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思考(精选13篇)
1.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思考 篇一
一、创设情境, 为学生探究学习设置环境
创设情境要为教学内容服务, 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 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例如, 《对数函数》一节我是这样创设知识情境, 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
你能发现一个新的函数吗?你是怎样发现的?
问题2如何表示这个函数?
问题3你能举例得到更多的类似的函数吗?这一类函数的特征是什么?
对以上三个问题的探究学习, 学生自然就不会对概念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产生质疑, 才会生成自然的、和谐的、精彩的数学探究策略。
二、设疑善导, 为学生在课堂上探究学习铺路架桥
为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构建起知识的认知结构, 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领悟水平。例如, 在《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一节中, 我在定义和公式探究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是这样设计的。
变换1“若从盒中摸出一个球, 得到红球或绿球的概率是多少?”
思考1:满足怎样的条件, 才表示这个事件发生?
思考2:这个事件能否分解为若干个基本事件?
思考3:若把这个事件记为A+B, 则A+B的概率如何求?
变换2在上述问题中, 事件A+B的概率与事件A与B的概率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学生探究出公式:P (A+B) =P (A) +P (B) (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学习)
变换3能否把这一公式推广到一般的情形?
变换4根据对立事件的定义, 你能得出事件的概率吗?
三、巧设学案, 为学生探究学习留下空间
培养学生自主而高效的学习习惯, 需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不宜将知识和盘托出而要留有余地, 让多数学生有自己的思考, 变老师的启发引导为学生的自我启发, 并对知识有个回味领悟的过程。
以上, 仅是本人在课堂上实施探究策略的一些粗浅做法, 不当之处敬请指导。
2.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思考 篇二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 生成 提问 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54-02
动态生成,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教学形态,是对教育过程生成性、可变性的概括,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预设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和修正。生成课堂强调的是现场的生成性,及时的引导性。但是,在课堂上,总会出现一些“偏离航线”的情况,这些情况常常是生成课堂的资源,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固然很好,但如何提高这些资源的质量,就在于如何让学生在生成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生成”不代表不需要“预设”。信马由缰终会偏离课堂中心,一节课丢掉了重点难点的突破,过于关注一些枝节,终不算成功的课堂。学生在课堂的提问上,存在问题质量的差异,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解决低质量问题上,也是对课堂的浪费。因此,教师应有效引导学生以增加学生提问的价值,使生成课堂碰撞出更多的智慧火花。
这就需要教师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课堂上,若想让学生能有积极主动地发言提问,真实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就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充满安全感的环境。在这个课堂上,主动地回答问题是光荣的,勇敢地提出问题是被崇拜的,顺利的解决问题是被表扬的。有了这样一个学习氛围,学生之间会形成良性的学习氛围,尊重每一位表达自己观点的同学,尊重每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这样,学生的主动提问和解答促进了生成课堂的形成,也推动了生成课堂的发展。
二、教师要鼓励为先,化表面的无用为实际的有用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对学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问题的价值一方面来自学生的提问和探讨,另一方面来自教师的引导。比如,笔者在执教《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课时,问学生对这一课的情感有什么感受,有一学生说:“很感动。”面对这一看似低价值的生成,笔者说:“能够被一首怀古诗感动,说明你也是一个有情怀孩子,那你能谈一谈感动的地方和原因吗?”随后,全班开始就“感动”的地方开始分析挖掘,感动渐渐变成了感触,作品的主旨和情感也在激烈的探讨中渐渐明晰。
三、教师亲身示范,教会学生寻找质疑切入点
教师应在教学中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当然,不能让课堂贯穿各种低效提问,教师应在课堂上设定好大问题大方向,而后示范提问,让学生学会提问的角度,让学生明白何为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笔者在执教《祝福》一课时,在充分探讨阅读的基础上,提问学生,谁该为祥林嫂的死负责?有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提到鲁镇的人应该被批判,被定罪。顺着学生的这个思路,我调整方向,改变提问方式:“如果你是祥林嫂的律师,要你些一封发言稿,请问,你的被告方是谁?”学生的激情被点燃,对这种新的问题形式非常地感兴趣,纷纷指出,被告方是鲁镇的人,是人们的观念,是封建礼教等。
因此要教会学生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的地方找问题。让学生学会思考并提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也要让学生从“新旧知识结合处”发现和提出问题。找准只是生长点,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从教师的提问中学到质疑的方法,提出与课堂有关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精彩的地方生成,在争论的地方生成,在理解肤浅的地方生成。
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质疑意识
主体意识是要求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更是一个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是课堂的主体。质疑意识,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要总是看别人开花,也要学会开出自己的思想之花,或者在别人的树上开出自己的花,而且要开得与众不同,开得绚烂夺目。
比如,笔者在执教《氓》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细节,以期通过分析不同阶段的桑叶情况,斑鸠情况来感受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然而,班里有位同学却提出了,女主人公在不同阶段对男子的称呼不同,从“子”到“尔”到“士”到“其”,学生分析,这其中是否也体现了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面对学生课堂这一脱离预设的生成,我积极进行引导,首先肯定其敢于质疑,主动思考的精神,其次带领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课堂的这一生成,丰富了教学内容,调动了学生热情,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自己的主体意识,质疑精神得到尊重,为后来学生这一意识的培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经过分析研究,我以为,通过创设充满安全感的课堂,让学生敢于质疑;通过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有地方质疑;通过对学生积极鼓励,让学生热衷提问;通过主体意识、质疑意识的培养,让孩子们提问更有价值,更有方向,更有生成性。这样,可以让生成课堂更有效,更高效。
3.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思考 篇三
1. 一个年轻漂亮的小学女老师参加新课程教学比赛,课前经过群策群力,作了充分的 准备。比赛那天,她穿了一条漂亮的裙子,裙子上贴满了许多五角星,信心十足地走上了讲台。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学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每当学生做了一个很好的回答,老师就从裙子上摘下一颗五角星贴在学生的脑门上,学生开心极了,课上得很顺利。这时,老师裙子上的一颗五角星掉了下来,恰好掉在现在还没有得到一颗五角星的一个学生旁边,该学生捡了起来,犹豫了好半天,很想把这颗五角星贴在自己的脑门上,矛盾了一会,她还是把五角星交给了老师。老师接过五角星顺手将其贴在裙子上,没有任何表示就继续上课„„在整堂课将要结束的时候,又一颗五角星从老师的裙子掉在了一个一直没有得到五角星的学生的旁边,很快就下课了,这位学生也很想将这颗五角星据为己有,思想斗争了一会儿,还是在下课后匆匆跑到老师的办公室将五角星还给老师。这位老师却说:“课上完了,五角星没用了,你把它扔了吧。”„„请问这位老师什么地方处理不妥?最大的失误是什么?对于该教师的所作所为,请你谈谈感想。
参考答案:对于前面一个学生,这位老师应该顺势把那颗五角星贴在她的脑门上;对于后面一个学生,这位老师应该表扬他具有诚实的品质。这位老师最大的失误是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贴小星星其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积极发言,从而提高课堂实效。可教师却把活动这一手段当成目的,失却了其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活动结束了,教育过程也就结束了。当教师用小星星来表扬学生、肯定学生的时候,小星星就成了好学生的标志,因此它在学生眼中是多么神圣!教师认为课上完了,五角星没用了,就可以“把它扔了”,这不但让神圣的小星星变成了一文不值的道具,而且给学生带来巨大的伤害,一种被欺骗感油然而生。可教师她的眼中只有这节课,只有听课老师的课,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小星星也好,学生也好,一切都是为了她这节课的成功服务。这种功利思想给学生发展带来的是负面影响。
2.接手新班级的赵兰老师刚跨进班级的时候,发现黑板上画着一个人头像,上面写着“赵兰遗像”几个大字。赵老师面带笑容对着画像欣赏了一下,转脸环视全班,平静地说:“画得很像我,字也写得不错,可是多写了一个字,谁能说出多写了什么字吗?”当赵兰老师从学生表情上认定画像是一个叫王小虎的“杰作”之后,点名提问了他。王小虎回答说:“多了一个‘遗’字。”“为什么呢?”赵兰老师追问。“因为赵老师没有死,所以不是遗像。”“回答得好!”赵老师微笑地点头赞许„„我们从赵兰老师这一教育行为中应该获得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我们从赵兰老师这一教育行为中应该获得这么一些启示——当一名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师德以及对学生的雅量和大度,应该在教育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育教学方式,应该深谙教育心理学的真谛„„
3.案例之一:陶行知先生当年任育才小学校长的时候,有一个女生在数学考试中少写了一个小数点,被扣了分,试卷发下来后,她偷偷地添上了那个漏掉的小数点,接着去找陶先生要分。陶先生虽然从墨迹看出了问题,但没说什么,他满足了这个女生的愿望,不过他给那个小数点重重地画了一个圈。那个女生明白老师的意思,惭愧不已。女生本来是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找老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却没有给她难堪,这使她受到强烈的震撼。陶先生用行动——暗含批评和激励——保护了学生可贵的自尊心。这位女生长大成材后,仍对这件事难以忘怀,说:“那件事情之后,我才真正下决心用功学习,才下决心做个诚实的人。”
案例之二:这是一堂一年级的数学课,教学内容是8以内的加法。当教师讲授完新课让学生练习时,一个没有同桌同学又一直在课堂上一言不发的男生被老师“特别关照”起来汇报“8+8”的答案。这个没有举手的男生,有些腼腆地站起来小声说等于“17”。没想到话一出口,就遭到了旁边同学的嘲笑。也许是立于讲台上的老师没有听到,她提出请这个已经无辜承受了同学嘲笑的男生再说一遍,这个男生显得比先前更紧张,声音更小地说出了“17”,结果又得到同学的一阵哄笑。当老师从一个学生那里打听到了该男生的答案,马上就请全班学生判断,全班学生就异口同声地说“错!”于是,就这样结束了该男生仅有的一次发言„„
请你对比这两个教学案例后谈谈自己的感想。
参考答案:这是两个对比鲜明的教育案例,一个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一个却无情的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不难看出,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会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我们在为第一个案例中的女生庆幸的同时,也在为第二个案例中的男生感到惋惜,庆幸女生遇到了一位好教师,惋惜男生的这次经历会对他的一生产生不良的影响。由此反映出,教师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机智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成长。我们身为教师要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的课堂也需要倡导一种简单的精神:别让孩学生难堪。这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养,在实践中积累自己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机智,使自己对于问题的处理更具有艺术性。
4.案例之一:有位年轻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波澜壮阔”时,将“澜”写成了“斓”。眼尖的学生兴奋地指出,有一种“挑战了权威”的自豪感。该年轻教师羞得满脸通红,但立马更正,并微笑着说:“果然不出所料,我就知道有些宝贝不细心、粗枝大叶的,这么久才有人说出来,我还以为没有人发现呢。”
案例之二:一学生结结巴巴地汇报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时,最终卡壳了:“老师,这个字念什么?”这位年轻教师踱着步子走近一看,没有想到这个字恰好自己也不认识,但该年轻教师反应倒挺快:“这个字很简单嘛,你这么聪明,回去自己好好查查字典,这样做也会加深你对这个字的印象的。”
请你评价这两个案例中两位年轻教师的“教学机智”。
参考答案:乍眼看过去,这两位教师是多么富有教学语言机智呀,似乎很巧妙地将自己的错误掩盖过去。这两位青年教师或许可以为自己辩解——我们不能立即说“对不起,我写错了。”或“对不起,我也不认识。”那岂不是会招来学生的嘲笑和不信任?
会吗?对于真心面对自己,勇于承认错误的教师,学生会嗤之以鼻吗?其实是不会的。首先,我们的学生远比各位教师想像的心胸开阔。相对而言,作为教师的我们,有时真的应该为自己惭愧——对于学生犯下的错误,我们总是“眼睛里揉不进沙子”,非把学生弄个“体无无肤”、“罪大恶极”不可,而对于我们的失误,学生总是善意地指出,宽容地放过。相比之下,我们的心胸还不及学生呀!汗颜中!所以,教师们千万不要以我们的“小人之心度学生们的君子之腹”啊!其次,我们教师平时总是冠冕堂皇地教育自己的学生:“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一个人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勇于承认错误。”“要知道承认错误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儿,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如此等等。在课堂教学中也不乏这样的典型文本。今天看来,我们为这两位教师汗颜,不知是年轻惹的祸,还是没有领会到教育的真谛,错误地把这种“耍小聪明”、推卸责任,认为是自己的教学机智。这样的言传身教,难道不令人心寒和害怕吗?我们教师也该好好地教育自己了。要知道,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先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老老实实的人。
以上两位年轻教师所为,并不是课堂教学机智的表现,而是一种教育欺诈。教育欺诈实不可取。但愿上述两位年轻教师的教育欺诈行为,会成为历史的遗笔,不再有重演的机会。
5.问:运用好课堂教学机智会使教师和学生分别得到什么收获?
参考答案:教师的收获——教师会发现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问题很多,要掌握教学艺术需 要孜孜不倦的探索;教师会对学生们的兴趣感到格外的兴趣;教师会更快地具备临场的应急天赋;教师会更多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内心世界„„学生的收获——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心态会变得轻松、自在;学生该有的私人空间会被保留了下来;学生脆弱的情感会得到应有的保护;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心理伤害会被消除;学生独到的思维见解会被发现、扩大;学生好的学习品质会被加强、巩固„„
4.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论文 篇四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合作、发现以及探究学习的机制,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一目标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上要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验、获取信息,独立思考、集体交流,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
一、激发兴趣,引学生“动情”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只有人们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人们的好奇心,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海洋。老师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和动机,就必须把死的知识“活化”起来,如,设计一段有趣的故事、一幅动人的画面、一则生活中有意义的小事、一个催人泪下的场景、一次有趣的实验操作,都可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心灵与感情的共鸣,把学生引向“愤”与“悱”的状态,产生浓厚的探求动机。我在教学《认识钟表》时,用课件展示了这样一个龟兔赛跑的画面,这个画面就像一个钟面,跑道是圆形的,跑道外面有12棵树代表12个大格,并与12个数字相对应。兔子跑得快,代表分针,乌龟跑得慢,代表时针。放课件时,再配上一段有趣的音乐。这个场景一出现,学生立即被吸引住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完后,我问:“你们看到的画面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学生一下子打开了思维的闸门,说出了许多的答案,不少同学说像生活中的“钟表”。我则因势利导,导入新课,学生也自然而然地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了。
二、营造氛围,使学生“动脑”
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室内鸦雀无声,学生们坐得端端正正,甚至小手都要背在后面,稍有一点小动作,有时甚至是挠痒痒,也会遭到训斥或责骂,学生吓得紧张兮兮,越发毕恭毕敬。这样的师道尊严,这样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望而生畏,不敢想、不敢说,更不敢问。由于紧张,极易产生疲劳,所以学生也不愿想、不愿说、不愿动,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脚戏,学生则一个个呆若木鸡。因此,课堂教学中,需要营造出一种宽容的环境,不对学生的一些学习行为习惯进行无谓指责,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给学生自由创造的天地,使学生获得“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让学生敢于接近你、乐于接近你,把你当作生活中的朋友、学习中的向导,从而愿学、乐学、爱学。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
传统教学的特点就是一讲到底,偶尔也有练习,但毕竟是“戴着镣铐跳舞”。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倡导“从做中学”,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都是强调让学生“做”。因为学生不做,我们既看不出他知识与能力的水平,也看不出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到了什么程度。学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其自主性、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责任和乐趣。因此,教师不要独占上课时间,要把一部分上课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思考、合作、探究、发现,“儿童的智慧集中在他的手指尖上”。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活动环节,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例如我在讲《认识钟表》时,通过设计摸一摸(摸钟面)、拨一拨(拨时间)、画一画(画指针)、连一连(制订小明一天的作息表)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掌握知识,引导学生乐学、善学。
四、提供机会,促学生“动口”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就是只有教学的形式而无实质的“假教学”。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享双方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互相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丰富教学内容,寻找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因此,新课改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开口”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但是,在课堂上还有不少学生胆小、怕说,更怕说错,所以老师要多给学生创造适合其发展的场所,课堂上多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提出问题,让小组成员讨论后一齐说,以提高他们的胆量。“创造合作机会”的同时,对每组学生的点滴进步要给予鼓励,对每组学生战胜困难的创造性要给予支持,努力营造出民主的氛围。随着时机的成熟,要逐步将小组成员讨论后一齐提出问题,过渡为各小组的“代言人”说。渐渐地,各组的发言人也不断变换,每人轮流做一做“发言人”,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被大大激活,也就会出现敢说、乐说、抢着说的热烈场面。
5.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思考 篇五
Unit 12 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 学会餐桌礼仪以及了解中西餐桌文明的区别 北君平中学 胡霜
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尤其是新目标新课题的背景下,我们不能一味的给学生讲解书本上的东西尤其是简单机械的掌握词组句型和语法。我们要在新教育体制新课程的背景下,面向全体中、小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强化祖国意识,开拓国际视野,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所以在种种的前提和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整体能力的提升和整个道德情感的深化,这个目标并不是我们能够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必须把“三位一体”教学目标慢慢的融合在课堂上逐渐的升华,在语言目标,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中,语言目标使我们在每节课每个单元必须重视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另外两个重要的目标,反而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使我们往往容易忽视的,尤其是情感目标,很多教师往往认为情感目标仅仅只能在班会课或很多大道理下才能有所收获,但是反而忽略了课堂的点点滴滴才是我们真正应该采用的渠道,情感目标和道德观的形成并不是我们一蹴而就就行之有效的,但是那是我们最有用的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有效途径。
现在我以十二单元如何在课堂上渗透道德情感方面为例,简单的阐述一下以一个单元为主的话题是如何把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渗透小小的一节课堂中。
九年级十二单元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主要谈论各地的风俗情况尤其是餐桌礼仪方面,在语言目标的指导下我们必须掌握重要的单词词组句型如:napkin, stick, wipe chopstick, rude, point, pick up etc.We’re(not)supposed to „;It’s rude to „;It’s polite to„而能力目标是:(1)Train students’ listening ability.(2)Train students’ 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target language in spoken conversation.
(3)Train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the target language.接着就要确定我们课堂上的情感目标到底这节课或这个单元要给学生以文化熏陶还是以人文启迪还是培养学生何种道德品质或是意志。而这个单元是围绕着各地不同的风俗礼仪尤其是餐桌上的礼仪,以及我们该做什和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礼貌的而什么是粗鲁无礼的,这时我们就能把道德目标和我们的语言目标联系起来,所以这节课的道德情感目标就是学会餐桌礼仪以及了解中西文化餐桌文明的区别。让学生在真正的语言环境中学到如何正确礼貌的做人做事。
确定了各个目标之后,我们就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在导入的这个环节我们教师就很注重的引导了学生在学校教室的礼仪和规矩,所谓无规不成方圆,使学生有个既定的印象,凡是都是要在遵循规矩文章制度的前提下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之后在讲授单词的时候有很多不同的图片,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在学习餐桌用具的同时就引导同学们如何正确礼貌的进食用餐,以及napkin和chopstick的不同之处,以及中国人和外国人是如何使用刀叉的,尤其是可以讲讲国外用刀叉的基本礼仪知识,不仅知道了it is rude to eat with hand and it is polite to use the chopstick or napkin而且这样就很明白的清楚了用餐的时候起码的礼仪,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稍微不同之处,甚至初步了解了跨文化交际的礼仪常识知识。
其次教师在教授句型we are supposed to的巨型的时候,特地的谈到了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able manners in China.此时不仅学习了新的巨型词组,在潜移默化的就告诉学生如何礼貌正确的进餐,培养了学生的礼仪文化,讲授了正确礼貌的进食方式。这样学生很自然的不仅学到了新的句型词组而且也感受到了我们要注重礼仪礼节这些方面,以后就很有意识的注意到自己的进餐方式甚至可以扩展到学生今后的言行举止以及谈吐方面。
接近着老师会有意识的提到some table manners around the world这样就把中国的餐桌礼仪和国外的很多的地方的餐桌礼仪进行了对比以及介绍了其他国家的礼仪方式。
1.In the United States, you’re not supposed to eat with your hands.2.In Peru, you are supposed to talk at the table.3.In China, you’re supposed to pick up your bowl to eat.4.In Korea, the youngest person is not supposed to start eating first.5.In Brazil, you should wipe your mouth with your napkin every time you take a drink.在掌握理解了这些句子后,同学们也了解到了各地不同的文化差异以及风土人情之后老师可以有意识的补充一些各地独特的餐桌礼仪让学生们可以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使他们对中西文化的不同有所好奇和感兴趣这样便更能帮助同学们意识到了解一个国家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最后总结餐桌礼仪的实质性就是要懂礼貌懂礼仪所谓餐桌礼仪是为了让餐膳可以不受阻碍和破坏,而得以顺利流畅地进行的实用守则。谨记“整齐、清洁和保持安静”三项原则便可无往而不。最后在听力原文中真切的感受到文化礼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课文总结时不仅要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知识点,一定要记得深化道德情感目标我们的餐桌礼仪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比如说餐桌文化不仅仅就存在与自己的礼貌礼节上比如在我们餐桌文明的当下,没有在用手吃饭,也没有人在吃饭时大声喧哗没有粗鲁的动作行为但比不代表我们当下的餐桌文化就已经很文明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意识到餐饮浪费的问题,提出餐桌浪费现象现象的严重性。比如说在学生食堂吃饭的这个特定的餐桌文化,并不是说在好的环境下在很多人的情况下我们才注重我们的餐桌文化,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严格的遵循餐桌礼仪,其次提到学生食堂的浪费问题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当下整个社会餐饮浪费的严重问题,问问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以及提出些好的解决办法。为此,请同学们提出建议。比如说:
1、开展“打包回家”活动
2、推行适度合理点餐。
3、组织媒体积极参与。
4、开展“绿色餐饮”评选。引导餐桌文明蔚然成风。或者,老师可以下课后我们可以布置随性作业或是请同学们下课后讨论下关于倡导餐桌文明的建议,然后用简单的我们教授的巨型we are supposed to , it is impolite to , it is rude to 等句型提出自己的建议,然后下节课请同学谈谈自己讨论出来的建议,这样不仅学习运用了我们心学习的句型,也让同学们意识到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餐桌文化。使同学们认识到餐饮浪费不仅与中华民族勤劳 节约的美德相悖,也与当前开展的“八荣八耻”精神相抵触,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不和谐音符。也给学生孩子们造成不好的习惯和影响,这样不利于我们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我们学校和学习的环境中就要大力倡导餐桌文明建设,引导合理消费好风尚,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文明意识。
6.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思考 篇六
一、设置语言环境, 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学习英语是为了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交流。语言能力是通过与他人进行言语交际、思想交流而获得的。因此, 只有把语言知识和技能融入到丰富、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里, 学生才能主动地逐步掌握语言、运用语言。所以教师坚持每日课前五分钟与学生自由交流的做法是很有益处的。
七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很高, 教师要抓住这一特征, 经常与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简单对话, 这些话题基本上都是学生已学过的内容, 这样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例如:What’s your name?How are you?Where are you from?
也许刚开始时, 学生会不习惯, 不知道如何回答, 在对话中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老师及时地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引导, 使他们逐渐增强信心, 由被动到主动。提问的方式应该由浅入深, 逐步使学生能够做到会日常会话, 会做值日报告乃至交流, 使他们欣喜地感受到成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快乐。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 创设乐学的课堂氛围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 无异于一种苦役, 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课堂上使用收录机、投影仪、一体机、幻灯等多种媒体, 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好奇心会促使他们关注教师的一举一动, 那美好的音乐、准确的读音、优美的图像……会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机, 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如朗读活动、表演活动、对话或背诵活动, 逐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达到交际的目的。
三、利用道具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初中教材有许多贴近生活的对话和短文, 这就为情境教学、语言实践创造了环境。常见的情境对话有打电话、如何问路、如何购物、看医生等。教师在讲这些对话以前要精心备课, 利用道具创设逼真的场景。如在讲七年级教材Lesson47时, 教师事先让学生从家带来几部模拟电话机, 在学生熟悉了对话的内容后, 开始两两一组的对话训练。这时, 学生可以大胆地表演剧情, 错了重来, 无需拘束。教师要提倡学生相互之间对话, 甚至和教师对话, 虽然有时会使大家哄堂大笑, 但这样一来, 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习的效率随之提高。
四、利用顺口溜、关系图等, 把知识由难变易
英语语法规则、词的用法区别、发音规则等, 常让学生迷惑。鉴于此, 教师可编些口诀来帮助学生记忆, 降低学习难度, 使学英语的热情升温。对初一学生讲“be”的用法, 记口诀:I用am, you用are;is跟着他她它。要问复数用什么?其后全部都用are 。又如, 为了帮助学生熟悉哪些动词后跟动词不定式, 哪些动词后跟动名词形式, 我找了一些口诀。常见的跟不定式作宾语的动词, 顺口溜如下:要想拒绝忘记 (want, refuse, forget) , 需要努力学习 ( need, try, learn) , 喜欢同意帮助 (like, agree, help) , 希望决定开始 ( hope, wish, decide, begin, start) 。动词后跟动名词作宾语其顺口溜如下:完成实践值得忙 (finish, practice be worth, be busy) , 继续习惯别放弃 (keep on, be used to, give up) , 考虑建议不禁想 ( consider, suggest, can’t help, feel like) , 喜欢思念要介意 (enjoy , miss, mind) 。又如基数词变序数词的变化口诀:基变序有规律, 一二三特殊记, th四加起, 八去t, 九去e, five , twelve是两兄弟, 若是遇到几十几, 只变个位就可以。学生记起来朗朗上口, 好记又不乏味, 而且记得又牢固。
此外, 关系简图也可使知识由难变易,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如在讲this, that以及它们的复数时, 我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因此用一个简单的关系图把它们串了起来。
又如在讲a little, little、few、a few的区别时, 我总结了这样的规律:
a few∣few修饰可数名词
a little∣little修饰不可数名词
表示有一点表示几乎没有
7.让问题引导学生 让思考推动课堂 篇七
一、 设计问题时注意合理性
1.设计有情境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问题的提问中,为了达到引导学生的目的,必须考虑问题出现的情境,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结合当前的教学内容,利用多种措施给学生营造相应的情境,从而在情境中进行问题的提问,如此,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思考,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例如,笔者在讲述《幼时记趣》的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儿童时候的欢乐,在讲课之前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呈现了学生在儿童时期才能够玩到的现在已经看不到的玩具。在讲述课堂内容之前,首先和学生分享自己在儿童时期的一些好玩的事情,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幼时记趣,最终再引导出和文章相关的问题。此时,有了笔者之前的铺垫的和文章相关的教学情境,学生自然投入到了相应的问题思考之中,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得到了提升。
2.设计有矛盾触发的问题
笔者认为,最能够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的问题是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相抵触的问题,这类问题打破了学生的认知边界,学生自然就希望寻求真正的答案,从而能够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地进行相应问题的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笔者在讲述和《社戏》相关的内容时,在学生中,戏剧是属于看不懂的一类艺术范畴,并且当前几乎没有学生对戏剧感兴趣。但是文中的主人公为了能够看社戏却十分的激动,这是为什么呢?同样是一个年龄层次的学生,为什么对同样的事物的认知存在如此大的差异?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达到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背景的目的,从而有效推进了课堂的步伐。
3.设计发散思维的问题
问题的设计一定不是单一无变化的,否则学生就会产生思维定势,这是极度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由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多角度的设计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更为轻松。
例如,笔者在讲述《最后一课》的相关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首先询问学生文章讲述了哪些基本内容,紧接着询问学生,你认为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是什么?从这个问题出发,点出文章的主旨,并告诉学生,每一位中国人都应当觉得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从而深化学生对于文章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 思考的同时推进课堂步伐
笔者认为,问题的设计有合理性的考虑,问题的提问也有面向对象的考量。在笔者多年的教学过程总结之后发现,对于问题的提问对象,须要考虑到学生是问题的主体,每一個问题都要以学生能够参与为主要目的进行提问。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问题的提问过程中,要考虑到提出一个问题是询问所有的学生,还是单独的学生,还是某一类的学生,询问不同的学生所起到的目的也是不同的。并且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后并不能够回答正确,此时教师须要注意的有哪些,这些都需要教师在问题的提问过程中,面对问题提问的对象所必需考虑到的方面。
例如,笔者在讲述有关《陋室铭》的相关内容时,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我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了解文章的大体意思和关键词的意思。由此,在面对这部分同学时,笔者进行提问多为询问基础的问题,诸如文章大体讲述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能够体会主体意思即可。针对中等层次的学生,笔者的目的在于,教导学生体会文章整体的意思,并且熟记每一个文言文字的用法,因此,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的提问,多为考察文言文的功底,诸如“名”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这个字。针对最为优秀的学生,对他们的要求在于,必须在之前的基础上,了解典故的用法并能够灵活运用文言文中的描绘手法。由此,针对这部分学生,笔者多问较高层次的问题,诸如这篇文章使用了哪些典故,为什么作者要写这篇文章?
通过问题面向对象的不同,设计不同的问题,达到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合理的进行问题的思考的目的,从而有效提升所有学生的语文能力,真正的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发现语文的魅力。
8.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思考 篇八
在课堂教学提问中,有的同学表现胆怯心理,如回答声音小、神色紧张、结巴、手脚不停地做一些下意识的动作,眼睛不敢正视,而且在课堂上发表见解的人次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减少,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也相对减弱,有时甚至出现,只有“少数尖子生撑场面,多数学生做听众”的状况。本文通过对心理的分析,提出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拥有自信力,让他们成为教学中的踊跃发言者。
关键词:课堂胆怯 分析 对策
一、小学生课堂胆怯的症状及表现
在教学工作实践中,我比较注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表见解的情况。结果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见解的人次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减少,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也相对减弱,有时甚至出现,只有“少数尖子生撑场面,多数学生做听众”的状况。而当一学生回答了教师的提问后,几乎没有其他学生主动发表不同见解,教师几经启发引导,也只有个别的学生偶尔发表不同见解。这些表现,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本身的原因,也有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学习内容过深等方面的因素。如果这些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得不到及时的矫正,久而久之使学生形成胆怯、自闭、自卑的心理障碍。为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作为一名班主任,应帮助学生消除胆怯的心理,增强双向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听障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分析小学生胆怯的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不自信。课堂上发表见解的前提是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去。有部分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已有自己的见解,但他们自信不足,认为自己的意见不一定正确,如果主动发表,万一说错了,害怕遭到其他同学的耻笑或老师的批评,还有部分学生不敢发表见解,是害怕其他学生会认为自己是故意出风头。另外还有小部分学生知识掌握得不够理想,实在想不出见解,因此甘心当观众和听众。
(二)从众心理。学生自信不足的心理如果得不到即使帮助和矫正,就易形成“随大流”意识。随着年级的增长,“随大流”的意识有增强的趋势,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心理是:课堂上有那么多人,别人不举手发表见解,我也不讲;只要上课坐好,不干扰别人就行。
(三)坐享其成。“随大流”的结果往往使学生思想松懈,不愿主动参与讨论。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认为教师不会叫他们发表见解,自己也确实讲不出,倒不如听人家发表见解,自己可不动脑筋,坐享其成。甚至连有些成绩好的学生也认为发表见解不如认真听课,反正最后教师会把标准答案告诉大家的,只要认知听、记,就定能考出好成绩。因此,讨论时漠不关心,发表意见时事不关己;该想的不去想,该说的不去说,该动笔的也懒于动笔。
(四)教育不当。教师对孩子过分严厉,久而久之,使孩子畏惧于家长、教师,敏感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自己有亮点闪耀于别人的心目中。为此,他们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视,唯恐有差错。这种心理导致他们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得不自然、胆小、害羞。
三、克服胆怯的课堂策略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是形成不敢或不愿发表意见的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如何消除这些心理障碍?本人在近几年来的实践和摸索中,运用以下对策,受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学生心理在完全安全的状态下,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感想、敢说、敢于质疑。因此我们的课堂不需要严厉和苛刻。学生是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老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话语就是他们的阳光、雨露。“你真行,再试一试”“你真棒,做的这么好!”等等诸如此类由衷的肯定、诚恳的激励,带给学生的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快乐感受,是暖意、是亲近、是成就感、是自信心!因此,课堂教学中应提倡:答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整的允许自己或者同学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问题允许发问,教师错了欢迎学生指导,教师对学生发表意见应尽可能给予表扬。在这种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没有被同学取笑的苦恼,没有被教师批评的忧虑,能充分享受到发表意见的乐趣。
(二)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一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形成人际交流的某些品质。如能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与学生真诚的交流,拉近距离,融洽关系,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将会产生良好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视学生为朋友,尊重每一位学生。如果教师在教学时绷着面孔,不苟言笑,或严字当头,居高临下,教学气氛必然紧张,学生易产生压抑感,势必影响学习效率,更不必说发表自己的见解了。在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极易形成合作关系,错了同学不会耻笑,教师更不会批评,自信心不足的心理障碍就会消除,就能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请学生自己设计问题。
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自我感悟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平时教学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请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阅读教学的每一课时,先请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目标(这节课准备学习什么),学生便会劲头十足,十分投入。学习目标因人而异,不强求一律。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学需要取舍有价值的学习目标,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见解、质疑问难。
(四)适当降低难度,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9.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思考 篇九
摘要:
本人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因为教师的引导贯穿整堂课,而且教师引导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更有甚者会影响学生对上这个老师的课的兴趣,甚至影响学习的兴趣。而师生互动看似与教师的引导无关,但我觉得师生的互动是对教师引导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为师生互动时的引导不仅仅要考虑到引导的方向、效果,更要考虑到如何去接学生提出的问题,从他们的问题向教学的目的去引导,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考验。在此,我谈谈自己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以及师生互动的思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引导、师生互动、措施
正文:
通过这次去南苑小学的教育实习,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如果说上学期的见习是初步进入小学语文课堂,因为那时的我们只能用我们的眼睛观察小学语文课堂里发生的一些事情,无法实际操作,无法亲自将自己的所学用在小学语文教育的课堂上,这就有点在小学语文课堂的门外徘徊的感觉。而这次的教育实习却确实的让我们走进了小学语文课堂,给了我们将自己所学的小学语文教育知识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将它们教学给学生的机会。也正是这样的教育实习的机会让我们对小学语文课堂有了更多的了解,学到了很多东西,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当然更多的问题是在我们实习生的教学中发现的。
在实习教学中,我感触比较深的问题有两个:教师课堂的引导和师生的互动。
一、教师课堂的引导
(一)关于实习生课堂教学引导的案例
我在实习期间,除了自己上课,还去听了很多其他实习生上的课。我的课堂教学和其他实习生的课堂教学反映出了实习生所在的课堂教学。
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使用一些固定的套路。如上一堂语文课,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一个流程:先导入,接着字词分析,然后课文分析,讲解重要的字词句段,再深入分析一些有较深含义的句子,最后总结。
在我看来,导入也是引导的一种,然而就在导入这一步我们实习生存在一些问题:很多人纯粹只是为了导入而导入,在导入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自己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1.有一个实习生的导入是这样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上了《鱼游到了纸上》,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父亲的菜园》。”
这就是他的导入,没有考虑到学生对上节课或者以前的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课堂的教学目的,如果一定要说有那就是点明了这节课要上的课文。但是我觉得仅仅是这样的导入太过于简单,太没有血肉,是苍白的,没什么艺术可言。
2.有一个实习生的导入是这样的:“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是两篇寓言,《文成公主进藏》中国民间传说,《普罗米修斯》是外国神话传说,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种文学题材——民间故事。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今天要学习的《渔夫的故事》来了解一些这种题材的特色。” 我觉得这位同学的导入比第一位同学的导入好了很多。因为他在导入的时候提到了学生前些日子学的几篇课文,还重新提了一下这些课文的文学题材。从而再引出这堂课要学的课文的题材,还提出了那堂课的教学目标。我想这样的导入应该算是一种比较成功的导入吧。
(二)关于实习生课堂教学引导的问题
1.课堂教学导入的目的性不明确。
2.课堂教学的导入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从名师的课堂教学中学得解决课堂教学导入问题的措施
(以薛法根老师《雪儿》的教学实录为例)
师: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我的名字叫“薛法根”(书写在黑板上)。念念老师的名字,有什么感觉?
生:感到很拗口。
生:好象很生硬
生:不太好听。
师:看起来,大家都不太喜欢我的名字。但我却感到很自豪,因为这个名字寄寓了我父母对我的殷切期望。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生:刘诗颖。
师:一个悦耳的名字。
生:金阳。
师:多么响亮的名字!
生:晏阳天。
师:“艳阳天”?充满诗意的名字!你的生活天天都是“艳阳天”!
师:其实,每个名字后面都饱含着父母、亲人对你们殷切的期望、美好的祝福、无限的关爱。再来念念这个名字,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板书:雪儿)
生:很美。
生:很好听。
生:像雪白雪白的雪花一样。
师: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生:这个名字很温柔。
师:(惊喜地)感觉真好!
生:谁会这么白呀?
师:你呀!(众大笑)。
生:像一个女孩子的名字。
师:这是一只鸟的名字(众笑),是“我”为一只信鸽取的名字。“雪儿”是在我什么样的情况下来到了我的身边、进入了我的生活?请你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通过薛法根老师《雪儿》的教学实录,我们可以发现他在导入方面所做的处理非常自然。他以一种聊天或者说是问名字谈话的方式导入,他的导入的目的性很明确,就是通过这样的问姓名的方式引出“雪儿”这个名字,引出《雪儿》这篇课文,实际上他也确实做到了。虽然说他导入的目的性非常明确,但他的导入好不生硬,这主要是他的导入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问姓名的方式对学生来说没有一点难度,是非常普遍而且也是经常遇到的问题。甚至在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蜻蜓点水般的教育。
从薛法根老师的这个《雪儿》教学实录的导入中,我们可以思考得出一些解决课堂教学导入问题的措施:
1.导入虽然简短,但一定要经过长时间的思考,要反复读课文、教案,明确教学目标、流程,再确定导入的目的,导入一定要为教学流程服务,甚至体现出教学的目的。
2.在上本篇课文前,要了解掌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看学生学过的课文、作业本,还可以找个别学生了解他们学习的实际情况。在设计导入是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二、课堂师生的互动
(一)关于课堂师生互动的案例
我之所以把师生互动拿到这里来讲是因为我觉得师生互动中老师的引导作用非常的重要,所以从这方面来说,师生互动也可以说是教师引导的一方面。我们都知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在师生互动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是并不能因为这样而忽视了学生课堂的主体性,在师生互动中应确立和保证学生课堂的主题地位。
我觉得要实现师生互动就离不开师生的问答,问答是师生互动的基础。然而很多实习生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中对提问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课堂教学设计问题时没有深入的思考,从而使得课堂中的提问出现了一些问题。
1.有个实习生在上《父亲的菜园》是所设计的一个课堂提问是这样的:“给第五段取一个小标题,从中你看出了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看似合理,但是因为教师之前没有对这方面的课文内容进行解析,而且学生对教师提问的目的性不是非常了解,所以才会出现没有人回答的现象,在这个提问过后课堂出现了短暂的空白。
2.也有实习生在上《父亲的菜园》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岩石是可怖的?”学生回答之后,可能是因为与他设计的答案不相符,所以他就直接对学生的答案就行了否定,导致这个学生在那堂课再也没有举手。我想教师的这种对学生答案的处理是不合理„„
(二)关于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1.教师提出的问题目的性不明确,导致学生无从下手。
2.教师对学生的答案处理不当,导致学生不愿再回答。
3.教师提问太频繁,导致课堂处于“满堂问”的状态。
4.教师提问太简单,导致学生的回答机械化。
(三)分析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措施。
既然实现师生互动就离不开师生的问答,问答是师生互动的基础。那么要做好师生的互动就要解决好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之间的关系。下面依次来分析一下课堂师生互动时师生问答之间存在的问题。
1.教师提问的目的性不明会产生两种极端的学生回答的方式:
(1)学生因为不明白教师提问的目的,会让他们觉得无从下手,无法回答,从而导致课堂出现短暂的空白。
(2)学生因不明白教师的提问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回答,尤其是低段的学生,他们天真无邪,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他们会想的很多也会说的很多,师生互动表面上看似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是这样的问答离教学目标太远,说了很多还是没有说道问题的中心。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做的是了解学生的学情,在设置问题前反复思考设置这个问题的目的性和必要性,还要考虑这个问题的设置合不合理,学生能不能回答。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他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回答。
2.这个问题在实习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很多实习生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在面对学生回答不到位甚至错误时,常常会忽视那个学生的提问,有些还会直接评价“你的回答不对”。这样严重地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严重的还会使学生对回答问题产生恐惧或厌恶。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觉得对学生应该以鼓励为主,在面对他的答案与自己的教学内容不相符时或者他们回答错误时,不要因为教学的时间而忽视了他,批评要对他,要对他进行适当的评价,可以肯定他回答的优点,再提出意见,可以往哪方面改进,怎么回答可能会更好„„
3.课堂上教师一直提问会让人感觉他的课堂非常紧凑,但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不能只顾自己提问,不顾学生的情况,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要明确学生才是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提问后一定要给学生留下一点思考的时间,否则这些问题的设置就没有什么大的意义。一堂课的提问过多过于频繁会使教学的目的无法突出,这样的单向的提问方式还可能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一味地提问会使学生感到疲惫,从而对所提的问题失去兴趣。
所以教师的提问应该设定一个范围,抓住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可能产生疑问的地方进行问题的设置,使问题更具有启发性,让学生产生一种回答问题的兴趣。
4.课堂提问应该是递进的,有层次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设置的问题太简单,学生就会对答如流,没有深入的思考。这样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甚至还会让学生养成不深入思考的坏习惯。很多教师会使用“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提问方式虽然能对活跃课堂气氛起一定的作用,但长期以往会导致学生对问题的想法就只有对或错的判断。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宜长时间使用是非对错的问答形式,最好设置一些开放的,可以让学生思考的题目,这样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课堂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回答问题,参与课堂的兴趣。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可以先提出一下比较简单的问题,再提出稍微难一点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深入思考,这样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参考文献:
【1】腾秀芹.师生互动的课堂现场研究【D】
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3 【2】张欢.小学课堂研究中学生参与的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3】王芳.小学师生互动的差异性研究【D】
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03 【4】王晓梅.课堂改革中的课堂师生互动【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3 【5】王璐.促进小学生课堂参与的教学策略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2008 【6】黄柏春.论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参与【D】
10.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思考 篇十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设情境;优化过程;教学实践.
引言:《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动性的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出学生的活力。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课堂却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等多方面的发展,过多地强调了知识的记忆、模仿,约束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也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沉闷,缺乏童心,缺乏生命的活力。那么面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怎样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真正地活起来呢?
一、真诚面对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平等、合作和交流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以平等的关系看待学生,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人文性关爱。如果教师能发自内心的融合到学生中,真正的与学生合作、交流,不但学生的个性能够能到发展,而且课堂氛围能够真正的活起来。所以,只有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会高涨起来,师生之间的交流效果才会更有效,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二)倾听、赏识和激励
新课程使各个学科知识之间有了交叉、综合和互相渗透,对于教师来说,这就是一个新的、严峻的挑战。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和要和学生共同发展,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学习者,他们就可以坐下来平等地进行交流,共同进行学习,共同提高。教师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点点滴滴,赏识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几方面的积极的表现。让我们的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成长,发挥他们的聪明和才智,真真正正地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用心灵怦击思维火花。
(一)课堂中充满“爱”
没有“爱”的课堂就不能是成功的课堂。课堂上只有师生之间充满着“爱”,我们的课堂才会变得更有活力,教师才会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学生才会轻轻松松地学会知识;课堂上有了“爱”,师生之间才会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教师无需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每个学生,学生也无需谨慎地考虑教师的想法;只有课堂上有了“爱”,教师就不仅仅是考虑怎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各种微妙的变化。当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对他说:“孩子,请你再好好想一想,你一定能行!”当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老师可以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的,你的声音虽小,但回答得特别有道理!”……这样,在教师爱的熏陶下,学生才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学习才会更为自主,更为主动。
(二)“创意”引领课堂
教师只有为学生营造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摒弃教师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乏味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大胆地表现出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挑战心和想象力等等,学生才会提出一些富有创新思维的问题。如我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年、月、日”知识的了解,这时,教室里的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此时我就趁热打铁,让孩子们自己打开书看看教科书上的日历,通过认真看书你还知道了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能不能把这些知识进行归类呢?然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把自己所了解的有关的知识写在教师课前提供的表格里。学生的思想在这种课堂氛围下开始变得活跃起来,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课堂真真正正成为了孩子们快乐学习的乐园。
三、数学和生活结合,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寻找身边的生活实例,使数学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并将数学问题加以提取,然后再将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用数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了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使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掘,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源泉”。
(一)生活实例融入数学
实践证明,如果能把学生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堂中,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课本中跳出来,走到人们的现实生活,这样就会使数学课堂“大”起来。例如:购物商场物品的价格标签、银行存款的利率、单位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素材。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结合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学校运动会,我设置了“三年级三个班各有5位运动员,还有两位裁判”的比赛场景,让学生能根据此画面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一步计算的问题学生可以直接口答,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从而导入本节课新内容的教学。这样的学习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数学问题回归生活
数学从生活中来,又要为生活服务。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如在教学《相遇应用题》例题之后,教师提问:“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行走的情况出现?”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许多生活中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所提出的问题写在练习本,重新编成应用题,并自己研究解决。又如《元、角、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模拟到文教店购物的场景,12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这样,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达到学好数学的目的。
11.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思考 篇十一
一、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机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 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等诸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生长的构建过程, 这种经验和体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构建的过程离开活动是无法实现的。而活动的基本属性是主体的参与, 活动的基本形态是交往和探究, 主体的参与决定着活动的始发、活动的过程、活动的质量。因此, 数学教学要以活动为主线, 巧妙设计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 营造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从而促进师生和生生的交往互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如教学“找规律”时, 教师设计了参观学校的墙面和地板图案这一环节, 引导学生在美丽的图案中找一找图形的排列规律,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要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积极参与
在数学课的教学中, 教师应当放弃“师道尊严”的架子, 努力形成以知识素养和人格魅力为内容, 以与人为善和和蔼可亲为特征的新教师形象, 与学生平等相待, 友好交往, 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 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教学, 充分体现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只有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出现, 一颦一笑都体现出对知识的热情渴望和对学生的满腔爱心, 学生才能完全在一种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三、要让学生在操作中提高参与能力
12.如何引导学生课堂积极发言 篇十二
摘要:《语文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每一个公民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着重使学生在倾听,表达和应对等能力方面有所发展,提升学生人与人之间友好交际的素养。”纵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发言的现状,还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在实行新课改的今天,落实有效的课堂发言策略已迫在眉睫,这不仅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同时也是学生、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发言;积极性
课堂发言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课堂发言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从本质上说,每个人都有显示其存在价值的基本需要和自我表现的动机,而课堂发言可以使同学们的劳动成果得以及时显现。另外,学生的发言还起到了反馈的作用。一来,孩子对所教的知识是否理解了,要靠他们的发言反馈给教师,我们通过孩子的发言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可以及时地调整我们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其次,课堂教学需要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很多教学环节的完成,需要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学生的发言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正确的回答,教师应加以赞同肯定。对不正确或片面的回答,教师应进行补充和修正。这样,课堂就会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一、营造轻松课堂氛围,鼓舞学生积极发言
小学生正处于性格形成时期,教师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小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要梳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并以此指导自己形成正确教学观和学生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在与教师接触时有安全感而不是害怕的感觉,争取和学生形成朋友关系,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以此建立师生互动平台。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互动平台,带动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自身修养,以博学、宽厚、自信、敬业的形象感染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避免学生对知识产生厌倦心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言。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播放图片、音乐和视频的方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全方位的了解。同时可通过设立一些演讲活动鼓舞学生发言。通过上台演讲,锻炼学生的勇气,克服害羞害怕心理,从而使其在正常课堂教学中养成爱发言的好习惯。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自尊心,兼顾各个水平的学生,使学生有均等的发言机会。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使其自主发言。同时也可利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互动发言。
二、以提问引领
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只有将这门艺术拿捏地恰到好处,提问的效果才会显现。
首先,提问难度应适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时,应首先考虑小学生的认识水平与理解能力。如果提的问题太深奥,学生答不上来,不仅会导致语文课堂出现冷场,而且长此以往会降低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相反,如果问题太过简单,学生无需动脑就能立马回答,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应有的锻炼,提问的意义也无从谈起。
其次,设问应有吸引力。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3]例如,在讲授《一棵橡树》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橡树为什么会被狂风刮倒”类似的问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这一环节在激发学生积极发言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第三,提问应有启发性。提问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语文教师的提问应充分体现启发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具体可以通过设置问题“阶梯”来层层诱导学生。尤其是小学阶段,由于教师与学生思维水平的差异,教师的提问遭遇冷场是常有的事,遇此情况,教师需要做的是,静下心来,耐心引导学生思考,层层启发,帮助学生慢慢理解问题、寻找答案,切不可神慌意乱,不知所措。
三、搭建平台,勤于发言
如何利用有效的平台、载体促进小学语文课堂发言是摆在每一个老师面前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伴随着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根本目的,同时,在积极倡导“平等互动”的师生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课堂发言是实现这一系列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重新审视“课堂发言”这一普通而又非凡的教学技能,去重新定位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如何将这一技巧渗透进教学中,内化到学生内心。努力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适时搭建合适的教学平台,让学生多探索,多发言。
四、改革评价方式,排除学生心理障碍
在教学的中,当学生发言后,教师要多用鼓励、表扬的评价语言,使学生积极发言。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学生减轻发言的压力,从而激发其学生兴趣。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因人而异,针对学生性格特点,采取针对性的评价方式。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努力发现其优点对其进行表扬,发扬基础差学生的优点,增强其自信心。对于学习冲动型的学生,要对其思维习惯进行重点培养,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点出这一点,使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注重培养逻辑性。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要多对其进行鼓励,鼓励其不断创新。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引导其宣泄自己的情绪,打开自己的心扉。采用直接暗示法、交叉比较法和强化训练法,使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建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开展心理辅导课程以及活动课,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帮助、共同分享生活中的趣事,从而克服交流障碍。对学生之间的交流进行适度的评价,避免用否定的词语给学生心理造成创伤。运用?e极、肯定、表扬等词汇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得到释放,从而爱上语文课,养成开朗爱发言的性格。
13.关于课堂上“三不”学生的思考 篇十三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一直都是老师们关注的一个话题。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总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或不敢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 总是在一旁静静地聆听。对于这样的情况, 教师该怎么办?是责怪学生不举手?还是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还是应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积极主动性”的含义?积极主动是不是只有“举手了”才是唯一的呢?我决定探个究竟!
【情境描述】
曾听姚菲菲老师就“四则运算”在不同的班级试教, 应该说从教学过程的组织到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都经过精心的调查与分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再结合对学生已有知识的调查, 因此,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就设计为“出示情境图 (让学生能说说情境中的信息) ——利用情境理解算理——落实书写格式”。教学重点则落在书写格式的掌握上。应该说在这堂课中, 没有“疑难杂症”, 所有的知识学生都是接触过了, 只不过是知识的整理与罗列, 并为后继学习作好准备。但在教学的过程中, 情况却出乎我们的意料。学生显得非常冷淡, 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怎么回事?难道是我们的调查有错了, 还是学生的反馈情况不真实?我们决定换个班级重新试教, 结果大不一样, 学生参与热情高涨, 举起的小手如雨后春笋!我们疑惑了!为什么同样的教学流程, 同样的老师, 学生会产生如此不同的反应呢?为了寻找原因, 我对这个班的同学进行了调查, 让学生以无记名的方式畅所欲言谈谈“不举手是什么原因”。
第二天, 我收到了学生写的数学日记。他们这样写道:
“我是一个胆子特别小的女孩, 我觉得老师就像一只老虎, 为什么一定要举手呢?我甘愿做一颗不起眼的小石子, 不过小石子也会变成美丽的钻石呀……
“其实我很想举手发言, 可是我怕答错老师会批评。虽然老师在课堂上说:‘答错了老师也不会怪你们的!’可我还是不敢举手, 怕答错了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
“我已经习惯了上课只听别人发言, 自己保持沉默, 因为这样没有压力。况且只要听得认真, 学习的效果也不错。”
【成因分析】
看着孩子们纯真的表白, 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我尝试着寻找学生不愿意举手发言的原因:一是不敢回答问题;二是不愿回答问题;三是不会回答问题。
学生不敢回答问题。如:姚老师提问“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时, 举手发言的学生很少。在老师反复地激励和鼓动下, 才有五分之一左右的人将手似举非举地举起来。如果说老师提的问题过难, 这似乎不太可能。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安排, 早在一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上册就出现了“加减混合”, 二年级的上册出现了“乘加, 乘减”, 二年级的下册出现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等。直到中年级, 才比较系统地介绍四则运算的顺序, 因此,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运算顺序并不是难点, 根据对该班学生的调查显示:80%的学生已掌握运算顺序, 有15%的同学是计算错误, 只有3%的同学不知道运算顺序。那么, 学生不愿回答的根源在哪儿?我觉得是这些学生的性格内向、胆小甚至自卑;或是没有回答问题的习惯;或是因过去回答问题时心灵受到过伤害;或是借班上课, 师生陌生而导致不敢回答。
学生不愿回答问题。这可能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在幼小阶段, 孩子对自己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外部的“重要他人”, 因此这个阶段主要表现是:无论做什么, 都希望得到外部某个重要人物的肯定。教师, 由于其在班级当中的特殊关系, 自然就成为学生追逐的对象, 希望事事得到教师的关注、认可和赞赏。自然, 学生在课堂当中通过使劲举手以期获得教师的“青睐”的机会, 就不难理解了。但到了高年级, 随着孩子身心的发育、知识的积累, 孩子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越来越深入, 趋于复杂, 不再单一;而且孩子对世界的驾驭和控制能力感增强, 趋于自信、独立、不再充满依附感。这个时候, 学生就表现出对自我的关注, 关注自我的感受、自我的认识, 关注外界环境对自我的影响。这个时候, 学生每做出一个行为, 都会自觉不自觉的先做一个判断, 判断这个行为的价值以及带来的影响。
学生不会回答问题。如:姚老师让学生评价同学自学情况, 大多数的评价都是:一个字“好”, 老师再问“好在哪?”, 学生的回答便是三个字“很正确”。是老师的提问学生不清晰?问题坡度过大?问题过深过难?好像都是又好像不是。我认为是学生的思维停留的过于表面, 没有从多方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反思与讨论】
怎样调动“三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呢?我认为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让学生敢问, 二是使学生善答。
敢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 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
一是调动情感因素, 唤发学习激情。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学习的本身除了认知因素之外, 情感因素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二是适时引导提问, 培养问题意识。1.借助揭示课题, 引导学生提问。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 在揭题后设问:“关于圆的认识, 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吗?”由于学生对圆已有认知基础, 问题的弹性又很大, 没有对错之分, 学生会脱口提出:“怎样画圆?”“能求圆的周长和面积吗?”“圆有什么特征?”“圆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等等。这样借助揭题让学生提问,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2.利用自学机会, 鼓励学生提问。学生自学时, 教师要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 以免出现应付式、盲目性的自学。
善答:其实是学生的能力问题, 包括学生语言组织能力, 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往往被顺理成章地认为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其实不然, 数学课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际教学中, 我发现, 同样是“说”, 有的学生说得准确、简练、条理清楚;有的学生却显得语无伦次, 无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都知道, “想得清的人才会说得清, 说得清的人必定想得清”。所以,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就是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 我们应该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说”, 可以以聊天的形式“说”、结合小组活动“说”、结合生活实际“说”等。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思考】推荐阅读: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合作交流活动11-23
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数量关系11-09
如何引导学生读书10-31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06-16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10-24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读11-22
生活日记,引导学生们走进生活07-23
怎样引导二年级学生写日记10-04
引导自主实践,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