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县战略

2024-09-04

科技兴县战略(精选6篇)

1.科技兴县战略 篇一

实施“旅游兴县”战略的思考

一个地方发展战略的制定往往都是以最具潜力的产业为依托,生发开去,用发散式结构形式与其它经济要素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温州的服装、鞋革业,柳市的低压电器业。旅游产业同样具有这一功能,以旅游业为带动性先导产业,推动引发第二、第一产业共同发展,这同样是一种成功的发展形式,如泰国、威尼斯的范例。近年来,周宁县领导班子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实践完善,于年底形成了“发展山区特色经济,建设高山旅游县城”的基本战略构想,这一构想立足资源优势,放眼长远发展,明确了发展旅游支柱产业的奋斗目标,把“旅游兴县”摆上了重要位置,提出周宁旅游业要朝着高山避暑、度假休闲、生态旅游、农业观光的方向发展,周宁各项事业建设都要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态势。这种战略把“旅游业”放在带动性产业的位置,寓意深远。那么如何实现“旅游兴县”战略目标呢?笔者通过调研,认为周宁应围绕发展“大旅游”思路着重做好以下几篇文章。

一、借资源优势兴游

实施“旅游兴县”战略,首先必须做好旅游这篇文章。

⒈要认清优势。从外部环境看,旅游业作为本世纪见效快、污染轻、产业关联度大的朝阳产业,国家、省、市都把旅游开发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大举措摆上了重要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刺激旅游业发展的措施,为周宁发展旅游提供了大气候和广阔的空间。从内部环境看,周宁地处闽东北交通要道,东接太姥,北连武夷,南邻福厦,区位优势突出;周宁地貌奇特、千米山峰遍及全境,全县平均海拔米,县城海拔米,居华东地区之冠,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平均气温℃,素有“天然空调城”之美誉,地理气候优势明显;周宁境内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有省级风景区――九龙瀑布群、中华奇观――鲤鱼溪、名列《辞海》的滴水岩、千年古刹灵峰寺、宗教名胜方广寺、文化内涵丰富的郑氏宗祠、谷深洞幽的九龙石窟、水域面积达平方公里的高山平湖――芹山湖以及仙风山、官山、石门山、陈峭鸳鸯溪等。此外,周宁经过近年来的建设,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都有极大改善,为发展旅游打下了坚实基础。

⒉要搞好规划。旅游业的发展,科学的规划是前提。要立足周宁资源特色,着眼长远发展,聘请专家指导,按照国家级生态避暑旅游风景区的标准,把境内各项生产要素和大部分生活要素都变成旅游要素,进行高起点、高标准的综合规划,力争成为华东地区的生态旅游避暑度假中心。第一,景点建设要突出特色。在全县范围内应形成配套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大旅游网络,不搞小而全,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第二,线路规划,要适应不同游客要求,推出线路长短不等的组合。县内可推出“鲤鱼溪――芹山湖――灵峰寺”、“九龙瀑布――鲤鱼溪――生态农业观光园”、“鲤鱼溪――九龙瀑布――方广寺”、“滴水岩――九龙石窟”等一日游线路,市内可推出周宁――屏南――古田“绿色山水游”和周宁――宁德――福鼎“闽东山海休闲游”等线路,省内可推出武夷山――九龙瀑布――三都澳“山海风光游”等线路,以吸引游客,增加客源。第三,县城规划,要按照建设高山旅游县城的要求,精心设计,合理布局。街道、建筑、灯饰、绿化带、公园、广场、亭、台、楼、阁的建设布局、风格设计都必须体现旅游的综合意图,创造旅游的氛围和高山休闲的意境。

⒊要广泛宣传。宣传不到位,只会造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的局面。为此,在抓好项目开发的同时,一定要抓好宣传促销工作。宣传促销要按照“打通渠道,建立网络,突出特色,注重实效”的原则进行。一要借助各种招商会、交易会,积极向客商进行宣传。二要借助记者、作家、画家、导演、摄影师的.创作进行宣传。三要借助与各地旅行社的联合进行宣传。四要借助上级部门的支持,与兄弟县市搞联合宣传。五要制作周宁风景网页,通过互联网进行广泛宣传。

⒋要多方引资。旅游开发投入大,单靠政府力量是办不到的。要按市场化要求,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多方引资。一要大力向外引资。通过广泛宣传周宁的旅游资源优势和优惠投资政策,吸引外地大财团、大公司、大股东来周宁投资开发。二要鼓励县内能人投资。要通过宣传,激发县内有经济实力的能人的爱乡热情,争取他们投资景点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

⒌要深挖内涵。纵观外地知名景区,除了景点好外,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才能引来游客无数。周宁的旅游开发也要做好这篇文章,组织专门人员深挖鲤鱼溪文化、九龙瀑布文化、滴水岩文化和灵峰寺、方广寺的宗教文化,不断丰富景点文化内涵,增加景点文化魅力。

⒍要建好队伍。“旅游兴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通过一支业务精通、热爱旅游的专门人才的长抓不懈才会实现。为此,要成立专门的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做到主要领导亲任组长,以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要充实加强旅游队伍,做到宣传促销、景点开发、内涵挖掘、旅游市场管理等都有专人负责。要强化培训,经常组织人员外出学习取经,拓宽视野,开阔思路,丰富知识。

二、借旅游牌子兴企

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就要打好旅游的牌子,借旅游牌子招商、上项目、创品牌、拓市场。

⒈借旅游牌子招商。在对外招商引资中,既要宣传周宁兴办企业的资源优势和优惠政策,又要宣传周宁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周宁资源的独特性和旅游资源对其投资开发的影响上来,以吸引外资。旅游发展得好,投资者既可在投资的项目上受益,又可在旅游环境中受益。如鲜茶汁饮料项目的建成投产,既可为游客提供一个参观的场所,同时,游客一方面可消费部分饮料,另一方面也为饮料起着免费宣传员作用。

⒉借旅游牌子上项目。旅游业是个关联度大的产业,它涉及到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需要,可以开发的项目很多。吃的方面,可以建设风味小吃园等;住的方面,可以建设避暑山庄、休闲别墅等;行的方面,可以组建旅游车队等;游的方面,可以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等景点项目;购的方面,可以兴办生产有周宁特色的竹木工艺品、民间剪纸、石雕、根雕以及茶叶、磨芋、黄花菜等土特产品的旅游产品加工企业;娱的方面,可以投资建设狩猎场、打靶场、室内游泳池、高尔夫球练习场、科技夏令营活动中心等。

⒊借旅游牌子创品牌。一个企业,其产品要具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农副产品,就必须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周宁的特色就在于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为此,企业在争创品牌中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打好产品的景点牌子,注册以九龙瀑布、鲤鱼溪、滴水岩等景点为命名的商标,使产品包装既有吸引力,又具观赏性,增加品牌特色。

⒋借旅游牌子拓市场。一方面,企业要借对外宣传周宁旅游风光的机会,主动与旅游部门联合,把产品与旅游风光组合包装一起宣传,以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如建设“周宁风光在线”网页时,可专门开辟一个旅游产品的子网页,对产品进行宣传。另一方面,企业要抓住游客到周宁旅游的机会,在相关地点设置产品专柜,向游客进行推介使用,从而达到通过游客的使用和宣传而提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目的。

三、借旅游项目兴农

周宁地处高山,重工业少,污染轻,其农副产品多属绿色环保型。可借助建设高山旅游县城的契机,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开发旅游农副产品。

⒈借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兴农。我国已加入,农产品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山区小县的周宁,如何应对这一变化,把农业搞好呢?笔者认为,发展生观光农业是条出路。通过把周宁丰富的茶园、成片发展的蔬菜基地、板栗园、油奈园等,开发建设成生态农业观光园,从而既带动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和科学管理,提高农业市场效益,又增加农业的非农收入,即旅游收入。

⒉借开发旅游农副产品兴农。竹木工艺品以及茶叶、黄花菜、磨芋等旅游产品,其原料都直接来源于农业。随着开发旅游农副产品的项目不断增多,原料需求量将不断增大,农作物的效益将不断提高。这必将极大激发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自觉根据市场需要调整种植结构。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在开发旅游农副产品中实现,农业效益将在提供旅游农副产品原料中提高。

⒊借旅游宣传促销兴农。旅游的宣传,不是景点的孤立宣传,而是旅游各个要素的整体宣传。所以,通过旅游宣传,必将极大提高周宁农副产品的知名度,从而促进农业发展。一方面,通过旅游宣传,将使更多外商投资周宁农业开发;另一方面,通过旅游宣传,将使周宁的农副产品市场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另外,游客到周宁旅游时购物以及品尝风味小吃,也会提高周宁农副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四、借旅游项目富民

游客旅游过程中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行为都要人和物的参与和服务。农民及其农作物就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积极的参与和服务,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⒈通过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富民。旅游资源的开发,既要大力引进外资,又要充分发动民间力量参与。县内农民可利用拥有的资金、土地、山林等积极参与开发。开发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村集体名义进行,也可自己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合作开发;既可开发生态观光农业园,也可参与景点建设。如农民可利用自己规模大、观赏性强的茶园,再配以相应的辅助设施,如茶亭等,建成自己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又如村集体可以借助独具特色的宗祠、风水林等建成景点增加收入,鲤鱼溪的郑氏宗祠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⒉通过服务旅游产品开发富民。旅游产品的原材料,特别是旅游农副产品的原材料,离不开农民的生产和提供。广大农民可通过为旅游农副产品生产原材料增加收入。周宁的茶叶就是一例。周宁有茶园多万亩,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数量不等的茶园,每年通过为紫云茶叶有限公司等茶叶加工厂提供茶叶原料,就为农民增加了可观的收入。

⒊通过服务生态观光农业富民。生态农业建设离不开农民的参与,需要农民去种植、去管理。农民通过服务生态观光农业可增加收入。如超大集团在周宁开发的蔬果基地达到亩左右,向当地招聘的农民工达到好几百人,这些农民即可通过出租土地收益,又可通过服务基地而取得工资收入,比单纯种田增收不少。

⒋通过参与旅游配套第三产业开发富民。旅游业的发展,势必带动旅游要素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农村富余人员可通过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而增加收入。有实力的农民可自己投资兴办或兴建饮食业、住宿业、商场、室内游泳池等,从中收益致富。没实力的农民可通过为这些行业打工而增加收入。

五、借旅游开发兴城

建设高山旅游县城,县城建设至关重要。要借旅游开发之机,不断增加县城建设投入,大力引进外资参与配套设施建设,制定相关政策吸引农民进城安居兴业。从而形成以游兴城,以城促游的良好局面。

⒈要增加对县城建设的投入。政府每年要切出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县城建设,这块资金主要应用于交通、水电、公园等公共设施建设及旧城的改造和县城的绿化。要建设高山旅游县城,旧城改造势在必行。可以采取制定统一标准分段实施的办法进行。周宁今年实施的城关东西街一中段拓宽改造就是采取了这种办法。

⒉要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县城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主要应通过大力引进外资进行。县委、县政府在土地开发招商中,应积极向客商宣传周宁的旅游资源优势和旅游发展前景,让客商在投资房地产开发中,有意识地参与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应鼓励引导县内能人投资建设根雕艺术馆或竹木工艺美术馆等,通过建设不断提高县城的游客接待能力和文化品位。

⒊要不断扩大县城容量。随着致富农民的不断增多,特别是周宁有万多人在外劳务经商,这些人赚了钱回来,一般不会再想回到农村居住。县委、县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制定政策,放宽农民进城限制,特别是户籍的限制,为农民进城就业、子女就学、建房、生产等提供方便,以促进县城人口的聚集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六、借旅游工作聚心

“旅游兴县”战略的实施要求社会各界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共同营造旅游工作浓厚氛围。

⒈要形成“旅游兴县”的共识。要通过《周宁通讯》、有线电视台等新闻媒介,特别是广大干部面对面的言传身教,形成强大的宣传攻势,使社会各界都认识到发展旅游对促进和带动周宁各项事业建设的重要作用。让他们在思想上更加解放,工作上更加支持,行动上更加配合。

⒉要树立“人人都是软环境”的意识。要通过宣传,让全县人民意识到游客和外商就是我们的上帝,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从而注意平时的一言一行,做到文明礼貌、以诚待客,维护好周宁形象,尤其要坚决维护好周宁旅游的形象。

⒊要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踊跃”的工作氛围。周宁良好的旅游形象需要大家一起来树立。要通过有意识的培养教育让越来越多的周宁人能主动集累旅游方面知识,掌握景点的人文典故,使人人都成为旅游的义务宣传员、促销员、服务员。

 

2.科技兴县战略 篇二

一、湖北林业科技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 湖北省林业科技事业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迅速发展, 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势头, 林业科技总体发展水平逐年提高。近十年来, 全省共承担国家、省部级各类林业科研项目300多项, 其中林业科研项目200多项, 林业技术支撑与示范项目100多项。国家级重点科研、推广及科技支撑项目30项, 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00余项, 获省部级三等奖以上科技成果55项, 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20项, 获国家专利5项。组织推广林业科技成果100多项, 辐射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 新增产值200多亿元。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十五”期间的30. 1% 提高到“十一五”期间的40% 。在良种选育、森林资源培育、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防治技术、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林业产业、森林生态效益评价专项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湖北省林业科技总体水平还较低, 同林业产业发达省区相比有较大差距。

1. 林业科技创新缓慢

湖北省林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远不能满足现代林业的发展需要。目前, 良种选育、森林抚育、产品保鲜及加工已成为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在林业生物质能源的科技创新方面, 急需突破各类能源林良种选育、定向培育、加工转化、林业生物质原料集储等关键技术; 在发展木本粮油的科技创新方面, 急需突破产品精深加工、转化利用、储藏, 提高木本粮油产量和品质等生产技术。“十二五”时期湖北林业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举措。

2. 人才的培养体制机制亟待完善

近年来, 随着社会对林业发展的重视。林业工作人员的地位在不断上升, 林业科技队伍稳步壮大, 素质不断提高。湖北省现有林业科技人员1. 35万人, 具有高级职称的有400余人, 具有中级职称的有2500余人。从总体上看仍然存在着林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 高级技术人才数量偏低, 林业系统在岗职工的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在岗职工的培训工作滞后, 基层林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慢、队伍亟待稳定。

3. 科技投入增长缓慢

目前, 湖北省林业科技投入的总量和增长速度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面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各级财政对林业科技投入较低, 林业科技年度总投入仅占全省林业年度总投入的0. 4% 。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林业科研经费和林业新品种及新技术推广经费不足, 严重制约了科研水平的提高。

4. 科研成果水平和转化率低

受政策导向等方面的影响, 林业重点工程与科技结合不够。林业科技主体需求与科技取向不匹配。科研成果的水平和转化率都有待提高。

二、湖北林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分析

1. 湖北省林业科技需求分析

( 1) 生态建设对科技的需求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 境内有三江 ( 长江、汉江、清江) 四山 ( 武陵山、秦巴山、大别山、幕阜山) , 是三峡、葛洲坝、丹江口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所在地, 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 生态地位极为重要。要把湖北建设成为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较为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省份, 以科技为支撑, 生态立省是湖北省林业建设的迫切要求。

( 2) 脱贫致富奔小康对科技的需求

湖北省山区的森林资源十分丰富, 但是经济发展较缓慢, 山区农民收入较低, 山区经济的发展和广大林农的收入对森林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发展林业产业, 增强兴林富民能力,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特别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 林农林业经营主体地位得到确立, 激发了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 林农对科技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加。林业科技服务将成为提高林业生产率、实现林农增收、惠及千家万户的重要手段。

( 3) 林业现代化建设对科技的需求

现代林业建设的目的是要实现林业现代化。林业现代化是在我国现有林业的基础上, 逐步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林业, 以生态理念指导林业、市场手段推动林业、科技创新支撑林业、现代制度保障林业, 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需求, 不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为了实现我省林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必须重视林业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 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 加大科技人才的供给力度。因此, 有针对性地组织林业科技攻关, 是林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 4) 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需求

湖北省林业产业初级产品多, 精深加工产品少, 木材综合利用率低, 企业创新能力薄弱。要充分发挥湖北省森林资源的优势, 营造林业产业的大环境。因此, 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大力发展林业高新技术产业, 进一步拓宽林业发展空间和领域, 大幅度提高林地生产力, 提高林业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调整产业结构, 培育新兴产业, 促进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 湖北省林业科技需求内容

( 1)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

湖北省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 一些地区生态功能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与森林资源增长缓慢之间的矛盾突出。需突破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新品种选育、山地森林保育技术、沿江防护林水源涵养林营建技术、湿地保护与恢复技术、森林灾害的预警及防控、森林生态效益监测、村镇人居环境建设等领域中关联、共性技术研究。

( 2)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湖北是林业资源大省、林业加工弱省。需重点攻关人工林竹林定向培育与集约栽培、非木质林产品栽培、种苗花卉产业化、新材料新能源开发利用、特色优势林产品保鲜与精深加工、林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等关键及核心技术, 解决资源培育、竹木精深加工、植物资源高效利用等瓶颈技术问题, 提高资源利用率。

( 3) 森林文化体系建设

森林文化是以森林为背景, 以人与森林和谐共存为指导思想和研究对象的文化体系, 是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森林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保障。建设森林文化体系既包括建立和保护森林文化载体, 包括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古树名木、科普教育基地等, 也包括培养和提高公众生态意识、弘扬绿色文明、繁荣森林文化等内容。

( 4) 林业管理现代化建设

加快林业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加强对林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前瞻性宏观研究。包括湖北省林业发展战略、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林业政策与法规、林业的扶持政策和投入机制、森林认证与碳汇交易、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生态公益林管护补偿机制、林业技术推广体系、数字林业建设等。

三、科技兴林对策建议

湖北省科技兴林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林业的“两属性”———既要支撑、保障林业生态建设, 又要推动、引导林业产业发展。通过大力实施自主创新, 加强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推动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着力打造林业生态体系科技支撑平台和林业产业体系科技支撑平台, 为建成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 继续进行森林生态系统构建及效益监测

2010年湖北省已经开展森林生态效益的定量计算和货币化评估, 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是摸清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规律, 进行森林生态区划与区域生态功能定位; 二是针对森林生态状况最为严峻、生态条件最为脆弱, 以及关系到重大生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区, 进行森林生态退化机理、重建与治理技术研究; 三是恢复与发挥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 四是合理配置自然保护区, 建成高效优质人工林、商品林、经济林等替代性资源占优势的生态———经济格局。具体到林业重点建设工程, 则要根据各工程建设的不同特点和内容, 实现不同的科技支撑目标。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 ( 尤其是2011年新纳入的丹江口库区县市) 主要解决工程实施区生态恢复和天然林可持续经营技术问题; 退耕还林工程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的监测问题。

2. 生物多样性、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与利用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 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环境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湖北省就植物区系来讲, 属于南北东西过渡的地带, 是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一个交汇区。湖北省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野生动植物资源, 种类占全国的20% , 在全国列第5位, 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但是由于自然、人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 湖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要坚持“强化资源保护、积极繁育发展、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 以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原生地保护为基础, 以自然保护区建设为突破口, 以保护拯救濒危物种为重点, 形成重点突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保护体系。今后要重点加强生物多样性与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及其功能的基础研究及开发利用技术、珍稀濒危种质材料的保护与繁育技术、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3. 林木遗传育种和良种选育

林木良种培育正在向着多目标、多途径、超高产、短周期方向发展, 湖北省要根据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 开展速生丰产林、优质经济林、生态公益林和园林花卉良种选育技术的研究, 改变森林树种单一、生长速度慢、利用率低、产品质量差等问题, 提高林木良种使用率, 使林业资源的增长量和利用率得到显著提高。采用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 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相结合, 以及多性状联合改良的技术路线, 重点加强对现有速生丰产林、经济林、生态公益林和园林花卉品种主要经济性状 ( 产量、质量、抗病、抗虫、抗逆、育性、成熟期、适生区域、适生条件等) 的遗传研究。

4. 人工用材林和经济林培育与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

森林培育技术正向着定向化、集约化、精准化、近自然化方向发展。目前, 湖北省森林每公顷蓄积仅仅41立方米, 在全国排名倒数第6, 林地经营粗放, 整体生产能力不及国外同纬度地区平均水平的一半。通过种苗科技攻关和省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 重点开展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科学利用, 重要造林树种、名特优新经济林和花卉的遗传改良与繁育, 林木抗逆能力的定量测评及早期预测筛选, 工业原料林、珍贵用材林、能源林、竹林和经济林的优质高产定向培育等技术创新, 从而提供良种优苗和定向培育配套技术, 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使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 增加林农收入, 发展地方经济。

5. 林竹产品优质高效加工利用

湖北省是木材资源大省, 但不是利用大省, 加强林产工业和林产品高效利用是主要发展方向。制材技术的主攻方向是提高出材率和成材价值, 着重解决商品材建设中长期存在的品质不好、产量不高、集约经营水平落后、木材综合利用率低的状况; 人造板工业研究的主攻方向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开发新原料品种和扩大木基复合材料的应用范围, 以及非木材林产品资源的利用。湖北也有丰富的竹材资源, 例如, 咸宁市就有悠久的楠竹栽培历史, 素称“楠竹之乡”。借助建设咸宁现代林业示范区这一机遇, 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建设产品研发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以此提升竹材利用地位, 推动“以竹代木”事业, 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竹材利用方式, 提高竹材利用率, 实现节能降耗, 显著提高竹产业的经济效益。参与竹重组材及系列竹产品国际标准、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 提升我国竹材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和竞争力。消化吸收欧美发达国家先进的木材加工方法和技术, 使新产品材质水平达到国际优质木材的水平, 且后加工性能媲美于优质木材。

6. 森林特产资源开发利用

森林特产资源是人类重要的绿色食品、医疗保健品和药材的主要来源, 是发展林区家庭经济的基础也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今后要集中抓好一批与林业经济结构调整密切相关, 技术水平高, 生产规模大, 能够形成产业链条, 整体效益好, 带动效益强的林业新产品研究开发, 攻克一批关键技术, 扶持一批科技型企业和种植、养殖示范基地。

7. 森林健康与保护

以生态环境变化为诱导因素的森林灾害近年来频繁发生, 森林的寄主主导性生物灾害发生普遍, 气候变化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灾害流行, 森林火灾已成为影响生态安全、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隐患。高效的森林灾害信息管理技术是我省森林灾害防灾减灾的重要前提和关键, 以生态控制的思想和方法为主导的预警和防治新技术体系亟待形成。

8. 数字林业与信息技术应用

数字林业是用数字化技术, 对林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表达、设计、控制、管理的林业。目前我国“数字林业”已取得一定的进展。湖北省要重点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 提高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水平; 应用信息技术为林业生产、林业管理服务, 提高林业生产和管理的效率, 形成整合集成的数字林业技术体系和应用系统, 为决策部门和生产单位及公众提供林业建设信息服务。

9. 加强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3.科技兴县战略 篇三

——关于传达贯彻落实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思考

中共巴东县委书记 龙世洪

省委、省政府5月12日至13日在宜昌召开了全省第7次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是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重要基石。会议在即将出台的《关于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今后五年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这次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对巴东来讲,既有压力也有动力。巴东是集“老、少、边、穷、库”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20多年来,先后承担了“两江(长江、清江)四库(葛洲坝、三峡、隔河岩、水布垭)”移民搬迁任务,在移民搬迁过程中,原有的100多家工矿企业全部关停并破,出现了典型的库区产业“空心化”现象,原本十分脆弱的县域经济更加陷入了低谷,同时日益显现的移民矛盾和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极大地影响了干部群众抓发展的精力,巴东县域经济一直在艰难中爬行,2006年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位中名列第73位,在全州排倒数第2位。在新一轮县域经济发展大潮中,巴东如何抢抓机遇,抢前进位,走出困境,加速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我认为关键要坚持不懈地做到“八个坚持”。

一、坚持解放思想,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发展布局

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就不可能萌发新的思路、产生新的动力。近年来,我们虽然一直在强调要解放思想,几乎每次会议都在讲解放思想的问题,解放思想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有些传统观念的残余仍在制约、阻碍着我县县域经济发展。

在解放思想上,我们要突出坚持“三个着眼于”。一是着眼于发展第一要务。2007年我县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位中前进了4位,名列第69位,在全州排名上升到第3位,电力、药化、畜牧、蔬菜、旅游5个产业产值突破亿元大关,首次成为了全国水果生产重点县、省水果板块基地建设县和全国魔芋种植大县,成为首批湖北省旅游强县。纵向比较,巴东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横向比较,我们与发达县市的差距越拉越大,与我们临近的秭归、兴山、巫山相比,差距也很明显,与州内其他县市相比,我们也显得底气不足。面对周边地区强劲的发展态势,全县各级干 部要始终牢记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发展为要、发展为先、发展为重”的理念,把思想统一到加快经济发展上来,把精力集中到加快经济发展上来,努力提高学习、研究、领导、引导和指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加速推进巴东县域经济发展。二是着眼于转变干部作风。政策一旦制定,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客观地说,我们的发展目标不是不明确,工作措施不是不具体,关键是一些乡镇和部门抓落实的力度不够。全县各级干部要围绕既定的奋斗目标,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大局,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齐心协力、履职尽责、分工负责全力支持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要结合工作实际,扎实抓好当前全县正在开展的“两提高、两满意”主题实践活动,努力增强善谋发展的本领,狠抓落实的能力,以扎实的作风、务实的精神、科学的态度,促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坚持围绕发展干、围绕项目转,少做虚功,多办实事,埋头苦干,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三是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解放思想的成果要落实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有很多实际问题,并不是法律政策规定我们不允许去做,而是从事具体的工作人员只顾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和短期利益,没有真正从法律和政策的角度去系统研究工作、解决问题。全县各级干部要勇于开拓进取,防止思想僵化,坚决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式和习惯做法,凡是有利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事,凡是认准了正确的事,要不被外界的非议所干扰,不为各种困难所吓倒,不怨天尤人,不过多地强调客观理由,要以不甘落后、积极进取的精神推进各项工作。

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巴东县域经济发展布局,切实做到“五个坚定不移”。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兴县战略。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在认真调查研究、吃透县情、明确差距、找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兴县、科学发展、和谐惠民,全力打造实力巴东、活力巴东、魅力巴东”发展战略。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这个发展战略是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结构,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县未来几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贯彻落实,强力推进产业兴县进程。二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一县双城”建设。按照十七大关于调整经济布局的要求,县委十三届三次全委会科学提出了“一县双城”建设格局,即把县城建设成为政治、文化、旅游中心,把野三关建设成为全县的经济中心,充分发挥巴东沿江、沿边、沿路的优势,充分发挥县城和野三关两个中心城镇的战略支点和产业聚集作用,着力打造两大特色产业带和经济增长极,努力提高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建设“一县双城”格局是有效解决黄土坡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的现实要求,是有效解决库区产业“空心化”现状、加速建设巴东工业园的必由之路,是有利抢抓“两路”开通的良好机遇、加快巴东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我们必须强力推进,抓紧建设。2 三是坚定不移地抓好产业建设。县委、县政府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培育了17个优势产业,并成立了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产业兴县进程的实施意见》,组建了17个产业工作专班,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实行“一个领导、一个专班、一块资金、主抓一个产业、负责一家龙头企业、一抓到底”的“六个一”工作机制,目前全县工业、农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巴东特色产业发展已初具雏形。我们要紧扣产业建设不放松,扎扎实实地重点抓好17个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将17个重点产业按照资源禀赋、规模比重、发展趋势、价值贡献等划分为重点扶持类、鼓励发展类、自然发展类三种类型,让重点优势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四是坚定不移地推进“一主三化”进程。县域经济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主三化”方针,集中精力、集中财力、集中资源,加速“一主三化”进程,进一步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增加二、三产业的从业人数,实现农民致富、财政增收。五是坚定不移地紧盯发展目标。没有工作目标,就没有发展方向,更没有赶超动力。面对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调整目标,自我加压,奋力赶超,力争进入全省二类县市,在全州保证前三名。

二、坚持扩大开放,进一步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

对外开放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县各级各部门必须牢固树立“县域以外都是外”的思想,继续按照“经济抓产业、产业抓工业、工业抓项目、项目抓招商”的工作思路,加强同县外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在全州、全省、全国乃至在全球范围内有效进行资源配置,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在招商策略上强化产业导向。一是围绕产业发展规划来招商。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从我县17个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来进一步编制完善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政策积极引导,加大产业链招商的力度,力争每个产业发展规划都要有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链,有重点发展的具体项目,在项目引进和产业培育上,要尽可能避免项目雷同和发展无序的问题,严格按规划引进项目和实施项目,走规模化、特色化、集约化经营之路,形成集聚效应。我们已经成功引进了一批诸如恒兴肉类食品、时珍堂药业、鹏程蚕丝茧等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客商落户我县,今后还要进一步利用现有的产业及上下游产品,引进与现有产业有关联度的企业,形成产业链,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二是围绕加快现有企业提档升级来招商。以引进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资金、设备、管理等生产要素为重点,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优势,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加快现有企业提档升级。如计划投资1亿元的江苏雨润集团5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已成功签约,这对于推进我县生猪品种改良,促进恒兴肉联公司提档升级十分有利,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三是围绕加大资源的开发力度招商。以煤炭、铁矿、旅游、水电等优势资源的规模深度开发为重点,将已经引进的深圳中技实业集团、江苏雨润集团、浙江纵横集团、香港益濠公司等签约项目抓落实,迅速建成并投产,产生效益,并进一步加大引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大集团、大客商来我县投资的力度,加快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化建设进程。

在对外交流上拓展合作空间。一是以“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工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为战略据点,进一步加强与吉林洮南市、浙江镇海区、象山县等友好县市区的沟通,加强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实行干部互派、信息共享、优势互补,有效地拓展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广阔的合作空间。二是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按照省“一江两山”的旅游经济布局,与宜昌、神农架林区和重庆巫山县合理开发利用边界资源,通过走区域合作之路,进一步强化巴东作为三峡旅游线上重要战略节点的地位和作用。三是加大对口支援工作力度。紧紧抓住国家对三峡库区新一轮的对口支援工作机遇,加强与北京市的沟通与协调,建立对口支援长效机制,拓展对口支援领域,逐步形成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口支援工作格局。充分利用“616”工程机遇,积极参加省政府和国务院三峡办组织的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一系列大型活动,争取更多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

在招商措施上实行多措并举。一是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对符合国家政策、达到一定规模的投资项目,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旅游服务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项目,从土地、财税、金融、外贸出口、行政规费以及质量品牌和标志认证等方面给予优惠奖励,尤其是建立了投资奖励和对投资引荐人实施奖励制度,最高奖额分别可达到50万元和100万元,同时把招商引资纳入《巴东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评奖励办法》中,对乡镇和县直部门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实行奖励加分。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注重招商选资,对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产业聚集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和质量。二是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成立县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县招商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督办,领导小组按产业分设各个工作专班,具体负责各产业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实、协调、服务工作。三4 是建立多渠道、宽领域、全方位的招商网络体系,实行全方位招商。广泛收集和捕捉大企业、大财团的信息,变坐门等客为主动出击,实行登门招商;加强与外地重要客商、巴东在外工作人士以及外出打工人员的沟通与交流,通过信函、节日座谈会等方法,加强联络,实行以情招商;利用一些贸易洽谈会、招商发布会、博览会、交易会等形式,组织好专题招商;通过扶持壮大外来企业,让企业现身说法吸引外来客商,实现以商招商。

三、坚持特色引路,进一步培植壮大产业支柱

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的关键,在于立足区域特色,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形成强有力的产业支柱。

实施“五大工程”,壮大新型工业支柱。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来抓,使工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县的工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仍然偏低,2006年工业增加值仅占生产总值的11.74%,2007年占13.72%,增加了1.97个百分点,与全省33.09%的比重相比,低19.38 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企业25家,仅占全省平均数的30%,这说明我县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支撑和拉动作用不明显。因此,在发展县域经济上,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工业兴县”理念,坚持主攻工业,大办工业,大力实施“工业五大工程”,力争工业发展速度和效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是继续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围绕水电、矿产、农产品加工、建材等重点产业,通过规划指导和政策引导,促进关联产业、企业、项目融合,促进企业产品向上、下游延伸,聚集发展,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支持企业做大。重点抓好完成产值在400万元以上的电力公司、恒兴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多仁食品有限公司、朝阳水泥公司、三峡酒业公司等为代表的优势骨干企业,确保每年有3-5家企业进入规模工业。二是大力实施平台工程。把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来抓,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的思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狠抓园区建设。目前,我县工业园区建设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园区已累计筹措资金近1.3亿元,有效储备土地503亩,一期开发建设的谭家村小区的基本构架初步形成,有4家企业已经入园并注册,还有部分企业即将入驻园区。县委十三届四次全委会又专题研究了工业园区建设工作,出台了《加快巴东工业园建设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工业园建设的目标和方略,完善了园区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保障体制,现在的关键是按照会议要求,把任务搞落实,加快工作节奏,确保完成园区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三是大力实施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工程。继续坚持“四抓”,即落实项目抓资金,资金到位 抓投产,投产项目抓效益,关联项目抓配套。对已签订合同的30万吨炼钢工业试验项目、益濠服装加工项目、支井河流域开发项目、中密度板生产加工项目、肠衣精加工项目、5万头生猪养殖项目等12个招商引资项目,要紧盯不放,进一步明确项目牵头领导和责任单位,细化责任,跟踪落实,做好服务,力争全部顺利落户建成投产。四是大力实施要素工程。切实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土地、资金、技术的瓶颈,打造融资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完善信贷支持方式,增强贷款担保实力,竭力解决工业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对重点项目用地,实行规划预留、分期供地的办法变通解决。五是大力实施人才素质工程。加大对现有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力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对企业负责人组织进行培训和考察,使他们思想更解放、眼界更开阔、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多、发展的干劲更足。

打造特色农业板块,壮大特色农业产业支柱。巴东是农业大县,发展特色农业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我们着力打造魔芋、蔬菜、生猪、柑桔、药材、小杂粮六大特色农业板块。一是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扎实开展农业标准化建设。目前,我县 “绿葱坡”白萝卜、结球甘蓝、巴东真香茗、神农碧峰、金果雪芽、“雷家坪牌”脐橙和椪柑等已经分别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认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质量兴县工作,加强品牌创建和应用,突出抓好被列入第六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的巴东玄参基地建设和“绿葱坡”白萝卜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努力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二是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把引进、培植龙头企业作为一个关键环节来抓,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通过政策鼓励,资金扶持等方式,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其竞争力和带动力。全县已有规模不等的从事种植业收购、加工农产品企业53家,其中有16家成为州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要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妥善解决好龙头企业与农户两张皮的问题,继续抓好以恒兴肉类食品、多仁魔芋制品、野之源食品、三峡酒业、巴东时珍堂药业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三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全县以绿葱坡蔬菜、枣子坪药材为代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23家,辐射和带动农户2.5万户,加入这类组织的农户收入增长很大。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为契机,继续推行“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组织”模式,加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力度,降低农民分散经营的成本,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农业特色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争创全国旅游强县,壮大旅游产业支柱。围绕把巴东建设成为国家级旅游强县这一目标,按照“景点串联成线、开发并联成片”的思路,加快发展旅游业。6 一是着力打造神农溪、水布垭两大精品,加快神农溪沿岸“农业观光走廊”建设步伐,启动小神农架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努力把神农溪打造成5A级景区;依托清江水布垭第一高坝,努力把水布垭打造成4A级景区。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努力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服务格局。二是促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挖掘整理现有文化资源,办好首届巴东“中国三峡纤夫节”,进一步提高巴东旅游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三是实施区域联动战略,积极主动把巴东旅游融入全省“一江两山”旅游线和恩施生态旅游圈,重点加强与宜昌、重庆、神农架、恩施等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构建无障碍旅游,营造大旅游、大发展、大循环的发展氛围。

四、坚持项目拉动,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一个项目就是一个经济增长点,一个重大项目就可能形成一个产业群。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建设就是增强硬实力的理念,坚持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促进大发展。

在项目策划上下功夫。在吃透政策精神,认真研究分析现有资源状况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提前预测资源开发前景,围绕农产品加工、旅游和矿产能源资源开发等,筛选出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广阔、具有比较优势、能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项目,有针对性地做好项目的编制和深度开发,不断完善对外招商项目载体,形成储存一批、推介一批、跟踪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有序接替的项目良性发展格局。当前,要认真谋划好煤矸石项目、铁矿开发项目、支井河流域开发项目,还有从县城到野三关的高等级公路等几个事关巴东长远发展的关键项目。

在项目建设上下功夫。坚持大中小项目一起上,财源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项目一起抓,对重点建设项目,继续实行“一名领导挂帅、一个部门牵头、一个专班运作、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建立项目洽谈情况通报、项目建设进展情况通报、服务重点项目建设情况通报制度和定期联席会制度,切实改变重协议轻落实,重招商轻推行,重引进轻服务的观点,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对在建项目要严格时限要求,加大催办督办力度,加快建设进度,如期完成任务。对签约项目要抓好前期工作,按照领导挂帅、部门负责、专班服务的要求,主动与上级有关部门沟通,积极解决好环评、安评、水资源论证、土地预审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争取早日立项,早日开工。对已基本具备开工条件的,要搞好协调,创造开工条件,抓紧开工。

在项目管理上下功夫。严格实行项目建设“五制”管理,在项目资金管理上,建立健全项目投资主管部门、财政部门、项目业主之间协调有力、监督到位、有效制约的管理机制,对项目资金的使用实施全过程监督和管理,使每一个项目都建成优质项目、廉洁工程、安全工程,建一个项目,成一个项目,并尽快产生效益。

五、坚持政策驱动,进一步推进产业发展步伐

产业要健康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来作为支撑和保障。一是学习政策要全面。巴东相对于州内其它县市来讲,可享受的国家优惠政策较多,主要包括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三峡库区移民、少数民族、扶贫开发、老区建设等政策,落实好这些政策,首先要全面学习钻研这些政策。继续坚持县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一个月两次集中学习,县四大家领导带头学习,带头辅导讲座,紧扣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突出服务产业发展,有重点地开展政策学习和解读,聘请全国知名专家和教授作县域经济发展专题讲座和经济形势报告,在全县上下形成领导和乡镇、部门、企业竞相学习政策、研读政策的良好风气。二是研究政策要透彻。任何好的政策,不去钻研都只是一纸空文,只有结合县情,才能在上级政策中找准发展切入点。将政策研究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普惠性政策,要立足抓早争主动;第二类是定死定牢的政策,要立足逐年逐项抓落实;第三类是框架性政策,要立足向上争取。县委领导要带头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大量学习、调研的基础上,从上级各种政策中结合实际寻找落实政策的立足点、破解难题的切入点、创新办法的支撑点,分类研究,透析政策,为我所用,服务发展。三是完善政策要适用。县委、县政府为加速县域经济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产业兴县进程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促进煤炭产业健康发展的决定》、《关于促进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生猪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强质量兴县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每年从有限的财政资金中安排1000多万元作为产业发展资金和奖励资金,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产业发展政策支撑体系,从而奠定了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这些政策要根据国家、省、州政策适时修订和完善,以利更好地促进县域经济加速发展。四是争取政策要快速。当前,巴东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发展不够,发展不够的最接原因仍然是投入不足,所以,主动出击,争取政策,以大规模投资促进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仍然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要重点围绕国家扶持、产业转移、招商引资、对口支援、金融信贷等方面,快速反应,增强政策的敏感度,锲而不舍地争取政策,让政策发挥裂变效应,成为推进我县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五是8 落实政策要到位。凡是党在农村的粮食直补、新型合作医疗、义务教育、母猪保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都要不折不扣地逐一落实。同时,坚决兑现落实好县内制定的相关政策措施,去年,县财政共挤出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乡镇财政分成和产业发展奖励,对支持产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单位、企业和个人给予了重奖,仅落实质量兴县政策就兑现奖励资金30多万元。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大奖励力度,要通过落实政策,充分调动乡镇、部门、企业及个体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速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六、坚持优化环境,进一步搭建产业发展平台

随着国家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日益增多,资源、市场、项目、资金、人才在区域间的竞争,已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在环境的竞争上。哪里环境好,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就流向哪里,哪里发展就快。因此,营造引商、安商、亲商、富商的良好环境至关重要。

努力改善城乡基础设施,着力打造“魅力巴东”。抓城镇建设就是抓投资环境,就是凝聚人心、聚集人气、吸收财富。要进一步加大城市经营力度,用市场运作的办法,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盘活城市存量资产,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以城兴城”之路,加快供电、供水、通信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实现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标,进一步提升城镇整体功能,积极争创省级文明卫生城市,为居民和外来投资者创造一个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当前,尤其要抓好西陵广场、体育场、民族文化公园等城建工程,确保如期完工。同时,要抢抓住国家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投入的机遇,抓好国省干线改造、通乡、通达及通畅工作,使交通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构筑加快巴东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

营造全民创业的社会环境,着力打造“创业巴东”。培养全民创业意识,鼓励更多的人去创造财富,以创业是先进、招商是功臣、致富是能人为导向,大力提倡“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极大地激发全民创新活力和创业激情。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按照催生新办一批、走访动员一批、帮扶引导一批、转型登记一批、整治规范一批的办法,增加市场主体。要降低门槛,制定政策措施,搭建创业平台,优化创业条件,鼓励、支持各类人才创办、领办企业、经济实体和社会中介组织,进一步激活民间资本投资兴业,力争通过几年努力,使全县民营工业有一个新的更大的发展。

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着力打造“效率巴东”。下决心清理归并行政审 批事项,在园区办好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切实解决好一些公务人员推诿扯皮、办事拖拉、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问题,努力为客商提供更高效、快捷、优质的服务。

营造公平正义的法制环境,着力打造“平安巴东”。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方针,认真扎实开展普法教育,从严查处影响项目建设的经济案件和社会治安案件,露头就打,决不姑息迁就,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让人民群众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很好地维护,客商投资放心、工作舒心,生活安心。

七、坚持健全机制,进一步转变服务理念

科学健全的工作机制和服务理念是推动工作、保证落实的可靠保证和有效手段。高度重视各种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干部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健全完善服务机制。把各种领导小组变成组织服务小组,对拟实施的重点项目,明确服务领导、牵头及责任部门和乡镇,明确服务的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明确服务的事项,实行全程跟踪服务,从产业及项目的建设效果看服务单位和领导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健全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加大对各类企业主体的奖励。坚决落实《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决定》、《巴东质量兴县奖励办法》、《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奖励考核办法》等一系列优惠奖励政策,继续对民营经济纳税大户、外贸出口企业、银行金融机构和贷款担保组织、各类质量品牌认证和投资引荐人等实行一定的经济奖励。加大干部考核评价力度。坚决执行《巴东县经济社会发展考评办法》,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逐步规范考核办法,做到日常工作主要看在省、州、县所占的位次,重点工作要看服务的效果。县直单位一把手和乡镇党委书记、常务副乡镇长的考核由县委常委总体平衡,实行票决制。通过考核,真正使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不干事的有危机,彻底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全力营造务实创新、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健全完善督查机制。县四大家班子领导要经常深入所联系的乡镇、部门,调查研究,排忧解难,对重点工作,定期检查,跟踪问效;对突出问题,亲自坐阵,督促解决。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围绕县委、县政府决策,及时分解立项,明确责任主体和时间要求,制订督查方案,跟踪督查问效,确保决策落实。加强联合督查,对阶段性中心工作、重大工作部署,组成联合督查组,集中人员,集中时间,集中火力,督查工作进度,督查薄弱环节,督查关键部位,打好突击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八、坚持破解难题,进一步解决发展要素瓶颈

土地供应紧张、发展空间不足,交通建设滞后、发展承载力有限,人才极度匮乏、用人机制不活,企业融资困难、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县当前经济加速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努力破解土地瓶颈制约。在用地问题上,要坚持能破则破、能宽则宽、能减则减、能优则优、能实则实的原则,认真研究土地政策,盘活有限土地,充分发10 挥土地投资效益。要将全县所有的用地指标向发展产业以及社会公益事业上集中倾斜,该放活的一定要放活,凡是符合产业导向、环保要求、能带动经济发展的工业用地,想尽一切办法给予保证。在园区建设上,要建一批标准化厂房,为企业发展提供便捷有效的发展平台,缓解“征地难”的矛盾。要将房地产开发、个人建房等用地实行严管。同时,要正确对待失地农民的利益,加紧建立相关制度,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及养老保险问题。

努力破解交通瓶颈制约。要按照“构筑大交通,实现大通关,促进大发展”的思路,抢抓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的机遇,积极争取沪蓉、沪渝高速公路经巴东的高等级公路连接线立项建设,尽快融入全省交通网络圈,尽快形成以县城和野三关为中心的“两小时交通圈”,使“两个中心”南北互通,相互策应,统筹发展。近期要扎实做好野三关火车站二级出口路连接线、209国道巴东长江大桥南岸接线等重点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工作,抓紧实施通乡油路建设和通达通畅工程建设,全面打通宜(宜昌)巴(巴东)线、沿(巴东沿渡河)楚(巫山楚阳)线、野(巴东野三关)五(五峰)线、双神(神农架、神农溪)线等几条县域出口路、经济断头路,着力打造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同时,加强三峡库区支流河道治理项目和库周交通建设,完善车站、港口设施。

努力破解金融瓶颈制约。一是采取多种形式激活民间资本,投入产业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集中热能造太阳。二是做好银企对接工作,通过开展企业授信、银企座谈会等形式,加强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沟通与交流,促成银行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给予贷款扶持。三是制订金融扶持奖励政策,对于银行支持工业企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增量,在县级财政调控资金中适当安排部分资金给予奖励。四是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快县域经济担保信用体系建设,要将县财政局、国资局管理的“县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县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县恒信担保有限公司”,县国土资源局管理的“县土地收购储备交易中心”,工业园管理的“厚德开发有限公司”予以整合,组建县人民政府直接管理的“巴东县厚德开发有限公司”,壮大担保实力,争取更多的担保贷款,支持产业发展和建设。

4.科技兴县战略 篇四

事业兴衰,人才为本。人才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更需要人才。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关键在人才。郧西县第十三次党员代表大会也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人才兴县战略以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下好人才这盘棋,最大限度地引进人才、开发人才、使用人才和留住人才,实现由劳务输出大县向人力资源大县跨越,是人才兴县战略的核心,更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建设实力郧西、幸福郧西、文明郧西、生态郧西、和谐郧西的重要保证。近年来,郧西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以“郧西人工程”为突破口,巧打“亲情牌”、“资源牌”、“人脉牌”、“政策牌”,搅活了人才队伍的一池活水,实现了县域人才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双赢”。但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才资源竞争的不断升级,特别是高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稀缺,在很大程度上给我县的人才工作带来了挑战,也增加了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确定性。

一、我县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截止去年底,全县6类人才共有46091人。其中党政人才2781人,企管理经营人才1310人,专业技术人才6991人,技能人才20192人,农村实用人才14758人,社会工作人才59人,全县每万人拥有人才760.9人。按职称分:高级

人,中级

人,初级

人。从专业上看:工程类

人,农业技术类

人,卫生技术类

人,教学人员

人,经济类

人,会计类

人,其他

人。按学历分:研究生

人,本科学历

人,大专学历

人,中专学历

人,高中及以下学历

人。从年龄上看:30岁以下

人,31至35岁

人,36至40岁

人,41至45岁

人,46至50岁

人,51至54岁

人,55岁以上

人(其中59岁

人)。

二、我县人才工作的措施与成效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重视关注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县人才队伍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的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对人才的培养、管理与使用日益重视,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正在形成,各级各类人才在工作、生活、学习条件都比较艰苦的情况下,以事业为重,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

1、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基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把人才工作列入县委和组织部的工作要点和日常工作中,并制定下发《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及运行规则》、《关于2009全县农村人才开发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成立郧西县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作协调小组的通知》、《关于“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毕业学员管理的建议》、《打好“人脉牌”,全力推进人才工作》、《关于大力实施“郧西人工程”加快全县经济社会事业科学发展的意见》、《人才工作要点》等一系列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文件,从政策和制度建设上给予了保障和支持。每年对于人才选拔、培养、教育等经费,县委、县政府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2009年,由县政府规划建设,武汉市对口援建,投资350万元建成了城关镇农业科技培训示范基地,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示范基地的培训示范功能日益丰富,并逐步形成了集科技培训和示范带动于一体,为我县培养了大量农村实用人才。

2、创新工作机制,盘活现有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形式、方法,先后引进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一是通过公开招考、选聘、对上争取等形式,畅通引才渠道,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2010年初,拿出了团县委书记、上津镇镇长两个正科级职务及两个团县委副书记职务,面向全县,公开进行了选拔;6月,根据“六个一批”精神,一次性拿出30名乡镇(场、区)副职职位进行公选,9月,再次拿出3个乡镇(场、区)党政正职进行公选。2011年,根据省市委的安排,积极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一大批年轻干部迅速成长,脱颖而出。这些措施的落实,为各级党政人才提供了展示水平、能力和才华的舞台,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我县选人用人的公信度。为大力宣扬“郧西七夕文化”,先后面向社会公开招录了17名“七夕文化”产业人才,今年又积极向市委组织部申请了10名研究生来县工作。二是积极向上争取人才对口帮扶项目。一方面,通过争取选调生、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计划等,大力引进“紧缺型”人才。县教育局、卫生局、团县委等单位先后和600余名大学毕业生签订了用人协议;另一方面,结合“武汉市与郧西县开展人才智力帮扶协议”的大好时机,积极开展两地之间的人才交流互动,先后选派两批干部前往武汉挂职学习。今年下半年,武汉市将选派一批高层次人才来县开展挂职服务活动。三是主打“人脉牌”,吸引成功人士回归发展。结合郧西经济基础薄弱、物产资源丰富、人脉人情活络的实际,坚持以“人脉牌”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壮大“回归工程”。截止去年底,全县“回归型”企业达200余家,已占民营企业总数的半壁江山。回归投资总额逾10亿元,其中回归投资亿元以上的企业5家,5000万元以上的8家,500万以上33家,安置城乡人员17900余人,成功人士为家乡基础建设捐资达3000余万。四是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扶持计划”,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成才。出台了由六个单位联合签发的《郧西县大学生创业扶持计划》,为郧西籍返乡创业大学生(含“一村一名大学生”、大学生“村官”)提供2—5万元贷款,财政2年贴息。

3、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人才水平。在引进各类人才的同时,亦高度重视本土人才的教育培训。一是通过举办技能培训班、“一村一名大学生”创业培训班、“阳光工程”等形式,对农村实用人才、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进行了大规模多批次的培训。据不完全统计,已累计培训各类人才5万余人次。二是定期开展“送科技下乡”服务活动,组织抽调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机等部门专家组成“科技讲师团”,对那些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农民朋友进行深入浅出的科普讲解,为他们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先进技术。三是积极选派党政后备干部继续深造培训。借助各级党校教育培训平台,分批选派党政后备干部参与学习提升。与此同时,借助去年与武汉市签订人才智力帮扶协议的大好时机,先后选派两批干部前往武汉挂职锻炼,反响较好。

4、优化工作环境,形成良好氛围。充分利用“郧西周刊”、“郧西在线”、“郧西党建信息网”和郧西电视台等媒体,广泛宣传我县人才工作政策和优惠措施,进一步优化了人才工作环境。为激发外出成功人士回归创业的激情与热度,编印了全面展示外出成功人士的精美图集——《郧西精英》,在极大增强外出成功人士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同时,也有效激发了本地人才的干事创业活力。加大对各类人才的典型事迹、创业经历的宣传,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5、加大奖扶力度,发挥人才作用。为充分调动各类人才干事激情和创造活力,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鼓励各类人才开展创业、创办领办股份制经济实体;奖励在经济社会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致富带头人,开展优秀人才评选表彰活动等。在各类优惠政策的激励下,极大地提高了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今年初,县委、县政府更是一次性拿出五百万资金重奖了1700余名各类人才,极大地激发了人才干事创业的激情。

三、我县人才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县人才工作面临着良好发展机遇。从外部环境看,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实体经济增速下滑,海外人才快速向我国回流,在上海、深圳等较发达城市,一些已经做到经理职位、有经验和资本的人才,已将目光投向县级城市寻找机会,而且随着我国产业布局的调整和我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产业分工向县级城市下向传递,必然带动大量人才的下向流动,为我们引进人才提供了庞大的人才资源供方市场。从县内情况看,我县县域经济的能级在不断提升,郧西正在成为湖北跨越式发展的新窗口。特色宽松的投资环境和贴心的服务,为我县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发展。至2010年,我县生产总值实现32亿元,农业增加值实现10.5亿元,工业增加值实现8.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11.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0.6亿元,以水电、机械、建材、医化、矿化、食品为主的六大骨干工业初具规模。与周边县市相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占第三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占第二名、财政收入增速占第三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速占第三名、外贸出口总额增速占第二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占第一名。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为盘活我县人才资源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人才特点看,人才资源是一种能动资源,并不会因为经济与社会的萧条而枯竭或停滞。经验表明,危机本身具有人才重组配置的功能。受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冲击,一些发达国家企业破产、裁员增多、科研经费紧缩,一大批人才包括高层次人才面临失业危险,发展空间受到压缩。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大规模失业现象。而在国内,大城市无不遭遇发展瓶颈,劳动力、土地、资源、环保等成本居高不下,而县级城市在这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就个人来说,一线城市生活成本奇高,逃离“北上广”成了不少人的选择。这为我们引进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和更为便捷的途径。

机遇前所未有,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面临的挑战。就全县人才整体而言,由于经济发展不快、资金投入不足、政策环境不优、人才观念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我们的人才工作与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之间、与人才自身的发展需求之间还存在矛盾,人才工作任重道远。一是人才观念落后导致的“识才”挑战。人才资源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没有形成,人才优先处于空谈。虽然成立了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任务,但并没有真正形成党委政府“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目标责任制,没有真正把人才发展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没有真正把人力资本投资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没有真正形成共识。对人才的发现甄别只局限于领导的观感和印象,更存在“唯亲是才”、“唯近是用”的歪风邪气,导致人才的埋没。另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待遇等影响,一些优秀人才不愿意来郧西工作和服务,虽然有人才需求,但却出现市场空置现象,引才工作面临困难。二是体制不全导致的“用才”挑战。没有或不完全形成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对人的管理停留在耍“大棒”的水平,强调通过“控制”和“服从”来实现人与事相适应,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忽略了人的积极参与。只重视人的现实存在,注重人现实的教育文化程度,现实的工作能力、已经可以使用的体能,而忽视了人的进一步学习、提高的需求;只强调人的社会性,看重纪律、制度,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而没有考虑到人的真正需要,把人看作是成本而不是可供开发的资源,把注意力集中的如何节约成本上,忽视员工培训开发等。这种人力资源管理使人不能尽其才、才不能尽其用,造成人力与人才的浪费。三是保障不力导致的“留才”挑战。当前随着各地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区域竞争逐步演变为人才竞争,人才在区域竞争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上,李鸿忠书记明确提出了“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确保省市县三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不低于本级一般预算收入的2%”的要求,但遗憾的是我县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尚切未有成立,人才的经济待遇、管理及相关服务无法保障,人才外流严重。据统计,近5年来,郧西引进各类人才1000余人,至今仍在职在岗者不逾半。另一方面,受人才流动机制和激励机制等限制,人才“流动慢、用不活”的现象存在。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没有形成,乡镇等基层单位人员畅通的上行通道缺失,生产企业只从事生产经营、产品研发无需求等,造成即使引进了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呆不长留不住。另外,虽然《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已经颁布多时,要求为劳动者交纳五大保险的禁令也三令五申,但考虑到全县招商引资的大环境,考虑到县内企业的实际困难,我县对这些政策的实施一直都是采取从松从轻的态度,致使全县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一直不高,企业五大保险的缴纳率一直上不去,拖欠员工工资的行为还经常发生,这些都导致了我县对人才的吸引力大幅下降。

四、关于我县实施人才兴县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实施人才兴县战略,是实现郧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县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要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战略目标,就必须以更先进的理念、更优惠的政策、更灵活的机制,广泛吸纳和大力培养各类优秀人才。

首先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围绕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研究制定《郧西县人才规划纲要》,初步搭建起我县人才队伍建设总的政策体系框架,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提出具体政策和相关配套措施。

一在人才培养方面,把完善培养机制放在优先地位。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培训机构与人才需求单位对接。以校企合作、订单培训为纽带,开展培训机构与人才雪球单位的合作。使企业在合作中能招收到满意的员工,学校在合作中能够得到更快的发展。通过采取送教下乡、校企合作、校镇合作、订单培训等形式,分类实施技能培训。针对有回乡外出务工人员还乡创业和有创业愿望的人员,实行创业培训,通过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和驾驭市场风险的能力,将他们培养成为新型的农民企业家。条件成熟时组织到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工作做的好的省、市等地学习,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对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本县农村劳动力,提供一次免费单项或中初级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转岗能力;对当年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实行半年至3年的职业技能教育,并对最终取得初、中级以上职业资格的,实行一定费用的学费补助;对农村大龄劳动力,开展免费适应性技能培训。对企业职工进行技能提升的培训。我们可以通过邀请高校专家教授来给县内企业中层管理人员进行企业管理方面的免费培训,并可以把它制度化,扩大培训规模,对企业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员工也纳入培训范围,提升他们的职业成长机会,从而使企业的人才培养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在人才引进方面,要大胆创新完善人才政策。引进人才,是人才队伍建设最有效、最经济的一条捷径。良好的人才政策对引进人才具有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直接影响人才脱颖而出和有效聚集。根据我县实际,结合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改革等,制定和出台一系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和使用的软环境,真正使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特别是要紧紧围绕我县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采取提供创业资金、贷款担保、税收返还奖励等方式,以及优惠购房规费、减免相关契税等优惠政策,吸引各方人才到我县创业、居住、置产、服务,重点是引进一批有创业经验,能带资金、带技术、带团队来我县创业的领军人才;引进一批具有较强技术研发能力、有创新成果、有创造价值,来我县开展合作创新的领军人才;引进一批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能为郧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人力资源,不断增强郧西人力、人气和财气的吸引力和聚集力。

三在人才识别选拔上,要把创新理念和方式方法放在第一。全面推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性选人用人制度,提高人才工作的透明度、公开性和公信力。一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明确要求,人才选拔任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是识别判定上,要把德放在突出方面,以有没有德作为判定是不是人才的第一标准,无德之人无论有没有才都坚决排除在人才队伍之外。二要坚持唯才是举、任人唯贤原则。这就要遏制两种倾向:任人唯亲和任人唯言。“亲”指亲属和身边亲近的人,因为人才的选拔机制以及选拔的方式方法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心存私心者往往利用手中的权利,为亲属和身边人提供方便,挤占人才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时下还有一种风气就是任人唯“言”,把有无口才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来考察。有的同志尽管人品、工作能力都不错,就是因为口才不好,而“名落孙山”;而有的人尽管各方面不出众,甚至很平庸,却因为能说会道,得到了提拔重用。倘若这些能说会道的人确实是德才兼备者,重用当然应该。而倘若仅仅是“善言”而不善行就得以重用,恐失偏颇。三要坚持人有其才、能上能下原则。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敢为事业用人才,让各类人才都拥有广阔的创业平台、发展空间,使每个人都成为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的有用之才,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对有特殊贡献的人才应大胆破格提拔任用,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

其次搭好平台“用”人才。要全力搭建宽广的平台帮助人才成大事成好事,既“人才辈出”,更“才尽其用”。一是实现人才需求单位与人才的有效对接,搭建人才创业平台。把优先引导人才向重点企业集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企业聚才工程,有效激发企业重视人才的动力,积极搭建“企”“才”对接平台。实施“131”工程,把优先扶持人才创业作为重点,搭建人才创业平台。优化创业环境,加大培育力度,引导并扶持各类人才大胆创业,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业活力。设立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设立1亿元的扶持基金,用3年时间引进扶持10家高新技术企业,面向全国招标筛选一批国内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等新兴产业,由创业扶持中心入股进行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后由企业回购股份,不断滚大基金规模。二是建立设施完善、服务一流的人才市场,搭建人才流通平台。形成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资源有效配置机制,实现人才市场的服务领域、服务功能的全覆盖。三是完善激励机制,搭建人才发展平台。激励是人才资源开发最重要的手段。要制定出台人才创新创业优惠政策,用人所长、用人所愿、用其当时,鼓励人才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将人才的收入与实际贡献直接挂钩,鼓励他们以知识、技术、成果、专利、管理等要素投资创业。建立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形成以政府奖励为引导、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力量奖励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奖励机制。加大优秀人才的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对他们高看一眼,厚爱一份,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一流地位,营造支持创业、崇尚创新、鼓励创优的良好环境。

5.6我国未来科技发展战略0 篇五

未来我国将处于一个在“一超多强”格局下长期和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格局和资源配置将加速变化,基于知识和技术的国际竞争会进一步激烈。这既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未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提出以下几点思路:_

第一,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科学技术发展要在注重物质世界改造的同时,更好地发挥科技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弘扬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以满足绝大多数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作为科学事业的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必须大幅度地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将科学普及到亿万百姓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基础,不断地提高我国人民获取、学习和利用新知识的能力;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必须使科学技术发展实实在在地为不断提高我国绝大多数人民的生活质量做出贡献。第二,应加强科技宏观调控,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政府对于科技的宏观决策层次,强化政府的科技决策能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制应充分体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应建立由科学家、技术专家、产业界以及其他相关利益主体代表组成的决策咨询体系。

第三,应以重大战略产品为导向,实现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和突破。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表现为单项技术的突破,而且更多地表现为技术群的整体突进和相关技术的集成。紧紧围绕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选择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或项目,实现在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对未来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建立军民融合的创新体制,提升国家整体科技实力。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都将面临发展国民经济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的双重战略性任务。必须坚决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构建军民两用技术平台,形成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

6.科技外交应纳入国家外交战略 篇六

所谓“科技外交”, 指以主权国家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外交部门、科技部门以及专门机构 (如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和企业等为主体, 以促进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 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而开展的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等的多边或双边科技合作与交流, 包括谈判、访问、参加国际会议、建立研究机构等众多方式。

科技外交已成为西方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的今天, 科技外交在国家外交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科技外交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外交水平的重要标志。为发展科技外交, 各国政府都做出了相应的战略调整。近几年来, 美国在许多外交领域也频频打出科技牌。美国国务院1999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明确提出, 科技发展已经处于外交斗争的最前沿, 科技与外交的关系正由“为了外交的科技”转变为“为了科技的外交”。2000年5月, 美国国务院又发布了三份重要文件, 明确将重视科技外交作为美国政府的官方立场。据初步统计, 到目前为止, 美国仅联邦政府各主要职能部门就与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近900个科技外交方面的协议和谅解备忘录等。美国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与他国签署的科技外交协议更是无法统计。

2007年初,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事务研究院洛德教授在《科学》期刊上发表了题为“人类进入科学外交新时代”的文章。该文称:“科学外交在美国过去50年的外交政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冷战时期, 科学机构的发展和美苏两国之间的科学交流, 成为联系两大敌对阵营的重要纽带。30年前, 中美之间密切的科学交流为两国关系全面深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近几年来, 美国与印度、埃及和巴基斯坦等国的科学交流成为双边友好关系的标志……如在防止核扩散、外太空利用、人口增长、充足且安全的食物供给、气候变化、传染性疾病的控制以及能源等问题的讨论中, 科技和卫生因素担当了重要角色。”

欧盟迄今已与4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国际科技合作协议。对于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 欧盟制定了层次清晰、目标各异的科技合作政策。近年来, 英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科技外交, 加强了科技外交网络的建设, 并充实了科技外交官队伍。2001年前, 英国仅在10个国家设有11个科技外交官职位。截至2005年底, 英国科技外交网络已经迅速扩大到30个国家, 科技外交官达到50人。

科技外交成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手段

当前, 人类社会面临着气候变化、能源短缺、环境恶化、食品安全、传染病蔓延、贫富差距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无论范围、规模, 还是投入和复杂性, 都远远超出了一个国家的能力, 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提高人类整体的科技能力, 才能有效应对全球性问题提出的严峻挑战。近些年来, 世界许多地区暴发的禽流感疫情, 正是各国通过在此领域内的科技外交, 积极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 使疫情得到了及时控制。

如今, 科技外交已成为涵盖众多要素的集合, 包括气候、能源、生物等。这些要素及其所处的地位随着科技发展而不断变化, 因而科技外交的重点也随之变化。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 既能推动社会进步, 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例如,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 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等产生了一系列潜在的不利影响, 尤其是当人类不能确保正确合理操作和运用这项技术时, 其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再如, 发达国家主导着全球科技发展的动向, 尤其在高科技领域更是天然占据强势地位, 使得全球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落后国家在主权、文化、科技等方面不断受到侵蚀, 给人类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埋下了隐患。要利用好这把双刃剑, 显然也离不开科技外交这一重要手段, 通过国际社会在科技领域建立的各类规范和约束, 从而尽可能地减少科学技术带来的消极影响。

由于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已变得息息相关, 全球性问题还可能会导致某些国家出现经济衰退和产生政治危机, 甚至诱发国际争端, 因而日益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例如, 近些年来, 西方国家借气候变化议题在国际环境领域争取主导地位, 发展中国家有可能沦为发达国家围攻、遏制的对象, 在经济上蒙受重大损失。因此, 通过科技外交, 实现人类社会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循环利用技术等高技术的整体突破, 以及通过科技外援, 切实提高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 从根本上推动其经济和社会发展, 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 为世界和平与共同繁荣做出贡献。

我国科技外交的形势与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凸显了党对科技工作在国家发展中重要地位的深刻认识。然而, 经调研发现, 我国科技工作与外交工作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结合得还不够紧密, 科技外交尚未成为我国外交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科技外交的力量依然比较薄弱, 同时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国际形势。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加大对我国科技遏制的力度, 包括:强化对我国的出口管制, 控制对我国的技术外援;监控我国海外科技人员;妨碍我国重大科技计划的顺利实施;滥用知识产权, 压制我国科技产业发展;恶意并购重要科技型企业, 遏制我国企业自主创新, 等等。为应对这一系列的挑战, 我国已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通过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 改变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被动地位。

近年来中国外交本着“大国是关键, 周边是首要, 发展中国家是基础, 多边是重要舞台”的总体战略, 依据“睦邻、富邻、安邻”的“三邻”周边政策, 稳定周边、立足亚太、放眼世界, 也为全方位开展科技外交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的科技外交业已取得很大成绩。截至目前, 我国已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科技交流与合作, 与9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02份政府间科技和经济技术协定。中国科技部已经向46个国家和66个驻外机构派驻了137名科技外交官, 并在联合国系统的30多个有关科技机构中取得了席位, 中国参加的国际科技学术组织也有1000多个。然而, 我们也应看到, 我国的科技外交体系仍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包括:

科技外交还没有纳入国家外交战略, 对科技外交战略地位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为:科技部尚未成为中央外事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仍缺乏系统全面的科技外交战略研究;科技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机制, 导致对外行动不够一致;在国际科技合作中, 缺乏相应的经费配套政策和项目评估体系, 技术引进重复。这些问题都将最终影响到科技外交的成效。

科技外交的领域和对象不合理。大多数科技合作交流项目尚处在被动受援状态, 如大量项目集中在资源、环境、生态、生物多样性等需要借助中国资源特色的研究领域, 而对于我国急需的项目, 特别是涉及高技术的项目, 发达国家的合作方为防止中方获得先进技术, 不愿单方资助, 中方又缺乏资金渠道来独立开展研究, 因而得不到立项。而且, 一直以来, 我国科技外交的重点是欧美日发达国家, 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人员待遇都远远高于与其他国家的合作;而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外交则较多停留在传统的“援助”概念上, 双方的科技界之间缺乏互相了解, 中国科技人员也很少愿意去发展中国家从事合作。

对外科技援助的形式相对单一。科技援助是科技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达国家很早就意识到资源、能源等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通过开展对外援助, 获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能源, 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由于科技援助工作尚处于初期阶段, 目前仍主要是采取技术合作与交流、实物捐赠等相对单一的科技援助形式。

在塑造中国科技发展的国际环境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目前, 国际社会上有不少关于中国科技发展的负面新闻, 主要原因在于某些国家利用世界不了解中国这一点歪曲事实, 毁坏我国的国际形象, 干扰中国科技计划的实施, 企图对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制造障碍。例如, 将中国个别科技人员造假的现象歪曲为普遍现象, 怀疑中国到国外留学、访问、考察的科技人员为技术间谍或工业间谍等。此外, 我国科技界在国际科技组织中的影响力还不够。例如, 全世界目前共有与科技有关的国际组织96个, 我国参加了其中的51个, 但是至今仅有600多名中国科学家曾在国际组织中任职, 且仅在少数的国际科技组织中担任过领导层职务, 其原因在于我国目前仍缺乏对科学家在国际组织中工作的重视和总体战略安排。

从事科技外交人员的数量和布局有待调整。近些年来, 发达国家大都扩大了对科技外交组织和人事上的保障安排, 而我国目前驻国外大使馆的科技人员数量和分布还需要调整, 大部分科技外交官驻在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很少, 即使在近邻的广大东南亚地区, 也仅在新加坡和泰国各驻有一名科技外交官;驻外使馆科技处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国家和俄罗斯、东欧等转型国家, 在非洲, 只在驻埃及和南非两个国家大使馆设有科技处。

关于加强我国科技外交工作的若干建议

国家科技发展的环境关系到科技外交的水平。良好的制度基础、完善的政策环境、健全的基础设施等是保证国家科技系统有效运行和提高科技外交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科技外交工作, 提出若干政策建议如下:

必须从战略高度上重视科技外交, 尽快将科技外交纳入国家外交战略。在我国, 科技部是负责科技外交的政府主管部门, 应该也是我国外交决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 要提高我国科技外交的战略地位, 政府应抓紧制定科技外交与总体外交的协调战略, 将科技外交纳入到外交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具体实施中, 科技部与外交部等部门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进而成立“联合办公室”, 通过有效整合科技和外交资源, 重塑跨部门协作机制, 达到与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军事外交、文化外交等的协调发展。

积极调整政府在科技外交中的作用, 把科技外交的理念贯彻到国际科技合作中。近年来, 国家首脑峰会大部分的议题都是和科技问题有关。因此, 在新的挑战下, 我国政府在国际科技合作中, 除了集中于制定战略、突破重点、改善环境和提供服务等方面外, 还要注意将科技外交的理念融入国际科技合作中, 使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在同国外开展合作时, 不仅要从科技交流的角度出发, 也要综合考虑是否有利于实现国际目标和国家利益, 为我国总体的外交战略服务。

不断扩大科技外交的领域和范围, 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向深度和广度扩展。我国要本着“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护知识产权、遵从国际惯例”的原则, 促进我国在高技术、前沿技术等领域开展国际合作, 重视对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 提高科技外交的质量;并结合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等其他途径和方式, 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全方位的科技外交战略, 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包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等不同类型国家在内的科技外交格局, 避免受到某个或某些国家的牵制, 扭转我国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被动地位。

充分借鉴国际经验, 积极创新科技援助的渠道和形式, 完善我国的科技援助体系。在以后的工作中, 要鼓励我国有条件的企业和科研机构走出去, 扩展包括先进适用技术的援助和转移、技术服务、培训技术人才、联合调查、建立联合实验室或联合研究中心、实物捐赠、协助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在内的科技援助体系:根据不同区域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和特点, 在农业及农产品加工、新能源、信息通讯、医药及中医药、医疗器械、机械、制造业等重点领域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

扩大科技外宣工作, 掌握国际科技话语权。我国科技部应联合外交部、国务院新闻办等部门, 通过国外媒体、国际会议和科技人员交流等方式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成效和做法, 特别是对我国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消除贫困差距、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科技援助等方面做出的成绩, 向国外进行大力宣传, 树立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同时, 由科技部、外交部、人事部等共同组织、制定规划, 从国内外遴选中国籍的科学家和科技管理人员、科技外交人员, 支持他们参加重要的国际和区域科技计划和活动, 到重要国际组织任职, 竞争高级职位;鼓励在华举办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和专题研讨会;创造有利环境, 争取重要国际学术组织在华建立总部或设立分部, 以增强国际科技话语权。

统筹部署和调整驻外大使馆的科技工作人员。我国应根据当前的国际形势, 重新调整驻外使馆科技外交人员的布局, 增加派往发展中国家以及周边国家大使馆中科技外交官的数量;并根据国际科技合作的不断深入, 在与我国有密切科技合作的国家增设科技处;同时与外交部展开联合培训, 提高我国外交人员的科技素养, 以增强整体的科技外交能力。

上一篇:最新党课考试解析材料以及题库下一篇:初中生社会实践报告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