学。而多媒体课件是教师按授课计划预先制成的, 其体现的主要是教师的意志, 如果教师对课堂交流互动考虑得不够充分, 依照课件推进的教学过程并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能力培养。
其次, 语文是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语文课上不仅有知识的学习, 也有情感的体验;不仅有语言的交流, 也有思想的碰撞。语文教师似乎担负着更多“言传身教”的职责, 课堂教学中尤其需要以情感、人格魅力等去感召学生, 引导学生,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而过多地使用甚至依赖课件等多媒体手段, 会使教师和学生过多地关注于课件, 造成“人机交流”甚于“人人交流”的状况, 实际上对师生、生生的课堂对话和情感交流形成了较大的冲击。
再次,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倡导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合作关系, 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而当语文教师更多地关注于多媒体课件而非学习的主体时, 新课程的这些理念和主张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运用和贯彻。
●解决过度使用课件的方法
12.小学语文牧童课件 篇十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色彩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它能突破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遗憾的是部分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舍本求末,完全丢掉教材资源而依赖于多媒体课件,一堂课,视频、图片、音乐、声响占据了课堂大半部分时间,忽视了学生潜心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亟待研究的问题,我认为应用在以下教学环节,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三现”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重点
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材,其内容真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有。课文中有许多事物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不受时空限制,形象地传输、保存和再现知识原型,把间接的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知识,从而加快理解和记忆的速度。还可以凭借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使他们更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这就大大缩短了教学进程,提高了教学效率。
1.呈现事物,降低理解词句的难度
例如:《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描绘的是北大荒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语言精炼,文质优美。课文中出现了好些表示色彩的词语,如“一碧如洗”“银灰”“橘黄”“血红”……这些颜色,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显得十分陌生,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我把课文中的景物制作成了多媒体课件,当“一碧如洗的天空、各色的流云、黑红黑红的高粱等这些生动的画面显现在学生眼前时,这些色彩随同一副副美丽的景象深刻地留在了学生的脑海之中。
2.再现历史,激发学生情感
《詹天佑》一课,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好教材,可文中描述的年代及事件本身和学生的社会生活距离遥远,如果仅凭文章本身,孩子们很难和詹天佑沟通,也无法真正体味到那种危难中的奋进,成功中的悲壮,辉煌中的辛酸。这时只有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中国当时被瓜分的情势、清政府的腐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恶蛮等录象,才能把学生带入到当年的特定时代,突破了时空,化远为近,使学生情、文本情、作者情产生共鸣,为学习课文作好了情感铺垫,从而让学生全面、深入地建构自己心中的詹天佑。
3.展现情景,突破教学重、难点
例如:《詹天佑》一课,文中最能表现詹天佑具有杰出才能的是他所设计的“人”字行线路。为什么要设计这条线路?火车是怎样在线路上行驶的?这一教学难点,单凭教师对文字的解释以及板画的讲解都很难突破的。难有计算机的演示,能将此难点化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在屏幕上出现青龙桥陡峭的坡势,让学生了解此处的地形特点,然后演示出“人”字行的线路,一列火车在“人”字形线路的行驶过程,用直观演示,动静结合的效果,无须教师的任何讲解,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完全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从内心产生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
二、挖掘学习资源,“四促”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作为母语课程的语文,既要依凭文本,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又要不拘于文本,适时、适度地引进相关资源,尤其是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提供的广泛的语文学习资源,使课程内容更充实,更贴近生活,更具语文训练的价值,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拓展课文背景,促情感领悟
唐代诗人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江雪》一诗,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借助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没有什么大的困难,但要入意境、悟诗情、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清高而孤傲的情感和郁闷的心情,仅凭课文提供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了解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鉴赏诗句,与诗人对话,才能读出凛冽的寒气及渔翁的形象所折射的意境。所以,课前利用多媒体展示诗人的生平资料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学生领悟诗情就深刻多了。
2.拓展课文空白,促思维发展
教学《黄山奇松》一课,不仅要指导学生赏读课文内容,而且要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记忆积累,并能迁移运用,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于是,在音乐的渲染下,我紧紧结合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激发学生想象,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昂。课堂教学达到了“任情感激荡,任思维涌动,任想象飞翔”的高潮。
3.巧用朗读素材,促朗读能力的提高
《黄山奇松》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性散文,全文紧扣“奇”来对黄山松进行描写。文字生动,意境优美,适合学生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4.拓展练习,促目标达成
时下,让学生自主编题,既能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让学生自编自练,更具有亲切感,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自我创造的价值。但是,由于全班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加之学习水平的差异,个人所编练习题,涵盖不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运用多媒体课件,能有效地整合学生所编练习题,从而促进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如:在《黄山奇松》一课的课堂练习中,我让学生回顾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后,让学生自编练习题:有的学生编的是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有的学生编的是按课文内容填空;有的学生编的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还有的学生编的是看拼音写词语……在让学生汇报编题情况时,我有意识地按一定顺序、层次结合学生的汇报用多媒体一一呈现出所预设的题。这样,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得到了全面、有效地落实。
总之,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下,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将更加生动活泼,我们的语文课堂将更加精彩纷呈,我们的教学效果将更显而易见,我们的学生将更具创造性,更具个性品质。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三现四促”,将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插上腾飞的翅膀!
【小学语文牧童课件】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08-20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09-24
小学语文阅读课件06-18
小学语文作文开头课件08-26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课件12-11
最新小学语文《高粱情》课件示例06-22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ppt课件01-18
牧童的小学作文500字06-14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