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2025-01-25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精选12篇)

1.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篇一

《枫桥夜泊》课堂教学实录

(一)师:把头抬起来,把身子坐正,我们准备上课,可以吗? 生:(齐声)可以。师:好,上课。生:起立。师:孩子们好。生:(齐声)老师好。

师:请坐。请大家看大屏幕,请朝同一个方向看。(大屏幕显示:枫桥夜泊)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听过这首歌吗? 生:(齐声)听过。师:好听吗? 生:(齐声)好听。师:喜欢听吗? 生:(齐声)喜欢。

师:老师也喜欢,这首歌20多年以前非常流行,我估计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听过,这首歌不但曲谱得好听,而且词也写得特别棒,我选了其中的两句,我们来看一看。谁来读一读?高举你自信的小手。大屏幕显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生: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师:好听。不但声音好听,读的感觉更好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师:你们一定注意到了,歌词当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是什么意思? 生:我想应该是晚上睡不着觉的意思。

师:没错,大白话,睡不着觉。谁能为无眠找一个近义词? 生:无眠的近义词应该是失眠。

师:失眠,没错,找到一个。继续找,谁找到第二个? 生:愁眠。

师:愁眠,好极了!谁找到第三个?比如难以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 生:难眠。

师:好极了!找到3个。再比如,不能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 生:不眠。

师:不眠,找到4个。再比如,未曾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 生:未眠。

师:未眠,找到5个。你听,不眠就是失眠就是愁眠就是难眠就是不眠就是未眠,用大白话来说,就是—— 生:(齐声)睡不着觉。

师:睡不着觉。想一想睡不着觉的那个滋味,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歌词。大屏幕显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生:(齐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师:是谁在敲打我的无眠? 生:是留连的钟声。师:是留连的钟声,这钟声从哪来的?我们继续看,其实早在200多年前,清朝有一个诗人,他叫王士祯,在他的诗中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我们一起看,谁来读一读? 大屏幕显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生: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师:读得不错,注意,这是古诗,你得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谁再来读一读? 生: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师:这味儿出来了,真好!(询问其他学生)这是哪里的钟声? 生:应该是寒山寺里半夜的钟声。

师:没错,这就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而令人奇怪的是诗人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梦啊想啊盼啊望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异口同声)十年。

师:十年啊,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我们继续看,其实还有比这更早的,那是500多年前,明朝有一个诗人,他叫高启,他也写过这样的钟声,谁再来读一读? 大屏幕显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高启《泊枫桥》

生: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师:谁再来读一读?

生: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师:好极了!这是哪里的钟声? 生:这也是寒山寺的钟声。

师:没错,这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而更让人奇怪的是诗人高启只要经过枫桥,只要经过寒山寺,只要听到夜半钟声,他就会想到一个人,谁?一起说。生:(齐声)张继。

师:张继。张继,何许人也?我们继续看。其实还有比高启更早的,那是在800年多前,宋朝有一个诗人,那是谁?一起说。生:(齐声)陆游。

师:他也写过那里的钟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大屏幕显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陆游《宿枫桥》 生:(齐读)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七年之前陆游曾经到过哪里? 生:寒山寺。

师:曾经听到过什么? 生:寒山寺的钟声。

师:而七年之后,陆游又到了哪里? 生:又到了寒山寺。师:又听到了什么? 生:寒山寺的钟声。

师:是的,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是七年……我们稍稍改变一下,如果不是七年,加它三年,变成了十年,又如何?注意听,看看诗人还会怎么写?我出上联,你出下联,注意听。我说十年不到枫桥寺,谁来? 生: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好极了。如果不是十年,继续向前推移,而是百年呢。我说百年不到枫桥寺—— 生: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如果不是十年,我说千年不到枫桥寺,一起来。生:(齐声)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是还是—— 生:(齐声)钟声。

师:所以,你看,当代诗人陈小奇的笔下有这样的钟声。读。大屏幕显示: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高启《泊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陆游《宿枫桥》 生:(齐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师:所以两百多年前王士祯的笔下,有钟声。读。生:(齐读)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师:所以五百多年人诗人高启的笔下,还有钟声。读。生:(齐读)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师:所以八百多年人诗人陆游的笔下,也有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读。生:(齐读)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师:问题来了。什么问题?很自然的,一下子从你脑子里冒出来的,一个问号,又一个问号。大屏幕显示: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高启《泊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陆游《宿枫桥》

生1:为什么这四个诗人都要写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

师:对啊,活在不同的年代,跨越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四位诗人会不约而同地写到寒山寺的钟声呢?问得好!这是你的问题。继续。(话筒指向一举手学生)你的问题是—— 生2:为什么这四句诗里面都提到了钟声呢?

师:对啊,寒山寺枫桥边上有那么多的钟声可以描写,为什么诗人们都会写到,都会把自己的目光聚焦到寒山寺的钟声之上呢?好极了,这是他的问题,继续。生3:寒山寺的钟声有多大的魅力,何至于现在到八百年前,那么多的诗人都去写他的钟声? 师:你问的正是我想要问的,这时光流淌了1000多年啊,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诗人都去写寒山寺的钟声,这钟声到底有怎么样的魅力呢?问得太好了!其实所有的问题他都跟一首诗有关,所有的问题都和一个人有关,这首就叫做《枫桥夜泊》,这个人就叫张继。打开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反复读,读反复,一直把这首诗读顺口、读清爽,好吗? 大屏幕显示: 枫 桥 夜 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生反复自由朗读)

师:好的,停下,抬头,挺胸,看大屏幕,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有感情地朗读)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师:(微笑)嗯,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愁眠”的“愁”翘舌的,她读准了,再比如“寒山寺”的“寺”平舌音的,她也读准了,读得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读得字字落实,而且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那种味道。生:(有感情地朗读)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他不但用嘴巴在读,更用眼神在读,用表情在读,更用整个生命在读,真好!我们一起来读,怎么读呢,听清楚要求,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面三个字王老师来读,明白吗?好,准备。题目和作者也由王老师来读。把头抬起来,深深吸上一口气。枫桥夜泊,唐,张继。生:(齐读)月落乌啼—— 师:霜满天。生:(齐读)江枫渔火—— 师:对愁眠。生:(齐读)姑苏城外—— 师:寒山寺。生:(齐读)夜半钟声—— 师:到客船。(微笑)这样读,会吗?好,我们反过来,现在每句诗的前四个字老师读,后面三个字你们来读,明白吗?好,准备。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 生:(齐读)霜满天。师:“天”这字读得再长点,再来。月落乌啼—— 生:(齐读)霜满天。

师:好极了!就这个味道。月落乌啼—— 生:(齐读)霜满天。师:江枫渔火—— 生:(齐读)对愁眠。师:姑苏城外—— 生:(齐读)寒山寺,师:夜半钟声—— 生:(齐读)到客船。师:(和着学生读“船”)船——好极了,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王老师读题目和作者,你们来读诗,好吗?注意那个味道、那个节奏、那个韵律,准备,再深深地吸一口气。枫桥夜泊,唐,张继。生:(齐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师:好,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地已经读了好几遍,读诗不但要读出它的节奏和味道,更要去关注和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情绪和那一种感觉。假如现在老师请你用一个词,注意一个词,来形容来表达你读完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择哪个词? 生1:愁。

师:大大地写下来,这是你的感觉,继续。生2:忧愁。

师:多个一个字,愁,忧愁,也把它写下来。生3:愁眠。

师:愁眠就是愁,因为愁而无法睡觉,是吗?(生3点头,教师询问其他学生)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感觉? 生4:神秘。

师:神秘?你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生:因为他说“霜满天”,然后说“对愁眠”,这两个词就让人感觉有那种恍恍惚惚的,隐隐约约好像透出一种气氛,让人感觉到很神秘。

师:那种气氛隐隐约约地给你一种感觉——神秘。好,把神秘写下来。那是你珍贵的感觉。(询问其他学生)谁还有不一样的感觉? 生5:我的感觉是“幻”。师:是什么?

生5:幻字。幻影的那个幻。

师:幻影的幻,幻觉的幻,幻想的幻,是吗? 生5:因为上面写着“夜半钟声到客船”,也就是说作者可能还没有看到寒山寺,只是听到隐隐约约的钟声从湖面传出来,这个样子就叫做“幻”,若有若无的幻。

师:多么空灵的一个幻字,多么传神的一个幻字,把这个“幻”字写下来,会写吗?不要加一撇,那要变成“幼”字。谁还有不一样的感觉。生6:我的感觉是朦胧。师:朦胧?

生6:我也是从前两句感受到的,从“江枫渔火”和“月落乌啼”感到了朦胧。师:好的,朦胧。把它写下来。月朦胧,鸟朦胧,夜色更朦胧。好,把手放下。枫桥夜泊这首诗,有人感受到了愁,有人感受到的是幻,有人感受到的师朦胧,也有人感受到的是神秘。我们不妨对比着想一想,咱们读过很多首诗,比如你读李白的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有神秘的感觉吗?(生摇头)不会,再比如你读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朦胧的感觉吗?(生摇头)不会,你读白居易的诗“日出江花红胜火……”一起来。生:(齐声)春来江水绿如蓝。师:你会感到忧愁吗? 生:(异口同声)不会。

师:那就奇怪了,同样是诗,为什么枫桥夜泊偏偏带给你的感觉是幻,是愁,是朦胧,是神秘呢?为什么?好的,不着急,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静静地默读枫桥夜泊。想一想这首诗哪些地方,哪些字眼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情绪,你在这些地方做一做记号,明白吗?有些同学不用老师提示,已经把笔拿起来了,好习惯,一看就知道训练有素。(生默读,老师巡视)

(生边默读边做记号,老师继续巡视)(约3分钟后)

师:好,停。我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纸上做了记号,有的划线,有的画圈,有的打三角符号,是这样吗?(生点头)好,把笔放下。你们记下的是符号,但又不仅仅是符号,因为符号的背后是你们的思考,你们的感觉和你们的发现,是这样吗?(生点头)既然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发现,那王老师提一个问题,注意啊,就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注意听,大家知道写枫桥夜泊的时候,应该是张继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对吗?是这样吗?请问这个晚上张继睡了没有? 生:(齐声)没有。

师:为什么?诗中哪个词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张继他没有睡,他根本就睡不着,哪个词? 生1:愁眠。师:哪个词? 生2:愁眠。师:哪个词? 生4:愁眠。

师:把“愁眠”圈出来。(板书:愁眠)圈了吗?看黑板,一起读这个词。生:(齐读)愁眠。师:再来。生:(齐读)愁眠。师:再来。生:(齐读)愁眠。师:什么意思?

生:因为忧愁而睡不着觉。

师:好极了,还是睡不着觉,找一个近义词。生1:无眠。师:找到一个。生2:失眠。师:找到两个。生3:不眠。

师:三个。第四个在哪? 生4:未眠。

师:第五个在哪? 生5:难眠。师:好极了,愁眠就是无眠就是失眠就是未眠就是难眠就是不眠就是睡不着觉,再读这个词,预备—— 生:(齐读)愁眠。师:再来。生:(齐读)愁眠。师:再来。生:(齐读)愁眠。

2.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篇二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诗词之邦, “以诗入乐”的艺术歌曲形式在中国古代早有雏形。《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春秋时期孔子在周代官府收集的3000多首诗歌基础上, 整理、选编的包含305首歌辞的精选歌辞集。据《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 孔子皆弦歌之”的记载, 可知这些经典诗作均可用琴、瑟伴奏来歌唱, 因此, 这些以古代文人经典诗词“入乐”的《诗经》便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早期形式。

自先秦时起, 琴、瑟就是重要的伴奏乐器,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相和歌、隋唐时代的清商乐, 琴均是重要伴奏乐器之一。《尚书·益稷》记载:“博拊琴瑟以咏。”和《论语·阳货》记载:“子之武城, 闻弦歌之声。”均描述了古人以琴、瑟伴奏歌唱的艺术形式——“弦歌”, 又称“琴歌”。现存最早的琴歌曲谱是宋代文学家姜夔创作的《古怨》和陈元靓《事林广记》中《黄莺吟》二曲。其它优秀的琴歌传世之作还有很多, 如《秋风词》、《关山月》、《凤求凰》、《阳关三叠》、《渔歌》和《胡笳十八拍》等, 这些琴歌同时也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典范之作。“琴歌”即抚琴而歌, 琴声呈现的清、静、淡、远的古朴音乐韵致, 与诗词韵文等吟唱声腔的相互融合, 充分展现了别具特色的“歌唱性”古琴音乐特质及中国传统音乐审美文化特有的“意境美”。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 是狭义“中国艺术歌曲”范畴的经典作品, 是中国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产物, 其特点取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语言特点及审美情趣。中国特定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各门艺术均以追求崇尚意境为风尚。“诗乐结合的艺术歌曲形式, 乐为了达到诗所呈现的意境, 而运用‘乐’的发展方式促使意境在音符中生成, 与诗共同完成其深蕴的“画境”, 因此, 除中国语言形式特点及民族化音乐的运用等特点外, ‘诗’、‘乐’、‘画’意境相融便构成了中国艺术歌曲的最本质特点”。[1]而作为“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极致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更是以表达、追求“意境”为目标终极。

古代诗词的原曲谱早已失传, 而在昆曲中保留了一部分, 如《广寒游》:“烟淡淡兮轻云, 香霭霭兮桂阴, 喜长宵兮孤冷, 抱玉琴兮自温。”便是昆曲中典型的琴歌原型。因此, 在当下“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声乐演唱教学中, 为了做到更准确、全面地诠释作品, 除需注重《中国艺术歌曲中意境蕴涵的分析与诠释》 (发表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中谈到的“演唱中国艺术歌曲的几点要求”外, 还可以广泛借鉴“琴歌”的演唱, 来充分诠释古诗词艺术歌曲展现的意境美。

三、如何借鉴“琴歌”演唱方法诠释“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

“今虞琴社的创始者查阜西先生曾提出过琴歌演唱的八字简诀:‘凝神、净气、正字、全腔’, 主张借鉴昆曲的行腔特点演唱琴歌。因此运用昆曲‘中州韵’的咬字方法吟唱中国古代琴歌, 为今人演唱‘琴歌’和‘中国艺术歌曲’演唱风格提供了可考依据”。[2]琴歌的吟唱要求嗓音运用以接近“语言腔调”的真声为主, “声腔”必须与古琴的“吟”、“猱”、“绰”、“注”表现的艺术之韵相融。通过借鉴琴歌适当运用“反切”的介于昆曲与民歌间的演唱方法, 回归到诗歌最初较为本真的情感表现方式。接下来以《枫桥夜泊》为例阐述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如何借鉴琴歌的演唱。

《枫桥夜泊》是作曲家黎英海以唐代著名诗人张继所作诗词为歌词谱曲的优秀艺术歌曲。诗词描绘一个秋天的夜晚, 诗人泊舟至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那优美、迷人的秋夜景色, 深深地吸引了这位心怀旅愁的游子, 触景生情, 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意境美, 写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第一、借鉴琴歌“一咏三叹”的“吟诵”唱法表现诗的“淡雅简约”韵味及“虚实相生”意境美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与“琴歌”歌词均是诗词。我国古典诗词讲究格律, 音韵和谐、平仄 (声调) 规则。琴歌吟诵时通过加强诗句平仄关系的对比和声调抑扬变化, 形成独特韵味的吟唱音乐美感。“吟诵唱法”是中华民族特殊语言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别具特色的音乐表现形式, 因琴歌中旋律多为一字对一音, 韵腔较少, 吟诵性特点十分突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旋律同样是在吟诵诗歌语言基础上形成, 要求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时要像演唱琴歌一样, 力求以语言本身的音乐性来强化乐曲的音乐美, 通过语言声调与旋律美的完美契合, 刻画诗作蕴含的“淡雅简约”韵味及“虚实相生”之意境美。

《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 演唱时应适当地运用“吟诵”唱法诠释作品。诗中“天”、“眠”、“船”押“平声韵”, 且一韵到底。严格遵循古体诗七言绝句的四种平仄格式, 从第一句仄起平收, 第二句平起平收, 第三句平起仄收, 第四句仄起平收的多种变化平仄关系看, 如按其平仄关系进行吟诵, 抑扬顿挫的音乐起伏感瞬间产生, 通过诗词“声调”的起伏变化更能充分表达诗的意境。该诗前幅画面描绘密度较大, 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从前两句“仄仄平平平仄平”和“平平平仄仄平平”的几乎完全交叉对应的平仄关系, 可清晰看出作者描绘景色动静结合的动势。“月落乌啼霜满天”描写了夜半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 上弦月升起的很早, 所以半夜时分便已沉落下去, 整个天空仅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栖身”或许因月光前后光影的变化, 被惊得发出几声鸣叫, 为这片寂静的夜带来一丝声响, 静中有动的刻画给人以无尽遐想, 使人不禁沉浸于“月落夜深”、“繁霜暗凝”的美景中了。“江枫渔火对愁眠”描绘了朦胧夜色中江边“枫树”的模糊轮廓, 几处星星点点的“渔火”在昏暗迷蒙的氛围中, 显得分外引人注目。“对愁眠”中“对”字包含“伴”之意, 从含蓄的“对”字, 似乎可以感受到舟中旅人和舟外景物间一种无言的默契。诗的后幅只道明一种景象——夜半钟声。“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平仄格式为“平平平仄平平仄”与“仄仄平平仄仄平”, 完全交错对应的平仄关系又生动展示了诗中远近结合、虚实对应的景物错落美。全诗对景物动静结合、明暗对比、虚实对应的描绘, 通过吟诵时平仄关系、抑扬顿挫声调的对比, 将秋意情浓时诗人的那份旅愁情思刻画的淋漓尽致。

第二、借鉴琴歌演唱时“乡谈折字”、“谱外透韵”的方法获得诗词音韵意境美。

“我国古代诗歌词赋与音乐原本是不分家的, 即使诗歌词赋自身内在的音乐特征被揭示之后, 它们与音乐的关系仍然不能分割。正如刘勰《文心雕龙·乐府篇》说:‘诗为乐心, 声为乐体, 乐体在声, 乐心在诗。’这就是说诗是音乐的核心, 声音是歌的媒体, 音乐的外壳在声音里, 而音乐的本质却在诗里”。[3]琴歌旋律的形成与诗歌语言吟诵有着内在必然联系, 因此, 琴家查阜西先生在传授琴歌演唱时提倡运用“乡谈折字”法。

中国古寺词艺术歌曲同琴歌一样, 其吟诵均受方言特点影响。中国语言本身特点包含旋律因素, 每个字的音高走向规律、高低升降声调, 即通常所说的“四声”。“乡谈”即方言, “折字”即传达字音的腔格和字调的音势, 也是语言音高规律的变化现象, 又称“韵”。“乡谈折字”指把琴歌中每一字的“四呼开合”和“四声阴阳”结合起来。演唱时要求以“乡谈折字”为口诀, 根据本地方言在谱音基础上作上下二度或三度的“折字”, 唱出方音韵母的高低、长短和强弱变化, 唱出谱外之音, 即“谱外透韵”, 唯此才能准确做到诗歌语言美和音乐旋律美更完美的结合。

演唱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时可以充分借鉴琴歌演唱中“乡谈折字”的语言处理方式。《枫桥夜泊》诗作者张继是唐朝时期天宝年间襄州 (今湖北襄阳) 人, 襄阳方言以襄樊话为代表, 属汉语北方方言的“西南次方言”。因此, 演唱这首歌曲时应注意“西南次方言”的声调、音韵特点。此地方言声调分“中升调 (阴平) 、高降调 (阳平) 、高平调 (上声) 、低降声调 (去声) ”四种, 与普通话的音韵相差较大。方言突出的声韵特点如“无zh、ch、sh, 凡zh、ch、sh, 均读作z、c、s如知 (zhi) 读作zi, 吃 (chi) 读作ci, 师 (shi) 读作si等”。[4]基于此方言语音特点, 在演唱《枫桥夜泊》时尽量把带有明显方言特点的字运用方音读法进行发音, 如“城”、“钟声”、“船”等。整首诗虽不能完全按照当时的语音特点复原先人的吟唱, 至少可以将从古至今尚保留在“语言文化血液”中代表地方方言中最突出的字音特色表现出来, 真正做到回归歌曲的方言、本真特色, 也是声乐教学中准确诠释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获得艺术意境必不可少的语言处理手段。

第三、借鉴“琴歌”演唱的人声“琴韵化”和琴声“声腔化”的协调统一, 诠释“诗”、“乐”和谐意境美。

艺术歌曲诠释中, 伴奏占重要地位。源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欧洲艺术歌曲演唱均以钢琴伴奏为特点。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声乐教学中, 应结合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本质特征灵活安排。古诗词艺术歌曲最好能像琴歌一样采用古琴乐器进行伴奏, “声腔”与“线腔”艺术同轨, 一个用嗓, 一个用弦, 古琴音乐的“带腔性”、“仿人声”特点决定了其是配合人声诠释古诗词艺术歌曲呈现意境效果的最佳伴奏乐器。受儒、道、佛思想及艺术审美观的深刻影响, 琴歌以清微淡远风格见长, 多为疏而韵长之作, 要求演唱者通过“琴韵化”人声和“声腔化”琴声协调统一, 共同表现作品传达的恬淡清逸、清微淡远的“诗乐”和谐意境美, 这些同样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表演的共同终极追求。

如果教学中不得不使用钢琴伴奏就需特别注意音乐之意境刻画与诗之意境刻画的统一。《枫桥夜泊》乐曲开始, 左手弹奏羽调式主音构成的纯五度音程模仿钟声, 三次由弱到强的钟声给人以由远及近的动态感, 把听众带进幽远、静谧的氛围中, 并且这一模仿钟声的音乐动机贯穿乐曲始终。第三小节后两拍小倚音的运用形象地刻画了静夜鸟鸣的动态美, 而这两种音型的出现均由左手弹奏来贯穿于乐曲始终, 并在歌声延长音上奏出, 来衬托刻画诗的悠长意蕴。第七小节右手颤音形象地描绘出漫天霜花, 雾蒙蒙的空旷感。第十一、十九小节的颤音也同样给人以透明、浓郁的音响色彩, 渐强的波动走向表现了寒夜的漫长及钟声传来的动态美。全曲高潮部分, 作者采用和声加厚手法与旋律声部同步奏出高音, 强化了诗词表现的重要内容。旋律部分前十六后八、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 两个八分音符连用, 四分音符及32分附点音符构成旋律中的主要音型, 连线的连续使用是此曲最显著特点, 造成切分及长附点效果, 充分传递了诗中静谧、空旷的景色, 悠长的寒夜及诗人发出的绵绵无尽愁思。音乐着重从和声, 调式色彩的变化刻画诗之意境, 最后以“诗眼”——寒夜钟声, 由强渐弱与诗的开头呼应, 让听者的遐思随钟声飘荡。

此曲诠释过程中, 要求演唱者与伴奏者之间默契配合。人声进入时, 歌者应弱音开始, 运用剔透、丰富的泛音音色表现诗乐所表达的空旷、朦胧、静谧的漫天霜花的景象。伴奏模仿钟声及江面泛起小小涟漪的弹奏在音色上应有古朴、悠远之感。第二句情景交融, 寄景生情, 表现出游子无尽的思愁, 演唱者应运用比上一句稍暗的音色处理, 表现作者无奈的心绪, 并在“愁”字对应的音符作一特殊表情处理以强调这一情绪, “姑苏城外寒山寺”一句要唱出历史厚重感。最后一句点明诗眼也是全曲高潮, 语气感加强, 接下来的音乐反复如同钟声的回响, 应运用渐弱的力度处理表现钟声逐渐渐远的动态意境美。

摘要:中华民族特定语言文化背景下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 作为“中国艺术歌曲”的经典之作以表现、追求“意境”为终极目标。声乐教学中, 通过借鉴琴歌“一咏三叹”的“吟诵”唱法, “乡谈折字”、“谱外透韵”的语言表达方式及人声“琴韵化”和琴声“声腔化”协调统一的诠释诗之意境的艺术手法, 使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教学获得更加完美的艺术表现效果。

关键词:枫桥夜泊,乡谈折字,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

注释

1[1]张雪丽.中国艺术歌曲中意境蕴涵的分析与诠释.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9, 6:736.

2[2]张雪丽.“韵”通、“歌”融——古琴、昆曲艺术之“写意”手笔.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3, 5:127.

3[3]邹长海.声乐艺术语言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9:178.

3.《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篇三

山阳县城区一中王 莉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自己浓浓的愁绪。本诗意境悠远,情感复杂,感受诗中的“愁绪”,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课堂教学的难点。

对于如此优美的古诗,要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课文的图画、诗意惆怅的语言,营造诗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 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

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学习古诗时朗读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要注意形式多样,注意对“情感”“意境”“画面感”的把握。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感情,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次充分朗读诗文,层层深入了解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4.《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篇四

4月,我有幸在漳州市普教室举办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开课,我特别激动,也特别珍惜这次历练的机会。尤其是能近距离聆听专家评委的精妙点评,和与会老师的真诚互动,让我犹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回顾备课到上课的过程,确实经历了一次次的否定,在否定中改进、升华,这一过程对我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不言而喻的。 “独听寒山半夜钟”——选题缘由 “到客船”的“夜半钟声”在枫桥边悠悠回荡,从而使千百年来的读者着迷。因为这钟声回荡着历史的回声,使每位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联想到人生,人生苦短,来去匆匆,谁没有愁绪呢?谁都能从钟声有所得,这是我选择并喜欢这一课题的原因。 “几度经过忆张继”——文本解读 作者为什么会听到夜半钟声呢?因为睡不着,因为有旅愁、在思念。所以这首诗归根结底就是在写诗人的愁思,诗人创造了这样一个诗中有画、画中有声、朦胧多义的愁境。 这首诗的题目很精练。“枫”是季节;“桥”是地点;“夜”是时间;“泊”是事件,四个字, “吝啬”到了极点。 首句直接进行景物描写。“月落乌啼”,有声有色有情。在古诗词中,凡用“月”、“乌”者不外乎“凄愁悲苦”四字,不解人意的霜气偏偏充盈天地,为这深秋之夜和张继心中洒下丝丝凉意。视觉、听觉、触觉三管齐下,恰如其分地现出了他的心境。同样的景色在不同心境的人有不同的感觉。同样是秋夜对月独处孤舟,李白、苏轼二人定是要“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了。但换了失意的人,不过是“独步漫长宵,风过花零,遥望月空鸣”而已。 因此,作者在第二句中用一个“愁”字点出全诗主旨。寒水微波粼粼,江中渔火点点,一片片枯败枫叶划过张继心头落在水面,恰恰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对前途的迷茫,对国家内乱的担忧,他的心中仅剩下一种感情——愁。秋风送寒,独卧小舟,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这“对愁眠”甚至有几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苦伶仃了。于是,一个落第书生形象跃然纸上。 恰在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每年正月初一凌晨鸣钟一百零八响,因为佛法认为人生愁苦有一百零八种之多,故而鸣钟解忧。一百零八钟响,一百零八忧解,开始新的一年。这诚然是美好的祝愿,可惜张继秋季到此无缘聆听,他听到的是寒山寺每夜常例的“警世钟”,但这也让张继联想起了“钟声解忧”的传说。钟声声声敲在张继的心坎上,撞击他心中的苦闷,他多么希望这忧这愁真能随钟声而去。作者用这样两句作尾,应该是激励自己重燃生活的希望,使始终压抑郁结的诗境有了个还算昂扬的结尾吧!

5.《枫桥夜泊》的教学反思 篇五

围绕着“叹气”,我就开始讲解古诗。一些费解的字词解释,我一边口述,一边做板书,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并开始不约而同地做笔记了。由景抒情,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明白诗人的“叹气”,我从“残月”、“霜天”、“江枫”、“渔火”、“寒山寺”、“客船”这六景,和“乌啼”、“钟声”二音入手,让孩子们来亲临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配上插图,加上诗句的讲解,孩子们开始点头:“是啊,诗人在叹气。”“所以,整首诗都是围绕一个字来写的,那就是……”我马上接着孩子们的体会,步步深入。“愁。”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真棒!你们已经读懂了。”我由衷地赞叹他们。后来,孩子们已经能够用他们稚嫩的声音,读出诗人忧愁的情绪。我想,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算是比较成功了。

6.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篇六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代表作, 也是描述姑苏城的古诗中的名篇。唐朝安史之乱后, 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 写下了这首羁旅诗。在这首诗中, 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 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 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 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 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 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 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 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正因为如此, 不少翻译家都对此诗的翻译极有兴趣, 力图创造出一篇真正传达原文意境和美感的译文。知名的英译本目前有近30篇, 包括许渊冲、汪榕培、王守义和John Neville等多位大家的翻译。其中汪榕培教授的译本因其“传神达意”之美而独树一帜。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汪译When the moon slants, ravens coak and thick-frosts grow.

Bank maple groves and fishing glows invoke my woe.

From the Hanshan Temple outside Suzhou moat,

The midnight tolls resound and reach my mooring boat.

二、汪氏译作的传神之笔

1.“传神达意”翻译理论

典籍英译大师汪榕培教授在数十年翻译实践中提炼出了“传神达意”的典籍英译观。对“传神达意”, 汪教授解释到:“第一, ‘传神’就是传达原作的神情, 包括形式, 语气, 意象, 修辞等等, ‘达意’就是表达原作的意义, 尤其是深层意义, 尽量照顾表层意义。第二, 这四个字不是并列结构 (‘传神’和‘达意’不是并重的) , 而是偏正结构 (‘传神’是‘达意’的状语, 即‘传神地达意’) ” (汪榕培1997:72) 。

原文中的‘神’是对客观世界的描述, 而译文中的‘神’既要考虑原文中的‘神’, 又要考虑客观世界里的‘神’, 换言之, 把‘传神’运用到翻译中, 就需要译者把原文的感情、语气、意象、修辞、文体等诸多因素考虑在内。不论是做研究还是用于指导翻译实践, 都应该把‘传神达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 它们彼此关联, 互相融合。

从这个角度看“传神达意”,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传神”和“达意”不是两端之分, 也不是从“达意”到“传神”, 而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两者在翻译中不可分离, 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 为翻译者指出了一个努力的方向。

2. 关于达意

在选词上, 汪译《枫桥夜泊》可谓精益求精。每一个中文词语都有意味相近的多个英文单词, 如何选择最恰当的, 并不是字对字、词对词的机械对应, 而是在精神实质上的对应。

诗的开头二字“月落”就是一个翻译难点。评论界一直争议“月落”会不会发生在半夜, 也有人认为“上弦月”是有可能的, 不管是用falling (正在落下) 还是set (已经落下) 都有不妥, 干脆另辟蹊径, 用slant (倾斜) 描绘了一副月亮斜挂在天上, 似落非落的景象, 避开了月亮到底落在何处的难题, 给作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汪译将“乌啼”译为“ravens croak”。“croak”在牛津字典中的解释为“deep hoarse sound”

(深沉而嘶哑的声音) , 不难想象漆黑的夜晚, 乌鸦那凄惨嘶哑的叫声。传说中乌鸦夜间会啼哭, croak这个词本身带有的预言不祥之意是符合原诗的。

“霜满天”给人一种十分寒凉的感觉。“霜”是不可能堆积在“天”上的, 所以翻译的时候不可直译, 而要采用意译。汪译thick-frosts grow, 把“满”这个形容词化为grow这个动词, 体现了“漫天”所包含的动态感, 又和“月落”“乌啼”形成一致的艺术效果。

“姑苏城”直译就是“Gusu Town”, 但如果再加以考究, town的历史感就太淡薄了。而moat (护城河) 这个词把苏州这座古城的内外明确分开, 极具历史感。“姑苏”本来采取音译也无妨, 但考虑到译诗的读者为为外国人———他们熟悉的是苏州而不是姑苏, 译为现代的城市名更易于理解。

“寒山寺”曾被不少翻译家译为“the monastery on cold mountain”, 这其实是误解了寺名的由来。寒山寺始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 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贞观年间, 传说当时的名僧寒山曾由天台山来此住持, 改名寒山寺。将其译为the Hanshan Temple, 则将寺名中蕴含的文化背景原汁原味地传达给读者。

3. 关于传神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 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 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要想译出原诗的神韵, 最重要的是体现出一幅“愁”的画卷, 进入一个“愁”的世界。

“江枫”与“渔火”, 一静一动, 一暗一明, 一江边, 一江上, 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写到这里, 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 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渔火”这一词, 原诗并未加以修饰, 到底是昏暗还是朦胧, 亦或忽闪忽亮。汪译为fishing glows (打渔时的光亮) , 和原文一样简洁而意象丰富, 没有用修饰词限制读者的想象, 保留了原诗模糊之美, 更重要的是还描摹出了原诗的“动之美”, 使译文的画面动了起来, 这也正是原诗的意境。再看“woe”, 牛津字典的解释为“ (dated or formal) great sorrow or distress”, 不仅意义和原作相符, 也起到押韵的效果。

“钟声”非常巧妙地使用了toll这个词, toll指的是缓慢而有规律的钟声, 且有悲伤的意味, 我们熟悉的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就译为For Whom the Bell Tolls。在全诗充满愁思的氛围里, 钟鸣必然是toll。汪译还采用了增译法, 以resound (回荡) 强化听觉效果。从字面上看, 原诗没有响应的表达, 但增词对译诗的意境再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静谧, 而且揭示了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正当午夜, 月已西沉, 身在舟中的诗人既未曾到寒山寺游赏, 而在夜幕笼罩、树木掩映下, 也不见得看到了离枫桥还有一段距离的寺院轮廓……两句诗其实并没有对寒山寺作任何描述, 只借钟声间接传出寒山寺的形影, 而使人们对寒山寺产生更大的美感。“resound and reach”描写钟声一次次从寒山寺传出。这里的“re”头韵给读者强烈的钟声回荡的听觉效果, 更加衬托出寒夜的寂静, 不紧不慢的钟声激发作者更多的愁思。

从句式上讲, 原诗四行, 译诗也是四行, 行行相对, 并且译诗每行长度大致相等, 可以很好地再现原诗整齐划一的结构之美。第一行保留了原诗的三个主谓结构, 第二行保留了两个名词词组的并列主语加谓语的结构, 第四行保留了形容词加名词加动宾结构。四行皆为六音部“抑扬格”。

从音韵上讲, 汪译采用了aabb的韵式, 两种尾韵还有重叠的音节/?u/, 这个双元音读来颇有忧郁、伤愁之感, 与整首诗忧愁的意境一致。汪教授一直主张“以诗译诗”, 最大程度地再现原文意象重叠、动静结合的特点。

从“传神”的角度来看, 汪译在翻译过程中以原作艺术意境为准则, 注重对意象深层含义的把握和原作精神的总体领悟。从“达意”的角度来看, 译诗最重要的莫过于传递总体的情怀, 而不是单个字词的咬文嚼字。汪译《枫桥夜泊》堪称古诗翻译的典范之作, 也是汪教授“传神达意”理论的完美实践。

参考文献

[1]汪榕培.传神达意译诗经[J].外语与语言教学, 1994 (4) .

[2]汪榕培.典籍英译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3]汪榕培, 王宏.中国典籍英译[M].北京: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4]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7.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篇七

《枫桥夜泊》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第19课《古诗三首》。这首古诗具有写景细腻、意境深邃、情景交融及语言生动的特点。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小学生虽已接触不少古诗,能初步体验到诗歌中的内容与情感,他们对古诗的学习大多处在“背诗”、“译诗”的阶段,但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仍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在教学这首诗应适当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欣赏诗歌方法,即所谓“教是为了不用教”。此外,教学中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设计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营造有利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来体味古诗的内容和情感,注意培养积极的审美情趣和体验古诗的含蓄美、韵味。

3、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螺旋上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背诵。

2、读懂诗句,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4、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一些方法。

【教学准备】

1、课件若干、vcd光盘。

2、学过的唐诗若干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流行歌曲《涛声依旧》,学生凝神静听。

2、(音乐声渐弱)教师导入: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这是一首曾经流行大江南北的歌曲,那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意蕴总让人回味不已。你们还知不知道这首动听的歌曲竟会是出自一自唐诗呢?这首古诗仅仅描写了几处景物,但却透过简单的文字抒发了内心复杂的情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设计意图:以歌曲作引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导入学习主题。]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播放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诗歌节奏并仿读。

2、回忆总结以往是如何学习古诗的,出示学法。

3、小组讨论,自学。

4、全班交流。

5、通过配乐,师描述情景,学生体会意境。

6、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营造氛围,烘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古乐曲作背景音乐,通过有感情地诗歌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联想;以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景,引发学生的想象;通过多种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学习所得,加深形象。]

三、延伸拓展

1、妙笔生花

学生将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融入习作中,将古诗转化为现代文。

2、举一反三

收集秋天的诗,带有愁字的诗句,张继的诗及唐代诗人的诗,培养学生积累的兴趣,扩大知识面。

8.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篇八

一、引入新课

导入:前面,我们学过了一篇小说:《不朽的失眠》,在这篇课文当中,台湾作家张晓凤以小说的形式再现了唐代落第诗人张继创作《枫桥夜泊》的全过程。

1、现在,就请一位同学来黑板上默写《枫桥夜泊》这千古绝唱。

(学生上黑板默写,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标题写在恰当的位置,便于板书设计)

2、全体学生背诵这首诗;

3、同学们想过没有,这首诗为什么这么著名?诗中描绘的是怎样一幅画面?根据刚才读的背的你能想象出来吗?

深秋的后半夜,月亮已经下去了,霜气逼人,耳畔几声乌鸦的惊叫以及眼前江岸的红枫和江中的渔火,不禁惹起了诗人浓浓的乡愁。诗人久久不能入睡,好不容易熬过上半夜,刚有一点睡意,却远处寒山寺的钟声又飘进船窗,击叩着诗人的心扉---------多美的一幅夜泊图画呀,然而,这么美妙动人的夜泊图画,却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理解得支离破碎,歪曲了原作的本意,严重损伤了名篇佳作的艺术价值。

那么,他们这些人到底是怎样来理解这首诗的呢?我们作者又怎样认为他们的理解是错误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

二、感知课文

1、根据诗的原本意境,结合小说《不朽的失眠》,比较一下这篇课文:《枫桥夜泊》所谓的“新解”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采用圈点法,迅速抓到我们解决问题所急需的相关信息。)

2、明确:有“乌啼”、“江枫”、“愁眠”。

三、教师点拨

1、从刚才的问题中,我们已经感觉到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理解,出现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是维护诗歌创造本意的“刘金派”,即完全按照诗人创作之初来理解古诗;另一种呢,是脱离诗的本意,望文生义、牵强附会的来理解诗,我们称之为“新解派”。

我们同学中,有谁支持刘金派的?有谁支持新解派的?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划分左右两个大组,一为刘金派(正方),一为新解派(反方)现在,“刘金派”与“新解派”就要交锋论理了。

2、首先,来论理“乌啼” 反方代表谁来说?你方认为,“乌啼”应该怎样理解的?“乌啼”者,“乌啼桥”之谓也。有什么理由支撑你方的观点?

根据:1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 2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

3据寒山寺的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这种理解对不对?正方代表谁来反驳?你反驳的依据是什么?

根据:1新解的论据首先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乌鸦夜啼的情况不是绝对没有;夜间受到惊扰,也会飞叫。《乐府诗》中就有《乌夜啼》;乐府琴曲歌辞有《乌夜啼引》;曹操《短歌行》中就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诗句等等;他还能够引经注典,真不错!给以掌声鼓励!2住持之说无文献资料可证。(死无对证,是吗?死无对证的东西,可信吗?)乌啼桥的命名应在《枫桥夜泊》诗之后。这我们有例子可以佐证:蔡伦,造纸术的发明人,现在各地在搞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搞起了名人文化效应,对蔡伦的故乡争论不休,资兴人说蔡伦是资兴人,我们桂阳人说蔡伦是桂阳人。后来我们的县委书记吴章均风趣地说:蔡伦,桂阳人氏,不可争论,只不过蔡伦出生在我们桂阳,、然后才到你们资兴打工去了。

3桥的位置较低,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哪方面落下去的印象。你坐井观天是看不到这种现象的。【小结】:正方从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方面对“乌啼”的新解进行反驳,通过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指出新解的不可靠。

3、现在接着论理“江枫”、“愁眠” A(反方)新解认为:“江枫”是“江村桥”和“枫桥”两座桥桥名的简称,而不是指江岸的丹枫。

(正方)反驳:1即使就有这两座桥,这种简称不符合古人今人的语言习惯;(举例,中国人——中人;上海吊车厂的工人——上吊的人)

2使用这种简称违背了诗歌讲究形象、意境美的原则; 3题目是“风桥夜泊”而不是“江村桥枫桥夜泊”。B(反方)新解认为:“愁眠”指愁眠山,“江枫渔火对愁眠”,意思是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

(正方)反驳:1把“愁眠”解释为一座山,该诗意境全没了。“愁眠”应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正因为容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诗才有活力。2无资料左证那座山在唐朝张继年间就被叫做“愁眠山”。愁眠山又名“孤山”,已经露了马脚;已经出名气了,就不可能再有一个小名。这我们也可以佐证:欧阳海大桥就是根据欧阳海这个英雄来命名的,难道我们可以说先有“欧阳海大桥”再有欧阳海这个人物?非也,欧阳海大桥原名叫“七拱桥”。

4、通过刚才的唇枪舌战,我们得到什么结论?我们是不是就不自读古诗了? 请阅读课文末尾一个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下结论的?(要求齐读)【明确】:望文生义的理解、牵强附会的理解,只能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以牺牲诗的艺术为代价来读诗,是不可取的。

四、课堂延伸

确实是这样,我们不但不反对古诗新读,而且还提倡对古诗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只要我们不是进行别有用心的“歪读歪写”,古诗文“新读新写”就应该大力提倡。请看看歌词创作者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请听听歌唱家是怎样来表达诗情画意的。(小黑板、VCD放音)涛声依旧(词曲陈小奇)

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他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爱,许多年以后却发觉又回到了你面前。留恋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曾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教师解说】:

《涛声依旧》这支歌曲就是古诗“新读新写”的一个典范。词作者对《枫桥夜泊》这首诗是熟悉的,但如果仅仅是熟悉,他还是不能够创作出《涛声依旧》。只有有了对古典诗歌的欣赏和丰厚的积累,又有了现实生活的感受和体味,这两者相结合碰撞出火花,《涛声依旧》才有了问世的可能!

由此我们知道,从《枫桥夜泊》到《涛声依旧》,不是“掘墓鞭尸”,也不是简单地参观一下故宫长城什么的,它必须是“古”与“今”在一个特殊时间、特定空间的衔连,“古”是“今”的催化剂,“今”在激活“古”的同时,自己也“借尸还魂”获得了超生。【备用内容】学以致用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最高法则,古诗文新读新写恰恰是这一法则的具体体现。现在就布置一个作业:请同学们在第五单元或者以前学过的古诗文中任选一诗进行“二度创作”,文体不限,字数不限。但不能翻译一遍就敷衍了事,比如你选择了《登灌鹊楼》,你就要能抓住其中的名句进行创作。如:初三第二次月考即将进行,虽然在第一次月考中我们的成绩不很理想,但是我们有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情壮志,我们相信,下一次定会进步的。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通过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理解的争论,让我们明白:古典诗歌不朽的艺术魅力当然首先有赖于诗歌本身的含蓄优美,但我们这些千载之下的读者的积极参与,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我们读古典诗歌常读常新、常新常美,这保证了以唐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既像窖藏很久的美酒,一开封就浓香四溢;又像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永远是新的,永远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古诗文新读新写不仅是一个人的阅读和创作活动,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权利!只要我们不是以牺牲诗的艺术为代价的读诗,都应该值得大力提倡。

新解观点(反方)作者反驳的观点(正方)

1、乌鸦在夜间是不啼叫的乌鸦在夜间有时也啼叫 乌啼

2、是一座桥住持之说无文献资料可证

3、住持说桥建于隋大业毁于清同治桥位置较低

简称不符古今语言习惯

9.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篇九

“老师,这里的‘乌’不是乌鸦的意思。”亚妮在我示意后站起来说。

什么?不是乌鸦!亚妮的话刚一出口,我的眉头就皱了起来。但是,直觉告诉我应当听完孩子的话。

“说说理由。”我沉住气问孩子。

“‘乌’,在这里实指当地的水老乌,即驯养后用来捕鱼的鸬鹚。”

怎么是鸬鹚呢?记忆中、《教参》上,甚至学生手中的《跟我学语文》都没有见到这样的解释啊!一时间,我无法确定,看着亚妮坚定的神情,我犹豫着。

亚妮仿佛看穿了我的心思,从抽屉里拿出一张打印纸。显然是有备而来。

“‘乌啼’并非‘乌鸦啼叫’。‘乌’在这里实指当地的水老乌,即驯养后用来捕鱼的鸬鹚。杜甫有诗‘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其中的乌鬼指的就是鸬鹚……”

亚妮得意地扬起头,尽情地沐浴在大家诧异的目光中。我微笑着让亚妮坐好,在赞许她的同时头脑里快速地进行分析辨别,可是一开口,竟然语讷起来。

“同学们、同学们,亚妮说的很有道理。老师需要考虑一下。”看着学生们或惊讶、或不解、或疑惑的神情,我顿了一顿,红着脸说:“这首诗读起来琅琅上口,我们多读几遍。”

好不容易,学生在我的“启发”下,暂时转移了注意力。

度过了如芒在背的20分钟,我匆匆赶回办公室,打开电脑开始搜索。结果,我应当感谢我的学生,幸亏没有草率地打断她的讲述,她的置难使我在备课之外又发现了许多新知。可是在短暂的欣喜之余,我更加踌躇了,这么多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迥异的观点怎么引导他们理解呢?毕竟学生的体验、思维能力还有限,能一下子理解这么多与生活认识不同的见解吗,我陷入了沉思……最后,还是指导老师提醒了我:让学生也上网找资料,由他们自己来理解诗句。

他们能理解这些问题吗?我带着疑虑忐忑不安地走进了教室。结果出乎我意料:

生:“月落”不是“落月”。“月落”是月亮已经落山,也就是当时已经不能看到月亮;而“落月”是正在渐渐下沉的月亮,说明当时还可以看到月亮。

生:“霜满天”与寒霜并不矛盾。这里是说诗人因无法入睡而站在船头已经很久很久了,身上不知不觉就被霜沾染了,茫茫夜气中一定正弥漫着满天寒霜。

生:我知道“月落”喻示长安失守和唐王朝的衰落,“乌啼”鲜明地刻画出安禄山叛军的猖獗,“霜满天”则反映出战乱给整个国家造成的萧条景象和紧张氛围。

生:诗人看到的是江边斜卧的枫树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同时也看到了船上斜挂的渔灯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发现它们都是“相对而眠”。这情形恰恰与诗人的孤单形成了某种说不出的反差,让他感慨万分!所以,“对愁眠”的真实含义是“对愁难眠”。

生:诗人是先听到钟声后才会想起--这是从寒山寺传出的钟声,可是诗人有意将这两者的次序颠倒了。也就是说,正常的应该是“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城外寒山寺”。这种写法是为了突出当时诗人的思乡愁绪,同时也为营造一种特殊的意境。

我未曾想到,无法生成的课程资源竟然成为学生学习、探究新知的增长点。在详细查阅资料、充分准备之后,学生不仅在具体的语境中领悟了古诗暗喻、“倒叙”写法的运用,正确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而且还掌握了相关的水文地质知识和历史知识。听着学生条理清晰的分析、深刻详细的理解,我从心底里赞叹他们的表现:这一个个善于思索发现的“亚妮”,俨然就是一个个博学的小学者、一个个和张继肝胆相照的小诗友。

为了避免无法生成的尴尬,在强调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教师需要对开放性的课程资源进行精心详细的准备。只有师生双方都走进语言文本的深处,体验到其中蕴涵的情感,才能“底气”十足地进行交流生成,课堂才能灵动起来。

10.枫桥夜泊教案 篇十

枫桥夜泊

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11.枫桥夜泊的教案 篇十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3个生字。

情感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秋色和体会诗人

抒发的感情

四、教学难点: 尝试用本节学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试着自学一首古诗。

五、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有关《枫桥夜泊》的图片、学生课前预习本节古诗

六、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唐代著名诗人张继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时,被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 了,让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

美,于是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七言绝句。自从张继的《枫桥夜泊》问世后,寒 山寺因此就名扬天下,成为千古的旅游胜,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 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有什么问题,朗读后可提出来 .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读音)(1)理解课题:

1、教师:枫桥在哪里?

2、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教师板画“枫桥” 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部的一座桥。②.江枫: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枫桥也叫封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3、齐读古诗一二句,想想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同学说老师板书,并解释诗中的名词的意思,(愁眠:怀着旅愁,似睡非睡。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今苏州西枫桥附近的一座古寺,因唐初著名诗僧寒山曾住这里而得名。夜半钟声:唐代寺院的半夜打钟声音。)

4、再叫同学们上来试着解释一两句的意思,老师再讲解。(“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诗人夜泊时所见,点明了时间是深夜,季节是晚秋。在江南秋夜的漫漫寂静之中,偶有乌鸦啼叫划破夜空,反而使周围的气氛显得更加宁谧深沉。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读书,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初步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人的“愁”。)

3、第三句: 朗读训练 :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解释句中一些名词(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生(分组讨论后进行回答)

(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等等)老师再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

最后和同学们一起欣赏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际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三、出示问题,引发思考:

1、诗人到底因为什么而愁呢?提问(首先,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 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2、然后,介绍作者,(张继[唐](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懿孙,世。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与皇甫冉交,情逾昆襄州(州治在今湖北 省襄阳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肃宗至德初前后在弟。天宝十二年,(公 元七五三年)登进士。尝佐镇戎军幕府,又为盐铁判官。大历末,入内为检 校祠部员外郎。又分掌财赋于洪州。后来夫妇俱殁于其地。继诗以枫桥夜泊 一首最著名,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补充相关资料,引导 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通过诗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觉到诗人的“愁”?(再读诗文,引导学生想像古诗画面,感受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愁”。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见解。)

4.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清冷、凄美的意境,教师述说诗文大意

四、出示图片,帮助理解

引导学生看图片,(出示枫桥夜泊图片)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1)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组讨论)(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寒 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 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

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其名句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教学反思

12.《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篇十二

1、学唱歌曲《枫桥夜泊》

2、欣赏《灵隐钟声》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感受音乐,了解中国的传统的寺庙文化。

[智育目标]:能有较长的气息,连贯的声音演唱《枫桥夜泊》。

[素质发展目标]:了解与钟声有关的故事,历史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有较长的气息,连贯的声音演唱《枫桥夜泊》。

[教学难点]:能有较长的气息,连贯的声音演唱《枫桥夜泊》。

教学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磁带

学生活动设计

唱歌,欣赏。

教学过程:

1、欣赏歌曲《枫桥夜泊》。

师:请同学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后有什么感受?

生:这是钟的声音。

师:钟声是我吗生活中常听到发哦的声音。但是,在不同的场合给人的感觉就会不一样。下面请大家听一首歌曲,听一听这歌里的钟声表现的是什么情绪?

生:欣赏歌曲并回答。

师:这是根据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枫桥夜泊》谱写的歌曲,虽然诗里并没有直接表现钟声的词语,却表现了一个离家远行的人听到钟声之后的思想情绪。现在我们再听一遍,想一想,音乐是怎么样表现这种思乡情绪的。

生:第二次欣赏歌曲并回答。

2、学唱歌曲《枫桥夜泊》。

师:为了表现思乡的情绪,歌曲的速度较慢,运用了较多的下行旋律,在演唱上声音要连贯。现在,我们试唱第一乐段。

生:视唱第一乐段。

师:歌曲的第一乐段情绪基本上比较平稳,我们再来听听歌曲,听一听第二乐段和第一乐段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生:欣赏歌曲并回答。

师:同学们的感受很正确,第二乐段的情绪更加激动,突出了思乡的情绪。在演唱的时候注意八分休止符的唱法。

生:视唱第二乐段,教师注意纠正切分音和八分休止符的唱法。

师:这首诗大家非常数亿,请一位同学合着音乐给大家朗诵一下。

生:配乐朗诵。

师:有人知道寒山寺吗?

生:回答......

师:寒山寺在苏州市城西的枫桥镇,已有1400多年历史,传说,有个叫寒山的高僧在寺内做住持,就改名为寒山寺。唐代诗人张继再来到这里,写下了著名的《枫桥夜泊》,从此这首诗成了千古绝唱,也使寒山寺名扬中外。其实寒山寺是一座小寺,本身并不宏伟,是张继的《枫桥夜泊》增添了寒山寺的魅力。诗的书法作品和意境画更增添了这座古寺的内涵。寒山寺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而不单单是一座古寺,使我们对悠久历史文化更加怀想和崇敬。所以,在演唱时,要更好地表现古诗的意境。现在,我们完整地演唱歌曲。

3、欣赏电子琴独奏《灵隐钟声》。

教师先向同学们介绍灵隐寺。让学生听由电子琴演奏的音乐会带给你什么要的感受?

出示灵隐寺的图片及介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灵隐寺。

在《灵隐钟声》的音乐中朗诵这些诗,对音乐就会有更深的理解了。

4、再次演唱《枫桥夜泊》,感受古典文化带给我们的艺术魅力。

教学反思:

上一篇:《口技》《乔山人善琴》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下一篇:3G时代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