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居住社区(共11篇)(共11篇)
1.大型居住社区 篇一
1.1规划范围
佘山北社区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的北部、青浦区的南部,地跨2个行政区域,其规划范围西起通波塘、东至嘉松公路、北至淀浦河、南至泗陈公路,规划总用地面积703.02 hm2。基地规划居住总人口12.5万人。
1.2地区规划
社区功能定位:以佘山地区特有的山水生态环境为特色,以满足市民居住为主导功能,辅以配套佘山风景旅游度假区,集服务、就业、交通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社区。社区共划分为5片区,即1个公建片区和4个居住片区。公建片区以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为主;4个居住片区中东南片区以经济适用房为主,西南片区以农民动迁房为主,东北片区以动迁安置房为主,西北片区以普通商品房为主。
1.3用地及区域排水现状
1)现状用地。
规划基地内目前以非城市建设用地为主,只有少量用地进行过开发建设。其中位于东北角的高档住宅区——龙湖艳澜山正在开发建设,占地面积约16.12 hm2。位于嘉松南路和泗陈公路路口的上海东方佘山索菲特大酒店为商业服务业用地,占地约14.65 hm2。其他用地以农业用地为主。
2)现状排水设施。
规划范围内,泗陈公路下现状已敷设有1根ϕ600~ϕ1 000 mm的污水管道。污水管道沿泗陈公路由西向东敷设,经已建污水泵站提升后向东至已建松江东北部污水处理厂。佘山北社区松江区域内的污水隶属于泗陈公路干管的服务范围。
嘉松公路下现状已敷设有1根ϕ400~ϕ800 mm的污水管道。污水管道沿嘉松公路由南向北敷设,经泵站提升后最终接至已建青浦第二污水处理厂。佘山北社区青浦区域内的污水隶属于嘉松公路干管的服务范围。
2污水排水规划
2.1污水排水标准
根据《上海市松江区佘山北大型居住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报批稿),同时参考《上海市污水处理系统专业规划修编(2020年)》,确定居民生活污水量标准为144 L/(p·d),其他用地污水量标准为25.2~75.5 m3/(hm2·d)。地下水渗入量按平均污水量的10%计。
2.2污水量的预测
根据各项用地面积及用地污水量标准,分类计算污水量,至2020年基地规划污水量约为3.10万m3/d。
根据《松江区佘山北大型居住社区供水系统专业规划》,对计算所得的污水量进行复核:至2020年基地规划用水量约为4.93万m3/d(包含管网漏损量及未预见水量10%),日差系数取1.3,污水量排放标准按相应日均用水量的90%计,地下水渗入量按平均污水量的10%计,经计算污水量为3.10 m3/d。故佘山北社区2020年远期污水量为3.10万m3/d。
2.3佘山北社区污水排水规划方案
1)管网设计。
区域内污水排水片区划分以中心河、沉塔泾、嵩塘—三泾河、南横河为界,分为5个污水收集片区。
嵩塘—三泾河以东区域的污水,纳入嘉松公路已建污水干管。嵩塘—三泾河以西区域的污水,纳入泗陈公路已建污水干管。其中,南横河以南区域的污水,就近接入泗陈公路已建ϕ1 000 mm污水干管,南横河以北区域的污水经规划拟建的污水泵站提升后,沿沉塔路向南接入泗陈公路已建ϕ1 000 mm污水干管。
规划设计污水管道管径ϕ300~ϕ1 000 mm。
2)泵站设计。
嵩塘河以西区域的污水(松江区域内)均考虑接入泗陈公路已建ϕ1 000 mm污水干管内,规划拟建1座污水泵站。
泵站位置的选址既能满足区域污水排放的需要,又能保证经污水泵站提升后的污水能以重力流的形式与现状泗陈公路下已建ϕ1 000 mm污水干管水面平接。
经方案比较,拟在强业路以北、沉塔路以西设1座污水泵站,设计规模为2.15万m3/d,其服务面积约455 hm2。
3规划中关键问题
社区内规划污水排水的走向、管径、埋深应考虑与外围现有管网的衔接,因其外围的污水总管及污水厂都已实施运行,在规划中应同时考虑其出路是否影响到整个系统即松江区污水排水系统和青浦区污水排水系统。
3.1污水排水规划分区原则
最初佘山北社区的供水规划及污水排水规划均以社区为研究单位,污水排水系统考虑统一收集、统一排入泗陈公路下已建污水管道。后经确认污水排水系统以区级行政线为界:即以嵩塘河为界,以东区域的污水纳入青浦区第二污水处理厂;以西区域的污水纳入松江区西部污水处理厂。
3.2现有污水量平衡
佘山北社区地跨2个行政区域,污水分别接入泗陈公路及嘉松公路已建污水管道。规划中,需复核已建管道是否有余量接纳佘山北社区产生的污水量。
经计算,嵩塘河以西(属于松江区)规划污水量为2.94万m3/d,管道设计流量为495 L/s。嵩塘河以东(属于青浦区)规划污水量为0.16万m3/d,管道设计流量为36.5 L/s。
1)松江区区域内泗陈公路下已建ϕ1 000mm污水管道实际运行的污水量为108.3 L/s,根据规范现状管道管材及管道坡度,该段管道设计流量约673.32 L/s。隶属于泗陈公路污水干管服务范围的松江泗泾配套商品房基地拓展区的污水管道已施工完毕将交付使用,该区域产生的污水量为8 000 m3/d,管道设计流量为150 L/s。
由此可知,泗陈公路污水干管余量约为415.02 L/s,无法满足佘山北社区松江区域内规划产生的污水量。考虑到佘山北社区是分期建设,根据建设步伐,近几年不会产生达到规划污水量的污水,因此污水排水规划分近远期设计。近期考虑至2015年,规划污水量按远期的40%计,约1.20万m3/d,管道设计流量为217 L/s,近期社区内的污水最终接入松江东北部污水处理厂。
松江东北部污水处理厂现状处理能力为7万m3/d,按规划扩建后为14.7万m3/d。远期因其服务范围内的用地性质变化,规划污水量将14.7万m3/d,而东北部污水处理厂已无扩建的用地。远期规划,嘉松公路以西区域的污水将输送至松江区西部污水处理厂。西部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西北至松江青浦区界,东至洞泾港—张家浜—沈泾塘—秀春塘—横潦泾,南到黄浦江,服务面积约226.4 km2。该厂现状处理规模5万m3/d,2020年总规模为20 m3/d。计划于近期扩建10万m3/d,预计2013年底完工并投入使用。
2)青浦区区域内佘山北社区产生的污水接入嘉松公路下已建ϕ400~ϕ600mm的污水收集管。根据相关规划可知,嘉松公路下已建污水管道的污水量已包括了该部分污水量,因此污水出路畅通。
3.3现有污水泵站及污水处理厂容量的复核
污水量平衡后,需对下游污水泵站及污水处理厂的容量进行复核。
1)青浦区区域内嵩塘河以东规划污水量为0.16万m3/d,新增污水量相对较少,此外青浦区第4轮环保行动计划已包括了该部分污水量的纳管,故嘉松公路下游的污水总管、污水泵站及青浦第二污水处理厂均能满足新增污水量的输送要求。
2)松江区区域内嵩塘河以西规划污水量为2.94万m3/d。如上述,近期至2015年,污水量为1.20万m3/d,泗陈公路污水干管能满足近期的污水量。然而至2020年,远期污水量为2.94万m3/d,ϕ1 000 mm污水管道及下游接至松江区东北部污水处理厂的现有污水泵站EN-A1、EN-A2及EN-A3的容量均无法满足,故需另排管道以解决佘山北社区远期污水的出路问题。
如前所述,扩建后的松江区东北部污水处理厂的规模亦无法满足原有服务范围内污水量的要求。因本规划属于嘉松公路西侧,规划远期属于松江区西部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故待其建成运行后,佘山北社区的污水应按规划接入西部污水厂内处理。设计按近远期实施的方案,与总体规划相协调。
3.4外围市政配套工程
2013年松江区西部污水处理厂按计划完工后,佘山北社区的污水若接入西部污水处理厂,需新排1根污水干管,以解决佘山北社区远期污水出路问题,该管道还需同时考虑沿线接入的污水量。
管径为ϕ1 000~ϕ1 350 mm,长度17.8 km,沿途需增设3座污水泵站。
3.5新理念在规划中的设想
1)初期雨水治理。
佘山北社区内雨水采用城市圩区排水模式,雨水经管道收集后自流就近排入河道。根据国内外的众多研究成果,由于雨水径流尤其是初期雨水径流因夹带地面沉积物以及污染物的影响,雨水管道中污染物浓度较高,甚至与污水相当。如果初期雨水经自流模式排入河道并扩散到整个断面,河道水质就会受到影响,水环境就会受到污染。
目前,针对初期雨水的治理控制措施还应注意源头污染控制与汇流控制、末端治理相结合。以源头污染控制为重点,但控源往往牵扯到汇水表面的治理,成本较高,所以在控源的同时,还应采取一定的汇流控制措施和末端雨水净化治理措施[1]。
设置带截污功能(截污挂篮)的雨水收集口,以缓冲水流和拦截更小的污垢颗粒;或是设置水质型雨水口(沉淀或油类分离器),在雨水进入排水管道前,用来去除地表径流中的沉积物和油类[2]。
经过初步过滤后,可结合区域开发在绿化带中建调蓄池,也可结合水域的景观设计要求,设置生态型雨水排放口以增强水体的生物净化功能,并减轻初期雨水对河道的污染。同时,考虑调蓄池中初期雨水经溢流接入污水管网,故在今后规划中污水量的组成中,初期雨水截流量可予以考虑。
2)污水再生利用。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水资源最短缺的国家之一。在新形势新技术时代的背景下,规划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新技术指导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即考虑污水的再生利用,可在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工艺后再进行深度处理得以实现。
4结语
今后在各项专业规划中应本着可持续发展、具有远瞻性及环保节能的原则设计,尽可能避免规划滞后给区域开发带来影响。排水管网设计宜以行政区为界,研究其出路问题。复核现有排水设施,并在需要的前提下,研究其外配套工程的内容。在新技术时代的背景下,能结合当下关心的河道整治及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提出对初期雨水治理及污水的再生利用等规划要素,并在工程建设中得以实施。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技术设计研究所.上海市中心城雨天溢流污染防治配套措施研究[R].上海,2007.
2.“四步法”教学关注社区居住环境 篇二
一、介绍自己居住村组的特色,激发规划社区居住环境的欲望
美术教师要有前瞻性,对学习内容可提前一个月甚至一学期向学生明确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课前或课上引导学生把寒暑假出国跨省出远门或走访亲友、走村串户的见闻观感与自己生活居住环境的差距,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来。说出想改进的地方,并把理由说出来:如泥泞路面、房屋建筑零散、公共设施缺少、臭水池塘、乱扔的垃圾、动物腐尸、玻璃碎片等,让学生联系周围生活环境感受改善环境的现实必要性,让学生有参与服务社区、规划改造社区居住环境的意识。说出自豪的地方,通过挖掘当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化艺术遗产、民俗文化方方面面找特色,让学生了解家乡,体验感受家乡美,产生对家乡的自豪感、荣誉感,进而产生一种朝着更好更美的理想居住环境而努力的愿望。
二、从图片或现场感受中,探讨社区居住环境规划的基本方法原则
组织学生观看新闻或网络查询,从电影电视、专题纪录中选取一些效果明显、景色优美、设备设施完善、居住环境条件好的居民村组图片让学生欣赏感受;或组织学生去当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最美乡村”现场考察感受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交通、齐全的配套设施。挖掘别人的美,对比自己的不足,探讨社区居住环境规划的基本法则,结合教师的参与指引,大家体验归纳出共性的基本方法原则。如,第一,遵循以人为本,以建筑为主体的原则。首先要考虑居住建筑的适用、美观、采光、通风、安全,满足人在物质层面上对于实用和舒适程度的要求,其他附属于建筑的设施必须具备相应齐全的使用功能,并都应围绕主体建筑来考虑,都应与主体建筑相协调。第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创造与自然融合的原则。规划设计要合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因势利导,不要盲目破坏自然,尤其是森林、水利、古景建筑等自然与祖宗的恩赐,创新的设施应尽量与当地的大环境相融合,不宜太追求标新立异。第三,用绿化优化社区居住环境的原则。 分林木花卉及草坪绿地两大部分,林木花卉等植物配置应具有环境识别性,精品绿化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第四,用景观小品点缀社区居住环境的原则。景观小品如假山、凉亭、小桥流水、健身场、休闲馆等,既满足生活需要,又满足审美需要。在布置上除符合使用要求和安全标准外,还应遵循构图的美学法则,以形成空间环境的趣味性。学生掌握了这些原则之后,便可着手尝试规划设计。
三、在对比中寻找设计灵感,解决规划设计中的难点
学生在七年级“校园规划图设计”中,学习了透视、比例、线条、色彩等绘制要素,已具备了平面图、立体效果图的绘制基础。学生有了规划设计的主观想法,就要引导学生在纸上展现出来。教师引导学生认清从实景图片过渡到立体图,再到平面图,引导学生突破设计绘图上的难点,反复在实景图片与平面图或立体图中认识方位坐标、实物图标:住房建筑、道路交通、铺设排水管网、垃圾中转站、路灯、公厕、绿化美化、卫生室、停车场、小桥流水、文化娱乐广场、农民培训场所等。
四、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完成规划设计图
学生在动手进行设计之初,先确认规划对象,然后有意识地对规划区域进行走访调查,弄清自然地貌、水文气象,参考当地老人、村委干部等人的意见和建议。学生进入绘图环节后,先绘出整体图,如山地、森林、水利、古建筑、农田等不改不动的设施。然后做出功能区的大体划分,采用不同线条、色彩、图案予以区分,如道路、居住区、公用场馆、休闲区、绿化带等,再到每一区域的细节设计。最后又回归整体看效果,各功能区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完美的社区环境图案。整个过程,教师适时予以点拨评价,询问指引,鼓励学生大胆调整直至完成设计图。
通过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区居住环境,热爱社区居住环境的情感,让学生把所学的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把美术学习融于实际应用之中,从中感受到美术学习对于自己人生的意义,从而乐学美术。
3.社区居住环境保护调查报告 篇三
在当前的社会中,人们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这主要跟国家政策和科学水平的飞速发展有莫大关系。但是,在科技发展的时候,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在人们生活的环境中,往往会通过一些调查报告来总结周边的环境状况,下面就为大家推荐社区居住环境保护调查报告,大家务必重视。
1、调查目的
通过小区环境的调查,了解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自身做起,为了保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2、调查范围
城市各街道小区,垃圾处理点,人群聚集点。
3、调查方法
实地调查、问卷调查
4、调查情况
通过对各街道小区的调查,我发现以前的随处所见的垃圾现象明显减少,但不完全排除,在绿化带边角上依稀可见有少量包装袋舒坦地晒着太阳,很多是由居民行走时乱丢弃的,更有甚者的是从商处房内扔出来的。道路两旁的垃圾箱由于清洁工没有及时清理,而导致垃圾溢出垃圾箱,还有很多人把垃圾扔在垃圾箱附近,散落的垃圾是固体废气物污染的.主要来源,在炎热夏天会发出一阵阵的恶臭味严重影响社区的环境空气质量,也能招来许多苍蝇、蚊子,从而有可能引起某些昆虫媒介传染病的散发和流行。
影响整个社区的形象。如果有些老年人经过而没有注意散落的垃圾,有可能使老年人滑到从而会造成伤害。通过调查还发现有些建筑垃圾散落无人及时清理,以及某些建筑单位引起的粉尘污染严重,造成社区空气中粉尘浓度增高,从而造成人们某些呼吸系统的疾病,影响人体健康。除此之外,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不但提高,汽车以是人们出行的主要工具,但是其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不容忽视,还有汽车的喇叭声在社区对还在休息的人们所产生的噪音污染。特别是在中午休息期间会使一些人烦躁不安,从而影响睡眠质量。
5、结果分析
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是人们的环境意识淡薄是主要原因,多数人对环境问题并不关注,认为与己无关,不自觉的乱扔垃圾、吐痰,对于别人破坏环境的行为更是熟视无睹,对于保护环境的活动也未能身体力行地参加,认为保护环境是政府的事与老百姓无关。
小区规划不力,管理不严格不科学,任意倒垃圾造成严重污染,处理不及时致使臭气熏天,有些部门对房地产建设用地管理不到位,致使粉尘污染严重,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未能达到各阶层,环境保护部门整体能力欠缺,不能进行有力及具体的规范,出现政策方面的漏洞是环境保护工作陷入瘫痪,阻碍工作的整体进度。人们思想道德水平不一,素质有差距,对环境保护的看法不一,所采取措施不同对孩子的环保教育也不同,增加了环境工作的难度。
6、解决措施及建议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对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建设和谐家园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居民素质及环境保护意识,使居民自觉保护环境,积极参加环境保护的多种活动,减少破坏环境的行为。实行垃圾分类,加强对废弃物的再回收,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废弃物的处理,避免垃圾焚烧。
环境部门应建立各种保护机制及体系,加强对环境监督力度,各阶层要深入贯彻环境保护政策及措施。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鼓励人们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加强对学生教育,在学校开展环保知识讲座,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7、结论
4.大型居住社区 篇四
1. 项目概况
苏州东沙湖西居住区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内,距园区中心约9公里,距苏州市区约13.5公里,是标准的城市新区范围。规划用地被城市道路划分为四个地块,总规划面积约181公顷。规划区其内有两条南北向河道穿过,周边用地尚以工业用地为主,东西两侧为东沙湖和白塘公园两处城市绿地,仅南侧有一处居住用地,在其中有规划中心一处。
2. 本地块特征分析
2.1 从居住区周边情况来看,本居住区区位条件好,但周边配套差
本居住区南靠工业园区重要的城市干道——现代大道,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其东西两端即为两个开敞的城市公园——东沙湖公园和白塘公园,具有良好的生态区位。居住区内部地势平坦,具有良好的居住建设条件。但由于本地块位于城市新区,周边配套严重不足,尤其表现在公共服务设施部分,这对本居住区的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
2.2 从居住区自身要求来看,本居住区用地规模大,功能比较复杂
本居住区用地规模约181公顷,属大型居住区规模。较大的用地必然带来复杂的功能,这也是本次规划需要考虑的一大特征。
3. 城市角度的规划思路
为使居住区建成之后能顺利融入城市整体功能,引领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规划提出“从城市角度出发”的规划思路,试图以更加宏观的视野来引导规划,从而推动居住区的良好有序建设。
3.1 城市角度的功能整合思路——使居住区与周边地区的功能协调发展
从城市角度出发,城市的任何一个区域都必须与城市整体的功能相融合,居住区也是如此,对于居住区的功能整合,规划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3.1.1 多元复合的整体功能组成
考虑到本居住区位于工业园区中心区位,未来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区域,规划在这些功能的基础上,还综合增加了办公、酒店、休闲等公共功能,从而使得本居住区真正成为一个优越生活的场所。
3.1.2 外放的公共设施、共享的生活街道
规划提出“生活街道”的概念,即将社区公共职能脱离于居住组团之外,结合社区道路布置,向社会整体开放,这样做不仅解决了居住组团内部封闭式管理与社区生活公共性的矛盾,空间动静分开,而且也满足了社区居民自我生活以及与人交往两方面的需要。
3.1.3“城市项链”的功能布局结构
为将居住区主要公共设施与周边地区相整合,规划提出了“城市项链”的功能布局结构,具体为:
在居住区中央形成一条贯穿东西的城市公共绿带——邻里公园,将邻里中心、中小学、商业设施、休闲节点等公共设施依次布置在邻里公园两侧,与规划区东西两个城市公园连成一体,形成一条以邻里公园为纽带,串联各个主要公共设施的“城市项链”。这条城市项链也是一条共享的“生活街道”,同时也将成为该地区一条重要的城市功能轴线。在城市项链的中部,规划布置了大型公建区,以酒店、商业、办公等为主要功能。这样做一方面是对居住区功能的必要补充,实现了居住区功能对城市的开放共享;另一方面也是居住区功能向南与区级中心的衔接。
4. 城市角度的形象塑造思路——形成居住区的特色城市界面
从城市角度来看,居住区的特色城市形象主要通过沿现代大道和钟南街的城市界面来体现。
4.1. 沿现代大道城市界面
现代大道是苏州工业园区一条至关重要的城市功能性主干道,沿现代大道的城市界面直接体现了工业园区的城市形象。规划区沿现代大道总长约2250米,长度较长,为避免形成连续、呆板的城市界面,规划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加以解决:
4.1.1 变化的沿街空间
规划在现代大道与钟南街交汇处,建筑退后形成公共广场,同时星堂街至西河段、星华街至东河段建筑以板式高层为主,空间较为紧密,西河至东河段建筑以点式为主,空间较为开敞通透,从而沿现代大道形成收——放——收的空间序列,并与规划区东西两个开敞的公园结合起来,形成收放有序、疏密有致的城市界面。
4.1.2 丰富的建筑类型
规划沿现代大道以住宅建筑为主,从而体现居住区特色的城市形象。建筑排列错动富有韵律,以体现空间的流动感。同时,规划在钟南街两侧布置一处公共建筑区,形成一处沿现代大道的城市功能节点,丰富现代大道沿线的城市形象,避免了建筑类型的单一。
4.2 沿钟南街的城市界面
钟南街是居住区内南北向的一条城市主干道,这条道路从居住区中央将其分为东西两区。沿钟南街的城市界面除去考虑体现居住区特色外,还要考虑如何将规划区东西两区联系到一起。因此,规划沿钟南街两侧主要布置点式高层建筑,以形成通透开敞的城市界面,从而将道路两侧居住区内部优美的绿地环境向城市敞开,资源共享。同时,这种通透的城市界面使得钟南街两侧的绿化能够互相渗透,从而将整个居住区联系称为一个整体。
5. 城市角度的空间构筑思路——形成居住区特色的城市空间
根据规划要求,该居住区主要以高层、小高层为主,这对于形成特色的空间形态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规划主要从天际轮廓和开敞空间两个方面来考虑:
5.1 整体的天际轮廓
首先,规划沿钟南街布置33层点式高层,成为居住区的制高点,统领全局。其次,各居住组团绿地周边布置25层点式高层,形成几个组团状的高层区,以丰富居住区的天际轮廓。最后,在钟南街与现代大道交界处,形成以高层公共建筑为特色的城市空间,建筑排列前后、高低错落,避免了沿现代大道天际轮廓的平乏单调。
5.2 丰富的开敞空间
开敞空间的规划重点考虑了向城市的开放与共享, 主要分为两处, 即中央绿带和公建区前广场。中央绿带周边主要由18层板式住宅围合, 建筑排列成连续蜿蜒的曲线形式, 以形成流动变化的空间形态。公建前广场周边由18~25层点式公建围合, 开敞通透的广场空间面向城市, 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 成为城市空间系统的一个重要节点。
6. 城市角度的文脉延续思路——体现苏州地方文化
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与深厚的文化沉淀,居住区要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沿续苏州地方文脉,体现苏州地方特色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规划主要通过“苏州风情街”和“水”的文化特色的塑造,形成居住区自身的文化氛围。
6.1 苏州风情街
风情街以商业、文化、娱乐、休闲功能为主,是附近居民购物、娱乐、休息的场所。风情街借鉴苏州传统院落的处理手法,通过大大小小不同院落的组合,形成多样化的院落空间,空间围而不合,开放与私密并存,满足居民交往心理多方面的需要。建筑形式上,规划参考苏州传统民居形式,通过不同坡屋顶之间的错落,形成丰富的“第四立面”。
6.2“水”文化的塑造
规划参考传统的河街相邻的布局模式,将风情街沿河道布置,形成风格独特的“水街”,丰富了居住区的特色景观。其次,规划整合区内现有水系,将其互联互通,并在局部地段放大,构建纵横交错的水网体系。在此基础上,规划结合苏州园林的造景手法,结合水域及周边绿地,安置有苏州地方特色的景观休闲小品,形成层次丰富的园林式景观。
7. 结语
5.大型居住社区 篇五
马年新春来临之际,由本报与北京市小帮手服务中心联合出版发行的《北京广播电视报·小帮手特刊》免费投递到了居住在海淀区领取居家养老(助残)券的人群家中。首期“特刊”中,介绍了“2014年春节送温暖大型活动”。
春节即将到来,为了给老年人(残疾人)送去温暖和祝福,由北京市民政局主办,北京市老龄工作办公室、北京市社区服务中心与北京市小帮手服务中心承办的“2014年春节送温暖大型活动——北京市居家养老(助残)专属服务与特供产品进社区”即将启动。
尊老、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在老龄化社会日趋加重与发展的今天,如何实现北京市“9064”的居家养老格局,使老年人更多地享受改革开放与改善民生的成果,是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与关切的问题。在此新春佳节之际,活动主办方特组织了一批致力于为老、助残、便民服务的大型企业,一起为老年人(残疾人)送去节日的祝福与社会的温暖,使之享受到居家养老(助残)专属服务和特供产品。
此次活动特邀请北京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文燕担任公益形象大使。文燕常年投身养老、助残公益事业,现主持敬老公益节目《咱爸咱妈的美好时代》,她和其所主持的节目受到老年人和残疾人朋友的广泛喜爱,被誉为“爱心大使”。
本次活动惠及居住在海淀区领取居家养老(助残)券的人群,从本月23日开始,凡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凭身份证或残疾证可享受低于同期同区域市场价的专属服务或特供产品。
养老(助残)专属服务,主要包括:
一、95081家庭服务中心提供的低于市场价格的服务项目套餐。
二、北京市东区邮电局安外邮电支局提供低于市场价的《2013邮票礼品册》。
三、北京三元梅园乳品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的以九折的优惠价格在海淀区门店享受除三元梅园酪干外所有产品。
四、北京天福号食品有限公司提供的以九折的优惠价格在海淀区门店享受所有产品。
五、北京市桶装饮用销售行业协会组织海淀区6家“真水工程”认证水站享受买十赠一基础上再九折优惠。
养老(助残)特供产品,主要包括:
北京首农商业连锁有限公司、北京顺鑫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三康安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京粮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分别提供的低于市场价格的6个大礼包。礼包内容涵盖奶制品、农产品、坚果、米、面、粮、油、礼品鸡等。
以上活动的具体内容及开始时间等详见2014年1月16日出版的《小帮手特刊》。
北京电台送年货到农家
本报讯 这些年,每到春节湘临之际,北京电台都会组织慰问团开展“广播三下多,年货送农家”活动。1月22日,北京电台一行50余人来到京郊延庆县井庄镇老银庄,与当地父老乡亲欢聚一堂,喜迎马年新春的到来。
北京电台“广播三下乡,年货送农家”活动已连续8年在井庄镇举办,到老银庄村是第一次。北京电台此次不仅为全村385名村民提供了原本须个人承担的新农合医疗保险金(共3.85万元),还根据村民的实际需要,出资3万元对村里的污水管道进行了改造,解决了乡亲们的实际困难。此次下乡,慰问团还带来了米、面、油、棉被、收音机、电水壶血压仪、新春挂饰等年货以及电台全体员工捐赠的衣物、被褥等保暖物品,电台医务所的医生还现场向村民们宣传讲解医疗保健常识,真真切切的为老百姓干实事,送温暖。
活动现场,京城久负盛名的老银庄旱船队一早儿就敲锣打鼓地开始了表演。慰问品交接仪式后,在村委会的活动室里,北京电台主持人与老银庄的村民同台表演了精心准备的文艺节目。嘻哈包袱铺的相声演员郭磊和能能前来助阵,阵阵掌声和欢歌笑语,温暖着现场的每一个人。演出结束后,由李秀磊副总编辑带队的北京电台‘三下乡’,慰问团人员,组成小组走村入户,分别到复退军人、老党员、军烈属、劳动模范和困难家庭的家中拜访,把准备好的各种年货一一送到他们手中,同时带去北京电台1000多名干部职工的诚挚慰问和新春祝福。
“广播三下乡,年货送农家”是北京电台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品牌项目。8年来,坚持为村民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累计投入近百万元,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一些实际困难。
6.社区大型活动策划——社工 篇六
一、活动开展前(确定是否能开展?)
1、需求评估(符合社区居民需求、相关单位支持、赞助商喜欢的)
2、周全、细致的计划书(共同讨论)
3、利益相关方的协调(机构、单位、赞助商)
a, 机构方面——必须是经济条件允许的。利用居民需求、相关单位的重视、社工的努力、节俭争取机构支持。
b,相关单位——周全、详细计划书降低低风险,符合社区居民需求及创新。c,赞助商——描述活动效果(可以带简报、新闻报道等材料)和能够给予的宣传方式和利益,说明相关部门的支持,最后邀请其对公益给予支持。
二、活动准备过程
1、再次确定活动内容及流程(共同讨论、与各方保持紧密联系)
2、详细的分工(准备工作)(策划者、宣传员、物资采购、后勤)
3、让工作站或者居委会成为活动的合伙人。(以便得到更多资源的支持)
4、争取媒体资源的支持(邀请记者参与活动,提前准备新闻稿)
三、活动开始前
1-2天
1、一是导演,社工必须主导整个活动的进行和安排;
2、二是后勤保障员,社工要自己准备所需要的一切资源;
3、三是人事调派员,我们要在有限的人员当中分配好每个人在活动中的角色;
4、四是活动设计员,活动的安排和设计都是我们自己一手操办的;
5、五是宣传员,在活动前期,我们要多做宣传,以便活动顺利地开展起来。
6、导演。制作活动流程、详细分工表(责任到人,分组负责)、物资清单、现场布置图。
7、物资组。依据物资清单清点物资,奖品适当备份。
8、后勤组。确保场地、相关设施能够使用。
9、活动前筹备会(如果有义工,需邀请义工参与或者义工负责人参与)
10、导演。放电影式的预演一遍活动流程
四、活动开展过程中
1、分区域开展。(除主版块外,宣传、义工报名、签到台很重要)
签到处建议
1)该摊位应邀请有数次优秀的外展经验、对中心各方面相对了解并认同的义工担任,他们的随机应变性较强且能处理突发情况;
2)该摊位对现场灯光要求较高,如夜间开展无户外灯光;
3)为较好解决居民排队问题,可尝试在中心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增加现场游戏摊位,增加此摊位义工人数(现场队伍秩序维护、游戏券发放)等发放减少此处不足。
活动区建议
1)策划者做现场协调,具体事务都安排相应人员完成即可。需要让所有人能够很顺利的找到你。
2)随机应变属于每个区域负责人。
3)各个环节都根据预演时的情况适当增加人手,尤其是游戏环节。
4)活动前跟所有参与协助人员明确工作内容。
五、活动之后
1、活动清场。(人员安全疏散、物资保管很重要)
2、活动分享。(邀请义工、相关单位负责人一起及时分享、对好的做法、个人多鼓励)
7.大型居住社区 篇七
玉兔辞旧岁,祥龙迎新春。万源路社区在辞旧迎新期间,多次组织文化活动,活跃居民文娱生活,祝福龙年幸福安康。2011年12月29日,组织迎新春文艺演出;2012年1月17日,选派3名老协分会成员到利民社区为居民书写龙年吉祥春联;1月18日,抽组20余名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参加龙泉街道举行的“运动成都、幸福龙泉”老年人万人健身走;1月22日,组织56人用10余种道具参加街道组织的大拜年。之后,又于2月6日,在辖区丙区广场举行龙年元宵节大型游园活动。游园活动开始前,居委会主任谢华作了即席讲话并宣布龙年元宵节大型游园活动开始。接着,在播放音乐中,各项目组成员分头组织、指导蒙面击鼓、摸福、套圈、投乒乓球、猜谜语成语、端乒乓球、时事政治和知识问答等活动。现场是一派川流不息,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气氛,形成闹元宵,喜洋洋,庆佳节,欢声笑语,兴高采烈的激情广场,令人喜悦快乐不已。
近2个小时,通过领导讲话和多种形式的活动,于政治性、思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这次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一是社区党政领导不仅亲自安排,亲自组织,还亲自带头参与,使整个活动井然有序,十分活跃。二是贯穿龙年吉祥迎新春,龙马腾飞振精神,龙虎生威展雄风。三是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利用这一机会,宣传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稳中求进这一工作基调,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抓改革、促和谐、惠民生这一总要求。四是动员广大居民认真学习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优秀品德和先进事迹,以鼓舞大家用不同的方式参与“汽车龙泉”、“幸福龙泉”建设,热心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义务奉献社区文明、和谐和平安建设,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五是继续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用全会精神指导和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社区“一团七队”建设好,充分发挥他们在活跃居民文化生活中的骨干带头作用。(文:陈守朝
图:李方敏、曾涛)
万源路社区
2012年2月7日
游园活动
摸福
投球
投圈
领奖处
猜谜语
蒙面击鼓
志愿者服务队
8.大型居住社区 篇八
近年来, 由于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 市区内已无法容纳日益膨胀的人口, 很多城市通过在城市外围设立大型居住区来解决这一问题。大型居住区通常选址在地铁站或快速公交站的附近, 但距离这些站点超出步行的适合距离, 从而需要一些接驳方式来提高出行效率, 同时也能提高地铁或快速公交的服务范围。当前的研究主要是从轨道站的角度出发, 协调轨道站周边的公交站点等的设置和公交线路的运营计划。王秋平等[1]为了缩短乘客换乘轨道交通时间, 提高轨道交通吸引力, 首先推导出了在换乘站花费的时间计算公式, 以此表示从其他交通方式到轨道交通的平均换乘时间。孙俊等[2]以南京为例, 将换乘便捷性作为轨道交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措施, 从其他交通方式与轨道交通的无缝换乘方面, 提高轨道交通站点换乘的便捷性等方面提出了几点规划性的建议。盛志前等[3]从换乘和枢纽交通设计的角度梳理了枢纽的组成部分, 阐明了在规划层次中枢纽交通设计的地位, 并进一步提出枢纽交通的设计原则、内容和流程。文雅等[4]从出行链的角度分析了客运枢纽客流构成, 并把多方式交通系统通过1个虚拟三维网络模型来描绘, 提出了方式划分与路径选择两阶段组合客流预测模型, 使得预测在枢纽发生的各种方式间两两换乘需求这一难题, 简化为换乘弧上流量求解的问题。邱丽丽等[5]剖析了国际上有代表性的综合交通枢纽, 包括旧金山的港湾站、巴黎的拉德芳斯站以及柏林的来哈特站。黄杉等[6]通过在北京市实施的轨道接驳方式选择行为调查, 发现轨道接驳方式出行端时间、距离均大于目的端。然后通过Logit模型对出行方式选择进行数学建模分析, 在数据调查的基础上, 建立了出行端与目的端相结合的轨道接驳方式选择模型, 并分步标定了这一模型。杨明等[7]分析了都市空间结构、用地布局特征的基础上, 借鉴国外大都市区轨道交通线网体系构建模式的经验, 提出了我国大都市轨道交通线网层次体系结构与技术特性建议。徐笑梅等[8]具体研究了线网优化, 从低碳理念出发, 建立双层规划模型并用遗传算法求解, 以此来优化公交线网。
但是, 以往的研究往往以轨道站点枢纽为主体, 研究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对于出行起点的居住区接驳方式没有足够的重视。笔者从居住区的角度考虑, 在分析各种公共接驳方式的供给能力和居住区的出行需求的基础上, 提出站点设置和线路优化的一些建议。
1 接驳方式供给特性
1.1 接驳体系
轨道接驳是指轨道出行乘客在轨道出行两端, 采用不同的交通方式到达轨道站点和离开轨道站点。常用的接驳方式包括:步行、自行车、公交和小汽车。对于每种交通方式, 都有其自身的属性, 在满足交通需求时表现出优势或劣势, 如需付出的货币成本多少, 交通工具行驶速度快慢, 行程可靠性, 出行者在行程中的感受如舒适度、私密性等。这些属性构成了交通方式在满足出行需求时彼此之间竞争的要素。居民在出行时会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相应的交通方式。不同交通方式所能到达的范围是不同的。尽管有多种的因素影响居民对交通方式选择, 但交通方式被选择的概率从理论上说是符合正态分布的[9]。不同出行距离的各种交通方式被选择概率分布曲线见图1。
按照接驳方式的归属特性可以将其分为公共接驳方式和私人接驳方式2大类, 公共接驳方式为更多的人服务, 符合公交优先的交通政策, 常见的公共接驳方式包括常规公交、社区巴士和公共自行车, 这3种方式是文中研究的对象。
1.2 公共接驳方式
1.2.1 优势分析
1) 从社会经济方面来看, 公共接驳方式是民生工程, 能够为各种收入及阶层的人所用, 提高人民群众的可达性, 在远离市中心的大型居住区意义尤为突出。
2) 从交通系统方面来看, 公共接驳方式的公共属性使其能够为更多人服务, 提高利用率, 以此来缓解交通拥堵以及停车需求问题。
3) 从交通方式间的竞争来看, 高效的公共接驳能够抑制私人接驳如电动自行车、小汽车的增长, 保障公交优先。
4) 从公共接驳方式本身来看, 覆盖各种距离并满足各个时段的公共接驳系统既能提高服务水平, 又能实现整个出行方式链的公交出行。
1.2.2 3种公共接驳方式的相互关系
为了建立合理高效的公共接驳系统, 需要分析常规公交、社区巴士、公共自行车3种接驳方式的特点, 区别其竞争与合作关系, 进而发挥最大的接驳效率。尽管3种都是公共接驳方式, 但在接驳能力和适应性方面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 比如2种公交是机动化的接驳方式, 在速度、舒适性方面有明显优势, 但自行车在便捷性和成本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以上3种方式接驳能力相关因素见表1。
3种方式的接驳适应性相关因素见表2。
注:大、中、小表示对接驳能力的折减程度:出行方式限制是指回程是否需要使用原交通工具。
由表1, 2可见, 社区巴士的接驳能力最大, 但由于其线路设置问题, 只能用轨道来接驳, 在平峰时利用率不高;常规公交接驳能力仅次于社区巴士, 但常规公交发车间隔较大, 需要较长的等候时间;公共自行车的接驳能力最小, 但其优势是便捷, 无需等候, 运营成本低。由此, 可以看出, 社区巴士和常规公交、公共自行车是竞争关系, 公共自行车和常规公交在一定程度上是合作关系, 社区巴士主要服务于高峰时段, 满足通勤出行;公共自行车和常规公交主要服务于平峰时段, 满足非通勤出行, 提高公交接驳服务水平。
2 顾村接驳需求分析
2.1 顾村介绍
宝山顾村大型居住区位于宝山新城西部, 距离是市中心———人民广场20km, 距离宝山新城7km, 总用地面积约829.8km, 总人口约15.2万人。道路方面主要以快速路和主干路为主, 次干路和支路密度较低。轨道交通7号线纵贯本居住区, 在整个居住区内共设车站2座, 分别为顾村公园站和刘行站, 居住区居民到达上海中心城等方向依托轨道交通7号线解决。
2.2 总体需求
本次研究的数据来源是2011年9月针对顾村大型居住区的上海市居民出行小样本调查, 抽样率为1%, 得到253户1 110人2 410次的出行数据。通过分析得到, 顾村大型居住区的日均出行次数达到2.17人次/d, 从全日出行目的上来看, 顾村大型居住社区居民出行以通勤交通为主, 占居民全日出行的60%以上, 购物、娱乐、看病就医等是居民非通勤交通的主要构成。从使用交通工具的频次看, 大型居住社区居民出行中有12.3%使用纯步行方式, 使用交通工具主要是公交与轨道。调查显示, 在市民出行使用各类交通工具的频次中, 使用公交车的频次最高, 占41.8%, 轨道占20.3%, 两者合计超过60%。其他频次相对较高的还有非机动车 (7.0%) 、驾驶或乘坐小汽车 (8.8%) 和出租车 (3.6%) 。从出行时耗来看, 30min以内45.8%, 31~60min 26.0%, 61~90 min 12.5%, 91~120 min 12.5%, 120min以上3.1%。从出行方向来看, 顾村区内出行占42%, 往中心城方向占51%, 往郊县方向占8%。
2.3 接驳需求分析
轨道接驳数据来自于上述出行数据, 将其中20.3%的490次轨道出行数据提取出来进行分析。
2.3.1 接驳方式与出行目的
在接驳方式方面, 由于调查中没有将社区巴士和常规公交分开, 无法进行单独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 公交接驳方式是最主要的接驳方式。在出行目的方面, 轨道交通与总体出行的比例相似, 上班上学等通勤出行占主要部分, 而且比例更高, 具体情况见图2。
由此可以发现, 在轨道接驳方式中, 主要以服务通勤出行为主, 公交接驳方式是接驳体系最重要的部分, 同时发展公共自行车接驳也可以抑制电动车和摩托车的增长。
2.3.2 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
在各种接驳方式的接驳距离方面, 机动化接驳方式的平均距离相似, 公交车服务的范围最大。在公交接驳时辰方面, 有早晚2个高峰, 需求集中, 见图3。
由此可以发现, 高峰和平峰接驳需求相差较大, 采取相同的服务策略会导致不能满足高峰需求或平峰供给过剩造成浪费。自行车接驳方式与公交接驳方式有较强的互补行。
3 基于供需特点的接驳方式站点和线路设置
3.1 站点线路现状
现状在居住区内, 有4条常规公交线路经过, 分别为527路、528路、宝山1路、宝山82路, 这几条始发线路可以联系杨浦、虹口以及宝山新城等方向。有2条社区巴士线路, 分别为宝山社区巴士线和宝山社区巴士顾村线, 在刘行和顾村公园两个轨道站间运营。目前居住区内并没有设置公共自行车停靠点。
3.2 站点设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见, 3种公共接驳方式中, 社区巴士和常规公交、公共自行车是竞争关系, 公共自行车和常规公交在一定程度上是合作关系, 社区巴士主要服务于高峰时段, 满足通勤出行;公共自行车和常规公交主要服务于平峰时段, 满足非通勤出行, 提高公交接驳服务水平。因此, 在考虑站点设置时, 社区巴士的站点要靠近小区出入口, 这样既能减少通勤者的车前时间, 又能提高社区巴士的运力;常规公交站点的设置在考虑其线路整体性的情况下, 适当调整站点位置;公共自行车站点的设置要深入小区内部, 同时要考虑与常规公交的换乘, 在常规公交站点设置公共自行车站点。
3.3 线路优化
自行车比较灵活, 不需要考虑其线路。常规公交不以接驳功能为主, 不应该调整其运营线路, 主要在干路上运行。社区巴士线路要靠近出行需求点, 减少乘客步行距离, 见图4。
目前居住区内的2条社区巴士的线路和站点如左图所示, 2条线路缺少与刘行站的衔接, 而且有部分重复线路, 运行过程中有多次左转和掉头。采取右图的环形线路优化后, 能对2个轨道站都能有效接驳, 而且减少左转和掉头, 提高运营速度。在高峰运营时, 由于客流潮汐性, 循环线路可以保持更高的载客率。
4 结束语
大型居住区的轨道接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分析顾村的出行需求, 结合3种公共接驳方式的供给特性, 探讨了3种方式的站点设置和线路优化。初步提出出行高峰和出行平峰的不同接驳策略, 并对3种方式提出不同的设站原则, 然后对社区巴士的线路进行了优化。但文章受限数据, 只能对所提出的观点定性分析, 还需要进一步的定量分析验证。
参考文献
[1]王秋平, 李峰.城市其他客运交通换乘轨道交通协调探讨[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35 (2) :136-139+150.
[2]孙俊.轨道交通的无缝换乘规划[J].铁道运输与经济, 2004, 26 (2) :22-24.
[3]盛志前, 赵波平.基于轨道交通换乘的枢纽交通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 2004, 28 (10) :87-90.
[4]文雅, 晏克非, 成峰.基于出行链的城市客运交通枢纽换乘需求预测模型[J].交通与运输:学术版, 2005, 1 (1) :1-3.
[5]邱丽丽, 顾保南.国外典型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设计实例剖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6 (3) :55-59.
[6]黄杉, 关宏志, 严海.轨道交通衔接方式选择行为研究:以北京市轨道交通为例[J].土木工程学报, 2009, 42 (7) :126-130.
[7]杨明, 杨涛, 凌小静, 等.大都市区轨道交通线网体系与衔接模式研究:以扬州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 2011, 26 (4) :73-77.
[8]徐笑梅, 常玉林, 李晋.基于低碳理念的公交线网优化模型[J].交通信息与安全, 2012, 30 (1) :82-85.
[9]徐循初.关于确定城市交通方式结构的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 2003, 1 (13) :13-16.
[10]吴娇蓉.社区巴士的定位与运作模式探讨[J].城市公用事业, 2011, 25 (6) :6-7.
9.大型居住社区 篇九
关键词:公共建筑,居住社区,外部环境,绿地景观设计
1 公共建筑外部环境绿地景观设计原则
1.1 植物种类多样化
公共建筑外部环境绿地景观设计, 设计内容不仅包括草地, 也应当在允许的范围内, 包含多样化的植物类型。一方面植物可以净化空气, 增加景观的美观性, 另一方面不同的植物给环境带来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同的, 例如, 松柏类植物的分泌物可以杀死结核菌, 香樟类植物可以分泌樟脑油, 有利于人体抵抗力的提升, 因此, 多样化的植物种类设计给环境带来的影响也更加丰富。
1.2 无障碍设计
公共建筑外部环境绿地景观是人们休闲、散步、锻炼的地方, 使用的人群比较多, 其中不免有残障人士、老年人等。因此, 在设计过程中, 应当对无障碍设计进行充分考虑, 使景观内的通道可以通过轮椅, 在一些需要设计台阶的地方并行设计轮椅通道。无障碍设计是目前公共建筑外部环境绿地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 其目的是为了使绿地景观可以为更多人所观赏、使用。
1.3 空间层次感
人们对于公共建筑外部环境绿地景观的使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人进入绿地中是为了和别人下棋、跳舞、聊天, 而有的人来这里是为了散步、锻炼, 还有的人是为了寻求安静。因此, 为了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 需要增加绿地景观的空间层次感。可以在绿地景观入口处或者中心设计小型广场, 作为群体活动的场所, 可以在绿地周围设计假山、凉亭, 让喜爱情境的人也可以在绿地景观中找到一席之地。
2 居住社区外部环境绿地景观设计原则
2.1 美化效果的凸显
居住社区外部环境绿地景观, 其使用人群主要是社区中的居住者, 面对的群体人数相对较小, 其最主要的作用, 是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因此, 居住社区外部环境绿地景观设计中, 一定要将其美化效果放在首位, 使其建成后, 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增加人们生活环境的美感和舒适度。为了增强美化效果, 可以在设计中采用多种植物, 并将其合理搭配, 如果条件允许, 也可以设计假山、喷泉等内容, 让其美感更加凸显。
2.2 人性化设计内容
居住社区外部环境绿地景观, 面对的不仅是青年人, 也有老人、残疾人、病人和小孩, 因此,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多样化的使用人群进行考虑, 增加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具体来说, 在绿地景观中应当为残疾人、老人和病人设计无障碍通道, 使其在绿地景观中可以到达更多的地方, 享受更多的美景, 当然也应当增加景观的使用安全性, 在一些对儿童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 要设置警示牌。此外, 景观中每隔一定距离要设计休息座椅, 方便老年人、孕妇等人进行休息。
2.3 绿地景观个性内涵
居住社区外部环境绿地景观设计并不是千篇一律的, 而是多样化的、丰富的, 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 也应当把居住社区的人文内涵体现出来, 使绿地景观更有个性, 更能体现社区的整体风貌, 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展示效果。例如, 有的小区在其绿地景观外墙上雕刻浮雕, 在增加了景观美观程度的同时, 也增加了景观的文化内涵, 显示了小区积极向上的文化风貌, 就是非常好的绿地景观设计内容。绿地景观个性内涵的显现, 也能增加绿地景观的影响力, 吸引更多的人们进入景观中休闲, 增加居住社区的人文内涵和集体氛围。
2.4 合理利用空间
在居住社区外部环境绿地景观设计过程中, 所能设计的空间是有限的, 设计者需要在有限的空间条件下, 对空间进行合理、高效利用, 增加绿地景观的设计效果。具体来说, 一方面要增加绿地景观的层次感, 使景观内的树木、小路错落有致, 增强人们在景观中的身心体验, 另一方面要增加空间的利用率, 通过林荫小道、假山、草坪等的合理设计, 使景观空间利用更加丰满, 在有限的空间中加入更多的景观元素, 增加绿地景观给人带来的舒适感、美感、放松感。
3 结语
绿地景观, 已经成为了城市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也是城市美感的重要体现。在公共建筑和居住社区外部环境进行绿地景观设计, 不仅可以增加人们生活的舒适度, 也可以增加城市的人文气息、生态气息。目前, 城市中绿地景观设计建造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实践证明, 其起到的效果也是非常积极的。只要遵循相关的设计原则, 就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 使绿地景观在城市中, 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而提升城市的魅力和人们生活的舒适度。
参考文献
[1] 王宇.居住小区外部绿地景观设计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3)
[2] 周涛.居住小区绿地的人性化景观设计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8
10.大型社区浅论 篇十
优点:
1、建筑品质提升
(1)配套设施更加完善
(2)社区小环境改善(噪音,空气)(3)社区景观更加丰富
(4)可以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进行建筑品质提升,设计,规划更趋合理,完善
2、营销
(1)物业类型、户型更加多变,可选择范围更大,便于满足不同购房者的需求(2)投放更多广告宣传(3)知名度,口碑营销
(4)有助于树立品牌形象和提升知名度
3、成本下降(1)拿地成本
(2)建安费用,规模化采购、招标使建材等费用下降(3)营销费用,均摊后的广告宣传,代理费用等的下降(4)建筑产业化
4、公司运营
(1)持有一定数量的社区配套商业物业,提供持续稳定的现金流(2)项目数量减少,操作运营更简单,便于管理
5、利于争取政府支持
(1)大社区统一的规划,便于城市规划,提升城市形象
(2)大社区投资大,规模大为地方政府增加收入,便于政府管理 缺点
1、投入增加,资金需求量大,资金回收期长,2、土地获取,要获取能满足大型项目需求的大面积土地难度较大,特别是靠近主城区的地块。
3、风险增大
(1)项目定位策划,一旦项目的定位和策划出现与市场需求不符的情况将为销售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导致项目的失败
(2)资金风险,资金需求大,回收期长,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增加(3)市场风险,市场需求出现变化,房地产价格出现大的波动(4)政策风险 趋势
1、大型地产公司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公司规模不断扩大
2、消费者对建筑品质要求更高
3、投机,投资购房者减少,刚性需求所占市场比例更高,促进对建筑品质的更高要求
4、建筑产业化 超大型项目
1、更加凸显上述各项特性
2、带动附加区域发展,从而提升项目的溢价,吸引投资购房
大型社区浅论
大型社区所具备的最大优势当是建筑品质的提升。都市不仅有着万千繁华、灯红酒绿更有车水马龙,对于居住其中的人来说,宁静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大社区通过更大的占地面积,更宽广的空间延伸,更多的绿化使社区内部受到外界噪声污染和空气污染的影响程度大幅降低。在都市的喧嚣中奔波了一天的身心唯有在这样宁静、清新的环境中才能得以充分的放松和休息。
大社区无疑有大量的居民居住其中,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大市场,有市场就会有人来满足这个市场的需求,超市、饭店、咖啡厅等商业配套自然会不断完善。幼儿园、学校也可以在附近居民达到一定数量后开办。大块土地也更便于和城市交通网接,出行无忧。
时至今日社区的环境规划,景观设计已经成为购房者挑选住宅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区规划设计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独特的景观规划设计甚至已经成为部分社区宣传营销的主打内容。然而目前的大部分社区受空间限制很难营造出一个完整丰富的景观环境,而大型社区则凭借其特有的大尺度为设计师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任其发挥。大社区的景观绝不再是一潭水,一丛书或是一座广场,而是融水、植物、建筑等为一体的,从而全方位的提高社区的居住体验。
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一座城市每年在售的项目少则数百多则上千,同一公司每年推出的项目多者也有上百,这都导致了目前各项目同质化情况异常严重。一方面是因为设计人员创意有限,两一方面则是由于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限制。要解决同质化的问题自然要加强设计,同时合理的采用大型项目也是一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大型项目伴随的是项目数量的下降,从而可以使设计人员的偶然创意得到充分的利用。受益于大型项目总投资的增加,项目设计费用也得以相应增加,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必将对项目规划设计向多元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从而提升项目的品质。
营销始终是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甚至可以说房地产所有的工作都是为营销服务的,通过营销才能将产品转化为收入,取得利润。现代营销理论认为人的购买行为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求,唯有满足客户对居住的需求才可能取得营销的成功。大型社区内住宅可以设置多种物业类型、户型以满足客户的不同居住品位和需求,从而将目标客户群体范围扩大,利于项目销售。别墅、洋房、小高层、高层等不同物业类型,以及不同户型带来的建筑外立面的变化又可以使社区景观更加多变,丰富。
广告是营销中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营销费用中的一个主要部分。小项目由于自身总投资额有限难免面临广告投入太少则起不到较好的宣传效果,投入太多则再总费用中占比过大,影响利润的尴尬情况,大型社区有着投资大的先天优势就可以在广告费用占比合理的条件下投放更多、更有效的广告宣传,充分利用广告这一有效宣传推广工具。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谁拥有更多的忠实顾客,谁具有更高的顾客忠实度,谁就掌握了先机,取得了胜利的一半。顾客忠实度的培养自然需要优秀的产品,好的口碑亦是重要的一环。具有规模大,开发周期长的大型社区,在推向市场后有充分的时间使得良好的口碑在市场中树立,并使之为后续的开发和销售工作吸引客户,促进销售。另一方面大型社区可以以一个系列的形式在不同的城市进行开发,同一系列的产品具有相似的项目定位、规模、设计等。在该系列的一两个项目取得成功后,凭借其产生的较大的知晓度和美誉度,形成更加形象具体的子品牌效应,从而带动该系列后续项目的销售。
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树立离不开数个具有相当影响力和赞誉的明星产品,利如摩托罗拉的V8,丰田汽车的卡罗拉,金地集团的湖城大境。这些产品无不在自身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大幅提升所属品牌的品牌形象。地产品牌的树立也离不开数个明星项目甚至系列的推出,而要达到树立品牌形象的目的无疑需要具有一定规模的大项目才行。特别是在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一个大项目的推出其引起的关注必将对该品牌在该区域的推广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规模化具有的另一大优势便是成本下降。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所带来的成本下降主要包括土地成本、建安费用、营销费用等方面。
在我国目前的政策条件下,土地开发是由政府主导的,开发商从政府手中取得土地的使用权。大型项目对政府工作产生的诸多利好将在下文中论述,借此开发商取得土地的成本有望得以下降。另一方面大型社区可以使得地块内地理位置较差的土地价值得以提升,从而摊薄土地成本。
建安费用的下降主要通过规模化招标、采购来降低建筑材料的费用。各行业的经验都证明大批量、规模化的采购不仅能以较低的价格成交,降低采购费用,而且能够较好的保证产品质量。另外成为供货商的重要客户便拥有了话语权,从而可以通过延期付款等方式增加自身持有现金量,提升公司的经营能力。
营销费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广告宣传费用另外一个是营销代理费用。大型项目在较一般项目广告宣传费用占比下降的情况下,仍可投入相当的资金用以广告宣传,保证吸引足够的关注。代理费用率也有望在项目具有较大总销售额的条件下达到较低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寻求营销费用率的下降,增加项目利润率。
建筑产业化是为了建筑发展的方向之一,以工业化的方式来生产建筑无疑可以使得规模化具有的的低价、高效特征更加凸显,使大型项目的成本进一步下降。
目前一座大型城市每年开发的楼盘少则数百多则上千,一个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每年开发的项目也有上百者,并且每年中国开发的建筑面积正以每年30%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如此大量的项目对企业的运营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增加单个项目面积,减少项目数量当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另外由于地产销售受到政策、市场等多方面的影响,变化较大,不利于企业抵御风险。因此各地产企业纷纷寻求持久的现金收入来源,或开发高档酒店,写字楼,商业街或城市综合体等。但以上各种持有物业所依托的的市场也是不稳定的,风险较大,且开发,运营难度较大。而作为住宅项目的配套商业物业,其主要服务群体是社区内部和周边居民,市场较稳定,企业获得的租金收益也是相对稳定和可观的。而且这部分商业配套又可以促进项目内住宅的销售,甚至可以成为区域的商业中心,从而大幅提升其溢价空间。
房地产开发是与政府关系极为密切的一个行业,大社区则在争取政府支持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首先其占地面积大,规模大便于城市规划,解决小项目规划不统一,风格各异的缺点,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对解决交通,水,电等问题也有帮助。较大的投资额也可以为当地政府带来可观的土地收入,税务等收入。大项目减少了区域内项目数量,为政府工作带来便利。
大型社区在有着以上诸多优点的同时也有很多弊端。首先投资大,资金回收期长,对企业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此外能满足项目需求的大块土地获取难度大,且往往位于近郊,区位条件差。
最大的问题还是风险的增加。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之后如果在销售阶段发现项目的策划定位与市场需求出现偏差,对企业造成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轻则销售价格下降,销售期延长,重则可能导致项目失败。资金风险也是巨大的,大型项目资金投入量大,回收期长,如果期间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后果将是致命性的。开发周期长也会导致项目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现出无力的一面,同时也要面对可能出现的房价波动和政策风险。
11.大型居住社区 篇十一
1“无车社区”的概念与实例
1.1“无车社区”的概念
“无车社区”的理念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的“无车城市”理念。无车城市是指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在城市的一定区域内设置的不依赖机动车的居住空间,即为“无车社区”。澳大利亚学者J·Sheurer对欧洲多个城市展开广泛的调查研究,将“无车社区”定义为居住者的生活尽可能不利用机动车的居住区(J·Sheurer,2000)。荷兰政府关于兰斯塔德区域规划的报告书中,针对“无车”区域形成的必要项目展开了调查,其中包括环境问题(大气污染、能源消耗、空间资源利用等),人员流动性问题(如可达性),成本问题(土地利用成本、规划建设成本、经营成本),城市开发问题,住房政策,城市经营等。截至2000年,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达到了政府要求的减少25%机动车使用率的目标,证明无车社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2“无车社区”的实例
数据显示,到20世纪末期,欧洲约有20个无车社区已建成或在规划中(见表1),其中德国的数量最多。社区的开发建设规模大小不一,有100户以下小规模的,也有7000户大规模的社区。德国“无车社区”开发建设数量较多的原因是:各级政府给予大力支持;非营利组织在开发建设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参与作用;德国国民环境保护意识程度较高等。
在众多“无车社区”中,荷兰阿姆斯特丹一个名为GWL Terrein(见图1)的社区比较有特色。该社区距离市中心3km,占地6hm2,由自来水厂用地改建而成,因此保留了部分旧建筑,并建设了一批新建筑。社区规划了600户住宅,除了出售普通住宅,也有一定比例的豪宅,但其中有一半用于向社会出租,目的是为居民提供不同选择。社区的住户机动车保有率为38%,57%的住户日常生活利用机动车出行的比例不到10%,可见“无车”的生活方式已经形成。社区成立有汽车共享组织(多人共用小汽车出行的制度),并不限制住户拥有小汽车,而是请住户在支持“无车”的倡议书上签字。社区内部完全禁止机动车进入,社区外围设有11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为了能达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要求,社区运用了屋顶庭园、中水利用、禁止使用不可再生的木材、太阳能发电、家庭菜园等手段。此外,社区内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社区周边公共交通便利,为无车社区的生活提供了保证。
资料来源:(日)海道清信所著《紧凑型城市的规划与设计》。
随着城市建设的进程,城市土地使用空间越发有限,阿姆斯特丹这个“无车社区”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范例。“无车社区”提供了高质量的城市生活环境,同时能促进公共交通系统的使用效率,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2 当前居住区开发建设面临的若干问题
2.1 停车问题
由于城市居民小汽车的拥有量增长迅速,城市用地日益紧张,目前许多居住区的停车问题越发严峻。由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以下简称为《规范》)规定了居住区停车位的配置数量,《规范》颁布之后规划建设的居住区基本能满足停车需求,停车问题并不算明显。然而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汽车已经进入平常百姓家,成为居民生活重要的交通工具,这对现有居住区及未来的居住区开发建设提出了巨大挑战。由于居住区停车位配置不足,加上汽车拥有量的迅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居住区出现住户将汽车停放在道路上的现象。这给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也占用了一部分公共活动空间。
2.2 居住环境问题
当前越来越多的居住区开发商开始重视居住生态环境,集中表现为居住区建设规模大、容积率低、绿地率较高。此举虽然提高了居住区自身的环境质量,但却没有完全考虑节约用地、资源、能源的要求。一个好的居住区既应该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也要将建设过程中用地、能源的耗损降到最低,结合优质的景观设计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空间。我国地少人多,如何在紧凑的用地中设计高质量的人居环境成为重要课题。
2.3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问题
现代居住区提供的不仅是居住空间,还包括城市生活空间。随着城市社会的发展,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在提高。良好的城市生活空间应该有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系统,有合理的设施布置,为居民提供舒适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当前许多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系统不完善,造成部分设施供过于求、另一部分设施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2.4 混合居住人群难以融合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将更多人流引入城市。由于住户的文化背景、收入水平等的差异,城市居住空间常常会出现富人区与穷人区的空间隔离现象。居住空间的分离导致不同人群疏于来往,从长期发展看来,势必存在犯罪率增高、社会阶级分化等隐患。
2.5 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不协调的问题
旧城区的土地开发往往年代久远,居住环境相对较差,这给旧城改造开发造成严重的影响。新城区的居住区开发建设往往通过扩大建设吸引住户,旧城区的改造则是重在保护,长期下来会造成新旧城区居住人口的两极分化。这样既不能真正地提高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也会使得旧城区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影响整个城市建设的发展。
3“无车社区”理念对居住区开发建设的启示
3.1 积极引导公共交通
我们既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过度依赖汽车出行,也不能完全照搬“无车”的模式。应该针对当前自身的问题,积极发展公共交通,鼓励步行或自行车出行,为无车的生活方式提供便利条件。重视公共交通,既要保证居住区与城市公共交通有良好的衔接,又要建立公共交通导向的土地利用形态,引导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减少对汽车的依赖性。同时,确保合理的停车位。在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的基础上,限定停车位数量,倡导汽车共享制度,既能减少汽车的使用率,也能保证居民生活正常进行。例如,有小孩的家长可以轮流接送小孩们上下学,有车的居民可以搭伙乘车等。居住区应合理管理内部交通系统,人车并存的情况下应以步行者为优先,控制机动车行驶速度,保证步行者、非机动车使用者的道路使用安全。
3.2 努力实现景观资源共享
通过制定相应的规划管理机制,运用多种环境设计手法,创造出良好的居住环境。政府可以通过规划管理手段,将居住区内的景观空间纳入城市总体范围考虑,实现景观资源的共享,调动管理者、开发者的积极性。例如,中山市万科城市风景花园内设有两处公园绿地,均对城市开放供居民使用,居住区的公共空间很好地融入了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中。同时,增加居住区屋顶绿化、立体绿化的比例,鼓励使用新能源设备(如太阳能、地热等),导入中水利用系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进一步提升居住区的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
3.3 重视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性
合理布置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性。居住区的功能不应过于单一,居住区内部各项设施完善,能够减少居民的出行距离,从而减少汽车的使用。若是旧区改造开发的小区,可以利用部分完好的建筑或设施,这样既能节约资源,又能提供方便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居住区内部的公共服务设施应该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有良好的衔接,保证设施的利用率和便利程度。这样既能避免无人经营管理的困境,又能使居民的城市生活更加充满活力。像医院、购物中心、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就是普通居民生活中最需要的,城市总体规划与居住区规划中都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公共服务设施布置。
3.4 创建和谐社区
维持高建筑密度,提供多种住宅类型,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居住区的开发建设,不仅可以设置常见的住宅类型,还应该注重不同大小的户型选择以及特殊人群的住宅(如老年住宅等)。当人们的居住生活需求都得到满足的时候,很多社会矛盾与问题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解决,这也是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充分体现。高建筑密度对居住区环境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开发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环境景观的设计。同时,高建筑密度带来的高密度居住人口,势必会对居住区周边用地造成影响,对此,城市总体规划应协调居住用地与周边其他用地的关系,保证居民生活、工作、出行的方便。
3.5 协调新旧区建设
新区建设应加强控制管理,旧区改造应给予高度重视。新居住区的开发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不能任意扩大,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同时保证居住区高质量的居住生活环境。城市旧区中心应选择合适的地区开发,结合专家与居民的意见,为改造和未来管理确定基本方针,避免对城市历史文化、城市公共空间造成破坏。
4 结语
经历了疯狂的居住区(房地产)开发时代,相关学者和人员都已经意识到开发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关系的重要性。无论是城市发展的哪一个阶段,提高土地使用率、控制城市无限蔓延都是关键。借鉴无车社区的理念进行城市居住区开发建设,能够有效解决目前面临的环境、人员流动性、成本等问题,有利于城市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城市政府、相关部门、各种组织和个人,都应积极参与到居住区开发建设的工作实践活动中,鼓励和倡导高效、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定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余世金.现代城市住区建设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J].工业建筑,2005(S1):15-17.
[2]魏毓洁.关于居住区开发中环境建设的几点探讨[J].宜春学院学报,2005(S1):124-125,129.
[3](日)海道清信著,苏利英译.紧凑型城市的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大型居住社区】推荐阅读:
大型居住区项目办事指南07-15
社区居住证明模板09-19
居住小区分析07-09
居住小区现状调查10-02
居住证声明10-28
居住证租房合同08-06
公司居住证明怎么开09-09
在村居住证明模板10-07
33云南居住建筑民俗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