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2024-09-09

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共11篇)

1.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篇一

浅谈小学生的感恩教育

人与人的有效沟通不外乎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吧?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也不例外。然而,当前在经济社会的冲击下,许多人不仅观念改变了,连情感意识也日趋淡薄了。当今的在校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为人处世根本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只是一味地从自己的个人利益出发。可见学校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而是还要帮助教育人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我认为,学生来到学校是先来学做人的,其次是学习知识。毕竟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

一、奏响生动的乐章

我认为,感恩教育必须从小学生抓起,让他们懂得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的同时,也得学会了感激他人。可是,当今的一些青少年不懂得感恩,不仅表现在对待父母的养育之恩,也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老师的教诲之恩,亲朋好友、社会贤达的相助之恩等等。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确,孩子们有些不良行为并非是在进入学校之后才养成的。显然,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需从小抓起,这样才能奏响了和谐社会的生动乐章!

二、构建爱的氛围

我曾经在公交车站看到这一幕:好些人在排队等候上车。此时,来了一位母亲带了一个4岁左右的男孩子,母亲边教育孩子要遵守秩序、依次排队,边在留意公交车的到来。不一会儿,公交车进站了,一些人便蜂拥而上,结果那对母子根本上不了车。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中这样的事例多了,无形当中就对孩子们造成了反面教育,时间久了,孩子反而会认为母亲的教育使自己吃亏了,他也会加入那群人的行列。所以说社会感恩教育已刻不容缓了,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能知感恩也是懂得真善美,分辨是非的最起码的觉悟要求。

对于孩子的感恩教育来说,移情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借助于电视、图书等媒介的力量,引导孩子观看以关爱、善良、正义等内容为主题的作品,多给孩子读一些以互助友爱为主题的童话故事,还可以把孩子身边发生的事编成故事讲给孩子听,熏陶培养孩子的感恩之情。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增强和视野的扩大,还可以引导孩子将感恩之情从熟悉的人迁移到一些陌生的人身上。比如引导孩子关心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尝试用零花钱给灾区人民捐款,在车上给老人让座,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等等,培养孩子心怀感恩万物的品质。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以身作则成为感恩的榜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如:当我们叫学生把作业练习本搬到班级时,不是认为理所当然,而是向那位学生表示了最真挚的感谢,在班上表扬了这位学生的助人为乐精神,学生脸上写满了幸福,同时也看到很多羡慕的眼光。教师,作为感恩教育的引导者之一,应该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同他们一起喜怒哀乐,以心换心,畅谈理想,体味人生,憧憬未来,达到心灵相通。学生由教师的理解、尊重和关爱中,体验到尊严感和幸福感,从而提高自我教育和学习的能力,进而得以完善自我,并从心里敬重和爱戴教师。感恩教育便收到了实质性的效果。

三、谱写动人的篇章

中国古语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人尚且明白的道理,我们更该知晓并付诸于行动。一个人的成长,要感谢父母的恩惠,感谢国家的恩惠,感谢师长的恩惠,感谢大众的恩惠。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为人的基本条件!“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谁都有窘迫的时候,窘迫的时候施人以援手对被救者是一种帮助,对施救者也是一件乐事。因此,我们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形成“滴水恩,涌泉报”的感恩心态,让学生在爱中成长,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施恩,让它回归现实生活,教育学生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

再者,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要让学生懂得,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会少了许多怨天尤人的不平。

总之,要让学生成为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懂得感恩、懂得报恩的人。要让学生知道“心中有春天的人,身外才会有春天;懂得播种春天的人,才会收获春天。所以,我们要感激父母给了我们这一次生命,让我们能来到这个世界活过一次;感谢老师,教给了我们知识,让我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感谢朋友,给了我们友谊,让我们在生命的旅程中不再孤独。”当然,我们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更应该把体现感恩的行为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才能发挥成;我们中华传统美德才能发扬光大;心灵与心灵才会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人与人的心才能更好地交融;社会才能更加的和谐!

(作者单位:福建龙岩市新罗区雁石中心小学)

(责任编校:白水)

2.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篇二

高校感恩教育的实施, 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样, 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渗透, 需要不断地营造良好环境, 需要恰如其分的引导, 更需要在实践中体会和加深理解, 才能最终显现出感恩教育在知恩、懂恩、送恩、传播感恩的全过程中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结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感恩教育中的细小案例, 探讨大学生感恩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环境育人,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环境的营造, 实际是规避思想教育的刻板和程式化, 是尽量让思想的影响与引导处于润物细无声的状态, 使大学生在不经意中接受教育, 避免大学生的年轻逆反心理。

良好感恩教育环境的营造, 需要注重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双层建设和双面互动, 保证思想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两个环境中不脱节。

学院在学生工作中需要特别注重学生和教师间的沟通, 一个鼓励的眼神, 一句宽心的话语, 一点经济上的帮助等, 即使微不足道, 却能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

例如, 在学校迎新广场上, 学院设立了教师节留言墙和许愿书, 鼓励新生写下对教师的祝福, 也让新生进入师大后就树立和坚定了教师最光荣的职业信念。不少学生留下“老师不要太辛苦, 健康第一”“光和热的奉献, 普通的伟大”“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感人的寄语。一位2007级新生在给班主任的短信中, 坦言“老师您好!记得报到那天第一次见到您, 就感到您对我及我家人的关心, 您还给了我一个温暖的拥抱, 今天, 我和我的家人祝您身体健康, 节日快乐!”

学校应该通过有效的思想教育途径引发学校和家庭的互动。在新生的第一份假期作业中, 学院要求新生寒假里, “做一件令父母感动的事”, 并在返校后的特别班会上予以分享和总结。这样, 家庭的良好反馈会加强学校思想教育的力度和深度, 也拉近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距离。

新学期开学, 学生们在交流班会上从不同的角度述说了发生在自己家中的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给母亲泡茶、护理生病的父亲、给父母洗脚……大一新生小石特地为新疆哈密的父亲寄出了一封“感谢信”, 在信中记述了三件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小事, 抒发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第一次!我们把信读了又读, 高兴啊!听说这是老师布置的作业, 我们要好好感谢老师!”电话的那一头, 石爸爸的兴奋与欣慰清晰可感。

二、文学育人, 抒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文学院的学生工作, 向来注重通过专业学习与专业优势, 采取专业教育和德育教育双赢的方式来进行。因此, 在感恩教育的过程中, 在文学育人的理念下, 学院注重让学生拿起笔来, 用语言和文学做工具, 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一封写给爸爸/妈妈的家书”, 是学院本科生班主任布置的一次特殊作业——每个月至少给父母写一封信。尽管学生们认为发短信、打电话等方便快捷的现代沟通方式足以取代书信, 但在班主任的鼓励下, 学生们还是认真地完成了这项“家庭作业”。这一次感悟亲情的自我教育, 收到了出乎学生意料的反馈。

“我没想到父母收到我的第一封信如此激动。妈妈说她感动得哭了, 爸爸也激动得不得了。他们说从来没想到我会给他们写信。我决定以后要坚持给他们写信!”

“我发现在信中更能把我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以前打电话、发短信, 不过是泛泛而谈, 甚至只是日常问候而已。而写信就完全不同了, 我感觉爸爸妈妈好像并不像我以前认为的那样, 他们其实除了在乎我的学习, 也考虑别的……”

于是, 学院在更大范围内发起了“感悟父爱、感悟母爱”的征文活动。活动得到了学院、学校、兄弟院校的积极响应。短短三个月, 全校10余个院系和兄弟院校的千余份稿件纷至沓来。细心遴选出的103篇文章, 在社会力量支持的基础上结集出版, 它们是《来生让我做您的母亲》和《来生您还做我的父亲》两本书籍。

厚厚的两册书, 为社会深入了解80后大学生的情感世界提供了阅读参考, 也成为北师大“感恩”教育的范本。

三、实践育人, 引导学生传播感恩

实践是感恩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离开实践, 整个感恩的教育活动将会变得苍白无力。陶行知先生也曾说,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到处是生活, 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 亦即教育之场所”[1]。只有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中, 才能够为大学生在实施感恩的过程中找到突破口, 提供思想道德情感培养和升华的平台。

在农村基层服务社会和基础教育, 就是学生们用实际行动在反哺社会。每年民俗学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都会奔赴平谷农村, 为当地的民俗旅游作宣传策划, 将自己的所学回馈于农村发展。学院也积极鼓励党团支部到基础教育资源匮乏的学校进行义务支教, 先后200多人次都走入了打工子弟学校、农村基层小学, 和孩子们亲切交流, 积极捐书捐物, 并申请社会力量捐赠书籍, 切实地解决了孩子们最迫切的问题。

感恩教育的实际效果需要在实践中体现, 在第一阶段的感知和回报后, 还需要将感恩教育的情愫传递下去, 不断用实际行动传播感恩。学院本科生和博士生党支部携手共建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 将感恩教育送进社区, 送进校园活动。大学生们不仅向中学生们赠送了“感恩书系”和《中华敬老故事》书籍, 还亲手制作了近百张爱心卡片送给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中学生们和大哥哥大姐姐交流后, 在爱心贺卡上整齐地写着自己的感言:“母爱是伟大的, 同时也意味着母亲对我们的关爱;父母的教育是独特的, 也是有意义的, 我们要去珍惜和理解;学习的同时让我们懂得感恩回报父母, 理解他们的不容易。在此, 有些话我实在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 就让我在此对天下所有关爱、疼爱我的人说一声, ‘谢谢’!”“通过这次活动我真正感受到了, 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 现在认真地想想, 觉得以前对你们发脾气真是太不对了, 你们每天风吹日晒地在外面, 而我却还怎么也不满意。现在我想对你们说, 爸爸妈妈, 你们辛苦了, 我爱你们!”

在城市中小学学校传播感恩心是高校将感恩教育的成果和经验主动向外界输送的有效举措。高校德育工作也在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中得到了延伸和展现。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的挑战, 作为其中重要一部分的感恩教育具备充分的实践指导意义, 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文学院通过一系列感恩活动的举办, 将感恩教育贴近实际生活, 跟进大学生成长的背景环境, 加强了学生的感恩意识, 从而实现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新的建设者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3.试谈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 德育 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6

我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自古就有“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但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这对大学生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因而,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应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成人、成才;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大学生自身都认识不足。

1、从学校教育层面来看, 虽然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 但是受就业压力的影响,实际上往往是考试成绩至上。长期以来,高校重视学生的学业教育和能力培养,而忽视高校教育的育人功能。

2、从家庭教育层面来看,父母一味注重孩子的成才教育,忽视成人教育。中国的父母有一种传统意识,认为自己对孩子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父母不仅为孩子们创造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更提供了众星捧月式的生活氛围。一味的宠爱、溺爱, 不让孩子感知父母的爱,感知父母生活的艰辛,也不要求孩子回报,这就使许多孩子形成了只知索取,不知感恩的心态。正因为父母自身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的漠视,势必影响到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养成。

3、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受学校和家庭对感恩教育忽视的影响,大学生自身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同样认识不足。大学生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强烈,但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部分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差,甚至认为父母、老师和社会都是欠他们的,而他们不欠别人。父母、老师和社会为他们所提供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感激、尊重和珍惜成了没必要的东西。相反,他们却不反思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对自身缺乏反省,当然很难理清自己的社会角色,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关系。

对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重视。

1、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从现代德育目的论来看,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手段,使学生学会感恩是德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的;从实践论来看,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有怎样的认识便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识恩是感恩的前提,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 就不可能有感恩意识和行为。因此, 感恩教育首先应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实上, 当我们每个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 就已经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 开始享受前人创造的科技、文化的一切成果了。要在唤醒他们的爱心,让他们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学会知恩图报的同时, 教会他们施恩不图报。在现实社会中,凡是具有爱心的人都是施恩不图报的人,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重,他们是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2、通过情境教育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所谓情境教育,就是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通过创设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和感恩社会等情境,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受教育者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教育。对于高校而言,要积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资源,把感恩情境即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使大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和感染,以激发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情感。

3、以实践教育为手段,内化学生的感恩品质。将感恩教育真正渗入学生的心灵,内化为感恩品质,关键就在于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社会实践是磨炼个性和锻造人格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才能为大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接找到突破口,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升华提供新的平台,这样感恩意识才能进他们的耳,入他们的心, 产生情感体验,转化为他们的内在品质。高等院校开展感恩教育有必要通过社区服务活动,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不断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在活动中升华大学生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大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

4. 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学校是感恩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发挥示范作用。实践证明,示范是一种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对学生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教师本身就必须是懂得感恩的人,感谢学生的帮忙,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同事的协助之恩等,让学生从教师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他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以及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渗透感恩教育。

5、建立有效的感恩教育评价体系。教育效果都是与相关的教育评价体系分不开的。感恩教育也应当建立相应的感恩评价体系。比如,对见义勇为受惠者的忘恩行为在道德和法律层面上予以鞭挞和打击,对知恩图报的美言善行予以褒奖。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感恩教育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使大学生的自律与感恩评价体系的他律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感恩意识,促进感恩习惯的养成,使感恩成为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在建立评价制度时,要充分体现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的原则, 在实践中体现道德守则,为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参考文献:

[1]胡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J].教育评论,2007(4)

[2]赵晓芳.关于高校感恩教育的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2006(7)

[3]祝国超.大学生感恩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11)

4.从孝道的角度看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篇四

姓名:周华

学号:211111223

专业班级:网络工程 1班

摘要:传统孝道扎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立足于家庭和谐、着眼于生命教育,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说服力。因此,高校应吸取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精华,增强孝道文化的时代内涵,创设孝道教育的载体,构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体系。关键词:传统孝道、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

正文: 孝是做人之根,百善之本。孝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孝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道德规范。中国是传统定势的文明古国,我国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小雅》中就发出了“哀哀父母、生我够苦”的人生感叹,唐朝把不瞻养老人,虐待父母作为《十恶大罪》之一,并写入法典。自古以来,诸如“卖身葬父、卧冰求鲤”、“孟宗哭竹”、“割股孝母”„„示传为孝言佳话。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在接受现代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要补上继承传统孝行美德这一课,使孝道的传统美德得以发扬光大,传衍下去,才能担当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历史责任。

恪守“孝道”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孝道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体现,孝敬父母是人所以为人的起码道德。中国历代都倡导对父母尽孝,对国家尽忠的思想,孝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是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剂良药。对于做儿女的来说:孝是本分,是良知、是义务、是责任、是每时每刻都要牢记心头的头等大事。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做儿女的都应将孝心常驻心间,爱父母的情感是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的心理基础。孝顺父母的人觉得自己在世上有用,内心会产生一种自慰、自豪感、可以满足在道德上追求完美的心态,自己产生高尚感;孝顺还能让人得到社会的好评,你孝敬父母,人们就觉得你重感情,懂回报,对你会生出亲近感,敬慕感。一个孝敬父母的人,才可能善待朋友,善待他人;孝敬父母也是为儿女应做的榜样。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的未来。今天你为自己的子女做出样子。将来让自己的儿女就能衍传孝道文明。社会永远是仁慈的,它不会无视每一个善举,一个人尽了孝道,家人、子女、社会都会加倍地奖赏你,赞誉你、使你的事业更增光彩。试想如果一个人连生养他的父母都不挂在心上,他还会善待朋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吗?很难想象,一个连父母都不能孝敬的人,别人怎能和他为友?同事怎样和他共事?将来怎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所以,恪守孝道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懂孝道的目的是知感恩。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倾注了父母太多的心血,父母为了把儿女养大成人,不知操了多少心,流了多少汗,出了多少力,饱受了多少人世间的心酸。

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生在新时代,长在福窝里。特别是农村学生的家长操持家庭更是艰难。他们靠“翻坷垃头”为生,虽有亩把几分地,可往往入不敷出,赶上灾情年景,温饱都有问题。子女上学要钱,种地盖房要钱,再加上婚丧嫁娶,送往迎来,扶贫问疾、看病问医、养老善幼、吃穿住用、等等都要钱来支撑,许多家长面朝黄土背朝天、夏顶烈日、冬迎冰寒、躬耕不辍。农忙拼命干,农闲去打工,没日没月、积劳成疾,孩子有病,火急攻心;自己有了病,小病顶,大病抗,找到医生开药方,没有划价就三掂量,最终还是跑到药店买点零药维持着。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父母的精神支柱,是家长的掌上明珠。自己平时苦点、累点,吃赖点,穿差着,不要紧,孩子上不了好学校、学不好不中,再苦再穷也要供孩子上学,上好学。

父母是儿女头上的一片蓝片。父母是儿女身后的坚强靠山,做儿女的无论怎样尽孝,也报答不完父母的恩情,所以大学生要懂孝道、懂孝道的目的是感恩。感恩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别是缺乏孝道教育的青年,更要补好“懂孝道,知感恩”这人生的一课。

懂孝道就是真正懂得行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良方,是作为有良知人的立身之本,是一个人大业有成的良策,是做儿女的本分之责。它是无条件的,不讲任何理由的,是应尽的义务,是必须遵行的道德准则。懂孝道的“懂”,不仅仅是知道了,明白了,而是心领神会,义不容辞。“知感恩”就是真正从心灵深处懂得,感恩也是每一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不仅要在校尊敬师长,在家更应感激父母,发自内心地感激曾经有助于自己的人。感恩就是感知家长,老师的辛勤付出,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他人的帮助之恩有感激之情,怀回报之意。并把这种积极的情感升华为奋进的动力。感恩是每一个优秀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产生的源泉,是自信自强的助推器。知感恩的“知”,也绝不仅仅是知道、明白,而是真正懂得应该如何面对,如何付诸行动。懂得了,知道了,明理了,但仅有这一步,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践自己的箴言,成长为一名懂“孝道知感恩”的新时代合格的中学生。

那么,当代大学生怎样才能做到懂孝道知感恩呢? 第一,行孝感恩要从内心做起

孝为百行首,心为孝之源,有孝敬之心,才有孝行之举,儿女行孝不在乎金钱物资的多少贵贱,没有孝敬之心,虽掷千金如同嗟来之食,也不抵一句温暖的话语。有孝敬之心,只要心到意切,量力而为,虽无礼物恭奉,也不失为孝,所以行孝感恩首先要从内心做起。

现在的大学生,多有独生独女,有的在家是“小皇帝”、“娇公主”,父母捧着恭着,顺着,护着,唯恐伤着,碰着,凡事一路绿灯,有求必应,出手慷慨大方,甚至不惜血本,真可谓用心良苦。可子女并不一定能领情。心理上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去想想别人为自己付出的一切。更把父母的辛勤付出,认为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感情上缺乏友善,学习上缺乏动力,父母的嘱咐,说教轻了不理、重了烦怪,说父母老封建、老落后、不懂时尚,不懂自己的心。这样的学生,别说尽孝,倒想让长辈对自己尽“孝”。

还有的大学生强调太忙、大累,没经济基础,没有时间、想尽孝没能力。等将来工作了,地位高了,薪奉厚了,条件好了再行孝,这种人纵有“孝心”,也难有“孝行”。这也不过是一部分人没尽心行孝为自己所找的遁词而己。行孝要心到,心到则诚,心诚则灵,一旦心到,孝意尽在其中矣。

第二,行孝感恩要从点滴小事做起

孝行是人人都可为的,因为孝行常常见诸于细节,见诸于点滴的小事之中。有的人认为,让父母住豪宅大院,享荣华富贵是孝。这是对孝行的错误理解。其实真诚的孝行倒是一些最细小、最简单,最容做到的小事。比如,几句体贴的问候,细微的关心,打个电话,给老人一个温馨的笑脸,陪老人聊聊天,说说外面的世界,讲讲时代的发展,或唠唠家常,帮助择菜洗碗,晒被铺床,捶背搓澡等等都是最好的孝行。可见,孝无定式,也无定格。做儿女的生活自立,不依附于父母是孝;与家人和睦友善,尽量减少父母的思想精神负担是孝;注重修养举止文明文雅礼让,也是对老人的孝;在校遵纪遵守校纪校规规、不旷课迟到、不惹事也是行孝;刻苦向学,锐意进取,学业上进也不失为孝;平时朴素节俭,不浪费父母的血汗同样是孝;做出成绩,获得奖励,受到表彰更是对老人的尉籍,也同样会让老人感到你是在尽孝。就是这些点滴细微的小事,都能让父母感到实实在在的满足。也就这些举手之劳的小事,花不了多少钱,费不了多大力,用不了多少时间都能让父母得到极大的安慰和快乐。

就我大学生们而言,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不妨节假日帮父母做点家务,洗洗衣服,买点药品,或在相关节日到来时,写封亲情书信或表达亲情的作文,叙写父母辛勤劳作的情景,以表达自己尊敬父母、感恩亲人的诚心,以优异的学习成绩作为向家长、老师回报的最好的礼物。这样不仅增强了长幼之间的感情,还能给父母以莫大的宽尉,更会得到邻里社会的赞誉,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曾有一位学生在自己的亲情作文中这样写道,“海可枯、石可烂对父母的敬爱不可变,女儿的心愿不可动摇,女儿坚信:女儿无法改变你们辛劳酸楚的过去,但女儿一定可以改变你们的今后和将来”。字里行间渗透、体现着女儿信心百倍,为创造美好未来而不懈拼争,努力学习的勇气。试想,父母读到此文,会是一种什么感受!

第三,行孝感恩就从今天做起

有的学生想,对父母尽孝是将来的事,等将来成就了学业,条件好一点,挣钱多一点,时间宽一点之后,再让老人享享清福。这样的人,孝敬父母的心情是有的。然而俗话说“子欲孝而亲不待”。等“条件、能力、时间”都有了,想为老人尽孝时,老人或享受不起,或走完了人生的历程。会给儿女们留下终生的遗憾。曾有一首民间歌谣唱得好:“个子一日长一日,爹娘一年老一年,劝人行孝当及时,莫许来日行孝愿。等到父母去世后,欲想尽孝难上难。纵有猪羊灵前供,爹娘何曾到嘴边。不如活着吃一口,粗茶淡饭也香甜”。这歌的意思是讲行孝是不能等待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回答意大利记者提问时说:“我认为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是孝顺”。赫赫有名的朱德元帅对外国记者说:“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侍奉父母,在他们离开时,我没能端一碗水给他们喝”。我们千万不要到晚年后悔自己当年对自己的双亲尽孝不够。

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行孝当及时,养育之恩涌泉报,行孝及时莫要等。正在大学苦读的同学们,我们现在的一切生活来源都是父母供给的,我们的一切学识都是老师教诲的,我们的一切成绩都有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我们在坚持完成学业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要行孝感恩,做一个有孝行、有良知的人,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实言。

所以,当代大学生一定要遵守校纪校规、做到不迟到、不旷课,除了认真听讲和按时完成学业,还要做好自己“懂孝道,知感恩”的感恩教育。

参考文献:

5.我也说说小学生的感恩教育 篇五

大丰市第五小学崔晓梅

摘要:在德育教育中实施感恩教育,使学生学会感恩与关爱,树立起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良好社会风范,懂得只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凡事心存感激,一定会让自己有一颗感恩的心。关键词: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实践探索

对于做惯了“小皇帝”、“小公主”的小学生,他们很难懂得如何去感恩,因为他们只会受恩而不会感恩。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是培养学生对社会负责,具有爱心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家庭伦理,巩固国家长治久安必不可少的手段”。使学生理解被爱,学会感恩与关爱,在德育教育中实施感恩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实施感恩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起到促进发展作用,同时填补了现今小学生在情感教育上的空白。对于个人、家庭、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学生不懂得感恩的社会原因

现在的许多小学生养成了一切都以自己为中心为主导的唯我意识,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想怎么样”,不知“想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既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更不必说感恩报恩了!那么孩子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与自私,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与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父母对子女教育缺乏正确而科学的理解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但很多父母缺乏对教育的正确理

1解,有的父母没有履行好法定监护义务,不关心子女,任其发展,不闻不问;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重物质满足,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娇生惯养;更有许多父母认为分数决定一切。一说到培养孩子成才,就联系到智力开发,一讲到家庭教育,就死盯住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似乎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这样一来许多孩子思想品德的引导和教育就被忽略了,导致孩子没有感恩意识,根本不理解父母的真心付出和良苦用心,反而认为父母的任何作为都是理所当然的而坦然受之。甚至有的还振振有词:国家法律就是这么规定的,养育我就是你们法定的义务。这些反映在孩子身上的问题,追根溯源,家庭教育的误区是源头之一,同父母缺乏对孩子的道德教育缺失密切相关。

(二)、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转型,旧的道德伦理规范已被慢慢瓦解打破,新的道德体系却未建立, 在滚滚的商业大潮中,人际关系被打上了深深的物质的烙印。社会上一些恶劣的风气不断蔓延,对人格和观念都没有定型的儿童造成严重影响。一些忘恩负义、不讲诚信的新闻、事件屡屡发生,加上一些影视传媒在宣传导向上的偏斜,都在混淆着儿童的视听,造成儿童的盲目模仿,价值观倾斜,道德失范,这些都是儿童不懂感恩的重要外部原因。孩子们置身于这种社会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他们不懂得要去感激父母、感激师长、感激社会,也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对父母、对师长、对社会的感激之情。

(三)、学校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

在学校教育方面,长期以来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考试成绩为考核导向,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老师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却忽视了对于孩子的人格教育。而缺乏对孩子人格的正确引导教育结果

是使孩子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他们的心里,考得好分数考个好大学才是自己唯一的追求,而自己所得到的来自父母、师长、同学、朋友似乎是一种应该。

二、学校在小学生感恩教育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学校、班级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引导、深化和推进感恩教育。营造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充分接受感恩意识的熏陶,逐步培养和形成感恩思维和习惯。根据现代小学生的特点,我认为学校可以采取进行如下措施:

(一)、用身边的事例教育学生感恩父母,让学生充分感受父母的爱是那样的深,那样的真。为了教育学生常怀一颗对父母热切的感恩之心,我列举身边两件事例激励学生孝敬父母。一是我们大丰第五小学的韦素梅校长。她不仅是学科带头人,还是一位孝顺的儿媳,曾被省妇联授予《文明家庭》荣誉称号。她的公婆年逾八旬,高位截瘫十年,她十年如一日孝敬老人,每天端屎、端尿,洗澡擦身。一日三餐变着花样给老人改善伙食,调节营养。每天用轮椅推着老人散步,给老人讲新鲜事、乐事、趣事,逗老人心情愉悦,每当人们称赞:“韦校长是构建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家庭的楷模”时,她总是说:“我们两口子在学校工作,教学任务繁重,老人健康时帮我们带孩子,生火做饭,浆洗衣被,操持全部家务,劳累了一辈子,现在我孝敬老人是应该的。”二是我们班冯逸同学,他一岁时母亲病逝,是父亲又当爹又当娘把他拉扯大,冯逸同学非常体凉父亲的辛劳,放学回家除了做家务活还帮父亲下田干力所能及的农活,我们学校星期五的早餐吃两个肉包子,而冯逸同学只吃稀饭,把两个肉包子包起来放到书包里。他说:“爸爸太辛苦了,我要拿回去孝敬他老人家。”这两个感人的故事一石激起千层波,激励同学们从每天做起,从每件事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通过校报、班级黑板报,用活泼的版面、立意鲜明的内容,刊出本校、身边的、社会上的有关“感恩”的个案,使学生亲眼目睹“孝星”的形象,体会感恩并不遥远,就在身边。

(三)、播放有关亲情、感恩为主题的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观看。今天有许多儿童已经习惯于索取、缺乏对他人的关爱与付出。要处于这种思想状况的孩子去感恩,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教师更应用身边的事例,让孩子意识到别人关爱自己不是义务,感恩是一种责任。我组织学生观看“5.12“特别节目,在汶川大地震中不仅有“母救子”还有“老师救学生”,“人民子弟兵救灾民”的感人事例,激发学生情感后组织学生捐款捐物送往灾区,奉献爱心。再比如曾经感动过一代人的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等优秀作品,让孩子在名家名作中把握亲情的真正内涵,学会感恩。

(四)、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通过老师的积极引导,赏析感恩美文,安排学生们上台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感恩或负恩小故事,宣扬正面感恩形象,谴责负恩行为,使学生们认识到爱心、感恩是做人根本,是一切德行之源。

(五)、收集常见的感恩行为,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如:鼓励学生经常对父母说说体贴或感激的话。平时要求学生多参与家务劳动,分担爸爸妈妈的辛劳等等。

(六)、定期开展“感恩”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志愿者深入社区帮助孤寡老人整理房间、嘘寒问暖,用行动表达对他们的关爱之情;向路边值勤的警察端茶送水,表达对他们维护社会安定付出的辛勤劳动;向他们西部贫困地区、汶川灾区捐款、捐书,传递爱的温暖。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感恩活动由校园延伸到社会,起到有效的宣传效果。

(七)、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公园清扫“白色垃圾”,清除户外乱贴的不干胶小广告等等,以此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八)、用身边的事例教育学生,感悟党和国家为自己营造的健康向上良好的学习环境。现代社会有许多青少年在顺境中不能感到幸福,与人交往却难以融洽,甚至出现负情绪——焦虑、孤独、自卑、厌学、仇视等。诸如:打架斗斗殴,离家出走,抢窃犯罪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只会受恩而不会感恩。

因此,对儿童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感受党和国家对自己的爱和付出,并把报效祖国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信念,是情感教育的重要任务。为了把感恩教育升华到爱人民、爱社会、爱祖国的高度,我联系身边实际引导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即:算一算,我们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书本费,一本品德与社会要7.40元,还有语文、数学、科学„„等,仅我们一所小学国家就要给我们出多少钱的书本费。再看一看我们学校有高大的围墙,整洁的校道,有三层的教学楼现代化教学设备齐全„„,这几百万的硬件设施都是党和国家给的,我们要想一想,因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我们唯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为社会主义祖国多做贡献,报效祖国。

最后要让孩子们明白:感恩,不是去做轰轰烈烈的事,而是对自己身边的事,身边的人心存敬意和感激。生活在社会大家庭里的孩子们,接受着许许多多的恩泽,其中有大自然的给予、国家的培养、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友的关爱、他人的服务以及陷入困境时他人的帮助等等。孩子们只有学会感恩,长大后才会少些抱怨、仇恨和痛苦,多些宽容、友善和快乐;才会对生活寄以希望,对别人施以爱心,对工作报以敬意,对社会予以回报;才能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感恩教育,树立起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良好社会风范,让这个世界充满友爱。只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凡事心存感激,一定会让自己有一颗感恩的心。

6.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 篇六

然而, 笔者认为, 要开展感恩教育, 首先应对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及高校目前的感恩教育开展现状进行评估。关于感恩, 本课题沿用学者陶志琼的观点, 将感恩界定为“对他人、社会、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

本课题以上海某高校的本科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通过调查问卷、座谈访问等形式, 主要考察当今大学生对父母、师长、国家、社会的感恩意识和对感恩教育的看法, 并结合一线思政教师及学生工作者的意见, 以此探索适用于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实践模式。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450份, 回收430份, 回收率95%。问卷对象涵盖各个年级、文理医工等大部分专业。值得说明的是, 大二学生在本次调研对象中占据相当高的比例, 高达80.6%。但笔者认为, 这并不影响调研的客观真实性。从某种程度而言, 经历了近两年大学生活的学生, 更能反映出大学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从而也更能说明问题。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及其教育的状况

1.关于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

在调研中, 我们围绕学生对父母、师长、国家和社会的感恩意识这四个层面展开。

大多数学生懂得感恩父母, 能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付出, 并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爱。80.6%的学生对父母的生日记得很清楚, 61.3%的学生每年都会在父母生日时表达祝福和问候, 87.1%的学生了解父母的健康状况。但也有小部分学生对父母的感恩意识较为薄弱。9.7%的学生从来不会在父母生日时表达祝福和问候, 从来不会主动给父母打电话, 也从不主动做家务。

大多数学生能够对老师怀有一种尊敬与感激的感情, 但不一定会用实际行动将这份感激表达出来。少部分同学, 对老师的辛勤培育表现出冷漠。22.58%的学生表示会经常去看望老师;54.84%的学生表示在过年过节时会送去祝福;16.13%的学生心里感激, 但没有表示出来;6.45%的学生觉得没必要表示感激, 教育学生是教师的责任;3.23%的学生甚至认为路上遇见老师, 都没有打招呼的必要。

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的学习、生活等会受到同学、他人及社会的影响, 肯定自己与整个社会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当他人或社会有助于自己时, 会表示感谢;当别人需要自己的帮助时, 自己也会主动提供帮助。但也有少数同学不以为然。3.2%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成长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与他人无关;6.5%的同学不喜欢与宿舍同学相处, 认为很多习惯无法协调;16.1%的同学在别人有困难时, 不太费事才会帮忙;3.2%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对身边的人施与关爱。

大部分同学能将自身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但也有部分学生对国家的发展漠不关心。87.1%的同学认为自己会在国家有困难时, 挺身而出尽自己的一份力;12.9%的同学表示会有其他人解决, 自己不会出面;83.87%的同学认为是国家的发展给了自己良好的生活环境;16.13%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生活是自己奋斗的结果, 与国家无关。

调查结果表明, 虽然有少数同学的感恩意识不是很强烈, 但是绝大多数同学对父母的恩情及日常生活中帮助过自己的老师同学都默默记在心里, 并立志回报。唯有不足的是, 很多同学不知如何用实际行动表达内心的情感, 这也是我们高校感恩教育需要引导和突破的重点。对于极少数缺乏感恩意识的学生, 应通过各个平台加强教育, 引导其调整自身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2.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现状。

大部分同学对当下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评价不高。58.06%的同学表示有必要在大学里开展感恩教育, 但也有41.94%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 大学里的感恩教育不会有什么效果。这一系列数据表明, 大部分学生感觉到了学生群体的感恩意识有待提高, 但目前高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收效寥寥, 对于教育的效果颇有争议。

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部门院系学生工作者所开展的教育。据了解, 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 并未开设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 仅有《思想道德修养》这一门课, 部分篇章涉及感恩。各类学生组织和学生活动, 成为当下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 学生工作者队伍是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实施者。

从班级活动看, 29.03%的同学表示进入大学以来, 所在班级开展过感恩教育活动;48.39%的同学表示没有, 22.58%的同学表示不清楚。学生印象较为深刻的感恩教育活动有:主题班会、母亲节寄贺卡活动、感恩节主题活动、为山区儿童捐赠书籍等。这些活动开展的效果, 50%的同学表示效果良好, 内心深处有所触动;50%的同学表示效果一般, 活动前后没什么大的变化。究其原因, 主要与组织者的能力、活动形式是否吸引人、活动目的是否明确等相关。在班级以外, 仅有12.9%的同学参与过学校其他组织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 67.74%的同学没有参与过, 19.35%的同学表示不清楚。

总体而言, 高校的感恩教育较为薄弱, 没有系统地推进, 且活动效果受到各方面影响, 较不理想。因此, 若要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则应当将感恩教育纳入高校的教育体系, 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 重点开展。

二、影响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 多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是良好的、积极的, 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感恩观出现偏颇, 部分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甚至缺失。笔者认为, 影响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因素主要由家庭、社会环境及学校教育三方面组成。

1.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相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开始的时间更早, 持续更久远, 影响更深入。研究表明, 一个人童年所受的教育对其之后的人生具有重要影响。家庭教育主要在两方面对孩子产生影响:其一, 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有些父母自身缺乏感恩意识, 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其二, 如今很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父母对孩子过分的溺爱和呵护, 使得有的大学生养成了娇生惯养、自私自利的习性, 不利于感恩意识的培养。

2.社会环境因素。

大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 复杂的社会现实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 存在多元价值观, 金钱至上、不孝敬父母等现象时有发生。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获取信息越来越快捷和方便, 一些心智尚不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并不一定能抵御这些负性价值观的冲击。与此同时, 选择的多元、思想的差异、互联网对生活空间的挤占等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心灵沟通越来越少, 这在无形之中对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产生消极影响。

3.学校教育因素。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进入大学之前, 在高考压力下, 学校通常会主抓文化课而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而进入大学以后, 高校的感恩教育往往较为薄弱, 收效甚微。目前高校在感恩教育上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 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不够重视, 有的高校没有将感恩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 有的高校对感恩教育投入力度不够; (2) 感恩教育的方式通常为单一的、灌输式的教育, 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及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 因而效果不佳; (3) 感恩教育的内容、层次不清, 缺乏系统地推进。

三、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建议

笔者认为, 在高校开展感恩教育, 主要应围绕两方面内容:其一, 强调感恩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其二, 通过各类感恩活动的开展, 为学生提供表达感恩之情的渠道和平台。而感恩教育的开展, 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任务, 也非一时即可产生效果, 需要各个层面的教育者通力合作, 形成“合力育人”的教育格局。在被问及哪些个人或组织应当承担感恩教育的职责时, 辅导员占比88.24%, 思政类任课老师占比70.59%, 团委或学生会占比47.06%, 学工部占比29.41%, 专业课老师占比17.65%。

1.加强辅导员的育人作用, 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感恩意识。

辅导员作为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群体, 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也最容易获得学生信任。因此, 辅导员应当成为感恩教育的主力军, 在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学生的沟通中, 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感恩意识。由于辅导员受本身的知识、经验、能力所限, 未必能很好地开展感恩教育。学校及院系应对辅导员群体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搜集典型的感恩教育活动案例, 共同探讨如何在班级的层面上开展感恩教育。辅导员自身也应有意识地从班级的管理者转型为教育者, 将感恩的理念贯彻于班级活动之中, 设计既能吸引学生参与, 又能启发他们有所感悟的活动, 并适时点破活动的意义。此外, 辅导员应当以身作则, 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感恩意识, 为学生树立榜样。

2.任课老师积极配合, 将感恩教育融入自己的课堂。

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任课老师需承担部分职责, 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途径。但是, 目前高校并未开设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 且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接纳度并不理想。通过调查分析, 笔者认为, 可以增加感恩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比重, 或开设感恩教育必修课, 以引起学生重视。同时, 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 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做到“三贴近”, 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以强化授课效果。

3.抓住教育契机, 营造感恩氛围。

学校氛围具有风向标的作用, 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会产生一定影响。学校应抓住教育契机, 将感恩理念融入日常的教育和管理之中, 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感恩氛围,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 将感恩意识内化成自我的价值观。

高校的学生活动丰富多彩, 但娱乐化的倾向较为严重如何寓教于乐、将教育理念贯彻于精彩的活动之中, 值得我们深思。因此, 团委、学生会应当整合各个学生团体的资源倡导感恩理念, 并积极提供平台, 打造感恩教育的品牌活动, 让更多同学关注并参与其中。

4.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互动的教育体系。

提高感恩教育的有效性, 要努力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以学校为纽带, 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 拓宽感恩教育的渠道。如上所述, 家庭、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是影响大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因素。因而, 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 学校应关注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根据学生的特点因人施教、因事施教, 使感恩教育更有针对性。同时, 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机会, 促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 在实践中受教育, 激发其对国家和社会的感恩意识, 并为其回馈社会、参与社会建设搭建平台。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据调查, 多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是良好的、积极的, 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感恩观出现偏颇, 部分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甚至缺失。究其原因, 主要与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学校教育有关。在高校开展感恩教育, 应重点围绕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为学生搭建表达感恩的平台两个方面展开, 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互动的教育体系, 形成“合力育人”的教育格局。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 2004 (04) .

[2]马云献, 扈岩.大学生感恩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4 (05) .

[3]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 (高教版) , 2005.

[4]亢婧.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2009.

7.浅析大学生应加强感恩教育的原因 篇七

【关键词】感恩教育;大学生;原因与措施

引言

如今,各大高校的学生年龄结构为“九零后”,这些学生具有鲜明的特征,且个性突出,所处的社会环境也非常稳定,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因此这些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均出现了新的特征,感恩缺失属于较为突出的问题,为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应当开展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感恩教育概述

感恩一词来源于拉丁字根“gratia”,意为人们感激他人对于自己所付出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需求,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同时也是公认的基本道德规范[1]。而感恩教育则是指教育工作者运用特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感恩教育的内容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以此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社会信誉度。

2.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

2.1高校缺乏人文关怀

一些高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将感恩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即使开展了感恩教育,也只是停留表面,并没有深入的开展。感恩教育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文教育,感恩教育的目标应当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开展感恩教育首先应当提高学生的認知水平,随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但目前多数高校并没有明确教学目标,教育内容也是一些讲座与活动,且没有关注学生的特点与兴趣,缺乏人文关怀,即使开展了感恩教育,效果也不尽人意。

2.2校园感恩氛围不足

在大学校园中,校园文化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各大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都较为活跃,校园文化活动内容较为丰富,且涉及范围广,为学生的课余生活增添了趣味性。虽然校园文化活动较为丰富,但涉及到感恩教育的内容却很少,只有在感恩节时才会开展感恩教育活动[2]。即使在校园内开展了感恩活动,也仅仅停留在表面,感恩教育的目标无法实现。例如学校在以“感恩”为主题在班级中做宣传时,仅仅是安排学生代表上台演讲,其他学生只是被动的听着,无法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演讲完毕后,导师也没有及时的补充感恩知识,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2.3学生缺乏感恩意识

大学生作为“新新人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相对来说自律意识与感恩意识较为薄弱,且依赖性较强。现如今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溺爱中成长,没有体会到生活的艰辛,认为自己得到的一切都是自然的。另外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不注重自身的素质,虚荣心强,没有感恩意识,认为父母朋友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没有形成感恩意识。

3.应加强感恩教育的原因

3.1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作用

实现和谐社会是马克思政党坚持的理想,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仍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例如多数学生对于父母的辛劳都较为麻木,没有感恩意识等。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对于感恩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应当明确自己的责任,完善自己的人格,开展感恩教育就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感恩的意义,学会感恩,假如每个人都能心存感激,就能够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当大学生学会感恩并付出行动时,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由此可知,想要有效的构建和谐社会,就应当通过感恩教育来实现。

3.2能够持续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兴起的根本,我国的传统美德通常提倡尊老爱幼以及团结有爱等,这对于感恩教育来说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感恩教育,才能够持续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古诗中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都体现了感恩精神,但部分大学生没有感恩意识,因此需要加强感恩教育,学生学会了感恩,才能够理解中华传统美德,并付诸行动,最终实现感恩教育的目标。

3.3有利于帮助学生完善自我

3.3.1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已经逐渐由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虽然教育范围扩宽了,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但学生的质量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等方面。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营,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外,还应当重视道德教育,关注学生的道德修养[3]。如今,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要求较高,为了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应当重视感恩教育,帮助学生完善人格。

3.3.2发展健全的价值观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落到实处,开展感恩教育也应当将理论是实践相结合,将感恩教育的工作做好,增强实践,如此便能够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感恩,形成健全的价值观。例如学校可给学生布置作业,利用假期给父母洗脚,并帮父母做家务,体会父母的辛苦,学会感恩,在走向社会后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3.3.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生学会感恩后,会增加对同伴的信任感,并能够理解与包容自己的同伴,不求索取,与人为善。且能够使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学会承担,还能够帮助学生扩宽胸襟,减少抱怨与愤怒,正视自己的社会价值,更加全面的考虑问题。

3.3.4形成独立的自我人格意识

感恩能够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能够促进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通过感恩教育,学生就能够树立起感恩意识,正确的看待客观事物,能够独立的思考,加强自律,形成独立的人格。同时还能够建立起信心与责任感,使学生自觉的发展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校开展感恩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能够以宽容的新对待他人,并由此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还能够以感恩的心回报社会,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程.《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与心理契约管理模式的构建》.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李洁琳.《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探析》.髙校招生理论研究.2010,(4).

8.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手段和途径,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教育活动。感恩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其核心是培养人的感恩意识,感恩意识引导感恩行为,一个人只有形成正确的感恩意识,才会正确理解感恩的内涵,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并自觉践行感恩的实际行动,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感恩自古以来就是我们所崇尚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感恩教育的基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感恩教育的文化价值所在。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对接点。感恩教育就是最佳的对接点。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由他们传承并发扬光大。但是部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受到来自不良文化影响较为严重,部分大学生则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抛掷于脑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孝道、尊师重教、感恩自然等思想,在他们的视野中失去了吸引力。目前大学生中存在道德缺失、知恩不报、不讲信用等不良现象,只有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强化他们的感恩意识,培养他们的感恩情怀,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感恩价值观,才能唤起他们内心深处“善”的品质,使他们自觉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恩教育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提升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品质。

二、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志也曾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感恩教育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新生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但是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相称的现象:无视父母的辛劳、老师的付出和社会的关心,不能承担对自然恩惠的保护责任。因此,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引导大学生以感恩之心回报父母的关爱,老师的教导和祖国的培养,培养他们具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品质,对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树立时代新风尚,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感恩教育,把感恩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让他们怀感恩之心,留感恩之意,存感恩之情,行报恩之举,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三、有利于实现美丽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认识更加深刻。

9.中小学生感恩教育 篇九

孝心、仁爱、自立自信坚强是我从这次感恩教育里提取的有效信息。很感谢学校组织这次感恩教育观看活动,也很欣慰学校在素质教育方面做出的努力,做为家长我们更需要努力。通过认真观看这次节目,我感觉做为家长我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培养孩子孝心

在培养孩子孝心方面我觉得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家长要以身作则,要做孝敬的楷模,要对自己的父母心存感激,要尊重他人,主动关爱、帮助他人,这样才能传递给自己的孩子。二是给孩子一些机会,比如让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体会家长的辛苦;三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做为家长应有意识地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辛苦。

二、培养孩子仁爱

做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很多孩子都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因此培养孩子仁爱很有必要,我觉得除了家长的言传身教外,最应培养的是孩子的交往能力,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交际能力,多带孩子参加各种社会交往活动,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会仁爱。

三、培养孩子自立自信坚强

我觉得《感恩教育》里说得很好,学业固然重要,但阅历与人格也同样重要,在学业之外的人生经历里让孩子学会自立自信自强更重要,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网络上一组中美孩子各个年龄段经历比较的漫画,在孩子三周岁左右时,中国孩子已经开始了参加各种培训、辅导,而美国孩子正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说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美国的教育理念,而且我觉得我们应该向美国的教育学习。

10.感恩教育与中学生的健康 篇十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常言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国文化传统里记载了无数关于感恩的故事,它们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民风。但是,现在的青年学生他们却在这方面表现得比较缺乏,他们学习上不努力,生活上要求过高,行动上懒散,对老师的教育情绪化。据观察,现在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使我们不能不反思道德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失。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

一、中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1.家庭因素

现在初中生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优越,受家庭百般呵护,从而逐渐形成“唯我独尊”的心理;在他们的人生观里“我”永远是第一位。家长没有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让他们缺乏感恩教育。

2.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一些基本的人之常情受到冲击。随着人们精神生活的不断扩大,各种媒体及网络给中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参照与过去大不相同;同时社会上的各种腐败之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个人主义思潮不断侵袭与冲击中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辨别能力受到极大影响,从而导致人格素质降低,感恩意识逐渐丧失。

3.教育因素

现在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高考升学压力的影响,所以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看重学生成绩而忽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中学生对身边的事情缺乏感受,体会不到感恩的情绪。

二、加强学生感恩教育的方法

(一)通过营造氛围提高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

1.召开系列主题班会深化学生的认识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父母、教师、朋友乃至陌生人给予的恩惠,因此我们必须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这一切。如可召开一系列以“感恩为题”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懂得个人的成长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支持的结果。

2.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在教育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爱从来都是双向的,谁都没有只奉献不求回报的义务,也没有只索取不付出的权利。要达到这一认识,就需要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多站在家长、教师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尝试做一些家长与教师经常为他们做的事情,从而感知父母、教师对自己的恩情。

3.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增强感悟

教师要鼓励学生把每周或每月别人为自己做过的、自己受到感动的事情写成周记或作文。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还可以要求学生在班上宣读或者选出体会深刻的文章并放在教室的展示窗里展示。

4.借助故事的讲述来加深学生对感恩教育的理解

很多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和寓意很深刻,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我们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给学生讲或让学生自己讲述一些感人的故事。

(二)通过及时评价强化学生的感恩体验

1.引导学生在对事件的分析中加深体验

在教育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就一些感恩教育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也可以选择新闻报道中的事件来组织学生讨论,升华其情感。

2.让学生在完成感恩作业的过程中不断体验

学生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发自内心地感激。给学生布置感恩作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进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3.让学生在亲情主题教育中深化体验

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常会遇到值得纪念的、有教育意义的节日,可以在特定日子,如教师节、重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传统节日来临之际,举行大型的感恩活动:教唱感恩歌曲,组织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出感恩教育专题黑板报和墙报,在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点播感恩主题歌曲等。

4.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让学生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将感悟转化为行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承担一定数量的集体劳动,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调查活动等,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来报答学校和教师的关怀。

(三)引导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实践感恩行为

学校可以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感恩活动由校园延伸到社区,让学生真正把所理解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从而有利于对他们感恩意识的培养。

综上所述,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社会工程。尤其是在当今比较严峻的形势下我们更应该重视,它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全力构建。学会感恩,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让学生学会感恩,是我们的教育者必须承担的责任。

11.对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感恩,生命,大学生,教育,健康

俗语说: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 是一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动并能享受这一感动的思想境界[1]。感恩师长, 感恩家人, 感恩朋友, 感恩生活……感恩, 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一种行为、一种对生命恩赐的领悟。生命, 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 人生的一切奋斗、成功与幸福, 都附在失而不能复得的生命上, 没有了生命, 一切都等于零。我们要好好珍惜生命, 应该学会珍惜每一天、每一份欢乐和每一份痛苦,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痛苦。但只要我们再多一份耐力, 少一份浮躁, 再坚持一步, 再忍耐一下, 或许狂风乌云就会折服地离我们远去, 丽日睛空就会欢欣地迎接春天的到来。因此, 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学会感恩, 珍爱生命, 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感恩与生命的真谛

感恩与生命的真谛, 是一个内涵丰富、涉及面较广的命题。“感恩”二字, 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感恩, 是一种美德, 是一种境界。学会感恩, 是一种情怀, 学会感恩, 更是一种情操。生命是一个事物, 是一个对立统一体或矛盾体。19世纪70年代, 恩格斯曾经依据当时自然科学取得的成果, 给生命下过的经典定义是: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 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体的化学组成部分的不断的自我更新[2]。根据现代的哲学家、科学家们长期的探索后认为, 广义的生命包括生理学定义、新陈代谢定义、生物化学定义、遗传学定义和热力学定义等五种属性特征。“生命”这个概念, 目前尚无一致公认的定义, 每个专业的研究者倾向于用自己的术语来下定义。当代思想家认为, 生命是珍贵之物, 死是最大的罪恶;珍惜生命, 尊重生命, 是人类共同情感。生命的哲学启示我们, 善待自己就等于善待生命, 生命的价值永远高于一切物质, 失去了生命, 即使你拥有全世界的黄金和白银也没有作用。珍惜生命, 生命将会为你缔造幸福;珍惜生命, 生命将会为你打造财富快乐成长, 这, 就是生命的真谛。

二、学会感恩, 珍爱生命从一封家书开始

家书, 顾名思义, 是指家人、亲人之间的往来书信, 西方人称它是“最温柔的艺术”。“家书”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的西汉。在纸还没有发明前, 古人的家书还常用白绢来写, 长约一尺左右, 称为“尺素”。古人除了用绢、布写书信外, 还把信写在竹、木片上。所以书信又称“书简”、“书札”、“书牍”、“简札”、“简牍”。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丰富, 纸张的发明, 家书就开始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 维系着人间的亲情。然而, “家书”本身所体现的私密性和现代通信方式的变革使传统家书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正在一点点被电话、手机和互联网所取代, 家书这一传承千年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悄然消亡的命运。据我们对漓江学院体育系一份相关的“感恩亲情问卷”显示, 79%的新生到校后和家里联系3次以上, 约七成新生是因为缺零花钱, 要求父母往银行卡里充钱或汇款而与父母联系, 99%的学生首选联系方式为电话, 一位同学表示, 除了要钱, 和父母没什么话好说, 写信根本没有内容。学生们“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我们自己也有这样的体会:离开电脑, 提笔忘字。而毛笔更几乎成了“文物”。 另一个调查则在15名20~25岁的网友中进行, 这15名在广告公司、通讯公司、高校等单位就职的网友除了个别商务信函和明信片, 都不再提笔写信, 跟家里的联系都是用电话, 跟旧时好友都用电子邮件, 理由是“邮寄比较麻烦”、“打字习惯了, 写字反而不习惯了”。可见, 留住家书学会感恩, 抢救家书, 重视传承家书文化, 保护中国文化遗产, 高校应成为传播文化遗产的前沿阵地。为此我们每年从中秋佳节起, 在全系学生中发起“写一封家书, 道一声问候” 感恩活动周。此活动旨在引导大学生以“集体家书”形式加强与父母的情感沟通, 表达从感谢父母开始, 增强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倡议大家在中秋佳节, 给家里的亲人手写一封家书!向他们讲述美丽的校园, 谈一谈热情细心的师长, 说一说快乐充实的学校生活;叙一叙自己的近况:军训感悟, 寝室生活, 师长情谊。用鸿雁传书的传统, 将心底里的话和父母说说。遥寄自己的思乡之情, 表达对关爱自己的父母、亲友衷心的感谢和祝愿。一名大学生如果连“感恩”之心也没有, 还谈什么良知与道德?写一封家书感谢父母, 这仅仅是大学新生们应该做的第一步。

三、感恩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感恩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 感恩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 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 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 对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促进个体健康成长、增强社会的信誉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素质, 是做人起码的修养, 更应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什么是感恩。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独生子女, 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所接触和感受到的多是经济社会中个人的存在价值。有的学生, 只顾读书学习, 对父母的生活不管不问, 父母对孩子们提出的要求总是最大程度地予以满足, 从而养成了他们只知索取不知回报的“伸手派”。有的学生, 消费大方阔绰, 常向父母“狮子大张口”, 有的学生, 家境贫苦, 嫌弃父母的身份和地位。而对“知恩图报”等中国的传统美德缺乏足够的认识, 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 把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 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让学生懂得知恩图报, 对父母的养育应怀有感恩之心;对师长的教诲应有感恩之意;对社会的救助应存有感恩之情。通过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 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 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悟出生命的真谛。如通过讲述屈原、岳飞、杨靖宇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在讲述抗日战争的历史时,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探寻桂林保卫战的历史踪迹, 组织学生去七星公园, 为抗日战争阵亡三将军墓和八百壮士墓扫墓凭吊;现场介绍桂林保卫战守军1万9千名将士英勇抗战、勇赴国难的民族形象, 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 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深切感受民族传统美德的巨大精神力量。这一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 使大学生不但自觉感恩报恩, 而且唾弃现实生活中那些“知恩不报”或“恩将仇报”的行为。深刻认识到, 一个不懂得感恩的民族, 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不懂得养育之恩的人, 不懂得孝敬父母, 长大后不可能成为有用之材。

四、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前和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任务。和谐社会的理念, 当然也包括构建和谐城市、和谐校园……, 感恩则是和谐的润滑剂, 是矛盾的融化剂, 只有人人学会感恩, 社会才能充满关爱与和谐, 校园才能更加文明与温馨。大学生无疑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力军, 然而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 对如何找到待遇好的工作、如何享受生活成了众多大学生关心的热门话题, 而对于如何承担责任、奉献社会他们却很少涉及。

在社会的大家庭里, 大学生们受到许许多多恩泽, 有国家的培养, 大自然的给予, 师长的教诲, 亲友的关爱, 他人的服务, 陷入困境时好心人的救助等等。在家里, 他们也是全家人关注的中心, 权利无限, 义务为零。他们认为父母的奉献, 自身的索取乃理所当然。感恩不是生而知之, 与生俱来的, 它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使孩子们产生感恩的心态, 让现在的独生子女们从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享受、不知回报的意识中走出来。只有让大学生们学会感恩, 才会少些抱怨、仇恨和对抗, 多些宽厚、友善和快乐;才会对生活寄以希望, 对别人施以爱心, 对社会予以回报;才能在校园中与人和谐相处, 构建和谐的校园, 最后达到生与生、生与师、师与师、干与群、家与校、校与社之间的良好关系。通过感恩教育有助于学生明了父母对他们无私的关爱, 懂得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眷顾, 帮助他们走出迷失、迷惘的怪圈[3]。

五、生命教育引领学生快乐成长

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 是中国目前青少年教育的重大问题。大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变化的高峰期, 由于生活阅历浅, 实践经验少, 知识不够丰富, 心理健康状况失衡, 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建立。于是在认知上却对生命充满了迷茫, 不能感受到生命和生活的美好, 校园暴力事件屡屡发生。

近年来, 国内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 发现当前我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初中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5%左右;高中生占19%左右;大学生约为25%。他们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网恋、学校恐怖、吸烟酗酒, 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这些数据和案例都让人触目心惊, 让广大青少年接受生命教育已迫在眉睫。正如哲学家狄尔泰所言:知识与生命的脱节、理论与生活的分离, 产生了许多无思想的生命和无生命的思想生命意识淡漠、生命意义的迷失让生活富裕起来的人们并不感到幸福快乐, 反而叹息“活着没意思”。据笔者的调查显示, 当前大学生很少从学校里接受到生命教育的信息, 也比较缺乏对生命的了解、尊重和珍爱其主要表现有:一是对生命不可逆性缺乏明确的认识, 轻易毁灭自己与其他生命。二是不了解、尊重与欣赏生命的各种特点与多样性, 为人独尊, 不关心生命与他人、社会及环境建立和谐的关系。三是缺乏对生命安全的尊重与保护意识和技能以及健康的生活习惯;缺乏对生命尊严与价值的基本思考, 没有建立起基本的生命道德。四是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 颠倒了对生存与发展关系的认识与实践。所谓生命教育引领学生快乐成长就是帮助大学生们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 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总而言之, 生命教育的宗旨在于追求从生理、心理和伦理三个层面对大学生进行和谐人格人文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教育, 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与推动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章睿齐.学会感恩, 善待每一天[J].思想理论教育 (下半月) 2005, 11:40~41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 第8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6:1

上一篇:初中英语说课稿《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下一篇:村医妇幼保健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