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 长亭外

2024-06-24

送别 长亭外(精选11篇)

1.送别 长亭外 篇一

广东版选修5《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一、目的确定:

《长亭送别》是著名的元代杂剧作品《西厢记》中颇为缠绵悱恻的一节。多少年来,它那精美绝伦的唱词被人们反复咏叹;那令人肝肠寸断的情人离别的场面都令人感喟不已;而女主角莺莺的大胆痴情更是鼓舞了无数痴男怨女大胆冲破世俗的藩篱而为爱而斗争。因而这一课的教学目的就应定在欣赏唱词的艺术魅力和把握莺莺形象意义两个方面。

二、内容选取:

本文是一篇扩展阅读,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品味语言上,即选取课文前三个唱段[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来分析,其他的让学生自主去选择和品味。

三、过程安排:

课程导入——作家作品——字词梳理——整体感知——品味语言(唱词鉴赏)——人物形象——课外作业

四、方法选择:

1、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感受,自己去鉴赏、评价;

2、比较阅读。通过和其他诗词比较的方式来领会课文唱词的绝妙之处。

五、手段利用: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四个维度给学生以丰富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充分融入到送别的美景和凄婉的离情之中,从而收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教学实施】

教学目的:

1、品位文中隽永的唱词,进而体味其曼妙幽怨的离别的意境;

2、把握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和《西厢记》的主题。

教学重点:

1、鉴赏文中的精彩唱词,感知文章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教学方式: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前面,我给大家讲单元导语的时候说过,我们现在所欣赏的戏剧主要是20世纪从欧洲传过来的“话剧”。而在此前,我国早已有了本土的戏剧,而且也曾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我们本土的戏剧由于以唱为主,被叫做“戏曲”。今天,我们来看看,我们民族的戏剧和欧洲话剧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二、作家作品:

(略提中国戏剧发展的历史:元杂剧、南戏——明清传奇——京剧等)

1、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请学生回忆已学的知识)

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

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 朴:《墙头马上》、《梧桐雨》

马致远:《汉宫秋》

王实甫: 《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

2、王实甫:王实甫,名德信,元大都(今北京)人,中国元代戏剧家。编撰杂剧 14 种,现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3、《西厢记》故事梗概:(教师罗列人物,请学生来讲故事,然后教师补充更正)

(人物:崔母、长老、崔莺莺、红娘、张生<君瑞>、孙飞虎、白马将军)

三、生字词梳理(预习检测)

染 骢 倩(婧)迍 钏 靥(魇)揾

谂(捻)携(隽、镌)泠(伶、拎)霭(蔼、谒)蹙

四、整体感知:

1、先浏览课文。

2、结合课文,看黄梅戏《长亭送别》视频片段和相关的图片,思考问题:

选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主要表现的是哪个人物?

基调:离别的伤痛

主角:莺莺

第二课时:

五、品味语言(唱词鉴赏):

(精彩的唱词比比皆是,在此以第一、二、三段出来和学生一起赏析)

1、提示鉴赏方法:①找典故②找意象③分析表现手法④找关键词句⑤分析用词的普遍性的特点。

2、四人小组自己鉴赏。

3、请代表讲解,同小组的同学补充。

4、教师更正、补充、点评。

A、《端正好》

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资料:(1)、典故:“碧云天,黄花地”化自范仲淹词《苏幕遮》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意象:万里碧空 遍地秋菊 萧瑟秋风 南方大雁 醉意霜林(特征:都是典型的秋天景象,感情基调都是秋之凄凉)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秋景——离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4)、关键词:染

点评:这首曲词开头化用前人诗词,总体勾勒离别的背景——秋。前四句同时罗列四个秋之意象,两动两静,给离别的感伤作了充分的情感上的铺垫。接下来一个问句引出直接的感情抒发——总是离人别泪。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所有景物都被离别的伤感所笼罩。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写法。

B、《滚绣球》

滚绣球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钗。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资料:

(1)、意象:柳丝、疏林、斜晖(柳丝是古人送别的代名词,斜晖也传递出日暮时分的伤感)

(2)、表现手法:由情及景、对仗、夸张

(3)、关键词:恨

点睛之句: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点评:这首曲词和《端正好》不同,它以“恨”开篇,不忍分别之情以不可遏止之势奔泻而下,然后才涉及景物。

第一是虚拟的“柳丝系马”,古人向有“折柳送别”的传统,这里进一步巧妙地想象,把它那绵软的枝条比作栓马的缰绳。“柳丝系马”实际上是说女主角不忍猝别,欲以缠绵之情丝留住情郎,但是“难”字说明这也只能是一种没有的幻想,幻灭更是让人徒添怨叹。“疏林挂斜晖”也略同此理。

最精彩的一句当数“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缠绵数语之后,重要别离,这时张生跨上玉骢,却恋恋不舍,于是任由马儿细它慢行,而莺莺目送张生离别之后也要坐上马车归还。但是不忍情人立马消失在视线之外,于是策马驱车快快追赶已经前行的马上郎君。这一慢一快,恰好是一个数学上的同向“追及问题”。显然,他们会在一刻相遇,但也仅仅只能是一刻。它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作者揣摩两个有情人因不忍分别而在在乎那一刹那的“相遇”的微妙心理。难怪金圣叹先生曾经深深感叹说“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也。”

而接下来的“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钗。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一句,我认为也是令人叫绝之句。柳永词《凤栖梧》有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言因为思念情人而消瘦,被王国维先生称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之第二重境界。而他也只用了一个“渐”字,但王实甫在这里却更进一层,似乎是耳朵刚听到“我去了”人便转瞬消瘦,眼睛只远远地望一眼送别之长亭,当即形容憔悴。以此可见相爱之深,离恨之切!

C、《叨叨令》

叨叨令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

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

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久以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资料:

(1)、普遍用词之特色:儿字词尾、叠词

点评:这首曲词较前两首又有其特别之处。它不在关注外在的景,转而摹写内情外露之娇憨情态。女主角从眼前之车马而心生怨气,进而想到分别之后无聊、落寞、凄清的孤单生活。悦己之人不在,“容”已是无益之举,只好把相思寄托与昏睡与眼泪,只渴盼郎君能不忘曾经的缱绻,能寄些书信与我,也不枉我之苦苦等待。

这首曲词用词颇有特色,多用“儿”作词尾,以缓和语气,减慢语速,更有一种撒娇之态依稀可见。另外,还用了五组AABB式的叠词,以加重语气,延伸伤感。

这首词比前面两首更大胆、直接,当是二人低语之时的言辞。

D、其他值得玩味的词句:(可先让同学们自己找出自己喜欢的,然后互相交流心得。这里提供的仅供参考)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幺篇]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四煞]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六、靓女莺莺:

前面已经说过,《长亭送别》的主角是莺莺,她其实也是《西厢记》的第一主角。《西厢记》家喻户晓很大程度上也因为莺莺这个人物深入人心!我们结合时代想一想,莺莺这个人物形象为何如此令人倾倒?她身上到底有些什么无法抵挡的魅力呢?而这些魅力可以从唱词之中看到吗?

1、学生讨论,浏览课文,找佐证。

2、展示学生成果,补充,总结。

特点唱词:

[幺篇]„„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各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快活三]„„“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点评:广东人把好看叫做“靓”。莺莺作为元代的一个相国千金,却不自命清高,认准了要与没有背景没有功名张生长相厮守。张生在母亲的要求之下进京应试,张生也允诺一定要考取功名荣耀于她,可她却将这些东西看做“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只担心张生会寻花问草,始得终弃。在她眼里,爱情越过了功名、身份而占据了第一的位置。所以,我说,虽然千年之后的我无缘一睹其芳容,却深知她有一颗不为世俗所扰,忠于爱情而义无返顾的洁净、芬芳的心灵。也就是说,我可以知道的是,她是一个有着“靓”的心灵的稀世女子。是真正的“靓女”!

七、课后拓展:

《西厢记》在中国的知名度不亚于任何一部文学名著。有人说它的语言很多都堪称绝笔。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放弃这样一个感受和学习的机会,去找找这本书,花一两个下午,好好地读一读。写一篇不少于500字小评论。

【教后】

从教一年来,《长亭送别》的语言是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本来它是戏剧单元的一篇“扩展阅读”,课时最初只分配1个。我反复读了文章,觉得这应该好好地让学生感受一下它那语言的魅力。另外,这也是这个单元唯一一篇中国本土戏剧。现在中国戏剧衰落了,渐渐被人们所淡忘,但是,我从来不认为它的艺术档次在西洋话剧之下。所以,我更改了原来的安排,分配它两个课时。我想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一下民族戏剧之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忽视了结构的梳理,而把重点放在语言(曲词)的品味上。这一课我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看了《长亭送别》的黄梅戏片段,还让学生看了相关的图片,在安排上立足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两堂课深受学生欢迎,因为他们都承认在我的引导下能很好地进入曲词所营造的意境中去,而且他们也从中学习到了一些鉴赏诗词的方法。唯一遗憾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效果还是不太好。这主要归咎了他们的古诗词基础薄弱和我在引导上不够具体。

上课的时候深深感到了激情的释放,回味时才发现,其实漏洞、缺陷很多。

2.送别 长亭外 篇二

关键词:长亭送别,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形式美

秦观在《鹊桥仙》中写道:“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虽洒脱悲壮, 但江淹在《别赋》中的“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矣”更是牵动了离别之人的愁绪。离愁别绪总是令人闻之潸然泪下, 但在曲如“花间美人”的作家王实甫的笔下, 离愁在痛的同时又美得令人窒息。

《长亭送别》描写张生即将赴京赶考, 与莺莺在十里长亭送别的场景。“多情自古伤离别”, 离别之情令人伤神, 但在大家王实甫的笔下又别是一番风情, 独具悲剧美的色彩。

一、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中写道“夫景以情合, 情以景生, 初不相离, 唯意所适。截分两橛, 则情不足兴, 而景非其景”, 指出情与景的关系, 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 也就是强调情景交融的重要性。

《长亭送别》情景交融艺术手法的熟练运用营造出一种绝美的意境, 将离别的愁苦哀怨寄寓在一系列悲凉的景物描写之中, 把悲苦之情渲染的令人眩晕, 不觉痛而痛由心生, 不觉苦而苦不堪言, 痛苦在此刻也有了美的表达。

【端庄好】写的是送别途中的景色。“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13个字将离别之景渲染的淋漓尽致。在天地之间满含愁绪的张生与崔莺莺自然出现, 在如此苍凉的景色之中, 望着南飞的北雁, 看着身边即将分离的爱人, 怎一个痛字了得啊!此句表面有景无人, 实则人在其中。而“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则把悲凉之景中隐含的愁苦之人直接推出, 霜林红的妖娆, 一个“泪”字暗含百般柔情与无奈, 这个“泪”字是这支曲子中唯一直接写情的字, 但仅此一字, 就使全部的景物都沾染上了离别的泪光。

【一煞】描写的是别后的情景。“青山隔送行, 疏林不做美, 淡烟暮霭相遮蔽”, 张生策马而去, 莺莺独立于长亭之上, 想要再看一眼爱人的背影, 可偏偏青山相隔, 密林相阻, 连淡烟与暮霭也阻挡视线, 就连这个小小的愿望也不能实现。“夕阳古道无人语, 禾黍秋风听马嘶”, 望而不得, 却又能听到张生骑乘的马的嘶鸣声, 穿越青山密林, 告诉莺莺张生正在离去的现实。此等悲凉伤痛的场景本应浸满泪水, 甚至号啕痛哭, 但王实甫却并没有半点表情描写, 甚至连【端正好】中的那个“泪”字也没有出现, 转而用“青山”、“密林”、“淡烟”、“暮霭”这些壮阔的景色娓娓道来, 用大自然的强大与莺莺的渺小相对比, 更加突显出莺莺依依不舍与无奈的心境, “莫道黯然销魂, 何处柳暗花明”。

二、温婉动情的语言美

王实甫的杂剧注重遣词造句, 注重音律, 语言生动, 文辞绮丽,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 铺叙委婉, 深得骚人之趣”。

《长亭送别》一折运用了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对比、用典等多种修辞方法, 同时还将古朴典雅的古代诗词与朴实流畅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 形成了华丽典雅、质朴含蓄的语言风格, 增强了剧作的艺术魅力。

【滚绣球】“听得道一声‘去也’, 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 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此句运用夸张, 将莺莺承受的离别之苦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爱情令莺莺痴迷沉醉, 而“昨夜成亲, 今日别离”, 此等离愁别恨又怎能不令人销魂。【叨叨令】此曲运用排比句式, 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和节奏美, 同时运用“车儿”、“马儿”、“花儿”、“靥儿”等儿话音, 及“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通俗的口语, 朴实流畅而不失生动, 令人深刻体会到痛入心脾的离别之苦。【收尾】四围山色中, 一鞭残照里”, 视觉与听觉的交汇处, 是莺莺支离破碎的心。

王实甫之描写如“小桥流水”般细腻, 使人在漫天飘飞的黄叶中, 心随这对苦命鸳鸯跌宕起伏, 看着别人的故事, 留下自己的泪, 温婉之中自有悲痛之美。

三、缜密自然的结构美

《长亭送别》描写张生与莺莺在十里长亭分别的情景, 着墨不多, 但环环相扣, 入情入理。

作者从二人离开普救寺赴长亭的途中开始写起, 【滚绣球】中一句“马儿迍迍的行, 车儿快快的随”就将二人不忍摢别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正是因为离别如此之痛才令人更加痛恨离别的原因, 作者笔锋一转, 很自然的过渡到宴席上莺莺痛骂“‘蜗角虚名, 蝇头微利’, 拆鸳鸯在两下里”的场景。莺莺的不满表明她对功名利禄鄙弃的态度, 但“青霄有路终须到, 金榜无名誓不归”则反映出张生对功名的留恋。正是由于张生对功名的态度, 才使莺莺的重重忧思不无道理, 于是“你休忧‘文齐福不齐’, 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临别嘱托的场景自然而成。“悲欢聚散一杯酒, 南北东西万里程”宴会结束, 万千嘱咐之后, 张生终是离去, 留莺莺一人在十里长亭翘首而望, 看着张生越走越远直至不见。而这一动人的场景作者也只是用了两首曲子而已, “来时甚急, 去后何迟”, 无需多言, 不舍之情已令人动容。

四、精致灵动的形式美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其体制形式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宫调、曲牌、曲韵、平仄、对仗、衬字。虽有定制, 但并不死板, 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 部分曲牌还可增句, 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 与律师绝句和宋词相比, 有较大的灵活性。

《西厢记》被称为“元曲之祖”, 其对元曲体制形式的灵活运用令人叹服。【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 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 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 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 都瘟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排比和儿化音的运用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 同时作者为了讲求音韵美, 还添加了一些衬字, 如“也么哥”, 加强了语气。【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 染寒烟衰草萋迷”、【四煞】“泪添九曲黄河溢, 恨压三峰华岳低”则巧用对仗。

3.《长亭送别》注释指瑕 篇三

笔者以为此注不够严谨。揣注者之意可能以为“做到”是一古今异义词,此处“做到”非今义,所以将“做到”作为一词作注。但此处“做”支配的对象应为“到见夫人科”,即表示抵达并拜见夫人这两个动作。杂剧中表示舞台动作、神情、效果的术语为“科”,“科”既可单用,亦可与做连用,即“做……科”,都表示进行某动作达到某效果。

前者如《窦娥冤》第三折:“净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卜儿哭上科”。

《梧桐雨》第三折:“旦回望科”,“众军仗剑拥上科”。

后者如《窦娥冤》第三折:刽子做喝科,“刽子做磨旗科,内做风科,做哭科”。

《陈州粜米》第一折:“百姓做添银科”,“正末做递银子科”,“做量米科”。

《梧桐雨》第三折:“太子做见科”,“做辞驾科”,“正末做拿汗巾哭科”。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第一本第三折“旦做写科”,“末做看科云”。

由此可见,两种用法不仅在元杂剧各种剧本中常见,而且同一剧本对这两种术语也交替使用;“做……科”为一固定用法。

本剧中“做到见夫人科”前文的情节是老夫人与莺莺、红娘同来长亭送别张生,老夫人先到长亭,莺莺、红娘后到。所以剧本要表现的是莺莺到达长亭并拜见老夫人这一动作。此处“到”即“到达”,到达长亭这一具体处所;它与后文的“见”是顺承关系。而教材释为“达到”,“达到”常与抽象事物搭配,不能带表示地点的处所宾语,如达到目的,达到小康水平,与此处具体动作不相符合。

4.《长亭送别》导学案 篇四

教学目的:

1.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2.把握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教学重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教学难点

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教学安排: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了解《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初步感知“长亭送别”的相关情节以及崔莺莺的人物形象。一. 导入

1.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难以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西厢记 王实甫 2.《西厢记》和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板书:元代杂剧家 《西厢记》前身是《西厢记诸宫调》,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这三部书的区别是:《会真记》叙述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会真记》的悲剧结尾,以张生和崔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剧中人物也更显个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个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成为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崔莺莺,则成为了一个封建婚姻的反抗者。《会真记》和《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拥有高贵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元才能成亲。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此刻,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让我们来认识崔莺莺这位不同凡响的女子,走进她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板书: 前身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再前身唐代元缜《莺莺传》或《会真记》 二.听课文朗读,疏通文意 ……

1.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玉骢()

迍()迍

金钏()

靥()儿

揾()

挣()揣()

蹙()眉 弃掷()淡烟暮霭()

谂()知

玉醅()

白泠()泠 罗帏()

青鸾()谨赓一绝()栖()迟

2.整体把握

这折戏可以分为四个场面: 送别途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朗读1-3、4-11、12-17、18-19支曲词,教师在每次朗读后介绍剧情,其他同学边听边勾画出表达莺映情感的重要词语。

剧情一:暮秋时节,一辆轻车驶向长亭,车上坐的正是相国千金崔莺莺,面对满眼的秋色,想着即将远去的夫君,她不禁悲从中来。剧情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剧情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剧情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整体把握崔莺莺的内心情感 我们读到的曲词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时的内心独白,是她内心情感的真情流露。她流露出一些怎样的情感呢?用四字短语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看影片《长亭送别》片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四.作业。

结合课文和《同步导学》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学习鉴赏

《长亭送别》(第二课时)

班级 高二()班

姓名 时间 月 日 教学目的:

1.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2.把握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教学重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教学难点

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结合课文理解作者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品味曲词的优美,评价崔莺莺的爱情观。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昨天我们学习了元代杂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片断“长亭送别”。

杂剧,是元代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俗话说汉骈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下面介绍元杂剧的有关知识。1.元杂剧四大悲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曲四大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折”类似“幕”,限用同一种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一个完整的故事。(《长亭送别》五本二十一折)

4. 剧的角色:末(男主角)旦(女主角)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异之处的人,如张飞、李逵等。)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次要男角)5.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二.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品味借景抒情的写法。

昨天我们说到“长亭送别”这折戏主要通过描述张生和崔莺莺长亭送别的事情,刻画了主人公崔莺莺缠绵不舍、痛快忧愁、担忧牵挂、郁闷怨恨的内心思想。那么,哪些段落最能表达出这样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从哪些曲词中概括出来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借景抒情是王实甫在“长亭送别”中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在同学们找出来的这些段落中哪些段落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方法?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作者如何借景抒情的。请一个同学朗读“端正好”。…… 2.作者怎样借景抒情? ……

“端正好”鉴赏点

紧 西风紧,秋风里莺莺的心也被张生的离去紧紧地揪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段话作者化用范仲淹的______________,描写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秋景,通过这个秋景,我们感受到了莺莺心中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愁苦。

3.朗读“滚绣球”,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并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再看“一煞”和“收尾”,大家齐声朗读一遍。…… 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和《端正好》当中的清晨景色相比,氛围更加________________。在这样的背景下,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叹,这种感叹应与柳永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样,是在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是“除却天边月,无人知”的孤独与寂寞。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这种手法叫________________。这种手法,我国古代诗人最善长,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水喻愁,愁之多不言而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则把离愁写成刀剪之物,更为生动。诗句化用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江中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形象地表现莺莺_____之重。

三.恋恋不舍、痛苦担心是夫妻分别是的人之常情,莺莺在送别张生时还有一种特别的心情是一般情侣分别时不一定有的,是什么之情呢?一起品读“朝天子”。1.在这里,崔莺莺还表露了这样的情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怨恨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莺莺眼里中状元得功名与她的爱情相比是虚名微利,重要的是两情相悦,长相厮守,她这种对爱情的认识在课文中表现了多次,请分别找出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思想的句子。…… 【幺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朝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她的观点你是否赞同呢?

(作长远打算,中状元后在厮守在一起不是更好吗?)

(假如他一去不复返呢?他们的爱情就是悲剧,造成这种悲剧结局的祸首是谁?)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长亭送别》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也许这是《西厢记》传诵千古的一个原因。

另外我们也剖析了主人公崔莺莺的形象,她鄙视功名利禄,鄙视等级观念,反对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反判封建的伦理观念,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正是有这样独特的艺术形象,才使得《西厢记》历久弥新,为大家所喜爱。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长亭送别》(第三课时)

班级 高二()班 姓名 时间 月 日 教学目的:

1.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2.把握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教学重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教学难点

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杂剧的曲调,赏析《长亭送别》的曲词美。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昨天我们学习了一只元杂剧,题目和作者分别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曲四大家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杂剧的角色分别叫?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充

《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那么什么是“宫调”呢?宫调是音响的高低组成的调式。《长亭送别》用正宫,是惆怅的、悲壮的,它正好与崔莺莺当时的心情相配。杂剧每折都有一个宫调,每个宫调由许多曲牌构成,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压韵,讲究对仗。二.赏析词句

《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而《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

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赏析。

1.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请同学们找找。……

(1)化用范仲淹的词: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化用范仲淹的词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化用苏轼《满庭芳》,表现莺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谐音。

(5)“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极言________多。

2.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

例如[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具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______”;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_____________,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

3.最后,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1)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2)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夸张)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4)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伤心之至(5)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归纳: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三.课堂作业

《同步导学》p44--48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请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参考:

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5.长亭送别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感知把握戏曲文学的体裁特点。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三、教学难点:体会莺莺别离时的心情。

一、由歌曲<<送别>>(李叔同)导入课文: 爱情,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多少才子佳人、怨女痴男,多少悲欢离合,血泪辛酸。

由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几多真挚的描写、热烈的咏叹。于是有了:

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东南的飞翔,那哭倒的长城,却哭不倒的爱情,沉没的百宝箱,却沉没不了的爱的向往,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千古绝唱,唱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万般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长亭送别》

二、元曲简介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曲四大悲剧: 《西厢记》王实甫、《窦娥冤》关汉卿、《梧桐雨》白朴、《汉宫秋》马致远、《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曲四大爱情剧: 《拜月亭》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

三、内容概述

《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如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于是,张生和莺莺在经历了佛殿相遇、一见钟情、月下吟诗、互通歌曲,发展到传书递简、跳墙赴约,直至西厢幽会、两情缱绻,最后长亭送别、海誓山盟,他们的爱情最终是花好月圆。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西厢记》,《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四、作者作品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代表作有《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等。

五、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叨叨令】),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科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有甚言语嘱咐小声咱?”),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二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六、作品分析

(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莺莺、张生、红娘一同上场)(莺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 赶考,本就是使离别的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深秋季节,多么烦恼人呀!“悲欢离合都在这一杯酒,从此就要各分东西相隔万里。”

【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寓情于景,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她内心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一切景语皆情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这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全篇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 【滚绣球】恨相见得太迟,怨离别得太快。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挂住那斜阳。张生的马慢慢地走 我和车紧紧地跟随,刚刚结束了相思之苦,却又早开始了别离之愁。听他说“要走了”,人顿时消瘦下来;远远地望见十里长亭,人更消瘦了:这离愁别恨有谁能理解?

与[端正好]在情景铺设上大不相同。[端正好]因景生情,[滚绣球]因景及情,景物是由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对莺莺内心活动的刻画,不是依仗苍白空泛的言辞,而是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作者把田地景物乃至车马首饰统统拿来,赋予丰富的想象与夸张,作为表情达意的手段,这就使得抽象的人物感情表现得十分具体真实、细腻动人。

(红娘说)姐姐今天怎么不打扮?(莺莺说)你哪里知道我的心里呵!(莺莺唱)

【叨叨令】看见准备着离去的车和马,不由得我难过生气;还有什么心情去插花儿、贴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妩媚;准备好被子、枕头,只要昏昏沉沉地闷睡,从今后,那衫儿、袖儿,只会揩满流不断的泪。怎么不愁煞人呀?怎么不愁煞人呀?从今往后,张生你要书信给我赶紧寄。

(到达长亭,拜见夫人)(夫人说)张生跟长老坐,小姐这边坐,红娘拿酒来。张生,你也上前来,都是自家的亲眷,不要回避。我今天把莺莺许配给了你,到了京城后不要辱没了我孩儿,努力争取一个状元回来。(张生说)小生我托夫人洪福,凭着胸中的才气,把考个功名看得就像拾根小草一样。(长老说)夫人的见识不会错,张生不是个落后的人。(斟酒后,坐下)(莺莺长叹)

这一曲,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脱布衫】西风吹来,黄叶乱飞,染上了寒霜之后的枯草满地都是。酒席上斜偏着身子坐的张生,紧锁着愁眉,没精打采,呆呆发愣。

【小梁州】我看见他强忍着泪水而不敢任其流出,恐怕被人发觉;猛然间又看见他把头低下,长长地吁气,假装着整理着自己素色的绸衣。

【幺篇】虽然久后终成美好姻缘,无奈眼前这个时候,怎么不让人伤心悲泣!心意好象痴迷,心情如同醉酒,从昨夜到今天,细腰儿更加瘦减。

(夫人说)小姐斟酒!(红娘递酒壶,莺莺端着酒杯长吁叹,说)请喝酒!

【上小楼】团圆欢聚没多久,离情别绪相跟而来。想着我前天晚上私下订情,昨天晚上结为夫妻,今日却要分开。

我深切休会了这几天相思的滋味,却原来比别离的愁苦还要深十倍。

【幺篇】青春年少呵,把别离看得很轻,情意淡薄呵,容易遗弃对方。全不想过去腿儿相挨,脸儿相依,手儿相携的情形与甜蜜。你给我崔相国家做女婿,算得上妻荣夫贵,只求像并蒂莲似的永不分离,远胜过状元及第。

(夫人说)红娘倒酒吧!(红娘倒酒)(莺莺唱)

【满庭芳】斟酒上菜太快,相对片刻,马上又要分离。如果不是酒席上母子间需要回避,真想和他叙叙夫妻之情。虽然只能相守得一时半会儿,也算是我们夫妻同桌共食了。眼里空留着深意,回想起其中的波折,差一点化成望夫石。

(红娘说)姐姐不曾吃过早饭,就喝一口汤吧。(莺莺说)红娘,什么汤儿咽得下去呢!

【快活三】拿来的酒和食,吃着就象土和泥。假若就是真的土和泥,也有些土的气息,泥的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的美酒,清淡得如同水一样,这里边多半是相思的泪水。眼面前的茶饭难道不想吃,只是愁恨塞满了肠胃。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却把一对夫妻拆开在两处。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那里,一声接着一声长长地叹气。

此曲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形象地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显示了她的反抗精神。

(夫人说)套上车儿,我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一起回来。(夫人下场)(张生和长老辞别)(长老说)你这一走我没有别的话要说,我准备买科举后的录取名册看,你结婚酒的茶饭还少不得我的。先生当心,一路上多保重!从今往后我无心诵习佛经,专听你高中状元的捷报。(长老下场)(莺茑唱)

【四边静】一会儿送别的筵席已经结束,我的车往东,张生的马儿向西,两情依依难别离,夕阳的余辉照在绿色的山岗上。不知他今晚住在哪里?即使在梦中也难寻觅。

(莺莺说)张生,这一去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地回来。(张生说)我这一去一定不费力地考取一个状元。正是“青天有路终会到,金榜无名誓不回。”(莺莺说)你这一次赴考我没有什么相送,吟诗一首,为你送行:“抛弃我的人现在何处?想当初对我那么亲热。现在又用原来对我的情意,去爱怜眼前的新人。”(张生说)小姐的想法错了,我张珙怎么敢去爱怜新人?我续上一首绝句诗,来表达我的真心:“人生难免有远别,我跟谁更亲密?如果不是遇上知音你,又有谁可怜我张生呢?”(莺莺唱)

【耍孩儿】湿淋淋的衣袖上沾满眼泪,比白居易的青衫更湿。伯劳鸟向东飞去燕子向西飞,还没有启程倒先问归期。虽然眼前人要远别千里,姑且先干了面前的这一杯酒。没有喝酒心却先醉,眼里流血,内心如同死灰。

此曲中,“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词中“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易,更近紧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五煞】到京城望你适应水土,及时赶路,节制饮食,顺应时节,保重自己的身体。荒村野店应早点休息,风霜雨雪天气应起得迟!在秋风中远行,身体最难调护,也就最要照顾好自己。

【四煞】这忧愁向谁去诉说?想思之苦只有自己心里明白,老天爷不管人是否憔悴。相思的泪水使九曲黄河都泛滥起来,怨恨能将华岳三峰都压低。到黄昏独自闷倚西楼,只见那夕阳古道,依依杨柳,千里长堤。

【三煞】笑嘻嘻一道来,哭啼啼独自回。回家后若是入罗帏,昨夜绣花被里又香又暖春意迷人,今夜里绣被冰冷难成梦。留恋你不为别的,只是见你攀鞍上马,忍不住泪水横流,紧锁眉头。

(张生说)有什么话要嘱咐我吗?(莺莺唱)【二煞】你不要担心“有文才而没有福气”,我只怕你“撇下前妻再娶妻”。你不要“一去就杳无音讯”!我这里有信经常寄给你,你千万不要“考不中就坚决不回来”。这一点你必须记住:如果遇上那他乡女子,不要像在这里似的逗留迷恋。

这一曲将莺莺与离愁别恨纠结在一起的深深忧虑和盘托出,进一步袒露了她的内心世界。

(张生说)还有谁能比得上小姐?我又怎么会产生这种念头。(莺莺唱)

【一煞】青山阻隔我送行,疏林挡住我目光,淡淡炊烟和那傍晚的雾气相互掩映。残阳斜照的古道没有人声,秋风吹过庄稼传来马的嘶鸣。我为什么懒得上车呢,来的时候多么急切,别离独回却又多么迟缓?

此曲中“夕阳”一句,看似平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凄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发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画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使“长亭送别”留下了境界深远、意味无穷的余韵。

(红娘说)夫人回去好一会儿了,姐姐,咱们回家去!(莺莺唱)

【收尾】四周群山中,一马远去残阳里。整个人间的烦恼都填在我胸中,估量这样大的小车子怎么能载得起呢?

6.《长亭送别》教案 篇六

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大概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吧。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无私的爱。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感受主人公美好无私的爱。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3、重点赏析课文第一、二部分

三、检查预习情况

玉骢金钏靥芥醅

四、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

板书: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2、重点赏析课文部分段落

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

v一w阅读第一部分

赏析[端正好]

(1)全体学生朗诵[端正好]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提问: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有何作用?

明确:景碧云天(烘托气氛)黄花地(诗情画意)

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诗词加深意境)霜林染醉(促人想象)

情痛(愁苦)

赏析[滚绣球]

(1)全体学生朗诵[滚绣球]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提问:这支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柳丝玉骢疏林斜晖马儿车儿借景抒情离情难舍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夸张身心憔悴怨恨

提问:请找出第一部分中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语句来,并说出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

例如: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渲染莺莺内心怅惘、眷恋、失意。)

赏析[滚绣球]

(1)指名学生朗诵[叨叨念]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提问:【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明确:排比、反复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v二w研习第二部分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段落,分组讨论如下问题

问题:

v1w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v2w[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提示: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v3w“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v4w“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v5w[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v6w“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v7w“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五、小结:

《长亭送别》一折戏,不仅在于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胆地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动人们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六、布置作业

背诵[端正好]、[滚绣球]

7.从课文《长亭送别》中谈写作 篇七

钻研教材,学习写作手法

下面以课文《长亭送别》为例,展示笔者在教学中是如何一边学习课文一边指导学生写作的。《长亭送别》为《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写崔张于长亭分别送行的情景。文中的很多环境描写丰富了行文,分析课文找出环境描写的曲子并鉴赏环境描写的效果。

文中的描写非常的经典。端正好:一句一景,以这些点型的暮秋之景,烘托了送别时凄凉的气氛,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情合而为一,形成了一种凄婉深沉的悲凉意境,使自然景物融入了深深的离愁。脱布衫:写环境凄秋之景,更增添了无限的伤感,以伤感之景表达伤感之情。一煞:莺莺驻足远望目送张生远去时的所见景象,流露出欲见不能见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

立足课堂,总结写作经验

这篇文章中没有直白的广抒胸臆,而是通过悲伤的秋景将人物的情感、悲凉的心情表达出来。这种写作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达效果。最后,让学生通过这篇课文并结合学过的课文总结景物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有诸多的作用,但是不能乱写,不要做无用功,不能通篇景物,要恰到好处地运用环境描写,首先要明确你所要渲染的环境描写是要起到什么样的效果,是为了交待地点,还是渲染环境,是烘托人物心情,还是反映人物的某种品质。景物描写一定要与文章中人物事件有密切的关联,或烘托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心情,或推动故事情节,展示人物命运。怎么样在自己的作文中恰到好处地运用环境描写来丰富行文内容呢?

延伸拓展,传授写作方法。环境描写可以从多角度写起,从视觉,听觉,嗅觉,并与各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共同运用;环境描写必须有一定的顺序,或者由远及近,或者由近及远,或者由主要景物到次要景物,或者动静结合;在客观描写环境的同时,还要有自己对景物或气氛的主观感受,将自己的主观心情融入到景物中,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为了某些表达的需要,可以联想想象某些景物与眼前的景物相配合展示。

学而用之,应用写作训练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学到了恰当地运用景物描写来丰富文章的写作,深刻地表现主题。趁热打铁,布置作文,下面将学生作文中的优秀环境描写的语段展示出来。

“直到第二天,我再次默默地走过桃树旁,稀疏却又矫健了几分的桃树叶中竟躲着几粒小小的,绿悠悠的种子,欲含苞开放的花朵仿佛在风中轻唱,一只手伸过来摘下一粒小小的种子,举到我面前,是妈妈。啊!终于我看见了阳光,她投在我身上,我舒展翅膀朝着天空飞翔。”徐丽欢同学在《这也是把钥匙》中展示了妈妈给予的阳光般的温暖和呵护,这种环境描写既有写实又有象征。

“零晨二点,我们上路了,虽然是夏天,夜里却仍然有一丝丝的凉意,微弱的灯光照亮着前进的路,父亲是个有着二十多年驾龄的老司机,车技很娴熟,天亮了,我们来到了小镇,这里充满了生机,鸟儿清翠的鸣叫伴着清早的晨曦,辛劳的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劳作。”薛进同学在《自己的天堂》中用环境描写烘托了了父亲的辛苦和小镇人的勤劳。

“清晨的晨曦露出半颗脑袋,闪烁钻石微光的粼粼湖面泛起串串涟漪,爷爷的船便驶来了。夕阳西下,漫漫长路拉长了我们的身影,渐远,清晰。夜色爬上了墙,烟囱上余烟袅袅。微弱的火光逐渐变强,熊熊火堆再次燃起……”俞弦同学的《几捆干柴,几把火》,用俏皮的言语将环境展示的晶莹闪亮,从而表现了爷爷辛苦劳作又充实的品质。

“风停了,一切又恢复了原样。寂静的小镇角落,定格住了这样一幅画面:垃圾桶的盖被风刮走,地面上的生活垃圾四散,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恶臭。绚烂的烟花飞向天空,家家户户贴上了春联,迎接着新一年的到来。男孩站在小卖部前,电话里熟悉的声音再次响起:宝贝,妈妈在路上了。”陆丹瑜同学的《在路上》,用暗色调的环境描写展示了留守男孩盼望妈妈的心情,深化了主题。

“阵阵秋风吹过,把苍老的叶卷入自己的怀中,它吹过小路,吹起行人的衣角,吹乱了行人的头发……当枯黄的叶子落满大地时,或许是诗意的,让大地增添了不少姿色,但从中拾起一片来仔细端详,虽然枯黄无力,但它从来没有改变过它该有的姿态。纵使岁月带走了它光鲜亮丽的外表,但这并不是这片叶子生命的尽头,反而是一种更好的盛开,以另一种姿态存活着,甚至为大地继续贡献着。钱樱淇同学的《岁月随笔 》,用萧瑟的秋景展示给我们,纵使时光流失,依旧要追随生活的脚步。

环境描写,避实就虚,言不尽意又言尽其意。训练写作要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丰富行文,营造气氛、展示情感、衬托心情、深化主题。

8.长亭送别教学反思 篇八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离别是古老的门槛”,《长亭送别》就是一出关于爱情、关于离别的戏曲。它缠绵悱恻,撩人心弦,又哀愁凄美,催人泪下。能给人如此大的冲击,我觉得其间“情景交融”这种手法的巧用功不可没。因此,我这堂课的定位就是解读文本中以哀景写哀情的经典之处。

《长亭送别》这篇美文中“情景交融”之处很多,我抓住课题中“送”、“别”二字将目光聚焦到【端正好】和【一煞】、【收尾】处,以此将全文“情景交融”教学重点设为“送时之景”与“别时之境”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教学,以教师渲染为主,做成一个可供学生模仿改诗的部分;第二板块以学生活动为主,构建一个能让学生自由发挥、尽情展露的T台。而贯穿两大板块的一根红线就是莺莺的感情。

然而纵观整堂课,发现很多时候,自己为了作足一个情感的向导,把舞台让给学生还是太少了。有人曾打了个有趣的比喻,说:“教学生就像吃山核挑,到底是剥好了给他们吃呢;还是买‘手剥的’;抑或是干脆给他们一把锤子,让他们自己敲、自己剥?”我想我是给他们买了一包“手剥山核桃”。期待哪一天我的学生能拿着我交给他们的独门小锤子,敲剥得轻松,咀嚼着有味,进课堂和出课堂之间多些微妙的变化。……

9.长亭送别改写 篇九

片刻,张生来了,崔莺莺一见张生,猛地扑过去,紧紧地抱着张生。张生情不自禁地叹了一口气,抚摸着崔莺莺泛着清香的秀发,说:“哎,既然事已至此,我们也只能分开一段时间了。希望你在这段期间内,能够好好照顾自己。”崔莺莺哽咽着说着不舍的话,张生一边安慰着。

张生是下午的飞机,两人都提议先到第一次一起去的西餐厅吃饭。

两人坐下,厅内播放着舒缓的使人心静的音乐。这家餐厅的建设也是豪华气派。可惜,此刻的他们根本没有心思去欣赏这些精美的曲子,更没有心情留恋这些雕梁画栋。有的,只是相互的不舍。

张生说:“我记得你最爱吃的就是四成熟的牛排,不如先叫一个吧。”崔莺莺抿着嘴唇,轻轻地点点头。

就餐了,张生无意间看见窗外一颗大榕树上亲密无间的两只鸟儿,不自觉地微微一笑,崔莺莺也注意到了树上的鸟儿,崔莺莺说:“如果我们马上也能像它们这样该多好。”张生说“呵,‘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人相视而笑,两人都能看到对方此刻都有些喜悦,不似刚才那么闷闷不乐。

时间如同白驹过隙,不论你是否留意,它都是那样的快。已经到黄昏,崔莺莺把张生送到国际机场,在分别前,崔莺莺悲观地问张生:“你离开那么久,会变心吗?”张生说:“不会。”崔莺莺低着头,说:“哎,只怕我们是‘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啊。”张生听了,只是轻轻一笑,说:“我曾看过一个故事,在岛屿沉默时,爱情因为留恋岛屿,没有提前做逃生用的船。在岛屿沉没时,它大喊救命,却无一个情感肯救它。在绝望之际,一个老人救了它。上岸后,知识老人告诉它,救它的是时间老人。爱情迷惑不解,为什么会救它,知识老人说‘因为只有时间才明白爱情的伟大’所以,莺莺,请你相信,时间会告诉你答案。”

10.送别 长亭外 篇十

一、戏剧矛盾

一部戏剧只有在矛盾冲突中,情节才能得以推动,向前发展。众所周知,贯穿全剧的冲突是崔、张二人由一见钟情发展而来的自由婚姻理想与封建家族婚姻制的冲突。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也是贯穿这折戏的一个主线。一直以来,老夫人——封建家族婚姻的卫道者都是横亘在崔张爱情之路上的一个最大的障碍。在崔张经历了一系列波折终于定下终身后,老夫人又提出张生必须进京应试,中得状元方能与莺莺成亲这样一个条件,于是有了《长亭送别》这一折。

在这一折的一开始,老夫人与莺莺之间的矛盾便体现出来。老夫人说:“今日送张生赴京,就十里长亭,安排下宴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首先,听完这两句话,我们就会感觉到老夫人在抱怨张生和莺莺来得晚了,老夫人似乎急不可待地要把张生送走,丝毫不顾及张生与莺莺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感。与之相对,莺莺说:“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去。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通过莺莺的直抒胸臆“好烦恼人也呵”我们可以看出她对张生是多么不舍,恨不得时光能永远停留在这一刻,离别时分永远不要到来。“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在莺莺与张生已经定下终身后,老夫人还要“拆鸳鸯在两下里”,可见老夫人对这门婚事不满意更不赞同。老夫人衡量爱情的标准是这档婚姻是否门当户对,是否会给她带来脸面与荣光,而不在意这两个人是否真心相爱,是否情投意合。这一点是老夫人与莺莺在爱情观上的冲突的具体表现。

在对待功名利禄方面,老夫人与莺莺也有着矛盾冲突。老夫人说:“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在老夫人的眼里,没有中状元就是侮辱了莺莺,其实她的言下之意就是不中状元会辱没了她崔家的门楣。对待功名利禄,莺莺则认为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她不在乎张生是否是白衣秀士,只是叮嘱他“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

另外,在这一折中,因为充满对未知前途的恐惧,莺莺一直害怕张生变心,“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休再似此处栖迟”。可以说戏剧的后半段就是在莺莺的叮嘱、担忧中,在张生的承诺中一步步发展。

这就是笔者对这一折矛盾冲突的理解,戏剧的矛盾冲突在这里表现得不是很明显,因为毕竟这一节侧重渲染离别之情,但以老夫人为首的封建势力与崔、张二人的主要矛盾还是可见一斑的。

二、戏剧矛盾的表现特点

读完《长亭送别》,笔者的感受是这折戏对人物心灵有着深刻的探索和真实的描写。《长亭送别》中崔莺莺有大量的内心独白,那些话语大胆、热烈,丝毫没有掩饰,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被严格管教的矜持的大家闺秀其实内心也涌动着潮水般的感情。戏剧一开始莺莺就直抒胸臆,说这离别:“好烦恼人也呵!”在[叨叨令]中运用排比辞格将莺莺抽象的忧伤具体化,用具体的意象向我们展示了莺莺的情真意切,展示了她对张生深重的感情。连用的两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更是将感情发泄到极至。在剧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见他眼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莺莺一方面是畏惧老夫人,另一方面,笔者认为,她也怕张生看见她落泪会不安心,心里牵挂着她,影响他的前程。可见莺莺不完全是大户人家娇生惯养的小姐,她对自己爱的人也是体贴入微的。“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莺莺关心着张生的衣食住行,她的这些平平常常的叮嘱显得那样殷切感人。但如果说对莺莺的刻画仅限于这两个方面,显然是不完整的,莺莺是个普通人,自然有着普通的情感,她也有自己小心眼的地方。比如她一直在叮嘱张生不要变心。“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你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莺莺的这种担忧猜忌、对爱情的坚贞反衬出她对张生殷切深沉的爱。《长亭送别》通过莺莺对于张生的百般依恋、爱怜、体贴、关怀,以及忧虑、担心张生金榜题名后变心的复杂心情的刻画,展示了一个血肉丰满的女性形象,可以说好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戏剧矛盾的展开起到了一个非常大的作用。

另外,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也是本剧表现矛盾冲突时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在本折的开头,作者就渲染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凋零的菊花,凛冽的寒风,南飞的大雁,如杜鹃啼血般漫山红遍的枫叶,无不带有悲秋的典型性,戏剧在这种萧瑟的氛围中渐渐展开,自然而然就有了浓郁的离情别绪。另外在下文中“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等等,都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烘托离情别绪。这些渗透主人公离愁别恨的暮秋凄凉景物,情辞相依,情景交融,具有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创造了一个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氛围,对全剧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本折文辞优美,诗意浓厚,曲文感情色彩强烈,富于音乐的节奏美。读来缠绵悱恻,凄怨感人。虽然没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却还是能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参考文献:

[1]王实甫.长亭送别[A],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刘珂辰.细读“长亭送别”的离愁[J].大众文艺,2010,(22).

[3]胡谷中.神光所聚 一动万随——析《西厢记·长亭送别》[J].运城学院学报,1999,(02).

[4]刘江林.浅谈《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及其审美教学[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06).

11.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教学过程]

一、回答元曲的文学常识.二、作家以及写作背景.1.作家作品: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编撰杂剧13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2.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彩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可以说就是这种风格的一个杰出的代表。

3.《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可是元稹却诬莺莺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是“善补过者”。这就未免颠倒黑白,文过饰非.4.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5.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三、课文导学:

1、正音

筵席()松了金钏()面靥()衰草凄迷()...栖息()劳燕分飞()余荫()蜗角虚名()....

2、释义

劳燕分飞:古乐府<<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后世多指夫妻别离 蜗角虚名 蝇头微利:形容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

举案齐眉:后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上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高举至眉前以示恭敬,后形容夫妻相敬

3、既然本文是长亭送别,那么长亭就是这首元曲的意象,长亭是古代设在大道旁边为送别饯行而用的亭子,古语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的说法,所以叫十里长亭.<<长亭送别>>即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场面,因此,“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还有那些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①、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又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等。

②、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③、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4、同学们熟读课文.四、分析课文

1、[端正好]一曲,因景生情,写凄凉的暮秋景象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依据苏幕遮回答问题: ①、本首词作者运用的抒情方式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上阙作者的观察景物的视角是()(),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③、怎样理解“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结构层次:

本折戏共几个人物,刻画了几个场面。人物角色:夫人,长老(即下文的洁),旦,末,红娘

3、由四个紧密衔接的场面组成:

①赴亭惜别(送别途中)——表现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之情。②长亭饯别——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③残照离别(临别叮嘱)——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④离别愁思(目送行人)——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四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4、理清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5、依据课文回答问题

①、[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②、[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排比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③、【端正好】: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征?艺术效果如何?你认为“晓来谁染霜林醉”这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④、【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此曲描写了怎样 一幅画面?曲中作者是如何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

这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⑤、《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⑥、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⑦、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⑧、“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⑨、“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10)[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11)“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范仲淹《苏幕遮》——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1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13)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1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6、赏析第一部分的曲词:

[滚绣球]一曲,由情及景,用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

这段曲词和前面的[端正好]相比,在情景上的铺设是不相同的。[端正好]主要是采用因景生情的手法,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滚绣球]则是比较多的采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7、思考:长亭送别,突出了莺莺的什么思想?体现在哪里?

①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将来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

突出了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的思想——“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恨

8、思考:临别叮咛,突出了莺莺的什么思想感情?体现在哪里? ①对张生的关心——[五煞] ②对张生的担心——[二煞]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怕

9、[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念

五、如何理解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钟情的女子。本折一方面描写了莺莺依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重情轻利的思想。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又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名利思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王实甫就活在他的《西厢》里。

六、体会《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感染力;二是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使语言既清丽华美,又生动活泼。

七、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上一篇:山东初级会计职称考试补报名入口开通下一篇:家政服务培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