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2024-11-11

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共15篇)

1.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篇一

进一步认识中括号,会用含有中括号的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反馈

1.漫谈自学收获: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观看了有关中括号的视频,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

(交流要点: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计算顺序。)

2.预习单中的问题交流。

订正错题。这道题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改正?

看来同学们学得很不错。

二、疑难突破

那,在自学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引导学生提问)

师问:有了小括号,为什么还要引入中括号?也就是中括号到底用在哪儿?是否是只计算来用?

当然不是了,很多时候,咱们学习的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服务的,那这节课,咱们就来体验一下,如何用含有中括号的算式解决问题。板书课题:中括号

三、合作提升

1. 出示情境:面包8元/包,蛋黄派12元/包,巧克力的单价是面包与蛋黄派单价和的2倍。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巧克力的单价是多少?)怎样列算式?(出示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

小明带了80元,根据这个信息,你又能提出什么问题?

(可以买多少盒巧克力?)

2. 那个问题怎样解决?请你列出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将学生的做法写在小板上,贴出来。分步正确的,综合错误的,综合正确的三种)

3. 交流

谁来说说你每步求的是什么?

辨析

80÷ (8+12)×2

80÷[(8+12)×2 ]

哪一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是呀,第一种算式只套了一个小括号,这里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应该先算除法,再算乘法,而我们应该先算乘再算除,这里已经有了一个小括号了,再不能套小括号,那样就乱了,为了避免混乱,所以就用一个中括号。

是呀,在已经有了小括号的式子里,当再次需要改变运算顺序时,这时就需要另外一种符号,中括号就出现了。

对比:对比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哪种算式书写更简洁?(综合算式)是呀,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发明中括号了,它既能改变运算顺序,同时可以使我们的书写更加简洁。

4. 引申

你会用中括号吗?来试一试吧。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计算

交流:为什么要在这里加上一个中括号?

5. 解决问题

看来,同学们已经会运用中括号列出综合算式了,那接下来的几道问题应该都难不住大家。

(1)航模组有男生8人,女生4人。美术组人数是航模组的2倍。合唱组有72人。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列综合算式解答)

(2)小明包了18个包子,小刚包的个数是小明的2倍,小洁包的比小明与小刚的和还多6个,小美包了20个包子。小洁包的个数是小美的几倍?(列综合算式解答)

6. 拓展

老师这里还有几道题,你能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吗?和同桌说一说吧。

这个对于大家都是小菜了,那咱们加大点儿难度。

象老师这样说

180÷4+2 ×3,我们可以说180与4的商加上2与3的积,和是多少?

180÷(4+2)×3,这道算式可以怎么说呢?

(180÷4+2)×3

180÷[(4+2)×3]

还是这四道算式,如果编成应用题,又可能是什么样的应用题呢?这个留作大家课后思考。

四、梳理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括号是一种运算符号,它的作用在于表明运算的顺序.小括号“( )”是17世纪荷兰数学家吉拉特开始使用的.之前法国数学家韦达使用过中括号“[ ]”。改变运算顺序的除了以前学习的小括号,今天学习的中括号,还可能有什么?大括号?同学们很善于联想。象这个就是大括号,你觉得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是的,很多知识都是相通的,只要我们善于思考,敢于联想,会发现更多知识间的奥秘。

课堂检测

72÷[960÷(245-165)]

(960÷40-10)÷2

小军从家到少年宫走了14分钟。用同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多少分钟?

2020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篇二

一、经历构建概念过程, 渗透分类思想

当学生学习了平角、周角的概念后, 为了让学生对角有更深入的理解, 必须对角进行分类, 理清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因此, 学生根据角估认角的类型, 从而加深对角概念的理解。学生通过对角的测量来修正角的类型, 形成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的策略。学生对下列角自主估认、测量、分类后, 进行交流并汇报。

生1:∠1和∠6是锐角, 因为这两个角比直角小。经过我的测量, ∠1的度数是45°, ∠6的度数是50°, 我的估认与我的测量结果相同。

生2:∠3是平角, 因为平角的两条边在同一直线上, 与量角器经过中心点的0刻度线完全重合, 度数是180°。∠5是周角, 因为周角是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当周角的一条边绕它的端点旋转到同一直线上时形成平角, 这时正好是180°;再旋转到两条边重合在一起时, 等于2个平角, 所以∠5的度数是360°。

生3:∠2和∠7是钝角, 因为这两个角比直角大。经过测量, ∠2的度数是120°, ∠7的度数是130°。∠4是我的估认与实际测量不相同的, 我估认∠4是锐角, 经过测量发现∠4是直角。

生4:我想补充∠7不需要测量也能知道度数, 因为∠6和∠7形成一个平角, 已测得∠6=50°, 所以∠7=180°-∠6=180°-50°=130°。因此, ∠1和∠6是锐角, ∠4是直角, ∠2和∠7是钝角, ∠3是平角, ∠5是周角。

生5:我和同桌通过填表的方式来研究角的分类。

生6:我还知道各角之间的关系, 因为锐角<90°, 直角 =90°, 90°< 钝角 <180°, 平角 =180°, 周角 =360°, 所以, 锐角 < 直角 < 钝角 < 平角 < 周角。

生7:我想补充生6的各角之间的关系, 1平角 =2直角, 1周角 =2平角 =4直角。

要对角进行有效分类, 确定分类标准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经历估认角的类型、测量角的大小后再根据角的度数对角进行分类, 逐步概括并形成角的概念。正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所指出的那样:“通过多次反复的思考和长时间的积累, 使学生逐步感悟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思想”。

二、经历估量、测量过程, 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根据给定的角来估计角的度数, 根据角的度数来想象角的大小, 是学生学习角的度量的难点。如何让角的图形与角的度数有效结合?学生一组组地进行观察和比较, 判断每组中两个角的大小 (如图2) 。根据学生的原有认知,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每组中上面的角比下面的角大一些, 理由是下面的角的边比上面的角的边长。

基于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特点, 学生用一幅三角板拼一拼图2中的每一组角, 判断上面的角与下面的角的大小, 并分别比较∠1, ∠3, ∠5和∠7及∠2, ∠4, ∠6和∠8的大小。学生用三角板拼后进行交流。

生1:我用三角板中的一个小角 (指30°角) 去拼∠1和∠2, 发现∠1和∠2是一样大的。

生2:我也用三角板上的小角去拼第二组中的∠3和∠4, 发现∠3和∠4都含有2个小角。

生3:我是用三角板上的大角 (指60°角) 去拼∠3和∠4, 发现∠3和∠4都是一个大角。

生4:我是用三角板上的小角去拼第三组的∠5和∠6, 发现∠5和∠6都含有4个小角。我的同桌用大角去拼, 发现∠5和∠6都含有2个大角。

生5:我用三角板上的大角和小角都无法拼出第四组中的角, 第四组中的角无法判断。

生6: (边展示边说) 我用两块三角板能拼出∠7和∠8, 先用含有小角的三角板拼直角, 再用另一块三角板的角 (指45°角) 就拼出了∠7和∠8。虽然我知道∠7和∠8一样大, 但我不知道∠7和∠8的度数。

师: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1:经过比较, 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生2:角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因为射线的一端可以无限延伸, 所以, 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生3:我发现∠1含有一个小角, ∠3含有两个小角, ∠5含有四个小角。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张开得越大, 角越大。

师:经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比较, 得出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 叉开得越大, 角越大。请同学们再比较∠1, ∠3, ∠5和∠7四个角的大小, 有多大, 大多少?

生1:∠3的度数是∠1的2倍;∠5的度数是∠3的2倍, 是∠1的4倍;∠7的度数是∠1的4倍多一些。因此, 这四个角的大小是∠1<∠3<∠5<∠7。

生2:用我的三角尺无法判断四个角的度数和大多少, 而我同桌三角尺上的度数能判断这四个角的度数。

生3:用三角板来判断角的大小, 要比对要计算, 不仅麻烦, 而且有的角无法用三角板来判断。比较角的大小, 要用量角器。

学生先估计一幅三角板上各个角的度数, 并量一量各是多少度, 再用量角器测量∠2, ∠4, ∠6和∠8中四个角的度数。学生估计与测量后, 进行交流并展示。

生1:长度标注在直角边的三角尺, 我的估测与测量的结果是相同的, 分别是90°、60°、30°。

生2:长度标注在底边的三角尺, 我的估测与测量的结果有不同的地方, 在估测时, 下面的两个角分别是40°、50°, 实际测量时发现这两个角的度数都是一样的:45°。

生3:经过对一幅三角尺的测量, 我发现开口向右的角一般要看内圈刻度, 开口向左的角一般要看外圈刻度。

生4:经过对∠2, ∠4, ∠6和∠8四个角的测量, 我测量的结果是∠2=30°、∠4=60°、∠6=120°、∠8=135°。我发现∠4比∠2大30°, ∠6比∠4大60°, ∠8比∠6大15°。

生5:四个角测量的结果与我们拼的结果一样, 而且, 我从四个角的比较中发现角可以看作一条射线绕其端点旋转一定度数后形成的图形。

学生6:经过测量, 我现在能比划出30°、45°、60°、90°、120°、135°的角。我能想象出30°、45°、60°、90°、120°、135°角的大小。

三、经历多元作图过程, 渗透类比思想

学生在学习画角知识时, 可以充分利用原有量角的知识和经验。学生不仅经历了画角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类比的过程。如何让学生经历画角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 (10°、45°、60°、90°、105°、120°、165°) , 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学生先自主画角, 再分组讨论, 然后进行展示。

生1:我每个角都是用量角器画的, 因为我们已经学过量角的方法, 所以用量角器画角比较简单。在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 先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 使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 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因此, 我在画一个60°的角时, 先画一条射线, 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 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在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 接着要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 就是这个角的度数。因此, 画角时, 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然后, 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 通过刚画的点, 再画一条射线。最后, 标好角的符号及度数。

生2:我觉得有的角用三角尺画比较简便, 用三角尺可以直接画出45°、60°、90°的角, 而10°、105°、120°、165°的角用量角器画比较简便。

生3:我除了10°的角要用量角器外, 其他的角用三角板都可以完成, 其中105°、120°、165°的角需要一幅三角板才能画出来。

师:谁来介绍一下用一幅三角板画出105°和120°、165°的角?

生4:画105°角的方法是:利用45°+60°=105°, 可以先用三角板画出一个45°的角, 然后与45°的角共一条边再画出一个60°的角, 这两个角的和就是105°。画120°角的方法与画105°角的方法是相同的, 可以利用60°+60°=120°或者90°+30° =120°来画。

生5:画165°角的方法是:利用30°+45° +90°=165°, 可以用三角板画一个30°的角, 再接画一个45°的角, 然后再接画一个90°的角, 这三个角的和就是165° (如图3) 。

生6:我补充画165°角的方法, 利用45°+60° +60°=165° (如图4) , 我的同桌利用180°—15° =165°也能画165°的角 (如图5) 。

3.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篇三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中,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教材在编排上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1在情境中感知直线的位置关系,在抽象中形成平行与垂直的概念。教材从生活中选取大量的平行或垂直的现象作为认知的现实背景和有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经历概念“抽象”的过程。以此来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例如,第39页的例题分3步呈现,首先呈现一组照片,在这些照片中用不同的颜色线条勾画出两条边,这些勾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根据3张照片中的彩色线分别画出3组直线,从现实情境和具体物体上提取需要研究的对象。最后,让学生讨论这3组直线哪些相交、哪些不相交,展开数学思考。第42页例题的呈现也作了相似的安排。另外,教材在建立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在现实的素材中寻找平行线和垂线。在这样的“实物和图形”的反复转换中,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2强化操作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让学生画平行线和垂线不单是操作方法的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还是数学概念的具体应用,在应用中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例如,第40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第43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这两道例题都是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或垂线之后安排的。都不是教材指导他们怎样做,而是让学生想办法画,在画的活动中继续体会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的内涵。

3注重知识的应用与解释,体会知识的价值。教材选取了大量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运用知识对相关现象做出简单的解释。如穿过马路的最短路线、怎样从大街边上把自来水管接到小明家等问题,让学生带着初步形成的数学概念去观察生活,进行解释与应用,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以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以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有关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感受了“平行”与“垂线”等现象的存在,只是这种感受是肤浅的、零散的和模糊的,是能“意会”而不可“言谈”的。因此,我们应该将“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作为教学重点。此外,本单元安排了大量较为复杂的操作活动(需借助多个工具才能完成),如作图活动有画平行线和垂线等,测量活动有量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等。而在此之前,学生的作图和测量的机会不多,经验很少。所以,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和垂线,能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应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和训练。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2-44页“认识垂直”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生活场景中抽象出垂线的过程,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会用合适的方法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通过组织看一看、量一量、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在现实中找到物体表面上互相垂直的现象实例,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建立垂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借助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2复习。请同学们看屏幕,你能从每幅图中找到互相平行的线吗?在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何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画一组平行线呢?请大家指一指、说一说。

3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也掌握了画平行线的方法,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在同一平面内相交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评析借助教材例题提供的素材,让学生找出平行线,一方面对上一节课进行了复习,同时引出本节课的新知。另一方面为下面发现“垂直”、抽象“垂直”提供物质基础。

二、观察发现,认识垂直

1初步感知垂直现象。

师:同学们认识了平行线,也掌握了画平行线的方法。你能从图中找到相交的线吗?指一指、说一说。

师:从两幅图片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组相交的直线,从中我们各抽出一组。(课件出示两组相交直线)观察这两组相交的直线,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我们发现,两条直线相交成4个角,而且这里的这4个角都是直角。

2深入研究,形成概念。

(1)根据讨论提纲,课件出示讨论题,让学生自学课本例1。

★什么叫互相垂直?你是怎样理解“互相”这个词语的意思的?

★什么叫垂线?什么叫垂足?

(2)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如果,我们把这两条直线分别记作直线a和直线b,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怎么描述呢?请同桌同学互相说说。

3,回归生活,理解概念。

(1)(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观察这几幅图片,找找看,哪些线段所在直线是互相垂直的,指一指、说一说。

(2)变换、沟通。

课件动态出示镜框位置变化的过程:我们再来看这个镜框,如果老师这样放(倾斜),长边和短边还互相垂直吗?如果我们把镜框拉成这种形状,长边和短边还互相垂直吗?请谈谈你的想法。(稍停)

(3)拉成这种形状,长边和短边不是互相垂直的,我们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依据是它们相交的角是否成直角。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出一些互相垂直的例子吗?

评析这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照片中的两组相交的直线的特点,抽象出“垂线”,形成对垂线的感性认识;经过自学讨论,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目光再转向生活,通过指一指、说一说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特别是相框的两次变式(先是长方形的位置变式,接着是图形形状的变式),使学生在变换的情境中深刻感知“垂直”的本质。

三、动手操作,学画垂线

1认识垂直线段。

刚才从生活中找出了大量互相垂直的例子。那

么,在我们认识的图形中有没有互相垂直的线段呢?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二题。组织学生在图上指一指、说一说,比一比看谁找得多。

2教学垂线的画法。

(1)看来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垂线,想不想自己画一组垂线呢?请同学们想办法画一组互相垂直的直线,并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2)小组交流后课件动态演示画垂线的方法。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可以先将直尺的一条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再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着已知直线平移,使三角尺的另一直角边与直线上的点重合,然后沿着这条直角边,过这已知点画一条直线。

3教学“试一试”。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在课本“试一试”中画一画。

评析能借助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里,教师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已认识图形中的垂直线段,为动手作图明晰概念;接着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尝试画出一组互相垂直的直线,在此基础上教师示范尺规作图的步骤,最后再让学生进行方法迁移——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这个环节,有学生的自主探索、有教师的示范指导、有学生的动手实践,多样的学习方式可以突破教学难点,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四、课堂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用一张长方形纸,按照指定的方法对折两次,再打开。这两条折痕有什么关系?请谈谈你的想法。

利用其他形状的纸,能折出直角吗?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一试。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请同学们在“想想做做”第3题上,经过A点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垂直,谁来说说,关于垂直,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典型习题分析

1用足操作活动,在操作中巩固概念,探究规律。

教材安排了许多有效的操作活动。如教学完平行线的概念后,教材在41页安排了“想想做做”第2题,这道题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自己量一量、比一比折痕的长度,再结合图形独立思考能发现什么,知道这些折痕的长度是相等的,了解长方形对边之间平行的线段都是相等的。在教学完平行线的概念后和教学平行线画法之前可以安排这个练习。为了使这个操作活动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在教学中,我们不妨按下面的教学步骤加以实施。

(1)折纸: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观察对边平行。尝试用它折出一组平行线。

(2)验证:折痕是否平行?怎样验证?

(3)讨论:折痕的长度相等,说明了什么?

(4)引新:你能利用这个发现尝试画一组平行线吗?

这里,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操作、讨论的空间和时间,展现其发现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平行线”的直接感受和体会。

教材第44页的“想想做做”第1题、第45页的“想想做做”第2题和练习六的第6题都应让学生在充分操作的基础上巩固知识、探究发现。

2注重数学操作技能的训练与指导,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数学操作技能的形成不仅有助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有助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从而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画平行线和垂线是小学数学学习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操作技能。

教材中多次安排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的练习,而且已知直线的位置经常变化。

这样安排的意图是:已知直线位置的多变,既能促进学生灵活地使用工具,更能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水平”“竖直”对数学中的“平行”“垂直”的制约和局限。多次练习画平行线和垂线,形成相应的技能,为以后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如练习六第4题。本题的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出示第1小题,明确要求,学生独立作图,教师个别辅导。

(2)学生交流画法,教师强调作图要点。

(3)出示第2小题。两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议议,该怎样完成。学生动手作图,教师巡视指导。

(4)变式练习。出示右图,要求学生先过A点作底边BC的平行线。再画出底边上的垂直线段。

3加强知识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平行线、垂线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等知识在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教材也提供了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练习六的第7题。

这一题意在通过寻找最佳“接水管”的方法来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4.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篇四

1、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2、填一填。

(1)一个五位数最高位是()。(2)10个一千万是()。

(3)万位右边起第三个数位是(),那从左边起第三个数位是()。

(4)一个亿里含有()个一百万。

(5)38078320这个由()个千万、()个百万、()个十万、()个万、()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做成。

3、看看第一行,在括号里写上正确的答案。2300000=(2000000)+(300000)

3890000100=()+()+()+()1023030000=()+()+()+()123456789=()+()+()+()+()+()+()+()+()

5.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篇五

2、甲、乙两辆车同时从相距86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63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千米,5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3、水果店运来24箱苹果,每箱37千克,运来的梨比苹果少278千克,水果店运来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

4、一块麦地,去年共收小麦1327千克,今年一共收了35袋,每袋53千克,今年比去年多收多少千克?

5、商店共运来470个玩具熊,已经卖出348个,每个23元,剩下的每个卖17元,一共可以收入多少元?

6、光明小学新买来55套单人课桌椅,每张课桌126元,每把椅子52元。买桌子比买椅子总共多花多少钱?

7、文学类书共放了14个书架,平均每个书架上放150本书。借给学生820本,借给老师430本。现在文学类图书书架上还有多少本书?

8、师徒二人合做一批零件,师傅平均每小时做16个,徒弟平均每小时做11个,6小时可以完成。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

1、春芽鸡场星期一收的鸡蛋,18千克装一箱。装好8箱后还剩16千克。星期一收了 多少千克鸡蛋?

2、王叔叔从县城开车去王庄送化肥。去的时候每小时行40千米,用了6小时,返回 时只用了5小时。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一辆旅游车在平原和山区各行了2小时,最后到达山顶。已知旅游车在平原每小时行50千米,山区每小时行30千米。这段路程有多长?

4、公路两边植树,每边每千米要植树25棵,这条路长120千米,一共植树多少棵?

5、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练习本?

6、一棵树苗16元,买3棵送1棵。一次买3棵,每棵便宜多少钱?

7、洗发水每瓶15元,商场促销活动,买4瓶送1瓶。一次买4瓶,每瓶便宜多少元?

8、一只熊猫一天要吃15千克饲料,动物园准备24袋饲料,每袋20千克,这些饲料够一只熊猫吃30天吗?

9、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送货,去时用了6小时,速度是32千米/小时,回来只用了4小时,回来的速度是多少?

10、小明上山用了4小时,每小时行3千米,下山的速度加快,是6千米/时,下山用了多长的时间?

11、车间原计划每天生产15台机器,24天就可以完成,实际每天生产18台,实际只 要几天就可以完成任务?

12、实验小学要为三、四年级的学生每人买一本价格为12元的作文辅导书。已知三年级有145人,四年级有155人,两个年级一共需要多少元?

13、有370人去旅游,每辆汽车坐30人,要几辆汽车才能拉完?

14、水果店以每箱32.9元的价钱批发来8箱苹果,每箱重17.5千克。苹果按每千克3.2元出售,这些苹果全部卖出后,可赚多少元钱?

15、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相等,已知长方形的面积是48平方厘米,宽4厘米,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6、两个工程队同时从两段开凿一条隧道,甲队平均每月挖95米,乙队平均每月挖105米,经过一年零十个月完工。这条隧道长多少米?

17、修一段长960米的公路,修了6天完成了全长的一半,余下的平均每天修80米,修完这段公路一共需要多少天?

18、永丰制衣厂做200套校服,上衣每件成本18元,裤子每条成本12元。一共需要成本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

19、煤气公司铺设煤气管道,如果每天铺60米,15天完成任务;如果要求10天完工,那么平均每天要铺多少米? 20、一块正方形草坪的周长是36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1、两艘轮船同时从两个港口相对航行,甲轮船每小时航行28千米,乙轮船每小时航行35千米,经过12小时还相距30千米,两个港口之间的航程是多少千米?

22、修一条长960米的水渠,原计划24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修48米,实际可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23、一瓶油,连瓶中700克,吃了油的一半后,连瓶还重450克。油重多少克?瓶子重多少克?

24、甲工程队每天修路128米,乙工程队每天修路236米,丙工程队每天修路136米,丁工程队每天修路264米。现有一条500米的路,要求一天修完,选择哪几个工程队合修比较合适?

25、计划生产一批零件,王师傅每天生产90个,12天才能完成。结果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18个,可以提前几天完成?

26、一筐桔子连筐重26千克,卖出桔子的一半后,连筐重14千克,桔子和筐各有多少千克?

27、一段公路原计划20天修完.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45米,提前5天完成任务.原计划每天修路多少米?

28、一箱苹果的批发价是54.5元,零售价是58.8元,小明卖苹果赚了86元,他卖了多少箱苹果?

29、甲乙两地相距40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计划8小时到达,因为天气原因,实际每小时比计划少行10千米,实际多少小时到达?

30、两数相除的商为3,余数为10,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和是143,求被除数和除数。1、5个工人6天修路900米,平均每个工人每天修路多少米? 32、3件上衣和7条裤子共430元,同样的7件上衣和3条裤子共470元,每件上衣和每条裤子各多少元?

33、玉山农场新建一座温室,室内耕地面积是285平方米,全部栽种西红柿,一茬平均每平方米产12千克。每千克按0.65元计算,一共可以收入多少元?

34、王爷爷种了12棵樱桃树,一共收樱桃720千克。

(1)平均每颗樱桃树收多少千克?(2)每千克樱桃卖13元,王爷爷今年一共收入多少元?

35、同学们参加广播表演,如果每行站15人,可以站16行;如果每行站12人,可以站成几行?

36、两艘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轮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轮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两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道长多少千米?

37、甲、乙两列火车分别从滨海和阳城同时相对开出,12小时后相遇。已知甲车每小时行10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96千米。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

38、学校有一批图书,如果每班分45本,正好可以分给20个班。如果每班分得5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39、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6小时后相遇,甲车每小时行1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15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40、海沧野生动物园的狮子一天要吃35千克的食物,十月份一个月要吃多少千克食物?

41、司机王叔叔从厦门出发到福州送货,前3小时的速度是60千米/小时,后2小时的速度是50千米/小时,王叔叔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42、向阳小学开展读书活动。四年级读150本,五年级比四年级多读70本,六年级读的本数是五年级的3倍。(1)向阳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读了多少本书?(2)根据向阳小学四、五、六年级读书的本数,30所同样规模的小学四、五、六、年级可以读书约多少本?

43、从上海到某地,水路212千米,公路432千米,一艘轮船3小时行驶159千米,一辆公共汽车4小时行驶288千米。(1)轮船与公共汽车哪个行驶得快一些?(2)现在轮船与公共汽车同时从上海出发,谁先到达目的地?

44、某市森林公园有200公顷森林,1公顷森林一年可滞尘32吨,这个森林公园一年可滞尘多少吨?

45、李民每走一步的长度约是52厘米,他从教室走到操场共走了198步,教室到操场大约长多少米?

46、小丽家到商场的距离是2400米,她以150米/分的速度跑了5分钟,又以60米/分的速度走了16分钟,还要走多少米才能到商场?

47、汽车上山的速度为每小时36千米,行了5小时到达山顶,下山时按原路返回只用了4小时。汽车下山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48、两艘轮船同时从两个港口相对航行,甲轮船每小时航行28千米,乙轮船每小时航行35千米,经过12小时还相距30千米,两个港口之间的航程是多少千米?

49、修一条长960米的水渠,原计划24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修48米,实际可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50、一瓶油,连瓶中700克,吃了油的一半后,连瓶还重450克。油重多少克?瓶子重多少克?

51、甲工程队每天修路128米,乙工程队每天修路236米,丙工程队每天修路136米,丁工程队每天修路264米。现有一条500米的路,要求一天修完,选择哪几个工程队合修比较合适?

52、计划生产一批零件,王师傅每天生产90个,12天才能完成。结果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18个,可以提前几天完成?

53、一段公路原计划20天修完.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45米,提前5天完成任务.原计划每天修路多少米?

54、纺织厂第一车间有50人,第二车间的人数是第一车间的2倍,第三车间比这两个车间人数的和的2倍多20人。第三车间有多少人?

55、甲、乙两辆车同时从相距86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63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千米,5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56、水果店运来24箱苹果,每箱37千克,运来的梨比苹果少278千克,水果店运来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

57、一块麦地,去年共收小麦1327千克,今年一共收了35袋,每袋53千克,今年比去年多收多少千克?

58、商店共运来470个玩具熊,已经卖出348个,每个23元,剩下的每个卖17元,一共可以收入多少元?

59、光明小学新买来55套单人课桌椅,每张课桌126元,每把椅子52元。买桌子比买椅子总共多花多少钱?

60、文学类书共放了14个书架,平均每个书架上放150本书。借给学生820本,借给老师430本。现在文学类图书书架上还有多少本书?

61、师徒二人合做一批零件,师傅平均每小时做16个,徒弟平均每小时做11个,6小时可以完成。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

62、甲乙两地相距28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计划3.5小时到达。因天气变化,实际每小时比计划少行驶30千米,实际多少小时能到达?

63、袁老师的女儿出生时的体重是3.24千克,半年后体重是9千克。平均每月增长多少千克?

64、每套校服用布2.2米,200米布最多能做多少套校服?

65、王老师买了13.5千克猪肉,把这些猪肉分装在小袋中。每个小袋最多可装0.8千克,需要多少个小袋?

66、每个礼盒要用1.6米的丝带,20米长的丝带可以包装多少个礼盒? 67、每个篮球86元,300元最多可以买到几个篮球。

68、我校准备做400套演出服,前三天平均做70套,剩下的5天内完成,后5天平均每天做多少套?

69、小明早晨到学校,每分钟走60米,用了20分钟,放学时天气不好,每分钟比上学时少走10米,多长时间能到家?

6.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篇六

这个单元已学完,回头看这一单元,主要是认识方程以及解方程,内容抽象,难以理解,为了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我充分利用天平进行教学,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借助天平学习等式的基本性质1,学习解方程。在学习解方程时,注重了计算与实际应用的联系,由实际问题引入方程,在实际背景下解方程,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同时有利于学生理解解方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单独学习每一个知识点时,都掌握的还不错,不过,把有些知识混合在一起时,学生容易混淆。比如,方程3x+25=70与3x+5x=24的解法学生混淆了,不知该怎么解了,在教学时,我又把这两种方程做了一个比较,让学生找出它们的不同,每一种该怎么解,专门设计了这种类型的练习题进行练习,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7.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篇七

1.自读两则童话, 读懂故事内容, 体会童话的特点。

2.比读故事, 找出异同, 作出情感选择, 进行人文启蒙。

流程设计:

一、聊故事1《小木偶的故事》——课文

你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都知道哪些童话故事?知道哪些童话作家?

(一)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则童话故事——《小木偶的故事》。

1. 自己很快地读读这个故事, (有些故事是适合看的) 看自己能不能看懂。

合上书, 回忆一下, 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哪些角色? (出示图片)

老木匠小红狐熊警察小兔子老奶奶小女巫小木偶

2.你们看过连环画吗?如果把这个故事也画成连环画, 可以画成好多幅呢!我把它理了一下, 这个故事可以画成五幅画面。 (逐幅出现)

第一幅画上应该有———

你能在课文中把这几幅画面分开来吗?画符号。 (开头和最后一幅分别是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中间三幅是故事的经过。)

(二) 童话故事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神奇”。

请大家第二次看这个故事, 觉得哪一幅画面最神奇?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 要说出它的神奇。

1. 大家都觉得第一、五幅画面最让我们感到神奇, 那就让我们先锁定第一、五幅画面, 看看课文中这两幅文字画, 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让别人听后要有种感觉:呀, 真是太神奇了!

预设:

(1) 老木匠的雕刻刀太神奇了, 刻的小木偶会说话、活动;刻了笑的表情就会笑了。 (雕刻刀神)

(2) 小女巫会做我们做不到的事。第一次用魔杖一点, 小木偶会哭了;第二次又点了几下, 小木偶就拥有了人类所有的表情。 (魔杖神)

这雕刻刀、魔杖让你想起了别的童话故事中的—— (神灯)

看来, 童话故事中的道具都很神奇。 (板书“魔杖、刻刀”改“道具”) 因为拥有了这些神奇的道具, 所以这些角色就变得神通广大, 成了“超人”。

2. 童话故事的神奇还表现在——花草树木、动物、植物都会说人话, 让我们看起来既像物又像人。这个故事中哪些动物都会说人话? (板书:角色神)

顺势指导重点句朗读:

一只小红狐跑过来, 很亲热地说:“嗨!小木偶!你的红背包真漂亮, 让我背一下好吗?就背一下。我想看看这种红和我的毛色是不是相配。”

(1) 谁先来说说小红狐的台词。纠正多音字“背”读音, 台词首先要说正确。大家能达到这个要求吗?一起说一遍。

(2) 采访小红狐演员:请问此时此刻你心里在想什么? (教师可引导:原来你心里在打歪主意, 嘴上却故作亲热, 真是阴险狡猾。) 说这台词的时候, 心里就要这么想。再让学生说一次, 集体说一次。

(3) (再采访集体中一员) 你这些想法能让小木偶看出来吗?所以你脸上还得——笑, 做出一副请求的样子。闭眼想象一下小红狐的神情, 再说一次, 集体说一次。

看来演员说好台词真不容易啊!说好台词, 先要说正确, 还要注意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 并在大脑中回顾。

3. 看来当演员不容易。你们对练说台词感兴趣吗?选一个感兴趣的角色, 试试吧!

4. 静静地思考。读了这个故事, 你有什么想法?

“笑是很重要的。不过, 要是只会笑, 那可是远远不够的。”或板书:笑远远不够。

真的是这样吗?再读一个故事。

二、读故事2《小木偶的故事》——自创故事

1.比读。和第一个故事有什么相同之处?

(1) 也很神奇。 ( (1) 结尾; (2) 动物会说人话, 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做的事我们做不了。)

引导说说角色的台词。 (小狗、小黄莺、小男孩) (采访:为什么不快乐?) (板着脸、拉长着脸、哭丧着脸)

(2) 都围绕笑嘻嘻的表情写。

2.有什么不同之处?

主题不同。 (书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笑是远远不够的”, 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笑是很重要的”。)

出示老木匠的话, 读。板书:笑是很重要的。

3.两个故事, 使我们懂得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道理。

三、你更喜欢哪个故事?为什么?

1.让学生自己作出情感选择。根据多次试教, 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喜欢老师自编的童话。现摘录部分学生发言如下:

生1:我本来有很多烦恼, 读了第二个故事, 我的烦恼都没有了, 觉得很开心, 很幸福。

生2:第一个故事让我心里很不好受。

生3:第二个故事让我感到很温暖、很开心。

2.喜欢读童话吗?喜欢编童话吗?相信你们自己编的童话更精彩的。回去后, 围绕“笑”这个话题, 再去编一个童话。

设计意图:

欲向教材觅童心

2008年奥运会上引领国际奥委会成员出场的那批儿童看了令人别扭:一本正经的表情与几乎僵硬的动作让人看了很不舒服。当时就在想, 他们出来时为什么就不做一个调皮的鬼脸?哪怕摔一跤打个绊, 笑得再真实些、自然些, 那会多好啊!可是没有, 这批孩子的表现和大人一样, 几乎“完美”——毫无差错, 可见事前大人们的功课做得有多深。

这批小大人的表现其实也不足为怪, 因为从他们一进校门时, 受到的就是这样的教育和熏陶。

我们的语文教材, 不乏经典、不乏美文。学生的小学语文学习, 不缺知识, 不缺道理, 也不缺收获。但是, 我们的孩子, 在成人的调教和熏陶下, 使一批批的“小大人”缺失了童心, 缺失了真实的童年应该有的样子。我们的教材, 板着脸告诉他们:幸福要靠劳动, 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有了成绩要藏起来, 不能骄傲, 要掩饰自己的快乐。《小木偶的故事》这篇文章, 要告诉孩子们的深刻道理是:只有笑是远远不够的, 在适当的时候要用适当的表情。且不说这个道理的价值虚无 (世上哪个孩子生下来只会笑而没有其他表情, 除非是面瘫) , 我们现在的孩子, 最缺失最渴望的就是笑。他们希望身边的亲人用笑给予他们温暖、鼓励、支持, 更希望自己的生活处处充满幸福、满足的微笑, 孩子童年的主旋律应该是笑。童年浸润在微笑中的孩子, 他的心灵是阳光的、充满底气的。我们为什么非要在他们不堪承受的年龄告诉他们很多不懂也不该懂的东西?很多东西, 应该告诉成人, 不能让儿童负担。我们的童话, 要把孩子渡向幸福的精神彼岸!文学, 要渡人渡己, 文学对人, 有超度的意义。伪童话, 戕害儿童, 戕害童心。

自己创作这篇拙劣的《小木偶的故事》, 不是有意跟教材文本比美, 只是想听听孩子真实的心灵抉择, 提醒所有从事儿童创作的人, 孩子的心灵需要怎样的故事去慰藉。在几次试教中, 在最后一个环节让孩子们对两个故事作出情感选择时, 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表态喜欢我的故事!一次又一次的鼓舞, 一次又一次地促我深思:我的故事在表达上并不高明, 为什么孩子们喜欢?孩子到底喜欢怎样的童话?我们该用怎样的东西去滋养他们的童年?听听孩子的真实声音, 让我们有勇气跟孩子走, 不要总用我们的大手强势地去牵扯孩子往前走。明代的文学家李贽在《童心说》一文中提出:“夫童心者, 真心也……童子者, 人之初也;童心者, 心之初也……天下之至文, 未有不出于童心焉也。”他认为凡是天下最好的文章, 莫不是童心的表现。童心在哪里, 我们的教学就该在哪里驻足。落脚在童心里的教学, 是最有魅力的教学!

附:教师自编童话《小木偶的故事》

小木偶的故事

老木匠做了个小木偶。

小木偶有鼻子有眼, 会走路, 会说话。

老木匠左瞧右瞧, 总觉得小木偶脸上还少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呢?老木匠怎么也想不起来。

“你知道吗?”老木匠问小木偶。

“不知道。”小木偶板着脸回答。

老木匠一下子想起来了, 小木偶脸上少的东西是笑!

“笑是很重要的。”老木匠对自己说, “谁要是没有笑, 谁就没办法过快乐的日子!”

老木匠拿起他的神奇雕刻刀, 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

“现在好了。”老木匠把小木偶送出了家门。

小木偶兴冲冲地往前走, 一路走一路唱着歌, 他要去找一些快乐伙伴跟他一起玩。

走着走着, 和一只低着头走着的小狗撞了个满怀。

“怎么啦?小狗, 碰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了?”小木偶关心地问。

“别提了。今天数学课上, 我只是转过去对同学做了个鬼脸, 老师就板着脸狠狠地训了我一顿!”呜呜……小狗越想越伤心, 忍不住哭了起来。

“别哭了, 别哭了!笑一个吧, 像我这样!笑一笑, 心里就舒服了。”小木偶凑到小狗跟前, 呀, 小木偶笑得多美啊!小狗太羡慕了!

小狗学着小木偶的样, 使劲把嘴角往两边拉, 把眼梢往上提, 可脸上的肌肉像冻住了似的, 怎么都笑不出来。他垂头丧气地走开了。

小木偶着小狗的背影, 真有点为他担心呢!

“小木头人, 瞧你笑得那么灿烂, 有啥喜事吧?”

“咦, 谁在叫我呀?”小木偶左瞧右瞧, 就是不见人影。

“在这儿呢!”

小木偶一抬头, 小黄莺正站在大树的枝干上, 跟他打招呼呢!

“快乐的小黄莺, 你能下来陪我玩会儿吗?”小木偶笑嘻嘻地邀请黄莺。

“唉, 没玩的命哪!”小黄莺叹了口气, 愁眉苦脸地说, “妈妈让我下星期天参加音乐考级, 我得练唱啊!妈妈成天拉长着脸逼我练唱, 我现在一点都不开心!”

“你不是很喜欢唱歌吗?”小木偶不解地问。谁都知道, 小黄莺是爱唱歌出了名的呀!

“可现在, 我最讨厌的事就是唱歌!”小黄莺恨恨地说。“我喜欢自由自在地唱, 想唱什么就唱什么, 想什么时候唱就什么时候唱, 可现在……”小黄莺越说越伤心, 小木偶都不忍心再听下去了。

这年头, 找个笑脸也不容易呀!他摇摇头, 走开了。

小木偶不知不觉来到学校门口。到校园里去看看吧, 那里应该有快乐的伙伴。校园里好热闹, 一个男孩在一个角落里默默地坐着。

“咱们一起玩吧?”小木偶笑吟吟地迎上去。

小男孩摇摇头, 一脸的苦瓜相。

原来, 他昨天晚上看《笑猫日记》入了迷, 半夜才上床。一早起来睡过了头, 他匆匆忙忙往学校赶, 把语文作业落在家里了。大家说他没做作业, 向老师去告状, 就连最好的朋友琪琪都绷着脸不理他, 还骂他“撒谎大王”, 他都委屈死了!

小木偶找不到开心伙伴, 觉得很孤独, 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红鼻子小女巫就在这时赶来了。

“女巫姐姐, 我找不到跟我一样的开心伙伴, 好没意思啊!”小木偶向小女巫诉苦。

“你希望大家都有像你那样的笑脸是吗?”小女巫笑眯眯地问小木偶。

“嗯!”小木偶肯定地点点头。

“你等着。”小女巫用魔杖在小木偶的笑脸上敲了几下, 哈, 小木偶的笑脸一变二, 二变四, 以最快的速度复制着……

哈, 小木偶惊喜地看到, 这些笑飞到了小黄莺的妈妈、小狗的老师、小男孩的朋友琪琪的脸上, 呀, 他们笑起来都很美。

“小木偶, 我看到琪琪和同学们都对我笑了, 还向我道歉了呢!”小男孩兴奋地说。

“小木偶, 我看到妈妈的笑脸了!森林里的音乐考级从此取消啦!”小黄莺也赶来报喜。

“小木偶, 我们老师也会笑啦!现在, 她还经常表扬我呢!”小狗的笑容比小木偶还美!

8.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篇八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好!下面我们就做一个小游戏。

出示方法与规则:请两个小组选出代表上台,下面的同学比划图形,谁猜得多那组就获胜。(多媒体展示)

游戏结束,刚才的小游戏获胜的是哪个组?好,咱们比一比后面的环节哪个小组能获胜。有没有信心?

刚才游戏中出现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再加上平行四边形、梯形,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这些图形叫做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评析】教师从游戏入手,在游戏中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既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小组探究,体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认识面、棱、顶点。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大家都不陌生.现在,举起你手中的长方体,(环视)闭上眼睛用手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滑滑的,有面。

师:刚才有同学说,有“面”真棒!你知道什么是面吗?(老师摸一摸,告诉同学什么是面。)(教师板书:面)

师:再摸一摸还有什么感觉?

生:有边,有点硌手

师:真棒!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一条边,这条边叫做“棱”。(板书:棱)

师:还有什么?

生:这里尖尖的。

师:这里是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评析】通过自己动手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建立面、棱、顶点的概念。

2、小组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你想知道他们各部分的奥秘吗?好,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完成“合作探究”第一部分—活动一。

小组展示并根据提示完成板书。

师利用课件总结。

面: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

棱:长方体有12条棱,每相对的4条棱相等。

顶点:有8个顶点。

【评析】学生自己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新知,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教师通过多媒体验证学生的认识,学生能形成新的知识结构,顺利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长方体框架,问:看这个长方体框架,仔细观察,相交于同一顶点的棱有几条?指出这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现在,把手中的长方体平放在桌子上,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它的长、宽、高。

哪个小组愿意上台展示一下!

展示:同一个长方体,摆放位置不同,长、宽、高不同,

指出:平放在桌上的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中,垂直于桌面的棱的长度叫做高,其余两条长的为长,短的叫宽.

4、小组探究正方体特征

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探究长方体特点的方法研究正方体的特点,完成“合作探究”第二部分—活动二:

小组展示并根据提示完成板书。

师小结。

出示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动画。

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的长方体相比长、宽、高有什么变化?

生:长、宽、高相等,长方体变成了正方体。

师:那说明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评析】利用动画演示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5、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有什么关系?

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看一下黑板,你能根据板书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通过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觉得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呢?

三、达标检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自主练习第2题

2、课外实践:思考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

【评析】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发展了空间观念。

四、自我反思,体验收获的快乐

9.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折角、分类,使学生了解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等能力,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做游戏等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几种常见的角,并掌握角的分类。

教学难点:

用分类的方法,掌握各种角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

三角板 量角器 剪刀 电脑课件 圆形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有许多挖掘机的工地。引导学生发现铲斗臂形成的角,动手折角。

关于角的知识你都有哪些了解?

你们对角的知识了解的这么多,能不能用手里的圆折一个角?

听清要求:

①请你尽量和周围的同学折的不一样。

②谁折好了就放在前面的展示栏里。

③往前放时,看到有和你一样的角,就不能往前放了。

(二)探究新知

刚才我看同学们折的角都不错,展示栏里也有不少角,这么多角贴在这儿,有什么感觉吗?那我们怎么贴,更合理,看的更清楚?

谁愿意到前边来给这些角分类?你为什么这么分?

我们还可以到书上去找一找答案。

这么多类角,我们还是一类一类的研究吧?

你们说我们先来研究哪中角?

谁愿意到为大家介绍一种角?你有问题问大家吗?大家有问题要问吗?直角、锐角、钝角应解决的问题:

① 哪一类是直角?用活动角演示一个直角。

② 哪一类是锐角?用活动角演示一个锐角。

③ 哪一类是钝角?用活动角演示一个钝角。

平角、周角应解决的问题:

你能用活动角演示平角和周角吗?

2.用肢体语言表示角

你用动作表示:锐角钝角直角平角

3.下面我们一起动手做个活动角。

小结: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

10.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篇十

教学内容:教科书72——74页相关链接: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目标:

⒈理解商不变性质。

⒉经历探索商不变性质的过程,感受获得知识的方法。

⒊培养合作精神和技巧,并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商不变性质。

教学构想:经历探索性质的过程,感受获得性质的方法。

教具准备:投影、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学习

先计算再回答问题。

200÷2= 16÷8= 200÷20= 160÷8= 200÷40= 320÷8=(1)观察第一组,从上往下看我发现:()不变,除数依次扩大()倍,商(),从下往上看,除数依次缩小(),商()。

(2)观察第二组,从上往下看我发现:()不变,被除数依次扩大()倍,商(),从下往上看,被除数依次缩小(),商()。

二、合作探究

1、填写课本72页相关链接统计表。

观察表中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说得真好!下面请大家选出两组数据进行比较,你会发现什么?

这是一个规律吗?我们可以怎样去验证?

2、通过填表我发现,()和()都有变化,但是()却没有变化,从左往右看,第三列和第二列比较被除数扩大(),除数也(),商();

第四列和第二列比较被除数扩大(),除数也(),商();第五列和第二列比较被除数扩大(),除数也(),商()。

从右往左看,第五列和第四列比较,被除数缩小(),除数也(),商();第四列和第三列比较,被除数缩小(),除数也(),商()。

3、我能总结出商的变化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不是一条普遍规律呢,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填写课本72页图表并交流。

5、讨论:这条规律的使用有什么条件?

我们发现:

三、班级展示

1、组长做好分工,将探究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2、汇报时,要回答其他小组的提问。

四、梳理拓展

1、知识梳理。

(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0除外),商不变。

(2)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

(3)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

2、说一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达标检测

1、根据第一行算式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72÷9= 36÷3= 80÷4=

720÷90=

360÷30=

800÷40=

7200÷900=

3600÷300= 8000÷400=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48÷12=(48×5)÷(12×5)

()45÷15=(45×3)÷(15×4)

()80÷16=(80×4)÷(16÷4)

()75÷25=(75÷5)÷(25÷5)

()

3、看算式填空。

(4×2)÷(2×______)=2(3×2)÷(1×______)=3(90÷10)÷(30÷______)=3(28÷______)÷(7÷______)=4

4、根据商的变化规律直接写出下列各题的答案。

420÷35=12(420×3)÷35=(420×5)÷(35×5)=

(420÷5)÷(35÷5)=

420÷(35×4)=

420÷(35×6)=

11.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篇十一

一、认真读题,谨慎填空(每空0.5分,共17分)

1.3除以11的商用循环小数表示为(),得数保留三位小数,约等于()。

2.王老师的身份证号码是330724198009300011,我们可以知道王老师的生日是()月()日,今年王老师()岁了。

3.《哈利波特》一书一共有a页,小红每天看x页,看了3天,一共看了()页,还剩()米。甲、乙两地相距86千米,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x小时,86÷x表示()。

4.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6cm和8cm,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dm,和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5. 3米5厘米=()米 0.6平方米=()平方分米

720000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

6.在○里填上“<”、“>”、“=”。

9.3×0.95○9.310.5÷2.5○10.5÷1.25

4.95×99+4.95○49.5×102.3×4.6○0.023×46

7.口袋里有红球1个,绿球2个,黄球3个。任意摸出一个球,红球的可能性是(),绿球的可能性是(),黄球的可能性是(),黑球的可能性是()。

8.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28÷0.4=()÷43.5÷0.007=()÷7

9.一根彩带长6.4米,每1.4米剪一段,这根彩带可以剪( )段;60升油装入容量为7升的油桶中,需要( )只油桶。

10.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顶角的2倍,那么它的顶角是()度,底角是()。

11.粗心的小明计算一道乘法题时,把因数4.2错写成了42,结果得158,正确的得数应该是()。

12. 阴影部分的面积用字母表示是(),周长是()。整个图形的面积用字母表示是()。

13.在□里填入相同的数,使等式成立。

2.4×□-□×1.5=1.8

二、仔细推敲,认真判断(每题1分,共6分)

1.无限小数一定大于有限小数。()

2.5.010010001…是循环小数,0.7777不是循环小数。()

3.观察一物体时,一次最多能看到3个面。()

4.2a×a>a。()

5.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6.一个整数除以一个小数,商一定比这个整数小。

()

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第1、2、3题每题3分,第4、5、6、7、8题每题5分,共34分)

1.妈妈带了50元钱到新世纪商场买25千克大米,钱够吗?(列式解答)

2.妈妈买了3千克橘子和4千克苹果共用27.60元,已知每千克橘子的售价是3.20元,每千克苹果的售价是多少元?

3.一只鲸的体重比一只大象体重的37.5倍还多12吨。已知鲸的体重是162吨,大象的体重是多少吨?(用方程解)

4.一个梯形果园,它的下底是240米,上底是180米,高是60米。这个果园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棵果树占地9平方米,这个果园共有果树多少棵?

5.学校买来的桌椅一套需要140元,桌子的价钱是椅子的2.5倍,桌子、椅子各需多少钱?

6.张大伯用篱笆围一块梯形的菜地(如下图,一边靠墙),篱笆长80米,求这块地的面积。如果每平方米收菜10.2千克,这块地共收菜多少千克?

7.某地通讯公司通话的收费标准有两种:

(1)月租18元,通话费每分钟0.18元;

(2)无月租,通话费每分钟0.22元。

若张老师每月的通话时间为150分钟,他选择哪种标准比较省钱?为什么?

8.五年级有14人分两组举行踢毽子比赛,成绩如下:

甲组:55,37,25,5,46,12,9。

乙组:31,36,34,15,21,34,18。

(1)请分别求出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你认为这两个组中,哪个组的成绩更稳定些?为什么?

七、选做题(共10分)

1.规律填数:1+3、2+4、3+5、4+6……第100个算式的和是()。

2.韩旺在计算一道小数除法算式时,把除数的小数点漏写了,结果得到的商是8.4。已知被除数是210,正确的商是()。

4.妈妈到粮食店买米。如果买20千克大米,所带的钱还剩5.5元;如果买同样的大米25千克,则差7元。妈妈带了多少元钱?

12.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篇十二

1. 在自主整理的基础上, 分类复习易错生字词语, 做到读写正确。积累并在语境中运用ABB式、ABCC式、AABB式词语。

2.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回顾课文内容, 体会童话故事的特点。

3. 重读单元习作中自己编写的童话, 进行片段修改, 提高自我修改能力。

【课前准备】

1. 学生自主完成第三单元自主复习单。

(自主复习单帮助学生整理容易出错的词语、梳理童话故事的人物和作者, 引导学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喜欢童话人物的理由, 并生动地讲述童话故事)

2. 教师制作复习课件, 设计课堂复习单。

【教学过程】

一、梳理生字词语, 巩固字词练习

(一) 字词过关

1. 巩固本单元的易读错生字及易写错词语。

脸颊 铁锹 树杈 一副 彼此 拽住

隆冬 凝视 覆盖 冷酷 拆除 伐木 告示牌

草翠花开

(1) 读准生字, 读对词语。

(2) 提醒关键笔画并书空。

2. 完成复习单1、2小题 , 并校对。

(1)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打“√”。

(2) 看拼音, 写词语。

(设计意图:对接学生的复习起点, 了解学生本单元容易写错的字词, 以避免在课堂中出现“炒热饭”的现象, 可提高复习的效率。通过自主复习单的完成,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复习的意识, 便于促进学生在复习阶段养成主动复习的良好习惯。)

(二) 词语运用

1. 聚焦盘点ABB、AABB、ABCC的词语。

火辣辣 笑嘻嘻 兴冲冲 毛茸茸 勤勤恳恳

蹦蹦跳跳 可怜巴巴

2. 联系童话人物, 用好这些词语。

3. 小结:用上这些词语可以使童话故事里的人物更生动、更形象。

4. 积累同一类型的词语, 并选择一个造句, 描写人物的特点。

慢吞吞——奶奶做起事来, 总是慢吞吞的。

乐滋滋——今天我考了一百分, 心里乐滋滋的。

认认真真——上课时, 我总是认认真真地听讲。

议论纷纷——老师在上面讲课时, 总有一些同学在下面议论纷纷。

5. 同桌互相评价, 推荐好句。

(设计意图:不同学段对于ABB等类型的词语的掌握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在已经积累的基础上, 能够创设语境, 学会运用是第二学段词语学习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童话故事中人物特点的描写, 灵活运用这些类型的词语, 可帮助提高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二、回顾课文, 理解童话特点

1. 围绕自主复习单, 小组交流最喜欢的童话人物, 并说说理由。

2. 教师小结:童话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超常的魔力, 还能像人一样说话。

3. 围绕童话人物, 朗读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 体会童话语言的丰富性。

(1) 巨人行为前后变化的句子。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 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 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2) 小木偶诉说“脑袋疼”的句子。

小木偶突然觉得脑袋很疼, 只好抱着脑袋蹲下来。

“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 笑嘻嘻地回答。

“脑袋很疼。”小木偶还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小木偶的头疼得越来越厉害了。现在, 他真希望自己还是一段没有脑袋的木头。

3. 小结:童话故事中的对话描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特点。

4. 再次出示童话故事, 小组交流童话故事的启示。

5. 梳理故事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小结童话故事的特点:得到启示。

1鸟儿睁大眼睛, 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 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 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就飞走了。

2幸福要靠劳动, 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3老木匠说得没错, 笑是很重要的。不过, 要是只会笑, 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6. 小结童话的特点:想象力丰富、故事引人入胜、给人有所启示。

(设计意图:单元导读中要求学生要“了解童话的内容, 品味童话的语言, 体会童话的特点”, 而童话的特点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仍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结合课文内容, 以童话人物为线索, 进行小组合作, 运用“评价、朗读、说理”的学习方式自主梳理, 进而明晰童话的特点, 巩固对童话故事的理解。)

三、习作修改, 互相评价

1. 梳理自己写的童话内容, 填写表格。

2. 对照童话特点, 自我评价。

书写端正 ( ) 语句通顺 ( ) 好词佳句 ( )

想象丰富 ( ) 情节精彩 ( ) 有所启示 ( )

3. 修改自己编写的童话中的一个片段, 伙伴评价, 教师点评。

修改1 :童话故事中人物的对话

修改2 :童话故事中人物的想法

修改3 :童话故事中揭示的启发

13.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篇十三

学校:

班级:

姓名:

分数:

注意:卷面整洁、字迹清晰,共50个小题。

15×22=

30×37=

49×14=

65×33=

21×84=

24×30=

39×45=

27×66=

96×74=

22×43=

35×60=

88×12=

64×39=

63×54=

60×85=

52×42=

93×12=

47×38=

70×12=

19×76=

25×42=

47×32=

49×17=

80×35=

47×35=

67×23=

14×88=

90×87=

64×43=

60×13=

75×34=

38×67=

36×75=

65×27=

40×58=

24×39=

59×24=

85×13=

38×30=

89×16=

25×75=

47×80=

59×37=

54×23=

60×23=

54×46=

29×37=

49×15=

47×38=

14.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十四

一、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主要以科学现象和科学事实为依据,遵循“问题引领下的科学探究”及“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过程”的理念,围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方法、步骤”的目标,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以学生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建构了《我们吃什么》、《水里有什么》、《植物的生活》、《空气和水的力》、《热的传递》、《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共24个课题,3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食物的主要种类,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知道人们需要的营养物质大致包含在哪些食物中,懂得营养合理全面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做到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会从合理、全面饮食方面考虑设计食谱等探究活动,可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深入探究人类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对生命的本质上升到新的高度。

2、以水为研究对象,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认识水对其他物质的作用,引领学生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使他们逐步养成关心科学、认识科学、主动探究科学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你。

3、研究植物各种器官的作用,使学生感受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借助学生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亲近自然、亲历探究的过程。

4、能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力,如压缩空气的弹力、反冲力、大气压力、水力等;知道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性质,了解人类对空气和水的力的利用。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乐于试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5、知道热总是从高温物体转向低温物体;知道液体和气体主要靠对流传递热,了解热对流的应用;了解保暖和散热材料的性质和用途;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知道太阳能热水器吸收利用太阳能的特点;了解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设想,愿意合作与交流,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6、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探究方法 和科学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揭示生活中的现象,发现科技产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与人合作、交往的胆量与能力;增强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重点、难点

1、水能溶解物质。能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2、常用的传热和隔热的方法。

3、制作小火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5、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

6、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食物提出问题。

7、能用放大镜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主体性、探究性原则。要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要学习活动,设计典型的探究内容、过程和方法,为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提供有利的指导和帮助,真正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材料。

2、突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3、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引导儿童关注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生命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人类、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学会把科学即使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反洗、解决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4、趣味性。对学生学习活动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感受科学学习活动是妙趣横生、乐趣无穷的科学的活动。

五、课时安排单元第一单元我们吃什么

1、我们的食物

2、我们的营养

3、饮食与健康

第二单元

4、水变咸了

11112

课题

课时

水里有什么

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

第四单元空气和水

5、怎样加快溶解

6、做一杯饮料

7、水里有什么

8、植物的身体

9、植物的根

10、植物的叶

(一)11、植物的叶

(二)12、植物的茎

13、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14、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2122

1212

第五单元热的传递研究与实

15、小火箭

16、瓶“吞”鸡蛋的秘密

17、水流有力量

18、杯子变热了

19、水变热了

20、它们会生热吗

21、谁热得快

22、太阳能热水器

食物里的有害物质

15.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篇十五

“翻转课堂”相较于传统的数学课堂, 不仅仅表现在信息技术应用帮助预习这一方面, 更大的变化是它所带来的新的教学理念的冲击, 它完全颠覆了“教师的主体地位”, 教师仅仅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有了正确的定位, 在让学生提前学习时, 就要以“学生为中心”, 从实际学情出发, 以教材为蓝本, 适度的重组教材, 制定自主学习目标、导学单, 帮助学生有效自学。

一、微课与导学单助力全境学习

要想真正“翻转”课堂, 学生的提前学习必须是有效的, 那么在制作微课和导学单时必须理清自学目标, 知识的冲突点必须放在课堂上, 以便于突破重难点。

在教学六年级《扇形的认识》这节课时, 为了践行“生本理念”, 我在导学单中清楚告知学生通过自学需要达到的自学目标:

1.认识弧、圆心角以及它们间的对应关系。

2.认识扇形, 并能准确判断圆心角和扇形。

这两个目标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均能达成, 而课堂中需要解决的教学目标则是理解扇形的概念 (圆心角和弧的对应关系) 及圆心角的大小和半径决定扇形的面积。

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自学, 单单靠理清自学目标是不够的, 必须有任务点的驱动, 在观看完微课后完成相应练习就可以解决学生不落实自学的问题。 在练习的完成过程中遇到障碍, 还可以反复观看微课, 真正的达到全境学习, 落实“翻转课堂”的第一步。

根据该课的自学目标, 我设计了以下的任务点:

练习1:

下图中哪些角是圆心角?

练习2:

下图中涂色的部分, 哪些是扇形?

练习3:

练习4:

判断:

(1) 半径大的扇形面积大。 ( )

(2) 圆心角为60°的扇形的面积比圆心角为15°的扇形面积大。 ( )

设计意图之一在于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之二在于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制定课堂的冲突点, 从而使课堂达到高效。

通过导学单的反馈发现:

1. 学生对圆心角的判断掌握得非常好, 没有一个学生判断错误。 那是不是说明学生对圆心角的理解就到位了呢? 课堂上如何检测这一结果呢?

2.扇形的判断出现了障碍, 对于下面这个图形, 学生的评判各占一半, 那么对于扇形的概念理解问题究竟出现在哪呢?

二、深度辨析助力难点突破

在以往的教学中, 常常会因为一些简单的知识的讲解浪费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以及学生的有效注意时间, 为了“照顾”一部分学生而“耽误”另外一部分学生, 因此缺失了有效的“辨”和“探”。

在这节课的翻转课堂的实践中, 我根据学生导学单呈现的情况进行分析梳理成课堂的辨析点:

1. 学生对圆心角的判断都是正确的, 那是否掌握了圆心角的概念了呢?我设计了这样的辨析问题, “这个角 (图1) 为什么不是圆心角? ”学生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 “没有经过圆心”, 这是他们通过自学对圆心角的理解。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 只有说的时候才能看出学生是否对这个知识点真正理解了。 于是, 我指着导学单中的另一个图继续追问“这个角 (图2) 经过了圆心, 为什么你们也说不是圆心角呢? ”看似简单的追问, 其实是抓住了关键知识点在进行追问。 经过这一追问, 落实了学生对圆心角定义的理解, 顶点在圆心的角才是圆心角。 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展示了数学学科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因此, 看似自学效果非常好的知识点, 也要经过课堂的深度辨析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

2.通过分析发现对于图3 中的阴影部分是否为扇形, 学生的判断各占一半。 这便是课堂最好的辨析点, 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层层发问, “图4 为什么不是扇形?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 其实是对学生的自学情况最好的检验。 学生说:“两条边不相等。 ” 貌似问题已经解决了, 学生一语道破。 再追问:“图3 的两条边相等了啊, 为什么有这么多同学觉得不是扇形?”“顶点不在圆心。”看来通过自学, 基本达到了自学目标, 但仔细观察会发现, 认为这个是扇形的反而是成绩比较好的孩子, 这个理由显然是不能说服他们的。 于是第三轮追问:“看来这个理由似乎不能说服部分同学, 你们来说一说为什么你们觉得是扇形? ”“顶点只是不在这个圆的圆心, 只要两边相等就肯定是另一个圆的圆心, 那自然就是扇形。 ”一语激起千层浪, 全班同学仿佛突然被点醒, 纷纷附和:“是扇形, 只是不是这个圆的扇形。 ”

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处理呢? 老师去解释? 这恰恰正是让孩子“探”的机会。于是我说:“那究竟是哪个圆的扇形呢?以顶点为圆心, 边长为半径你们画一画吧。 ”这一画就发现了问题, 不是同一段弧了。 (如图4) 老师适时归纳, 圆心角和对应的弧所围成的图形叫扇形。 学生通过“探”才真正理解了圆心角和弧的对应关系, 是不是扇形必须放在一个圆中才能进行判断。

在有效追问的作用下, 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打开, 这些都有赖于前期的自主学习。 教师再及时地把捕捉到的信息加以过滤与整合, 充分合理的利用, 使其成为课堂的深度辨析点。追问时, 或正面直击, 问在“难”处, 突破教学难点;或旁敲侧击, 问在“错”处, 加深对本质认识;或顺势一抹, 问在“深”处, 历练数学思维;抑或拨云见日, 问在“延”处, 感悟数学思想。

三、灵动练习助力思维发散

概念理清之后, 自然是要延伸应用的, “翻转”的目的也正在于使学生高效地获取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于是我设计了一道“请画一个半径为2 厘米, 圆心角为100°的扇形”的操作题。 此题灵动之处在于不同层次的孩子画扇形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大部分孩子先画半径为2 厘米的圆, 再去圆心角为100°的扇形, 有些孩子则更为聪明, 先画一个边长为2 厘米的100°的角, 再用圆规取边上画弧, 这就简便多了。

在处理练习3 中, 也很好的体现了不同层次孩子的收获不同, 由弧与圆周的关系延伸到圆心角与周角之间的关系, 进而延伸到扇形面积与圆面积之间的关系。 一路下来, 学生的兴趣丝毫不减, 带着意犹未尽的情绪结束了课堂。

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 以上一系列的活动, 层层深入, 环环相扣, 触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对扇形的认识中从“模糊———清晰———深刻。 深度辨析中生生互动, 操作中“探”出究竟, 课堂出现了真正的“翻转”与高效。

上一篇: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员工(生产部门)下一篇:会计简历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