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系统论文设计

2024-06-09

教学管理系统论文设计(精选8篇)

1.教学管理系统论文设计 篇一

远程网络教学论文:艺术设计教学网的设计与实现

【中文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社会,计算机作为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已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人们对它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因此,掌握和运用计算机技术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必备的技能。网络教学的实施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实施交互式教学。网站的开发、运用不受时空限制、可广泛共享教学资源。网上资源建设的丰富程度决定着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活动适应学习者个别差异的容量,资源质量的高低也决定着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影响着现代远程教育被认可的程度和教学效果。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化技术给教学带来的优势”已经成为艺术设计专业远程教学建设的首要任务。本人深感成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网上教学平台的建设仍处于较为滞后的状态,原有艺术专业网上教学基本停留在仅“传达学科教学大纲要求,上传课件、提供设计素材”的简单局面,无法满足年轻学员们的需求。在教学中如何使用教学媒体工具,如何规划网站教学内容,如何利用网站开设教学活动已经成为目前教学研究的热点。建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网”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网站的形式为成人艺术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具有“网上学习、在线交流、作品反馈、资源共享、教学评价”多功...【英文摘要】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s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computer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as the main carrier and the tools have greatly changed people’s learning,lifestyle, people i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dependent.Therefore, the master and the us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s an essential skill for our young people should be.Better to maximize the implementation of online teaching to meet the needs of learners.Student-centered autonomous learning;to encourage student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the i...【关键词】远程网络教学 艺术设计 系统设计 网站建设 教学测试系统

【英文关键词】Remote Network Education Art and Design System Design Website construction Teaching System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

【目录】艺术设计教学网的设计与实现6-7Abstract7-8

摘要

1.1.远

第1章 绪论12-19程教学发展现状12-161

21.1.1 现代远程教育的定义及特征

12-1

41.1.3 我国现1.1.2 国外远程教育发展情况

14代远程教育发展现状14-1

51.1.4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1.2 1.1.5 本校艺术专业远程教学现状15-16

16-17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7-19第2章 教学网系统开发的技术19-2

32.1.1 硬件开发环境192.1.3.软件应用环境20

2.1 系统2.1.2.2.2 系技术环境介绍19-20软件开发环境19-20

统开发软件介绍20-23中文版2020-2

12.2.1.Macromedia Dreamweaver 8.02.2.2.Adobe Photoshop CS中文版2.2.3.Macromedia Flash 8中文版21

2.2.4.Adobe Illustrator CS中文版21-2222

2.2.5.ASP.net技术

第3章 网3.1.1.3.1.3.2.2.6.SQL Server 2005中文版22-23

3.1 网络教学模式分析233.1.2.网络教学的特点2323

3.2 网络教学资源运用分析站系统分析23-28网络教学的概念23网络教学模式分类23-243.3 实践是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部分24

24-25

3.4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25-27析26-27

3.5 网站建设需求及可行性分析

3.5.2.可行性分

第43.5.1.系统需求分析25-263.6 “艺术设计教学网”开发特色27-28

4.1 系统设计的原则28章 系统设计28-43设计28-30292930-3731-3233

4.2 总体

4.2.1.主页介绍294.2.2.课程辅导4.2.3.教学资源294.2.5.在线测试29-30

4.2.4.实践园地4.3 主要模块功能设计

4.3.2.教学资源4.3.4.实践园地4.3.6.考试、练习测试系

4.4.1.student表(学4.3.1.主页介绍30-314.3.3.课程辅导32-334.3.5.信息下载33-344.4 数据库设计37-43统34-37员信息表)38表)38

4.4.2.teacher表(教师信息4.4.3.T_question表(测试题库

表)38-394.4.4.T_class表(题目分类表)394.4.5.T_examinfo表(考试信息主表)39-40表(考题表)40表)40-41表)41表)41-42表)42-43

4.4.6.T_examquestion

4.4.7.T_examdata表(学生考题4.4.8.T_examgrade表(学生考试状态及成绩4.4.9.T_practicequestion表(学生练习题4.4.10.T_practicegrade表(学生练习成绩第5章 网站系统实现43-61

5.1.1.各种素材获取方法

5.1.3.网页横幅制作5.1.5.Flash动画制作46

5.3.静态网页制5.3.2.CSS样式应用

5.4.1 SQL 5.1 媒体素材获取与制作43-4643-4444-4545-46作46-47475.1.2.图像处理445.1.4.按钮制作455.2.创建和管理本地站点5.3.1.布局设计46-475.4.网站开发中应用的关键技术47-5747-49

5.4.2 动态网页设计技术Server 200549-565.4.3 自动统计评分模块56-575.5 登陆系统安全策略考虑57-5858-59用61-6363

5.6 BBS讨论功能设计及留言板

第6章 网站信息维护及应

7.1 总结

致谢67 5.7 故障排除59-61第7章 总结与展望63-657.2 展望63-65参考文献65-67

2.教学管理系统论文设计 篇二

1 教学文件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目前一般院系的教学文件管理采用的是人工和计算机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每个教师都有对应的教学文件,每次都是在系里提出上交什么种类的教学文件时,每个教师从自己的机器中调出文件,这样对于院系办公室管理人员和各教研室主任和专业负责人来说,由于各个教师的数据资料没有实现共享,造成查询信息非常不方便,而且各个教师没有办法去使用别的教师的资源,造成数据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冗余。

根据全面了解学校院系的教学文件管理情况,同时也是为了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实现,进一步加强文件的管理,减轻任课教师和办公室管理人员的负担,深化教学改革,促进院系的各方面的管理达到电子化,提高文件管理的效率和正确性,所以设计教学文件管理系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对于分析本系统的需求一定要参考院系教研室主任和专业负责人及办公室相关管理人员的要求及结合各种实际情况,尤其是加强教学资料积累、保存工作方面。目前大多数的院系教学文件种类比较多,包括每年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日志,教学日历,教案,考试的各项文件等,因此加强每学期的各门课程的资料整理保存工作是一项必要的工作。由于此项工作量庞大,因而需要有专门的信息资料中心,对每学期各门课程相对应的各种文件进行分类保存,从而达到基本满足院系教学管理实际的需要,才能在日常教学管理中,适应教学过程的需要,保证教学管理有序进行。

2 教学文件管理系统的功能

教学文件管理系统要求能够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运行,其功能主要包括9个功能,分别说明如下。

权限管理[1]功能: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用户操作的方便性,保证不同的操作用户具有不同的操作权限,系统对用户的权限进行管理。系统通过建立多个具有不同操作权限的角色,然后再把此角色赋予某个具体的用户。未经授权的用户无法进入系统,未授权的操作则无法使用。

通过文件管理系统,实现集中的网络化管理,进行准确的文件存储。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目前教学文件管理的状态,把使用本系统的用户分成三类。

1)办公室管理员和系主任及教学主任用户:该类用户具有对所有教学文件所有的权限,包括直接对数据库最终数据的操作,但是当这类用户作为任课教师登陆时,就不再具有删除、修改别的任课教师文件的权限。

2)任课教师用户:该类用户可以查询所有教师的文件信息数据,可以上传、删除和修改自己所授课程的所有文件数据,可以下载所有任课教师的文件信息数据,但是不具有删除、修改别的任课教师的权限。

3)Guest用户:只具有查询的权限。

教学文件管理系统相关原始数据的采集功能:主要是任课教师的基础数据信息,课程的基础数据信息,文件类型的基础数据信息,用户验证的数据信息。

与本系统相关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功能:各类教学文件的上传和文件信息的存储。

每门课程的明细数据查询和报表生成功能:管理人员可以对查询和报表进行打印,并可以选择将查询和报表保存成Excel文件。针对每门课程每学期对应的所有教学文件信息是否齐全,能够进行明细统计,尽量方便办公室相关人员获取其所需信息。

参数设置功能:每种文件在服务器中的存储方式;每种文件在服务器中的存储名称,方便上传的文件名存储到数据库中,方便各种用户的查询;每种文件上传的时间确定;每种文件上传时文件大小的控制。

监测文件更新并提供查询功能:对于每学期每门课程的相关教学文件的更新的监测。

报警功能:当上传的文件超过20M,则不允许上传,提供报警信息;登录用户的验证报警和提示。

自动保护功能:整个系统具有故障自诊断并显示,断电、故障数据自动保护功能,并在系统故障后能正常运转。

基础数据维护功能:录入教学文件的基础数据,如上传的文件名、文件大小,文件创建的日期等;数据自动备份时间设置、历史数据保存时间设置、系统日志保存时间设置。

系统安全管理功能:主要内容包括对操作员设置不同的级别,不同级别的操作员赋予不同的操作权限,每位操作员只能在自己的操作权限范围内进行操作。系统管理员可以更改操作员的操作权限;系统的登录与注销、口令修改、系统权限管理、系统日志管理与查询等功能。系统日志管理与查询主要功能为系统自动记录登录系统的操作员的登录和退出系统时间,登录系统后所进行的每一步操作的操作内容和时间,系统可以按操作内容、操作时间、操作人员分类查询系统日志。

3 教学文件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

该系统的技术方案设计依据及标准主要参照本科水平评估有关教学文件管理的相关资料。在技术指标上在适用的文件类型(针对每门课程)上主要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日志、教案、教学课件、讲稿、试卷及试卷分析相关文件(试卷制备单,取消考试资格学生登记表,教学小结,考试分析表,总评成绩分析表A、B试卷,A、B试卷标准答案,考勤表,检查表,成绩单)等文件;采用的版本控制为Subversion;采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为SQL Server 2000;采用的开发工具为Eclipse;采用的框架结构为Struts+Hibernate[4]。

教学文件管理系统结构在设计时采用B/S结构,同时其信息化网络系统结构[2]如图1所示。一般是在现有学院内部网上已经运行了本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功能交互,通过公共应用编程接口API和公用数据交换格式来实现各类教学文件的管理。

本系统实施的工作流程描述为首先从现有的教务管理系统中获取已有教师和课程相关的基础数据;针对每种用户每位教师设置其权限,给出用户名和初始密码;然后每种用户利用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进入系统;每种用户可以修改自己的登录信息主要是密码的修改;教师进入系统后系统记录其登录名称和系统从已有的数据库中调出的课程编号从而决定其要上传的文件的路径;用户上传自己所授课程的相关文件,系统确定其权限,决定其能做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相应表中存储该文件名(文件名需要作修改才存入数据库);最后用户完成自己能够做的操作,系统提示信息以确定操作的正确性;用户退出系统。

对于本系统的数据库,可以根据以上的分析,得出教学文件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主要有9张表,如下列出,至于本系统的ER图由于篇幅关系,在此省略。

学校(学院id,学校名称);

部门信息表(部门id,部门名称,学院id);

专业表(专业id,专业名称,部门id,学历,学制,学科门类,专业类别,专业代码,开设时间);

学期代码表(学期代码ID,学期代码名称);

密码权限表:(教师id,密码,权限);

课程安排表(课程id,授课教师id,时间,教室id,课程类别,多媒体);

课程表(课程id,学期代码,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考试文件,教学大纲id,教材id,授课类型,课件id,班级id,是否合班,教学手段,双语教学,考试类别,出试卷教师id);

教师基本情况表(教师id,教师名称,性别,所在系,所在教研室,出生日期,政治面貌,学历,职称,参加工作时间,来校时间,职务,办公室电话,家庭住址,家庭联系电话,本人联系电话,电子邮件,照片,籍贯,民族,婚姻状况);

教学文件表(课程id,教师id,文件id,文件名称,文件类型)。

教学文件管理系统主要存在四个关键技术问题:

教学文件的存储问题;教学文件的上传问题;各类教学文件的查询问题;生成报表问题。

最后对于本系统的硬件配置[4]中服务器端需要一台web服务器和一台备份服务器,对于客户端来说各种用户先使用的计算机即可,而系统的网络配置需要根据院校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配置。

4 结论

本系统的方案设计能够很好的解决目前很多院系的教学文件管理混乱的情形,该系统既能够适应教学的需要,又适应专业教育的需要,当然各个院校应根据本院校的特点和资金综合考虑本系统的设计实施。

参考文献

[1]周燕青.肖智敏.自动化系统的安全问题及对策[J].安全防范,2009(8).

[2]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5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闫海波.高等学校试卷印刷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科技信息,2009(23).

3.网络教学与管理系统的设计 篇三

关键词:网络教学与管理系统教学资源数据管理

0引言

目前,我国的许多高校在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这种新的教育形式需要一个现代化的网络教学与管理系统进行支持。通过这个系统,可以对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作业和考试统筹规划,充分发挥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有效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

针对网络教学系统上教学信息量大、教学资源更新快的特点,对信息资源进行高效配置变得十分重要。首先要在资源建设时进行统一规划,其次要在资源开发时做到分布管理,最后要对信息资源数据采取集中式存储。

1系统设计思想

网络教学与管理系统采用B/S模式,将用户分为管理员、教师和学生三大类。管理员用户可以根据权限的不同进入相应的系统管理程序,对系统进行设置。教师用户可以通过登录系统上传教学信息资源、进行教研活动,缩短了信息制作和发布的时间。学生用户可以在系统上参加教学活动,浏览教学资源,获取教学信息。网络教学系统的建立,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为多学科、多部门共建教学资源提供了可能,解决了“信息孤岛”的问题。

2系统流程图

网络教学与管理系统基于Internet网络提供应用服务,建立位于内部局域网上的服务器,并通过Internet连接其他网站,使用户不仅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本资源库中的资源,还可访问其他网站的相关资源。B/S模式的采用使得所有的数据运算、信息请求和存储都由服务器完成,客户端不必安装任何程序,教师和学生只需登录系统网站就可以浏览教学信息、上传和下载资源。这种结构对于客户端的计算机软硬件配置要求不高,学生只要有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就可以顺利完成学习。整个系统流程划分为三层,自左向右分别为用户层、应用层及资源层,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所有的教学和管理活动都有相应的应用程序来完成,应用程序根据用户提交的信息访问数据库,再将从数据库得到的信息反馈给用户。

3系统功能

系統基于分布式的设计思想,所有的信息资源经远程采集后进行统一管理。系统总体采用层次型模块化结构,使组织结构清晰,维护和扩展方便。系统在数据结构上采用关系型数据库结构,开发方式采取自上向下和自下向上结合的方式。系统在信息资源应用和管理维护中,采用用户名与口令方式保证系统的安全性。系统在功能上分为用户管理、资源管理、教学管理和论坛管理四个子系统。

3.1用户管理用户管理包括对管理用户的管理和对浏览用户的管理。通过对管理用户的管理,可以对信息栏目由什么样的人员设置进行规划。通过对浏览用户的管理,可以对什么样的用户有权浏览什么栏目进行设计;在同一栏目中,不同的用户只能看到对应权限的信息。在系统中,用户被分为管理员、教师和学生三大类,管理员用户可以对系统的栏目和资源进行操作、对教师和学生用户赋予权限:教师用户可以在自己管理的课程栏目中增删信息资源、组织教学活动:学生用户只能登录浏览相关的教学信息资源和参加教学活动。所有对栏目中相关的内容进行的活动和管理工作都是通过Web浏览器远程实现。

3.2资源管理资源管理是教学平台的核心部分,它支持多用户、多类型的资源发布、编辑和整理,对资源的管理通过栏目、文档、附件、链接和论坛的形式实现。用户通过登录平台确认身份后,在个人的登录页面下,对具有权限的栏目可以进行资源的输入、上传、编辑和删除操作。

3.3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对网上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包括网上的直播课堂、在线答疑、双向视频辅导等实时教学活动,还包括教学辅导、平时作业、复习指导等非实时教学活动,实时教学活动时间要统一规划并及时公布,以方便师生参加。

3.4论坛管理论坛主要是为教师和学生用户设计的,应用于大容量的教学信息交流。在非实时教学活动的时间,学生如有问题,可在相关专业的课程论坛中提出,教师看到后会及时答复:教师也可以在论坛中将重要的教学信息发布给学生。

4开发平台的选择

网络教学与管理系统的设计应当以方便网上学习为目的,在数据库设计时要做到层次分明,布局合理;数据结构化、规范化:信息编码标准化。既要减小冗余度,减小存储空间的占用,降低数据一致性发生的可能性;又要考虑适当的冗余,以提高运行速度,降低开发难度。要设定严格的的安全机制,对不同的用户设定不同的保密要求。

支持网络功能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有许多,通常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数据库系统安全性高、稳定性强、多用户并行处理能力强,但大型数据库系统购置与开发成本高、技术要求高、不能与Windows操作系统良好的集成。因此,微软公司的SQL Server产品是一个较为合适的选择,它在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上运行,虽然相对于UNIX这一类大型数据库系统来说在稳定性和其他性能方面略有不足,但它更易于管理应用、有良好的网络接口、便于与微软公司的其它开发工具集成、客户端能够与服务器充分交互。

开发工具可以选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它能够比较容易地实现用户需求,有强有力的数据库开发组件,开发者可以对任何支持ODBC的数据库进行操作,其中的ASP组件提供了处理数据和产生有用信息的功能。

5结语

网络教学与管理系统设计的关键在于教学信息的规划和教学资源的配置,要想使系统充分发挥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使教学资源真正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就要注重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用和管理工作,注重网上教学过程的安排、实施和评价工作,注重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和总结工作。

4.教学系统设计 篇四

1、设计的含义 设计是为了构想和实现某种实际效用的新事物而进行的探究活动,这是一个由目标指引的过程,该过程的目的就是要创造某种新东西。

2、设计的活动特征(1)设计活动具有普遍性,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认识活动;(2)是一种后理性认识活动,是实践活动的方案、蓝图;(3)设计者是主体,客体是“理论”本身;(4)是一种理论的应用活动。

3、设计的基本过程

4、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性和创造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一门连接学科。任何设计活动过程都包括设想和计划两个基本阶段 理论:由一系列的命题组成的,主要用以解释和说明事件为什么以它们所采取的方式产生和发展,命题则由与事件有关的概念及其互相之间的关系构成。理论可分为规定性理论和描述性理论。描述性理论: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可用“条件-结果”来表示。规定性理论:以描述性理论揭示的客观规律为依据,关注达到理想结果所采用的最优策略与方法,可用“条件-策略”来表示。梅瑞儿认为所有教学系统设计理论都是由三个要素组成:一个是关于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描述性理论,一个是关于促进这种学习的教学策略的描述性理论和一个关于把学习结果和策略联系起来的规定性理论。教学系统设计的规定性理论是最主要的,也是研究教学系统设计的主要目地。几种主要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加涅的“九五矩阵”教学系统设论、瑞格卢斯等人的精细加工理论(ET)、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CDT)和教学处理理论(ITT)、史密斯和雷根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等,郑永柏的教学处方理论。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核心思想:为学习设计教学,认为教学应该考虑影响学习的全部因素,即学习的条件。加涅提出了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九段教学模式的九个步骤:引起注意;简述教学目标;刺激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发学习行为;提供反馈;评价体现;促进记忆与迁移 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外部刺激——接收器——感觉登记——工作记忆——长时记忆——反应发生器——反应器——外部环境。其中,工作记忆可以直接指向反应发生器,且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之间有相互作用。信息加工模型:加工系或操作系统+执行控制系统+预期系统 执行控制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1)对感觉系统调节,使之选择适当的信息予以注意;(2)指导工作记忆中的信息加工方式的选择(3)对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中表征形式的选择;(4)对长时记忆中的知识提取线索的选择;(5)对解决任务的计划的执行予以监督。加工系统主要由信息的接收器、感觉登记器,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组成。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种类型: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细化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瑞格卢斯,该理论的基础是认知学习理论。瑞格卢斯认为,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就是“教学科学”;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规定性的教学理论;他还提出了建立关于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知识库的构想。他把教学理论变量分为教学条件、教学策略和教学结果,并进一步把教学策略细分为:教学组织c、教学管理和教学传输策略 教学媒体选择的四个基本依据:① 依据教学目标②依据教学内容③依据学习者特征④依据教学条件 教学组织策略进一步可分成:宏策略和微策略两类。宏策略教学组织的原则是要揭示学科知识内容中的结构性关系,也就是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联系;微策略则强调按单一主题组织教学,其策略部件包括定义、例题和练习等。实际教学中,宏策略是从全局来考虑学科知识内容的整体性以及其中各个部分之间的相关性;微策略则为如何教特定的学科内容提供处方,他考虑的是一个个概念或原理的具体教学方法。细化理论的内容:“一二四七”。一个目标:是指ET的全部内容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标——按照认知理论实现对教学内容最合理而有效的组织。两个过程:是指ET主要通过两个设计过程来实现上述目标,这两个设计过程一是概要设计,二是一系列细化等级设计。四个环节:是指为保证细化过程的一致性和系统性。这四个环节是选择、定序、综合、总结。七种策略:是指为保证细化过程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必须在细化过程中适当运用的有关教学内容组织的七种宏策略:宏策略1用于确定课程内容的细化顺序。宏策略2用于确定每一堂课的内容顺序。宏策略3用于确定总结的内容及总结的方式。宏策略4用于确定综合的内容及综合的方式。宏策略5用于建立当前所学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间的联系,宏策略6用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认知策略。宏策略7用于实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控制。

(三)梅瑞尔成分显示理论 梅瑞儿首先了有关知识的描述性理论,认为知识由行为水平和内容类型构成了两维分类。行为维度是:记忆、运用、发现;内容维度是:事实、概念、过程、原理。该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通过一个“目标——内容“二维模型来说明。横轴代表教学内容类型四种。纵轴代表教学目标等级,由低到高依次分为记忆、运用和发现三级。图中显示出每一种教学活动成分和学生应达到的能力要求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正是成分显示理论的由来。细化理论与成分理论之间的关系:瑞格卢斯等人的细化理论与梅瑞儿的成显示是理论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前者是关于教学内容的宏观展开,他揭示学科内容结构性关系,可用来指导学科知识内容的组织和知识点顺序的安排;后者则考虑教学组织的微策略,即能提供微观水平的教学处方——给出每个概念或原理的具体教学方法。一种教学处理一旦设计完成并形式化以后,就能重复运用于相同类型知识和技能的教学。ITT把知识分为三种:实体、活动和过程。

(四)史密斯雷-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学习结果包括:陈述性知识、概念、规则、问题解决、任职策略、态度和心因动作技能 教学过程一般都包括四个阶段:导入阶段、主体部分、结论部分和评定阶段。15个教学事件:引起注意;建立教学目标;唤起兴趣和动机;课的概述。回忆先前学过的知识;处理信息和例子;集中注意;运用学习策略;练习;评价反馈。总结和复习;知识迁移;进一步激励和完成教学。评定作业;评价反馈和完成教学。

(五)郑永柏教学处方理论主要包括六个基本概念、一个理论框架,三条基本原理和两个关于教学设计的知识库。六个基本概念是:教学条件、教学结果、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处理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处方。两个知识库:规定性教学内容处理模式库和规定性教学模式库。三条基本原理:原理1认为,有不同的条件、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果。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了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原理2认为,对教学条件和教学结果分析得越详细,并对存在的问题都进行教学处理理,则教学越有效。原理3认为,教学条件、教学结果和教学方法是不断发展的,要不断探索适合新情况的教学处方,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处方知识库。一般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都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学习者、目标、策略、评价。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包含三个要点:(1)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是对教学系统设计实践的再现(2)他是理论性的,代表着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内容(3)他是简约的形式,是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简约形式。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的功能:(1)作为相互交流的有效手段(2)作为管理教学系统设计活动的指南(3)作为设计过程决策的依据。

(一)ID1和ID2的划分原则 第一代ID模式的主要标志是:在学习理论方面它是以行为主义联结学习(即刺激-反应)为其理论指导,第二代ID模式的主要标志则是以认知学习理论(尤其是奥苏贝尔的认知学习理论)为其主要的理论基础。统论,在ID1与ID2的四种理论基础中,除学习理论不一样外,其他三种(教学理论、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差别不大。第一代教学设计的代表性模式:肯普模式。四个基本要素: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教学评价。三个主要问题:(1)学生必须学到什么(2)为达到预期的目标应如何教学(3)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十个教学环节:(1)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地(2)选择课题与任务(3)分析学习者特征(4)分析学科内容(5)阐明教学目标(6)实施教学活动(7)利用教学资源(8)提供辅助性服务(9)进行教学评价(10)预测学生的准备情况 ID2的代表性模式——史密斯-雷根式 瑞格卢斯的四种教学策略是:教学组织策略、教学传递策略、教学管理策略、激发学生动机的策略。描述性理论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规定性理论是以描述性理论揭示的客观规律为依据,关注达到理想结果所采用的最优策略与方法。教学系统设计归纳为三个层次:(1)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2)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3)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也称为传统教学系统设计,主要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设计的焦点在“教学”上,强调教师的的主导作用,强调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精细严密地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该模式包含学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以及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等诸多因素。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以上)。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斯滕博格认知结构有三种成分组成: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凯斯认知发展机制个体心理区域分成储存空间和操作空间。.关于认识发展的阶段每一个体在不同领域的认知表现具有很大的差异,表现为个体认知的非协调性发展。关于个体认知发展的条件 现代认知心理学更强调教育和训练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认为有促进作用。元认知三成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的特征及其培养 学习者起点水平分析:预备能力的分析.测题、目标技能的分析、学习态度分析.态度量表问卷调、观察、会谈等 三个主要认知结构变量:(1)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2)是指认知结构的可分辨性(3)认知结构的稳固性 原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的三种关系

1、类属关系(新观念在下)

2、总括关系(新观念在上)

3、并列组合关系(两者具有某种共同或相关属性时)威特金关于认知方式:场依存性和场独立 格雷戈克将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分为具体—序列、具体—随机、抽象—序列和抽象—随机四种类型。

学习风格的情意因素

1、内控和外控

2、正常焦虑和过敏性焦虑 内部控制:相信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及其结果是由自身具有的内部因素决定的,自己的能力和所做的努力能控制事态的发展。外部控制:认为自己受命运、运气、机遇和他人的控制,是这些外部的,且难以预料的因素主宰着自己的行为结果。

几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1)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2)奥苏贝尔认为学习者的动机可以从三个内驱力来解释: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模型——ARCS模型 A即注意力(Attention),R即关联性(Relevance),C即自信心(Confidence),S即满足感(Satisfaction也就是说,教学设计者应从注意力、关联性、自信心和满足感等四个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人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强;(2)注重教学效率;(3)实践经验丰富;(4)自律性和独立性强;(5)参与教学决策。学习需要分析其核心是发现问题,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教学中是否存在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分析存在问题的性质,以判断教学系统设计是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合适途径;三是分析现有的资源及约束条件,以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

进行学习者需要分析时,要特别注意:(1)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需要,更不是对教学过程、手段的具体需要。(2)获得的数据必须真实、可靠的反映学习者和有关人员的情况,它包括现在和将来应该达到的状况,切忌仅凭主观想象或感觉来处理学习需要问题(3)注意协调参加学习需要分析的所有合作者的价值观念,以取得对期望值和差距尽可能接近的看法。(4)要以学习行为结果来描述差距,而不是用过程,要避免用方法或手段找问题,避免确定问题之前就急于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5)学习需要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所以在实践中要经常对学习需要的有效性提出疑问和进行检验。分析学习需要的基本步骤:(1)规划:包括确定分析对象,选择分析方法,确定收集数据的技术,选择参与学习需要分析的人员(2)收集数据(3)分析数据(4)写出分析报告 学习需要分析的基本方法:(1)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2)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解决问题可行性分析: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设计课题的认证、阐明总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

布鲁姆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等三大领域。

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辛普森动作技能(感知、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和创新)

克拉斯伍情感学习领域(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和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言语信息:作为一类学习结果,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能记忆诸如事物的名称、符号。地点、时间和定义。对事物的描述等具体的事实,能够在需要时将这些事实陈述出来。智力技能:作为一类学习结果,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了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国内教学目标的研究:认知领域学习水平分类,记忆;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创见..2、动作技能领域学习水平分类,模仿;对模仿的理解;动作组合协调;动作评价;新动作的创见..3、情感领域学习水平分类,接受;思考;兴趣;热爱;品格形成

ABCD模式:A„对象:阐明教学对象B„行为: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C„条件: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D„标准: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

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整体性.灵活性.层次性.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应包括三个基本要素:(1)行为:说明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能做什么,以便教师能观察学习者的行为变化,了解目标是否达到。(2)条件:说明学习者表现学习行为时所处的环境、条件因素。(3)标准:指出合格行为的最低标准。教学目标具体编写方法: 对象的表述、行为的表述、条件的表述、标准的表述、基本部分与选择部分

微观层次的教学设计中,单元的选择与设计涉及三方面:范围、重点和序列。重点是确定内容的关键成分。教学内容编排:对已选定的学习任务进行组织编排,使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

几种有影响的教学内容组织编排理论:① 布鲁纳的螺旋式 ②加涅的直线编排教学理论;③奥苏贝尔的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原则;④梅里尔等人的最短路径序列。

教材编排的原则:

1、有整体到部分,有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

2、确保从已知到未知

3、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排列

4、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

内容分析法分为: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和使用卡片法、解释结构模型法

归类分析法:主要是研究对有关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旨在鉴别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需学习的知识点。

图解分析法:是一种直观形式揭示教学内容要素及其相关联系的内容分析方法,用于对知识类教学内容的分析。

层次分析法:是用来揭示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从属技能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

信息加工分析法:是将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的一种内容分析法。

解释结构模型法:是用于分析和揭示复杂关系结构的有效方法,它可将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复杂、零乱关系分解成清晰的多级阶梯的结构形式。

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训练和实践法、合作学习法、示范模仿发、强化法

一般认为,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来选择教学方法。

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方法选择程序的七大步骤:

第一步:决定选择有学生独立地学习该课题还是选择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教材的方法。第二步:决定选择再现法还是选择探索发。第三步:决定选择归纳的教学法还是演绎的教学法。第四步:决定关于口述法、直观法和实际操作法三者如何结合的问题。第五部:决定关于激发学习活动的方法选择问题。第六步:决定关于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选择问题。第七步:认真考虑所选择的各种方法相结合时的不同方案。

所谓教学媒体,就是指直接加入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传输信息的手段。

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原则:目标控制原则、内容符合原则、对象适应原则、教学条件适应原则

教学媒体选择的方法

算法式、矩阵式、流程式 教学材料设计的心理学依据:

1、注意 选择性;新颖性;简洁性;适中性;期望性

2、知觉 整体性;相对性;对比性

3、记忆 组快性;有限性;

4、概念形成 掌握学习教学策略:由布鲁姆等人提出,志在把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个别需要和学习特征结合起来,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掌握所教内容并达到预期教学目的的教学策略 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系统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

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条件:(1)教师起呈现者、教授者和解释者的作用;(2)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教师直接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概念和原理;(3)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策略;(4)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观念和信息;(5)个人的原有的只是结构式决定新学习材料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够很好地获得并保持最重要的因素;(6)学习材料必须加以组织以便于同化;

(7)需要预先准备的先行组织者。

主要步骤:

1、学生定向 教师向学生详细说明教学目标或课题,是学生了解掌握的界定标准,如何做才叫掌握

2、学习方法指导

3、实施教学

情境—陶冶教学策略:亦称暗示教学策略,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家罗扎诺夫首创,主要通过创设某种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但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在学习中通过与他人的充分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能力,以达到陶冶个性和培养人人格的目的,因此此法主要运用于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亦应用于英语教学等认知了领域)。

步骤:

1、创设情境

2、自主活动

3、总结转化

示范-模仿教学策略:主要用于动作技能类的教学内容。步骤:动作定向——参与性联系——自主练习——技能的迁移。教学评价的种类

1、按评价基准不同,教学评价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自身评价

2、按评价的功能不同,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3、按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相对评价:优点:可以了解学生的总体表现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群体学生成绩的优劣。

缺点:基准会随着群体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而易使评价标准偏离教学目标,不能充分反映教学上的优缺点和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绝对评价:优点:评价标准比较客观,如果使用恰当,可以是每个被评价者都能看到自己与客观标准之间的差距,以便不断向标准靠近;教学部门通过这种评价可以直接鉴别各项教育目标的完成情况,明确今后的工作重点。

缺点:在制定和掌握评价标准时,容易受评价者的原有经验和主观意愿的影响,也不易分析出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自身评价:优点:尊重个性特点,照顾个别差异,通过对个体内部的各个方面进行纵横比较,判断其学习的现状和趋势。缺点:由于被评价者没有经过和具有相同条件的其他同学进行比较,难以判定他的实际水平和差距,鼓励功能不明显。在实际中常把自身评价和相对评价结合。

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2)是一门设计学科(2)教学系统设计(3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4)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规定性理论科学 教学系统设计成果的评价指标 1.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指标:

1、与教师因素有关的指标,教学能力相关;教学方法相关;教学内容相关

2、与学生因素有关的指标

2.教学材料的评价指标:教育性 科学性 技术性 艺术性 经济性

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

(一)制定评价计划

1、确定评价目标、指标体系和标准

2、确定收集资料的类型和方法及处理统计数据的技术手段

3、选择被试并阐明使用成果的背景条件

(二)试用设计成果和收集资料

(三)归纳和分析资料

(四)报告评价结果

教学媒体选择工作程序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在确定教学目标和知识点的基础上,首先确定媒体使用目标;创设情境、引发动机;反映事实、显示过程;示范演示,验证原理;提供练习,训练技能等。第二、媒体类型的选择 可借助媒体选择的原则和方法进行。第三、媒体内容的选择 媒体内容是指把教学信息转化为对学习者的感官产生刺激的符号成分。具体包括:画面资料、画面组合序列、教师的活动、语言的运用、刺激的强度等内容。媒体内容选择可通过选编、修改、新制三种途径进行。教学目标的功能:(1)提供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2)教学目标描述具体的行为表现,能为教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3)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4)帮助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的过程。教学评价功能:(1)诊断功能: 判断教学各方面的成效和缺陷、矛盾和问题。

(2)激励功能:促进和强化。(3)调控功能:根据反馈信息进行调控。

(4)教学功能:促进教学和学习。(5)导向功能:评价目标是评价者努力的方向

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已形成的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和促进目前尚未成熟的、处于最近发展区地心理机能。教师应该完成的三项任务:估、学习活动的选择、提供教学支持以帮助学习者成功的通过最近发展区。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原则: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即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②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③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④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⑤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⑥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正确的“意义建构”的做法是:在进行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意义建构。

自主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着眼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学”。自主学习策略的主线是——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自主学习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支架式教学策略“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学策略的步骤:(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

2、抛锚式教学策略:由文特尔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开发。此教学策略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抛锚式教学策略的步骤:(1)创设情境——是学生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3)自主学习——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随机进入教学策略

随机进入教学的基本思想源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分支——认知弹性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这种理论的宗旨是要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随机进入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呈现基本情境 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2)随机进入学习依据学生“随机进入”学习所选择的内容,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不同侧面特性相关联的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

4、启发式 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为例,孔子创造的“启发式教学”就是一个光辉的范例。他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体现在八个字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上海的顾拎沉博士针对数学教学提出的“诱导一尝试一归纳一变式一回授一调节”的教学策略。

5、自我反馈教学策略 6基于 Internet的探究式学习策略 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学习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完整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包括了以下八个阶段:需求分析、课件需求说明书编写、课件结构设计、学习环境设计、脚本编写、课件开发、与网络教学支撑系统集成与测试、评价和修改。

(1)需求分析。就是对网络课程的内容、用途、使用对象、课件类型、应用环境等各方面的条件进行分析,确保课程开发的目标和规模,并据此制定课程开发计划。①学习者分析。结合网络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对学习者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进行分析。②课程教学大纲分析。教学大纲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课程的内容、体系和范围,它规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的实质性内容,是编写课件的直接依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常用的协作学习策略有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和伙伴等5种,而实际教学往往包含多种。以学为主的ID误区:忽视教学目标分析;忽视教师指导作用;忽视自主学习设计;忽视教学结构设计。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伙伴”等五种。威尔森归纳的建构主义的三种学习环境:①计算机微观世界:②教室基础的学习环境;③开放的、虚拟的学习环境。自主学习能力包括: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获取有关信息和资源的能力;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源的能力。学习者的协作三阶段:分组、进行学习、最后评价 乔纳森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六部分: 问题(包括疑问、项目、个案);②相关的个案或实例;③信息资源;④认知工具;⑤绘画与协作工具;⑥社会/背景支持。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原则:①造仿真世界的环境,运用与学习相关的情景;②重于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方法;③师成为教练和策略分析者;④调概念之间的关系,提供多种表示和观点;⑤学目标应该协商而不是加强;⑥估应该成为自我分析的工具;⑦供工具和环境帮助学生阐释世界的多种观点;⑧学活动应该由学生自我控制和协调。研究性学习:广义上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狭义的之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它的特点有:注重学习的实践性;专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习过程的感受和体验; 研究性学习的特征:①贯彻人类认识论的完整过程,真正实现教学中知行的统一。②以自然界或社会中的真实问题作为研究的专题。③注重学习的实践性。④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⑤强调学习的自主性⑥强调学习的开放性 研究型学习实施分为三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完成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步骤

1、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

3、解决问题

4、成果展示与评价

5、总结与提高 以学为主得教学设计特点:①重视对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学习过程及学习者的进步评价;②强调基于真实任务的背景驱动的评价;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③重视高层次学习目标的评价。网络教学评价的特点:①注重过程性评价强调对网络教学的过程进行实施的监控;对运用教育技术实施智能教学以及对利用探索、发现、竞争、协作、角色扮演等一系列策略教学的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②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自控性、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③评价对象广泛,不仅仅对传统教学系统四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媒体进行评价,还对学习支持和服务系统进行综合评价;④实现网络教学评价系统与网络教学支撑系统的无缝结合,利用支撑系统的教学活动记录功能搜集评价信息,实现对网络教学的动态评价和动态调控;⑤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缩短了评价的周期,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以便于及时调整教育学,而且降低了学校管理部门对学生教师进行评价的技术要求,降低了费用;⑥网络教学的评价模型依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对不同的评价对象采取不同类别的评价,因而需要制定适于网络教学评价的评价指标和要素,对学习和教学过程与效果进行充分的评价,以促进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网络教学的评价要素:宏观和微观两方面 包括对学习者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学内容的评价以及对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评价。教学媒体选择的程序

教学媒体选择工作程序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在确定教学目标和知识点的基础上,首先确定媒体使用目标;创设情境、引发动机;反映事实、显示过程;示范演示,验证原理;提供练习,训练技能等。第二、媒体类型的选择 可借助媒体选择的原则和方法进行。第三、媒体内容的选择 媒体内容是指把教学信息转化为对学习者的感官产生刺激的符号成分。具体包括:画面资料、画面组合序列、教师的活动、语言的运用、刺激的强度等内容。媒体内容选择可通过选编、修改、新制三种途径进行。

据,包括说明和实施要求。③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析。是为了确定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序列。(2)课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编写。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设计目标、需求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运行环境分析)、采用的网络课件模式分析、网络课件结构设计(内容结构图、功能结构图、数据流程图)、网络课件学习环境设计(界面设计、学习资源设计、学习工具设计、导航系统设计)等。

(3)网络课件的结构设计。①知识点的组织。对课件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策略性地组织,可以分为纵深型和平面型。②诊断测试与学习控制。是为了判定学生的准备知识是否满足新知识学习的需要和找出学生犯错误的原因而设计的教学环节。一般通过一个测试来实现,包括设计出能发现问题的提问(或测试题目)和对诊断结果的处理两个方面。诊断结果是各种可预期的问题或原因,通过教学控制转移到相应的补救材料或措施。诊断测试一般安排在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之前或用于检测学习者对教学内容掌握的程度。(4)网络课件的学习环境设计。①界面设计。A、界面内容的设计。包括屏幕版面设计、显示次序设计、颜色搭配设计、字体形象设计、修饰美化设计。B、界面设计的规则。包括:屏幕显示要使观察者达到较大的注意范围;界面设计要注重感知效果;屏幕上显示的内容要符合记忆策略。②学习环境设计。A、设计异步讨论的主题。讨论问题要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讨论空间。B、设计同步讨论的主题。设计话题应该有一定的密集性,不能够过于分散。C、设计课程答疑库。D、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源。(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以良好结构的方式组织学习资源、丰富的信息量、丰富的表现形态、良好的多样性、资源之间有相对独立性和可重用性、有一定的涵盖面。)E、设计测验试题。遵循的原则:(网络题库要遵循经典测量理论的指导;试题组织与编写必须以学科的知识点结构为依据;试题分布结构要均衡,核心属性有知识点、难度和认知分类;试题内容要科学,无歧义,符合客观实际。)③教学策略的设计。(抛锚策略、认知学徒策略、十字交叉形策略、建模策略、教练策略、支架淡出策略、合作学习策略、小组评价策略、反思策略)(5)网络课件脚本编写。①脚本的内容。包括:本帧的教学目标;本帧包含的知识元素内容及知识点的认知分类;如果本帧有对学习者特征分析,应给出如何分析的内容;本帧采用的教学策略;本帧采用的教学评价方法;除文字外还采用了哪几种媒体;每一种媒体的具体内容及呈现方式等;备注栏用于说明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②网络课件脚本的类型。包括文字脚本和制作脚本。文字脚本包括:使用对象与使用方式的说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描述;网络课件的总体结构;知识单元的教学结构。制作脚本也称B类脚本,包含着学习者将要在计算机的屏幕看到的细节。③脚本编写要求。应遵循的原则:明确教学目的和各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学习理论的应用;应考虑计算机的输出和显示能力;使用的格式应规范。

(6)网络课件开发。包括四个环节:①多媒体素材的准备。(文本、图像、动画、音频、视频)②交互功能的编程。③导航和关键字链接的制作。④课件集成。

5.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篇五

授课人 :刘佩红

课题:

第二章 第四节

生态系统

课时:

1课时

时间(9月8日至9月9日)教学目的:(知识)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力)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增强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

1增强爱护动物和保护动物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2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人类必须保护生态系统。教学方法:

“自学引导”式教学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1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有那些?

讲授新课

1创设情景,质疑导入新课

如:同学们,当你置身于一片森林中,你会看到些什么?(展示课件:1森林2树3花草4动物5生物与环境)学生据图片回答并分析得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引出课题。2教师口述本课目标1 3让学生找出生态系统概念并能背诵

4(展示课件)让学生判断是否是生态系统,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5(展示课件)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类型 6教师口述目标2 教师: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什么组成的?(展示课件并讨论书中23页1、2、3题 学生:讨论并交流

1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吃与被吃关系。

2腐烂的树桩会消失。

3生态系统中植物扮演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 教师;点拨并展示课件:(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图中除了生物部分,还有那些因素影响生物的生存? 学生: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

教师:让学生总结生态系统组成,并完成书中练习题1,教师给于表扬

展示课件让学生归纳食物链的概念并讨论书中1、2题 学生:讨论交流

1食物链有9条,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鹰、鼠、青蛙的数量发生变化┈

教师:点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事物网流动的。7教师口述目标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师:(展示课件)草原上,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兔的数量会不会无

限制地增加?自学教材26页回答

学生:不会,因为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时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教师:(展示课件)环境受到污染水中生物会发生什么变化?讨论书中27

页1、2题 学生:讨论并交流 1会中毒

2因为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所以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

越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教师:(展示课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例子如:日本的‘水俣病

让学生举例,并完成书中练习题2、3 学生:举例并交流(略)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收获总结本课内容,教师进行德育教育

为了使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变好,我们每个人必须爱护生物,保护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五:课堂练习

1生态系统指在一定地域内,()与()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2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是()关系

3下列表示正确的捕食食物链的是

()

A 昆虫→蛙→蛇 B 青草→昆虫→蛙→真菌 C 青草→昆虫→蛙→蛇 D 太阳→草→昆虫→蛙 六:布置作业:

练习册1、2题

板书设计: 第四节 生态系统一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二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 动物————-消费者

细菌和真菌——分解者 植物————-生产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三 食物链和食物网

6.教学系统设计全 篇六

教学系统包含了教师、学生(均为人员要素)、教材(教学信息要素)和教学媒体(物质要素)等四个基本的构成性要素。

教学设计的系统特征:保持动态稳定性和开发性是系统的本质特征。

ID1和ID2:ID1主要标志是:在教学理论方面它是以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做其理论基础;ID2的主要标志是: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其主要的理论基础。Id1和id2的理论基础:系统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的理论);id3的理论基础:系统论和建构主义理论。

教学系统设计的不同层次:以“产品”为中心的、以“课堂”为中心的、以“系统”为中心的。

学习者的起点水平分析:预备能力分析、目标技能的分析、学习态度分析(常用方法:态度量表、观察、会谈等)

几种有影响的教学内容组织编排理论:1)布鲁纳提出的螺旋式编排教学内容的主张;2)加涅提出的直线编排教学内容的主张;3)奥苏尔提出的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4)梅里尔等人提出最短路径序列 内容分析方法: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使用卡片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法

教学媒体的共性:固定性、扩散性、重复性、组合性、工具性、能动性;

个别特性:a表现力、重现力、接触面、参与性、受控性

教学媒体的选择的原则:目标控制原则、内容符合原则、对象适应原则、条件原则

教学媒体的选择的方法、类型:算法式、矩阵式、流程图、问题表

教学媒体的选择的程序:明确对媒体的要求、采用合适的选择模式、做出最优选择、阐明媒体的运用设想 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激励、调控、教学

教学评价的种类:a按评价基准不同: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自身评价;b根据评价的功能不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c按评价分析方法:定性和定量;d按评价内容:过程和结果。

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整体性、指导性、科学性 编写教学目标基本方法:对象的描述、行为的描述、条件的描述、标准的描述、基本部分与选择部分、内外结合的表述

多媒体教学软件类型:课堂演示型、学生自主学习型、模拟实验型、训练复习型、教学有戏型、资料工具型。网络课程设计原则:个性化、合作化、多媒体化、交互性、开放性

教学材料设计的心理学依据:注意、知觉、记忆、概念形成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包括: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先行组织者教学理论、动机理论;

实现有意义学习有两种途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学习按照其效果可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先行组织者包括:上位组织者、下位组织者、并列组织者

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1)支架式教学策略(2)抛锚式教学策略(3)随即进入式教学策略(4)启发式教学策略(5)自我反馈教学策略(6)基于internet的探索式学习策略

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伙伴

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训练和实践法

5、合作学习法、示范模仿法、强化法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研究中易出现的几种偏向:(1)忽视教学目标分析(2)忽视教师指导作用(3)忽视自主学习设计(4)忽视教学结构设计

基于web的学习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1)定义学习领域(2)定义学习者特征(3)教学策略设计(4)学习资源、认知工具设计(5)教学模式设计(6)教学情境设计(7)评价与修改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名词解释: 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系统方法:就是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要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成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综合考虑。

史密斯雷根模式策略包括以下三种:教学组织策略:有关教学内容应按何种方式组织、次序应如何安排以及具体教学活动应如何安排的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为实现教学内容由教师向学生的有效传递,应仔细考虑教学媒体的选用和教学的交互方式。传递策略就是有关教学媒体的选择、使用以及如何分组的策略。教学资源管理策略:在上面两种策略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如何对教学资源进行设计与分配的策略。学习风格: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作出反应这两个方面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征;或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

学习需要是指在某一特定情况下,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态与所期望达到的状态或应该达到的状态之间的状态。教学内容: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学媒体:是指直接加入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传输信息的手段。教学媒体的选择:是指在一定的教学要求和条件下,选出一种或一组适宜可行的教学媒体。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

多媒体教学软件: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应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可

用来存贮、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并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的教学媒体。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一种场所,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任务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核心,是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生活中选择和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学习文件夹:是由教师和学生搜集的、主要用于存放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的各类学习成果,可以是一学年的,也可以是一学期的。这些学习记录按照一定的顺序形成文档,用于学习者对学习的回顾、自我评价及其他形式的外部评价。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简答:

编写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行为、条件、标准;1)abcd模式:a对象b行为c条件d标准(注意:a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习者而非教师;b需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非过程手段来描述;c其行为的动词时具体的而非抽象的)

基本方法:对象的描述、行为的描述、条件的描述、标准的描述、基本部分与选择部分、内外结合的表述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者,要求老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

教学系统设计的本质:教学系统设计活动是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应用活动,这就

决定了设计活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理论性活动,但理论的应用又有超常应用,因而设计活动又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评价的特点:(1)重视对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学习过程及学习者的进步的评价;(2)强调基于真实任务的背景驱动的评价;(3)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4)重视高层次学习目标的评价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原则:(1)以问题的核心驱动学习,问题可以是项目、案例、或实际生活中的矛盾。(2)强调以学生为中心(3)强调“情境”对于意义建构的主要作用(4)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5)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6)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7)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步骤:(1)需要分析(2)教学目标分析(3)情境创设(4)信息资源设计(5)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6)协作式教学策略的设计(7)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形式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个人的评价)(8)教学结构设计 网络课程评价标准:a教学指标项:教学适应性、认知规律性、结构合理性、生动趣味性、科学先进性、思想正确性、教学交互性、评价反馈性、文字与图表、音频视频素材。b软件指标项:(运行软件(评估安装程序和教学软件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软件性能(评估电子教材或课件作为教学软件其功能划分是否明确合理、各功能正确无误、响应速度是否较快)、软件容错性(评估软件对错误输入和错误操作的容忍性))用户指导、操作使用性、求助与管理、性价比、开放扩展性。C媒体指标项:界面设计、素材质量、媒体选择、媒体优势、教学设计、检索书签功能、智能性、媒体辅助功能。D附加分:附加分 以教为主教学设计优缺点:优点: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过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缺点: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这是因为ID1模式在学习理论方面的基础是行为主义。这种ID模式长期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只研究外显行为,反对研究意识和内部心理过程。他们把个体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即所谓“刺激-反应系统”,学习的起因被弱无能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但是他们不关心刺激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因此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从而也就控制和预测学习效果。这就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根据这种观点,人类学习过程被解释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只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外界刺激,即理解和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优缺点:优点: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相应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前者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通过各种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后者则是为学生主动建构创设必要的环境和条件。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作型人才的培养。缺点: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的“学”在相应的以学为主教学设计中往往忽视教师的主导或指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另外,由于忽视教师指导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多媒体软件的特点:图文声像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友好的交互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ID1的代表模式-“肯普模式”:特点: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强调四个基本要素(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教学评价),需要解决三个主要问题(学生必须学到什么?为达目标如何教学?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适当安排十个教学环节(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的目的,为此应先了解教学条件;选择课题与任务;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科内容;阐明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活动;利用教学资源;提供辅助性服务;进行教学评价;预测学生的准备情况;备注:实施教学活动是在教室主讲或其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由师生共同完成的,其他是教师自己完成的)

ID2教学模式代表-“史密斯-雷根模式”:该模式较好地实现了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结合,较充分地体现了“联结-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

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2)动作技能领域:a辛普森:感知-准备-有指导的反应-发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b哈罗:感知能力-体力-技能动作-有意交流c基布勒:全身运动-细微协调运动-非语言表达-言语行为3)情感学习领域: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系统性格化

情感领域学习目标的编写:1)把虚席者的具体言行看成是思想意识的外在表现,然后通过学习者的言行表现来间接推断学习目标是否达到2)采用类似内外结合的表述方法

分析教学内容的意义:工作以总的教学目标为基础,旨在规定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揭示教学内容各组成的联系,以保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内容效度

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特点:1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结构情况灵活选择“发现式”或“传递式—接受”教学分支;2在“传递—接受”教学过程中次啊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同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传递—接受”策略作为补充,以达

到更加的教学效果;3在“发现式”教学过程中也可充分希叟“传递—接受”教学的长处;4便于考虑情感因素的影响:在“情境创设”框或“选择与设计教学”框中,可通过适当创设的情境或呈现媒体来激发学习者的动机;而在“学习效果评价”环节或根据行程性评价结果所做的“教学修改”环节中,则可通过讲评、小结、鼓励和表扬等手段促进学习者三种内驱力的形成与发展。

建构主义思想产生的心理学基础: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同化和异化。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2)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观”和“最近发展区”理论:观点: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已形成的心理机制,而在于激发和促进目前尚未成熟的、处于最近发展区的心理机能。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观点:知识是由概念、命题、基本原理和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组成的,这就是知识的结构。论述题:

教学组织形式:1)集体授课(T-SS)(教师讲授、广播、电视演讲、面授与媒体结合,在一定实践内向一组学生单项传递教学信息)优点:a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形式,师生易接受;b教师熟悉,容易备课;c能在规定实践内呈现较多信息;d有规模效益;e教师能随时调整目标内容和节奏;f有利于树立教师的权威形象。缺点:a教师管理教学互动精确度较低,有难以达到预期效果;b学习者处于被动状态,注意力不易集中;c不能照顾个别差异;d难以获得深入反馈信息;e不宜传授动作技能,高级认知和情感目标。应用范围:a导入新课题的目标要求,为学生指明方向;b介绍背景知识或先决知识;c系统讲解课题范围内的观点、材料;d介绍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e专家读讲、录像等资源。注意:a目前应用最多的,说明性、介绍性内容应用集体授课;b叫死不应该处处监督学生,教师力量不要过于强大,教师-学生到达和

谐关系;c教师作为领导者,不要放任学生,活跃不失严谨。拓展:因材施教:a多元智能(语言、数理逻辑、音乐、视觉、身体动觉、自知自省、交往交流、自然空间能打破好学生和坏学生);b体现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人人有才,人无全才,因材施教,人人成才。2)个别化学习(s)(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目标、教学、活力、教学资源、进度、时间、空间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控制)(认知、动作技能可用于个别化学习进行)优点:a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学习效益,减少差生;c培养学习者负责任的好习惯;d允许教师花更多时间去关注个别学生和小组相互作用;e适合成年人与在职学习。缺点:a缺少师生、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b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c不是对所有学习者都适用;d需要有丰富的设计,良好的教学资源,投入大;e需要有晚上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适用范围:a精心选择和准备学习的活动和各种不同内容不同媒体的资源;b安排学习活动,把教学内容划分较小的独立步子;c让学生表现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情况;d让学生李季知道每一步学习的结果;d教师尽可能多的与学生接触,诶与诊断、帮助、鼓励。3)小组相互作用:(s-s)(通过讨论、回答、交流、完成、项目等在师生、生生之间分享教学信息和经验)优点:a有利于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实现;b有利于提供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c;有利于高层次认识技能的学习;d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差异,给予及时帮助;e有利于教师教学过程的成就和缺陷,形成改进教学的意见。缺点:a组织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准备至关重要;b易受传统教学的影响;c整个过程不易控制;d教学进度不一控制(由于缺点不属于量的问题,不易改进,不适宜大范围推广)。使用要点:a小组人数不超过12人;b小组安排在教师向全班学生讲授后进行;c小组活动内容的选择;d教师可少量呈现教材;e教师必须做好组织和指导工作,要有充分准备;f小组相互作用活动方式尽可能多样化。备注:三种形式达到某种程度平衡,扬长避短,相互弥补,促进学习。我国常用的教学程序:a传递-接受程序b引导-发现程序c示范-模范程序d情境-陶冶程序

国外有影响的教学程序:a概念获得b先行组织者(是指在安排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而不是具体的人,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的抽象性和包摄性)c掌握学习d指导学习

教学论与教学设计的异同:相同:研究对象相同,是性质上低层次重复和名词概念的混合与歧义;不同:a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不同。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的本质与教学的一般规律;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学科性质上,教学论是研究教学本质与规律的理科性学科;教学设计是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设计与计划的应用性学科。b两门学科的理论基础不同。教学论要通过教学本质与规律认识来确定优化学习的教学条件与方法,即要以教学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来确定优化学习的条件与方法;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c总之,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一般规律的认识来去诶顶优化学习的教学条件与方法,即要联系实际,要用它来指导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所以这种理论是属于描述性的而非规定性的;教学设计本身并不去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的一般规律,它只是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与计划,即它是介于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和中间环节,是规定性的而不是描述性的。

反驳万能媒体理论:教学媒体是直接加入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传输信息的手段,传统媒体在教学中主要是发挥教学手段的作用,辅助教师传递教学的信息,现在多媒体计算机不在是单纯的教学手段,它还可以为学生创设多种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作为学生

认知和学习工具,培养学生能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不同教学媒体的特性不同,各种媒体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不存在对任何教学目标都最优的“超级媒体”,换句话说,没有一种媒体能对任何学习的目标和任何学习者发生最佳的相互作用。但是,对于某些具体的教学目标来说,还是存在某种媒体,其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媒体,并且每种媒体都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即有一套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固有法则,因此,就有了媒体选择的必要性和意义。

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原因: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它不是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重视学习的个,重视学生的学习中的体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评价中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重视师生交流。在形成性评价中,教师的职责是确定任务、收集资料、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渗透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共同评价。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就在于能够让学生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形成性评价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的反馈作用,包括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两方面的反馈作用。评价要能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反应学生学习的成就和潜能,要有助于学生发展自主学习,有助于自信心的简历和正确认识自己。同时,评价又可以正确反应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利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所以,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是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网络教学中分析学习者特征的重要性:学习者特征分析是运用适当的方法来确定学习者关于当前所学概念的缘由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识风格变量。原有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是却ing当前所学新概念、新知识的教学起点;分析学习者的认识结构变量就是为了据此判定对当前学习者使用何种教学方式(传递-接受,还是发现学习)。总之,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就是实

现个别化教学和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所以不论是在网络环境下,还是物理环境下,对于学习者特征的分析都是有必要的。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感知运行阶段(2-7岁)知觉的集中倾向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主义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多思维性、思维可逆性、反映事物转化过程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抽象思维、系统思维、具体逻辑推理能力。除了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外,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的阶段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儿童的认知具有不同的质的特点;二是各阶段之间并非跳跃的改变,二是连续中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三是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相当的;四是阶段间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照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建构主义学习特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汇总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

7.教学管理系统论文设计 篇七

1 系统结构设计

系统包括分区感应控制单元、教室分控传输分机以及教学楼总控显示主机三个层次,三者呈逐步递进,构成整个教学楼的照明节能控制管理系统,系统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在整个管理系统中每个教室有5个分区感应控制单元分别对教室进行分区域感应控制,每个分区感应控制单元将控制状态信息通过2.4 GHz的无线通信传输到教室分控传输分机,各个教室的分控传输分机通过两根总线的连接方式连接到教学楼总控显示主机,教学楼总控显示主机与各分控传输分机通过两根传输线采用脉冲发码的方式进行通信,同时提供给分控传输分机供电。

2 子系统结构设计

2.1 分区感应控制单元

教室内节电控制采用分区控制的形式进行改造,如图2所示,学生的位置平均划分为四个区域,讲台单独一个区域,每个区域屋顶上方放置一个分区感应模块。分区感应控制单元串联至原来灯具的回路,并采用市电转换而来的直流电源进行供电,减少了照明系统改造布线的麻烦。由于分区感应模块是串联至原照明回路的,原照明回路的开关并不移除,这样使得需要照明时可以由人手动打开开关,感应模块感应到人的存在则点亮响应区域的灯具;需要断电时则可以手动进行关闭,而当人离开忘记手动关灯时,系统则利用红外装置周期扫描人体信号,能够实现无人自动关灯自动断电,达到进一步节能的目的。

分区感应单元结构如图3所示,采用热释电红外感应器及光敏电阻分别对周围环境的红外源人员出入与光照变化进行感应,采集信号并进行数字化处理后送给单片机进行处理,单片机根据分析红外传感器和光传感器采集的信号做出照明电路的开启、关闭的判断从而控制照明电路的合理利用,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热释电红外感应器感应到区域人体信号存在后,通过单片机处理控制继电器开启灯具并延时,由于热释电红外感应器只能感应出有相对移动的人体,所以在延时时间的确定非常关键,延时过短容易造成灯具的误关闭,延时过长容易造成资源浪费。通过实验测量,在区域内只有一人的情况下,延时在7 min能够杜绝误关闭,区域内两人的情况下,延时在5 min能够杜绝误关闭。因此,系统将延时时间设定在4~5 min,能够保证教室人员全部离开后灯具继续点亮的时间不过长,并且在人员过于分散情况下,部分分区也会自动关灯,促使人员集中。该系统较好地解决了高校教室照明系统能耗大浪费多的问题,显著提高了电能的使用率。

在单片机在选型上没有采用传统的8051单片机,因为放置在天花板的分区感应模块需要体积较小,重量比较轻,经过比较选用了STC15L204EA。STC15F204EA单片机是一款超低价A/D转换单片机单片机,1个时钟/机器周期,高速、高可靠,8路10位高速A/D转换,内部高精度R/C时钟,功能够用,体积和价格是89C51的1 8左右,指令代码完全兼容8051单片机。

在达到控制灯具继电器开启断电的同时,单片机通过2.4 GHz无线收发模块将控制信号实时传输到教室分控传输分机上,以便于将分区控制状态汇总至总控模块。无限传输技术有Wi Fi,Bluetooth(蓝牙)和Zig Bee,但是综合考虑了诸如工作距离,功能,功耗,延迟以及干扰和安全性等问题,基于NRF24L01的无限传输模块在成本,接收灵敏度,传输速率,上电时间和功率消耗之间做到了很好的平衡。基于NRF24L01的2.4 GHz无线收发模块,具有速率高、体积小、性能稳定、价格低的优点,工作频率范围为2 400~25 125 MHz,功率最大均能达到20 d Bm左右,传输距离在240 m以内都能收到正确数据包,能够满足教室内的信号传输的要求。

2.2 教室分控传输分机

教室分控传输分机结构简单,系统结构见图4,通过基于NRF24L01的2.4 GHz无线收发模块完成本教室5个分区感应模块工作状态的收集,后通过单片机处理得到整个教室是否有灯具点亮的结果,最后将教室灯具的实时状态通过数据线传输到教学楼总控显示主机上。

分机中的电压及脉冲码处理电路如图5所示,能够完成将主机传输的两线高电平为20 V的供电电压通过HT7136转变为分机单片机所需3.6 V电压,电路同时完成对主机发来的高低电平脉冲码的预处理。

2.3教学楼总控显示主机

教学楼总控显示主机由单片机、分机状态显示阵列、时钟电路、USB接口电路及电源电路5个部分组成,结构如图6所示。

电源电路将电源适配器供给的24 V直流电转换成为给单片机供电的4.5 V直流电压并给分机提供高电平为20 V低电平为7 V的直流电压。单片机接收由分机发来的各分机状态信息码,处理后点亮或熄灭相应的分机状态显示灯,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分机状态显示灯阵列实时掌握整栋教学楼各个教室的灯具亮灭情况,出现特殊情况可予以及时处理。时钟电路及USB接口电路为附属功能电路,时钟电路包括时钟芯片SD2403API及时钟数码管FJS-8402A两部分电路,单片机采集时钟芯片的时间输出到时钟数码管显示当前系统时间,而通过USB接口电路可以将分机状态传输到计算机,通过计算机服务界面实时显示各分机状态。教学楼总控显示主机还具有巡检的功能,可以对分机发出巡检指令,逐一巡回检查各教室分机工作状态并返回状态值。

教学楼主机与教室分机之间采用所有分机并联至主机的两线连接方式,两线供电同时完成主机与各分机间通信的功能。由于采用分机并联方式,为了区别不同的分机,每个分机有惟一的识别码。主机与分机的通信方式采用了高低电平脉冲发码的方式进行,如图7所示,高电平为20 V,低电平为7 V。当不需要通信时,两线电压保持20 V不变,仅作为供电线;当需要通信时,会首先发送一个起始脉冲,起始脉冲的低电平宽度的不同代表不同的工作请求。起始脉冲过后就是要传输的码,图7中占空比为1 4的周期代表“0”码,占空比为3 4的周期代表“1”码,通过占空比的不同就可以得到需要发送和接收的信息。这种两线脉冲通信方式大大减少了整体的布线量。

3 结语

本文给出了教学楼照明节能整体控制管理系统方案,采用楼宇主机、教室分机及教室内分区控制三层管控方式,达到了充分的节能管理。详细阐述了整个节电控制系统的构成、各部分控制电路的具体结构及器件选型,对主机与分机间的有限脉冲通信方式和分机与感应控制单元间的无线通信模式进行了重点阐述,对感应控制单元的工作原理及延时具体数据进行了分析。

系统能够工作在手动开启、自动关闭模式,根据人员及光照度自动断电,层间基于2.4 GHz的无线通信及两线脉冲通信模式减少了布线铺设,使工程的施工更加容易,达到国家所提倡的节能减排。同时,在器件选型上采用性价比高的工程用芯片,系统实现了方便使用和节能管理的有机协调,较好地解决了节能照明产品“节电但不省钱”的问题,在实际使用中有效降低了学校教学楼照明运行费用,满足了“方便、实用、节能、经济”的要求。安装方便运行成本低,实现对校园照明进行科学高效的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为其他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教学楼照明系统管理方式存在的用电浪费比较严重的现象,利用热释电红外装置和无线传输技术构建了从教室分区到整个教学楼的层次化智能照明控制管理系统。系统能够实现无人自动关灯,并能将每个教室的实时照明情况传输到教学楼总控制室,实现了远程监控、统一管理,有效降低了高校教学楼照明运行能耗。

关键词:教学楼照明,智能控制,节能,照明控制系统

参考文献

[1]肖春华,张洪涛.基于GPRS与SMS技术教室LED节能系统[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4,33(5):75-79.

[2]刘智旸,陈华丽.教室照明节能控制系统的智能化和可视化设计[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4,4(2):102-105.

[3]魏立明,徐成波,林君.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4,31(2):74-76.

[4]张壹,张栩嘉,田焱,等.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12,20(4):131-133.

[5]吴永桥,金康进,施广林.基于单片机的节电照明控制系统[J].世界电子元器件,2004,22(4):47-49.

[6]张毅刚,彭喜元,董集成.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万柏坤,冯莉,明东.基于热释电红外信息的人体运动特征提取与识别[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12,10(3):250-251.

[8]段小汇,冯俊青.基于直接数字控制器的教室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J].电子世界,2012(23):106-107.

8.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篇八

1 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的基本目标

本着以人为本、实用为主的设计理念,我院实验中心基于JAVA技术及B/S模式的实验教学管理系统要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简化管理程序,实现人性化、动态化管理。管理人员只需事先将教师上课课表录入系统,其它的工作就可在此基础上自动进行,如教师工作量的基本数据统计、学生上课情况的统计、各种需要的数据的查询等,只需轻点鼠标即可完成。系统也能自动生成上课日志记录及实验室日志记录等,把管理人员从繁琐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实验教学管理的无纸化、人性化及动态化。(2)简化教师工作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上课往往要通过点名的方式进行考勤,这是学生比较反感的,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和谐。本系统对学生上课考勤自动进行登记,教师在给学生实验课成绩的时候,只需轻点鼠标就可完全了解学生的考勤情况,简化了教学的工作量,同时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3)增强学生自觉性,培养优良学风。学生可随时了解和查询自己的到期课情况,做到对自己的上课情况心中有数,随时提醒自己注意,并养成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能力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院与学校优良学风的培养和形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共创和谐校园。

2 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思想及基本流程

1. 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思想

(1)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正规化。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人员的思维习惯、动作习惯以及审美观点,尽量简化系统操作的复杂程度,尽量简化界面,设计美观大方,方便简捷,尽量避免一些容易出错的地方,减少或避免数据错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2)实用为上,体现实用性、简约性。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管理学院的实验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系统功能,不符合我院实际的一律抛弃不用,尽量不开发。凡是我院实际需要的要全力进行开发,充分体现实用为上的设计理念。

(3)技术为先,体现前瞻性、发展性。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对当前的技术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比较,考虑系统的发展性、前瞻性,选择了当前比较先进的JAVA技术以及B/S软件开发模式,充分利用数据库技术,保证系统在运行时能够快速做出响应,能够提供可靠安全高效的服务,稳定运行。

2. 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的基本流程

根据系统的设计目标及设计理念,基于JAVA技术及B/S模式的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的基本流程如下:

3 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

根据系统流程,主要的模块如下:

(1)管理人员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针对实验教学管理人员和实验室管理人员。主要的功能模块有:教师课表录入模块、学生考勤处理模块、教师实验教学查询模块、学生上机实验查询模块、实验学时统计模块、用户密码管理模块、系统用户管理模块和系统数据管理模块。教师课表录入模块主要是处理教师上课的基本数据,将具体的时间安排录入系统,供以后调用;学生考勤处理模块主要负责对学生考勤的一些例外情况的处理,如网络故障学生无法登陆系统进行上课登记等;教师实验教学查询模块主要是教师上课基本数据的模糊查询和组合条件查询;学生上机实验查询模块主要是学生上机基本数据的模糊查询和组合条件查询,包括按计算机编号查询、按学生姓名查询、按学生学号查询、按学生班级查询等;实验学时统计模块主要是为实验学时的统计提供基础的数据;用户密码管理模块主要供管理人员在登陆系统后修改自己的密码;系统用户管理模块主要供管理人员查看系统用户、查询用户密码、添加系统用户和删除系统用户;系统数据管理模块主要包括系统使用日志查看、系统使用日志备份、系统教师实验课程上课记录备份和学生上机数据备份等几个功能。

(2)教师用户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针对管理学院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主要的功能模块有:教师上课登记模块、用户密码管理模块、学生考勤管理模块。教师上课登记模块主要提供教师上课的基本数据录入接口;用户密码管理模块主要供教师在登陆系统后修改自己的密码;学生考勤管理模块主供教师查询学生的到课情况。

(3)学生用户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针对管理学院的学生。主要的功能模块有:学生考勤登记模块、用户密码管理模块、上课情况查询模块。学生考勤登记模块主要供学生在上机时进行上课登记;用户密码管理模块主要供学生在登陆系统后修改自己的密码;上课情况查询模块主要供学生查看自己的上课情况。

4 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的实现

本实验教学管理系统主要通过JSP动态网页技术实现,需要搭建相应的技术平台。软件主要采用JDK、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和TOMCAT。TOMCAT的版本号为5.5,JDK的版本为6.0,二者都可从INTERNET下载。

1.数据管理的实现

(1)数据库及数据表设计。系统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设计了四个数据表,分别为studentrec、teacherrec、userlog和userrec。studentrec数据表主要是用来记录学生上课的基本信息;teacherrec数据表主要是用来存储教师上课的基本信息;userlog数据表主要是用来存储系统使用日志;userrec数据表主要是用来存储系统用户信息,包括管理学院的学生用户、教师用户和实验教学管理人员。(2)数据库的访问方式。数据库的访问在JSP中主要通过JAVABEAN来实现。(3)数据的读写。在JSP里,数据的读写用SQL语句实现。

2.系统用户校验的实现

本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的用户校验主要通过表单对象来完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的校验:账号、密码和和身份。(1)表单的处理。用户信息表单需要通过专门的JSP文件对表单内容进行处理。(2)用户是否登陆及是否拥有操作权限的校验。在用户成功登陆系统后,本系统使用SESSION变量来完成用户是否登陆及用户是否拥有操作权限的校验。

3.系统日志记录的实现

系统日志主要由客户端用户名称、登陆时间、登陆IP地址等组成,每次要把这些信息写入日志数据库。

上一篇:《昆虫记》读后感600字――众生平等下一篇:辩论赛日记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