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家的故事

2024-10-18

发明家的故事(精选12篇)

1.发明家的故事 篇一

贝尔-电话之父学工作,曾想制造一种让聋哑人用眼睛看到声音的机器。

贝尔,就是发明电话的人。他1847年生于英国,年轻时跟父亲从事聋哑人的教1873年,成为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的贝尔,开始研究在同一线路上传送许多电报的装置——多工电报,并萌发了利用电流把人的说话声传向远方的念头,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人能如同面对面的交谈。于是,贝尔开始了电话的研究。

那是1875年6月2日,贝尔和他的助手华生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试验多工电报机,一个偶然发生的事故启发了贝尔。华生房间里的电报机上有一个弹簧粘到磁铁上了,华生拉开弹簧时,弹簧发生了振动。与此同时,贝尔惊奇地发现自己房间里电报机上的弹簧颤动起来,还发出了声音,是电流把振动从一个房间传到另一个房间。贝尔的思路顿时大开,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对着一块铁片说话,声音将引起铁片振动;若在铁片后面放上一块电磁铁的话,铁片的振动势必在电磁铁线圈中产生 时大时小的电流。这个波动电流沿电线传向远处,远处的类似装置上不就会发生同样的振动,发出同样的声音吗?这样声音就沿电线传到远方去了。这不就是梦寐以求的电话吗!

贝尔和华生按新的设想制成了电话机。在一次实验中,一滴硫酸溅到贝尔的腿上,疼得他直叫喊:“华生先生,我需要你,请到我这里来!” 这句话由电话机经电线传到华生的耳朵里,电话成功了!1876年3月7日,贝尔成为电话发明的专利人。

贝尔一生获得过18种专利,与他人合作获得12种专利。他设想将电话线埋入地下,或悬架在空中,用它连接到住宅、乡村、工厂…… 这样,任何地方都能直接通电话。今天,贝尔的设想早已成为现实。

2.发明家的故事 篇二

秦始皇“发明”降落伞

公元前3世纪, 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建成。豪兴勃发的秦始皇登顶远眺, 并在激情的鼓动下, 凭借一顶巨大丝伞纵身下跳, 结果居然安全降落着地。后又据《隋书》记载, 北齐时代, 文宣帝高洋有意“放生”一批死囚, 给每个死囚犯发了两顶大斗笠, 命其双手各持其一, 然后推其从高处落下, 结果有多名囚犯安然飘落至地。秦始皇、文宣帝的即兴所为, 可能他们自身也并未意识到自己已发明了“降落伞”的雏形, 对人类在飞行技术上的发展功不可没。

赵匡胤发明官帽防交头接耳

乌纱帽是中国古代官员佩戴的一种标志性官帽, 而宋代的这种官帽又有自己的特殊标志———帽后配挂一根又平又长的翅, 晃动起来忽忽悠悠的样子挺搞笑, 这种怪模怪样的帽子学名叫展角 (平角) 幞头, 俗称长翅帽, 传说发明者是大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

一天上早朝, 赵匡胤一脸庄重努力摆着君王的谱端坐于龙椅上, 全神贯注听一位大臣的奏报。他想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 给朝堂营造一个庄严、肃穆、神圣的氛围。不料没一会儿, 让他担心的一幕还是发生了:几个大臣很随意地在下面交头接耳, 全然不顾朝堂上应遵守的起码规矩, 赵匡胤很是不爽, 不过恼归恼, 并没当场点名批评这几个不守纪律的官员。事后, 赵匡胤打算“以毒攻毒”:你们不是喜欢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吗?我叫你们说不成!不久, 根据赵匡胤旨意开发制作出一种新型官帽, 与原来不同的是, 乌纱帽的后面加了一根又硬又平的长翅, 一边伸出去差不多半米。官员们戴上它, 别说交头接耳, 就是想挨近点都大大困难。从此, 朝堂上再也没有不守规矩的现象出现。

康熙组织整理首份地图

中国第一份地图的发明, 应归功于清朝的康熙皇帝。康熙在多年的征战和出巡中, 颇为诸多旧标志的过时变迁、准确度日益偏差而烦心不已, 担心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 将来会贻误征战大事。后来, 经慎重推敲谋划, 康熙毅然决定要改变现状。于是, 他召来法国传教士白晋等人商议, 拍板定下了一项“要绘制一份有用的全疆域地图”的方案。传教士和观象台 (即天台) 的钦天监官员一起分成3队人马, 各自携带观测丈量仪器, 历时春秋十载, 记载下大量数据, 获得了丰富、准确的第一手地测资料。3个考察队各自分工测绘, 工作一结束, 白晋传教士迅速汇总整理出一份完整全新的分省地图和全疆域总图, 呈献给康熙。兴奋不己的康熙赐名此项科技成果为———《皇舆全览图》, 这就是历史上第一份完整的中国地图。

防刺客慈禧自创“扬声器”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代行皇权后, 曾遭刺客多次袭击。一次, 一个刺客混入颐和园, 企图在慈禧太后睡熟时下手。不料惊动了太监和宫女等侍者, 他们的惊叫引来了大内侍卫, 后来惊动了众多清兵, 连夜搜捕, 终将刺客捉住并正法。受此惊吓, 慈禧太后后怕不已, 为了能在今后睡眠时免遭人暗算, 除了强化警卫力量外, 她设计了一种名为“空枕”的东西。这种“防刺洞枕”, 枕头中部开了一个银元大小的孔洞, 对直贯穿, 有如高尔夫球的小洞。从此, 慈禧太后每当卧眠时就侧耳紧贴于枕头洞口中。因为此洞颇有几分扬声放大器效果, 所以当人的耳朵贴上后, 便可将卧室附近的一切细微动静都放大, 当然也就具有防范刺客接近的功效了。可叹的是, 垂帘听政、权高一切的慈禧太后, 竟连个安宁觉都睡不好, 以至于惶恐惊吓之下“逼”出了个新发明———“防刺洞枕”。■

3.苗乡父女发明家的传奇故事 篇三

发明的种子,在苦难的童年扎根发芽

我出生在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岩镇农村。母亲是卫生院医生,父亲是公社干部。尽管父母都吃“公家粮”,但物质极其匮乏的六、七十年代,偏远少数民族农村的生存状态,只能用“苦不堪言”来描述。我有一个弟弟和妹妹,全家五口挤在卫生院一间不到15平方米的破房子里。一到下雨天,房子里摆满了装漏水的盆盆罐罐。连做饭的地方也没有,全家只好在食堂吃大锅饭。一年到头,除了逢年过节,平时很少能吃到肉,一天只吃两餐,常常吃不饱,只能靠饭后多喝点洗锅汤填饱肚子。记得有一次,食堂里打了一锅蛋汤,蛋花在汤中飞舞,我垂涎欲滴,做饭的伯伯见我那馋猫模样,开玩笑说:“勇伢子,大家都说你蛮聪明,每人只有两瓢汤,你怎样才能吃到更多的蛋花呢?”我喜欢下河洗澡,洗澡时特别爱观察水流形成的漩涡,一看就是老半天,发现水面的树叶和垃圾都被卷进漩涡里。此时,我脑海里马上想起了水漩涡的问题,于是拿起汤瓢在汤面慢慢搅动起来,一会儿形成了漩涡,大部分蛋花都卷了进去,我不失时机地对准漩涡舀了两瓢汤,两个鸡蛋的蛋花差不多全进了我的碗里。站在一旁的伯伯竖起大拇指:“真聪明,将来一定有出息。”就这样,我吃到了蛋花。那年我8岁,上二年级。

我从小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凡事喜欢观察,总爱打破砂锅问到底,而且非常顽皮,惹出不少麻烦。也是在8岁时,公社搞基建修房子,伯伯用水浇在刚出窑的生石灰上,立马白雾笼罩,热气腾腾。我当时非常好奇,就偷偷拿了一块生石灰回家,把生石灰放在玻璃杯中,一只手拿杯子,另一只手往杯中注水。“叭”的一声,玻璃杯炸得粉碎,沸腾的石灰水把手烫起好几个大泡,玻璃碎片把手划得鲜血直流。几十年后,手上还有疤痕。

记得10岁那年的一天,一位猎人背着鸟铳在卫生院那棵大树上打鸟,只听见“砰”的一声,树上栽下了几只小鸟。我很好奇,就问猎人火药能在哪里买?他说是自制的,我更好奇了,追问他如何制。他说,你去你妈药房里拿一点硫磺给我就告诉你。于是,我就拿着猎人写有“硫磺”两个字的纸条,悄悄进了药房,一个个抽屉核对寻找,好不容易才找到。我包了一些硫磺给猎人。那猎人告诉我:你到乡下老青砖房屋的砖头上刮些白色粉末状的东西,再加上木炭、硫磺,就可自制“火药”了。第二天下午放学后,我饭也顾不得吃,就飞奔到离卫生院两公里远的瓦家寨,于家寨两个有老青砖房的小村庄,果然在砖头上找到了那种白色粉末状物质。我拿了一张纸,用瓦片将白色粉末小心地刮在纸上。包好后高高兴兴回到家里,找了点干木炭,又到妈妈药房里偷了些硫磺,分别碾碎再混合在一起。一点火,“噗”的一声,自制火药成功了。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第二天,我发现厕所的小便池也有那种白色颗粒物,心里很激动,顾不得又臭又脏,弄了点晒干,用昨天的办法再试验,一点火,就是不“噗”。我疑惑不解,拿这两种白色粉状物比较,发现不是一种东西。后来在一次与小朋友捉迷藏时,我躲在刚出过红砖的窑里,一抬头,撞在窑墙上,头上撞了一个大口子,血流不止。我狠狠地用砖头敲击撞我的窑墙,突然眼前一亮,窑壁上有很多白色粉状物。我忘了伤痛,马上刮下这种白色粉末,拿回去试验,果然成功!

我12岁时独自去吊井吊水,不小心把钥匙落入了7米多深的井里,很是着急,脑海里马上想到了老师讲的关于磁铁发现的故事:古代一位将军打了败仗,好不容易突出重围,战马奔驰到一个山坡上时,速度突然锐减,似乎有什么力在拖住马腿,下马检查马蹄时发现,真的有一种无形的力吸住了钉在马蹄上的铁片,马迈步时十分吃力,于是就发现了磁铁。当时我马上跑到公社广播站借了一块从喇叭上拆下来的废磁铁,与妹妹一起,用医院的纱布包好再用绳子拴好沉入井底搜寻,终于把钥匙从井底吸了上来。井底捞钥匙的那一幕,几十年后仍然记忆犹新。

迷恋发明,痛并快乐着

我在西岩农村念完了小学与初中,高中是在县二中度过的。从小学到高中,成绩并不拔尖,总是徘徊在班上五至十五名之间,且不稳定。脑子里一想到那些稀奇古怪的事就顾不上学习了,非要把它弄明白不可。1979年高中毕业那年,父母调往县城儒林镇工作。说是县城,其实就是个只有3000多人的小镇。当时已恢复高考两年,我想考大学,由于两个弟妹都在上中学,家里很困难,我就上了邵阳地区商业技校,学无线电商品维修。我总是自己买回一些小电器拆了装装了又拆,遇到一个问题不解决决不罢休。每次实践技能比赛,我不是拿第一就是拿第二。参加工作领到第一个月工资,29.5元,我第一件事就是买回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和一本《世界100名科学家的故事》,还有一套修理工具。我把剩下的3.5元钱交给母亲,母亲一看只剩这么点钱很生气,批评我不该这么大手大脚。爸爸却说:没关系,买书学习是好事,我支持你。《十万个为什么》让我了解了更多的科学知识;而爱迪生、居里夫人等科学家的故事更激起我强烈的发明创造欲望,我头脑里充满了各种新奇念头。有时为了搞一个东西,一干就是几天几夜,办公室和寝室里摆得乱七八糟。遇到一个问题,上班、走路、吃饭都在冥思苦想,想不出来就到处找资料,或多或少影响了工作,挨过领导不少批评。单位同事感觉我这个人怪怪的,甚至怀疑我是不是神经有问题。记得一年国庆,公司要清仓处理一批货,领导命令我必须在国庆前完成一批电器维修任务。但那几天我正在废寝忘食地研究一项发明,早把领导交代的任务抛之九霄云外。最后,我不仅被领导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还由一名技术工降格为站柜台的营业员,被发配到最偏远的一个五交化分店。在分店上班很清闲,这又给我提供了更多的时间,但每月的工资收入却少得可怜,多数月份领不到全额工资,更不用说奖金了。

发明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你辛辛苦苦搞出来一个东西,后来却发现别人早就搞出来了。为了增加知识储备,我先后自费参加了两期无线电维修、收录机维修的培训班,一期3个月,又刻苦自学拿到了北京商学院的函大专科文凭,还自费参加了两期国家和省专利局举办的发明专利培训班。学习期间,工资都被扣了。从1981年参加工作后的9年内,我没有一项真正的发明获得国家专利局的认可,但我不服输。搞发明是我最大的爱好和兴趣,尽管多数情况下徒劳无功,而且很苦很累,但每当有一点新发现时,我会无比兴奋和激动。痛并快乐着,是我搞发明最深刻的体验。吃不好没关系,只要能填饱肚子;穿,我更不讲究;娶不到老婆我也不把它当回事,只要能自由自在地搞发明我就知足了。提到老婆,我真的很感谢现在的妻子戴菊元,她是县药材公司的药剂员,人也蛮漂亮,偏偏却看上我这个“发明痴”。我们1988年结婚,那时我可是一个名声不佳、一事无成的大龄工人,而且比她大7岁。事实证明,老婆还是蛮有眼力的。

我所在的县城贫穷落后、信息闭塞,现在才一万多人口,大都是苗族,人群整体文化素质低,新华书店和县图书馆的书少得可怜,根本找不到有用的资料。有机会到大一点的城市出差或学习,我都要去新华书店选购很多书带回来。记得有一年夏天去长沙,我在袁家岭大书店购了一批书后又看到一本最新的无线电技术方面的书,标价10多元,我爱不释手,一数兜里的钱仅够回家的车费。长沙距城步有近500公里,来一趟太不容易了。我一咬牙买下这本书,仅剩下3元多钱。我听朋友说,在长沙几家招待所偶然有运货到长沙放空车回城步的货车。于是我翻开地图,用仅有的钱搭公共车,饿着肚子从中午12点找到晚上11点,终于在四招找到了一辆回城步的空货车。我蜷缩在招待所门口一夜未合眼,死死盯住那辆车,生怕它不翼而飞。天麻麻亮,司机来了,我走上前礼貌地恳请司机带我回城步,并说明了我所面临的困境。司机看着我充满血丝的眼睛和那一网袋书,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小伙子,有志气,我钦佩你,上车吧。”回到城步,我晕倒在家门口。整整一天多,我没吃任何东西。回想起那一次经历,真是刻骨铭心。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是痛苦的,但我毫不气馁。回想起爱迪生发明电灯曾失败过1600多次,最后终于找到了发光的钨丝。我坚信“失败是成功之母”。在经历了约200余次失败后,1989年8月15日,是我发明生涯中最难忘的一天,我发明的“电视机高频频道指示器”终于获得了成功。我欣喜若狂,飞快地冲出家门去向恋人戴菊元报喜,因太激动,喜不择路一脚踩住了邻居家那条蹲在门口的大狼狗。狼狗一声尖叫,扭过头来朝我的小腿就是一口,我哎哟一声,低头一看,小腿撕开了一道大口子,血流如注。后来缝了8针,还打了狂犬疫苗,好几天不能走路。至今,我的小腿上还有一道2厘米长的疤痕。1989年8月21日,我正式向国家专利局提出申请,到1990年10月,我的第一项发明专利被批准(专利号为89215693.7)。就是这第一项发明,让我付出了血的代价。

自从有了第一项发明专利,我的发明步入了快车道。在以后3年内就有13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搞发明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再加上自费参加各种培训班、读函大以及结婚生子、弟妹上学等,家庭经济越来越困难。父母及妻子多有怨言,但我仍不愿放弃我心爱的事业,只好千方百计讨好妻子和父母以求得他们的谅解和支持。

1994年,我被正式宣布下岗了,在接到通知的一刹那,我大脑一片空白。但残酷的现实是无法回避的,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我和爱人商量,向朋友借了一万元钱,租了爱人单位临街一个门面的柜台。因资金太少,只能做些小电器之类的小本生意。即使在此种连吃饭都成问题的情况下,我仍然坚持搞发明。搞发明常常照看不了生意,大部分时间是由退休的母亲看管小店。由于我会修理,服务态度好,讲信誉,要价又低,生意比同类店子要好一些。但做小生意赚的一点钱,我都用在搞发明上,先后投入了15万元左右,店子开了8年,还是无法扩大规模,而我的发明创造却越来越多,先后完成技术革新和发明128项,其中申请国家专利38项,已获批准的就有32项,在各级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或文章40余篇,发明成果多次在国内外获大奖。如《电视机拉杆电线固定装置》获当代专利科技成果转让博览会金奖;《落地式风扇吹泡装置》获中国爱迪生杯优秀发明奖;《活动书桌》获香港国际新产品新技术成果博览会金奖;有的专利成果被作为湖南省建国45周年科技成果在北京展览馆展出;我的事迹和部分专利成果被收入国际权威刊物《英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发明家辞典》;《磨刀装置》在世界最大规模的《各国专利情报检索》权威刊物刊出,并编号收入检索库;有些专利成果引起美、英、德学者的关注。1995年我被评为湖南省省级技术能手;2001年被评为邵阳市首届十佳青年创业者;多次被评为优秀政协委员、先进工作者、县十佳政协委员;事迹多次被《邵阳日报》、《湖南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尽管我现在有了点小小的名气,但我仍然是一名自食其力的下岗工人,边做点小生意养家糊口,边搞发明寻找快乐。

亲子互动,发明乐趣无穷尽

我不知道是不是遗传基因在起作用,我那13岁、今年读初一的女儿戴瑛瑛也是一个小发明家,在最近四年内已经获得了八项发明专利。

女儿瑛瑛的第一项发明“取暖凳”,完全是玩出来的发明。一天,10岁的瑛瑛骑自行车在妈妈单位院子里玩,弄得满身是汗后回家洗澡,看到妈妈在用电熨斗熨衣服。一刹那,她脑海里便萌发出一个奇特的构想:自行车坐板+电熨斗=取暖凳。我一回到家,女儿立即把这一构想告诉我。我略一思索,“妙极了”!第二天便帮助女儿购买回相关材料。经反复设计,制作模型,取暖凳便发明成功了。申请国家专利后被批准(专利号为002042827)。

获得第一项发明专利后,女儿觉得发明并不难,从而更来了兴趣。她平时特好动,像个男孩子,一大爱好是骑自行车在县城大街上横冲直撞,另一爱好就是跳绳。有一次,她看了一个来城步表演马戏的“人蛇共舞”节目,晚上很兴奋,久久不能入睡,早上迟迟不起来上学。我叫醒她,她埋怨我惊醒了她的美梦,说她刚才梦见自己拿着蛇当绳子跳舞,蛇变的绳子又发光又能计数,玩得十分开心。缠着我要和她一道制作一根能发光又能计数还要带音乐的绳带。瑛瑛想到用手电筒做绳柄,就在商场买了两个小塑料电筒和6颗电珠,用导线连接起来,装在透明的塑料绳管内,再连在手柄(电筒灯座)上,接通电源,以手电开关控制,用语音卡做计数器连接在电筒上。就这样,瑛瑛又拥有了第二项发明专利:闪光带音乐计数绳带(专利号002083825)。

还有一次,瑛瑛因为贪玩忘了老师布置的第二天要带工具搞大扫除的事,搞卫生时没有工具被老师狠批了一顿。瑛瑛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委屈得直掉眼泪。回家后她想,如果自己能发明一种可发声提醒或记事的书包,该有多好!于是,她把微型录放机安装在书包上,并将开关通过暗导线控制在书包带上。在学校里,只要用手触动录音开关,就能将老师的话录下来。回家后或上学前,一触书包带的放音开关,就播放出老师的批示来。女儿又获得了“录音书包”的发明专利(专利号002083051)。

更有趣的是,我每次带女儿跑一家电视台做一回节目,女儿回来后就有一项发明专利问世。

2001年6月,我陪瑛瑛去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做节目。瑛瑛受著名主持人李湘做宣传智能达跳舞机广告的触动,在宾馆看电视,又受到广西卫视《趣味竞技》栏目正在介绍一种用绳子依靠头部触动来计数的竞技活动的启发,回家后不久,就发明了“接触记数健身毯”,并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为022039821)。

2001年8月去广西卫视做节目。傍晚天降大雨,雨滴滞留在伞状叶片上,在霓虹灯辉映下千姿百态,美丽极了。她脑海里突然跳出一个奇妙的念头:如果能制作一种闪闪发光的伞在夜晚街头的雨幕下旋转,一定美妙绝伦,充满情趣。回来后,她马上动手在新伞上装饰荧光珠片,然后在伞内加上一个微型电动机,“旋转发光伞”又成功了(专利号为012638471)。

2001年10月,我与女儿拿着“闪光带音乐计数跳绳带”去安徽卫视制作节目,旅途中女儿受《兵器》杂志一种“子母导弹”的启发,回家后又发明了“带电筒文具盒”(专利号为012738948)。

去年12月,从北京电视台《智慧接触》做节目回来,受中央电视台发射塔的启发,回家再次发明了“闪光圆珠笔”,从而获得她的第八项国家发明专利。

女儿的八项发明,创意和构想全是她自己的,当然作为父亲我也提供了一些帮助。比如购买材料,申请专利,但大部分工作由她独立完成。有时我站在一旁指点,让她自己动脑筋。她实在解决不了,我才帮忙。一个13岁的女孩子一下子能发明这么多东西,是难能可贵的。瑛瑛小时候特爱动脑子,提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动手能力很强,刚买回的玩具只要两三天就会被她拆得一塌糊涂。我从来不批评她,反而陪着她拆了装、装了拆,给她讲一些浅显的道理,激发她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慢慢地,她对生活中的事物观察越来越细致。我意识到女儿有很强的发明潜质,从多角度挖掘她的潜力,讲科学家的发明故事,带着她参与一些小发明、小制作,让她领会科学的奥妙和劳动的乐趣。四年级以前,小瑛瑛几乎是在玩耍中度过的,所以,学习成绩并不拔尖。但她的“小聪明”在学校里是出了名的。为使女儿全面发展,我特地买回一本《名人父母教子经典》,用书中实例讲偏科的危害,激励女儿一定把文化知识功底夯扎实。她慢慢懂得了学好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懂得了一味贪玩会失去大好时光、误己成才。从此以后,女儿在学习上也拿出了搞发明的劲头,不再贪玩了。进入五年级,成绩一下子提升了20多位,成为班里的“三好学生”。在学校和全县绘画比赛中两次获一等奖,在全市青少年科技大赛中也获得一等奖。

玩是孩子的天性,任何孩子都是贪玩的,但玩要讲技巧,家长要多与孩子玩,在玩的过程中要注意发现孩子的潜质和闪光点,加以正确引导和培养,但一味怂恿孩子贪玩是危险的。玩要玩得有层次,要让孩子在劳动中玩耍,使孩子感受到劳动和学习文化知识不是种负担而是快乐;在玩耍中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这一点很重要。当然,还要培养孩子学会承受挫折和压力。中小学生要多做“白日梦”,先有梦,才能再谈梦想的实现。

并非“异想天开”,要与发明大王爱迪生比高下

经过多年的拼搏努力,我取得了一点点成绩,社会却给予了我不少荣誉,各种各样的头衔也不少。如县政协委员、北京国际交流协会理事、中国发明协会会员、香港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高级工程师、国家“星火计划”顾问,今年3月26日又被湖南衡阳政法学院电子信息系聘为客座教授。为此,我感到有不小的压力。

朋友说,你搞了那么多发明创造,又没有带来什么经济效益。是的,这一点我非常遗憾。为搞发明我先后至少投入了15万元,由于绝大部分成果未能转化,我的发明都是亏本生意。但是,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研,离不开发明、创造。没有发明创造,社会就不可能前进。我始终坚信:今天暂时被认为是无益的专利,到未来终将变成大众公用的技术,至少也是后来人的一种借鉴。爱迪生一生搞了1093项发明,他是个聋子,没有上过正规的学校,一生穷困潦倒,搞了那么多发明,不仅没有得到经济上的回报,还受到各种讽刺和谩骂,说他是招摇撞骗的大坏蛋。但几十年后,他的那些发明,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推动社会前进,给人类带来无穷财富,他的名字也永垂青史,世人尽知。爱迪生是我最崇拜的偶像。我想,中国人的智慧不比美国人逊色,我一生的目标就是赶上或超过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今后,我打算多搞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型小发明、小革新,如节能技术、环保技术、汽车技术、教学仪器等。

去年,我与女儿参加了几家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我一口地方方言,与编导交流起来非常困难。受此启发,我正在设想一种适用于教学的声音转换装置。这种装置应该有下述功能:能将方言转换成普通话;能将英文阅读转换成中文或两者互换;能调节讲话的音量大小和速率。也许这有点“异想天开”,但是发明必须有“异想天开”的想象力。能否成功,我没有把握,但我决定去研究去探索。

今年以来,很多媒体都来电来信与我联系,要求进行合作或邀请我与女儿制作节目,如山东卫视《创新一刻》、上海卫视《好运传家宝》、福建东南卫视《有你有我》、CCTV科教频道的《异想天开》栏目等。我还希望能与香港凤凰卫视的一个栏目做一期节目,并继续与广西卫视《百姓专利》、安徽卫视《金点子行动》、北京电视台《智慧接触》保持联系。

我有两个最大的愿望,一是想把我从事发明创造的人生经历以及每一项发明如何由构想到现实的全部过程加以点评,整理成一本书,以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对发明创新的兴趣。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一家企业,如果没有科学创新,就会永远落后。二是想通过大众传媒的宣传引导,让自己的发明成果走向市场。发明专利的转让费,我将全部用来帮助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或组织,如残联、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工程等,为社会尽一点微薄之力。

4.发明家的小故事 篇四

半世艳星半世科学家在黑白片时代,她那张轮廓分明的脸被誉为“上帝的杰作”。然而惊世容颜给她带来的,只是一生的跌宕起伏。唯有她在科学发明上的杰出贡献,印证着她的一句妙言:“电影往往限于某一地区和时代,而技术是永恒的。”

美貌竟是她成为巨星的绊脚石

海蒂?拉玛本名海德维希?爱娃?玛丽娅?基斯勒,1911月9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她的父亲是当地知名的犹太银行家,母亲是一名钢琴家。但与大多数名门闺秀不一样,海蒂的神情中总有一股桀骜之气。

她迷上表演时,就不顾父母的反对,放下了选修的通信专业,跟随著名戏剧导演马克思?莱因哈特去了德国。凭借自己无与伦比的外形,她在17岁时,迎来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街上的钱》。

1932年,一家捷克斯洛伐克电影公司邀请海蒂担当《神魂颠倒》的女主角,并承诺将这部电影推向国际市场,唯一的条件是,她务必依据剧情裸露出镜。为成名她答应了。由此,她成为世界上首位裸露出镜的明星。

在这部影片中,海蒂扮演一个老男生身边渴望感情的年轻妻子,她精致的面容、奔跑在树林中的曼妙身体,在震惊观众之余,也带来了铺天盖地的非议。这部影片被很多国家禁播,海蒂却一夜成名。

对于裸体镜头,海蒂不认为有什么不好。她幽默地说,“如果你运用想象力,能够看见任何女演员的裸体。”她说得对,奥地利的曼德尔很快把他的想象力化为行动,迎娶了海蒂。随后他一掷千金,拼命收集这部影片的拷贝,不允许任何人对他的海蒂小姐再有任何的“想象”。

五年后,海蒂在米高梅三巨头之一的路易?梅耶的引荐下,成功打入好莱坞。“海蒂?拉玛”这个艺名,就是这时米高梅电影公司为她取的。一入电影圈,海蒂的美貌就引起骚动。然而福兮祸所伏,她的演艺事业再难有长进。究其原因,还是她太富魅力的容貌,使所有片商都为她准备了花瓶主角,海蒂自然得不到多少磨砺演技的机会,总是与跻身一流女星的道路失之交臂。

以海蒂的智慧,自然明白问题所在。她曾透过媒体发牢骚:制片人需要你做的全部事情就是站在那儿,并且看起来很蠢。这句话之后在美国娱乐圈经常被引用。

即使到了彩色片时代,奥黛丽?赫本、玛丽莲?梦露等新偶像崛起时,年近50岁的海蒂仍然在《霸王妖姬》中以美貌颠倒众生,令许多正值妙龄的女演员自叹不如。

海蒂在好莱坞令人惊艳地呆了近四十年,和包括克拉克?盖博在内的数名奥斯卡影帝合作过,却从未获得过任何奖项。惊世容颜却无一部传世作品,不免令人叹息。

六次失败婚姻找不到一个自信男生

曼德尔是海蒂的第一任丈夫,他追求她三个月后,来了一次闪婚。海蒂婚后想再拍电影,曼德尔不肯松口,这个嫉妒狂也不让妻子随便外出。海蒂对闺密埋怨说:“我连游泳和上街的自由都没有。”慢慢地,婚姻成为痛苦的枷锁。

更糟的是,虽然曼德尔和海蒂一样,都是奥地利犹太人,但他支持纳粹,和希特勒、墨索里尼相交甚好,而海蒂坚决反对纳粹。他们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为了赚取更多钱财,曼德尔甚至时常带美貌的妻子参加交际活动,讨好纳粹高层。他永远不会想到的是,海蒂因此获取了纳粹军事保密通信领域的众多前沿思想。用无线电信号遥控鱼雷,以及无线通信干扰技术属于当时德国的最高军事机密,但曼德尔与武器专家谈论相关技术时,毫无防备地让海蒂旁听,甚至当速记员。他做梦也不会想到,通信专业出身的海蒂在数月后,也学会了用无线电信号控制武器。之后,她谋划逃往美国时,顺便也把纳粹无线通信方面的这些“军事机密”带到了盟国。

1937年德奥合并,海蒂下决心离开曼德尔。为了不引起怀疑,她没带行李,而是在陪同丈夫出席晚宴的过程中,以身体不适为由退席。然后,海蒂迷昏了随从侍女,跳出盥洗室的窗户,乘火车连夜逃到了法国巴黎,结束了她与曼德尔的婚姻。

之后,海蒂先后与作家吉恩?马基、英国演员约翰?洛德、乐队指挥欧内斯特?斯托弗、石油商人霍华德?李、律师刘易斯?鲍尔斯结婚。她的一儿一女,都是与约翰?洛德所生。

中年以后,海蒂对几次失败的婚姻不无感慨:“我决不能再嫁给一个在我面前老是自惭形秽的男生了。我坚信总会有那么一个男生能够做我的丈夫,同时不会自觉卑贱。我需要一个最优秀的自信男生。”

但她的人生杯具是,最终也没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男生。

唯有技术发明永垂史册

在海蒂的演艺生涯中,她总是被美貌困扰,她抱怨说,电影公司往往在宣传中突出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生”,观众根本不留心她的演技。为了证明自己也有智慧,海蒂竟花了一段时刻投身于科学研究。

二战期间,参战各方都想提高鱼雷命中率。他们常会用无线信号引导鱼雷。而敌方也能够透过干扰无线电信号,让鱼雷偏离攻击目标。早期的通信,是同时在一个单独频道上传输,敌方探察到引导频道,就能够有效地干扰信号。

海蒂认为自己能解决单独无线信号频道的技术瓶颈。她的设想是:在鱼雷发射和接收两端,同时用数个窄频信道传播信息,这些信号按一个随机的信道序列发射出去,接收端则按相同的顺序,将离散的信号组合起来。与此同时,由于接收端只需对数个特殊频段的特定序列信号敏感,对一般的噪声免疫力很好。敌方又不可能实现全频段干扰,因此可实现“反干扰”。但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海蒂苦苦思索。

1940年初,她结识了富有传奇色彩的音乐家乔治?安泰尔。乔治听说海蒂的难题后,灵机一动,说能够借鉴自动钢琴的做法,来实现“跳频”的想法。自动钢琴很像老式计算机,透过读入编好码的打孔纸,带出一段演奏。乔治构思了一对相似的纸卷,分别安置在飞机和鱼雷里面,来指定变化频率的次序。这是一个由88个可能的阶梯组成的序列。在每个频率上,仅发送整个信息的一小部分,再整合所有的讯息,鱼雷就能受到操纵。敌人想干扰无线电信号,通常一次只能使一条信道失去作用,而其他信道上的信息足以保证鱼雷做出方向矫正,以击中目标。

海蒂和乔治为他们的“频率跳变”装置设计申请了专利,在1942年的8月,他们得到美国专利,这就是“扩频通讯技术”。

可惜当时,美国军方的科学家完全不把他们的研究当一回事。军方甚至认为,海蒂如果想要帮忙美国,还不如多利用她的美貌、明星身份帮美国多卖些政府公债。

事实上,海蒂真的帮忙卖了700万美金的公债,而她和乔治的伟大发明,却一向处于被冷冻的状态。没多少人认为能够将音乐装置放进鱼雷。对此,乔治无奈地自嘲道:“我们所犯的错误,就是在解释这项技术时,为了听众能听得懂,引用了自动钢琴的原理。”不久,海蒂和乔治又回到了各自的艺术圈。跳频技术则沉入故纸堆。二战中,美国人从未运用这一伟大的发明,去进攻纳粹军舰。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海蒂的这一杰出设计思想,才被广泛运用到军队计算机芯片中。从那时起,这一技术也启发了许多通信领域的科学家,被广泛运用到手机、无线电话、互联网的研发上,使很多人得以共同使用同一频段的无线电信号。

,当以CDA为基础的通信技术走入大众生活时,科学界才想起已83岁高龄的海蒂,授予她“电子国境基金”的先锋奖,承认了她在计算机通信方面的贡献。但此时,她申请的专利已过了五十年的有效期,因此她终生未能因此获利。

直到这天,海蒂对全球无线通讯技术所做的贡献仍无人能及,是当之无愧的“扩频之母”,也称得上“手机之母”。

然而,海蒂的孤独无人能解。

在钟爱的演艺事业上未获得成功,发明也一向未被认可,婚姻又几经失败,郁郁不得志的她,虽然不缺乏财富,却养成了一些个性的习惯,比如偷窃商店。

晚年的她,独自居住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所公寓中,只有少数朋友定期去看望她。她年轻时出演了首部露点电影,中年以后还出版了一本自曝保密的自传,因此饱受非议。然而,很少有人真正去明白她的内心苦衷,哪怕是她的儿孙们。

1月19日,海蒂被发现死在家中的床上,享年86岁。警方认为她是在睡梦中死去的,正因对着她床头的电视还开着。她的律师感慨地说:“对我来说,她一向是最完美的电影明星,她走路时总是昂着头,她十分漂亮,即使年老时也是那么美。”

5.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的故事 篇五

爱迪生(Thomas AlvaEdison,1847~1931)美国著名发明家。1847年2月11日生于俄亥俄州米兰镇。8岁上学只读了3个月。老师骂他“小笨蛋”,因为他经常爱问为什么而让老师下不了台,他辍学后随母亲学习。他对大自然非常好奇。他可以专心致志注视榆树叶芽怎么生长,秋风如何使枫叶变色。为了试验孵小鸡,他可以长时间趴在鸡窝里;为了探索蜂巢的奥秘,他愿意被蜇得鼻青脸肿;为了试验摩擦生电,他在雄猫身上狠命搓揉直到双手伤痕累累。9岁那年,他得到一本帕克著《自然与实验哲学》,如获至宝,逐页研读,逐项实验。他在家中地窖里建起一座小实验室。从12岁起,在底特律-休伦间铁路列车上卖报,把自己的实验室搬到火车上,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和实验。他还在列车上自己编印《先锋周报》,从而认识到刚问世不久的电报的作用。1862年他奋不顾身地从火车轮下救出一幼童,幼童的父亲为答谢他,教他掌握了电报技术。

1873年~1874年,他发明了同时发送二条和四条消息的发报机。1876年在纽约附近的门罗公园建立起他的“发明工厂”,一座大型实验室。许多发明就是在这里完成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任美国海军技术顾问委员会主席,完成多项军事产品的发明研制。1931年10月18日在新泽西州西奥兰治逝世。

他以罕见的热情及惊人的精力,在一生中完成发明2000多项,其中申请专利登记的达1328项。人们颂扬他:“他虽不发明历史,却为历史锦上添花”。这位传奇式人物取得杰出成就的奥秘在于刻苦、勤奋、坚持不懈地学习。他自己曾多次表示:“停止就意味着生锈”,“必须时常收获,而不能一生只收一次”,“我要做的事如此之多,而生命又如此短促,我不得不挤出时间。”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密立根赞誉他:“他差不多已70高龄了,还在阅读科学领域出现的新书,而且不断地提出问题。”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在电学方面。在他掌握电报技术后,就日夜苦心钻研,完成了双路及四路电报装置及自动发报机。1877年改进贝尔电话装置,使电话从传送2~3英里扩大到107英里,同年发明留声机。在这期间,他付出巨大精力,研制白炽电灯。除电弧灯外,过去的“电灯”往往亮一下就烧毁了,为寻找合适的灯丝,曾对1600多种耐热材料及6000多种植物纤维进行实验,终于在1879年10月21日用碳丝做成可点燃40小时的白炽电灯。其后又不断反复改进、完善,又完成了螺纹灯座、保险丝、开关、电表等一系列发明,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照明电路系统的研制。在实践中提出电灯的并联连接,直流输电的三线系统,建成了当时功率最大的发电机。1888年起研制电影,1893年建立第一座电影摄影棚。是他最先提出将电影手段用于教育,并用两个班进行试验。他的其它重大发明还有铁镍蓄电池等。

他虽然精于实验研究,对理论却缺乏足够的重视。尽管他于1885年发现热电子发射的“爱迪生效应”,但未能作出相应解释。

1931年10月21日在为他举行葬礼时,人们采用了一种独特而又恰当的方式——停电1分钟,以悼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这“1分钟”使人们想起他的发明

6.发明家的故事 篇六

“-”(减)的符号,是船员使用桶中的水时,为表示当天用水的分量,而以横线做的记号,借以表示减少的水量,后来减法便以“-”作为减法符号。船员重新在使用过的桶内加水时,便在原来“-”的记号上加一纵线,所以加法便以“+”(如)作为符号。

-和+的符号,于1489年,首度出现在书中。

7.发明家的故事 篇七

这个只上了三年小学的贫雇农子弟, 累计完成了200项发明, 并放弃了自己所有的发明专利权, 中国的任何一个工厂都可以无偿使用他的发明成果——他为国家挽回的损失和创造的价值累计已超过了数亿元。

1932年, 李国才出生在河北昌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0岁以后才靠自己卖柴禾勉强念了三年小学。因生活艰难, 李国才早早就随着哥哥们出外打短工维持生计。

1948年, 锦州获得解放, 李国才迈进锦西化工厂当了一名管工。1954年, 根据国家“一五”计划中“关于建设中国第一座化工城”的总体安排, 锦西化工厂整体迁移到位于松花江畔的吉林市, 在吉林化建公司继续从事管工工作, 李国才的主要任务就是安装、维护、保管工地上的各种铁管、钢管。这种工作技术含量低, 也无需有多高的文化。但李国才却对自己的工作十分喜爱, 在保管的过程中, 他开始对各种管子进行细心的琢磨, 寻找各种资料和说明书以探寻各种管子的性能与用途。渐渐地, 没有读过多少书的李国才便成了工地上的钻研迷。

1955年秋天, 工地上有一座工厂刚刚安装完暖气, 准备进行供热漏水试验。往暖气管道输送给水, 必须用一台压泵进行导流, 而工地上仅有的一台进口泵却马力很小, 把整个工厂的所有暖气管道全都注满水需要一周的时间。这样, 不但效率低, 而且影响工期。李国才看在眼里, 急在心上, 决心自己设计一个压泵, 以提高工效。他利用工地上的废弃管材, 又找来有关水泵的图书, 一边研究压泵的基本原理, 一边进行实际安装, 经过三天的反复设计和焊接, 李国才自行设计建造的压泵完成了。他同工友们一道把压泵抬到工地, 拆下原有的那台进口泵, 接装上自己设计制造的压泵之后, 一按开关, 水流如注, 结果仅仅用了三个小时, 就把所有的暖气管道充满了。工地上霎时一片欢呼, 大家无不为李国才的聪明而叫好。因为这台泵不光能高强度地抽水, 还能喷水喷浆, 所以李国才便将其定名为“万能泵”。

万能泵发明的成功, 给了他极大地鼓舞。不久, 李国才又利用废弃材料发明了磁管切割机、磁砖切割机、机动小型吊车、长脖泵等。李国才一下子成了工地上的明星。为此, 1957年他被吉林市命名为劳动模范。

邓小平称赞“你是一个了不起的工人发明家啊!”

1959年2月, 鉴于工地上迫切需要一个进行技术革新的突击队, 经工地党支部研究决定成立一个革新加工班, 由工人革新家李国才任加工班班长。不久, 公司正式下文用李国才的名字将技术革新突击队命名为“李国才加工班”, 并抽调十几名工人配合李国才大搞革新发明。加工班成立后, 李国才又先后发明了弹簧锤、墩沙机、打沙机、快速对管器、快速调圆机、潜水泵、快速灭火器、气动圆弧刀、鱷管机等几十种新式机械, 为工地贡献出了一个又一个灵巧实用的机械。

同年7月, 吉林省政府在长春召开省技术革新突出成就展, 大会特邀“李国才加工班”班长李国才携带着他的发明, 为中央领导邓小平、李富春、蔡畅进行表演。看完他的磁管切割机表演, 邓小平饶有兴致地赞叹道:“你是一个了不起的工人发明家啊!”当邓小平听人介绍李国才已有几十项发明并成立了“李国才加工班”后, 风趣地说道:“你的这个加工班简直就是中国第一加工班啊!”

由于“李国才加工班”的知名度越来越大, 李国才的工作量也在成倍增长。不仅是吉化公司建设工地上少不了他, 就是吉化公司外的许多工厂也都纷纷请求李国才为他们设计各种器械或解决技术上的各种难题。

1962年冬天, 气温达到了零下38℃, 建在化工城里的亚洲最大电石厂的2.5公里的氮气管线被全部冻结了, 电石厂被迫停产。因为这条氮气管线是苏联专家设计和建造的, 所以, 工地上的中国工程师们面对管线受冻一筹莫展。由于这个电石厂在新中国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且停产造成的损失每天达几十万元, 自然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指令吉林电石厂务必以最快速度解决管线受冻问题, 抓紧恢复生产。根据周总理的指示, 电石厂组织职工展开了大会战。工人们采取了每隔几米刨一个坑, 然后点燃干柴熏的方法, 试图使氮气管内的冻冰融化。然而, 大家的努力白费了。

这时候, 李国才来到了会战工地, 一看就明白了症结所在。他决心向苏联专家挑战, 彻底解决冻管问题。他在加工班忙了一夜, 利用鼓风机和东北炕炉子的原理, 制造出一个火焰喷射器。第二天早晨, 李国才先在管子上焊开了一个缺口, 然后把火焰喷射器对准了缺口, 结果, 一条火舌如神箭般吹进了管线, 很快, 2.5公里长的受冻管线全部融化。大家纷纷向李国才竖起了大拇指。

这条氮气管线的融化, 使李国才的声名大振, 他又被评为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党委做出“全面地、深入地开展学习特等劳动模范李国才”的决定;吉林市委、吉林省委随之亦做出号召广大工人“做李国才式好工人”的指示;部里还派出联合写作组, 撰写了长篇通讯《为社会主义多干活——记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李国才》在全国宣传。《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革命就是解决矛盾》,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工人广播》转播了李国才的讲话录音, 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还将他的事迹拍成电影, 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他和他的班组为中国工人阶级树立了一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不怕困难敢想敢干的榜样。

自从李国才成了宣传典型后, 他便成了宣传员, 常常是一天要做几场报告, 所讲的内容除了如何搞发明创造外, 还要结合形势大谈矛盾论、实践论。因为他的发明有一些技术含量很高, 而他本人又没有受过专业教育, 因此他的实践出真知便又被一些大学所引用, 以至他这个仅念过三年小学的工人发明家又不断地被大学请去做发明专题报告。一时间, 李国才成了名扬全国的工人发明家。1964年, 他荣幸地出席了全国劳模大会, 与“铁人”王进喜肩并肩地受到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后来, 由省市组织编写的《李国才技术革新选》小册子正式出版发行了。这一发行量近百万册的发明实务专业书, 再一次把李国才推向了全国。

不锈钢弯头我一定能把它搞出来

70年代初, 吉化公司从法国引进了一个大项目, 而上马这个项目, 又必须要有大量的不锈钢弯管。但这时我国却没有不锈钢弯管一次冷压设备和技术, 在衔接弯头时必需采取焊接。面对进口钢管弯头需要大量外汇和焊接“虾米腰”弯头同样需要数以万计的焊条的双重困难, 公司领导进退维谷。恰在此时的春节欢迎外国专家的宴会上, 一位法国专家酒后吐出了狂言:“你们中国人太笨, 你们中国的工业技术更是太落后, 我提议为中国的可怜的配管技术干杯!”这位法国专家的话, 把在场的李国才激怒了, 他愤愤地站了起来, 向法国专家叫起了板:“你听着, 中国人并不笨, 不锈钢弯头我一定能把它搞出来!”

他并不看法国有关设备的说明书, 而是凭着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和超凡脱俗的想象力, 先是设计制造出了一台200吨的油压机及配套设备, 然后又设计制造了一台1500吨的油压机, 紧跟着, 又设计了铸弯头的胎具。有了油压机, 李国才一口气塑造出了冷压不锈钢弯管, 成为“中国弯头第一人”, 填补了中国一项空白。当法国专家见到李国才试制的弯头时, 表现出极大的惊讶, 他在一番摆弄之后说:“李国才的弯头技术是世界最先进的, 已经超过了我们法国。”有感于自己的弯头为中国人争了光争了气, 李国才便将其命名为“争气弯头”。而他也从此有了第一个绰号“李弯头”。这天晚上, 李国才怀着一名普通工人对石油化工事业无比热爱的炽热感情, 给康世恩部长写下了一封自荐信:

康部长:您好!

我是吉林化建公司的工人。过去石油化工配管的不锈钢弯头, 都是焊接的, 焊接一个弯头, 需要4天时间, 而且需要7斤焊条, 这些焊条中国没有, 必须从日本、瑞典进口, 价钱又是非常贵的。现在我研制出了这个弯头, 仅用2分钟就成型, 再也不用4天了, 再也不用焊条了, 而且质量超过了外国。我很高兴地告诉您, 今后中国的不锈钢弯头再也不用焊接了, 再也不用花很多外汇向外国人去买了。今天, 我斗胆给您写信, 请领导批准把全国化工系统的弯头都包给我的加工班来加工, 以便为国家减轻负担。以上汇报, 请部长审查。

很快, 李国才的信就到了康世恩部长的办公桌上。这位与石油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革命不禁被李国才的发明和大胆深深打动了。在与几位副部长传阅之后, 他马上电传吉林化建公司王子如经理赶到北京了解情况。当王经理把李国才的弯管发明一五一十地向康部长汇报后, 康世恩高兴至极, 连声说:“李国才, 了不起;了不起, 李国才。现在我决定马上从部里的仓库中给李国才调去100吨不锈钢管, 让他搞实验。”几天后, 两火车皮不锈钢管运到了李国才的加工班。

从工人荣任副部长

1975年10月的一天, 正在加工班干活的李国才被吉化公司领导召到了办公室。公司领导正式通知他已被国务院任命为石油化工部副部长, 并让他马上去北京赴任。李国才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被调到北京当副部长。在他的眼里, 部长可都是中央领导呀!他急欲推脱, 但公司的领导却一起来向他祝贺了。

几天后, 部里召开大会, 宣布李国才副部长到任。康世恩部长大声宣告:“同志们, 从今天开始, 我给你们请来一个管家的好把式, 他的名字大家早已知晓, 希望大家今后有什么技术上的难题, 就去找他。他可是有一个绝顶的聪明脑袋呀!”

在大家的一致要求下, 李国才怯生生地做了一个简短的发言:“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在第一线干活的工人, 组织上给了我一个这么高的职务, 让我当副部长, 我真怕干不了。我当加工班班长还可以, 当副部长恐怕就太抬举我了。但领导和同志们既然信任我, 那么我就试一试吧!我来时我老伴也说了, 干不了就赶紧回去。”他的话一说完, 全场立时一阵笑声, 接着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上任伊始, 根据康世恩部长的意见, 李国才仍兼“李国才加工班”班长。考虑到李国才对机械的独特偏爱, 康世恩部长特许他集中精力抓全国石油系统的机械制造。另外, 康世恩还给李国才更大的自由度, 让他一年最少可以在吉林的加工班干10个月, 而用2个月时间做部里的工作。康世恩部长的特殊关照, 使李国才一直忐忑不安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渐渐地, 他开始适应了角色的变换。

1976年3月, 辽宁发现了一个大油田, 贮藏量高达4亿吨, 但因地下油的黏稠度特别大, 加之采油队伍的技术水平低和设备落后, 参加大会战的采油大军眼巴巴地望着大油田上面的钻井平台而垂头丧气。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 油田从美国请来了几个专家, 几位洋专家经过了6个月的研究得出结论, 解决稠油问题必须在1500米地下注入蒸气, 但也只是理论上的。并说:“你们中国的这个油田在1500米地下注蒸气解决稠油是不可能的, 美国没有这种实际技术, 世界其他国家都没有这种技术, 你们自己搞吧, 但我们敢说:‘你们中国是搞不出来的。’”

油田的停滞, 洋专家的轻蔑, 让康世恩拍案而起, 他一头扎到油田, 亲自调查情况。一些技术人员向康部长建议:“如果能进口一台150个压的热采锅炉就有可能采出油来, 否则这么大个油田不就废了吗, 那不是让美国专家笑话我们吗?”

康世恩没因美国人的轻狂而有丝毫的懈气, 回到部里, 他找到李国才, 神情庄重地对李国才说:“老李, 你能不能造出一个150个压的热采锅炉, 把辽宁油田的油采出来, 让美国人也看看, 中国是有能人的。如果你把这个油田的油采出来, 我康世恩向全世界宣传你, 你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锅炉专家、采油专家!”

李国才向部长打了保票:请康部长放心, 我一定拿下150个压的热采锅炉。

经过一周的努力, 李国才把图纸画了出来。他让人以最快速度把图纸拿给康世恩看, 康部长从内心深处就极为信任李国才的发明, 于是, 大笔一挥:就按照李副部长的图纸建造。又用了一个月, 李国才和他的助手们, 造出了一个足有700个压力的热采锅炉。

很快, 李国才带着一帮人, 拉着热采锅炉开进了荒凉的油田。试验开始了, 他接管、调温、注蒸气……一样一样地开启, 一样一样地运作, 一会儿, 压力表达到了150个压, 没有出油, 200个压上去了, 还是没有出油。李国才心里开始犯嘀咕了, 康部长说让我搞个150个压的就能采出油来, 可现在到了200个压怎么还没有出油呢?他决心继续加压, 250个压加上了, 没有出油, 300个压加上去了, 只见井口霎时喷出了受热稀释的原油, 而且越喷越多, 如同决了堤的洪水一般。人们兴高采烈, 油田的负责人一下子就抱起了李国才, 激动地说:“李部长啊李部长, 你是大油田的第一功臣啊!”

从此, 康世恩部长经常把李国才的名字挂在嘴边, 逢人常说:“哪个油田出现难题, 哪个油田有外国人也解决不了的困难, 就赶紧去找李副部长。”

果然, 这之后不久, 华北任丘油田又碰到了大难题。当时, 油田使用的全部是国产钻头, 一只钻头仅能钻7米, 要不断地更换钻头才能继续工作;而打到4000米井下, 换一个钻头竟然要一周时间, 一时间小小钻头成了油田的大问题。为此任丘油田找到了李国才, 请求这位部长发明家解决钻头质量差的问题。

李国才来到任丘油田, 看了看破碎的国产钻头, 便有了主意。他指导一家工厂设计了一个新型铣槽, 然后又把原有的钻头里面的滚珠换成了轴瓦, 经过几天的铸造, 一只新型钻头便出炉了, 拿到任丘油田一试, 一下子就能钻500米, 彻底解决了中国油田打井钻头的质量问题, 并且还超过了当时的世界名牌美国休斯顿钻头。在全国油田都用上了李国才发明的新型钻头的同时, 他也又多了一个绰号:“李钻头”。

从1975年到1980年间, 李国才虽然担任副部长, 但仍有22项重大发明。

横祸飞来仍不忘搞发明

“人有旦夕祸福, 天有昼夜阴晴”。这句话放在李国才身上再也恰当不过了。正当他满怀豪情地的带领大家为实现祖国“四化”大业刻苦进行技术攻关的紧张时刻,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1980年9月初, 吉林有人给中央领导写了一份内参, 称李国才设计的民用锅炉不合格, 存在严重隐患, 全国很多地方都在用着这种锅炉, 这就无形中给很多地方都埋下了炸弹, 倘若锅炉纷纷爆炸, 后果不堪设想……另外又说, 李国才根本不是什么真劳模、发明家, 他是一个以造反发家的投机者, 他的那些所谓发明都是无中生有;紧接着, 全国几十家报纸亦连篇累牍地发表了李国才是锅炉骗子的文章, 一时间李国才这个大发明家反而成了十恶不赦的罪人。

由于问题来得突然, 有关领导遂作出追查李国才锅炉发明的真假和“劳模”事迹是否属实的决定。1980年9月20日, 李国才被停职检查。

此时, 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工程全面动工。在施工过程中, 遇到了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需要一种大口径不锈钢弯头, 而这种弯头中国不能制造。为此, 核电站经过调查了解, 知道李国才曾经制造过不锈钢弯头, 但他们考虑到李国才正在被批判, 找他帮忙怕被制止, 于是, 核电站的有关人员决定秘密地找李国才求助, 并告诉他, 如果我们国家自己不能制造这种大口径弯头, 就只能花巨额外汇从美国进口了。李国才凭着对祖国“四化”建设的一片赤诚, 背着领导和蒙受的不白之冤, 在家里悄悄地设计了一个制造大口径不锈钢弯头的图示, 又满腔热情地指导有关人员一次性制造出了这种弯头, 为秦山核电站解决了技术难题。

吉林省和吉林市组成的联合调查组经过为期一年的调查, 认定李国才的189项发明是真实的;1981年10月, 经全面调查核实, 由中央领导特别批示, 中组部正式下文, 为李国才平反, 彻底推翻加在李国才身上的所有污蔑不实之辞, 认定李国才是共和国的一位真正的劳动模范, 不是假劳模;认定李国才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工人发明家, 他的发明都是千真万确的, 没有半点虚假。

退休不退志晚霞别样红

1993年, 61岁的李国才退休了。不久, 河南申县的一位县长辗转来到他家, 说明了来意:“李老师, 我们是来感谢你的, 我们县有一个工厂面临倒闭, 生产不景气,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 这个厂看到了你以前的一本书, 便采用了你的一项发明, 现在这个厂一直在生产你设计的那种产品, 他们已经起死回生, 并成了先进企业。以前你在任, 我们听说你两袖清风, 不敢来找你, 现在听说你退了下来, 所以我们专程来谢你的呀!”这位县长的到来, 让退了休的李国才想到现在全国有许多企业, 尤其是乡镇小企业十分缺乏技术, 有些企业的产品老化, 设备落后, 非常需要进行改造。而自己手里有这么多发明, 况且自己还想在余生再搞发明, 那么, 何不把自己的发明和自己的技术拿出来, 为这些企业做些事呢!如果在有生之年, 能救活或帮助数不清企业转危为安, 那才不愧自己的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不愧发明家的称号!退休不退志, 李国才又上岗了。他把自己的发明一项项地推荐给了一些企业, 同时, 又亲自跑去进行技术指导。由于他的一些发明对企业非常实用, 所以, 采用他的发明的企业越来越多。李国才被许许多多企业聘为技术顾问, 很多企业甚至称他为“活菩萨”、“活财神”。因为市场的商业行为渐趋浓厚, 于是, 不断有人劝李国才申办专利, 出卖专利, 不能眼看着技术和专利被人使用, 自己却过着苦日子。每逢此时, 李国才总是爽快地说:“谁用我的发明都可以, 谁用我的技术也都可以, 谁找我进行新的工业嫁接发明更可以, 只要我的发明和技术能让任何一个企业走出困境, 我就高兴万分。我就是到死也不会拿我的专利去换钞票。党和政府已经给我足够的退休金, 我还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

生活朴素尽显工人阶级本色

8.妙趣横生的发明故事 篇八

20世纪20年代初的一个冬天,巴察在纽芬兰海上凿冰钓鱼。他把钓上来的鱼放在冰上,鱼很快被冻结,过几天再吃,发现冻鱼的味道仍然鲜美。于是,巴察进一步研究、试验,摸索出一套食物速冻保鲜技术,并申请了专利。

羊油打翻“洒”出制皂

5000多年前的一天,埃及法老胡夫在家里举行宴会,一位小厨师不小心将一盒羊油打翻到炭灰里。小厨师怕领班知道,便趁别人不注意时将混有油脂的炭灰捧出门外,扔进墙角的泥坑里。手上沾满了炭灰很难受,小厨师就在水盆里洗了手,却意外地发现手洗得比原来还白还干净。从此,每当他手上沾了油污时,他就去墙角坑里掏点儿炭灰洗一洗。这就是最早的肥皂。后来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秘密。

跷跷板“翘”出听诊器

1816年,法国医学家雷内看见一群孩子在玩跷跷板。其间,一个男孩用手敲着板的一端,一个女孩便把耳朵贴在板的另一端仔细地听。看到这种情景,雷内心里猛然一动。他跑上前去,也把耳朵贴在跷跷板上,这时,他听到了清晰的敲击木板的声音,雷内惊喜万分。回到诊所,他立即用马粪纸卷了一个圆筒,一端放在病人的胸廓上,另一端贴紧自己的耳朵。奇迹出现了,这种间接听到的心音和呼吸声要比直接听到的清楚好多倍。后来,雷内经过反复研究,终于制成了听诊器。

温度计“打”出摄影技术

1838年,法国物理学家达盖尔正在研究令影像保留在胶片上的方法,但研究多时仍不得要领。有一天,他突然发现有一个影像留在了胶片上,于是将附近的化学物品逐挪开,看究竟是什么东西造成了这个现象。最后他发现,原来是一支温度计打破后遗留下的水银造成的。摄影技术从此诞生了,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烘围裙“烘”出了了炸药

1845年的一天,德国著名化学家顺博思不小心将妻子的围裙染上了硝酸试剂,便放在炉边烘烤,不一会儿他发现围裙潮湿的部分成了灰烬。这是怎么回事?他进步研究发现,这是硝酸溶液和天然织物结合,受热时产生的化学反应。之后,他又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合成了一种新的爆炸物——硝化纤维。就这样,一条围裙引出了世界上第一种无烟炸药的问世。

由错误“引”出的染料

9.发明的故事 篇九

人的指纹都是各不相同的,而且这种花纹又是终身不会变化的,所以古今中外,历来都公认指纹可作破案的依据。因此,在一些文件和契约上,捺指印或签名有同等作用。而公安机关也可根据指纹,追捕罪犯。但问题是,在很多情况下,现场留下的指纹用肉眼或放大镜根本看不出来。比如,留在物体上的指纹被水浸泡很长时间,潜伏起来了。这怎么办?那就要请激光来为它显形了。

激光为什么能使潜指纹原形毕露呢?原来人的皮肤表面分布着许多汗腺,当人的手指接触物体表面时,从汗腺中分泌出来的汗液就附着在物体表面,形成了潜在的指纹。在通常情况下,指纹附在物体上的沉积物大约只有0.1毫克。显然,这是极其微量的,而且在这0.1毫克的沉积物中水分占99%,它们会很快蒸发掉,留下的无机物和有机物大致各占一半。无机物大多是各种盐类。

由于指纹的残留物太少,要使指纹显形,通常要采用一些技术。但如果时间隔得长了,特别是现场被破坏得很严重,再加上风吹雨淋的话,常规的技术方法就会束手无策,因为潜指纹的残留物几乎已经没有了。

此时,如果用激光照射物体,却仍可以显出比较清楚的指纹来。根据最新的研究,甚至对于那些已在水中浸泡了之久的木块、塑料、织物、玻璃等物,在进行一些必要的技术处理后,再用激光照射,仍能显出指纹来。

随着盗窃的手法越来越高明,防盗的措施也层出不穷,锁具就是一种普遍采用的防盗措施。提起锁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上,但一直到本世纪初,锁具还是比较落后的挂锁。这些元宝的铜挂锁仅由两片空心铜片与外壳扣在一起。我国农村里直到60年代初,还普遍使用铜挂锁看家。

后来,又出现了弹子锁、号码锁。近年来,一些宾馆里装上了电子锁,旅客只要凭一张磁卡,插入锁孔中,就能打开房门,并接通室内的照明电路。

在一些科幻电影中,当有人要进入一些绝密的房间时,先要站在门口将眼睛贴近门上的检查孔中照一下,然后,门才会自动打开。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人的眼底微血管网络,也与人的指纹一样,是因人而不同的,所以眼底微血管网络也称眼纹,同样可以用来作身份证。在门上的检查孔中照一下眼纹,里面的电脑就可对照底卡,确定来人的身份,再决定是否开门。

所谓全息锁,是一种更实用的激光防盗锁。它的原理是把主人家全体成员的指纹,通过全息照相的方法全部记录在底片上,然后再储存在全息锁具中。要开锁时,先打开激光器,让激光束分别照射底片和手指上的指纹。如果两者一致,锁就会自动开启,如果是陌生人的手指,指纹就与底片上的不吻合,锁不仅不会开启,而且还会发出警报。

10.贝尔发明电话的故事 篇十

如今,电话走进了千家万户,可是你知道电话是谁发明的吗?

发明电话的人叫贝尔,他是个英国人。有一天,贝尔和他的助手华生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试验多工电报机,一个偶然发生的事故启发了贝尔。那天,华生房间里的电报机上有一个弹簧粘到磁铁上了,华生拉开弹簧的时候,弹簧发生了振动。而这个时候,贝尔惊奇地发现自己房间里电报机上的弹簧也颤动起来,还发出了声音,是电流把振动从一个房间传到了另一个房间。贝尔的思路顿时大开,他想到:如果有人对着一块铁片说话,声音会引起铁片振动;如果在铁片后面放上一块电磁铁的话,铁片的振动就会在电磁铁上产生时大时小的电流。这个电流沿电线传向远方,发生同样的振动,发出同样的声音。这不就是梦寐以求的电话吗!

贝尔和华生按新的设想制成了电话机。在一次实验中,一滴硫酸溅到贝尔的腿上,疼得他直叫喊:“华生先生,我需要你,请到我这里来!”这句话由电话机经过电线传到华生的耳朵里,电话成功了!贝尔成为电话发明的专利人。

11.伟大的发明家 篇十一

飞翔的美国人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年~1790年)既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又是一位发明家。他只上过两年学。他在雷雨天里放风筝,证明了打闪也是电现象。后来他又发明了避雷针。避雷针是一个金属棒,它能把雷电安全地引入地下。

繁忙的发明家

美国发明家托马斯·艾尔瓦·爱迪生(1847年~1931年)有1000多项发明,其中有些给我们的世界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比如电灯泡和录音装置。不争气的“红苹果”

我最近不知道怎么回事,上课举手时,被老师叫到了,不管是答对还是答错,我的脸都会红起来,如果答错了脸就会更加红。下课时同学就会围过来笑我是“红苹果”。

还有更尴尬的时候,就是跟同学发生争论的时候,我明明有理,可是说话时脸也会变得通红,像发烧一样烫。所以经常被同学抓住不放,说我是“理亏才会脸红”。我没说谎,也没做错,可我的脸怎么这么不争气呢?好好的为什么就会脸红呢?我该怎么办?

阿翔

机灵鬼献计

脸红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止是做了亏心事才会脸红。我们的视觉和听觉神经,都集中在大脑里。当我们看到和听到使我们害羞、紧张、兴奋的事情时,眼睛和耳朵就立即把消息传给了大脑神经系统,引起心脏跳动加快,血管扩张,通血量加大。因为面部血管丰富而且比较表面,血流较快,所以比较容易看出来,也能感觉到发热。

脸红一点也不奇怪,可是在人面前容易脸红的毛病确实令人很难堪。想自如地与人交往,但就是做不到。自己难堪不说,还叫别人莫名其妙。

其实大多数爱脸红的人都是心理上的问题。主要是缺乏自信,特别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在意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以致对脸红特别在意。害怕别人会因此议论你,想不脸红,但又无法消除。一般内向胆小、容易紧张的人爱脸红,而外向胆大、松弛有度的人却不会。知道么,大明星周杰伦小的时候也爱脸红呢!所以,脸红的毛病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你可以试试这样几个方法:

顺其自然。允许脸红出现和存在,不去抗拒、抑制或掩饰脸红,不为有脸红而焦虑和苦恼,从而消除对脸红的紧张和担心。

建立自信。人前容易脸红的人,多数对自己缺乏自信,具有自卑感,因而加强自信心的培养尤其重要,自信的建立就会很好的克服自卑感。

以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克服用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的思维方式,从而逐渐改变对自己的看法。

松弛训练。平时多点放松训练,或者去人多的地方锻炼与陌生人交流,或者在班级里争取多点发言的机会,通过多学习来充实自己,通过多练习也会改变你自己,学会与人交往的方法与技巧。

12.肖志国从发明家到企业家 篇十二

每一个成功者之路都是不平凡的,都有一些“独门绝技”。从白手起家到身家过亿,从只有一个专利到掌握发光材料和发光芯片两大核心技术方面的100多项专利,从十几个人的研究所到拥有众多分公司、1300多人的高科技集团……肖志国是怎样由一个发明家逐渐成长为一个现代企业的“掌门人”的?在身份转型的过程中,他经历了哪些困惑和磨难?他在企业管理中又有什么“秘密武器”呢?

肖志国辽宁锦州人,这是个1962年10月出生的发明人兼企业家的双料专家。现任路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中国发光学会理事委员、国家稀土发光专业委员会理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中国优秀专利奖获得者,大连市特等劳动模范。2005年,他成为辽宁省第四批省级优秀专家之一。

1992年,路明集团在国际上首创稀土自发光材料专利技术,并成功地向世界推出了一个崭新的自发光产业;2003年,通过国际性跨国并购,成功地介入半导体照明的产业核心,实现了路明集团半导体照明产业与发光材料产业双业并举、互为支撑的优势格局。2007年2月,《稀土激活新型硅酸盐发光材料及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2008年,路明被国家科技部评为“科技奥运先进集体”,肖志国荣获了“科技奥运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肖志国的心声

说起研发初,肖志国有许多话“要说”。小时候家里穷,就像那时中国的许多地区一样还没有电灯,每当黑暗降临,对光的渴望和追求成为了他少时的梦想。正是这份幼年的情怀,一直影响着他的生活,考大学时,他报考了物理专业,并在四年后如愿以偿地走进了中国科学院,攻读固体发光材料专业研究生。无数次的试验失败,无数次的迷茫,他始终没有动摇,一个信念支撑着:一定要找到破解高效光——光转换材料这一世界科技难题。经过不懈努力,无毒无害、不含任何放射性元素、稳定性耐久性优良、吸光和发光的蓄光发光新材料终于被研制出来了,开创了世界自发光的一个产业。

当初肖志国背着书包孤身一人来到大连,正是因为对光的不懈追求,才使他能在自发光材料和半导体照明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就。人生奋斗所经历的艰辛,就如同新型蓄光发光材料一样,首先要蓄光,然后才能发光。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工作中发出一点点光亮,那么我们的事业将会一路光明,阳光普照。

三个笔记本

2001年,美国发生了“9·11”惨案,在纽约世贸大厦倒塌前的1个半小时内,在楼内断电无灯光照明的情况下,竟有1.8万人冒着滚滚浓烟,依靠逃生楼道里的路明蓄发光消防标志引导,安全疏散,死里逃生。路明公司一举成名,大大小小的订单像雪片一样飞向大连。此前在成果转化、市场开拓上付出了种种艰辛的肖志国得到了回报,他抓住机遇,招兵买马,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延展营销渠道,不久,大连路明就从一家“小作坊”企业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中等企业。

但喜中也有忧。人们发现,有一段时间里,一向沉稳、自信的肖志国变得心事重重。原来,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人员的增多,过去那种走廊里喊一嗓子,员工们马上闻风而动,把活干得利利索索的简单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摊子大了,部门多了,推诿扯皮的事就会时有发生;待遇好了,人员多了,员工的绩效考核就显得尤其重要。

经过认真反思,肖志国渐渐明白了问题的症结:从小到大,自己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专业到专业,一直专注于技术知识,企业管理知识接触的并不多。管理十几个人的小企业还可以,而管理上百人的公司就有些力不从心了。看来,企业管理也是一门科学,而且是操作性很强的科学。从此,他就开始自觉“充电”,案头摆上了各种各样的管理学著作,每天忙完事务性工作,他都要抽出时间读一读,并结合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好好想一想,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身实际的管理诀窍,最富有个性的就是他的身边总是带着三个笔记本。

肖志国的三个笔记本,用途各不相同。小号笔记本,记满了每天的日程安排,具有备忘录的功能;中号笔记本,是一个会议记录簿,每次开会,自己的讲话提纲和别人的发言要点,都记录在案;大号笔记本,则是管理学文摘和学习札记。每当看见有价值的管理理念、办法和经验,他都一一摘录下来,利用出行途中、开会间隙,经常拿出来琢磨琢磨,若有心得体会,就记录下来,用于指导或改进工作。为了扩大视野,提高集团管理层的整体水平,他不仅要求部下们多读多学,把有关理论要点摘抄下来,推荐给他,而且还定期组织研讨会,就管理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集体会诊,使路明团队的整体管理能力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而水涨船高。

善于“借外脑”

作为路明集团的董事长兼总裁,肖志国经常思考的不是集团发展的具体事务,而是站在集团发展和产业进步的制高点上,不断寻找制约集团整体发展的那块“短板”,并善于巧借“外脑”,有针对性地解决集团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一是根据集团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不失时机地把国内外知名的企业管理咨询公司请到路明,提供组织结构、市场销售、行政财务、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咨询和培训。他常说: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讲究的是各习一经、分工协作。搞发光材料和半导体照明,我们是专家,但搞集团公司管理,他们就要请专业咨询公司来帮助搞指导。请人必然要花钱,可是,经过科学规划和严格培训,他们把集团公司关系理顺了,各级职能明确了,管理水平提高了,就能少走弯路,少缴“学费”,事半而功倍,这点投入还是值得的。而今,集团定期聘请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到路明来“会诊”,已经形成了长效机制。

二是对于科技研发、市场运营、财务监督、宣传策划等关键性领导岗位,不惜重金聘请高人。一次,他去美国参加学术研讨会,在接触的过程中,他发现某公司的一位高管比较适合到路明来做科技研发管理,就主动向其发出了邀请,那位高管明白他的用意后,笑了一笑,未做任何表态。肖志国并不死心,后来,当他偶尔得知这位美国公司的高管要到上海公干,就放下手里的所有事务,立即飞到上海,以东道主的身份热情接待,这位高管感动地表示:有机会一定到路明看一看。两个月后,肖志国就请他到大连参观、到路明考察。当他看见大连整洁高雅的市容市貌,看到路明的发展潜能和优厚待遇,终于下定决心,从美国公司“跳槽”到路明工作。上任不久,路明集团的研发潜力就被发掘了出来,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新突破。

用人“不设防”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许多管理者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又有多少管理者能够说到做到?肖志国让员工们敬佩的,不但是他对于一直跟随他“打江山”的人能够“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且,对于三番两次“跳槽”后又回来的人,照样如此。他就像一块磁力越来越大的吸铁石,总是能够将各种人才吸引到自己的身旁,发挥才干。

这些年来,路明的大项目越做越多,从悉尼歌剧院、东京地铁、首都国际机场、上海金贸大厦的蓄发光消防标志,到城市的亮化工程,再到中国电影博物馆巨型室内亮化工程、2006年的德国世界杯大屏幕、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水立方幔态LED显示工程”等,可以说是规模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其中,“水立方”竣工后,外观上由路明集团自主研发的幔态LED(发光芯片)显示屏五彩斑斓,如梦似幻,创造了七个世界第一。可是,刚开始时,肖志国也很苦恼:为什么努力竞标夺得的工程项目,预算时能赢利,结算时却赔钱?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谁又能解决这一难题呢?

就在他愁眉不展的时候,一天,一个熟悉的面孔走进了办公室。肖志国主动站起身来,与这个名叫王刚(化名)的人热烈握手、寒暄。王刚已经是“三进宫”了。头两次,他都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路明。此次,王刚因为在外面的事业发展得并不顺心,又想回路明谋个职位。交谈中,肖志国了解到,王刚这几年对于工程项目管理颇有心得。于是,他就召开会议,研究王刚的工作安排事宜。

王刚重新回到了路明,被委以重任,给他安排的职位和待遇,比他上次离开时还要高,王刚非常感动,暗下决心,要以实际业绩报答肖总的知遇之恩和容人之量。负责的每个工程项目,他都详细制订有力的规划、跟踪、执行流程,在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都精打细算,杜绝浪费,很快就收到了成效,集团的项目管理水平得以迅速提升,成为路明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

上一篇:教坛新秀评选条件下一篇:星星闪烁的比喻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