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就业局

2024-10-22

劳动就业局(15篇)

1.劳动就业局 篇一

一年来,___市劳动就业局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正确领导下和焦作市就业局的具体指导下,我局上下齐心协力,开拓创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以抓好劳务输出为龙头,以加强就业基础工作和技能培训为重点,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作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组织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有力地推进了劳动就业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

一、目标任务与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截止2005年底,累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成23737人,占年___市政府目标任务20000人的119%,焦作市目标任务13000的183%;劳务输出完成12672人,占年目标任务10000人的127%;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培训完成2394人,占年目标任务1080人的222%;劳动事务代理完成1600人,占年目标任务1000人的160%;就业信息目标任务8篇圆满完成,其中:省部级1篇,地级市7篇;新增就业岗位完成7584人,占年目标任务4500的168%,城镇失业率实际控制在3.4%以内。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1、发挥机制和功能,促进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深入开展。一年来,我局不断完善和发挥劳动力市场功能与机制作用,以高效、快捷、周到的优质服务,有力地促进用工和求职供求双方劳务交流。全年登记用工单位95家,其中:境外用工单位48家,县域外至省内8家,本市区域39家;先后发布用工信息353条,登记求职人员11380人;全年举办劳务交流洽谈会28期,参加求职人员7584人,其中:3274人与用工单位达成协议。

2、劳动事务代理开展成效显著。今年初以来,为方便个体从业人员和自由择业者参加养老保险,积极开展劳动事务代理工作,为鼓励个体从业者和自由择业者自愿劳动保障事务参加代理,今年以来,我们通过电视新闻媒体开设专栏3期,发放宣传材料2000余份,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发动,使个体从业人员和自由择业者认识到参加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前,劳动者已把参加劳动事务代理,作为参加养老保险的重要途径。截止2005底年,劳动事务代理工作开展实现历史性突破,实际完成劳动事务代理1600人。

3、打造劳务经济品牌,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我局把“打造劳务经济品牌,努力以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作为今劳务输出工作开展的切入点,以中心劳动力市场为枢纽、以乡镇(办事处)为骨干、以村街信息员为支点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工作。在此基础上,还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发展和培育有资质、有能力的社会团体、个体经营组织参与从事劳务输出工作,发展壮大我市的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和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使我市的劳务输出工作放射出盎然生机,全年通过多种途径输出劳动力,为振兴和加速我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4、着力开展培训工作,实施“阳光工程”和再就业工作。今年以来,我局在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注重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培训,做为我市“阳光工程”下岗失业培训基地,市培训中心充分发挥场地、设施等优势,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对下岗职工和农民工进行了长、中、短期相结合的免费技能培训,使参加培训人员的劳动技能和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全年共举办下岗失业职工培训26期,免费培训学员2394人。其中:下岗职工培训15期,培训1682人;失业职工培训11期,培训712人。其它培训8期,培训372;举办农民工培训班6期,培训学员2190人。其中:引导性培训1340人,技能培训850人。

5、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先持证后上岗制度。我局把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和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多策并举,通过政策宣传和配合劳动监察部门的检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达到了较好落实,全年参加鉴定人员130人,发放《职业资格证书》125人。

二、工作的具体做法与措施

(一)加强自身建设,强化服务意识。

为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克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的现象,杜绝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开展了效能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文明诚信、廉洁高效”的服务宗旨,树立“五种观念”(即纪律观念、时间观念、集体观念、群众观念、效率观念);强化“五种意识”(即创新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文明意识),做到“七个负责”(即对工作负责、对组织负责、对单位负责、对领导负责、对同志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己负责)。坚持每周一例会、每周五集中学习制度,经常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加强班子建设,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不断提高全局人员的整体素质,实现了

2.劳动就业局 篇二

日前从福建省劳动就业服务局获悉,该局采用“福建省就业与失业在线统计软件”,实现了就业统计数据在线上报,有效提高福建省就业统计工作效率,避免出现错报、漏报、未及时上报以及数据参差不齐、逻辑偏差等情况。

据了解,该软件设省、市、县(市、区)三级模块,其中县级模块用于就业数据采集上报;省、市级模块实时查看下设市、县(市、区)数据上报进度,进行数据汇总。上报流程实行“审核前置”,即数据的审核校验均在县级模块完成,未经审核或审核未通过,不能强行上报上级管理部门,直至数据合理。同时,依托现有金保网络环境(省—市—县级本级专网覆盖)及VPN网络,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内、外网在线上报。

据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往基层手工填报就业统计数据,常因报表数目众多,人员更换频繁,导致数据逻辑关系不平而被多次退回修正,费时费力,效率低下。通过该软件,福建就业统计工作将极大提升统计效率,有力提升工作品质,实现“一个通知,全省联动”。与此同时,省级机构还能通过该软件获取更加准确的信息,更好地指导基层就业统计工作开展。

(夏颐)

厦门市同安区两社区获评“省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

近日,厦门市同安区芸溪社区、同新社区获得福建省人社厅表彰的“省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称号,这也是继后炉、祥平社区后,同安区再获两个“省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

自2012年深入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以来,同安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全面落实机构、人员、经费、制度、场所、工作“六到位”。就业信息系统联网率100%,建立健全失业人员及就业困难人员管理台账,实现分类管理,开展岗位收集、职业介绍、就业援助、创业扶持等各项就业服务工作。同安区年年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任务数,目前已创建达标充分就业社区111个。

(厦门市同安区人社局)

建瓯市积极服务企业用工开展就业服务专项行动

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工作,建瓯市人社局紧紧围绕“稳就业、防失业、促创业”的工作目标,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主动服务需求企业,开展就业服务专项行动。一是抓重点,发挥优势。针对就业群体的差异,重点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退役士兵和随军家属就业服务”各类招聘活动;同时,充分发挥微信平台的网络优势,实时为企业提供招聘信息,拓展职业介绍新领域。二是稳就业,落实政策。鼓励、帮助企业稳定就业岗位,落实支持企业实行稳岗政策,对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同时,加大稳岗政策的宣传力度,以扩大政策知晓度。三是建机制,实施调剂。鼓励企业建立用工调剂机制,开展企业间淡旺季用工调剂,调配分流员工,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同时,继续实施“劳动力回归工程”,深化村企用工合作模式,做好淘汰产能及兼并重组后企业富余人员的调剂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共举办6场人力资源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2583个,有1041人与用人单位达成了用工意向,成功招聘532人;在人力资源市场网发布建瓯市用工信息7期;在省“劳动99三版”发布岗位信息78条;求职登记396人。

(建瓯市人社局)

宁化:精准扶贫就业先行

宁化县自6月底召开精准就业扶贫工作会议以来,县人社局高度重视贫困家庭入户调查摸底工作,在全县210个行政村,采取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牵头、村级协理员配合的方式,对全县在劳动年龄内的6949名农村贫困劳动力进行逐一调查核实,彻底摸清他们的现有情况,了解他们是否具备劳动能力、是否具有转移就业愿望和创业意向等。为了确保数据准确,宁化县实施村级协理员初次入户摸底调查和乡镇事务所抽查核实两个步骤,重在避免因工作上的马虎,造成遗漏和失误。截至目前,经调查核实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创业愿望的贫困人员有672人。下一步,宁化县将对这些人员采取相应帮扶措施,在抓培训、助转移、扶创业上下功夫,积极搭建促进就业平台,鼓励各类企业设立更多的扶贫加工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落实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帮助有创业意向的贫困人员顺利创业。

(宁化县人社局)

政和县人社局持续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依托县职业技能实训基地,积极开展“春潮行动”,全面落实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1~7月,开展就业技能培训216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226人,通过培训实现就业186人。二是以推进转移就业促进精准扶贫,认真组织开展农村贫困家庭就业情况、培训意向等信息采集,建档贫困户2326户7830人,其中劳动年龄人口4639人,未转移就业人数2306人,未就业劳动年龄人口中有就业意愿的684人,有培训意愿的536人。三是推进就业服务平台“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实施就业“一站式”窗口服务,依托劳动就业用工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完善城乡人力资源数据库,拓宽就业信息发布渠道。目前,登记招聘岗位信息3780条,求职备案1110人,发布招聘会14场,提供就业岗位3780个,达成就业意向1920人。

(政和县人社局)

漳浦县举办“金浦梦·家乡美”民间剪纸艺术职业技能竞赛

为进一步促进漳浦县剪纸艺术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漳浦剪纸艺术的传承和保护,由漳浦县人社局、总工会、教育局、文广体局、绥安镇政府主办,县劳动就业管理中心承办,县剪纸协会协办的漳浦县“金浦梦·家乡美”首届民间剪纸艺术职业技能竞赛,于8月6日在漳浦县人社局六楼会议大厅隆重举行,来自全县各行各业的68名参赛选手参加了此次现场竞技。

比赛从上午9点一直持续到晚上6点,参赛选手个个精神抖擞,以自己的巧手在各自的座位上挥舞着手中的剪刀。赛场上尽管高手如云,但每个选手依旧气定神闲,认真创作。一张张层叠的红纸在一双双巧手下转来转去。瞬间,一幅幅造型象征吉祥的各种纹样、表现家乡故事的作品跃然而出。

比赛结束后,大红“福”字、“赵家堡”、“百花争艳”、“西湖公园”等一幅幅形态逼真、充满家乡人情风貌的剪纸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铺满了会议大厅的地板及走廊。评委们欣喜地发现,这次竞赛不仅参赛作品众多,而且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不少创新,尤其是那些原创作品,令人爱不释手。

此次比赛最终评选出“金刀剪”1名、“银刀剪”4名、“铜刀剪”10名,优秀奖20名、纪念奖若干名。

3.苦练劳动服务技能 先就业再创业 篇三

掌握好业务技能是开业创业的基本条件

微型项目的创业从根本上讲还应归于经验型创业,与它对应的就是靠知识来创业。与后者相比,经验型创业要求我们的开业创业者要尽可能做自己能做的。诚然,熟悉业务和业务操作能力对于所有的创业者都是非常重要的创业元素,但对于微型项目,尤其是低资本金的创业者,业务的熟悉与否和是否具备相关的劳动技能更是生死攸关的因素。简单地讲,掌握好业务技能,这里主要就是劳动服务技能,是低资本金开业创业的基本条件。

举个例子:有3个人,一个有钱(资金),一个有房子(商址),一个有手艺(业务技能),在单独创业中哪个人更有优势?我们认为,有手艺的人更有优势,因为微型项目的创业者更多的是在业务经营这一个层面,业务经营对于技能的要求远甚于对资金和营业场地的要求。创业者需要时时面对消费者的直接需求,一个有手艺的人在整个业务经营过程中贯穿始终。一旦开业,资金和商址对于业务的支持虽然必不可少,但归根结底还是依赖于业务技能的生成效果。一个进了面馆的人最在意的是面食的口味,一个想配钥匙的人最关心的是配好的钥匙能否使用……这些显然都必须靠手艺支撑。如果考虑到三者中手艺与人的统一属性,我们必须承认,一个有手艺的人是最容易创业并且相对容易取得成功。

上述内容说明,与其他行业和某些项目对技术层面的要求不同,微型项目创业强调技能,有一个突出的内容,那就是创业者对于劳动服务技能的掌握。微型项目以服务业为主,很多项目都得全天候伺候着,5000元资金开业意味着不可能人手充足,这就得要求开业者自己能独当一面,拥有过硬的劳动服务技能。

创业者应当树立先就业后创业的观念

我们还希望在这个领域靠低资本金起步的创业者首先是一名相关行业的从业者。有的人或许会说,我不是从业者,没有相关的就业经验,也可以去培训机构学习相关技能,这行不行?我们一般会这样回答:不是不行,而是不大可能。对于大部分的低资本金开业者,资金的缺乏和生存的压力决定了创业者没有充裕的资金操作空间,自身对于业务的一知半解无法通过外援(聘用专业人员)来解决,开业初期只能是靠自己,而通过就业熟悉业务、培养劳动技能乃至了解相关市场无疑是一条捷径。此外,这个领域的创业者的身份和自身条件注定了不适合靠培训来解决上述问题。或许,在短时间你能学会一两门手艺,但这仅仅够你做事(就业),而对于创业而言,市场前景预期、成本控制、内部管理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靠简单的培训不可能解决。

我们建议低资本金的微型项目创业者先就业再创业,还有一个考虑,那就是这些项目本身的特点非常适合从业人员实现创业梦想。正如前面所讲,一个项目的运作有很多方面要兼顾,我们的就业者能不能尽可能多地掌握它们,对于创业成功与否非常重要。微型项目的特点恰恰是以有效的功能需求为原则,也就是能省则省,能简则简。一些在大型项目经营中的高深理论和复杂操作在这里被无限地浓缩,像市场预期、选址、成本核算这些方面都能通过体验式的观察思考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因此,我们认为有志于微型项目的开业创业人士应先就业再创业,苦练劳动服务技能。退一步考虑,如果一个人连就业的能力和勇气都没有,凭什么让人相信你能成功创业呢?

充分利用政府资源和优惠政策

前面我强调了劳动服务技能的重要性,这是第一位的要素,但是对于低资本金的创业者还是必须充分考虑资金问题。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是低资本金创业者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成本控制和努力创收外,尽量争取政府资源和优惠政策也是一个重要途径。从表面上看,我们或许难以将政府资源和政策优惠与资金直接挂钩,但仔细分析则不难得出结论 不论是政府免费提供的政策指导、培训,还是廉价场地、税收优惠乃至担保贷款,所有的资源和优惠最终都落到了一个点上,那就是为创业者节约成本,缓解时间和资金压力。

具体到5000元资本金开业者而言,大部分都应当是符合鼓励个人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的,这样如果申请成立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开业者就能获得相当多的优惠政策。以一家家政服务社为例,其开业者能获得的优惠就有:

(1)减免税费。在开业3年内免缴营业税、所得税等地方性税收,并免缴社会保险以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你可以将其看成是成本的降低,也可以当作是额外的营业收益,在开业初期能降低对流动资金的要求。

(2)免费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的业主可以参加政府补贴的开业(创业)培训,从业人员可以参加政府补贴的技能培训。开业者从相关培训中得到的间接利益就不说了,光是培训免费这一项就省下了不少钱,对于低资本金开业者这无疑是雪中送炭。

(3)从业风险综合保险。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从业人员可参加从业风险综合保险,在工作过程中造成第三者人身伤害、财物损失或自身伤害的,可申请保险理赔。保险费为每年30元,最高理赔金额为10万元。

(4)免费服务。政府通过购买开业服务成果,鼓励开业服务机构为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提供发票申领、代办保险等免费服务。即使不考虑部分开业者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欠缺,这一部分的服务也切实分担了开业者的部分经营事务,为开业者集中精力处理业务提供了保障,而由此产生的效益显而易见。

除了这些,社会保险缴费优惠、贷款担保、从业风险综合保险等方面的政策也都为开业者提供了很多帮助。

4.劳动就业局 篇四

是最新发布的《两会关于劳动力就业热点解读,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劳动力就业提案》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两会关于劳动力就业热点解读,2016年全国两会关于劳动力就业提案

%,1000万。这是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备受关注的两个数字,前者是2016年GDP的增速目标,后者是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目标的下限。

2013年中国GDP增速目标为%,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为900万。也就是说,2016年中国在GDP增速目标不变的

情况下,将就业目标净增了100万。这也是2009年以来中国首次提高城镇新增就业指标。

“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稳增长更是为了保就业”。2014政府工作报告对中国当前的宏观调控思维作了明晰阐述。

就业是近年来全国两会的一个持续热点。据统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共有29处提及“就业”,凸显中央对促进就业的深度关切。

2008-2016年GDP增长目标。(图表来源:人民日报)

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规模达699万,创历史新高,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6年这一数据将达727万。此外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转移劳动力也对促进就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在2013年12月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中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劳动力的总趋势仍是供大于求。中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的中国,2016年守住1000万就业下限的信心从何而来?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工作总结”不少专家研究认为,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是中国经济放缓后就业上升的重要因素。

相较而言,服务业有着良好的就业容纳空间。据专家分析,经过这几年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服务业的加快发展,目前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约能拉动130万乃至150万人就业。此外中国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中西部的加快发展及巨大潜力等,都为2016年推进就业提供了回旋余地。

2008-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图表来源:人民日报)

诚然,必须看到,完成2016年的就

业目标并不容易,劳动力供给总量压力依然较大,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歧视等问题仍然存在……切实破解“就业难”,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也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等系列措施合力实施。

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部署,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范文写作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引发强烈社会反响。

“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下,提高就业目标,彰显出我国对就业优先战略的坚持。%与1000万的目标设订,也透露出中央保持定力、稳中求为的坚定取向与信心

5.劳动就业证明 篇五

兹有:__________,性别:_____,民资: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户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单位工作人员,于_______年_______月在我单位工作至今,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名称:(盖章)

年月日

劳动就业证明

兹有:___________,性别:______,民资: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户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单位工作人员,于_______年_______月在我单位工作至今,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名称:(盖章)

6.《劳动就业概论》答案 篇六

姓名总分

一、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漏选错选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30分)1)职业的特征(ABCDEF)

A社会性B专业性C技术性D多样性E经济性F连续性

2、职业道德的内容(ABCDE)

A爱岗敬业B诚实守信C办事公道D服务群众E奉献社会

3、用人单位不可单方解除合同的事由:(ABCDE)A患职业病或者因工伤并被确定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B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医疗期内的 C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D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且距离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E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4、创业的要素(ABCD)

A人的因素B物的因素C社会因素D组织因素

5、职业生涯的的特点(ABC)A方向性B时间性C空间性D规范性

6、在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大学生应该树立的意识有(ABC)A市场意识B竞争意识C法制意识D自我意识

7、编写自荐材料的基本要求(ABC)A目标明确B针对性强C客观实用D美观漂亮

8、创新能力影响的因素(ABCD)A创新动机B创新意识C环境因素D教育模式

9、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面临的的风险是(ABCD)A资源风险B资本风险C市场风险D管理风险

10、职业理念包括(AB)

A职业观念B职业心态C职业品德D职业素养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职业:是指人们从事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或者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合法工作。

2、职业生涯:也称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负担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是一个人一生中与工作相联系的行为与获送,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经历的过程。

3、职业锚:是指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是所围绕的中心,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至关重要的东西或者价值观。

4、创业:就是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成立相应组织,利用各种资源,创造出新产品、服务并实现潜在价值的过程。

5、创新:力求将各种资源融合起来,创造新事物或者新理念的行为或者过程。

三、问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职业选择的原则。答:1)可行性原则 2)胜任原则 3)兴趣原则 4)独立原则 5)特长原则 6)发展原则

2、职业生涯设计的意义是什么? 答:1)、能使人更好适应和迎合社会发展进步需要。2)能帮助个人确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3)可促进大学生的自身成长。

3、什么是创业环境?影响创业环境的因素有哪些?

答、1)创业环境是指对创业者产生影响的出创业对象之外的各种条件,包括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和行业环境。

2)影响创业环境的因素有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人口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地区环境以及供应商、营销中介、顾客、竞争者和公众。

4、大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答:1)平等原则 2)相容原则 3)互利原则 4)信用原则 5)宽容原则

5、大学生创业动机有哪些? 答:1)偶像崇拜、2)把创业当成职业、3)经济的需求、4)想当老板(为自己打工)、5)实现自我价值、6)无奈之举、7)嫉妒、8)时间自由

四、案例分析题(共25分)

1、重庆云湖物业有限公司是全国著名的楼盘物业公司,6月20日在晨报上刊登了一则招聘信息,其中一个岗位是客服专员,具体要求如下:35岁以内,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1年以上客户工作经验,声音甜美,普通话流利,电脑操作熟练,有亲和力,理解表达能力强。

张羽灵是某高校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学的是社区服务专业。在校期间,获得过多次奖学金,代表学校参加省里的演讲比赛并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性格开朗大方乐于助人,常常替同学们排忧解难,同学们都夸她是知心姐姐。她看到这则招聘启事后,决定去应聘。

假设你是张羽灵,根据以上信息,请你拟写一封求职信。(12分)

答案要求:(主观题,只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可酌情给分)

1、格式正确(称谓、正文、结尾、致敬语、署名、日期)

2、内容简洁,重点突出

3、用词准确,有的放矢。

2、他:一个长相丑陋的“外星人”,一个大学考了三次的“笨人”,一个普通大学的普通教书匠,一个对电脑一窍不通的“外行人”,一个曾被称为“骗子”“疯子”“狂人”的特立独行者。就是这样一个人,在经过短短几年的奋斗后,竟然一跃成为国内互联网界的风云人物,乃至风光无限的世界IT名人,被誉为“下一个比尔·盖茨”。

这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中的故事,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而创造这一神话的,便是被誉为“互联网拿破仑”的马云,一个执著于“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伟大企业家。

传奇的创业征程,再加上张狂、幽默、富有煽动性和亲和力的个性,马云鼓动着一代青年人的创业理想,他不仅是全球瞩目的阿里巴巴网站的灵魂人物,更是中国众多年轻创业者的偶像。马云给年轻人的创业课上说,我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请你根据马云的成功创业事迹,从创业的角度谈一谈“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格言的理解。(13分)

答案要点:

1、创业动机

2、创业素质

3、创业能力的训练

7.劳动就业局 篇七

一、劳动人民就业教育现状分析

党的十八大将实现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确立了新时期的就业方针, 这就是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就业方针。强调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目前我国劳动人民在就业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笔者将就其进行探讨。

(一) 缺乏基本职业技能教育, 人民存在失业风险

劳动人民的整体专业技能有待提升, 随着城镇化企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对于劳动力的要求逐渐提高, 但农民工受教育情况普遍较低, 且没有经过专业的就业教育, 缺乏基本的职业技能, 因此,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很难适应现代化工作环境, 企业为寻求进一步发展, 通常会采取辞退农民工的方式, 因此, 农民工存在较高的失业率[2]。

(二) 缺乏安全风险教育, 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就农民工的工作环境而言, 多半是采掘行业、高空作业、建筑行业等危险系数较高的环境, 体力消耗大, 很容易出现职业伤害, 如建筑行业的施工风险等, 极大程度上威胁到农民工晟敏安全, 但农民工缺乏专业技能教育, 增加了自身就业的安全风险。

(三) 缺乏劳动权益教育, 存在贫困风险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 农民工渴望享受城镇化带来的改变, 但在现实生活中, 农民工的职业变动性大, 且通常处于工作底层, 受到劳动教育水平的限制, 晋升空间较小, 本身的工资水平不高, 与城市人口相比, 存在较大的差距, 且收入来源不稳定, 甚至很难在城市中维持基本生活, 贫富差异较大。

二、构建高效就业教育平台的对策

综上, 笔者对劳动人民就业现教育状进行了分析, 从中发现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都对我国就业教育服务管理造成了影响。为了构建高效的就业教育服务平台, 首先我国政府部门必须加大支持力度, 并提升劳动人民综合能力, 对劳动人民就业风险进行规避, 从多个方面来促进我国就业教育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 搭建政策扶持平台

为提升劳动就业教育水平, 政府部门应颁布更完善、更有效的相关政策, 从优化外部条件出发, 为劳动人的就业教育创建一些有利的条件。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鼓励和扶持有创业意愿的群体积极创业, 为他们提供创业教育、小额贷款等服务, 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3]。根据反映效果, 对旧的教育政策进行改进和完善。其次, 政府不仅要关注提升的外在因素, 更要从注重劳动人民就业教育政策的实施, 从根本上帮助高校提升学会就业力的入门难题。最后, 政府应该加大对就业教育平台的资金投入, 对劳动人民提升自身就业力的项目设立奖励制度, 同时, 减轻了就业教育的负担,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劳动人民就业力的积极性, 还可以激励劳动人民对自身能力的培养, 最终达到提升劳动人民就业力的目标。

(二) 搭建就业教育信息服务平台

通过深入企业了解和掌握企业用工需求情况, 依托招聘会、基层就业平台、公务就业服务网、LED电子屏等途径, 将用工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求职者手中, 极大地缓解了我区企业招工难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 还要引导劳动人民正确认识社会就业形势, 了解现实工作环境, 有助于增强劳动人民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积极性[4]。劳动人民只有注重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 才能更适应社会的发展, 符合社会就业的需求。

(三) 构建就业教育风险管理平台

基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环境下, 重视防范农民工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风险类型, 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的措施:一是重视改革户籍制度, 加强农民工就业教育管理, 户籍制度是阻碍农民工进城的重要问题, 相关政府机构应制定科学改革方式, 确保农民工能够获得平等的教育、就业机会, 建立健全农民工劳动市场, 促进农民工合理地进入城镇中;二是发挥政府服务职能, 促进农民工就业教育的公平性, 政府应适当加大对农民工就业的支持力度, 从其实际情况出发, 为农民工提供对应的社会公共教育服务, 提升其就业教育的福利水平;三是转变企业产业结构, 提升农民工整体就业素质, 通过举办培训等方式, 培养现代化高素质农民工, 拓宽其就业渠道, 不断扶持农民工乡镇企业,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城镇化发展[5]。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劳动人民就业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教学过程, 需要政府部门坚持不懈的努力实施。本文笔者就某省普通劳动人民就业教育水平提升路径作了简要分析, 从中可以了解某省普通劳动人民的就业现状, 也可以学习、借鉴为提升劳动人民就业教育所采取的措施, 其主要从政策实施, 实践活动, 提高劳动人民综合能力等方面的措施, 对提升本省甚至全国普通劳动人民就业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炯.搭建高效的劳动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提升基层就业服务及管理水平[J].科技信息, 2013, 08:105-106.

[2]王丽平.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 2013, 09:30-33.

[3]王庆华, 周文蓉, 蔡跃进.劳动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苏州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J].中国劳动, 2011, 09:11-14.

[4]毕华东, 许韬.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宁波市海曙区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制度安排、模式创新与路径选择[J].公安学刊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 2011, 06:40-48.

8.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就业探讨 篇八

摘 要:我国劳动力市场由改革前的二元结构逐步演变成目前的多元化市场。虽然这些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有相互交叉的领域,但却不存在统一的劳动力价格、社保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及劳动力供求关系,这就使在某项政策下对劳动力市场的调整信号,并不能在整个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得以反应,甚至会有适得其反的结果。因此,如何将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整合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经济体制建设的重大理论课题。

关键词:中国;就业;劳动力;市场分割

在未来的十几年,中国将面临严峻的总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问题。总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都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和长期增长。

具体的原因包括:第一,我国劳动力市场处于多元分割状态,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主次分割、区域分割和产业分割。这种分割使劳动力市场信号失灵, 对中国就业影响颇大。

第二,我国实施的是对微型和中小企业发展极为不利的工业化发展战略、体制和政策,而一国劳动力就业的规律是:总就业的65%~80%是由微型和中小企业吸纳的。发展中国家的高层和地区领导,为了赶超发达国家,都有很深的大工业和大企业情结,认为兴办大规模的企业,将企业做大,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吸收劳动力就业。

第三,除了人口基数大之外,我国实行的是赶超战略。在今后20年内,每年净增人口在1000万左右,净增劳动力人口在600万左右。这是我国就业供需矛盾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和产业。这些技术和产业不能大量吸收劳动力,最后,提出了一些解决就业问题的建议。

1 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现状

1.1 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

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是通过户籍制度而形成的。1963 年, 我国出现了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界限。其社会功能有三: 证明公民身份和维护治安, 是基本功能; 控制户口迁移, 特别是控制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 是特殊功能; 通过户口来分配某些紧缺物资, 是附加功能。

制度设计的动因是加速国家工业化。1978 年以前, 我国对重工业实行政策倾斜, 政府将有限资金优先集中投入资本密集的重工业, 以加速其现代化, 致使制造业结构偏重, 服务业发展滞后, 而农村和绝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无法得到充裕的资金, 农村区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机遇, 因而难以拓展就业机会。为确保这个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采取了行政手段, 实行城乡分割, 用户籍管制将农民限制在农村, 并让他们从事较为单一的种植业生产 。在这一制度框架内, 市民是既得利益者, 农民是利益受损者。

1.2 劳动力市场的主次分割

根据多林格的理论,劳动力市场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前者是指可以获得现代雇佣条件, 包括合理的工资和社保福利, 它存在于城市正规部门的国有、集体及现代企业部门。后者是指工资水平低, 没有社保, 劳动者权益难以得到保护的市场。它存在于农村的传统和正式部门, 并且在城市的传统和正式部门中发展。

两者的区别在于: 其一, 劳动条件与保护不同。前者是高价市场、保护市场和刚性市场; 后者是低价市场、无保护市场和弹性市场。其二, 供给与需求弹性不同。后者的供给与需求弹性高于前者。与主要劳动力市场相比, 次要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更为充分, 有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作为市场储备。从次要市场看, 改革后兴起的乡镇企业、私营企业、集体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自主招聘或解雇职工, 劳动力需求已实现了自主化。

1.3 劳动力市场的区域分割

在我国不同地区, 东部的内部分化较大, 中西部的就业压力比东部大, 但内部分布均等。在市场机制下, 区域就业机会差异必然导致劳动力流动。随着改革的深入, 劳动力市场已具有了初步理性, 劳动力在省内流动阻力小, 但从全国看, 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尤其是户籍制度的存在, 劳动力在省际间的流动仍然有阻力。不仅如此, 劳动力市场区域分割还源于地方保护主义。

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后,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作为热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但实际上, 在西部地区, 在农村, 在由乡镇企业所构成的劳动力市场里, 并不存在明显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相反,劳动力市场仍在想方设法希望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填补一些重要的空缺职位。只是在由东部沿海城市、垄断行业、公共部门所组成的主要劳动力市场里, 由于职位竞争激烈, 才出现了明显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因此, 正是由于存在明显的制度性劳动力市场分割, 大学生就业才表现出了高度一致的东部沿海倾向、大城市倾向和大企业倾向。如果暂时不能在主要劳动力市场找到合适岗位, 理性的大学生也不愿意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因此, 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一定数量的职位空缺时, 很多大学生却宁愿选择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自愿性失业。

1.4 劳动力市场的产业分割

产业分割是一种新形式的劳动力市场分割, 与市场经济下政府垄断相联系。它限制非国有经济进入, 主要由国有单位经营, 收入较高的产业排斥外来劳动力, 包括流动中的原国有部门职工, 从而导致不同劳动集团进入垄断产业的机会差异, 产生出新的就业不平等。这表明我国劳动力市场远非统一的市场。劳动力市场产业分割的实质是保护正式就业的市民。

产业分割不依赖国家再分配, 而是与产品市场有关, 垄断产业获取超额利润, 维持职工的工资和福利。产业分割并非是旧体制的延续, 而是与市场发展相联系的, 反映了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新旧体制要素的互动。农民难以进入主要由国有单位经营的各个垄断产业, 因为他们要同时跨越产业分割、户籍和就业身份障碍, 但他们进入当地垄断产业就业的机会大于外地农民。城市迁移劳动者在垄断产业就业机会小于未迁移城市劳动者, 大于农民 。

2 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弊端分析

(1)扩大了居民的收入差距。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扩大。(2)地区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扩大。(3)行业人均收入差距扩大。(4)挫伤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性, 浪费了人力资源。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民的多种歧视,致使部分农民工收入低至无法维持简单劳动力再生产, 只能再生产低素质的劳动力。(5)增加了劳动力要素的交易成本。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 劳动力在不同市场之间流动的阻力增加, 环节增多, 流动的空间距离拉长, 流动的时间延长, 从而流动的费用大大增加, 致使交易成本不仅相对的且绝对的攀升。(6)延缓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 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 使农民不能在城乡之间自由的流动, 不仅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而且无法顺利的转化为市民,这又使城市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 进而阻碍工业化进程。不言而喻, 这既制约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 也影响城市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的发挥。(7)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由于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所引起的城乡、地区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目前, 我国的贫富差距过大。

3 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原因

(1) 历史原因。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后, 刚成立的新中国不可能马上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 必然借鉴苏联经验走上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之路, 这也符合马恩经典作家的设想。因此, 在当时的环境下, 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的理念, 更不可能去培育和建设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2)体制原因。①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把城乡居民分为在权利、机会和风险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别的两部分, 在人口迁移政策上严格控制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 从而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正常流动, 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②不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下,城市居民能够从单位或社会获得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 而农民却基本没有社会保障, 一般要靠子女解决,其承包的土地就是最低的生活保障。

(3)地方保护主义。首先,地方政府为了解决本地的就业问题和实施下岗工人再就业工程, 千方百计地限制外地工人的进入本地就业。其次,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歧视或者说是对城市工人的就业保护。

(4)行业垄断。由于国家采取保护垄断行业的优惠政策,使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以及失业风险等与非垄断行业存在明显的差别。

(5)市场发育原因。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还处在起步阶段,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远未形成, 还难以完全承担劳动力要素配置的基础性功能, 劳动力的配置还未完全摆脱计划用工模式, 劳动力市场的市场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的扭曲。

4 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对策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 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要改变“ 蓝印户口”的做法, 坚持常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 实行以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 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 使户籍登记准确地反映农民的居住和身份状况, 降低进城户口的成本.全面拓宽城镇就业渠道。

(2)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打破社会保障城乡二元化格局, 把最低保障体系向农村延伸。要建立农村最低保障体系, 解决农民进城打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3)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从就业制度看,国家应出台《禁止就业歧视法》, 禁止任何地方政府不得以任何借口出台歧视农民和外来人口就业的规定, 现有的就业歧视规定限时取消。建立统一的开放的全国劳动力市场, 使不同层次的劳动力能在全国范围内自由的流动。

(4)打破行业垄断。政府应逐步弱化和取消保护垄断行业的就业优惠政策, 禁止垄断行业自身出台保护性措施, 即行业就业歧视,尽快引入公平竞争机制。进一步放开和规范劳动力市场, 促进劳动力自主流动, 推动就业市场供需双方运作的效率和公平, 最终打破劳动力市场的行业垄断。

(5)完善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包括劳动力市场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

(6)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 建立规范有序的劳动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培育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 建立全国劳动力市场网络, 提供相关信息服务,增强市场透明度, 降低供需双方的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 黄安余.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就业[J].理论建设.2005,6.

9.劳动就业局 篇九

根据2011年人口第六次普查报告显示,中国人口总量已超13.4亿,劳动人口数量有9.2亿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属于农村劳动力人口。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农村劳动力起着关键的作用。

此次暑期,凭借问卷调查的形式,我们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方向以及就业观念等进行了调查。通过人们对问卷的答复,我们做出以下总结报告:

一、就业方式

由于政策的一再改革,土地的不断规划,在我们印象中农民单纯靠种田为生的生活方式已经没有那么普遍了。农村人口开始出现劳动力外流,且趋势愈演愈烈。有的人甚至放弃的耕地,外出务工。农药的价格上调,粮食产量和粮食价,各种灾害的频发都是引发这一现象的关键。

青壮年劳动力选择走出农村去外地打工,因为本身文化的限制,大多数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后的就业都是以体力活为主。一些有学历有文凭的,则凭借证书和自身能力的优势,有的进入一些规格不等的企业谋生;有的通过信贷的方式进行自主创业;也有一些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的人群,在毕业后积极投身于家乡农村的教育事业。

二、就业观念

人们都希望自家的生活能够越过越好,生活在农村的劳动人民们更是对此有着迫切的需求。由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就业观念不再局限于同一领域之中,但他们的一大共同点就在于大多数的农村劳动力都希望可以到发达的大城市中去谋求发展、寻求更好的生活。

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询问到许多的农村毕业生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是在经济条件好,生活水平高的大城市中,福建省内的厦门、福州、泉州,省外的深圳、上海等久经发展的地方都是他们的理想之地。因为平潭和台湾的特殊位置关系,一些觉得赴台可以寻求更多发展的人群将目标定于此地。

问卷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不愿长期背景离乡外出工作的。一些生活在农村,且家中有自己的耕地农民,还是愿意以种地为主。他们都希望闲时打工,忙时务农。很多人都是在闲时找到临时的工作,农闲时村里基本没有几个闲人。田地多是妇女在家管理,但她们也渴望有工作。他们认为,应该在农村多增加就业的机会。

三、问题总结

针对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方式与就业观念的调查后,我们认识到,农村所存在的问题还是相当大的。

1、就业形式严峻,农村劳动力出路困难增大。我国整体经济处于结构调整时期,城市生产经营活动不正常等因素的影响,使农村劳动力既为能在本地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又难以“走出去”寻找更大的就业空间,劳动力人数剧增。

2、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难以适应劳动力转移的需要,虽然我省是沿海城市,文化底蕴不薄,但农村广大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仍然十分底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薪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技术密集的高薪技术产业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而且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也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尽快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3、就业观念落后,竞争意识薄弱。一是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要求不切合实际。农村劳动力对于高素质、高层次的技术、管理型等工作岗位干不了,而对工作时间长、收入低、体力型特别是苦、难、脏、累工种又不愿意干,如城市环卫、搬运工等。二是就业竞争意识薄弱,缺乏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上岗的勇气和耐心。在农村劳动力寻找工作,大都通过亲朋好友帮忙介绍,相当部分因观念陈旧影响,不敢也不想进入劳动力市场进行双向选择,使他们无法较全面掌握劳动力市场信息和了解劳动力需求情况,丧失一些合适的就业机会。三是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相当部分还过上小康甚至富裕生活,部分农民因而产生安图享乐的思想,不愿外出务工吃苦。

10.劳动就业局 篇十

一、加强组织领导

武宣县党委、政府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一项中心工作进行部署,明确各部门和各乡镇“一把手”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把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各乡镇人民政府每年均与县人民政府签订责任状,把就业再就业工作列入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同时,经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将自治区下达就业专项资金的5%作为该统筹城乡就业

打造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县就业工作经费,争取了工作主动性,确保了工作正常开展。

二、建立就业再就业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部门协作,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形成关心、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局面。该县定期组织召开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及时通报工作情况,总结工作经验,提出工作思路,有效调动部门的工作积级性。二是建立县乡村三级工作网络。在现有的劳动保障平台基础上,经村委、社区推荐、个人自荐,由乡镇党委政府审核把关,每村聘请了两名劳动保障协管员,并将其纳入劳动保障部门管理,同时将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人员管理体系,形成衔接密切、工作高效的县乡村三级就业工作体系。

三、认真落实就业政策,进一步扩大就业,实现稳定就业

武宣县立足于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采取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就业扶持、创业扶持等不同方式对城乡富余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等群体实施就业创业援助。

(一)整合培训资金和培训师资,建立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基地。自2007年以来,武宣县全面实施“能力促进就业计划”,整合全县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县委党校、乡镇党校、县职校和县就业训练中心、企业等培训基地,根据农村劳动力特点和市场需求,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同时将培训基地开设到村屯,并根据情况灵活利用白天和晚上的时间进行培训,增强了培训效果。截至2010年底,全县共建立技能培训学校7所,创建培训基地17个、实习基地5个,近3年来共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300多期,培训人数2万多人,提高了该县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增加了他们的就业机会。

(二)培育“武宣电子设备装接工”、“武宣缝纫工”两大劳务品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自2008年以来,武宣县将培训劳务品牌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断完善县乡村屯四级培训基地,向区内外用人单位输送了大批的优秀技术人才,“武宣电子设备装接工”和“武宣缝纫工”逐渐走俏市场。该县将培训劳务品牌作为打造武宣人才品牌的重要手段,以“武宣缝纫工”、“武宣电子设备装接工”为龙头的“技岗对接”的订单式培训输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8年以来,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203人,转移就业17173人,许多员工成为东莞冠元灯饰制品有限公司、珠海格力、深圳富士康等知名企业的技术骨干,带动了该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截至2010年底,该县外出务工人员近10万人,劳务经济收入6亿多元。2010年10月,武宣县被评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

(三)实施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实施就业扶持、实施创业扶持和开展就业创业跟踪服务。1、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广泛收集用工信息,提供就业政策咨询服务。利用每年春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人数多的时机开展就业援助“春风行动”、举办企业用工招聘会,为广大农村劳动力搭建就业平台,开展就业援助服务。2007年以来,该县共举办各种企业用工现场招聘会23场,其中大型现场招聘会3场,共计进场求职40000多人,提供就业政策咨询30000多人,达成意向12000多人,当场签订用工协议8600多人。2、提供就业扶持。一是为返乡农民工、计生户特别是独生子女户、双女结扎户安排公益性岗位,全方位多角度促进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就业,2010年为返乡农民工、独生子女户、双女结扎户安排公益性岗位136个。二是建立就业基地,扶持用工企业,稳定企业用工,解决企业项目运作中的困难,促进项目提供就业岗位,鼓励用工企业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如日新百货、华奇国际大酒店优先安排返乡农民工、农村计划生育户就业;武宣县锦兴制衣厂、敏诚矿业有限公司为返乡农民工、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提供培训和就业岗位,成为该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三是输送外出就业。该县与广东省高要市、鹤山市建立了长期的劳务合作关系,签订劳务协议,把培训与就业有机结合,采取“培训—输出—成才—致富”和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模式,先后推出计算机操作、服装缝纫、家用电器产品维修、摩修、电子装本、电工、中式烹调、餐饮服务等实用技能培训,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仅2010年通过订单培训向区内外输出农村劳动力3253人。3、实施创业扶持。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农民工、计划生育家庭创业。根据他们的需求开展创业培训,建立特色产业培训基地。该县注重整合社会资源,依托本地调整特色产业结构,建立食用菌、甘蔗、茶叶、哈蜜瓜、规模养殖等特色产业培训基地,带动周边广大农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有技术,走科技致富路;同时抓好创业基地示范建设,通过创业带动就业。4、实施就业创业跟踪服务。通过村级农民工工会组织,制作了返乡农民工、农村计划生育家庭“连心卡”,对一些特困户,县、乡镇挂点领导和计生、劳动保障部门干部职工实施结对子帮扶,建立了返乡农民工、计划生育家庭就业创业跟踪服务卡,结对子人员对帮扶对象定期回访、交流,及时收集信息,提供跟踪服务。

该县就业再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单一,整体素质较低,且期望值过高,就业、择业观念不符合当代社会的要求等问题。企业“招工难”和劳动者“求职难”并存,结构性矛盾突出,仍是影响该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稳定就业局势的一道难题。

四、下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政府引导,创新工作方法,真正实现劳务工作由“输出型”向“开发型”转变。紧紧抓住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争取和筹措培训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培训基地建设,组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二)组织开展企业用工培训需求调查工作。根据该县招商引资发展的需要,对该县现有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新引进企业用工需求及培训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摸底调查。要摸清底数,了解和掌握动态,并进行短期或中长期预测,为制订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和组织开展培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开展定单培训或创业培训。要将职业技能培训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衔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企业需求制订全县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指导意见,指导各培训机构制订具体的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各培训机构应根据市场需要组织开展企业定单委托培训;要根据企业需要确定培训专业和人数,为企业输送符合需要的具有一技之长的合格员工,为该县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服务。要引导企业组织开展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鼓励有条件的重点企业创办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四)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投入。要重视和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并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要将培训工作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逐年增加资金数额,科学设置培训专业,加快建立专业理论水平高、专业技术过硬、专业种类多的师资队伍。

(五)要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为该县的招商引资工作和企业发展提供合格的技术工人。要了解和掌握该县外出务工人员的基本情况和联系方式,并通过开展宣传工作和及时通过乡镇和外出务工人员所在家庭向他们提供企业招工信息,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同时,还应拓宽工作思路,加强与县外培训机构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和提高培训质量,为该县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服务。

(六)统筹兼顾当地企业发展和农民工权益维护。不断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加大企业发展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开发就业岗位,同时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11.社会保障影响劳动就业探析 篇十一

一、社会保障对就业的影响

(一) 积极的影响

适当的社会保障制度, 能够在收入的再分配中, 起到积极作用, 使大部分劳动者都能享受到基本的一些生活保障。在就业方面, 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 能够为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从而让劳动者的生活成本降低, 在学习等其他方面的投入增加, 最后得到劳动者素质增强的结果。使得劳动力市场能够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再例如社会保险和福利方面, 医疗保险、教育福利, 这些都能对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好的作用, 让他们能够适应激烈的竞争, 得到与自己能力匹配的就业岗位;失业保险则能够在劳动者失去生活来源时, 起到保障基本生活条件的作用, 还能为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所需的培训, 让他们能顺利找到下一份工作;还有工伤保险, 这个险种的保障尤为重要, 它保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 维护了社会稳定。全面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 还能拉动内需, 缓解消费不足的问题。

(二) 消极的影响

社会保障过高, 也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首先是企业的劳动力使用成本增加, 在市场竞争条件下, 竞争优势减弱, 也会使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而进行裁员等动作, 进而造成工作岗位减少。对劳动者而言, 过高的社会福利也会使人不思进取, 就业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并且政府财政为了保障社会福利制度的良好运行, 会增加赋税, 给劳动者以及企业都带来更大的压力, 影响整个就业状况。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就业方面的一些弊端

(一) 社保覆盖面不够大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在各地区之间没有完全做到统一, 这样的现状, 使得经济发展相对较弱的地区, 社保覆盖不够, 支出水平也较低。劳动者会因此向那些保障健全的地区流动, 从而使得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贫乏, 而劳动力缺乏又会使这个地区消费不足, 企业发展跟不上, 导致就业岗位的减少, 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二) 缺乏灵活性

我国各省份地区之间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一致, 城市与农村也不一致, 这就导致了社会保障制度不统一, 在劳动者流动时, 保障跟不上, 阻碍了各区域之间的灵活就业。这样, 就会造成一部分劳动者意识不到社保的重要性, 放弃自己的利益, 从而影响保障制度的推行。

(三) 失业保险的功能没有全面体现

虽然在就业中的劳动者生活得到了保障, 但是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在对失业者的就业促进方面, 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除了能够在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上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但这部分人群失业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缺乏职业技能, 缺少就业信息, 这才是导致他们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失业保险制度要从这些方面入手, 增强失业人员的岗位竞争力, 才能最终促进就业。

三、制定政策, 发挥社会保障对就业的积极影响

(一) 深化制度改革, 扩大保障范围

要做到这一点, 首要打破区域壁垒, 统筹城乡规划, 让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实现全面覆盖。社保工作的开展也离不开制度的建设和法制的推行, 要让社保工作更规范和更制度化。社会保障工作者还要注意做好一些社会底层人员的保障工作, 把社会保障落到实处。

(二) 提高保障水平

一是增加财政占比,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但社会保障的发展却明显要落后得多, 造成这种情况一是政策支持不够, 意识不到社会保障对就业以及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二是我国目前财政能力有限, 负担不起这么全面的保障。但无论哪一种原因, 适当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GDP中的占比, 都能对处理好社会保障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平衡, 起到积极作用, 从而维护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 完善保险制度, 发挥保险功能

我们的失业保险要充分发挥在引导就业方面的优势, 扩大就业需求, 保险金的支付体系也要得到优化设置, 不能闭门造车, 国外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大量的经验, 我们要引入其中一些比较成功和成熟的方案来吸取经验。失业保险对再就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的支出要在保险金当中占据一定比例, 通过一些积极有效的有段, 帮助下岗人员丰富就业技能、重塑信心, 让他们能够顺利回到岗位上去, 为社会创造价值。

(四) 完善社保管理体系

社会保障工作因为涉及到的人数众多, 所以业务量也比较大, 但是从业人员和业务窗口却相对较少, 服务质量大打折扣。因此, 就要从软件硬件两方面提高社保管理水平, 一方面, 增强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 另一方面, 要有统一的服务中心, 让劳动者在办理社保相关手续的时候, 能够得到快速的反应。

(五) 社保费率要有弹性

经济运行具有周期性, 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变化, 社保费率在制定时, 就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规律, 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 来做出正确的应对。因为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是相互影响的, 所以利用这一点, 在市场需求增多, 给予不足的时候, 提高社会保障金费率;反之, 如果需求减弱, 而供给过多, 就减少费率, 这样的弹性费率, 就充分起到了调节作用。

(六) 退休制度人性化

我国正在逐步成为一个老龄化社会, 养老保险也要适应这种变化, 做出一些改变, 否则其会对我国的财政造成不良影响。科学的调控退休人员的退休年限, 对不同岗位的人员, 采取灵活的方式制定措施, 例如对一些学术人员, 适当延长工作年限, 这样就可以在劳动力供需关系之间起到协调作用, 而劳动市场的供需平衡, 就能令供给问题得到缓和, 就业岗位增加, 让专业人才发挥应有作用, 年轻人也能得到良好的择业机会。

小结:

我国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 要充分考虑国情, 同时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 减弱社会保障对就业的不利影响, 强化其对就业的调控作用, 并提升整个社会保障的服务作用与水平, 让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实现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丽.社会保障影响劳动就业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 2012, (8) .

12.新版就业劳动合同书 篇十二

第十四条 甲方应按国家和地方有关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为乙方缴纳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费用;社会保险费个人缴纳部分,甲方可从乙方工资中代扣代缴。

甲乙双方解除、终止劳动合同时,甲方应按有关规定为乙方办理职工档案和社会保险转移等相关手续,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证明书。乙方应及时办理工作交接手续。

七、双方约定的事项

第十五条 甲乙双方约定本合同增加以下内容;

(一)甲方出资,为乙方提供法定以外培训的约定

(二)保守商业秘密的约定

(三)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的约定:

1、

2、

3、

(四)其他事项的约定:

1、

2、

3、

八、其 他

第十六条 甲乙双方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续订按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可另行协商解决,与今后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相悖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签名或盖章)

年 月 日

乙方:(签名)

13.农村劳动就业工作总结 篇十三

回顾2012年我村的工作,我村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上级的中心工作,与时具进,不断创新,本着团结、高效、务实、奋进的工作状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的劳动保障利益问题为重点,突出抓好就业再就业和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性,认真做好养老保险和居民医保、未成年医保等工作。努力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

一、养老保险方面:我村响应上级的号召,全体村干本着为村民谋福祉的精神,使他们“老有所养”的态度,一起大力度宣传养老保险的优越性。同时加大村民的参保信心。因此,参保率相继也比去年有所提高。我村应参保人数940人,已参保836人,参保率86.9%,完成上级下达的119%。

二、城乡医保方面:为了响应十七**于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全体群众“病有所医”的基本要求,从城乡居民医保住院报销到门诊统筹进一步优化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人享有医疗保障”,进一步深化“人人享有”的内涵,不断提高医疗保障待遇和群众健康水平,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为在更高水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更为良好的医疗环境。因此,我村全体工作人员万众一心,力争城乡医疗和未成年医保推上新的台阶。2009年城乡居民医保除了3户9人未参外,其余基本上已经参保,参保率达99%。未成年人医保比去年也有所提高由原来83%提高到96%。

三、农村剩余劳动和就业方面:在2009年期间大力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再就业的宣传,村两委领导亲自抓,与劳动协管员通力合作,建立家庭信息卡,摸清底数,与劳动事务所联系,有劳动招聘信息发下村民。使有就业愿望较强的村民及时得到就业信息,确保就业的成功率。除此以外还积极组织村民参加大型招聘会;与本村的几间企业取得联系,达成有就业意向。使我村就业转移和零就业人数达72人,其中今年安排进厂有40多人,超额完成就业任务25人。同时市、区、镇培训班一共有12人,为我村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到目为止我村的就业率为96﹪。虽然2009年完成上级的各项任务,但还有不足之处:

1、农保还有个别队的参保率比较低。

14.东北国有林区的劳动力就业分析 篇十四

(一)我国国有林区基本概况

国有林区是指森林资源主要为国家所有的行政区域的总称,具体包括东北内蒙古、西南、西北三大林区,其中黑龙江、吉林是我国重要的国有林区。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满足国家基本建设对木材的大量需求,国有林区的基本生产任务就是开发利用天然林资源,在这种格局下,国有林区形成了以135个大型森工企业、国有林业局为主体的,兼具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大规模森林工业体系(关于黑龙江吉林两省有林区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张永利)。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林区出现了经济危困和可采资源的危机,直接影响到林区的社会经济稳定和国家的生态安全。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国有林区的建设任务和工作重点由以木材生产为主逐渐转变为以保护、培育森林资源为主的生态建设任务,随之而来,国有林区的就业格局和产业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二)就业变化情况

黑龙江省、吉林两省的劳动就业变化经历四个阶段。1)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林区劳动就业采取计划生产、计划用工两种方式,林业发展单纯追求木材产量,就业以森林工业为主,劳动力供不应求。2)改革开放深入,林业生产进入扩大外延与拓展内涵齐头并进的时期,劳动效率提高,劳动力开始出现富余。3)上世纪90年代后期,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林业的增长方式与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发生根本变化,大量林业职工下岗。第四阶段是上世纪末至今,林业被赋予了新的使命。特别是1998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国有林区的就业形势出现了重大变化,林产工业出现萎缩,剩余劳动力急剧增加。

二、东北国有林区劳动力就业情况的经济学分析

(一)有效需求不足

首先,随着东北国有林区可采林木资源的枯竭,木材产量的持续调减,林区主导产业日趋萎缩,林业职工大量失业,急需转岗安置。而木材产量的进一步大幅调减、甚至停伐后,失业人口将继续增多。其次,国有林区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劳动力供需矛盾加大.(国有林区失业原因研究———以伊春林区为例,牛毓山)林区经济呈现出以资源的消耗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局面,虽然近些年来东北国有林区不断推进经济转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但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从未得到根本的解决。

(二)有效供给不足

下岗林业职工从专业技术、年龄上、业务素质上看,不具备的再就业条件。从木材生产领域下岗分流的职工,甚至没有什么技术专长,难适应新岗位的技术要求。对下岗职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解决林区下岗职工在就业问题的重要一环,但是由于培训组织工作的问题、或是培训经费等问题,很多技能培训流于形式,根本没有达到培训目的。此外,还必须培养一支具有广博知识的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干部队伍,以此来带动全林区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而目前很多国有林场甚至十几年没进一个大学生,可见国有林区人才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

三、影响东北国有林区的劳动力就业的制约因素

(一)落后的就业观念制约林区下岗职工再就业

由于职工就业风险意识较差,工作效率较低,转岗职工主动提高个人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意识不够。另外,由于对就业形式存在偏见,很多林区职工认为只有“固定”的工作才算就业。再者,由于对就业的内容存在偏见,相当多的转岗职工不能够形成正确、现实的择业条件,对一些服务性行业的工作,如家庭服务员、保洁工等工作仍认为是低人一等的工作,与此同时,在林区却存在着餐饮等服务行业的用工荒。

(二)缺乏资金支持制约林区下岗职工再就业

再就业工作任务还很艰巨。一是难点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在我局尚未实现再就业的下岗职工中,“4050”人员,占总数的40%左右,是再就业难点中的难点;失业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的长期失业者还有600多人,超过失业总数的一半。二是优惠政策落实还不够到位。三是地方企业深化改革产生大量新的下岗失业职工。劳动用工不规范,增加了就业的不稳定性。松散、不和谐的劳动关系使再就业人员的各种权益,包括工资报酬、社会保险等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再就业人员就业期望与社会价值取向的缺憾并存,“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表现在再就业人员总希望“工资高一点,工作轻松一点,福利待遇好一点”,追求“理想”的就业岗位,而企业的目标却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于是出现了“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现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与所承担工作任务还不相适应。新组建的基层劳动保障所(站)普遍存在较多困难,社区服务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对退休人员的管理还仅仅是将人员花名册接收过来,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管理还要做大量工作。就业培训力量不足。具体培训工作与市场需求结合还不够,缺乏较强的针对性。

(三)文化素质低制约林区下岗职工再就业

目前林区职工普遍存在文化素质低、技能单一的情况。一些林业职工认为学习和培训没多大用,没有技能出苦力在林区一样能吃碗饭,结果到下岗分流时,很容易被裁员并且很难实现再就业。另外,部分企业领导由于缺乏长远眼光,只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因此不愿把资金投入到员工培训工作中去,只用人,而不培养人,也是造成林区职工文化素质低的重要原因。

四、东北国有林区劳动力就业问题解决途径

(一)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建立东北国有林区劳动力就业的长效机制

一是国家在产业政策上给予重点支持、扶持转产项目,通过国家投入资本金,在银行贷款上给予专项保证。二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后续产业,延长产业链。三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推进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扩大生产种类。四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五是着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搞好生态旅游,提高生产附加值,增强经济实力。同时,为了提高生产水平,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二)通过非志愿移民的就业载体来实现

通过林权改革,广大承包职工真正拥有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资料。通过对森林的培育、经营,不仅可以实现林木资产的持续增值,获得长久、稳定的收益同时依托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开展以林为主的多种经营,增加了即期收人。林地承包前,职工平均月工资仅有300多元,许多职工生活处于贫困线以下。林地承包后一人承包,全家就业,管住林木,搞活林地,发展林下经济,致富奔小康,已成为所有林地承包者的共同选择。

(三)看重社会综合效益,不过多考虑企业权属

社会保障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三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并呈正相关关系。国有林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会加速促进劳动用工制度改革,而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深度和广度决定着林区劳动力市场化的程度,市场化程度越高,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容量就越大,就业渠道就越多。例如,黑龙江省清河林业局在全面实施社会保险的基础上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度,职工一律进入劳动力市场,不再保留国有企业职工的身份。用这种方式解决林区劳动力剩余的问题成本最少,是最彻底的方式。

(四)发展林区经济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

以黑龙江省清河林业局为例,目前,清河林业局林产工业现有职工2100人,承担1260万元工资;管护经营和多种经营从业人员共2200人,承担1320万元工资;而采运生产职工仅600人,林区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小型社会,农、林、牧、副、渔、工、农、商、学、兵一应俱全,林业经济中有的产业,县域地方经济中往往没有,因此,必须培养一支具有渊博知识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并以此提高东北国有林区劳动力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永利,张晓静,李伟.关于黑龙江吉林两省有林区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J].绿色中国.2005(24)

[2]基于林业新定位的国有林区经济重构研究,蒋敏元[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

[3]王永青,周泽峰,孙玉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后职工转产和再就业初探[J].林业经济,1999(5):53-56

[4]田喜军著.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探索-林区经济在清河林业局的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5.广东省劳动就业环境现状与对策 篇十五

关键词:转型升级 劳动就业环境 就业 创业

就业是民生之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强调:“要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

一、广东劳动就业环境现状

在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广东作为全国改革攻坚的排头兵,在改善劳动就业环境、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方面起着模范带头作用,并呈现如下就业环境现状。

1.供求总体情况趋于稳定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历年公开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2年,全省人力资源市场同期求人倍率分别为1.42、1.17、0.95、1.07、1.07、1.07。求人倍率是劳动力市场在一个统计周期内有效需求人数与有效求职人数之比,它表明了当期劳动力市场中每个岗位需求所对应的求职人数。理论上,求人倍率数字越大,越是容易找工作;求人倍率数字越小,越是不容易找工作,显示竞争将变得越来越激烈;当求人倍率大于1,说明职位供大于求;如果求人倍率小于1,说明职位供不应求。由此可见,广东就业难度有逐年增大趋势,并在最近三年逐步趋于稳定。虽从数值上显示职位供大于求,但要看到其中的蕴含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即“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现象。广东地区对技工型人才的求人倍数近年来始终在1.2以上,相对拉高了整体数值水平。

2.就业方式和渠道日益灵活与多样

将“十二五”首年2011年与2006年、2010年有关指标作对比,广东省就业总量居全国前列,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全国低位水平。2011年末全省就业人口总数为5960.74万人,比2006年增加784万人。在就业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全国低位水平,2011年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6%,比2006年下降0.1个百分点。同时,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持续上升,非公有制经济类型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第三产业从业人口为2006.92万人,比2006年末增加388.65万人,比重为33.7%,比2006年提高3.3个百分点。

3.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从数据来看,广东省应届高校毕业生求职人数不断攀升的同时,所占求职比重也在不断增加。2007年至2012年,其比重从43.62%升至54.46%。不断扩大的高校毕业生群体在充分满足了广东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另外,在应届高校毕业生求职比重不断增加的同时,也要看到新成长失业青年(目前普遍解释为城镇登记人员中从未就业,目前正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包括初高中、职业高中、技校及大中专毕业生中未能升学、参军、被国家统一分配或单位录用的人员,以及其他初次失业的人员)所占求职比重也从2007年的34.85%升至2012年的42.48%。青年人口就业成为当下社会亟待解决的工作难点之一。

4.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

广东省社会保障受益人群持续增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至2011年末,广东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800.8万人、6767.1万人、1875.6万人,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1.7%;同时,自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第四批试点在2012年7月1日全面正式启动至今,广东省基本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全覆盖。另外,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也从速度和质量两方面成为全国典范。随着社会保险费征缴收入、政府财政投入持续增加,受益人群持续增加,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在稳步提高。

二、广东劳动就业问题分析

1.“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就业需求角度看,青年人是劳动力队伍中的主力军,解决每年如期毕业的大专院校毕业生是就业工作的重点。据统计,2012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2.3万人,加上外省入粤求职及往年暂缓就业的毕业生,共计超过65万高校毕业生在广东求职。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对工作的要求很高,又存在自身能力与期望值不匹配的问题;各企业校园招聘量与应届大学毕业生录取率也有逐年紧缩的趋势。另一个青年群体,即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人数占农民工总数的60%,他们对工作的需求也已发生巨大变化,这些新生代农民工们不再单纯满足于工资,更多转向对工作环境、自我价值实现、挑战性等方面的追求,而单纯枯燥的工厂流水线式工作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从就业供给角度看,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产业结构领域的调整,一些变化也逐渐出现在职业、职位、岗位等方面,这种变化与高校专业的设置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上的时间差,是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难的原因之一;而低端技术含量工种劳动力趋于饱和、高级技术人才缺失的人才结构性失衡,也是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一个原因。

2.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就业拉动能力减弱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动荡后,作为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广东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一方面金融危机客观上促使广东产品、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调整了贸易顺差过大的状况;另一方面也使服装业、塑料制品加工制造业等劳动力密集型出口产业遭受沉重打击,东莞、深圳等地大批中小型外贸企业倒闭,企业利润增长速度放缓,招聘计划逐年缩编,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

以大学生就业为例,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广东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6年的21万人到2013年的44.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约11%。今年的毕业生签约率仅为30%,较之去年同期下降了10个百分点。另外,受现阶段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腾笼换鸟”“扩笼壮鸟”步伐加快等因数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前景仍然不理想。

3.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加大,整体教育水平有待提升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广东教育投入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总投入2291.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研究生招生、在校生和毕业生高于浙江,但少于江苏;普通本专科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高于江苏和浙江,高等教育发展形势良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51.09万人,比上年增长7.9%;在校生161.68万人,增长5.9%;毕业生40.40万人,增长13.0%。此外,广东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也吸纳了大批高学历人才入粤,全省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有所改观。

但应注意的是,由于历史上对教育的投入有所欠缺,广东地区劳动力素质仍然处于较低水平。2010年“六普”数据资料显示:在广东省就业人数中,初中、小学教育程度和未上过学的占69.7%,高中、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仅占30.3%。就业人口存在文化水平整体偏低、高素质人才缺乏的问题,所以仍需加大教育力度,以适应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和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发展需求。

三、应对广东劳动就业问题的对策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储备优质人力资源

统观全球大国崛起之原因,无一不与对教育的大力投入有直接联系。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对比美国1929年与1957年的经济状况,测算出美国初等教育的收益率为35%,中等教育为10%,高等教育为17.3%,教育投资对社会的回馈远高出其他投资。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指出:“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瞩目,其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endprint

广东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增加教育投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一是要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并注重合理调整高校专业设置结构,以产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依据,培养能够与市场需求接轨的高素质人才。二是要坚定不移地巩固和普及义务制教育,转变广东当前教育劣势,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三是要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工业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构建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帮助劳动者掌握劳动技能,促进就业。

2.健全就业创业体制,扶持发展第三产业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根据这一思路,广东应强化政府自身职责,利用政策手段如减免税费、一站式服务等,切实鼓励和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培训引导服务的创业思路,改善创业环境,提升就业质量;开发公益性岗位,提供职业培训途径,为下岗职工、残障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机会;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在技术、资金上予以政策倾斜。

同时,从目前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第三产业的滞后是限制社会就业容量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不仅能有效扩大内需,同时其行业多、门类广,集劳动密集型、知识技术密集型于一身,不仅能吸收不同知识层面的劳动力,还能吸收部分农业和工业转移的劳动力,为提升城市化水平、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做贡献。广东应该在保持传统服务业优势的同时,鼓励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中小型企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给予充分的扶持和政策倾斜;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理顺其与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关系,使其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经济

水平。

3.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缓解就业困境对社会造成的压力,更有利于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免除后顾之忧。广东应建立灵活的就业保障制度,坚持依次推进、低水平广覆盖、兼顾公平与效率等原则,建立完善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制度,分层、分批、分类地解决不同群体的保障需求。

最后,还应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劳动者建立覆盖整个就业流程的指导与反馈机制。一是要做好职业培训与就业咨询服务,借鉴德国在构建就业服务体系时的经验,完善以社会资源配置、就业中介、信用担保为链条的产业机制。二是要疏通就业反馈渠道,让社会需求信息能通过用人单位顺利反馈给高校或其他培训机构,听取就业诉求;同时通过实践检验培养成果,帮助调整培养策略,降低就业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负面作用。三是要提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中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劳动者参与工会建设,锻炼劳动者参与组织管理的能力,减少不必要的摩擦性失业。

参考文献:

[1]徐静.最新粤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三成[N].广州日报,2013-04-02.

[2]张仁寿.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对广东就业的影响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15).

[3]刘俊义.和谐社会视角下劳动就业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4]胡雪.促进我国灵活就业的制度环境研究[D].北京:北京工商大学,2010.

[5]王利迁.当代中国就业问题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0.

[6]冯兰瑞.略论劳动就业环境的变革[J].特区经济,2003(2).

[7]曾建权.广东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人口与经济,2005(5).

[8]罗健波.2012年广东人口发展[EB/OL]http://www.gdstats.gov.cn/tjzl/tjfx/201306/t20130618_122619.html.2013-06-18.

[9]陈东清.当前广东社会建设主要情况分析.[EB/OL].http://www.gdstats.gov.cn/tjzl/tjfx/201306/t20130617_122576.html.2013-06-17.

[10]郑瑶.2012年广东社会建设情况分析[EB/OL].http://www.gdstats.gov.cn/tjzl/tjfx/201311/t20131115_129900.html.2013-09-10.

(作者单位:关红,广东省国防科技技师学院;

李晶晶,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研究生)

endprint

广东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增加教育投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一是要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并注重合理调整高校专业设置结构,以产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依据,培养能够与市场需求接轨的高素质人才。二是要坚定不移地巩固和普及义务制教育,转变广东当前教育劣势,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三是要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工业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构建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帮助劳动者掌握劳动技能,促进就业。

2.健全就业创业体制,扶持发展第三产业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根据这一思路,广东应强化政府自身职责,利用政策手段如减免税费、一站式服务等,切实鼓励和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培训引导服务的创业思路,改善创业环境,提升就业质量;开发公益性岗位,提供职业培训途径,为下岗职工、残障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机会;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在技术、资金上予以政策倾斜。

同时,从目前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第三产业的滞后是限制社会就业容量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不仅能有效扩大内需,同时其行业多、门类广,集劳动密集型、知识技术密集型于一身,不仅能吸收不同知识层面的劳动力,还能吸收部分农业和工业转移的劳动力,为提升城市化水平、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做贡献。广东应该在保持传统服务业优势的同时,鼓励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中小型企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给予充分的扶持和政策倾斜;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理顺其与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关系,使其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经济

水平。

3.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缓解就业困境对社会造成的压力,更有利于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免除后顾之忧。广东应建立灵活的就业保障制度,坚持依次推进、低水平广覆盖、兼顾公平与效率等原则,建立完善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制度,分层、分批、分类地解决不同群体的保障需求。

最后,还应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劳动者建立覆盖整个就业流程的指导与反馈机制。一是要做好职业培训与就业咨询服务,借鉴德国在构建就业服务体系时的经验,完善以社会资源配置、就业中介、信用担保为链条的产业机制。二是要疏通就业反馈渠道,让社会需求信息能通过用人单位顺利反馈给高校或其他培训机构,听取就业诉求;同时通过实践检验培养成果,帮助调整培养策略,降低就业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负面作用。三是要提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中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劳动者参与工会建设,锻炼劳动者参与组织管理的能力,减少不必要的摩擦性失业。

参考文献:

[1]徐静.最新粤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三成[N].广州日报,2013-04-02.

[2]张仁寿.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对广东就业的影响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15).

[3]刘俊义.和谐社会视角下劳动就业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4]胡雪.促进我国灵活就业的制度环境研究[D].北京:北京工商大学,2010.

[5]王利迁.当代中国就业问题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0.

[6]冯兰瑞.略论劳动就业环境的变革[J].特区经济,2003(2).

[7]曾建权.广东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人口与经济,2005(5).

[8]罗健波.2012年广东人口发展[EB/OL]http://www.gdstats.gov.cn/tjzl/tjfx/201306/t20130618_122619.html.2013-06-18.

[9]陈东清.当前广东社会建设主要情况分析.[EB/OL].http://www.gdstats.gov.cn/tjzl/tjfx/201306/t20130617_122576.html.2013-06-17.

[10]郑瑶.2012年广东社会建设情况分析[EB/OL].http://www.gdstats.gov.cn/tjzl/tjfx/201311/t20131115_129900.html.2013-09-10.

(作者单位:关红,广东省国防科技技师学院;

李晶晶,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研究生)

endprint

广东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增加教育投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一是要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并注重合理调整高校专业设置结构,以产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依据,培养能够与市场需求接轨的高素质人才。二是要坚定不移地巩固和普及义务制教育,转变广东当前教育劣势,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三是要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工业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构建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帮助劳动者掌握劳动技能,促进就业。

2.健全就业创业体制,扶持发展第三产业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根据这一思路,广东应强化政府自身职责,利用政策手段如减免税费、一站式服务等,切实鼓励和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培训引导服务的创业思路,改善创业环境,提升就业质量;开发公益性岗位,提供职业培训途径,为下岗职工、残障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机会;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在技术、资金上予以政策倾斜。

同时,从目前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第三产业的滞后是限制社会就业容量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不仅能有效扩大内需,同时其行业多、门类广,集劳动密集型、知识技术密集型于一身,不仅能吸收不同知识层面的劳动力,还能吸收部分农业和工业转移的劳动力,为提升城市化水平、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做贡献。广东应该在保持传统服务业优势的同时,鼓励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中小型企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给予充分的扶持和政策倾斜;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理顺其与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关系,使其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经济

水平。

3.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缓解就业困境对社会造成的压力,更有利于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免除后顾之忧。广东应建立灵活的就业保障制度,坚持依次推进、低水平广覆盖、兼顾公平与效率等原则,建立完善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制度,分层、分批、分类地解决不同群体的保障需求。

最后,还应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劳动者建立覆盖整个就业流程的指导与反馈机制。一是要做好职业培训与就业咨询服务,借鉴德国在构建就业服务体系时的经验,完善以社会资源配置、就业中介、信用担保为链条的产业机制。二是要疏通就业反馈渠道,让社会需求信息能通过用人单位顺利反馈给高校或其他培训机构,听取就业诉求;同时通过实践检验培养成果,帮助调整培养策略,降低就业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负面作用。三是要提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中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劳动者参与工会建设,锻炼劳动者参与组织管理的能力,减少不必要的摩擦性失业。

参考文献:

[1]徐静.最新粤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三成[N].广州日报,2013-04-02.

[2]张仁寿.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对广东就业的影响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15).

[3]刘俊义.和谐社会视角下劳动就业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4]胡雪.促进我国灵活就业的制度环境研究[D].北京:北京工商大学,2010.

[5]王利迁.当代中国就业问题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0.

[6]冯兰瑞.略论劳动就业环境的变革[J].特区经济,2003(2).

[7]曾建权.广东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人口与经济,2005(5).

[8]罗健波.2012年广东人口发展[EB/OL]http://www.gdstats.gov.cn/tjzl/tjfx/201306/t20130618_122619.html.2013-06-18.

[9]陈东清.当前广东社会建设主要情况分析.[EB/OL].http://www.gdstats.gov.cn/tjzl/tjfx/201306/t20130617_122576.html.2013-06-17.

[10]郑瑶.2012年广东社会建设情况分析[EB/OL].http://www.gdstats.gov.cn/tjzl/tjfx/201311/t20131115_129900.html.2013-09-10.

(作者单位:关红,广东省国防科技技师学院;

李晶晶,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研究生)

上一篇:孟姜女的传说下一篇:园林设计专业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