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2024-07-17

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精选11篇)

1.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篇一

课题名称:课题编号:

课题来源:审批经费:

委托部门:配套经费:

课题负责人:承担部门:

课题组成员:

根据《___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签订本合同。

一、研究内容和目标,以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二、提交成果的形式、数量、使用范围以及效益分析等。

三、经费概算及分使用计划。

合计费用:

其中:

┌────┬────┬────┬────┬────┬────┬────┬────┬────┐

│项目│图书资料│调研费 │版面费 │上机费 │成果打印│小型会议│文具费 │其它费用│

││费││││费│费│││

├────┼────┼────┼────┼────┼────┼────┼────┼────┤

│XX-200│││││││││

│6│││││││││

├────┼────┼────┼────┼────┼────┼────┼────┼────┤

│XX-200│││││││││

│7│││││││││

└────┴────┴────┴────┴────┴────┴────┴────┴────┘

四、课题起止时间及计划内容。

五、课题负责人必须按时向教务处提交进展情况报告。

六、课题完成后,课题负责人必须到教务处办理有关结题手续,及时提交结题申请书、课题研究报告、课题成果鉴定书及合同规定的研究成果。

七、由于各种原因课题不能继续进行时,课题负责人应向教务处提出报告,说明原因,终止该课题,并办理有关手续。

八、本项目的其他管理按《___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执行。

九、本合同一式三份,委托部门、承担部门、课题负责人各执一份。

委托部门:承担部门: 课题负责人:

(签章)(签章)(签字)

负责人(签字)负责人(签字)年月日

2.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篇二

一、思想上的转变

在进入研究生生活的时候, 首先要做的转变就是思想上的转变, 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态和其对研究生生活的适应程度。研究生生活与本科生活的不同之处在于学习的不断深入, 本科的学习停留在学习概念、原理和方法等一些基础的知识上;而研究生则在本科学习的基础上, 利用学习的知识和方法, 深入研究具体的现象和事物, 以达到研究新事物、总结出某些规律或对某些事物提出改进的目的, 是对知识、研究方法及实践的综合运用。因此, 步入研究生生活的学生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转变本科时的思想, 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认清自己的任务和要面对的情况, 以做研究和搞学术的思想来适应研究生的生活。

二、学习习惯的改变

与本科教育相比, 研究生的教育主要依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使其主动学习、研究。因此, 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学习习惯上有很大改变。在本科的教育中, 老师的授课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 本科生主要根据老师教授的内容来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是知识的接受过程。而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 主要依靠的是学生自己去学习所需的相关知识, 老师则负责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指导和对其研究的内容进行规划和调整, 但并不是老师自己来制订计划, 而是学生与老师一起讨论, 共同制定。因此, 步入研究生生活的同学, 必须要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才能适应研究生的生活。

三、生活习惯的改变

与本科轻松、多彩的生活不同, 研究生教育相对简单和枯燥。在日常生活中, 食堂、宿舍、实验室和图书馆几乎占据研究生所有的时间。因此, 步入研究生生活的同学需要适应这种看似简单但是又不简单的生活, 改变自己在本科期间生活上一些懒惰或者懈怠的习惯, 适应这种勤奋努力的生活。

四、研究能力的塑造

研究生与本科生教育的区别根本之处在于其科研能力的塑造, 本科生的教育依旧停留在学的阶段, 而研究生则开始利用自己的资源和基础, 不断探索和发现新事物或者新规律。所以, 研究能力的塑造是本科教育走向研究生教育的最大的转变。但是, 研究能力的塑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需要为之付出不断努力。首先, 研究过程是枯燥的、乏味的, 做研究必须耐得住寂寞, 沉下心来, 以严谨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课题和研究;其次, 发现的过程需要坚持, 在研究过程中, 失败是常见的, 挫折也常常出现, 只有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 不断探索, 持之以恒, 才能将学术研究进行下去;最后, 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学习是塑造研究能力中最重要的因素, 应通过不断查阅资料, 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方案, 不断与导师沟通、交流及讨论, 自主完成自己的课题和研究。

五、教育目的的转变

本科教育的目的是文化素质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则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使之成为科研型人才。随着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 现在的研究生类型主要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 针对不同的研究生类型又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术技能, 即学生的科研能力, 并能让学术型研究生继续深造, 攻读博士等学位;专业型研究生的教育目的则是将深入研究与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们通过实践, 加深对研究生期间学习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六、培养方式的改变

针对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目的的不同, 不少高校现在着重于改变研究生的培养方式, 使之与本科生的培养方式有所区别。在本科教育中, 教师是主体, 带领学生进行学习;而在研究生教育中, 学生是主体, 老师负责引导, 由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和研究。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 不仅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同时还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培养其创新能力。此外, 随着社会对研究生要求的不断提高, 高校还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增加学生的实习经验;对于研究生导师, 则加大了研究经费的投, 鼓励老师和学生进行科研工作。

七、结语

3.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篇三

易门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人口16.55万人,农业人口10.65万人,占总人口的64.35%。全县15所中小学,其中12所在农村,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易门县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部“校校通”工程的实施,玉溪市大力推进“互联网 + 教育”工程、玉溪教育云平台的建设使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为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开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供了有力支持。但由于缺乏教学资源,致使很多农村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购置的电脑、建起的多媒体教室等设备,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益,城乡教育教学质量差距逐渐加大。为了缩短差距,促进城乡教育教学均衡发展,易门县教科所组织人员对全县各中小学进行调研,并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县域内15所中小学部分学生、教师及学校领导进行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教师和学校领导都认为,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利于新课程实施,有利于教师备课质量和备课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集体备课、电子备课、开发课件等资源辅助教学已逐渐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掌握和应用,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一部分学校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山区农村学校。很多时候,信息技术用于教学还只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学校现有的学科教学资源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两个渠道:一是学校通过购买成品教学资源作为基础,更新完善主要通过零星开发和各处搜集进行,这部分资源成本太高,实用性不强,很难满足本土化需求。二是学校内部组织集体开发或教师个人自行开发。许多学校制作了不少的多媒体课件,用于竞赛课和公开课,但这些教学资源往往没有统一标准,且局限于各个学校的小范围内,没有形成规模和完整的体系,在更大的范围内缺少组织者和有效的指导,各种资源素材无法共享,教师制作的课件因与别人的教学思路不相适应,往往无法提供给其他教师使用。因此,建设本土化的中小学学科教学资源库,对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势在必行。

为解决易门县学校学科教学资源匮乏、城乡教育教学质量差距逐渐拉大的问题,易门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中小学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意在紧紧抓住提高教育质量这个核心,把握素质教育的方向,聚焦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共同研讨、集体备课、研修培训、学术交流、以赛代培等方式,积极探索面向全体、资源共享共建、城乡携手共赢的教育均衡发展新模式;转变方式、增效提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整合资源、推进教学信息化改革,促进学校教育内涵发展;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学方式科学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推动易门县教育教学的均衡发展。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一)强化课题研究的统筹规划,形成共同的科研使命。

针对以往各学校在教学研究工作中单打独斗,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现象,易门县教科所以中小学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为载体,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工协作、共建共享”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以研究开发符合各学科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相配套的“教学资源包”,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包”构成全县的学科教学资源库,形成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为主要研究任务,进行教科所——学校教研组——学科教师逐级分解研究课题,构建全县课题研究目标一致、行为同轨的科研使命。

此机制形成了一个能开放共享、动态更新、与课程改革同步并且面向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学科教学资源开发体系,建立的学科教学资源库,通过教育信息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节约了学校个体间单独、重复开发的成本;其开发过程凝集个人与集体教学研究的智慧,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减轻了一线广大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了教师备课的质量和效率,适应了学校多媒体教学、校园网、教育网的需求,解决了教育信息化应用问题。

(二)构建多元立体的科研形式,共建均衡的教育合力。

教科所为主的“学科教研”“学区研训联动”、校内校本教研、名师工作室的带动引领,形成多元立体的教研网络,开展以“集体备课、上研讨课、过关课、优质课、示范课、专题讲座”等为主的教学研讨活动,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素养,形成城乡均衡的教育合力,不断提高教学效益。

1.扎实课题研究,提高科研实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学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

易门县教科所把“专家的教育科研”转向为“普通教师的教育科研”。教科所学科教研员作为学科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组织者、引导者,强调一线教师的主体性,降低教学研究的重心,使教育科研成为普通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中小学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按照确立理论依据、研制学科范例、共研共建、评审验收和共享完善5个环节来完成。

(1)确立理论依据。《中小学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结构课程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识结构理论和教育学原理为依据,以“易门县中小学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为依托,以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师生双边互动,突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出发点,来进行研究和开发。其中 “易门县中小学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程序步骤简洁、规范、科学,具有教学理念新、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便于教师灵活操作的特点,通过多年的推广运用,产生了显著的成效。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以“易门县中小学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理论为基础,操作模式为学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基本框架,学科资源与“模式”紧密结合,相互依托助推教育教学改革。

(2)研制学科范例。在上述理论为依据基础上,在各学科间统一标准、统一格式,统一要求,再由各学科教研员研究出一个“教学资源包”作为范例,一节课的“教学资源包”包含教学设计、导学案、教学课件、练习以及与此内容相关的有参考价值的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各种资源素材。

(3)共研共建。“教学资源包”范例研制出来后,县教科所把范例和每个学期的资源开发任务分工表下发到各校教务处,由各校教务处再分到学科课题组,学科课题组具体进行培训指导。通过集体备课,认真研究,精心打磨,每一节内容研制出一个包含教学设计、导学案、教学课件、巩固练习以及与此内容相关的有参考价值的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各种资源素材的“教学资源包”。县教科所定期进校进行指导,到学期末课题资源开发完成,由学校统一上交到教科所,形成全县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库。

(4)评审验收。每个学期的资源开发任务做完后,都要进行二次评审验收。第一次是由课题组对各学科研究出的成果进行评审验收;第二次由县教科所组织学科教研员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评审组,对全县各学校开发的教学资源进行评审验收。每次考评都根据每所学校和教师所进行课题资源的总体情况,作出优、良、中、差4个等次的综合评价,对作出优质课题资源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对达不到质量要求、不合格的课题资源则要求发回重做,严把质量关。

(5)完善共享。全县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库建成后,县教科所把教学资源通过教育信息平台,在全县中小学教师中推广应用,并在应用中对教学资源成果再次进行修改、充实、完善,重新补充到教学资源库中,形成新的教学资源,并逐渐形成教师个性化资源。

2.充盈的校本教研,提升教研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各学校根据分配的学科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的任务,分别组建学科教研组,创新校本教研方式,不断丰富校本教研文化的内涵,积极探讨校本教研的形式和内容,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1)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学校教研组通过 “个性思维的碰撞——集体智慧的整合与生成——个性教学案的形成”这样的集体备课机制,对所分配的课题任务进行集体研讨,主备人提前一周准备所主备的教学内容,形成大体的教学思路、教学重难点。集体备课时由主备人发言,参与人员发表补充意见,共同讨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即教什么、怎么教,然后由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形成本次集体备课的教案、导学案、课件及各种教学素材,分发给备课组成员。每个成员必须根据本班的学生实际对集体备课的教案加以添加和取舍,形成体现分层、符合本班实际的“个性化教案”进行本班试上修改。

(2)专题研讨,修改完善。学校学科教研组主备人收集各成员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发起专题研讨活动。主备人按照综合修改意见上一节课,各成员根据上课的效果进行分别评述,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评述: 一是教材处理是否得当,还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二是教学过程是否顺畅,有没有遗憾的地方,遗憾的地方应该怎样弥补;三是导学案是否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体现等。形成“五个统一”,即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作业、统一阶段测试。

(3)达标竞赛,展示风采。为了强化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彰显学科资源应用优势,促进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入。全县中小学每学年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达标活动”“优质课评选”和每学年举行一次学科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活动,教师人人参与讲课、听课、评课,经过学校、乡镇层层选拔,参加县教师教学技能竞赛。通过这种“以赛代培、以赛促培、以赛促成长”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造就名师群体。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教方法、搭平台、给机会,让广大教师参与进来,实现教育研究主体的回归,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实践者,使教育研究走进教师,走进学科,走进课堂。通过“培训——指导开发——实践利用——反思修改完善”的程序,使教师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研究开发与利用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实现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的根本性转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他们的课程开发意识与开发能力。

3.丰富的学区联研,拓宽科研平台。

积极建立“学区研训联动”机制和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带动辐射作用,拓宽教师交流成长的平台,优化课堂,促进课题成果的优质共享。首先,对全县学校进行了统筹兼顾,合理划分为3个片区,形成“教科所——学区——成员校”三级教育科研模式。教科所课题组根据学区学科优势,建立学科实验基地,形成区域教研线状辐射。各学科基地注重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和挖掘,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辐射到各学校。一是教学资料的开放,学科基地详细整理各备课组的教学安排、备课资料、练习测试卷、竞赛及课外活动资料等教学资源,向全县各校开放。二是课堂教学的开放,学区定期组织教学资源利用展示活动,供全县各学校教师观摩学习,其中既有研讨课、展示课,也有经验介绍、主题讲座和互动式交流,为参加活动的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三是建立资源库,利用信息平台,在全县内共享。通过学区交流,跨越学校边界,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在交流中提高,形成协同发展共同体,增强了驾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和专业水平。学区交流不仅是传承使命、完成任务,更是一种文化、思想、教育、教学以及情感的交流,是实实在在“互利、双赢”的过程。

二、卓有成效的科研成果,助推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1.建成了标准统一、模式规范、学科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学学科教学资源库。

课题研究历时3年,共分6个批次,研究开发了小学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科学,中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共14个学科及高中、职中、幼儿园的教学资源。共计教学设计2 846个,导学案2 745个,课件2 819个,参考资源包2 846个。资源容量为106.696 G,形成了符合课程标准、与教材相配套的系列教学资源。

课题资源共分6个批次、2 466人次参与研究开发,教师自身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先进的教学思想得到了真正普及。课题资源开发相关论文3年共计在国家、省、市论文评比中获一、二等奖909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90篇;教师参加课堂教学竞赛,3人获国家级一等奖,2人获省级一等奖,27人获市级一等奖。在课题实验过程中,全县广大教师撰写论文110 篇,汇编成论文集2册。教师队伍群体得到不断优化,有效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城乡教师资源均衡发展,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人才资源支持。

2.依托信息手段扩大资源共享途径,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三通两平台”、互联网+教育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强有力推进,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易门县开展的“中小学学科教学资源的可发与利用实践研究”,实现了中小学学科教学资源本土化,共研共建共享,将教学资源通过信息手段免费投送到“用户”,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随时随地“可获得”。教学资源师生共享,极大地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教师不再是“无米的巧妇”,学生可以不再局限于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和一个课堂的学习。城乡资源同质,学生可以通过导学案在家 “预习”,回到学校与同学和老师互动学习,进而巩固、练习和内化,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课题资源开发,有力地促进了教师学习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接触现代教育技术,让许多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经历了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让教师切身感受到教育信息化为教学带来的便利,大大地提高了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意识。目前,全县中年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并能积极选择现有资源提高教学效率;青年教师不但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还能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多媒体运用率达100%。

3.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均衡发展。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实现优质均衡发展,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课题资源的开发,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大幅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全面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健康成长,使课堂教学日趋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全县8所初级中学教学质量平均分相差在3分以内,考取市重点完中的上线率基本持平;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屡创佳绩,2013-201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总平均分、优生率均居全市第一名,在全市98所初级中学中,成绩名列前茅;7个乡镇小学的平均分差距在5分以内,优生率近乎持平。在易门,目前中小学无好学校和差学校之分,无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之别,形成了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步入了规范有序、均衡协调、充满活力的发展快车道。

4.研究成果全市共享,给力玉溪“互联网+教育”。

该课题于2016年1月顺利通过玉溪市科技奖励办公室和玉溪市教育科学规划办结题验收,其科研成果在玉溪教育云平台上共享,产生了比较好的社会效应,为玉溪教育云平台提供了丰富、系统、全面、本土化的学科教学资源,有力促进玉溪“互联网+教育”的推进。

课题研究成果在推广应用期间,得到了玉溪市教科所相关负责人的高度评价,“易门教育科研工作集中体现了服务需求;主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组织能力强,参与面广,直面问题,破解难题,出成绩、出经验、出成果、出人才,形成了良好的县域内的教育生态。”

4.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篇四

一、课题开题报告与课题研究方案的联系与区别。

对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而言,开题报告是研究者申报的课题被教育科研管理部门批准立项后,在课题研究正式实施之前,由课题负责人(主持人)向课题组人员、课题研究指导人员(专家组)或其他相关人员进行的关于课题研究的书面论证材料。

开题报告与课题研究方案一样,都是对一项课题所作的论证及研究工作设想,其内容结构大体相同,但其区别也较为明显。

一方面,课题研究方案论证设计在课题立项之前,是对所选择课题的价值、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的思考和论述,主要是阐明课题研究的必要和可行,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过“立项”;而课题开题报告论证设计在课题立项之后(如果没有被批准立项,就不存在课题开题),是在选题论证的基础上,对课题研究的依据、价值、内容、方法等进行的更加具体和系统的思考与论述,是对研究过程、研究人员、研究保障等作出的科学规划和全面安排,是为完成研究任务、实现研究目标而进行的总体谋划和文本表述。可以说,开题报告是对课题研究方案的再设计、再修改,其内容相较于研究方案更加完善和充实,其论证和构想更加科学、全面和可行,研究工作安排更具可操作性。

另一方面,在课题研究方案论证设计之前,课题研究者要做的准备工作一般包括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诊断,对教育经验的梳理,对学习所得的思考,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等等。而在课题开题报告论证设计之前,课题研究者要做的工作一般包括开展相关调研,对课题组人员进行必要的调整和结构优化,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细化、优化和充实、完善,开展相关培训,等等。

应该说,从课题研究方案设计到课题开题报告论证,是一个从模糊到具体的过程,是对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怎么研究相关问题更加明确的过程,是由课题研究的初步设想转化为具体的研究操作的关键步骤。

因此,课题开题报告绝不是课题研究方案甚至是“课题立项申报评审书”相关内容的简单复制。作为课题研究者,既要明确二者之间的联系,又要弄清其在设计目的和要求等方面存在的不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课题研究,使课题研究思路和目标更加清楚,内容和方法更为适当,研究人员结构更加合理,以便更好地完成预期研究任务,达到课题研究的目的。

二、课题开题报告的内容与结构。

课题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开题报告题目、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课题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与表现形式、课题研究的组织和人员分工、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等。

开题报告题目常常采用“课题名称 + 开题报告”的形式表述,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课题名称必须与课题管理部门审批的名称(专家评审时会对个别申报的课题名称作必要改动)即《课题立项通知书》列明的名称完全一致,否则会被不予认可。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课题开题报告题目下面须署课题研究单位课题组名称,如“××学校课题组”,一般不署撰写者个人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论证设计的负责。

在开题报告正文之前一般还应有一段序言。序言主要是说明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尽快入题,切忌面面俱到、不着边际。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不仅标志着课题组对所研究课题的理解、论证水平,细节处往往也显示出课题组成员的学术素养,因此,一定要观点鲜明、语言准确、语意清晰、逻辑性强、层次清楚、结构完整。

5.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篇五

十二、初中教育教学评价 初中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探索

初中学生人文精神发展性评价体系研究

情绪、教师评价及任务难度对初中学业优秀学生和学业不良学生内隐自尊的影响

农村初中学生评价的调查研究

初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研究——以上海市田林第二中学为例 长沙市开福区初中学生评价改革现状及对策思考

广西民族地区初中学生评价的调查研究

呼和浩特市城区初中学生评价现状与对策研究

青岛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实践与研究

1、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学习评价主体多元化研究

初中语文学习形成性评价方法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验

初中三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评价研究

初中语文课堂口语交际活动教学及评价探究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学业评价研究

初中作文运用发展性评价的实验研究

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作文评价模式研究

初中作文评价研究

初中学段写作发展性评价研究

初中语文课外作业评价问题与对策

2、初中数学

发展性教学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数学课堂学生发展性评价策略研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初中数学课堂评价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

新数学课程实施中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评价问题研究

促进初中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评价初探

计算机辅助初中数学教学形成性评价的应用研究

初中数学开放性试题评价模式研究

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探究教学设计的评价策略研究

初中数学成长记录袋评价

3、初中英语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论初中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方法的运用

形成性评价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评价研究

形成性评价对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作用

初中英语形成性评价的实验研究

形成性评价对初中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研究

形成性评价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形成性评价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形成性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初中英语形成性评价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分币”评价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研究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非测试性评价的研究

关于初中英语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结果影响的研究报告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关于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评价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小班背景下初中英语发展性学习评价的研究

真实性评价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英语教学发展性学生评价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综合评价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影响

对初中《英语(牛津上海版)》(试用本)

六、七册多媒体课件的评价

4、初中理科

物理

初中物理探究学习过程性评价探索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

初中物理发展性学习评价的研究

初中物理课程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学生评价部分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性评价研究

自我评价方法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运用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教学评价的初步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物理学习的评价研究

初中学生物理学习评价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发展性评价实践探索

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与评价研究 初中物理教材体现科学素养教育的评价研究

化学

初中化学教学中发展性评价的初步研究

初中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研究

构建初中化学的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

初中化学教学中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实践与反思

初中化学新课程学生多元智能评价研究

初中化学学习中学生自我评价的研究

基于科学素养的初中化学教科书评价研究

生物

初中生物学教学过程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新课程下初中历史学科学生评价情况研究

多元化教学评价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运用评价策略促进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研究

对初中学生生物学科进行发展性评价的探索

初中生物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实践与反思

能力目标的过程性评价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5、初中文科

品德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探究

初中思想品德课发展性学生评价研究

初中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现状及改革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学生学业评价的问题与对策 初中德育课程像册集评价实验研究

历史

初中历史学科开放性学业评价体系之研究

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业评价

在初中历史主题活动课中学生档案袋评价的运用研究

在初中历史课程中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平日评价

地理

论初中学生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与评价

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评价研究

银川市初中地理教学评价研究

初中地理学习形成性评价的实践研究

6、初中体艺

初中学生音乐学习多元评价模式的实践研究

初中音乐“体验成功”学生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的研究

构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

关于城市与农村初中学生对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特征评价的比较研究 长春市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的研究 浙江省与吉林省初中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比较分析

陕西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调查研究

7、初中科技

初中科学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初中科学课程中发展性学生评价研究

武汉市初中科学考试评价研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初中学生信息技术课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研究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与实践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的个案研究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创建电子档案袋评价的研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总结性评价的内容与形式研究

6.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篇六

1 项目课题研究教学法的应用概况

本次项目课题研究教学法应用是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刚进入专业课学习之际, 利用在预防医学教学中学习的流行病学方法, 先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中所提到的有关临床知识, 提出若干个问题 (可以是已经明确的问题, 而学生目前尚不了解) ,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学生以小组工作方式,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 确立课题, 围绕项目课题, 制订和实施计划, 小组内分工合作, 展开讨论和协作学习, 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与学的模式[3]。该教学法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 项目课题研究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2.1 实施对象

2006级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两个班共70人, 男26人, 女44人, 平均年龄 (20±0.4) 岁, 入学层次为高中毕业生。

2.2 实施过程

2.2.1 项目课题的设计

项目课题的设计是学习的关键。课题的题目来源:一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及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出若干参考题目, 它涉及的内容包括已学过的预防医学知识、临床医学知识、目前公共卫生问题、学生关心的健康问题及由此延伸而获得的新知识;二是由学生自己拟定。所有课题以能达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统一制订“项目课题研究设计方案表”和“研究型学习课题开题报告表”, 规范填写内容, 统一评分标准, 为评价提供便利条件。

学生选择课题的范围主要是学生的营养调查、平衡膳食对健康的影响、儿童肥胖的原因探讨与肥胖病的预防、风湿病与工作环境、慢性病 (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心脑血管病) 的患病情况调查与防治、我国艾滋病的发病情况调查、便秘的预防。通过项目课题研究型学习, 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积极的学习热情, 从而确保教学效果的提高。

2.2.2 项目课题研究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笔者以学生的营养调查与平衡膳食对健康的影响为例, 该课题具体的实施步骤: (1) 设定项目:教师提供模拟学校食堂就餐人数、食品消耗的记录资料, 要求学生按主题先进行各类营养素的计算, 然后搜集有关平衡膳食方面的资料, 完成学生营养状况的分析与平衡膳食对健康影响的论述, 提出参考食谱。 (2) 计划阶段:小组长及成员根据项目要求, 分工合作共同制订工作计划。 (3) 信息搜集阶段:小组成员按计划阶段分工内容查阅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搜集平衡膳食对健康影响的相关资料。 (4) 实施阶段:小组成员根据已搜集的信息, 按项目内容要求, 对教师提供的营养调查资料进行计算, 分析平衡膳食对健康的促进作用, 制订参考食谱。 (5) 检查阶段:小组成员互检, 检查对方的计算结果是否准确或参考食谱是否合理或资料总结是否全面。 (6) 评价阶段:教师对小组的分析结果等进行点评, 积极肯定取得的成绩, 并对不足方面提出建议[3]。

2.3 项目课题研究教学法实践的教学效果

每个项目课题的研究活动都围绕临床医学专业所涉及的范畴, 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源动力为目的, 既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又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领导组织的能力。

学生在项目课题教学活动中, 锻炼了人际交流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将之前所学的知识及搜索到的相关知识, 转化为具体解决健康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从中受益匪浅, 教与学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3 体会和思考

3.1 项目课题研究教学法不是单一的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属于行动导向教学中的一种,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教师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通过项目课题研究型学习, 再结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方法、角色扮演者、讨论法等) , 帮助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3.2 项目课题研究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教学项目的设计不是单一临床技能操作就能解决的问题, 而是通过一个项目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 学会分析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加以综合利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高深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巧, 还应具备项目管理方面的能力, 以及转变教学观念, 确立“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是项目课题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的教学理念。

3.3 项目课题研究教学法选择应由易到难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由易到难, 可以使学生积累学习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提高学习兴趣和享受成功感;激发学生主动、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 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3.4 项目课题研究教学在实施时要注意的问题

3.4.1 设计项目课题研究教学的内容是关键, 它将是学生

学习的一条“链”, 通过这条“链”能将相关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从而达到学以致用。项目课题研究的内容应该满足下列条件: (1) 项目课题研究过程可以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 且能将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2) 项目课题研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项目完成过程比教师讲解实例相对困难, 要尽量结合其他学科, 有一定的综合性。 (3) 学生能独立地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 遇到困难能在教师有限的指导下自己克服。 (4) 有明确的评分标准, 可以对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 (5) 学习结束后, 师生共同总结, 并可以把项目内容延伸, 以适应以后的需要。

3.4.2 教师要当好项目课题研究教学的“导演”, 教师鼓励

督促小组中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尤其防止基础差的学生依赖其他同学;由于时间的有限性和项目的成果要求, 教师要做好项目课题研究教学进程的控制。

教师的指导要恰到好处。学生在完成项目课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 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指导的深度要有所不同。项目课题研究教学法的根本宗旨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点, 提高技能, 因此, 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 即使学生有问题, 也应该是启发性的。非正面、非全面的提示性指导不但使学生记忆深刻, 还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其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 项目课题研究教学法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邵波, 赵忠玲.项目教学法在实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初探[J].南京工程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3 (3) :34-39.

[2]王建玲, 李建云, 孙德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 2007, 23 (15) :76-77.

7.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篇七

关键词:教学研究型大学;高水平教学团队;对策

一、引言

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为提升区域经济、促进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的历史重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兴起、科学技术的推动、管理创新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多数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革。近几年,以“学校—院系—教研室”为特征的传统垂直功能化管理模式已逐渐被摒弃,以“学科”为基本单元、以“学院”为管理实体的学术组织模式正被有效推行,师资队伍从数量到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具备了部分学科高层次人才资源集聚的优势,推动了教学水平的提升。然而,现行组织模式尚未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不太合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等,由此而暴露出多学科交叉渗透难,协同工作较少,资源整合共享难,技术性、原创性成果不多,集成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对教学研究型大学传统的学术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进行审视,提出在新形势下进行团队组织再造和教学水平提升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优质的教学团队以提升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能力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教学团队的内涵及特征

“团队”是一个管理学概念。乔恩·卡曾巴赫和史密斯认为,团队是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教学团队是指高校专业人员(或教师)为了追求和实现共同的价值或教学目标而形成的,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扶助的教学群体。它是为满足创造性、灵活性和高水平绩效新型组织的需求设计,有着共同的目标的特殊群体,成员为了目标共同努力,相互承担责任,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责任感,同时较其他类型的群体而言,能使成员的才能发挥得更好。它能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使团队的绩效远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教学团队建设主要包括专业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题研究项目、研究平台、专业人员(或教师)、信息资源和制度文化等结构要素。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重点是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目的在于通过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倡导和培育团队精神,凝聚和支持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提高高校创新平台的建设效益和水平,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势力,推动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和研究,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研讨。

从管理学角度考查,一个高水平或者高效的教学团队应该具有共同的特征,具体包括:①共同的目标。②知识技能互补。③分工协作。④良好的沟通。⑤有效的领导。虽然不同的团队基本特征相同,但是反映内容各异。可见,团队不是人员的简单拼凑,也不是人员集合的工作组,团队是一个生命体,团队的共同愿景和业绩目标可以确定教学团队的基调和志向,激发团队的激情和向心力,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技能和个性的互补促成团队的不同功能。团队对于其中每一个成员的工作职责范围划分很明确,同时强调每个人对团队任务的完成都负有责任,别人的成绩与自己密切相关,需要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够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团队的沟通方式是全通道型的,鼓励成员之间畅所欲言,消除误解,达成一致。

三、高水平团队建设对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的作用分析

具体来说,高水平教学团队对促进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有利于师资队伍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团队”的形成要有称职的领导者、符合目标的团队结构、合格的团队成员、有效的工作系统和人际关系等。教学研究型大学一般有个别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或“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的学术中坚或国内知名的学者。通过组建科研团队,让他们成为学科带头人,成为旗帜性的领军人物,在他们的率领下,以教学团队为载体,通过联合教学的形式传授教学经验,加强对中青年的培养,打造出一批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有利于推动课程建设与改革

组建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遴选出一批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起到示范的作用。通过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设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上网开放,为广大师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学资源,使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整体有较大程度的改善。

(三)有利于实施质量工程,培养实践型人才

教学研究型大学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提高教学质量,既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要,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能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与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倡导和培育团队精神,凝聚和支持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团队教学,倡导合作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尊重多才多艺和多种学习方法,给每位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仅把学生当作容器、教师一味将知识灌输的尴尬局面,科学地将合作性教学运用于高等教育学科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是当代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习效率和创新高校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机制的需要。

(四)有利于提升学校科研水平

教学研究型大学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以高层次的旗帜性人才为核心,组建由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等组成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倡导团队合作的精神,营造群体协作的氛围,通过教学合作的引领、示范作用使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文理渗透、理工交叉,经管、工商共生,整合科研方向,提高研究工作档次,形成一批有竞争力、有特色的知名学科群,逐步形成若干个国内外知名、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的学科和研究方向,以此為辐射源,使之具有承接大课题、大项目的能力,科研工作得到纵深发展,使之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水平提升的突破口,从而带动学校各学科和学科群的发展。这样形成了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又提升科研水平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

(五)为区域性技术创新系统提供源动力

大学与地方区域经济互动是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显著特征,因此,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一般符合区域发展的需求,体现本土化的特征。教学团队跟踪学术前沿,在区域性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骨干作用,成为知识创新和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注重科技成果的技术转化,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提升地方经济的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特色的形成。可见,教学团队建设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因此,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对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培育教学研究型大学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具体策略

(一)培育教学团队核心要素

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必须积极培育其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团队领导、团队规则、成员的共同愿景、成员的个人技能与成员间的“深度汇谈”等。具体来讲:一是建设有效的团队领导。每个教学团队都应明确一两位具有较高学术地位或较强教学能力的教师作为团队领导,他们既可以是原有教研室的负责人,也可以是团队公认的优秀教师。二是制定有效的团队规则。要明确建立一套大家共同认可和共同遵守的团队规则,比如,明确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以及团队协作的方式、沟通途径和处理矛盾的原则等。三是建立团队共同的愿景。要提高教学质量的团队目标,必须成为团队每个成员所共同追求的个人愿景,只有当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一致时,团队工作才能形成合力。四是注重成员个人技能的提高。教学团队成员在教学技能、教学经验和教研能力方面应有一定的梯度差别,以实现团队的技能互补和成员技能的共同提高。五是倡导成员间的“深度汇谈”。团队中,大家以多样的观点探讨复杂问题,提出个人假设,并彼此交换想法。

可见,培育教学团队的核心要素是提高教学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二)构建合理的教学团队结构,提高团队绩效

团队是由年龄、性别、职称、学历结构各异的集体构成的,而不同的团队结构决定了不同的行为方式,如专业不同,研究兴趣的差异导致授课内容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不同,讲课内容深度也各异,不同行为导致教学效果不同。可见,团队结构决定团队行为,团队行为决定团队绩效。由此可推,改善团队的绩效应该从团队结构入手。建设合理的团队结构,要求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年龄、个性、职称上要有较强的互补性,这将直接决定团队的绩效。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教学团队一定要注意教师梯队的建设,力争带好一帮青年教师,团结凝聚一批学术骨干,建设一支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队伍。

(三)积极发挥教学团队潜力

团队成员的能力可分为固有能力与潜力两部分,一个高效的团队不仅要把其固有的能力发挥出来,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其潜力,发挥每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学习型组织,每个成员都应该自我超越。不同团队通过相互听课、评课活动,对青年教师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经验丰富的老师上课的示范,青年教师从自身的不足出发,学习经验,改正缺点,达到更好的效果,这是短时间的一种超越。反过来,青年老师水平提高了,对经验丰富的老师产生压力,促成其也具超越自我的意识,从而营造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创造1+1>2效应。

(四)加强团队文化建设,营造和谐与宽容的文化氛围

教学团队是否能发挥强大的协同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团队是否拥有和谐和宽容的文化氛围。高等学校是学者的精神家园,高校教师所倡导的大学精神,如自由精神、独立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等,应该成为教学团队文化建设的基础。对于一个教学团队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鼓励学术争鸣,保护不同意见;要有学术自由的精神,使每个成员都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要有创新和批判精神,敢于质疑既有的结论,推动学科前沿的发展;要有合作精神,促进团队成员之间互相支持,协同配合,顾全大局,愿意为实现团队的共同愿景和具体目标而奋斗;要有严谨治学、积极向上的学风,克服学术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参考文献:

[1]Stephen P·Robbins,Management,The Seventh Edition,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04.

[2]Jon R Katzenbach,Douglas K Smith. The Wisdom of teams[M].New York:McKinsey & Company.Inc,1999.

[3]P德鲁克.未来的管理——25位卓越管理大师关于管理的新思维与新技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4]Larry E Greiner,Evoluation and revolution an organization grow[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

[5]Tuckman W.Developmental sequence in small group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65.

[6]聂莉琼.深圳高等职业院校系部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和管理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7]洪曉军,肖刚,等.教学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与策略[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5,(12).

[8]王磊.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生命周期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基金项目:湖南农业大学教改课题“教学研究型大学高水平团队建设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明贤(1968-),女,陕西大荔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8.教育研究课题 篇八

二、方法:教育叙事研究法

三、研究过程步骤:

1.叙述当前小学生书包越来越重的现象

2.提出课题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意义

3.叙事各种有关当前《小学生的书包为何越来越重》的事件案例,并且每一个故事都要完整,真实。案例要由多种角度来呈现故事的背景、人物和情况。即是(背景--案例事件--案例解读与分析)(--案例启示--有待讨论的问题)

4.叙事的每件事情案例应该有自己的反思和思考。(--案例启示--有待讨论的问题)

四、怎样完成(这里需要分工):

1.关键找案例:可以通过网上查案例、通过文献检索、通过身边观察案例、也可以借机会直接和小学生了解某学生的书包情况等等

2.从案例中得到怎样的启发和深思,以及我们的反思。

9.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篇九

一、选题说明:

《福建教育学院2017年基础教育研究课题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旨在引领我省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围绕福建省基础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大局,研究贯彻落实《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福建省“十三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及教育部、省教育厅工作要点中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和回应人民群众普遍关切的教育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问题。重视以创新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强化以标准和模式为主导的实践研究,体现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实践性、前瞻性,提高选题的针对性、实效性。

请依据《指南》所提出的研究领域,结合具体的工作岗位、专业和区域特点选择课题方向。《指南》中未列出的学科领域,亦可根据该学科教学实践按要求自行设计申报研究题目。

二、选题方向:

(一)福建特色教育研究

福建特色学校研究;福建学校特色校园文化研究;福建名校人物研究;福建名校精神研究等。

(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 城乡义务教育标准、制度、规则研究;“十三五”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构建教育机会、资源配置、质量水平、管理模式一体化研究;城镇优质校精准扶持农村薄弱校研究;农村校“委托管理”探究;“小班制”管理研究;“走班制”校园管理研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视野下的教师流动机制研究;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现状和对策研究;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后升学考试衔接问题研究;留守儿童教育研究;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机制和保障体系研究;“送教下乡”研究等。

(三)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闽派教学品牌研究;学科思想方法研究;非考试科目教学水平提升研究;达标校高中动态管理机制研究;薄弱初中内涵建设研究;薄弱高中质量提升对策研究;毕业班教学视导制度研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研究;优质课评选标准化研究(课程设置、作息时间、考试评价、招生行为、教学用书等);课程改革成效应用推广机制研究;核心素养背景下各学科教材教法创新研究;中小学学科教学新趋势新动态研究;中小学学科教学特色模式研究;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与对策研究等。

(四)教师培训研究

“国培与省培计划”方案研究;大数据时代教师培训方式创新研究;教师培训质量保障研究;教师培训模块设计创新研究;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培训方式创新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与教学能力提高的对策研究;中小学教师的核心素养培育研究;校长能力提升研究;福建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研究;福建名校长培养工程研究等。

(五)教育信息化研究

教育信息化监测体系研究;“智慧校园”建设和实践研究;基于互联网+中小学创新教育途径和方法研究;教学质量监控大数据平台的实践研究;县域教育信息化推进机制与管理研究;电子书包应用模式研究;信息化条件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互联网条件下“研训一体”教师培训研究;在线课程运行模式研究;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管理模式研究;运用教育信息化改造提升薄弱学校研究;面向学习创新的数字化教育装备开发与应用研究;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变革及影响因素研究;农村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效益评估研究;数字化背景下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研究;教育信息技术促进继续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研究;大数据时代学科教育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等。

(六)考试研究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研究;“全国卷”高考题型和应考对策研究;“全国卷”高考总复习综合对策研究;高考各学科复习策略研究;高考各学科总复习专题训练模式研究;“全省卷”中考题型和应考对策研究等。

(七)德育与校外研究

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效途径研究;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研究;中小学文明校园建设研究;有效防治中小学欺凌和暴力研究;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研究;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研究;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时代精神与道德教育创新研究;中小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小学教师责任担当研究等。

(八)教育管理研究

各类校管理标准化研究;“小升初”多校划片改革研究;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研究;学校办学定位研究;办学行为“五规范”管理研究(课程设置、作息时间、考试评价、招生行为、教学用书);校园动态管理研究;学生个性化交流研究;教育管理体制“管办评”分离改革研究;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对策研究;中小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中小学校党风廉政建设研究;依法治教的理论与实现途径研究等。

(九)教师进修院校建设研究

教师进修院校教研机构人员配置标准研究;教师进修校业务指导与服务功能研究;教师进修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研究;中小学教师分层次培训模式研究;市、县(区)教师进修院校深化改革研究;推进和完善教师进修院校校本研训制度研究等。

(十)家校教育合作能力提升研究

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与网络资源开发研究;省、市、县三级家庭教育讲师团建设研究;家庭教育示范基地开发与建设研究;家长培训研究;优秀家长学校建设研究;全面普及家长教育途径研究;完善家长学校平台建设研究;家庭教育课程与教材开发研究;家庭教育培训模式创新研究;家庭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等。

(十一)台湾基础教育比较研究

台湾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研究;台湾基础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研究;台湾基础教育政策研究;台湾基础教育课纲修改问题研究;闽台基础教育合作模式研究;闽台中小学教师培训理念、模式、方法比较研究;闽台基础教育比较研究;闽台教育交流方式研究等。

(十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研究

达标高中评估体系科学化研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实施研究;改进“管理标准化学校”建设与评估研究;增强学校评价监测杠杆作用的途径研究;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办学水平提升途径研究;各类评估的统筹与导向功能提升研究等。

(十三)基础教育学科研究 1.语文学科

中小学生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研究;高中“文本细读”探究;网络语言的问题及规范化研究;文言文教学研究;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探究;中小学生名著阅读兴趣培养研究;“语文核心素养”在当下语文教学中的解读;中小学交际中的语言艺术;逻辑与议论文写作研究;中学生语文阅读心理探究;思辨性议论文写作探究;学生作文素材积累能力研究;加强学生的书写能力研究;文学作品教学与学生体验的唤醒研究;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教学的异同研究;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技巧研究;写作指导课技巧研究;作文讲评课效能提升研究;多媒体运用与语文教学研究;社会生活与地域文化渗入语文教学研究;“读写一体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建构研究等。

2.数学学科

中小学数学学科教育发展研究;中小学数学教育价值研究;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研究;中小学数学特色课堂教学研究;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思想方法研究;数学作业设计研究;数学习题选择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问题研究;数学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数学学科校本课程研究;数学阅读教学研究;中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研究等。3.英语学科

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与方法;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英语小组活动的有效性研究;新课标下小学英语教材教法研究;中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研究;中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研究;中学英语绘本使用研究;中学英语课型研究探讨;中学英语听评课新模式研究;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中学英文报刊材料的选择原则研究;学生视角的英文高效阅读研究;中学英文写作教学课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情感体验下的英文诗歌深层理解;微课与英文写作的难点突破研究;英语课翻转课堂的误区研究;学生英语阅读困境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等。

4.物理学科

中学物理学科思想与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研究;中学物理情景与模型研究;物理实验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研究;中学物理实验室建设研究;物理课堂中影响学生听课效率因素的调查研究;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学科有效教学研究;物理试题设计科学化研究;物理课堂教学诊断研究;物理智慧课堂设计研究;中学生物理学习方式研究;中学生物理学习评价研究等。

5.通用技术学科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验研究;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国外中小学通用技术教育改革及其学科转型研究;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通用技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研究;通用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基于Moodle平台的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实践研究;新课改背景下对通用技术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培育技术教师的前沿科技意识研究;通用技术教学中“案例分析”的选择策略研究等。6.信息技术学科

电子白板交互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活动设计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的有效性研究;基于移动终端的个性化学习模式研究;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体系实施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研究;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研究;基于计算思维的信息技术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研究等。

7.化学学科

化学课堂情景创设的实践研究;化学学科思想与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研究;化学复习课教学实践研究;化学教材中的定量实验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研究;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整合的实践研究;高中化学探究教学模式下探究点的设计方法研究等。

8.生物学科

中学生物学概念性知识教学研究;5E教学模式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证教学策略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提高学生科学本质观的生物教学策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生物教学研究;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生物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高中生物教学中模型方法的教学;初高中生物学新课程衔接教学研究;高中生物学探究教学设计研究;学生说题与高中生物学复习教学有效性研究;中学生物学微课教学研究;中学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等。

9.综合实践学科

综合实践活动项目设计类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科技创新类课程建设与实施;福建省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与问题;福建省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与问题解决;基础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模式研究;小学低学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培训模式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有效活动研究;高中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内容与方法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生评价研究;综合实践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等。

10.历史学科

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研究;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研究;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网络平台下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专业成长路径研究;历史案例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乡土历史资源与中学历史课程教学的整合研究;高中历史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历史教师课堂行为合理性研究;历史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与对策研究;高中历史不同课型教学策略的实证研究;新课程改革下中学历史教与学有效融合的研究与实践等。

11.体育学科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内涵、实质及其重要意义的研究;树立正确人才培养观念与加强学校体育的研究;校园足球课程改革突破研究;体育与艺术“2+1”项目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学校体育(专项督导检查)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的研究;落实《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研究;体育课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体育教学质量标准和学生学业评价标准的研究;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研究;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研究;学生运动竞赛改革的研究;体育教师专业化研究;学校民族体育传承研究;国外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等。

12.音乐学科

中小学音乐素质标准制定与评价研究;福建省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素质状况分析研究;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新版义务教育音乐教材对音乐教学的影响研究;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统音乐教学实践研究;福建地方音乐传承教学实践研究;创新性人才的音乐素养研究;信息化语境下的音乐教育研究;校园音乐文化识别系统研究;音乐美感对儿童品性形成的影响;音乐偶像与青少年人格塑造;音乐美学对音乐教育的启示研究;音乐心理学在音乐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研究;音乐教学中情境创设法的研究;艺术特长生的培养途径与方式研究;学校课外艺术活动组织与策划研究;中小学合唱教学策略研究;乡土音乐资源开发策略探究;乡土音乐校本教材编写策略研究等。

13.美术学科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研究;大数据时代的教师培训模式转变;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小学美术小组活动的有效性研究;新课标下中小学美术教材教法研究;美术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研究;博物馆美术教育研究;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等。

14.地理学科

10.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篇十

关键词: 教学行动研究 高职英语 写作教学

一、教学行动研究的步骤

最早提出“行动研究”这一概念的是著名的心理学家Kurt Lewin。Lewin(1946),Corey(1953),Kemmis(1982)和McNiff(1998)分别提出了行动研究的四种模式,其中McNiff把行动研究分为五个步骤: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实施方案;效果评估;在评估基础上发现新问题,准备研究下一个问题。由于该模式易于实施,因此笔者采用它作为研究依据。

二、教学行动研究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问题

(1)发现问题。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为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大专一年级的四个班级,所使用的教材是《知行英语综合教程》,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一种类型的应用文的写作。通过分析第一学期的写作及格率,笔者发现四个班级的写作及格率都低于30%,其中班级及格率最低的仅为23%。

(2)调查与分析。为了进一步明确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四个班级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写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词汇使用单一;人称不一致,时态混乱;语篇连贯性差;格式不符合要求。

2.解决方案

(1)讲授构词法,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词汇是构筑语言的基本材料,如果没有足够的词汇量,学习者就难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谈不上与别人进行语言交流。而构词法则可以帮助学习者迅速扩大词汇量,比起传统的死记硬背方法有事半功倍的优势。例如,当学生知道dis-为否定前缀后,他就会快速明白dislike,disappear,disability,disadvantage,disconnect,disarm的含义。

(2)改变语法讲授方法。学生在高中时已经系统地学习过语法知识,很多学生对语法学习已经丧失信心。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还是按照传统的方法讲授,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应灵活使用教学方法。例如由于人脑对于图片的记忆能力是文字的1000倍,因此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3)扩大英语阅读量。由于缺少语言学习环境,阅读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语言输入方式。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说理论,只有当读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时,才能产生语言习得。所谓“可理解的输入”指的是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因此,教师在课前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符合单元主题和学生水平的阅读材料,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语言输入量,还可以避免中式思维模式对写作产生负面影响。

(4)强调写作格式。在每次写作课开始时,教师会让学生根据课前阅读材料内容,归纳总结该应用文的格式。通过支架(课前阅读材料)的帮助,学生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

3.实施行动方案

根据教学安排,笔者每两周上一次45分钟的写作课。每次课上,会根据应用文的类型,讲解该类型应用文的格式,常用语等。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词汇、语法等知识的渗透。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测试等方式,记录学生的变化。

4.反思行动结果

首先笔者发现四个班级第一学期末写作及格率都不超过30%,然后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笔者在第二学期教学过程中使用了上述的解决方案。结果显示,经过一个学期的贯彻执行,四个班的写作及格率都达到70%以上,其中2014地质二班提升幅度高达50%,这说明笔者设计的解决方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身兼数职,即设计者、实施者、评估者和使用者。通过本次教学行动研究活动,笔者发现除了学生的写作成绩得到提高之外,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得到提升。通过本次研究,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和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得到改善。学习和开展行动研究尤其对青年教师意义深远,它可以帮助年轻教师尽快地适应教学工作,并联系所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际,并在实际教学中检验理论,走上科研之道(胡莹,2003)。

参考文献:

[1]Lewin,K.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46,(2):34-46.

[2]Corey,S.Action Research to Improve School Practice[M].New York:Teachers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1953.

[3]Kemmis,S.McTaggart,R.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M].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2.

[4]McMillan,Schumacher.Research in Education[M].New York:Longman,2006.

[5]胡莹.大学英语写作运用教学行动研究的探索[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03:21-24.

11.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篇十一

本文主要以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该年级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为30人, 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人。其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的是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 对其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其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实验之前评价分析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

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内容的基础, 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量将会直接影响新知识学习的效果。通俗一点地讲, 若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越高, 在学习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时就会更容易。因此, 在进行该实验研究之前, 本文主要是以研究对象的教育学知识水平作为参照, 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对比, 其对比结果如表一所示, 通过表1我们可以发现, 对照班和实验班之间教育学成绩的概率基本上都超过0.05, 因此我们可认为在0.05水平上, 该两组学生的成绩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异性。而实施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教育学理论知识非参数检验, 是检验进行案例教学以后实验班和对照班体育教学技能微格训练成绩之间差异性的基础, 能有效地检验案例教学在体育教学技能微格训练课程中的教学效果。

1.2、试验后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分析

(1) 导入技能。良好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便于学生更好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来, 导入技能作为教师教学艺术、教学理念、学识、口才以及智慧等的综合体现, 其导入水平容易受教师自身知识与经验沉淀的影响。在实验阶段中, 实验班首先进行导入技能理论的学习, 研究者让学生观看一些导入案例的相关视频, 接着由教师来进行对其分析和讲评。而对照班则实施常规的理论学习教学法。通过表2我们可发现, 在学习导入技能过程中, 不管是否应用案例教学, 对于提高学生的导入技能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在实际考核阶段, 不管是对照班还是实验班的学生, 所采用的导入法多为示范导入或者故事导入, 而对于和教学经验关系较为密切的设疑导入、情境导入以及实验导入等技能的运用则比较少。由此可见, 在学习导入技能时, 尽管案例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很多不同的导入教学法, 但是事实上对于学生而言, 要想提高其导入技能, 还需要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2) 反馈技能。所谓反馈主要是指个体在练习过程中或者练习以后所获得关于运动技能操作方面的信息。在实验过程中, 研究者让实验班观看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教学案例视频, 并对其相关信息进行了分析, 而对照班则按照一般的理论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 通过研究表明, 实验班学生的教学反馈数量和强度比较合理, 并能通过案例中的相关反馈技能, 对能其进行灵活应用。由此可见, 在体育教学技能微格训练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不仅能加强学生教学经验的积累, 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反馈技能。

2、实验结论

通过对教学能力系统中各要素的分析和研究以及相关数据, 我们可以发现实验班的体育教学技能微格训练成绩明显要高于对照班, 在体育教学技能微格训练中引入案例教学法, 将案例教学和体育教学实际情况相联系, 有效地利用书本中的相关知识, 把教学现场完整的还原到学生面前, 使学生更容易抓住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 丰富并提高其自身的教学经验, 以此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教学技能。

摘要:本文就案例教学法在体育教学技能微格训练课程的应用, 通过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以及实验法来处理、分析与判断相关数据, 将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考核成绩相比较, 通过研究表明, 实验班的学生在掌握讲解技能、发聩技能时均比对照班好。因此, 在体育教学技能的微格训练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 不仅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便于学生思维的启发, 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案例教学,体育教学,技能微格训练,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建鹏.综合式案例教学在体育技能教学中运用的研究[J].体育师友, 2010, (2) .

上一篇:信用社主任合规文化建设自查报告下一篇:安全出行公益广告宣传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