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分析主观题(精选8篇)
1.财务分析主观题 篇一
教师招聘考试主观题—案例分析题高效解题技巧
教师招聘考试的题型各地区之间是存在差别的,有些地区考试题型仅限于基本的客观题,如单选、多选和判断。但有的地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除此之外还会涉及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在这些题型中,案例分析题无疑是一张试卷中题量最少,但每道题的分值最大的一类,同时也是困扰绝大多数考生的一个难关。
案例分析题,一般会被我们认为是没有固定答案的一种题,相比简答题和论述题来说,案例分析题除了考察我们对相关的教育理论的掌握之外,还考察我们对材料的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一个高分的案例分析题的答案,需要抓住核心考点、有条理性、表达流畅并且字迹清楚规范。下面从一道例题去看案例分析题的答题形式。
【例1】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上不再提出问题,也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问题:请你从该实例,评价该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
解析:这种案例分析题是在考试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问题是直接给定的,比如这道题的问题“那条教学原则”,那我们在答这道题的时候就有思考的方向了,会把答题点集中在教育学中的几个教学原则中,所以这种类型的案例分析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那我们在答这道题的时候,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才能体现出我们的条理性拿到高分呢?在这里推荐给大家一个案例分析题的答题结构——“理论+解释+案例”。
以这道题来说(1)理论:理论指的是核心得分点,找到这个案例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需要我们把几个重要的教学原则理解透,明白如何应用),从这道题中分析,得出违反了教学原则中的“启发性教学原则”。(2)解释:用教育理论解释启发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原
则。(3)案例:前面已经对理论加以分析了,【参考答案】(1)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2)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越新异的刺激越容易吸引人的无意注意。材料中的教师为大家布置了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所以并不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以上两个题,是教师招聘考试中常出的两类。大家在平时练习案例分析题时,一定要自己多写,多思考,不建议对照答案直接去看材料,这样无法检查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语言组织的水平。除了以上给大家建议的结构以外,还要注意书写的整洁,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在其他的地方先组织一下答题点,胸有成竹的时候再写到自己的考试卷上,这样会给你的答案增色不少。最后祝各位考试旗开得胜。
2.财务分析主观题 篇二
【典型试题】
1.(2014·海南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建设美好家园,让人民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中生活。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我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 范区”建设,截至2013年,全国已建 成国家级 生态市(县)5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986个。政府还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中央财政安排的生态补偿资金总 额从2001年的23亿元增加 到2012年的约780亿元,累计约2500亿元。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解题思路】
本题要求学生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党和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一方面,要调动和运用党和政府的知识分析“做”的理论必然性,分别从党的宗旨和政府职责的角度分析必然性;另一方面,要分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参考答案】
1为人民服务是党和政府的宗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和政府维护人民利益、对人民负责的要求。2制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是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和政府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基本职能的重要体现。3我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必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拓展分析】
此类问题为高考中常见的设问,是典型的归因论证类问题。设问形式为“为什么要……”“分析……的合理性(或理由、原因)”等等,基本特征是设问中信息含量丰富,关键词多,指向明确,侧重考查材料中主体行为的必要性。回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结合材料信息,分解设问层次,把握其中关键词,进行多角度分析论证。既要分析“做”的必然性,又要分析“做”的重要性;既要分析“谁在做”(行为主体)的原因,又要分析“为谁做”(行为对象)的原因,还要分析“做什么”的原因(行为本身)。
解答此类试题,要善于把握设问中的不同指向,运用相应的答题技巧,具体而言:
(1)善于分析客观必然性。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客观实际决定,联系材料中的事实与国情、世情进行分析;二是客观规律决定,联系规律进行分析。
(2)善于分析重要性。要注意有两种“意义(作用)类”设问,一是发散型设问;二是收敛型设问。设问不同,答题的方法和要求也不一样。发散型设问,即分析“A的意义”,要求坚持从直接到间接、由近及远的原则展开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归纳和概括问题等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相对较低。收敛型设问,即分析“A对B的意义”,全面考查了学生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
2.(2013·全国大 纲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被合称为“金砖国家”(BRICS)。
金砖国家多为人口大国,资源丰富,且都处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21世纪以来,经过各自 的努力,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已进入世界前十大经济体之列。2012年,金砖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总量的20%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50%。
2009年以来,金砖国家领导人举行了5次会晤,各成员国在贸易、金融、投资等诸多领域妥善处理各种分歧、不断深化务实合作,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沟通和协调不断加强。
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金砖国家为什么能够求同存异、共谋发展。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解答问题的能力,要求说明金砖国家能够求同存异、共谋发展的可能性,侧重考查学生演绎和归因论证的能力。细读材料可知,金砖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相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具有一定的经济后发优势,对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有共同渴望,经济互补性强。因此,可以判断金砖国家的求同存异、共谋发展是各国着眼于共同利益,妥善处理分歧的体现。各国之所以能够实现求同存异、共谋发展,主要是因为金砖国家之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能够实现优势互补,能够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主要体现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这种对立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参考答案】
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金砖国家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具有各自的特殊利益,但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各国着眼于共同利益,妥善处理各种分歧,加强沟通与合作,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拓展分析】
本题属于常见的归因论证问题,设问形式为“为什么能……”“分析……的有利条件(或不利条件)”等等。与分析必要性有所不同的是,此类问题侧重分析可能性,要求学生从行为主体所具备的条件展开分析,如根据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主观和客观条件、内部和外部条件、自然和社会条件等等。
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
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 理念更加 深从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 的作用这 一具体知 识点。解题的第一步,是要明确理论依据,即文化创新的作用究竟有哪些。第二步,结合材料,演绎分析教育创新的作用(教育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创新概念包含教育创新的概念),即教育创新促进了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 的形成(这是对“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的演绎)。第三步,结合材料,进一步分 析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对培养人 才的具体 作用。其中,化学、生物老师的做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师生共同讨论有利于培养民主意识,别出心裁的测验评分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概括材料的基础上,再围绕人才培养这一话题,结合文化的影响与作用的知识进行适度拓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培养学生成为人才的必备条件。归纳起来,本题的答案逻辑是:文化创新的作用→教育创新的作用(促进学校文化形成)→学校文化对培养人才的意义。
本题全面考查了学生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思维能力,更侧重考查其演绎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第二步,即由文化创新的作用结合材料演绎出教育创新的作用。正是这一步演绎,打通了学科抽象理论走向试题具体问题的关隘。在某种程度上,演绎思维能力更能体现学生的思维品质,也是学生相对薄弱的环节,因而高考试题更加青睐对学生演绎思维的考查。
【参考答案】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实践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创新促进了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的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民主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拓展分析】
本题属于“关系”论证类试题,是“必要性”归因论证的升级版,这种试题强调意义分析的收敛性。此类问题要求分析某一事项(设为A事项)对另一特定事项(设为B事项)的作用或意义。这种设问具有收敛性,主要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度。确定答题思路时可先进行逆推理,即先分析如果要得到B事项,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设为B1,B2,B3);再分析A能提供哪些条件(设为A1,A2,A3),分别有助于上述条件(B1,B2,B3)的成立,并依据理论发现和阐释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即A1→B1,A2→B2,A3→B3。
答题逻辑:“A可以A1,有利于B1,从而B”。
思维模型:
4.(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典的正 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 待字母词 的使用,而非简单 的拒斥。”
“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 阐明理由。
【解题思路】
本题属于半开放试题,要求先立论(明确论点),再论证。设问比较具体,要找到可以运用的理论依据,就需要对设问中的关键词进行归纳。汉语言文字,属于中华传统文化;西文字母词,属于外来文化。由此,设问的实质就是如何处理中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从立论看,可以有两种,即赞同或反对。若赞同,中心论点是文化的发展,主要从文化的发展(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也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文化的多样性等角度进行分析。若反对,中心论点是文化传统的保持,主要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稳定性、文字的规范性等角度进行分析。不论是持赞同,还是持反对观点,都要处理好文字发展中的多样性与规范性、包容性与民族性、开放性和 纯洁性、发展性和稳定性的关系,坚持适度原则,把握一定分寸。
【参考答案】
观点一: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理由: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传承中华文明需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汉语的纯洁性。不反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词,但《词典》是规范语言文字的范本,不应收录,至少不应在正文中收录。
观点二:支持收录 西文字母 词。理由:其一,收录字母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字母词的使用,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是汉语言文字具有活力的表现。其二,《词典》收录的字母词数量很少,不会使汉语成为混杂的语言而损害其民族性。其三,字母词的使用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拓展分析】
与传统的辨析题不同,此类试题不强调答案的全面,而强调其深刻,更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个性与品质,因而成为近年来高考的常备题型。从高考试题的导向来看,备考时要注意把这种题型与传统辨析题区别开来,这种题型不用辩证表态、“持论公允”;不用全面分析,只要选择一个方面深入分析即可。
【强化训练】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Z企业最初是1992年由长沙某研究院投资50万元创办的小型国有企业。22年来,该企业不断改革创新,到如今已成为年销售产值超过900亿元的上市公司,进入全球工程机械领域六强。具体信息如下。
资本方面:从2000年上市起到2014年的14年间,企业国有股比例从49.83%下降到现在的16.26%,但国有资本的控制力丝毫不减,国有资本增值达800倍。
管理方面:企业实行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占比超过半数,拥有充分的话语权,能够广泛代表公众投资者的利益;技术人员个人利益和技术成果的市场化直接挂钩,并贯穿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改革方案、职工持股额度分配等关键环节,对职工完全公开,并经过职代会 审议通过,全程没有出现任何不和谐的声音。
加快公司制改革,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推动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的原因。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冷战后,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加强睦邻互信与友好合作关系,就边界地区相互信任和互相裁减军事力量问题举行谈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上海合作组织”。该组织的成立和运行为加强中国与中亚各国在政治、安全、外交、经贸、人文等方面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中亚国家与我国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接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 十分丰富,但地处内陆,交通不便,科技落后,资本短缺,工业不发达,必须与周边国家开展合作,以拓展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和拓展,将使中国与中亚诸国的互补优势和利益达到高度契合,使双方的合作存在广阔前景。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也将促进中国的向西开放,在欧美市场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拓展中亚、西亚和南亚市场,对我国的外贸出口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双边经贸合作发展迅猛。有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达到了459.4亿美元,与1992年建交之初的4.6亿美元相 比,增长了近100倍。目前,中国已成为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此外,中国还是乌兹别克斯坦的第一大投资来源国、土库曼斯坦最大的天然气合作伙伴。中哈两国共同建设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陆路原油进口管道、第一个陆地边界上的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更是成为当今世界最长的天然气管道。这样的发展势头,超出了20年前人们最大 胆的预想,因此人们有理由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合作共赢充满更高期待。
(1)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相关《政治生活》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加强与中亚国家合作的出发点和有利条件。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相关《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宁夏某地通过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两大工程“五德工程”和“春雨工程”,传递正能量。一是实施孝德、诚德、仁 德、爱德、礼德等 “五德工程”。为推进这一工程,该区进行评选“孝德之星”“美德之星”活动,广泛开展了“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涌现了一大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通过设置光荣榜、编写通俗读物、印制宣传品、举办道德讲 堂等形式,让这些人的先进事迹走进千家万户,使各类先进人物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并受到应有的尊重。二是实施“春雨工程”,动员辖区文明单位向农村捐赠书报和文体器材,为文化基础薄弱的“干旱”地带“增雨”,进而实现城乡文明资源共享。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该地实施的两大工程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4月25日,人民日报 发表题为《“零翻译”何以大行其道》的文章,就外来语的使用发表评论,“保持汉语的纯洁性”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此,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赞成保持汉语纯洁性的人认为,如今类似于WiFi、CEO、MBA、PM2.5、HTML、CBD这样的“零翻译”外来语在报刊等出版物中屡见不鲜,甚至还出现在某些严肃的学术期刊里,给相当一部分的读者造成了比较大的理解障碍。外来语的过度使用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和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又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因此,应该努力保持汉语的纯洁性,以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维护中华文化的独立和尊严。
反对保持汉语纯洁性的人认为,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汉语也要扩充,其中也包括学习吸收外国的新鲜语句。如“激光”“坦克”等外来语,汉化后通俗易懂;如“X光”“B超”等一些字母词因其简洁明了而被广泛使用;如“电脑”“鼠标”等一些符合汉语构词规律的意译词,已成为汉语基本词汇的组 成部分。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记录工具,更是一种交流工具,因此它应该与时俱进,“纯洁”的语言只能让我们看懂“古文”,但“不纯洁”的语言才能让我们融入世界,活在现在。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保持汉语的纯洁性?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参考答案及解析】
1.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有利于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们共同利益;有利于巩固国有经济的支柱地位,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答出“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亦可);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等优点;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可以焕发企业活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2.(1)出发点: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在加强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共同维护安全与稳定,加强双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方面,中国与中亚国家存在共同的利益。
有利条件: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时代潮流;地理上相互毗邻,联系密切,地缘优势明显;经济上互补性强;安全上面临着共同的威胁。上海合作组织是合作的重要平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和拓展是重要推动力。
说明:学生从“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等角度分析亦可。
(2)降低运输成本,优化中国能源结构,保障中国能源安全;推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发展,促进内陆沿边开放,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新格局;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周边国家和地区市场,加快我国资本“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说明: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有理亦可。
3.实施“五德工程”,开展各种评选活动,塑造典型人物,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实施“春雨工程”,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实施两大工程,有利于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
4.答案一:赞同。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历史继承性。保持汉语言的纯洁性有利于延续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觉与自信,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2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汉语言的发展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3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外来语的过度使用会破坏汉语言文字的严整和和谐,影响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3.地理主观题错因分析及对策 篇三
一、审题错误,导致答非所问
正确审题才是提高得分率的关键。学生如果一开始就将答题方向弄错了,那么结果只能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例如,学生在做关于农业地域类型的题目时,误将农业地域类型判断错误,由于地理综合题往往是一个大题包括多个相互关联的小题,后面关于特点的回答即使答得再多再全面,也是不能得分的。
二、基础知识记忆不准
例如,对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记忆不清,导致学生回答时东拼西凑,张冠李戴,虽然答题纸上内容满满,得分却很少。
三、不能从题目的分值出发,确定回答量
有的学生不能从题目的整体分值分配情况出发,例如,有的小题分值只有1~2分,几个字能完成的回答,却写了一大片,既浪费了时间,又与实际答案相差较大,难以得分。
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在平日的地理学习中,第一,应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对关键知识要记得牢,记得准。当然记忆的方法有很多,诸如读练记忆法、理解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情景记忆法等。如何有效地使用这些记忆方法,需要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第二,地理学习过程中要及时将学习中遇到的相似知识点进行比较,有了比较,就可以深化对地理知识点的理解,防止在紧张的考试时间压力下,混淆知识点。第三,通过练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做题技巧,能从题目分值分配上考虑自己的作答量。第四,通过练习逐步建立地理知识体系,形成一定的答题模式。例如,问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在回答时往往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角度作答。做了很多这样的相关题目,总结出来就是凡是问到“成因”“原因”类的问题,大致都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作答。第五,不断提高自身结合题干、图表、注记等分析题目隐含信息的能力。在做综合题时要对试题中的关键词不妨经常勾勾圈圈,提高对试题中关键词的敏感度。抓住了关键词,也就找到了答题的突破口。另外,养成书写认真清晰的好习惯,也会给评卷老师留下好的印象,提高综合题的得分。
细节决定成败,提高地理主观题的得分,需要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对答题的各个环节不断地反思、实践,逐步提高,以实现节省答题时间获得优异成绩的目标。
4.财务分析主观题 篇四
四、名词解释题
1、答:热电厂的强迫功率是由热负荷决定的技术最小负荷。
2、答:节点导纳矩阵的稀疏度等于节点导纳矩阵中零元素个数与矩阵的总元素个数的比值。
3、答:三绕组变压器的最大短路损耗是指两个100%绕组中流过额定电流,另一绕组空载时的短路损耗。
4、答:超高压线路有r1< 抗为纯电阻称为波阻抗。 5、答:逆调压是指高峰负荷时,电压中枢点的电压升高至105%UN;低谷负荷时,电压中枢点的电压下降为UN的中枢点电压调整方式。 6、答:热备用是指运转中的发电设备可能发的最大功率与系统发电负荷之差。 7、答:功率分点是指网络中功率由两侧流入的节点。 8、答:电压降落是指线路任意两点之间电压的相量差。 9、答:不变损耗是指与负荷大小无关的损耗。 10、答:变压器的分接头是指变压器的高压绕组或中压绕组可供选择的若干个接头。 五、计算题 1、答:在节点3新增加变压器支路3-5,变压器变比为1.075:1,阻抗为j0.2后,原节点导纳矩阵元素中除Y33变化外,其余元素不变,新的节点导纳矩阵增加以阶,第5行列除Y35、Y53、Y55外其余元素均为 0。12j16 Y33112j20.3267 j0.2X1.07 52Y35Y5314.j651 2j0.2X1.075 Y551j5 j0.22、答:每台变压器额定容量为31.5MVA.变压器励磁支路功率损耗: 2X(P0jL0%XS)2X(38.5j0.8X31.5)0.0770j0.5040(MVA)SYTN10001001000100 变压器阻抗支路功率损耗: 2PxUx%XSNS214810.5X31.5502252SXT2X(j)X22X(j)X0.2331j5.2083(MVA)21000100SN1000100(2X31.5) 变压器功率损耗: (0.0770j0.5040)(0.2331j5.2083)0.3101j5.7123(MVA)ST 变电站进线对地电纳支路功率损耗: 2X1102X(jSy1X50X2.7X106)j1.6335(MVA) 2变电站运算负荷: (50j25)(0.3101j5.7123)j1.633550.3101j29.0788(MVA)S3、答:取基准容量SB100MVA,基准电压UB110KV,则阻抗基准为: 2UB1102ZB121()SB100 线路AB的标么值参数 ZAB(0.1j0.4)X500.041j0.1651 21BAB/23X106X50X1210.009 2 变压器的标么值参数: 4、答:变压器支路导纳: 11111Yii22YTj0.3557 22kk1.051.03j0.111111YijYj0.1849 Tk1.051.03j0.1k Yjj0 变压器的变比改变后: Yiij10j0.3557j9.64 43Yijj5j0.1849j4.81 51j15Yjj5、答:系统A和B的发电机和负荷的单位调节功率有名值: kGA202000800MWHZ 50 2000kLA1.560MWHZ 50 3000kGB301800MWHZ 50 3000kLB2120MWHZ 50 系统A和B的单位调节功率有名值: kAKGAKLA80060860MWHZ kBKGBKLB18001201920MWHZ 若系统B负荷增加220MW,两系统的机组不参加二次调频是,系统A和B的功率缺额为: PAPLAPGA0MW PBPLBPGB220MW 联合系统的频率: fPAPB2200.0791HZ KAKB8601920 ffNf500.079149.9209HZ 联络线上的功率: PabKAPBKBPA86022068.0576MW KAKB8601920 若系统B负荷增加220MW,B系统的机组参加二次调频增发100MW时,系统A和B的功率缺额为: PAPLAPGA0MW PBPLBPGB220100120MW 联合系统的频率: fPAPB1200.0432HZ KAKB8601920 ffNf500.043249.9568HZ 联络线上的功率: pabKAPBKBPA860120=37.1223MW KAKB860+1920 六、问答题 1、答:由于电力线路和变压器的等值电路都可以看成是Π形等值电路,而辐射形网络是由电力线路和变压器的等值电路构成的,环形网络和两端供电网络的潮流计算又可转化为辐射形网络的潮流计算,因此Π形等值电路的功率和电压计算是简单电力网络的潮流计算的基础。 2、答:频率的二次调整主要针对幅度较大,周期较长,由冲击性负荷引起的负荷变动,用调频器实现原动机输入功率的控制。在一次调频的基础上,通过调频器进一步控制原动机输入功率,其计算公式为: PL0PG0KGKLKS f 由上式可见,如果没有PG0,该式就是频率一次调整的计算公式。调频器增发的功率PG0直接抵消了负荷的变化量,从而减小了频率变化量。 3、答:首先,假设末端电压,并用末端功率由末端向始端逐段推算功率损耗和电压降落,求始端电压和功率。然后,用已知的始端电压和求得的始端功率由始端向末端逐段推算功率损耗和电压降落,求得末端电压和功率。重复上述计算,直到满足计算精度为止。 4、答:变压器二次侧额定电压规定为空载时的电压,额定负荷下变压器内部电压降落约为5%,再加上克服线路上5%的电压降落,两者之和为10%。 案情:李某于2012年7月毕业后到某国有企业从事财务工作。因无钱买房,单位又不分房,在同学、朋友及亲戚家里四处借住,如何弄钱买一套住房成为他的心结。 2013年4月,单位有一笔80万元现金未来得及送银行,存放于单位保险柜,李某借职务之便侵吞了全部现金并伪造外人盗窃现场。李某用该款购买了一套公寓。 李某的反常行为被单位举报到检察机关,检察机关反贪技术侦查部门当即实施技术侦查措施,查明系李某作案并予以立案。在刑事拘留期间,李某供认了全部犯罪事实。鉴于本人最终认罪并将赃物全部追回,根据本案特殊情况和办案需要,检察机关决定对其采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 2013年7月该案提起公诉。李某及其辩护律师向法院提出李某在拘留期间遭受了严重的刑讯逼供,要求排除非法证据。 问题: 1.检察机关对李某贪污行为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是否正确?为什么? 2.根据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技术侦查措施在使用主体、案件范围和适用程序上有哪些特殊要求? 3.检察机关对李某采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措施是否正确?为什么? 4.法院处理李某及其辩护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程序步骤是什么? 参考答案: 1.不正确。①技术侦查措施只能在立案后采取。②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必须履行严格的批准手续。③检察机关不能实施技术侦查措施,必须交有关机关执行。 2.①技术侦查措施的使用主体只能是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②适用范围:公安机关在立案后,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重大毒品犯罪或者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案件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检察机关在立案后,对于重大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大犯罪案件,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追捕被通缉或者批准、决定逮捕的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采取必要的技术侦查措施。③适用程序上,技术侦查措施由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决定,由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执行;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必须严格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有关机关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措施种类、适用对象和期限执行。 3.正确。符合逮捕条件,因为案件的特殊情况或者办理案件的需要,办案机关可以采取监视居住措施。指定居所监视居住适用于无固定住处的,以及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罪等三类案件,本案李某虽然不符合三类案件,但他没有固定住处,符合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规定。 4.①人民法院应当在开庭前及时将申请书及相关线索、材料的复制件送交人民检察院;②人民法院经审查,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有疑问的,应当召开庭前会议就非法证据排除等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人民检察院可以通过出示有关证据材料等方式,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加以说明;③庭审对非法证据的调查,可以在当事人及辩护人提出排除非法证据的申请后进行,也可以在法庭调查结束前一并进行;④调查程序主要是由公诉人出示、宣读、播放有关证据材料,提请法庭通知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有关人员出庭说明情况,证明证据收集的合法性;⑤人民法院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调查后,应当将调查结论告知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2012年)(本题28分) 案情:花园小区发生一起入室抢劫杀人案,犯罪现场破坏严重,未发现有价值的痕迹物证。经查,李某有重大犯罪嫌疑,其曾因抢劫被判有期徒刑12年,刚刚刑满释放,案发时小区保安见李某出入小区。李某被东湖市公安局立案侦查并被逮捕羁押。审讯期间,在保安的指认下,李某不得不承认其在小区他处入室盗窃3000元,后经查证属实。但李某拒不承认抢劫杀人行为。审讯人员将李某提到公安局办案基地对其实施了捆绑、吊打、电击等行为,3天3夜不许吃饭,不许睡觉,只给少许水喝,并威胁不坦白交代抢劫杀人罪行、认罪态度不好法院会判死刑。最终,李某按审讯人员的意思交代了抢劫杀人的事实。在此期间,侦查人员还对李某的住处进行了搜查,提取扣押了李某鞋子等物品,当场未出示搜查证。 案件经东湖市检察院审查起诉后,向东湖市中级法院提起公诉。庭审中,应李某辩护人的申请,法庭启动 了排除非法证据程序。 问题: 1.本案哪些行为收集的证据属于非法证据?哪些非法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2.本案负有排除非法证据义务的机关有哪些? 3.针对检察院的指控,东湖市中级法院应当如何判决本案? 4.结合本案,简要说明刑事诉讼法对保障刑法实施的价值。 5.结合本案,简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完善过程,阐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诉讼价值。 答案 (2011年)(本题22分) 案情:2010年10月2日午夜,A市某区公安人员在辖区内巡逻时,发现路边停靠的一辆轿车内坐着三个年轻人(朱某、尤某、何某)行迹可疑,即上前盘查。经查,在该车后备箱中发现盗窃机动车工具,遂将三人带回区公安分局进一步审查。案件侦查终结后,区检察院向区法院提起公诉。 (证据)朱某——在侦查中供称,其作案方式是3人乘坐尤某的汽车在街上寻找作案目标,确定目标后由朱某、何某下车盗窃,得手后共同分赃。作案过程由尤某策划、指挥。在法庭调查中承认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但声称在侦查中被刑讯受伤。 尤某——在侦查中与朱某供述基本相同,但不承认作案由自己策划、指挥。在法庭调查中翻供,不承认参与盗窃机动车的犯罪,声称对朱某盗窃机动车毫不知情,并声称在侦查中被刑讯受伤。 何某——始终否认参与犯罪。声称被抓获当天从C市老家来A市玩,与原先偶然认识的朱某、尤某一起吃完晚饭后坐在车里闲聊,才被公安机关抓获。声称以前从没有与A市的朱某、尤某共同盗窃,并声称在侦查中被刑讯受伤。 公安机关——在朱某、尤某供述的十几起案件中核实认定了A市发生的3起案件,并依循线索找到被害人,取得当初报案材料和被害人陈述。调取到某一案发地录像,显示朱某、尤某盗窃汽车经过。根据朱某、尤某在侦查阶段的供述,认定何某在2010年3月19日参与一起盗窃机动车案件。 何某辩护人——称在案卷材料中看到朱某、尤某、何某受伤后包有纱布的照片,并提供4份书面材料: (1)何某父亲的书面证言:2010年3月19日前后,何某因打架被当地公安机关告知在家等候处理,不得外出。何某未离开C市; (2)2010年4月5日,公安机关发出的行政处罚通知书; (3)C市某机关工作人员赵某的书面证言:2010年3月19日案发前后,经常与何某在一起打牌,何某随叫随到,期间未离开C市; (4)何某女友范某的书面证言:2010年3月期间,何某一直在家,偶尔与朋友打牌,未离开C市。(法庭审判)庭审中,3名被告人均称受到侦查人员刑讯。辩护人提出,在案卷材料中看到朱某、尤某、何某受伤后包有纱布的照片,被告人供述系通过刑讯逼供取得,属于非法证据,应当予以排除,要求法庭调查。公诉人反驳,被告人受伤系因抓捕时3人有逃跑和反抗行为造成,与讯问无关,但未提供相关证据证明。法庭认为,辩护人意见没有足够根据,即开始对案件进行实体审理。 法庭调查中,根据朱某供述,认定尤某为策划、指挥者,系主犯。 审理中,何某辩护人向法庭提供了证明何某没有作案时间的4份书面材料。法庭认为,公诉方提供的有罪证据确实充分,辩护人提供的材料不足以充分证明何某在案发时没有来过A市,且材料不具有关联性,不予采纳。 最后,法院采纳在侦查中朱某、尤某的供述笔录、被害人陈述、报案材料、监控录像作为定案根据,认定尤某、朱某、何某构成盗窃罪(尤某为主犯),分别判处有期徒刑9年、5年和3年。 问题: 1.法院对于辩护人提出排除非法证据的请求的处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2.如法院对证据合法性有疑问,应当如何进行调查? 3.法院对尤某的犯罪事实的认定是否已经达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为什么? 4.现有证据能否证明何某构成犯罪?为什么? 5.如何判断证据是否具有关联性?法院认定何某辩护人提供的4份书面材料不具有关联性是否适当?为什么? 参考答案: 1.不正确。因为根据《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法庭应当启动对证据是否为非法取得的调查程序。本案被告人均称供述系刑讯逼供所得,辩护人提出了排除非法证据的请求,并有一定证据支持,法院在公诉人没有证据支持的情况下,不做调查即采纳公诉人的解释,是不正确的。 2.根据《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法庭应进行如下调查:(1)应要求公诉人向法庭提供讯问笔录、原始的讯问过程录音录像或者其他证据,提请法庭通知讯问时其他在场人员或者其他证人出庭作证。(2)仍不能排除刑讯逼供嫌疑的,公诉人应提请法庭通知本案讯问人员出庭作证。(3)公诉人当庭不能举证的,可以建议延期审理。(4)控辩双方可以就被告人供述的合法性进行质证、辩论。 (5)对被告人供述的合法性,如果公诉人不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或者已提供的证据不够确实、充分的,该供述不能作为定案根据。 3.没有。因为根据《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共同犯罪案件中,被告人的地位、作用必须均已查清,是证据确实、充分的基本要素。本案仅根据同案犯朱某供述即认定尤某为策划指挥者,无其他证据印证。 4.不能。因为根据《刑事诉讼法》和《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认定有罪,必须证据确实充分。法庭认定何某犯罪的证据中,朱某、尤某在侦查中的供述笔录尚未排除刑讯逼供可能;被害人陈述笔录和车辆被盗时的报案材料只能证明车辆被盗,不能证明谁是盗车者;监控录像只证明朱某、尤某实施了其中一起犯罪;何某辩护人提供的犯罪时何某不在现场的4份证据,法庭没有查明其真伪。因此,现有证据没有排除何某没有犯罪的可能性,不能得出唯一的结论,认定何某犯罪的证据不确实充分。 5.(1)判断证据是否具有关联性的依据主要是:第一,该证据是否用来证明本案的争点问题,与案件证明对象之间是否存在客观联系;第二,该证据是否能够起到证明的作用,即是否具有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价值。 (2)不适当。因为这些材料与案件证明对象之间存在客观联系,指向何某是否有罪的争点问题;另外,这些材料具有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明价值,能够实际起到使指控的犯罪事实更无可能的证明作用。(2010年)(本题21分) 张某——某国企副总经理 石某——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某——张某的朋友 姜某——石某公司出纳 石某请张某帮助融资,允诺事成后给张某好处,被张某拒绝。石某请出杨某帮忙说服张某,允诺事成后各给张某、杨某400万股的股份。后经杨某多次撮合,2006年3月6日,张某指令下属分公司将5,000万元打入石某公司账户,用于股权收购项目。2006年5月10日,杨某因石某允诺的400万股未兑现,遂将石某诉至法院,并提交了张某出具的书面证明作为重要证据,证明石某曾有给杨某股份的允诺。石某因此对张某大为不满,即向某区检察院揭发了张某收受贿赂的行为。检察院立案侦查,查得证据及事实如下:——石某称:2006年3月14日,在张某办公室将15万元现金交给张某。同年4月17日,在杨某催促下,让姜某与杨某一起给张某送去40万元。因担心杨某私吞,特别告诉姜某一定与杨某同到张某处(石某讲述了张某办公室桌椅、沙发等摆放的具体位置)。 ——姜某称:取出40万元后与杨某约好见面时间和地点,但杨某称堵车迟到很久。自己因有重要事情需要处理,就将钱交杨某送与张某。 ——杨某称:确曾介绍张某与石某认识,并积极撮合张某为石某融资。与姜某见面时因堵车迟到,姜某将钱交给他后匆匆离开。他随后在自己车上将钱交给张某,张某拿出10万元给他,说是辛苦费(案发后,杨某将10万元交检察院)。 ——张某称:帮助石某公司融资,是受杨某所托(检察院共对张某讯问六次,每次都否认收受过任何贿赂)。据石某公司日记帐、记帐凭证、银行对帐单等记载,2006年3月6日张某公司的下属分公司将5,000 万元打入石某公司账户。同年3月14日和4月17日,分别有15万元和40万元现金被提出。 问题:依据有关国家司法考试、司法解释规定和刑事证明理论,运用本案现有证据,分析能否认定张某构成受贿罪,请说明理由。 「答 案」依据刑事诉讼法及解释的有关规定和诉讼理论,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应当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在本案中,承担这一证明责任的主体是公诉机关,即检察院,被告人张某原则上不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题目中的证据主要是石某、姜某、杨某的陈述,从陈述的内容及石某公司的账单等记载来看,石某从公司拿出15万和40万的事实是肯定的,其中15万是石某亲自交给张某,但是除了石某的陈述外,没有其他证据可以证明,而张某又否认的,所以,该证据有疑问。其中40万,是石某交姜某和杨某,由二人一同送给张某,但姜某因有事耽搁,由杨某一人负责送给张某,姜某、杨某对这一事实分别承认,但张某是否收到杨某所给的40万,却没有证据可以证明,且姜某和杨某是本案的利害关系人,所以这一证据亦有疑问。综上所述,关于张某受贿一案,没有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张某收受贿赂,所以,不能认定张某构成受贿罪。 从本案现有的证据来看无法排除张某没有受贿的嫌疑,因此,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法院应依法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2009年)(本题21分) 案情:杨某被单位辞退,对单位领导极度不满,心存报复。一天,杨某纠集董某、樊某携带匕首闯至厂长贾某办公室,将贾某当场杀死。中级法院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杨某死刑,立即执行,判处董某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判处樊某有期徒刑十五年。 问题: 1.如一审宣判后,被告人杨某、董某、樊某均未上诉,检察机关亦未抗诉,对被告人杨某、董某、樊某的一审判决,中级法院和高级法院分别应当如何处理? 2.如一审宣判后,被告人杨某、董某均未上诉,检察机关亦未抗诉,樊某提出上诉,高级法院应按什么程序处理对杨某、董某的一审判决?理由是什么? 3.如一审宣判后,被告人杨某、董某、樊某均未上诉,检察机关亦未抗诉,但贾某的妻子对附带民事判决不服提起上诉,高级法院应按什么程序处理对杨某、董某的一审判决?理由是什么? 4.被告人杨某经最高法院核准死刑并下达执行死刑命令后,下级法院发现杨某可能另案犯有伤害罪,对杨某应当如何处理? 参考答案: 1.(1)对杨某来说,中级法院在上诉、抗诉期满后三日内报请高级法院复核。高级法院同意判处死刑的,应当依法作出裁定后,报请最高法院核准;不同意判处死刑的,应当提审或发回重新审判。 (2)对董某来说,中级法院在上诉、抗诉期满后应当报请高级法院核准。高级法院同意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应当裁定予以核准;认为原判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应当裁定发回原中级法院重新审判;认为原判量刑过重的应当依法改判。 (3)对樊某来说,中级法院在上诉、抗诉期满后应当交付执行。 2.高级法院应按二审程序对杨某、董某的一审判决进行审查。理由是:杨某和董某、樊某系共同犯罪,一审法院进行了全案审理一并判决,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共同犯罪的案件只有部分被告人上诉的,二审法院应当对全案进行审查,一并处理。 3.高级法院应按死刑复核程序处理对杨某、董某的一审判决。理由是:对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其刑事部分与民事部分可以独立提出上诉,按最高法院的解释,如果只对民事部分提出上诉,其效力不影响刑事部分的效力,高级法院对杨某、董某的死刑判决不适用二审程序,而应按死刑复核程序处理。 4.下级法院应当停止执行,并且立即报告最高法院,由最高法院作出裁定。 (2008年)(本题20分) 案情:张某与王某因口角发生扭打,张某将王某打成重伤。检察院以故意伤害罪向法院提起公诉,被害人王某同时向法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问题: 1.如果一审宣判后,张某对刑事部分不服提出上诉,王某对民事部分不服提出上诉,第二审法院在审理中发现本案的刑事部分和附带民事部分认定事实都没有错误,但适用国家司法考试有错误,应当如何处理? 2.如果一审宣判后,检察院对本案刑事部分提起了抗诉,本案的附带民事部分没有上诉。第二审法院在审理中发现本案民事部分有错误,二审法院对民事部分应如何处理? 3.如果一审宣判后,本案的刑事部分既没有上诉也没有抗诉,王某对本案附带民事部分提起了上诉,在刑事部分已经发生国家司法考试效力的情况下,二审法院在审理中发现本案的刑事部分有错误,二审法院应如何处理? 4.如果一审宣判后,王某对附带民事部分判决上诉中增加了独立的诉讼请求,张某在二审中也对民事部分提出了反诉,二审法院应当如何处理? 5.如果在一审程序中,法院审查王某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请求后,认为不符合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条件,法院应当如何处理? 6.如果法院受理了附带民事诉讼,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相关规定,对一审过程中附带民事诉讼的调解,法院应当如何处理? 参考答案: 1.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在二审判决中一并改判。 2.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民事部分按审判监督程序予以纠正。 3.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刑事部分按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再审,并将附带民事诉讼部分与刑事部分一并审理。 4.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就新增加的诉讼请求或者反诉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 5.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不符合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条件规定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 6.(1)调解应当在自愿合法的基础上进行,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审判人员应当及时制作调解书,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国家司法考试效力。(2)调解达成协议并当庭执行完毕的,可以不制作调解书,但应记入笔录,经双方当事人 审判人员 书记员签名或盖章即发生国家司法考试效力。(3)经调解无法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签收前当事人反悔的,附带民事诉讼应当同刑事诉讼一并判决。 (2008年·四川)(本题20分) 案情:某县检察院办理一起贪污单位小金库款案件时,犯罪嫌疑人杨某(法定代表人)称所涉款项系单位招待费等,发票在其办公室抽屉中未及报销。侦查人员在杨某办公室抽屉中搜查到付款单位为犯罪嫌疑人原单位的发票11张,价值5万元。为了查明该发票是否已经从该单位报销,侦查人员传犯罪嫌疑人李某(原单位会计)、许某(出纳)同时对粘贴在一张纸上的11张发票进行辨认,二人指认该11张发票已从单位的小金库账上报销。侦查人员遂让二人在粘贴被辨认发票的附页上签署辨认意见,次日持此发票到看守所让犯罪嫌疑人杨某辨认。杨某否认已经从原单位报销,侦查人员指着粘贴附页上李某、许某书写的辨认意见及签名说“会计、出纳都证明了,你这样顽固下去没好处!”,杨某遂在李某与许某的辨认意见及签名下面签署了“此票据已从单位小金库账上报销”的意见。 杨某妻子委托的律师向侦查机关提出会见杨某的要求,侦查人员陈某以授权委托书上没有杨某的签名而拒绝。 某县检察院提起公诉,指控杨某、李某、许某共同贪污单位公款5万元。在法庭审理中,发现杨某尚有收受贿赂的事实,法庭决定对此一并审理。法庭辩论中,杨某的辩护人除认为指控杨某犯贪污罪、受贿罪证据不足外,还对公诉人起诉书中对三被告人没有区分主从犯,而在发表的公诉词中称杨某为主犯提出了反对意见。休庭后,审判长王某到杨某原单位调取了部分新证据,分别通知公诉人和辩护人到其办公室,听取了他们对该新证据的意见。 县法院一审判决认为,公诉机关指控三被告人犯贪污罪成立,杨某系主犯,判处有期徒刑5年;李某和许某系从犯,分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杨某涉嫌的受贿罪因证据不足不予认定。 杨某上诉后,某市中级法院认为该案事实不清,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 县法院指派刑庭庭长赵某担任审判长与原审人民陪审员毛某、苗某组成合议庭,重新审理认为,原审证据虽然在证据资格上存在瑕疵,但不影响对案件事实的认定,故作出与原审一审相同的判决。问题: 请结合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及刑事诉讼理论,分析本案的诉讼程序有哪些错误之处?参考答案: 1.侦查人员组织李某和许某同时辨认,违反了个别辨认规则。 2.侦查人员组织三犯罪嫌疑人仅对涉案票据辨认,违反了混合辨认规则。 3.侦查人员组织杨某的辨认,采取言语威胁手段,违反国家司法考试规定。 4.侦查人员以授权委托书上没有杨某的签名而拒绝律师会见是错误的。根据六部门规定,在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聘请律师的,可以自己聘请,也可以由其家属代为聘请。 5.法庭审理中发现杨某涉嫌收受贿赂,应当由检察院追加起诉,而不应直接审理。 6.公诉词只能是对起诉书的补充与解释,不能超出起诉书中所作指控。 7.一审审判长在休庭后调取的新证据并没有在开庭的情况下将其作为证据,违反了证据必须经过当庭出示、辨认、质证等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属实后才能作为定案根据的规定。 8.县人民法院指派刑庭庭长赵某担任审判长与原审的人民陪审员毛某、苗某组成合议庭重新审理此案,违反了关于原审人民法院对于发回重新审判的案件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的规定。 (2007年)(本题20分) 案情:被告人甲、乙共同将被害人丙杀害。一审程序中,在公诉人对被告人甲、乙同时进行讯问后,经审判长许可丙的父亲丁以附带民事诉讼原告的身份,就犯罪及财产损失事实向甲、乙发问。丙所居住社区的物业管理人员戊旁听了案件审理,并应控方要求就丙的被害情况向法庭作证,先后回答了辩护人、公诉人及审判长的发问。庭审中合议庭对戊的证言及其他证据发现疑问,遂宣布休庭,就被害人死亡时间及原因进一步调查核实。法庭调查中,公诉人发现被告人乙尚有遗漏的犯罪事实,当庭提出要求撤回起诉,法庭审查后作出同意撤回起诉的决定。重新起诉后,甲、乙分别被判处死刑并赔偿原告损失10万元。宣判后乙提出上诉,二审法院仅就乙的犯罪部分进行了审查,认为原判决认定事实和适用国家司法考试正确、量刑适当,维持了原判,并上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问题: 请指出以上案例中在程序方面的不当之处,并简要分析原因。 答案: 1、公诉人对被告人甲、乙同时讯问违反了分别进行讯问的原则。 2、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不能就有关犯罪事实向被告人发问。 3、戊作为证人不能旁听案件的审理。 4、戊作为控方证人,控辩双方向其发问的顺序错误,应当先由要求传唤的一方进行发问。 5、公诉人在庭审中发现有漏罪的只能追加起诉,不能撤回起诉。变更、追加、撤回起诉应当报经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决定,并以书面方式向人民法院提出,公诉人不能当庭迳行决定。 6、法院对检察机关撤回起诉的要求应以裁定而不能以决定的方式作出。 (一)简答题 1.在社会生活中,人总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人的“三杯吐然诺,五岳道为清”,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言诚信的重要。请你谈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讲究诚信的意义和加强诚信建设的措施。 参考答案:(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实信用是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诚实信用有利于维护经营者的合法利益,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有利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国家应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重视和推动诚实信用体系建设;生产经营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依法经营;消费者应增强自己的维权意识和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2.材料一:《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材料二:我国目前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基尼系数超过04的国际警戒标准。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最不稳定期。 结合材料分析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1)十六届四中全会针对我国目前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基尼系数超过0.4这一深刻变化的实际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和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等道理。 (2)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部分是相辅相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等道理。 (3)和谐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协调,和谐社会要求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要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这是矛盾的统一性体现;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处于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有“有利”与“不利”两种前途。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促进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面转化的道理。 (4)“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的道理。 3.据统计,我国石油、天然气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去年我国消耗的原油约34%依靠进口;同时,GDP每新增一元钱所消耗的资源是日本的13倍;此外,我国资源循环利用率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例如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50%以上。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2)运用哲学常识有关知识,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参考答案:(1)反映我国资源储量相对不足,资源利用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均较低,这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2)①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重视资源的保护和利用。② 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开采和利用资源。③ 坚持发展、创新的观点,运用新技术,开发新资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④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化,变废为宝,提高资源的再利用率。⑤ 内外因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4.在城市化浪潮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办“开发区”、建设“工业园”,强制性征地、拆迁。因征地、拆迁纠纷带来的群众投诉、上访呈逐年递增的趋势。问题:说明各级政府怎样才能做到执政为民? 参考答案:(1)对人民负责,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2)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依法行政,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自觉规范政府的行为,杜绝滥用权力的行为。 (二)辨析题 5.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持续增长,2000年突破了6万亿元,2004年又突破了11万亿元。辨题: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越多越好。 参考答案:(1)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资金,有利于支援现代化建设;但不能据此认为“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越多越好”。 (2)储蓄存款余额的快速增长,反映了居民投资方式的单一化,不利于调节市场货币流通,不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生产发展。 (3)储户在银行保留适当储蓄资金的同时,可以将部分储蓄资金用于消费,提高生活质量;可以将部分储蓄资金用于投资,如购买股票、债券以期带来更多的收益,购买商业保险用以补偿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 6.在中国共产党诞辰83周年前夕,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就学习任长霞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高度评价了任长霞同志无私奉献的模范行为。任长霞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党旗增辉添彩,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辨题:只有你的行动才决定你的价值。 参考答案:(1)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当我们讲人生价值时,最主要的是看个人实实在在的行动,任长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我们对社会贡献的行动越大、越多,人生的价值就越大。 (2)社会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过分夸大个人需要、意志的行动不仅很难实现人生价值,甚至会走入歧途。 (3)实现人生价值,不仅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而且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不仅需要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付之行动,还需要提高个人素质。 7.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建设。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辨题:现阶段,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是要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 参考答案:(1)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只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还包括党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执政水平,要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 (3)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还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因此题述观点是不全面的。 (三)论述题 8.前些年,我国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在低谷徘徊,城乡差距呈不断扩大的势头。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加强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2004年初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随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务院先后两次召开了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实践证明,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是非常正确和卓有成效的,农民收入增幅创8年来新高。“三农”问题是各种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要解决这些矛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解决,为此2005年1月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1)结合材料分析增加农民收入的经济学意义。 (2)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分析政府是如何实施国家职能保护农民的利益和农村发展的?(3)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1)① 农民收入的增加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的进一步发展;② 有利于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③ 有利于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繁荣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2)① 政府切实履行国家职能,通过制定正确的政策,保护耕地,保证粮食生产;② 通过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3)① 根据前几年粮食生产、农民增收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的现实情况,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② 农民收入2004年增幅创新高,证明了中央政策的正确性,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的哲学道理;③ “三农”问题是各种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要解决这些矛盾需要逐步进行,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的哲学道理。9.材料一:2004年11月7日,为期两天的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在上海闭幕,会议指出,要坚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摈弃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粗放经济增长和消费方式。 材料二: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规划,到2010年,中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中国将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1)结合材料,说明“循环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2)“循环经济”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说明怎样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3)结合材料,说明党和各级政府如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参考答案:(1)有利于节约资源,缓解资源紧张的矛盾;有利于从源头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有利于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2)承认自然的客观性,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自觉遵循客观规律,既要利用自然,更要保护自然,坚持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为人类造福。 (3)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加强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执政为民。政府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法规,依法行政;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忠实履行国家职能。 10.材料一:2004年3月20日以来,陈水扁接二连三地提出“公投”、“制宪”、“一边一国”等论调,举办“公投制宪”大游行„„所有这些都遭到了海峡两岸人民和海外华侨华人的坚决反对。 材料二:布什政府上台以来,一方面不断重申美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遵守美中三个联合公报、不支持台独;另一方面又不断提升美台官方与军事关系,对台出售先进武器,支持台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等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 材料三: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坚强意志。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我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和基本方针是什么?(2)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如何正确认识美国的对台政策?(3)制定《反分裂国家法》有何重大意义?(4)作为中国公民,应如何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参考答案:(1)原则立场是坚持一个中国;基本方针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2)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台湾问题。美国的两面政策,① 反映了美国的国家性质及其一贯奉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对外政策;② 干涉了中国内政,违反了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③ 鼓励和纵容了岛内“台独”势力,严重影响了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 (3)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完善了我国法律体系,为反对台独分裂势力提供了法理依据,有利于更好地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反分裂国家法》对“台独”势力和企图插手台湾事务的外国反华势力是一个强有力的威慑,有利于促进两岸关系的正常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的统一。 (4)作为中国公民,必须捍卫国家主权不被侵犯,与一切危害国家主权的行为作坚决斗争;必须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坚决反对一切侵略、占领和割让、出卖国家领土的行为;必须捍卫国家政权及其统一,与颠覆和分裂国家政权的行为作坚决斗争;必须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坚决反对一切民族歧视、民族分裂的行为。11.材料一:江苏省沿江区域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苏南5市,扬州、泰州、南通等苏北3市。2003年,江苏省提出实施新一轮沿江开发开放战略,旨在依靠长江沿岸资源优势和较强的制造业优势,构筑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新平台,实现开放型经济新突破,使苏中加快融入苏南经济板块,并由此辐射和带动苏北经济腹地的起飞。 材料二:江苏省沿江开发的主要内容是:加大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积极引导外资投向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等;加强计算机、通信、电子等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研制能力,将引进技术、促进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作为利用外资的主要目的,发展出自己独立自主的研究与开发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的竞争能力。 材料三:在《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中,将环境保护作为沿江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要“建立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层面共同参与和推进的环境监管体系,以及南北两岸联动的环境保护体系。”(1)在沿江开发问题上,江苏省政府行使了哪些职能?(2)实施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有何经济意义?(3)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点的? 参考答案:(1)在沿江开发问题上,江苏省政府行使了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2)实施新一轮沿江开发,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实现苏南、苏中、苏北的共同富裕,加快推进“两个率先”;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发展自己;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增强江苏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第一,必须承认联系的客观性,同时又要善于运用事物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为人类造福。沿江开发加强了苏南和苏中、苏北的联系,有利于整个江苏经济的发展;在沿江开发中还应看到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二,必须看到事物整体与局部的联系,既要有大局观念,又要重视局部对整体的影响。沿江开发既致力于整个江苏经济的发展,又关注苏中、苏北与苏南各个地方的发展。第三,还必须看到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在沿江开发中,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外资流向、注重科技开发、加强环境保护等都是原因,其结果是要促进江苏乃至全国的和谐发展。12.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文明上网,营造健康的网络道德环境”倡议书 青少年朋友们: 互联网信息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互联网已走进我们的生活,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开发了我们的潜能,但也使一些青少年沉溺于虚拟世界,荒废了学业,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了威胁。国家和政府制定了有关法律和法规。为此,我们特向全国青少年朋友发出如下倡议:(1)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争做网络道德的典范。(2)上文明网,文明上网,争做网络文明的使者。××市××中学 2005年3月 这份“倡议书”提出了当今我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青少年上网问题。请参照范例,运用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各议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并说明其依据。范例(经济常识): 课题:从互联网看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依据:作为生产要素技术,在生产中发挥着其他要素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简析:互联网技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当前生产力中人和物的因素都同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在生产中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参考答案:(1)哲学常识: ① 课题: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依据:事物是一分为二的。 简析:互联网一方面拓宽了青少年视野,另一方面也会给青少年身心发展带来危害。② 课题: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依据: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简析:整体是由局部组成。健康的网络环境是整体,每个青少年是局部,处理好局部的关系有利于整体功能的发挥。 (2)政治常识: 课题: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必须强化国家机关的职能。依据:国家机关遵循依法治国的原则,行使文化职能。 简析:面对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国家机关要建立有关法律和法规,防止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或传播不健康信息的行为和现象。要加强互联网建设,加强管理,提倡文明上网,上文明网。经济常识的十四个“越......越.......”辨析 .物价越低越好 辨析:(1)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2)一般来说,如果是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使价值降低,进而使价格也降低,这是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表现,自然是好事;如果是由于商品供过于求,使价格降低,形成买方市场,这对消费者来说也是好事。但从长期看,物价如果长期走低,会影响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导致经济增长缓慢,妨碍扩大就业和改善人民生活。因此,并不是物价越低越好。.货币投放越少越好 辨析:(1)货币发行量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不能违背经济规律而任意投放。货币发行量与价格总水平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2)货币发行量要与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相适应。若货币投放过多,会引发通货膨胀,造成经济生活的不稳定;反之,若货币投放过少,则会导致商品流通不能顺利进行,企业生产不能正常运行。因此,在通货膨胀时期,适当减少货币投放量,会使经济生活逐步恢复正常状态;但当通货膨胀已经抑制后,继续过少地投放货币;就不利于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了。.企业的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好 辨析:(1)经济效益影旨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有用劳动成果同劳动消耗的对比关系。企业规模越大,表明其生产能力越强,降低单位产品成本的条件越充分,但其效益不一定就好。(2)一般来说,大企业或企业集团随着生产批量的扩大,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必然下降。假如这样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的产品又是适销对路的“有用劳动成果”,那么其经济效益就高。反之,如果大企业或企业集团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产品没有市场,又不注意利用其规模优势节约成本,那么企业规模越大,其亏损也就越大。.企业主产的产品越多经济效益也越好 辨析:(1)企业的经济效益是用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衡量的。(2)企业的产品只有质量好、资源消耗少、成本低、适销对路(符合市场需要)才会有好的经济效益。在此情况下,产品越多,经济效益也会越汗。如果企业的产品不符合上述条件,其产品越多,则经济效益会越差。.物价越低消费水平越高 辨析:(1)消费水平受收入和物价水平的制约。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物价降低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2)物价持续下跌,会影响生产者和投资者的积极性,并最终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3)消费水平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而不完全取决于物价水平这一制约因素。.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好 辨析:(1)社会保障水平高,有利于实现社会安定,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造成政府的负担过重,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则会损害劳动者的积极性。因此,社会保障的基点要从国情出发,要考虑生产力水平,考虑国家、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本着兼顾发展生产与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原则施行。因此,社会保障水平并非越高越好。.国家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辨析:(1)财政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在社会生活中,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财政收入的多少,归根到底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2)国家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也将阻碍经济发展和财则收入的增加。所以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公民存款储蓄越多越好 辨析:(1)公民的个人存款储蓄,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在国家的经济生活和人民生活中起着重大作用,如为国家积累资金,调节货币流通,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但也不是储蓄越多越好。(2)当出现经济增长过热、通货膨胀时,储蓄的增长会抑制通货膨胀、抑制经济的过快过热增长,此时储蓄的增多是件好事。(3)当出现经济增长放慢、通货紧缩时,老百姓用于储蓄的钱多了,用于投资和消费的钱相应就会减少,不利于拉动经济的增长。在此情况下储蓄的增加过多就会制约经济的增长。(4)储蓄增多既有好处,也有负面效应。在我国目前物价持续走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国家必须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如降息、开征利息税等),使居民分流一部分储蓄,增加消费,扩大个人投资,形成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双重拉动。.利率越降存款者的收益越少 辨析:(1)一般来说,利率降低会使存款者的利息减少。(2)存款利率下调不一定会使存款者的实际收益减少。如果利率下调后利率水平仍高于同期物价涨幅时,存款者的实际受益可以不减少,甚至还可以增加;只有当物价涨幅等于或高于存款利率水平时,存款者才没有实际收益,甚至遭受损失。0.积累越多越好 辨析:(1)积累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积累多,意味着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就强。(2)但是,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的总量是既定的,积累和消费两部分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用于积累的部分过多,会造成消费萎缩,或消费的增长赶不上生产的增长,不仅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而且会使生产的扩大和积累的实现受阻。因此,积累并非越多越好,积累多少应有一定的限度:积累的最底限是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积累的最高限是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 1.家庭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 辨析:(1)收入水平的高低对家庭消费有直接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家庭收入水平提高,家庭消费水平也会相应提高。提高家庭消费水平的主要途径,就是增加收入。(2)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家庭人口数量,也是影响家庭消费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倘若物价持续走高,家庭供养人口增多,即使家庭收入增多,家庭消费水平也不一定会提高。(3)从根本上说,家庭消费水平受社会经济水平的制约。要提高家庭消费水平,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2.进口关税越高越有利 辨析:(1)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不能认为关税越高就越有利。关税征高是否有利,主要看进口什么样的产品。(2)关税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边境时,由政府所设置的海关向其进出口商所征收的一种税。关税是调节一国进出口贸易的一项措施。关税的高低往往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对本国国内能大量生产或暂时不能大量生产,但将来有可能发展的产品征收较多关税,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护国内同类产品的生产和发展,对消费者的长远利益也有好处。对本国不能生产或生产不足的原料、半制成品、生活必需品或生产上的急需品,则不能采取高税率的办法,而应制定较低的税率,以满足国内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3、出口越多越有利,进口越多越没利 辨析:(1)对外贸易包括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出口是对外贸易的基础。因为出口贸易是外汇的主要来源,出口创汇的规模制约着我们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规模。进口是对外贸易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进口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满足国内需要。两者缺一不可。(2)出口越多越有利的观点是不对的。出口可以为国家赚取外汇,增强其经济实力,但如果在生产不能扩大的情况下增加出口,必然会造成商品在国内市场的不足,影响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如果过多地出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会影响到国内工业的发展,失去国内深加工的机会,不利于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3)进口越多越没利的观点也是不对的。进口的目的是满足国内需要,如果进口的商品多属于消费品,特别是高档的奢侈品,那么不仅消耗了大量外汇,而且助长了国内不正常的消费欲望。但如果是进口先进技术和与之配套的机器设备,那么不仅产品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能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出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产品质量的优质商品。总之,对外贸易不能只讲数量,还要分析外贸结构,全面地看待进口出口,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以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4、贸易顺差越大越好 辨析:(1)贸易顺差通常反映出—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它表明在世界经济竞争中该国商品处于优势地位。(2)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实行出口导向政策,不断扩大出口,保持适度的贸易顺差,有利于推动和带动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贸易顷差过大,将会限制一国通过进口利用国外资源、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生产技术,从而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与竞争力的提高。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长期保持巨额的贸易顺差 经济常识知识辨析(一)农民生产的粮食是商品 (1)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农民生产的粮食如果用于交换,则是商品。 (3)农民生产的粮食如果不用于交换,如留给自己消费,则不是商品,而只能是劳动产品。有商品就有商品经济 (1)商品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2)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商品在刚出现时,只是生产者用于自己消费之外的剩余产品,它的生产是以满足自身的消费为目的而进行的,并不以交换为目的,此时还不能叫商品生产,所以只有商品交换,没有商品生产,商品经济就没有产生。 (3)所以,有商品不一定有商品经济。3.短信受欢迎就是因为价格便宜 (1)短信作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人们选购商品有两个标准,一个是价值标准,一个是使用价值标准。(2)短信受欢迎,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价格便宜,这是从价值标准来看。短信受欢迎,另一个原因是好用、简洁,这是使用价值标准。短信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实现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最佳结合点,而不仅仅是因为价格便宜。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1)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如果不是商品,它就没有价值,价值总是和商品交换联系在一起的。(2)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有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是商品,作为商品,它必定具有使用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总是不可分割地属于商品所有者所有。 (1)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因此,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矛盾的。任何人对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同时兼得。要想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得付出价值;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关心商品价值,商品消费者关心商品的使用价值。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但无论商品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2)商品生产者关心商品价值,因为只有商品的价值实现了,生产者才能顺利进行再生产;商品生产者也关心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只有关心使用价值,才能提高商品质量,从而实现商品价值。(3)商品消费者关心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也关心商品的价值,因为价值决定价格,消费者总是希望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的价值总量就会增加。 (1)劳动生产率有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之分,两者与商品的价值总量的关系是不同的。 (2)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数量增加,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决定而不变,因而价值总量增加。 (3)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方面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数量增加,但另一方面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因而价值总量不变。 (4)可见,题目中的劳动生产率,如果指个别劳动生产率则正确,如果指社会劳动生产率则是错误 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一定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量增多。 (1)如果把这里的“劳动生产率”理解为社会劳动生产率,则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不管社会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一定时间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这是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虽表明一定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数量增多,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却减少(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把增多了的商品所含的相应减少的单位商品价值量加在一起,其总量与原先的总量一样。反之亦然。 (2)如果把这里的“劳动生产率”理解为个别劳动生产率,则这种说法是对的。商品生产者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能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商品交换是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的,这样,他就能获得额外的收益,即在一定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量增加。正因为如此,各商品生产者都要努力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 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个别劳动生产率没有什么意义。 (1)劳动生产率有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之分,由于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因此,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个别劳动生产率虽不能直接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商品生产者在交换中获利增多,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影响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虽然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改变社会劳动生产率,但随着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也会相应提高。 经济常识知识辨析(二) 10.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①“金银天然不是货币”是指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出现比金银晚得多。在金银作为普遍商品参与交换的长期过程中,由于它适合于执行货币职能的属性慢慢被人们认识,才逐渐被固定在一般等价物的位置上而成为货币。金银存在于货币产生之前,也将存在于货币消亡之后。 ②“货币天然是金银”是因为金银有许多最适宜于充当货币的优点,所以担当货币的重任就落到了金银身上。 11.国家增加货币供应量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会影响人民生活。 (1)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受客观规律的支配;它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2)在货币流通速度一定的情况下,适应商品价格总额增加的需要,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能够缓解企业资金紧张局面,增强社会购买力,刺激消费需求,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3)增加货币供应量不一定影响人民生活。只要货币供应量没有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就不会对人民生活造成影响,只有当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通货膨胀,才会导致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影响人民生活。 12.流通中的纸币越少越好 (1)纸币的发行量的多少受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制约,纸币是货币符号,无论发行多少纸币只能代表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因此,纸币的发行应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一致为最好。不能说流通中的纸币越少越好。 (2)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应当减少流通中的纸币量,从而有利于抑制通胀,遏制物价上涨,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流通中的纸币越少越好。 (3)在正常情况下,并不是流通中的纸币越少越好。因为随着生产的发展,市场商品数量的增多,为了加快流通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必然随着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增多而增加纸币的发行量,这种增多是好事,不是坏事。 13.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但不能说凡是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因为,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通货膨胀能引起物价上涨外,还有诸如以下因素:①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与价值成正比,如果商品价值增加,则商品价格就会上涨。②供求关系。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如果供不应求,则商品价格上涨。③货币的价值。如果生产货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货币本身的价值减少,表现商品价格的货币量增多,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④其他。如国家的政策性调价、流通秩序的混乱,商贩的哄抬物价等也可以导致物价上涨。 14多发行纸币一定会引起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由多发行纸币引起,如果发行纸币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必然会引起通货膨胀。但是由于经济的发展,每年待售商品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价格总额也在不断增加,如果多发行的纸币是与国家不断增加的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相联系的,且多发行纸币也没有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象这样多发行纸币就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15.没有多发行纸币就一定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在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中,我们知道,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一定时期内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纸币的流通规律又是以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的,假定在某一时期内,纸币的发行量没有增加,但由于人们惧怕物价上涨,都把货币尽快出手,从而引起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使流通中的纸币量相对增多,并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这样也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16.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好,消费者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惠,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对应的。通货紧缩是由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普遍下降而造成的消费不旺,商品流通不畅,经济乏力现象。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的所需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2)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人民购买力下降,从而引起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既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用,也影响人民生活。通货紧缩则使价格普遍下降,商品流通不畅,企业利润减少,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正常发展,使国家经济徘徊不前,因此,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阻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虽然从目前看,通货紧缩可以使消费者获得低价的好处,但从长远看,却阻碍了经济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产水平的提高。因此,题目的说法是不全面的。 17物价越低,越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存款越多,越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1)物价的高低与人民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价值决定价格,如果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得商品得价值量不断降低,从而使商品得价格不断降低,这无疑使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得提高。但如果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而由于种种原因物价持续低迷,出现通货紧缩,就会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使得企业效益下降,城乡居民的收入减少,从而从根本上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物价越低,越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得提高”观点是片面的。 (2)一般来说,居民储蓄存款增加,是意味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富裕。特别是在经济过热,出现通货膨胀时,居民储蓄的增长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是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如果是在通货紧缩的条件下,产品相对过剩,人们对预期的收入是否增长有所担心,不敢花钱反而大量存款。居民存款的增多,不利于刺激消费,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所以“存款越多,越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的观点是片面的。 18等价交换只有在不等价交换中才能实现。 (1)商品交换必须坚持等价交换原则,这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货币产生后,等价交换表现为价格与价值相符。 (2)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的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因而价格与价值不一致成为经常现象。(3)价格与供求关系是相互影响的,价格的波动始终以价值为轴心。从总体上看,商品的市场价格还是与价值相符的。正是供求关系引起的不等价交换,才使等价交换原则得以实现。所以,题中的说法不正确。 19.一分钱只能买一分货 (1)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在货币出现后也就是要求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所以从理论上讲一分钱只能买一分货。 (2)在实际生活中,在个别的商品交换中,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与价值并不是在每次交易中都恰巧一致,价格时而低于价值,时而高于价值。价格低于价值时,一分钱不止买一分钱的货;价格高于价值时,一分钱买不到一分钱的货。 20.商品质量越好,商品价格越高 (1)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商品质量作为使用价值只能影响价格而不能决定价格。 (2)质量好的商品,可以优质优价,比同类商品的价格高;也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实行质优价廉。 21.“按质论价,优质优价”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这表明商品价格是由其质量决定的(1)本题中的质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说明的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2)商品的价格从根本上讲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而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3)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对同一种商品而言,质量好的商品往往包含的价值也较多,因此其售价也高。 经济常识知识辨析(三) 22.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1)这种说法认识到提高竞争力与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关系,但认为只要改进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能提高竞争力是不科学的。 (2)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价值量决定商品的价格,供求关系影响商品的价格。(3)当企业生产的商品适应市场需求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能降低个别劳动时间,可以获得比别人多的利润,提高竞争力。 (4)当企业生产的商品不适应市场需求,而又不根据市场需要盲目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会造成库存积压,削弱竞争能力。 23.公有制经济就是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绝对优势。 (1)公有制经济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3)题目观点混淆了国有资产和公有资产,也未提及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因此,这观点是片面的。 24.要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要保证公有制经济在量上超过非公有制经济就行了 (1)公有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保持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①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但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区别;公有资产占优势,不仅要有量的优势即保证公有资产在量上超过非公有资产,但同时也要注重质的提高。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因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控制力上,因此在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得到加强的情况下,国有经济的比重有所下降并不会影响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25.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会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之一。认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会削弱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担心的多余的。 (2)我国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经济实力强大的情况下,发展一些非公有制经济不会左右我国经济的全局,冲击不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国家经济制度的性质不会改变。只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26.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和局,就是国有经济“退”,非国有经济“进” (1)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根据企业不同情况,实行优胜劣汰,有进有退的调整,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抓大要强,放小要活。 (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当前,我国国有经济总量过大、国有企业战线过长。因此,国有经济必须从一般竞争性领域实施战略性退出。但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必须大力推进和加强。 (3)非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大力发展。只有发展非国有经济才能为国有经济的战略退出和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国有经济战略上的“退”,可以换取非国有经济的“进”;非国有经济的“进”,既有利于国有经济战略上的“退”,又有利于促进国有经济的:活”,使其提高质量和控制力。 27.要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就必须保持国有资本在股份公司中的控股地位。 ①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控制力和竞争力上,即国有经济要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经济成份地位平等,为了增强国有资本的竞争力,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国有资本应该有进有退。在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中,应区分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必须打破垄断,使国有企业在市场的平等竞争中优胜劣汰。 ③在股份公司中,全部由国有经济控股,不利于调动和保护其它投资者的积极性,阻碍公平竞争,也不利于增强国有资本的竞争力,违反了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8.按劳分配体现公平原则,其他分配方式则体现效率原则。因此,必须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不仅体现了公平原则,而且也体现效率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就是效率原则的体现。其他分配方式不仅体现效率原则,也体现公平原则。生产要素投人的机会均等,规则平等,就是公平的体现。 (2)我国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这是由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所有制结构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决定的。我国生产力水平低而且不平衡的状况,决定我国必须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就要求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则要求采取多种分配方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又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增强经济活力和经济效益。 (3)题中观点的前提是不科学的,结论则是正确的。 29.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相悖的。 (1)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利于调动资本、技术所有者投资活动的积极性,既能解决资金、技术短缺的困难,又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所以,认为资本、技术参与收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是正确的。(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目标要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实现,只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生产经营方式都可以使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吻合的。(3)题中观点肯定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但否认了它与社会主义本质的一致性,是片面的。 30.一切劳动收入都是合法的,一切非劳动收入都是非法的 (1)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在多种分配方式获得的收入中,有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之别。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都有合法和非法之分,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并不排斥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得到保护。”(2)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也就意味着还存在不受保护的非法的劳动收入和非法的非劳动收入,对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的“劳动”收入,贪污受贿、偷税漏税等非劳动收入,要严厉予以禁止和惩处。 31.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只要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不需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1)“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调节,“看得见的手”是指国家宏观调控。 (2)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一方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只有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才能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适应供求变化、体现竞争原则,从而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市场调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这就必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以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 (3)市场经济正常发展,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32.价格战是市场竞争的唯一有效手段 (1)价格与供求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的的关系。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反过来价格也会影响供给与需求。通过适当降低价格,可以改变供求关系,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价格战不失为向场竞争的有效手段。如果价格战发展成为恶性竞争,则会对市场经济秩序起到破坏作用,是必须禁止的。 (2)但是,价格战不是市场竞争的唯一手段,商家要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除了降价以外,还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功生产率;第二,面向市场组织生产和经营、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第三,注重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促进企业的发展。 33.国家采取降价就可以扩大内需 (1)供求关系会影响价格,反过来,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供求,从而影响市场。选择降价来调动消费者的购物欲,启动消费市场,有其合理性。在相对丰富的消费市场面前,参与竞争的厂家和商家实行降价销售,不仅给消费者提供极大的选择空间和消费机会,而且也会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消费群众呵呵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降价引起竞争,带动企业和行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可见,降价对扩大内需,启动消费市场有积极作用。 (2)仅采取降价是不能全面和大幅度地启动消费者市场的。启动消费市场,还需要适当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形成多需要的消费热点,更需要国有企业拿出科技含量高、“价廉物美”的产品。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因此,认为国家用降价就能扩大内需的观点是不科学的。经济常识知识辨析 (四)34.打假一直都是有关国家职能部门的重要任务,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障。因此,打假就是要靠国家的职能部门。 (1)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背了市场交易的公平、诚实信用原则,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所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国家职能部门必须加大打假力度,以规范生产经营者的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但是,打假不仅仅是国家职能部门的事,作为消费者,也应该增强消费者权利意识,要学法、懂法、用法,在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要勇于同制假贩假行为作斗争,并积极协助有关国家机关,维护市场秩序,决不能姑息、纵容制假售假者。 (3)题目观点认识到有关国家职能机关打假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障作用,但忽视了消费者在打假中的作用,因而是片面的。 35.只要企业降低劳动消耗,则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一定能提高 (1)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与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比较量。 (2)如果这里的劳动消耗降低,靠的是偷公减料,生产伪劣产品,那么势必会影响到劳动成果的有用性,最终必然会被市场淘汰,这种情况下的经济效益是不会高的。 (3)如果通过采用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来降低成本,减少劳动消耗,是能够提高经济效益的。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劳动消耗降低就指出经济效益一定会提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6.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的商品越多,经济效益就越高 (1)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有用劳动成果和劳动消耗之间的比例关系。 (2)如果企业面向市场,转换经营机制,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意味着单位商品包含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消耗少,其经济效益必然高于其他企业。因此,上述观点有其合理之处。 (3)如果企业不面向市场,生产的产品不符合社会需要或产品质量不合格,企业劳动生产率再高,它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都无法实现,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甚至破产。因此,从这一角度看以上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37.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发展国民经济则企业应越多越好,越大越好 (1)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和市场最重要的主体,千千万万个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但不能说发展国民经济企业要越多越好,企业的多少归根结底是由市场的需求状况决定的。 (2)企业的大小对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有重要作用,企业的大小也需根据市场的需要,竞争的需要来决定。(3)发展国民经济完全由企业的多少和大小来决定是片面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主要是以企业的经济效益的高低来衡量,因而发展国民经济很重要的是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8.企业的发展速度越快、生产的产品越多、规模越大,经济效益就越好 (1)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既要提高企业的生产总值,生产尽可能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和劳务,又要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2)企业的发展速度快、规模大,有利于增加产品和劳务的产出,增加生产总值,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但单纯的依靠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而取得经济发展速度和扩大企业规模,不注意减少资源和劳动力的消耗,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如果不注意市场的需求状况,生产的产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则生产得越多浪费得越多。在以上情况下经济效益就不一定高。 39.经济效益的提高要靠结构调整 (1)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结构不合理。当前,工业内部结构性矛盾突出,一般性工业品生产能力过剩与高新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产品短缺同时并存,影响了企业的科技创新力、市场竞争力,效益低下。从国民经济整体结构上来看,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国民经济效益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提高效益必须进行结构调整。 (2)提高经济效益,归根到底要靠科技进步、体制创新,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要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仅靠经济结构调整还不够。 40发展是硬道理,因此我们应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1)发展是硬道理,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国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今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形势和国际潮流作出的必然选择。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必须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 (2)经济发展要保持一定的速度,更要在经济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统一起来。 (3)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41.企业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价格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1)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企业经济效益就是生产总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当生产总值一定时,成本越低,利润越大,企业经济效益越好。题中的观点看到了降低成本能提高经济效益,是正确的。 (2)表面上看,商品价格由企业决定,实际上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价格受市场制约,既要反映价值,又要反映供求关系。如果企业对产品定价过高,就不能顺利交换,价值就不能实现,企业也就无利可盈。因此,企业是不能随意提高价格的。主张提高价格来提高经济效益的观点是片面的。 42.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与坚持诚实守信是相互排斥的 (1)这个观点是不全面的,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与坚持诚实守信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与坚持诚实守信确实存在着相互排斥的一面。坚持诚信,可能会造成一时的经济损失,甚至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不讲诚信,也可能获得一时的利益。 (3)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与坚持诚实守信更有相互统一的一面。坚持诚信,企业有良好的信誉,才能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得到长期回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反之,任何不讲诚信的企业都不可能长久地占有市场,终究要被市场所淘汰。 43.企业是一个盈利性的经济组织,不必重视信誉和形象 (1)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必须以盈利为目的,必须讲求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提高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 (2)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都要面对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企业只有为社会不断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实现其经济效益,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见,盈利与注重企业信誉和形象是一致的,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44.我国国有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突出了厂长(经理)在行政指挥中的作用,有利于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但却影响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和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1)厂长(经理)负责制明确了厂长(经理)作为企业法人代表行使职权的地位和应负的责任,突出厂长(经理)在行政指挥中的作用,有利于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2)厂长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和指挥作用,是建立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之上的。企业在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其他民主管理制度,保障与发挥工会组织和职工代表在审议企业重大决策、监督行政领导、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权力和作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切实保障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可见,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与保障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并不矛盾。(3)企业中实行与民主管理相结合的厂长负责制,并不是忽视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在企业中的基层组织,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实行监督。因此,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三者是统一的,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不会影响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和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45.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决定着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和企业的发展 (1)企业经营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厂长(经理)既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又是从事企业经济工作的专门人才。一位既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又具有经营专业知识、才干和能力的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和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这是任何良好的外部条件都无法替代的。因此,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必然有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2)企业经营状况是由外部环境、企业自身特点以及劳动生产率水平、企业经营者的素质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企业经营者素质只是影响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因素,而更重要的是企业科技进步水平和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带来的企业经济效益状况的好坏。 46.发展粮食生产必须扩大耕地面积 (1)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没有耕地,粮食产量就失去了保证。 (2)发展粮食生产,重点是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改善品质,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的粮食生产体系。为此,要加大物资和资金的投入,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 (3)从全局观点看,部分不适合耕种的土地实行退耕还牧、还林、还草,有利于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7.搞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全靠增加农民收入 (1)千方百计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始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但近些年农民收入增速趋缓,这首先是直接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第二是直接影响农业投入,第三是直接影响全国的总需求,第四是影响全国的经济发展。因此,目前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抓农民增收。 (2)但是,搞好农业和农村工作要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四靠产业化经营等。这样,才能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同时,要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推进村民自治,使村民有民主权利。所以,题中认为搞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全靠增加农民收入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48.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粮食生产,国家必须提高粮食价格 (1)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质,国家对粮食规定保护价及根据市场情况调整粮价,对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作用。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而不是由政府决定的。粮食生产也应面向市场,实行优质优价、劣质劣价。要通过加工转化、扩大出口等方式解决粮食阶段性供过于求的问题,以拓宽农民增收领域。(3)当前,增加农民收入应主要依靠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行产业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而不能依靠国家提高粮食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 49.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就必须大幅度地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 农副产品价格的涨落是受价值规律支配的,国家只能加强宏观调控,不能随意定价。如果农副产品大幅度地涨价必然带动其他消费品的涨价,不利于稳定物价,乃至引发通货膨胀。从表面上和短期内来讲,农副产品的涨价有可能使农民增加一些收入,但从长远来看,由于农副产品的涨价,必然带动其他产品的涨价,农民必然得而复失或得不偿失。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发展农村的二、三产业,推进城镇化战略。其他措施还有:降低生产资料价格,取消农业税,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50.只要在农村进行了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负担,就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1)通过税费改革确实能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收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2)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途径还有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其他政策、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增加农业投入、发展产业化经营、发展乡镇企业。 (3)把税费改革当作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唯一途径的看法是不全面的。 5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要先发展农业,再发展工业,在此基础上才能发展第三产业。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把加强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这是正确的。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离开了工业的发展和工业现代化农业也无法实现现代化。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才能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 (3)处理好三大产业的关系,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社会稳定当前我国三大产业间还不协调应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不能片面发展某一产业。 52.家庭承包经营适应传统农业,产业化经营适应现代农业 (1)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不仅适应传统农业,也适应现代农业。它保证农民独立自主经营土地的主体地位,适合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状况,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2)产业化经营把农业生产改造成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化大生产,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营方式,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3)家庭承包经营与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并不矛盾,产业化经营开辟了在小规模家庭经营基础上提高农业整体规模效益的新途径,只有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 53.背景: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指出,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辨题: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必然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产业,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渗透力和带动力强,因此,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 (2)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只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措施之一。此外,还要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因此,题目的观点是片面的。 54.背景:目前,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城镇每年有1000多万新增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还有1、3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领域转移,常年下岗失业人员也约有1500万左右。 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仅占27%,而美国高达74%,马来西亚、印度等国都达40%以上。 辨题:只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才能增加就业。 ①第三产业行业多、门类广、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行业并存,能够吸纳大量的、不同层次的各类人才,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加就业。②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只有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增加经济总量,才能扩大就业规模。 ③还要注重发展吸纳劳动力多的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因此,认为只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才能增加就业,是片面的。 55.签订劳动合同是同自主择业相矛盾,而且妨碍人才的流动。 (1)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协议。因此,在订立劳动合同前,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有自主选择对方的权利,经过双向选择,二者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协议。这与劳动者的自主择业是一致的。 (2)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不仅不会妨碍人才流动,而且会促成合理的劳动力流动。劳动合同制度这一新的用工制度的建立,恰恰解决了过去固定工制度的弊端(一次分配定终身,职工基本没有流动)。一旦对方违反劳动合同规定,可以依法据理力争,按照合同的规定找回自己的权利。职工自主择业,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和自身的条件选择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促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所以劳动合同制度的建立,不仅不与自主择业相矛盾,妨碍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反而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56.社会保障水平越高,居民的消费水平越高,越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1)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 (2)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能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促进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但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会造成政府负担过重,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考虑国家、企业、个人的承受能力,本着兼顾发展生产与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原则施行。(3)题中观点过分强调社会保障水平对提高居民消费的作用,而忽视了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因而是片面的。经济常识知识辨析 (五)57.要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提高积累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 (1)按最终用途,国民收入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积累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但积累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例必须恰当。若积累过少,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若积累过多,会造成消费萎缩,最终会使生产的扩大和积累的实现受阻。只有从实际出发,合理的提高积累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才能加快经济的发展。 (2)在积累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改进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也能加快经济发展。 58.材料:近年来我国经济以超过7%的速度递增,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辨题:根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我国已没有必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1)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远远高于发达国家1.2%的增长速度。因此,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充分显示了我国政府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 (2)认为我国没有必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错误的。这是因为:第一,坚持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国内市场广阔是我国最大的优势,立足国内需求,可以使我国经济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增强抗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当前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第二,目前,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扩大社会投资,鼓励居民消费,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需要一个过程,通过政府投入拉动经济增长仍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59.国家预算只有做到财政收支完全平衡,才能促进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 (1)在预算和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这样,财政资金得到了是充分的利用,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 (2)认为国家预算只有做到财政收支完全平衡,才能促进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则过于绝对。财政收支差额过大当然不利于经济建设的发展,但是,决不能认为只有完全平衡才能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3)由于国家的经济状况是在不断变化的,预算也不可能在实现了全部财政收入后再安排支出。因此。在经济的实际运行中,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 60.国家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1)国家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有利于充分发挥财政在经济中的作用。(2)财政收入的增长要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 (3)如果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最终也将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因此题中的观点是片面的。 61.国家取得的财政收入越多,企业和个人的收益也就越多 (1)国家取得的财政收入越多,则国家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就多,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使国民经济能够快速发展,从长远来看,企业和个人也会受益。 (2)但是,国家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也将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3)所以,必须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4)题目观点没有对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个人收益之间的关系作具体分析,而是简单、绝对地作判断,因而是不准确的。 62.在我国,财政收入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因此,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1)为了有效地调节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国家政权,保卫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实现人民的安居乐业,必须强化国家机器,建立强大的国防。雄厚的财政实力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是任何其它力量都不能代替的。 (2)如果是在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增加财政收入,那会使国家政权更加巩固。如果财政收入过多,会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的收入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将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国家政权也就得不到必要的物质保证。因此,不能笼统地说,“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63.无国便无税,无税便无国 (1)“无国便无税”说的是税收的起源与国家的产生密不可分。在国家产生的同时,也就出现了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财政税收;税收的征管依靠国家政权的强制力和税法,离开国家政权和税法,税收的征管就无从谈起。因此,“无国便无税”。 (2)“无税便无国”指的是税收对国家的重要作用。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为国家实现其职能服务的。没有税收收入,国家的各项职能就不可能实现,国家就会名存实亡。因此,“无税便无国”。 64.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1)认为税收是取之于民,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正确的。 (2)不同的社会制度,税收的性质各不相同,虽然税款都取之于民,但不一定都用之于民。在剥削阶级社会里,税款取之于民,却不是全部用之于民,而主要是用来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税收主要来源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税收的增长主要依靠生产的发展,而不是加重企业和人民的负担。国家把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以税收的形式集中起来,不论是直接用于经济建设,发展教、科、文、卫事业,还是用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防,都是为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劳动人民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所以,只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才是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3)公民要自觉履行纳税义务,反对偷税漏税,保证国家财政收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65.财政为实现共同富裕发挥积极作用,是通过财政支出来实现的 解析:本题考查的目的在于,能否从收入和支出两方面来认识财政。关于财政在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的作用,很容易只从支出的角度来看,而忽略了财政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限制过高收入的一面。财政如果失去了这方面的作用,将导致社会贫富分化,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答案要点:①财政为实现共同富裕发挥积极作用,是通过调节社会分配来实现的。这种调节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通过社会保障支出,保证低收入者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一方面通过个人所得税限制过高收入。这表明财政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发挥了生要作用。②本题观点忽略了财政在限制过高收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因而是片面的。 66.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不具有无偿性 解析:本题考查的目的在于,不能把社会主义税收的特性与税收的一般特征对立起来,无偿性并不否定社会主义税收的目的,应注意区分无偿性是针对具体纳税人而言的,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针对人民群众的整体而说的。 答案要点:①税收的无偿性指的是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这种无偿性针对的是具体的纳税人,即对某一个纳税人来说缴纳了税款以后与征税者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返还关系。②税收的无偿性与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并不矛盾。因为,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人民群众则是国家财政的最终受益者。③本是观点把税收的无偿性与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对立起来是错误的。社会主义税收同样具有无偿性。 67.发行国债既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又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国债发行越多越好 (1)发行国债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当前,国家适当增加国债发行,用于经济建设,特别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西部大开发,对经济的发展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2)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加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3)国债发行要适量,要考虑偿还能力,使用方向要正确。否则,对经济发展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笼统地说发行国债越多越好是不科学的。 68.国债发行数量越多越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 (1)政府通过发生国债可以吸收单位和个人的闲置资金,将一部分短期资金转化为中长期资金,用于建设国家的大型项目,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2)但不能认为国债发行数量越多越好。一方面,在数量上,国债的发行量一定要适度,否则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在投资结构上,国债的使用要合理,否则不但不能拉动经济增长,反而会给国家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 69.征收储蓄存款利息税,既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刺激需求,又可以消除收入差距 (1)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开征储蓄存款利息税这一新税种,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居民将一部分存款转化为消费资金,刺激内需的扩大;但另一方面,对于中低收入阶层,尤其是低收入阶层而言,这一税种又减少了他们的收入,降低了其消费。因而从根本上看,要扩大内需还要靠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2)征收利息税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两极分化,但并不是要消除收入差距,因为合理收入差距有利于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而消除收入差距是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否定。 70.所有商品中都包含消费税,所有的人都会不同程度地购买商品,所有的人都是纳税人 (1)并非所有商品中都包含消费税,我国税法规定11种消费税,除这11种外,购买其他商品则不交纳消费税。 (2)即使是商品价格中包含着税收,也不能说购买者就是纳税人,如果发生了税负转嫁,消费者只是负税人而非纳税人。 (3)在正常情况下,商品价格中不仅包含着销售税金,也包含利润及其他税收、成本等,但这些并不由消费者交纳,消费者不直接负纳税义务,故不会成为纳税人。 (4)可见,在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一个经济单位或个人是否成为纳税人,是由税法的规定和单位或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的。不同的税种会有不同的纳税人,所以购买了商品的人不都是纳税人。 71.加强对高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征管,会影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个人所得税是指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它直接涉及公民个人利益,对调节个人收入,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2)加强对高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务征管,不但不会影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且,依法查处违法经营、偷逃税款的不法高收入者,正是为了保护合法经营者,照章纳税的纳税人包括高收入者,形成公平竞争的良好投资环境,促进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72.为了鼓励公民积极纳税,国家税务机关应对纳税大户予以重奖 (1)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作为纳税人,应把为国纳税引以为豪,将自觉纳税看成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的具体体现。 (2)每个公民都要依法纳税。有的地方片面强调重奖纳税大户违背了税收的无偿性,这种认识和做法是错误的。 (3)公民依法纳税天经地义,对依法纳税应给予鼓励,而不能随意给予“重奖”,更不能变相给予税收返还。 73.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与纳税无关 (1)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从纳税人的角度看,有些中学生已经成为纳税人。如,中学生作为自行车的使用者,已经成为纳税人。 (2)从家庭成员看,中学生也与纳税息息相关。中学生的家庭如果从事了应税活动或取得了应税收入,中学生就有责任督促其自觉纳税。 (3)从消费者角度看,中学生享受着国家财政提供的社会服务,国家税收的多少,同中学生息息相关,中学生应成为国家税收制度的自觉维护者。 74.国家大幅度下调银行存贷款利率,有利于搞活企业,但会影响居民储蓄存款的实际收益。(1)贷款利率下调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从而准确其活力 (2)存款利率下调并不一定使存款者的实际收益减少。当利率下调但利率水平仍高于同期物价涨幅时,存款者的实际收益仍然存在,甚至可能增加。 (3)只有当物价涨幅等于或高于存款利率水平时(在这种条件下),存款者的实际收益才不复存在75.金融债券是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库发行的债券。债券和股票都是债务证书,都是集资的手段。(1)债券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金融债券是由银行(主要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政府债券中的国库券才是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库发行的债券。 (2)债券和股票,都是有价证券,都是集资的手段,都是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但二者是有区别的,只有债券才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证据,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76.商业银行的经营目的是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服务 (1)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款、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每一个企业(无论是工业企业、商业企业,还是银行企业)都应当是市场活动的主体,都应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因此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法人,它必须盈利才能生存发展,反之就要破产,被市场淘汰,所以商业银行必须以盈利为经营目的。 (2)题中谈到商业银行要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服务,看到了银行的作用,有一定道理,但把它作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目的是完全错误的。其错误的实质是把银行的目的和银行的作用混淆了,把商业银行同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的目的混淆的。 77.公民存款储蓄可以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所以存款储蓄越多越好 (1)生产与消费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环节,生产决定消费,同时消费对生产又有重要影响。二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2)公民储蓄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有重要作用,它为国家积累资金,有利于促进生产有重要意义。但是,消费的增长可以为生产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进而促进生产的发展。如果消费增长缓慢,或者出现消费市场萎缩现象,则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会引起生产的下降,最终也会影响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3)因此,公民储蓄不是越多越好,提倡公民科学适度的消费,合理地安排储蓄和消费,才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原题的观点没有全面认识储蓄、消费和发展生产之间的关系,因而是片面的。 78.银行吸收存款,此存彼取,川流不息,不可能有余额,所以银行发放贷款的款项只能由中央银行提供(1)题中观点认为银行吸收存款,此存彼取,川流不息,是正确的。吸收存款是银行的第一个基本业务。银行吸收存款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企、事业单位的存款;一个是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我国实行现金管理制度,各企、事业单位都在银行开立帐户,将闲置待用的资金存入银行,这是银行吸收存款的一个重要来源。银行还在我国城乡广设储蓄网点,吸收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同时银行还不断支付各种存款的取款。 (2)发放贷款是银行的第二个基本任务,题中观点能认识到达一点也是正确的,但认为发放贷款的款项只能由中央银行提供是错误的。因为:一方面由于银行为应付存户提取,而向中央银行借人存款准备金;另一方面,银行还有一定数量的定期存款。所以,银行总会有相对稳定的存款余额供银行发放贷款。再者,银行吸收的大量活期存款也可以满足暂时的短期性的贷款需要。经济常识知识辨析 (六)79.征收利息税与降息是一回事 (1)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题目中的观点只强调二者的联系,否定了二者的区别是不对的。 (2)二者区别有:第一,降息是一种货币政策,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人民银行作出决定;征收利息税属于一种财政政策。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作出决定并具体实施。第二,利息税是一种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征收利息税主要用于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费用支出;利息俗称“子金”,是本金的对称,是借款人因使用借入的货币而支付给贷款者的报酬。 (3)二者的联系有:第一,目的相同,即扩大内儒,刺激消费。第二,避免收入过份悬殊。第三,利息税是针对利息征收的一种税种。 80.城乡居民储蓄越多越好(1)居民储蓄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它可以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持现代化建设,调节市场货币的流通,而且还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说有一定的居民储蓄是必要的。 (2)但居民储蓄太多、过量,就会导致消费市场的萎缩,造成消费品的积压,对扩大内需造成不良影响,最终也会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3)对过高的居民储蓄,国家应该采取措施,进一步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引导居民消费,疏导日益增长的储蓄存款,使居民储蓄尽快转化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81.家庭消费是一种与社会无关的个人消费行为 (1)家庭消费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通过吃饭、穿衣、文化娱乐等活动,对消费资料和服务的消费。(2)家庭消费并非只是家庭的行为,这是因为:第一,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因而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第二,消费能为生产的顺利发展提供条件。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第三,健康、文明、合理的生活消费,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成长,又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利益。 82.消费是生产的动力,高消费必然促进生产的高速发展 (1)消费确实是生产的动力。消费会使人们产生新的需求,而一个新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生产发展。 (2)但是,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是有条件。只有不超越现实社会生产能力的、合理的、适度的消费才是生产的真正动力。而过度的、不合理的高消费则会阻碍生产的发展。一定时期消费基金的过度增长必然会导致积累基金的减少,不仅使生产发展缺乏后劲,还会引起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等现象,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3)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应使家庭消费与国情相适应,提倡适应消费,反对超前消费和不顾生产发展的高消费。 83.坚持市场交易原则,能够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但会损害经营者的利益 (1)市场交易原则从不同方面规范着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使市场交易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2)坚持市场交易原则,可以防止和避免“搭配”销售、以次充好、短斤缺两、假冒伪劣等坑害消费者的行为。因此,认为坚持市场交易原则,能维护消费者利益的观点是正确的。 (3)坚持市场交易原则,可以提高销售者的信誉,提高服务质量,给销售者带来效益;另外,市场交易原则,不仅约束和规范销售者的行为,也约束和规范购买者的交易行为,保证市场交易的运行,为销售者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因此,认为市场交易原则,会使销售者的利益受到损失的观点是错误的。 84.打折促销是违背市场交易原则的行为 对于打折促销应具体分析。 (1)合理的打折促销能刺激销售,提高商家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同时消费者也能得到实惠。因此,合理的打折促销是符合市场交易原则的。 (2)商品服务市场上的一切交易活动,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遵守一定的秩序,如果商家发布虚假的打折信息,或利用广告误导或欺诈消费者,这种促销行为就违背了市场交易的原则,是法律所禁止的。 85诚实信用是指销售者的道德问题(1)诚实信用是现代化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也是商品服务市场交易原则的基本内容。对于销售者来说,诚实信用可以带来效益,如果不讲诚实信用,市场交易秩序就得不到维护,正常的交易活动就无法进行,最终会损害销售者的利益。 (2)从道德角度看,诚实信用不仅仅是销售者应有的道德,对于消费者来讲,也应具有诚实信用的道德。因为市场交易活动是销售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行为,交易双方都应遵循市场交易原则,以诚实信用为本,这样才能使交易双方的利益得到维护。 (3)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看,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对所有经济活动参与者的基本要求,是现代人应具有的最基本素质,不仅适应于市场交易活动,而且还适应于人与人之间的非经济交往活动。 86.“商品打假”针对的是那些质次价高的商品 (1)所谓假冒伪劣商品,突出的是一个“假”字,是经营者用以假充真、名不符实的商品蒙骗坑害消费者。而质次价高的商品,所展示的自己的真实情况,是消费者可以明辨和看得出来的,购买这种商品完全是一种自愿行为,并没有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不同于假冒伪劣商品。 (2)整顿市场秩序,打击的是假冒伪劣而不是质次价高的商品。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发生联系。如经营者对质次价高的商品作不实宣传,或以次充好,在这种情况下,质次价高商品也就是成了假冒伪劣商品。 87.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引进的技术水平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1)在现代生产条件下,科技对经济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先进科技一旦应用于生产便能快速地推动经济向前发展。因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技术基础比较落后,因此要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引进技术是迫切需要的。 (3)但并非引进的技术越先进就越好,必须从我国社会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实际出发,注重适用性,并且必须把引进技术的关键放在消化、吸收和创新上,以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否则就算是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也未必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88.降低关税会减少我国的财政收入,使我国企业的产品销售受到影响 (1)降低关税短期内可能会减少我国的财政收入,降低关税不可避免地会给国有企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确实会使我国某些缺乏竞争力的产品的销售受影响。 (2)降低关税,会增强国外企业对我国的投资兴趣,从而提高我国吸引外资的能力。关税降低,有利于国有企业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提高国际竞争力。 89.加入WTO,融人世贸体系,给我国带来的是新的机遇 (1)加入WTO,融人世贸体系,标志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将获得世贸规则带来的许多互惠互利的好处,会极大地促进我国的进出口贸 易,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但是,加入WTO,还应看到我国经济也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企业将从国家的种种政策保护下完全转向市场,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加紧修炼 “内功”,加快改革步伐,进行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有准备地迎接新的挑战。(3)因此,加入WTO不只是机遇,也是挑战,题干只看到机遇一方面,是不全面的。 90.要增强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 (1)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有企业继续实施兼并和强强联合等形式,扩大生产规模,有利于实现生产的集中和优化,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2)然而,如果不是切实地面向市场.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就不一定能实现规模效应。国有企业通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强科学管理和体制创新,把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并实地“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善于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增强竞争力。(3)国有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只要灵活经营.善于参与社会分工,也有广泛的发展的景;面对一些落后的甚至资不抵债的企业实施兼并和破产,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在新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91.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出路在于“引进来” (1)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突出难题就是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充分利用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能够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同时,也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引进来”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注重质量,把吸收、消化和创新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增强企业自力更生的能力。 (3)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仅要坚持“引进来”,还要坚持“走出去”战略,发挥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4)增强企业竞争力,更重要的在于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动广大职工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92贸易顺差越大越好。 对贸易顺差现象要作辨证的分析,辩题的说法是不全面的。 (1)贸易顺差通常反映出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它表明该国商品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实行出口导向政策,不断扩大出口,保持适度的贸易顺差,有利于推动和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2)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贸易顺差越大越好。贸易顺差过大,将会限制一国通过进口利用外国资源、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生产技术,从而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3)事实上,一个国家不可能长期保持巨额的贸易顺差。 93.进口越多,越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1)此问题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须全面理解对外贸易与自力更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2)进口有个适度的问题,并非进口越少越有利于民族经济发展。适当的进口,使民族工业接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挑战,可以促进民族工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国际化的水平。当然,贸易自由并不意味着进口失控,特别是一些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时,更要对进口严格控制,以保护民族工业正常发展。 (3)如果进口的是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只要不超过自己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妨多进口一些。如果进口的是国内已能大量生产的或即将能大量生产的产品、非必需品或奢侈品,宜从严控制进口。如果进口的是国内市场上短缺的生活必需品,本国不能生产或生产不足的原料、半成品宜鼓励进口。 94.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目前生产力水平不高、科技基础比较落后,资金短缺等困难,所以我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1)这种认识不全面。不能认为对外开放是我国当前经济建设存在困难的权宜之计。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遵循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加强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对外开放的长期性。(3)不管从目前我国人口多和经济技术落后、基础较薄弱的国情出发,还是将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赶上了先进发达国家,我国还是存在人口多,各种资源相对有限,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不平衡的问题,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对外开放长期性的原因。 95.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中国加入WTO利弊相当。 (1)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是正确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其发展趋势受到市场力量、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两面性,利益与风险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一方面,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自由配置,促进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南北差距,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甚至使其国家的经济安全受到威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利弊兼有,是一把双刃剑。 (2)对中国入世的利弊问题要辨证地分析。中国入世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入世当然有利有弊,但是在经济全球化面前,我们只有主动融入,迎接挑战,抓好入世的大好机遇,把自己锻炼得更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能化弊为利。从长远和全局的利益看,中国入世利大于弊。所以,笼统地认为“中国加入WTO利弊相当”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96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国内企业开启财富之门的钥匙 (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以使我国更广泛地参加国际分工;在国际贸易中参与公平竞争,享受最惠国待遇,增加出口。这对国内企业把产品推向全球市场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市场国际化己成定势。“入世”是双向的,中国企业要打进国外市场,而国外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则将大举进军我国市场,这将给国内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和冲击。 以往人们研究和训练此类试题, 常常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 虽然研究极其深, 方法极其妙, 但学生在实际解题过程中仍然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因而最终得分仍然不尽如人意。我们能不能换一个角度, 即从学生答题的角度来分析、探讨一下呢?我们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帮助学生仔细分析答题失误的几种类型, 二是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最佳的解题方法, 三是教会学生验证所写答案正确与否的技巧, 这样就能使得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研究, 从而使学生能够科学、准确、高效地解答这类现代文阅读主观简答题。下面本人就结合自己的实践具体谈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帮助学生分析答题失误类型 要解决问题必须先发现问题, 解答阅读题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先通过大量的阅读题训练, 最好使用高考题, 帮助学生发现答题过程中常见的失误, 再共同分析失误的类型, 进而做到有的放矢。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在答题过程中存在的失误, 本人有意把学生答题中存在的几种典型错误用投影仪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 让学生们评头论足一番。同时为了把这种效果放大, 本人在课前就把《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发给学生, 让学生熟悉评分标准, 然后又在课堂上让学生过足了瘾, 即让同学们做一回模拟高考语文阅卷老师, 要求四人为一个“阅卷组”, 可以事先对大屏幕上展示出来的答案开展讨论, 然后请“阅卷老师们”来给这些答案判分并简要阐述评分依据。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课堂气氛相当活跃。通过一番讨论分析, 答题失误的几种类型也自然地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1、要点不全, 这是这类题目答题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失误。许多学生只能答对其中第一小点, 就不愿再往下看, 这样因要点不全而失分实在可惜。 2、答非所问, 即写出的答案并非回答题干中提出的问题, 要验证此类错误, 只需用“因为……所以……”看是否通顺就可以了。 3、表述不准。有的考生答案好不容易通过筛选、概括找到了, 但因表述不准而被扣了分。 4、不合要求。如有的题目要求“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但仍有一些学生就把两点写在了一点里;还有的同学不注意字数要求, 如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20题第1小题“请用一句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 (不超过10个字) ”, 可有的同学偏偏写了11个字。其实上面的这些错误只要我们细心一点就可以解决了。 5、答案重复。有些同学的答案表面上看是按要求答了几点, 认真一分析实则因答案重复只答一点, 而导致要点不全, 最终失分。 以上五种失误是考场上几种常见的典型错误, 也是导致考生得分不高的重要因素。了解了错误所在, 自然让学生感触很深, 客观上为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引导学生探讨最佳解题方法 怎样才能克服上述失误, 提高我们的答题正确率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所要探讨的话题。其实本人认为在解题过程中只要记住一句话, 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 这句话就是“从文本中来, 到文本中去”。 全国著名教师张建华先生曾说过, “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 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 答不全。因此, 准确解答高考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答案。我们要坚信, 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 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 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 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从文本中来”是解题的方法, 是提高答题正确率的一种有效途径。怎样才能“从原文中来”呢? 1、审清题意, 搜索定位。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 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 指示着思维的方向。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要仔细地审析题干, 弄清题目要求 (如字数、根据文意等) , 然后再据此来准确定位,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解答问题。通过这一过程对“答非所问”“不合要求”等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 2、瞻前顾后, 摘录文句。 根据上下文的意蕴, 坚持“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章”的原则, 找全答题的信息, 摘录相关文句。这一过程对“要点不全”等问题的解决很有效果。 3、优化整合, 写全写顺。 围绕中心, 仔细取舍, 概括整合, 写全写顺。回答阅读理解简答题有两个基本要求, 一是“采点”给分, 二是要文通字顺。因此, 不怕你多答, 就怕你不答或少答, 更怕龙飞凤舞看不清、看不懂或出现病句错别字。既然多写一般不扣分, 所以题干中如不限定字数, 我们可以在答题时尽可能多陈述自己的见解。这样就可以解决“表述不准”“答案重复”“要点不全”等问题。 三、教会学生验证答案正误技巧 许多同学答题结束后, 并不能知道自己答得正确与否, 其中有没有失误。这样, 答题正确率不高也就可以理解了。如果我们在答完题后能很好的验证一下, 起到双保险的作用, 那答题的正确率就会大大的提高。怎样验证呢?“到文本中去”。 如果说“从文本中来”是解题的方法, 是准确答题的基础;那么“到文本中去”就是验证的方法, 是准确答题的保障。所谓“到文本中去”即把刚刚写出的初步答案代入原来的题干, 再对照原文, 看是否正确合理。 1、代入题干。 怎么代入呢?先判断一下题干与所写答案之间的关系:①问答是互为因果关系的, 可用“因为……所以……”把初步答案带入题干。②问答是互为借代、比喻等关系的, 可用替换法。③问答是互为条件关系的, 注意大小前提的问题, 看是否合理。 另外还需再看一看题干是否有特殊要求的, 如字数要求等。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20题中有“不超过10个字”的要求;1995年高考全国卷第25题中要求“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2008年高考北京卷第20题中就有“结合上下文, 谈谈你的理解”的提示。但是有一些同学就不注意这些, 字数超了, 仍用原文中的话答题, 使得答案的质量大打折扣。 代入题干, 这是验证的第一步, 这样就可以避免“答非所问”“不合要求”等错误。 2、对照原文。 当然在初步答案代入题干后, 还必须对照原文找依据, 看答案是否准确。这是检验的重要环节, 通过这就可以解决“答非所问”等问题。 另外, 需要强调的是, 提高答题质量还在于养成“先拟草稿和反复修改”的习惯。 一、体现类、说明类主观题 例1 2011年7月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批准《“十二五”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规划方案》。该方案针对当前西藏最突出、最紧迫的困难和问题,坚持妥善处理发展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安排226个建设项目。会议要求,按照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有计划地推进西藏各项建设。 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科学的思想方法? 解析 首先要审题,本题要求同学们从科学的思维方法——辩证法角度进行思考。其次,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该方案针对最突出、最紧迫的困难和问题;妥善处理发展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有计划地推进,区分轻重缓急等。第三步,对比题干信息与设问。结合辩证法中方法论的知识指向和主干信息,我们可以从抓主要矛盾、坚持联系的观点、注重量的积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角度来分析。 答案 ①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针对最突出、最紧迫的困难和问题制定方案。②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该方案坚持妥善处理发展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会议要求发展要坚持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有计划推进西藏各项建设。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西藏当前最突出、最紧迫的困难和问题来安排建设项目,强调特色产业的发展。 点拨 解答此类题型,关键在于“两边对照”,即把所给材料和限定知识相对照,找出二者的汇合点。在具体表述时,一般先阐述哲学原理和方法论,再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二、依据类主观题 例2 2011年9月21日,韩启德在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表示,中国科协开展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被调查者最希望下一代从事的职业中,“科学家”的排名不高,而“公务员”和“MBA”却名列前茅。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声誉是一个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一个人生命的最绚烂丰富的部分,当属其精神世界。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高素质的国民,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浸染。 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重视公众科学精神”的哲学依据。 解析 首先“两审问”:一审设问,知识范围为历史唯物主义,核心是为什么要重视公众科学精神培育;二审材料,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公众科学素养在社会发展和自身生活中的意义。其次,“一发散”:结合“重视公众科学精神”这一核心,我们可以考虑科学精神培养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科学精神对公众自身的影响等知识。最后,“一结合”:结合材料、审问与发散思维,从科学精神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角度,可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从培养公众的科学精神角度,可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案 ①科学精神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公众是否具有科学精神,关系到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关系到社会的变革。 三、措施类主观题 例3 2011年入夏以来,全国猪肉价格“涨”声一片,沉寂了几年的“飞天猪”再次“现身江湖”。据统计,国内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屡次创下2008年8月以来的新高,同比涨幅达到了5成左右。温家宝总理在调研中强调,稳定猪肉市场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有关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尽快恢复和出台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向市场发出稳定信号,同时研究治本之策,跳出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实现平稳健康持续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中规律的有关知识,简要分析政府应如何稳定猪肉市场? 解析 第一步,细读设问,明确本题的主体限定为政府,答题范围限定为哲学中规律的相关知识。第二步,做到“三联系”,首先联系教材,规律的有关知识主要包括规律的含义,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们造福;其次联系材料,注意抓住出台政策、研究治本之策、跳出生猪生产周期波动等关键信息。第三步,将教材理论与材料信息结合起来。 答案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政府对猪肉市场的调控,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为前提。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政府应积极行动起来,认识和把握猪肉生产和流通的内在规律,研究治本之策,实现生猪市场平稳健康持续发展。 1.2012年1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1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我国GDP同比增长9.2%,CPI同比上涨5.4%。但近日央行发布的一份调查结果却显示,68.7%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不少居民反映“收入跟不上物价上涨水平”。 2010年7月份以来,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总水平逐月攀升,加大了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为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国务院多次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稳定市场价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措施,做好价格监管,保持物价稳定,很快物价开始高位回落,趋于稳定。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我国就稳定物价所采取的措施的依据。 1.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针对物价通胀预期,国务院及时出台针对性的措施,稳定物价,保障居民生活。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重视正确的意识和科学的理论。国务院及各地出台的政策属于正确的意识,既稳定了物价又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③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国务院出台及各地出台的政策符合经济运行规律,促进经济平稳运行。④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今年的情况看,多个国家遭遇粮食减产,并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国际粮价普遍大涨,因此必须加强国际合作。⑤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央行决定继续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出台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措施。⑥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办事情必须集中力量抓住主要矛盾。当前,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这个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因此国务院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⑦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国务院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采取各种措施稳定物价,保障民生,绝不能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的正常生活。 【财务分析主观题】推荐阅读: 财务会计填空题11-19 财务管理计算题习题06-09 财务管理概述填空题06-27 财务管理论述题整理08-08 中级财务会计判断题09-13 财务管理-期末复习-判断题09-22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方法及其应用:财务指标综合搭配分析10-18 工会财务分析07-01 财务分析概述01-12 分析财务07-265.刑诉主观题 篇五
6.典型主观题 篇六
7.现代文阅读主观题解题策略初探 篇七
8.突破哲学主观题 篇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