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流的计算方法(13篇)
1.现金流的计算方法 篇一
一、确定主表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1+17%)+利润表中其他业务收入+(应收票据期初余额-应收票据期末余额)+(应收账款期初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初余额)-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期末余额
2、收到的税费返还
=(应收补贴款期初余额-应收补贴款期末余额)+补贴收入+所得税本期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3.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营业外收入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业务收入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收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付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公式一)
具体操作中,由于是根据两大主表和部分明细账簿编制现金流量表,数据很难精确,该项目留到最后倒挤填列,计算公式是:
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公式二)
=补充资料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2)-(4+5+6+7) }
公式二倒挤产生的数据,与公式一计算的结果悬殊不会太大。
4.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成本+(存货期末余额-存货期初余额)〕×(1+17%)+其他业务支出(剔除税金)+(应付票据期初余额-应付票据期末余额)+(应付账款期初余额-应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初余额)
5.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应付工资”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应付福利费”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管理费用中“养老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成本及制造费用明细表中的“劳动保护费”
6.支付的各项税费
=“应交税金”各明细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其他应交款”各明细账户借方数+“管理费用”中“税金”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其他业务支出”中有关税金项目
即:实际缴纳的各种税金和附加税,不包括进项税。
7.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营业外支出(剔除固定资产处置损失)+管理费用(剔除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折旧、坏账准备或坏账损失、列入的各项税金等)+营业费用、成本及制造费用(剔除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其他应收款本期借方发生额+其他应付
二、确定主表的“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短期投资期初数-短期投资期末数)+(长期股权投资期初数-长期股权投资期末数)+(长期债权投资期初数-长期债权投资期末数)
该公式中,如期初数小于期末数,则在投资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中核算。
2.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
=利润表投资收益-(应收利息期末数-应收利息期初数)-(应收股利期末数-应收股利期初数)
3.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
=“固定资产清理”的贷方余额+(无形资产期末数-无形资产期初数)+(其他长期资产期末数-其他长期资产期初数)
4.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收回融资租赁设备本金等。
5.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
=(在建工程期末数-在建工程期初数)(剔除利息)+(固定资产期末数-固定资产期初数)+(无形资产期末数-无形资产期初数)+(其他长期资产期末数-其他长期资产期初数)
上述公式中,如期末数小于期初数,则在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项目中核算。
6.投资所支付的现金
=(短期投资期末数-短期投资期初数)+(长期股权投资期末数-长期股权投资期初数)(剔除投资收益或损失)+(长期债权投资期末数-长期债权投资期初数)(剔除投资收益或损失)
该公式中,如期末数小于期初数,则在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项目中核算。
7.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投资未按期到位罚款。
三、确定主表的“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实收资本或股本期末数-实收资本或股本期初数)+(应付债券期末数-应付债券期初数)
2.借款收到的现金
=(短期借款期末数-短期借款期初数)+(长期借款期末数-长期借款期初数)
3.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投资人未按期缴纳股权的罚款现金收入等。
4.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
=(短期借款期初数-短期借款期末数)+(长期借款期初数-长期借款期末数)(剔除利息)+(应付债券期初数-应付债券期末数)(剔除利息)
5.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
=应付股利借方发生额+利息支出+长期借款利息+在建工程利息+应付债券利息-预提费用中“计提利息”贷方余额-票据贴现利息支出
6.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发生筹资费用所支付的现金、融资租赁所支付的现金、减少注册资本所支付的现金(收购本公司股票,退还联营单位的联营投资等)、企业以分期付款方式购建固定资产,除首期付款支付的现金以外的其他各期所支付的现金等。
四、确定补充资料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
现金的期末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末余额;
现金的期初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初余额;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现金的期末余额-现金的期初余额。
一般企业很少有现金等价物,故该公式未考虑此因素,如有则应相应填列。
五、确定补充资料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净利润
该项目根据利润表净利润数填列。
2、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本期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发生额累计数
注:直接核销的坏账损失,不计入。
3、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制造费用中折旧+管理费用中折旧
或:=累计折旧期末数-累计折旧期初数
注:未考虑因固定资产对外投资而减少的折旧。
4、无形资产摊销
=无形资产(期初数-期末数)
或=无形资产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注:未考虑因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减少。
5、长期待摊费用摊销
=长期待摊费用(期初数-期末数)
或=长期待摊费用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6、待摊费用的减少(减:增加)
=待摊费用期初数-待摊费用期末数
7、预提费用增加(减:减少)
=预提费用期末数-预提费用期初数
8、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减:收益)
根据固定资产清理及营业外支出(或收入)明细账分析填列。
9、固定资产报废损失
根据固定资产清理及营业外支出明细账分析填列。
10、财务费用
=利息支出-应收票据的贴现利息
11、投资损失(减:收益)
=投资收益(借方余额正号填列,贷方余额负号填列)
12、递延税款贷项(减:借项)
=递延税款(期末数-期初数)
13、存货的减少(减:增加)
=存货(期初数-期末数)
注:未考虑存货对外投资的减少。
14、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
=应收账款(期初数-期末数)+应收票据(期初数-期末数)+预付账款(期初数-期末数)+其他应收款(期初数-期末数)+待摊费用(期初数-期末数)-坏账准备期末余额
15、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
=应付账款(期末数-期初数)+预收账款(期末数-期初数)+应付票据(期末数-期初数)+应付工资(期末数-期初数)+应付福利费(期末数-期初数)+应交税金(期末数-期初数)+其他应交款(期末数-期初数)。
2.现金流的计算方法 篇二
一、一般教材中“存货模式”的计算方法
“存货模式”的着眼点是现金持有成本最低。在现金持有成本中, 管理成本因其相对稳定并同现金持有量的多少关系不大, 因此“存货模式”将其视为无关成本而不予考虑。由于现金是否会发生短缺、短缺多少、各种短缺情形发生时可能的损失如何等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不易计量, 因此“存货模式”对短缺成本也不予考虑。在“存货模式”下, 只考虑机会成本和转换成本。机会成本是指持有现金所放弃的投资收益, 通常用有价证券利息率表示, 它与现金持有量成正比。转换成本是指现金与有价证券转换的固定成本, 如证券过户费、通讯费、固定手续费等, 这种成本只与交易次数有关。最佳现金持有量是指使机会成本和转换成本之和最低的现金持有量,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Q为最佳现金持有量;T为一个周期内现金总需求量;F为每次转换有价证券的固定成本;K为有价证券利息率 (机会成本) 。
公式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是: (1) 货币支出均匀发生; (2) 现金持有成本和转换成本易于预测。按此公式计算出的最佳现金持有量一般为某一周期内现金总需求量的1/5至1/3。
二、现金流入来源分析
“存货模式”假定企业的现金流入都来自于证券的出售。虽然这只是一种假定, 但这个假定却是确定“存货模式”计算公式的基础。问题是长期只以证券出售变现为现金流入的企业,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可能性极少, 只有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才以证券变现为唯一的现金流入, 而这类公司制企业在我国只占相当少的比例, 还不是主流企业。显然, 用在如此之小的可能性基础上概括推导出来的公式, 去指导一般企业的现金持有量, 其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都不大。
三、证券变现费用分析
证券变现费用包括两部分:一是按证券交易额计算的变动费用, 如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交易佣金按交易额的0.25%计算, 印花税按交易额的0.2%计算;二是按交易次数计算的固定费用, 如上海证券交易所每次交易的通讯费为5元、过户费为1元, 深圳证券交易所每次交易的通讯费为5元 (没有过户费) 。这些按次计算的固定费用, 对股票大户是免费的, 股票中户、散户在成交额达到上万元、百万元、千万元时, 这些固定费用也可忽略不计, 可视为零。而“存货模式”下的最佳现金持有量计算公式中的转换成本, 是指每次证券交易的固定费用, 与变动费用无关。显然, 当固定费用F可视为零时, 最佳现金持有量
因此, 当每次转换成本的固定费用很小 (即F=0) 时, 公式 没有任何经济意义。
四、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
企业最佳现金持有量是存在的, 但该持有量是一个可变值, 而不是一个固定值。笔者认为最佳现金持有量应这样定义:能满足企业每日现金流出需要而略有节余的现金持有量。该持有量应受如下3类现金流出的影响:
1. 可以预知的定期性现金流出。
指数额和时间可以预知且数额较大的现金流出, 如工资、水电费、税金、还贷付息等。企业可以根据时间、数额的要求, 在资金调度中事先做出预算和安排。
2. 大额不规则现金流出。
指企业重大资本运作、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购置、大修理费用等内容。它不是每月发生的, 有的甚至不是每年发生的, 同样内容的现金流出各次数额也会有很大变化, 所以称它为不规则现金流出。但它的发生额和发生期都是预先就有计划的, 是根据企业的长期决策事先确定的。
3. 维持日常生产经营及管理的现金流出。
除上述两类现金流出外的其他现金流出, 如采购费用、办公经费、差旅费等。
笔者认为, 最佳现金持有量计算公式可表述如下:
式中, Q为最佳现金持有量;A为当天可以预知的定期性现金流出;B为当天大额不规则现金流出;T为上年维持日常生产经营及管理的总现金流出。
例如, 上年维持日常生产经营及管理的现金流出为7 200万元, 本月10日需缴税金50万元, 17日没有发生可以预知的定期性现金流出和大额不规则现金流出, 26日发放工资80万元、购买机器一台支付38万元。
则本月10日的最佳现金持有量
17日的最佳现金持有量
26日的最佳现金持有量
用这种方法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 看起来有些理想化, 但它更接近实际, 更有利于现金计划的编制和日常现金的管理和调度。
摘要:企业现金管理的传统模式是“存货模式”。用“存货模式”计算的“最佳现金持有量”与实际执行结果往往相差甚远。“存货模式”的现金流入假设——证券的出售在现实生活中不是主流, 现实意义不大。每次证券变现转换成本接近于零时, 会使“存货模式”失去意义。企业最佳现金持有量是存在的, 而且是一个可变值。在确定此可变值时应考虑定期性现金流出, 当天的不规则现金流出和上市维持日常运作的每日现金使用量。
关键词:存货模式,最佳现金持有量,现金流出
参考文献
3.会计现金记账方法 篇三
关键词:现金流量记录
0 引言
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较难理解的就是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其中难度最大的就是流入量项目中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和流出量项目中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本文介绍一种只需编制一笔调整分录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首先要明确该现金流入量项目或现金流出量项目包括的内容,即收到哪些现金或支付哪些现金,然后要明确这些现金流入流出的内容对应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的哪些项目,具体到哪些会计科目,这样才能编出调整分录。
1 现金收入记账
1.1 本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本期收到的现金。对应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中的项目及会计科目有“银行存款”(借方)、“主营业务收入”(现销收入)(贷方)以及“应交税金——成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贷方),反映为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加和销项税额的增加。由于损益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通常既包括本期现销收入,也包括本期赊销收入,本期赊销反映为应收款的增加,没有现金流入,因此,要计算本期现销的现金流入量,就应从“主营业务收入”和“销项税额”的总和中减去应收账款的增加额和应收票据的增加额。应做调整分录如下(可称为基本调整分录):
借: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增加额
应收票据增加额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贷:主营业务收入
销项税额
1.2 前期赊销商品、提供劳务本期收到的现金。对应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中的项目及会计科目有银行存款(借方)、应收账款(贷方)及应收票据(贷方)。这部分现金流入反映为应收款的减少。做调整分录时,应在基本调整分录中增加此项现金流入量,故此项应收账款的减少额和应收票据的减少额应加在基本调整分录的贷方。
1.3 本期预收现金,后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对应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中的项目及会计科目有银行存款(借方)、预收账款(贷方)。这部分现金流入反映为预收账款的增加。做调整分录时,应在基本调整分录中增加此项现金流入量,故此项预收账款的增加额应加在基本调整分录的贷方。
1.4 扣除本期发生销货退回而支付的现金。对应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中的项目及会计科目有主营业务收入(借方)、销项税额(借方)、银行存款(贷方)。做调整分录时,该项销货退回支付的现金应从基本调整分录的贷方“主营业务收入”和“销项税额”的总和中扣除,或将其加在基本调整分录的借方。
1.5 本期销售材料、代购代销本期收到的现金。对应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中的项目及会计科目有银行存款(借方)、其他业务收入(现销收入)(贷方)、销项税额(贷方)。这部分现金流入反映为其他业务收入的增加和销项税额的增加。做调整分录时,应在基本调整分录中增加此项现金流入量,故此项其他业务收入的增加额和销项税额的增加额应加在基本调整分录的贷方。对于本期赊销材料和前期赊销材料本期收到现金的处理,其原理与商品赊销相同。
除上述调整之外,还有一些特殊事项需要调整:①视同销售计算应交的销项税额,因其没有现金流入,故应将其从基本调整分录的贷方“销项税额”的总额中扣除,或将其加在基本调整分录的借方。②应收票据贴现息。通常所做的会计分录为:借记“银行存款”、“财务费用——应收票据贴现息”,贷记“应收票据”。此分录中应收票据的减少额中有一部分没有现金流入量,即贴现息,故应将其从基本调整分录的贷方应收票据的减少额中扣除,或将其加在基本调整分录的借方。若上述分录中为贷记“财务费用——应收利息扣除贴现息后的余额”,此时,就应在基本调整分录的贷方加上这个余额(可从财务费用明细账中查出)。③确认坏账损失。此时会计分录为:借记“坏账准备”,贷记“应收账款”。确认坏账损失虽引起应收账款的减少,但没有现金流入量,故应将其从基本调整分录的贷方应收账款的减少额中扣除,或将其加在基本调整分录的借方。④已确认的坏账损失本期收回而收到的现金。应借记“应收账款”,贷记“坏账准备”;同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收账款”。两笔分录合起来不会影响应收账款账面余额的变化,但有现金流入量,故应在基本调整分录的贷方加上此数额。⑤补提坏账准备。应做会计分录为: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坏账准备”。若冲减坏账则做相反分录。此分录不涉及应收账款账面余额的增减变化,故不需调整。⑥应收账款的减少与应付账款的减少的对冲。此项应收账款的减少额没有现金流入量,故应将其从基本调整分录的贷方应收账款的减少额中扣除,或将其加在基本调整分录的借方。
至此,可将调整分录汇总如下:
借:应收账款的减少与应付账款的减少的对冲
确认的坏账损失
应收票据贴现息
视同销售形成的销项税额
本期退货支付的现金
应收票据增加额
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增加额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贷:主营业务收入
销项税额
预收账款增加额
应收票据减少额
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减少额
其他业务收入
已确认的坏账损失的收回
应收票据贴现时应收利息大于贴现息的余额
上述调整分录中会计科目的金额都是本期发生额,但是对于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等科目,则可用其期末余额减去期初余额之后的增减额来表示。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调整分录中应收账款的金额是其账面余额,若应收账款的数额按扣除了坏账准备以后的净额表示,则上述汇总的调整分录变化如下:借方“确认的坏账损失”改为“补提的坏账准备”,不再贷记“已确认的坏账损失的收回”。
2 现金支出的记账
本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本期支付的现金(以原材料的实际成本法为例,下同)。购买时,借记“原材料”(存货增加)、“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记“银行存款”。这部分现金流出反映为存货的增加和进项税额的增加。生产领用原材料时,借记“生产成本”(存货增加),贷记“原材料”(存货减少);因此该环节存货的价值不变。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工费、累计折旧、待摊费用的摊销等(以下简称工费)增加了存货的价值,但不论其有无现金流出,都与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无关,故应从存货的价值或其转化的价值中扣除。若全部形成了产成品,则增值后的存货价值不变。
若产成品全都没有卖出去,则编制的调整分录为:
借:进项税额、存货增加额
贷: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工费
若产成品全都卖出去了,则编制的调整分录如下:
借:进项税额
主营业务成本(现购支出)
贷: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工费
4.现金日记账的格式和登记方法 篇四
1.现金日记账的格式。现金日记账是用来核算和监督库存现金每天的收入、支出和结存情况的账簿,其格式有三栏式和多栏式两种。无论采用三栏式还是多栏式现金日记账,都必须使用订本账。
2.现金日记账的登记方法。(了解)
现金日记账由出纳人员根据同现金收付有关的记账凭证,按时间顺序逐日逐笔进行登记,并根据“
上日余额+本日收入一本日支出=本日余额”
期初余额+ 本期增加—本期减少=期末余额 的公式,逐日结出现金余额,与库存现金实存数核对,以检查每日现金收付是否有误。
(1)三栏式现金日记账的具体登记方法如下:
①日期栏:系指记账凭证的日期,应与现金实际收付日期一致。
②凭证栏:系指登记入账的收付款凭证的种类和编号,如:“现金收(付)款凭证”,简写为“现收(付)”;“银行存款收(付)款凭证”,简写为“银收(付)”。凭证栏还应登记记凭证的编号数,以便于查账和核对。
③摘要栏:摘要说明登记入账的经济业务的内容。文字要简练,但要能说明问题。
对方科目栏:系指现金收入的来源科目或支出的用途科目。如银行提取现金,其来源科目(即对方科目)为“银行存款”。其作用在于了解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④收入、支出栏(或借方、贷方):系指现金实际收付的金额。每日终了,应分别计算现金收入和付出的合计数,结出余额,同时将余额与出纳员的库存现金核对,即通常说的“日清”。如账款不符应查明原因,并记录备案。月终同样要计算现金收、付和结存的合计数,通常称为“月结”。
(2)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收付业务较多需要设多栏式现金日记账,一般常把现金收入业务和支出业务分设“现金收入日记账”和“现金支出日记账”两本账。
其中:现金收入日记账按对应的贷方科目设置专栏,另设“支出合计”栏和“结余”栏;
现金支出日记账则只按支出的对方科目(借方)设专栏,不设“收入合计”栏和“结余”栏。
借贷方分设的多栏式现金日记账的登记方法是:
(1)先根据有关现金收入业务的记账凭证登记现金收入日记账,根据有关现金支出业务的记账凭证登记现金支出日记账;
5.现金流的计算方法 篇五
自1998年1月1日起,现金流量表已成为为我国企业财务报表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分析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时,它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工具。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来说明企业报告期内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及筹资活动的动态报表。它反映了企业一定时间内现金流入和流出的金额,表明企业获得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从1998年开始,我国财政部要求企业以现金流量表代替财务状况变动表,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一起从不同角度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对于施工企业来说,现金流入流出能力的强弱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企业施工进程,通过现金流量表可以使施工企业更直接地了解企业未来现金流入的能力,用现金支付债务的能力以及预计企业将来的财务状况等。可见,现金流量表编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活动。
现金流量表将所填列的项目归类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某一项现金应归属的大类,即是属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还是筹资活动;第二层次是应归属于大类的某一个具体项目。第一层次划分不清,则可能会造成主表和补充资料的不一致,因为在主表中若将属于投资或筹资活动的现金收支计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或者相反,而在补充资料中为加以考虑,都将会导致直接法和间接法反映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数据不同。因此,对项目的进行合理的归类是填制现金流量表最至关重要的。
一、正确理解现金流量表及附表中的几个项目
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受到的现金。在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中,该项目是以利润表中的工程结算收入为起点,通过对应收账款、预收账款以及坏账准备等科目的分析计算得出。具体计算公式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工程结算收入+(应收账款期初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末余额)-当期计提的坏账准备。这里所说的收入除了包括提供劳务本期收到的现金外,还包括以前提供劳务本期收到的现金、以后提供劳务本期预收的现金以及当期收回的前期已经核销又收回的坏账准备。由于施工企业缴纳的税金为营业税,不涉及增值税,因此工程结算收入中不包括任何税金。
2.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在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中,该项目是以利润表中的工程结算成本为起点,通过对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存货等科目进行分析计算得出。具体计算公式为: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工程结算成本-(存货期初余额-存货期末余额)+(应付账款期初余额-应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初余额)。这里所说的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不仅包括接受劳务本期支付的现金,还包括以前接受劳务本期支付的现金、以后接受劳务本期预先支付的现金。由于施工企业缴纳的是营业税,不是增值税纳税人,购买原材料所支付账款中包含有一部分增值税额直接计入到工程成本当中,因此,工程结算成本中应包括购买原材料支付的增值税额。
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存货。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是由原材料、在途材料、周转材料等科目汇总计算得出的。在建工程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但是在施工企业中,在建工程虽然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在建工程应当与存货合并计算全部作为存货。也就是说,在计算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时,相关存货项目不仅包括原材料、库存材料等科目,还包括在建工程科目。这是因为一般企业的在建工程完工后要转为本企业的固定资产自用,但是在施工企业,在建工程完工后是要交付开发商的,并不转为自用的固定资产。因此,施工企业的在建工程实际上是待完工的商品,在工程完工之前应作为企业存货看待。因此施工企业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分析存货项目时应当把在建工程科目与存货科目合并进行汇总分析填列。
3.支付的各项税费。具体项目包括工程结算税金及附加(也就是营业税金及附加)、企业所得税。对于计入到管理费用中的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税等税金,《准则》中并未具体说明是否计入到项目中。我个人认为,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条件下,无论本月是否取得收入,这几项税金也都必须缴纳的,也就是说,这几项税金与企业的收入并无必然的直接联系。因此,不应计入支付的各项税费的项目中,而应计入到“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和有关的的现金”项目中。至于印花税、河道税,由于是直接与收入或购销合同相联系的,所以应当计入到“支付的各项税费”项目中。
4.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该项目所要求的是一个净额概念,也就是说该项目金额填列的应该是处置固资产、无形资产所收到的残值收入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并不是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余额。由于固定资产清理科目中还包括转入的固定资产余值,这部分金额不直接涉及到现金,因此用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余额填列该项目是不正确的。
5.补充资料中的“累计折旧”项目所填列的金额应该是本年计提的折旧金额。如果企业当期有出售、处置、购买固定资产的行为,就会使累计折旧科目的余额发生变化,用累计折旧的年末数额减去年初数额,得出的差额不一定是本期计提的累计折旧金额。因此这个项目填列的金额应根据固定资产折旧明细表本期计提的数额分析填列。
6.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或增加)。具体分析项目大致应包括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等科目。一般情况下用年初余额减去年末余额即可。
7.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或减少)。具体分析项目大致应包括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其他应交款、其他应付款、未交税金、应付利润等。一般情况下用年末余额减去年初余额即可。
事实上对补充资料中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进行调整时,主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调整。(1)实际没有支付现金的费用;(2)实际没有收到现金的收益;(3)不属于经营活动的损益;(4)经营性应收应付项目的增减变动。调整的基本计算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没有收到现金的收入+没有支付现金的费用±投资、筹资活动增减的净收益±与净利润无关的经营活动现金收支”。这种方法可以反映企业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产生差异的原因,以促使企业注重净利润与现金流量的协调一致。
二、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若干建议
1.我国《现金流量表》准则规定在主表中运用直接法,在补充资料中运用间接法分别反映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鉴于我国会计人员编制习惯以及编制基础不扎实等问题,我认为在《现金流量表》编制初始阶段,应尽量采用间接法,待基础工作做好以后再同时使用两种方法。这样做可保证该报表能及时、正确的编制出来,可增加会计人员编制报表的信心。头则,则会欲速不达。现实中有的企业编表不平衡时,随意倒挤、凑数字,这些现象一旦形成,将会使报表提供的信息严重失真,后果将不堪设想。与此同时,应加强企业财务人员对该项报表填制的业务培训。
2.鉴于企业管理者们对该表的作用、重要性认识不清等原因,我认为应在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继续培训的同时,还应当在企业管理者中加强对该报表的宣传,让他们认识到该报表提供的信息的意义所在以及如何运用这些信息进行管理方面决策。同时在对企业的评价方面增加一些现金流量方面的评价和考核指标,以引起他们对该报表的重视和编制方面的支持。
3.编制报表者应对企业本身的经济业务应当十分熟悉,具体会计科目运用灵活,、对资金运用轨迹十分了解,能准确定义各项目的范围,熟练的运用公式。
4.做好必要科目辅助明细表的记录工作。固定资产折旧明细表、工资费用分配表、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明细表、坏账提取明细表等明细表是我们日常工作必须编制的,因此,只要按月将明细表的结果直接记录在备用登记薄中,在年终的时候就可为快速编制现金流量表提供最直接的数据。
6.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简解 篇六
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较难理解的就是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其中难度最大的就是流入量项目中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和流出量项目中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本文介绍一种只需编制一笔调整分录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首先要明确该现金流入量项目或现金流出量项目包括的内容,即收到哪些现金或支付哪些现金,然后要明确这些现金流入流出的内容对应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的哪些项目,具体到哪些会计科目,这样才能编出调整分录。一、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1)本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本期收到的现金。对应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中的项目及会计科目有“银行存款”(借方)、“主营业务收入”(现销收入)(贷方)以及“应交税金――成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贷方),反映为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加和销项税额的增加。由于损益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通常既包括本期现销收入,也包括本期赊销收入,本期赊销反映为应收款的增加,没有现金流入,因此,要计算本期现销的现金流入量,就应从“主营业务收入”和“销项税额”的总和中减去应收账款的增加额和应收票据的增加额。应做调整分录如下(可称为基本调整分录):
借: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增加额
应收票据增加额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贷:主营业务收入
销项税额
(2)前期赊销商品、提供劳务本期收到的现金。对应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中的`项目及会计科目有银行存款(借方)、应收账款(贷方)及应收票据(贷方)。这部分现金流入反映为应收款的减少。做调整分录时,应在基本调整分录中增加此项现金流入量,故此项应收账款的减少额和应收票据的减少额应加在基本调整分录的贷方。
(3)本期预收现金,后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对应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中的项目及会计科目有银行存款(借方)、预收账款(贷方)。这部分现金流入反映为预收账款的增加。做调整分录时,应在基本调整分录中增加此项现金流入量,故此项预收账款的增加额应加在基本调整分录的贷方。
(4)扣除本期发生销货退回而支付的现金。对应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中的项目及会计科目有主营业务收入(借方)、销项税额(借方)、银行存款(贷方)。做调整分录时,该项销货退回支付的现金应从基本调整分录的贷方“主营业务收入”和“销项税额”的总和中扣除,或将其加在基本调整分录的借方。
(5)本期销售材料、代购代销本期收到的现金。对应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中的项目及会计科目有银行存款(借方)、其他业务收入(现销收入)(贷方)、销项税额(贷方)。这部分现金流入反映为其他业务收入的增加和销项税额的增加。做调整分录时,应在基本调整分录中增加此项现金流入量,故此项其他业务收入的增加额和销项税额的增加额应加在基本调整分录的贷方。对于本期赊销材料和前期赊销材料本期收到现金的处理,其原理与商品赊销相同。
除上述调整之外,还有一些特殊事项需要调整:
(1)视同销售计算应交的销项税额,因其没有现金流入,故应将其从基本调整分录的贷方“销项税额”的总额中扣除,或将其加在基本调整分录的借方。
(2)应收票据贴现息。通常所做的会计分录为:借记“银行存款”、“财务费用――应收票据贴现息”,贷记“应收票据”。此分录中应收票据的减少额中有一部分没有现金流入量,即贴现息,故应将其从基本调整分录的贷方应收票据的减少额中扣除,或将其加在基本调整分录的借方。若上述分录中为贷记“财务费用――应收利息扣除贴现息后的余额”,此时,就应在基本调整分录的贷方加上这个余额(可从财务费用明细账中查出)。
(3)确认坏账损失。此时会计分录为:借记“坏账准备”,贷记“应收账款”。确认坏账损失虽引起应收账款的减少,但没有现金流入量,故应将其从基本调整分录的贷方应收账款的减少额中扣除,或将其加在基本调整分录的借方。
(4)已确认的坏账损失本期收回而收到的现金。应借记“应收账款”,贷记“坏账准备”;同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收账款”。两笔分录合起来不会影响应收账款账面余额的变化,但有现金流入量,故应在基本调整分录的贷方加上此数额。
(5)补提坏账准备。应做会计分录为: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坏账准备”。若冲减坏账则做相反分录。此分录不涉及应收账款账面余额的增减变化,故不需调整。
(6)应收账款的减少与应付账款的减少的对冲。此项应收账款的减少额没有现金流入量,故应将其从基本调整分录的贷方应收账款的减少额中扣除,或将其加在基本调整分录的借方。
至此,可将调整分录汇总如下:
借:应收账款的减少与应付账款的减少的对冲
确认的坏账损失
应收票据贴现息
视同销售形成的销项税额
本期退货支付的
现金
应收票据增加额
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增加额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贷:主营业务收入
销项税额
预收账款增加额
应收票据减少额
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减少额
其他业务收入
已确认的坏账损失的收回
应收票据贴现时应收利息大于贴现息的余额
上述调整分录中会计科目的金额都是本期发生额,但是对于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等科目,则可用其期末余额减去期初余额之后的增减额来表示。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调整分录中应收账款的金额是其账面余额,若应收账款的数额按扣除了坏账准备以后的净额表示,则上述汇总的调整分录变化如下:借方“确认的坏账损失”改为“补提的坏账准备”,不再贷记“已确认的坏账损失的收回”。
二、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1)本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本期支付的现金(以原材料的实际成本法为例,下同)。购买时,借记“原材料”(存货增加)、“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记“银行存款”。这部分现金流出反映为存货的增加和进项税额的增加。生产领用原材料时,借记“生产成本”(存货增加),贷记“原材料”(存货减少);因此该环节存货的价值不变。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工费、累计折旧、待摊费用的摊销等(以下简称工费)增加了存货的价值,但不论其有无现金流出,都与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无关,故应从存货的价值或其转化的价值中扣除。若全部形成了产成品,则增值后的存货价值不变。
若产成品全都没有卖出去,则编制的调整分录为:
借:进项税额
存货增加额
贷: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工费
若产成品全都卖出去了,则编制的调整分录如下:
借:进项税额
主营业务成本(现购支出)
贷: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工费
7.净现金流量的简化计算公式 篇七
一、项目投资净现金流量的简化计算公式
项目投资是一种以特定项目为对象,直接与新建项目或更新改造项目有关的长期投资行为,主要涉及到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单纯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完整工业项目投资。项目计算期是指投资项目从投资建设开始到最终清理结束整个过程的全部时间。项目计算期分为“建设期”、“经营期”和“终结点”三个时间段;现金流量按照发生的时间,可将其划分为初始现金流量、经营期现金流量和终结点现金流量三种情况。某年净现金流量=该年现金流入量-该年现金流出量。因此净现金流量的公式可以按照三个时间段进行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1. 建设期的净现金流量=-原始总投资(建设投资+流动资金投资)。其中:流动资金投资是指本年所需营运资金(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与上年所需营运资金之间的差额;建设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其他投资等内容。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在项目投资中购入或建造新设备、机器、厂房等固定资产。此时也可能包括投入旧资产的机会成本即因投入新项目而丧失了出售旧资产变现的那部分净现金流量。
2. 经营期的净现金流量=营业收入-经营付现成本-所得税,该公式在实际应用中不方便直接利用会计数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推导以便于计算。假设企业的总成本只由经营付现成本和折旧构成,则经营期的净现金流量=营业收入-(总成本-折旧)-所得税=净利+折旧。但是企业的总成本除了包含经营付现成本、折旧之外还可能含有摊销、利息等内容,此时关于该公式的推导就会出现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经营期的净现金流量=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折旧+摊销”比较合理。
3. 终结点的净现金流量=终结点的经营净现金流量+终结点回收额(收回流动资金投资+残值或变价收入+残值或变价收入净损失抵税-残值或变价收入净收益纳税)。其中:收回流动资金投资:在终结点上收回全部投入的流动资金;残值或变价收入:在终结点上资产残值的变现净收入;残值或变价收入净损失抵税、净收益纳税:终结点上资产净残值小于资产按税法计算的账面价值或法定净残值的那部分损失可以抵减企业所得税,否则净收益需要纳税。
二、经营期的净现金流量的简化计算公式
笔者将关于经营期的净现金流量的简化汁算公式的几种观点进行归纳如下,并对其不同之处进行总结分析。
(一)不同观点下经营期的净现金流量的简化计算公式
1. 经营期某年的净现金流量=当年税后净利+当年折旧+当年摊销
(公式一)
2. 经营期某年的净现金流量=当年税后净利+当年折旧+当年摊销+当年利息 (公式二)
3. 经营期某年的净现金流量=当年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当年折旧+当年摊销 (公式三)
(二)不同观点经营期净现金流量简化计算公式之间的区别
以上三个公式都考虑了所得税的影响,用的都是税后利润。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税后利润是用税后净利还是税后的息税前利润;二是对于借款利息费用的处理。导致这两个区别产生的原因是相同的,即对于借款利息费用是否作为现金流量考虑。基于净现金流量的全投资假设来考虑,无论使用借人资金还是自有资金(投人资本),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借人资金要向债权人支付利息,投人资本同样要向投资者支付利润,既然在计算现金净流量时是采用税后利润,并没有考虑扣除向投资者支付的利润,那么没有理由要扣除向债权人支付的利息。因此,在投资决策分析时,利息费用不应当作为现金流量来考虑,可把利息视为零。这样来看上述三个公式哪个公式比较合理,到底选择哪个观点呢?
对于第一个公式展开来看:经营期某年的净现金流量=当年税后净利+当年折旧+当年摊销=(当年息税前利润-当年利息)(1-所得税税率)+当年折旧+当年摊销=当年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当年利息(1-所得税税率)+当年折旧+当年摊销=当年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当年利息+当年利息X所得税税率+当年折旧+当年摊销,可见借款利息的影响完全存在。
对于第二个公式展开来看:经营期某年的净现金流量=当年税后净利+当年折旧+当年摊销+当年利息=(当年息税前利润-当年利息)(1-所得税税率)+当年折旧+当年摊销+当年利息=当年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当年利息(1-所得税税率)+当年折旧+当年摊销+当年利息=当年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当年利息+当年利息所得税税率+当年折旧+当年摊销+当年利息=当年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当年利息×所得税税率+当年折旧+当年摊销。该公式虽然剔除了借款利息的影响,但是并不全面,利息的抵税作用还存在。
综上,既然利息费用不应当作为现金流量来考虑,就应把利息视为零,那么公式三比较合理。
三、经营期的净现金流量简化计算公式的验证及选择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对于经营期的净现金流量的计算应采用税后的息税前利润,且不应考虑利息对现金流量的影响,那么在经营期内的净现金流量的简化计算公式即为第三个公式,该公式是较合理且易于理解的经营期净现金流量的简化计算公式,下面通过一个实例,利用归纳的计算公式的几种形式来进行相应的分析。
例:某工业项目需要原始投资1 25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 000万元,开办费投资50万元,流动资金投资200万元。建设期为1年,建设期发生与购建固定资产有关的资本化利息支出1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和开办费投资于建设起点投入,流动资金于完工时,即第1年末投入。该项目寿命期为10年,固定资产按直线法计提折旧,期满有100万元净残值,开办费于投产当年一次摊销完毕。从经营期第1年起连续4年每年归还借款利息50万元,流动资金于终结点一次回收。投产后每年获息税前利润分别为120万元、220万元、270万元、320万元、260万元、300万元、350万元、400万元、450万元和500万元。所得税税率为25%。要求按简化公式计算项目各年税后净现金流量。
根据上例计算如下指标:
1.项目计算期n=l+10=ll(年)
2.固定资产原值=1 000+100=1 100(万元)
3.固定资产年折旧=(1 100-100)/10=100(万元)
4.终结点回收额=200+100=300(万元)
5.建设期净现金流量:
6. 经营期及终结点净现金流量:
(1)按公式一计算如下:经营期某年的净现金流量=当年税后净利+当年的折旧+当年的摊销=(当年息税前利润-当年利息)(1-所得税税率)+当年折旧+当年摊销
(2)按公式二计算如下:经营期某年的净现金流量=当年税后净利+当年折旧+当年摊销+当年利息=(当年息税前利润-当年利息)(1-所得税税率)+当年折旧+当年摊销+当年利息
(3)按公式三计算如下:经营期某年的净现金流量=当年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当年折旧+当年摊销
众所周知,在项目投资决策中,正确计算净现金流量是非常重要的,而利息费用是影响其计算正确性的一项内容,如不准确,可能会引起投资决策的失误。
本例中可以计算出在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情况下,该项目的税后息税前利润合计为:90+165+202.5+240+195+225+262.5+300+337.5+375=2 392.5 (万元);净利润合计:52.5+127.5+165+202.5+195+225+262.5+300+337.5+375=2 242.5(万元);不同计算公式净现金流量的计算结果合计分别为:
三种情况下净现金流量的合计结果与项目的税后的息税前利润以及净利润的差额分别为:(1)2 342.5-2 392.5=-50(万元);2 342.5-2 242.5=100 (万元);(2)2 542.5-2 392.5=150(万元);2 542.5-2 242.5=300 (万元);(3)2 492.5-2 392.5=100 (万元);2492.5-2 242.5=250(万元)
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从差异的结果来看,第三个公式比较合理。该结果比税后的息税前利润相差100万元,这显然是建设期支付的资本化利息造成的差异。首先这种比较符合全投资假设,即不考虑借款利息。视借款利息为零,因此用税后的息税前利润比较合理;其次资本化利息是算入固定资产原值中的,用于计算折旧,因此该差异是合理的。该结果比净利润相差250万元,这是建设期的100万元的资本化利息和经营期1到4年借款利息考虑税后的影响形成的:200 (1-25%)=150(万元)。
经过以上分析和验证,笔者倾向于选择净现金流量的简化计算公式为:
1.建设期某年净现金流量=-当年原始总投资
2.经营期某年的净现金流量=当年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当年折旧+当年摊销
8.企业现金管理方法基本理论概述 篇八
【关键词】企业;现金;管理方法;基本理论;概述
企业的现金流量是现代企业理财学当中的重要概念,指企业营业活动当中,发生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收付,具体来讲包括经营现金活动、投资现金活动、筹资现金活动和非经常性现金项目而产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其总量情况。即企业在一定时期发生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的金额。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或是出售固定资产、向银行借款的时候都会取得现金,形成现金的流入。而企业为了生存、发展、扩大需要购买原材料、支付工资、构建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偿还债务等,这些活动都会导致企业现金流的流出。
企业手上必须有足够的现金流来应付如此多的项目,否则结果不堪设想。从企业整体发展来看,利润恰恰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其实是现金流。现金流涉及到了企业中的方方面面。我们不难找到这样的例子:有些企业的账面利润十分好看,却濒于破产或者已经破产;有些企业拥有非常充足而且管理非常好的现金流,也能在持续的亏损之下站稳脚跟。所以企业的持续性发展经营,并不是依赖好看的高利润、而是依赖稳定的、充足的现金来维持的。
一、现金管理的概念
过去现金管理主要包括企业现金的流入量和流出量。广义的现金管理包括的范围要广,具体包括企业银行存款账户及现金交易管理、流动性资产管理、投资活动管理、融资活动管理等。企业管理现金主要是从规划现金流入量和控制现金流量出发。
规划现金流量主要是通过编制现金预算的手段来进行的,同时考虑企业过去的经验,来具体确定未来期间合理的现金预算额度,从而确定最佳的现金持有量。假定企业能够准确的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就可以确保企业的合理现金流。对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预测,根据时间长短可以划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但是现金流量预测的准确性与期限的长短成反比。企业可以根据实际发展和战略目标的需要来选择相关的预测方式。企业最合适的现金存量可以通过对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现金流预测。对企业现金流的控制便是企业内部对现金流控制的方式,而企业对于现金流控制的手段包括了对现金流集中控制和对现金款项收入和支出的控制。企业现金集中管理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资金情况的了解和把握,更好地控制和使用企业现金流,有利于企业现金流的充分运用。
二、现金管理模式
1.企业现金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
企业本质属性是的营利组织,目标是追求价值最大化,之所以实施“收支两条线”主要原因是:第一,对企业全部范围内的现金集中统一进行管理,从而减少现金持有的管理成本,加速资金的周转速度,确保资金高效使用。第二,实施收支两条线作为工作的切入点,通过有效的价值化管理来提高未来的企业效益。构建企业“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可从规范资金的流向、流量和流程3个方面入手。企业如果实行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收入的现金和银行收入户的现金不能直接用于支出,由于收支是两条线,所有的支出都只能通过指出户来进行。为了避免现金坐支的情况发生,企业应设置完善现金管理制度,强调纪律。避免出现回收入的现金未及时缴存收入户,或者超过规定限额的现金未通过银行支付,白条抵库等情况的发生。
2.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概念资金集中管理,也称司库制度,是指集团企业借助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功能及其它信息技术手段,将分散在下属企业的资金全部集中到企业总部,由总部集中进行统一调度、管理和运用,这也符合集权管理的模式。但一般都包括以下主要内容:资金归集、内部支付结算、融资管理、外汇集中管理、统一支付管理等。其中资金集中是基础。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统收统支模式、拨付备用金模式、结算中心模式、内部银行模式、财务公司模式。
三、现金管理的方法
1.制度管理
首先要遵守国家关于现金的管理规定。国家关于现金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现金的使用范围、库存现金的限额、现金的存取规定等。其次要建立企业内部的关于现金管理的制度,其中包括:专人管理制度、现金登记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制度管理是现金管理方法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实行科学合理且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2.预算管理
以现金预算作为管理现金活动的标准。主要包括:现金收入管理、现金支出管理、现金余额管理等内容。利用预算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企业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对未来的经营活动和相应财务结果进行充分、全面的预测和筹划,并通过对执行过程的监控,将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不断对照和分析,从而及时指导经营活动的改善和调整,以帮助管理者更加有效地管理企业和最大程度地实现战略目标。
3.收支管理
9.计算生男孩的方法 篇九
怀孕农历月份双乘+孕妇农历生日月份-怀孕时虚龄+19=,得出结果数尾数为单,是男孩;尾数为双,是女孩。
例子:怀孕时月份是农历6月,孕妇的农历生日月份是7月,虚岁年龄为29岁。生男生女计算法就是6X6+7-29+19=33 。得出的结果数尾数为单,说明是男孩。
生男生女计算公式2:
68+怀孕的农历月份–怀孕时母亲的虚龄=,得出结果数尾数为单,是男孩;尾数为双,是女孩。
例子:怀孕时为农历8月,怀孕时母亲的虚龄是27岁,生男生女计算法就是68+8-27=49。得出的结果数尾数为单,说明是男孩。
生男生女计算公式3:
怀孕时父亲的年龄+母亲的年龄+怀孕的月份数(皆言实岁)三者之和,除以3,结果取整数,单数是男孩,双数或零是女孩。
例子:怀孕父亲的年龄是30,母亲是27,6月份怀孕。生男生女计算法就是(30+27+6)/3=21。得出的结果数尾数为单,说明是男孩。
生男生女计算公式4:
父亲(生年+生月+生日)+母亲(生年+生月+生日)+怀孕月份-19=,得出结果数尾数为单,是男孩;尾数为双,是女孩。逢闰月的前半月随上月,下半月随下月。
例子:父亲是1967年12月15日所生的,母亲是1967年10月8日所生的,怀孕时农历月份是5月,那么生男生女计算法就是{(67+12+15)+(67+10+8)+5}-19={94+85+5}-19=184-19=165。得出的结果数尾数为单,说明是男孩。
生男生女计算公式5:
49+母亲怀孕时农历月份-减去母亲虚龄+19=,得出结果数尾数为单,是男孩;尾数为双,是女孩。
10.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 篇十
【关键词】二重积分;直角坐标;极坐标;平移及奇偶性
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有⑴利用直角坐标计算二重积分,⑵利用极坐标计算二重积分,⑶利用积分区域的对称性与被积函数的奇偶性计算二重积分,⑷利用分块积分法计算二重积分,⑸利用坐标轴的平移计算二重积分。
计算二重积分有一定的步骤,我们大致分成4步。第一步:画出积分区域 的草图,判断积分域是否有对称性,被积函数是否有奇偶性;第二步:选择坐标系;第三步:选择积分次序;第四步:确定积分限并计算累次积分。
例题1.计算二重积分 其中积分区域 是由 与曲线 所围成。
方法一:利用直角坐标计算二重积分
解:积分区域
=
方法二:利用坐标轴的平移及奇偶性计算二重积分
解:设 作坐标轴的平移,在 平面上积分区域为
① 關于 对称,被积函数关于 是奇函数,
②
③
例题2.计算 其中积分区域 是由 所确定。
方法一:利用极坐标法计算二重积分
方法二:利用坐标轴的平移及极坐标计算二重积分
令 此时 ,则
方法三:利用坐标轴的平移及奇偶性计算二重积分
由于
利用奇偶性可得 而 ,则
方法四:利用积分区域的对称性计算二重积分
解:积分区域 关于 对称且为圆域故形心的坐标在圆心
其中 为积分区域 的形心的横坐标。
例题3:求计算二重积分 其中积分区域 是由 及曲线 所围成。
分析:若把 看成正方形的区域挖去半圆 ,则计算 上的积分自然选用极坐标变换,若只考虑区域 ,则自然考虑先 后 的积分次序化为累次积分,若注意 关于直线 对称,选择平移坐标变换则最为方便。
方法一:选择先 后 的积分次序,则
方法二:方块积分法及极坐标法
在极坐标下
方法二:利用坐标轴的平移计算二重积分
作平移变换则
参考文献:
[1]李正元,李永乐,袁荫棠:《 数学复习全书》,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2).
11.现金流的计算方法 篇十一
根据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表格内容可知,在净利润基础上,通过加或减规定的报表项目金额,即可获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仅仅根据报表的设定内容生吞活剥地强行接受一个个调整项目在表内的计算规则,显然不是合适的。如果不能真正理解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每一个调整项目的由来,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有些项目是加项而有些项目是减项,就无法做到活学活用,不会利用或编制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
一、“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关系分解
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内容就是以“净利润”为起点,通过加或减若干调整项目的金额,最终得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如果只从“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两者的字面上看,很难看出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也就无法探究如何做才能从“净利润”开始调整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便于理解,有必要引入“经营活动利润”这一概念,作为“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两者的中间变量,即将“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过程分解成两个环节。其中,第一环节是将“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利润”,第二环节是在“经营活动利润”的基础上继续调整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这样,“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之间的调整关系也就有了初步的眉目。
二、从“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利润”的过程解析
众所周知,净利润来自利润表,是根据“营业收入-营业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的损失”计算而来,这也是利润表的设计原理。但是,在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思维环境中,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净利润是由经营活动利润、投资活动利润和筹资活动利润三部分组成,即:净利润=经营活动利润+投资活动利润+筹资活动利润(公式 (1) )。这种组成划分与现金流量表主表将现金流量划分成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及筹资活动现金流量是完全一致的,企业经济活动三种组成的划分是理解现金流量表主表及补充资料的共同假设。
于是将公式 (1) 变形,就可以获得公式 (2) :经营活动利润=净利润-投资活动利润-筹资活动利润。公式表明,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将含在净利润中的“投资活动利润”及“筹资活动利润”调整出去,剩下的就是“经营活动利润”。
“投资活动利润”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外投资,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及长期股权投资这四大金融资产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若亏损则为投资损失),也就是在利润表项目中反映的“投资收益(减: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减:损失)”;另一方面是对内投资,即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及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及收益,其在利润表中对应的项目主要是“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因此,投资活动利润=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固定资产报废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公式 (3) )。
对于“筹资活动利润”,其内容相对简单,主要是存款利息收入减去企业当期借款费用中费用化的部分后的净额,其在利润表中直接以“财务费用”项目列示(这里假设利息收入小于借款费用中费用化的金额,下同),即:筹资活动利润=-财务费用(公式 (4) )。
因此,将公式 (3) 及公式 (4) 代入公式 (2) 可得:经营活动利润=净利润-(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固定资产报废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财务费用)。经化简可得:经营活动利润=净利润+投资损失(减: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减: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减: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减:收益)+财务费用(公式 (5) )。由于公式 (5) 中除“经营活动利润”外的其他项目均可从利润表中分析获得,由“净利润”为起点调整得到“经营活动利润”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从“经营活动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过程解析
通过前文的分析,第一环节的调整过程较易理解和接受,但第二环节的调整过程,无论是教还是学,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下文继续通过项目分解的思路探讨这一问题。
根据上图所示,经营活动利润=A+B-C-D(公式 (6)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E+F-G-H(公式 (7) )。其中,A代表本期收到现金的经营活动收入,而E代表本期确认为经营收入的现金流入,即A和E代表的都是“本期确认的经营收入”与“本期发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的交集,因此有:A=E。同理可知:C=G。于是,由“ (6) - (7) ”可得:经营活动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A+B-C-D)-(E+F-G-H),又因为“A=E”且“C=G”,化简可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经营活动利润-B+D+F-H,即: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经营活动利润-本期未收现的经营收入+本期未付现的经营费用+未确认为本期经营收入的经营现金流入-未确认为本期经营费用的经营现金流出(公式 (8) )。这样,就完成了第二环节的调整,最终获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四、第二环节具体调整项目透视
根据公式 (8) 可知,在第二环节将“经营活动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过程中,应调整加上“D”和“F”,同时调整减去“B”和“H”。那么,这四项分别代表哪些调整内容呢?
1. 本期未收现的经营收入(B)之透视。
所谓“本期未收现的经营收入”,就是指虽在本期确认、但在本期未因此收到现金的经营活动收入,即因该经营性收入的确认所产生的现金流入是发生在前期或后期。如果以会计分录的形式来表示该经营收入的发生,可以简写成:借:非现金项目;贷:经营收入。这里的“非现金项目”如果具体到用会计科目来表达,则可以是“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收账款”等。若以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报表项目的名称来归纳这些借方科目,则有“B=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加”等。这样,就弄清了为什么这类项目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是减项及其包含的具体内容了。
2. 本期未付现的经营费用(D)之透视。
所谓“本期未付现的经营费用”,就是指虽在本期确认、但在本期未因此支付现金的经营活动费用,即因该经营性费用的确认所产生的现金流出是发生在前期或后期。如果以会计分录的形式来表示该经营费用的发生,可以简写成:借:经营费用;贷:非现金项目。这里的“非现金项目”如果具体到用会计科目来表达,则可以是“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付款”、“预付账款”、“应交税费”、“递延所得税负债”、“累计折旧”、“累计摊销”、“长期待摊费用”、“原材料”、“库存商品”、“递延所得税资产”、“资产减值准备”等。
若以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报表项目的名称来归纳这些贷方科目,则有:D=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存货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资产减值准备。这样,就弄清了为什么这些项目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是加项及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了。
3. 未确认为本期经营收入的经营现金流入(F)之透视。
所谓“未确认为本期经营收入的经营现金流入”,就是指虽在本期获得经营现金流入、但未在本期确认为经营活动收入的现金流入,即因该经营现金流入所产生的收入是在前期或后期才被确认为经营收入。如果以会计分录的形式来表示该经营现金流入的发生,可以简写成:借:现金项目;贷: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收账款等。若以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报表项目的名称来归纳这些贷方科目,则有“F=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这样,我们就弄清楚了为什么这类项目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是减项及其所包含的内容了。
4. 未确认为本期经营费用的经营现金流出(H)之透视。
所谓“未确认为本期经营费用的经营现金流出”,就是指虽在本期发生经营现金流出、但在本期未因此确认经营性费用,即因该经营性现金流出所产生的经营性费用是在前期或后期才被确认为经营性费用。如果以会计分录的形式来表示该经营性现金流出的发生,可以简写成:借: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递延所得税负债、原材料、生产成本、库存商品、递延所得税资产等;贷:现金项目。若以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报表项目的名称来归纳这些借方科目,则有“H=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存货的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等。这样,即弄清了为什么这类项目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是减项及其包含的具体内容了。
五、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调整过程的最终完成
将代表“经营活动利润”的公式 (5) 及分别代表B、D、F和H的调整项目代入公式 (8) ,可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投资损失(减: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减: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减: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减:收益)+财务费用-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加+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资产减值准备+存货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存货的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
经化简可进一步得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投资损失(减: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减: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减: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减:收益)+财务费用+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存货的减少(减: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减:增加)+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减:减少)。该计算过程正是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全部调整过程的公式化表现形式。
六、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调整过程总结
1. 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过程可以分成两个调整环节,即先将“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利润”,再将“经营活动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2. 将“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利润”的过程中,只需将投资活动损益及筹资活动损益调整出去,主要涉及“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及“财务费用”等科目的核算内容。
3. 将“经营活动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过程中,只需要调整除现金类科目以外的经营性资产及经营性负债类科目的变化金额。其中,经营性资产的增加及经营性负债的减少在调整中为减项,经营性资产的减少与经营性负债的增加为加项。若要简化记忆,则无论是经营性资产还是经营性负债,只要其变化应记在借方,即为调整的减项;只要其变化应记在贷方,即为调整的加项。
4. 调整过程中必须牢记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负债与非经营性负债的区分。
摘要:本文透析出从净利润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调整全过程, 以期能让初学者更好地理解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和接受现金流量表的调整过程与要求。
关键词: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净利润,调整
参考文献
12.特殊情况的党龄计算方法 篇十二
受留党察看处分的党员,在他们恢复党员权利之后,留党察看期间的党龄连续计算。
被错误地开除后又恢复党籍的党员,其党龄应连续计算。
因自行脱党、劝退出党、要求退党而出党或被开除党籍的人重新入党后,其党龄以重新入党后转为正式党员之日算起,以前一段的党龄不能计算在内。
13.现金流的计算方法 篇十三
自2001年以来,美国的安然、世通、默克制药等国际大型公司相继曝出虚假财务报告的丑闻,我国上市公司也出现了像红光实业、东方锅炉等造假事件。在人们探究公司愈演愈烈的会计造假以及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时,会计准则成了众矢之的。而会计稳健性作为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理所当然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稳健性研究多数是规范性研究,主要是由于对会计稳健性的度量存在一定的难度。直到1997年巴苏(Basu)模型问世,系统的经验研究才慢慢出现。继巴苏模型之后,涌现出了度量会计稳健性的多种计量方法,这才逐渐打开了稳健性原则实证研究的大门。
稳健性计量方法在会计稳健性实证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已经有不少学者对会计稳健性计量方法进行了分析。然而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和理论分析各计量方法的优缺点,很少有学者通过实证来检验不同会计稳健性计量方法在中国的适应性问题。此外,会计稳健性度量模型几乎都是以国外的公司样本数据为基础,因此在我国进行实证研究时,其计量方法的适用性需要进一步进行验证。本文选取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来检验应计-现金流法和负的累计应计制法在我国的适应性。该研究对正确选择稳健性计量方法、提高实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说服力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二、文献回顾
会计稳健性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但是对于会计稳健性的定义,学术界并没有权威的统一概念。Bliss(1924)将稳健性表述为:“不预计任何利润,但预计所有损失。”Basu(1997)将会计稳健性概括为:“会计师在确认利得等好消息时所要求的可验证程度比确认损失等坏消息时要高。”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二辑》(SFAC2)将稳健性定义为:“稳健性是对不确定性事件的审慎反应,尽可能确保商业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被充分考虑到。”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对于会计稳健性研究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稳健性存在的原因分析:Ahmed et al.(2002)证明了债务契约是稳健性存在的原因之一;此外,还有报酬契约、诉讼(沃特,1993和2003)、政治成本(Watts,1977;Walker,1992;Benston,1969)、税收、盈余管理(Hana,2002)等原因。
对于稳健性原则计量方法的研究,学术界于1997年才拉开序幕。最初是Basu在文章中提出,用盈余/报酬这一反向回归的方法来度量稳健性,该方法的出现为稳健性的研究迈入实证领域奠定了基础。Basu之后不断地涌现出关于会计稳健性度量的方法及一系列关于稳健性经济后果的实证研究。在稳健性度量方面,张兆国和刘永丽等(2012)总结了六种主要计量方法:盈余-股票报酬计量法(Basu,1997)、盈余持续计量法(Basu,1997)、累计盈余-股票报酬计量法(Roychowdhury和Watts,2007)、应计-现金流关系计量法(Ball和Shivakumar,2005)、净资产账面市价比率法(Beaver和Byan,2000)、负的累计应计法(Givoly和Hayn,2000),并将这六种方法在相关性和可靠性方面进行了比较,指出盈余-股票报酬计量法与净资产账面市价比率法、应计-现金流关系计量法与净资产账面市价比率法、净资产账面市价比率法与负的累计应计法呈正相关关系,不能同时使用。可靠性较高的是盈余-股票报酬计量法和应计-现金流关系计量法。夏冬林和朱松(2009)在研究应计-现金流会计稳健性时,发现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可能是由于非经营性应计项造成的。在区分应计项的不同性质后,发现非经营性应计项可以削弱与经营活动现金流之间的负相关性,体现出了基于应计项及时确认损益的稳健原则。张长海和胡国柳等(2012)首次利用我国公司的数据对公司年度会计稳健性计量方法在我国的适应性进行了检验,文中采用相互验证的方式来检验公司两种年度会计稳健性:负应计和K&W稳健性指数。
在稳健性的计量方法中,盈余-股票报酬计量法(Basu,1997)、盈余持续计量法(Basu,1997)和累计盈余-股票报酬计量法(Roychowdhury和Watts,2007)这三种计量方法都是根据盈余来衡量会计稳健性的,因此,可归属于同一种计量方法。在计量方法中,巴苏模型存在一定的计量问题,在没有控制信息披露的环境下,及时性差异往往会出现计量偏差。在我国证券市场中股票不完全流通和市场不完全有效的背景下,采用股票市场收益代表公司经济收益的三种方法,其可靠性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模型对市场有效性有较高的要求,对于我国而言,股权分置的制度环境使得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难以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提并论,因此,计量方法是否能够合理地度量稳健性存在较大的争议。净资产账面市价比率模型认为,会计稳健性会导致较低的资产价值的低估,从而导致账面市价比(BTM)偏低。但是,如果存在缺乏可验证而不能被确认的经济租,即使会计稳健性不存在,也会导致较低的BTM(Roychowdhury和Watts,2007)。Beaver和Ryan认为,BTM由两方面形成:一方面是采取稳健性原则而导致的净资产下偏,另一方面是由在未来几年内消失的暂时性成分导致的。而暂时性成分主要是由于历史成本、公司经营环境和其他总体经济环境所引起的,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无关。因此,直接采用BTM指标来度量企业的会计稳健性,会造成一定的偏差。
尽管目前已有较多的文献对会计稳健性的计量方法进行了总结,但很少对会计稳健性计量方法在中国的适应性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选取应计-现金流法、负的累计应计制两种计量方法,对其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检验。选取应计-现金流法对稳健性进行度量,是因为这种方法具有不依赖资本市场有效性的特点,能克服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可能对实证结果带来的影响。负的累计应计制,在无偏会计下,从长期来看未扣除折旧和摊销的净收益的累积额应与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趋于一致,应计项目倾向于反转,使得最终的累计应计项目归于零。该指标不仅反映了条件稳健性,也反映了非条件稳健性。
三、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一)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了2009~2014年在我国上市的全部A股公司为样本,并对其进行了筛选。本文剔除了金融类的上市公司、ST和PT类及违规的上市公司、数据异常及缺失的和首次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等。经筛选后,最终得到了3224个样本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采用Spss和Eviews软件进行分析。
(二)模型设定
夏冬林和朱松(2009)对应计-现金流模型中的应计项目做了进一步的划分,将应计项划分为经营性应计项与非经营性应计项,区分不同属性应计项的影响,对Ball和Shivakumar(2005)模型进行了修订。基于应计-现金流量法,本文采用如下计量稳健性的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其中:ACCi,t是当期总的应计项,OPERACCi,t是经营性应计项目,NOACCi,t是非经营性应计项目;CFOi,t=经营活动现金流/期初总资产;DRi,t为哑变量,当CFOi,t<0时,DRi,t=1,否则为0;β0反映的是应计项目与正的经营性现金流的关系;(β0+β1)反映的是应计项目与负的经营性现金流的关系,β1是稳健性系数,反映的是应计项目对负的经营性现金流敏感程度比对正的经营性现金流的敏感程度的增量,即β1>0,会计稳健性存在。
负的累计应计制模型如下:
其中:总应计项目(TACC)=净利润+折旧-经营活动现金流;OPACC=应收账款的变动+存货的变动+待摊费用的变动-应付账款的变动-应交税费的变动;ASSETS为总资产;CONACC为非经营性应计项目。财务报告稳健程度采用三年累计的非经营性应计项来表示。即累计应计等于三年累计的非经营性应计项,会计稳健性越强,该值越大。
四、计量方法适用性分析及检验
(一)应计-现金流量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表1显示的是应计-现金流模型中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描述性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总应计项(ACC)、经营性应计项(OPERACC)的均值分别为0.015471、0.018565,最小值分别为-0.416769、-0.404459,最大值分别为1.533786、1.837980,最大值与最小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表中的非经营项均值和中位数分别是-0.003094、-0.004255,均小于零,证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稳健性。表1中总应计项、经营性应计项、非经营性应计项和经营活动现金流的标准差分别为0.092296、0.092416、0.064741和0.190210,说明非经营性应计项的差异比其他属性应计项的差异要小,而不同公司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差异较大,这也说明各公司的稳健性存在较大差异。从表中还可以看出,经营活动现金流(CFO)的均值是0.045197,中位数也为正值,表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正的公司多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负的公司。
2. 相关性分析。
本文针对各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总应计项与经营性应计项和非经营性应计项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54和0.349,说明总应计项大部分受经营性应计项的影响。表中还显示总应计项、非经营性应计项和经营性应计项都与现金流呈现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199、-0.131和-0.107且关系显著,这说明不同属性的应计项都可以缓解现金流中的噪音。表2中总应计项、非经营性应计项和经营性应计项与负的现金流也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对于不同属性的应计项是否能够减弱与现金流的负相关关系,需要在回归分析中进一步验证。从变量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因变量与各变量、各变量之间相关系数大多数小于0.5,因此,各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注:**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相关,*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相关。
3. 回归结果。
针对会计稳健性的计量,本文采用的是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从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总应计项与经营性现金流量相关系数为-0.183233,与负的经营性现金流(DR×CFO)相关系数为-0.906927,即总应计项与经营性现金流、负的经营现金流均负相关。结果与Givoly和Hayn(2000)、Klein和Marquardt(2006)、李远鹏(2006)等的回归结果相同,总的应计项目并没有体现出Ball和Shivakumar模型所预测的回归结果。对于经营现金流为负的企业来说,总应计项与经营活动现金流之间的负向关系不但没有被减弱,反而是被加强了。经营性应计项与负的经营现金流相关系数为-0.965833,这说明经营应计项与总应计项一样,并没有减弱负的现金流中包含的噪音。但是回归结果显示,非经营性应计项与经营性现金流的相关系数为-0.092658,呈现负相关关系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与负的经营性现金流(DR×CFO)相关系数为0.030494,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即说明非经营性应计项能够缓解经营活动现金流中包含的噪音,可以削弱与经营活动现金流的负相关关系,体现了Ball和Shivakumar的稳健性原则,符合Givoly和Hayn(2000)的结论。因此对于稳健性的计量,非经营性应计项更具适用性。不同模型的F值分别为490.5834、195.1235、30.90332,Prob(F-statistic)值都为0。这表明模型通过了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总体上较显著。
(二)负的累计应计制模型的适用性检验
对于负的累计应计制适用性的检验,本文采取张长海和胡国柳等(2012)的相互验证方法进行验证。根据负的累计应计制的计量方法,本文将样本按稳健性的程度由低到高分为4组:会计稳健性CONACC小于四分之一分位数的为第一组,在四分之一分位数和中位数之间的为第二组,在中位数与四分之三分位数之间的为第三组,剩余的样本为第四组。然后采用应计-现金流的方法来验证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的结果可知,从第一组至第四组非经营性应计项与经营活动现金流(CFO)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36787、-0.141509、0.005249、-0.183537,其中第三组出现了正相关关系,但该组显著性并不强,说明稳健性程度不会影响非经营性应计项与经营活动现金流总体呈现的负相关关系。回归结果中的稳健性系数分别为-0.011951、-0.011587、0.0221867、0.125091。即从第一组至第四组稳健性程度是逐渐增强的,这与按照负的累计应计制度量的稳健性程度相一致,而且稳健性程度越强,非经营性应计项越能够减弱与经营活动现金流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应计-现金流模型法基本认同按照负的累计应计度量的会计稳健性程度,但由于前两组的显著性不强,而且调整的R2也比较小。因此,尽管从趋势上看较一致,但我们很难从统计上有把握地说,这种趋势是非常可靠的。因此在我国对会计稳健性进行研究时,应采用两种及以上的度量方法进行研究。四组样本经回归后得到的F值分别为32.06091、32.06091、25.06843、17.09353,Prob(F-statistic)值都为0。这表明模型通过了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总体上较显著。
注:**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相关,下同。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对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计量问题,本文通过简单的实证分析,得出非经营性应计项能够更好地减弱与经营活动现金流的负相关关系,运用非经营性应计项研究会计稳健性,比其他属性的应计项更符合我国上市公司对稳健性原则的研究。本文通过相互验证的方法,证明了负的累计应计制在我国也具有适用性,但是可靠性并不是太强。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评价报告制度的整体稳健性时,使用单一计量方法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从最近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采用多种计量方法研究会计稳健性,使其互相补充和验证的做法逐渐成为一种研究趋势。会计稳健性度量适用性问题,是进行稳健性实证研究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在进行稳健性实证研究时,有必要先进行度量方法的适用性分析。此外,还要努力优化度量方式,针对不同的研究领域和市场环境选择或设计相应的模型,让模型更完善,结果更合理、可靠。由于没有系统的权威方法对适用性进行验证,本文选取一定时期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采用的是相互验证的方法对两种计量法进行适用性分析,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摘要:稳健性原则的普遍采用已成为各国会计准则体系的特征之一。会计稳健性计量方法的出现,使其由规范性研究进入了实证性研究阶段。会计稳健性计量方法是进行稳健性实证研究的基本工具,其选择和正确使用对相关的实证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对会计稳健性的两种计量方法即应计-现金流模型和负的累计应计制模型的适用性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发现:应计-现金流计量方法中的非经营性应计项更具适用性;负的累计应计制在我国也有一定的适用性。
关键词:会计稳健性,计量方法,适用性
参考文献
陶晓慧.会计稳健性、债务契约与债权人保护[D].广州:中山大学,2009.
张兆国,刘永丽,李庚秦.会计稳健性计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基于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2(2).
夏冬林,朱松.基于应计项与现金流关系的会计稳健性研究[J].当代财经,2009(5).
张长海,胡国柳,吴顺祥.公司年度会计稳健性计量方法适应性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2).
李世新,贺芳梅.基于应计项与现金流关系的会计稳健性计量研究[J].财会通讯,2010(16).
邱月华,曲晓辉.国外稳健性计量方法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1).
李晓燕.基于Basu模型的中国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
S.Roychowdhury,Watts R..Asymmetric timeliness of earnings,market-to-book and conservatismin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4).
郝东洋,张天西.会计稳健性的计量方法及使用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4).
杨华军.会计稳健性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7(1).
龚晓霞,胡静波.会计稳健性计量方法论述[J].经济视角,2013(1).
【现金流的计算方法】推荐阅读:
银行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08-20
现金收支的日常管理规定09-30
现金出纳机具报告07-04
现金盘点报告制度08-09
现金会计每日工作汇报06-19
银行库存现金限额管理07-07
出纳习题现金doc10-12
银行现金中心管理办法06-11
现金流量表习题讲解07-09
企业现金流量表分析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