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大学生活(精选9篇)
1.德国的大学生活 篇一
德国最好的大学专业排名
Informatik 信息学
1.RWTH Aachen
2.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3.TU München 4.TU Darmstadt 5.TU Kaiserslautern6.TU Ilmenau7.TU Berlin8.LMU München 9.Uni Stuttgart 10.Uni Mannheim
1.亚琛工业大学 2.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 3.慕尼黑工业大学 4.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 5.凯撒斯劳滕工业大学 6.伊尔默瑙工业大学 7.柏林工业大学 8.慕尼黑大学 9.斯图加特大学 10.曼海姆大学
Elektrotechnik 电气工程
1.RWTH Aachen
2.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3.TU München 4.TU Darmstadt 5.Uni Stuttgart
6.TU Hamburg-Harburg 6.TU Ilmenau 8.TU Braunschweig 9.TU Dresden 10.TU Berlin 10.TU Kaiserslautern
1.亚琛工业大学 2.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 3.慕尼黑工业大学 4.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 5.斯图加特大学 6.汉堡-哈尔堡工业大学 6.伊尔默瑙工业大学 8.布伦瑞克工业大学 9.德累斯顿工业大学 10.柏林工业大学 10.凯撒斯劳滕工业大学
Betriebswirtschaftslehre 企业经济学
1.Uni Mannheim 2.Uni Köln 2.LMU München 4.Uni Münster 5.WHU Vallendar
6.Frankfurt School of Finance & Management7.Uni Frankfurt am Main8.EBS Oestrich-Winkel 9.KU Eichstätt-Ingolstadt 9.Uni Hohenheim 11.TU München 12.RWTH Aachen 12.Uni Bayreuth 14.HHL Leipzig 15.Uni Göttingen
1.曼海姆大学 2.科隆大学 2.慕尼黑大学 4.明斯特大学 5.瓦伦达尔大学
6.法兰克福财经管理大学7.法兰克福大学
8.厄斯特里希-温克尔大学欧洲商学院 9.艾希施泰特天主教大学 9.霍恩海姆大学 11.慕尼黑工业大学 12.亚琛工业大学 12.拜罗伊特大学 14.莱比锡大学 15.哥廷根大学
45.5 34.0 34.0 27.6 21.8 21.2 18.6 15.4 13.5 13.5 11.5 10.3 10.3 9.6 8.3 56.4 41.5 35.1 27.7 21.3 16.0 16.0 15.6 14.9 12.8 12.8 31.6 31.6 25.6 19.7 13.7 12.8 12.0 10.3 9.4 8.9
Naturwissenschaften 自然科学
1.RWTH Aachen 2.TU München 3.LMU München 4.TU Darmstadt
5.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6.Uni Heidelberg7.TU Berlin
8.Uni Frankfurt am Main 9.TU Dresden 9.Uni Hannover
1.亚琛工业大学 2.慕尼黑工业大学 3.慕尼黑大学
4.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 5.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6.海德堡大学7.柏林工业大学8.法兰克福大学 9.德累斯顿工业大学 9.汉诺威大学
Volkswirtschaftslehre 国民经济学
1.Uni Mannheim 2.Uni Frankfurt am Main 3.Uni Bonn 4.Uni Köln 5.LMU München6.Uni Münster7.Uni Göttingen8.Humboldt-Uni Berlin 9.Uni Hohenheim 9.Uni Erlangen-Nürnberg
1.曼海姆大学 2.法兰克福大学 3.波恩大学 4.科隆大学 5.慕尼黑大学 6.明斯特大学 7.哥廷根大学 8.柏林洪堡大学 9.霍恩海姆大学 9.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
Maschinenbau 机械工程
1.RWTH Aachen 2.TU München
3.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4.TU Darmstadt 5.TU Braunschweig5.TU Dresden7.Uni Stuttgart8.TU Berlin 9.TU Dortmund10.TU Ilmenau
1.亚琛工业大学 2.慕尼黑工业大学 3.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 4.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 5.布伦瑞克工业大学5.德累斯顿工业大学7.斯图加特大学 8.柏林工业大学 9.多特蒙德工业大学 10.伊尔默瑙工业大学
Wirtschaftsingenieurwesen 经济工程
1.RWTH Aachen
2.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3.TU Darmstadt 4.TU Kaiserslautern 5.TU Berlin 6.TU Dresden 7.TU Ilmenau 8.TU Braunschweig 1.亚琛工业大学 2.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 3.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 4.凯撒斯劳滕工业大学 5.柏林工业大学 6.德累斯顿工业大学7.伊尔默瑙工业大学8.布伦瑞克工业大学
54.8 43.5 37.4 20.9 18.3 17.4 16.5 15.7 73.7 45.3 44.2 40.0 22.1 22.1 21.1 20.0 17.9 17.5 29.7 25.3 23.4 22.6 21.9 17.2 12.5 9.4 7.8 7.8 25.4 22.4 20.9 17.9 16.4 14.9 12.9 11.9 9.0 9.0
8.TU Hamburg-Harburg10.TU Dortmund
8.汉堡-哈尔堡工业大学10.多特蒙德工业大学
Jura 法学
1.LMU München 2.Uni Heidelberg 2.Uni Münster4.Uni Bonn 5.Uni Köln 6.Uni Bayreuth 7.Humboldt-Uni Berlin 8.Uni Tübingen 8.Uni Göttingen8.Buccerius Hamburg
1.慕尼黑大学 2.海德堡大学 2.明斯特大学 4.波恩大学 5.科隆大学 6.拜罗伊特大学 7.柏林洪堡大学 8.蒂宾根大学 8.哥廷根大学 8.汉堡法学院
Wirtschaftsinformatik 经济信息
1.TU Darmstadt 2.TU München 3.Uni Mannheim4.TU Ilmenau 5.TU Dresden
6.Uni Erlangen-Nürnberg 7.TU Braunschweig 8.Uni Köln
9.Uni Frankfurt am Main9.Uni Münster 最好的应用科学大学
Informatik 信息学
1.FH Karslruhe2.FH Darmstadt 3.FH München 4.FH Esslingen 5.FH Köln 5.FH Mannheim7.FH Dortmund7.FH Furtwangen 9.FH Aachen 9.HTW Berlin 9.HTW Dresden 9.HIT Stuttgart
1.卡尔斯鲁厄应用科学大学 2.达姆施塔特应用科学大学 3.慕尼黑应用科学大学 4.艾斯林根应用科学大学 5.科隆应用科学大学 5.曼海姆应用科学大学 7.多特蒙德应用科学大学 7.富特旺根应用科学大学 9.亚琛应用科学大学
9.柏林技术与经济应用科学大学 9.德累斯顿技术与经济应用科学大学 9.斯图加特工程应用科学大学 Wirtschaftsinformatik 经济信息
1.FH Karlsruhe 2.FH München 1.卡尔斯鲁厄应用科学大学 2.慕尼黑应用科学大学
9.3 7.6 11.7 10.8 9.9 9.0 7.2 7.2 6.3 6.3 5.4 5.4 5.4 5.4
1.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 2.慕尼黑工业大学 3.曼海姆大学 4.伊尔默瑙工业大学 5.德累斯顿工业大学 6.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 7.布伦瑞克工业大学 8.科隆大学 9.法兰克福大学9.明斯特大学
24.8 23.2 22.4 12.0 9.6 8.5 8 7.8 7.2 7.2 23.1 21.2 21.2 19.2 18.3 17.3 15.8 13.5 13.5 13.5 15.7 13.0
3.FH Reutlingen 4.HdM Stuttgart 5.HTW Berlin 5.FH Pforzheim 7.HTW Dresden 8.FH Furtwangen 8.FH Kaiserslautern 10.FH Esslingen 10.FH Hannover 10.FH Köln
3.罗伊特林根技术,经济,信息与设计应用科学大学 4.斯图加特传媒学院
5.柏林技术与经济应用科学大学 5.普福尔茨海姆应用科学大学 7.德累斯顿技术与经济应用科学大学 8.富特旺根应用科学大学 8.凯撒斯劳滕应用科学大学 10.艾斯林根应用科学大学 10.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 10.科隆应用科学大学
Betriebswirtschaftslehre 企业经济学
1.ESB Reutlingen 2.FH Pforzheim 3.FH Köln 4.HTW Berlin 5.FH München6.MBS München 6.FH Münster
8.FH Wiesbaden(RheinMain)9.FH Bonn-Rhein-Sieg 10.ISM Dortmund 10.FH Frankfurt am Main
1.罗伊特林根商学院
2.普福尔茨海姆应用科学大学 3.科隆应用科学大学
4.柏林技术与经济应用科学大学 5.慕尼黑应用科学大学 6.慕尼黑商学院 6.明斯特应用科学大学8.莱茵美因应用科学大学 9.波恩-莱茵-锡格应用科学大学 10.多特蒙德国际管理学院 10.法兰克福应用科学大学 Wirtschaftsingenieurwesen 经济工程
1.FH Karlsruhe 2.FH Esslingen 3.ESB Reutlingen 4.FH Mannheim 4.FH München 6.FH Darmstadt 7.HTW Berlin 7.HTW Dresden 7.FH Pforzheim 10.HAW Hamburg10.FH Heilbronn
1.卡尔斯鲁厄应用科学大学 2.艾斯林根应用科学大学 3.罗伊特林根商学院 4.曼海姆应用科学大学 4.慕尼黑应用科学大学 6.达姆施塔特应用科学大学 7.柏林技术与经济应用科学大学 7.德累斯顿技术与经济应用科学大学 7.普福尔茨海姆应用科学大学 10.汉堡应用科学大学 10.海尔布隆应用科学大学
Elektrotechnik 电气工程
1.FH Karlsruhe 2.FH Aachen 3.FH München 4.FH Esslingen 5.FH Darmstadt 6.FH Köln 7.HTW Dresden
1.卡尔斯鲁厄应用科学大学 2.亚琛应用科学大学 3.慕尼黑应用科学大学 4.艾斯林根应用科学大学 5.达姆施塔特应用科学大学 6.科隆应用科学大学
7.德累斯顿技术与经济应用科学大学
15.1 14.1 12.8 10.5 8.2 7.1 7.0 13.9 10.2 9.8 9.3 9.3 7.4 5.6 5.6 5.6 4.6 4.6 24.3 12.2 8.8 7.4 7.2 6.8 6.8 6.5 5.9 5.4 5.4 6.5 6.2 5.9 5.9 5.3 5.1 5.1 4.2 4.2 4.2
7.FH Ulm 9.FH Mannheim 9.FH Pforzheim 9.HTW Berlin 9.FH Nürnberg 9.FH Kaiserslautern
7.乌尔姆应用科学大学 9.曼海姆应用科学大学 9.普福尔茨海姆应用科学大学 9.柏林技术与经济应用科学大学 9.纽伦堡应用科学大学 9.凯撒斯劳滕应用科学大学
Maschinenbau 机械工程
1.FH Aachen 2.FH Darmstadt 2.FH Esslingen 4.FH München 5.FH Karlsruhe 6.FH Mannheim 7.HAW Hamburg 7.FH Köln 9.HTW Berlin 9.FH Reutlingen
1.亚琛应用科学大学2.达姆施塔特应用科学大学 2.艾斯林根应用科学大学4.慕尼黑应用科学大学 5.卡尔斯鲁厄应用科学大学 6.曼海姆应用科学大学 7.汉堡应用科学大学 7.科隆应用科学大学
9.柏林技术与经济应用科学大学 9.罗伊特林根应用科学大学
13.8 12.6 12.6 11.5 10.3 8.0 6.9 6.9 5.7 5.7 7.0 4.7 4.7 4.7 4.7
2.德国的大学生活 篇二
校长选任制度是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国要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目标,就必须要确立科学合理的校长选任制度,以确保选出同时得到政府、社会和大学认可的人担任校长,引领大学当前面临的改革与发展。本文以海德堡大学为例分析了德国一所一流大学的校长选任制度,希望对我国的大学校长选任制度及现代大学制度的完善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一、海德堡大学作为德国一流大学的个案
海德堡大学的全称是“海德堡霍普汉希特·卡尔斯大学”(Ruprecht-Karls-Universit覿tHeidelberg), 它是现今德国境内最古老的大学,曾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继布拉格大学和维也纳大学之后的第三所大学。海德堡大学的创办者是莱茵地区的选帝侯普法尔茨伯爵霍普汉希特一世(Ruprecht I.)。他在获得了教皇的许可之后,于1386 年在自己辖区的首府创建了这所大学,其目的是想把他的统治区发展成为一个思想文化中心,培养自己辖区所需要的教会人员和政府工作人员。海德堡大学的第一批教授来自巴黎和布拉格,第一任校长是荷兰人马西里欧斯·封·英恩(Marsilius von Inghen)。[2]
到16 世纪的下半期,海德堡大学已经发展成为欧洲的科学文化中心,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教授和学生。海德堡大学的繁荣期一直持续到1618 年三十年战争的爆发。三十年战争给海德堡大学造成很大的破坏,教学活动多次中断。1622年, 闻名世界的帕拉蒂娜图书馆(Bibliotheca Palatina) 也被搬至罗马。三十年战争之后,海德堡大学重新开始教学活动。但是在1693 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Ludwigs XIV.)的军队彻底摧毁了海德堡市,致使海德堡大学被关闭了很多年。[3]
在18 世纪,海德堡大学与几乎所有的其他大学一样在学术上表现平庸。在18 世纪末期,经营不善和革命战争①让海德堡大学失去了财产和资金来源。1803 年,海德堡被划归巴登地区,海德堡大学得到了重组,成为一个国家资助的教学机构。 海德堡大学将其资助者巴登地区的大公爵卡尔· 弗里德里希(Karl Friedrich)的名字也写进了校名。 此后,海德堡大学的全称便成为海德堡霍普汉希特·卡尔斯大学。[4]
在1810 年洪堡大学创办之后,海德堡大学也仿照洪堡大学的模式进行了改革,成为一个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的现代大学。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海德堡大学汇集了一批批杰出的学者,他们不仅有着很高的学术造诣,对各自学科的发展贡献极大,也积极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哲学家黑格尔和雅斯贝尔斯、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以及自然科学家赫姆霍兹(Helmholtz)都曾在海德堡大学任教。[5]据统计,从1901 年诺贝尔奖开始颁发起,至今已经有55 位与海德堡大学或海德堡这座城市有关的学者获得了诺贝尔奖,其中有13 名本校教师和15 名本校毕业生。[6]
目前,海德堡大学共有12 个学院,30,873 名学生(其中国际留学生占17.2%),7,768 名工作人员(其中教授310 名,学术工作人员2,505 名)。[7]大学在2012 年的预算②约为3.3 亿欧元。[8]海德堡大学是德国“卓越计划”(Exzellenzinitiative)重点资助的大学之一,被公共媒体视为德国的精英大学。 在对德国大学的各类国际排名中,海德堡大学也都名列前茅。例如,在2013 年公布的QS世界大学排名以及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海德堡大学在德国大学中排名第二,仅落后于慕尼黑科技大学。[9]因此,无论是从历史影响还是从当前在国内外的学术声望来说,海德堡大学都堪称德国一流大学的一个杰出代表。
当然,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各州享有文化主权,自主管理本州的教育事务。具体到大学校长选任制度,州与州之间并不相同。另外,每所大学相对于州政府而言也享有很大的自治权,因此,即便是同一个州的大学,其校长选任程序也可能存在区别,难以一概而论。这是本文选择个案分析的原因。选择海德堡大学作为分析对象,一是因为这所大学是历史名校,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和影响;二是因为其校长选任制度将分权制衡、民主参与、大学自治与教授治校等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原则成功地结合在一起,颇具典范意义。
二、海德堡大学的校长选任程序
巴登—符腾堡州的《高等学校法》在第17 条第3 款规定:大学校长的候选人需是该大学的教授,或者是大学毕业,并且在科学、艺术、经济、 行政管理或法律维护等职业领域有多年的管理经验,从而可以让人相信他/ 她能够胜任大学校长的岗位要求。[10]这说明,海德堡大学的校长不一定要是该校的教授,也可以是来自校外的专业管理者。
对于大学校长的选举程序,《高等学校法》仅仅在第17 条第5款做出了非常粗略的规定:大学理事会①在公开招聘之后以其成员的多数票选举校长,之后向州长提出任命建议。有关校长候选人的建议需要征得主管高校的州科学部(Wis- senschaftsministerium)②的同意。大学理事会选出的校长需要得到评议会(Senat)的认可。大学校长的任期为6~8 年,具体任期由大学理事会确定。大学理事会可以在征求了评议会的意见之后,在与州科学部取得一致意见的情况下,以三分之二的多数罢免校长。[11]
大学副校长的聘任要求和选拔程序与校长有所不同。根据《高等学校法》第17 条和第18 条的规定,副校长(总务长除外)需是该校教授,由校长提名,由评议会以多数票选举产生。这样选出的副校长需获得大学理事会的多数票认可。海德堡大学副校长的任期为3 年,始终与校长的任期同时结束。评议会可以根据校长的建议,并在征得大学理事会的同意之后,以三分之二的多数票罢免副校长。[12]本文下面重点分析海德堡大学校长的选举程序(见下图)。
海德堡大学理事会的《工作章程》在第8 条规定了校长选举的程序:为了筹备大学校长的选举, 大学理事会的主席负责成立一个遴选委员会,由大学理事会的成员、评议会的成员,以及州科学部的代表组成。遴选委员会根据大学理事会的委托对外发布校长招聘信息。遴选委员会负责遴选并提出校长候选人的建议,并在征得科学部的同意之后将候选人名单提供给大学理事会。大学理事会负责选举校长,候选人需要获得多数票方能通过选举。选举产生的校长尚需得到评议会的认可,以及科学部的同意。之后,大学理事会向州长提出任命的建议,由州长进行任命。[13]
三、海德堡大学的校长选任机构及其影响
从上述选任程序来看,对海德堡大学校长的选任,要求大学理事会、评议会和政府方面参与, 三者形成一种既分工合作又相互制约的机制,没有任何一方可以单方决定谁来担任校长。这样无疑有助于选出同时得到政府、社会和大学认可的人担任校长。虽说这里是三方共同参加校长的选任,不过,他们的作用和影响并不完全相同。需要分析的问题是,哪一方的影响更大一些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助于认识海德堡大学治理结构的特点。而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首先了解一下上述机构的人员构成及其职能。
(一)大学理事会(Universit覿tsrat)
《海德堡大学基本章程》第13 条对大学理事会的人员构成做出了如下规定:大学理事会由11 名成员组成。其中,有6 名人员是大学之外的社会经济界人士,5 名成员是大学人员。大学理事会的主席由校外成员担任,副主席由校内人员担任。所有理事的任期为3 年。校长委员会的成员以及州科学部的代表可以列席大学理事会的会议,但是他们不具有表决权。[14]大学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4 次会议。针对特定的问题和任务,大学理事会可以设立特定的委员会。
根据巴登—符腾堡州《高等学校法》第20 条的规定,大学理事会主要负责:(1)选举专职的校长委员会成员(即校长和总务长),以及通过选举罢免他们;(2)认可对兼职的校长委员会成员的选举;(3)就大学的结构与发展规划和建筑规划做出决议;(4)就预算规划或经济计划做出决议;(5)准许高校签订高校协议及目标协定;(6)确定年终结算;(7)批准高校机构和委员会的设立、更改和取消;(8)批准跨学校的合作,允许校长委员会向州政府陈述与高校的现状、地点或任务结构有关的问题;(9)就教授的岗位描述做出决议;(10)就大学专业的设立、更改或撤销做出表态;(11)对学校基本章程及其修订做出表态;(12)讨论校长的年终报告以及解散校长委员会。[15]
从其职能来看,大学理事会负责监督校长委员会,两者之间的关系类似企业中的监事会和董事会的关系。大学理事会的成员又是如何选出的呢?《高等学校法》第20 条规定:为了遴选大学理事会的成员,需成立一个遴选委员会,其成员包括:2 名评议会的代表(即评议会选出的第一和第二发言人,他们不能同时是校长委员会的成员);2名现届大学理事会的代表;1 名州政府的代表(1 人拥有两票表决权)。遴选委员会的5 位成员需要就理事人选名单达成一致意见。若无法取得一致意见,那么三方代表可以各自提出自己这一方的理事人选,评议会和州政府代表可以各提出4 个人选, 当届理事会的代表可以提出3 位人选。之后,遴选委员会可以以三分之二的多数表决通过理事会人选名单。之后,这份人选名单需要再得到评议会的多数票认可,以及州政府的同意,最后由科学部部长做出任命。大学理事会成员的工作是名誉性的。 校外的理事会成员可以得到一种恰当的消耗补偿。[16]
(二)评议会(Senat)
巴登—符腾堡州的《高等学校法》在第19 条规定:评议会的成员包括基于自己的工作岗位而自动进入评议会的成员和经过选举而产生的成员。前者包括:(1)校长委员会的成员;(2)学院的院长;(3)负责男女平等事务的女性特别委员;(4) 如果决策的事务涉及大学的医学院,那么医学院的专业院长和商务院长也可参加评议会,但仅具有咨询权。后者(即经过选举产生的成员)最多不能超过20 位,他们由大学的不同群体(教授、学术人员、行政技术人员、学生)经过直接选举而产生。[17]海德堡大学现届评议会有39 名成员。19 位是基于工作岗位自动进入评议会的成员,包括:1名大学校长、4 位副校长、1 位总务长、12 位学院院长、1位女性特别委员。选举产生的评议会成员有20 位,包括:8 位大学教授代表、4 位学术人员的代表、4 位行政技术人员代表、4 位学生代表。评议会成员的任期为4 年,学生成员的任期为1 年。[18]
《高等学校法》第19 条规定了大学评议会的任务。评议会负责做出与教学、科研、继续教育、艺术活动,以及艺术发展项目相关的决定,除非法律将其中的某些任务交给其他管理机构负责。具体来看,评议会主要负责:(1)认可和证实对全职的校长委员会成员的选举;(2)选举兼职的校长委员会成员;(3)对大学的结构和发展规划做出表态; (4) 对预算建议或财政规划的草案做出表态;(5) 对大学签订高校协议和目标约定做出表态;(6)对有关教席的职能描述做出表态;(7)批准有关专业、高校机构、专业团体以及共同的机构和委员会的设立、改变和撤销等事宜;(8)就有关确定招生人数的事宜做出决定;(9)在学院对高校考试规章提出建议之后,评议会做出决定;(10)对于有关如何管理和使用高校机构的规章做出决议。其他需要评议会决议的内容还包括费用、选举、资格审核、学年划分、学生的录取、注册、休假和开除学生;(11)对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做出决议,如与艺术活动、艺术发展项目、科研、学术性和艺术性后备人才的培养,以及科技转化有关的问题;(12)对大学的基本章程及其修改做出决议;(13)讨论校长的年终报告;(14)讨论女性特别委员的年终报告。此外,评议会还负责对大学聘任教授的建议给予许可。[19]
评议会是大学核心的自主管理机构,它的权限越大,大学自治的程度也就越高。评议会可以组成负责决策和咨询的委员会。具有表决权的决策委员会的成员必须是评议会的成员。此外,大学教授必须在这些委员会中占有多数席位。
(三)州政府
在巴登—符腾堡州,主管高校的政府部门是科学部。《高等学校法》在第8 条规定:高等学校是具有法律行为能力的公法法人,同时也是国家机构。高等学校享有在法律框架下进行自主管理的权限。该法在第67 条规定:高等学校在州科学部的法律监管下开展工作。同时,高等学校还要接受科学部的业务监管(包括财务、人事、招生录取等)。[20]具体到校长选举,州政府在这里扮演的角色一是由科学部派代表参与对校长候选人的遴选与提名,二是由科学部认可大学理事会选举产生的校长,三是由州长对校长进行任命。这说明,州政府主要是在整个程序的首尾两端施加影响,将核心的选举权交给大学理事会。
在了解了上述机构的人员构成及其关系之后,现在可以试着回答上面提出的谁更有影响的问题了。首先,从政府相对于大学的影响来看,政府虽然在首尾两端可以对校长的选举施加影响, 不过,无论是校长候选人的提名还是之后的选举都主要是由大学的机构来负责的。说到底,大学校长还是由大学自己选出来的,或者说是得到大学认可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政府对大学自治原则的尊重。其次,从大学理事会和评议会的影响来看, 两者可以说是旗鼓相当。虽然大学理事会负责选举,看起来影响力似乎要更大一些。不过,若评议会不认可大学理事会的选举结果,选出的校长也无法获得通过。这一制度安排,既保证让社会人士参与和影响校长选举,但并没有影响到大学自治。 最后,无论是评议会和大学理事会,都注重让大学的各个群体以及妇女特别委员民主参与,与此同时,也赋予教授群体最多的席位。因为这是法律上的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法》第10 条第3 款规定: 在由不同群体组成的大学决策机构中,当涉及教学事务时(教学评价除外),大学教授群体至少要占有半数的席位;当涉及科学事务、艺术发展计划或者教授聘任时,大学教授群体需占有多数的席位。[21]由此可见,教授是大学决策管理机构中最有影响力的群体。没有教授的支持,任何决议都难以获得通过。这里所体现的是教授治校的原则。
四、总结与启示
总的来看,海德堡大学的校长选任制度具有四个突出的特点,或者说是制度优势,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第一,政府负责制定大学校长选举的制度框架《高等学校法》,参与大学校长的提名与任命,但是将核心的决定权(选举)交给大学负责。这样既履行了政府对大学的监管职能,又体现出对大学自治的尊重。第二,政府将校长的选举权和罢免权都交给了由大学成员和校外社会人士共同组成的大学理事会,既保证社会经济界人士可以对大学校长选举施加恰当的影响,同时也不影响大学自治。因为大学的自主管理机构———评议会既参与提名校长候选人,也负责在选举之后进行认可,因此在校长选举中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大学理事会的成员也是在评议会的参与下选出来的。这很好地体现出德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相互制衡的特点。第三,海德堡大学的校长选任制度保证大学各个群体的民主参与,同时也基于教授治校的传统赋予大学教授群体最多的席位。第四,巴登—符腾堡州的《高等学校法》以及海德堡大学理事会的 《工作章程》对校长选任程序做出了明确规定,确保了大学校长的选举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选举程序透明和公开。
3.生活在德国的华人 篇三
中餐馆业为主
据当地华人介绍,全德国的华侨华人总数在15万人左右,绝大部分人来自广东和浙江,广东省籍和浙江省籍华侨华人各占40%,剩下20%的华侨华人来自福建、江苏、上海、东北等国内各个地区。
广东省籍华侨华人指的是祖籍广东的华侨华人,其中也包括了来自东南亚和香港地区的华人移民,他们移民德国大部分已有20年以上的时间;其他省籍的移民来到德国的时间比较晚,只有10多年甚至几年的时间。
德国华人居住比较分散,散居于全德100多个大中小城市,这些城市大部分属于西部德国,主要有柏林、汉堡、波恩、法兰克福、慕尼黑、不莱梅、科隆、斯图加特、杜塞尔多夫等城市。
杜塞尔多夫市是北威州的首府。全市面积7800平方公里,人口58万,是德国12个人口50万以上的大城市之一,是德国第八大城市。作为德国最重要的经济、贸易中心之一,杜塞尔多夫为吸引中国企业投资,还专门在市政府内设立了中国事务部,为到该市投资的中资企业服务。目前,当地中资企业已超过200家,是德国中资企业增长速度最快的城市,而在全北威州境内的中国企业分支机构更多达500家以上。
据介绍,杜塞尔多夫和北威州的华人有80%以上以经营中餐馆为生,当地中餐馆超过300多家。在德国开中餐馆有一个有利条件:德国政府允许中餐馆从中国聘请劳务工身份的厨师。这些来自中国的大厨,不但具有专业厨艺水平,而且月工资也只要在700欧元左右,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德国中餐馆的经营成本。
一位早年到这一地区开中餐馆的老板告诉记者,中餐馆在德国餐饮业中属于中下档次,消费价格普遍偏低。中餐业也曾经历了由早年的兴盛,到现在惨淡经营的过程。他认为,中餐生意萧条与德国近些年来经济不景气、民众消费明显减少有直接关系;此外,还另有一个原因:随着新移民不断加入到中餐行业,这些经营者多以低价作为吸引客人的手段,“搞得大家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面对这种恶性竞争现象,这位老板感到十分痛心。他说,现在许多德国人不分中餐质量和口味优劣,专门找便宜的中餐馆。近些年,德国出现了很多新餐馆,如“蒙古烤肉”等自助中餐,有的中餐自助餐馆甚至以“10欧元吃百种菜”来吸引客人。
这位祖籍广东的老板还说,当年最早来德国经营中餐馆的广东籍华人,现在大多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他们在德国长大的子女都觉得做中餐行业太辛苦,不愿意继承父辈们的生意,当中的一些老华侨只好卖掉自己的餐馆,并计划在退休以后,回到中国老家去养老,“相信在德国的广东人会越来越少”。
中国街规模有限
在杜塞尔多夫市一处办公区内,有三条平行街道,分别被称作日本街、韩国街和中国街。
全长不到300米的弗里德里希·埃伯特街,被当地人称为“中国街”。记者到这条街上采访时,看到的华人商家也是屈指可数。
在中国街上,最有名气的当属“远东超市”。这间超市面积大约300多平米,由温州籍华人何氏兄弟经营。老板何剑云告诉记者,远东超市开办于2003年,主要经营从中国进口的各类蔬菜、大米、调料等,品种超过2000种。住在周边地区的华人和中餐馆经营者都会到这里购物,所以生意一直都很好。他们还在几十公里外的科隆市开设了一家分店。
何老板说,他们这间中国超市的客人还是以华人为主,德国人和其他种族的移民来店里购物的比例很小,不超过两成。
记者在中国街上转了一圈,除了远东超市,还看到一家由东北人经营的“金运超市”、一间华人经营的“CHINEASY”网吧和一家川菜馆。当地华人向记者介绍,“中国街”并不单纯只是指这一条小街,还涵盖了周边聚集的华人商家。拐过这条中国街的街角,就有一间华人开的“华德大哥大”店铺,他们专门代理诺基亚手机,并代签德国一家手机公司的合同。
在离中国街不远的一条小街上,有一家广东籍华人经营的圣丹尼西饼屋,据老板唐敏阶介绍,这家店是荷兰圣丹尼西饼食品公司在德国的唯一加盟店,在德国华人圈子里小有名气,除了当地的华人经常光顾外,德国其他城市的许多华人到杜塞尔多夫办事,也往往来店里采购几盒圣丹尼的糕点带回去。
出了圣丹尼西饼屋,不远处有一家温州人开的“海鲜楼”,据介绍,这家酒楼的温州菜味道正宗,很受温州人欢迎,也是当地温州籍侨团宴请聚会的地方。
另外,在中国街周边附近,还有嘉鑫国际旅行社、“柔”发廊和录影带中心等华人商家。
华人批发商云集的米兰大厦
在与杜塞尔多夫一河之隔的诺伊斯市,有一个德国服装批发中心区,那里集中了上千家服装批发贸易公司。因为商家做的是服装生意,所以这一地区的商厦都是以巴黎、米兰来命名。
从1999年开始,全玻璃幕墙、外形现代的米兰大厦上又挂上了一个牌子,牌子上写的是中文:德国中国贸易中心。目前,这栋商铺面积达1.5万平米的大厦,一共有90多家批发商铺,全部都是由华人经营,其中绝大多数是温州人,主要经营服装、鞋类、首饰和小商品批发业务。
说到这座华商云集的大厦,必然要提到一个人,他就是整栋米兰大厦的租赁者、德国中国贸易中心总经理林良辉。
在位于米兰大厦3楼的一间十分宽敞、具有现代风格的办公室内,林良辉接受了记者采访,并介绍了他来此“冒险”发展的经历。
上个世纪90年代,东西德国统一之后,已在荷兰生活了十几年的林良辉,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荷兰来到德国发展。最初,他经营德国二手设备的进出口生意和服装进口批发生意。“当时做服装批发生意的华人都分散在德国各地,没有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市场,所以大家的生意发展都很不理想。”林良辉说。
1999年,他来到诺伊斯服装批发中心,发现已有30年历史的米兰大厦,由于当时高档服装批发业凋零,偌大的商厦只剩下两间店铺开门经营。林良辉认为,诺伊斯市紧邻比利时和荷兰,并靠近法国,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而该市的服装批发中心在欧洲也很有名气。于是,他看准这个时机,与几个朋友合作,租下了米兰大厦一层商铺,向华人进行招商租赁。但是,没想到的是,当时只招来了6家华人公司。而且,这些华商又多是新手,在服装批发行业没有经验,生意都不景气。一年之后,就有两家华商撤离了米兰大厦。
眼见商铺租不出去,还要一直往里赔钱。终于,几个合伙人顶不住压力,用温州话说是“湿路先脱鞋”,一个个先后退出。面对困境,只有林良辉一个人继续坚持,为此,他还卖掉了自己的房子,继续往里“丢钱”。
“坚持就是胜利”,对于林良辉说,这一句话再恰当不过了。2年之后,情况发生了转机,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温州人来到米兰大厦。到2003年时,林良辉租下的整栋大厦内的所有商铺全部租赁一空。
此时的米兰大厦也由于有如此集中的商铺,名声日渐远扬,来此采购的客人越来越多,其中包括了荷兰、德国、比利时和北欧各国的商人。林良辉对记者说,现在还不断有华人来到这一带经营进出口生意,米兰大厦满了,一些华商就在对面的IMTX大厦开店,从而使这一地区从事服装批发生意的华人商家总数达到100多家,从业者超过1000多人。
据林良辉介绍,现在华人的生意都很兴旺,很多人很快就在莱茵河畔购置了房产,生意做得最好的,一年的经营额可以达到600万欧元左右。
华人社团形式多样
据介绍,北威州大约有30多家华侨华人社团。记者在这次杜塞尔多夫采访期间,也接触到几位当地社团的侨领,了解到当地侨团形式多样,不但有传统的同乡会性质的社团,也有一些行业协会,或者跨行业、跨籍贯的华人组织。当地的社团名称很有特点,比如有些侨团不但强调“联合”,往往还要再冠以“总会”之称。比如,北莱茵州华侨联合总会、全德华人体育联合总会等等。
北莱茵州华侨联合总会永远名誉会长袁耀强,在德国已经生活多年,不但对当地华人社会的发展情况十分了解,而且也是最早的一批老侨领。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了由他牵头创办的北莱茵州华侨联合总会的情况。这要从10年前的一个事件说起:德国警察和卫生部门在柏林附近的一家中餐馆进行检查时,在厨房内发现了“类似狗一样的东西”。此事经过德国媒体的报道,迅速在全德产生负面影响,不但全德中餐馆生意一落千丈,还有不少德国人打电话或到中餐馆门口谩骂华人“吃狗”。
袁耀强说,实际上,这家餐馆是由越南人经营,而经营者始终坚持被查获的是“兔”而非“狗”。但无论如何,恶劣影响已经造成。当时,为了维护华人中餐业者的形象,全德各地的侨团代表云集柏林,联合发表呼吁,要为华人正名。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由袁耀强积极倡议组织,北威州的华人们决定成立北莱茵州华侨联合总会,派出代表参与这场声势浩大的全德华人维权行动。
4.德国留学各州的生活费解析 篇四
目前,德国日用消费品的价格与国内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差别不大,某些消费品的价格,国内要高于德国。德国根据城市不同,留学生的平均生活费为 50,000-60,000人民币/年(以上标准包括在德国的吃、穿、住、行等方面,中国留学生的消费水平会略微低于这个标准,此标准不含高档奢侈品消费)
大城市:18,000-19,000人民币/年
小城市:8,000-9,000人民币/年
伙食费用
通信费
交通费用
保险费
书本费
1,200-1,500人民币/年 【从高年学生手里购买的二手书籍】
5.德国的大学生活 篇五
2018年德国留学优势及德国大学申请条件
根据炎裔留学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有430万大学生出国到其它国家上大学,德国是继英美澳法之后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之一,2016年德国国际大学生约34万人,来自中国的学生最多占13%。
德国留学五大优势
1、高含金量文凭
德国教育严谨发达,学位含金量高。各大院校均享有良好的声誉,所颁发的文凭在中国受到绝对的肯定。德国每个州(如汉堡,不来梅,汉诺威,埃森、柏林等)都有自己综合性的大学和工业类的大学。德国在很多领域如机械机床、电子、汽车等领先全世界。工科、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的许多专业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实力如同其经济一样雄厚。整体来说过,德国的大学毕业文凭深受全球雇主的青睐。
2、免学费、费用低
德国很多大学(比如工业大学)免学费,费用低。一年的生活费(含住宿费)在10万~6万RMB。对于工薪家庭或者不是很富裕的家庭,选择德国留学是不错的选择。
3、实习工作利好
宽松的打工环境。按德国规定,只要被德国大学注册,打工就是合法的,且不论打工收入多少,均不用纳税。德国大学体系实行学分制,留学生可以灵活掌握学习进度,边读书边工作。实际上,在德国找一份兼职工作并不难,留学生每年可以工作90天整天或180天半天,所得工资可完全支付全年生活费用,所以家庭只需为其支付首期语言学习和生活费,不需要继续提供生活资助。
德国的留学生毕业后有1年半的找工作的签证,也就是在这一年半里,学生只要找到一份正规的、可以纳税的工作,就可以留在当地;工作连续2年,就可以换当地的绿卡。
近年来,除了德国的西门子、奔驰、大众等大公司外,每年都有众多的各类中小企业进入中国。这些企业比之大公司对受过德国教育、了解德国文化、掌握德国语言的人才需求更大,这种需求为留学德国的中国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因为德国的企业是很喜欢用德国毕业的留学生。
炎裔留学
4、良好的社会治安
德国虽是经济强国,但行事低调,国际形象好。德国国内社会治安良好,犯罪率明显低于欧美其他国家,学生人身安全有高度保障。
5、欧盟的申根签证
申根签证就是在欧盟共同体里面的所有欧洲国家,你拿任何一个国家的签证,你就可以去欧盟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去游历,可以去旅游、去生活、去学习,只是不允许打工。
德国大学硕士申请条件
今天特别来说一下德国大学硕士申请。虽然德国的语言是以德语为主,但是也有个别项目是英语授课的,接下来的申请介绍是适用于英语授课的硕士项目。
如何选校
我们常说的TU9类的院校,有慕尼黑工业大学、汉诺威大学、柏林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斯图加特大学、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还有卡尔斯鲁厄大学和布伦瑞克工业大学等。
从QS世界大学排名来看,百强有慕尼黑理工大学(TOP 64)、慕尼黑大学(TOP 66)和海德堡大学(TOP 68)。
德国经济周刊评选出德国大学部分学科排名,大家也可以根据申请专业来择校。
申请基本情况 项目时长:德国大学一年分为两个学期,分别是冬季学期和夏季学期。冬季一般为每年9/10入学,夏季则为3/4月。绝大部分英语授课的硕士项目时长为4个学期,顺利读完的话需要2年。注意一下的是,部分工科项目会提供额外的实习(1个学期)或项目(1个学期)机会。
申请时间:冬季申请deadline会集中在5月至7月,夏季普遍在11月至次年1月。提醒大家,部分学校截止日期会变动,需提前核查。
申请流程:APS审核+邮寄材料+Assessment(面试/能力测试)
APS APS全称叫是留德人员资格审核部,也是所有中国学生要去德国留学必经的一个审核部门,它是来检验我们中国学生所有的学历,文凭的真伪性的一个机构。只有在获得APS审核报告之后才能申请德国大学。
APS审核包括笔试和面试,最终出来的审核结果有两个,课程成绩(包含本科在读成绩单+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课程成绩分数在1.0-4.0不等(大部分大学门槛分数为2.5以下)。面试成绩,分别有“优秀”“良好”“中等”“受限”之分。在申请德国大学时,需要将报告寄往要申请的学校,作为录取审核的重要依据。
邮寄材料一般包括:申请表、APS证书、高中毕业证书(翻译公证件)、大学成绩单(翻译
炎裔留学
6.德国留学耶拿大学的情况介绍 篇六
德国留学耶拿大学情况介绍。德国耶拿大学位于德国图林根耶拿市,原名耶拿大学,创立于1558年,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1934年改名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大学以纪念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耶拿大学的光学专业历史悠久富有盛名。而德语专业硕士(DaF)则被评为德国十大最好名牌硕士专业。
耶拿弗里德里希。席勒大学是一所公立大学。1558 年建立的这所大学, 1800 年前后在德国“古典主义时期”成为德国理想主义的中心,并获得很高的世界荣誉。科学家、哲学家、自由思想家、学生社团、激进大学生和革命先驱思想家,他们一起铸造了“耶拿精神”,这种精神曾是前卫的和令人生畏的。不仅是发明创造,而且政治活动在耶拿也有悠久历史。
7.德国的大学生活 篇七
一、大学-政府-企业:德国大学创新力的动力网络
1. 政府:德国大学创新发展的资源提供者、协调者和监督者
政府是德国大学发展的资源供给者,在德国学术体系建立和大学创新力形成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足的财政支持是大学开展教学、科研和服务创新活动的物质基础,德国大学属于国家建立的公共部门,历来在资源上依赖于政府的供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满足大学发展的需要,联邦政府通过立法(1969年《波恩基本法》修订案)等途径给高等教育提供资助,借以巩固和壮大高等教育创新的人才与物质基础。
除了承担资源供给者的角色外,联邦政府在德国大学创新,尤其是在科研创新力发展方面,还扮演着促进大学与企业、大学与其他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进行合作的协调者的角色。这主要体现在政府为科研创新主体牵线搭桥,促成它们在科研项目、人才交流方面的合作往来,并制定活动规则,维持保障科技创新正常开展的环境条件。政府协调者的角色一方面是源于德国政府认识到教育和技术创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由于联邦政府作为中央层级的管理机构便于通过立法、资助导向等途径协调整合各方资源,实现资源优化利用。此外,德国政府还通过在自由与监管之间寻求平衡的方式来激发大学教学、科研和服务创新力的发展,保证研究成果的质量,发挥监管者的作用。在科研方面,德国奉行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相结合的科研体制。政府资金一般只用于基础研究和进入市场竞争之前的应用基础研究,重点关注生物科学、生命科学、医学、环境和交通等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尖端技术项目的研发。政府在分配科研开发经费时遵循公开性、竞争性及研究机构经费支配自主性的原则,正确处理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减少对大学科研创新过程的干预和控制,让大学在自由、自主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地释放出自身的创造力。
2. 大学与产业界相结合的科研教学创新机制。
大学与产业界(尤其是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一种极具德国特色的产学结合机制,这一机制是德国大学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创新力的重要源泉。德国政府是这一机制形成的外部推动因素,产业界对新技术的刚性需求以及德国大学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则是其内部动力。德国企业大都十分看重科技创新在增强竞争力方面的核心地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于科研创新,并积极寻求企业间、企业与大学等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德国大学的科学研究,尤其是应用型科技研究同样也不是盲目开展的,而是从一开始便十分重视科研成果向产业界的转让与转化,为产业界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提供技术服务,很多应用开发研究课题则直接来自产业界的委托。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的科研成果快速地向中小企业转移,缩短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周期,弥补了中小企业科研人力和经费的不足,推动了中小企业的改造和技术进步。对于大学而言,这既解决了研究项目来源的问题,又增强了自身科技创新和转化的能力。大学与产业界的这种技术合作除了推动德国大学科技和社会技术服务创新力上的长足发展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它不仅为大学提供了一个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成为德国大学教学的一大特色,同时也为德国的科技创新储备了大量的人才。为了鼓励大学教师加强与产业界联系,德国联邦政府和州的法规允许教师创办个人公司或研究所,教授为法人代表,独立承担民事法规责任。这些私人研究机构必须按规定向校方交纳一定的经费,其研究方向与学校的教学、科研方向结合。这不仅有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学校的科学研究及企业的技术创新。
总体来看,德国政府、大学以及产业界之间良性的合作互动关系对德国大学提升创新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三方呈现出一种良性的“三赢”格局。对政府来说,对前沿科技项目的投入和支持是其履行的重要职责之一;对于企业来讲,除获得更多的政府财政支持外,同时还能够从与大学的科研合作中获得新技术及优秀的员工;对于大学来讲,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及创新能力。
二、德国大学卓越创新力的制度保障
建设具有卓越创新力的大学,不仅要有高瞻远瞩的理念思路,而且同样重要的是还要建立一套与这些理念思路相适应的大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大学理念的实现以及创新力的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从而促进大学各活动主体开展赋予创造性的活动,推动形成大学整体创新力的发展。德国大学创新力发展的内部制度保障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人事制度保障、学术基层组织结构的改革与创新。
1. 严格的教师评聘晋升制度
以教授为核心的科研队伍是德国大学创新力的重要依托。德国大学教授职位的门槛极高。职称晋升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这也有力地保障了大学师资的高质量。博士学位是获得教授资格的最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之上,被认为有学术前途的毕业生被聘任为学术助理等初级学术人员,在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的辅助工作。工作9年之后,这些学术助理教师需完成一篇教授资格论文,这篇论文的质量必须高于博士论文的水平,并完成至少3个与专业方向相关的不同内容的专题报告。答辩委员会的教授学者对论文和报告进行讨论评议。[2]通过这些考核的人便获得了大学教授的任职资格(Habilitation),即W1位置的教授。这是他们具备进行独立教学和研究能力的证明。取得W1教授资格位置的初级学术人员继续工作6年以后,可凭借个人科研成果和教学成绩申请W2的职位。在获得职位任命之前,他们作为“编外教师”(Privatedozenten),通常在W2和W3职位教授领导下的研究所内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对“编外教师”的聘用采用的是任期制,他们没有固定薪水,通过授课获得课时费。“编外教师”制度是检验教师学术能力和学术信念的重要方式,是德国大学所独有的,甚至被认为是德国大学发展的动力所在。[3]
德国大学一般不留本校毕业生,通常从校外招聘教授,无论是从W1晋升到W2,还是从W2到W3,原则上申请者只能向现任教大学之外的、有空缺职位的大学提出申请,申请者需要与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申请者竞争。初级学术人员不得在先任教的大学晋升的规定强制性地在德国大学之间形成了较高的教师流动性,有利于提高德国大学的整体师资水平和促进大学之间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严格的遴选程序和高标准的要求是师资高质量的保障。虽然德国大学教授等级制度森严,评聘程序严格,但是仍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如处于W1职位的教师在工作6年后,如果科研教学成果显著,亦可直接申请W3职位的教授。德国有些州提倡实施“准教授制度”(Junior Professor Innent),即年轻博士后在科研教学上成果显著,贡献卓越者也可以按成果大小而直接申请进入W2或W3职位。[4]这种制度性的保障不仅给了年轻学者创造的动力,也激发了他们创新的潜力。
2. 有效的学术自由保障机制
学术自由是师生开展创新性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前提之一。弥漫于大学内部的宽松、民主、自由、追求卓越的学术氛围历来被认为是德国大学的一大特色。自1849年《法兰克福宪法》第152条规定“学术及其教学是自由的”以来,学术自由一直受到德国法律的保障,尤其是高校教师自由地从事科研和教学活动的权利以及大学生自由的学习的权利。
德国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建制给予了教授较高程度的自由和学术权利,是推动德国大学实现教学和研究创新发展的关键。研究所是德国大学的最基层学术组织,[5]是德国大学科研职能得以确立,创造性的研究得以产生的关键。德国大学的教授是终身职位,他们是研究所的负责人,也是讲座持有者,在研究所中享有极大的学术权利,在研究所课程设置、考试安排、教师聘用和科学研究工作等方面有着绝对的控制力,并有权参与大学行政事务的管理。习明纳最早见于格斯纳于1737年在哥廷根大学创办的哲学习明纳。1820年后,尤其是1850年后,德国大学的研究所和习明纳明显增多。19世纪后半期,研究所和习明纳得到了政府的正式承认和资助,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由官方设立的永久性的研究所和习明纳成为主流,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大大地催生了德国大学在科研和教学上的创新力。获得政府资助的研究所和习明纳通常有专门的指导者,拥有专门的场所和经费,政府给予的某些专项资助由研究所和习明纳自行安排,大学无权插手。研究所所长与大学其他官员如院长或校长不同,不是根据资历或在大学中的地位,而是根据专长选拔出来的,而且研究所或习明纳与政府有密切的关系,教育行政部门直接授予它们某些特权,给它们配备资源、设备以及人员,并以法律的形式予以保护。研究所和习明纳这类主要的研究机构在德国大学内处于半独立的状态,[6]这种半自治的运行模式不仅有效地保护了教授和学生的学术自由,而且也为大学创新力的孕育与生长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
三、支撑德国大学创新力的独特理念
1. 笃定的学术自由观
德国大学的创新力与其在长期历史实践中积累而来的笃定的学术自由观念是分不开的。因为没有学术自由,不仅大学难以兴盛,而且有序而可靠的知识也很难获得有效的增长,大学也就丧失了创新的基本前提和基础。自由的学术环境还是激发研究者创新能力(尤其是科研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7]文化是组织创新的首要决定因素之一,[8]而组织文化中的自由特质又是促进组织创新和创造力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9]
学术自由是指齐集于大学的学术共同体成员所享有的自由,它指向教学、学习、研究等个人学术活动中享有的自主权利。[10]教师和学生作为大学学术共同体的主要成员,都享有各自的学术自由。教学自由使得大学教师得以在其职业范围内,按照他所认为的好的方式将他所认为正确的内容教授给学生,而无需受外部任何个人或组织的干涉或者束缚。研究自由意味着教师(也包括学生)能够按照个人意志发挥其才智自由,创造新的知识,追求真理。学习自由则意味着学习者(主要指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选择课程、教师和学习方式的权利。这些意义层面上的学术自由既是指导德国大学学术实践的核心理念,同时也在其日常制度安排中得到了落实和保障。事实上,洪堡所倡导的自由理念是以大学生活为基础的,而非仅限于学问探讨范畴。也就是说,其最为理想的状态是,德国大学的师生非但享有上述学术上的自由,同时还享有生活方式上的自由。尽管基于大学生活的学术自由观念过于理想化,难以全部付诸实际,然而这一观念中有关学问探讨方面的内容却逐渐成为了学术生活中制度化的准则,成为德国大学基本理念的组成部分。[11]
2. 独特的大学———国家观
从德国大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德国大学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先生大学”,中世纪晚期最初的德国大学的创建体现的就是国家权力部门的意志,而非学者团体自发组建。德国初期建立的大学虽具有法国、意大利等国大学的自治团体特质,但是它与国家权力部门之间的那种天然联系似乎也难以割断,国家在德国大学发展的不同时期一直发挥着某些作用。
自普鲁士时期以来,德国大学作为国家机构的同时,还享有一些特权。1976年联邦德国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总纲法》也体现并强化了德国大学的这种双重法律地位。德国大学一方面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利,另一方面又受到国家的控制。这一特点贯穿于德国大学改革发展的全过程。19世纪初,洪堡建立柏林大学时,便在学术自由/学术自治以及国家导向这两者之间矛盾徘徊。一方面,他是作为国家的代表在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在他看来,大学在本质上应服务于国家和民族利益,因为国家也有举办大学的义务,提供资源以建立大学,聘任教师,为大学学术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和政策等方面的保障;但另一方面,洪堡又强调学术自由以及大学内部对学术事务的自治权利和管理制度。他认为大学的学术活动是探索和传播真理的过程,有其独特的规律,唯有大学师生才是学术活动的主要主体,亦即学术事务应由大学内部自行管理,国家不应介入,否则只会损害学术的发展。可见,在大学———国家关系这个问题上,洪堡采取了一种折中方式,其理念和实践都带有鲜明的国家主义色彩,但同时也反对国家对学术事务的不合理介入。
德国大学天生对国家有着某种依赖,并受到国家不同程度的控制。创新是一国得以持续并高质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则是一国创新发展,尤其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基地,它还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公民的重要使命。德国大学对国家的依赖以及大学在国家创新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形成大学积极寻求创新发展的义务感作为一种推动力,这种义务感驱使德国大学不断尽可能地寻求创新的可能性。自上世纪末以来,德国试图在国家层面搭建具有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德国大学作为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其创新力发展在这一大趋势之下无疑也获得了巨大动力。
需要说明的是,德国大学颇为尴尬的双重地位以及由此衍生的对国家欲拒还迎的矛盾心理有其历史渊源与传统。当前,如何秉承并实践适切的大学———国家观,大学到底是“公法人”,还是“学者团体”,到底是任由其实行学术自由,还是为了满足国家的需要,对其进行控制,等等……。如何使这些相互角力的矛盾存在达到理想的平衡与稳定状态,不仅关系到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也与德国大学创新力的兴衰紧密相关。毕竟真正促进大学知识生长和学术创新的动力通常来自学科的内部分化或某种内化了的外部因素,而不是某种外部力量强制与左右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刘强,赵晓洁.德国国家技术创新系统运行机制[J].德国研究,2003,(4):16.
[2]高荣芳.德国大学的教授体制及科研教学形式[J].西北医学教育,2007,(5):769.
[3]陈纪芹.德国大学教师聘任制度[J].德语学习,2009,(1):57~60.
[4]陈永明.德国大学教师聘任制的现状与特征[J].集美大学学报,2007,(1):32.
[5]约翰.范德格拉夫.学术权力[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2.
[6]孔捷.德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模式及其影响[J].江苏高教,2009,(1):148.
[7]Gerald Gordon and Sue Marquis.Freedom,Visibility of Con-sequences,and Scientific Innovation.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72,No.2(Sep.,1966),195~202.
[8]Pervaiz K.Ahmed,Culture and Climate for Innovation.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Vol.1.,No.1.,1998,31.
[9]E.C.Martins and F.Terblanche.Building OrganizationalCulture that Stimulates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European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Vol.6.,No.1.,2003.70.
[10]Ralph F.Fuchs.Academic Freedom:Its Basic Philosophy,Function,and History.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Vol.28,No.3,Academic Freedom(Summer,1963),431.
8.德国的大学经济学 篇八
我曾经在德国留学五年,现在我想谈谈德国的大学经济学,或许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一、德国大学到底该不该收学费
过去德国大学不收费,这一优厚的学习条件不但曾经吸引了众多外国学生,对德国学生来说大学也成了享受社会福利的避风港。有的大学生懂得充分享用这一资本主义国家的免费午餐,在大学里一泡就是10年。
近年来,德国公立大学则无不叫穷连天。于是,各种名目的费用也产生了。现在柏林更是呼吁要收取学费;而巴符州等先来小的,比如“管理费”。本来,大学不收学费是德国一大优势。然而这个优势要看你是从哪个角度看了,对于学生和家长,对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年轻人,当然更是求之不得。但对大学来说,对出钱的国家来说,可就不一样了。就像福利社会的高福利一样,穷人高兴,富人不高兴,对社会和国家不见得好。这些年,国家没有增加对大学的投资,德国的公立大学们无不大喊:破产在即。虽然有联邦法律规定大学第一学位是免费教育,各州在这一原则下仍然有一定的自主权。于是,各州开始自己行动起来,首先胆敢着手的领域是所谓的“老学生费”,巴符州、萨尔州、莱法州、北威州、石荷州纷纷实施此费。
从2004年夏季学期开始,北威州的大学将设立“学习账户”,超过常规学习时间还不毕业的大学生将被要求付费。红绿党占多数的北威州议会2003年1月22日正式通过一项法案,规定从2004年夏季学期开始,学习时间超过常规学习时间15倍的大学生将被要求交纳每学期为650欧元的学费。这一被称为“杜赛尔多夫模式”的学习账户以每学期周课时为单位计算。常规大学学习的平均时间长度被规定为160周课时,每位学生在入大学后,其账户上就会有200个周学时的“储蓄”。学生选修课程也就等于是在花费“储蓄”。当这200个周学时消费完或者是总学期数超过14个学期后,大学学习就不再是“免费的午餐”了。学生可以为自己的学习账户赢得“奖金”。例如,教育孩子、积极参与高校各种自治组织委员会的工作和取得特殊成绩等都可以赢得“奖金”。如果有谁能早于常规时间提前毕业,还可以将节余的“储蓄”用在第二学位或者是继续教育与培训上。2004年开始实行学习账户时,作为第一步,每个学生的账户每学期将统一被划掉一定数量的学时数。自2007年起,学习账户将个人化,账户里的“储蓄”额将视实际选课课时的多少因人而异。北威州教育与科研部部长克拉夫特女士认为“学习账户”制是符合社会公正原则的,因为这一制度兼顾了个人的特殊社会境遇与生活状况。克拉夫特女士还认为,这一模式有助于缩短学习时间,促进高校之间的竞争,因为哪个大学毕业所需要的时间少,它的好名声就会传播开来,就会很容易招来学生。
大学生自治组织则对北威州议会的立法感到愤怒,认为这是“挂羊头卖狗肉”、变相收取学费的做法,是对所有大学生的一个打击。北威州的基民盟则嫌这一改革措施还不够彻底,他们主张取消高校免费制度,即主张高等教育从第一学期开始就要收费。他们认为“学习账户”模式会制造官僚主义的庞然大物。
柏林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干脆提出要对所有学生收取学费。原因是柏林现在糟糕的财政状况。柏林社民党议会党团主席穆勒尔说:“我们靠给大学的公共资金现在已经无法维持优秀的科研和教学所需。”意思是,今后相当一部分费用应该通过收取学费来解决。柏林洪堡大学校长说得更直接:“我觉得每年收1000欧元的学费是完全可行的。”他指出,现在大学图书馆设备糟糕,大小教室“有的状况极差。”前一阵,柏林财政局长萨拉钦提出要市内大学从2006年开始每年节省约2亿欧元,也引起了轩然大波。
中国曾经也是一个大学免费教育的国家,这一点到上个世纪90年代才加以改观。中国大学的部分收费,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大学教育的发展,使得大学教育很快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
二、德国大学靠新增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
德国大学的专业设置近年来迅速增加,尤其在引入了英美式的学士和硕士学位之后。在2002年冬季召开的德国大学校长会议(HRK)上的信息表明,德国大学的专业设置仍在迅速增长。2002年4月开学的夏季学期,新设的专业达到100多个,从而使德国大学可选专业数量达到了近9500个。增长最快的是这两年才正式加入德国国籍的英美式的学士(Bachelor)和硕士(Master)专业。
德国原来的固有学制是独有的,如果是高等专科学院(Fachhochschule)毕业,获得的学位是高专硕士-Diplom(FH)。如果是综合大学(Universitaet)毕业,文科的学位是文科硕士(Magister),理工科的学位是硕士(Diplom)。但Diplom这个词实际上是“毕业文凭”的意思,在德国以外,这个概念往往搞不清楚。为了与国际接轨,现在德国“引进”了英美式学位,即Bachelor和Master。这样,学生读的如是综合性大学,也就不一定要全部读完才算数了。在半程之后可以获得一个学位,即英美式的学士。如果愿意继续读下去,可以获得英美式的硕士学位。许多德国大学利用这个新学制引进的机会,“顺便”发展他们新的专业。2001年冬季学期中,德国有471个学士学制的专业和293个英美硕士学制的专业。而2002年夏季学期中将成为545个学士学制专业和370个英美硕士学制专业。
每年德国大学校长会议出版的信息小册子叫“德国高等院校学习机会”(Studienangebote deutscher Hochschulen),这本书可以在书店买到。这个小册子的内容是:(1)列出了德国324所国立的和国家认可的(私立)高等院校的全部专业;(2)指出了有关入学申请的限制和入学申请的其它独特事宜;(3)关于本年度夏季学期的申请、报名和注册期限的规定;(4)全部德国高校的地址、电话、传真和email地址。
德国在校学生最多的大学,有两个说法。一是就综合性大学(Uni)而言数科隆大学。截至2002年12月16日,科隆大学在2002/03冬季学期有8386名新生入学。如果把旁听生计算在内,科隆大学现在共有在校大学生63904人,其中女生占555%,数量第一次超过男生。外国学生总数从2002年冬季学期的6635人上升到6753人。二是就技术大学(TU)而言数柏林工业大学。截至2002年11月27日,柏林工大在2002/2003年冬季学期共有5742名新生注册入学。这样,该校的在校大学生总数达到30649人,其中包括6049名外国学生。这1998/1999冬季学期以来第一次学生人数超过30000人。紧随其后的是德累斯顿工大(30213人)和亚琛工大(29667人)。
著名的德国经济研究所2002年9月份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企业管理学在德国依旧是最受欢迎的专业。和10年前一样,攻读这个专业的大学生数量最多。而这10年来人们对生物学和化学专业的兴趣大大降低了。这份报告指出,在德国大学里每13个学生中就有一个是学企业管理的。在2000/01冬季学期,该专业的学生总数达143877人,遥遥领先于其它专业。与10年前相比,生物学和化学专业退出了前10名,原来它们还各以近4万名学生排名第9和第10。同样退步明显的还有电子工程和机械制造专业,10年来这两个专业的学生总数下降了58万人。德国大学中女生比例的提高也值得注意,尤其是日尔曼语言文学和教育学专业的女生最多。日尔曼语言文学的学生总数排名第三,而其中女生占了74%。
德国高校信息系统公司(HIS)在2002年所作的德国大学辍学情况调查报告中指出,综合性大学中的社会学和语言文化类专业平均有41%的学生不能完成学业,是辍学率最高的专业。中国由于高等学校就学机会供不应求,似乎生源不是问题,但是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出现在三流大学的三流专业尤其明显,值得大学本身深思。不在专业调整中寻找出路,就在专业陈旧的死胡同中凋敝。
三、德国大学城争夺年轻居民
在德国各个城市,居民的增加是有好处的——对市政府来说。那些大学城,尤其是比较贫穷地区的大学城,为了争取更多的学生,可谓费尽了心机。理由是很清楚的:那些“贫穷地区”的城镇,尤其是东部新州,每增加一个居民,便可从那些富州、富城镇给的所谓“各州财政平衡款”中获得每年约800欧元的补贴。当然,前提是这个居民必须主要居住地在这个城镇。然而,许多德国学生却仍然把主要居住地放在父母那儿,而在大学城只有一个“第二住地”。外国学生也相对集中于那些距离学校所在地不远的大城市,在大学城有时连个“第二住地”都没有。于是,那些大学城就少收了很多的补助。出于这个原因,不少大学城或其它学校所在城市开始收取一笔所谓“第二住地税”。征收这个税的主要目的是迫使学生把主要住地搬到学校所在地来。这笔税收为数并不少。比如埃森市收取的“第二住地税”便是冷租的10%。东部柏林旁边的波茨坦则采取相反的刺激手段。那里的大学给每个住在波茨坦的学生每个学期50欧元的所谓“欢迎费”。目的当然是吸引学生住到波茨坦来。但至今为止,效果并不好。在这个城市注册的15000名大学生中,目前只有350人领取了这笔钱。当然,波茨坦处于一个十分不利的地位:柏林紧挨着它。学生们当然更愿意住在这个德国第一大城市里。汉堡的三分之一大学生主要住地不在汉堡。这给这个城市每年造成了5000万欧元的财政损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汉堡打算采取比较“粗暴”的手段:汉堡大学校长建议,向所有大学生收取1000欧元的学费。凡主要住地在汉堡的学生,就免去了这笔费用。只有不住在汉堡,或以汉堡为“第二住地”的学生才有缴纳学费的义务。
9.德国大学申请指南 篇九
一)申请材料的准备
一份完整且清晰的申请材料,对于申请大学能增加不少胜算。原因有二:1)大学外办每天处理材料数量巨大,一旦申请者递交的材料不全面,外办在短短的数十秒钟内的决定,可能就粉碎了一个留学的可能性。2)即便外办回函,要求补齐所有材料,等申请者重新邮寄过去,这个中德间(大部分申请者在中国)的邮件来回,也往往使原本就需要耐心的漫长等待更添焦急,甚至错过了申请的截至日期。
1.学历证件准备
在每个德国大学外办AAA(Akademischen Auslandsamt)的相关网页中刊有外国申请者需要提交的申请材料。
APS审核证书原件(APS Zertifkat)必不可少,这是德国大学外办接受中国申请者申请的先决条件,勿忘附上。
此外为了完整起见,建议申请者还需备齐下列证件:
1)小学毕业证书
2)初中毕业证书
3)高中毕业证书
4)高中会考的各科成绩证明
5)高考的各科成绩证明
6)大学各学期各学科成绩单
7)大学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如果已经大学毕业)
8)大学在读证明(如果大学未毕业)
上述8项证件证明,均应经过翻译(德、英、法文皆可,建议德文)和公证。
9)大学申请表
10)个人详细简历
11)证件照1张(申请表没有贴照片的地方,夹在简历上就行)
德国高校某些工程技术类专业需要申请者提交学前实习证明。因此,学习期间参加过实习,或毕业后参加过工作的,最好附上实习或工作证明,说明实习或工作的起止时间,内容和性质。
2.德语学习学时证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德国进行专业学习或生活,要具备相当的德语知识,作为非德国本国的申请者,除了学历证明外必须提交能证明自己德语水平的证明。因此特意把“德语学习学时证明”单独列出说明一下。
德国高校一般需要国外申请者在入学申请时至少达到800学时以上的德语学习结业证明,德语在读证明往往不能视为有效的语言水平证明。国内的一些高校提供了德语培训学习的机会,在取得了800-1000的相当于中级水平的结业证书后,随申请材料一并寄往大学。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800学时的德语学习证明有时仍不足被承认为拥有足够的德语水平。大学语言班位置的相对紧缺,造成了大学对于申请者德语语言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并趋向一个统一化的标准。一些大学需要申请者在入学申请时,就要提交DSH证书,TestDaF证书,或者歌德学院ZMP证书,方能提供入学机会。因此在申请时,务必留意各大德国高校对于德语证明的具体要求。
目前以1000学时的上海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中级结业证书为例,列举申请不同德国大学时可能得到的不同处理结果,因人而异,仅供参考:
Uni Essen 可进入大学语言班学习,学习结束后,重新申请专业学习
Uni des Saarlandes 可进入大学语言班学习,学习结束后,重新申请专业学习
Uni Passau 获得参加DSH考试的机会,通过后进入专业学习
Uni Bochum 获得参加DSH考试的机会,通过后进入专业学习
Uni Würzburg 获得参加DSH考试的机会,通过后进入专业学习
Uni Kaiserslautern 获得参加DSH考试的机会,通过后进入专业学习
Uni Greifswald 获得参加分级考,通过进入短期培训班,然后参加DSH,通过后进入专业学习
TU Dresden 针对夏季不开课的专业,先参加分级考,经过一个学期的语言和专业准备,在期末参加DSH,通过后进入专业学习
Uni Bielefeld 申请冬季入学能获得直接参加DSH考试的机会;夏季不提供DSH考试,申请夏季入学不被接受
Uni Giessen 不被有效承认,申请入学不被接受
Uni Braunschweig 不被有效承认,申请入学不被接受
Uni Ulm 不被有效承认,申请入学不被接受
Uni Koblenz-Landau DSH考试在当地存在名额限制,申请入学不被接受
在北京歌德学院通过学习考试可取得ZMP证书;在上海,北京,武汉等地某些高校,提供了和德国大学合作DSH考试;中国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举行每年两次的TestDaF考试。通过这些考试后获得的证明是作为被德国承认的德语水平证明(anerkannte Deutschkenntnisse)。申请者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决定是否在国内参加此类考试,以增加成功申请大学的可能性。
以上述的Uni Giessen为例,国内1000学时仍不足以作为申请入学的条件,但是如果申请时提交TestDaF成绩,在听说读写中均为4分以上,则可以在Uni Giessen入学参加DSH考试;如果TestDaF成绩均为满分5分,则可免考DSH直接开始专业学习。
【德国的大学生活】推荐阅读:
怎么申请德国的公立大学07-21
德国生物专业大学排名06-17
德国大学申请手续详解09-15
【2018最新】德国商标的申请注册10-18
德国名校留学经典的申请书08-24
德国著名建筑06-24
德国材料清单09-01
德国法院09-03
德国节日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