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梁家河有感(精选10篇)
1.学习梁家河有感 篇一
读《梁家河》有感
这个时代的我们对于习主席所经历的的知青岁月其实是知之甚少的,或许从长辈口中听过一二,但却未曾深入了解过,或许总觉得那不过是一段已经远去的历史,或许觉得那些与自己的生活无丝毫关系,或许觉得那些于自己来说无甚用处。
然而,在我仔细捧读了《梁家河》一书后,我的思想便发生了变化。从土窑洞、土炕、煤油灯到野菜团子、玉米糁子、酸菜,从打坝造田到建沼气池……主席的知青岁月一帧一帧地展现在眼前,虽不曾经历过那种艰苦岁月,但也可以感受到当时生活的不易。然而在那种困苦境地中,习主席并没有屈服于现实,虽然也曾困苦过也曾彷徨过,但最终选择了去适应,去接受然后去战胜它。令我尤其钦佩的是,在那种环境下,习主席从始至终没有放弃读书。从初去延川带去的两大箱书,到边放羊边看书,从看书到找书看,在那样艰苦的岁月,在那样温饱尚不能解决的岁月,一个人能始终保持一颗不断求知的心,这样的人内心是多么的纯粹、执着和坚韧。
这个时代的我们无疑是幸运的,我们不用担心温饱,不会有任何事情阻挠自己学习、进步,甚至说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去做的事情,然而我们很多时候却是犹豫的、彷徨的,甚至是懈怠的。想一想主席在那样的境况下始终坚持读书,遇到阻力也要进步,最终得以迎来一个崭新的开始,在机会到来之时得以进入大学开启下一步人生。所以在彷徨迷茫时,便读书吧,用知识去充实自己,可能读着读着就走出了一条路来,举目望去,阴霾早已散尽。习主席在那样的困境中,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和格物致知的精神,亦是走出了一番天地,他不仅适应了梁家河的生活,还改变了梁家河的困境,为梁家河的百姓创造了财富。回想自身,若将我至于那样的境地,我想的可能只是如何逃离吧。如今的我们中有很多人,对自己的生活不满,对自己的工作不满,对自己所处的行业不满。存在不满是很正常的,每个人都是向往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的,但是处于不满环境中的我们不能只是哀怨,在找到新的出路之前,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走好脚下的路,或许走着走着眼前突然就开阔了,或许走着走着便会发现新的出口。
2.读《梁家河》有感 篇二
(鲁班巷支部胡齐林)
《梁家河》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夕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普通百姓一直只能暗中回忆,不敢言表的。我国在1958年至1978年这20年间,在人们生活质量的很多方面的确是正如当时所批判的“今不如昔,缺吃少穿”,因为当时的治国理念是治民安国。紫阳是平息武斗后的1969年落实毛泽东主席的“三线建设要抓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铁道兵修筑襄渝铁路ⅰ线,才开辟为修铁路服务的公路,1971年铁道兵的汽车才进紫阳。在这之前,紫阳交通运输只有汉江、任河、渚河有木船,顺水行舟是走激流跨险滩,提着脑袋干;逆水行舟是纤夫们脚蹬石头手趴沙,累得汗流浃背,喊得声音嘶哑。紫阳的主要运输工具就是花篮背篓和背架子,交通运输和经济落后,物资匮乏,吃饭要有粮票,穿衣要有布票;照明的煤油,炒菜的盐,洗衣服的肥皂…..都要凭《购货证》。若是需要一点糖或酒,就要当时的生产大队出示这样一个《证明》,有时还要公社批:
证
明
×××购销社
兹有×××队×××因小孩无奶吃,需白糖壹斤,请供应为荷。
特此证明
×××公社×××大队
×年×月×日
证
明 ×××购销社
兹有×××队因耕牛配药,需白酒壹斤,请供应为荷。
特此证明
×××公社×××大队
×年×月×日
就凭证明,还得到购销门市部去走关系,不走关系,就会打折扣。当时商业战线和粮油系统的人,不是一般老百姓能攀得上的!那时的紫阳山区农民,一年四季面朝黄土,背朝天,仍然是吃粮靠返销,用钱靠贷款。当时老师讲诗歌创作,吟了这样一首诗:“村前一个小池塘,社员下地它照相。一年三百六十张,张张都有老队长”。当时还提倡“吃碗爬爬菜,也要学大寨”就在1976年,还有农民吃漆骨头粉和毛高粱,因大便秘结,梗阻死亡。当时谁能想到有今天的幸福啊!
习总书记当时下放到梁家河劳动锻炼,他把亲身体验之苦化为了立志实现“中国梦”的远大抱负,践行了安民兴国的战略。
梁家河——中国延安一个贫困而偏远的小山村,因为习近平同志曾经在那里生活、生产、劳动七年而成为“梁家河故事”的发祥地。此后,他无论在地方党政机构任职还是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与梁家河保持着割舍不断的联系,梁家河故事也成为他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一个窗口。梁家河七年的生活阅历,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梁家河精神。这些精神应该成为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行动指2 南,成为普通共产党员学习工作的动力,成为广大青少年服务国家、熟悉和了解中国社会的学习资源。
什么是梁家河精神?就是习近平同志和其他青年在梁家河生产、劳动所形成的生活态度、劳动观念、个人品质的凝练以及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那一代青年在中国农村实现人生观转变、为改变农村贫困面貌而奋发努力的所有行动的总结。概括起来就是:人民情怀,党性信仰,知识品格,吃苦奉献,责任担当,自强不息。
对人民的感情,包含感性的体验,但更深层次的则来自理性的认识。习近平指出,“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他与人民情同手足。习近平同志说过:“当年我走的时候,我的人走了,但是我把我的心留在这里。”在梁家河七年,他全身心融入梁家河全体村民中,与全村人民生活在一起,生产在一起,水乳交融。他离开梁家河的时候,全村人把他居住的院子围得满满的,为他送行。有十几个人硬是步行几十里路送他到县城,晚上一同挤在国营旅馆的一间平房里打地铺睡。第二天大家凑钱在县城照了合影、送他上车。在离开梁家河的日子里,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梁家河村民无论生病和生活有困难,他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2012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江西考察,在和大学生村官交谈时指出:“农村基层的工作经历是人生的一个坐标,有了这个经历,就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群众、如何尊重群众,知道什么叫实事求是、如何尊重事实。”
他始终把人民装在心中。习近平同志曾先后给梁家河的村干部3 写了四封回信。每当得知梁家河有了新的变化,他都感到非常欣慰。1993年9月在福州工作期间,他曾回来探望梁家河的父老乡亲。2009年他在延安视察工作,休息之余,他与当年的村民代表一起,共话乡土情谊,共商村子发展之计。2015年2月13日,他专程回到梁家河看望村民,走田间、上地头,挨家挨户了解生产生活情况,为解决贫困问题出谋划策。当晚,他在延安主持陕甘宁革命老区扶贫工作会议,对全国贫困地区脱贫问题确定了大政方略。他走访的是梁家河村民,牵挂的是全国人民特别是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温饱问题、富裕问题。
热爱人民成为他一生追求。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庄重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他的心目中,人民重于一切,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人民最为伟大。2015年9月22日傍晚,习近平在美国西雅图出席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时致辞,再次向世界讲述梁家河故事,以个人成长诠释大国发展,以梁家河的小故事阐述中国梦的大理想。他说:“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他有无比坚定的党性信仰,在梁家河实现了从普通知识青年到共产党员的身份转换。习近平同志先后写过十份《入党申请书》,由于家庭的原因,都未获批准。在梁家河,习近平表现突出,为村里的乡亲们“出了不少点子”,办了不少好事,与乡亲们早已打成一片。然而,当习近平向组织递上《入党申请书》的时候,组织以4 他“成分不好”、父亲还在接受批斗为由,把他的申请书退了回来。后来,习近平再次递上《入党申请书》,这次,他的入党问题被提到了县委常委会上。1974年1月,组织终于批准他入了党。
他严格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为百姓谋利益。习近平的入党介绍人曾经对媒体介绍说,介绍习近平入党,“完全是因为习近平本人表现好,踏踏实实干,有想法,能团结群众、团结队干部”。习近平同志曾经在自述中也讲到:“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领老百姓奔好日子。”他始终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党性信仰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根基。2013年9月25日在指导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梁家河是习近平同志立身、立业、立言的出发地,也是他践行党性信仰的锻炼地。1975年,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亲历亲为,率领梁家河群众改变面貌。冬季里,他与群众一起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一起从文安驿公社用架子车拉煤到梁家河村,解决群众做饭取暖问题。用实际行动回答了“入党为什么、当官干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受到了梁家河村民的广泛赞誉。“知识青年”是习近平同志和那一代到农村插队落户的青年人的标签,事实上他们也用自己知识改变着广大农村的落后习俗,传播着新的知识和文化。
他热爱读书。来梁家河插队时,习近平同志带着一个棕箱子,里面装着一箱子书。梁家河村民在提到他时,都用“爱看书”“好学”来评价他。在他们的记忆中,习近平经常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马列,也有数理化。
知识品格不仅是他那时人生的写照,也是他的追求,是他服务梁家河群众的力量。习近平同志讲过,“我那时一边当村干部,一边总渴望有机会能上学深造”,“我那窑洞逐渐成了那个地方的中心——村中心。每天晚上,老老少少络绎不绝,讲古今中外,讲他们感受到的新鲜事,渐渐地就连支部书记有什么事都找我商量”。
他从不放松学习,对新知识的追求成为他行动的源泉。也正因此,他与当地的文学青年结成了好朋友。作家路遥就是因此和他认识的。那时,习近平同志去县城开会或办事,晚了回不去梁家河,就会找路遥长谈。他们热爱文学、热爱知识,一起谈文学、谈民生、谈理想、谈国家。话题非常广泛,充满了用知识改变世界的激情
知难而进,永不妥协。梁家河生活之苦、自然环境之苦,是苦中之苦。陕北人用“苦焦”二字来形容生活的艰难,用“受苦”来形容劳动的艰辛。习近平同志曾说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是他经受的“五关”,而最难的是跳蚤关。面对这些苦,习近平同志在自述中讲到:“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6 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
以苦为荣,无私奉献。2003年,习近平同志接受央视《东方之子》专访时说:“一年365天,除了生病,几乎没有歇着。下雨刮风在窑洞里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还要去放羊,什么活都干,到后来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不换肩。”梁家河村民则用“吃苦耐劳”来形容习近平。在他们的印象中,农历二三月修渠打坝,习近平同志经常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当时社员都评价他是“好后生”。
他把个人生活融入梁家河村民的生活中,同时也把个人责任与村民生存和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从担任党支部书记那一天起,他就把村子发展的责任担在了肩上。他从《人民日报》上看到四川大办沼气的报道,知道了沼气的好处,就到公社请了假,自费跑到四川绵阳地区实地考察沼气池建造技术。那时,延安还没有通火车,他要坐两天汽车到西安,然后再坐火车到四川。回到村里,习近平给社员们讲述沼气的好处,从不知道沼气为何物的大多数乡亲听得云里雾里。习近平知道这是一件新生事物,他决定先建好第一口沼气池,用事实来说服社员。他亲自施工,1974年8月,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建成本县第一口沼气池。
1975年7月,延安报刊发长篇通讯《取火记》,完整记录了习近平为交通不便、缺煤缺柴的延川山区建沼气池的生动事迹。1975年7 8月,陕西省在梁家河召开沼气建设现场会,梁家河建沼气的经验在陕西省被推广开来。
自强不息是贯穿在习近平同志整个生活中最可贵的品质。他说:“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的影响是相当深的,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2014年2月,出席俄罗斯索契冬奥会,他鼓励运动员时谈起自己的“金牌观”:“怎么体现成果?是金牌吗?最重要的是展示自强不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
梁家河七年,是习近平世界观形成的七年,是他认识中国社会的七年,也是他树雄心、立壮志的七年。他始终刚健有为、积极进取,学习、实践、创新,成为党员干部的楷模,成为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
梁家河精神是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围绕梁家河精神所传播的梁家河故事是真实的、生动的、鲜活的,也是感人至深的。梁家河精神需要理念传播,需要实践传播,需要内心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使梁家河精神成为基层党员干部的行动指南,成为全体党员践行党的宗旨的动力,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树立远大理想、认识中国国情、了解中国社会的人生财富。
近期,我读了《梁家河》一书,感触颇深,默然间加深了对习8 总书记的崇敬之情。习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直观展现了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和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总书记在梁家河7年间的工作、学习、生活。其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每一个故事都真实动人,每一句话语都朴实无华。特别是青年习近平的鲜明形象和独特魅力,可感可信、可亲可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激情,增强了担当意识和服务意识。作为一名退休教师在今后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不忘初心、坚守本色,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健康快乐地度晚年。
3.读《梁家河》有感2篇精选 篇三
——读《梁家河》有感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是《梁家河》一书扉页上的一段话,是总书记说的。说的真好,小地方大学问,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和感悟。
阅读《梁家河》一书,可以说越读越喜欢,这本书值得每一个人阅读。总书记17岁从北京城到陕北梁家河插队,一呆就是7年,从一个城里青年锻造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陕北人,面对艰苦的环境,他不退缩、不抱怨,而是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吃苦耐劳、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和带领村民创造财富的情景,完美。
土窑洞,玉米面馍,煤油灯,尘土飞扬的羊肠小道,吃不饱,穿不暖,还要远离亲人万里之外,艰苦的环境,让小小少年无畏无惧,他用自己的爱和真诚,为梁家河的村民,想办法,创造财富。沼气池、缝纫社、代销店等都是在他的努力下创办的。他小小的年纪,就树立了一颗为大家服务的心,为村民办实事无怨无悔,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他说我是一个农民,他说梁家河是我的第二个故乡,他说我把心留在了这里。多么朴实而感人的话语,真正为民的行为,才能真正感动人。
四十年后,他回来了,回到了他多少年魂牵梦萦的地方——梁家河。看见家家户户过上了好日子,他笑了。再次和昔日的小伙伴走进知情院,我想他的心里一定开心得不得了。
我读《梁家河》,读着读着,就落泪了。因为感动,因为温暖,这就是我们的党,这就是人民的公仆,他从小心里想的都是人民和群众,到现在心里依旧装着人民。因为我们的党,因为我们有这么为民着想的领导,天蓝了水清了,山也绿了,老人能看得起病,孩子能上得了学,农民住起楼房,道路越来越宽,人民的脚步越来越轻,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了。
读完整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回过头来想,我们今天,还有什么理由去抱怨?我是农民的儿子,从杨庄河的一个农民到了上班族,延炼的一名职工,虽然我只是油品调和车间一个小小的班长,但我不抱怨,在普通的岗位上工作,我知足;一家六口人在一起的快乐无人能及。
奔五的我,爱家、爱厂、爱岗位,我非常珍惜自己今天拥有的幸福生活。在家,力求家庭和睦;在单位,力求班组人员团结一心,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以确保车间装置平稳安全运行。
如果说爱民是共产党人,是人民公仆习总书记的天职,他用自己的智慧,促使我们的国家富强,他用自己的天职让全中国的人民都过上幸福的生活;那么爱厂爱岗敬业,让生产安全成为职工一个良好的习惯,让爱厂如家作为我们坚定的信念,便是我们石油人固有的天职。
你是党员还是团员,你是领导还是职工,地位和身份一切外在的环境和因素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在什么岗位做什么事,履好职尽好责。干工作不仅仅要干还要干好。大家心往一处想,我们延长石油集团、我们延炼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作者:高新怀
1998年进入延安炼油厂工作,现为油品调和车间运行二工段一班班长;在班长岗位一干就是15年,工作踏实敬业,深受车间领导和同事的喜爱;平时喜欢运动、读书以及写作,偶有文章见报刊。
读《梁家河》有感
《梁家河》是一部纪实文学,直面问题,开拓创新。2016年9月开始,陕西人民出版社多次到梁家沟实地调研采访,先后去延安、延川及文安驿镇等各地档案馆、图书馆、梁家河村史馆、知青纪念馆查找资料。书稿先后进行了45次修改,终于2018年3月定稿。
这本书语言文字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有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教育性,是深入挖掘和研究梁家河“大学问”的一部“大书”.最近看了《人民日报》一篇文章,题目是《脱贫 ,就是要跟问题“对着干”》,虽然说的是四川省仪陇县脱贫工作的事情,但是“跟问题对着干”六个字和读《梁家河》的心得高度契合。当我看完《梁家河》,青年习近平在这个普通的村庄,改头换面,上下求索,淤大坝、钻水井,建沼气池等,用汗水和担当谱写了一部和“问题对着干”的奋斗史。青年习近平就是这样一个敢于面对问题的勇士,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依然如此。本书的目录前扉页的位置,总书记在信中告诉乡亲们“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这一封真诚质朴的书信,除了跃于纸面的关切之情外,也有着浓浓的领导大家直面问题的鼓励。
可见,习近平不管是作为一名普通的知青,还是作为国家领导人,无论是处于逆境还是顺境都敢于直面问题,毫不退缩,值得我们在平常的工作中学习领悟。不过这种学习领悟,()我们要立足于本职工作中,就拿当下的检察工作而言,司法体制改革让我们的“反贪反渎”转隶,可能一定程度影响到我们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这也是对我们下一步如何开展工作面临巨大的考验。
问题来了,我们检察机关再如何加强法律监督?读了《梁家河》我有了答案:勇敢面对现实,认真调研分析,积极探索解决办法。
检察机关的反渎、反贪的转隶后,我们的力量并不弱,其实我们还有侦监、公诉这“两把刀”,“ 刀”用好了,照样可以劈荆斩棘,大有作为。就拿侦查监督工作老说,多年的刑事案件经验告诉我们,公安在侦查环节由于人员和技术的问题,每一起案件都可能有漏洞,比如:象范某某一案,让我想起内蒙古呼格一案,李杰“割头”一案等,如果遇到每一起案件,我们检察机关都能充分发挥好侦查监督纠正违法的职能,就能解决好法律的公平正义。
侦监工作还有立案监督的职能。一方面是应当立案而不立案情况,多发生在醉驾、交通肇事等轻微刑事案件中,公安机关往往有办“人情案” “金钱案”的可能。如检察机关侦监部门认真仔细审查时,有时稍微深入去查证,也许是翻翻案件登记薄就能发现问题所在。另一方面是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情况。近几年,延安、榆林发生了一些以刑事手段介入经济纠纷,民事案件走了刑事程序的案件,针对公安经侦部门的违法越权,检察机关侦监部会大有可为。第三,检察机关侦监部门对具有行政处罚职能的单位,比如:税务、城管、卫生、药监等部门也具有立案监督的手段。对于这些行政执法单位应当移送刑事程序而未及时移送的,或着用手中的权利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案件的处理,这类案件检察机关监督起来也不能算是难事,稍稍查证就能发现其中违法案情。
检察机关除了用侦查监督手段维护法律公平外,我们还有审判监督职能。审判监督分两方面,一方面是刑事审判监督职责,另一方面是民事审判监督职责,这两项职能虽然是通过抗诉来完成的,但是效果明显,力度很大,往往能改变原来判决结果 ,能迅速体现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效果,展现出社会效果。
最近,全市检察机关民行部门有一批公益诉讼案件即将起诉开庭审理,这也是我们转变思路,打开检察监督局面的新手段,好方法。
最后,回到《梁家河》这本书,习近平曾经动情的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我作为土生土长的陕北人,年轻的检察官,更应该为我们的检察事业去奉献,去努力。让我们手中的每一件案件都等成为“铁案” ,让老百姓更能感受到检察机关的依法监督的公平正义。
作者简介:
4.学习梁家河有感 篇四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读《梁家河》,字里行间流露着青年习近平与梁家河父老乡亲的深厚情谊,习近平的人民情结从这里出发,“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这里萌芽。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读书体会。
从“逃离”到“扎根”,“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萌芽
《梁家河》直面矛盾,将青年习近平初到梁家河的思想波动实事求是地进行了讲述。15岁逃离北京来到梁家河的习近平,并没有与人民立即打成一片,因发霉变质的面包喂狗这一行为,被误解、被误读,顶着沉重的思想压力逃回北京,却被当做“倒流”人口关押在看守所,从事埋下水管的体力劳动近半年时间,后又被送到太行山,受姨夫魏震五和姨母齐云的开导,认识到必须要到群众中去,依靠群众。只有15岁的习近平认真反思了自己的行为,他意识到自己是被形式所迫来到梁家河,没有长期观念,也就没有注意团结问题,别人每天上工,自己却很随意,老百姓对自己印象不好。当他再次回梁家河时,就决定好好扎根农村,融入群众。所以,《梁家河》更清楚地讲述了青年习近平与梁家河人民一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坚定信念。
“过五关”、“泥土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深化
从这以后,习近平开始了脱胎换骨的改变,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没有了“城市味”,多了“泥土味”,渐渐地,地里的农活都熟悉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从6个工分拿到了10个工分,习近平说,“我就是一个农民”,这时的习近平已经彻底融入群众,也被群众所接受了。当返城的闸门打开,习近平有了报考大学的机会时,他三个志愿填的全部是清华大学,他说:“你让我上我就上,不让我上就拉到”。后来1982年初已经在中央军委工作的习近平,主动要求到农村基层去工作,习近平说他自己在陕北干了7年,知识和工作经验最丰富的积累,还是从农村来的,而且农村目前正处在改革的前沿,还是到农村去才更能发挥他的优势。他还说:“这次下去,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这是习近平群众情结、人民情怀的形成过程。
带领群众发展生产,“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动实践
无论在地方还是到中央,习近平都反复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梁家河的七年时间,青年习近平实实在在地为梁家河的父老乡亲干了些大事、事实,一些至今让梁家河人仍然受益着的事。办沼气、办铁业社,解决了群众能源贫瘠和生产资料落后的状况,打淤地坝解决了粮食产量不高,群众吃不饱的问题,带领村民读书识字提高了村民素质,办代销店、缝纫社、磨坊、菜园、打甜水井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衣食住用行全方位改善,今天,梁家河所拥有的一切,正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生动实践。
从现在出发,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5.学习梁家河精神材料 篇五
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延安的一个小山村——梁家河。在这里,他度过了七年知青岁月,锤炼了顽强意志品质,铸就了为民造福初心。2015年2月13日,总书记回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们时,动情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小山沟里有“大学问”,“大学问”蕴含大精神。今天,我们探究和弘扬梁家河精神,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奋力谱写新时代延安追赶超越新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梁家河精神,就是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生活期间所展现出的胸怀境界、抱负担当、意志品质,体现在他矢志不渝的信念、真挚为民的情怀、务实担当的品格、带头实干的作风等方面。
矢志不渝的信念。“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从北京到梁家河,生活条件天壤之别,但习近平最终经受住了考验,他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真正融入了这个小山村。在梁家河的艰苦岁月里,劳动强度很高,一天下来体力消耗大,身体十分疲惫,又经常饿肚子,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白天利用干活间隙看书,晚上点着煤油灯看到深夜,博览群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反复研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列经典,表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求和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不懈追求。由于父亲蒙冤落难,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入团、入党申请一次次得不到批准,但他仍以坚如磐石的信念,再一次次递上去,先后写了8次入团申请、10次入党申请,终于被组织批准入团、入党,后来还被推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总书记在英国访问时,回忆起梁家河时说:“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这种矢志不渝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也是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真挚为民的情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当年,习近平与乡亲们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一心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北京市支援延安地区一辆三轮摩托车,延安把它分配给延川县。因为习近平表现优秀,县上把三轮摩托车奖给他,但他觉得不实用,就设法换成了群众更需要的手扶拖拉机、钢磨等生产工具。他心里装着乡亲们,乡亲们也惦记着他。在铜川当工人的村民李印堂带回一点大米,让母亲蒸了一碗白米饭端给习近平尝尝。1975年习近平离开梁家河上大学的时候,全村男女老少自发前来送行。离开梁家河后,他一直牵挂着乡亲们,多次帮助生活困难的乡亲,先后4次给乡亲们回信,两次回村看望,每次回来自己花钱给每家每户带礼物。2015年春节回村看望乡亲们时,他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从那时起就下定决心,今后有条件有机会,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这种真挚为民的情怀,充分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真实写照。务实担当的品格。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方法。习近平在回忆梁家河岁月时说,陕北的七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其中之一就是让他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这是让他获益终生的东西。一次公社给村里派发了一批救济粮,到底把粮分给谁?他为了把一碗水端平,带着支部成员挨家挨户查看群众家里的粮囤,最终确定最缺粮的几户群众为救济户,乡亲们心服口服。当年,看到村民买煤油、火柴等日用品要到10多里外的文安驿镇来回跑,他就在村上办起了代销店;看到妇女们白天在山里干活,晚上还要在煤油灯下缝缝补补,他就办起了缝纫社,既解放了妇女劳力,又解决了村里人的日常需求;他还在村里办起了铁业社,不仅满足了村民的劳动生产需求,也增加了村民收入。当年,在陕北这个地方,因为缺少燃料,做饭、照明都是令人头疼的事。看到四川等地办沼气的报道,他就决心在梁家河办沼气,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建成了全省第一口沼气池,让村民做饭、照明都用上了沼气。正如总书记所说:“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这种务实担当的品格,充分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彰显了共产党人直面问题的政治勇气和解决问题的政治担当。
带头实干的作风。幸福生活都是干出来的。他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总是走在前、干在先,苦活重活抢着干,干一件成一件。当年,看到村民在山上种庄稼,土地瘠薄、广种薄收,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却打不下多少粮食,他就带领乡亲们打坝淤地,带头跳进刺骨的冰水里清理河底的冰碴和冻土,在他的带动下,乡亲们干劲冲天,打成了丰产高产的淤地坝。看到村民吃的是河水,他就带领大家挖水井,第一个下到井里掏泥土和石头,打出了一口大口井,让全村人吃上了干净卫生的井水。建沼气池时,他带领几个青年到十几里外的村庄去挖沙子、背水泥……正如乡亲们说,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虽然只有短短两年时间,却干成了他们几十年都没有干成的事,使梁家河成为远近闻名的好村子。这种带头实干的作风,是共产党人的鲜明特征,充分体现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精神风范。
(二)梁家河精神,是我们党的领袖成长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范,是对延安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越来越显现出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
梁家河精神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梁家河到中南海,从“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为人民做实事”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标注的都是为民的底色,折射的都是共产党人强烈的使命担当和不变的价值追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弘扬梁家河精神,体悟总书记初心情怀,就能更加深刻地读懂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认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梁家河精神是忠诚核心、维护核心的情感基石。延安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先后走出了毛泽东和习近平两代领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播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种子。一片黄土地,两代领航人。不同的领袖,一样的情怀;不同的时代,共同的使命,引领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无论是在梁家河插队时主动融入群众、“能团结人”,还是十八大以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习近平都始终与群众打成一片,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弘扬梁家河精神,体悟总书记的成长经历,就能更加真切地体会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增强维护总书记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梁家河精神是补钙铸魂、锤炼党性的鲜活教材。刀在石上磨,人在难中练。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为我们修身做人、用权律己、干事创业树立了标杆。正如总书记所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堂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在插队之前,如果我们有所知所获,我总感觉到了插队以后,是获得了一个升华和净化。个人确实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弘扬梁家河精神,体悟总书记的心路历程,就能更加自觉地坚定信仰信念,加强党性锻炼,补足精神之钙,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梁家河精神是创新创业、成长成才的励志范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梁家河是习近平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地方,在梁家河的七年是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正如总书记所说,“艰难困苦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弘扬梁家河精神,体悟总书记的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就能更加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奋斗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三)作为梁家河精神的发源地,延安将坚持从梁家河精神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断汲取信仰的力量,在忠诚核心维护核心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发挥梁家河教育基地作用,引导党员干部带着深厚感情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用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l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增强对这一伟大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把讲政治体现在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中,落实到推动发展、深化改革、改善民生、从严治党等方方面面,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以实际行动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
不断汲取为民的力量,在牢记宗旨一心为民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特别是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聚焦再聚焦,精准再精准,确保今年高质量整体脱贫。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将心比心,像关心自己子女上学和父母看病一样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像关心自己兄弟姐妹生活一样抓好就业社保工作,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筑牢公平正义底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不断汲取奋斗的力量,在转型发展追赶超越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充分发挥能源、农产品、文化旅游等特色资源优势,做好“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篇转型文章,实施好延安综合能源基地发展规划,深入推进以苹果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后整理,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充分发挥城镇化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大的后发优势,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手抓,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一体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不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积极破解生态环境整体脆弱的明显制约,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不断汲取创新的力量,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延安实现追赶超越的关键一招,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沟道思维”惯性,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韧劲,深化机构改革、“放管服”改革、国企国资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三权分置”改革,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激发社会活力、增添发展动力,真正使党中央部署的每一项改革任务在延安落地落细落实。
6.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 篇六
《梁家河》一书主要讲述了总书记从1869年1月至1975年5月在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插队的七年知青岁月及其深刻感悟。在那个激情昂扬的岁月,在艰苦的环境之下,习近平带领群众战天斗地、摆脱贫困的实践生活让他完成了人生的巨大历练,由一个懵懂少年走向思想成熟的青年,奠定了其坚毅的品格。梁家河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启蒙地,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更是广大党员干部接受精神洗礼的圣地。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品读了这本流淌着红色基因的纪实文学《梁家河》,感同身受,感到特别亲切。这是一部吸引人、打动人、启迪人、感召人的心灵教科书,是我们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
作为党员干部,学习《梁家河》,品读《梁家河》,就是要从中感悟书中梁家河精神,也就是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梁家河的点点滴滴蕴含总书记为民造福、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梁家河》全篇贯穿“初心”、“为民”、“奋斗”、“实干”四个关键词,对于新形势下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要体现到认真学习上。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常常看书,吃饭时看,上山放羊时也在看,这种爱学习、爱读书的知识品格不仅是习近平的人生写照,也是他的追求,是他服务梁家河群众的力量。我们要学习总书记的好学精神,沉下心来,消除浮躁心理,加强学习,读书修身,厚积薄发,聚沙城塔,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为服务群众,搞好工作守好学习的耐力和定力。另一方面,要体现到推动追赶超越上。习近平当选梁家河支部书记后,凭着实干苦干的精神,带领村民修大坝,挖水井,建立沼气池,种植蔬菜,干了梁家河乡亲们几十年想干却没有干的事,使梁家河成为远近闻名的好村子。习近平这种带头实干的作风,正是共产党人的鲜明特征,充分体现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精神风范。新时代,新征程,当前处处回响追赶超越的奋进足音,在落实“五新”、“三区四化”战略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将梁家河精神转化为推动日常工作的强大动力,不忘初心,砥砺前进,担当作为,创先争优。总书记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每一个中国人要坚持学习,严于修身,埋头苦干,攻坚克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早日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习近平说:“当领导要一碗水端平。”为民做事,就要公道。在梁家河为村民分配救济粮时,为了公平公正,习近平带领全体村民挨家挨户查看存粮情况,根据存粮多少进行分配。这样做不仅让群众接受、信服,还影响身边一批人做事多动脑经、不能有私心,不仅要把水端平,还要让碗里有水,从注重公平到提高效率。立足当下,当梁家河成为一种精神,少年习近平身上闪耀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实干担当、一心为民”的品质跨越时空,融入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里。
7.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 篇七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梁家河》用细腻的文笔、质朴的语言,全景展示了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和梁家河发生的巨大变化,是一部能够吸引人、打动人、启迪人、感召人的心灵教科书,是我们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读《梁家河》,我们要学习总书记坚如磐石的人生信仰,把牢思想之舵。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面对艰难困苦,他没有怨言,而是与群众一起开荒、种地、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打坝,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作为新时代的妇幼计生人,我们要从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深厚养分,寻找力量源泉,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攻坚克难中完善自身、成就人生。读《梁家河》,我们要学习总书记博读天下的尚学精神,锻造过硬本领。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经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看,放羊时看,白天抽空看,夜晚在窑洞里借着微弱的煤油灯看,“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
8.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 篇八
XXXX党支部:XXXX 最近一周,在院党委给党员下发《梁家河》图书后,我尽快利用空余时间认真读完了。这本图书用朴素的语言、纪实的方式,再现了我们党中央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记录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梁家河村发生的巨大变化。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切感受到,梁家河见证着总书记感情的培养、意志的磨练、信念的树立。书中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总书记当年带领群众谋求幸福生活的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读完之后我深受感动。七年的知青岁月,总书记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七年的知青岁月,变得是岁月交替、日月更迭,不变的是习总书记为民造福、追求真理、埋头苦干和攻坚克难的初心。“不忘初心”也正是总书记对全党同志的统一要求,是我们党员干部执政为民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细细感悟其中深意,自觉受益匪浅,下面我向组织汇报自己心得体会:
一、不忘初心,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更要从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获得思想定力和前行动力,吸取精神营养,吸取干事创事的责任心,争做合格的党员,做合格的干部。
总书记人生第一步所学是在梁家河。梁家河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梁家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起点、实践起点和情感起点,既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命题,也牵动着重大的发展课题。感悟总书记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更加深刻地认识总书记作为全党的核心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我们要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增强维护总书记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抓经济转型、又抓社会治理,既抓当前发展、又抓长远谋划,特别是要按照总书记“好干部”五个标准,着力锻造一支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真抓实干的的干部队伍,加快实现“三大目标”、落实“两个更大”要求。
二、牢记使命,勇于接受艰苦的磨砺
在自然环境、劳动环境、生活环境乃至政治环境风霜刀剑严相逼下,习近平毫不气馁,不怨天尤人,而是砥砺前行。在总书记习近平看来,艰难困苦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逆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意志和追求。农历二三月,他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没有一点儿书生架子。他 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带领村民排除万难干事创业。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劳动生活磨练了习近平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力挽狂澜,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无疑与他这种意志品格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气概密不可分。
《梁家河》这本书的封面上印有这样一句话:“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这是2015年2月13日总书记回到梁家河时对年轻人和孩子们所说的。梁家河的“大学问”是习总书记艰苦奋斗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习总书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人生缩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对我来说,梁家河更像是一所学校,在它朴实外衣包裹下的求真、苦干精神,是足以让我受用一生的养分。
三、勇于担当,争做新时代优秀党员。
9.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 篇九
一是坚定信念。习近平同志以对党的崇高信仰和“为人民做实事”的执着追求,带领梁家河人矢志不移、艰苦创业,挥洒了忠诚与实干的火热青春。发扬梁家河精神,就是要树立“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进一步增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推动工作。
二是一心为民。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村与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时刻不忘“什么叫群众”,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发扬梁家河精神,就是要永葆“立根于群众”的情怀,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群众视为亲人,与群众打成一片,真心为群众服务,扎扎实实为改善民生贡献力量。
三是艰苦奋斗。面对恶劣条件、重重困难,习近平同志带领梁家河村民治沟治水、抗击灾害、发展生产,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创业的动人之歌。发扬梁家河精神,就是要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以顽强的拼搏精神,做好人社工作。
四是实干担当。习近平同志从梁家河的实际出发,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造田、修建公路,以实干和担当精神,推动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发扬梁家河精神,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讲实话、用实劲、干实事,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创造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五是敢为人先。在习近平同志带领下,梁家河的干部群众,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全省第一个沼气村和第一家代销店,把群众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敢去想的事情办成了。发扬梁家河精神,就是要“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开拓创新、奋发有为。
六是廉洁奉公。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的一言一行留下了公道正派、克己奉公的佳话,赢得了群众发自内心的尊敬,也深深地影响了一届届梁家河村党支部班子。发扬梁家河精神,就是要恪守“三严三实”要求,坚持原则、廉洁奉公,“一碗水端平”,不搞任人唯亲,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守住底线,以公平公正取信于民。
10.《梁家河》学习心得 篇十
近期阅读了《梁家河》这本书,深深地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被里面的真情实感所打动。
梁家河是陕北延安下辖延川县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在习近平下乡当知青的年代甚至是当地最为贫困的。可这里也是习近平一直牵挂的地方,经常探望的地方。用当地村民的话说“近平和我们心贴着心”。为什么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却与这样一个小地方的群众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我觉着这正是我们要深刻认识的。
把时间倒拨回40年前,一个懵懂少年为躲避磨难,孤身来到人生地不熟,生存环境还比较恶劣的地方。当地群众以宽厚之心包容着他,养育着他,感染着他。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个少年立志扎根黄土高原,尽自己才能挖水井、办沼气、打坝地,带领着社员们一步一步用汗水开辟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在坎坷岁月中建立起来的这种感情不是亲情又是什么呢?正如本书第一章“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中写的那样,习近平同志回到梁家河,当地的村民像自己的亲人回来一样远远地迎接;青年时代的伙伴,习近平像亲人一样叫着他们的小名、关心着他们的身体健康、家庭生活——这,就是亲情。
早在大约80年前,毛泽东同志就说过“延安窑洞里有马列”。正如本书第二章标题一样:“窑洞里长满了故事”,这句话到今天有了新的内涵。延安人民、梁家河的乡亲用他们宽阔的胸怀和仁厚之心包容着、尽最大努力帮助者这个所谓的“黑帮子弟”,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温暖、关怀着他,助力他一步步入团、入党、当支书、上大学。习近平同志这个“北京来的娃娃”到陕北,住窑洞,通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专访)等一系列苦难磨砺,成长起来。带领乡亲们搞发展,搞创新,冒着风险搞副业,不断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梁家河取得了大发展,当年的少年也成长为可造之才。习近平和陕北农民,和梁家河乡亲建立起来不可割断的深厚感情。一个个故事,一件件事实都说明:只有扎根地方,深入群众,才能真正了解民众的疾苦;只有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办好事,做实事,正直、公平,才能得到人民群众衷心的爱戴和拥护。
老话说得好,“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习近平同志虽然因为上学的原因离开了梁家河,但是他的形象、他的作风、他的影响还在,激励着一个又一个梁家河人,开创自己的未来,为社会做着贡献。“随娃”石春阳接替习近平同志书记的工作后,牢记着“老”书记“雷厉风行”、“多动脑筋”和“一碗水端平”的嘱托,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修生产道路、退耕还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等工作中顺利化解矛盾,带领着村民走上富裕道路。“铁锁”武晖在习近平的影响下,立志上大学,最终当上教师。在禹居中学校长、永坪镇教委主任、永坪中学总务主任等岗位上,真抓实干,做出了不少成绩。在“能人”刘永耀看来,习近平这个20岁出头的娃娃书记“看得远、想得深、办法多,办事干脆利落”。在他的提议下,刘永耀办起了柴油机学习班,教学成果惠及全县。在习近平“人来到这世上,就要办好事”这句话影响下,他制作幻灯片、新教具,申报节油器专利,退休后还引进南方荷花品种想着为乡亲们做好事。“黑子”王宪平虽然很早就调离梁家河,到关庄公社工作,但一直受习近平同志影响,心里装着乡亲。看望穷困家庭、修路、调解纠纷……为百姓为社会付出不遗余力……。
如今的梁家河,在一代又一代干部群众群策群力之下,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继续向前发展——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居住得到改善,医疗有了保障,城镇化建设取得成效,家家户户生活水平得到了切实的提高,大家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梁家河实际上是延安地区的一个缩影。
【学习梁家河有感】推荐阅读: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08-31
读书心得:《梁家河》读后感10-29
梁家河筑梦演讲稿08-15
李家河煤炭园区建设方案11-15
梁家潭学校2011年秋季开学工作汇报08-19
学习《党史学习教育》有感12-14
快乐学习魔法通学习有感作文08-25
浙大学习有感10-16
假期学习有感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