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学习感悟

2024-06-23

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学习感悟(共16篇)(共16篇)

1.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学习感悟 篇一

小学数学青年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体会

3月23日至25日,我和老师参加了在区第九中学举行的小学数学青年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此次会议的开课形式是我们校级教研活动经常用到的 “同课异构”。这样的课堂,对每个教学内容的挖掘很深入、很透彻,对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有很高的指导作用,让我们在活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很是期待。因此,我们的学习热情相当高涨。两天来,我们共听取了10位近年来在省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或在华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获奖的青年骨干教师展示他们不同的设计思路,他们执教的课题分别是《3的倍数的特征》、《三角形内角和》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设计思路让与我们切实感受到了他们的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课后执教教师与其所在地市的教研员介绍教学设计理念、解读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设计创新特色,并与代表进行互动研讨。

本次“同课异构”教学观摩研讨会还创造性的提出了“1+1+1”互动评课表,这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或者,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此次观摩研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为“三高课堂”的构建提供了有利的理论支持和操作指导。

此次之行使我获益匪浅,感慨良多,现将学习感受汇报如下:

一、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

本次研讨会分别从青岛版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3个课题,是当前比较典型、比较关注的三个课型。每一位执教老师在深度挖掘教材的基础上,选取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展示自己的课堂做了充分的预设。执教老师在刚接到执教任务之后就到当地小学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进行摸底,然后根据学情制定了详细地、符合该校学生的教学设计,同时结合不同版本的教材,一遍一遍的研究、改进,最终呈现课堂的才是精彩的。由此可见,摸清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我们的教学是多么的至关重要。

来自滨州无棣县教研室的王晓芳老师为我们呈现的《毫米、分米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确立了几个创新点:

1、毫米产生的必要性和统一单位的必要性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测量活动,认识到用厘米尺测量不足1厘米的金箍棒无法完成,从而产生找比厘米小的单位的必要性。当学生凭着自己对毫米的印象在厘米尺上画出毫米刻度后,却发现各个小组的厘米却是不一样长的,认知上的矛盾使他们认识到统一毫米单位的必要性。

2、体验1毫米。王老师充分提供了1毫米的相关资料,请学生用量、捏、摸等方法感受1毫米,进而用手势比划1毫米,接着用学具验证1毫米的表示,最后闭上眼睛想象1毫米,几个步骤的充分感知,学生逐步建立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阶段,进而清晰的建立了1毫米空间观念。

3、认识厘米和毫米的关系。认识毫米后,王老师引导学生比划2毫米、5毫米,直

到10毫米,进而请学生在厘米尺上任意找一个1厘米,并且认识到它的长度就是10毫米,既巩固了对毫米的认识,又与以前认识的厘米建立的必要的联系。这诸多创新点的课堂现场效果比较好,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的推进学习,并且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与王老师课深挖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分不开的,更与王老师课前备学生这一重要环节是分不开的。

二、教师要尊重学生

新理念的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探究的能力。课堂上有许多事难以预料,学生思路也不是千篇一律,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有时候学生的想法会让教师大跌眼镜,但有时候学生也会让教师眼前一亮,教师如果能抓住课堂上的动态生成,那将是一节非常生动的课。此次观摩会上教学的教师大多数都是尊重学生的, 正是由于这一点,他们的课堂才会生成如此的精彩。

如来自我们东营市胜利中华小学的王爱华老师所呈现的《三角形内角和》的课堂对会场的每一位教师来说是耳目一新的。她以独特的风格,端庄亲和的形体语言博得了满堂彩。王老师主张把一切还给学生,即主张:学生能自己探索发现的,教师不提醒;学生能通过思考描述出来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自己总结出规律的,教师不告知等等,允许学生出现疑问,允许学生出现困惑,允许学生出现自己的预设中没有的问题,课堂的原生态味儿十足,这也充分展现了王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临时应变的能力很强。这也是我们年轻教师应该学习的地方。

三、教师要锤炼自己的语言

数学课语言要精炼,不烦琐。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语言要清晰明了,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决不用两句话;数学课语言要自然,不做作,数学课当中的导入、新授、练习、拓展,每个环节的过渡要自然;数学课语言要有逻辑性。为了引导学生得出抽象的数学概念,定义等数学知识时,教师的提问就要环环相扣,富有逻辑。

这次观摩会上,好几位老师的语言都很精炼、到位,几乎找不出一句多余的话。如来自泰安实验学校的张燕老师的语言生动,温柔中透着一丝提醒,亲切中带着一份尊重,使听者如沐春风,学生也在她充满母性的课堂中快乐的学习,积极的思考,时而会听到一句爱的提醒“小心电线”,时而会得到她真诚的赞誉“小手真灵巧”,时而又会沐浴她肯定的目光“眼光非常独特”,她用爱与启发的方式来锤炼自己的语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四、数学课堂要充满儿童情趣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教学要改变单一的传授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转变陈旧的数学教学观,让丰富有趣的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把数学课堂教学当作是学生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的舞台,充满生活的情趣和心灵的智慧。

此次观摩会上,执教《毫米、分米的认识》的四位老师在情境导入这一环节均采用了《西游记》中“孙悟空有一根神奇的金箍棒,它

可以变长,还可以变短,放在耳朵里。”这一二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极大的调动了学生新知学习的积极性,并且用金箍棒贯穿本节课的教学主线,达到了一举两得的绝好效果。

五、把握师生互动的“起点”成就精彩数学课堂

1、创设学生学习数学的“探究点”。

斯宾塞在《教育论》一书中指出:“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展的应该尽量多些。”

来自东营市胜利中华小学的王爱华老师执教的《三角形内角和》正是实施这一理论的典型课。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主动地参与思考、猜测、实验、探究、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感受自主探究的乐趣。

2、抓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点”。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就会让它成为师生展开有效互动的动力。

来自青岛市实验小学的王茜老师执教的《毫米、分米的认识》中,在引导学生认识1毫米这个环节,王老师设计了往黑板上画1毫米这个环节,学生和老师一起发现1毫米无法在黑板上画出来,进而认识1毫米太短了,接着从身边找1毫米的例子。在感受1毫米举例时,学生提出一根头发大约是1毫米时,王老师有备而来的接着补充“我已经查过大约20根头发长1毫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课以后测量一下”。王老师能够抓住学生对头发长度的感知这一细节,正是利用了学生认知上小小的兴趣点,才让这个小小的环节熠熠生辉,展示了王老师团队的教学智慧。

3、挖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点”。

作为一节数学课,数学思维的体现始终是核心。然而,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客观存在着差异或者教学内容的难易,会使有些知识中的思维过程比较难以把握。此时,教师有意识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增强师生互动的成份,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挖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点”,便显得尤为重要。

来自烟台市芝罘区建昌街小学的陈兴远老师执教的《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当学生回忆2和5的倍数的特征,并迁移到3的倍数的特征就是:个位上是3、6、9的数就是3的倍数时,教师引导学生用举反例的方法来验证。进而启发学生“你能给3的倍数找一个特征吗?”,然后教师请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记录单上到21个数,借助计算器找出其中3的倍数,观察推想3的倍数可能具有怎样的特征。集体汇报时,教师将3的倍数231、123、45、54有意呈现,并进一步呈现出213、132、321、312、57、75,将这些数对比出现,请学生计算它们也都是3的倍数,进而得到这些数字无论怎样交换,得到的数仍然是3的倍数,帮助学生推想3的倍数与数字所在的位置是没有关系的,进而组织学生研究3的倍数与数字的和是有关系的。这里,思

维点的转化和联系自然推进,为学生更顺利的寻找3的倍数铺平了道路。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创新点”。

一堂数学课中,学生每个人的思维也是不能忽视的。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创新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对产生问题的可能性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思索,寻求新颖性、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来自东营市胜利中华小学的王爱华老师执教的《三角形内角和》是激发创新的典型。当王老师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这一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索以后,学生的思维就紧跟着“怎么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展开。王老师深入到各组了解情况后,对学生研究的情况加以了解和引导。使学生不仅得到了数学教材中呈现的“量”和“剪”的方法,更得到了“拼”和“折”的方法,尤其是“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四边形,因为上学期认识过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进而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当学生呈现这一研究成果的时候,我们听到了台下老师的一片讨论声。后来当教研员赵晓英老师解释这一研究成果的时候,很多老师才豁然开朗。我们不禁为赵老师对教材挖掘之深,对教学内容前后联系之洞悉而深深佩服,这是一个绝好的创新!六、一堂好课的标准

徐云鸿老师在大会上总结说,什么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呢?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但这种习惯并不是上课发言、遵守纪律的习惯,而是能够和老师一起思考的这么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形成的前提是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徐老师引用一位教授的话说:“课堂教学上,老师讲的拙一点没关系,关键是要引发学生思考,而引发学生思考的最好办法就是老师和学生一块儿思考。”总结起来就是两点,学生跟着教师一起思考,教师跟学生一起思考。这就是一堂好课的标准。

总之,几位教师讲授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设计中来体会教学艺术的成功与不足。虽然面对的是同一个课题,但各位教师落实目标的方法和采用的教学手段却不一样,正所谓“同一课题,不同方法,同样精彩”。各位教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令听课的老师针对每一个课题斟酌比较,受益颇丰。

我想,一节好的教学设计的形成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他们及他们的团队一定在如何用教材和如何用教材教上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今后我也将会更加重视团队合作,与老师们共同学习交流,共同进步!

我想,一节好课离不开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真实、平等的有效互动。如何调动学生的学生热情,如何处理“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如何进行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这都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加这次观摩研讨会,我体会到自己许多地方的不足,如:课堂语言不够精炼,教材处理还不够到位……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 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填补自己的这些缺陷,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

汇报没有终点,我们的学习还会继续。最后用刘明老师的一副对联结尾:

上联: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中做”,学、做、教互动

合一。

下联:先做后导,以做论导,导“做中学”,做、学、到协调发展。

横批:互动精彩。

2.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学习感悟 篇二

由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已有25个年头了,在今年的桂林观摩会上正式将活动名称中的关键词“阅读教学”改名为“语文教学”。

名字改了,课型也丰富了。本次活动将参赛的课型分为了阅读系列课和表达系列课。怎样区分这两种课型?陈先云理事长在《小学语文教学的突破与变革》一文中这样描述:“判断阅读系列课或表达系列课的标准,主要看教学目标是侧重阅读能力训练,还是侧重表达能力训练。对于兼顾了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训练的课,主要从两者所占时间、分量和实际的教学效果上衡量属于什么系列的课。”传统课型中的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实践、侧重读写结合的阅读课都暂时归到表达系列课中。因表达序列课的加入,阅读课也就更像阅读课了,换句话说,阅读课更纯粹地做着阅读的事了。

二、修正偏差,“阅读课”变了

(一)“教什么”更纯正了

长期以来,小学阅读教学有两种倾向:一是仅关注文章所写的内容,过分强调文章的精神;二是重点关注文章是怎样写的,认为阅读教学的终极追求是提高写作能力,冠名为“基于写作的阅读教学”。近几年更加推崇后者,所以大量的阅读教学都有读写结合的环节,以凸显从关注表达形式到运用表达形式的过程。

可是,要提高认识的是,“尽管阅读和写作密不可分,但两者是对立的,甚至激活的大脑区域也诚然不同”(史蒂文·罗杰·费希尔《阅读的历史》)。写作是输出,阅读是吸收。上面所说的两种阅读教学倾向,都不太关心学生是怎样读书的,也没有重点指导学生如何读书。换句话说,都不太关注阅读策略的指导。

本次赛课,由于表达系列课的加入,教师开始关注如何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策略了。

黑龙江于东老师执教的《寓言两则———纪昌学射》,紧紧抓住寓言类文本的特点,在引导学生读懂纪昌向飞卫学习射箭,最终成为射箭能手这个故事的同时,丰富了学生读寓言类作 品的阅读 图式 ,把“教什么”放在了引导学生怎样读上。北京张聪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教师采用了“组合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建构课内外文本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以发散性思维的方式感受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同样把“教什么”放在了建构阅读策略上。

(二)“怎么教”更明确了

前面所说的两种阅读课的教学倾向,关注点始终在文本上。这次参赛的阅读课,不仅研究文本,还研究阅读主体,更加关注学生的阅读动机、起点、行为、态度、兴趣等;教学的主线,不再仅仅是简单的顺应文路,而是兼顾文路的同时,更加凸显阅读能力形成的规律和路径。

如 ,《寓言两则———纪 昌学射》一课,课前充分了解四年级学生对寓言类文本阅读的已有能力,依据教材的安排知道学生已经学过了《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寓言。虽然寓言的学习不是零起点,但学过的寓言相对来说篇幅短小、寓意单一。开课时,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谈自己的收获,果然,学生是按照以前寓意单一的方式阅读这篇课文,进而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学习要勤学苦练,坚持不懈。接着教师以“还会不会有其他的收获”为教学明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展开探究性阅读。其间,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训练推测、想象、联想、对比等阅读方法,让学生在得出“请教名师、夯实基础、不骄不躁、智慧学习”等先前没能发现的寓意的过程中,丰富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建构阅读策略。整个教学过程遵循的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自主阅读,摸清已有能力———确立目标,丰富阅读实践———总结方法,提升阅读能力”的教学路径实施教学。

(三)学到什么更“纯粹”了

基于阅读策略的阅读教学认为,阅读策略视野下的阅读教学不但不会忽视文本的内容,反而把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为:借助阅读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在特殊内容领域的课程中所读到的内容”(瓦卡J,瓦卡R《内容区域阅读》)。基于这样的理论,粗略地看参赛的几堂阅读系列的课,有些观课的老师认为又回到了多年前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再仔细研究几堂课例,就会发现,学生重点学到的并非是课文内容。

如,广东王晓辉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学生随着学习的推进,对文本中母子之间的情意感受越来越深了,然而这种深入的理解不是靠以往阅读教学常用的放段音乐、加张图片、添个故事的做法,而是靠阅读方法的习得与运用。学生真正的收获是学到了“关联”的阅读策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此文本,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关键 处———三个“没想到”,采用关联上下文的方法深入理解;在读到“翻山越岭”“年复一年”两个词时,教师引导学生关联两个词在语义上的内在联系,一个从地域方面讲,一个从时间方面讲,然后引导学生关联自己的生活经历,想象酷暑、寒冬时母亲劳作的情形;最后的练笔,教师引导学生关联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将自己对文中一个角色的体验写下来。“母亲:我躺在儿子的怀里,忍不住流泪……‘我’:我看着怀中闭眼流泪的母亲,感慨万千……护士:看着病房里这温暖的一幕……我:读着温暖的文字,看着感人的画面,我……”这样的写点,目的很明确,即为深入地读而写。

三、继承发展,“阅读课”更好

(一)开发阅读策略

我国传统阅读教学方式有许多优势,如,重鉴赏,重感悟,读写结合,强调文道结合等。我们可以在这些优势的基础上开发更多的适合儿童的阅读方法,帮助儿童更快地建构自己的阅读策略,不仅学习阅读,而且能形成高级阅读能力———为了学习的阅读。

(二)丰富阅读文本

从参赛的几节课来看,老师们选用的阅读文本大都是小说、诗歌、散文。对这几类文本的阅读,一般是用于满足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的文学体验的阅读。其实,个人为了参与社会活动、学习发展,通过文本获取大量信息的阅读在生活中占有更大的比例。学习者要用不同于文学文本阅读的策略来阅读和理解,我们可以在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适当地进行说明类文本的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三)创建真实阅读课

3.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的反思与感悟 篇三

教学基本功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当2014年会泽县“小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拉下帷幕的时候,我的感触颇多,这次大赛给予了我们这些青年教师一个很大的锻炼机会,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强大的压力,我感觉当下的教育形势对教师的要求又提到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不是对个体而言,而对教师这一个群体。我们当一名教师已经不仅仅把课教好,也不仅仅是利用课程新理念来指导教学、指导学生学习那么简单。作为小学教师,提高我们自身的专业素养刻不容缓,要博览全书,不断锤炼内功、丰富自我,保持积极向上的姿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此次基本功竞赛是会泽县前所未有的一次竞赛,它不单单从某一方面来考察一位教师,而是全方位的教师教学技能以及综合素质“大比武”,参加本次比赛的教师都是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我有幸参加了语文科目的比赛,语文比赛内容包括说课、语文知识素养答题、钢笔听写粉笔板书、朗诵、才艺展示五个环节。回顾整个比赛过程,老师们无论是在个人综合素质、教材把握能力等方面都有精彩的展示,让我获益颇多:让我了解了自己在哪些方面有了一些进步,在哪些方面依然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加强,而更多的则是自己在今后一定要努力提高,重要的是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一、准备在比赛中,每一项比赛都要多用脑、善用脑。在各个项目的比赛中,要思考怎样才能展示自己的特长,“掩饰”自己的不足。劝学中提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意思很明确,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要想收获硕果,就必须把一个个小的胜利果实聚集起来。在我们参加的各种基本功比赛中个,我们决不能因为某项比赛的分值很小,我忽略它,不关注的,不去精心准备它。二、正式比赛这次比赛可谓是层层选拔,首先得从学校脱颖而出,再进入一类校选拔,得到一等奖的进入镇的比赛,经过这一环一环的比赛才进入会泽县“小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可以说这一路走来真的不容易,但在会泽的比赛让我感触最深。说课环节给我最多的感受还是几位说课教师的从容和自信,从课件的制作到说课稿的组织,从说课时的语言到姿态,都是那么的自然。说课让我充分认识到了“不经历风雨哪能得彩虹”,要想成功不付出辛勤的努力是不可能的。书写环节让我印象很深,说实话,看到他们的粉笔字,我自愧不如:有的线条流畅,笔画之间呼应连贯;有的遒劲有力;有的布局美观,疏密有致;而大多数选手的作品是集几个优点于一身。我们中国的字,写好了就像一幅画。而在这次比赛中大多数选手都是女教师,但却能把粉笔字写得那么刚劲有力,确实让我感到佩服。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一定要有意识地练习,要求自己把每一个字写好。最使我难忘的还是朗诵和才艺展示环节,各位参赛教师朗读的精彩之及、感受颇多啊! 朗读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的必修课。我们平常可能只注意到了断和连、轻和重、缓和急、抑和扬等等基本的技巧,从篇章的整体着眼,逻辑顺序着眼,对于“篇章的段落、层次”,也应予以考虑到。不仅关注篇章的内容理解、情感把握、角色意识等角度,也应关注到主题、层次等的分析。朗读更应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在气质,深入作品内涵,准确把握作品的气韵、节奏,用自己的声音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韵味。我选择的诵读是《孩子,来生还要一起走》,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效果非常好,在场的评委、参赛者和所有观摩教师没有不流泪的。才艺是一位老师综合能力的展示,是兴趣爱好的体现。我们的教育理念是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的人才,而我们自己却“先天不足,后天不补”,怎么能够为人师表呢?又怎么理直气壮的对学生评头论足呢?才艺展示环节各位选手精彩纷呈的才艺表演,在台上,老师们或引吭高歌,或挥笔泼墨,或弹奏吟诵,这“十八般武艺”赢得了台下的阵阵掌声。精彩纷呈的才艺表演让参赛的我深切体会到了“技不压身”,同时也让原本自信满满的我渐渐有了些许自卑。在被老师们各种才艺所吸引的同时,心里酸酸的,那是因为相形见绌,自感自身才疏学浅。三、团队的力量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这次比赛,我不得不相信团队的力量,在我们的比赛过程中,难免会有很多想不到或想到做不到的,担心比赛成绩等,可张老师说:“你们不是一个人来比赛,你们背后站着我们者海镇400多名教师,我们会支持你们。”这真是让我们感动,我们比赛时缺什么,张老师就及时帮我们准备好了,有了团队的力量,虽然我们辛苦、紧张,但更多的是幸福。四、赛后反思比赛完以后,我又对比赛的前前后后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对比赛的心得与体会进行了总结与反思,我觉得这种比赛对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也是对我们青年教师的一种考验。诚然,比赛就要注重结果,,比赛当然重要,关乎个人成长得失,关乎个人颜面。,一位有心的语文教师,一位真正关心自己专业化成长的老师,比赛的真正重要的意义不是结果,而是用心去感受这些基本功比赛,感受比赛为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次比赛,让我在自己的教师生涯中又成长了一步,我不再惧怕任何来自业务上的考验,因为他们的来临只会让我变得更加成熟,只会让我离优秀教师的标准更近一步。我不再惧怕,我敢于迎接任何挑战。只有试过了,才知道原来一切并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么难。从这次比赛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做一个老师不易,做一个语文老师很不易,做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更不易! 我认识到教学是一种多么不简单的事,我和前辈师友们相比的差距和不足又有多大。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都会牢牢记住这些点评和感悟,不断思索、诚惶诚恐地认真准备我的课程,不敢有一丝懈怠。我将在身边这个给我力量的集体中潜心学习前辈师友们的长处、和大家积极互动交流,争取更大的进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这次比赛,我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能努力去做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

4.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学习感悟 篇四

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汇报材料

各位老师:

下午好!

初冬时节,室外寒意颇深,而我们的心却倍感温暖,因为我们聚在一起,共同分享2014年全国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观摩活动的精髓。

十月底,我有幸观摩了2014年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本次活动在广西桂林举行,共设两个会场,一个是市体育馆,一个是靖江王府的国学堂(桂林有名景点独秀峰的所在地),我们湖北参会的老师安排在国学堂听课。两个会堂分别提供16节课供与会者学习研究。两个系列三个板块:阅读系列、习作和口语表达系列。8节阅读课,习作4节,口语表达4节。活动盛况空前,来自全国的36名小学语文教学精英纷纷献课,他们有的是教学新秀,有的是学校教学校长,也有的是某地区的小学语文教研员。我被他们身后的教学基本功,高超的教学技能及对事业的近乎苛刻的严谨的态度所折服。课上,他们或大气幽默,或循循善诱,或简约温婉……他们的课有型(教学设计既有新意,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有情(体现浓浓的人文关怀)有韵(节奏鲜明,耐人寻味)有味(有着浓浓的语文味,或书声琅琅,或奋笔疾书,或低头沉思)。

课堂教学观摩后,吴忠豪教授和李明新校长对16节课进行了点评,指出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及存在的问题。今天,我就当一次知识贩子,把其中的一些精华转给大家,水平有限,多多见谅!

语文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的性质是以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为目标。语文改革的两个转型:一是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悟体验课文的情感转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对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回归。二是从教师讲读课文为主向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语文课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要处理好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这里我们要明白语文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语文知识、方法、技能,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教育、多元文化,不能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主要目标,以免造成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错位,语文课的语文味浓不浓,就是要看添加的语文元素浓不浓。

语文课的目标应该以本体教学内容为主,围绕这样的一个内容让学生去认知,让学生去实践,让学生去迁移。在8节阅读课中,吉林钟鹤童老师执教的《与众不同的麻雀》是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一板块的第二篇课文,作为低段的一节阅读课,抓住了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教识字,教写字,教朗读,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没有对课文进行非常深的挖掘。天津的闫君燕教师执教的《鱼游到了纸上》这节课老师教的是句子怎么表达,人物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怎么和联想结合,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联想可以让人物的动作、神态表达得更为具体,然后再让学生写一段话,人物的动作描写怎么加上联想。通过这堂课,学生的收获就是明白怎么把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得更具体。

思想认识的提高,情感的体验深刻不能代替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样一项语文的`本质。非本体性的教学内容是渗透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而不是把它当成主要目标。阅读教学当前要重视的是语言材料的积累,课文的教学价值有三个方面,一是认识多元文化,如《月光曲》要认识贝多芬,要认识月光曲这首曲子,像认识辛弃疾,诗、词,二是学习语文知识方法,三是学习语言材料。语言材料包括生字、词语、词语的解读和句子的解读等。对于小学生来说,处在第一位的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因为小学生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大量的积累可以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我国语文教学的重心一直朝向文本内容理解,忽视文本语言的积累。这是我国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战略性失误,直接导致中国国民主文水准下降。我们的语文课堂除了识字、词语教学,句子的教学,句型的积累要重视。要把朗读背诵作为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

阅读课的主要问题是本体和非本体哪个为主,习作和口语交际教学主要就是研究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什么方法符合学生实际,方法到底怎么教,占什么位置,比如浙江藏学华老师执教的写导游词,就是教了写生写导游词的方法,通过《赵州桥》克文和赵州桥导游词比较,学生认识到了导游词怎么写,重点抓得很准。

最后我想说,一波又一波不停地教改浪潮后浪推前浪。埋首课堂无暇抬头的每一个小学语文老师也无所遁逃,泼溅的一身狼狈,困惑越多。借此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今年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的精神,但愿对大家有所启迪,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5.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学习感悟 篇五

言稿读后感

“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发言稿读后感

冬日的暖阳,总是令人那么舒服。捧着一本书,坐在安静的庭院里,在文字的世界里遨游,是那么地惬意。鸟鸣声传来,总让我想起课堂里的孩子。

近段时间,我反反复复地阅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了解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什么,大体知道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但这只是一个了解的过程。面对这些理论性的知识,我仿佛是被挡在篱笆外,无法置身与其中。今天,通过阅读《小学语文》中发表的“2014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

观摩活动”的发言稿,我终于能进一步解开心中的疑团了。

一、不改本质,明确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重新进行了界定:“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经常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关系不大的问题上,甚至在教学目标上没有出现与语言文字运用相关的目标,或者只是蜻蜓点水般地走过场。这也是语文课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故我们要把以“教师讲读课文”为主的课堂教学形态转变为以“学生语文实践”为主的课堂教学常态。这与《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中提到的如何明确教学目标有异曲同工之妙。“定准教学目标,首先要牢固树立‘一个中心(以语言训练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培养语文能力,提高人文素养)’的教学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就是要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级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

型的阅读课,做到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将教学指导思想落实,确定好语言训练点,争取让学生一课一练,一课一得。教学目标不多不杂,要有效、系统化。

二、重视语言积累

上海师范大学的吴忠豪教授在“2014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的发言中说到:“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的学习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文化价值;二是语文知识、方法学习和技能训练,通过课文实例让学生认识如何遣词造句,学习阅读写作方法;三是语言材料积累,包括生字、词语、句子的积累,通过大量规范的书面语言材料的输入,丰富学生词语搭配、词与句组织等语感经验。这三个方面的学习价值或任务在阅读教学中位置应该如何排列?

当下阅读课教师往往重视的是文化知识的教学,语文知识和方法的教学,而是忽略课文语言材料的积累。”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又何曾不是呢?当看到学生的习作时,总是摇头,批评他们语句不通顺,批评他们不爱阅读。但我是否有引导他们积累语言材料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错别字多,语句通顺,究其原因,还不是语言积累少了吗?在低年段教学中,我们会注重识字的积累,这本身就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但词语积累重视不够,特别是中年段以后重视程度有所下降。为了应试,我们会让学生反复去听写词语盘点中的词语,但他们是否懂得词语的意义呢?

说起语言积累,我总会想起这两位孩子。四年级上册中的《火烧云》是值得推荐的美文,巧妙地描写出云的变化,将云的形态、变化过程描写得淋漓尽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那一位孩子也被这篇影响了。在一次考试中,她模仿这篇例文写出了自己观察的云。另一位孩子也是一位爱阅读的小姑娘。她习作中的语言是那么地优美。从中也可以看

出语言积累对她的影响。

既然有如此典型的例子在,我为何会忘记了语言积累的重要性呢?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重新重视这方面的引导,让孩子多读、多背诵,尤其是各种句型的积累。

6.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学习感悟 篇六

上上周四、周五两天在临沂九中参加了“山东省小学数学青年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山东省教研室主办,临沂市教科研中心承办。会议选择了《3的倍数的特征》、《三角形的内角和》、《分米、毫米的认识》这三个有代表性的课题,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来自济南、青岛、烟台等地市的10位近年来在省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的青年骨干教师,就这三个课题展示他们不同的设计思路。10位青年骨干教师以他们独特的教学设计、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优秀的个人素质,向与会代表呈现了不同风格不同思路的数学课堂,让与会代表深刻感受了“同课异构”的精彩。

会议期间,结合每一课题的进行,还安排了讲课教师的说课,每一位讲课教师及其背后的团队都就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对教材的解读、学情的分析等情况,作了深刻而系统的阐述。

根据省教研室徐云鸿老师的建议,会议采用了“1+1+1”的评课研讨模式。与会代表就某一节课的亮点、问题与建议填写了听课评议表,将其张贴于会场周围,大家相互借鉴与学习。最后由讲课教师分别对这些建议进行梳理,并在会上与大家进行了研讨、交流。

最后,省教研室徐云鸿老师对大会进行了总结。她详细点评了10节观摩课的教学特色,指出了这些课堂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顺应了学生的思维展开过程,同时存在引入方式多样、教学效果突出等亮点。随后,徐云鸿老师又针对课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 1 一些指导性的建议: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与能力,等等。

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采取同课异构的形式组织比赛,对参赛老师来说可能会有巨大的压力,但是对于研究者和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难得的研究和学习的机会。同课异构――构出了实力,构出了真谛。

第一天上午由四位教师分别执教《毫米、分米的认识》,经过不断地对比、体味和琢磨,总结出了值得学习的亮点如下:

1、让学生经历毫米产生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产生的必要性,既能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创造知识的价值所在,同时还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创设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毫米和分米,通过丰富的体验,通过精心细致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心里的尺子”,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建立长度观念。

3、提供丰富、适切的教学资源:银行卡、蜂鸟、身体上的小尺子、八戒日记、、、、、学生再谈收获的时候还说到认识了蜂鸟,可见对学生来说是多么感兴趣,感受了数学的生活化。

4、回顾学习的长度单位,梳理完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其结构。整体把握,更容易揭示数学的实质,同时也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5、运用所学单位进行具体的测量,让学生学以致用,既能夯实双基,又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价值,还能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容易激发学生再学习的兴趣。

第二天4位老师上了《3的倍数的特征》,反思几节课,各有特点,但他们共同之处都是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层层递进循循善诱的设计,挑起学生思维的律动,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助力,有力地诠释了数学教学的本质。

听完 这四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有两点:

1、我们数学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发挥了她应有的价值,回到了我们的数学课堂。近几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学生要减负,再加上课程的开足开全,一天只一节数学课,学生的思维能力明显下降,尽管每学期都把口算的加强、思维的训练写入计划,但由于时间关系,有时力不从心。这四节课的设计都是让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又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是这样?。利用小棒研究,为什么判断是不是2和5的倍数只看个位,而3的倍数不能只看个位?也就是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华应龙的《圆》)(因为。。)临沂的藏晓梅老师从纯数学的角度,揭示了“因为所以”的魅力,遵循“因为。。”“所以。。”的逻辑,利用三个为什么“为什么2、5的倍数只看个位?”“为什么2、5的倍数不用看百位和十位?”“为什么3的倍数只观察个位上的数是不可以 的?”通过层层探究,水到渠成,将3的倍数的特征诠释的淋漓尽致,最可贵的是顺应这节课的教学思路,课要结束时,老师问学生有什么想法,学生说我想探究4的倍数特征、9的倍数特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深化。这不就是我们所期待的课堂吗?临近尾声的知识拓展和问题延伸更是将关注学生发展落到实处。

烟台的陈兴元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判断54是不是3的倍数,先用5+4算出和,如果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54中的5表示的是5个十,而5+4中的5表示的是5个一,这是为什么呢”然后通过小棒的展示、探究,学生懂了这其中的缘由,这样的教学设计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层面,打开了学生探究的另一扇门,让老师们从一味的教知识,讲课本,走进了另一个殿堂——探究“为什么”的智慧殿堂。

2、学生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

最后,谈一点想法,一节数学课除了让学生掌握要掌握的知识外还要给学生留下什么?我认为数学还应该让学生养成好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度,在咱一天一节数学课的现状下,怎样最大限度达到这些目标,只有提高课堂效率,唯一的方法就是吃透教材、精心备课,重视知识的拓展、延伸,培养学生自己提问题的意识,不可能每一节都备地很详细,可以同一类型的细备一节,4 再举一个例子,一个老师在新授知识学习后,课件出示一个红红的大苹果,幽默的话语让人深思“想吃吗?可这个只能看不能吃,苹果熟了会落下来,但落在牛顿面前,就有了万有引力定律,他善质疑、思考、、、、、、关于2、3、5的倍数特征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只要老师向哪个方向努力,应该会有成效的。

7.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学习感悟 篇七

一、丰富的活动成果

本次教学大赛与中心教研组活动合二为一, 经过精心策划和实施, 活动目标的达成显而易见, 效果十分显著。活动成果包括有:

1.排出参赛选手的成绩名次, 评出本届大赛的奖项, 选拔了代表我省参加全国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和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创新大赛的选手。

2.参赛选手经过赛前的多次磨炼和这一次“大课堂”环境下高水准的课堂教学展示, 算是经历一次大的“风雨”, 教学水平和能力 (包括心理) 均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且受益终生。

3.中心组成员围绕高效课堂的建立, 研究并制定了课堂教学评价的维度标准, 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课堂观察与评价之中, 这是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一方面经历了一次真实的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的现场教研活动, 有观察、有体验、有感悟, 使自身指导和评价课堂的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进一步检验评价指标的科学性、适切性和可操作性, 便于对评价标准做出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4.包括参赛选手和观摩教师在内参与活动的全体教师, 耳闻目睹了省内高水平的关于课堂教学组织与评价的教研活动, 不但学习和观摩了优秀青年教师关于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 还聆听和观摩了省中心教研组成员 (均为省级学科骨干) 对课例的全面而细致的评析, 学习了观察和评价课堂的方法, 是一次非常难得的经历。更重要的是大家经历了一次完整的、经过精心设计的教研活动的全过程, 对各自 (如各市县的教研员和学校的教研组长) 今后组织相应的教研活动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和引领。

5.将相关资源上传到《中学物理》频道上, 不但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了资源共享, 还为教师们在交流与互动方面提供了更为广阔而便捷的平台。

二、海南省九届中学物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 (初中) 比赛点评

(一) 评价标准简介———五维视角的评价标准

1. 参与度———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

学生参与的表现———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2. 亲和度———形象和教态、语言和思路、气氛和感染力

教师亲和的表现———善于建立一种和谐默契的师生双边关系, 善于营造促进学生学习成长的课堂气氛。

3. 自由度———从学生角度来说:

有没有必要的思考讨论的时间、有没有必要的动手展示的机会、有问题时有没有质疑机会。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问题是否适当, 启发是否有效。

从资源整合和利用的角度来说:教材、生活、生成资源能否自如有效整合、恰当运用。

恰当的自由度的表现: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的高效主导。

4. 准确度———教学目标的准确确定和准确落实

教学重难点的准确确定和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准确的表达、详细得当的讲解, 操作正确、规范、可见度高。

5. 创新度———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方面的创新

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灵活、机智。

板书设计的独具匠心。

有创新度的教学表现为有的教学环节的实施出人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 且效果好。

这五个维度反映了这样的视角:学生状态、教师素养、师生双边关系、物理学科特点、师生体验和发展。

(二) 从五个维度对本次大赛进行评价

1. 参与度

选手的共同优点是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度, 并且用各种方式积极促进学生参与度的提高。从选题上看, 八位选手有六位选择《测小灯泡的电功率》, 很大的原因是因为这个课题有分组实验, 学生在实验中参与度能体现得很明显。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电路、步骤、记录表格, 自主进行数据处理和评估, 都体现了这一点。选手们在学生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上下了功夫。有两个教师在教学中, 还让先完成任务的学生去帮助没有及时完成任务的组, 这样学生不仅参与了学, 还参与了教, 是个新现象。有两个课堂上学生发生故障后, 同组、邻组交流, 还举手和教师交流, 可见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比较而言, 参与的有效性方面, 比较突出的有这么几个地方:

(1) 海南实验中学廖玉影老师:示范有针对性, 预设到按电路图连接实物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准备了视频示范,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

(2) 海桂学校陈老师———如果你的器材不够, 你可以来上面取。虽然不是每个组都存在器材不足的问题, 但这样做每个组的学生都会去用心选择实验器材。

(3) 海口一中尹利民老师, 让学生找电路连接中的错误。他的做法是:先分好工, “一个组找一处错误, 不能重复”, 再放录像。学生带着任务看视频。这段时间教室里相当安静, 这种静静地观察恰恰是学生有效参与教学的表现。还是这个教师, 在每个活动环节不是笼统问一声“做完没有”, 也不是说“我想大家已经做完了吧”, 而是说“做完了的举手”, 关注并促进了全员的有效参与。这位教师课堂上全程参与度也是较高的。

在这个维度, 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一是有的老师在和学生交流时, 反复和同一个学生交流;有的只关注课堂上一边的学生冷落了另一边的学生;有的只和举手的学生交流;有的只看参与的形式、过程, 不关注参与的效果;有的教师在促进学生全程参与上做得还不够。

2. 亲和度

参赛选手形象都非常好, 可谓俊男靓女, 而且普通话也不错, 表达非常流畅, 很有亲和力。除外表之外, 在课堂表现上亲和度较高几个例子是:

(1) 海口一中的尹利民教师, 白衬衣、领带、眼镜———职业又阳光的形象, 很利索。加上幽默、有感染力的语言。如:有一个有难度的问题, 在老师的启发下有一个学生举手了———老师说:“我就等着你”。在对学生激励方面, 一样的话从他嘴里说出来, 听上去就没有那种程式化的感觉, 感觉就是发自内心。所以, 在他的课堂上, 学生既紧张又活泼。还有吴多学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紧张时轻松地调侃:“你怎么比我还紧张”, 大家轻声一笑中缓和了学生的情绪, 学生顺利地答出了问题。

(2) 海南实验中学廖玉影老师表达简洁明白, 在对学生评价时, 叫出了学生的名字———梁倩回答、何真真回答。能叫出学生的名字的老师是有亲和力的老师。她的秘诀是在学案上有一条———姓名。可见是个有心的教师。

在这个维度表现不足的地方也有:有些教师虽然面带微笑, 亲切自如, 但还是能感觉到他和学生之间有距离, 为什么有这种距离呢, 可能因为在教学中比较集中思考自己的课怎样完成, 而对学生的表现不那么在意。如说:现在大家该完成了吧!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时, 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想有这种看法的原因, 而是一句话带过去:这不过是什么什么而已。这样主观的教学是缺乏亲和力的。

3. 自由度

教师们基本上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 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来学习, 并通过问题、讨论、实验、观察很多方式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学媒体和利用上更是百花齐放, 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自由性。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多样而有效。比较好的例子有:

(1) 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面。陈业娇老师、廖玉影教师等, 对实验设计的各个环节都让学生作了充分的评价, 姑且不说这样做合适与否, 但的确提升了教学中的自由度。陈业娇教师、尹利民教师让学生选择实验器材也提高自由度。羊富曼老师让学生从两个电功率公式中选择实验原理也是提高了自由度。

(2) 在资源整合方面。尹利民教师做得非常好, 灯泡的亮度———生活资源引入。在教学过程中, 他让学生观察测电阻的电路图, 让学生看课本上的内容, 没有忽视教材资源的利用, 并体现出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的教学。吴多学老师利用课本上的小资料, 来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用电器的不同额定功率。同时自拍了一些家用电器铭牌, 让学生提取铭牌中与电功率相关信息。让学生判断用久了的用电器的功率大小, 也是一种来源生活的生动的教学资源, 落实了“关心生活中用电器功率”的情感态度目标。郑谨之老师“家电下乡”, “赵大叔家保险丝烧坏了”的引入也是很好的资源, 体现从生活到物理还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意义。定安的陈菊玉老师从生活实际出发, 向学生介绍新型电能表。 (最好是点到为止, 可让学生课外去了解它们, 不必在课堂上深究。)

这个维度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一是老师课堂提问的低效。如对电路、实验步骤、数据、结论等相互评价时, 问题很多是:同意吗?把一个评价变成了简单表面的规范的纠错, 削减了学生思考的自由度。没有引导学生根据电路、表格、步骤各自的特点去评价并从评价中去体会实验设计实验的要点。如电路能达到测验目的吗?正确吗?表格能记录下所想记录的证据吗?能全面反应证据的特点吗?步骤可行吗?没有从整体到局部去处理这些问题。也许一节课做不到, 但应该分散到不同的课中去逐步做, 至少有一个方面有所体现。有的问题空而大:看了学生设计的电路问: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电路呢?看了学生记录的数据问:找到它们之间的规律吗?大而空的问题要么让学生无从说起, 要么怎样说都成, 没有确定的答案。可以问:按照这样的电路图做实验, 能测量出小灯泡的功率吗?这个电路图有没有不对的地方?通过数据分析, 你发现灯泡的亮度变化和什么的变化有关?是什么关系呢?二是群问群答的互动现象还很普遍。有些老师几乎一节课都是群问群答, 这样让学生有随声附和的机会, 少独立思考的自由。三是对教材资源的忽视的现象很普遍。如果能引导学生亲近教材, 充分利用教材这个资源,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这节课可能不用做得那么辛苦, 每个步骤的问题教材上都有规范的提法, 但被大家忽视了。四是教师的预设和包办过多, 牵引式的教学痕迹非常明显。表现在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上, 大多数老师引导学生直奔一个主题———灯的亮度和灯的电功率的关系。而没有让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自己去思考结论。如果学生自己思考, 还有灯的亮度和电压的关系、和电流的关系呢。可能老师们有个担心, 学生要是说到亮度跟电压、电流有关那不对, 又要花时间解释, 其实这个问题处理很简单, 让学生观察两个额定功率不同的灯泡串联和并联时亮度也不同, 就否定了亮度和电流电压的关系, 不让学生有机会作这样的思考和分析, 这也限制了自由度。

4. 准确度

本次大赛一个突出的亮点是运用媒体增加实验、图表观察的可见度。教师们在操作上规范, 也能在画电路图、连接电路、进行实验时严格要求学生。廖玉影老师的视频连接电路的示范、尹利民教师的纠错、陈业娇老师的引入投影, 都非常准确地让学生观察到生动的物理过程和操作过程。吴多学老师简单的计算练习中也注重解题习惯的养成。这是从操作的层面来讲, 教师们很注重操作、动手的准确度。多数老师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基本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并在教学中得到较好的落实。每个老师在多数时候表述是准确的, 比较突出的是吴多学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 反映了老师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和落实, 反映了教师对重点难点的准确确定和处理, 反映了老师对课程前后内容准确的整体把握。这节课从设计到实施, 有较高的准确度。

也些做得不够好的:一是目标确定值得探讨。《测小灯泡的电功率》中, 有三位教师不约而同地把知识技能目标确定为:通过测量加深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 巩固电压表电流表的操作技能, 通过实验比较, 进一步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可以说这个目标的确定是不准确的。而另外三个选手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是:会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小灯泡的电功率, 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这个目标确定准确。二是情感态度目标在教案中写得具体, 但没有在课堂上有效落实。大多数选手在测功率时确定的目标有认识用电器正常和不正常工作时对用电器的影响, 培养科学使用电器和节约用电意识, 但课堂上没有这样去做。有的在节约用电的意识培养方面落点低, 只从浪费钱的角度认识而不从浪费资源角度认识, 有钱也不能不珍惜资源。三重点确定不准确。突出的是《电能》这节课把用电器工作过程中能的转化当做重点是不对的。课程标准上只是说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 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 而老师却把什么能转化为电能、电能又转化为什么能的具体情况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能量知识非常有限的时候这样处理有失偏颇。有的选手确立的重点范围过大, 《测小灯泡的电功率》一节的重点是“用伏安法测电功率”, 重点包括原理、电路图、记录表、实验步骤及评估都是, 最后不知哪是重点。四是重点不够突出, 虽然确定了重点, 但教学过程中平均使用时间和力量。五是难点的把握不够准确。与课程的安排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大相符。难点的确定多数偏向于实验设计, 学生在课堂表现出来的是独立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欠缺, 如正确连电路、排除故障。六是教学容量上把握不好。多数选手教学容量过大拖堂, 个别选手容量小, 把一个不重要的东西反复重复。七是教学语言的准确度不够。物理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课程, 教师特别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规范。如很多老师习惯说测小灯泡的电压和电流, 而不说测小灯泡两端的电压、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如板书中“电源的实质、用电器的实质”这种提法也不妥当。如学生在表述中把灯泡的功率大小用瓦数来说明, 老师虽然问了学生这个瓦数的意思, 但没有认真纠正这种表达, 要说也应该说“电功率的瓦数”。这不利于养成学生准确运用物理语言的好习惯。个别老师误把电能表测量的电路中用电器能接入的最大功率说成是电能表的功率。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事项, 也是口语化不准确的表达。物理启蒙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的能力和好习惯, 老师要带头做好示范。

5. 创新度

可以说, 每节课都包含老师精心的创新。我们的教师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多媒体的熟练运用和与实物操作的有机结合, 也是本次大赛的一个亮点。比较突出的有:

(1) 尹利民老师对实验注意事项的处理。他不是让学生凑出来再列出来, 而是通过对一个电路连接的纠错来引起注意, 再进行总结, 这样学生的印象就非常深刻。有的老师列出五六点来让学生注意, 又不对注意事项进行分类, 这么多要注意的很可能导致学生什么都难注意或顾此失彼。尹老师在学生观察前还分组布置了任务, 提高学生参与度。还有在引入时两个灯泡亮度比较和一个灯泡亮度变化比较相结合, 这个引入新而有效, 他的测量问题的提出比较自然。郑晓岱老师在引入时也有类似的设计。尹利民老师也是唯一一个分组回答问题的老师。

(2) 郑谨之老师的“赵大叔家电烧保险”故事的引入也是一种创新, 她的仿真投影板书也是一种创新。 (吴多学老师也有相同的创意) 。陈业娇老师的家庭电路电压表投影示数、灯泡亮度观察也是创新, 作业布置也是一种创新, 她在器材选择上的不确定性 (部分组不给全) 也是一种创新。

(3) 廖玉影老师的视频示范, 是基于对学情把握的一种创新。这种示范方式除可见度好之外, 是可以重复的 (虽然没有用到重复) 。

(4) 吴多学老师把两个单位J和W的关系介绍和两位科学家的介绍结合起来, 还运用科学家的名言和学生共勉, 也是一种素材整合和利用的创新 (但还是要通过强调防止喧宾夺主) 。他的作业和下课的教学挂钩, 也是创新, 反映一个教师对课程的总体把握。

这个维度不足之处有:一是有的创新值得商榷。如把“非常六加一”引进课堂, 这个想法非常好, 想运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来提高学生参与度也可以理解。运用“非常六加一”中什么元素能达到这种效果呢?仅仅是李泳这个标签吗?这个娱乐节目和教学之间有没有联系、能不能有机联系起来?教师没有在这个方面做文章。还有在读视频时所用的背景音乐声音大、节奏强、九个条目的视频在这种音乐背景下读下来, 真的没有什么印象。背景音乐的创新成为学生认真阅读的干扰。二是过多的预设影响了生成, 断送了创新。可以看出, 很多课, 很多时候学生被老师牵着走, 鲜有生成, 教师牵得紧妨碍了学生的创新。三是有些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 忽略过去了, 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创新能力上的不足。

(三) 对青年物理教师的几点建议

(1) 教学设计时要研究教学目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考虑:第一, 本节课需要让学生懂得那些关键概念、结论和事实;第二,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否准确, 依据是什么 (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只是参考, 要结合自己的学情和条件来定) ;第三教学内容的深度和范围对学生是否适度;第四, 所设计的活动可行吗?是不是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第五, 教学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第六, 如何关注到不同层面的学生, 什么样的学生需要特别关注;第七, 哪些情况会影响课的效果, 怎样应对, 得准备一到二个备用方案。

(2) 教学实施时心里有课, 更要有课堂、有学生。教学过程是一个感知、判断、调整、逐渐走向默契的过程。教师在一节课的前十分钟对教学活动情况有敏感的感知, 并作出准确的判断, 根据情况推进或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 经过调整达到和学生默契地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时间安排上尽量前紧后松, 给生成、师生自由发挥留些余地。

8.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学习感悟 篇八

6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广东省第九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天之内,全省各市先后为我们奉献出了八节丰盛的课堂教学大餐。课堂上,执教老师对在教学中如何贯穿阅读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等方面,根据自己对新课标理念的解读与实践,呈现出不同的教学特色。让人深受启发、耳目一新,有风趣轻松的珠海市吴希华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各市可谓绞尽脑汁,纷纷拿出了看家本领。“以读为本”成为了每一节课的基本基调,读出了情,读出了层次。每一个课堂都成为了学生体验、表现朗读能力的乐园。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快乐,在探索创造中制造快乐,在教学相长中分享快乐,在每一个赏识的目光,每一句鼓励的语言中感受快乐。

9.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学习感悟 篇九

近日,富宁县举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我有幸到现场观摩,享受了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核心价值,重塑课堂教学美学观为主题的教学盛宴。我用心感受大赛的每一个细节,用笔记录下大赛的精彩之处,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一、体味导入之美

凡事都追求好的开端,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师实际和环境等因素,设计形式各异的课堂切入口,既能给学生耳濡目染的享受,又能激起学生跃跃欲试的冲动,更能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钥匙。总之,在短短的时间内,它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成为构建教师、学生、文本、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开端。

如导入《伯牙绝弦》时,执教老师播放优美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进入课题。如《金色的脚印》导入时,设题导入,“这是关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的教师以游戏的形式导入,带给了学生振奋的情绪,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参赛老师这份独特的教学设计、出色的教学机制、深情的叙述,以及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成功运用,赢得听课老师的啧啧称赞。

二、品读过程之美

学习是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这过程洋溢着生命发展之美。因此,新型课堂美学观十分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发展过程,虽然这过程有些曲折,有所耽搁,有点费时,却是那种“顺风顺水”的课堂无法媲美的。

参赛的老师执教六年级年级课文《金色的脚印》,在集体交流“老狐狸为救小狐狸做了哪些事?”“正太郎和狐狸相处的过程中,哪些情境触动了你?”这个环节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己去到课文中去找答案的过程中就体会到了老狐狸对小狐狸的爱以及正太郎的善良跃然纸上。再通过学生的汇报,环环相扣,我们听课的的教师感受到了一次美好过程之旅。还有两位参赛教师共同教授二年级同一篇文章《神笔马良》,以触动学生感情为出发点而设置问题如出示小树在寒风中摇摆的图片还配上了音乐,“如果你手中就拥有这只神笔,你要给小树画什么?”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要画太阳,“为什么要给它画一个太阳”因为太阳可以给小树带来温暖、、、、、、做到引导到位,循循善诱。

三、感悟情感之美

参赛老师执教《穷人》时紧紧抓住“物质的贫穷与精神的贫穷”这微妙的联系,让孩子们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文中的桑娜与渔夫的精神品质,然后以“先抑后扬”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划句子→品词语→写感受”开展批注式自学,通过“读中感悟”,感受作者有情有义的语言文字,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写作特点。整节课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老师既注重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又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情感,读出文字的韵味,如交流桑娜忐忑不安、渔夫沉默决定背后的担忧句子,用心体会桑娜和渔夫丰富的心里活动。体现出来渔夫和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品质。让学生领悟用词之美及人物的心灵之美。整节课师生互动融洽,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得到了评委的肯定,也赢得在场老师的阵阵掌声。

10.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学习感悟 篇十

一、教书不忘育人之根本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曾说,“教学生一年,要想到他五年;教他五年,要想到他终身”。贾老师用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教书的根本———育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当年,著名文学家夏衍的一句“不是叫,是请”,一个字感动了很多人,深刻地告诉了我们:语言文字,是思维的体现,更是心灵的光辉,那是育人的绝妙桥梁。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文如其名,作者冯骥才围绕“音乐是维也纳人灵魂之所在”这一主题,特选“鸟鸣”“花开”“路韵”“酒馆”等材料与人娓娓道来,用文字展现音乐的维也纳。“十大青年名师”获得者蒋军晶老师,引领学生感悟维也纳的韵律之美。教学以质疑课题开讲,又以感悟课题结尾:请学生写写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尤其需要突出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一生说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觉得维也纳人对音乐的热爱已经渗透到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们不仅爱圆舞曲的音乐之美,他们更懂得欣赏生活的美:生活的自由,生活的奔放,生活的热情,生活的婉约。奏响的是一曲生命之歌。”

话音一落,全场掌声雷动。在蒋老师精妙的教学引领下,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层次,感受到了维也纳音乐之美的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上,学生再通过反思,从而提升对课题的认识,整合升华对“生活”与“音乐”的体悟,从一文的解读凝聚成对一种生活的认知和追求。就像贾老师在评课中所说:“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自然而然地达到了育人的目的。”教育,便是在学科知识的习得过程中完成对人的教育这一神圣而光荣的使命。

二、整体引领教学之细节

曾有某君爱煮菜,自创一品,各色荤素均沾,自诩融万物之精华,炼天地之一绝,谁料,不知其何味。语文教学亦如此,面对一文,不可面面俱到,不可左顾右盼,否则极易使教学杂乱零碎,不知其重点何在。对此,支玉恒老师指出:评价一堂课,要看这堂课整体抓得如何,细节把握得如何。

《争论的故事》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内容主要是从盛老师第三人称的角度向读者讲述一个有关争论的故事,并晓之以理。“十大青年名师”获得者许嫣娜老师紧紧抓住“争论”这一主旨,围绕其巧妙地展开教学:

1. 情境导入聚焦“争”。

2. 理清文脉如何“争”。

3. 多层朗读落实“争”。

4. 小结课文化解“争”。

许老师的教学板块清晰,思路明确,紧扣“争”层层推进,使整堂课的教学整体连贯,同时在落实每个教学环节时,细节把握准确,与整体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如,许老师引导学生发现争论语句中连续出现的问号,认识到反问句在争论中所起到的强化语气的作用,继而结合朗读进一步体会争论的语气。反问句是争论中常用的句式,许老师巧妙地将其融进朗读训练之中,“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的问题”,可谓精妙!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准确把握重难点,善于提炼核心问题,才能使教学有条不紊地展开,学生才能循序渐进,在言语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

三、实践方是课堂之核心

2011年版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可见,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这个本质特性,语文教学才能真正体现语文味。

《鹬蚌相争》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这则寓言通过鹬蚌相争互不退让,最后都被渔翁捉住的故事,告诉我们两人相互争斗,毫不退让,最后只会两败俱伤的道理。寓言类课文的教学更要体现语文的实践性,若不然则易变成思想教育课。“十大青年名师”获得者张学伟老师破题导入,围绕鹬蚌相争的话语展开教学,提炼出争论时说狠话、短话,针锋相对的特点。那么,如何通过言语实践的方法引领学生体会这则寓言的道理,又能使教学保持整体连贯,顺畅自然呢?张老师上承争论之特点,下启想象写话悟寓意:

鹬和蚌被渔夫捉进了篓子里。

叶圣陶先生曾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关键是我们能从这个例子学到什么。《鹬蚌相争》在鹬和蚌的“争论”中展开,“争论”是导致其两败俱伤的根源所在,“争论”有其自身的言语特点,其背后亦是一种思维的体现。鹬、蚌在篓子里的对话想象,便是学习运用“争论”的特点与思维进行言语的训练,加深对“毫不相让”的体会。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一种生命的理智,也是一种人生的胸怀,在想象渔夫说话的言语实践中,寓意和宽广的胸怀有机渗透,渲染出语文课堂独具的言语之美,人性之美,寓意顺其自然流于笔尖,嵌入内心。

11.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学习感悟 篇十一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侯西科

广西南宁市民乐小学李以丹

课堂实录

谈话引入:

师:我们刚欢渡完祖国妈妈的第五十三个生日,什么节日?

生:国庆节。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资料,你找到哪些关于国庆节的资料?

生:十月一日就是祖国妈妈的生日,这是我搜集到的资料。

师:谁还说?

生:我知道国庆节是共产党把日本鬼子打败了,打败了国民党,成立了新中国,就有了国庆节。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听我爸爸妈妈说说。

师:同学们,从1949年十月一日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十一就成了我国的建国日。每年的这一天,全国人民都会共同庆祝这个美好的日子,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去重温一下这普天共庆的幸福时刻。

多媒体展示:仪仗队、礼花、老百姓载歌载舞的场面。

师:回忆这欢庆的场面,真是激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写欢庆国庆的小诗,同学们都预习了这课,是什么?

生:欢庆。

师:大家结合自己过节的感受说说什么是欢庆?

生:在过节时,大家唱歌这就是欢庆。

生:比如说中国想得84枚金牌,结果超过了,全国人民都在欢庆。

师:太好了!我们来读欢庆,读得欢快一点。

生:欢庆。

师:我们除了可以说欢庆国庆节还可以说欢庆什么?

生:欢庆六一儿童节。

生:欢庆母亲节。

师:好,我们要写好这两个字,和老师一起来写写。

师范写,生书空。

师:想一想,你能用什么巧办法来记住这两个字?

生:我能记住。欢就是快乐,庆也是快乐,就能记住。

生:这欢就是刘欢的欢。

生:我是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的。欢旁边是欠,加上口是吹,加上又是欢。

生:我用加一加的方法,把欠字加一个又字就是欢字。

师:行!(走到一同学身边)噢,他这里有个很好的方法,快来跟大家说一说。

生:我是用猜字谜的方法。又打一个哈欠就是“欢”字。

师:多好啊!谁来记记庆?

生:我用减一减的方法,去掉一个广字头就是大字。

师:我们不但要记住他,还要写好他,打开书,看看田字格说说写这两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欢字的又字旁要写得小一点。

师:对了,而且要注意这个字是左窄右宽。

生:这边的欠是横钩,不是横点。生:写“欢”字的时候左边第二笔是一点不是一捺。

生:欠的第一笔撇要撇在横中线上。

师:观察得很仔细。

生:“庆”的一点要写在竖中线上。

师:好,你注意到了这一点。打开书写这两个字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生写师指导。

展示三个学生写的生字。

师:谁来说说谁写得好?

生:第一本写得好。

师:还有哪本写得不太好的,我们来说一说。

生:后边那笔写得不好。“欢”字的撇写得太长,写得太宽。师:对了,我们写左右结构的字不仅要写正确,左右还要写得匀称一些。大家预习,认真读一读,生字要读准,读不准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读。

师:同学们都和生字交上朋友了吗?谁来做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生领读,师纠正字音。

出示词语卡片:献上洁白旗帜祖国奏起十三亿乐曲欢乐

师:注意乐是多音字,来读读这两个词:欢乐乐曲

生读。

师:谢谢小老师,下面我们自己读一遍,看看能不能读好。

生齐读。

师:真能干!这么快就读熟了跟生字生词交上朋友了,我们来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句子,读好了,读给其他同学听,他读得好,你就竖起顶呱呱表扬他好不好? 生读,师指导。

师:得到表扬的同学举手看一看。这么多,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真勇敢,大家评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好有感情。

师:你觉得呢?

生:他读得很流利,不拖音。

生:他读到十三亿时特别有感情,我没有从正面看到他,但我觉得他好像哭了一样。

师:你看得很仔细。

生读。

师:你自己评评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自己读得蛮好了。

师:我也想读一读。我读得好也请你竖起大拇哥。

师范读,生竖大拇指。

师:得到表扬,老师心里乐滋滋的,谁想再读一读?

我!

师:来大家一齐读一读。

生读。

师:真能干。拿出笔来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共同商量解决。

小组讨论,师指导。

师:让我们来汇报一下,都解决了哪些问题?

小组1:我们解决了田野上金黄的果实这个句子。

师:噢,你解决了句子。

小组2:我们解决了十三亿孩子。(全场大笑)

师:十三亿是什么?

生:就是全国人民。

生:十三亿是一个很大很大的词。

师:其他组呢?

生:我们解决了“大海奏起了欢乐的乐曲”。

生:大海都是有声音的,都在唱欢乐的歌。

生:我们解决了“蓝白飞着洁白的鸽子”。

生:天上的小鸟在祝贺祖国妈妈的生日。

师:还有什么没解决的?不懂的地方?

生:十三亿孩子错了,是十三亿人口。

师:是不是错了呢?

生:书上没错,十三亿孩子还代表警察,妈妈,还有其他的很多的人。

师:是的,我们都是祖国妈妈的孩子。谁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田野上金黄的果实我不明白?

师:等一会我们读书你就明白了。

生:旗帜我不明白。

师:谁来解决

生:旗帜就是枫林,秋天枫叶红了,就是旗帜。

生:旗帜就是五彩缤纷的旗子。

师:噢,旗帜就是旗子。枫林随风而动,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多媒体演示

师:每一幅都是欢庆的不同的场面。看大屏幕分小组读一读。

小组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都正确。怎么读能读得更好,把你喜欢的句子好好研究一下,读一读。

生读。

师:谁第一个读给大家听。

生:我读。

师:你读哪一句?

生:枫叶举起火红的旗帜。

师:这样读可以吗,你觉得他读得好吗?我觉得他读得有点平。我也想读一下,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师范读。

师:和刚才那个同学比谁读得好。

生:老师。

师:老师告诉你一个小秘决,老师在读这一句时眼前仿佛看到枫林飘动,像一面面火红的旗帜。只要眼中有物,心中有情就能读得好。

逐个读,师生共同评议(其中一个学生读得比较好)

师:读得真好,就像这样读,谁再来读。

生读第一句: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师:你读的时候眼中看到了什么?我从他的读里看到了丰收的果实,看到了田野,看到了小河。谁来读。

生: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师:你读这一句看到了什么?

生:大谷小麦„„

师:我们在学习秋天这一课时学到了许多好句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把你的体会读进去,我们开开小火车,看哪列小火车开得好。

开火车读。

师:还有两句,谁来选读。你来。

生: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

师:你说说大海在唱什么歌?

生:在唱欢乐的歌。

师:祖国妈妈的生日他会唱什么歌?

生:《生日快乐》歌。

生:《欢乐颂》。

生:《国歌》。

生:他会唱《我爱中华》

师:好,那我们也像大海一样读出欢乐来,我们再来欢乐的读一读。

生读。

师:听到了那么多欢乐的歌,我们再来读一读。谁读得最好,来读。

生读。

师:还有一句谁来读。你来读。

生: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

师:你听到它说什么呢?

生:它在说祝祖国妈妈生日快乐!

生:祖国妈妈祝你长命百岁。

生:我祝你心想事成。

师:对妈妈说话要亲切一些,谁能带着这样的体会去读一读。

生读。

师:读得真好,一起读。

“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

师:同学们,课文前四句描写了蓝天、田野、枫林、大海、白鸽,你们能不能把这四句连起来读一读好吗?

生读。

师:看你们读得有滋有味的,老师也想向你们挑战一下,可以吗? 生:可以。

师读后,生鼓掌。

师:谢谢!你们来读,希望胜过老师。

生读。

师:都有进步,能根据自己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出来。让你们搜集的资料带来了吗?

生:带来了。

师:老师也带来了,并且给这句话配上了诗,你能吗?

多媒体演示:天安门广场换上了美丽的新装。

师:谁来。

生:万丈高楼平地起,城市进入现代化。

生:国庆国庆真高兴,小朋友笑出红脸蛋。

师:真好,快贴到黑板上。

生:天空亮起五彩的礼花。

生:申奥成功,大快人心!

生:祝祖国妈妈生日快乐。

生:绿城亮起五彩的夜灯。

师:还有那么多同学想做小诗人,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展示大家的作品。看到祖国大地美如画,我们的祖国五十三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你们自豪不自豪?

生:自豪!

师:骄傲不骄傲?

生:骄傲!

师:那我们带着这种自豪骄傲的语气来读后四句。

生读。

师:十月一日是个辉煌的日子,要读出来。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好不好?

生齐读。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会了老师的小秘决,能把课文读得美美的,非常好。这节课就上到这。

结束。

12.特殊教育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感悟 篇十二

黔西县特殊教育学校 甘静

这次特殊教育研讨会给我提供了这个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作为一名年轻特殊教育教师,我深知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太多的问题,但是经过这两天的学习,我是有所收获的。下面我将本次特殊教育研讨会谈一些自己的感想:

1、通过观摩让我在课改理念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新课改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整个课堂就是孩子们尽情施展的舞台。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通过观摩学习,我在教学方法上有了一定的转变。我们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学不光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学生掌握了方法,可以自己获取知识,终身受用。教育家诠释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而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得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让学生更大程度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通过观摩,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坚持不断地学习,积极进行知识的更新。在网络理论下知识突破了原有书本的限制,不再以点的形式出现,而是以流的形式传递,新课改使教学观念,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都发生根本改变。课堂,不再是老师的天地,讲台,不再是老师的舞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完全属于这些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孩子们,在这里,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不被淘汰出局,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就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这就需要我今后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到课堂中去实践,我相信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提升了自己才能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这一点真正的体现于我们的汇报、交流、观摩学习中。

4、通过观摩学习,也让我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作为一名特教教师,我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我要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条条框框,在教改的路上敢于创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走上务实之路。我要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潜心实践,坚持不懈;要以自觉的精神对待学习,不必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要以务实的心态思考问题,力求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要以独特的眼光大胆创新,做到不拘一格,匠心独运;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保持积极而健康的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巧借外力的综合素养,让自己的工作、生活与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让自己的生命处于不断探索与追求的过程之中。

5、通过观摩学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反思。反思能让我认识到自身在教育教学上的不足,反思也让我认识到了只有努力,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做好一名合格的教师。听评课对每位教师都很熟悉,回顾我以前的听评课,对它的理解是片面地、单一的、浅层次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常常反思,但我的反思有时不及时,有时是浅层次的,缺乏对理论的提升。但是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与交流,让我知道了在今后听课要从学生的角度听课,评课的视角和层次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考虑问题也要细致、全面。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彩,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我要及时认真的总结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成长。

13.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学习感悟 篇十三

第二次走近于老师, 是在我校十周年校庆之际。那时, 领导邀请于老师来我校讲学, 我又多了一次向名师学习的机会, 近距离聆听了于老师的《林冲棒打洪教头》的课堂教学以及精彩的讲座, 感触很深, 受益颇多。

感受之一:于老师虽已七十高龄, 头发花白, 但仍躬耕于教坛, 而且打算“一直教到我不能教时才不教” (于老师作讲座时的话) 。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挚爱, 对语文课堂的眷恋, 使我感动, 令我敬佩!作为晚辈的我, 应向前辈学习, 热爱教育事业, 钻研教学业务, 潜心教学, 善待学生。

感受之二:于老师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可谓独具匠心, 他的点拨恰到好处, 他的朗读声情并茂, 他的激励鼓舞人心。他那富有表情的朗读深深激励着学生, 使学生能够融入文本, 去品读, 去体验, 去理解, 去感悟。在指导学生读书时, 我很少注重学生的表情朗读。学生虽然也能读通、读顺, 但面无表情。观摩了于老师的《给予树》和《林冲棒打洪教头》后, 我才感觉到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是多么的重要, 也领悟到了语文教学的境界:读中学, 读中感, 读中悟!

感受之三:于老师扎实的课堂教学、朴实的教学作风, 值得我好好学习。他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流程是:先简单导入, 一笔一画地板书课题, 强调个别字的写法;接着, 出示生字词, 让学生认读, 指导学生结合词语本意和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踉跄”的意思;再出示多音字, 指名读, 为理解课文扫除障碍;然后, 指导学生读书、思考;最后, 在检查和朗读指导中, 学生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这一教学流程实用且有效, 虽看似简单, 信手拈来, 但独具匠心, 充满个性。于老师用最朴素、最简洁的手段, 紧扣一个“让”字展开教学, 使林冲的形象逐渐高大、丰满。在于老师的精心引导下, 学生诵读课文, 反复思考, 从语言、神态、动作中体会到了林冲的“四让”:礼让、忍让、谦让、宽让。

感受之四:课堂上, 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思考。在这方面, 于老师的做法别出心裁。他通过“让学生把答案写在手心或想好了贴着老师的耳朵说”等方法,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于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 都要让学生认真思考、深思熟虑后再回答。这样的课堂教学, 真正让学生学会了思考。回想我的课堂教学, 一个问题提出来, 就希望学生能立即举手回答, 要是没有学生回答, 就千方百计地提示, 有时干脆直接说出答案。这种方法不可取,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在课堂上, 教师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和思考, 从而使学生养成认真读书、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14.小学数学青年教师成长感悟发言稿 篇十四

炎炎夏日,贺红莲拿来自家的电风扇,给在教室里学习的学生带来凉风;她在自己家里熬好绿豆汤,端到教室,给学生们送去清凉。酷寒严冬,她做好午饭,请来家远的学生,让他们吃上热腾腾的饭菜;她打好豆浆送到班里,让孩子们喝上一小碗,暖和暖和受冻的身子。秋冬交替时节,天干物燥,她每天烧好开水,送到学生们手中,为的是让他们去火消热,健康无恙。

老师们记得,近几年来。每逢周二的中午,贺老师家的电脑都会准时打开,连上网线,插上摄像头。一个男孩坐在电脑前,笑逐颜开。他对着屏幕说着什么,并不时发出纯真的笑声。对贺老师来说,这个叫王亚飞的学生能这样谈笑风生,那真是莫大的安慰!要知道,这个学生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曾经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对学习兴趣不大。而今,贺老师让他每周与父母通过网络见面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王亚飞爱说了,爱笑了,爱学习了。这怎能不让贺老师倍感欣慰!

一位叫心静的女生记得,她患重度便干症需要悉心照料时,贺老师像慈母一样,不仅让她住在老师家里,每餐调理饮食,而且不嫌脏累,每晚都用克塞露给她灌肠。多少次,看着被自己弄脏的被褥面露尴尬时,贺老师总是摸着她的头,说:“傻孩子,没事的,洗洗就好了。”就这样,直到病好,贺老师才放心让该生回家去住。

学生贺玉成的家长记得,在贺玉成遭遇车祸而昏迷的一个多月里,贺老师先后十几次到医院和距学校七里之遥的家里看望。多少次,贺老师坐在床头轻声呼唤;多少次,贺老师和昏迷的孩子倾心相谈。为解家里的燃眉之急,贺老师还带头捐款,并发动全班学生捐资近千元。当贺玉成在众人的期盼中醒来却严重失忆后,贺老师又买来故事书、音乐光盘等,指导家长通过讲故事、播放音乐,以唤醒孩子的记忆。

15.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学习感悟 篇十五

2010“绿城之秋”全国名师、广西优秀青年教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研讨课活动安

活动地点:广西南宁市园湖路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礼堂

活动主题: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与有效课堂教学

主办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小学教育研究中心、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学习资料赞助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编辑部

(相关事宜见正式通知见“小学英语教师成长记录和优秀教师风采”的公告栏 http://pett.gxtc.edu.cn/jf/index.php?mid=1)

2010年11月27日 上午

1.开幕式: 广西师范学院领导讲话。

主持人: 广西师范学院叶小广教授。

2.观摩课:

外研社新标准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第三册Module 9 Happy birthday Unit 1 Can I have some sweets? 执教教师: 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 徐倩。

3. 说课和主题报告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的有效运用(徐倩主讲)。

4.观摩课和说课:

外研社新标准小学英语(三年级起始用)第三册Module 8 Sports Day Unit 1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执教教师:南宁市南师附小 黄雪慧。

5.互动研讨

主持人: 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蓝卫红。

2010年 11月27日下午

1.观摩课:

外研社新标准小学英语(三年级起始用)第五册Module 7 Community Unit 1 He can’t see.执教教师: 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 刘小菁。

2.说课和主题报告 — 小学高年级英语教材的灵活使用(刘小菁主讲)。

3.观摩课和说课:

外研社新标准小学英语(三年级起始用)第七册Module 9 A visit to the UN。

执教教师: 南宁市园湖路小学 刘婵。

4.互动研讨;积极参与奖抽奖

主持人:蓝卫红。

2010年 11月28日上午

1. 观摩课:外研社新标准小学英语(三年级起始用)第七册Module 7 Unit 1 I don’t believe it.执教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教育局 龚海平。

2.说课、主题报告和互动研讨—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龚海平主讲)。

3.观摩课和说课:外研社新标准小学英语(三年级起始用)第五册 Module 8 School Unit 1 What time does school start? 执教教师:广西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 王素泉。

4.互动研讨、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现场答疑。

主持人:2010广西“国培计划”远程培训小学英语学科专家:蓝卫红、张惠(柳州市教科所)2010年 11月28日下午

1. 主题报告 — 语言学视角下的小学英语有效课堂(龚海平主讲)

2. 主题报告 — 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小学英语有效课堂(蓝卫红主讲)

3. 互动研讨: 小学英语有效课堂

龚海平、蓝卫红主持

4. 活动总结和积极参与奖抽奖

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广西师范学院小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叶小广 主持

授课教师简介

龚海平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教育局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区教育学会副会长,兼任中小学英语教研员。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扬州市中小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扬州市人民政府兼职督学,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特聘专家,国家教育部公派英国布莱顿大学访问学者。

(关于龚老师的更多信息见本站的“全国名师风采”栏目)

刘小菁 重庆市渝中区第一实验小学英语教研组组长,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市学科带头人。连续三年被外研社聘为教材培训者培训一线教师;参与教材、教参、教辅编写十余本并均已出版;曾多次应邀去市内外执教观摩课。

(关于刘老师的更多信息见本站的“全国名师风采”栏目)徐 倩 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英语教研组组长,江苏省小学英语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曾多次应邀去省内外执教观摩课,有多篇教学研究论文和教学设计在省级和省级以上以上期刊公开发表。

黄雪慧

广西南宁市南师附小英语教师,2008年9月走上小学英语教学岗位,2009年、2010年参加南宁市西 乡塘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比赛获得一等奖,2009年参加南宁市小学英语优质课堂教学比赛获得二等奖。刘 婵

广西南宁市园湖路小学英语教师。2008年参加工作至今,曾获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大赛全国三等奖,南宁市小学英语教师基本功比赛获一等奖,有多篇论文获省、市级论文比赛一等奖。王素泉

广西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英语教师,第二期“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 小学英语学科基地导师,南宁市兴宁区教学能手。曾获得南宁市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

活动主持人介绍

叶小广

广西师范学院小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教授。蓝卫红

广西师范学院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英语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广西“国培计划”远程培训小学英语学科首席专家。张 惠

16.小学语文感悟学习实施策略初探 篇十六

一、在诵读中感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心灵相通。”在语文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深入走进文本,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在与作者的情感交流中,逐步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

二、在情境中感悟

在阅读过程中,感悟学习更注重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感受与体验,从而深入理解文本,与作者实现情感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地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潜心走进文本,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与作者的情思。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的感悟学习搭建桥梁。如在北师大版第八册《中国结》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悟中国结的内涵。《中国结》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中国结不仅代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凝聚于团圆,而且寓意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宁,充分体现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本文抒情性强,课文摒弃了平板的状物,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民族气息和悠悠中华古韵。面对这样一篇文章,我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做了如下引导:

师:如此美丽,如此典雅的中国结令我们心动不已,我想你要把它作为礼物送给别人,别人也会爱不释手的。如果老师现在手中的中国结是你的,送给妈妈,你会对她说什么?

生:妈妈您辛苦了,谢谢您给我的温暖与爱。

师:送给老师,你会对他说什么?

生:老师您辛苦了,感谢您带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

师:我们送给他们中国结,不仅仅是因为它美丽的外形,还寄寓了你美好的祝愿。有的向辛劳的父母表达感激,有的向辛勤的老师致以问候,有的向善良的同窗示以祝福。这千般情、万般情都集中在了这个中国结上。

孩子们的眼界很宽阔,他们还想到了保卫边疆的解放军叔叔,想到了每天默默为我们付出辛劳的保洁阿姨和保安叔叔,这些让我很意外,也让我庆幸自己没有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为他们创设了情境,给了学生感悟的空间。

三、在恰当的语言材料中 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地品读,并以此为载体,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选择哪些语言才是恰当的呢?首先是文本的亮点,即那些优美隽永饱含深意的语言。通过品读这些语言的亮点,使学生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如宋代宋祁《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一个“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灿烂与繁茂,而且把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可谓神来之笔。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其次是语言的补白点。通过对文章空白处的补白点的品读,使学生在文本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从而与作者实现情感共鸣,提升感悟能力。

四、在积累中实现感悟

图式理论认为,知识的感悟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上的,感悟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背景知识的丰厚程度。基于这个理论,要想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应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积累,拓展学生积累的深度和广度。如在学习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如果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储备中已经了解了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大背景,了解了作者的人生经历,所谓“知人论世”,就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此诗中诗人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以满腔的爱国热忱。此时,再调用学生记忆中的《示儿》一诗,相信学生对诗人的爱国情感就会有更深的领悟。

上一篇:供销社党务公开特邀监督员制度下一篇:超市清洁优秀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