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课后练习题

2024-09-03

穷人-课后练习题(20篇)

1.穷人-课后练习题 篇一

《穷人》课后反思

-------

《穷人》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写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艰难贫穷的情况下,收养因病去世的邻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旧俄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本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腻,感人至深。根据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感情朗读、思维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从而受到爱的教育。

一、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理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理念。同时《课标》也谈到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因《穷人》篇幅太长,如果完全让学生自主学习,整堂课有可能处于一种没有明确目标的放任自流状态,那样将使课堂费时而低效,所以我先让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方向,找到重点的段落语句,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悟出人物的美好品质。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二、突显了文本的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是领悟人物的美好品质,难点是文章对桑娜内心活动的描写的理解。我本节课的教学,为突出文本的重点,突破文本的难点,主要设计了三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自学文本,解读家穷”“自主体验,领悟心善”“读悟结合,启迪心智”,这三个环节都是在教师“导”的基础上,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相关的内容。而教师每次的“导”,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并层层深入,使学生自觉自愿地通过自

读自悟达到各级教学目标。

三、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字里行间所渗透的品德意志,做到既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陶冶学生情操。本节课,我注重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如课中对“填”“熬”以及“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等的研读。

四、努力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本节课我努力创设了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学生们从读中也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达到情感陶冶。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通过适时、适度的激励性评价调节课堂,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中享受语文。

“课堂教学永远是遗憾的。”我这节课存在的最大不足是朗读训练时间不足;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还不够真切、准确;对人物内心情感体验有所欠缺,特别是对桑娜善良本质的感悟不够。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强训练。

2.穷人-课后练习题 篇二

一、明确课后练习的内容和类型

小学语文课后练习是每一课的具体教学要求,是课文的教学重点所在。小学语文课每课基本安排了三至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求学生练好写字能力。二是巩固复习所学生字和常用词语,为今后的正确运用打下基础。三是朗读、背诵、默读、复述课文,旨在让学生认真读书,继续增加规范化语言的积累。四是词句练习或思维训练,意在结合具体的词语形态,句式的变化进行句式训练,让学生充分感知,反复习用,逐步实现内化与迁移,或是启发学生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文运用能力得到发展。

就二年级的课后练习而言,每篇课文后的练习主要分为“我会认”“我会写”“我会读”“我会说”四部分,而“读读比比”“读读画画”“读读背背”“看看写写”“说说画画”“说说写写”等交替出现,各部分之间基本上没有轻重、先后之分,听、说、读、写并行推进结构。

二、紧扣课后练习,细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上好一堂课,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各个学段能力的培养是有侧重的,如何确定各学期训练的重点呢?除了《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直接要求外,还可以根据课后习题来确定。课后习题揭示的训练目标要比学段目标显得更细化、更具体,更有利于教师清晰地把握教材的训练重点。

如:二年级上册《酸的和甜的》这课,课后练习有四个部分,分别是(1)我会认“酸、葡萄”等9 个生字。(2)我会写“串、兔”等8 个生字。(3)读读演演中,要求朗读课文,再演一演。(4)读读比比中,比较“小猴子爬上葡萄架。和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小猴子吃起葡萄来。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依照课后练习,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酸、葡萄”等9 个生字,会写8 个生字。

(2)通过课后读读比比,练习用“迫不及待和大口大口地”进行说话,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能读出不同动物的语气,并演一演。

(4)通过课文学习,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如此设计,让教学目标与课后练习相互对应,能够紧扣课文的重难点,有效优化课堂教学。诸如此类的课后练习,教材中随处可见。这样更有利于教师细化教学目标,明确课文的重难点。

三、紧扣课后练习,突出教学重难点

第一学段以识字写字为主,课后习题凸显学段特征。一年级除拼音以外,每篇课文都设有“我会认”和“我会写”两个习题环节,一年级我会认的字明显多于我会写的字,我会写的字一般都在四个字左右,以独体字为主,主要训练字的基本笔画。二年级的课后练习也有两个部分组成,会认字在十个字左右,会写字在12 个字左右,从独体字向带偏旁的合体字转变。这一学段重点识字写字在课后练习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课堂教学必须抓住识字写字,围绕识字写字教学,设计趣味多样的识字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写字时间, 提高写字兴趣等。如在教学《酸的和甜的》这一课的三个带“反犬旁”的字,教学这类同偏旁的字,需要教师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高孩子的写字兴趣。在教学“猴、狐狸”三个字时,我创设了以下教学情境:

师:葡萄架下的小动物们都吃到了葡萄了,小猴子也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去吃葡萄呢。(课件出示葡萄上的会写字)看,谁能写好这些字,葡萄就送给你了。

生:充满兴趣

师:先看这三个字。(狐、狸、猴),一起读读。

生:读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都有反犬旁,都是左右结构。

师:对,反犬旁的字都和动物有关,你还能说出哪些带反犬旁的字?

生:猫和狗。

生:猪。

生:狼。

师:看来同学们平时积累可不少,那我们先把“猴”字请到田字格里吧。小手拿出来,老师相信所有的小眼睛都在黑板上了。

师:边示范边讲解。第一笔是撇,接着是弯钩,看,这一笔就像一只低头弯腰的小动物,最后一笔是撇,单人写在竖中线,接着写完。

师:同学们,拿出笔,描一个写两个。

生:写

师:小猴子提醒大家,写字的时候头要正,肩要平,脚并拢。. 教师随机表扬。

生:按要求坐端正。

师:(评议)老师这里有三个小朋友写的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三个学生写的“猴”)

生:评价第一个字写错了,中间多了一竖。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猴”字是我们的好朋友,千万不要拿小棒打他,写字一定要先写正确。

生:第二个字太分开了。

师:你说得对,左中右三部分要写的紧凑些,否则就会变成三个字。

生:第三个字最好,很漂亮。

师:看这个,结构紧凑,笔画流畅,小猴子要送给你一串葡萄了。像老师这样,也给你的同桌评一评。

生: 互相真诚评价

师:赶紧修改一下。

师:我们也要像小猴子一样大胆尝试,写写“狐狸”两个字。

生:评议。

师:“狐”字很容易写错,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

生:狐狸喜欢吃西瓜。

师:很好。

生:反犬旁加瓜。

师:(课件出示“狐”字的甲骨文)。看,这就是甲骨文的“狐”字,就像一只张嘴吃的狐狸,馋嘴的狐狸背着一个大西瓜呢,记住了吗?

生:修改,书空。

师: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瞧,小猴子为我们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糖葫芦)

师:看到糖葫芦,让你想到了哪个字?

生:串。

师:是的。(出示“串”字的演变),瞧,两个口就像我们的一颗颗糖葫芦,细长的签将它们连起来。好,我们把它请进田字格里。虽然这个字很简单,要写好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口要扁,两个口大小还不一样。

师:是的。还有吗?

生:竖是悬针竖。

师:是呀,赶紧把它送到田字格吧。

生:写。

师:同学们这节课写得都很认真,小猴子也出来为你们鼓掌了。

识字写字是低段教学的重点,而写好同偏旁的字,是二年级的重点。教师紧扣课后练习中我会写这一部分,仔细揣摩,创设情境,提高孩子的写字效率。

四、紧扣课后练习,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对教师精简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 对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培养自学能力,大有裨益。因此,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十分重要。首先,教师要明确预习不仅仅是学生独立的活动,而是教师进行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的开始。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布置和指导学生预习,使之富有成效。这里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以课后思考题为预习依据。作为低段的二年级学生,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预习习惯。针对课后四个板块练习,让孩子提高自主识字和写字的能力,培养朗读兴趣。如二年级下册《动手做做看》这篇课文,课后有我会认和我会写的字以及读一读和说说写写。在预习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哪些字我已经会写,哪些还不会?在读一读这部分,我通过预习已经会读哪几个自然段,哪些句子还不熟。学生在自己的预习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也可根据孩子的预习情况,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五、紧扣课后练习,拓宽学生知识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编写要有开放性和弹性,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材的设计较为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在课后安排了“资料袋”和“阅读链接”,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如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课后安排了“我知道”的资料袋,让学生知道更多有关雷锋的事迹,对人物有更深刻的感受。还有这一册《邮票齿孔的故事》中的资料袋,给学生了中国第一枚邮票,介绍了集邮的作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效拓展了文本。

3.课后练习方法刍议 篇三

一、有机地采用百分以上的评价方式

学生对教师采用百分的评价方式司空见惯,往往会产生慵懒的情绪。一次练习,我突发奇想:何不把练习题的总分给出120分呢?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得了120分,我得了100分……个个喜形于色,胜似发现了“新大陆”。以后我就采用多种方式:或在黑板前练习,或每个小组出几道题进行小组竞赛……效果都很不错。

但是还是要注意:1.不能频繁地使用这种方法,否则积极性会降低;2.对于分数低的学生,成绩最好不要公布,可以再出几道题,加强指导,等有了进步,再公布分数,提高兴趣;3.分数不宜给的过高,否则对评价效果产生影响。

二、让学生“导演”练习

《课程标准》中都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能动性一旦调动起来,就如同奔腾的江水势不可挡。小学语文中有很多课文都能融入情景剧,让学生自导自演情景剧,不仅能锻炼表达情感、驾驭语言的能力,还能助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进而在练习中让学生“导演”教师,可以就难理解的字、词、句、段,与学生分享理解过程,再加以点评,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语文课中很多情景剧课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将相和》等都是提高学生表现欲的范本。数学中对于较难理解的如乘法分配律、有关路程问题的应用题,都是学生自导自演的生活题材。乘法分配律是个难点,有次练习我灵机一动,布置了一道作业:谁有好办法帮助同学们理解乘法分配律?第二天练习时,同学们各抒己见,一位学生的创意吸引了我,他设计了磁铁的实验:准备了三块做了标记的磁铁(a、b和c),其中a、b两块磁铁的放在一起相互排斥,但是和c这块磁铁放在一起就相互吸引,他和同学在a、b磁铁和c磁铁之间放置了一个纸盒,使它们不能吸引,这样a、b磁铁在一边(a+b),c磁铁在另一边,一人按住b磁铁,拿开纸盒,“啪”一下,a磁铁和c磁铁紧紧吸在了一起(a×c),慢慢放开b磁铁,和c磁铁也吸在了一起(b×c)。一个小实验很好地说明了分配与结合的过程。我顺势引导,再加深理解,并给予表扬,学生们的“闪关点”一经发现,给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三、把生活元素引入练习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生活指导教学,教学来源于生活。把生活元素融入到教学中,有助于学生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作文练习,我让学生注重积累,随时记下优美的句段和身边发生的感人的事,每天早上念一遍,和同学交流理解,加深记忆,到用时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眼前。一次,一位学生记下了这样一件事:和邻居小妹妹一起写作业,小妹妹画了一幅画——《太阳从西面出来》,还分明标着方位,很愕然,结果一问,才知道,小妹妹的妈妈因为和爸爸吵架离开家了,爸爸劝,小妹妹也劝,妈妈说,除非太阳从西面出来,就回家。我立刻觉得这是一个好素材,让这位学生赶紧作文,之后稍加修改,发表到了《少年文史报》上,一下子提高了全班學生写作的激情。数学练习中的生活元素就更多了:如实地测量,提高学生对长度、面积、体积的感悟能力;创设商店买东西的情景,增长对人民币单位换算和加减的认识;把家和学校的路程、自己的走路速度和所用的时间融入到练习中来,既激发了兴趣,又提高了效果。

四、利用游戏方法提高练习趣味性

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的观点,寓教于乐形式多样,其中游戏方式较为常用。把游戏融汇到练习中,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接龙游戏

把学生反感的口算和识字练习做成卡片,进行口算得数和组词接龙游戏,你一答,我一应,声音此起彼伏,抑扬顿挫,效果显而易见。还可用来练习说话、发音、估算等。

(二)找朋友

制作成卡片或头饰等,一张写算式(字、词等),另一张写得数(词语、释义等),分组游戏,能最快找到“朋友”者得胜。

(三)找对错

识字教学中,把对的字和错的字放在一起,看看哪个对,那个错,然后指出错的位置,有助于学生掌握字的写法及结构。或者把容易混淆的算法列出来,找出错误算法的原因。

(四)看图猜字、猜成语、列算式

给出一张图,让学生猜猜包含了那些字,能用那个成语表示,能从图中列出那些算式等。

游戏方法很多,如:看偏旁组字,补充话语,猜谜语、编写应用题等游戏。很多游戏我们也可以给它们起好听的名字,如:接龙游戏叫排队排、开火车;找朋友又叫对暗号;找对错可以叫踩地雷等等。

马丁·加德纳说过:“唤醒学生的最好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游戏教学法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在玩的同时,又能学到知识,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的目的。

4.《太阳》课后练习题 篇四

一、拼一拼,写一写。

chà shì zhuāng jia cún

( )不多 摄( )度 ( ) 生( )

fán zhí shū jiào yù

( ) ( )菜 比( ) ( )防

二、想一想,填一填

氐——(亻 )———(低) 家———( )———( )

直———( )———( ) 交———( )———( )

三、想一想,连一连。

美丽的 关系 治疗 探索

温暖的 地球 吸收 疾病

密切的 世界 凝成 热量

神秘的` 阳光 继续 水滴

四、填关联词语。

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

如果……就…… 不但……而且……

1、( )太阳离地球太远了,( )我们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2、太阳( )离我们很远很远,( )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3、( )没有太阳,地球上( )不会有植物。

五、课文再现。

太阳离我们有( )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 )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 )年。

5.《短文》课后练习题 篇五

一、背诵《夸父逐日》,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本题意在使学生通过背诵《夸父逐日》,熟悉课文,积累语言材料,并且从神话这一角度,了解课文内容,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有所认识。

二、熟读《两小儿辩日》。想一想,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

这是一道开放题,主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思考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学生可以从不同方面谈自己的体会。例如,对于两小儿的“辩斗”,学生可以认为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或者认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对于“孔子不能决”,学生可以认为知识无穷尽,即使大学问家也有所不知,或者认为孔子能正确地对待小儿的问题,能实事求是,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回答不拘一格,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三、翻译下列句子,填出句中省略的词语,注意加线的词的意思。

设题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并让学生注意文言文中的词语省略现象。

1.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逐走:竞跑,赛跑。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以:认为。去:距离。

3.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汤:热水。

4.孰为汝多知乎?

6.《白杨》课后练习题 篇六

一、看拼音写词语。

qīnɡ xī chā zuǐ fǔ mō xīn jiānɡ

二、下面哪一组没有错别字,在后面打“√”,在错字上面画“○”,并改在括号里。

1、混黄一体高大挺秀茫茫戈壁

2、风砂雨雪界限清析飞快闪过

3、抚模孩子望着窗外一丝微笑

4、陷入沉思举着雨伞新疆戈壁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天和地都呈黄色,好像一个整体。

2、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课后练习题:为自己去争论达到消除误会的目的。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1、《白杨》一文的作者是,课文采用了的写法,以白杨树来比喻。全文按照的思路,歌颂了。

2、铁路沿线的.一棵棵树好像一把把撑开的。

3、爸爸的微笑,脸色变得。他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长出粗壮的枝干。遇到风沙还是雨雪,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那么那么,不,也不。”

五、品味探究

1、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爸爸“微笑”是因为 。

(2)课文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 。

答案:

1、(1)想到孩子们也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7.牵手课后练习舒展语文教学 篇七

教材中的练习一般可分为四个层次:整体感悟 (感知) , 文笔精华 (理解) , 语言运用 (运用) 和联想比较 (创造) 。它来源于每个单元的单元提示, 将单元提示具体化。这些题目不仅科学有效地实现了练习的一般功用, 而且因紧跟教材而具有如下特别功能。

(1) 诊断反馈:学生以此指导自己预习, 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诊断和反馈, 教师通过练习对学生的所学知识进行检查和反馈。师生还可以通过相应的练习查漏补缺, 不断充实、完善自己。

(2) 理解运用:学生通过练习题来消化所学课本内容, 强化并巩固知识点。

(3) 归纳迁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习题, 教师应当抓住时机给以必要的归纳, 将练习题升华为考点。

理解了这些特点, 在教学中牢固树立四种意识, 就能使语文课堂提纲挈领, 舒展活跃。

一、处理课后练习, 要有全篇意识。

教材在编写时, 由于受编写体例、知识结构等限制, 有些知识点在课文中无法体现出来, 而这些知识点对理解课文又是必不可少的, 有时编者就以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的形式提出来。因此, 这就不仅是一道练习题的问题, 而是关系到能否全面、准确地理解全文大意、思想、情感。

其中题型有:

(1) 直接引出对全文把握的思考。如说出《荷塘月色》全文感情的发展变化。

(2) 以问答题形式出现几个小题, 逐步引导直至能把握全文。如《拿来主义》。

(3) 以填空题形式出现几个小题, 强调很简短的重点, 逐步引导直至能把握全文。

(4) 要求讨论全文主题或中心。如《琐忆》。

(5) 填写表格, 理清思路。如《劝学》。

《荷塘月色》课后练习设题时意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感情基调和感情变化, 培养分析理解能力。教学者主要是从课文本身出发, 找出表达思想感情的语句, 并体察景物描写的感情色彩。

最能表达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颇不宁静”→淡淡月光下, 淡淡的哀愁→朦胧的美景中, 淡淡的喜悦→“我什么也没有”→惦念江南, 欲超脱而不可得。

情与景:小路幽僻、寂静, 树木阴森森, 心中笼罩着淡淡的哀愁;身外无边的荷香月色, 内心感到淡淡的喜悦;蛙声与蝉声, “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摆脱不了愁思;采莲情形, 暂得解脱, 最终仍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

这种处理练习的方法, 既解读了文本, 处理了练习, 又完成了板书, 一举三得。

二、处理课后练习, 要有单元意识。

所谓单元意识, 就是学习每单元之前, 要充分领会单元要求。因为这些要求既是学习重点, 也是练习设计的出发点。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册现代文的单元要求是感知揣摩语言, 筛选把握文意, 探讨理清思路, 领会概括要点, 提取评价精要, 以及借鉴吸收。各个要点分布在各单元, 要求在阅读过程中掌握这一系列阅读方法。其中第三单元学习重点为“概括要点, 提取精要”。为贯彻这个要求, 各课后重点练习几乎都是“试分别加以概括”的要求来命题。

第四册小说单元的单元要求分别是“学习小说的主题和结构”, “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 几乎全部的课后练习都是围绕这些要求来设题的, 但题型样式非常丰富。有的给出几种答案供讨论选择, 有的要求拓展阅读比较, 有的要完成表格, 有的要求课外写作。可是无论题型怎样变化, 都是指向单元要求的, 几乎可以归为一类来回答, 单元意识更加明显。

三、处理课后练习, 要有文体意识。

高中语文编排的时侯, 很注意体例的相对集中。这点编者在编写说明里说得很清楚。诗歌, 散文, 小说, 戏剧, 应用文体分类齐全。这样编排, 便于类型化教学, 也使学生对文体的重难点更明白。

以演讲词单元为例, 单元要求明确提出要抓住演讲词的主旨特征, 分清逻辑层次, 品味深刻思想和精彩语言。课后练习第一题都从内容设题, 要求理清全文内容, 后面的题目则分别从语言、思想等角度设题, 层次清楚。课文学习完了, 学生也熟悉了该种文体。

以文言文单元为例, 按照年代顺序分体例编排, 更有利于知识点集中。第一册学习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熟读或背诵课文, 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第二册学习重点又多了一项内容:理解掌握词类活用。因而, 第一、二册的文言文练习主要包括类似“熟读课文, 回答下列问题”, “辨析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等要求。这种练习编排, 重点突出, 知识连贯, 文体特征明显。

尤其是第一到第三册文言文编排, 既贯穿了文学史, 又在课后练习里有针对性的总结了考纲里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 18个文言虚词。这些练习强化了教材知识点, 又做了合适的归类, 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复习资料。

第四册集中编排了古代和现代戏剧。在单元要求和课后练习里, 反复强化了戏剧语言、戏剧冲突、戏剧手法等基本概念。

第五册和第六册里, 着重编排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和著名文学流派, 做到重点突出, 逻辑清楚。

这种编排设计, 注重从个别篇目到整体知识的迁移, 注重综合运用, 运用以前单个作家作品的常识来解决综合问题, 文体意识愈加明显。

四、处理课后练习, 要有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 就是既要尊重课后练习, 尊重参考答案, 更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来激活课堂, 完成对文本和练习的更高层次的解读。除了传统的讲解方法外, 可以尝试新的处理练习方式。

例如办展览:教师在班上开辟一个“佳作展览”栏目, 主要展览学生课后作业中的亮点、与众不同点。根据作业要求,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并由学生自己张贴出来, 标明创意, 展示个性, 体验成功, 感受不足, 师生共同欣赏、评析。通过比较, 评选出若干名作业优秀分子, 这样, 学生要想自己的作业在展览中亮相, 便需认真对待。

开辩论会 (讨论会) :根据教材体例和单元提示, 利用一定时间, 课内课外都可以, 有必要对学生值得争论、讨论、商量的问题, 分小组以辩论会或讨论会的形式举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应单元要求, 学会归类, 不给答案, 只作指点、评论, 总结。然后评出最佳辩手和优秀辩手, 并且以他的答案为最佳答案。

建立阅读卡:针对活动型课后练习,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组织, 自己去实践, 自己去探索, 自主合作, 根据课内的知识点作迁移, 把课外了解、调查、实验操作中的情况在同学间交流、讨论、然后在班上向大家作汇报, 看哪些同学知道的最多, 迁移的快, 哪些同学讲得最具体。

教师要配合所学课文向学生推荐有益的、适合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读物, 提出学习要求, 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迁移到阅读上来, 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建立阅读卡片, 记录相关内容或文章的大概内容, 或优秀片断, 或佳词佳句, 以积分制形式进行, 每抄录100字积1分, 满60分为达标, 80分为优秀, 教师在学期未检查考核。

五、处理课后练习, 要有高考意识。

很多人喜欢钻研各地各类考试题型, 却容易忽视教材单元知识和课后练习, 往往舍本逐末, 效果不佳。其实单元要求和课后练习给了我们最好的题型和答案。

以湖北省2006和2007连续两年诗歌比较阅读题为例, 在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一单元最后一课课后练习中有示范题目——比较《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急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的异同。这个题目不仅是样题, 而且提出了诗歌学习的第一个诗歌名词术语——艺术手法。我们通过单元小结, 就能发现出它就是分布在每课课后练习里的名词术语, 把它找出来归类即可, 比资料上更准确更科学。

再以2007年湖北高考语文试卷语言表达题为例, 概述林冲和杜十娘的人物形象, 就是直接来自于第四册小说单元的单元提示, 课后练习更是多次出现。

2006年和2007年湖北高考语文试卷都出现了景物描写的考题, 06年《从阿尔卑斯山归来》和07年《日月行色》都要求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我们通过复习, 发现题型和答案都分布在第二册第一单元的课后练习中, 只是比较零散, 需要归类而已。

8.课后习题:亟须换新颜 篇八

【例一】

【例二】

【分析】

1.《夹竹桃》一课的课后习题,第1、2两题是常规题目,重在写字和读书。第3题是词句练习。第4题主要关注对课文的理解,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几乎没有阅读难度,价值不大。而编者忽视了季羡林先生这篇散文最大的写作特色,即对比衬托。作者描写院子里春、夏、秋三季的14种花,虽然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却鲜明地衬托出夹竹桃的韧性。编者忽略了文本的表达形式,只关注了内容,运用又从何谈起呢?

2.《广玉兰》一课的课后习题,前两题是常规作业,第3题指向的是情感,重在感悟。第4题是练笔,但没有具体的要求,比如表达方法之类的,实际上,这样的练笔是低效的。其实《广玉兰》这篇散文的写作特色比较鲜明,一是全文的详略安排合理,二是第三自然段总分总的构段方式运用巧妙,三是恰当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所以,小练笔必须结合文本的表达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结论】

课后习题要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去设计,充分发挥文本的语言价值。这样的习题才能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部分课文的课后习题进行了尝试性改变。这里主要谈三点想法。

一、指向语言运用的习题才有价值

课后习题不能总是关注理解,理解不是终极目标,运用才能形成语言表达的技能。所以,课后习题应指向语言的运用。如在教学《师恩难忘》一课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课后习题:

方法引领:请仔细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详细描写“我”听故事入迷的情景?

实战训练:李明和王刚在进行乒乓球比赛,前四局打平,决胜局开始。想一想,作为李明的同桌,你会有些什么表情,心里会想些什么?练习写个片段。

为什么这样设计?我们在分析了以往大量的教学设计后发现,许多教师总是在讲故事的内容上做文章,讲得淋漓尽致、声情并茂,学生在师爱的熏陶下,坚定不忘师恩的信念。这样的教学结束以后,学生到底收获了什么呢?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了吗?显然,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怀疑。

这个文本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独到之处,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呢?从这个目标出发,细读文本后,这样的教学资源是存在的,且十分重要。那就是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作者在描写田老师讲故事时,不仅写老师讲得娓娓动听,而且详细描写自己的感受,从而衬托老师教学技艺之高超,抒发了对老师的钦佩、喜爱之情。学生通过练笔,在写作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提高了表达能力。

二、散发文化气息的习题才有魅力

在《陶校长的演讲》一课备课时,我面对“每天四问”这几个字,一个奇特的想法出现了。两千多年前的曾子不就提出过“吾日三省吾身”吗?教学时,为什么不让学生联系起来学习呢?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课后习题:

查找资料:《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请你查资料,了解其中的意思,说说曾子每天问自己哪三个问题。

没有想到,学生对这项作业特别感兴趣,不但了解了字面的意思,还有学生竟然找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来读。学生在交流时说道,这几件事,在今天也并未过时,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问一问自己:为社会做事忠诚了吗?跟朋友交往守信了吗?自己学习知识了吗?这样的拓展性练习不仅让学生懂得了一些学问,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关注儿童特点的习题才有生命

我们发现,好多课后习题仍然是对句子蕴含的情感进行体验和感悟,而这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喜欢做这样的题目吗?教学《二泉映月》时,我在两个班级做了一个实验,实验学生80人。

实验题目:同学们,你们认为下面哪一道习题更有意义,你更喜欢去学习?(说明:A题是课后习题,B题是教师设计的习题)

A.读一读,体会下面句子表达的感情。

1.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2.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B.读一读,看看下面句子在语言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体会这样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1.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2.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实验数据:有66个学生喜欢B题,占82.5%;有14个学生喜欢A题,占17.5%。

实验结论:相对于抽象的情感体验而言,儿童更喜欢具体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A题指向的是情感体验。阿炳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的一生催人泪下,但是现在的儿童却很难认识和接近那段历史,这样的距离感必然影响对句子情感的体验。所以,学生的体验是困难的,是抽象的、模糊的。再说,有的体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或者说,就是体验到了句子表达的情感,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言,其意义也十分有限。B题则指向的是语文知识,即语言表达方式,第一句中有两个对仗句,结构工整,富有韵律节奏之美。第二句是一个长长的排比句,乐曲的旋律仿佛在耳畔回响,对阿炳和乐曲的理解不仅有感官上的触动,更有抵达心灵深处的震撼。

还有,学习语言文字和情感体验并不是分割开来的,情感是依附于语言文字的,把握语言文字的特点更有助于情感的感悟和体验。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

以上对课后习题的思考,仅仅是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

9.《蜡烛》课后练习题 篇九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 ) 精疲力jié( ) fú 晓( )

揣在怀里( ) 颤巍巍( ) 鞠躬( )

二、根据注释概括词语。

A.形容精神非常疲惫,没有一点力气。( )

B.指光辉事迹或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可磨灭。( )

C.破碎的砖头瓦片。( )

D.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

三、辨析下列形近字,并组词。

① 烁( ) 砾( ) 栎( )

② 遏( ) 竭( ) 歇( )

③ 佛( ) 拂( ) 沸( )

四、给下列句子选择恰当的动词。

休息够了,老妇人 (坐、跪、跑)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 (佩、画、刻)了十字,又 (吻、挨、碰)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五、根据课文填空。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描写了一位饱受 之苦的老妇人, 的动人事迹,赞美了 ,讴歌了  的深厚感情。

六、拓展阅读。

请把我埋得浅一些

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犹太人,大多是妇女和儿童。

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关押在集中营里。一天,她的母亲和另一些妇女被纳粹士兵带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她的身边。但当小女孩问她的妈妈哪里去了时,大人们实在不忍心说出真相,就对小女孩说,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了,不久就会回来的。小女孩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和询问,而是唱起妈妈教给她的许多儿歌,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张望着,希望看到妈妈从远处走来。

一天清晨,纳粹士兵用刺刀驱赶着,将小女孩和数万名犹太人逼上了刑场。那里早就挖好了很大的深坑,他们将一起被活活埋葬。人们沉默着,死亡是如此真实地逼近着每一个生命。

当一个纳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将她推进深坑中去的时候,她睁大漂亮的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刽子手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纳粹士兵伸出来的手僵在了那里,刑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抽泣声,接着是一阵愤怒的呼喊......

人们最后谁也没能逃出纳粹的魔掌。但小女孩纯真无邪的话语却撞痛了人们的心,让人们在死亡之前找回了人性的尊严和力量。

暴力真的能摧毁一切?不,在天真无邪的爱和人性面前,暴力让暴力者看到了自己的丑恶和渺小。刽子手们在这颗爱的童心面前颤抖着,因为他们也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1.从文中找出描写战争残酷的句子划上横线(至少一句)。

2.小女孩为什么让刽子手把她埋得浅一些?

3、为什么小女孩的话让刑场上所有的人都感到震撼?

4、这篇文章所表达的主旨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话语概括。

10.认识小数课后练习题 篇十

一、填空。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7角6分=( )元 1米5分米=( )米

6厘米=( )米 1.45米=( )米( )厘米

2. 小数点的( )边是整数部分,( )边是小数部分。

3.在小数中,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 )。

4. 8角是用分数表示( )元,还可以写成( )元;6分米是用分数表示 米,还可以写成( )米。

5.13.5是( )位小数,整数部分是( ),小数部分是( )。

6.2.1里面有( )个1和( )0.1.

7.读(写)出下面各数

89.30____________________ 7.08_____________________

零点零七_____________ 一百点零零一______________

8.1个10,1个1和1个0.1组成的.数是( )。

9.用6、3、1、0 这4个数组成的小数最小是( )。

二、判断。

1、整数都比小数大。 ( )

2、20.02是四位小数。 ( )

3、33.33读作三十三点三十三。 ( )

4、1.8比8.1小,比0.81大。 ( )

5、0.20比0.2大。 ( )

三、比较大小

○0.71 ○0.21 ○0.9 ○0.2 元○80角

○0.56 ○0.32 ○0.69 ○0.734 米○5厘米

1.23○1.24 6.245○6.2 10.87○1.087 12.7○12.700 3.56○5.36

四、列式计算

1、一个数是6.9,比一个数多3.1,另一个数是多少?

2、一个数10.02,另一个数比他多3.56,另一个数是多少?

3、另个数相差0.34,一个数是6.34,另一个数是多少?

五、解决问题。

1.小明身高1.45米,小东身高1.38米,他俩谁的身高高?高多少?

2.下面是三(2)班4名同学50米跑步成绩统计表:

单位:秒

姓名 李明 张小东 王波 刘小林

成绩 8.3 8.4 8.7 8.1

请你把前三名运动员的名字写在领奖台上.

3.妈妈带20元去超市买东西,买洗衣粉用去8.4元,买牙膏用去了3.5元,买毛巾用去2.7元。

(1)妈妈买东西共用去多少元?

(2)妈妈带的钱有剩余吗?如果有,剩余多少?

11.聚焦课后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篇十一

一、利用课后习题,引导课前预习

我县2010年实施“353高效课堂”以来,教师们为了在固定的单位时间里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不约而同选择让学生课前主动预习课文。教材在课后习题的编排上都凸显了学生学习的重点,导教、导学、导思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教师若能利用课后习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就能使学生学会预习的方法,明白预习是必要的学习习惯,让预习更有效。如“这个故事真感人,我要多读几遍。”“课文对我很有启发,我要好好读读,并且背下来。”可培养学生熟读成诵的习惯;“我会认”、“我会写”、“读读写写”等类型的习题,可让学生迅速准确地掌握生字、新词。

例如,《争吵》课后第1题:“默读课文,我们再来评一评‘我和克莱蒂争吵前后的表现。”理解了这道题,就能较好地抓住文本的中心。学生在预习时,也许不能完全理解或只能略知皮毛,但为课上质疑和汇报交流做好铺垫。

二、巧用课后习题,确定教学内容

聪明的教师在备课时务必先确定教学内容,而课后习题是确立教学内容的重要凭借和依据。

例如,《人物描写一组》课后有这样几个习题: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了课文,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3.课文中的一些语句,突出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从三篇短文里找一找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选做题:课外阅读写人的文章或书籍,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

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这些习题提示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第一题提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文中的部分语句较长、较拗口,学生容易读破,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适时给予纠正。二、三题结合起来不仅提示了文章的主要教学内容以及深入走进重点段的中心问题——围绕作品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联系课文领悟种种写人的方法。还揭示了不同的作者写人的密码——有的侧重人物的语言、有的侧重人物的动作、有的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神态……这都是学生感悟、习得文本语言的重要凭借。选做题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本课的习题紧扣文本,有效引领学生既理解了内容,又学习了表达。

三、妙用课后习题,强化朗读训练

教材后的习题,朗读占了相当的比重。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背熟课文”、“复述课文”等。如此煞费苦心地编排,意在训练并提升学生的语感。

例如,《圆明园的毁灭》课后习题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第三、四自然段。”依托这一习题,我设计了如下环节: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3、4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的,用心品读,细致概括。再通过齐读、引读、指名读、男女合作读、挑战读等丰富的朗读方式,最后提出参考性的记忆线索: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一步步帮助学生,从而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

四、善用课后习题,指导随文练笔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文后习题进行的快捷的习作训练。或想象补充,或内容挖掘,形式多样,内容迥异。

如《新型玻璃》课后小练笔“请你试着做一回小发明家,把你想发明的玻璃用你喜欢的方式写出来”可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先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最后再写一写。

又如《威尼斯的小艇》课后练笔“用一段话,写写家乡的某处景或某个物,要写出特点来。”这一习题让学生把课堂习得的方法,恰如其分地选择了最合适的时机,抓住事物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和景物融合起来进行描写迁移到了自己的习作中,一举多得。

12.穷人-课后练习题 篇十二

一、课后练习的内容和类型

小学语文课后练习体现了每一课的具体教学要求, 也是课文的教学重点所在。小学语文课每课基本安排了三至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朗读、背诵、默读、复述课文, 旨在让学生认真读书, 增加规范化语言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练好写字能力。三是巩固复习所学生字和常用词语, 为今后的正确运用打下基础。四是词句练习或思维训练, 意在结合具体的词语形态, 句式变化进行句式训练, 让学生充分感知, 反复习用, 逐步实现内化与迁移, 或是启发学生感悟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 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文运用能力得到发展。就课后练习的类型而言, 大体有听、说、读、写、观察、思考等几种类型, 题型是灵活多样的。

二、把课后练习作为教师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

教材是实施教学目标的阅读范本, 是语文知识的载体, 而课后练习是教材系统的组成部分, 它的编排着眼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是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以及能力训练的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后练习题的内容钻研教材, 理解和把握教材, 进而确定教学目的、教学重点, 设计教学方案, 选用教学方法, 并根据练习题的性质, 分派用场, 使之落实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课后练习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根主线, 融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步骤, 这里的主线主要是指教学过程中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潜力等各项学习活动。其基本形式是以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为核心的听、说、读、写训练, 它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课堂教学是培养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阵地, 而课后练习则为学生“扎实、活泼、有序”地进行语文基本训练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演练内容。利用这些演练内容, 可以让学生手、眼、口、耳、心并用, 听、说、读、写得到全面训练, 知识、能力、情操、个性协同发展。

三、发挥课后练习的目标性作用, 明确教学重难点

课后练习是一篇课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师要在全面、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进一步借助课后“思考练习”, 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也可以利用课后练习,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理解课文内容, 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去读书。如《怀念母亲》一文, 情感丰富, 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感悟, 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而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编排正是体现了这样的目标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此题为主线, 引导学生画找相关句子, 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在读中加深理解, 感受作者对母亲尤其是对祖国母亲不变的情感。进一步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 最后达成师生的共识。

四、发挥课后练习的知识转化技能,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后作业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学生预习时, 教师可请学生先看看课后习题, 对课文的重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教学时, 再让学生带着课后习题阅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理解。习题一般侧重于巩固所学的知识, 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做练习。习题可以放在讲读课文中进行。讲练结合, 读写结合, 如理解句子, 分段, 概括段意等;也可放在讲读课文之后来处理, 如造句, 背诵……在讲读过程中要达到理解到位, 有意识的体现渗透, 为学生独立做练习奠定基础。如《草船借箭》一课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神机妙算, 表现在哪些地方?”这个题目需要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思考理解, 教材中对理解内容和领悟表达特点的引导, 涉及诸多方面。可以说这个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完成课后练习题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相结合

不论处理课后思考题, 还是课后练习题, 教师都不能只注重结果 (即答案是不是正确) , 而忽略了完成的过程。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在思考和练习的过程中, 学会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借助思考题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 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借助课后练习题, 培养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的习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每学新的一课, 可先让学生按作业题要求预习课文, 学生通过动手查, 动口读, 动手写, 动笔画, 动脑想, 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初步的了解。这样做, 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长期坚持训练, 学生就会形成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想、眼手俱到的良好习惯。

六、认真研读课后练习, 落实语文知识的迁移运用

仔细研读教材不难发现, 课后练习一般均设计有一个统领全文的思考问答题, 目的是让教师在教学中从整体出发,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人物形象和优美语言, 初步领悟文章表达方法。教学时也可以由这个问题切入, 引导学生读课文、讨论交流。另外, 语文教材在课后练习中还设计了一些练习题, 使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 使课内与课外沟通。教师可依据这些练习设计, 让语文课程从封闭的课堂上走出来, 走向生活和家庭, 走向自然和社会, 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对于这类课后练习, 能当堂结合教学完成的要当堂完成, 不能当堂完成的教师要有布置, 有落实。

13.少年闰土课后练习题 篇十三

1.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4.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5.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基础达标。(自主完成,同桌互查)

1.快乐点击。(我能选出正确的读音)

束缚(fù fǔ) 允许(ǔn rǔn)

毡帽(zhǎn zhān) 祭祀(sì shì)

颈上(ǐnɡ ìnɡ)竹匾(piān biǎn)

银项圈(quān uàn)五行缺土 (xínɡ

hánɡ)

2.拼音长廊。(看,我的字写得多棒)

bì lǜ zhènɡ zhnɡ línɡ lì

( ) ( ) ( )

chá xùn cì

14.《分苹果》课后练习题 篇十四

一、计算。

①10-4=( ) ②10-5=( ) ③10-( )=1 ④10-8=( )

⑤10-1=( ) ⑥10-( )=4 ⑦10-3=( ) ⑧10-10=( )

二、分一分。

1. 每个篮子装2个松果,需要( )个篮子。

2. 每个篮子装3个松果,需要( )个篮子。

3. 有6个篮子,平均每个篮装( )个。

4. 有9个篮子,平均每个篮装( )个。

三、根据口诀七八五十六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判断题

1、1+2+3+4+5+0=123450 ( )

2、0+0=0-0=00 ( )

3、0+0+0+0+0=05=5 ( )

15.穷人-课后练习题 篇十五

一、初中语文科目与创造性思维能力解读

1.创造性思 维能力的 重要性探讨。从语文科目的本体特征以及教育功能角度看,初中语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应从言语、思维与情感三大因子来构建。其中,语言维度指培养学生良好听、说、读、写能力;思维则指对学生识记、领会、分析、综合、评论等能力的培养;而情感维度则更进一步,侧重于对学生批判、接受、建构、创造等能力的塑造。初中语文中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是:学生对语言、对文化的敏觉性、变通性等能力的训练、形成和发展。

2.研究意义分析。首先,从初中语文教材角度上看,加强课后练习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可有效帮助学生领悟课文的内容知识和艺术特点。其次,从初中生角度上看,课后练习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是学生进行知能转化、塑造语文能力、培养语文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直接知识和间接技能的联合,有利于知识、思想与情感的互动。再次,从教师角度上看,优质的课后练习可为教学设计提供素材、厘清序列,丰富教学手法,完善考核手段,夯实教学成果。

二、量与质的统计分析

1.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量”的不足。以初中七年级上、八年级上、九年级上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其课后练习题目主要包含: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几大类型。各类型课后题中,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题数比例大致如下:讲读和精读练习占17%左右,自读和略读练习占10%左右,写作练习占20%左右,口语交际练习占11%左右,综合性学习占10%左右。从整体水平来看,各类型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题目平均为30%左右,换句话说,每一个类型的100道课后题中,大约仅有13题带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性质。显然,现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体系中,课后题的创造性思维训练题量尚有较大的可提升空间。而从每节课文的角度看,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题数比例大致如下:讲读、精读 占76% 左右,自读、略读占40%左右,写作占45%左右,口语交际占33%左右,综合性学习占22%左右 ,平均为每 课43%左右。

2.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质”的欠缺。批判、建构与创造思维属于思维能力训练的较高层次,是知识积累、知识拓展、情感体验的重要促成手段。然而,在我国当前的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课后练习往往局限于识记、领会的较低阶段,题目对学生思维的高层引导能力较为欠缺。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九 (下) 《蒲柳人家》课后练习第一道题目: 《水浒传》中宋江外号“及时雨”,李逵外号“黑旋风”,而在本文中,何满子的奶奶外号为何叫“一丈青大娘”?何满子的爷爷外号为何叫“何大学问”?这道题看似具有创新思维训练意识,但实际上仍偏重于文中语言的提炼。如果在问句之后再加“试给文中人物换一个外号”,则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理解文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批判、构建以及创造的思维能力。

三、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建议

1.提问策略的多样化。本套人教版教材中课后练习的问题设计相对较为单调 , 往往通过 假如、想 象、联想等方式进行问题呈现,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质量尚有不足之处,因此,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既有教材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当发挥,探讨多元提问策略,设计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提问方式,通过课堂提问实践,进一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提问数量的加强。通过统计分析不难发现,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几大类型课后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量”尚有不足 ,平均只有 百分之十 三左右 ,比例较低;且每课的平均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题数不足百分之一,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地增加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题量,力求达到每单元至少有三题具有创造性能力训练性质,如果每课能够设置一题将更为理想,尽量让学生多学多思,形成开放的语文思路。

16.巧用课后练习 提高语文素养 篇十六

一、巧用课后练习优化预习效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生字词,为他们通读课文扫除障碍;通过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结构和大意;通过预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鉴于此,我们应科学地确定预习要求,以达到预期的预习效果。对于新课文的学习,学生常遇到这样的困难:一是不能正确认读、理解生字词,因而难以读通课文;二是不能整体把握课文。教材编者也正是充分认识到了这些困难,才在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认识、理解字词和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之类的富有针对性的练习。我们应充分利用这类资源,把这一类练习作为预习任务,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书,为其学习新知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姥姥的剪纸》课后练习第三题“查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几个词语”。对这一类练习,学生一般通过字典等工具书就可以完成,从而为理解课文扫除了拦路虎。

二、巧用课后练习优化课堂教学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开展探究学习,我们可以把课后练习作为课堂讨论的话题。因为编者设计这类练习的意图,就是帮助学生掌握文章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这些练习设计讨论话题,并引导学生认真进行思考、交流、讨论,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把握学习重点,优化教学效果,更可以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例如,《轮椅上的霍金》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了解霍金是一位非凡的科学家,也是一位生活的强者,教育学生学习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伟大人格。课后练习第三题“年轻的女记者认为命运让霍金失去的太多,霍金是怎样认为的?你对霍金的回答是怎样理解的?”笔者把上述问题作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阅读课文、小组交流,孩子们从霍金精辟的回答中,达成了教学目标。这样从课后练习中找到切口,预设教学过程,整合教学思路,有效地把握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进一步发挥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效应。

三、巧用课后练习优化课外实践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要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要帮助他们“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在小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有不少实践性练习,包括课外阅读、写作练习、排演小话剧等。我们要善于利用这类练习,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我们可以一篇带多篇,引导学生阅读与本篇课文相类似的文章;可以节选的课文为基点,引导学生阅读原文全文、全书;可以课文为剧本,引导学生编排小话剧……

例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我们可以利用课后练习第一题“找出课文中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再想一想这些句子在描写上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让他们懂得:作者通过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侧面的烘托,把天游峰“高”与“险”的特点表现出来,从而反衬出扫路老人自强不息、自信豁达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练习写一处秀丽山水的景色,并把自己的感情融化进去。

课程标准确定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科学地安排、实施课后练习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以重视,充分发挥其优势,不仅可以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而且能有效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最终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

17.看雪课后练习题 篇十七

一、看拼音,写词语和句子。

jiǎng gù shi shǒu zhǐ jīng qí jiē zhe xiǎo shí hu

( ) ( ) ( ) ( ) ( )

shén me shí hu néng dài wǒ men dào běi jīng qù kàn kan zhēn de xuě ne?

(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地问 ( )地笑 ( )地问

( )地哭 ( )的棉花 ( )的太阳

三、照样子写词语。

来往(来来往往)

18.《石头》课后练习题 篇十八

巩固

一、把正确的读音后的“☆”涂成红色。

地壳(qiào☆ ké☆) 好奇 (hǎo☆ hào☆) 埋藏(cánɡ☆ zànɡ☆)

贝壳(qiào☆ ké☆) 好看(hǎo☆ hào☆) 宝藏(cánɡ☆ zànɡ☆)

二、我会拼写。

huà shí zú jì tòu mínɡ páo ɡēn wèn dǐ

méi tàn kuànɡ wù shū shu kān tàn duì yuán

三、扩词。

怪 ( ) ( ) ( ) ( )

矿 ( ) ( ) ( ) ( )

迹 ( ) ( ) ( ) ( )

四、读句子,再用带点词语造句。

⒈ 川川好奇地问:“叔叔,你在看什么?”

好奇——

⒉ 石头是一本很特别的书。

特别——

五、读一读,完成练习。

川川和磊磊高兴地说:“石头书里的学问还真不少呢。”

1.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回忆课文内容,简要写下来。

2.你觉得怎样才能读懂石头书呢?

拓展:

一、小资料:

⒈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⒉ 矿石:含有有用矿物并有开采价值的岩石。

19.穷人-课后练习题 篇十九

关键词:声乐学习,课后练习,正确方法

声乐学习中的课后练习, 是巩固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 只有坚持不懈地练习, 学生才有可能不断进步, 变自然为自如, 进而灵活地驾驭自己的歌唱表演。部分学生在课后练习时明显不如在课堂上声音好, 也容易练得走样, 不符合教师的要求, 进两步退一步;甚至在某些时段进一步退两步, 造成进步缓慢、心理压力增加。“只要有正确的方法, 每个人都能歌唱!”这已经成为了所有声乐教学工作者的共识。在课后练习时要有正确的方法, 在课后自己练习的时候, 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本人认为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相信会有一个明显的进步。

1.自己要学会弹、唱练声曲, 要大胆地去练习, 否则永远巩固不了课堂上的内容。

2.初学者要少量地练习, 原则上不得超过一个小时。女同学在例假的时候要注意休息, 不要过多地练习, 这个周期内过度的练习容易使声带严重充血而导致发音器官病变。

3.声乐学习有很大的反复性, 不太可能一堂课就完全掌握要领, 不时地出现反复属于正常现象。练习时需要不急不躁, 细心体会老师课上的教导, 慢慢地、心平气和地多思考, 唤起上课时的肌肉感觉记忆, 从中声区开始逐渐进入状态, 不能一开始就唱高音或很强的音, 声带和肌肉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如果与上课时的感觉有较大差异, 休息一下静心思考, 再进行练习, 千万不能急躁, 每次练习都要有一定的间隙。

4.从中声区向高音过渡的练习切记不能急于求成。初学声乐的学生往往因为高音唱不上去而烦恼, 尽快想达到目的而声嘶力竭地喊叫, 欲速不达, 适得其反, 这样会产生许多技术上的毛病, 也会带来不必要的声带的损害。

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肌体运动习惯, 也就是所谓的“个性”。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却需要改变其中一些习惯, 主要是肌体运动方面的习惯。任何人要改变一个旧的习惯, 形成一个新的习惯都需要相当的时间和实践, 即使把右手拿筷子改为左手拿筷子吃饭这样一个最简单的动作都是如此, 何况要改变喉咙、气息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习惯?所以形成良好的歌唱运动习惯必然需要一定的时间, 特别是向高声区发展的训练, 这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太使用的声区, 不能盲目从事。

5.练习应该有计划, 不能凭一时的情绪和兴趣, 情绪好的时候不要过分多唱, 情绪不好的时候尽量少唱, 因为心理压抑的时候, 身体各个部分的肌肉大多处于一种被动的消极状态, 不能够调动肌体运动, 练习效果适得其反。心情正常但状态不好的时候要耐心地练习, 状态比较好的时候也应该注意不能过分, 要避免过度疲劳。“感觉不好的时候不能不练, 感觉太好的时候不能多练”, 更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6.在练习的同时, 也可以进行一些辅助性学习。可以借助聆听唱片, 选择真正优秀的演唱家的演唱, 在聆听优秀歌唱的同时, 注意他们的歌唱方法, 也可以增强对声乐艺术的审美能力。此外, 还要学会模仿的能力。

7.练习的时候可以借助录音设备, 将自己的练习录下来仔细辨别, 与老师给自己上课时候的录音进行对比, 可以从中找出差别, 及时改正缺点。

8.有些同学学习外国作品的时候, 自己不动脑筋, 找来唱片录音直接模仿, 甚至连谱子都不认真仔细地研究, 虽然表面上学会了, 但哪个音符在第几拍都不知道, 这样的学习太肤浅, 不利于脚踏实地地学习。在学习新作品的时候, 自己应先对着乐谱仔细地研读, 分析作品, 唱熟旋律, 再把歌词装进去, 不能马马虎虎。能够演唱之后, 再选择唱片听听差别在哪里?是否有必要改进?有没有能力改进?一般唱片都是世界著名的歌唱家录制的, 学生不应盲目地模仿或者照搬。

9.学习声乐要保持谦虚的态度, 从初学到掌握一定的歌唱能力, 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不能一有点点成绩就狂妄自大, 能唱几个高音就沾沾自喜。曾有一位男高音学生天生声带比较短而薄, 发高音理应比较方便, 但也正因为这个条件, 低音很差, 音域因此也很窄, 在中央C上面f已经是虚不成声了, 但他常常夸耀他的高音, 甚至声称男高音唱不了C3就不算男高音, 整天在琴房里吼高音以向同学显示自己的高音能力, 尽管他有天生的高音, 但许多歌曲和歌剧他根本无法演唱, 因为他低音区太不尽如人意了。“有音高不一定是高音”, 这句话似乎很别扭, 自相矛盾, 但是细细想来, 也不无道理。我们可以用各种方式达到很高的音高, 但是, 歌唱的高音是要质量的, 不是简单地出那个声音就行, 要有声乐的艺术标准, 要符合声乐艺术的审美。“音高不等于高音”其中包含着对高音的艺术标准认识。

练习的时候, 要讲究练习质量, 努力集中注意力, 按照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要求尽快地改正缺点, 养成良好正确的歌唱运动习惯。有的人以歌唱训练有很大的反复性为借口, 主张慢慢地改正缺点, 事实上在声乐学习中, 慢慢改的认识并非有益的, 我们从某个习惯变到另一个新的运动习惯确实需要慢慢习惯适应, 但是在慢慢改的思想意识指导下, 很大程度上还是改不过来。所以, 学生在练习中, 一定要仔细遵照老师授课时的要求, 努力尽快地去做到, 尽量少地让原有的错误有机可乘。练习要讲究质量, 草草了事、不动脑筋的练习还不如不练, 不能有“练总比不练好”的简单表面的认识。

总之, 声乐学习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要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声乐训练与实践, 同学在课后练习声乐时, 应该不盲目, 要多动脑筋, 刻苦地练习, 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课堂上老师所教的方法, 才有可能达到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卡鲁索著.李凌译.我的声乐经验.中国函授音乐学院出版.

[2]周小燕.声乐教学系列一. (光盘) .

20.“课后练习”,让读写结合更优化 篇二十

一、以读为本,注重积累

“读”是语文课堂最有效的“对话”方式。在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后面都设置了“朗读”和“默读”的练习。

如“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鞋匠的儿子》)、“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钱学森的话,体会这些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钱学森》)等。诸如此类的练习还有很多,这些以“读”为主的练习设计,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同时也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语文教学,应该挤出“读”的时间,重视“读”的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

如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我关注到课后的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备课时,教师将此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设计了相应的教学环节,并在教学中很好地加以落实。在学生充分理解、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诵读。首先提问:“此刻,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我们伟大的祖国?”学生说,我们的祖国有勤劳智慧的人民,有着五千多年的灿烂历史,有56个民族,有辽阔的土地和壮丽的山河……在学生交流时,教师根据课文表达顺序,将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欣赏。因为有了黑板上的提示,学生很快便能熟练而有感情地背诵课文了。

二、聚焦一点,洞悉全篇

一篇课文,需要探究的问题很多,教师必须学会舍弃,突出重点,寻找一个精当的“切入点”,力求抓住“动全身”的“一发”。“课后练习”就成为了许多新课的切入点。

如《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一文,课后有一题:“‘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说说你对这句名言的理解。”这句话出自《鲁滨逊漂流记》,也是本文作者杨红樱读完这本著作后最大的感想。在教学时,教师就紧扣这句话,以此为切入点,设计了本课的核心问题。(1)鲁滨逊在荒岛上会遇到哪些危险和困难?(2)面对种种生存的困难,鲁滨逊又是如何克服的?学生通过读文想象,以及课外的阅读储备,很快读懂了课文,并且在自己的心中勾勒出鲁滨逊的英雄形象。这样的阅读指导,能够启发学生围绕主题、抓住重点潜心会文,教学的脉络清晰,阅读的整体更为突显,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更高了。

三、品味语言,习得方法

语文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课后练习”有机地融入其中,引领孩子细细品读、感悟,获得方法的启迪。

如《烟台的海》一文后第2题:“联系上下文,体会两个‘扑字的细微差别,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1)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冬天的海)

(2)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春天的海)

在教学时,教师有意将这一练习引入课堂。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注意两个“扑”字给你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一边读着句子,一边想象着海浪扑向堤岸的情景,第一个“扑”,写出了海浪的力量很大,而且是接连不断的;而第二个“扑”,则写出了海浪的轻柔,温和。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字来替换,如“涌”“拍”等,学生再将它们带到句子中进行朗读,通过比较,学生发现“扑”突出了冬、春两季海的特点,而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分别把海浪比作成狮子和孩子,很形象,很贴切。通过品味语言、换词比较等方式,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加工处理,读写结合

细读语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我们发现有许多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对它们进行合理的“加工处理”。这样一来,“课后练习”就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发挥它们应有的价值,而且在这样丰富多彩的写作练习中,学生的热情高涨,作文的质量也将大大地提高。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后第3题:“默读课文,根据作者的叙述,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再介绍一下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方位顺序,教师除了让学生画一画作者的游览示意图外,还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实践的作业:游览校园的风光,或是跟随父母去某一风景区游玩,回来后画一幅游览的路线图,并且按照自己的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

再如《负荆请罪》一文后第3题:“联系课文内容,查阅相关资料,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和它的来源。”在预习时,教师让学生上网阅读“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与课文相关的故事。部分学生家中没有电脑,教师就将这两个故事打印好发给他们。通过阅读,学生知道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在学习课文时,就能很快地进入故事的情节中,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也更加丰富,更加深刻。课后的第4题:“课外自由结合,排演这个小话剧。”在学完课文后,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分工合作,拟写台词,用课余时间进行课本剧表演。一周以后在班级中开展课本剧表演比赛,评选出优胜小组优秀“导演”、最佳“演员”等。这样的作业,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让不同才艺的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发挥。

上一篇:煤矿年度生产计划下一篇:客房酒店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