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通信管理局文件(精选7篇)
1.陕西省通信管理局文件 篇一
山西省蒲县
工 商 行 政 管 理 局 文 件
蒲工商字(2010)33号
关于印发李虎顺局长在蒲县调研时讲话的通知
各股、室、工商所、协会:
5月11日,市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虎顺一行到我县进行调研。他们深入到所,看了硬件看软件,看了工作看生活,并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指示。这充分体现了市局党组对我们的关心与支持,对我们是一种激励,一种鼓舞,同时也是一种压力和责任。对此,县局党组书记、局长薛俊峰代表全局人员表态:“一定在市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抓好班子建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紧紧围绕省市局的安排部署,全面完成各项工作;对于每一件案件的处理,决不引发复议,请市党组放心。”为贯彻落实好李局长的要求和指示,实现薛局长提出的工作目标,现将李虎顺局长的-1-
讲话及薛俊峰局长关于队伍建设的四个原则和六项要求印发给你们,望认真组织学习,深入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附件:
1、李虎顺局长在蒲县工商局调研时的讲话
2、薛俊峰局长关于队伍建设的四个原则和六项要求 蒲县工商行政管理局二0一0年五月十二日
附件:
1李虎顺局长在蒲县工商局调研时的讲话
(根据记录整理)
(5月11日,市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虎顺及市工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丁文政等一行深入到蒲县进行调研,并对作风整顿工作进行督查指导。首先李局长一行在蒲县政府副县长席建国、蒲县工商局局长薛俊峰等人的陪同下,察看了县城门店牌匾整治情况,后又深入到乔家湾工商所对基层工商干部的工作学习及生活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察看了办公环境、食堂、宿舍、读书笔记、会议记录,作风整顿征询意见调查表、考勤表及企业属地监管记录等,了解了 “作风整顿月”活动的具体做法和进展情况,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与基层工作人员进行了亲切交谈。在听完薛俊峰局长和乔家湾所长杨建民的工作汇报后,李虎顺局长指出):
你们的牌匾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县委、县政府非常满意。市场准入和监管这两块是工商部门的重点工作、基本职责,但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也是我们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牌匾整治就是我们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具体表现,一定要继续抓好抓实。
乔家湾工商所严格按照市局安排及县局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把作风整顿开展的有声有色,并取得了可喜成绩,我对你们的工作很满意。下一步,要按照“五增五创”工作主题,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重点,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安排开展工作,全力以赴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一是抓学习。提高素质没有捷径可走,作为一名工商人员,要反复研究熟悉了解工商法律法规,争当业务能手,针对在实际了解的过程中面对多样性的环境,找出自己存在的差距,进一步
加强政治、业务学习。要借作风整顿之东风,把学习贯穿于生活始终,贯穿于工作之中,带好班子,带好队伍,充分发挥能动性,以提高业务水平,提升自身素质。二是抓监管。乔家湾是一个煤矿较多的地方,我们工商的监管任务重,面对的情况复杂,我们要时刻以“3〃28透水事故”为教训,肩负起自己的监管责任,走出企业老总不接待的误区,同时也不能忽视对非煤矿企业的监管。加强市场巡查,对于企业及市场的检查,要深入到一线去,做到检查细致到位,巡查记录清楚,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守土有责,我们所处的地方面临监管任务重,监管风险大等问题,因此要高度警惕,保证市场不出问题,对人民负责,也对自己负责。三是抓纪律。整顿作风是全面推进工作的切入点和总抓手,其目的在于人人积极参与,人人接受教育、人人提高素质。通过为期一个多月的作风整顿月活动,大家的政治水平、业务水平明显提高,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观。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一刻也不能松懈。作风整顿是一项长期工作,我们一定要细致扎实地把这项工作认真抓到底,切实找准问题,促进工作、取得成效。仍然要把学习当做一种责任,认真学习贯彻张建欣副省长和王虎胜局长在清徐调研时的指示,按照省局“作风整顿月”活动领导组提出的“工商形象、十事十办”和“作风建设、十查十看”的要求,借鉴清徐工商局提出的 “三个最好”,基层工商所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目标,提出要求,切实把工作做的更好。
附件:
2薛俊峰局长关于队伍建设的四个原则和六项要求
四个原则是,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必须明白:学习是立身之本,履职是工作之基,纪律是处事之规,创新是工作之要。
六项要求是,全体工作人员要力求做到:会工作、讲政策、明事理、知法度、提素质、精业务。
2.陕西省通信管理局文件 篇二
为进一步推进通信安全生产, 切实提高通信工程质量, 确保全省通信网络安全畅通, 日前, 江西省通信管理局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察看、访谈员工的方式, 对电信、移动、联通、铁通省公司进行了通信安全生产检查, 并抽查了九江市各通信运营企业。
检查情况总体较好。一是机构健全, 全员参与。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 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 将安全生产纳入年度目标进行考核;二是制度完善, 执行有力。制订了一系列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做到制度上墙, 员工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主要内容都基本掌握;三是全员参与, 形成共识。组织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 广泛利用板报、墙报、宣传栏、信息简报、企业内部网站、安全生产知识竞赛, 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 大张旗鼓地进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四是全面自查, 规范管理。坚持省市联动, 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行全过程管理, 把安全生产检查工作覆盖到分支机构和代办网点, 基站和机房和具体工程的线路管孔, 确保不留死角。加强员工现场作业的规范化管理, 抓好安全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完善了通信楼、通信机房、营业厅等重点部位的监控设施建设。
检查中也发现了一些亟需改进的问题, 如个别单位机房堆放纸箱等易燃物品, 机房存在电源线与信号线混合铺设现象。基站没有防火带, 机房蓄电池没有接地保护等。针对存在的问题, 江西省通信管理局要求各通信运营企业要继续强化安全生产和通信工程质量的监管, 防微杜渐,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落实整改。同时, 针对四季度雨、雾、冰、雪天气等多发特点, 认真排查安全生产事故多发环节, 落实防火、防冰雪灾害措施, 切实消除安全生产事故隐患, 确保通信网络畅通运行。
3.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文件 篇三
陕机学[2006]01 2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2006年陕西省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的实施细则
根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暂行办法(修订)文件精神,现就我省2006年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实施过程中的有关具体问题作出如下规定和说明:
一、资格认证
(一)认证类型 1、2006年我省只受理“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及“杰出贡献的机械工程师”认证,其他类型的认证工作暂不办理。
2、申请“机械工程师”资格应满足以下条件:
(1)具有良好的职业行为,自觉遵守《机械工程师职业道德规范》。(2)自然条件:
①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员;
② 工科大学毕业,大学以下学历必须满足实际工作年限及经历中第④条要求; ③ 工程师外语水平达标; ④ 计算机应用技术达标。(3)实际工作年限及经历:
① 机械类专科毕业4年以上(非机械类工科需6年)机械工程方面的工作实践经历; ② 机械类本科毕业3年以上(非机械类工科需5年)机械工程方面的工作实践经历; ③ 工科研究生毕业2年以上,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二年以上;
④ 大学以下学历人员年龄在35岁以上,须有15年以上的机械工程工作实践经历。(4)全国统一的机械工程师“综合素质与技能”考试成绩合格。(5)满足《机械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
(6)用人单位对个人专业技术经历和能力认可。
(7)申请前需参加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系统组织的机械工程师继续教育课程培训并达到要求。
3、申请时须提供以下有效证明文件及复印件:(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员证书;(2)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申请表;
(3)大学及以上毕业证书,大学以下学历须有从事15年机械工程工作实践证明;
(4)工程师外语水平达标证明(学位证书,或外语等级考试四级以上合格证书,或国家人 事部门组织的工程师外语考试合格证明,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备案培训机构组织的外语培训考试合格证书);
(5)计算机应用技术达标证明(学位证书,或等效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书,或国家人事部门组织的工程师计算机考试合格证明,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备案培训机构组织的计算机培训考试合格证书);
(6)全国机械工程师“综合素质与技能”考试合格证书;(7)有效的继续教育证书;(8)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报告。
4、对于机械工程硕士毕业者
本人提供机械工程硕士毕业证明材料,可直接申请取得机械工程师资格。
(二)认证程序:申请人应首先参加“综合素质与技能”考试,参加有关培训;具备“机械工程资格”认证条件者再办理“资格认证”手续。
(三)报送要求
1、按“认证办法”要求的内容,每人一个文件袋。2、2寸(小2寸)彩色证件照片2张(其中1张用在报名表上)。
3、文件袋外面要填写资料明细表(内容见附表1)。
4、每报送一批要填写上报清单(内容见附表2),由各报名点上报省分中心办公室。
5、申报编号与以后证书编号一致(由省分中心负责编号)。
6、陕西省分中心备有报名表。
7、报送资料时要将认证费用同时汇往陕西省分中心办公室(西安理工大学704信箱,邮编710048)。汇款账号为:
陕西机械电子工程师进修学院 ***4576 西安工行互助路分理处(0102035)
西安市和未设立报名点的地区可直接向陕西省分中心报名。
(四)申报及证书编号
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申报(资格证书)编号为10位数,由省分中心在上报时填写,前2位数为省编号(陕西为25);3-4位申请年;5-6位为省内地区编号;第7位申请机械工程师为1;8-10位为申请编号。
(五)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费按中国机械学会机认字[2004]4号文规定每人400元(含验证 考核费、注册费和评定费)。
二、综合素质与技能考试
1、考试内容:见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认证中心根据机学联[2004]047号 文《机械工程师资格考试大纲》编写的《机械工程师资格考试指导书》。
2、考试时间:2006年11月18日 上午9:00—12:00(3小时),闭卷笔试满分12 0分。考生需携带计算器(不具备存储功能)、三角板和圆规。
下午14:00—16:00(2小时),开卷笔试满分8 0分。考生需携带计算器(不具备存储功能)、三角板和圆规,并可携带《机械工程师资格考试指导书》。
两个单元满分之和为200分,120分为及格。
3、考试报名时间:2006年6月1日—9月3 0日。
4、考试报名地点:
(1)西安地区为:陕西机械电子工程师进修学院(地址:金花南路145号19号楼东单元)(2)宝鸡地区为:宝鸡市机械工业研究所(地址:宝鸡市新建路东段10号)
(3)咸阳地区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中心(地址:咸阳市文汇西路12号)(4)渭南地区为:渭南市2号信箱(原9904厂)单身楼中楼(地址:渭南市站南一路16号)
(5)汉中地区为: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汉中分部(地址:汉中市劳动东路33号—012基地院内)
5、报名时要履行以下手续:填写《机械工程师资格考试报名表》,交2寸彩色证件照片3张(红底光面),按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认字[2004]4号文规定,须交考试报名费180元,另购买《机械工程师资格考试指导书》,每册60元。(考试前培训使用)
6、受理“综合素质与技能”考试报名点报名工作结束,汇总上报省分中心办公室。(陕西机械电子工程师进修学院)由省分中心统一编号组织联系考务工作。
7、“综合素质与技能”考试。由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
8、考试阅卷结束后,教育部考试中心通过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资格认证中心将“综合素质与技能”考试成绩单,合格者的合格证书寄送我省分中心。再由我分中心通知各报名点或申报者个人。
三、考试培训与继续教育
(一)考试前培训
1、培训机构:由省分中心认可的培训单位作为“资格考试”的培训机构。
2、培训内容:“综合素质与技能”培训、外语资格及计算机资格培训(外语及计算机已具备申报条件的可不参加培训)
3、省分中心负责对所推荐培训机构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培训机构在培训运作中不得违反当地政府的规定。
4、《机械工程师考试指导书》由陕西省分中心统一供应,该教材属内部出版使用。
5、应考者根据自身条件自愿参加培训。
(二)机械工程师继续教育
机械工程师继续教育丛书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根据“科目指南”的要求陆续开发或指定。采用文字版或网络形式开展教学。省分中心和报名点在实施“继续教育科目指南”过程中,可根据当地情况制定相应的继续教育计划、细则和培训要求。
4.陕西省通信管理局文件 篇四
考核合格证进行复审的通知
陕建监总发(2012)32号
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单位、各市(区、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各专业站及各有关单位: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省工程质量检测单位人员的管理,完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人员信息档案,确保检测工作质量,根据《陕西省从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活动人员管理办法》(陕建监总发[2011]15号)文件精神,我站将从2012年8月1日起开展全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人员考核合格证复审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复审对象
凡持陕西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以下简称省总站)核发的《陕西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人员考核合格证》满3年的检测人员(以下简称持证人员)。
二、复审条件
1、复审工作以检测单位为单位进行,不受理个人申报的复审资料。
2、持证检测人员在目前所在的检测单位已缴纳2012年社会劳动保险。
3、与检测单位签订聘用合同且年龄不超过法定退休年龄。
4、持证检测人员应实际从事检测工作。
三、复审内容
1、持证检测人员申报的信息是否准确。
2、持证检测人员在岗情况。
3、同一持证检测人员是否在两家及以上检测单位工作。
4、持证检测人员证书是否存在挂靠现象。
5、持证检测人员年龄是否超过法定退休年龄。
6、检测人员持证不超过两项检测项目,持有两证以上人员自行选择两项进行复审,其他证件保留至三年有效期满。
7、检测报告签发负责人可同时取得多个检测项目的考核合格证。
四、复审应提交的资料
1、陕西省从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活动人员复审申请汇总表(见附表一)。
2、陕西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人员复审报名申请表(见附表二)。
3、检测单位对本单位申请复审人员进行初审(审核内容执行本通知第三款“复审内容”要求),并对初审结果出具《初审结果报告》。
4、企业营业执照原件、副本复印件。
5、企业资质原件、副本复印件。
6、持证检测人员考核合格证原件、复印件。
7、2012年社会劳动保险证明原件、复印件。
8、聘用合同原件。
9、近三年每年从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签字出具的检测(验)报告(正本)和相应的原始记录,总数量不低于10份原件。
10、检测报告签发负责人应出具“授权签字人”证明。
上述资料(除第9项外)的复印件加盖单位法人公章后按以上次序装订成册,与原件同时报省总站,原件与复印件经核对无误后,原件退还。
五、复审工作程序1、2012年8月1日起各检测单位将复审资料报省总站检测管理科;
2、对复审通过的检测人员换发新制式《陕西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人员考核合格证》,原考核合格证于2012年12月31日作废。
六、相关要求
1、各检测单位应重视本次“检测人员考核合格证”复审工作,并安排专人负责,制定工作计划,按时申报复审材料,并重点对检测人员不在岗、证书挂靠等违规情况进行自查自纠。
2、检测单位应对出具的《初审结果报告》真实性负责,并认真做好准备工作。检测人员申报信息要准确,提供的相关资料要真实、齐全,能够如实地反映检测单位人员的真实情况(填报表格形式应采用Excel2003版本)。
3、到期未进行申报复审或复审未通过的检测人员,其考核合格证自动作废,作废证书由检测单位负责将原件上交省总站检测管理科。
联 系 人:黄立刚 夏 杰 王 阳
联系电话:029-86244209
二〇一二年七月二十三日
附件:
附表一:陕西省从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活动人员复审申请汇总表
/uploadfile/201207/25/946166981.xls
5.陕西省通信管理局文件 篇五
汇编时间:2009年5月5日
目录
1、关于办理申请《开办煤矿》审批的规定(试行)…………………………………
12、关于办理《煤炭生产许可证》审批的规定(试行)………………………………
43、关于《煤矿安全工程项目设计审批和竣工验收》的规定(试行)………………124、关于办理《矿井改扩建(包括技术改造、增大生产能力)》
审批的规定(试行)………………………………………………………………155、关于办理《煤矿建设项目审批或核准》审查的规定(试行)…………………186、关于办理《煤矿及选煤厂初步设计及开工》审批的规定(试行)………………
217、关于办理《煤炭矿区总体规划》审查的规定……………………………………258、关于审查办理《新建、改扩建煤矿矿井地质报告》和
《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审批的规定(试行)……………………………………279、关于《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报告》审批的规定(试行)……
3210、关于办理《煤矿建设项目联合试运转》审批的规定(试行)……………3411、关于办理《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审批的规定(试行)……………………37
12、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煤矿企
业兼并重组所涉及资源采矿权价款处置办法的通知
晋政办发[2008]83号…………………………………………………………4013、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
《关于工业用地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实施办法(试行)》 的通知晋政办发〔2008〕42号……………………………………………
4314、山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山西省煤炭企业办矿
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晋政发〔2007〕45号……………………………4815、关于加强煤矿瓦斯抽放工作的通知晋煤安发[2008]871号……………5916、山西省煤炭产量监控系统管理规定
山西省人民政府令第221号…………………………………………………6417、山西省煤炭工业局关于《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
出量鉴定报告》审批的规定(试)………………………………………6918、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办法
山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87号…………………………………………………7119、印发《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和
《关于规范煤矿维简费管理问题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文件
财建[2004]119号…………………………………………………………7921、关于加强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矿井计征产量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
晋财煤[2008]39号……………………………………………………………8522、《山西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征收管理办法》
山西省人民政府令第203号……………………………………………………8723、省财政厅公布2009年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煤种征收标准…………………97
24、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西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安排使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
晋政办发[2008]12号………………………………………………………9825、山西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分成入库与使用
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晋政发〔2007〕39号………………………10426、山西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提取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晋政发〔2007〕41号………………………………………………… ……11127、山西省煤矿转产发展资金提取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晋政发〔2007〕40号…………………………………………………………11728、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山西等省煤炭资源税税额的通知
财税[2004]187号……………………………………………………………12229、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
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意见的批复 国函〔2006〕52号…………………12330、关于印发《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综字[1999]74号………………………………………………13531、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
(1998年2月12日国务院令第242号发布)…………………………………14032、山西省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晋政发第58号……………14433、关于调整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标准,加强煤炭
生产安全费用使用管理与监督的通知财建[2005]168号………………14934、国务院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试行资本金制度的通知国发(1996年)35号……………………15535、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产品
增值税税率的通知财税[2008]171号…………………………………16036、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
瓦斯抽采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煤监〔2008〕167号………………………16237、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
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工作的通知煤安监监察〔2007〕44号……………16438、关于加强煤炭和煤层气资源综合勘查开采管理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7] 96号 ………………………………………………17039、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严格开办煤矿和矿井
改扩建审批的通知晋政办发[2002]49号………………………………17540、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山西省关于加强煤炭
资源整合矿井建设项目管理通知晋煤规发[2006]269号……………17941、关于煤炭资源整合矿井建设项目管理的补充通知
晋煤规发〔2007〕145号………………………………………………18342、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
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有关问题的通知晋政发[2009]10号……………186
43、关于印发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
暂行办法的通知(晋政办发〔2007〕122号…………………………19144、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意见晋政发[2008]18号………………………20945、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节能减排综合性
工作方案的通知晋政发[2007]32号…………………………………21846、地质报告(包括新建、改扩建、煤炭资源整合矿井)的审批……………………………………………24147、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和地质勘查单位探矿权采矿权
6.陕西省通信管理局文件 篇六
江西省通信管理局黄建新局长在会上致辞, 他指出, 随着3G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推广, “保障儿童网上安全”的形势更加严峻, 工作任务更加繁重, 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和家长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他要求全省通信行业要把不断推动绿色上网, 丰富青少年网络应用, 各基础通信运营企业和增值电信运营企业要为儿童健康成长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积极推出更多适合儿童健康上网的业务, 使用有效的技术手段保障儿童安全上网, 为儿童提供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和产品。
江西电信、江西移动和江西联通在会上还专题介绍了“保障儿童网上安全”的具体措施, 三家公司纷纷表示要将保障儿童网上安全, 作为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 坚持疏堵结合的方针, 积极推广的绿色上网业务, 推动青少年绿色上网和丰富网上健康信息内容, 策划开发适合儿童使用的健康业务, 继续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 设立不良信息举报热线, 过滤不健康的网络内容, 持续打造纯净、健康、绿色的上网环境, 确保儿童网上安全。
7.山西省煤炭工业厅文件十二五规划 篇七
晋煤办信发[ 2012]598号
关于印发《山西省煤炭工业 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市煤炭工业局、各国有重点煤矿集团公司、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公司、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山西正华实业集团公司、有关直属单位、机关有关处室:
为推进我省煤炭工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提高煤炭经济各领域信息化水平,着眼于建设世界一流、全国先进的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现代化矿井,实施高标准、高科技、高管理、商端化、高要求、高质量、高效益、现代文明的“七高一文明”发展新模式,率先走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省厅编制了《山西省煤炭工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现将该《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落实。并强调以下几项工作:
一、进一步增强信息化意识,提高两化融合认识
信息化是山西煤炭工业率先走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的必然选择和迫切要求。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化,特别是两化深度融合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的认识。“十二五”时期,我省煤炭工业要打造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新格局,煤炭企业要增强经济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安全生产,两化融合是不可跨越的、是早晚必然要做的
事情,不能用别的方式替代。一定要从当前、长远,战略、全局、历史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两化融合的现实意义、重要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
各市、县(区)煤炭局要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形成省、市、县三级信息化组织保障体系,加强领导,统筹规划;要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机构,要有明确职能、编制,落实经费来源。
各集团公司、各煤矿企业,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为组长、各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信息化(两化融合)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要直接参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工作重要决策,协调、推动信息化建设;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机构,强化统一管理职能;要建立健全信息化激励约束机制,将信息化成效列入对各部门和各成员单位工作绩效考核内容,促进责任与权利紧密结合,从组织上、制度上确保信息化工作健康发展。
要进一步理顺信息化工作部门与各业务部门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关系。基础网络、跨部门和综合性的信息化开发应用项目,由信息化部门负责建设管理,业务部门负责提出业务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防止出现部门各自为政、重复投资和低水平应用问题。
三、全力实施标准化管理,推动全省煤炭工业现代化发展
各单位要以本《规划》为指导,以全省现代化矿井建设暨煤炭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标准》和全省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为引
领,认真组织完成《规划》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加强矿井两化融合改造提升工作,加快现代化矿井的装备现代化建设、安全系统化建设、管理科学化建设,全力实施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强力推进现代化矿井建设,推动全省煤炭工业现代化发展。
四、建立资金投入保障和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
各类煤炭企业,要建立信息化(两化融合)资金投入保障制度,总体规划和计划的预算要纳入企业预算管理;要设立信息化(两化融合)专项资金,集中投入,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保证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资金的持续投入;大型煤矿企业信息化(两化融合)资金投入应达到年销售收入的1%以上,中小煤矿企业资金投入应达到销售收入的3%以上;要制定信息化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制度,管好、用好项目资金,使信息化项目发挥最大效益。
五、加强规划制定工作
各市、县(区)煤炭局要根据该《规划》,从本地区煤炭行业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制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各煤矿要结合企业实际,从增强企业效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现代化发展的全局出发,制定“十二五”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规划、实施计划。请各单位将规划、计划于2012年6月底以前,报省厅信息中心。
联系人:郭世民;电话:4115870;邮 箱:1511872766@qq.com 附件: 《山西省煤炭工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附件:
山西省煤炭工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十二五”时期,山西省要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信息化、两化融合是必然选择。山西煤炭工业要打造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新格局,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迫切需要加快信息化进程,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着眼于建设世界一流、全国先进的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现代化矿井,实施高标准、高科技、高管理、高端化、高要求、高质量、高效益、现代文明的“七高一文明”发展新模式,率先走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
一、信息化基本形势
(一)信息化进展情况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自组建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全省煤炭工业信息化工作,以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统领信息化工作全局,建立健全了全省煤炭行业信息化工作机构,加强规划
指导,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全行业信息化重大项目建设。2001年成立了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信息中心;2002年,召开了全省煤炭行业信息化工作会议,把网络建设作为“十五”期间信息化工作重点;2003年,组织实施完成了省政府重点工程项目--山西省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网络系统(一期工程),完成了高瓦斯煤矿瓦斯监测监控设备安装与联网运行;2004年,组织实施了二期工程,实现了全省生产煤矿瓦斯监测网络四级联网运行,构筑了全省煤炭专网;“十一五”期间,我省煤炭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2006年,组织实施了山西省政府重点信息化工程项目——山西省煤炭产量监控系统建设;2007年,组织实施了全省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管理系统建设;2008年,组织实施了全省煤矿安全监管执法与决策系统建设;2009年,完成了全省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升级改造;2010年,组织开展了煤矿井下通信系统建设;2011年,完成了全省煤炭专网升级改造工作。
各市煤炭局、各煤炭企业从实际出发,不断开拓进取,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企业信息化加快推进。信息技术逐步应用到企业安全生产与管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了行业转型发展、安金发展、和谐发展。
国有重点煤矿集团公司把信息化提高到增强企业实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予以高度重视,把信息化列入煤矿改扩建基本建设项目,与矿井建设同步进展,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在全国煤炭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同煤、阳煤、晋煤集团公司位居全国企业信息化百强
之列。潞煤集团公司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评为2010煤炭工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同煤大唐塔山煤矿党委办公室、潞煤集团运销总公司信息中心、晋煤集团成庄矿、西山煤电集团公司杜儿坪矿、中煤平朔煤业公司信息中心、省煤炭厅信息中心被评为信息化先进单位。
2、政务信息化稳步开展。电子政务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政务公开的有效手段。大多数煤炭管理部门建立了门户网站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扩大信息公开,推进政务协同,提高了行政效率,推动了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3、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进展。全省建成了煤田地质数据库、煤矿生产许可证数据库、矿井地质资料数据库、安全调度数据库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4、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煤矿安全监控、井下作业人员定位管理、煤炭产量远程监测三大系统在全省生产煤矿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煤炭专网联网运行的业务系统持续增加。一个以省煤炭厅为中心汇接点,联通各市煤炭局、各大煤矿集团公司、重点产煤县煤炭局、主体煤炭企业的全省煤炭网络平台已经建成。
国有煤炭企业建立了井下、地面工业网络平台扣办公网络平台,实现了安全监控网络化,生产过程监控自动化,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财务管理、办公自动化、生产调度指挥、物资采购运销、视频会议等业务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5、网络监控进一步增强。建立了全省煤矿安全监管执法与决策系统,对井下主要环节特别是与瓦斯有关的信息和数据进行了矿一县
一市三级在线监控实时监测,超能力、超强度生产得到遏制,超定员用工明显改观。通过对三大系统所监控的信息进行集成整合,实现了统一报警、关联分析和网络执法功能,有效预防了安全事故,特别是瓦斯事故的发生,促进了煤矿安全生产的健康平稳发展。
6、信息化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省属五大集团公司加大信息化人才引进力度,开展集团信息化应用,特别是在煤矿安全生产控制信息化领域,推广矿井超前探测技术,全面实施了掘进工作面动态跟踪监测、采区工作面坑透探测,构建了完整的地质保障体系,完善了水文地质监测手段,地质舆情预报准确性、可靠性大大增强。
在煤炭营销平台建设领域,有的集团公司将RFID技术应用到煤炭运销各环节,实现了煤炭产品销售、物流、资金结算的高效统一和实时监控。
7、信息化覆盖面进一步拓展。大型煤炭企业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信息化平台;部分企业还建成了统一集中的数据管理中心,形成了“多网合一”的综合信息网络,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开发初见成效,实现了井下与地面生产系统集控与联网,管控一体化糸统初步建成,“数字化’’矿井初见端倪,为全省煤矿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8、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逐步加强。初步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开展了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统一规范网络机房、数据中心建设,特别是矿级节点机房安全运行环境;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水平明显提高,网站信息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
大型煤炭企业信息安全意识强,建立了企业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信息资源安全防护,提高网络安全性能,确保各业务系统安全运行。
9、信息化基础工作进一步改善。信息化制度建设持续推进,信息技术行业标准化工作逐步加强,信息化培训工作得到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组织制定了《山西省煤炭产量监控系统技术规范》、《山西省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联网数据传输规范>>、《山西省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联网数据生成程序技术要求》、《山西省煤矿安全监管执法与决策系统建设数据采集技术标准》、《山西省煤矿井下通信联络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等,建立规范了山西煤矿信息系统建设的数据、接口、应用标准,促使井上、井下各应用系统的无缝对接。
全省上下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培养,特别是既懂煤矿又懂信息化复合人才培训。各单位定期组织开展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技术干部信息化技术培训,采取走出去、引进未等各种途径培训信息化人才;全省统一组织培训安全监控系统上岗人员12000人,三大系统工作人员全部持证上岗。
(二)信息化发展基本经验
我省煤炭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经验是:坚持站在全省经济社会的战略高度,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煤炭工业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加强指导,统筹规划,持续推进。坚持为全省煤炭行业各阶段重点工作
服务,由省厅统一组织实施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整体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带动企业信息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坚持把网络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放到重要位置,促进省煤炭厅、市局(集团公司)、县局、煤矿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坚持从实情出发,因地制宜,把信息化作为解决煤矿现实紧迫问题和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倍增器、催化剂作用。坚持推广先进实用、安全可靠的信息技术与产品在煤矿的应用,确保信息化建设成效。坚持推进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并重,不断提高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水平。坚持优先抓信息技术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广大干部职工信息化意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技能。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我省煤炭行业经过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和改扩建,煤矿企业的数量大幅度减少,矿井的产能和现代化程度大幅度提升,给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思想以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在促进煤炭行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中,信息化逐步由辅助生产经营管理,转变为推动和引领企业生产模式、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手段。但仍有一些部门、一些单位、一些煤矿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不高,工作力度不大。
--“十一五”期间,通过资源整合、升级改造,煤矿产业规模、技术装备及安全设施有了显著提升,但总体上仍存在着井下数据采集
手段相对落后、生产自动化程度参差不齐等问题,信息技术利用程度与其它产业相比还比较低。有的煤矿在资源整合期间停产,安全监控、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等信息系统没有按国家新标准升级改造;大多数煤矿经过兼并重组,信息化建设需要完善,有的甚至需要从头再来,重新建设,工作量大。
--经过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形成了跨市、跨省的大型煤炭集团公司,煤矿的归属、主管部门发生了很大变化,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加大。
--数字鸿沟仍然存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与国内先进行业相比存在差距,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夯实。国有重点煤矿集团公司与地方煤矿之间、重点产煤地区与其它地区之间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基础网络建设仍有相当的差距,进展不平衡,成为影响全行业信息化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够高。整体上,应用水平落后于实际需求,信息技术的潜能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些环节应用效果不够明显。
--信息化基础工作重待加强。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不能完全适应信息化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信息化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建设应用水平与煤炭产业大省还不够协调;信息化制度建设和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
--资金渠道不畅。信息化项目建设没有按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投资估算没有纳入企业估算。资金的申请、落实、到位周期长,在
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单位主要领导。
二、信息化发展基本趋势与要求
“十二五”时期,信息化对山西煤炭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日益深刻。随着两化深度融合的推进,信息技术将高度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各个环节,引导着企业生产流程、管理流程的再造,推动着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电子政务在推进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加强行业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企业信息网络更加完善、日趋融合,全行业网络互联互通,高度共享。信息资源日益成为企业和行业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财富。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成为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严峻问题。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对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形成共识,主动迎接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力争跟上信息化先进企业的步伐。加快信息化发展,做好信息化这篇大文章,已经成为全省煤炭行业的共识和必然选择。
我省煤炭信息化发展基本要求是:
--信息化规划必须符合国家、山西省发展战略。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隼)》中提出:“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确立了煤炭是我国的能源基石。山西是煤炭资源大省,已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煤炭信息化应成为全省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的排头兵,信息化发展要以中办、国办印发《国家信
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为指导,以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制定的《山西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国家煤炭工业协会印发的《煤炭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依据,紧紧围绕《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以煤为基多元发展规划》,编制《山西煤炭工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强统筹规划,开拓“十二五”全省煤炭工业信息化工作新局面。
--信息化建设必须为全省煤炭经济发展目标服务。“十二五”时期,我省煤炭工业整体推进“以煤为基、循环高端、多元发展”的战略,煤化工、煤电、煤建材、煤层气、煤机等多元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迫切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新产业的管理,提升新产业科技含量。信息化建设要结合煤炭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针对煤炭工业生产地质条件复杂、不可预见因素多、生产环节多、衔接和管理难度大、生产工艺离散等特点,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改进企业管理模式,增强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信息化建设必须关注信息产业前沿技木发展。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IPv6)、RFID、4G网络、智慧地球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新一轮的技术变革和应用创新正在全面展开。特别是物联网技术,把任何电子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形成一个覆盖世界万千事物的巨大信息网络。信息化建设要紧密跟综国内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新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现代管理等方面的推广应用。
三、指导思想与总体发展目标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煤炭行业信息化发展已具备了一定基础,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适应全省煤炭工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战略的需要。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大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是全省煤炭信息化发展新阶段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指导思想
我省煤炭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国家和山西省“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目标,贯穿山西煤炭工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这条主线,实施高标准、高科技、高管理、高端化、高要求、高质量、高效益、现代文明的“七高一文明”发展新模式。以服务全省煤炭行业为己任,以政务信息化为引导,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中心,以推进两化融合为重点,提高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带动中小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统一规划,统一指导,统一标准,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备、互通共享、高效便捷、稳定安全的信息化俸系,走出具有山西煤炭特色的信息化路子,推动全省煤炭工业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率先走出煤炭工业转型跨越发展新路。
(二)指导方针
我省煤炭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方针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深化应用、务求实效,先进实用、安全可靠。要从长远观点出发,努力实现网络建设、应用系统开发、信息资源利用协调发展,良性互动,促进网络融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要大力推进煤矿两化深度融合,建设自动化、智能化矿井,提高煤矿现代化生产管理水平。要把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完善体制机制,推动企业创新,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探索成本低、实效好的信息化发展模式。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解决好信息化发展与信息安全之间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出广大干部职工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把信息化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学习、生产各个方面。全面提高煤炭经济各领域信息化水平。
(三)基本原则
我省煤炭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体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做大做强”的总原则,立足于全省煤炭工业的科学发展,突出信息化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正确处理信息化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妥善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体现信息化建设的实效性。选挥先进、适用、成熟的信息技术,重在实效。对于重大信息化工程采取分步实施,分期建设,逐步到位 的方式。
--体现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信息化项目要按照系统工程组织建设,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突出信息化建设的规范性、标准性;完善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和应用三结合机制,做到项目有人建、有人管、有人用,充分发挥信息系统作用。
(四)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末,我省煤炭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信息化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进入国内先进行列;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信息化行业标准体系基本建立,政务信息化取得长足进展,煤矿干部职工信息化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两化融合取得显著成效,自动化、智能化矿井建设加快推进,逐步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安全监控数字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信息管理集约化,促进煤炭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转变,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具体目标是:
--促进煤炭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加强企业非煤产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经济增长的履量和效益。
--政务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各级煤炭管理部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应用和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网络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政务信息公
开、与社会公众互动交流、行政项目申批通过网络完成。
--企业信息化取得跨越式发展。大型煤炭企业基本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安全监控数字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信息资源管理集约化,企业管控一体化。
--基础信息网络进一步完善。建成全省煤炭行业电子政务信息网络;构筑跨区域的覆盖集团公司及所属煤矿的骨干网络:构建矿井千兆工业以太环网和矿区协同办公网。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树立科学的信息资源观,把信息资源提升到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的地位。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保障体系较为完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六大系统”建设基本完成。生产矿井按要求建设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
--省属国有八大集团公司两化融合总体水平达到高级水平以上,其中三塞丛上鎏到皇越丞平;示范煤矿总体水平全部达到高级水平,其中8 0%以上达到卓越水平;主体煤炭企业60%以上达到中级水平,其中30%以上达到高级水平;其它煤矿企业全部达到初级水平以上(含初级水平)。
--着眼于建设世界一流、全国先进的现代化矿井。省属国有重点煤矿集团公司各完成lf3介无人工作面建设;全省5-10座“智能化矿山”示范煤矿。
--千万吨以上煤炭企业应具备信息化自主创新能力。职工信息化
素质适应煤炭现代化生产与管理需要,为迈向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打好基础。
四、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
围绕发展目标,信息化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是:
(一)煤矿机械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我省煤炭行业两化融合工作目标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融入地质勘查、设计评审、矿井建设、煤炭生产过程、监测监控(井下环境、设备)、流通营销、企业管理之中,改造提升煤炭行业与企业生产力和管理水平。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大幅度减少井下现场一线作业人员,向无人工作面过度;实现监测监控智能化,达到监测和控制的智能化联动;实现流通营销电子化,使煤炭供求信息、合同签订、物流动态、煤销票款发放结算实现电子化;实现企业管理精细化,使煤炭的生产管理彻底摆脱粗放方式,实现以需求为主导、备品备件材料煤炭库存降至到合理的精细化、集约化生产。总之,煤炭行业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就是要实现生产、安全、销售、管理全过程的融合。
我省煤炭行业两化融合的工作思路是:通过推动信息化融入煤炭地质勘探(查)设计、矿井基本建设(资源整合、升级改造)、生产过程(采、掘、机、运、通等)等各个阶段和环节,提升煤炭信息资深共享和生产自动化水平;通过全省煤炭专用网络升级改造,进一步强化瓦斯治理、隐患排查和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全面提高安全保
障能力;充分利用煤炭专用网络系统,应用3G等最新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远程移动实时办公及监管;建立规范化的煤炭行业信息资源标准,推动企业以生产、管理信息流为主线改造传统管理模式,提升煤炭行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建设煤炭行业各类信息数据库,推进煤炭行业精细化、集约化管理。
我省煤炭行业两化融合主要内容是:煤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地理(地质)信息库、煤矿安全信息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与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等。
(二)煤炭基础信息网络建设
全省煤炭专网升级改造。采用主流、先进、高速、成熟的组网技术,完善省一市(集团公司)一县(主体煤炭企业)一矿多级应用骨干IP网,加强网络安全保障机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可用性和完整性,满足不断增长的业务系统联网运行需求。
各市煤炭局、重点产煤县煤炭局完成机关计算机局域网建设,建立协同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
大型煤炭企业完成覆盖集团公司和所属煤矿的万兆高速光纤骨干网络、矿井安全生产工业以太环网建设;要根据企业兼并重组的新需求,实施信息化集团应用,构建统一的跨地域、跨所有制、多法人的企业集团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企业间从不同的业务管理流程、异构信息管理平台快速整合。
地方煤矿企业,建立门户网站,构建井上、下千兆工业以太环网,组建百兆企业倍息网平台。
(三)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建设
煤矿安全信息化建设内容包括: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煤炭产量监控系统及安全执法网等网络系统的应用和完善;隐患排(检)查治理专家智能库系统、火灾早期预警和采空区束管监测系统、粉尘监测系统、探放水监测预警系统、顶板压力监测系统、冲击地压预测预报系统等。
在建设完善安全监控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安全环境监测监控平台,实现对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在线监测,对生产环境和动态信息综合管理、联动分析、报警处理。
(四)煤矿生产过程自动化与信息化
煤矿生产过程自动化与信息化建设内容包括:综采、综掘集中控制系统、选煤厂工业控制系统(PLC)、煤矿瓦斯抽采(放)监控系统、煤矿轨道运输监控系统、煤矿胶带运输监控系统、煤矿供电监控系统、煤矿排水监控系统、煤矿通风、提升、压风设备自动控制及监测系统、地质勘探测量自动化信息化系统、煤炭外运装车配煤自动化及信息化系统、井下移动通信系统、井下移动多媒体信息系统、调度通信(广播)系统、调度室实时综合信息采集及监测监控系统、工业电视视频监控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辅助设计系统、供水及水处理监测监控系统、热力(锅炉)监测监控系统等。
煤矿建设仿真生产系统和生产执行系统实时反映煤矿整个生产过程的现状,实现对煤炭坐产各环节和设备运行状态仿真实时监控,实现设备效率分析、能耗分析等,根据累计的实时数据对下一步生产过程进行分析模拟,进一步指导生产过程的调度与优化。
(五)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构建生产技术管理平台。内容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JS)平台建设、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地测空间管理信息系统、地质测量信息系统、通风管理信息系统、采掘设计系统、机电设备管理系统、基本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矿井三维可视化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
构建安全调度指挥平台。内容包括:调度室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及应急救援指挥管理系统、安全隐患信息动态监控系统、移动安全综合监控系统、危险源监测分析系统、安全生产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等应用系统。
构建综合经营管理平台。内容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物资供应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生产技术管理系统、煤炭销售管理信息系统、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作业规程编制审核系统、企业资产管理系统、移动办公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决策分析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促使企业资源的协调运行。
通过三大平台建设与完善,逐步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流程,建立适合企业发展模式的综合信息化管理平台。
(六)煤矿六大系统建设
按照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总局印发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安监总煤装(2011]33号)文件要求,各煤犷在2013年底前完成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技术装备的安装。2012年上半年前,全省要完成30座六大系统示范矿井建设。2012年底前,五大集团公司所属的高瓦斯、容易自燃的矿井要完成六大系统建设。2013年底前,全省所有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要全部完成六大系统建设。
2011年起,生产矿井安全监控系统、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产量监控系统要全部实现联网运行;新投产的基建、技改矿井都要同步建设完善“六大系统”。
(七)全省煤炭行业电子政务信息网
构建全省煤炭行业政务信息网络。加强省、市、县三级煤炭管理部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推进网上办公,基本实现行业信息内部网上互动共享,满足行业管理服务需要;加强门户网站建设管理工作,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和互动交流,提供网上咨询、查询等服务;降低资源利用成本,实现部门内部协同办公和各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提供跨部门“一站式”的行政审批;推进网上办事服务,提高在线办事效率,强化办事监督管理。形成集行政管理、业务审批、协同办公为一体的综合管理平台,促进行业管理决策科学化、办公规范化、监督透明化、服务便捷化。
(八)山西省煤炭行业网站联盟
组建由各级煤炭管理部门、各煤矿集团公司、各主体煤炭企业、非煤企业、省厅各直属单位门户网站组成的全省煤炭行业网站联盟,形成上下配合、合力共建,侥势互牢{、、资源共享,整体联动、共同发展的网站管理模式,提高各级网站应用水平,打造一流门户行业网站群。
(九)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树立科学的信息资源观,建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共享机制,进一步提高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重要性的认识。
建设全省煤矿地理信息库。内容包括:煤矿所处煤田位置,主副井、风井建筑物坐标,井田面积,坐标拐点,地形地貌和地质勘探三维图形地理信息系统;煤矿储量、煤种、煤岩层分布、厚度及倾向和走向、地质构造、开拓方式、大巷、峒室、采掘面及管线设备布置仿真模拟立体地理信息系统。
深度开发信息资源,建设全省煤炭行业数据仓库。包括:生产过程自动化实时数据库、人力资源数据库、运销数据库、物资供应数据库、生产设备材料备件数据库、地质测量数据库、销售管理数据库、生产技术数据库、基本建设数据库、安全生产应急平台数据库等专题数据库,为行业管理、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建立企业数据中心,夯实企业信息化基础。数据库不仅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也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要把企业数据库的建设作为核心和基础工作来抓。要加强企业数据库建设的统筹规划,在科学设计数据库解决方案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要求,重点抓好基础数据采集工作,既要采集地质数据、产量进尺数据、现场设备数据、安全监测数据等生产现场底层数据,也耍采集计划管理、物资供应管理,财务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经营管理数据,形成综合信息数据库。要进行错误数据清理、异构数据整合、数据结构转换等数据处理,进行深层数据挖掘;在确保企业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推进企业数据资源共享,消除“数字鸿沟”和“信息孤岛”,发挥应用潜力,做好系统维护和数据备份工作,为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提供支撑和依据。
(十)信息安全保障
建立完善信息安全策略体系、保障系统,将信息安全纳入信息化项目建设,同步实施。对重要信息系统,要按照国家《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划分准则》(GB17859-1999)《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等技术标准,建设符合该等级要求的信息安全设施;参照《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管理要求》(GB/T20269-2006)、《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工程管理要求》(GB/T20282-2006)等管理规范,制定落实符合本系统安全保护等级要求的安全管理制度。
(十一)信息化规范体系建设
标准规范建设要符合国家、山西省有关标准。建立山西煤炭行业两化融合工作指标体系;建立完善由信息资源标准、网络互联标准、数据传输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应用系统标准和信息化管理标准等标准化体系,规范和指导信息化建设工作。
(十二)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实施
全力推进煤矿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的实施。MES是企业信息化承上启下的信息枢纽,是连接底层控制系统与上层管理系统的桥梁,它和ERP春统构成企业的信息化系统,是企业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关键环节。要通过实施MES提高企业对生产过程中各种复杂问题实时处理能力,实时传递生产过程数据,对生产进行精确调度,优化生产组织方式、生产计划制定和物料平衡,进行设备可靠性管理、事故预案管理。要对生产过程的物料流、能量流、质量流、资金流和数据流进行完全监测、分析、控制和优化。克服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重控制、轻管理,重记账、轻优化”的现象。
(十三)煤炭运销物流平台
推进企业电子商务深化应用。电子商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重要内容。电子商务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已深入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改变着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组织形态,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
择。
建立全省煤炭物联网应用的核心支撑平台,实现与煤矿主流设备及煤炭企业各种信息系统的智能对接,各煤炭企业可以通过平台高效整合现有设备及信息系统,快速实现矿山的物联化。引领煤炭行业物联网核心系统的研发、行业应用及推广,包括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物流贸易、机械装备等。
加强专业化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省属五大集团公司、煤炭运销公司、煤炭进出口公司建立整合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资源管理系统、物流信息化系统、交易支付系统、安全认证系统的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电子商务,梳理业务流程、整合信息资源、强化集团公司信息化皮用。
(十四)大型煤炭集团公司ERP系统
各大型煤矿集团公司,要深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市场竞争和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要求企业必须应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更快地掌握信息和整合信息资源,坚决放弃手工操作电子化式的管理信息化。
一是要从产业链、协同商务和信息集成的视角出发,从全面推动企业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出发,改造企业的业务模式和业务流程,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员工素质,提升集团管控能力,加强市场预测分析,强化财务分析控制,确保连续均衡生产,提高信息整合利用,重组企业业务模式,构建协同商务体系,要借助深化ERP应用进一步扎实管理基础,梳理业务流程、进行数据准备、规范统一编码,带动企业管理现代化。
二是要从企业制度管控、战略管控和运营管控三个层面规划ERP应用,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各企业要针对核心业务流程,选择管理信息化重点模块重点突破;要在不断完善生产自动化和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的基础上,推进企业ERP项目的实施,建立企业综合管理平台(ERP)系统,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成本核算、物资供应、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以及知识管理信息化,形成决策层、经营管理层、生产执行层三级综合管理信息体系,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科学决策水平,提升大篥团公司的集中管控能力。
(十五)地方煤矿信息化建设
采取扶持引导、示范推广、深化服务、宣传激励,交流培训等方式,加快地方煤矿信息化进程;把地方煤矿信息化作为全面推进全省煤炭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措施,纳入服务、支持的各项政策文件,加大扶持力度。
500万吨及以上企业,建立门户网站,完成工业视频系统、矿井网络平台、矿井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矿井安全生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构建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加快煤炭生产装备数字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建设。
120万吨及以上企业,建立门户网站,建设工业视频系统、矿井网络平台,构建矿井综合生产自动化系统,主要生产过程实现中远程
集中控制。
90-120万吨企业,完成基础网络平台和工业视频系统建设,构建矿井生产辅助系统及环境监测系统、安全生产调度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实现安全、采掘、运输、通风等主要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
(十六)非煤产业信息化建设
大型煤炭企业正在由单一煤炭生产向煤基多联产、延伸转化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转变。煤焦化、煤化工、煤电铝、煤建材、煤气化、煤液化等三产信息化工作内容包括:生产自动化系统、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生产与技术管理系统、环境保护系统、质量管理体系、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十七)煤矿节能环保信息系统
研究煤矿节能环保信息系统的开发,开展适用于煤炭行业的环保节能数据分析、污染物排放实时监控及能源利用、环境状况评估系统的研究。实现对重点用能单位用钝情况实时监控,促进信息技术在能效监测领域的应用,提高能效监测和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
省属五大集团公司建立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开发能耗监测管理系统,并实现与主力矿井的联网。利用整合自动化和信息管控一体化节能减排新技术,通过在线实时监测,汇总、分析能源消耗情况,以分析结果为依据,制定能源管理和使用计划,指导煤矿生产工艺的优化
与技术革新。推进煤炭洗选加工、矸石利用、煤层气等领域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十八)全省煤炭行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以山西省煤炭学会计算机通信专业委员会、山西省煤炭工业协会信息化分会为依托,重点支持山西煤炭工业两化深度融合配套产业的研发,包括煤炭物流、成套装备制造、监测监控系统生产、软件产品及服务等;积极培育和发展集信息化发展、咨询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估、系统运行维护及专业培训为一体的生产性服务业、外包服务产业,构建面向全省煤炭行业的低成本、安全可靠的信息化服务保障平台,为各类煤炭企事业单位、煤矿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五、工作安排
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要以提升企业能级为目的,以研发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经营管理信息化等两化深度融合重点领域或模块为切入点,突破瓶颈,分类推进,分步实施。
(一)培植两化融合示范煤矿
培育两化融合示范煤矿,强他典型带动作用。根据企业信息化投入强度、信息化重视程度、信息化制度建设、信息化应用程度以及信息化产出效益等情况,各市煤炭局、各大集团公司确定10-15个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矿井生产过程控制、安全生产监控、企业经营
管理等环节信息技术应用突出的煤矿,作为两化融合示范煤矿,树立典型和样板,重点培育、重点支持、重点服务,探索建设两化融合煤矿的最佳实践路径。具体要求:
1、质量标准化矿井和质量标准化调度室。
2、机械化程度高,各生产环节全部实现机械化。
3、信息化程度高,建成了覆盖金矿井的工业以太环网、计算机管理信息网。
4、应用水平高,对已建成的信息和控制系统能够有效的运行和管理,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
5、技术队伍强,有适应开展两化融合工作的人才。
6、两化融合试点工作要突出自身的特色。
各单位要从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要有工作机构,负责两化融合的建设、运行、维护工作,要加强培训,形成稳定的技术队伍。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到2013年底,示范煤矿完成两化融合工作内容建设。
(二)重点技术工作安排
在省煤炭厅信息中心统一组织协调下,各有关单位重点开展以下重点技术攻关工作:
山西焦煤集团重点攻关煤炭物联网应用,研究试用于井下无线衰减大、电气防爆等特性的技术,制定物联网信息编码、传输、处理标准,应用于安全、设备监控、应急救援等方面。
同煤集团重点攻关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平台,整体规划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统一数据采集应用标准,整合安全环境监控系统应用。
潞煤集团重点攻关企业ERP系统、多业务板块系统应用融合,统一各板块的财务、物资供应、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实现集团的集中资源调度与管理。
阳煤集团重点攻关煤炭企业管控一体化,加强信息化价值管理和业务需求管理,通过统一的数据平台、门户网站和定义的KPI指标,充分发挥信息化价值,优化企业运营管理。
晋煤集团重点攻关煤矿节能减排,建立企业能效标准,制定企业能源使用计划,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煤运公司负责煤炭物流信息化建设,监控煤炭生产、运输、销售、库存情况,实现煤炭产业全过程的衔接。
潞安环能、阳煤集团、晋城无烟煤集团公司,加强与IT企业联合,开发架构煤炭工业MES系统,规范接口,完善标准,在全省煤炭企业推广。
太原市煤炭局以东山煤矿作为安全隐患排查信息化试点,工作包括煤炭企业安全隐患认定标准研究,隐患数据采集技术、标准隐患排查库的研究。
晋城市煤炭局重点攻关煤炭行政监管综合平台建谩,统一规划实施项目管理、劳动用工管理、教育培训管理、行政审批等系统的建设。
吕梁市煤炭局开展煤矿井下、地面视频系统联网工作,实现各级
煤炭管理部门远程调用、观看煤矿安全生产调度工业电视主画面。
(三)关键技术攻关与软课题研究
紧密跟踪全球、全国信息化发展进程,适应煤炭行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加大信息化高新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
在省煤炭厅信息中心统一组织协调下,重点开展以下技术攻关和课题研究:
1、物联网技术
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和技术,重点研究在井下人员识别定位、设备实时监控、物资动态监控、物流管理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开展煤炭生产、运输、销售、使用全程管控及地质勘探、设计、建井等领域的研究。
2、云计算技术
研究探索出适合煤炭行业实际的云计算发展与应用模式,探讨利用云计算的租用模式,为中小煤炭企业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重点是云端数据海量存储、虚拟技术、存储及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使中小煤炭企业按照服务租用外包方式,按需租用软硬件资源。
3、灵活定制的管控一体化软件平台
煤矿现有的应用信息系统无法根据煤矿生产发展、管理流程的变更进行灵活调整,需要进行大量的代码修改或二次开发。因此,需要研究开发面向煤矿安全、生产、运营管理的企业级服务系统架构
(SOA),使各业务系统可以灵活接入,系统工作流程可以根据企业业务流程变化而修改,适应企业生产流程不断变化、优化的需要。
4、煤矿井下人员精确定位、自动识别技术
现有的井下人员管理系统不能满足事故应急救援和人员管理的需要,需要研究井下人员精确定位、虹膜和人脸自动识别、安全培训和上岗证信息化管理。通过设置在人员入井口的虹膜和脸部等检测装置,监测入井人员特征,与上岗证上的虹膜及人脸数据库资料对比,禁止没有取得上岗证的人员下井。
5、重大关键设备生产、运输、仓储、使用维护全过程管控 煤矿使用的掘进机、采煤机、刮板运输机、带式运输机、提升机、电动车、通风机、水泵、压风机、移动变电站等大型机电设备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需要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矿用重大设备生产、运输、仓储、使用、维护过程的跟踪管理和故障诊断。
6、重大灾害预警
煤矿现安装的安全监控系统,具有瓦斯、通风等实时监测、报警和断电功能,部分系统县有瓦斯、火灾、冲击地压等重大灾害预警功能,但预警准确度较低,难以满足煤矿安全生产需要。研究基于物联网和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瓦斯、火灾、冲击地压等灾害预警技术,提高煤矿重大灾害预警的准确率。
7、无人工作面地面遥控
目前采煤工作面能够做到工作面有人巡视条件下的回采巷道遥控和记忆割煤,但不能自动识别煤岩,不能实现工作面无人控制。需
要研究煤岩分界识别技术和仪器,研究液压支架、采煤机、刮板运输机的精确定位技术,进一步提高监控的可靠性,实现无人工作面地面遥控。
8、“智慧矿山”建设
以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在煤矿集成应用各类传感感知、信息通讯、自动控制、智能决策等技术,在开采实现自动化、数字化的基础上,使井下的设备全部实现智能化管理,整个矿井形成一个设备的智能化集群,保证矿山的高效、低耗、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六、信息化发展保障措施
为保持“十二五”我省煤炭信息化发展的协调性和连续性,完成工作任务,实现发展目标,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信息化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各级煤炭管理部门信息化领导机构,建立上下联动的全省煤炭信息化工作机制。各级煤炭管理部门要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形成省、市、县三级信息化组织保障体系,切实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其在煤炭倍息化建设管理工作中的牵头作用;要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机构,要有明确职能、编制,落实经费来源。
各集团公司、各煤炭企业,成立由企业主要领导领导为组长、各主要业务部门负责入组成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企业主要负责人要
直接参与信息化重要决策,亲自协调推动重大信息化项目实施,加强信息化统一领导的工作常态化和制度化建设;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机构,特别是大中型煤炭企业要设立首席信息官(CIO),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管理部门,落实机构和人员,强化统一管理职能,不断提高信息化决策的执行和组织实施水平。企业信息化管理部门要负责编制和组织实施信息化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在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中要牵头组织协调各相关业务部门和用户单位,共同推进项目实施,保证项目成功建设和推广应用。
理顺信息化部门与业务部门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关系。基础网络、跨部门和综合性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由信息化部门负责建设管理。业务部门负责提出业务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防止出现部门各自为政、重复投资和低水平应用问题。
(二)建立信息化考核评价机制
加强信息化绩效考核。省煤炭厅参照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暂行办法》,建立煤炭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机制,重点从IT技术、流程优化、财务业绩和战略匹配等方面,对各大集团公司、主体煤炭企业信息化绩效进行考核评价。各市煤炭局将信息化纳入对所监管各生产煤矿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建立健全信息化激励约束机制。各大集团公司研究制订具体、合理、可行的信息化考核指标体系,将信息化绩效列入对企业各部门、所监管煤矿、有关二级单位及非煤企业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促
进信息化责任与权利紧密结合。
2011年开始,省煤炭厅将各单位的两化融合工作列入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障信息化项目实施
各级煤炭主管部门要将信息化建设作为重大工程来实施,作为重点工作纳入本部门信息化总体规划;要加大电子政务建设资金投入,推进政务信息化;要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各煤炭企业要从加强基础管理、实施流程再造、提升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企业效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全局出发,制定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要建立信息化投入保障制度,信息化总体规划和计划的估算要纳入企业估算管理;要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集中投入,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保证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资金的持续投入;要提高企业信息化投入在煤炭生产安全费用中的比重,在确保信息化项目建设投入的同时,估算信息化运维费用,大型煤炭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应达到年销售收入的1%以上,中小型煤炭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应达到销售收入的3%以上。
资金投入要做到“建设和运衍”并重,在加大信息化建设投资的同时,重视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安全保障、系统升级改造及培训等专项资金投入,为信息化建设成果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必要保障。
(四)加强制度和标准建设,构建信息化政策标准体系
标准规范建设是煤炭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根据国家信息化相关政策法规,结合我省煤炭行业实际,制定适用于煤炭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制度措施。建立健全信息化基础工作、信息共享服务、数据交换与更新、数据库运行、项目组织等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规范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保障网络互连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系统高效安全运行。
省煤炭厅组织编写《山西省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规范与标准体系》;组织裁定《幽西省煤炭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试行)。
(五)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山西煤炭专网及全省性信息系统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把网络系统安全、信息安全纳入煤矿企业两化融合的重要内容,成为生产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信息化构架或规划中,要制定物理安全策略,保护电源、路由器、交换机、工作站、网络服务器等硬件实体和通信链路免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或搭线窃听攻击。
推进数字签名和数字认证应用。各国有重点煤矿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要在企业OA系统、财务系统、供应链系统及电子商务领域开展数字签名和数字认证应用,企业信息化系统构架均要设计数字莶名和数字认证解决方案。
加强企业数据库安全管理。采用备份、镜像技术、归档、转储、分级存储、奇偶检验等技术手段或措施,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加强企业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机制。
推进企业数据灾备系统建设。各国有重点煤矿集团公司建立灾备系统,鼓励中小煤炭企业委托具有保密资质的ICT企业建立灾备系统,大型企业可根据实际自建或委托建立灾备系统。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开展全国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与深化企业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对已运行信息系统进行定级备案、整改建设和测评,新建信息系统要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确保企业网络与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
按照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关于加强煤矿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晋煤办信发[2 011)1748号)要求,做好煤矿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的安全隐患排查和漏洞堵塞,建立安全检查制度,提高防范水平,切实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六)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全省煤炭行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造就一支规模和结构能够适应煤炭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信息化人材队伍,保持队伍的稳定;要尊重信息化人才成长规律,以信息化项目为依托,培养高级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加强企业信息化职业技能培训。要把信息化培训纳入企业人力资
源发展规划,合理安排员工培训时间。要确保信息化培训投入,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新建或技术改造投资项目、信息化项目,要将信息化培训费用估算列入项目投资。要把企业信息化基础知识、岗位信息化专业基础知识纳入企业员工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鼓励企业开展内聘内训、外聘内训、外派培训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化培训。
(七)加强交流合作,提高信息化创新能力
加强与全国煤炭信息化先进单位、信息化先进行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实现共赢。
建立由省煤炭厅牵头,联合有关高校及科研单位、煤炭企业和IT厂商共同参与的协作机制,对煤炭信息化相关重大课题进行研究。在煤炭资源、灾害监测预测、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基于网络信息交换和服务等技术领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注重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煤炭信息化建设中的推广应用。
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加强信息技术成果转化、产品研发与推广应用,提高信息技术贡献率,推动信息化由“投入型”向“产出型”方向发展。
七、投资估算
根据上述提到的“十二五”时期我省煤炭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任务、重点工作、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与软课题研究等,开发、建设投
资估算分为省煤炭厅、集团公司、市煤炭局、县(区)煤炭局、煤矿五个部分,总计4695657.78万元,约470亿元。其中:省煤炭厅投资估算为3660万元;省属八大集团公司及正华实业公司(公司机关)投资估算为228376.44万元;11个市投资估算为13750万元,6 4个县(区)投资估算为53760万元;1067座煤矿投资估算为4396111.34万元,约440亿元。
(一)省厅投资估算
省煤炭厅投资共计3660万元(见附表一)。
(二)集团公司投资估算(公司机关)
集团公司包括焦煤、同煤、阳煤、晋煤、潞煤五大集团及省煤运公司、省煤炭进出口公司、平朔煤炭公司、山西正华实业公司。投资主要是集团公司级管理层面信息化项目建设投资,共计228376.44万元,(见附表二)。
(三)11个市煤炭局投资估算
每个市投资1250万元,11个市投资共计13750万元(见附表三)。
(四)产煤县(区)煤炭局投资估算
产煤县(区)按照64个计算(3座煤矿以下的20个县(区)不计),每个县投资840万元,64个县投资共计53760万元(见附表四)。
(五)煤矿投资估算
【陕西省通信管理局文件】推荐阅读:
陕西省林木种苗质量管理办法09-20
陕西省民办教育收费管理实施办法08-27
陕西晚思,陕西晚思罗隐,陕西晚思的意思,陕西晚思赏析09-19
陕西省建筑节能条例07-03
陕西省学生家庭情况10-14
陕西省园林商会会议制度06-09
陕西省高校通讯录06-14
陕西省期末考试数学卷06-20
陕西省煤化作家协会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