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复习要点总结(共13篇)
1.物理化学复习要点总结 篇一
1、抓住基础知识
中考试卷中易、中、难的试题比例为3:1:1,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考查应是中考的重点,但近年来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形式发生了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摒弃了考查死知识的做法,而要求能在具体事件中辨认出该知识或规律。为此学生要做到复习细致,在广度上力争不留漏洞。
2、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是中考命题的指导思想,那些最常见的生活现象最可能成为命题的素材。例如:去年涉及的“指甲刀上的杠杆、自行车上的力学”等。复习时同学们应在近两年的相关题目中了解此类题的出处、分类和答题技巧,更主要的是发现不懂的问题多亲自去做、去看、去想,快速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能力。
3、重视开放型物理题的训练
《考试说明》中提到:考卷中要设置适量的开放性和综合性题目,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对于此类题目因初中知识程度有限,只能是浅层次地开放,首先要放下畏惧心理。从近两年物理命题中可看出,开放型物理题大致可分三类,即条件开放型、结论开放型、条件和结论都开放型。对于开放型物理题常常没有现成的解答模式,而是要利用发散思维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分析。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练习中重视一题多解,不能浅尝辄止。
4、加大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实验技能的提高
近几年中考物理题中科学探究及实验题的数量及分值呈上升趋势,掌握科学探究及实验题的类型及要求是解答试题的关键。
科学探究及实验题的类型主要有:
(1)考查对问题实验过程的感悟;
(2)考查各种仪器在科学探究及实验中的作用;
(3)考查科学探究中对实验数据的处理;
(4)学生用一定的物理方法来探究实验;
(5)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此部分的复习方法应在掌握一定的物理研究方法(尤其是控制变量法)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复习每个实验及相关的基本内容,然后带着疑问走进实验室进行科学探究,反复操作练习,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弥补知识上的不足。
5、提高收集、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生活中源随处可见,各种商品的说明、须知、用法及列车时刻表等都向人们提供着,善于迅速从资料中选择出自己需要的是人们在生活中应具有的能力,因此近两年围绕铭牌、说明书、数形结合――物理图象等命出了一些类题,应引起重视。考试中的给予方式可以是图表或文字,同学们要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大致步骤,平时培养较强的阅读能力,收集有益的能力,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
6、专题复习
在普遍复习的基础上,同学们应把所学知识再分成专题进行复习。复习时要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前后所学的知识相互迁移,连成线,织成网。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的联系,摆脱“学科本位”思想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热点问题
通过观察总结近两年的各地中考试卷,发现热点主要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关注最新科技发展,例如磁悬浮列车、火星探测器、神舟飞船等;
(2)关注时事新闻;
(3)关注估测能力,例如估计考场温度、估计自己上三楼的功率等;
(4)关注问题的提出,例如试卷上给幅图片,让你针对图片所画内容提出一个与物理知识相关的问题并解答。
[关于中考复习物理的复习要点]
2.物理化学复习要点总结 篇二
第一类制取实验
此类实验以制取某种物质为最终目的. 重点考查的是制取物质的原料、原理、仪器、装置、可能产生的杂质、除杂质的试剂的选择和方法、收集方法、检验、剩余物质的处理等方面的考查. 这类实验以制取气体为最多. 高考中常出现的有: 氯气、氢气、二氧化碳、氨的制取,氢氧化亚铁的制备等. 有机物中乙酸乙酯、乙烯、乙炔、溴苯、硝基苯的制取等.
例1如图1所示,实验室用NH4Cl l和Ca( OH)2制取NH3.
试回答下列问题:
( 1) 画出NH3的电子式____和结结构式____.
( 2) B处的药品是____.
( 3)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NH3时, C处棉花上应蘸取____.
( 4) 检验D处试管中NH3是否收集满,除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外,还可采用什么简易方法____.
( 5) 在标准状况下,收集满一试管NH3后,将该试管放入水中,则最后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mol/L .
解析: 试题中涉及到问题有除杂质的试剂的选择、尾气的处理、气体的检验.
答案: ( 1)
( 2) 碱石灰( 3) 稀硫酸( 4) 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 5) 1 /22. 4mol/L
例2可用图2装置制取少量乙酸乙酯( 酒精灯等在图中均已略去) . 请填空:
( 1) 试管a中需加入浓硫酸、冰醋酸和乙醇各2m L,正确的加入顺序用操作是___.
( 2) 为防止a中的液体在实验时发生暴沸,在加热前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 3) 实验中加热试管a的目的是: 1__ ; 2 _____.
( 4) 试管b中加有饱和Na2CO3溶液, , 其作用是____.
( 5) 反应结束后,振荡试管b,静置. 观观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
解析: 本题目考查了乙酸乙酯的制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收集方法及实验现象.
答案: ( 1) 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再加冰醋酸. ( 2) 在试管a中加入几粒沸石( 或碎瓷片) . ( 3) 1加快反应速率; 2及时将产物乙酸乙酯蒸出,以利于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 ( 4) 吸收随乙酸乙酯蒸出的少量酸性物质和乙醇; ( 5) b中的液体分层,上层是透明的油状液体.
第二类性质验证实验
这类实验是以验证某种化学物质具有哪些化学性质为最终目的. 重点考查的是实验现象的描述,化学反应的原理( 化学方程式) 、化学试剂的选择、实验现象的描述、干扰实验现象的因素、试剂填加的顺序、评价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并加以改正、尾气的处理. 常见的有: 氯气、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验证. Fe3 +、Fe2 +、Al3 +、SO42-、CO32-等离子的检验等等.
例3实验室用如图3所示装置制取氯气,并进行后面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A、B各放什么物质? A:____B: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
( 2) 储气瓶C中现象是____.
( 3) 装置D是为了除去Cl2中的氯化氢气体,D中应放下列溶液中的____.
( A) Na OH溶液( B) 水
( C) Ag NO3溶液( D) 饱和食盐水
( 4) E装置是为了使氯气干燥,装置中应放入下列中的_____.
( A) Na OH溶液( B) 碱石灰
( C) 浓H2SO4( D) 饱和食盐水
( 5) F装置中为湿润红布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原因是______.
( 6) G装置中放入石蕊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原因是______.
( 7) H装置中放入Na Br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 8) I装置中放入KI淀粉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原因是______.
( 9) J装置中放入Na 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氯气的制取的原理,除杂质中试剂的选择,实验现象及尾气处理.
答案: ( 1) 浓盐酸二氧化锰Mn O2+ 4HCl = Mn Cl2+ Cl2↑ + 2H2O( 2 ) 瓶中气体逐渐变成黄绿色( 3 ) ( D)( 4) ( C)( 5) 褪色氯气与水生成次氯酸有漂白性( 6) 先变红,后褪色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盐酸显酸性,次氯酸有漂白性( 7) 溶液变为橙色,2Na Br + Cl2= 2Na Cl + Br2( 8) 溶液中生成紫黑色固体氯气有强氧化性,把I-氧化成I2吸收未反应的氯气2Na OH + Cl2= Na Cl + Na Cl O + H2O
例4用图4 ( Ⅰ) 装置加入稀硝酸和铜片,在实验室里制备NO,在烧瓶中实际见到的气体是红棕色的, 这就使人怀疑稀硝酸与铜反应是否真能生成NO. 即使可用排水取气法收集到NO,也可以认为是NO2与水反应生成了NO. 现用U形管、分液漏斗、酒精灯、胶塞等仪器,设计图4( Ⅱ) 装置,来证实稀硝酸与铜反应的确生成了NO而不是NO2.
( 1) 补充完成实验步骤:
1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将活塞打开,从U形管长管口注入稀硝酸,一直注到________为止.
3关闭活塞,用酒精灯加热,当观察到___时,立即撤去酒精灯.
( 2) 观察实验现象
( Ⅰ) 可以在何处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_____
反应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自动停止? ( 铜丝与稀HNO3均未反应完)
( Ⅱ) 如果再将活塞慢慢打开,可立即观察到明显现象有___,通过以上两个过程可以获得NO与NO2鲜明对照的实验效果.
解析: 本题目考查实验方案的合理性,操作、实验现象.
答案: ( 1) 液面与活塞之间无气泡铜丝表面有大量气泡( 2) ( Ⅰ) 活塞下面稀硝酸的液面与铜丝分离( Ⅱ) 分液漏斗内出现红棕色气体
第三类基本操作实验
这类实验是以实验过程中实验的基本操作的能力为考查目的. 重点考查的是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原理,操作的规范性,顺序性和仪器的使用要求,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误差分析) ,实验原理等. 常见的有: 过滤、蒸发、萃取,仪器气密性的检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中和热的测定,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等.
例5某化学课外小组用海带为原料制取了少量碘水. 现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两种溶液. 其实验操作可分解为如下几步:
( A) 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中;
( B) 把50 m L CCl4加入分液漏斗中,并盖好玻璃塞;
( C) 检验分液漏斗的活塞和上口的玻璃塞是否漏液;
( D) 倒转漏斗用力振荡,并不时旋开活塞放气,最后关闭活塞,把分液漏斗放正;
( E) 旋开活塞,用烧杯接收溶液;
( F) 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上层水溶液;
( G) 将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
( H) 静置,分层.
就此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 1) 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是: ( 用上述各操作的编号字母填写)→_________( A) →( G)_________ →→( E) →( F) .
( 2) 上述( E) 步骤的操作中应注意. 上述( G) 步骤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
( 3) 能选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的原因是_________.
( 4) 下列物质,不能作为从溴水中萃取溴的溶剂的是 ( )
( A) 热裂汽油 ( B) 苯 ( C) 酒精 ( D) 正庚烷
解析: 本题目考查萃取的操作过程、误差分析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答案: ( 1) ( C) →( B)( D) →( H)( 2) 及时的关闭活塞防止上层液体流下调整漏斗内外压强,便于液体流下. ( 3) 碘单质在CCl4中的溶解度远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且CCl4难溶于水. ( 4) ( C)
例6某学生用0. 100 mol/L的KOH的标准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其操作可分为如下几步:
( A) 量取20. 00m L待测盐酸溶液注入洁净的锥形瓶,并加入2 ~ 3滴酚酞;
( B) 用标准溶液润洗滴定管2 ~ 3次;
( C) 把盛有标准溶液的碱式滴定管固定好,调节滴定管尖嘴使之充满溶液;
( D) 取标准KOH溶液注入碱式滴定管至刻度线0以上2 ~ 3 cm;
( E) 调节液面至“0”或“0”以下刻度并记下读数;
( F) 把锥形瓶放在滴定管的下面,用标准KOH溶液滴定至终点并记下滴定管液面的刻度.
就此实验完成填空:
( 1) 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是( 用序号字母填写)___ .
( 2) 上述( B) 步骤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 .
( 3) 上述( A) 步骤操作之前,先用待测溶液润洗锥形瓶,则对滴定结果的影响是____.
( 4) 判断到达滴定终点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
解析: 本题考查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答案: ( 1) ( B) ( D) ( C) ( E) ( A) ( F)( 2) 选去滴定管附着的水,防止将溶液稀释而带来误差( 3) 偏高( 4) 溶液由无色变浅红且一段时间不褪色
第四类定量实验
定量实验总是要测定某个量( “待测量”) 而开展的,要得到 “待测量”,就必须明确实验原理,通过测定某个可以测量的量( “可测量”) 来实现实验目的的. 定量实验考查的内容涉及实验原理、数据处理、操作名称、实验仪器、待测量确定以及误差分析干扰实验结果的因素及排除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突出定量实验设计及处理的能力. 例如: 测定含氯化钠杂质的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指数. 测定含氧化钠的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Na2SO3纯度的测定,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
例7已知某纯碱试样中含有Na Cl杂质,为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可用图4中的装置进行实验.
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1按图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将a g试样放入锥形瓶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得到试样溶液. 3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型管的质量,得到b g.
4从分液漏斗滴入6 mo1·L- 1的硫酸,直到不再产生气体时为止.
5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
6再次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型管的质量,得到c g.
7重复步骤( 5) 和( 6) 的操作,直到U型管的质量基本不变,为d g.
请填空和回答问题:
( 1) 在用托盘天平称量样品时,如果天平的指针向左偏转, 说明_______.
( 2) 装置中干燥管B的作用是_____.
( 3) 如果将分液漏斗中的硫酸换成浓度相同的盐酸,测试的结果______(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 4) 步骤5的目的是_______.
( 5) 步骤7的目的是_______
( 6) 该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_________.
( 7) 还可以用其他实验方法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 请简述一种不同的实验方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误差分析、干扰实验结果的因素、排除方法及数据处理.
答案: ( 1) 样品重( 2) 防止空气中的CO2和H2O进入U形管中;( 3) 偏高 ( 4) 把反应生成的CO2全部排出,被U形管中的碱石灰吸收( 5) 判断反应生成的CO2是否全部排出,被U形管中的碱石灰吸收( 6) 106( d - b) /44a
例8根据测定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实验,填写下列空白:
( 1) 本实验至 少需要加 热_______次,至少需要 称量______次.
( 2) 某学生实验得到以下数据: 加热前容器的质量为m1, 容器和晶体的总质量为m2,加热后容器和无水Cu SO4的总质量为m3. 请写出结晶水含量( w) 的计算公式并求出Cu SO4·n H2O中n的值( 用m1、m2、m3表示) : w =______,n =______.
( 3) 若m1= 5. 4 g、m2= 7. 9 g、m3= 6. 8 g,该生结果______( 填“偏高”或“偏低”)
从下列分析中选出该生实验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是( 填写字母) ()
( A) 加热前称量时容器未完全干燥
( B) 最后两次加热后的质量差大于0. 1 g
( C) 加热后容器未放在干燥器中冷却
( D) 加热过程中有少量晶体溅出
( E) 加热后的粉末中有少量黑色固体
解析: 主要考查了实验操作,数据的运算,误差分析.
答案: ( 1) 2、4;( 3 ) 偏高; ( A)( D) ( E
第五类设计实验
这类实验是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己设计完成实验,是实验题中的最高要求. 主要以考查实验原理( 化学方程式)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仪器和试剂的选择,完成实验过程中的现等. 例如: 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一氧化氮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例9用图6所示装置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醋酸、碳酸和苯酚的酸性强弱顺序是: 醋酸> 碳酸> 苯酚. 所需的试剂可从以下试剂中挑选: 碳酸钠固体、氢氧化钠溶液、苯酚溶液、苯酚象钠溶液、醋酸溶液、醋酸钠溶液、稀盐酸、稀硫酸.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A处应装入的试剂是______ ,B中应装入的试剂是______ ,C中应装入的试剂是______ .
( 2) 能证明醋酸比碳酸强的现象是______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
( 3) 能证明碳酸比苯酚强的现象是______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
解析: 本题考查试剂的选择,实验现象及反应原理,
答案: ( 1) 醋酸溶液碳酸钠固体苯酚钠溶液 ( 2) B中碳酸钠固体反应,C中导管口有气泡2CH3COOH + Na2CO3→2CH3COONa + CO2↑ + H2O ( 3 ) C中溶液变浑浊CO2+ H2O + C6H5- ONa→C6H5- OH + Na HCO3
3.平面向量复习要点 篇三
经典例题分析
例1 (1) O是平面上一定点,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P满足OP=OA+λAB+AC|AB|+|AC|,λ∈[0,+∞),则P的轨迹一定通过△ABC的_____. (外心/内心/重心/垂心)
(2) P是△ABC所在平面上一点,若PA·PB=PB·PC=PC·PA,则P是△ABC的_____. (外心/内心/重心/垂心)
(3) 点O是△ABC所在平面内的一点,满足AB2+OC2=AC2+OB2=BC2+OA2,则点O是△ABC的_____. (外心/内心/重心/垂心)
(4) O是平面上一定点,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P满足OP=OA+λAB|AB|sinB+AC|AC|sinC,λ∈[0,+∞),则P的轨迹一定通过△ABC的_____. (外心/内心/重心/垂心)
(5) O是平面上一定点,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P满足
OP=OA+
λAB|AB|cosB+
AC|AC|cosC,λ∈[0,+∞),则P的轨迹一定通过△ABC的_____. (外心/内心/重心/垂心)
分析:对于问题(1), 先将OA移过来, 再利用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就可以了. 对于问题(2), 先移项, 并利用减法的意义, 可以得到两个向量垂直的结论,对于问题(3)可以向问题(2)实现转化.
解: (1) AB|AB|是AB上的单位向量, AC|AC|是AC上的单位向量, 则AB|AB|+AC|AC|的方向与∠BAC的角平分线的方向相同, 而OP-OA=AP,所以P的轨迹一定通过△ABC的内心.
(2) 由PA·PB=PB·PC得PB·(PC-PA)=0,即PB·AC=0,所以,PB⊥AC,同理,PA⊥BC,PC⊥AB, 所以, P是△ABC的垂心.
(3) 由AB2+OC2=AC2+OB2得AC2-AB2=OC2-OB2,即(AC+AB)·(AC-AB)=(OC+OB)·(OC-OB),所以BC·(AC-OC)+BC·(OB-AB)=0,即BC·OA=0,所以OA⊥BC,同理,OB⊥AC,OC⊥AB, 所以, O是△ABC的垂心.
(4) 由正弦定理|AB|sinC=|AC|sinB,所以|AB|sinB=|AC|sinC, 于是AP=μ(AB+AC), 所以P在以AB,AC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过点A)上, 所以P的轨迹一定通过△ABC的重心.
(5) 因为AP=λAB|AB|cosB+AC|AC|cosC,所以AP·BC=λAB·BC|AB|cosB+AC·|BC||AC|cosC=
λ|AB|·|BC|cos(π-B)|AB|cosB+
|AC|·|BC|cosC|AC|cosC=λ
(-|BC|+|BC|)=0
,所以AP⊥BC,于是P的轨迹一定通过△ABC的垂心.
延伸:△ABC的三条边长BC=a, CA=b, AB=c,若三顶点A、B、C, 对于某定点O的位置向量为OA,OB,OC, 且aOA+bOB+cOC=0,则点O是△ABC的_____. (外心/内心/重心/垂心)
解:记∠BAC的平分线与BC交于点P, 则BP=cb+cBC=cb+c(OC-OB),所以,AP=AB+BP=OB-OA+BP=OB-OA+cb+c(OC-OB)=
bb+cOB+cb+cOC-OA=1b+c(bOB+cOC)-OA=1b+c(-aOA)-OA=-a+b+cb+cOA,所以AP与OA共线,即O在∠BAC的平分线上,同理, O在∠ABC和的∠BCA平分线上,即O是△ABC的内心.
注:本例(1)是2003年全国高考数学试题,(2)同2005年全国高考数学试题.
例2 (1) 在△ABC中,M是BC的中点,AM=1,点P在AM上且满足PA=2PM,则PA·(PB+PC)等于_____.(2009年高考数学试题)
(2) 在△ABC中,O为中线AM上一个动点,若AM=2,则OA·(OB+OC)的最小值是_____.(2005年江苏省高考数学试题)
解:(1) 由PA=2PM知,P为△ABC的重心,根据向量的加法,PB+PC=2PM,则PA·(PB+PC)=2PA·PM=2|PA||PM|cos0=2×23×13×1=49.
(2) 因为OB+OC=2OM,所以OA·(OB+OC)=2OA·OM=2|OA|·|OM|cosπ
=-2|OA|·|OM|,而|OA|+|OM|=2,所以,|OA|·|OM|=|OA|·(2-|OA|)=-(|OA|-1)2+1≤1,于是OA·(OB+OC)的最小值是-2.
变形:如图,半圆的直径AB=6,O为圆心,C为半圆上
不同于A、B的任意一点,若P为半径OC上的动点,
则(PA+PB)·PC的最小值为_____.
例3 设两个向量a=(λ+2,λ2-cos2α)和b=(m,m2+sinα),
其中λ,m,α为实数.若a=2b,求λm的取值范围.(2007年天津市高考数学试题)
解:由于a=2b,所以
λ+2=2m, ①
λ2-cos2α=2m2+sinα. ②
设y=λm, 则λ=ym, 代入①得ym+2=2m, 显然, y≠2, 所以m=22-y,λ=2y2-y.
把它们代入②得2y2-y2-cos2α=22-y+2sinα,
所以2y2-y2-22-y=cos2α+2sinα.
而f(α)=cos2α+2sinα=1-sin2α+2sinα=-(sinα-1)2+2,
因为-1≤sinα≤1, 所以-2≤f(α)≤2,于是
-2≤2y2-y2-22-y≤2. ③
解得-6≤y≤1.
例4 已知圆O的半径为1,PA,PB为圆O的切线,A,B为切点,则PA·PB的最小值是_____.(2010年全国高考数学试题)
解法一:设PA=PB=x,∠APO=∠BPO=α0<α<π2,则PO2=x2+1,从而PA·PB=|PA||PB|cos2α=x2(2cos2α-1)=x22x2x2+1-1=
x2(x2-1)x2+1=
(x2+1-1)(x2+1-2)x2+1=(x2+1)+2x2+1-3≥2(x2+1)·2x2+1-3=-3+22.当且仅当x2+1=2x2+1,即x2=2-1时等号成立,即当x=2-1时,PA·PB取最小值-3+22.
解法二:由平面几何知识得|PA|=|PB|,设∠APO=∠BPO=α0<α<π2,则
PA·PB=|PA||PB|cos2α=
|PA|2(1-2sin2α)=(|OP|2-1)(1-2·1|OP|2=|OP|2+
2|OP|2-3
≥2|OP|2·2|OP|2-3=-3+22.
当且仅当|OP|2=2|OP|2
,即|OP|=42时等号成立,即当|OP|=42时,PA·PB取最小值-3+22.
解法三:由平面几何知识得|PA|=|PB|,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设∠AOP=θ0<θ<π2,则点A(cosθ,sinθ),B(cosθ,-sinθ),过点A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C,则由射影定理得OA2=OC·OP,知点P的坐标为1cosθ,0
PA=cosθ-1cosθ,sinθ,PB=cosθ-1cosθ, -sinθ),于是
PA·PB=
cosθ-1cosθ2-sin2θ=
cosθ-1cosθ2-(1-cos2θ)=2cos2θ+1cos2θ-3
≥22cos2θ·1cos2θ-3=
-3+22.当且仅当2cos2θ=1cos2θ,即cosθ=142时等号成立,
即PA·PB取最小值-3+22.
例5 设点O是△ABC的外心,AB=17,AC=15,则BC·AO=_____.
解法一:BC·AO=-(OC-OB)·OA=OA·OB-OA·OC
=OA2+OB2-AB22-
OA2+OC2-AC22=
AC2-AB22=-32.
解法二:取BC的中点D, 则BC·AO=BC·(AD+DO)=BC·AD+BC·DO=BC·AD=(AC-AB)·12(AC+AB)=12(AC2-AB2)=-32.
例6 给定两个长度为1的平面向量OA和OB,它们的夹角为定值120°. 如图所示, 点C在以O为圆心的圆弧AB上变动. 若OC=xOA+yOB, 其中x, y∈R, 则x+y的最大值是_____.(2009年安徽省高考数学试题)
解法一:设∠AOC=α(0≤α≤2π3),则
OA·OC=xOA2+yOA·OB,
OB·OC=xOA·OB+yOB2.
即cosα=x-12y,
cos(120°-α)=-12x+y.
∴x+y=2[cosα+cos(120°-α)]=cosα+3sinα=2sinα+π6≤2,
所以当α=π3时, x+y取最大值2.
解法二:建立图示直角坐标系,设∠AOC=α0≤α≤2π3,则OA=(1,0),OB=-12,32,由OC=xOA+yOB得(cosα,sinα)=x-12y,32y,
即cosα=x-12y,
sinα=32y.
∴x+y=cosα+3sinα=2sinα+π6≤2,所以当α=π3时, x+y取最大值2.
解法三:由OC=xOA+yOB-12≤x, y≤1,两边平方得x2+y2+2xyOA·OB=1,因为OA·OB=-12,所以x2+y2-xy=1,即(x+y)2+(x-y)22-(x+y)2-(x-y)24=1,也就是(x+y)2+3(x-y)24=1,所以(x+y)2≤4,解得-2≤x+y≤2,所以当x=y=1时,x+y取最大值2.
例7 已知a,b是两个给定的向量,它们的夹角为θ, 向量c=a+tb(t∈R), 求|c|的最小值, 并求此时向量b与c的夹角.
分析:求|c|的最小值, 就是求|c|2的最小值, 于是将问题化为关于t的二次函数, 通过配方可以求出|c|的最小值.
解:因为c=a+tb,所以
|c|2=|a+tb|2=|a|2+2ta·b+t2|b|2=|b|2t2+2|a|·|b|·cosθ+|a|2
=|b|2t+|a|·cosθ|b|2+|a|2-|a|2cos2θ≥|a|2-|a|2 cos2θ=|a|2sin2θ.
于是,当t+|a|·cosθ|b|=0,即t=-|a|·cosθ|b|时,|c|2取最小值|a|2sin2θ.即|c|取最小值|a|sinθ.
此时b·c=b·a-|a|·cosθ|b|b=a·b-|a|·cosθ|b|b·b=|a|·|b|·cosθ-|a|·cosθ|b||b|2=|a|·|b|·cosθ-|a|·|b|·cosθ=0, 所以b⊥c,此时向量b与c的夹角为90°.
说明:本例有很深的几何背景,请读者考虑. 以下三道试题都是根据本例改编的.
(1) 若向量a与b不共线,a·b≠0,且c=a-a·aa·bb, 则向量a与c的夹角为π2.
解:因为a·b≠0,c=a-a·aa·bb, 所以, a·c=a·a-a·aa·bb=a·a-a·aa·b·(a·b)=0, 所以向量a与c的夹角为π2.
(2) 已知向量a≠e,|e|=1,对任意t∈R, 恒有|a-te|≥|a-e|, 向量e与a-e的夹角为_____.
解:设向量a与e的夹角为θ, 则|a-te|2=t2-2|a||e|cosθ+a2=t2-2|a|cosθ+a2=(t-|a|cosθ)2
+|a2|sin2θ, 所以|a-e|=|a|sinθ, 即e⊥(a-e).所以向量e与a-e的夹角为π2.
(3) 已知△ABC, 若对于任意t∈R,|BA-tBC|≥|AC|,则∠ABC=_____.
解:令∠ABC=α,过点A作AD⊥BC于点D. 由|BA-tBC|≥|AC|得
|BA|2-2tBA·BC+ t2|BC|2≥|AC|2.
令t=BA·|BC||BC|2,代入上式得|BA|2-2|BA|2cos2α|BA|2cos2α≥|AC|2,即|BA|2sin2α≥|AC|2,
也即|BA|sinα≥|AC|,从而有|AD|≥|AC|,由此得∠ACB=π2.
例8 设向量a=(4cosα,sinα),b=(sinβ,4cosβ),c=(cosβ,-4sinβ).
(1) 若a与b-2c垂直,求tan(α+β)的值;
(2) 求|b+c|的最大值;
(3) 若tanαtanβ=16, 求证:a∥b.(2009年江苏省高考试题)
解:(1) 由a与b-2c垂直,得
a·(b-2c)=a·b-2a·c=4(cosαsinβ+sinαcosβ)-8(cosαcosβ-sinαsinβ)=0,
即4sin(α+β)-8cos(α+β)=0, tan(α+β)=2.
(2) 因为b+c=(sinβ+cosβ, 4cosβ-4sinβ),所以
|b+c|2=(sinβ+cosβ)2+16(cosβ-sinβ)2=1+sin2β+16(1-sin2β)=17-2sin2β,从而当sin2β=-1,即2β=2kπ-π2,β=kπ-π4(k∈Z)时, 17-2sin2β取最大值是32,因此当β=kπ-π4(k∈Z)时|b+c|的最大值是42.
(3) 由tanαtanβ=16得4cosαsinβ=sinα4cosβ, 所以a∥b.
说明:问题(1)将a·(b-2c)拆成a·b-2a·c运算量减少,问题(2)将b+c的坐标算出后,再计算|b+c|2也使运算量减少,读者可以细细体会.
例9 如图,在Rt△ABC中,已知BC=a,若长为2a的线段PQ以点A为中点,问PQ与BC的夹角θ取何值时BP·CQ的值最大?并求这个最大值.
分析:一种思路是通过向量运算将BP·CQ朝着PQ与BC的运算上靠拢; 另一种思路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将问题化为坐标运算实现转化.
解法一:因为AB⊥AC,所以AB·AC=0,因为AP=-AQ,BP=AP-AB,CQ=AQ-AC,所以BP·CQ=(AP-AB)·(AQ-AC)=AP·AQ―AP·AC―AB·AQ+AB·AC=-a2―AP·AC+AB·AP=-a2+AP·(AB-AC)=-a2+12PQ·BC(→)=-a2+a2cosθ.
故当cosθ=1,即θ=0(PQ与BC方向相同)时,BP·CQ的值最大,其最大值为0.
解法二:以直角顶点A为坐标原点,两直角边所在直线为坐标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 设|AB|=c,|AC|=b,则A(0,0),B(c,0),C(0,b). 且|PQ|=2a,|BC|=a.
BP=(x-c, y),CQ=(-x, -y-b),BC=(-c, b),PQ=(-2x, -2y).
所以BP·CQ=(x-c)(-x)+y(-y-b)=-(x2+y2)+cx-by.
因为cosθ=PQ·BC|PQ|·|BC|=cx-bya2,所以cx-by=a2cosθ.
BP·CQ=-a2+a2cosθ.
故当cosθ=1,即θ=0(PQ与BC方向相同)时,BP·CQ的值最大,其最大值为0.
说明:向量的几何运算可以通过坐标运算向代数问题实现转化, 这是解决向量问题的常用方法, 应该掌握.
例10 在△ABC中,已知AB=463,cosB=66,AC边上的中线BD=5,求sinA的值.
解法1:设E为BC的中点,连接DE,则DE//AB,且DE=12AB=263,设BE=x,
在△BDE中利用余弦定理可得:BD2=BE2+ED2-2BE·EDcos∠BED,
5=x2+83+2×263×66x.解得x=1或x=-73(舍去).
故BC=2,从而AC2=AB2+BC2-2AB· BCcosB=283, 即AC=2213.
又sinB=306,故由正弦定理得2sinA=2213306,sinA=7014.
解法2:以B为坐标原点,BC为x轴正向建立直角坐标系,且不妨设点A位于第一象限.由sinB=306,则BA=463cosB,463cosB=43,453,
设BC=(x,0),则BD=4+3x6,253.
由条件得|BD|=4+3x62+
2532=5,从而, x=2, x=-143(舍去). 故CA=-23,453.
于是, cosA=AB·AC|AB|·|AC|
=BA·CA|BA|·|CA|
4.化学高三二轮复习要点 篇四
一、不可盲目刷题
高中化学主要包括两本必修模块以及两本选修模块,包含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反应与热量、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水解、三大守恒与离子浓度比较、沉淀溶解平衡、原电池和电解池、有机化学……因为复习的时间有限,我们在复习过程中,一定不要盲目刷题,突出重点。
二、选择题的应对策略
选择题其实重点考察的是一些基础知识,在做选择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举一反三,不论答案是对是错,一定把有疑问的选项全部搞清楚。并且把有疑问的题对应的知识点都搞清楚。一定要明确,做选择题的目的在于扫除基础知识的漏洞,及时查漏补缺。
三、大题的类别与注意事项
1
第一道大题
大题的第一道是有机推断。有机化学是一个整体,前后知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尤其在有机推断中。选择题中涉及的内容会相对简单一些,主要是分离提纯、鉴别、谱图、反应类型等。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把课本内容复习扎实。后面填空题难度较大,主要是以推断题和制备实验为主,需要学生把每个制备实验都整理一下,包括反应原理、实验装置、除杂、注意事项等。有机推断相对比较综合,难度较高,在高考卷中也是这样。推断题一般从给出信息较密集的地方入手,向前向后一起推断。推断过程中,一定注意反应条件,有些反应的条件很特殊,只看条件即可判断反应。比如光照,则一定是发生了取代反应。如果题目中给出已知信息,则一定先看已知,理解已知中给出的方程式的反应原理,再去题目中举一反三,切忌照葫芦画瓢。
2
第二道大题
第二道大题是反应流程题。反应流程基本以无机化学为知识背景,需要具备一些无机化学的基础知识。无机化学内容相对比较基础,但离子反应尤其是氧化还原反应是我们考试的重中之重,是考试的必考题,而元素化合物作为高中化学的重要知识,更是大题的必备基础。反应流程题出题相对比较传统,套路性的思路及答题模板比较多,重点就是多总结出题套路及易错点。
3
第三道大题
第三道大题是反应原理的大题。反应原理模块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考点。同时反应原理这部分是高中阶段难度最大的一部分,与无机和有机化学相比,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学习思路,对于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更高。在复习这块儿知识的时候,千万不能死记硬背,一定要深入理解各个反应原理。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压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本质是浓度,只有浓度发生了变化,反应速率才会发生变化。所以,一定要掌握各个影响因素的本质。同时结合一些往年的相关题目对原理进行深入的理解练习。同时,这道题常常结合一些最新研究成果或一些热点信息,所以一定要注意培养快速获得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这道题总体来说题目变化较大,对综合能力有相对较高的要求。
4
实验探究大题
最后一个难啃的骨头就是实验探究大题,常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题目变幻莫测,在教材中的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进行重组与改造,要求能理解平时做过的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相结合运用于解题之中,对学生的实验意识和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学生能够以依据题目提示理解实验原理设计实验、评价实验,以及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和论证的能力。若要拿高分,需要投入的时间较多,对学生的实验探究的综合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化学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我们分析每年考上清华北大的北京考生的成绩,发现能够考上清北的学生化学的平均分都在95分以上,刚开始我们认为,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化学一定学得好。可是在分析没有考上清北的学生的成绩的时候发现,很多与清北失之交臂的学生,化学的平均分要略低,数学物理的分数却不相上下。我们仔细讨论其中的缘由,通过对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化学学的好的学生更容易在理综上考得高分!
这是因为化学学的好的学生,能够用更快的速度在理综考试中解决100分的分值,之后孩子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处理没有见过的物理难题。物理的难题在充分的时间中得到更多考虑的空间,使得考生在理综总分上能够有所突破。所以想上好大学,化学必须学好,化学的使命就是在高考当中帮助考生提速提分。
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其他学科要想取得很大的进步,就必须花大量时间下苦功不可。而化学是一门立竿见影的学科。所谓立竿见影指的是与其它学科相比,投入相同的时间所提高的分数要比其它学科高的多。学生要学会取舍,同样花费一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数学提高的分数几乎为零,而化学却可以提高十几分甚至几十分。这样才能提高总分成绩。
对于化学的学习同学们首先要树立信心,只要你肯学就肯定能学好。因为化学不需要太多的理解和技巧,只要记住反应事实就可以对答如流。它又不像语文英语投入大回报少,化学是投入少却高产值的学科。除此之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些同学说:“大道理我知道但就是提不起兴趣,不想学。”那么我要告诉你兴趣也是逐步培养出来的,爱因斯坦一生下来就对物理感兴趣吗?你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中高考要考化学,你一定得学,你不得不学而且必须学好。当你认真的学了一段时间后你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你会认识到化学内部的规律,那是一个奇妙而美好的世界!
很多学生一进入高中就会大呼化学难学,按照现行人教版课本的安排,在高一上半学期,化学会学习基础实验、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这三个模块的内容(高考一共五个模块,还有有机化学和化学原理没学)。学生会在高一上一开学感觉到知识如同排山倒海般袭来,每天都是陌生的概念,陌生的物质,没有一件事是自己熟悉的,学的顺手的。很多孩子在一上来就会形成错误的印象,化学难,化学不好得分,形成畏难心理。于是日后就可能不会选择理科,让孩子学化学孩子也会十分抵触。
要想解决化学入门难就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提前预习。
5.初中物理知识要点总复习(磁学) 篇五
(十四)第十四章电磁现象
一、磁现象
1、磁性:物体能够吸引铁、镍、钴等物质的性质。
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3、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①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一个是北极(N极);另一个是南极(S极)②磁极间的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4、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有了磁性的过程。
5、永磁体:能长期磁性的磁体,叫做永磁体。
6、磁性材料:能够被磁化的物质(如铁、钴、镍和许多合金)称为磁性材料磁性。磁性材 料按其磁化后保持磁性的情况不同分为硬磁材料(永磁材料)和软磁材料。
二、磁场
1、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具有力的作用,这是磁场的基本性质。磁 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2、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也就是小磁针北极受 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3、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的带箭头的曲线。磁感线上某一点的切线方向(放入该 处的小磁针N极的指向),就是该点的磁场的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是从它北极出发,回到南极。(磁场是客观存在的,磁感线是画出的。)
4、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指的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 受力的方向相同。
5、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的磁场叫做地磁场。
6、地磁的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近;而地磁的南极则在地理位置的北极附近。地理的南 北极与地磁的南北极并不重合,它们的夹角称磁偏角。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是世界上第 一个准确记载这一现象的人。
三、电流的磁场
1、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2、右手螺旋定则:
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曲且与螺线管中电流方向一致,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 是螺线管的N极,或者说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螺线管内部磁场的方向。
四、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1、通电螺线管的性质:
①通过电流越大,磁性越强;②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③插入软铁芯,磁性大大增强;④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可用电流方向来改变。
2、电磁铁:内部带有铁芯的螺线管就构成电磁铁。
3、电磁铁的特点:
①磁性的有无可由电流的通断来控制;
②磁性的强弱可由改变电流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来调节; ③磁极可由电流方向来改变。
五、电磁铁的应用
1、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利用电磁铁来控制的开关。利用电磁继电器可实现远距离操 作,利用弱电流、低电压来控制大电流、高电压的工作电路。
2、电磁继电器的应用:可使人远离高压的危险,可使人远离高温、有毒等环境。①电磁阀车门(由电磁阀控制,利用压缩空气开关车门)②磁浮列车(特点:震动小;噪声小;速度高;能耗低)
六、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2、左手定则:
伸开左手,使大拇指与四指在同一平面内并跟四指垂直,让磁感线垂直穿入手心,使四指指向电流方向,这时,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磁场力的方向。
3、动圈式扬声器和耳机:
当音圈中有电流通过时,就会受到磁场的作用力而运动。由于扬声器工作时通过音 圈的电流方向是反复变化的,所以音圈就要前后往复运动,从而带动纸盆来回振动,发 出声音。
七、直流电动机
1、直流电动机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力转动的原理。
2、电动机是由定子和转子两部分组成的,线圈有多组,换向器由许多铜片组成,定子由机 壳和电磁铁组成,两个电刷由石墨与铜粉压制成。
八、电磁感应发电机
1、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①电路必须闭合;②只是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③这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3、动圈式话筒(传声器)原理:电磁感应原理。
4、发电机的原理: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交流发电机主要由定子和转子。发电机有交 流发电机和直流发电机。
5、交流电:周期性改变电流大小和方向的电流。直流电:电流方向不改变的电流。
6、交流电的频率:交流电在1s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叫做交流电的频率。频率的单位 是赫兹(赫),用符号Hz表示。我国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
6.高考物理一轮复习注意要点及方法 篇六
1.对三个公式的理解
速度时间公式 、位移时间公式 、位移速度公式 ,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是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石。三个公式中的四个物理量x、a、v0、v均为矢量(三个公式称为矢量式),在应用时,一般以初速度方向为正,凡是与v0方向相同的x、a、v均为正值,反之为负值,当v0=0时,一般以a的方向为正。这样就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使问题简化。
2.巧用推论式简化解题过程
推论① 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
推论②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第1秒、第2秒、第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3∶5∶……;
推论③ 连续相等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相等Δx=aT2,也可以推广到xm-xn=(m-n)aT 2(式中m、n表示所取的时间间隔的序号)。
锦囊二:正确处理追及、图像、表格三类问题
1.追及类问题及其解答技巧和通法
一般是指两个物体同方向运动,由于各自的速度不同后者追上前者的问题。追及问题的实质是分析讨论两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能否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问题。解决此类问题要注意“两个关系”和“一个条件”,“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一个条件”即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画出运动示意图,在图上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再探寻位移关系和速度关系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通用技巧。
2.如何分析图像类问题
图像类问题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物体的运动,是高考必考的一类题型。探寻纵坐标和横坐标所代表的两个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将物理过程“翻译”成图像,或将图像还原成物理过程,是解此类问题的通法。弄清图线的形状是直线还是曲线,截距、斜率、面积所代表的物理意义是解答问题的突破口。
3.何为表格类问题
表格类问题就是将两个或几个物理量间的关系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让考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的一类试题。这也是近年来高考经常出现的一类试题。既可以出现在实验题中也可以出现在计算题中。解决此类试题的通法是观察表格中的数据,结合运动学公式探寻相关物理量间的联系,然后求解。
锦囊三:追及问题中的多解问题
1.注意追及问题中的多解现象
在以下几种情况中一般存在2次相遇的问题:①两个匀加速运动之间的追及(加速度小的追赶加速度大的);②匀减速运动追匀速运动;③匀减速运动追赶匀加速运动;④两个匀减速运动之间的追及(加速度大的追赶加速度小的)。
2.追及问题中是否多解的条件
除上面提到的两个物体的运动性质外,两物体间的初始距离s0是制约着能否追上、能相遇几次的条件。
3.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谨防漏解
7.初中政治复习教学的要点 篇七
只有掌握了基本的概念、原理, 才能够为下一步分析问题、提高思想觉悟奠定基础。
在复习基础知识时, 首先, 要做到紧扣大纲要求, 根据教材内容, 按照知识点逐条进行梳理;其次, 在熟记这些概念、原理的基础上, 还要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精神实质, 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才能够达到熟练掌握、全面提高复习效率的目标;最后, 在梳理基础知识时, 教师可以帮学生建构知识树的结构, 将每一单元的重点列举出来, 形成一幅具有相互联系的图示, 这样学生在复习时按照这个梗概就能够对知识点有一个大致的把握, 记忆起来能更高效, 掌握起来也能够更全面。
例如, 在复习《拥护党的领导》一课时, 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比较多, 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 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 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重点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以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些知识点都是系统、连贯的,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根本出发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决定初级阶段宏伟目标分三步走, 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这样学生就能抓住主体框架, 清晰明了地记忆这些知识点。
二、深入剖析重点难点
面对众多知识点, 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实现有效复习, 是教师和学生的关注所在。在系统梳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教师应将教材中最重要、与社会现实联系最为紧密的知识点单列出来进行重点复习。教师应将其深入剖析, 帮助学生将复杂的知识点分解成由几个层次组成的知识, 这样一来, 学生在记忆时就减轻了难度, 能够真正理解这些知识, 在做题时也能够运用教师在复习时教的方法逐层分析, 获得高分。
例如, 在复习《融入民族文化》时, 要求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懂得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自觉践行中华民族精神。在记忆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时, 教师可以结合现实中的事件, 选取那些能代表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进行举例分析, 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在这些事件背后, 蕴含着怎样的民族精神。如, 面对自然灾难 (地震、冰冻、旱灾等) , 透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 学生可以看到全国群众都在积极参与抗震救灾, 帮助受灾群众建设新居, 让灾区人们过上好日子, 这都反映出我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将这一知识点联系实际生活事件进行了剖析, 更深刻地认识到民族精神的内涵, 并自觉担负起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
三、重视对综合题的练习
要想在复习中取得好的复习效果, 仅仅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记忆是不够的, 再好的复习方法都只是增强记忆, 让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在此基础上, 重视对综合题的练习, 让学生在做题中, 运用学到的知识解答问题,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同时也增进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便在考试中能够沉着、冷静, 取得优异的成绩。在选择综合分析时, 教师可以紧扣社会上新近出现的事件, 让学生面对自己熟悉的问题, 运用书本知识进行解答。
在《融入民族文化》一课中, 大家感受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后, 面对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好消息, 教师可以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提问:为了更好地保护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 你有什么的好的建议?问题一提出, 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讨论, 从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 发挥媒体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可行性很高的建议, 通过这种方式, 知识被具体化为一个全民关注的问题加以讨论, 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 获得了很好的复习效果。
8.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复习要点 篇八
本单元是整个解析几何的基础,学好本单元内容对理解解析几何的理论和方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1.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
要掌握数轴上点的坐标公式、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这些公式是进一步学习直线、圆和其他曲线方程的基础,要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学会运用这些公式解决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需要对问题进行适当的转化).
2. 直线的方程
(1) 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都是直线方程的特殊形式.在这些特殊形式中,点斜式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其余三种形式都可以由点斜式推出.以上几种特殊形式的直线方程都有明显的几何意义,当这些几何条件具备时,便能很容易地写出直线的方程,所以在解题时要恰当地选用直线方程的形式.
(2) 和特殊形式比较,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Ax+By+C=0适用于任何位置的直线.特别地,当B=0且A≠0时,可化为x=-CA,它是一条与x轴垂直的直线;当A=0且B≠0时,可化为y=-CB,它是一条与y轴垂直的直线.
(3) 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作为两条直线之间的特殊位置关系,对于研究其他曲线的性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熟练掌握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的条件.
3. 圆的方程
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中都有三个独立的参数,因此,要确定一个圆必须具备三个独立的条件,而确定这三个参数一般用待定系数法.由于圆是对称优美的图形,具有丰富的几何性质,因此,充分利用圆的几何性质,往往可以找到更为简洁优美的解题方法.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在初中的平面几何中已经得出了结论,现在就是要把这些几何形式的结论转化为代数方程的形式.
4.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1)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析几何就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数学学科.因此,解析几何本身就内在地包含着把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结合起来的思想方法,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画好图形,通过图形使各个量之间的关系表达得更清晰、更形象、更具体,使问题的解决更容易.
(2) 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解析几何问题与函数、方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直线,一般的直线方程(垂直于 x 轴或 y 轴的直线除外)都可以写成一次函数的形式,解析几何的最值问题经常可以通过研究函数的最值而获得解决.
(3) 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解析几何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例如,直线方程的一些特殊形式尽管比较好用,但不能表示所有的直线,而一般式方程又不太好用.因此,经常会涉及到直线斜率存在与否、直线与两坐标轴截距的正或负、是否为0等的讨论.
9.广工大学物理A下册复习要点 篇九
考试题型: 选择10题共30分,填空10题共30分, 计算5题(3大题+2小题)共40分
各部分占得比例:静电场(11、12章):31分;第13章:22分;第14章:16分;第15章:8分;
第16章:20分;第17章3分。
第一章、静电场
1、理解高斯定理,会计算、或记住简单对称形状(球形和无限大带电平面)带电体的电场分布;
2、理解场强叠加原理的矢量性和电势叠加的标量性;
3、点电荷电场中移动电荷,计算电场力做的功;
4、记住并理解静电场的环路定理;
5、会利用电势叠加原理求电势,记住均匀带电球面的电势分布。
例题:11-4、7、9、13、14、16、17;思考题:11-
3、11-11;习题:11-7、8、9、15
第二章、静电场中的导体、电介质(含10分计算题)
1、导体静电平衡的条件,静电平衡时导体上电荷的分布;两平行板各表面的电荷面密度,各区域的场强分布;接地导体的电势为零,电荷重新分布。
2、电容器的定义,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带电电容器的能量,接电源和断开电源时改变d,对电容器的相关量Q、U、E、W的影响;
例题:12-1、2、3、6;思考题:12-4、7、8;习题:12-2、5、6、9、10、14、16、17、18、22
第三章、稳恒磁场(含10分计算题)
1、记住一些典型电流的磁场公式(有限长、无限长、圆形电流在中心、长直螺线管)并会计算磁感应强度。
2、理解安培环路定理,会计算磁场环路积分;
3、均匀磁场中洛伦兹力、安培力、磁力矩的简单计算;
4、磁介质的相对磁导率,B与H的关系。
例题:13-
4、9;习题:13-3、6、7、13、19、20、21、22
第四章、电磁感应(含10分计算题)
1、电磁感应定律的运用,动生和感生电动势的计算;
2、互感系数的定义;互感电动势与互感系数的关系;
3、位移电流的定义及简单的计算。
例题:14-5、6、10、11;习题:14-5、6、9、11、23、30、35(1)、36
第五章、狭义相对论(含5分计算题)
1、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同时性的相对性,长度收缩,时间延缓公式;
2、质速关系,静能、动能和总能公式;
例题:15-
3、4;习题:15-5、7、8、9、11、12、13、21、22、23、24
第六章、量子物理(含5分题)
1、光子的能量、质量和动量公式;
2、了解能量子及能量子假说提出的历史背景;
3、康普顿散射、玻尔氢原子理论、德布罗意公式、不确定关系式、四个量子数各有一小题;
4、激光产生的条件及特性,激光器的结构。
例题:16-
4、5
10.物理化学复习要点总结 篇十
磁与电
人教版初三物理2016期末考试复习要点整理:磁与电
1.磁体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1)磁体在磁性上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条形磁体的磁极在磁体两端,中间几乎没有磁性。每个磁体都有两个磁极,即南极和北极。
(2)磁化:一些物体在电流或磁场的作用下获得磁性的现象。
(3)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2.磁场和磁感线。
(1)在磁体周围有着一种我们看不见的特殊物质,叫做磁场。磁体之间力的作用,是通过磁场实现的。
(2)小磁针在磁场中某一点静止时,N极的指向即为该点磁场的方向。
(3)磁感线上,任何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磁场的方向,曲线分布的密疏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3.电与磁。
(1)1820年,奥斯特发现:直线电流产生的磁场中,磁感线是以导线为圆心排列的一层一层的同心圆。
(2)安培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N极。
(3)内部有铁芯的螺线管叫做电磁铁。
(4)电磁铁的特点:
1、电磁铁的磁性有无可以有电流的通断来控制。
2、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可以有改变电流大小或螺线管的匝数来控制。
3、电磁铁的磁极改变可以由对调电流方向来实现。
11.物理化学复习要点总结 篇十一
Appreciate的用法(Unit 6)
【原句】If we learn to accept change and appreciate what is new and different, we will be well-prepared for whatever the future may have in store.
如果我们学会接受变化,学会欣赏新的、不同的事物,我们就能有准备地迎接未来带给我们的一切。
【精讲】Appreciate是动词,常表示“感激,感谢”,后接名词或动名词,但不能接动词不定式,如:
We greatly appreciate your timely help. 我们非常感谢你及时的帮助。
I appreciate your making the effort to come. 我很感谢你尽力赶来。
注意:同appreciate类似,后面只能接动名词的常见动词还有advise、mind、miss、finish、consider、suggest、enjoy等。
【精练】I really appreciate ______ to relax with you on this nice island. (2004上海)
A. to have had time B. having time
C. to have timeD. to having time
【解析】B。Appreciate 和enjoy、mind、suggest等一样,后面不可以接不定式,但可以接动名词。
要点8
Break down和leave的用法(Unit 7)
【原句】AIDS is a disease that breaks down the body's immune system and leaves a person defenseless against infections and illnesses.
艾滋病是一种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使人体对感染及疾病丧失抵抗能力的疾病。
【精讲1】Break down可表示多个意思:破坏,捣碎;(机械等)出故障,损坏;(人)身体出毛病,(健康)衰弱;起化学变化。
【拓展】Break构成的常见的动词短语还有:
break away from... 从……中脱离,与……断绝关系
break in(强盗等)强行闯入,侵入;打断
break into 闯入,侵入(建筑物)
break out(火灾、战争等)突然发生,爆发
break through 突破(障碍、包围等)
break up 破坏,破裂,与人分手
【精练】Dr. Frank failed many times but he finally ______ to find a successful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A. broke offB. broke up
C. broke downD. broke through
【解析】D。四个选项均为break构成的动词短语,但根据句意:“Frank医生失败了很多次,但他最后终于取得突破,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选D。
【精讲2】leave + 复合宾语,表示“让……处于某种状态”,常见的有:
leave sb. doing sth. 让某人一直做某事
leave sth. + adj. 使某事处于某一状态
leave sth. to be done 事情有待解决
leave sb. to do sth. 让某人去做某事
【精练】The result of the experiment left everybody ______. The doctor could not find a cure for AIDS.
A. disappointingB. disappointed
C. satisfiedD. exciting
【解析】B。题中考查的是leave sb. + adj. 的用法。首先看后面的一句“医生找不到任何一种治疗艾滋病的方法”,自然,前面提到的“the result of the experiment”不是大家期望得到的,排除C、D。A、B两项都为形容词,指事物用disappointing,表示令人失望的;指人用disappointed,题中指人,选B,“实验的结果令每个人都很失望。”
要点9
Recommend的用法(Unit 8)
【原句】Many hospitals recommend that we use the letters DRABC to remember what to do when we have to think fast.
许多医院建议我们使用DRABC这五个字母,来记住我们必须快速思考时要做的事。
(注:DRABC是Danger、Response、Airway、Breathing、Circulation这五个词的缩写。)
【精讲】Recommend作动词,意思是“劝告;建议;介绍;推荐”。作“劝告”或“建议”讲时,常构成短语:recommend doing sth./ recommend sb. to do sth./ recommend sb. sth.,如:
I recommend you to do what he says. 我劝你照他说的去做。
I recommend buying this dictionary. 我建议买这本字典。
Can you recommend him to the manager? 你能把他推荐给经理吗?
注意:类似recommend这样一些具有“命令、要求、建议”等含义的动词,如后接宾语从句,则从句的谓语动词用动词原形或“should + do/be”。常见的这类动词还有:suggest、demand、insist、order、command、advise、request、require、propose等。此外,这些动词相应的名词形式,如后接表语从句或同位语从句,从句的谓语动词也常用“(should) + do/be”来构成虚拟语气。另外,当这些词用于“It is/was + 过去分词 + 主语从句”结构中时,从句的谓语动词也常用“(should) + do/be”来构成虚拟语气,如:
People recommend that a modern hospital(should)be built. 人们建议建一所现代化的医院。
I suggest we (should) go shopping together and look for a nice pen. 我建议我们一起去逛街,找一支好钢笔。
He made a suggestion that we (should) go to the seashore for a rest. 他建议我们去海滨休息一会儿。
12.初一政治复习要点总结 篇十二
正确认识自己,就要做到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2、怎样正确认识自己?
①全面认识自己,既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又要认识自己的内在素质;
②全面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
③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通过不断改正缺点来完善自己。
3、外在形象(也叫外在美)包括哪些内容?包括外貌、衣着、举止、风度、谈吐等。
4、内在素质(也叫内在美)包括哪些内容?包括学识、心理、道德、能力等。
5、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是什么?
一个人的美应该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内在美对外在美起促进作用。
6、认识自我的途径有哪些?
①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②通过他人了解自己。③通过集体了解自己。
7、如何正确理解“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但丁这句话这句名言是鼓舞我们坚持自已的原则,而不是教我们不重视他人意见;我们要重视周围人对自已的态度与评价,冷静地分析,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正确认识自己,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8、如何正确对待他人的态度与评价?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与评价,能帮助我们认识、了解自己。要重视他人的态度与评价,冷静地分析。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
9、发现自己的潜能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10、发掘自己潜能的方法有哪些?(或如何发掘自己的潜能?)
①经常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信心和勇气,能帮助我们发掘潜能。
②在心中想像一个更好的“自我”形象,来激励自己的斗志,有利于释放自己的潜能。
13.战略管理要点总结期末复习 篇十三
内涵:(1)战略是一种计划:战略要确定企业基本长期目标、选择行动途径和为实现这些目标进行资源分配。在活动前制定、有目的的活动
(2)战略是一种计谋:战略是战胜竞争对手的手段。战略不仅是打败竞争对手,而且谋求提升企业自身实力
(3)战略是一种定位:确定企业在环境(市场)中占据的位置:A行业定位:生产什么产品或服务B竞争地位的定位:确立产品或服务的竞争优势
过程要素:企业的使命和目标,经营范围,竞争优势,资源配置,协同效应
2、竞争优势:使企业处于强有力竞争地位的产品/服务与市场组合的特性。企业拥有的各种优势归结为两种:低成本和独特性(速度、品质、服务等)
3、企业战略的三个层次及联系: A总体战略(公司战略):是涉及企业整体,起着统帅全局作用的战略。主要内容:(1)经营范围(2)资源配置:决定资金、资源的流动与配置 B经营单位战略(事业部战略):针对某个业务领域所制定的竞争战略
对于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表现为某一战略单位如事业部或分公司的战略,在中小企业表现为某一产品在某一市场的战略。
C职能战略:是为实施和支持总体战略与经营单位战略而在企业特定的职能管理领域制定的策略。通常是短期的局部的。
按企业经营职能划分为供应战略、生产战略、营销战略、人力资源战略、财务战略、公关战略等。三个战略相互作用紧密联系。
4、战略管理的概念:企业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制定和实施战略,并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控制以实现战略目标的动态管理过程。战略管理是一种崭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
指导企业全部活动的核心是企业战略,全部活动的重点是制定战略和实施战略。过程:制定、实施、控制和评价战略的一系列管理决策与行动。
5、战略管理的特点:全局性,长远性,涉及企业大量资源配置,环境适应性
作用:增强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对环境变化作出有效的反应;整合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获得整体效益;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提升企业竞争力;避免企业发展出现重大方向性错误;促进企业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6、外部环境的分类:(1)微观环境(产业环境)指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客观因素,包括行业性质、竞争者状况、消费者、中间商及其他社会利益集团。
(2)宏观环境:指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客观因素,包括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社会文化、自然因素等。
7、PEST分析: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技术环境,自然环境
产业竞争性分析:波特五力模型,行业新进入者的威胁,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程度,替代产品的威胁,购买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8、竞争对手分析的内容:竞争对手的长远目标,竞争对手的假设,竞争对手的现行战略,竞争对手的能力
9、企业资源的含义:企业控制或拥有的人、财、物、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分析目的:分析企业资源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明确企业资源的强势和弱势 分类:按是否容易辨识和评估分:
有形资源:企业可见的、价值能量化的资产。这些资源可以用货币直接度量,在财务报表上显示出来(1)财务资源:现金储备及融资能力(对外筹款和举债能力)、创造现金收益的能力(盈利)(2)实体资源:地理位置
厂房、生产设备及先进程度
原料以及采购渠道
(3)人力资源:员工的知识、技能、管理能力;受培训水平、适应力、判断力、工作态度 人际关系、团队精神
(4)组织资源:企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
人力资源介于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之间
无形资源:企业长期积累的、不容易辨识和量化的资产(1)技术资源:各种专利及专有技术、相关技术知识等。(2)声誉资源:顾客和供应商所认可的品牌、信誉及合作关系
A客户方面声誉: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品牌重购率;对产品质量、耐久性和可靠性的理解 B供应商、经销商方面的声誉:对企业效率的认同程度,相互支持的双赢关系(营销网络)
(3)信息资源:客户信息:拥有各类客户的详细信息对扩大销售量是十分重要的,顾客的购买习惯和需求是最有价值的信息。
10、企业能力:企业组合各种资源以高效完成任务或活动的技能
分析内容:财务能力分析,营销能力分析,生产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分析,企业文化分析
11、企业核心能力内涵:核心能力又称核心竞争力,是指能使企业长期拥有某种竞争优势的独特能力,其本质是企业内部一系列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有机组合。
是为企业提供长期竞争优势的独特能力,是一组技术、知识、优势资源和技能的组合 判断标准:A有价值的能力:能够真正满足用户需求,实现顾客注重的价值 B稀有能力(独特):极少数现有或潜在竞争对手能拥有的能力
(苹果能够发现并满足用户隐性需求的能力,把用户体验做到了极致。)C难以模仿的能力:其他企业不能很快学会或轻易建立
一项能力的模仿成本和难度越大,潜在竞争价值就越大。
企业基于特定历史条件而形成的独特资源或技能,如独特而有价值的组织文化和品牌 D不可替代的能力:其他企业没有替代性的资源组合,没有等价资源或能力 分析内容:主营业务分析,核心产品分析,核心能力分析
12、企业使命的含义:企业在社会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应担当的角色和责任。
内容:企业哲学指一个企业为其经营活动方式所确立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和行为准则,是企业成功经营总结的客观规律。
企业宗旨是指企业执行或将来打算执行的活动,以及现在或期望的组织类型
13、战略目标的含义:战略目标是战略期企业的具体期望,是企业在实现其使命过程中所追求的长期结果,在时限上一般是3至5年以上。战略目标既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比如竞争地位、业绩水平、发展速度等。基本构成:
A杜拉克的构成:获利能力;生产率——基本目标层次;公共责任——社会责任层次;革新;市场信誉产品——市场战略层次;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经理的绩效和态度——结构层次
B贝叶斯的构成:顾客服务目标;财力资源目标;人力资源目标;市场目标;组织结构目标;物质设施目标;产品目标;生产率目标;盈利能力目标;研究与开发目标;社会责任目标
14、战略目标和企业使命的关系
15、公司总体战略的分类:按照战略态势划分
(1)稳定发展战略:在内外部环境约束下,企业的资源分配和经营状况基本保持在目前状态和水平上的战略。企业的经营方向、产品种类、市场领域、产销规模都大致不变或变化(增长/减少)幅度较小。
特征:遵循与过去基本相同的战略目标;不改变基本的产品或经营范围;业绩每年按大体的比例递增 优点:经营风险相对较小;挖掘内部资源潜力;有利于公司的平稳发展
缺点:可能错过发展机遇;因循守旧
(2)发展战略:企业扩大原有业务的规模或向新的经营领域开拓,战略核心是依靠企业的竞争优势谋求发展壮大 按发展方向不同划分:集中生产单一产品或服务战略、多元化战略、纵向一体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 集中生产单一产品或服务战略:企业将绝大部分的经营活动集中于一个业务或行业,并以快于过去的增长速度增加销售额、利润额或市场占有率。
优点:获取规模经济和经验效益,专业化优势(将时间、精力、资源等集中到企业的关键产品上,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战略风险:企业经营缺乏灵活性,市场风险大。一旦行业前景变差或者环境恶化,就有可能陷入毫无退路的困境。适用范围:适用广泛(大、中小企业),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纵向一体化战略:也称垂直一体化,指企业将活动范围在同行业中向后扩展到供应环节或向前扩展到最终产品的最终用户(精加工及销售环节)。
形式:前向一体化(企业经营进入其产品精加工或销售领域,其实质是获得分销商或零售商的所有权或对其加强控制)
后向一体化(企业经营进入其原材料生产行业,其实质是获得供应方公司的所有权或对其加强制)益处:A加强企业对原材料供应/产品分销或销售全过程的控制 B获取原材料供应/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 C规模经济
D增强企业在行业中的市场势力,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
多元化战略:企业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劳务的经营战略。
分类:A相关多样化:企业利用现有技术、设备或生产线、销售渠道、顾客基础等,以同一圆心扩展业务。(包括技术相关、生产相关、市场相关)海尔:白色家电+黑色家电+手机
B非相关多样化:企业进入与现有业务不相关的新领域(与现有技术、市场、产品无关的领域)。
利益:A 充分利用公司剩余资源/核心能力,获取范围经济(由于企业经营范围扩大而带来的经济性)多项业务可以共享企业的资源
B加快企业成长:挑战自我,二次创业
C分散经营风险:单一经营市场风险较大,多样化经营可以减少经营风险 成本和风险:A分散企业资源:加剧人才、资金缺口B加大管理难度
C提高运作费用:学习费用较高。顾客认识企业新领域的成本加大。
D增大竞争对手的数量和攻击强度
E定位不明显,认知迷失:过度多样化企业很难形成统一的公司形象 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成功法则:
A多元化经营的成功率与企业剩余资源拥有量和核心能力正相关。企业多元化程度应与自身资源和核心能力相匹配
B多元化经营的成功率与企业进入行业的吸引力正相关。正确选择多元化成长的方向
C多元化经营的成功率与不同业务之间在技术、生产、销售、采购等要素上的相关性正相关。企业应慎重介入与本身主营业务毫无关联的行业 D建立与多元化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多样化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对其内部多个事业领域的管理能力。国际化战略:企业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从事生产、销售、服务等活动 目的:获利或求稳定发展
国际化经营具体原因:利用技术领先的地位,利用卓越而强大的商标名称,利用规模经济优势,利用低成本的资源 国际化经营的特点:经营空间广泛,经营环境复杂,竞争激烈,信息管理难度大,计划和组织要周密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A出口进入(非直接出口进入,直接代理商或经销商,直接分支机构即子公司)B合同进入(许可证贸易,特许经营,合作生产协议,管理合同,建筑或交钥匙工程合同)C投资进入
16、防御战略含义:企业减小经营规模或多元化经营范围,通过紧缩摆脱困境。类型:A收获战略(抽资转向战略):企业在现有的业务领域不能维持原有的市场规模或发现了新的更好的发展机遇,而对原有业务进行压缩投资、控制成本的战略方案。
B调整战略:企业经营由危机状况转变为正常状态的战略,其重点是改善经营效益。
C放弃战略:将企业的一个或几个主要部门转让、出卖或停止经营(一个经营单位、一条生产线、或一个事业部)。D清算战略:卖掉其资产或终止整个企业的运行(终止企业的存在)。企业在确实无救情况下才采取的一种战略。
17、企业四个基本竞争战略: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战略(专一化)混合战略
18、低成本战略:又称成本领先战略,指企业的单位产品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甚至在行业中成本最低。
特点:A产品线:达到基本质量的基本产品,附加特色不多B战略支持:所有战略要素都以获取成本优势为目的成功关键:(1)开发成本优势的持续性来源(规模经济;学习及经验曲线效应;关键资源投入的成本节约,设计容易制造的产品,控制各项费用支出,与供应商的谈判能力、地区变量;
纵向一体化与外包的好处;政府政策如税收政策、环境保护政策、进出口政策等)(2)形成成本控制的制度和文化
(3)建立能够降低总体运作成本的关键资源和能力
战略利益(优点)A保持领先的竞争地位—对付同行竞争者B增强对供应商和购买商的讨价还价的能力C形成行业进入障碍D降低替代品的威胁
风险:不适用需求数量少并且个性化需求强烈的市场
19、差异化战略含义:企业使自己的产品、服务或形象等与竞争对手有明显区别,以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差异化是使企业获得高于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一种有效的竞争战略。实现途径:(1)产品内在因素的差异化:企业在产品性能、设计、质量及附加功能等方面与竞争对手相区别。
(2)产品外在因素的差异化:企业利用产品的包装、定价、商标、销售渠道及促销手段,与竞争对手在营销组合方面形成差异化,因而开创独特的市场。
实施条件:A具有很强的研究开发能力B企业具有产品质量或技术领先的声望;C企业在这一行业有悠久的历史或吸取其他企业的技能并自成一体;D很强的市场营销能力;E研究与开发、产品开发以及市场营销等职能部门之间要具有很强的协调性;F具备能吸引高级研究人员、创造性人才和高技能职员的物质设施;G各种销售渠道强有力的合作
利益:A建立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认识和信赖(同行竞争)B顾客对商标的信赖和忠实形成了强有力的行业进入障碍。C高边际收益增强了企业对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D降低购买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和讨价还价能力 E建立顾客对产品的信赖,使替代产品无法在性能上与之竞争。
风险:A生产成本较高B购买者会降低对产品或服务差异化的要求C随着企业所处的行业发展进入成熟期,差异化的优点可能会被竞争对手模仿。若不推出新的差异化产品,会因为价高处于劣势,差异化优势又不明显。20、集中化战略:围绕行业内某个特定的目标市场开展其战略经营活动,取得成本或差异化方面的竞争优势。特定的目标市场:特定顾客群(顾客集中化),部分产品线(产品集中化),特定地域(地区集中化)形式:A成本集中战略:企业在所处的目标市场中寻求低成本的优势。
B差异化集中战略:企业在目标市场中寻求差异化优势。如劳力士手表、贝因美婴儿奶粉 利益:集中使用整个企业的力量和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某一特定的目标;P180 风险:其一由于企业全部力量和资源都投入到一种产品或服务或一个特定的市场,当顾客偏好发生变化,技术出现创新或有新的替代品出现时,就会发现这部分市场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下降,企业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其二,竞争者打入了企业选定的部分市场,并且采取了优于企业的更集中化的战略。其三,产品销量可能变少,产品需求不断更新,造成生产费用的增加,使得采取集中化战略的企业成本优势被削弱。
【物理化学复习要点总结】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知识要点复习07-27
生活中的化学复习要点08-16
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要点及练习题06-19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期中知识要点复习11-21
高中物理化学几个重要实验总结08-15
2022高考物理知识要点总结教案:功和能10-10
材料化学考试复习总结11-14
历年高考化学第一化学第一轮复习方法总结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