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论文

2024-07-10

知识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论文(共14篇)(共14篇)

1.知识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论文 篇一

1.1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充分地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并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也是一种激励创新并实现图书馆价值的战略思想,其本质是一种集体管理智慧与知识共享来提高竞争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依托信息技术并可以操作的一种技术手段。图书馆知识管理同时是一个利用组织智力或知识资产创造价值的过程。管理主要由“组织架构”“信息流”、“人力资源”三方面内容构成,以制度、权益分配、心理手段为主,并综合运用战略、组织、控制、流程、技术、文化等多种措施和管理工具,经富有效率的方式动员组织已有的一切资源来实现其管理目标。

1.2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特征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最大特征是具有公益性与共享性。“公民自由平等获取知识、实现全人类知识共享”是其根本精神追求所在。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最大优势功能是其对知识的导航。图书馆知识管理过程中通过对社会公共知识进行整理、编序、分类,使其有序化,有利于对知识的集合。

图书馆知识管理侧重显示知识的管理,管理的基础是文献及数据库等编码形式存在的客观知识。图书馆员工、图书馆用户、供应者等所拥有的知识以及长期管理实践中所积累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等为其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2 图书馆知识管理符合时代的要求

为满足整个社会信息需求的日益增加,作为国家知识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应以全新的视觉审视和研究知识管理理论及应用方法,认清新形势新趋势,及时转变自身管理方式,有效运用知识管理相关原理方法,强化其知识传播功能、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并用知识来提高整个图书馆、特定的组织以及员工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优化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合理组合,使之适应知识经济和创新时代的要求。

3 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不断加强图书馆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使知识最有效地应用于图书馆的业务活动,激发馆员的学习热情与学习能力,使其与获取知识和创新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知识管理的主要实现思路在于传统理念的转变、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制度的合理设计,再加上现代化的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从而建立一种交流、互动、学习和创新的新型组织体系。

3.1 转变传统管理理念,形成知识管理的方式

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首先表现在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自觉运用知识管理的思想、理念来指导日常管理工作。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思想在于无论对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最终都要实现以服务为中心实现知识的价值。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推行知识管理就必须首先理清思路,走出传统图书馆的管理误区,形成知识管理的方式,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为读者提供主动的、高层次的服务以及独特的信息产品,以满足全社会对全方位的、综合的知识信息需求,提供以人为本的知识服务。

3.2 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的应用构想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要通过有效的知识资本管理,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依托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所创造的知识应用环境,围绕激励创新整合图书馆知识的构建模式,增强图书馆的知识信息集成传输功能,为知识的传播交流和知识的创新提供创新平台。

3.2.1 组织知识管理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和系统的组织流程建立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分为两个步骤:1)战略设计。图书馆知识管理战略设计的出发点应建立在以用户为中心,促进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并根据外界竟争局势的变化,通过改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方式进一步凝聚和改进自己的核心竟争力,形成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体系,努力建设图书馆富有竟争能力的“知识资源”。

2)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策略。其设计重点是激励创新和人才的培育。首先要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其次是主导型要素即人才的发现、使用、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焦点是图书馆是否能创造符合社会需求的图书馆价值标准以及管理服务模式, 以顺应时代的发展。

3.2.2 科学知识管理

如果说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将知识应用到控制与决策过程中和知识创新的过程中。那么图书馆知识组织的价值,不仅在于能提供已知知识的多少,更在于激励并发现创新知识的多少,知识管理意味着改进知识利用过程,知识服务的管理传播向更加专业化、更有适用性和易用性的方向发展。

1)网络环境下的知识服务特征。

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使用户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知识传播过程已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基础的过程。知识应用环境的重点已发展到用户信息空间,多种知识载体的出现已使知识组织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图书馆以知识内容的知识管理也已不再局限于知识的系统分类,而呈现出新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学术信息交流体系的民主化和分布化趋势;信息环境、信息过程和信息服务的虚拟化,具体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的边缘化;图书馆不再是信息产品的存储者和管理者,而应是知识过程的参与者、促进者。超文本、专家系统等在改变人们思考和认识问题方式的同时,也昭示图书馆知识组织理论和知识组织手段以及知识服务模式应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2)科学知识的管理策略。

(1)信息技术是基础。建立支撑知识管理的技术设施,包括建立广域网和局域网,存储结构,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收集、加工技术,传播技术,通讯技术,检索技术,共享技术,联机分析与处理技术,多元分析技术等。

(2)服务创新是目的。知识管理不仅应关注知识的组织与开发,而且要重视知识的需求与应用,知识的集成与传播。实际上,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往往决定了其认识事物和驾驭事物发展的能力。而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信息的覆盖传播 、交流创新的功能与效益。服务创新意味着服务要以用户为中心,模式要从传统的静态模式向主动、多维的动态模式转换。服务空间向虚拟图书馆扩展延伸,服务不局限于任何物理地点和具体资源,其核心是一个以用户需求为目的,以整个社会信息环境为背景,搜寻、选择、联络、利用合适的资源和服务的虚拟式信息系统,做到有求必应,效率第一。

3)人才是保障。

在知识创造财富的知识应用环境里,知识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知识创新的保障,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对人的智力资本的开发与激励管理过程。建立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是进行有效的知识服务的保障。要重视队伍的培养,提高馆员的科技知识水平、获取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引导和发挥人的智慧潜能,把开发员工头脑中的知识资源作为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

3.3 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实现知识的有效共享

立足于知识管理的共享性,图书馆可以通过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积累和保存信息和知识资产,加快信息和知识的流通,实现知识的有效共享。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的构建实现了当前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的深化,是图书馆业务的自然延伸和扩展,而知识共享空间的构建也体现了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和人性化的服务宗旨。知识管理系统还可以通过知识对人产生作用,达到对人的管理,最大限度地为图书馆员工提供创新条件培育创新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员工的知识潜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组合,整个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共享,以便达到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

3.4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以人为本

2.知识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论文 篇二

关键词: 图书馆管理 人本管理 管理思想

教育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图书馆则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机构。近些年来,图书馆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但是,其在初创的过程中受到各方因素阻碍,对图书管理工作与人本管理思想有机结合造成影响。同时由于地区水平的差异,图书馆水平及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在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鉴于此,有必要探索一条将人本管理应用于图书管理的路子,以满足图书馆的发展需求。

一、图书馆人本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人本管理的基本概述。

人本管理思想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革命,它最先产生于西方二十世纪初,作为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管理思想,是通过分析人性,以观察人们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为途径,进而发现社会中较为普遍的管理方式。对于企业来说,是把员工当做最重要的资源,从员工的个人实际情况出发,安排与之相符的工作,并在随后的工作中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仅使得工作效率大幅提高,而且可以使员工获得成长,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赢,符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1]。

(二)图书馆人本管理现状。

1.僵化的行政管理方式

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图书管理员和读者都是人本管理之中的主体,是管理行为的主要实施和贯彻的重要因素。但是受传统观念影响,不论是高校中的图书馆还是市政性的公开图书馆,都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关注,在社会中一直处于边缘性的弱化地位。在管理方式上,人本管理思想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对工作人员的管理采用行政化管理,馆长和普通员工之间是上下级的关系,没有重视对人的培养,忽视了个性化发展,无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不但会加大管理者和基层员工之间的隔阂,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而且会进一步恶化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使得人本管理步履艰难。

2.工作人员缺乏积极性

在图书管理工作中,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专业的岗位知识,以及高涨的工作热情,但在实际中,由于每天都应对的是单一重复的工作,因此图书馆里人员逐渐失去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对待工作没有正确的工作态度,缺乏积极进取的意识。

3.管理机制的不健全

一直以来,图书馆由于地位问题,在选取和录用人员方面总是处于被动地位。一些学校中的图书馆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一个收容所,由相关主要部门考核不过关的人才来图书馆工作,没有办法吸引人才,这就使得图书馆一直无法得到较好发展。同时,图书馆缺乏完善的培训和培养体系,使得选拔出来的人才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而且没有合理的上升机制。图书馆人本管理中,评价体系的滞后,评价标准单一等,都忽略了个性化差异,无法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2]。

二、图书馆加强人本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树立科学的人本管理理念。

树立科学管理理念,完善图书馆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员工的权利和相应义务,使得图书管理工作有效进行。同时,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第一”的理念。图书管理工作人员是图书馆的基础要素之一,因此,馆方要做好对员工的科学化管理,摒弃之前的行政化管理,时刻关心员工的生活,调节他们的工作压力,尊重员工的个性差异,减少职业倦怠现象。员工和管理者都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理念,从而保证在信息化潮流中不会被淘汰[3]。

(二)创建和谐人文环境,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图书馆的管理者要从实际出发,通过深入交流与沟通了解员工和读者需求,创造符合大家需求的工作环境,改变传统的管理者高高在上的态度,多了解读者和员工的意见,逐步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不断完善图书馆的人本管理。

管理者要加强认识,努力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的时间,通过多种方式使员工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例如:可以在休息之余组织讨论会、茶话讲座等活动,既提高素质,又融洽气氛。

(三)以人为本,完善人本管理机制。

人本管理思想的理念是尊重员工的个性化差异,加强民主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的意愿和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可以征求读者意见,采用其中合理的部分改善管理工作,以推进图书管理工作健康发展。尊重读者的合理要求,使其能够参与到图书管理工作之中,也体现了人本思想。在用人制度上,针对不同岗位的要求、任职资格等因素进行选人用人,对相关岗位要求的专业知识进行综合性考察。除此之外,建立员工综合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这些体系的建立是人本思想管理成效的体现,能够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综合能力,使得图书馆人本管理切实有效地贯彻下去[4]。

三、结语

人本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是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的一种新的变革,可以有效促进图书管理工作的健康全面发展。借助人本管理思想对图书馆进行管理工作,不但能够提高图书管理工作效率和竞争力,而且能够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从而促进图书馆、读者及员工的共同发展。人本管理思想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使得图书管理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模式,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改善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隔阂与代沟。相信,经过不断研究与实践,人本管理思想在图书管理工作中会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秋音.人本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J].才智,2016,14:277.

[2]杨云.高校图书馆人本管理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2014,05:149+153.

[3]王海东.人本管理理念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3,33:111+134.

3.知识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论文 篇三

我阅读的是2015年4月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发表在中国知乎网上的关于IT项目管理在图书馆更新系统中的应用这篇文章,文章的作者是赵禹。

文章的主要内容:首先,作者纵观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其它各方面的影响,提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现代化图书馆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由于推进图书馆信息系统更新的工程比较的复杂,风险性很大,这就使图书馆的信息系统更新存在许多的困难,而IT项目作为一种高科技的管理策略,能够成为推动图书馆信息系统更新的关键措施。总体来说,图书馆的信息系统更新项目是一个包含了许多工作流程的工程,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图书馆的信息系统更新就是一项IT项目。IT项目项目管理在图书馆信息系统更新中应用过程包括项目启动、项目规划、项目执行和项目监控。图书馆进行信息系统更新是根据图书馆信息自动化系统的意向进行的,在进行图书馆的系统更新时,必须要取得相关领导的批准。在进行图书馆信息系统更新之前,必须要对影响系统更新的因素进行详细的调查,并根据最终的调查进行项目的预算,从而申请项目。同时,还应该利用IT项目管理技术,制定详细的系统更新计划。在现阶段,制约图书馆信息系统更新的因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首先,进行更新的系统需要十分苛刻的基础平台,并且对于更新过程中使用的各种软件有很高的要求;其次,由于底层数据库的影响,系统可能会出现不稳定,这样就会造成更新后的系统出现故障,从而阻碍图书馆的正常运行;再次,数据接口的兼容性不是特别的理想;最后,系统更新后功能模块不丰富,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针对这些问题,在进行图书馆的信息系统更新之前,必须根据IT项目管理理念进行合理的项目规划。在进行图书馆的信息系统更新时,必须根据IT项目管理理念的指导,严格按照项目规划时制定的计划进行项目施工。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对图书馆的系统进行安装,其中包括服务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同时,还要对更新后的系统与大型数据库进行数据转换,这样才能使更新后的系统满足人们的要求。在进行图书馆的信息系统更新时,对于更新的进度、成本以及质量等,我们必须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同时对于更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风险进行及时的应对处理,这样才能保证图书馆信息系统更新项目的更好更快地完成。在图书馆信息系统更新完成后,还要对整个系统进行评估,确认更新后的系统能够真正的满足人们的要求,然后再讲整个项目移交给相关的工作人员,确保整个项目的完整结束。

读后感:在没有接触软件工程和IT项目管理这两门课程之前,我对软件产品的印象只停留在软件开发中的编码阶段,由于自己编码能力不是很好,还一度担心自己的专业。学了软件工程和IT项目管理这两门课程后,让我对软件开发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软件产品的开发包括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运行和维护,其中编码的时间占整个开发的比例非常少,IT项目管理实际上就是对软件项目的管理,它能够使项目按照预定的范围、成本、进度、质量顺利完成,对范围、费用、时间、质量、人力资源、风险、采购等进行分析和管理,从而选择最优的方案。在《IT项目管理在图书馆更新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这篇文章中,尽管图书馆的信息系统更新对于大型的软件产品的开发只是一项很小的项目,但其中却包含了IT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这篇文章中,我发现一个IT项目的实行,其重点并不在新技术的引入和系统的更新方面,而是对图书馆现有系统的分析和用户需求的探索,同时,对各种风险的评估和系统更新后的影响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最后,他们将重点放在了对更新后的系统的评估上,以确保更新后的系统能够真正地满足人们的需要。通过对IT项目管理这本书的初步了解,我觉得一个软件项目能否取得成功,其关键点不在于技术人员的编程能力有多强,而在于这个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整体思考,全局考量,这样才能保证整个项目在一定的时间、资金内按照用户的要求按质按量的完成。尽管我的编程能力不是很强,但我觉得我可以从整个软件开发的过程考虑,选择一项自己擅长的方面认真的学习,发挥自己的优势。学习IT项目管理,我觉得不仅让我对软件项目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也让我学会了如何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去管理和衡量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让我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提高。

参考文献:

4.知识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论文 篇四

RFID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与思考

介绍了RFID技术及其在图书馆界的应用,分析了该技术在图书馆应用中的优势及时图书馆事业的促进作用,指出了应用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作 者:吉莉娅 作者单位: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江苏,南京,210042刊 名:江西图书馆学刊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THE LIBRARY SCIENCE IN JIANGXI年,卷(期):39(4)分类号:G250.7关键词:RFID技术 图书馆 应用

5.知识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论文 篇五

1 当前图书馆服务现状

当前图书馆实际上也是文化建设和宣传的主要阵地,很多读者都是依靠图书馆才能够获取到相关的精神食粮,很多城市和地区也都纷纷建立了相关的图书馆服务中心。文献类的资料在图书馆的服务过程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很多图书馆也在引领时代潮流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图书馆实际上也是终身学习的一种标志,引导更多的读者进行阅读,通过阅读改变自己的意识形态,这些也都是图书馆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当前图书馆虽然在文化传递和资料的调阅方面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功能,但是在提供服务方面实际上是明显不足的。当前很多图书馆在提供座位上都出现了供需矛盾,座位相对比较少,但是希望阅读的读者却非常多,这样就出现占位等不良的现象。作为图书馆所能够提供查阅的资料平台也并不多,在一些图书馆内部的资料查询系统终端上调取一些资料也不方便。这些也都充分表明了,当前的图书馆在服务的过程当中,仍然是需要结合一些相关的互联网资料,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结合更加具备优势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图书馆服务更进一步优质化,对于当前图书馆的发展而言,也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积极的意义。

6.知识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论文 篇六

一、在图书馆内开展人本管理事务的必要性论述

关于人本管理内涵, 实质上就是时刻强调人的中心地位, 主动关注个体生存、尊严、价值、教育发展结果, 其间采取各类激励手段令人员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 全面挖掘自身潜能, 最终为贯彻预设发展目标奠定基础。至于图书馆人本管理不单单限定在领导对基层馆员的教育改造细节之上, 同时更可延伸到读者人性化服务层面。关于馆员人本管理, 就是令其在日常工作中的积极、主动性得以充分调动, 愿意接受上级专业技术培训, 稳固提升个人职业道德素质, 适当地进行思维创新, 向广大读者提供更为高端的服务。至于读者人本管理, 则偏重于该类主体活动的激活上, 令其随时向馆员提供宝贵意见, 共同推动图书馆日后改革发展进程。

二、人本管理在图书馆内科学灵活沿用的策略内容解析

(一) 馆员的人本管理举措。图书馆工作稳定, 内部劳动压力和风险效应都偏低, 属于一类隐性效益较长的工作, 一直受到追求生活稳定性人群的欢迎。在该类风气作用下, 图书馆员勤劳奋斗、无私奉献的现象早已销声匿迹, 唯独快速构筑起健全的激励、监管和培训机制, 使得馆员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激活, 自觉树立起严谨的职业道德和服务理念, 才能改变这类悲观境遇。而完成上述工作的第一要点, 便在于实施人性管理。关于其在图书馆内合理布置的模式主要如下所示:

第一, 馆员工作岗位职责的合理设置与划分。具体就是依照不同馆员特长、绩效成就、知识结构等, 进行对应工作职务匹配, 令单位馆员长期处于一类相对宽松、自由地发挥空间内部, 激活日常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避免以往诸多消极怠工现象的重复衍生结果。

第二, 馆员队伍内部激励机制的补充完善。主要是结合不同馆员实际要求, 给予该类人群适当的尊重、信任和激励, 令其建立应对各类突发状况的信心, 不至于引起诸多读者的不满情绪。心理引导方面, 主张工作重心地位, 全程利用爱岗敬业精神, 搭建起团结互助、和谐融洽的人际交流关系, 顺势提升馆员整体素质和责任感;政策激励方面, 便是快速制定落实科学合理岗位目标责任制度, 针对表现优良的馆员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同时结合岗位调整、职称升迁、公派进修等途径进行综合表彰认可;至于表现不好的馆员, 则须进行相关惩处。在此期间, 不同单位要针对不同人员工作结果进行量化评估、实施定编定岗和工作量定额考核方针, 令馆员实际收入和工作量相互协调, 确保其余员工不会产生强烈的质疑态度, 愿意在今后主动进行自我约束和改正。

(二) 读者群体的人本管理手段。涉及该类人群的人本管理, 不单单限定在图书阅览、信息资讯等窗口工序流程之上, 同时要扩展到采访、编目、典藏和后勤事务之中, 唯独经过不同部门机构相互配合过后, 读者一切文献信息获取需求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首先, 积极挖掘拓宽和读者交流的渠道, 在第一时间内掌握一切读者信息获取要求。这是布置拓展图书馆服务的基础, 因此现代图书馆有必要尽快搭建起和读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 快速掌握读者图书馆应用习惯和自我改造要求。具体就是联合图书馆工作委员会、读者协会和网络进行多种信息交融, 使得既有服务质量得以改善。

其次, 充分尊重读者身心发展特征。馆员在进行和读者关系处理事务中, 要积极融入尊重、理解、信任等情感要素, 避免惩罚措施上产生任何违法违规迹象, 令读者利用该类图书馆的热情上升到顶点之上。再就是适当关注读者知情权和话语权, 将人本管理理念灌输到既有规章制度上, 至此满足读者信息阅览的个性化要求, 尤其对于严格遵守图书馆规章制度的读者, 有必要额外提供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再次, 随着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度普及应用, 图书馆已经步入无限宽阔的信息空间之中, 对于图书馆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等, 自然提出更加严格的规范要求。今后, 图书馆员有必要定期接受各类专业技能培训, 灵活借助现代技术手段, 针对馆藏文献和信息资源加以更深层次的开发, 方便读者随时借助图书馆资料、信息资源等进行彼此合作交流, 全面拓宽自身视野范畴。再就是建立专业化读者信息库, 令读者通过手机注册和登录账号途径, 进行个人需求的知识信息检索、阅读和储存, 同时该类数据库还可依照读者需求进行创新型数目、阅读服务智能化推荐, 如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学术成就较高的书籍等。

综上所述, 以馆员和读者为本的管理策略, 长期维持相辅相成的关系, 长此以往, 馆员读者和谐交流体系才能顺利搭建, 方便设置供应满足读者一切要求的服务项目, 图书馆存在发展的价值, 才会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摘要:图书馆实施人本管理策略, 直接象征着其纵深发展和我国社会高度文明结果。为了切实提升个性化服务质量、创造出人性化服务设施, 为今后读者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改善提供方便, 所以想深度分析图书馆人本管理的基础性内涵, 同时结合已有实践经验制定实施完善馆员、读者同步人本管理方案, 最终赢取广大师生和大众的充分认可。

关键词:人本管理,图书馆,馆员服务,读者要求,应用措施

参考文献

[1]杨智邱.浅谈人本管理作用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发挥[J].阅读与鉴赏 (中旬) , 2011, 17 (02) :149-156.

[2]张剑斌.略论人本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 2012, 33 (30) :68-74.

7.知识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论文 篇七

摘 要:泛在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变革了知识交流机制,也使得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向个性化、纵深化、多样化、专业化等方面发展。图书馆应利用各种泛在智能技术为用户提供知识资源的无缝获取,以及更具个性化、人性化的知识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5-0064-02

1 泛在智能

1.1 泛在智能的概念

泛在智能又名环境智能、背景智能、无所不在的职能环境等等,它是在1999年由欧共体的信息社会技术咨询小组ISTAG(Information Society Technology Advisory Gropy)提出的,后被列入欧盟第六框架计划。ISTAG将泛在智能定义为一种环境,它是由嵌入式系统、网络、计算及界面等部分组成,用户可不受时空的限制,以简单、自然的方式处理各种信息,享受不同的服务。

Paolo Remagnino等人在《泛在智能:一种新的范式》一书中认为AmI是一种集成技术,支持一个普遍的和透明的基础设施,包括智能视觉监控系统、人脸和语音识别、创新教育方法以及智能和认识环境。

泛在智能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新兴事物,ISTAG指出不应当对泛在智能的概念做出过于严格的限定,不应将其看作是具体需求的集合体,而应将其作为一个理想的概念。

1.2 几种泛在智能技术简介

1.2.1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电子标签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只有两个基本器件,该系统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系统由一个询问器(或阅读器)和很多应答器(或标签)组成。

1.2.2 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

一种手持式电子设备,具有电子计算机的某些功能,可以用来管理个人信息,也可以上网浏览、收发电子邮件等,一般不配备键盘,俗称掌上电脑。PDA可使用户以无线方式发送和接收数据。尽管PDA通常被看作是掌上型计算机,但PDA在这一词语的真正意义上并不是计算机。一种更为贴近真实的解释是消费者也许在从掌上型或PDA中寻找台式计算能力。同时,PDA还作为可提供双向信息交换的便携式移动个人信息装置。

1.2.3 Tablet PC(Tablet Personal Computer)平板电脑

是一款运行 Microsoft 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操作系统(它是 Windows XP Professional 的超集)的功能强大的PC,提供了当今笔记本电脑的所有性能与功能,另外还增加了提高移动计算能力的功能,其中包括用于使用Tablet笔输入数据的自然界面、超轻的机身尺寸,以及先进的手写与语音识别功能。

2 泛在智能环境下的知识服务

2.1 知识发布、交流机制

在传统的知识环境下,知识的发布和交流是由知识提供者(作者)到供应商(出版商)到中间商(图书馆)再到知识的消费者(读者)的单向、线性交流模式,图书馆作为中间商单向的面对出版者和读者。新的泛在智能环境是一个人人参与的信息共享环境,原有的线性知识发布、交流模式转变成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的信息网络。在这个网络里,每个角色都不再是固定的,每个人都是潜在的专家,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图书馆作为中间商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它面临着更多信息中介(搜索引擎、电子出版商)的冲击和竞争,他们与图书馆争夺知识资源、服务和终端消费者。

2.2 知识资源

泛在智能环境下,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利用机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更加强调用户的参与性。Wiki、Collective Intelligence、Blog、SNS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用户通过注释、评论、日志等形式进行知识的创造与交流,打破了传统的基于学科、地域、个人知识的交流模式,为基于集体智慧创造知识提供支持。而电子纸、PDA、3G等无线数据传输技术使得知识资源不再受到时空限制,知识资源的获取具有“无所不在性”,不再强调人机交互,而是通过一种无缝的、隐蔽的、常常看不见的方式获取资源。

2.3 用户需求

知识资源与服务的无所不在性,使得泛在智能环境下的用户需求向个性化、纵深化、多样化、专业化等方面发展。E-learning、E-science、E-research等数字化环境的兴起,打破了以往信息获取的时空限制,改变了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用户不仅希望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无缝获取各种资源,更希望能够获得对信息的进一步分析和筛选。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成为泛在智能环境下知识服务的实质。

3 泛在智能技术在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应用

3.1 融入用户过程,实现知识资源的无缝获取

随着E-learning/U-learning、E-science、E-reach、E-business、E-government等数字化环境不断融入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呈现出便捷、高效、自由、开放、人性化等特点。而信息资源的爆炸式增长以及缺乏有效地组织与管理的矛盾,使得“知识在信息中迷失”的现象不断加剧。利用泛在智能技术,为用户提供无缝的、隐蔽的、常常不可见,以及不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和学习的知识资源获取,成为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首要任务。

通过LAN、手机、PDA、Post-PC等无线传输设备传送无线数据的移动资源,使得资源的获取不仅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更无需基于固定的终端设备和一定程度的使用技能,信息资源的获取随时随地、使用任何终端设备都可以实现。图书馆可将所藏纸质资源图书、期刊、报纸数字化,并制作成无线终端设备可识别的格式,用户可将所需资源下载到自己的设备上,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学习。同时,通过wap、3G等技术亦可让用户通过PDA、Post-PC等无线终端设备访问图书馆网站,使用图书馆的各项资源和服务,让用户体会到“服务不为人知”的便捷与高效。

3.2 面向用户需求,提供灵活的知识服务机制

泛在智能环境下,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利用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有的以机器为中心的知识获取方式,逐渐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用户希望能够不受时空限制获取所需要的各种形式、多种语言的资源和服务,更希望能够突出用户的自主性、独特性以及开放性。

RFID无线射频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已经屡见不鲜。RFID系统实现图书借还、顺架、查找、馆藏盘点等功能简化了图书馆员的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随时随地借还书系统避免了排队等候,节约了用户的时间,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加便捷、更具人性化。但由于RFID感应器的距离有限,系统的所有功能只能到馆内实现。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如Blue Tooth、LMDS、Wi-Fi、WiMAX等,将图书馆接入无线网络,上述功能便可通过各种无线终端设备来实现。

3.3 重视用户参与,为知识的创造提供支持

长期以来,图书馆实行的是由图书馆到读者的信息单向流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强调的是“以馆员为中心”,即是由图书馆的信息专家负责资源的选取、整理、保存等一系列工作。用户作为单纯的信息接受者,主动性较差,用户的集体智慧得不到发挥。泛在智能技术及服务的日渐深化,互动的用户服务方式将成为网络信息服务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现代图书馆在知识服务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计算机技术,在资源建设中贯彻资源共享、开放获取等理念,强调读者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用户的积极性。

泛在智能环境下,知识交流链中的各个角色是可以互相转换的,知识的创造亦不再是个体的独立行为,而应当是协作式的。图书馆作为知识交流链中的“中间商”,应充分发挥其知识交流中心的作用,以用户兴趣和需求为中心,打破原有的物理意义上的社区概念,形成动态、发展的新型虚拟知识社区。根据用户需求、学科分类以及信息资源特征,利用新兴的web2.0、web3.0技术,开发设计相应的服务和软件,支持建立虚拟兴趣小组,实现知识的协作式创造和共享。此外,面对其他知识中介商(如搜索引擎)的冲击,积极寻求与其合作的发展机制,使双方共同服务于知识社区中知识的提供和搜索服务,实现二者共存共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邓莉,孙振领,吴海波.论知识服务环境下的电子阅览室管理[J].湘南学院学报,2009,(3).

[2]马瑞.RFID智能书车系统-图书馆智能化新元素[J].图书馆学刊,2009,(4).

8.知识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论文 篇八

在某中央机关图书室空调综合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中央某机关图书馆地下书库进行空调系统改造,地下书库为两层,馆藏均为国家重要资料,需要精密的恒温恒湿控制、定期换风、杀虫等,以保证珍贵文献的安全。系统原来有两台大型工业空调,由于技术落后、设备老化,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新系统采用三台进口空调,要求三台空调轮换不间断工作,恒温恒湿控制,并且联动抽排风、水泵、照明等设施,而且在值班室通过触摸屏能够全面监控,以确保万无一失。

控制功能要求:

系统采用3台RC工业空调,要求显示:室内外温湿度、主要部分工作状态及参数显示,送风温度、进/出水温度等参数、空调告警显示。3台空调轮换工作,累计工作时间最短的空调投入运行,以平衡、延长空调寿命。可编程定时(年、月、日、时、分、秒)进行空调的启/待机,也可手动开关。还要求分季节调整温湿度阀值。

每台空调配套有两套风阀,空调打开时必须先打开风阀,风阀完全打开后再启动空调,关闭采用相反的顺序。每个风阀也能够独立手动控制开关。

排风单元使用一套风量调节系统,包含一个开关式风阀和变频风机及变频器,要求能够显示工作状态和频率,能够调整风量大小。不工作时应关闭风阀。

新风单元为1个可调节角度的风阀,可以设置角度大小并记忆位置,有空调工作时打开,否则关闭。

环境单元监控机房温湿度、烟雾和地湿,能够状态显示,并在异常时发出告警。

系统管理功能 图形化界面显示

设备运行状态、各采集点数据实时显示 历史数据记录 历史数据查询

历史数据统计及曲线图形输出 声光告警功能

操作记录、告警记录、历史数据、故障记录 系统设计:

系统采用一台CKT-S5730触摸屏工控电脑作为核心控制,CKT-S5730采用5.7”高亮度彩色LCD显示,触摸屏操作,自带16路独立可调IO和8路模拟量输入,RS232和RS485通信口各一个,配套的嵌入式组态软件可在uClinux系统下运行,完全满足系统的控制需求。还有一个以太网口,可以实现网络查询与控制。

系统示意图如下:

图书室温湿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水浸传感器接口形式:485/2328芯屏蔽网线RC空调1接口形式:485/2328芯屏蔽网线控制箱机箱RC空调2二楼控制室接口形式:485/2328芯屏蔽网线RC空调3声音告警监控主机接口形式:485/2328芯屏蔽网线变频器1风机1接口形式:4854芯屏蔽网线×10根电动执行器×n风阀×n

软件设计时将系统化分为三个子系统,各子系统操作主界面如下:

9.人本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篇九

一、摘要

本文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情况,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了探讨,给出了解决的措施,办法和注意事项。

二、关键词:人本管理;途径

目 录

前 言.........................................................................................................2 一.人本管理思想概述............................................................................3

1.人本管理思想基本内涵和特征.......................................................3 2.人本管理的基本内容......................................................................3 二.人本管理的重要意义........................................................................4

1.人本管理思想的运用大大发挥了劳动者的积极性......................4 2.人本管理思想决定了现代企业管理的走向..................................4 3.人本管理思想是现代化管理的物质保证......................................4 三.当前部分企业人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5

1.我国部分企业人本管理存在的问题..............................................5 2.企业人本管理的实现途径..............................................................6 四.结论.....................................................................................................7 五.谢 辞...................................................................................................8 六.参考文献.............................................................................................9

前 言

本次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实际中对企业管理的接触,了解企业管理在企业中的运用,学会企业管理具体的运作模式;在实习中以领会企业管理中人本管理的内涵,应用,以及现在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为实习的任务。在公司实习中我主要以企管部的部长主力的身份参与公司的管理与学习,公司所有的关于员工的培训、生活、娱乐等所有活动的组织与举办我都身体力行,在实习中我协助部门管理,落实具体事件的实施,在工作外我和企业的员工以及各个管理人员积极交流,听取他们对企业的意见与建议,并在具体管理中落实员工提出的合理的建议。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在逐步转入人力资源,实施人本管理,深受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推崇。人本思想的诞生及在企业中的应用,使企业管理从以优化资本为目的管理转变为以优化人员为目标的管理,这是当代企业管理的一大进步。人本管理是以人为核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创造精神的科学管理方式,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弄清楚人本管理的内涵以及本质,对于人本管理在人才管理,尤其是高等人才管理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当然,虽然有些企业也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口号,但在具体的做法上却往往存在很多问题。在现实社会中,凡是重视人本管理的企业,企业就充满生机和活力,反之就处于呆板和沉寂状态。

人才是知识经济之本,企业必须坚持把人放在诸多因素的第一位,强调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性,做好人的管理工作,充分重视人的作用,尊重人的价值,促进员工需求满足,在企业内部努力营造有利于员工充分发挥创造作用的文化环境,注重启发,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实现企业预订的目标,只有这样,员工的利益才会得到保障,企业的效益才会得到提高。

从实习中我也发现了很多问题,也就是人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人本管理的理念没有确立,(2)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3)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4)缺乏企业文化的构建。

一.人本管理思想概述

1.人本管理思想基本内涵和特征

(1)基本内涵。人本管理,是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要素和组织的最重要的资本,把组织成员作为管理的主题,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本,把组织成员作为管理的主体,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本,服务于组织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实现组织和成员目标“双赢”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总称。它不同于把人作为工具、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人本管理强调管理要以人为中心,把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出发点,把谋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管理的最高目标,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

(2)人本管理的特征。人本管理不同于此前的其他管理模式,它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综合古今中外优秀的管理理论及实践,包括我国传统的人本思想,我党的思想政治理论及实践理论,国外首倡的行为科学及企业文化学等,经提炼,概括而成的基本管理思想,原则和方法体系。有三个主要特征:一人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把人置于管理中最重要的地位,个人的自我管理是人本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人本管理思想对人的约束是柔性的,尊重人,关心人,以激发全体员工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企业文化是人本管理思想的核心,追求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共同实现。

2.人本管理的基本内容

(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同时也是一个人群组织,不仅在其内部成员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而且在企业与外部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之间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从而构成企业的人际关系网络。

(2)以激励为主积极开发人力资源,作为企业主体的员工,其素质和能力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人本管理注重激发人的潜能,最重视的就是人在企业中的作用。因此,应想办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激励是要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来进行。

(3)使员工从“被管理者”向“管理者”转变。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尽量扁平化,进行业务流程重组,打破原来过细的专业分工,不断丰富工作内容,使员工感到工作的乐趣,更好的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还要逐步让员工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参与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自主管理能有效体现人本管理宗旨,是民主管理的更高层次,当然不可能每个人都是企业的管理者,但每个人都潜存着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可能,要做到人人争当先进,事实争取成功。

二.人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1.人本管理思想的运用大大发挥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随着管理思想这一“软件”化的普遍,人本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的新概念,新事物,作为企业的实践既定目标,高效益管理的软性手段,促进了 的治理脑力的提高,大大的发挥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997年世界500强工业企业排名第47位的美国惠普公司,销售额429亿美元,利润为31亿美元,然而惠普公司取得成功,靠的是它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惠普公司董事长莱特认为:“人才就是资本”人才是知识的载体,知识是人才的内涵;知识使企业无形财富,人才是企业无法估量的资本。

2.人本管理思想决定了现代企业管理的走向

随着经济竞争力的不断加强,有些缺乏设备,技术,人才的企业面临停产,转产甚至破产,究其原因有种种,但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缺乏现代化管理经验,不能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潜能,甚至出现大量人才流失。因此有些企业没有活力,更无从谈到人本管理,只有企业实行了科学有效的人本管理,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企业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抗风险能力,增强企业的生命力和活力。人本管理思想使企业不只是一个经济的实体,更具备了一个独立人格精神实体的基本要素。所以它既是企业生存之道,又是企业克服种种困难的法宝。

3.人本管理思想是现代化管理的物质保证

管理现代化就是随着科学技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在企业管理中不断吸取和应用世界上管理科学的最新成就,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的最新成果,使企业管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无论是思想,组织和制度还是方法和工具,都离不开人,因此,人本管理是现实现代化的重要的物质保证。

三.当前部分企业人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1.我国部分企业人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建立的现代化企业制度是以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职工是企业之本,人本管理是科学管理的的核心。企业内部管理秩序的建立,实施与落实,无不取决于全体职工的团队意识和敬业精神。当前,尽管许多企业管理者都认识到了实施人本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在思想观念和具体做法上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1)人本管理的理念没有确立。在管理实践中,行政领导是组织指挥的一种基本手段,对于集中统一指挥领导,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如果过多的依赖于行政手段,将会逐渐抹杀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样过于依赖物质激励进行管理,也只能换来短暂的劳动积极性,缺乏持久性。只有树立人本管理的思想,把人看成具有主观能动作用的人,才能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形成竞争力。

(2)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我国企业由于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企业管理者在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方式上,只以工资、提升等外在激励手段为主,而忽视其他社会需要的满足,这样只能使少数人从中获益,而大多数员工不可能在自身的利益需求方面得到有效的激励。

(3)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当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使用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力资源的素质不高,教育培训缺乏长远规划。许多技术人员、设计人员、研发人员、管理人员没有机会参加必要的培训。二是劳动者主人翁意识淡薄,参加企业管理和决策的程度较低。三是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很多企业的待遇偏低,而且原有的激励机制如公费医疗、养老保险等已取消,这些都是人力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4)缺乏企业文化的构建。也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企业领导者对于企业文化重视不足,只重视企业的制度文化和物化文化的建设,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培养,使企业文化和员工思想不能统一起来,从而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很好地融入企业人本管理中去,职工缺乏精神动力。2.企业人本管理的实现途径

人本管理既然是企业管理的灵魂,那么企业管理活动中,就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应将重点放在员工管理上。企业对员工进行教育、引导、指挥等各项管理,关键是要讲求管理艺术,利用科学的方法与合理的制度实施管理。

(1)创造利于开拓创新的宽松环境。“科学管理之父”泰罗认为,培训工人是管理者的职责[1]。人们通常都潜藏着大量的才智和能力,如何最大限度的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释放其潜藏的能量是企业管理者的主要任务。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一样不是生来就有,而是通过投资得到的。自然人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后,才完成了人向人力资本的转化。因此,人力资本是社会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培训和接受机会成本等价值在劳动者身上的凝结。这就需要企业对人力资本进行再投资。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人本管理以激励原则作为主导思想,正确的激励措施是人本管理的关键所在。可以采取利益激励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相结合和方式,如奖金、晋升,是一种激励员工积极性的精神动力。同时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员工在工作分析中的行为,保障工作分析的顺利开展。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用工作绩效=F(能力,激励)这个数学公式表示了激励的作用,人的工作绩效取决于他的能力与水平即积极性的高低,能力固然是取得绩效的基本保证,但是不管能力多强,如果激励水平低,就难以取得好的绩效。[2]可见,人的潜力主导方式是正确发挥激励功能,根据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去不断地调动、提高和保持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创造出最佳绩效。

(3)实施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模式。实施人本管理,还要实现民主管理,参与决策的制定,以便于决策的执行[3]。这就要求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尽量扁平化,进行业务流程重组,打破原来过细的专业分工,不断丰富工作内容,使员工感到工作的乐趣,更好的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还要逐步实现自主管理,让员工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自主制定计划、实施提纲、实现目标,即所谓“自己管自己”。[4]职工参与管理是党的群众路线在企业中的运用,实行企业决策过程的群众路线允许职工对管理和决策提出建议和批评,给与职工适当的决策权,这样既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质量,又有利于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通过不断的宣传教育,努力树立全体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地位感,树立与企业共命运的思想意识。

(4)创建和谐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者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制度等。企业文化建设要建立一种为企业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精

[5]神、企业伦理观和经营管理理念。这就要求企业重视企业精神和价值观的建设,塑造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不仅吸引员工,而且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推崇。我们在创造企业文化时只有继承传统并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才能屹立在世界企业强手之林。我国海尔集团的发展经历了以质量创品牌。以多元化促扩张,以国际化推动企业上档次等不同阶段,其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也由质量,服务向创新、快速响应市场、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等不断转变。[6]今天,也正是海尔的“追求卓越,敬业报国”[7]的宏大精神,促使其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取胜。

四.结论

不管实现的管理状况如何,“以人为本”[8]终将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实现以人本管理是国有企业目前必须要抓紧解决的问题。国有企业不能等体制改革完成之后才进行自身的改革,应着眼于未来,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是管理科学化、现代化、人本化。[9]企业在管理人力资本时,必须尊重人、团结人,否则就会成为一个高级人才不断逃离的藩篱。“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且更是一种目的。[10]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充分认识人的作用,有效的实施人本管理,才能促进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人、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

五.谢 辞

真诚的感谢老师,从论文的起稿是不知道从何下手到现在论文的全面完成老师的帮助对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的指导给我写作的方向,老师的指导让我快速的构思文章框架,老师的指导更让我对做学问的态度和严谨有了更深的认识。

论文完成了,但是老师的指导及课堂中的教导将成为我永远不忘的学习内容。论文中我学到的或许是一个很单方面的知识,但是生活中我学到的是如何构建自己的人生方向,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生活。借此回忆起大学的课堂生活,记忆更多的是老师们教导的学习方式和生活常识,这些东西使我们提前了解未来的形式,能够对以后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此真诚的感谢老师,用我平淡的语言表答我真诚的谢意。以后的路还很长,我将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祝福老师并且时刻鼓励自己一路走好

六.参考文献

10.知识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论文 篇十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图书馆资料;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1

图书馆是文明社会的知识海洋,储存着人类世世代代创造和积累的宝贵知识财富,存储着浩瀚的书籍文献资料,图书馆的中心和重点工作一直是资料管理,工作量大,复杂而繁琐,过去,图书馆资料一直依靠传统人工管理,难度大,效果低,应用现代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对图书馆资料管理进行信息化管理,是图书馆资料管理的根本变革和质地飞跃,对提高我国图书馆资料管理自动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的图书馆资料管理落后状况

(一)工作效率低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网络信息时代,信息社会让人们享受着现代新技术成果,信息交流越来越方便发达,图书馆是大众的信息平台,快捷化、方便化和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对图书馆服务的要求,但是,传统的图书馆资料管理根本不能适应现代服务的需要,这种传统的资料管理,运用人工作操作,工作量及其巨大繁重,效率却很低,并且无法处理现代数字化出版资料信息,更没有办法满足广大读者方便查阅图书资料信息的需要,效率低下,适应不了信息社会的发展。

(二)信息速度严重滞后

在传统的图书馆人工化资料管理中,采集和编汇资料信息的方法手段都是落后的,信息渠道也是单一的,来源只能是依靠馆内藏书和报刊,资料编汇的人工速度慢,在图书和出版信息以日新月异的极快速度更新时,这种人工采集和编汇的资料信息常常显得滞后,无法满足读者对时效性资料信息查阅的需要。

(三)资料储存受到局限

传统的图书馆资料管理应用的是纸质文档汇编,受到文档纸质的材料局限,储存的图书文献资料极为有限,而且不容易保存,储存期限短,同时还受到资料储存环境空间的限制,需要相当多的空间资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解决了这些难题,极大地改变了资料储存的空间容量和储存效果。

二、在图书馆资料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工作效率

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资料管理中实现信息化、数字化,能够极大地提高图书馆资料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在图书馆原来对资料的传统管理中,工作人员工作复杂,难度大,而且极其繁琐,要对浩瀚繁多的书籍资料采用人工区分,根据各种不同的类别分开整理,然后设置不同的空间分别存放,需要工作人员耗费大量的人工劳动力,这种人工操作效率很低,难度却很大。通过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处理图书馆资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人工管理的落后状况,大大减轻了图书馆资料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和劳动强度,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应用计算机处理图书馆资料,在计算机上形成电子资料,生成资料的检索目录,这种自动化的图书馆资料管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资料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同时又为读者查阅资料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良好服务,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

(二)扩大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效果

网络时代最大特点是信息资源共享,应用计算机技术管理图书馆资料,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进入网络平台,各大图书馆在网络平台上形成相互交流互补,资源共享,为读者提供了共同享有的丰富广阔的资料查阅平台,极大地方便了读者需要,使图书馆的资料资源更好地发挥了传播作用,更多的读者可以不仅通过图书馆的纸质图书查阅资料,而且可以从网络上获得图书馆的资料信息资源,使图书馆资源的现代化作用得到进一步实现。

(三)增强资料的数据管理效率

现代图书馆是各种资料信息的汇聚中心,要收集和整理大量的、多方面的资料信息,如读者需要的信息资料,图书馆借阅量率统计,图书的储存数据资料,图书馆财产统计资料,不断更新的数字出版信息资料等等,应用计算机技术对这些所需要的资料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速度快捷正确,使得图书馆的原有的纸质资料资源形成了电子数字化数据,实现图书馆的数字化管理,极大地提高管理效率。

三、图书馆资料管理中计算机应用的方法

(一)做好资料采集

在图书馆的计算机应用中,首先要做好资料采集的基础工作,资料的采集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根据资料的不同类别归类采集,既要注意资料的区别,又要注意资料的相关性,同时,要及时更新采集的资料,补充计算机信息,为计算机对资料的完整性汇集整合做好基础,提高计算机在整合资料中的效率。

(二)做好资料登记

对采集好的资料信息根据不同类别,进行归档编号的登记,也是重要的基础工作,通过运用检索编号或者关键词输入计算机系统,形成图书馆资料的数字化管理,对图书资料购买数量变化和库存、外借等等信息,都应当及时登记进入计算机信息中,使图书馆资料管理健全化。

(三)应用计算机管理的维护

为了保障计算机技术对图书馆资料管理的稳定运行,需要不断注意后期的系统维护,一方面是对电子信息平台的维护,管理人员要定期对用户界面进行维护,对读者的交流信息,及时发现和反馈,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另一方面,对管理后台进行维护,做好图书类目更新登记,加强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后期维护。

四、结束语

在现代信息交流技术空前发达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的资料管理效率,方便了读者,图书馆是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资料管理中的应用,必将进一步推动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为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黄玲春.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2(18):337-338.

[2]张大鹏.浅谈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J].科学之友,2012(13):89-90.

[3]董慧.谈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J].黑龙江档案,2012(03):140-141.

11.知识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论文 篇十一

(一) 战略管理思想的由来及实质。“战略管理”一词最早是由安索夫于1972 年在其发表于《商业政策杂志》上的《战略管理概念》一文中提出的, 安索夫认为战略管理是指将企业日常业务决策与长期计划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 在此之后, 战略管理概念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战略管理起先主要应用于企业, 后来逐步延伸至非营利性组织, 如大学、医院、公众团体等。而将战略管理思想引入图书馆领域也必将对整个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 图书馆战略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从对战略管理概念的相关了解, 本文认为图书馆战略管理是指图书馆管理者在综合分析图书馆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 运用图书馆各种资源, 展开事关图书馆全局的战略性规划, 并对其加以有效实施及评价, 使图书馆能够长期稳定发展。

不同于企业及其他行业的战略管理, 图书馆战略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 战略管理是有关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的管理, 其特别关注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其次, 战略管理是以社会信息需求的发展为导向的管理, 因此图书馆在进行战略管理时, 应该要充分考虑到社会信息需求的发展变化可能给图书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使所制定的战略尽可能与这种变化趋势取得协调一致, 以便能够充分利用机会、应对挑战;再次, 战略管理是面向未来的管理, 战略管理的效果通常在几年或者若干年之后才会显现出来, 也就是说战略管理关注的是图书馆发展的长远利益, 这使它不同于一般的日常业务管理;最后, 战略管理是动态的管理, 尽管在制定图书馆战略管理的过程中已经对外部环境和自身内部条件进行了分析, 但由于整个社会环境处在动态变化过程中, 战略管理也应随之进行相应调整。战略的调整并不影响战略规划本身的稳定性, 它是根据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做出的适当调整。

二、战略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一) 不同层次图书馆所进行的战略管理

1、国家图书馆事业战略。国家图书馆事业战略是整个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战略总纲, 它是在分析我国整体图书馆事业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的, 目的在于准确把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方向, 制定图书馆事业战略总目标和战略措施, 作为各地区图书馆和单位图书馆发展的方向, 从而充分发挥图书馆事业在社会、文化、政治、经济中的战略作用。

2、省、市地区图书馆战略。在国家图书馆事业战略指导下, 各省、市地区图书馆应在结合各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基础上制定各地区的图书馆战略计划, 提出地区图书馆建设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确定其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主要战略措施, 贯彻国家图书馆事业战略, 并为当地社会发展服务。

3、单位图书馆战略。包括各学校、医院、事业单位、军队等图书馆, 这些图书馆应根据本单位性质、用户类型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图书馆的战略, 目的在于发挥各个具体图书馆的功能, 满足用户需求, 实现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4、图书馆职能层战略。图书馆职能层战略是为贯彻、实施和支持单位图书馆战略而在图书馆的职能部门制定的战略, 目的在于提高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 保证单位图书馆战略的实现。它由一系列具体的方案和计划构成, 时间跨度短, 具有行动导向性。图书馆职能层战略需要基层管理人员和员工积极参与制定。图书馆职能层战略包括:信息资源建设战略、人力资源战略、信息服务战略、资金战略、管理战略等。

(二) 图书馆战略管理过程

1、战略形成。笔者认为, 图书馆的战略形成主要是指图书馆管理者不仅要有战略意图并具有把战略意图付诸实施的理念。这是图书馆战略管理的根本, 如果没有战略意图, 以下几个方面就无从谈起。

2、战略选择。图书馆战略选择包括战略方案的制订、战略方案的评估及战略方案的选择。图书馆要根据集体智慧选择出最佳的战略, 必须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战略, 充分考察未来的用户群及用户的未来需求和潜在需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涉及到图书馆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及物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战略实施。战略实施就是指将制定的战略付诸行动的一系列具体活动。这一阶段, 一方面要加强图书馆管理者的领导与指挥, 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各部门实施状况, 还要重视图书馆员工的培训与指导, 使其具备执行战略方案的能力。另外, 还需时刻关注外界因素对图书馆产生的影响。

4、战略评价。战略评价是战略管理的最后阶段。由于内外部因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所有战略都将面临不断的调整与修改, 所以图书馆领导需要及时地了解战略实施阶段, 而战略评价便是获得这一信息的主要方法。战略评价活动包括:重新审视外部与内部因素;度量业绩, 采取纠正措施。

三、案例介绍

(一) 国外案例介绍。美国国会图书馆制定的2016~2020 战略规划, 这个战略规划描述了国会图书馆为国会、联邦政府和美国公民服务的目标及战略。分别从愿景、使命、价值、核心能力、战略目标等部分进行阐述。

1、愿景。国会图书馆成为美国和世界知识记录的首席管家, 是通向未来的桥梁。同时为国会提供不可或缺的服务。

2、使命。通过通知、激励、参与的方式向国会、联邦政府和美国人民提供丰富的、多样化的、持久的知识来源以支持他们智力和创造性的努力。

3、价值。图书馆在完成使命和目标的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价值体现在: (1) 履行麦迪逊总统的信念即获得准确的、真实的和无党派的信息是一个民主社会必不可少的; (2) 强化所有国人的基本识字能力, 这将为整个国家的繁荣与兴旺形成一个巨大资产; (3) 平等对待每个人, 在决策中坚持透明、民主、开放原则; (4) 坚守信任和保密性; (5) 清楚交流; (6) 为每个使用图书馆资源的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7) 合作最大化; (8) 充分利用图书馆工作人员、馆藏要素; (9) 大胆, 勇于创新和冒险。

4、核心能力。 (1) 为国会和通过亲身、互联网或其他通信方式访问图书馆用户提供独一无二的研究和参考服务; (2) 获取、描述、许可、维护从实体到电子的知识集合, 并为用户获取以其他形式存在的资源提供电子准入服务; (3) 支持美国版权局在执行著作权法、提供法律政策鉴定、服务公益方面的法定职责; (4) 通过创造一种文化的学习, 为员工提供适当的技术帮助和设计有效的工作流程; (5) 通过各种公共项目、出版物和出版物的在线演示展示图书馆馆藏、员工专业知识和价值; (6) 创新与馆藏保护相关的科学材料试验; (7) 表达和体现图书馆和信息科学的最佳实践是成为一个国家乃至所有图书馆的国际典范。

5、七大战略目标。这些战略目标是相互依赖的, 强调一个组织内 (国会图书馆) 不同项目间的合作。具体如下: (1) 服务:为国会、联邦政府和美国人民提供权威性的研究、分析及信息; (2) 收藏:获取、保存全球知识馆藏及关于美国创造力的记录, 并向读者提供获取; (3) 创造:与美国版权局一起, 依照版权法和公共制度合作开发现代化版权系统和实践; (4) 合作:通过直接宣传和国家、全球间的合作激发和支持研究、创新和终身学习; (5) 授权:赋予员工最大限度的表现; (6) 技术:遵循最佳实践和标准部署一个动态的工业技术基础设施; (7) 组织机构:组织和管理图书馆以促使改变和采用新的方法来完成任务。

从以上规划可以看出, 美国国会图书馆战略规划体系内容已很全面, 包含有图书馆愿景、使命、核心能力、战略目标以及价值, 体现出国会图书馆在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过程中已经具备成熟的体系和丰富经验。

(二) 国内案例介绍。关于国内的战略规划文本, 我们以中国国家图书馆“十二五”规划纲要为例说明。该文本从15 个大方面阐述了国家图书馆“十二五”期间的具体规划:加快图书馆现代化转型, 开创国家图书馆事业发展新局面;建设国家文献资源总库, 提高文献信息保障能力;建设国家文献资源总目, 加强文献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揭示;强化立法决策服务, 建设多层级立法决策服务工作网络;创新服务模式与方式, 拓宽服务范围与渠道,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实施“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催生网络环境下新的文化服务业态;拓展社会教育职能, 将图书馆建设成为有吸引力的公共文化场所;建设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 实现馆藏资源的长期战略保存;实施总馆南区改造工程, 提高物理环境保障水平;推进“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全面提升我国古籍保护工作水平;加强科研工作, 为事业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为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推进业界交流与合作, 扩大行业影响力;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营造良好的事业发展环境;加强党的领导, 发挥党组织在事业发展中的保障作用, 以及工会与群众组织在事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从此项规划中可以看出, 国家图书馆对在新环境下图书馆在资源、服务、人才、合作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全面阐释, 对其他图书馆的战略规划起到了行业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昶主编.战略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雷永立.在图书馆管理中导入战略管理思想探析[J].图书馆论坛, 2003.4.

12.知识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论文 篇十二

摘要:煤矿班组是煤矿企业最鲜活的组织细胞,是煤矿企业最基层的生产组织,是员工进行生产作业和日常管理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煤矿企业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因此,煤矿企业要把班组建设当作重要的基础性建设来抓。本文应用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理论及规范,从基础管理和现场管理两方面着手,探讨了如何抓好煤矿班组的管理,从而为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风险预控

煤矿班组

管理

1.煤矿班组的性质、地位及其作用

1.1班组的性质

班组是企业根据劳动分工与协作的需要,按照不同工艺或不同产品(劳务)的原则划分的基本作业单位。班组由同工作或性质相近、配套协作的不同工种职工组成,是企业最基层的生产组织和管理组织。

煤矿的班组设置正是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应企业煤炭生产经营机制转换的需要,有利于生产,有利于管理,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1.2班组的地位与作用

班组是煤矿生产经营活动的基层组织,是煤矿生产建设的前沿阵地。无论矿区各基层连队采用何种组织结构,多少管理层次,都离不开班组。

1.2.1班组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煤矿煤炭生产的大量工作都是依靠班组去组织、指挥、控制、协调,所以班组是煤矿组织结构的基础;同时,班组又是生产过程或工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煤矿的生产过程必须在空间上、时间上衔接、协调起来,必须保持连续性、比例性、节奏性,满足均衡生产的要求。一个班组虽然只是一个局部环节,但如果它与企业整体脱节,完不成既定的生产或工作任务,就会破坏企业的均衡生产,会造成生产的中断,所以班组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1.2.2班组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加强企业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生产、技术、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指挥控制和调节,使生产力三要素得到最科学的结合,人力、物力、财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从而做到“以最小的投入求最大的产出”。要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竞争态势,就要通过班组来想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降低消耗,提高煤炭产品质量。所以,班组是企业管理的基础,离开班组,企业管理就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充分发挥班组作用,对于贯彻落实企业各项专业管理相当重要。

1.2.3班组是提高职工素质的基本场所。职工是否精通本职业务,能否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政治水平如何,决定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不断发展,设备更新,新技术的应用,对职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广大职工的日常技术培训,主要靠班组结合生产任务在现场进行。如开展班组岗位练兵,老工人传帮带,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等等。这些都是在班组这个“小天地”里进行的。

二、班组管理之基础管理(一)、基础管理

矿根据煤矿特点和自身工作要求,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经过整理汇编并在全矿下发了《岗位责任制》、《管理制度》及《安全生产责任制》三个分册,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等各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企业深化和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我们又在“双基”建设上寻求新的安全感,切实提高班组管理的基础工作,特别是矿制订并启动的“八六”的预警机制系统和工作“六步骤”两个模式后使工作程序化,内容规范化,执行制度化,形成了分工负责、上下联运、反应迅速、把脉准确、工作得力、处理得当的安保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1、“八六”预警系统(1)“八六”预警的内容:

八种时期:①班组长以上干部及班子调整时期。②现场生产条件发生变化的特殊时期。③年、季、月交替交接班时期。④重要节假日工资、农忙时期。⑤单位受表扬或批评较多的时期。⑥零星岗点多,巷道修复多,整改检修任务多时期。⑦生产工艺,工效提高时期。⑧事故连续发生时期。

六种人:①缺乏安全知识工作时间较短的新工人。②工作受到批评、表扬、调动后思想波动大的情结人。③性格简单粗暴、安全淡薄的鲁莽人。④懒惰、凑合、马虎、贪图安逸的混世人。⑤不服从管理干几天是几天的过路人。⑥婚丧嫁娶盖房、农忙的疲劳人。

(2)落实几项制度

建立排查制度。各工区各班组要把“八六”预警内容作为工作的第一内容,按照矿下发的“重点管理人员排查登陆记录”对自己辖区管理人员进行排查,摸清底子,拉出单子,找出重点管理对象,纳入重点管理范围,严把八种时期,六种人上岗作业。建立谈心谈话制度,对掌握的重点对象,班组长、单位负责人要不失时机找本人谈话,靠上去工作,弄清情况,深入细致的做思想政治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效解决问题。

建立汇报制度。对重点排出的人员班组长要做好工作同时,要把名单及时汇报单位,单位要上报到矿,采取措施,上下互动,形成做工作的强大合力。

建立走访制度。对思想工作一时难以做通且情况较为复杂的人员,以及长期旷班缺勤人员,要调度警惕,班组长和支部要派专人到其家中走访了解情况,找原因、下对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防止矛盾的和不得因素转化。

建立交流制度。班组长、各支部、预警领导小组要召开预警情况交流会,工区内部班组之间、各支部要对此活动一展情况进行汇报会,相互交流做法和经验安排下步工作,推动预警机制工作深入开展。

班组长工作制度。班组长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深入职工中,摸清实情办实事,早预警、早发现、早预防,做到眼勤、嘴勤、腿勤、手勤,筑牢班组这一基层安全防线,增强班组安全管理预见性工作能力。

2、工作“六步骤”

(1)为便于工作于规范工作监督考核,加强值班领导及各班组长的责任心我们在生产、辅助单位采取工作“六步骤”方法(即安全生产领导值班工作流程)。通过此项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可以增加当班人员对安全生产情况了解和驾驭能力,更好地把握环节,使动态管理有了依据,使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2)工作“六步骤”由当班组长(跟班人员)填写,严格填写内容不得缺项,否则按空岗失职论处。同时,把“六步骤”汇报按交接制度的一项内容来考核,班组长把当班六步骤表格交到工区值班领导,由值班领导每天晚十时报送矿调度室,然后调度室依据表中内容进行考核、落实,并把此表归档务存。

三、班组管理之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是各项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采取动、静结合方式优化现场管理工作。班组现场管理的优劣反映着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1、现场管理的内容

有计划地进行生产活动是班组现场管理的关键,提高计划的准确性可以降低生产费用,减少作业过程中的浪费,取得最佳效果,现场管理主要内容有10项:(1)制订现场作业计划 我们在制订计划是要采用5W1H思考方法,即明白确定什么时间开始和结束,什么地方作业,哪些人作业,做什么,为何这样做,怎样做。

(2)现场人员管理

要针对现场作业岗位的不同要求,根据作业人员的素质,技能、能力,合理地配置到岗位中;强化人的行为管理,严格作业纪律,劳动纪律,做到指导灵活;抓好班组成员的岗位练兵和知识技能训练。

(3)现场作业管理

运用最优的作业方法是班组长能力的体现,是现场管理中最基本的管理。作为班组长需要注意并掌握以下方面的要求: ①动作的改善:减少基本动作次数,缩短动作时间,使动作简单化,使必需的动作得到改善。

②作业的简易化:使作业理容易,使不熟练的操作者也能正确作业。

③作业时间的缩短:排队作业中的时间浪费,除去不必要的动作,使作业合理化、效率化、确定经济、合理的作业时间。④作业方法标准化:劳动者按固定程序、方法、时间作业,可减少作业中的失误,使质量稳定提高作业的效率,同时,用标准方法、标准速度进行作业所需时间、计算出工作量、工时,核算出成本及所需人员、设备。另外,可以指导和训练班组成员。⑤不断改善作业方法,寻求更合理的作业方法。(4)现场工序管理

以人或物为中心进行的工序配置,通过工序分析、工作分析、时间分析,使工序质量、工序成本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使现场作业工序及作业时间合理化。(5)现场质量管理

要现场贯彻各项质量标准;要采取必要手段和检查措施,把好质量动态关,早发现不合格质量早解决;要针对质量结果,抓好并控制好工作质量、工序质量,特别是不合格质量不得放行下道工序,建立质量控制点。(6)现场设备管理

主要是掌握正确使用和操作,做好设备日常检查、维护、保养、保质设备的完好状态和原有精度,使其发挥最佳效能。(7)现场成本管理

在现场作业中,通过节约物资、提高材料利用率和设备效率,改进工艺和操作法,节约劳动力、工时等降低成本,开展好目标成本的实际成本的比较。(8)现场材料管理

现场材料和备品配件是保证工序衔接、均衡生产的重要因素。首先我们要以最低成本,按计划、按标准、按时间将所需材料、物品送到规定场所其次要把现场材料进行定置管理,按工艺标准和管理需要,科学确定现场中物品位置、数量,进行计划实施和有效控制,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9)班组安全管理

班组长抓好并严格贯彻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完善安全技术措施,提高设备本质安全,重点控制关键作业环节,注意创造安全、文明、有序的作业环境,并指导、教育班组成员按作业标准实施培训。

(10)设备事故及运行中异常情况处理

发生设备事故或运行中发生异常情况,班组长应明确问题本质,发生了什么异常和故障?在什么部位?会造成什么后果?应采取什么方法解决?分析原因、分清责任,提出对策。

2、改善班组现场管理方法

(1)单纯化:针对在同时进行或处理多样工作时,容易产生浪费、效率低下的现象,尽可能以单纯化手段达到目的,使方法简单、简略。

(2)标准化:尽可能对使用物资材料标准化,使种类、型号、规格、厂家质量统一。对作业制订标准,减少失误,提高效率,稳定质量。

13.物联网在监狱管理中的应用 篇十三

期次:2011年第4期[152] 作者:姜华旺 来源:信息化建设

监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强制管理违法犯罪人员的场所。对服刑人员的管理,既要保障预警人员,也要保障服刑人员的安全。目前,虽然各监狱都建立起自己的安全防范系统,与信息系统进行了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安防信息化,但监狱安防系统主要是以人看、物防为基础,这些系统不能对服刑人员进行有效的定位和管理,与监狱实际工作需要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呼和浩特第二监狱越狱事件、湖南德山监狱犯人刘宏凿墙后脱逃事件、安徽界首越狱事件等等,都集中体现了现在安防系统中存在的致命缺陷,即:没有从根本上抓住“人头”这个关键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物联网的日益成熟,使得对服刑人员的定位管理、越界管理、车辆进出管理、行为识别管理,以及将各个安防系统进行有机整合等成为可能。物联网的优势

物联网的突出特征是通过传感器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采用多层协同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结合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送与交互,从而提升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控制和管理。

构建在物联网上的传感器,可探测包括电磁、温度、湿度、噪声、光强度、压力、移动物体,大小、振动、速度和方向等周边环境中众多的现象,将传感器产生的信号转换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信号,再通过对这些信号进行分析和加工,使我们对被控制和管理对象的产生智能的感知。

与传统的安防网络相比,物联网组成的监狱安防网具有如下优势:

1、建设组网快捷

物联网的建设可以利用已存在的有线或无线网络进行数据的传输,可以整合目前现有的设备进行快速组网,因而,建设周期短,见效快。

2、安全预警及时

现有的安防系统按照现有监控巡视模式无法保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图像报警处理系统依然无法克服异常报警的滞后,并且受监狱特定结构限制无法做到准确报警,物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平台,能够实时监测和采集网络分布区域内的各种检测对象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发送到网关节点,以实现复杂的指定范围内目标检测与跟踪。

3、预警信息完善

现有的安防系统,由于对信息无法有效量化关联,导致安防信息数据满足不了监狱管理的需要,如人员活动趋势、人员实时动态等。而物联网则避开了这一不足,和监狱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有效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和管理能力。

从物联网的系统构成来看,主要包括信息识别层、终端处理层及传输网络三大部分,其中信息识别层主要涉及RFID、二维码、传感技术及相关设备,终端处理层主要包括以手机、服务器为主的终端处理设备及相关的应用软件系统和数据库,而传输网络则以目前的通信网、互联网为主。

图1 物联网的基本构成

物联网在监狱管理中的应用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物联网主要是通过传感技术,把现实世界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进行关联,通过网络进行信号传输,通过平台软件对这些关联的信号进行分析,最后得出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智能性的表现就是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人的参与。

从目前而言,应用在个体识别中的比较成熟且低廉的传感技术就是RFID,在周界管理中较为可靠且低廉的技术就是光纤传感技术。以下分别来阐述基于上术两种传感方式的物联网在监狱管理中的应用。

一、利用RFID技术解决“人头”问题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1.RFID技术在监狱管理中的实现途径

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Passive 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在监狱管理中用于服刑人员“人头”识别的RFID技术的媒介,就是服刑人员佩带的腕式电子标签(以下称“电子腕表或电子脚表)。在监狱的重要场所:生产区的劳动现场、监舍、卫生间、干警办公室、放风场所、监区医院、会见室、监狱门口、围墙周界等重要部位,安放RFID读写器,配合现有安防网络中的摄像机、喇叭、对讲等设备。当出现信号消失、私自跨区域行为、拆卸或剪断腕式标签等行为时,摄像机立即捕捉并记录现场情况,中央控制室声光报警提示,管理人员根据现场情况使用对讲,通过该区域的喇叭或对讲进行管理。

图2 基于RFID技术无线传感网络基本结构

服刑人员佩带电子腕表或电子脚表,通过接收器可以将佩带人员的移动速度、方位、高度、生命体征(温度、脉搏)等信息通过网络发送给计算机,通过对信息整合、分析实现对服刑人员的有效管理,这种技术现已被欧美等各发达国家广泛应用于监狱管理,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高效可靠的管理技术。2.安全预警管理

一是劳动现场的安全预警管理。服刑人员在车间劳动,可以对其进行位置固定,对车间信号进行监控,针对不可跨区域的特定人员进行自动识别,并通过对讲发出提示,并对跨区域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服刑人员人头数的清点,可设定一定的时间间隔定期由系统向干警发出服刑人员人头数的多少,避免了由人去清点的麻烦。

二是监舍、卫生间的安全预警管理。对每个房间的信号进行监控。针对卫生间进行时间监控,防止犯人在里面的异常行为造成人员伤害,尤其是夜间警力减少时。在楼道中布设的RFID读写器和摄像机可对人员行走路径进行简单的路径描述,或对服刑人员的速度、高度进行限定,防止晚上出现聚众斗殴、或通过卫生间的漏水管进行上吊自杀,防止犯人借助下水道、楼房间的管道、电线、烟筒等方式逃脱。只要出现信号消失、不在设定的读写器读取范围(或被其他读写器读到)、剪断、拆卸等异常行为信号,总控制室可马上出现声光报警,并在监控屏幕显示该区域的监控画面。方便管理人员及时阻止事态的进一步发生。

三是干警办公室的安全预警管理。在干警的办公室安装RFID读卡器,并设置一定的时间规则,对在超出这个时间段进入干警办公室的服刑人员进行预警管理,通过现在安防网络中的视频、喇叭或警号给以警示,并将实时图像联动到监控中心,并对此作出相应的的预警处理。

四是放风场所的安全预警管理。对放风场所范围内信号进行监控,当出现非法越界、信号消失、拆卸等异常信号时,总控制室可对信号特征立即做出反应,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五是监区医院的安全预警管理。对服刑人员由于生病而对其生命体征(温度、脉搏)等信息的监控,可以使医护人员及时地处理生命休征处于不正常的人员,有效地防止服刑人员在监狱死亡的后果;在医务室的门口内外和室内安放读写器、摄象机和喇叭,方便对犯人进出医院、进行门禁时间和行动范围管理。

六是会见室的安全预警管理。在会见室的门口内外安装读写器、摄像机和喇叭,用于进出门时的门禁时间管理。发现任何异常信号,中央控制室人员可马上通过对讲提醒现场人员。

七是监狱大门的安全预警管理。当犯人试图化妆、隐蔽、强行通过监狱门口时,读写器读取到非法进入该区域的腕式标签信号,向后台中央控制室发出报警提示,同时摄像机主动拍摄现场情况。中央控制室通过对讲器对该区域实时喊话。

八是围墙周界的安全预警管理。在监狱围墙与隔离栏之间,加装RFID读写器、摄像机和喇叭。RFID读写器会将企图靠近隔离栏的无接近权限人员腕式标签信号发送到总控制室,并发出警报提示,管理人员根据同时启动录像的现场情况做出反应。

九是狱警遇袭的安全预警管理。当犯人越狱挟持或伤害狱警时,狱警可迅速按下腕式标签上的按键报警。当事态紧急来不及按腕式标签报警时,通过身体的跑动或激烈抖动促使携带在狱警身上的震动标签发出震动报警信号,该区域的读写器读取到震动或按键报警信号后,后台中央控制室发出声光报警,显示器同时自动弹出该区域摄像机拍摄的画面。3.服刑人员的活动规律分析

一是服刑人员的人际关系分析。系统根据捕捉到的服刑人员的活动轨迹,利用系统平台软件对服刑人员的人际关系进分析,进行亲疏关系对比,由此可以掌握服刑人员经常与哪些人在一起,是否是个人独处,从而为我们对服刑人员的管教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因为人际关系健康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服刑人员的身心健康,分析服刑人员的人际交往,对培养服刑人员的健康人格、融洽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改造氛围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是服刑人员的活动区域分析。对服刑人员的活动区域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这个服刑人员的频繁出入的区域,及逗留的时间,我们就可以对此名服刑人员进行严密重点监控,以防止不利于监管安全的事情发生,同时,对严管级服刑人员,重点管理、重点监控,严格限制活动区域,如超出某一规定区域就发生报警动作。

二、利用光纤传感技术解决周界问题

周界是指监狱的高围墙,是监狱与社会隔离的最后一道屏障,如何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管理好这道屏障,做好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周界防护应用,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课题。光纤传感技术是现代通信的产物,是随着光纤及通信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利用光纤本身作为传感器崭新技术。

图3 光纤传感器的基本构成

全光纤周界监控预警系统由监控器、主控仪、引导光缆、传感光缆和外部组件这五大部分组成。其中,系统监控器、主控仪位于中心监控室内,引导光缆、传感光缆和外部组件安装于室外,可根据需要设置分控制中心。

其原理是将光源的光经过光纤送入调制区,在调制区内,外界被测参量与进入调制区的光相互作用,由于光纤中的模态损耗和相位能够随着弯曲、微弯、压力、拉力、温度以及其它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使光的光学性质,如强度、波长、频率、相位和偏振态等发生变化,成为被调制的信号光,再经过光纤送入光探测器,并经过解调而获得被测参数。1.光纤传感器的应用优势

与传统的电传感器相比,光纤传感器在传感网络应用中具有非常明显的技术优势,体积小、重量轻、具有非常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无源系统、能源依赖性低,可大大节省供电设备与线路的成本,适合长距离使用;抗电磁干扰、抗腐蚀,完全不受雷电影响,能在恶劣的化学环境、野外环境及强电磁干扰等场所下工作;无辐射、无易燃易爆材料、防水、环保等。2.光纤传感技术在监狱管理中的应用

系统可使用单根光纤(光缆)作为传感传输二合一的器件,通过对直接触及光纤(缆)或通过承载物,如覆土、铁丝网、围栏、管道等,传递给光纤(缆)的各种扰动,进行持续和实时的监控。采集扰动数据,经过后端分析处理和智能识别,判断出不同的外部干扰类型,如攀爬铁丝网、按压围墙、禁行区域的奔跑或行走,以及可能威胁周界建筑物的机械施工等,实现系统预警或实时告警,从而达到对侵入设防区域周界的威胁行为进行预警监测的目的。为了精确定位,只需获取光纤的准确长度,再根据现场情况将光纤长度距离换算为实际距离,在报警信息中得到准确可靠的定位精度,从而实现远距离安全保障系统的定位报警功能,通过系统提供的入侵地点的位置。

系统可根据各种周界的不同需要而采用不同的光缆敷设方式:隐蔽地埋、围栏、围墙敷设,明敷、隐蔽敷设皆可。

一是全天候实时监测。在监狱围墙的四周铺设光纤,与现有视频监控技术联动,可在光纤敷设区域全程任意点全天候不间断地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监控中心即可立即显示异常情况的监控画面,提醒我们及时处理。

二是侵入点定位显示。在判断有威胁侵入行为发生时,系统根据光信号调制分析,可以实时对侵入行为发生点进行定位,在监控中心系统自动显示当前侵入点的具体位置,从而便于管理人员对目标明确地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侵入行为后续事件发生。

三是自动模式识别。对非危害性环境干扰如雷鸣、鞭炮、汽车鸣响、雨声等进行识别,做出无害判断;对走路、攀爬、触摸、挖掘等侵入行为并报警。四是重要部位语音监听。对于局部高危区域,系统可实现语音监听和记录。该功能完全无需采用电或金属的传感器,仅用光纤即可实现,丰富了用单一光纤实现监控系统的功能和防护等级。

14.知识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论文 篇十四

1 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全新的管理。未来财富的来源主要是知识, 知识工作者将是未来最有生命力的资产, 为了充分发挥这种资产的价值, 就需要对对知识工作和知识工作者进行管理。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无论对于商业组织还是非商业组织而言, 21纪最有价值的资产将是其知识工作者及其生产力。管理在21世纪所需做的最重贡献, 就是提高知识工作和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

知识管理国内比较接受的知识管理的定义是:知识管理就、是对一个组织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 然后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组织实现最大产出的任何地方的过程。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 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

随着图书馆工作重心由文献信息组织向知识服务倾斜, 馆员的知识储备与服务技能日益受到重视, 对馆员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与共享逐渐提上日程, 对知识管理的实施已部分地从知识服务逐渐扩展到图书馆组织内部管理学意义上的知识管理。这就使图书馆知识管理面临着双重任务, 即自身知识的管理及社会知识产品的管理。

2 在参考咨询工作中先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将知识管理应用到参考咨询服务中, 要求“把信息与知识、人与知识、过程与知识有效地结合融为一体, 进行大量的创新, 以实现知识的转化与共享”。而参考咨询服务恰恰是在人 (咨询专家、用户) 和信息资源相互结合基础上, 通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互动转换来完成对用户咨询问题的解答。

2.1 参考咨询工作的特点要求实行知识管理

参考咨询作为最有活力的读者服务工作, 需要敏感地捕捉读者需求的变化, 适时地伸展服务触角, 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的不同需要, 具有个性化、多样性的特点。近年来, 随着社会信息量的激增, 这一特点更加明显, 所提供信息的及时性、针对性和完整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当今社会, 信息活动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参考咨询面对的服务对象已从“读者”扩大为“社会”, 所提供的服务已突破文献、文献知识和文献检索途径, 而扩及文献研究成果、供决策参考的方案、研究报告等信息产品。

2.2 参考咨询工作的现状要求实行知识管理

目前, 作为图书馆基本功能之一的参考咨询服务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这是因为, 从服务层次来看, 目前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仍是以低层次的参考咨询为主。能够提供高层次参考咨询的专家型服务人才普遍不足, 不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对深层次参考咨询的需求。

从服务效果来看, 多数参考咨询员在知识、技能以及参考咨询的回答水准上还达不到读者的要求。服务的效果、效率和咨询问题的解答率均不尽如人意, 还处在为提高参考咨询服务的质量而努力的阶段。从工作方式来看, 目前的参考咨询工作方式多为从接待咨询到给出咨询结果全由单个参考咨询员全权负责, 参考咨询员们背靠背独自做好各自的工作, 虽然也建立参考咨询档案, 但缺乏必要的交流, 易形成知识孤岛, 直接导致组织整体利益受损, 效率低下, 透明度差和资源浪费。因此, 引入知识管理, 借助信息系统, 改革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 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交流营造快速学习、乐于创新的环境, 是培养参考咨询人才、提升服务层次和效率, 使参考咨询工作适应社会变化, 不断推陈出新, 得到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 如何在参考咨询服务工作中实施知识管理

3.1 建立参考咨询知识库

每一个图书馆都有自己基于读者服务的局域网。这是参考业务团队在开展工作及团队学习和知识交流时可以直接依靠的网络平台, 图书馆网络已经提供了各类数据库资源可供利用, 但这只是开展参考工作可以依托的零散部分。知识库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本条件。必须建立面向参考咨询馆员的, 具有搜索、归类、共享功能的知识库, 只有这样的知识库才可能为参考咨询团队提供实现知识共享的环境。

基于知识库的参考咨询系统是网络环境下参考咨询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建立参考咨询知识库就是把所有成员的诀窍和经验有效地组织起来, 有意识、有目的、有系统地积累、组织、存储和重组组织的知识, 强化组织记忆, 利用网络平台传播和共享组织的最佳实践经验, 以利于知识和经验的再利用, 达到防止知识孤岛、知识囤积和知识流失的目的。参考咨询知识库可分为一系列子库, 如参考咨询基本信息库、服务与信息产品库、“常见问题”库、参考信息源库、图书馆信息资源库、事实型参考咨询库、参考咨询经典案例库、参考咨询专家及合作单位库等等。其中既包括与参考咨询工作有关的显性知识, 又包括知识创新非常依赖的隐性知识, 是网络平台上实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一个重要节点。

3.2 构建参考咨询系统中的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是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知识的模型, 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环境下, 知识地图是一种知识库管理系统技术与因特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型知识管理技术, 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制作知识资源总目录及各知识款目之间关系的综合体。

知识地图不仅要揭示知识的存储地, 而且还要揭示知识之间的关系。一份知识地图体现了知识资源调查所获取的知识资源目录和目录内各知识款目之间的关系。知识地图首要的、最重要的功能是知识目录和领域专家的导航系统, 它是一个向导, 指向的是知识源和知识库。

3.3 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开展个性化服务

隐性知识既难以获得, 又难以理解和交流, 主要存在于人的大脑中, 往往以非结构化的、非正式的方式存在, 具有专有性。可以通过在组织内营造知识共享的文化、改进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制订促进知识共享的激励制度等一系列措施, 来强化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促使员工记录一切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的隐性知识, 使尽可能多的隐性知识有案可查, 让参考咨询员可以实时共享彼此之间的成果与经验。在这一过程中, 基于经验、与特定项目和背景有关的个人隐性知识经过参考咨询员的总结、加工, 转化成为可供其他参考咨询员借鉴和共享的集体显性知识, 而这种显性知识又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 潜移默化到个人的隐性知识当中, 从而形成个人隐性知识———集体显性知识———个人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这也是个人和组织通过有效的学习机制不断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

在参考咨询工作中, 馆员可以对读者的隐性知识进行挖掘, 掌握用户的隐性知识, 并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在这一过程中, 参考咨询员也可以获得用户的隐性知识, 更进一步的了解用户的需求, 为用户制定适合其自身的服务模式, 定期开展信息的推送服务, 变传统的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4 知识管理在参考咨询服务中应用的不足

一直以来, 大多数图书馆中的知识管理活动只是注重计划方案而不是过程, 更注重创造一个具体产品或是某项具体的应用, 而不是改善参考咨询工作, 创造一种能积极地生产知识和交流知识的过程。知识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还没有达到上述目标, 还没有改变基本的参考咨询过程并发现过程中的不足以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识别最佳信息和促进馆员学习, 馆员就需要与参考咨询过程融为一体, 对每一次的参考咨询工作进行记录和分析, 这样才能不断改进馆员的工作行为, 提高工作效率。知识管理活动能帮助图书馆获取、收集、组织及传递馆藏信息和参考咨询馆员的智慧, 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 并有利于促进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知识重量学有助于使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工作线型化, 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在此基础上, 参考咨询馆员必须转变角色, 从“对文献进行管理的管理者”转为“对团体记忆进行管理的管理者”;从传统的工作角色即查找、挑选、组织及管理信息转为创造和管理知识的角色;还必须从“为他人组织信息的管理工作者”转为“把知识作为其工作的一个主要方面且拥有较高水平和技能的真正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李昕.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J].唐山学院学报, 2007 (3) .

[2]黄立冬, 黄莉, 周吟剑.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的切入点——参考咨询服务[J].现代情报, 2008 (3) .

上一篇:园区物业管理系统方案下一篇:实验中学家长委员会工作总结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