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共10篇)(共10篇)
1.浅议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篇一
二、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在阅读中会遇到新的词语、异国风景以及不同的风俗习惯等, 对此, 教师可介绍与阅读内容有关的社会、历史、人文、自然背景, 特别是与我国不同的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的资料, 以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至于对文章的理解, 教师可进行阅读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问题设计要多元化, 内在逻辑关系紧密相连, 贴近日常生活, 充分发挥提问的统领性、启发性、拓展性等功能, 使提问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 有利于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 以便深刻理解课文。例如, 利用一课时让学生通读全文, 指导他们哪些要略读, 怎样猜测词义, 怎样找出主题句、过渡句等等。在平时讲课时不断教给学生一些阅读常识, 配合所教课文选印一些阅读材料, 让学生练习阅读, 同时也模拟高考理解的题型出一些选择题或是非判断题, 供学生阅读文章后讨论解答。在此基础上, 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 可以一对一交流, 也可以在组里讨论交流, 对那些有创意的见解, 可以在全班交流。
三、指导阅读方法
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巧, 对提高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学生阅读时常采用的方式是唇读、指读, 遇到生词就查辞典, 这就不可避免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影响阅读速度, 而且容易使学生只停留在某个词或句子上, 使他们获得的信息分散而不统一。因此, 应该引导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 抓住句子中的核心部分, 从一个句子快速地扫视到另一个句子, 进行连贯性理解的训练, 以提高学生猜测词义的能力。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 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略读和详读) 。如消遣类的小故事, 新闻类的读物, 这些读物语言结构比较简单, 只需了解内容的大致含义, 就采用略读.如需要了解故事情节、资料、信息等, 或对材料作必要的、详尽的阐述, 就采用详读。
在英文阅读过程中, 只要采用详略得当的方法, 学生阅读习惯便会在循序渐进中养成。至于学生唇读、指读等不良习惯, 教师在阅读指导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纠正, 从而摒弃坏习惯, 养成默读的好习惯。
泛读、精读后, 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以便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 培养学生语感。朗读时可以进行学生领读, 可以齐读, 也可以分组、分角色的朗读, 以便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 根据本课内容, 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线索, 进行课文的复述, 使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
阅读训练中教师在适当扩大听与读的输入量的同时, 促使学生言语技能和用英语获取、处理信息能力的发展, 逐步获得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进行交际的能力, 真正做到把语言融入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交际任务之中, 达到熟练运用英语的最终目的。
阅读是英语知识综合运用的体现, 阅读教学是为完成这一从“知识向能力过渡”进行转化的实践, 英语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复杂的过程, 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坚持通过教师课内有成效的阅读教学, 学生课外大量的阅读实践, 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而完成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目标和要求。
2.浅议英语阅读教学 篇二
关键词 英语阅读 教学 方法
众所周知,在21世纪,英语、电脑和驾照是学生们走向社会的敲门砖,可见英语是多么的重要。但是就高职学生而言,大部分高职学生不知道怎样才能学好英语,有些学生干脆就放弃,这实在是下策。高职学生无论是找工作还是继续深造读本科,英语还是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都知道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学习的基础,词汇的学习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帮助阅读。通过笔者自身多年的英语学习以及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笔者觉得要学好英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先抓好阅读。目前,国内外所出现的任何一种形式的英语测试都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成绩的好坏,可直接影响到整个卷面的分数。因此,就需要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有计划地、有目标地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把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作为我们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也就是说,我们阅读教学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能获得这种阅读能力。
那么,怎样教授学生阅读呢?
语言学习过程中,要想学好英语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漫长的艰苦的过程。作为英语教学主体的学生应从应试教学模式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而作为教师,不能强迫学生学习,而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除了上课要求学生努力学习外,还要经常鼓励他们课后学习,从阅读抓起。在学生课后时间和寒暑假里,不要强迫学生背单词、做练习,而是给他们提供一些文章、简易读物,可供他们业余时间里浏览,并通过读书笔记、课堂交流心得分享阅读感受和心情。一学期以后,绝大部分学生反映不但提高了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扩大了词汇量,而且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在阅读中受益匪浅。
那么,在阅读时,学生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以下几条建议可供学生参考。
第一,开始阅读时,要求学生力求做到逐词逐句弄懂,不要害怕查词典。就拿我们来说,学习英语已经很多年了,掌握的词汇量也不少了,但还是英语词典不离手,不认识的单词、没把握的词笔者还是经常查词典。笔者要求学生人手一本词典,不仅不认识的词要查,即使认识的词如果词义没把握的、或者发音拿不准的也要查词典。可这样要查的词太多了,怎么办?笔者要求学生选择比较浅显的读物入手。况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注意培养学生查词典的兴趣,让学生觉得查词典是一种乐趣。这样边读边查,学生读起来还是很快的,但这样对内容的掌握又是不够的,因此,看完一段有生词的文章后,要再读一遍,理顺内容,学生在无形中也就复习了语法和词汇。
第二,在上述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在选择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时,内容一定要适合自己的认知水平。选择过于浅显的读物,对自己的提高不大,但难度过大或一句话中超过2个~3个生僻词的材料也不宜选。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阅读水平,选择稍有难度的作品来读,应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使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拓展,这样才会阅读越感到有兴趣,阅读越有信心和自信。
第三,在学生选择适宜自己的知识水平的阅读材料的同时,笔者要求他们在对所读材料体裁的选择上力求多样化。如建议、指定或复印一些经典名著的范文,例如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各类中、短篇小说的片段:马克·吐温的长篇或短篇小说的片段,让学生体会他的幽默、犀利的文采;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爱的牺牲》(A Service of Love)、《警察与赞美诗》(The Cop and the Anthem)、《带家具出租的房间》(The Furnished Room)、《麦琪的礼物》(The Gift of the Magi)、《最后一片藤叶》(The Last Leaf)等都可列入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中。还有寓言如《伊索寓言》或民俗故事、笑话、幽默小品文、科普文章、诗歌和戏剧,如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的《哈姆雷特》中的经典片段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或毁灭, 这是个必答之问题),以及人物传记,如马可·波罗的生平,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传奇经历、就任总统时的演讲等,以求从中汲取各类文化素养,丰富他们的社会人文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鼓励他们阅读体裁的博与杂,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和课上精读相结合使他们逐步打下一个较扎实的词汇、语法功底和较丰厚的英语语言基础。
第四,阅读时,笔者要求学生多查查相关的背景资料,这对弄懂所学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背景知识的学习会加深学生对材料的领悟。背景知识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在当时的文学地位、代表作,材料中的历史事件。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补充2008年11月6日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演讲稿全文时,里面就出现了许多背景事件:the dustbowl and depression,指美国二、三十年代出现的沙尘暴和经济危机;the buses in Montgomery, the hoses in Birmingham,a bridge in Selmata 这些是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运动:蒙哥马利抵制公共汽车公司的运动、伯明翰的黑人暴动以及塞尔玛的血腥周末。如果不知道背景知识,根据单词的意思很有可能理解为蒙哥马利通了公共汽车、伯明翰通了水管、塞尔玛建起了大桥。这就南辕北辙、大相径庭了。可见材料里的背景知识是多么的重要。
第五,阅读时,要求学生主要搞清内容。那么,单词怎么办?对于生词,主要靠文章的自然重复来记忆。学生阅读得多,单词就记得多。当然,有些单词要查几遍才能记住,但这又何妨?这并不是说就不需要记单词了。课堂上笔者也要求学生记单词,有时也免不了死记硬背,笔者也总结出了很多记忆生词的方法,另有文章来记录。时间长了,学生阅读中认识的单词和在课堂上老师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讲授记忆的单词累计起来就多了,集腋成裘。
第六,阅读时,笔者要求学生不但不笔译,而且脑子也不翻译,即使是初学外语的学生也不能让他们通过翻译来理解。中学时代的英语教师都是用英语授课,笔者也不例外。这样,学生可以适应英语语言,养成不通过翻译来理解的习惯。当然,翻译是很有用的能力,但是学生必须通过翻译成汉语才能理解,却是有害的习惯。这种习惯不但妨碍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且妨碍听、说、写能力的发展。
第七,在阅读时,笔者还教给学生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在文中作批注。在阅读过程中,批注同阅读同等重要。在书上做记号,写批注,并非是糟蹋书籍的行为,而恰恰是对书籍的爱护。笔者们买书是为了阅读,而阅读是为了消化,要做到完全消化,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上面写批注。做了批注,才能说明阅读是经过思考的。这样书籍的真正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学生可以不断复习、加深印象。并且,有了批注,无论时隔多久,当学生重新看到他读过的东西时,他找出的要点,他找出的疑问,以及他与作者观点的异同点全在那里。这样,他才做到对文章的真正理解并获得了阅读的最佳效果。
3.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导) 篇三
第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新课标在阅读要求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啊,有乐趣才会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 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上产生极大的愉快和积极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定期举办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读写知识竞赛、手抄报展评、读书笔记摘抄评比等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积极性。
第二,要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进行阅读训练,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的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要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悟情传情,培养语感。读的指导,应避免理性化、抽象化,应该引导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情景当中,在读中体味、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读的指导,还要避免割断情感的联系,要从整体入手,指导学生在把握全文情感基调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第三,要想方设法优化阅读环境
为了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读书意识和兴趣,教室内除了张贴有关阅读的名言警句外,还应设立班级图书角,集资购买阅读图书和号召学生踊跃捐献图书,培养班级浓厚的读书氛围。
第四,帮助学生选择课外书籍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阅读能力、兴趣爱好,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思想健康、语言生动、活泼规范的图书。同时,要注意配合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图书。如学习《再见了,亲人》之后,可以向学生推荐《谁是最可爱的人》;学习《景阳冈》后,可以向学生推荐《水浒传》;学习《鯨》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自然知识有关的科学普及读物等。另外,在阅读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监督并要求学生切实远离那些低级趣味、庸俗不堪的黄色书刊。
第五,要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
《课标》要求: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际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结合读物特点,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如可以根据文章特点教给学生运用泛读法、浏览法,加快阅读速度,加大阅读信息量;可以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时做好阅读笔记、摘抄、批注等。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环境,要从实践中去摸索,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及个性特点实际操作,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浅议阅读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篇四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新型的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如雨后春笋般纷至沓来,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具体运用时却陷入了误区。
误区之一:乱设情境,适得其反。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在于激发学生兴趣。”许多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精心组织教学,不断创设多种情境。殊不知,情境教学如能恰当运用,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适得其反。
1.设有情境,但无助教学。
有的教师误认为在课堂中设置越多的情境,就越能够使课上得有声有色。笔者曾看见过这样一笔公开课:在一段很悲伤的音乐声中,教师让学生扮演弥留之际的诗人陆游,躺在桌子上用颤抖的声音吟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然后一大群学生蜂拥而上,趴在“陆游”身上哭喊道:“我们一定要统一祖国,为您报仇!”这样的情境设置,看起来似乎很热闹,很有感情,其实却不伦不类,感情是假的,装出来的。它把形式和内容机械地割裂开来,非但未能“披文入境”,反而白白浪费了师生的时间和精力。
2.有助教学,但太过冗繁。
《草原》是一篇优美的讲读课文,一位教师在导入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先播放一段《草原之歌》的音乐,然后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想象草原的景象。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孩子们跃跃欲试,纷纷发言:“我看到了蓝天上飘着白云。”“我还看到了白白的羊群。”“还有放牧的.姑娘。”“以前我看过电视,草原上有大雕。”……孩子们思维活跃起来,想法越来越多。为了准确理解课文,教师又安排了一段反映课文内容的草原风光的录像。学生们在这种情境的引导下,仿佛真的置身于那如诗如画的草原中,此时教师才真正开始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令人遗憾的是,此时一节课已近尾声。如果该教师在情境导入时,能避繁从简,省去那些不必要的环节,就能够更好更快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误区之二:滥用提问,信口开河。
1.教师设问,含金量低。
有的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而学生只要在课文中直接找到只言片语就能回答,一点也不需要动脑筋。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教师问:“故人西辞什么地方?”又问:“烟花几月下扬州?”这种问题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不仅没有思考的价值,而且还破坏了诗的艺术性、整体性。在一堂好课中,教师的每一个提问都应该是有目的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而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就是通过一个个有价值、有深度的设问诱导学生学习,打开学生思维空间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学生质疑,漫无边际。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质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其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特点、思维能力、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课文的中心,而提出一些与课文内容无关的问题。例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说说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有的学生说:“世界上还有个卖火柴的小男孩,他叫小珊迪,命运也很悲惨,这小男孩与小女孩有没有关系?”还有一位同学说:“小女孩生活痛苦,却带着微笑离开了人间,这幸福是真的还是假的?”显然,这些问题已经偏离了课文内容,教师若不能很好地加以调控和引导,就会使课堂教学陷入“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局面,无法正常完成教学任务。
误区之三:滥用多媒体得巧成拙。
1.过分花哨,易分散学生注意力。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身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不考虑内容,盲目地加以使用,效果反而不好。如某老师上《翠鸟》一课时,使用了大量的教学媒体,又是录音,又是幻灯。幻灯片数十张,除了几幅不动的翠鸟图外,都是文字思考题。再加上大小黑板十几块,又是放,又是挂,又是贴,教师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如同看戏一般。表面上热闹非凡,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被太多无关的花哨信息所干扰,感官刺激太多反而抑制了深层思维活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到重点处,尤其是知识的迁移、运用等教学目标往往难以达到。
2.机械呈现,却淡化了读的作用。
电脑能把无声的文字再现为有声有色、具体逼真的情景或画面,但这种“再现”与阅读主体通过联想、想象所获得的形象感受“不可同日而语”。
比如:教巴金的《海上日出》一文,教师竭尽全力,从网上寻来了许多有关海上日出的图片。在教学过程中,仅让学生通过欣赏这些图片来理解课文内容,显然是成效不高的。电脑中显示的景象无论如何都解读不出作者饱含激情的生动描写,就像看电影不能替代读小说一样,电脑提供的“阅读快餐”替代不了夜读华章给人的精神滋养。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在阅读教学中,“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海上日出》一类课文,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去读书,去体验美,感受美。
5.浅议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篇五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形成阅读能力的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对于阅读教学的本质与阅读能力形成的规律的认识日益清晰,一种以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的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为内涵的主体性阅读教学渐渐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流。本文以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为主题,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生;主体性阅读;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课程理念被广大的教师所接受。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学生主体意识得到加强,创新意识有所体现。[1]语文教师摈弃了陈旧的、僵硬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新颖的、生动的、开放的教学方式。那么,一堂成功的语文阅读课应该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应该是心灵和情感的撞击,智慧和才情的展示,是个性魅力的彰显,生命活力的飞扬。他们为老舍笔下的草原风光所沉迷,为贝多芬的月光曲所陶醉;他们同情托尔斯泰笔下的穷人,憎恨杀害革命志士李大钊的反动派;他们赞美戈壁滩挺拔的白杨,喜爱宁静又活泼的鸟的天堂;他们回味朱自清对于匆匆岁月的感慨,吟咏毛泽东赋予梅花的品格。那么,取得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又是什么呢?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形成阅读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正确处理两个教学变量之间的关系,即教师指导和学生阅读实践之间的关系,是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阅读教学改革一直试图在教师指导和学生自学为两端的横向座标上,寻求最佳的结合点,这就是成功阅读教学的关键。随着课程改革的迈进,一种以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的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为内涵的主体性阅读教学渐渐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流。[2]这就是主体性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3]主体性阅读教学乃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学习准备实施有效的激励与指导,使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阅读实践,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全面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过程。由此可见,主体性阅读教学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阅读教学过程。那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阅读呢?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4]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多阅读多积累。但在当前直观立体的影象画面的冲击下,学生对平面的文字阅读失去了兴趣,或说兴趣索然。让学生多读书、爱读书进而会读书的关键,就在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心理学表明:学生阅读的动机具有内部性,就是要求主体性阅读的动机必须是由阅读活动本身引起的,学生的阅读是自觉自愿的。[5]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有人喜欢“读图”,而小学生更是如此,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是形象性的。教师应抓住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如即兴表演,画简笔画,使用多媒体等。因为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胸中的某种情境的。反过来,一旦学生看到作者所描绘的那个情境,自然领悟用以表达这一情境的语言文字。小学语文课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写景为主的课文,抒情性很强。在教学中挖掘其固有的愉快因素,发挥其本身独具的魅力,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理互换,产生想象和联想,使之如身临其境,从而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草原》第一段时,先播放德德玛用浑厚的女中音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渲染课堂气氛;接着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课文的配乐朗诵,他们想象着自己置身于草原之中,天空瓦蓝瓦蓝,空气十分宜人,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草原展现在眼前。我让同学们谈此时的感受,有学生感慨地说:“啊!草原,你真是太美了!”有学生深情地说:“啊!我眼前碧绿的千里草原,仿佛与天相接,浑然一体,翠绿的颜色如同流入了天际。你真让人新奇,使人惊讶!”还有一个学生说:“我真愿变成草原上的马、牛、羊,永远陪伴着你啊!美丽可爱的草原!”课堂上的气氛空前活跃,同学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效果也达到了最佳状态。
(二)、设置问题,诱发兴趣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亦不复也。”[6]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诱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之前,我简单地介绍三国时候的历史背景,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把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同学们听,引起同学们的浓浓的兴趣。然后,帮助同学们点出周瑜被诸葛亮“气死”的结症所在,即周瑜嫉妒心太强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才会有“草船借箭”的故事。至此,我巧妙设疑:“周瑜身为吴国三军统帅,战功显赫,为什么会嫉妒诸葛亮的才干呢?”学生的探究心理被激起了,他们查资料,读原著,忙的不亦乐乎。在交流时,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周瑜十六岁就当了吴国的都督,威震江南,而当时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很有才干,周瑜怕他的名气超过自己,所以嫉妒他,甚至要害他;有的说,因为周瑜比诸葛亮大了六岁,而诸葛亮却比他聪明老练,周瑜很不服气,所以才嫉妒他啊;还有的说,周瑜年少多才,英姿勃发,赤壁之战使他名声大振,而当时的诸葛亮还只是无立足之地的刘备手下的无名小卒,根本无法跟周瑜相比,周瑜才不会嫉妒诸葛亮呢!那只不过是小说作者偏爱诸葛亮„„学生说的有板有眼,甚至展开激烈的争论,课堂气氛活跃。就是这样一个问题,不但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还促使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认真思考,来满足自己被激发了的求知欲。这个环节过后,我让学生独立地学习《草船借箭》,学生不但能深入的理解课文,还能明白其中蕴涵的道理。
(三)、抓住重点,引发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文章的重点或者文眼,引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并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充当管理者、咨询者等角色,[7]使学生肯学、乐学,效果良好。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我首先让学生想象一下位极人臣的总理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然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高见”。接着我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然后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分析周总理的工作是怎样的劳苦,生活是怎样的简朴。到此,周总理是生活作风,工作作风,一下子感染了学生们!最后,我出示了周总理一天日常的作息时间表,学生看完,连连感叹,敬爱之情油然而生。为了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我让学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两句:“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见过这样的总理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和无私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读者,大家都为有这样的总理感到自豪!这一节课,就是从抓重点句入手,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顺利地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任务。又如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我一改往日逐段逐句的分析方法,而是紧紧抓住“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一“文眼”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首先让学生说说对这个反问句的理解。接着让学生分组学习讨论:作者和珍珠鸟之间是怎样逐步产生信赖的,找出文中最能说明问题的句段,并谈谈自己读后的体会。最后,让学生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说一说:为什么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样的设计,避免了琐碎的分析,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学生学习的兴致很高,效果非常好。学生在自我感悟,耐心品味的基础上,水到渠成,从内心深处真正体会到了“信赖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道理。由此可见,抓住了文章的重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在读中悟情,读中悟理。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主体性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主体性阅读是一种自我调节的阅读学习:在阅读前,学生应明白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能根据情况分解成各个子问题;在阅读中,学生要不断地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并采取各种增进理解和帮助思考的策略;在交流中,学生要不断地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看它们是否符合阅读材料的本意。一般地说,学生对阅读的自我把握和调控,需要学生个体单独完成,必要时也需要同学间的合作,同时,也不排斥教师对阅读过程的引导和调节。教师除了要设计总的阅读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应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分析、思考问题的思路,启发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反思、评价。[8]特别是小学阶段,正是习惯形成的阶段,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目的阅读的习惯
浩瀚的图书,穷尽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也读不完。阅读没有目的,就会在书海中晕头转向。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就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必要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越持久。为此得培养一个好习惯,那就是经常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我为什么要在现在读这本,而不在其他时候?这样自问,无论得到什么样的回答,它总能帮助我们明确读书的目的。”所以,明确目的实在是阅读的第一要事。目的明确了,不仅给阅读增强了动力,也给计划的制定,读物的选择,方法的选定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根据,找到了出发点。[9]所以要教育小学生,带着目的找书,带着目的读书。在打开读物之前,都要首先问一问:我为什么要读它?我为什么现在要读它?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大大提高阅读的效率。
(二)读思结合的习惯
有的小学生,读书时就好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是不对的,因为阅读必须做到口到、心到。读思结合是由阅读的本质所决定的。阅读的核心是思维,没有思维也就等于取消了阅读。只有将读思结合这条根本原则真正变成了读者的自动化行为时,也就是形成了习惯,才算真正 把握了阅读的真谛。[10]阅读学家波瓦尔宁把思维和想象的懒惰视为“阅读的最凶恶的敌人”,并号召与之作“毫不松懈的斗争”,是很有道理的。要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平时就要教育学生:阅读之时不要走马观花,而要边读边思,多方质疑;读完之后不要草草收兵,而要掩卷而思,看看究竟有何心得体会。这样坚持下去,读思结合习惯定能养成。
(三)合作交流的习惯
新课标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能取长补短,分享学习的成果,获得学习的乐趣,并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应该在学生之间展开,交流却也可以在师生间展开。“听君一席话,胜读三年书”。当读者囿于一孔之见,钻入牛角尖时,如果有师长或学友的开导,使其茅塞顿开,这种境界确实胜过在昏昏迷途中的三年苦读。即使你的阅读是有成绩的,但“术业有专攻”,各有所长,师友之间互相交流,各献其长,就可产生群体互补效应。英国科学家刘易斯·卡罗尔在《科学漫步》一书中讲到:“如果可能,找个和你一起读书的好友,和他一起讨论书中疑难之处。讨论常是潜移默化的解决难题的最佳方案。”合作是可以通过习惯养成的。越善于合作的人,越喜欢寻找机会与人合作。[11]一旦这种合作交流的阅读习惯养成,你就随时可以找到可质疑问难的老师和共同切磋的学友了。
(四)使用工具的习惯
首先,教育学生认识工具书与教辅材料的区别,工具书不是教辅材料。教师要教育学生使用工具书,而少用教辅材料。其次,要认识工具书的作用,工具书是读者不说话的老师,是随时可以咨询的顾问,是解疑释难的好帮手。现在,除了种类繁多的工具书之外,还有网络可提供查询。最后,要教会小学生使用工具书的方法,然后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众人皆知的古训。但在阅读中却常常有很多学生做不到,并从而成为影响阅读效率的一大因素。所以一定要养成这样的习惯:阅读前,一定要把常备工具书置于身边;阅读中,遇有疑难,就要翻查。总之要切实养成勤用工具书的好习惯,而只有养成了经常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时,它的作用才能得以真正发挥。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是一种较复杂的智力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能够运用合理的方法,随着阅读去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则对于他们的智力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意思是教师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学习。也就是要教学生摸到“学习”的门径,从而达到“自能读书”的境界。[12]
小学生的阅读,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吸取知识、体味情感、欣赏语言等等,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13]
(一)浏览法。学生如何在相关的图书中找到所要的信息?浏览法可以帮助学生做到。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教师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还要指导学生去图书馆阅览有关的图书,或上网浏览,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摘录下来。这样,不但丰富了语言积累,而且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小学课文,有的节选自古典名著,如《景阳冈》选自《水浒传》,《狱中联欢》选自《红岩》,可以让学生浏览名著,了解故事的梗概,扩大知识面,更好地理解课文。有些课文很长,如《小抄写员》《牛郎织女》,可以用浏览法进行学习,再组织讨论,理解课文。总之,与课文相关的信息,可以利用浏览的方法,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篇幅大的文章,次要的文章,也可以用浏览的方法,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二)精读法。精读法与浏览法是相对的,它要求对课文或重点片断或美词佳句仔细揣摩,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吸取文章的精华。小学里的很多课文,篇幅短小,语句优美,含蕴深刻,需要精读深思,细细品味。通过对文章或片断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的熟读精思,就能培养学生品析文本、探究文本的能力,使作者的心、编者的心和读者的心“三心”合一。如教学《穷人》时,有两个片断要让学生细读和品味:其一是桑娜抱回西蒙两个孩子后的心理活动,体会桑娜为了帮助别人、宁肯自己挨揍的的善良品质;其二是文章后面对渔夫神态、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渔夫与妻子桑娜一样善良。又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一文时,可以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通过朗读,学生能体会语言的优美,文思的巧妙,感情的细腻,由此感受作者的彷徨、无奈又惋惜的心理。这种诗一样的情怀,用讲解和分析是感受不到的,通过朗读却可以感受得到。同时《匆匆》文句优美,句式整齐,富有韵味,可以让学生默写、仿写,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由此,对那些词句优美、文质兼优的课文或段落,应熟读成诵,以便在自己的写作中也恰如其分运用。
(三)悟读法。学生的阅读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或文章的表面感受上,并不能做到“真知”读。如《穷人》一文,这篇课文通篇除了题目外,再找不到一个“穷”字,然而字里行间处处反映穷人的贫穷和困苦;全文也没有一个“美”字,而文章通篇赞美了穷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文章没有直接描述当时黑暗的社会制度,而通篇却无情地揭露了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对穷人的残酷剥削。学生要理解体会出这些思想内容,只凭故事内容是不会捕捉到的,而是要透过语言文字,进行深入思考,从中悟出作者真正的目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很快得到提高。总之,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方法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阅读方法的掌握与否,是检验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14]因此,语文教学决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应“授人以渔”,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就是以学生自己读书、独立思考为本,这也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阅读的真正内涵。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主体性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是形成主体性阅读的途径。实践证明,主体性阅读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引文注释: [1]陈先云 《体现素质教育
构建阅读教学新模式》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 [2]陈先云 《体现素质教育
构建阅读教学新模式》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 [3]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5]邵瑞珍
《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
[6]孔子
《论语》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7]牛震乾
《角色及教师角色》
中国人事出版,2002年
[8]吴立岗 《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努力改革阅读教学模式》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9]吴立岗 《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努力改革阅读教学模式》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10]吕世虎
《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 [11]肖鸿民
《讨论式教学的优点》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
[12]吴立岗 《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努力改革阅读教学模式》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13]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4]吴立岗 《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努力改革阅读教学模式》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参考书目:
教育部制订 《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崔峦、陈先云主编 《小学阅读教学改革与创新》 中国环境科学民出版社,2000年 中国新闻出版总署 《小学语文教师》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瑾瑜、柳德玉、牛震乾编
6.浅议英语阅读教学材料的选择 篇六
在如何选择阅读材料上, 有不少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Nuttal (1996) 指出阅读材料选择三条准则:可读性 (readability) 、合适性 (suitability) 和可利用性 (exploitability) 。即:阅读材料要难易相当, 符合学生的兴趣以及适合运用于教学。现结合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对阅读材料选择的原则和技巧提出自己的看法。
1 学以致用
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的以内容为基础的语言教学 (CBI) 强调语言学习的目的性。因此在选择材料时, 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专业和日常运用要求。专业的选择体现学生的兴趣并与其未来的职业挂钩。与专业相关的文章内容和词汇往往能引起学生注意。体现日常运用的材料, 如工作简历、租赁合同、留学申请、演讲稿等不仅能作为阅读材料运用, 也能提高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2 难易相宜
难易程度是材料选择中最关键也是最难把握的问题。成功的理解取决于已有知识与文章要求的知识面是否相符, 也取决于阅读技能与理解文章所要求的技能是否相符。 (Irwin, 1986) 学生总是需要一定的成就感来推动其学习积极性。因此, 阅读材料的选择既应有一定的挑战性, 又不应超过学生水平太多, 挫伤积极性。
国外一些学者设计了不少模型 (readability formulas) 用来测量文章的难易程度。比较著名的如SMOG Index (G.H.Mc.Laughlin, 1969) , the Fry readability estimate (Fry, 1977) , the Raygor Readability Estimate (Raygor, 1977) 。但由于此类模型只选取某一方面的评判标准 (如单词音节数, 句子长度) 对文章进行微处理 (micro processing) , 忽略了其他影响阅读的重要因素, 只能做出粗略评估, 所以在具体的英语教学课堂上实用性并不强。Mark W.Conley (1992) 指出, 一些被可读性模型归类为简单的句子, 事实上会对一般读者造成很大的困难, 如:There was a run on the bank. (人们纷纷向银行挤兑存款) 由此可见, 对于合适材料的筛选, 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 权衡多方面因素来进行定夺。
2.1 文章相关因素。
包括词汇水平、句子复杂程度、语法结构和文章长度四个方面。教师应充分了解课本词汇表要求和学生实际词汇掌握情况, 以作为选材的依据。作为泛读的阅读材料, 生词一般应控制在1%~3%之间。应当注意的是, 计算生词时候还应将有特殊含义的复合词组 (compound phrase) 和惯用语 (idiomatic expressions) 包括在内。句子的复杂程度与语法关系十分密切, 不仅要注意从句子长度, 也要考虑、从句、分词等语法结构的运用对句子的影响。
2.2 读者相关因素。
成功的理解不仅仅依靠对词句用法和结构的掌握, 还取决于读者知识面是否达到能理解词句承载的意思的广度。即阅读不仅仅是一个至下而上 (bottom-up) 的过程更是一个至下而上 (top-down) 的过程。先验图式理论 (Schema theory, Bartlett, 1932) 指出了已有知识对阅读理解产生的巨大影响。教师必须了解, 一篇让男生看的津津有味的军事报道很可能让大部分女生找不到一点头绪。
2.3 总体评价
E.A.Betts (1957) 在Foundation of Reading Instruction中界定了学习材料的四个难易层次:
基础层 (the basal reading level) :读者能独立理解90%的内容, 用于提高阅读信心和速度。
教学层 (the instructional level) :能理解75%的内容, 用于教学、培养阅读技巧。
受挫层 (the frustration level) :有50%以上内容不能理解, 容易使读者丧失信心和阅读兴趣。
能力层 (the capacity level) :指语言学习者能听懂大声朗读出来的文章的难易程度。
教师应选择基础层次或教学层次的材料, 而避免受挫层次的材料。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 可读性 (readability) 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如某些好学的学生并不介意阅读生词量在5%或以上的文章;而文章的选择也会因为教学目的的不同而不同, 如作为课文背景知识的材料与作为课文内容延伸的材料在难度上可以有所区别。
3 原汁原味
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 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发挥作用的, 因此语言学习材料应该体现真实性 (authenticity) , 即:语言在真实生活中使用的习惯和方式。任何对原材料进行的修改 (删节、简化、改写等) 都会对原文意思和语言结构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从而破坏其真实性。如:把一些难词换成简单却在特定语境中不太常用的同义词, 或用考纲中要求的词来替换符合习惯的简单表达。虽然不少语言学家建议使用英文原作作为教材,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一方面学生有广泛阅读的需要, 另一方面其语言水平又各不相同, 选择单一原材料进行阅读训练往往是不现实的, 对于外语初学者更是如此。因此, 教师更应该重视阅读材料的真实使用。如:有些教师喜欢将阅读理解题用做学生课外阅读材料, 这是不可取的。阅读理解是为语言测试方便设计的习题, 不仅缺乏语言环境, 无法体现语言在自然环境中的使用, 又禁锢了学生的阅读选择。同样, 一些教师经常用选择题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阅读完成情况。但这种测试手段与我们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 因为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不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所以简单的提问或深入的讨论是检测阅读效果的更为可取的方式。
4 触类旁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具有一定目的性外, 还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能力和兴趣。如法律系学生往往乐意阅读一些社会经济方面的文章, 来扩充专业知识, 培养社会科学研究能力;新闻评论不仅对新闻专业学生有帮助, 同时也能引起其他专业学生的兴趣, 从不同角度辅助其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因此, 教师应该把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以前, 教师在阅读题材选择上常常表现得过于保守。但只要学生愿意读的材料 (小说、诗歌、新闻、网文) 都应考虑采纳。学生的兴趣体现在日常活动中。女生可能会认为换种语言看些言情小说值得尝试, 而一部恐怖悬疑电影可能会引发一些男生阅读相关背景材料的念头。报纸上的明星新闻更会激发一部分学生仔细“钻研”。对于教师来说学生对文章产生的兴趣比文章本身更重要。一开始不必担心文章的主题和形式, 随着阅读过程的深入, 可以逐渐引导学生接受更加有益的读物。多样性的材料能拓展思路, 为今后的阅读和学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在阅读材料的选择问题上, 我们应该澄清两个误区。首先, 按人们的传统思维, 教师与学生一样, 是教材的消费者, 只能被动地接受教材的内容, 这样就割裂了教材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事实上, 很多教材开发人员同时也是经验丰富的教师, 因此教师不应该被禁锢在教材的框架中, 而应该根据不同教学环境对教材进行有益的补充和完善, 甚至形成自己的一套特色课程。
不少教师主张“让学生吃透一套教材, 也能受益非浅”, 认为增加课外阅读材料, 只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但需指出的是, 虽然教材有科学严谨的特点, 却无法避免其狭隘的一面, 即无法顺应不同教学环境尤其是不同的教学对象的需求, 同时由于受以往各种学习经验的影响, 大多数学生对正规教材或多或少有些抵触心理, 教师按照教材进行课堂安排就被认为是“照本宣科”。因此, 我们不能将学生单纯地看成知识的接受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有选择的自由。因此, 按学生真实需要补充一些其感兴趣的内容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阅读材料的开发和筛选是一项复杂烦琐的工作。对教师而言, 除了自身的阅读量、知识面要不断扩大外, 更需要大量精力和物力的投入。教学过程也是不断学习积累的过程。作为教师, 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应注重积累, 收集合适的材料, 关注社会科技和国内外事态发展, 多与学生沟通, 这样才能在日常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互相交流的重要手段, 也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技能。而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 阅读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结合阅读教学理论, 分析了阅读材料选择的原则和要求, 旨在鼓励教师开发适合学生情况的阅读材料, 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关键词:英语阅读材料,可读性,合适性,真实性
参考文献
[1]McDonough J.&C.Shaw.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ELT[M]:A Teacher's Guide.Ox-ford:Blackwell, 1993
[2]H.H.Stern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Oxford[M]:Oxford Univer-sity, 1983
[3]Mark W.Conley.Content Reading Instruction[M]:A Communication Approach.Michigan:McGraw-Hill, 1992
[4]C.Nuttall.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M].Oxford:Heinemann, 1982
[5]J.W.Irwin.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Process.Englewood Cliff[M]:Prentice-Hall, 1986
[6]N.J.Anderson.Exploring Second Language Reading-Issues and Strategies[M]
[7]Silberstein.S.Techniques and Resources in Teaching Read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M], 1994.
[8]Thomas.G.D.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From Theory to Practice[M].Allyn and Bacon, 1986.
7.浅议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篇七
一、传统阅读教学的误区
传统的英语教学也可以说是习惯性教学。它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形成某些思维结论且它以看不见的内隐形态支配课堂教学行为。而这种思维一旦养成,就会主宰老师的教学行为。这样的话,课堂就会失去生机,教学就走向公式化和程序化。传统阅读教学的误区主要有以下方面:(1)词汇学习成为学生阅读文章的重头戏,阅读的导入环节直接变成词汇学习活动。(2)强调skimming的阅读策略来寻找文章的主旨,而忽略了scanning的阅读策略去理解文章的细节。(3)忽略教学的朗读环节。(4)曲解新课标下关于情感态度目标的真正意义。
二、阅读导入要多样化
词汇学习活动只能是阅读教学导入环节的一种方式,长期使用词汇导入会让学生养成“不把生词挑出来就不知道该怎么开始阅读”的思维定势。而在以后的阅读中学生不可能遇到“零生词”的文本材料,所以学生需要不同的词汇处理策略来帮助他们完成阅读。
导入方式除了词汇以外,还应该包括:激活背景、语法呈现、情景设置、悬念制造和任务示范等等。而这些形式各异的导入活动,不仅仅为学生扫清词汇障碍,而且更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和关注,甚至产生对学习的期待。此外,有效的导入活动应建立在学生充分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课前预习是学生对文本的原始体验。每次在上新的阅读课时,我都会利用前一天晚上的自习,让他们自己预习。找出文章的重难点和概括总结。尤其是自己不懂的地方。
三、既要理解大意也要理解细节
记得有次公开课的时候,老师选的一篇文章就是阅读理解的。他们的流程:学生打开书本,概括主旨——让学生在进行细节理解之前概括文章的主旨,而且在极短的时间要求之内。教师常会指导学生通过skimming的阅读策略来寻找主旨。浏览文章时,无需逐句逐词进行“精耕细作”的阅读,只需选择文章的首尾或每个段落的首尾句,搜索主题信息。这样能培养或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并非适合所有的文本材料。在阅读教学的中,教师应对文本有合理的解读视角,以文章的具体特点来设计教学过程,以篇章结构来决定大意理解。如果文章在开端、中间或结尾呼应的主题句,或在每一段落的首尾安排本段的主题句,或以小标题的形式给出的段落大意,文章往往安排一些标志性的提示或方向词,如:In general, I agree that;As a result,学生可用skimming方式快速找到主题句,观察文章铺开的结构。而对于另一些文章而言,主旨大意的获取必须建立在细节理解之上,只能准确理解文章的全部细节,才能深刻而全面的领悟主旨。学生在阅读时,应首先学会获取细节信息,并且考虑文章的支撑性细节是服务于什么,或故事的发展是围绕什么来进行的,逻辑上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等等。然后根据细节分析来概括各段落的主旨,从而推断出整体大意。学生经历的阅读体验是:识别字面意思——判断逻辑关系--推断主旨大意。
四、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众所周知,在阅读中,一个安静的环境是很重要的,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在阅读中摒弃“朗读”这一语言学习方式。在近几年的阅读课堂上,老师们总是把精力集中在问题上,一个一个的问题让学生无法喘气。一节课下来,学生可能连放开声音朗读和品味那些重要语句、段落的机会都没有,怎能拥有自己的阅读体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和默读不同,学生在朗读中必须做到“视、说和思考”协调进行,把握意群、停顿、语速等要素。尽管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能给学生把书读几遍的机会,但是择其精彩和重点的句子,让学生去读,这对于语感的培养、英语思维能力的建立必然有推动作用,也会使英语阅读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在阅读的过程中设计选择性的朗读环节,是不可缺失的。注重读通、读深和读美。
五、阅读目标——情感教学
随着应试教育的淡化,素质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因此,情感教育越来越重要。情感目标是新课程提倡的目标之一,是影响学习和发展的重要目标。积极的情感目标能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善于合作精神、坚强的学习意志或某个德育领域的价值观等等。情感教学目标,不仅仅包括与阅读文本相关的价值观,学习过程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的情感交流,学生对本课所投入的热情,强烈的参与欲望等都应是阅读教学中情感目标的体现。
8.浅议高中诗歌教学的弊病 篇八
睢宁县树人高级中学
郭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也存在一些弊病。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在这里做出分析,以希望引起同行的注意。
一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厚此薄彼”
所谓教师“厚此薄彼”是指相当多的语文老师重视中国古代诗歌的教学,忽视中国现代诗歌、外国诗歌的教学。我们先看看《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必修课程目标中提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①选修课程的“诗歌与散文”部分也提出: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不论是必修课程的目标还是选修课程的目标,都表述为“中外文学作品”。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严重地偏离《课程标准》的要求,只教中国古代诗歌。他们的理由很简单:高考只考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高考考什么,教什么。这折射出当前诗歌教学中的一大问题:我们的教师太急功近利。语文教学,特别是诗歌教学,是拒绝急功近利的做法的。我们不能因为高考不考中国现代诗歌、外国诗歌而忽略它们。“我们的目标是育人,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而今,为高考而教,那就错把手段当目标,违背了育人的规律、教育的规律。”③此话诚然。阿尔卑斯上山谷中的标语牌上有这样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看到这句话,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二 无视学生的“原初体验”,贴标签式的教与学
在诗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首先,老师花大量的时间去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思想主张,诗歌风格等,由此总结出一套固定的“知识”,如言李白必称“飘逸豪放”,言杜甫必称“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等;接着,让学生带着这些“知识”去读诗歌,去鉴赏诗歌。乍一看,这样的安排并无不妥啊,可仔细想想,问题还是有的。学生带着老师介绍的这一套“知识”去接触诗歌,无形之中就会先入为主。这样就会造成思维的固化,形成贴标签式的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哪里还会有自己的感受体验呢?哪里还会有自己的思考呢?这是很不好的做法。比如以后万一碰上杜甫李白们的“另类”诗歌,学生怎么办呢?
为避免这种贴标签式的教与学,较为妥帖的做法是:从学生的原初体验出发。“从学生的原初体验出发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④是对学生的尊重。“阅读教学从学生的原初体验出发,首先是一节课(或一篇课文)教学过程的启动,应该从学生的阅读感受出发。”在教学中,老师应先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歌。当学生有了自己的原初体验后,老师再对其原初体验加以引导。学生的原初体验可能是“朦胧的”、“不真切的”,所以老师有必要加以引导。这个时候再适当的引入“相关的知识”。学生将自己的“原初体验”和老师介绍的“相关知识”放在一起做验证比较。
笔者在教柳永的《雨霖铃》时,先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歌,再让他们说说这首词的内容及情感基调。学生说出了他们的“原初体验”:作者柳永写的是自己与恋人分手这件事,抒发了离别时的感伤之情。应该说学生的认识还没有到深层次。于是,笔者抛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加以引导:这种情感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男女青年恋人分手时的伤感之情?学生陷入了深思。这个时候,笔者引导学生看柳永的相关资料,展示了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的研究成果:柳永由于儒家的传统和仕宦观念,故总是不能放弃仕宦的道路,但又得不到施展,一生流离辗转,面对官场的黑暗,被迫同所爱之人离别,为了微薄的利禄到处奔走,因此他内心有很多悲慨。„„这样,我们才能体会柳永所写的羁旅行役之词不仅情景真切,同时又有极深的悲慨。⑥带着这些,再一次引导学生深入诗歌。这样做,既尊重了学生的原初体验,又通过
⑤
②合理的引入相关知识、资源引导学生,使学生的原初体验更真切。这就避免了那种贴标签式的教与学。
三 “审美体验”的落空、变味
诗歌的教学离不开“体验”。《课程标准》也有多处提到“体验”。“在语文教学中,体验不应单纯是教育学概念,还应包括心理学美学层面的理解。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课堂中的体验其根本应该是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指人在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审辩中所达到的精神超越和生命感悟,一种极为强烈的人格、心灵的高峰体验。”⑧在诗歌教学中,老师应该想法设法激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到诗歌之中,对诗歌进行领悟、体味和咀嚼,来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感。成功的审美体验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能让学生与诗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振,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学生自己也能构建起自己的“人文世界”。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接触诗歌,深入诗歌,要让学生去亲历诗歌鉴赏过程。这样,才有可能成功地获得“审美体验”。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则引入大量的图片、动画和一些影视资料而完全抛开诗歌。还有一些教师则是从狭隘的应试角度出发,以肤浅的讲解,密集的解题训练代替学生的体验过程。笔者的一位同事在教杜甫的《登高》一诗时,给学生放了三节课的《百家讲坛》(主讲人为北师大的康震教授)。光碟放结束了,诗歌也就学完了。学生没有深入到文本之中,没有对文本进行领悟、体味和咀嚼,也就谈不上审美体验,丰富情感,建构自己的人文世界,充其量是知道了康震教授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落空了。还有一位女教师也是教杜甫的《登高》。她在引导学生体验杜甫的孤独之感时,则说了这样的话:“你们看,‘鸟飞回’就是一只鸟在空中盘旋。作者杜甫看到这一只孤独的飞鸟,能不想家吗?这就体现了杜甫的孤独感。”听课老师愕然。学生也是一头雾水。以密集的解题训练代替学生的体验过程的例子笔者在这里就不列举了。这些错误的做法导致学生审美体验的落空、变味。“长此以往,学生与有生命的作者、与作品中丰富复杂的生活情感世界越疏离、隔膜,而审美体验会越来越钝化。美,在迟钝与浮躁中流失。”⑨
注:①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
③于漪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课程教材教法》2009.6 ④⑤朱斌、黄厚江 《阅读教学:从学生的原初体验出发》 《中学语文教学》 2009.1 ⑥叶嘉莹 《北宋名家词选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 ⑦尤立增
《语文教学“体验”什么》 《中学语文教学》2009.7 ⑧http://baike.baidu.com/view/3386123.htm
⑨雷冬梅
《美,何以流失——兼谈文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中学语文教学通讯》 2010.5A
9.浅议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 篇九
一、强化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应该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进行。因为阅读教学有很大的灵活性,同时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要求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分层次教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激励学生乐读。学生如果乐于读英语,积极主动地思考,阅读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要设法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利用阅读课前用英语简单地讲一个小笑话、小故事、一句名人名言、一首小诗等来激发他们读书的欲望。这样再组织阅读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提醒学生记读。“记读”就是在阅读时要做到手到、口到、脑到、眼到。对于新出现的单词短语,要进行反复的阅读记忆,要会说、会读、会写、会用,并且要坚持重复记忆,避免遗忘。对于重点句型要能背诵,最好能背诵下来整段的课文。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这样积累的多了,语感就出来了,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三)引导学生善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1)通过略读、速读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2)通过精读、默读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理解课文。
二、突出体现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英語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留出时间,让出讲台,给学生发言的权利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
(一)坚持自主学习。学生每学习一篇短文,都先自作探究,遇到疑难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而教师的任务是教给他一些方法和意见作参考。通常的做法是,课前学生自己预习课文中出现的新单词和短语,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再把这些单词和短语放在整篇课文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另外,教师要先呈现阅读的问题,再放录音,让学生根据所听到的信息独立的完成问题。显然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并且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的效果也不可能一样。但是这种学习的成效是在学生自己在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思考劳动之后获得的,这远比听老师讲解要清楚得多,头脑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二)注重合作与交流。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往往要进行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教师把需要探讨的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各抒己见,由教师相机点拨,发挥学生自由阅读的能动性。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会反复思考,力求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艰苦的创造思维过程。教师要先让他们独立思考,再进行合作学习。学生经过充分的讨论后,常常会受到启发而恍然大悟,从而更加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当学生对问题产生分歧意见时,教师不应马上给出答案,而是放手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提示梳理出正确的观点,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努力构建富有生命力的英语阅读课堂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要坚持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用好教材中设计的阅读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整体感知、细节领会,以及单词短语的记忆来进行阅读课文。同时英语课是枯燥乏味的、冗长无聊的,在这里有许多不认识的单词短语,还有许多长句的意思不知道。怎样才能使英语阅读课富有生命力呢?做到这一点,不仅能使师生掌握英语的语言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和运用能力,还能感受到创造的喜悦和满足。
(一)以问题为主线。一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英语阅读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识记课文中出现的单词短语,并且理解课文内容,这实际上是英语阅读教学的低层次要求。而真正的英语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英语的语言技能,理解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这才是英语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和高层次要求。富有生命力的英语阅读课,首先要创设情景,把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引入到一种与课文有关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围绕着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反复阅读,从多角度理解课文。
(二)以情趣为动力。在一堂课里学生的情趣不可能是永远高涨的,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动态设计,根据课堂中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整教学安排。另外需要不断地进行刺激和反馈,让学生满怀热情与兴趣参与课堂学习,不时地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与创造的快乐。
1.生本对话,指学生与阅读课文的对话。将学生的读课文视为对话,强调的是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参与意识,是要求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使学生的个体感受到与课文意义的交融。
2.师生对话,不仅表现为提问和回答,而是心灵的相互沟通,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师生是通过这样的对话逐步获得对课文意义的理解,达到情趣共生的目的。
3.生生对话,指学生可以根据阅读材料互相出题答题。出题时明确教材的重难点,答题时学生思维活动积极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的效率明显提高,阅读的能力得到培养。
10.浅议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篇十
要实现有效阅读,问题的设计必须有科学依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的阅读技能目标如下:高中毕业时学生要能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能通过上下文克服生词困难,理解语篇意义;能通过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理;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等。我们知道阅读是一个积极思维的智力活动过程,它的主要目的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根据理解深度由低到高分为三个等级:表层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深层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评价性理解(Critical Comprehension)。表层理解要求学生掌握文章字面意思,即机械重复文章的主要内容,问题设置多以复现细节内容和判断正误为主;深层理解具有创造性,是一种合乎逻辑的、超越文本文字所传递的信息而进行的思维推理活动,它要求学生利用文本的信息和细节凭借自己的社会背景、生活经验、知识水平进一步理解和吸收文本中没有明确表述却又与主题相联系的思想与信息,要求学生能清楚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而评价性理解则需要学生对文本作者所表达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按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评判和衡量作者的价值观念,是读者与作者观点融合的过程。上述三个层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体现了阅读者的理解程度。所以阅读教学如能遵循上述规律,教师设计问题的目标就十分明确,能避免随意设问,无效教学的局面,同时也可以充分整合教材,根据需要选择合适问题加以使用。
笔者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总结了读前、读中和读后三步(总—分—总原则)八项任务(1.扫清词汇障碍;2.读题抓主旨;3.略读抓段落主旨;4.扫读抓细节;5.细读抓深意;6.归纳写作提纲;7.复述再现文本;8.讨论)的模式指导阅读课问题设计,操作性较强,在此与各位同行交流。
一、Before Reading(“读前总原则”)
“读前总原则”是指从文本的整体角度入手设计相关问题,解决阅读理解障碍,对文章整体内容有大概了解,激发继续阅读的兴趣。它包括两项任务,要求在课前独立完成。
Task 1:扫清词汇障碍。根据我省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学情,带有大量生词的猜文阅读模式,在实际教学中难以推行,而且如果学生面对太多的生词,他们的阅读兴趣会减弱,同时,还会极大地影响后续各种阅读技巧的训练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读前扫清词汇障碍非常必要。此问题设计时主要包括两部分,一个是文本中的词组,一个是文中的长难句。学生事先已经记住了词汇表上的基本词汇,通过这两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理解和记忆在特定语境下的词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扫清阅读障碍,尤其对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有很大帮助,增强了他们的阅读信心。这里以新人教A版Book 3 Unit 2 Healthy eating的两篇阅读文章为例加以说明(两篇文章同时学习)。
Task 1.自学生词和句子——讨论并根据上下文翻译下列词组和句子
1.feel frustrated:______
2.hurry by:______
3.bacon cooked in the hottest,finest oil:
4.a sign at the door:______
5.be tired of all that fat:______
6.be fit in two weeks:______
7.raw vegetables served in vinegar:______
8.far too much fat:______
8.the other day:______
9.spy on sb.:______
10.advertise the benefits of my food:______
11.Nothing could be better._______
12.He could not have Yong Hui getting awaywith telling people lies!______
13.With a discount and a new sign he could winhis customers back.
说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词汇记忆情况,以整篇文章为依据认真设计“Task 1”,并要求学生读前完成,上课时再讨论交流,最后由学生提问,教师讲解其中难度较大的词组成句子。可快速完成。
Task 2:读题抓主旨。文本阅读都有标题,标题是一一篇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能揭示主旨,标识文体,强调关键内容,体现作者意图,是阅读教学的重要资源,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在现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阅读能力非常重要,可以让你主动选择你需要的阅读材料,节省大量时间。所以这个任务中的问题设计针对性非常强,只需要读标题和首尾句,让学生概括文章大意就可以了。为了降低难度,可以设计为选择题,如果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强,也可以设计为填空题,培养他们补全信息的能力。问题设计如下:
Task 2.读题抓主旨
Passage 1 is mainly about______.
A.The two restaurants supplied the healthy food.
B.The reason why Yong Hui's restaurant was so popular with customers.
C.Wang Peng found out why he had lost his customers and decided to win them back.
Passage 2 is mainly about Wang Peng and YongHui______.
说明:这两篇文章的标题均为:Come and Eat here,根据标题及文章的首尾句,学生很容易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学生课前完成“Task 2”后,上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首尾句阅读法补全标题信息,经过训练,学生很容易养成利用标题和首尾句抓主旨的习惯,从而为今后的阅读打下良好基础。检测时Passage1可采用集体回答;Passage2采用个别回答,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提炼主旨的能力。
二、While Reading(“读中分原则”)
完成了上述两项读前任务后,学生很容易进入读中状态。读中是阅读教学中的主要部分,这个环节采用“读中分原则”来指导设计各项任务中的问题。“读中分原则”指的是在读前把握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在阅读课中把注意力集中到文本各个段落的信息和细节上,分段训练学生的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能力。它包括三项任务,根据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完成阅读任务,同时在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和教师指导的过程中训练多种阅读技巧,并培养阅读思维。以Book 3 Unit 2为例加以说明。
Task 3:略读抓段落主旨。略读也叫skimming,只看主要大意的速读。要想首次阅读文章时就能又快又准地抓住文章的大意,就得熟练掌握skimming的技巧并灵活运用。即在阅读时只需关注每段的主题句就可以快速确定文章的段落主旨、作者的观点、文章的风格以及整个篇章的大体布局,为进一步阅读奠定基础,节省时间。具体问题设计如下:
Task 3.Skimming(略读抓段落主旨)
Read the first part of each paragraph quickly tofind out the key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
()Para.1 A.Finding Yong Hui's restaurant
()Para.2 B.Yong Hui,s restaurant and menu
()Para.3 C.Wang Peng's restaurant
()Para.4 D.Wang Peng's research
()Para.5 E.By combining their ideas and pro-viding a balanced menu,Wang Peng&Yong Hui achieved a success in business&personal life.
()Para.6 F.Yong Hui came to Wang Peng's restaurant angrily.
()Para.7 G.They tried the food together and discussed their menu.
说明:如上所示,采用信息匹配的方式设计指导略读的问题可以降低难度、节约时间,并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习惯。具体操作时,可以指导学生以关注段落首尾句的方式快速找出每段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然后通过快速匹配信息,明确段落主旨,把握文章全局。最后可以采用集体回答浅显的问题,个别同学回答较难问题的方式进行检测。
Task 4:扫读抓细节。扫读也称为scanning,“扫描”的意思,但具体到阅读中,通常在第二遍阅读文章时使用,分为两个过程。一是通过略读抓住篇章布局后,快速浏览全文以了解文本细节,二是根据问题题干中问到的内容,在文章中scan,可以帮助考生准确地定位,找到答案,这个环节和上一步略读息息相关。因为知道每段主旨,回文中找答案时可以有针对性,直接进特定段落,能大大提高阅读效率。这个环节以抓细节信息为主,属于表层理解,所以问题设计主要是细节内容的重复再现,可以采用判断正误和选择题的模式。如果需要概括信息和细节,也可以采用回答问题的模式。在平时学习和考试中,对学生表层理解能力的考查约占50%,因此,这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具体问题设计如下:
Task 4.Scanning(扫读抓细节)
1.判断对错(Passage 1).
(1)Usually Wang Peng's restaurant was full of people.()
(2)Yong Hui's menu gave customers more ener-gy-giving food.()
(3)Wang Peng decided to compete with Yong Hui by copying her menu.()
2.选择正确答案(P.10——Passage 1).
(1)When W thought“nothing could be better”,he means
A.His food and drinks were the best.
B.His food and drinks were the worst.
C.His food should have been improved.
D.He could do nothing with his food and drinks.
(2)What is W's impression on Y's restaurant?
A.All the customers in it were very slim.
B.It was too small and too noisy.
C.The food in it was very nice and better thanthat in his.
D.There was so limited food but the price wasmuch higher.
(3)We can infer from the last sentence that
A.W would learn from Y.
B.Y would learm from W.
C.The competition had begun and would continue.
D.The two restaurants would give up the competition
3.回答问题(Passage 2).
(1)How did Yong Hui feel when she came toWang's restaurant?Why?
(2)How did they solve their problems and be-come good friends?
(3)Why was their cooperation a success?
说明:由此例不难看出,训练学生的表层理解能力时,问题的设置力求循序渐进,第一部分判断正误非常简单,属于原文照搬,设计这些问题可以教会学生以扫读方式找到原句,对后进生帮助较大,是初级的阅读要求。第二部分过渡到找原文信息句,但不属于原句检测,需要学生理解相同意思的不同表述,也就是我们说的paraphrase,是指运用同类词语的替换或句型的变换解释句或段的意义。这种能力是表层理解的中级要求。第三部分的问题既有paraphrase的,也有概括信息的,完成此部分内容需要学生掌握全文、跨段归纳信息细节,是表层理解的高级要求。经过这三部分的练习,学生对文章细节会非常熟悉,表层理解能力得到充分训练,为下一阶段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具体操作中,第一部分采用集体回答;第二部分采用个别回答,出现问题教师指导纠错;第三部分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交流答案和方法,最后教师讲评。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学生积极参与,共同进步。
Task 5:细读抓深意。细读也叫careful reading,侧重点在仔细阅读文本中的关键细节,然后进行深层理解。它具有创造性,是一种合乎逻辑的、超越文本文字所传递的信息而进行的思维推理活动,它要求学生利用文本的信息和细节凭借自己的社会背景知识、生活经验、知识水平进一步理解和吸收文本中没有明确表述却又与主题相联系的思想与信息,要求学生能清楚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这个环节的问题虽然依旧立足文本中的具体信息,但是目标更偏向信息概括和推断,问题形式可以有回答问题或者填充表格。本单元笔者设计为填空形式,具体如下:
Task 5.Careful Reading (细读抓深意)
(1)Foods and drinks
W:Barbecued mutton kebabs,_____stir-fried_,,cola,.____________
Y:Rice,______served in vinegar,fruit and______.
(2) Disadvantages
W:Serve far______and less______,and people easi-ly______.
Y:Not offer enough______and energy-giving foodand people would become______quickly.
(3)Advantages
W:Keep people______and full of______.
Y:People may get______after eating her food.
(4)After combination
Provide______with food full of______.Their busi-ness cooperation______.Finally they______and______·
说明: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只有理解了课文细节,有侧重地细读相关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归纳和推断才能完成。第一个问题直接归纳信息就好,而第二、三个问题关于饮食的优缺点以及第四个问题里的二者合并之后的结果需要学生找到相关信息句并加以推断、归纳才能完成。这个提纲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表面是分散的信息,实际是对全文内容的一个概括,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此问题操作采用独立完成,小组讨论,个体回答,教师指导的方式完成。
三、Post Reading(“读后总原则”)
学生在完成上述分段、分点阅读任务之后,进入读后总结和运用阶段。此阶段问题设计又回归文本整体,主要训练学生的评价性理解能力,目标是训练学生对文本进行归纳、分析和评价,按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评判和衡量作者的价值观念,是读者与作者观点融合的过程。主要分为三项任务。
Task 6:归纳写作提纲(Summary)。这里的总结主要指总结文章写作提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本结构。文本的行文都有一定的特点和共性,故事、说明文、人物传记等都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学会归纳写作提纲既是对所读材料的总结,也可以将此文本结构运用到类似阅读中,强化所学阅读技巧,增强自学能力,另外对学生的写作也有很大帮助,学生可以写出逻辑、篇章清晰的类似文章。此问题设计以补全信息形式为主,降低难度。
Task 6.归纳写作提纲(Summary)
Try to get the writing structure and retell it (抓写作提纲,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
Writing structure:the passage includes______parts.
Part 1:The menu of WP'restaurant
Part 2:Their advantages&______
Part 3:After
说明:两篇文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是他们两人的餐馆菜谱;第二是各自的优缺点;第三是二者整合后的结果。记叙文以过去时为主。这样的问题设计其实也是以“Task 5”为依据,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共同讨论解决。
Task 7:复述再现文本(Retelling)。归纳写作提纲后,再让学生复述文本,既可以强化理解,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复述文章实际上是对文本内容自行重组、简化,这其实是一个极好的训练写作能力的方式。以下选取一段加以说明:
Wang Peng felt 1______in an empty restaurantbecause no 2______had come to his restaurant ever since he got up early in the morming.He wanted to find out why.He hurried out and 3______Li Changinto a newly-opened restaurant.He found that the owner named Yong Hui was serving 4______foods to make people thin.Driven by5______,Wang Peng came 6______to take a close look at the menu.He was 7______at what he saw.He hurried outside and went to the 8______to do some9.After a______lot of reading,he 10 that Yong Hui's food made people become 11______quickly because it was no 12______food.Arriving horme Wang Pengrewrote his own sign.The 13______between the two restaurants was on!
说明:复述问题设置以补全信息为主,主要将名词和动词设空,学生独立完成,个别检查,教师指导。
Task 8:讨论(Discussion)。此环节是评价性理解的最高阶段,是读者与作者观点融合的过程,也是实现新课标中三维目标中情感和价值观要求的过程。此阶段是信息输出过程,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一方面要依托所读文本,让学生有话可讲,另一方面在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本单元笔者设计的问题如下:
Discussion:If you want to open a restaurant,whatkind of foodl can you provide to keep people fit?and why?
说明:此问题既有依托文本内容的healthy food,也有开放内容——你的餐馆以及你的原因。学生以6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抽查其中几组,可以竞赛形式选出优胜者。
四、结束语
【浅议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推荐阅读: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09-14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09-05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浅议07-21
英语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浅议10-13
高中英语名著阅读感悟07-03
高中英语阅读课一等奖08-30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有哪些10-11
高中英语教学设计(全英语)09-22
高中英语教学策略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