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校本教科研课题

2024-09-10

初中校本教科研课题(9篇)

1.初中校本教科研课题 篇一

三堤口中学数学校本研修计划

根据我校的发展规划和办学特色,依托本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及师资力量进行符合我校的数学教学研究,特制订2014学校本研修计划。“集体备课”是大家共同关注并不断探讨而又褒贬不一的形式之一。“集体备课”的优点是: 同伴互助,发挥教师的群体优势,集集体之智慧,提高教师钻研、理解和把握教材的能力;不足之处是: 数学“集体备课”在部分学校名存实虚,教师为了 “省事”,往往是你按资料抄写的教案复印一份给我,我按有关资料抄写的教案复印一份给你。如果真是这样,那将是数学教育教学中的一大悲哀:部分教师可能对别人所给的教案不甚理解甚至连看都未看就走进教室,这对学生将是何等的不负责任,数学“集体备课”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发挥它的优势,我校在这一校本教研形式上将作深入的探讨。

一、开展以校为本的专题研究

我们的数学校本研修力争真正做到,以解决我校数学为薄弱学科为主要出发点,我们数学组通过分析我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定课题,在研修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再用研修成果来指导教学实践,使数学教学走上一条良性发展之路。

目前我校数学组教师少,而我校学生存在学习习惯不够理想,学习方法普遍落后等问题,我们组决定开展有较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数学校本研修专题。数学“集体备课”内容的选定要克服随意性,增强目的性。在学期初,就要确定好“集体备课”的内容,不宜过多。在确定哪些为“集体备课”的内容前,所有教师要把整册教材内容进行学习疏通,了解各个知识领域在本册教材中的作用与地位,乃至与其他年级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

二、备课组研修计划 1.初一年级

同课异构

(一)备课组教师提前设计好同课题教案。每周选好某一课题,备课组教师提前设计好课题。

(二)备课组成员共同讨论该课题每一份教案,提出修改意见,形成基本共识。

(三)由组内一位教师先开课,再采用全体教研组教师听课,评课,集体进行反思探讨,总结经验,修改教案后再由该备课组另一教师同课题开课;再反思探讨,总结经验,重新修改教案后再次开课

(四)全组教师评课交流,探讨比较所形成的最优教学组合

2.初二年级

由于班上人数较多,学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因此初二年级研修专题为:如何有效防止两极分化现象,提高合格率。尝试案例分析,自主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组内教员集体分析该案例,拟可行性建议并进行教学效果比较

三 教研组研修形式

1. 教研组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反思,使教研组工作更加扎实,深入,从而推动三堤口中学的数学校本研修,形成三堤口中学特色

2. 备课组每周活动,探讨研究各教研存在的实际问题 3. 教研组隔周活动,汇报共同研究

4. 每位中青年教师开一堂数学研究课,带教学中的问题参加教研组的活动。

四、保障措施:

1、只有保证“集体备课”的时间,教师间的相互研讨才能有保障,否则必将流于形式。这里所说的“时间”,是指要在教师的 8 小时工作时间内,切不可占用教师的休息时间。所有数学教师在下午第二至第三节课这一段时间内将集中进行教学研讨活动,每逢双周三下午为集体备课时间。

2、积极参加市、县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以备课组为依托,开展切实有效的教研活动。

3、建立激励机制。结合内部管理考核方案,将教师的业务培训与岗位聘任、学期考核挂钩,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努力打造一支学科齐全、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三堤口中学数学教研组

2014.10.10

2.初中校本教科研课题 篇二

对于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来讲,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将其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部分。对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部分, 强调以“课题学习”的方式进行。《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本学段中, 学生将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难题的意思和能力;同时, 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 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标准》的这一要求体现了初中数学教学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 同时“课题学习”也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条具有实践性和探索性的道路。为了更好地进行“课题学习”, 基于通行的数学教材构建切合学校现有资源和实际发展, 符合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校本课程就显得十分必要。

2.“课题学习”校本课程开展的价值

初中阶段, 一些教师和学生是为了课程而教学和学习, 因此, 一些课堂从根本上看是十分无序的、零散的, 开设校本教材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使学生的个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校本课程, 能够完成“课题学习”领域的任务, 这标志着教师在教学方式和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会有较大程度的转变。

2.1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数学课题学习, 强化了“问题”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强调了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 并解决问题。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来讲是十分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 有利于学生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 从根本上把握数学的本质, 从而为逐步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奠定基础。例如在初中数学中, “皮克定理”是引导学生认识多边形的面积S同边上的格点L和内部格点N之间的数量关系。为了让学生对“皮克定理”的公式S=1/2L+N-1的公式由来和如何运用公式有更深刻理解,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解决问题的探究性方式进行。可以通过最简单的三角形让学生发现S、L和N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够不断调动原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 还能够主动通过查找工具书等方式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动力。这种符合本校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的开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转变原有的被动的学习方式。

2.2实现学生、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一直被放置在无可争论的绝对位置上,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主体, 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素质教育一直在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功能的发挥, 在课程改革中, 教师应该逐步认识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让学生有意识地转变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地位, 成为课堂主体, 使学习的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为了使学生懂得“皮克定理”的由来与推导过程, 对“皮克定理”做进一步的发现和验证,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数学实验的方式进行。在设计实验中, 教师可以设定实验的目的, 如“1.通过画图、列表、分析数据、寻找规律, 发现并验证皮克定理;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类比、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 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体验‘在解决多变量问题中采用变量控制法’的科学思维方法。”在这一实验目的下, 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几何画板不断寻找思考问题的着眼点, 从而在掌握研究问题方法的同时领悟数学思想。通过不断地假设和推理, 就能够根据规律发现S、N、L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在数学实验过程中, 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得到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 师生角色不断发生转变, 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是实现校本课程目标的一个必要过程。

3.开展“课题学习”校本课程的途径

3.1立足课堂,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课题学习”。

从目前的学校教育来看, 课堂仍旧是教与学的主要阵地, 因此, 我们要立足课堂, 不断深入挖掘教材, 开展符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课堂学习”校本课程。“课题学习”是一种强调对问题不断探究的研究性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为增加课堂教学的研究成分需要基于学生一定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一个立体、生动、内容更加丰厚的对象, 从而在研究对象的过程中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3.2引导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实践中开展“课题学习”。

“人们的学习活动有三种形式 :一是接受学习 ;二是发现学习;三是体验学习”。“课题学习”可以看做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形式, “人们在时间活动中, 在情感行为的支配下, 通过反复观察、常识, 最终构建新的知识的过程, 追求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知的积累和创新”。因此, 在初中数学校本课程建构中, 在“课题学习”中不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让学生能够发现数学知识的实用之处, 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机会。

4.结语

建构以“课题学习”为基础的初中数学校本课程能够使学校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促进学校从封闭走向开放, 使课堂、学校、学生和教师等因素更好地结合, 使教育教学呈现出新的生命活力。此外, 通过“课题学习”合理安排数学课题学习, 能够使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学生更新数学思想。

参考文献

[1]郭立昌, 范永利.初中数学探究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及教学设计[J].2001, (1) .

[2]朱宁波, 薛猛, 石杰, 周慧芹.中小学校本课程体系建构研究——以大连市两所学校为个案[J].中国教育学刊, 2013, (1) .

3.校本课题----结题报告 篇三

结题报告

xxx小学:xxx 完成时间:2016.6.28

一、本课题选题背景

现在有很多农村孩子对于学习兴趣不高,平时也没有养成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无论老师怎样苦口婆心的给学生讲,做事认真的、平时按时完成作业的都是那几个学生,学生们有着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早晨来到学校,有很多学生没有目的,在校园里走走看看,跳跳玩玩,不会自主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例如打扫清洁卫生,或是抓紧时间读书学习,早早来到学校,就白白浪费这样的美好时光,甚是可惜。

2、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老师讲课,也不专心听讲,从老师布置的作业可以看出,老师把作业已经布置了,讲清楚了,马上就有学生问老师:“老师做哪些作业?”老师有耐心地讲了,又有学生问;还有就是老师要求了作业的格式,却又学生三番五次的问你。通过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学生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3、家庭作业完成的效果也不好。有很多学生不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有的完成了也不认真,更有甚者,开学了几个星期,老师给他布置的家庭作业一次也没完成,任凭老师多次教育,第二天检查的时候,不仅没有作业,还一双眼睛傻傻的看着你,你问他为什么没做,他不开口,真让老师拿他没有办法。

4、学生的自觉性是比较差的。你叫他打扫卫生,有的学生能记住,有的学生往往会忘记;你教育学生要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可他们中大部分学生都会达不到老师的要求。

总之,学生中还有许许多多不良的习惯,都需要纠正,都学要老师正确的引导,使其他们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能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我就“如何激发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能力初探”进行了研究。

二、研究价值。

实行素质教育,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培育学生完整人格,这是班主任肩上责无旁贷的重任。我认为,班主任在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能仅靠一个或几个教师严格管理,关键是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使每个小学生做到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今天对学生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律自控能力,从而使学生离开老师能自己教育自己,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今天的教育是为了日后不教育。如果说学科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不教,那么,我认为德育教育,特别是班级管理的最高教境界就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三、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呼吁自我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道德方面的主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自由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道德能力与素质,即道德上的自律能力。能力是经过反复训练而获得的,是人依靠自我的智力和知识、技能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所表现出来的心身能量。

习惯是一种重复性的、通常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它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我们每天高达90%的行为是出自习惯的支配。能力是内在的,习惯是能力的外显。

可以说,几乎在每一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习惯使然。在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认为:“道德行为习惯(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由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础,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为了完全实现德育的目标,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从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着手,把道德行为提高到习惯的高度。学生主体渴望自我教育与发展。通过班级调查,大部分学生都渴望能有自我调控,进行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从而希望来获得一种自我满足感。他们不喜欢停留在管制的层面,可往往有没有约束自己的能力,道德评价能力较低,因此这就要求班主任教师不必一味的条纲条纹的一一训导,剥夺学生的自我权利,把教育的过程留给学生在已有的认识上,自己不断的反思,对照,来不断规范自己,在体验中逐渐体察,感悟生成,进行自我教育。我们知道,班级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学校的大部分教育教学活动都在班级中进行。在班级建设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要求、自我计划、自我实践、自我评价的自我教育过程,让学生在集体教育中完善和发展个人,最终转换为学生内心的某种觉悟和信念,并开始有意识地自觉地服从自己,即走向自律。

四、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孩子去进行 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2、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他竭力反对传统教育中压制学生,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的弊端,主张把教育的中心转移到学生方面来,使学生成为中心,成为教育的主宰。

(二)课题的界定:

自我管理能力的研究活动,是以学生自我意识的唤醒与发展为突破口,以端正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为基础,以育人为基本特征,以培养健全人格,发展自学、自强、自治能力为目标。

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主要包括品德上自检、行为上自控、管理上自治、心理上自调、学习上自主、身体上自健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小学学生自主管理,是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心理的实际需要,遵循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在学校、班级日常管理中培养小学生主体性、合作性等个体心理素质的教育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应有的行为规范的观念和习惯,实现本研究的最终目的“受教育的人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

(2)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探究,发现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规律,探索出具有针对性、系统化的、可操作性的培养模式。

(3)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发挥班级中每一个学生自身的潜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渐自主养成相关能力、从而品尝成功的喜悦,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是将小学生自我管理分为个人自我管理和集体自我管理来进行研究。

个人自我管理的核心是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反思、自我调控及自我发展。具体内容如下:

1、制定好切实可行的班风学风,让学生知道自己如何来管理自己。

2、制定好本班的班级公约,让学生明确自己到校应完成的学习任务。

3、学生平时的行为习惯管理和学习习惯的管理。

集体自我管理的核心是责任、民主与合作。无论是小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树立,或是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都不是外在强加的,必须是通过主体实践活动主动实现的。具体内容如下:

1、学生各种集体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2、班级卫生的管理与安排,体现学生自主能力。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1、转变学生观念,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要我成长到我要成长的转变,形成良好的自强,自律,自尊的自我意识。

2、让学生体会自身价值的重要性。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学校里和在工作中,工作最重要的动机是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就要引导他们懂得要适应社会,需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高素质的人才。

3、倡导“自主化”管理,培养自主管理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因此,学期初,我都会由全体学生商讨制定班级公约,激发他们自主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并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岗“施政”、为同学服务、锻炼自己的机会。

4、走近学生,创设自主管理氛围

5、家校携手,共同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八、课题设施步骤。

从2015.7月开始酝酿至12月31日结题历时半年。

1、课题申报阶段(2015.9-10月)

拟写开题报告,制定研究方案,分析学生平时没有养成一个自我管理的成因,老师对症下药,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同时收集资料,学习相关教育理论论文,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实事求是,论证课题,申报立项。

2、课题实施阶段(2015年11月至12月)

加强理论学习,按照方案具体设施研究;每天查看学生的自我管理情况,并做好相应记载;积累资料收集,完成报告,形成论文集。

3、课题开展

我获得学校的批准后,就着手开展此课题。在班上给学生拟定好班风:自信、诚信、勤奋、健康;学风:多学、多问、多思、多想。为学生写好学习目标:态度决定成败,理想铸就辉煌。同时为学生切实写好学生的评价标准,为便于鼓励学生和今后的工作完善,我拟写了标题为《 班级管理中巧用“五星”和“五心”教育,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内容概述:班级管理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和德育两方面进行教育,其中学习教育采取了“五星”来激励学生,即:红星、进步星、童星、银星和金星,并分别用星星图、、、、给这“五星”进行了标志;另一方面就是学生的德育教育,引用了“五心”的含义,巧妙的让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领会“五心”的教育意义,也分别用星星图、、、、给这“五心”进行了标志,让学生从小就把立德、树人作为健康成长的首要前提。

每一个班主任老师都为管理一个班级付出了许许多多心血和汗水,让学生们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班主任老师。班主任老师的一言一行和工作的热情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和未来梦想。我有幸也成为班主任老师们中的一员,能身肩培育学生的重担,感到无比荣幸和自豪,心里就已经开始描绘今后班主任工作的思路和方向。

要想让学生跟着你的思路走,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什的健全人格,我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培养,即“五星”和“五心”教育。

第一个“五星”的教育注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五星”分别是红星、进步星、童星、银星和金星,为让“五星”更加形象生动,增强学生的荣誉感,我用了星星图案进行标识,即 不同的寓意。

其中红星表示每一个学生要从最基本的要求做起,即学习、书写、养成教育等都必须依据班规,做到遵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成的,就可以获得荣誉红星一颗。例如:家庭作业认真、上课纪律好、勤于思考和勇于发言、在家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等,只要经老师评价良好一次就可以,如果学生的红星累计积累了20颗就能晋级“五星”中的第一个等级“红星少年”,他的照片就可以贴在“红星”等级里。如果学生继续积极进取,再一次挣得40颗红星,就可以晋级“进步星”。

进步星表示学生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已经有了收获,这些收获应该得到老师的客观评价和展示,用“进步星”这枚奖章让学生以荣耀,以自信。下一个晋级为童星、银星、金星,这三颗星的命名也有不同的含义,在班会课上谈到了的学习,我们就要向祖国的奥运健儿一样顽强比拼,一次次让五项红旗在奥运上空绽放光彩;一次次让国歌声在奥运赛场上豪情歌唱。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动力我就引用奥运铜牌、银牌和金牌的寓意,定为学生下一个学习晋级的目标:童星、银星和金星。通过这三星,是要向学生渗透奥运思想,学习奥运精神,亲身感受奥运健儿为祖国争光,赢取奥运奖牌来之不易。在学习中也是一样,贵在持之以恒,做到滴水能把石穿,用行动来证明,用红星来展示,只要学生再能挣得60、80、100颗红星,就可依次晋级这三颗荣誉星。

这“五星”主要从学生的学习为切入点,培养学生从小就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英国哲学家培根就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我国现代文学家巴金也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多么重要。

自从在班级管理中采用了“五星”评价以后,学生们大有转变,除了学生书写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和学习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以外,从学生的行为习惯,还有他们的精神面貌可以看到,课余生活活泼开朗,课上学习态度神情专注,所有这些表现,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老师所设置的“学习陷阱”中,以一种乐学、好学的阳关心态步入理想学习的殿堂。

在班级管理中,只仅仅重视学生的学习是不够的,在十八大就提出党的最新教育方针中就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此,在抓“五星”教育的同时,把立德、树人也纳入了学生重要的评价标准中。以“五心”教育即:“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为评价标准,把这“五心”有机结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里。

唐代诗人李白就成用诗句表达“天生我材必有用”,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处,所以我们要、、、、。他们分别代表着

相信自己一定能行,给学生以信心,教育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心存信心,就会有无穷的力量和动力,就会取得成功,所以要把信心留给自己。学生要晋级的下一颗“星”为“信心”,我把信心留给自己中的“留”取其谐音为“六”,让学生领会“信心留给自己”的含义。海伦凯勒曾经说过:“信心是命运的主宰。”学生拥有了信心,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班级管理工作也好管理得多。孩子是父母的宝贝儿,也是家庭的未来,不抓好孩子们养成教育和学习教育,事关每一个家庭的未来和祖国的强盛,我在班级管理中,用信心来鼓励孩子,他们的出勤采用签到来管理,排在前35名的学生就能获得一颗红星,一学期累计80颗就能荣获“最美晨星少年”称号。由于老师每次都遵守承诺,每次都没有让他们失望,学生非常积极,迟到现象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每个学生都在积极上进,不甘落后,让人看了以后感到非常的欣慰。

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五心”教育的意义,我用雷锋叔叔的故事进行德育教育,以他的钉子工作态度和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精神,引导学生依次晋级“爱心”、“忠心”、“孝心”和“诚心”,分别用来标识“五心”。

班级卫生管理是难点,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卫生的每一个细节都决定着良好班风的形成,为了抓好卫生,班主任老师感到非常的头疼,学生也很累,老师们费尽了心力,虽有效果,对于学生来说,是被动而不主动。如能让学生自主地完成,让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事,他们不仅感到很快乐,还会很有成就感,我就想到,学生做了什么事情,就在卫生值日表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这样班级卫生得到了有效解决,同时学生也感到自己在无私奉献,在为荣誉而战,每天都会感到很充实,只要充实,心里就会很快乐,什么事情都愿意干,都会抢着干。对于学生们的无私奉献和自主表现,我在每周班会课上进行总结,表扬他们,鼓励他们,把他们辛辛苦苦挣得星星发给他们,只要符合晋级标准的学生,他们的相片就会贴在“五星”或“五心”荣誉榜上。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劳动光荣,劳动幸福。自从这样来管理班级卫生以后,很多学生大有转变,班上的卫生不是老师一一安排,是学生们自己抢着干卫生,还有为抢不到卫生名额而流泪。每到周一公布上周获得“流动红旗”班级,几乎都有我们班,他们看到用辛勤汗水换来的“流动红旗”充满了喜悦和自豪。当然,学生在卫生方面,我在期末结束时也进行了评价,只要符合班级管理规定的就能获得“最美辛星少年”称号。

第七级是“爱心”,即爱心献给社会。平时班里有很多学生在默默无闻的做好人好事,他们的善举正是孩子童星最美的闪光点,例如班上的杨晓蝶同学为高中的一个白血病姐姐自愿捐款500元,她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也并不富有,一个孩子,心里装着别人,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领悟着“爱心”的真实含义,正如毛主席所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孩子们的一点点“爱心”,那将是我们社会的星星火炬,也将是祖国兴盛的星星火炬,这些火炬不仅仅燃遍中华大地,也将燃遍世界“七大洲”,所以,一颗“爱心”可换“七颗”红星,让学生从小就把爱心献给社会铭记在心底,将来学业有成时,把爱心奉献给祖国,奉献给全人类,让人类耐以生存的地球山更淸,水更绿!

第八级星是“忠心”,即忠心献给祖国。我把军旗上的“八一”二字贴在红心里,寓意为我们要向解放军叔叔一样,用他们的铿锵之躯,钢铁班的意志,时时刻刻保卫着祖国人民的安危,我们要用平时所挣得的红心铭记解放军叔叔的忠勇,所以一颗“爱心”可换八颗红星,我们现在虽不能保家卫国,相信有一天,也能像他们一样,成为祖国人民最忠勇的战士。

第九级星是“孝心”。即孝心献给父母。父母养育我们很不易,每一个人都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要学会感恩父母,孝敬父母要天长地久,为铭记“孝心”含义,我同样取“久”的音为“九”,所以一颗“孝心”可换九颗红星,寓意为孝敬父母要永久,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我们操劳半白的爸爸妈妈捶捶背、揉揉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一学期能自愿坚持做到的,就可以获得“最美孝心少年”称号。

最后一颗星为“关心”,即关心献给他人。这颗星在这些星星里等级为十级,是星星晋级中最高的一颗星,学生也非常喜欢这颗星,因为它的标志也很特别,我引用了人民大会堂里的那颗星,这颗心非常的引人注目,它可换十颗红星。班里的孩子奋斗目标就是能获得这颗星,它的意义也非比寻常。今天我们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能过上是幸福的生活,能在红旗下健康成长,我们得感恩这颗星,正是有她无微不至的关心,我们伟大的祖国才这样繁荣昌盛。特别是从小就生在边远山区的娃娃们,把“北京”二字就印在了自己的脑海里,心里想着北京,憧憬着北京,也能像出彩中国儿童一样,一睹人民大会堂的圣装。要想实现梦想,只有从现在做起,努力挣得星星,多学习,多拼搏,创造奇迹,就会出彩!

由于我在班级管理中把“五星”和“五心”教育融入了学生的生活学习,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受着“五心”的教育意义。班里有很多学生变化确实很大,学习上在奋力进取,品德上在不断提升,通过这样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出彩,无论是“最美孝心少年”,还是“最美爱心少年”等等,学生在学校里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奋斗方向,他们的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心里就会充实,学习就会感到快乐,来到学校就会感到阳光幸福。

学生们的自主付出,平时的积极表现,都需要得到老师们客观公正的评价,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每一个学生都一样,各自都有闪光的一面,只要肯发现,就会有孩子发光。我班里的学生在“五星”和“五、、、、心”的土壤里茁壮成长,虽然他们的个性化得到了一定的展示,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得到了家长朋友们的好评和校领导的关注,但对学生更为科学的班级管理还需我们进一步探究,还需继续努力!

4、课题成果:

今天我们社会发展实在是太快了,面对纷繁的社会,对孩子的教育我也不知道到对不对,我把它写下,就看10年后、20年后就可以看到。(1)、首先是卫生的教育。

常言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卫生习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养成教育。要求孩子自主去完成,如果平时看见地上有纸屑,自觉弯腰捡起,这是一种精神,不用谁来教,只要自己做到,平时就要有一个美丽的心灵,有着良好的美德,只要你心中有美德,就会有梦想,就会有力量,一个孩子就会健康成长。列夫托尔斯泰说:“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2)、坚持体育锻炼。

达.芬奇说:“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所以,我引导学生每天都要跑步。刚开始,学生还不习惯,我为了给学生做好表率,每天坚持赤脚跑步,我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在学生跑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匀速跑,不能超前,也不能快速跑,先每天跑步四圈,坚持一学期,到了第二学期,我让学生试着跑五圈,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很多学生

对坚持晨跑养成了习惯,渐渐晨跑已成为学生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很多学生谈到,跑步下来,虽有满头大汗,有点累,可是汗水蒸发过后,感觉就很舒服,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也比较集中,心情也比较舒畅,每天的学习也不会迷茫,似乎找到了方向。慢慢的,学生看着我赤脚跑步,个别学生也跟着我学,跑过后,脚底好像有一团火似的,在熊熊的燃烧,浑身都是劲,心里很有力量,没想到赤脚跑步感觉真舒服!我也感到,通过跑步,学生的变化比较大,我看见学生走路很有精神,看到了学生的朝气,看到了学生的信心,同时,也体现了学生们的团结。(3)、家访工作方面

家访对于我们的教学非常有必要。利用休息时间,带着孩子到了许多学生家里去家访,孩子感到很意外,他们根本不知道我回去,所以他们格外兴奋,通过与家长朋友们面对面的交流,我看到了孩子们的优点和缺点,也看到了我工作中的不足,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4)、学生评价方面

对于学生的评价是班主任工作不能忽视的,在教育学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在学生评价方面,主要采用了星星等级,激励学生学会自我管理。通过一学期的尝试,对于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有一定的作用,有很多学生对于我的这种管理模式兴趣比较浓厚,有很多学生不用讲,他们就知道怎样做,怎样学习,所以我们班的班风有了很大的转变。获得了领导们的一致好评。

(5)、学生辅导方面

学生辅导也是班主任工作不可缺少的。我采用了百分制的辅导形式来帮助学生学习。就是把老师讲的作业制成A4纸相应大小的作业,再让学生做,然后我边批改边给学生讲错那里,让不懂的学生反复的做并理解,通过这种辅导,很多学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6)、学生的养成教育方面

养成教育也是管理学生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也是通过学生自主管理,很好的利用星星激励评价方式,让学生养成遵守校纪校规,不迟到,不到校先要请假,学会积极劳动,不买零食吃,不要随意乱丢乱扔纸屑,争做一个讲文明讲礼貌的好少年。

(7)、学生思想教育方面

思想是一个学生不容忽视的问题,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我采用了孝敬父母,多为父母做事,例如,我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还可以为他们捶捶背,揉揉肩,端洗脸水等。多问问他们辛苦了等。在学校要多为班上着想,多做贡献,常把爱心献给他人,争做一个舍己为人,乐于奉献的好学生。班上的很多学生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例如丁访琴、王曼琳、任林、赵玉兰、赵云等都是值得表扬的。(8)、课外活动组织方面

班里的孩子们非常的出色,例如学雷锋,做美德少年演讲比赛中,班上的王曼琳、何永庆两人分别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参加祭英烈活动作文竞赛中,班里的很多学生投了稿,学生们完成得很不错;还有完成雷锋日记,课外阅读感想,同学们的写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六一儿童节活动,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在舞台上充分展示了才艺,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看到了学生们的能力非常强,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值得学生们留恋,给他们留下了快乐美好的童年。(9)安全教育方面

安全是教育的前提,我几乎每天都给学生讲到交通安全教育,防溺水,防地质灾害,远离毒品、珍爱生命教育,预防疾病知识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预防雷电、泥石流教育,预防煤气,预防家庭用电教育,教育学生上放学安全回家,不坐陌生人的车,不坐无牌无照车辆,不坐顺路车,不贪图便宜,不在走廊上追跳打闹,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推拉,不拥挤,要听父母的话,要听老师的话,常把安全教育记心间,快乐到永远。

总之,在此次课题研究中,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以及班主任老师的激情管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较高,兴趣比较浓厚,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学生的许多亮点:1、2、3、4、5、学生的行为习惯有进一步提高;

学生的礼貌用语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得到体现; 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够得到显著提高; 班级为卫生在原有基础上能够得到提升; 形成一个管理学生的基本模式;

6、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良好的认识。

7、为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增强了成就感,营造了学习氛围。

8、赢得了家长的好评和认可。

十、研究后的思考:

在此次课题研究中,我在工作上做到了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朱永新教授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终身负责,为学生在21世纪的生存与发展负责,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但是,我受知识、理论水平、科研水平、探索能力的限制,此次课题的研究还显得稚嫩和粗糙,课题研究虽说开始结题,但,仍将探索继续。

十一、课题组成员:

xxx xxx小学

4.校本课程开发课题论证 篇四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仅要求物质资源配置的均衡,以体现教育的公平,更要求实现各个学校的特色均衡发展。而均衡发展的最终归宿就是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要实行学生充满特色与个性的发展就必须改革当前的课程设置及实施的问题以适应学生的要求。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大课程支柱构建了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的平台,课程超市优化了校本课程的实施。

1.教育需要与时俱进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学生每日都在接受着来自社会、网络、电视等多方位多渠道的影响,加之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和强烈地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就现行课程模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我们的教育需要与时俱进,这就需要学校有敏锐的课程开发意识,在完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教学的同时,开发和实施特色的学校课程,真正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2.符合我校“灵动课堂”教育教学模式深化实施的要求

自2013年以来,我校实施新的教育教学研究,在学校“水育文化”系统理念下着力为学生打造“选择灵活、思维灵敏、手脚灵巧”的“灵动课堂”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实验,积极探讨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学校在充分发掘了学科优势和学校的传统资源基础上,本着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原则,对校本课程进行了深度开发。我校将校本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社团活动三大板块。我们立足校本,充分发掘教师的多元潜能和特长,联合家长、社会等多方面力量,以“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最喜欢做的事”为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细究我们当前整个的课程体系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缺乏以体验和实践为主的课程。二是缺乏选择性的课程。我们现在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真正要支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必须要有选择性的课程,学生有什么需要,就可以选择什么课程。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设置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构建的组合课程,特别是针对学习的主体——学生有权力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潜能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国外研究现状:

“校本课程开发”一词是1973年由菲吕马克和麦克莱伦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来的,八九十年代才在一些西方国家有所发展,像美国等国家的中小学校几乎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大多是校本课程。

随着课程权力的下放,课程体制的弹性化、灵活化,开发校本课程已成为国际课程改革的主流之一。国外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案例,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给予了我们许多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

国内研究现状:

“校本课程”是“学校本位经营”理念在课程开发中的体现,它要求课程的决策与研制重心从学者专家及行政人员手中下放至学校,使教师成为课程建设的主体,改变以往按部就班被动执行的局面。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本位经营”的管理方式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策略,而学校的课程也呈现出“必修、选修、活动”或“必修、活动、环境”等形式的“三大板块面貌”。随着自上而下的课程“研究—开发—推广”模式的突破,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部分学校尝试校本课程的开发,并提出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具备的条件:明确而独特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第三次全教会明确指出建立课程的三级管理模式,改变了课程管理政策上国家过于集中的管理方式。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

国内进行的相关改革首先提到的是江苏省锡山中学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根据学校的育人目标(教育哲学)和学生的需求评估出发;萧山地区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或从本土资源出发或以学校的优势项目,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预计有哪些突破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种强调行动与研究过程的课程建设专业活动,其目标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来满足学校、教师与学生需求的一种课程开发活动。我国部分学者和实际教育工作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学校要真正地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应课程开发上下功夫。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就是在构建学校自身的特色,“灵动课堂”具有鲜明本土化的课程新模式。它相对于学校传统课程具有广纳性、自主性和选择性。课程涉猎比较广泛;学校、教师、学生根据所需自主开发、建设课程;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课程。这样的学习模式适应了学校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其对教育的评价标准认为教育的最高质量既不在于分数,也不在于知识,而在于使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成为充满活力的生长和自我实现的发展过程,在于使每一个体达成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

由于适应了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使得学生能够在可能的范围内形成特长,而它们的这种发展极易形成学校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推动了学校的均衡发展。教师由于需要因材施教,需要开发校本课程,需要不断地反思教学,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灵动课堂”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能生成拥有丰富多样的课程,以充分满足学生具体学习需要。可以有效地解决“只有共性、缺乏个性”的课程体系所造成的“千校一面”的现象。开发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可选择性的校本课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

2.小学阶段选课制的实践研究能够为其他学校开展学生选课活动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实践模板。

(二)理论价值:

本研究将拓展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新模式,研究结果将对小学阶段如何进行选修课的管理与评价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本研究对学制管理的探索将有助于丰富我国当前中小学校本课程管理理论,增进人们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相关问题的理解。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人力保障:

课题组成员有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理论及教育实践研究的丰富经验,课题组负责人及成员有深厚的教育理论积淀并注意吸收最新教育研究信息,多次承担国家、省、市以及区级科研课题课题研究,并取得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加之我们长期工作在基础教育第一线,对目前中小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深切的感受,能够捕捉到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还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与校内外教师一起开展合作研究,力争形成优势互补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相结合的研究队伍,充分发挥各自的理论优势和实践专长,以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准和实践效力。

2.组织保障:

课题组将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专家型、研究型的校长亲自参加本课题的研究,为课题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供了保证。以科研室为基础,将教务处、德育处组织起来,建立相互合作的研究组织,以调动全校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群体研究的氛围,从而保证课题研究的落实与实施。

3.物力保障:

学校将为课题的开展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教育环境、资料信息、实验研究对象等。

4.财力保障:

课题组每年将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将自行筹集一定的经费,包括聘请专家课题研究、设备、研究资料、教学资料、会议费等,并在校内为实验教师立项提供一定的经费资助。

【参考文献】

5.教科研课题管理制度 篇五

一、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及时申报补报国家、省、市级教科研课题,同期开展的市级以上课题不少于2项。

二、每学期(年)初,各学科组要根据学科教学活动,确定本学科教科研课题。

三、市级以上课题的研究工作由教科室负责组织实施,每学期要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向教科研领导小组进行汇报。

四、各学科组开展的校级课题,在教科室指导下,由各课题主持人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每学期进行一次期中汇报,学期末以适当形式验收。

五、课题完成情况作为优秀学科组、先进教师评选的重要参考依据。

6.校本课题阶段性小结1 篇六

怎样把学生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养成自主学习能力,我认为学习方式的选择是关键,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是有效途径之一。

合作学习可以满足学生的社会需要,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能真正发挥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强化学生与环境的交互活动,有效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而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最简便易行但效果显着的模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非常切合。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1.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面向全体学生,尤其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只对小组成员的知识水平、智力因素进行调配是不够的,要考虑到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还要注意男女生的比例搭配。否则,男生组或女生组思维方式及活动能力都会损失一些多样性,对开拓思路、发展创新思维也有一定局限性。

2.在组成小组时,人数的设定也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在教学中,我开始以6人为一组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出现了这些情况:6人中总有一两人容易脱离讨论,或被忽视;课堂上教学时间很短不能给很充分的时间讨论研究,小组讨论中6人轮流发言所占用的时间就显得很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存在合作和与竞争,必须团结协作才能与其他小组竞争,要统一小组意见6人组难度也较大。因此,我将学生就近按四人为一组从新分组,小组合作中个人的发言时间、受关注程度、统一意见的合作效率与意识立刻得到提升。

由此,我得出结论,针对像美术课这样教学时间短、实践时间长的学科,采用四人小组学习法更恰当,甚至采用两人一组的互助学习也对培养合作学习能力非常有益。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美术课堂中的应用。1.从肢体动作的指导开始培养小组合作习惯。

有人可能认为只要小组成员在一起就可以进行讨论,不用注重学习的肢体动态。其实不然,学习的效果好坏是很受肢体动态的影响的,明确地说就是小组学习气氛往往要靠肢体的动作来营造。

一节美术课上,我指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说一说自己对美术书上的作品有何感受。我的问题是:你喜欢哪一幅作品,喜欢它的什么特点?为什么喜欢?请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组的同学,由组长负责组织发言,每个人都要发言。当我布置完学习要求后到各组去巡视,发现他们各看各的书,偶尔和同桌的同学交流意见,小组内并没有活动起来。我巡视到哪个组,哪个组就有学生举着书,想告诉我他们的看法,并不理会同组的学生。这怎么行呢?这和我来问,学生举手回答有什么区别呀?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都没有什么帮助,这一教学环节也成了摆设,没有起到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作用。我连忙指导组长安排本组同学或按座位顺序,或按举手先后顺序发言,但是讨论的气氛依然冷清。我扫视全组,发现他们都低着头看自己的书,即使有人发言,也没有注意倾听,只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中。我们都知道:交流是说与听双方的事。眼神、表情是语言的说明,和生动的语言具有同样的感染力,面对面交流是传递信息最好的方法。我灵机一动,让同组的学生都放下手中的书,聚集过来围在一本书周围,把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发言同学所说的画面上。讨论的气氛立刻就不同了,学生开始很自然地就其他同学的发言内容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就这样我对每个组提出了形体上的要求,使课堂讨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7.课堂教学改革教科研课题 篇七

课堂教学改革教科研课题

1、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和课堂教学内容,恰当地安排教学环节?

2、如何落实“一学两研”的备课要求?

3、如何在备课中突出实效性,提高教案质量?

4、我们____学科组是这样进行教研的5、博采众家之长,提高教学技能

——我在教研中成长

6、我是这样编写、出示和利用学习提纲的7、如何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恰当地指导学生自学?

8、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导学?

9、我是如何分配小组任务、组织小组合作探究的?

10、课堂上如何进行反馈检测、评改总结?

11、我是这样组织学生展示讲解、拓展提升的12、在课堂中如何进行优差帮扶?

13、如何坚定弱生学习信心、培养弱生学习兴趣?

14、我是如何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确定各环节时间安排的?

15、如何引导和指导学生敢发言、会发言?

16、课堂上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7、如何组织开展“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活动?

18、如何解决学生学不会、教师被问住的问题?

19、如何指导、要求、评价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20、坚持记录教后反思,使我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要求:

1、反复学习、研究教学模式和导学法材料,真正领会、掌握方法、认清每个环节教师干什么、怎样干,学生干什么、怎样干,把导学法和教案变成自己的东西,作为自己教学的依据。

2、带着以上二十个课题进行教学,及时在教案“教学反思”和“教研记录本”中记录自己教学的得与失和其他教师的好做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积累教科研素材。

3、根据自己的教学积累,结合以上课题,每位教师每期写二篇教学论文,存入学校教科研档案,并及时向各级报刊投稿。

8.校本实验课题研究工作阶段汇报 篇八

逐步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下洼中学校本实验课题研究工作阶段汇报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首先欢迎市、旗两级领导来下洼中学检查、指导工作。其次,我们真诚地希望各位领导对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课题研究工作给以指导。下面就我校教研工作向各位汇报一下。

新课程实施以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理念时时充益于我们的耳边,也时时困扰着我们的每一次备课。学生的学习习惯差、问题意识不强、抓不住学习重点、有时还会出现不知学习什么等等。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陷入了深思。一次教育局的领导来我校检查工作,发现了田元荣老师使用的“预习卡”认为这一做法比较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要进一步科学的制作和完善。有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和支持我们的心就有底了,这样就出现了现在的学习卡。

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在旗教研室的多次指导下,经过多次教学研究活动的探讨,为打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决定把制作和使用《学习卡》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作为我校的教改实验研究课题。既而创出了下洼中学校本教研之学习卡系列这一校本教研思路。-----学习卡、以“卡”代“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到现在为止,“学习卡”已经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读书笔记的形式,从字词、感知文章的内容入手,记录自己的学习所得。当初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学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二阶段,这个阶段较第一阶段有了许多改进的地方。如:确定的学习内容更全面了,要求更具体了;卡中预设了优美语句的分析,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学生提出自己的学习感受,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总体来看,学习卡更便于学生的学习,具有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功能。

第三阶段,本阶段的突出特点是改变了原有的千篇一律的形势,每课一设,在内容上根据文本特点,并结合课后习题,灵活设定,同时,这个阶段有了教师的评定。教师了解学情后在确定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第四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增设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分设了课前学习、课中学习、课后学习,有了学后反思,学情指导等内容。用问题推动学生的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另外,问题的设计语气较委婉,富有激励性,能促进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还体现了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第五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突出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增设了学生自主设定目标的环节。学习内容也不完全确定,有时只是确定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由学生自己来确定。有时只是确定了选用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完全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学习。

“利用学习卡,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实施以来,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第一: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不在是盲目的,能够结合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多数学生不用教师督促,就能根据学习卡上设定的目标自主设计学习过程。还有很多学生能够自主设定学习目标,进行学习。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已经突破了只学习字词、课后题、练习册的框框,已经初步养成了在目标的指导下,全方位地对文本进行学习的习惯。

第二:学生初步养成了合作学习的习惯。“学习卡”中设计了一些合作学习的内容。这些内容一个人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完成的,只有多人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学习卡”强调的也主要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班级的大环境下合作对话。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训练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有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初步具有了合作学习的习惯。

第三:利用学习卡教学,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学习卡中设计了学生提出问题的环节和自己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学习内容。这些内容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实践中教师适实督促,学生由无意识的提出问题,到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并自行探究解决,并促进学生探究学习习惯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学生在完成学习卡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书写,弥补了课堂上书写少的不足,对学生养成勤动笔、善于书写的习惯有着良好的作用。

回顾几年的研究历程,学习卡的制作一步步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了,教师的教学关注的方面更广泛了,教学模式更趋向时代的要求了,师生平等对话更广泛地普及在课堂中了,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观念才有了具体的体现。

2008年在自治区农村课改现场会上,我校的三个教研组被自治区教研室评为先进教研组;2009年我校被评为旗级教改实验先进学校。

9.校本教研研究课题报告 篇九

一、立题背景

以“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为特征校本研究就是以学校为阵地,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在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做好校本教学研究工作,已成为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20xx我校被确定为河北省“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基地校,承担了“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的研究工作。以此为契机,我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重要问题,紧迫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工作。以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创造能力和研修热情,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种校本教研的研修氛围,从而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及在职培训融为一体,将学校构建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二、理论假设

本项目研究假设在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过程中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学校为阵地,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在教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培养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与专业发展能力,总结和提高学校的办学理念,创建和张扬学校的办学特色,从而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把教师培养成专家型教师。

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项目研究的具体目标

1、根据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建立适应新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需要的民主、开放、有效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

2、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以教师的自我反思为基础,以同伴间的互助合作为途径,并借助专家、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提高广大教师的研究能力和专业素质。

3、以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为着眼点,努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项目研究的内容

1、建立健全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的自我反思制度,指导和促进教师不断丰富和深化教学随笔的内容和思想内涵,帮助每位教师掌握一定数量的经典课例,建立完善系统的教师成长记录袋。

2、在精心设计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和建立切合本校实际的全方位的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的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以提高本校教师综合素质和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实践中,遵循“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再计划、再行动、再反思”的思路开展行动研究,力争达到预期效果。

2、文献研究法。在进行行动研究的同时,加强理论学习,积极了解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本项目的研究。

3、调查法。以问卷调查形式,研究教师进行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根据反馈信息进行个案分析,以及时调整项目研究的策略和方案。

(二)研究步骤及进程

1、组建校本教研领导机构,进行项目研究的准备工作(20xx10月—20xx1月)

(1)构建研究框架,组建校本教研领导机构。学校确定机构负责人及成员明确分工和相应任务。

(2)组织教师学习与校本教研相关的教育科研理论,以及有关的教学改革实践的论文材料,统一思想认识,制定项目研究实施方案,明确研究任务,提出项目研究计划、管理办法及实验措施。

(3)举办校本教研理论培训班,邀请有关专家做理论讲座。

2、实施研究计划,开展项目研究(20xx3月———20xx1月)

(1)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同时项目规划组和工作小组进行观察比较,找出项目实施方案中的偏差和不足,在组内讨论研究,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

(2)定期召开项目研究负责人、研究骨干会议,及时学习有关校本教研的文件,体会相关精神;及时总结交流各教研组开展校本教研的情况;及时落实项目研究计划。

(3)教务处定期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对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语言进行评价,并组织教师的演讲比赛;板书、板画设计比赛;教案设计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等校本教研活动。

(4)以教研组为单位,阶段性地开展优质课例评比及校本教研优秀论文征集。

(5)进行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和备课组的同头备课活动,确立与同行“对话”机制,促进共同发展。

(6)为每位青年教师都建立专业成长记录袋,内容包括:个人简介、人生格言、教学反思、教学随笔、优秀教案、论文、证书、课件等,记录下他们专业上成长的点滴。

(7)定期开展优秀教案、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的评比活动,并组织教师观摩,促进共同发展。

(8)在研究进程中,注意研究资料的积累、比较;领导小组积极协调各方面关系,针对实验中出现的偏颇,及时纠正;做好阶段性总结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

3、分析研究成果及时进行总结(20xx3月——20xx6月)

(1)收集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资料,整理相关教师的论文、教案及项目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校本教研活动案例、照片、录像、光盘等,统计有关数据,做好结题工作。

(2)对相关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师总结的一些经验、规律,撰写出完整的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为课题专家组进行评估鉴定做好准备。

五、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建立了完整的校本教研制度体系

为了有效地推进校本教研基地校的建设,我校构建了以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为主体的三级教研网络体系。

1、加强领导,发挥校长室在校本教研中的领导作用。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负责对全校的校本教研工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并明确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直接领导和参与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和项目规划组,负责校本教研的`组织、管理,进行统筹规划,并以此为圆心向各教研组、课题组辐射,形成有效的督导与管理机制。

2、健全制度,发挥教务处在校本教研中的中枢作用。

教务处负责全校校本教研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制定各项具体管理制度,并对校本教研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督导和研究总结。为保证把校本教研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我校先后制定了《校本教研制度》、《校长室、教务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校本培训制度》、《教研组校本教研活动制度》、《备课组集体备课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积极加以落实,做到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有效地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3、凸显骨干,推动教研组在校本教研中的带动作用。

我校选用思想觉悟较高,组织能力较强的“市、区级骨干教师”和“校级名师”担任教研组长,让他们成为校本教研活动的先锋队,组织各项常规系列活动:如理论学习、钻研教材、集体备课、评价交流、专题研讨等。同时以各级骨干教师为主体,组成校本教研活动“示范者”队伍,带头学习、发言、上示范课,使教研活动能够规范有序地进行,使教研组成为学习型的基层团体。

(二)建立了教育教学理论培训体系

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决定了课改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及时地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上的理论指导,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是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有效保证。对此,几年来我校从各个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保证对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素养的培训。

1、理论培训,更新观念

开展校本教研以来,我校集中精力进行了校本理论培训,以更新观念。根据学校实际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先后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师德教育、新教材培训、教科研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及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究培训等,使老师在观念上能够与时俱进。

2、专家引领,提升素养

在校本教研中,教师的困难之一是专业理论匮乏。为此,我们定期邀请专家来校做专题讲座,以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市教科所杨葛莉所长和区进校的范冬松、张宝林、陈志同、董向红、韩英成等专家曾先后应邀做了《课例生成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素质教育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关于校本教研的几点思考》、《谈师生关系》、《如何提高教育科研的实效性》等专题讲座,各位专家以其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技能使教师们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思想,提高了理论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参观学习,拓宽视野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使校本教研工作少走弯路,我们先后派出多位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到石家庄、南宁、北戴河等地接受培训及去青龙县祖山中学、北戴河实验小学等兄弟学校参观学习,相互交流,拓宽视野。

(三)发展了校本科研,激发了教研热情

为了保证有效教研,我们在每学期初,都会根据市、区教研室工作会议精神适时地规划校本教研工作,提出专题,确立重点,统一基本要求。同时,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问题,生成课例,确定教研专题。再以青年教师自荐课、骨干教师示范课、专题研讨课等形式做实专题,使校本教研活动成为有效教研而不流于形式。学校还定期召开教研工作会议,了解情况、反馈信息,教师们畅谈研究的点滴心得,形成经验成果,再把教研专题上升为科研课题,从而形成了多个教研课题组,在教育教学所涉及的各个领域进行科学研究。

几年来,专题研究促进了老师的理论学习,理论研究又进一步深化了学校的教学实践,学校教师队伍也正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初步构建。同时,我校教师在课题研究上也累累硕果,20xx我校共有16项市级科研课题结题并通过验收,20xx我校毛立涧副校长主持的国家重点科研课题《传统教学观与新课程教学观对策略教学效果比较研究》已进入结题阶段,另一项国家重点科研课题《在目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研究》已获验收并获得国家级一等奖。我校教师张玲主持的省级科研课题《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也即将结题。此外,20xx我校申报的省级科研课题《综合理科专题站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已获立项,同时另有9个课题组申报了市级课题,并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为了更好地进行校本教研的交流与研讨,我校创立了校本教研专刊《探索与交流》,刊发有关的教科研信息,教师的教学反思、随笔、校本培训体会、课例、案例等作品,给教师们提供一个成果展示和经验交流的平台。

(四)多种举措,实施有效教研

为实施有效教研,我校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教师的发展需要,采取了多种举措。现举例如下:

1、有效开展教研组活动,促进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反思

为充分发挥教研组在教研活动中的核心作用,我校规定,在每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中,教研主题要专题化。即在开展教研活动前,首先要针对共性问题,确立研究主题,制定活动计划,然后根据研究主题、活动计划开展教研活动,并组织教师进行反思、交流。要求教研活动做到“三个有”,即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此外,我校还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了教学反思、随笔的评比、优质课大赛、优秀课例大赛、演讲比赛等系列校本教研活动,有力地推动教研工作的有效实施。

2、开展师徒结对子活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每个学年度我校都要求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进行师徒结对子活动,并作为一项教学常规管理活动加以落实,定期进行检查评比,年度进行表彰。活动要求徒弟积极听师傅的课,实地感受教学过程,学习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师傅主动听徒弟的课,了解徒弟的不足,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同时也吸收青年人的先进思想和新鲜做法。师徒既各展所长,又互帮互学,形成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教研风气。

3、确立与同行“对话”机制,促进共同发展。

教师与同行“对话”,即同伴互助,互相提高,实现备课、评课一体化,达到交流和共享,它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因此,我校规定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周要进行2-3次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就新课标的三个维度,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积极发表见解,参与讨论,密切合作。几年来,通过这样备课,明显提高了我校的教学质量,每一次备课,成为教师吃透教材、深钻课标,转变观念,提高能力的好时机。

与此同时,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校还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至少要听两节同组教师的课,并及时进行评价。在评课中,要求教师要客观地点出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指出努力方向,以此形成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切磋,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此外,我校还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围绕教育对象、教学问题、教学行为、新课程教学评价等内容进行探讨交流,以解决理论认识上的偏差及实践操作上的盲目的问题,使教师的理论素养不断提高,教育观点不断更新,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深入开展课例研究,培养协作精神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遇到各种新困惑或新问题,而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开展校本教研,进行课例研究。为此,我校要求各教研组每学期要针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深入开展课例研究,并至少推出一个完整课例参加校级评比。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次研究课,撰写两篇教学后记,撰写一篇课例研究报告。对于好的课例研究经验,要通过校刊和校园网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并积极向上级教育部门推介。

5、建立专业成长记录袋,关注教师发展

我校为每位青年教师都建立了专业成长记录袋,内容包括:个人简介、人生格言、教学反思、教学随笔、优秀教案、论文、证书、课件等,记录下他们专业上成长的点滴,以促进其更快发展。

六、研究结论及体会

1、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能够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校本教研活动中,通过学习、培训、交流、研讨,听课、评课、做课等一系列锻炼,许多教师迅速地成长,并获取了累累硕果。例如:20xx,赵强老师在第一届全国物理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中获一等奖;20xx,朱晓红老师在河北省课改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20xx,朱健老师在河北省生物教学优质课大赛中获一等奖;20xx,赵杰老师在第六届全国课程整合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20xx,李卫军老师在第三届全国物理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中获二等奖;20xx,张建荣老师在市数学教师智能大赛中获二等奖,石绍娜老师撰写的教学随笔《对一个特异生转化的感受》获市级一等奖;冯蜜老师撰写的教学随笔《让红笔充满人性》获市级一等奖等。

2、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能够增强学校活力,提高学校区域影响

一系列的校本教研活动,鼓舞了我校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实践的热情,促使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在区域内加以推广。如我校的朱晓宏老师在秦皇岛市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系列活动中,做了题为《让理性的课堂散发人性的光辉》的经验介绍,张建荣老师作了《图形与坐标》的示范课,产生了较大反响。

在区级教研活动及联片教研活动中,我校教师均积极参与,介绍经验,并推出了多节优质课,如吴晓茹老师的《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沈艳新老师的《扬起自信的风帆》等,展示了我校校本教研的成果和风采。尤其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例研究上,我校具有巨大优势,走在了本区域的前列。在国家级的大赛中,我校教师有两人获一等奖,一人获二等奖,同时在本区域推出了多节整合课例,如刘秀红老师的《作文教学与课程整合》,在区域内的校本教研活动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为这一新教学模式的课例研究做出了应有贡献。

3、校本教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建了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为教师提供了必要的学习资源

随着校本教研工作的深入,我校创建了校本教研专刊《探索与交流》,在校园网上开辟了校本教研论坛专栏,为广大教师搭建了校本教研的交流平台,同时订了几十种教研资料供教师查阅,从而激发了教师们自觉研修的热情,纷纷利用校刊和网上论坛交流经验、发表见解。在此影响下,各项常规教研活动也以各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教师逐渐成为把握教研方向和进程的主人,校长室、教务处只负责协调和辅助,进而在我校形成了一种校本教研的校园文化。我校开始由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设走向了校本教研的文化建设。

由此可见,教师真正的成长不仅在于岗前培训和脱产培训,而主要是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和积累起来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观念必须也只有在新课程改革和对教育教学研究的探索之中逐步确立,教师专业能力的体现最初发生在课堂上,最终将形成于研究之中。

4、团结一致,坚持不懈,发扬奉献精神是搞好项目研究的灵魂。

几年来,我校校本教研领导机构和广大教师团结一致、相互支持、凭着对事业的执着、凭着高度的责任感,不计名利、不计报酬,精心策划、组织,认真总结、交流,丰硕的成果中渗透了老师们大量无私的劳动,体现了老师们勇于奉献的精神。这为项目研究的圆满成功,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七、问题与讨论

1、各教研组的教研水平及成效存在一定差异。由于各学科间各自特性的制约,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各教研组的研究进程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测评方法也存在差异,因此造成了项目研究过程中各教研组校本教研成效的不均衡。

2、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如何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建立更加有效的评价机制,是我们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努力的方向。

上一篇:市场营销调研问卷下一篇:关于大学在校生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