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新授课教学策略

2024-07-08

初中地理新授课教学策略(15篇)

1.初中地理新授课教学策略 篇一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于是新一轮基础课程教育改革又开始了。初中地理活动教学作为新课改的一个内容,板块分量大,明确强调学生在教育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是新课改的关键。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地理;活动课

2010年7月1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在此文件指导下,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又颁布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教学活动提出了一系列规范和建议,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态度,同时树立包容尊重的价值观。其中,“活动教学”引起了广大师生的重视。

一、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策略

新课改后,许多地理知识都是通过“活动课”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如何设计好活动课的具体活动程序和内容,使“活动课”有趣又有效,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成为教学的关键。

1.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侧重

新课改后,由于教学形式的转换和教材的更新,教师需要重新熟悉教材内容,尤其是新增内容和板块,然后再结合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过程中的侧重点,最好能达到以点带面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要把教学内容转化到活动中去,学会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思维。

2.活动设计思路

(1)设定活动目标。即活动后希望学生能掌握到知识、产生情感态度以及树立价值观。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该设计阶梯式的教学目标,即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立层层递进的活动目标,实现学生的差异化教学。

(2)设计活动情境。即活动的具体形式和流程。教师要事先设计好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时间的把握以及安全等各方面的考虑。

设计活动情境时,教师应注意把握“激励式教学”理念,即在活动设计中尽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而不是采用“灌输式教育”,一定要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脱离“灌输教学”。具体在设计活动情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注意设置悬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设置悬念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产生主动学习的苗头,并在持续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发展,最终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同时,设置悬念还有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习变成“一件有趣的事”,让学生能在欢乐中学习知识。

②积极构建“手脑并用”的活动场景。新课改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活动中设计“手脑并用”的活动环节,促进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培养其实践能力,并使学生边做边思考,养成“动脑又动手”的好习惯,从而实现从“猜想”到“验证”的教育模式。这也有助于学生养成勤观察、勤思考的好习惯。

③努力构建“学以致用”的活动场景。新课改强调了知识的“实用性”,主张用理论指导实践,因此要积极构建“学用结合”的活动环节,让学生“活学活用”“现学现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避免“百无一用是书生”的错误观念的产生。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可以尽量列举生活中熟悉的例子,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同时启发学生对生活中小事的思考。

④善于借助多媒体教学。许多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都习惯了传统的“一块黑板,一盒粉笔”的教学环境,但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这种状况应该被改善。现代多媒体技术能够使一些抽象的传统教学方式所难以表述的知识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入,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官调动到学习中来,促进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3.知识同化吸收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无论采取何种教学形式,都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仅仅是知道某个知识,更要会用这个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同化,即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二、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意义

1.促进探究式学习

“活动课”的设计在于促进学生参与,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学习活动中去,促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

2.促进互助交流式学习

在“活动课”中,学习氛围比较轻松,在操作环节,往往以小组形式进行,促进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和互助,形成合作式学习方式。

3.有效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课”上设计了很多学生自己动手的环节,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同时又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促进“学以致用”

“活动课”中设计了“学用结合”的部分,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现学现用”,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

三、总结与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加快,社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作为基础教育,教师的教学重点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新课改下,初中地理课程中新加入的“活动课”板块就肩负着这一重任。因此,教师在活动课的设计、实施、成效检测方面都要尤其注意。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学生和老师之间平等、民主的关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但这有时候也会造成一些问题,例如,课堂混乱。这时老师就要注意做到稳而不乱,收放有度,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走入误区时,老师也要注意及时地对他们进行引导、帮助和控制。

总而言之,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师生才能共同努力结出活动课程的丰果硕食。

参考文献:

[1]陈澄,林培英。地理课程标准修订说明[J]。基础教育课程,2012(Z1):101-104.[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傅仕诤,章小莉。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探讨[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1,19(02):94.

2.初中地理新授课教学策略 篇二

一、适应新课程教学要求,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新课程教学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 积极性,那么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要努力让 学生积极 参与到课 堂中来。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首先,教师要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于地理专业的教师来说,地理教学本不是难事,但也需要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教学的时候,适当地对教材知识进行补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其次,教师必须 熟悉教材,教材上都有什么内容,内容知识是怎样安排的,各部分内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这样的联系是否有跨度,是否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障碍等,教师都要进行思考。再次是教师的教学表达能力问题。即使教师对教材理解多么透彻,专业知识多丰富,如果教师的教学表达能力有问题,不能让学生听懂,不能让学生理解,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建新式教学模式

在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师生互动,根据教学 内容设计一些有研 究价值的 问题让学 生分析,问题要有 层次性,易中设难,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避免整节课下来都是教师在照本宣科。在新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可以在知识讲解后,对于一些较难的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师生充分互动。例如,在学习“地理差异”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 岭—淮河一线的意义,说说南北方之间的环境、气候、人们生活与生产的差异等,让学生充分合作充分探讨后,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这是一个较为活泼的学习方式,学生也乐于接受并积极参与。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越多,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教学成效就越大。

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充分的学习主动权。例如,让学生小组准备教案,小组代表进行课文教学。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讲解,他们在准备的过程中也会收获甚多。然而,采用这样 的教学方 式不能过 于频繁,否则会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们的初中地理教学都仅仅局限在书本教学,知识的扩展也是仅仅靠教师进行口头补充,教学显得很苍白。如今随着经济的飞速 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和普及,应该积极将新技术引入到地理教学中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例如我们在讲解“自然气候的多样性”的时候,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做PPT,介绍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不同气候下的植被景观、不同气候下人们的生活和发展,以及不同气候对动物生活的影响等。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所学的知识,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印象,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

三、加强学生课后知识巩固,让 学 生 在 拓 展 中 收 获更多

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必须有自己独立 思考、整合、归纳、总 结等知识 消化过程。课后作业就是学生消化知识的好途 径。在布置地理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挑选练习本上的综合题型让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有大致的 方向,并对考试 有一定的 认识。

我们还可以布置更为灵活的作业。例 如我们可 以让学生进行野外的探究活动,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探究我们所生活的地方的自然气候特点以及植被的特点等。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还可以对知识进行运用,这也是一个教学的好方法。我们就活在这地球上,我们生活的地方也是地理学习内容的一部分,要引导学 生走出课 堂,到自然中 去,感受自然。教师在课 堂上的讲 解是抽象 的,学生只有 自己领悟,才能真正对所学的知识有新的看法和理解。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及生活中的 地理现象、最 新的社会 热点和焦 点问题,如当今社会三大热点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都与地理学有密切联系。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与地理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地理背景和原因,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是地理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认 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带着知识走进生活,真正地学以致用。

摘要:在新课程要求下,初中地理教师应当适当地转变教学观念,完善地理教学内容,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带着知识走进生活,真正地学以致用。

3.初中地理新授课教学策略 篇三

【关键词】初中地理 探求性学习 教学策略

一、前言

探求性学习”是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自主活动,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化学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求的过程和方法,特别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一种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地理学是一门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求机会。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探求性学习的质量,让探求性学习活动取得实效而不流于形式,作为教师要应用一些正确的教学策略,从而指导、促进学生探求性学习。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为指导;突出地理课程在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勇于探索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实践能力的公民方面的独特价值;德育为先,很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和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新一轮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及地理课程标准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科学探求”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改革突破口,“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地理科学素养,倡导探求性学习”是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其中把“科学探求”放在了尤为突出的地位,并贯穿于其它主题中。探求性学习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地理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求的过程和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求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形成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和探求习惯。地理学是一门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求机会,在探求过程中体验科学探求的曲折、艰辛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求所需的能力,并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而创新意识是从探求开始的。

二、教学策略

1.引发学生主动探求的爱好。因为激发学生好奇的内驱力,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好奇又是兴趣的发展,是学生对新异事物进行探求的心理倾向,是学生探求奥秘、进行创造活动的动因。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创设情境,如讲故事、设置认知冲突、展示奇妙的地理现象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依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巧用各种媒体、手段,创设探求的情境。当然,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要在课的开始,还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思维持续处于活跃的状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探求问题的设计应联系社会实际生活。要注意了解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我们的课程首先就要关注这些真正来自学生的问题(如水资源短缺问题、地震问题、各个国家的位置问题、地域问题等等),要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的实际联系在一起。现在的大部分老师没有完全的教学策划权,这就大大地阻止了老师完全地倾听学生。我们的学生到学校所展开的探求应该是来源于学生们自愿的探求。而不应当是教师为了完成课标教学任务却对学生大讲特讲:“我们是学生,我们的职责是将老师所带给你们的问题进行探求,至于你们自己的那些课外问题应该放一放。”更不应当一直对学生讲:“我们今天要探求的是……你们刚才提到的那个问题以后再说。”所以,作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经常性地调整教学计划,不妨经常性地插入暂时性的单元或灵活多样的课题。在一个学期里,多数探求问题虽然是提前决定或计划的,但应当许可例外。更应该在每学期不定期地进行集中设计一些课时,让老师和学生一起,通过参观、观看或找资料,一起探索一些“学生在生活实际中遇到的一些为什么”。

3.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并不是只有优秀学生才有能力进行探求,作为教师我们应当要为每一个参与探求的学生创造机会。特别是平时在班里或小组中很少说话的学生,更应当予以他们非常的照顾和主动的激励,让他们信心百倍地融入到探求的大家庭中来。在进行班级或小组合作进行探求活动时,老师要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学生们的行为,制止一部分学习好的同学将局势操控了,要注意启发学生,注意让每一个人都对探求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探求的权利和义务。当然,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特殊学生和那些有独特才智的学生,还要琢磨着用运另外的特殊机会(如课外兴趣活动等)给予尽心尽力的一些特殊的符合他们自身能力和需求的探求任务。

4.注重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支持条件。由于初中地理学习要从初一学习到初三三年的时间,加之初中学生其他课程也有所增加,并要面临中考,学生时间紧,任务多。而探求性实演由于其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开展时花费的时间多。虽然教师考虑了适当增加观看和考察等课外探求内容,但学生们还是感觉到想做探求却苦于时间紧的无奈。

4.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新授课教学模式 篇四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上好新授课的关键是突出“新”,即突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地获取新知,当堂解决新问题。

新授课通常包括基础知识课、概念课、定理推导课等课型。

其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反思→当堂达标

一、创设情境

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可通过动手操作、看动画演示、做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联系实际生活等多种方式进行。

二、自主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的备课或导学案、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都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同时教师要设计好探究的问题链,适当地组织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带着急需解决的问题和要求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解决设计的问题,真正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三、合作交流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学习合作小组”;⑵提出的问题要明确且有思考价值。⑶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发挥小组的集体力量,组内之间互帮互助,兵教兵。⑷教师要重视对小组的激励性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缩小优差生的距离;⑸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

四、自我反思

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是教学获得成功的保障。为有效培养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可在课堂上许多环节适时“留白”,如在出现规律处留下思考的空白,在创设情境处留下悬念的空白,在新授部分结束后留下回味的空白……并给学生适度的时间和空间,采取“以提问促反思”的策略,即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通过不断提问、追问,使学生或质疑问难,或自我展现,或答疑解难。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认识得到升华,体验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培养。

五、当堂达标

教师要提前设计好涵盖本节知识点、各种题型和解题规律、技巧、方法的题目,要有梯度,分层次,利用最后一段时间,在有限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当堂达标,同时要利用不同方法批阅好(如可以老师对答案,小组批阅等),掌握各个层次的学生达标情况,并且对出现的各种错误,组内或者自我解决,真正达到堂堂清。

5.初中地理新授课教学策略 篇五

摘要:地理课程是初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初中各门课程中以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课程.这门课程对于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怎样才能迅速,准确,完善地解答好各类地理问题呢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新课程并掌握新课程之下的各类地理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加强解题训练,逐步提高解题能力,从而掌握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关键词:“书图并重” “理解记忆” “切题解答” “灵活应用”

新版初中地理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图象丰富新颖,又增加了“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三个栏目,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学习初中地理的过程中,除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材要求,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认真,扎实理解和掌握好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弄清各部分内容的知识要点及其相互联系外,还要学以致用,重视对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做到能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回答有关的地理问题,进而是自己的地理能力得到较快的提高,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学习和复习过程中,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形式是进行练习,完成作业,参加考试,解答各种类型的地理问题.怎样才能迅速,准确,完善地解答好各类地理问题呢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新课程并掌握新课程之下的各类地理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加强解题训练,逐步提高解题能力.几年来,我在教学中试用多种方法,充分发挥新教材特有的“魅力”,吸引学生学习地理,掌握各种地理知识.]

书图并重,狠抓“双基”,掌握要点

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离不开空间地域分布,能不能掌握地理分布知识,是能不能学好地理的关键所在.地理分布知识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地图来反映的,地图和地理教科书一样,包含有极其丰富的地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许多地理试题和练习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同地图知识有联系.因此,在学习和复习地理时,必须书图并重,既要熟悉,理解教科书对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是怎样描述,分析,概括的,又要了解它们的分布在地图上是怎样表示的,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脑海里形成各种地理事物区域分布的轮廓图,从而牢固地掌握地理基础和基本技能,明确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等要点,并力求做到十分熟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逐步提高地理窨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正确地解答填图,读图及其他各类地理问题.例如:只有当你书图(如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结合进行复习,掌握了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和世界各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等基础知识要点,同时又掌握了气温,降水等到各种气候资料,图表的含义,制作与使用方法等基本技能,才有可能根据有关的气候资料,气候图表(如各月或一,七月和全年气温,降水数字资料,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分配柱状图等)或某地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特点等,对其气候类型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答来.否则,是不可能的.联系地图,理解记忆,融会贯通

学习与复习过程中,要认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切不可将它们割裂开来,孤立地死记硬背.应当结合地图,把有关的地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推理,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记忆,进而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例如:在赤道附近,因终年受到太阳学的直射或近于直射,获得的热量多,促使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这种气候又为热带植物,热带森林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多样的植物和丰富的果实,则为多种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可见,地球表面热量

用心爱心专心的分布影响着水分的分布,从而形成一定的气候特征,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有不同的植被,而植物和动物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分析黄河流域的地势,气候,植被特点,可以推导出黄河的水文特征,从而找出河流特点的形成和发展,演变,同时受着地形,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规律.像这样来理解记忆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其规律性,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就有可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分析,解答类似的各种地理问题.学会审题,理清思路,切题解答

要对各类地理问题作出准确无误,完整清楚的解答,逐步学会审题,进而做到善于审题是关键的一步.审题实际上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决不要认为是多此一举,浪费时间.善于审题既能避免重复,遗漏,又能提高答题质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审题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清晰的思路.一般说来,审题应做到:(1)不急于作答,先将要作的题目全部从关到尾阅读一遍,看看窨有些什么机关报题目;然后本着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确定先答哪些,后答哪些,作到心中有底.(2)在具体解答某题之前,再将该题仔细阅读一遍,弄清题目的要求,全面正确地理解题意,想一想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解答 有几个要点 先后,主从关系怎样 用很短的时间理清思路,在心中拟个提纲,打个腹稿,做到方向明确,胸中有数,为答题打下良好的基础.(3)做完试卷或练习以后,还要将各个题目和答案对照进行系统检查,发现错漏之处,及时加以修改补充.总之,无论解答哪一类题目,者要认真审题,理清解题思路,据题回答,切题解答,既不要下大包围,更不能丢三拉四.例如:问“我国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 ”只需答出大陆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三大特征,并简述其表面的主要标志即可;若问“我国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 为什么 ”则不仅要答出上述三点,还要从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分别分析这三大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如果胸中无数,提笔就答,想到哪点就答到哪点,势必造成主次不分,杂乱无章,不得要领,或颠三倒四,重复遗漏,层次不清.灵活运用,综合分析,讲究方法

6.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的策略论文 篇六

【摘要】随着我国课改的不断进行,初中地理教学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老师的教学方式,都是这样。但由于我国课改实行时间较短,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对策

对于初中生来说,初中阶段的学习就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通过对每一个学科的学习,为今后的学习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地理学习也是这样的。因此,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也需要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去关注。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随意性较大

新课改实行以来,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一直在进行改善,导致一些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知道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什么位置。像有的初中地理教师将重点放在学生的成绩上,导致学生变为一些只知道死读书的学生,而有的教师则完全不参照课本教学,导致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地理知识都不了解,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等,这些问题都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造成了非常多的影响。

(二)过度关注教学,忽视学生的学习

在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师只是根据自身的教学意愿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而对于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或者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是否感兴趣都不关注,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渐下降。另外,还有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仅仅是一种自我陶醉,讲课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一种需求或者是一种生存方式,而对于教学的真正目的,则完全不关心,从而将初中地理教学课堂变为了自身的一种表演。这些教学方式都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提高,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越来越差。

二、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将教学主体变为学生

对于教学来说,其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因此,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时,应该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在新课改中对这一教学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主体变为学生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像在讲解气候和天气的区别时,教师主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天气图片,对于一些常见的气候符号具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不再是简单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讲,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这些内容。

(二)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方法

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来说,其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尽管学生不需要对所有内容都具有非常深刻的了解,但是却要求学生对其有一定的认识。为此,对于一些季风变化等教学内容,教师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通过这些辅助教学设备的`使用,既能使枯燥的课堂学习变的更加生动,同时还能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变的更加真实形象。然而,在进行辅助方法的选择时,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控制,不能过渡依赖先进的教学设备,而忽视了教师讲解的重要作用。像在讲述地球自转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地球仪等设备将地球自转的方式等真实的呈现给学生,但在演示的同时,还需要将一些重要的知识内容,像地球自转的周期和地球的倾斜角度等告诉学生,使学生既能通过多媒体设备对地球自转的具体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还能对一些简单的内容有一定的记忆,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掌握。

(三)情景教学模式的引进

对于所有的学习来说,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主动去进行学习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到的知识,且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少。因此,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时,教师可以引进情景教学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某些知识的学习。另外,由于这一阶段的学生主要学习方式还是形象学习,通过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解和掌握。一些生活中的真实事例,也能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提高对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这样能够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起到巨大的作用。像在讲解某些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预习,然后通过讲解帮助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等。

三、总结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的初中地理知识教学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不断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打破常规教学方法的限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鲍娜.自主探究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赤子(中旬),2014,18:149.

[2]刘俊丽.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的途径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137.

[3]乔文军.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的途径[J].学周刊,,08:124-125.

7.如何将高中地理新授课引入扮靓 篇七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新授课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引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 并关系到学生的注意力、兴趣和求知欲, 因此为了将引入扮靓, 我做了一下常识。

一、课堂引入的注意事项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引入, 能为整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其基本上要符合以下几点:

1. 有吸引力。

课堂引入要有趣味性, 要吸引学生的眼球。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它会促使学习者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 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冲动和旺盛的探究精神。如果课堂引入吊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甚至有点迫不及待。

2. 有针对性。

课堂引入时要注意针对性。课堂引入首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确定不同的引入方式。但首要前提是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但不可以为了“引入”而“引入新课”。引入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讲清楚课堂教学的目的, 为授新课作铺垫。

3. 要别致不俗。

在设置引入之前, 要结合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兴奋点, 把握学生最感兴趣的、紧跟时代的新鲜事物, 投其所好, 为教师所用, 重在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材料越新颖, 形式越别致, 就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好奇心, 效果也就会越好。

二、课堂引入的方法

1. 吸引力法

在讲山岳的形成部分的断块山时, 我没有一上来就讲断层的原因, 而是抛出了一个问题:华山是怎样形成的?学生们一下子兴奋起来, 七嘴八舌的说着各种成因, 其中一位同学说是陈香为救母而力劈华山, 才有了现在的华山奇景, 我点点头, 肯定了这位同学知识面丰富的优点, 点出这是神话传说, 接着就引导大家在课本中找寻华山科学的成因。学生们看得很投入, 显然是刚才那个神话故事影响了他们, 经过努力, 终于找到了成因———断层, 断裂面两侧的岩体沿断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导致岩体上升形成山岭或高地。除了华山外, 还有庐山、泰山。

2. 生活实例引入法

在讲锋面天气这一部分时, 我为了让学生明白梅雨天气的成因, 我特意提到杨梅, 我问道:谁见过杨梅?谁吃过杨梅?学生们纷纷说起他们对杨梅的了解, 长得什么样子啊, 什么味道呀?说的绘声绘色, 我接着问梅子成熟在什么时候, 学生细心的查找, 接着很快找到了, 我进一步启发, 这一段天气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们很投入, 纷纷找到了特点, 接着我顺着这个思路让学生进一步思考, 终于找寻到了这一天气的科学成因, 准静止锋:暖、冷气团势力相当形成的。初夏,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准静止锋形成梅雨天气。

3. 情境引入法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经常使用。要想起到好的效果, 情境的创设必须与内容相符并且能够深深的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整个身心。创设情境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学生的互动, 当然如果条件允许能够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加以视觉和听觉的冲击, 效果会更好。在气候类型这一部分的教学中, 我运用多媒体将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方) 、温带季风气候 (北方) 、温带大陆性气候 (西北) 高原气候 (青藏高原) 等的图片制成ppt播放, 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气候的特点, 注意力非常集中, 每个学生都睁着大大的好奇的眼睛, 看着每一幅新奇的图片, 而这些图片所附加的知识潜移默化的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无需教师赘言。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 课堂引入, 要控制时间, 3~5分钟为宜。若过长, 就会喧宾夺主, 甚至还会偏离教学重心, 给学生一个误导, 从而影响整节课的进程。毕竟, 各种课堂引入方式的目的只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 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 同时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

其次, “导”无定法, 要自然贴切。对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 应采用不同的课堂引入方式;即使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 课堂引入对不同特点的班级也要有不同的引入设计, 使用不同的引入方法。这需要我们根据所教班级灵活的调整, 进行具体分析而定。如班风较沉稳的班级和较活跃班级的引入设计应有所不同。对于同一个班级来讲, 课堂引入的方法也要及时调整, 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厌烦。

最后, 注意引入的前奏身份。如一首乐曲, 引入只是一个前奏, 不能喧宾夺主, 不能过分突出加大引入的比重, 引入、呈现、理解、巩固和结尾五者是一个整体, 缺一不可。如果只重视课堂引入, 而忽视其它环节, 那么, 再精彩的课堂引入也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

8.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篇八

[关键词]新课改素质教育思维能力合理取舍

新课改提出以后,我们的考试制度做出了很大的调整,变得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能力了。新版的教材适应了这种形式的要求,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动脑的机会,也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使得教学变得更具灵活性了。每一节课都要从给学生设置疑问开始,然后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出学生的能力。同时,新教材还强调灵活性和合理取舍,这是一个巨大的不同,要求教师多动脑筋。善用教材,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内化知识,让学生亲身体验在现实生活中地理知识的应用,这样为课堂创造出了积极地氛围,还会使学生记牢知识。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地理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新课改下初中地理的教学策略。

1 开堂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强烈的好奇心,是学生求索知识的动力源泉。兴趣,其实是一种感情基础,是一种非智力的因素,也是学生入门的向导和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我认为,在地理教学中应注意对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新教材也正是抓牢了这一点,在每一节的开篇部分总要精心设置疑问,以求激发学生兴趣,产生求知热情的,因此,善于开堂提问,往往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提问的方法有很多,除了书本上的以外,教师也可以根据自我的经验来寻找,或者结合当地的地理情况,寻找更为合适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可以贴近学生生活,引发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

1.1巧妙用谚语

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现象进行长期观察后得出的一种概括,不仅具有普遍性的道理,而且还很有生趣。各种各样的谚语对地理教学很有帮助,地理老师如能很好的利用,尤其是能在开堂使用,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气氛,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和自然现象。比如说在讲大陆性气候时,老师可以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谚语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再如在讲锋面雨时,可以使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云过山坡湿,雨过山头明”来说明它的特征。

1.2巧使用古典诗词

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文人骚客创造出了无数的诗词歌赋,这其中不乏许多描述地理现象的闪光佳句,也是地理老师可以引用的。比如在讲到水循环时可以借用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设问“黄河之水真的就不会回来了吗?”,引导大家思考,然后再告诉大家大诗人说错了,黄河之水不仅会回来,而且还会“飞回来、飘回来”,然后给大家讲讲是怎么回事;讲到地球的形状时,可问为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为何诗人说最后看到的是船帆而不是船篷;还有伟大领袖毛主席为何说“坐地不动,日行八万里”?等等。

1.3巧妙使用歌曲

中学生对歌曲比较感兴趣,在教学时可以穿插一些大家熟悉的歌句,比如在讲季风时,可以引用歌手田震演唱的《黄土高坡》中的“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一句来说画图高原的气候特征,还可以接着问大家西北风和东南风分别盛行于哪个季节,为什么会有这些风等问题,这样就可以把季风一节的内容巧妙的引入课堂了。

1.4巧妙借用实验现象

比如在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表运动可以使物体发生偏转前,可以先做一个实验。在讲桌上摆放一个盛满水的水槽,让学生聚拢到讲桌周围,然后抽出底部的活塞,让学生观察水流出时的现象。然后问大家什么现象及为什么形成的漩涡是逆时针的,之后再开始引出课堂内容,这样不仅能使得学生产生兴趣,还可以获得直观感受。

2 恰当取舍,科学组织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初始依据,但是教学内容不应完全等同于教材内容,教师应该作出适当的调整,科学组织、恰当取舍。

2.1惯于调整、敢于舍弃

当今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学发展与知识更新飞速前进,新课改适应了这种变化,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发展需要,因此,教师也应该领会这种精神,将根据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变成一项本領和习惯,将适当取舍教学内容变成一项惯用技巧,从而破除本本主义的圈套,把课教活了。这样做,还可以打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会改变的看法,形成一种科学看待知识的理念。

2.2加工教材

新教材为我们划定了教学范围,我们一定要钻研它,把它吃透,但是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进行加工和处理,重新将其组织成为教学内容,这也是教师自我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方法。

对教材进行加工创造时,首先领悟其中包含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教学因素,然后把陈诉性的知识进行程序性的加工,在这个过程中可将知识进行整理,使其系统化,掌握其前后关系与层次,列出结构,揭示其内在联系及组成。伴随这一过程就需要有分析、判断、类证、概括、归纳、综合等思维的训练,在这中间能力培养与学法指导就会逐渐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形成。这一切仍是围绕教材这个知识的载体进行的,但教师的思路要开阔,练习要广泛,这样做不但不会喧宾夺主,反而会使教材的内容更加丰满。教师通过这样认真地组织教学内容后,讲起来就不会变成催人入眠的“白描”,而是有体会、有感情、声情并茂的“教人”,不再是单纯的“教书”。这样的过程坚持下去,就会使得自身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其自身的生命价值也会得到体现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讲的内容不需要过多、过细、过全,因为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也会让学生负担过重,脑袋膨胀,情绪降低,因此,可以确切的说,一定要对教材进行科学组织、合理取舍,正确使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素质教育不应过分看重形式,应该注重方法和思路,教师应该想方设法给教学过程注入乐趣,引导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应该敢于取舍教材内容,让学生喜欢地理,从而学好地理,学到学习好地理的能力,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地理教育》.重庆师范大学主办.

[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主办.

[3]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新课改导向下初中地理教学探究 篇九

新课改导向下初中地理教学探究

文/阔尔高・别开

摘 要: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为不与时代脱节,教育的改革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学生是时代进步的后备力量。教学的科学性一直是教学领域中一直探索的方向。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如何让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得到共同的发展,成为教育界人士最为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初中地理;新课改;问题

一、地理教材存在的问题

1.新教材看似好懂,但是不一定好教,教材肯定是有用的.,考试的知识需要源于教材而且要高于教材,但是有的学生看了半天没有效果,考试中教材也没有。

2.新的教材容量变大,内容变多,忙不过来教。地理课时非常不足,很多东西来不及教学。

3.课程的资源非常不足,缺乏足够训练。新教材理论的东西非常多,学生的活动非常少,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要认识科学发展观,全面地意识到新课改。要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首要目的,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的均衡性以及发展的个性化,让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新的教材知识系统比较浅,编排比较乱,知识不能够很好的形成系统。

二、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传授知识外,还要在课堂完成大量的板书、板图,这需要很多的时间。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要图文结合一些图形的变化过程用语言来描述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难以理解。利用不同的软件来创设情境,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适宜的环境,指导学生对教学网站进行访问并阅读以掌握基础,进入网站的“自我测试”等环节,自主完成相应的知识测验,使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和兴趣的不同来查阅相关资料,以期得到提升。

地理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之一,好的教学方式、创新的教学理念,会让学生发现学习的很多乐趣,也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有效,地理是提高学生认识范围的课程,地理课堂上的教学模式要有所创新,则需要教师将生活的点滴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学模式的创新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的。

参考文献:

[1]张建国。中学地理教学艺术浅议[J]。学周刊,(27)。

[2]钟启泉。地理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0.初中地理新授课教学策略 篇十

——以《世界气候》一课教学设计为例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陈玲(215021)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强调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预先谋划,事先设计。现代教学尤其注重设计,科学的教学设计,既是体现教育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和预习性所必需,又是顺利实施教学方案、调控教学过程的前提,也是确保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地理教学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形成地理教学艺术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研究和掌握课堂教学设计,是抓好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在长期的思考和实践探索中,本人对初中地理教学设计形成了一些想法,归纳如下。

一、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策略

1、对教材的整体性把握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素材,但不是唯一的标准和依据。教师要在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开启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的原则上,敢于重组教材、优化文本,科学合理地对教材的编排顺序、详略、深浅等作出适当的取舍、加工和提炼等处理。对于《世界的气候》一课,在教学设计时先要把握这部分内容在七上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把握这部分内容在第三章《天气和气候》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还要对这一节教材内容的安排顺序、内容详略、知识深浅、时效性和地区性等作出判断和把握。在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对这一课教材中的三个标题“气候的地区差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顺序和内容进行创造性地重组,将《世界的气候》一课设计成以下四个主要环节。

环节一:看一看,说一说:世界气候真重要。环节二:辨一辨,比一比:天气气候有差异。环节三:找一找,写一写:复杂气候有规律。环节四:望一望,听一听:世界气候共关心。

2、对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把握

教师首先要把握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总体目标。《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第一句话就写到:“深信: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 1 所必需”。第二句话写到“意识到: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对整个初中阶段的教学,首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其次是培养基本的学习地理的素质:学会欣赏现实中的景观,学会理解世界事物的背景,为学生长远发展做铺垫。

教师在把握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在具体的章节教学设计时,要准确把握《地理课程标准》,设定科学合理的三维教学目标,目标具体明确,在过程中可观察和可检测。《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犹如造房子:“知识与技能”目标就象打地基,“过程与方法”目标就象砌房子,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就象营造温馨的家。

在《世界的气候》的教学设计时,可以先确定这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气候这一自然要素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存带来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感到有趣和震撼,培养他们探索和研究自然的热情,学会反思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必须有“知识和技能”目标作铺垫。在这一课中,“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学生要学会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正确描述气候,认识世界气候的复杂性和地区差异性,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能使“知识和技能”升华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联系纽带就是“过程和方法”。本节课通过设计“看一看、说一说、辨一辨、比一比、找一找、写一写、望一望、听一听”等多种学习方式,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等过程使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得以达成。

二、教学设计的图像化策略

学习地理与学习其他学科不同,除了学习文字系统以外,尤其要重视对“图像系统”的学习。因为图像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理图像也被称为“地理学第二语言”,地理图像具有感官刺激强、信息容纳量大、表述简明扼要等优点,是文字所无法替代的。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注意地理图像的选择和使用,注重对学生看图、析图、填图、绘图、忆图等能力的培养,真正发挥图像激趣、启智、感美、育德等多方面的功能,使地理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地理课程标准》中也建议教师:多用图像,多设计活动。对于图像的设计,总体要求是主题鲜明,2 内容精炼科学,形式生动美观,便于学生阅读。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尤其要注意地理图像的多样化和多效性两大策略。

1、图像多样化策略

由于地理图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景观图、示意图、地图、空白图、统计图、对比图、图表等多种图像形式。所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精心选择恰当、新颖的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各种地理能力。

在《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中,可以准备的图片包括受气候影响明显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图、关于气候的新闻热点图像、世界气候分布动画效果图、气温曲线图、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天气气候关系示意图、山地示意图、气候漫画图、气候类型分类表等多种地理图像。例如:受气候影响明显的陆地景观图,可以是热带雨林景观,寒带冰雪景观,沙漠景观,草原景观等美观图片。也可以是受气候影响而具有代表性的服饰和建筑景观图,如阿拉伯白色长袍、印度沙丽、中国藏袍等服饰图片和平顶房、斜顶房、竹楼、窑洞、冰屋等建筑图片。又如:社会热点中关于气候的新闻图片,可以是马尔代夫的水下内阁会议图、尼泊尔的山顶内阁会议图,关于家乡气候异常的新闻报道图片等。课堂实践证明:多样化的图片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丰富学习的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

2、图像多效性策略

图片的多样化是为了达到多样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收集挑选好多种多样的图片后,教师需要进一步设计如何使用这些图像,在什么时间呈现,用什么方式呈现,呈现时需要配上怎样的问题,你期望利用此图像达到怎样的效果等。总之,围绕图像开展教学,是为了发挥图像的以图激趣、以图记文、以图释理、以图反馈等多方面效果。为了突破教学中的某一难题,还可以发挥图像的示图引题,读图思题、析图议题、忆图结题,变图设题等多重效果。

在《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的第一环节中,为了让学生领悟到“世界气候真重要,美妙景观它塑造,日常生活和生产,样样都受它影响”的主题,先呈现一些精美的景观图,吸引学生的兴趣,也带给学生一些启发,再引导他们说说气候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能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形成一个高潮,学生积极性高涨,感悟比较深刻。在第二环节中,通过自己设计的大小圆 3 图像,反映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图,既较好地复习了前面学过的天气的概念和特点,又自然地引出了新学的气候的概念及特点,也帮助了学生加深理解两者的区别与联系。第三个环节是教学的重难点,更是依靠《世界气候的分布动画图》《气温变化曲线图》《各月降水柱状图》等图像将世界复杂气候的分布规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等将重难点一一突破。环节四中的图片起到了引领学生开阔视野,关注社会,提升情感的作用。

三、教学设计的生活化策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大力主张学校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他强调:“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是动态的,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他还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样的理念恰好与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相一致。

我们培养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处在一个社会生活的环境中,他们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地会面对现实生活,都要增强生存与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不断地感悟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情感,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很好地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从而真正体现地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在《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中生活化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的图像生活化,如生活中的景观图,生活中的新闻图像等。

2、借助的经验生活化,用生活经验来突破学习内容,如用“晒晒你的衣柜”引导学生说说不同季节的穿着,以此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

3、呈现的案例生活化,把社会热点“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等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4、设计的问题生活化,如“你感受到气候变暖对你生活带来的影响吗?”“作为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来应对气候的变化呢?”。

5、师生关系的生活化,如课堂内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

四、教学设计的互动性策略

《国家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和相应的《初中地理》新教材把“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突破 4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以前“教师一言堂、满堂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授课方法。新教材,新教法,突破点是让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真正“动”起来。变过去课堂教学“师一生”的单向传递为现在“师一生”、“生一生”、“生一机”、“生一本”之间的多向交流,构建“多元互动”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紧密围绕着学生的学习状态,采取灵活多变的措施,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始终在观察、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努力激活学生主体,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启发学生思维,并随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达到和谐高效的课堂效果。

为了达成这种效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尤其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学生参与的广度,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课堂学生参与的深度,让学生的多种感官进入活动状态,并取得活动的有效和高效。

3、课堂学生参与的自觉度,课堂内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状态的保持程度,及向课外延伸的自主学习的热情程度。在教学设计时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多样的学习活动等方面,使课堂真正“动”起来。

在《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互动活动。

1、“生—机”互动活动的设计: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阅读课件中呈现的关于气候的图片和文字,思考讨论课件中呈现的关于气候的各种问题,查找指出课件中复杂难找的气候分布规律,完成课件中空缺的反馈练习题等。

2、“生—生”互动活动的设计: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同一情况下以不同方式体验所学知识时,学习效果最佳。通过设计“看一看、说一说、辨一辨、比一比、找一找、写一写、望一望、听一听”、“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个体和群体都动起来。

3、“生—本”互动活动的设计:教材是学生主要的学习资料,教材中哪些内容要划出重点,哪些活动题要记下答案,哪些要朗读记忆等都应事先考虑,使学生在多媒体现代技术教学的课堂上,也能很好地与教材有互动效果。

4、“师—生”互动活动的设计:包括注重师生之间的问候礼节、讲究师生之间知识的交流方式、提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

五、教学设计的激励性策略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对 5 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自信心,“激励性评价”就体现了这一要求。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

为了在课堂上更好地发挥激励的作用,教师事先在教学设计时,应认识到激励性策略的重要性,并注意采取以下一些激励措施:

1、激励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激励使优等生更加出类拔萃,使后进生重新找回自信,对学习鼓起热情,使中等生受到重视,学习积极主动。

2、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可以是语言的激励,如:“加把劲”,“努力”,“看谁做得又快又好”,“不要紧,请坐下再思考,相信自己,你一定能回答出来”等。也可以是体态表情的激励,如:点头表示同意、赞同、肯定;侧头表示关注、倾听、感兴趣;微笑、鼓掌等。还可以是物质的激励,如:发放笑脸卡,奖状,小奖品等。

3、激励应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学生课前的准备、听课、课堂训练、课后作业等多方面。

4、调动教师、学生、家长不同层面的激励,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世界的气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采取了多方面的激励措施,其中最大的亮点是“笑脸卡”的发放。由于考虑到气候内容的学习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所以事先准备好了一些“笑脸卡”,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适量地进行发放,并对个人、小组、班级的“笑脸卡”数量进行比赛。教学实践证明,小小的“笑脸卡”发挥了极大的魅力,推动了教学的和谐高效,也赋予了师生很大的幸福感受。

总之,课堂教学设计是为了支持有效的学习而预先对教学所进行的规划与组织,是对学生学习业绩的解决方案或措施而进行策划的过程。它是一种改进教学的艺术,也可称为“教学策划”。它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值得去探讨它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师在这方面下的功夫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所以,对教学设计的思考和实践值得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11.初中地理新授课教学策略 篇十一

关键词:班级授课制;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我国长久以来一直采取班级授课制来进行教学,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班级授课制中产生了一些弊端,很多成绩好且能力强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提升,而能力差的学生又跟不上教学步骤。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着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而利用分层教学则能有效地解决这种问题,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针对性教学,真正地提升教学效果。下面对班级授课制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进行详细分析。

一、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

在进行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因材施教原则。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在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差异。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制订适合学生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2.循序渐进原则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遵循的第二个原则是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安排教学。从简单教学逐渐深入,使学生能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鼓励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使学生之间能形成良好的互动,最终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班级授课制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在班级授课制环境下积极地推进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下面对班级授课制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进行详细分析。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中分层教学不能随意,而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学习基础等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并根据教学课程标准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基础层、中等层和发展层三个不同的层面。对成绩差、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基础性的教育,而对发展层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一些拓展训练。此外,这种分层不是固定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提升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避免学生的自信心受到影响,给学生造成心理不平衡的感受。教师应多采取鼓励措施,激发学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2.教学备课分层

学生是教学主体,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来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分层备课的方式。在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对此,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前置性作业形式,让学生在上课之前进行常识性的学习和练习。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尽量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的知识结构能逐渐完善。此外,教师可以采取开放性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得到综合性的提升。

3.采取小组分层方式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个体先学、小组互学、班级展讲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种方式不仅能有效地对学生实际能力进行锻炼,同时也能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推动整个教学活动的发展。对此,学生应先在课前进行教学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并独自完成教学研究活动,然后带着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到课堂中来,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倾听其他同学所提出的建议和问题补充,并得到全面性的思维发展。此外,当小组内部讨论完之后,开始进行班级的展讲,由能力差的学生进行展示,将基础题部分进行解决,然后由中等生展示综合题目,最终由成绩优异生进行拓展题目的讲解和展示。不仅要对题目内容进行展示,同时还要对自己的解题方式进行展示,真正地提升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解决能力。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中肯的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习到新的知识,得到数学知识体系的完善。

4.测试评价分层

分层教学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分层原则,还应将分层理念贯穿始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不能用同样的尺度来衡量所有的学生。而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进行不同的评价。例如,对基础层的学生只要能做对基础的题目教师就应给予一定鼓励;对中等层的学生,如果他们已经超出了教学规定的内容,那么教师则应给予适当的鼓励;优秀生的试卷中则应包含一定的拓展类题目,让他们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得到思维上的锻炼和提升。以不同的标准来对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评价,不仅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特点。但教师应注意在评价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变化来适当地调整评价标准,确保能起到鼓励全体学生的作用,促使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素质教育是推动国家进步的重要举措,面对当前班级授课制环境,初中数学教学应及时进行改革,推动教育全面发展。在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以此来促使学生思维得到充分发展,真正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动力,为未来发展奠定稳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育梅.班级授课制与因材施教[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11(02):41-45.

[2]王欢.“无班级授课制”:芬兰的经验与借鉴[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09):62-64.

[3]黄秋香.浅谈现行班级授课制的遭遇及其变革[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25-28.

12.初中地理新授课教学策略 篇十二

下面以九年级教材第二十章第五节《磁生电》为例具体分析各个教学环节中实验的预设与驱动的实践研究。

一、教学过程

(一)课标强调“兴趣”和“美妙”

新奇的实验引起学生兴趣,拆开其构造急于想探究竟。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利用电池能让小灯泡发光,不用干电池你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吗?动手试试。(教师预先准备好每俩人一组,一个小小手摇发电机、导线、小灯泡)

生:(学生活动)小小手摇发电机使得小灯泡亮起来。(学生的表情兴奋、开心)

师:非常好,每个组的同学都成功了,看来这个小装置能让小灯泡发光,它就是一个小发电机呀!

师:请同学们慢慢摇动,注意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你又看到了什么?(教师提出更深层的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

生1:灯泡发光是一闪一闪的。

生2:我发现摇的越快,灯泡越亮。

师:同学们观察很认真。这个发电机为什么会发电?它发出的电为什么会一闪一闪的?为什么摇的越快,灯泡越亮?想不想知道答案?(学生新奇的发现转化成知识探究的欲望,教师提问的语气要有激发性、奇特性)

生:想。(学生的眼神里透露着神奇、求知、探秘)

师:我们把它拆开看看。(利用投影展示小手摇发电机一步步拆开)原来这个发电机的主要部件是磁铁和线圈。它是如何利用磁铁在线圈中产生电流的呢?今天我们学习(板书第五节磁生电)

(二)课标强调“注重科学探究”和“过程”

让学生参与设计利用磁铁如何产生电流实验的过程,这需要教师的层层预设。

师:请大家思考:只要有线圈和磁铁,就会产生电流吗?(预设1:产生电流的条件)

生:需要闭合的电路。

师:如何证明电路中是否产生了电流?(预设2:转化法证明电流的存在)

生1:可以连接小灯泡,若其发光则证明有电流产生。

生2:可以连接电流表,观察若指针偏转,则证明有电流产生。

生3:可以利用小磁针上方平放一根导线,通过电流的磁效应来证明。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当电路中电流很小时,我们用灵敏电流计来判断。

(实物投影)灵敏电流计(G)(预设3:灵敏电流计不仅可以显示微弱电流,还可以判断电流方向的变化)

师:演示灵敏电流计和一节干电池串联,引导学生观察指针偏转;把干电池正负极反过来,指针反偏。说明电路中电流方向不一样,指针偏转不同。(强调)这个灵敏电流计的优点是既可以检测到比较小的电流,又可以判断电路里的电流方向是否变化。

师:今天各组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如图1)线圈、磁铁、灵敏电流计,自己动手试试什么情况下可以产生电流呢?(预设4:把灵敏电流计和线圈连接起来组成闭合的回路,怎样做电流计的指针会偏转呢?)

设置台阶,层层递进,目标具体化是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构建的有效保证,也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这样设计是为了在三维目标的导航下,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生: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产生电流的条件,探究的兴趣很高,过程很认真,为自己的成功很开心。

师:分享交流,互相学习(预设5:培养学生认真实验,团结合作,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所以交流学习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

学生实验后的交流很精彩,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有新的生成。令老师都很惊讶。

生1:发现了当线圈的一个边在磁场中左右运动时有电流产生。

生2:发现了当线圈的一个边在磁场中左右斜向运动时有电流产生。

生3:发现了当线圈的一个边在磁场中转圈时有电流产生。

生4:发现了当线圈不动,磁铁左右、斜向运动时也有电流产生。

生5:发现了当线圈的一个边在磁场中反向运动时有电流方向也相反。

学生成功发现了磁场会产生电流的情况,但归纳总结出规律就需要上升一个层次,此时需要老师的点拨。

师:我拿出了自制的一个磁场磁感线模型,(泡沫塑料分别做成磁铁的NS极,中间用一根根铁钎做成磁感线)引导学生归纳得出了当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会有电流产生这个条件。

师:同学们,你们都很棒。看来磁确实能生电,但是有条件的。总结我们刚才的实验,把这个线圈的一个边看成一根导线与灵敏电流计连成闭合回路,当导线的运动方向与磁感线方向垂直时产生的电流最大,当导线的运动方向与磁感线方向平行时产生的电流最小,指针几乎不动,当导线的运动方向与磁感线方向斜向时产生的电流较大。如果把这根导线看成一把刀,把磁感线想象成一根根实实在在的线(如图2)。当导线运动方向与磁感线方向垂直时,就像刀在切割磁感线,此时有电流。当导线运动方向与磁感线方向平行时,没有切割,所以不产生电流。当导线斜向运动时,部分切割,所以有电流。(模型:先垂直、再平行,最后斜向)

师:大家思考为什么你们做实验时ab边和磁感线方向平行时,会有小电流?

生:U型磁铁旁边的磁感线是弯曲的,所以有一小点切割,所以大家实验时灵敏电流计偏转角度小。

师:好,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会有电流产生。这种由于导体在磁场运动而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

师: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和导体的运动方向有关。

师:看来磁确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产生电流。但是在历史上自从1820年丹麦的奥斯特第一次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以后,历经十年几千次的实验,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取得了突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进一步揭示电和磁的联系导致了发电机的发明,开辟了电的时代。法拉第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作“电学之父”。

让老师感到更精彩的是张赫宇同学能发现电流方向、磁场方向、切割磁感线方向三者之间符合右手定则都是高中的认知了。我们常说:给学生一个舞台,还老师一个精彩!确实如此。在学生经历了实验探究、交流分享、总结归纳之后形成了感性认识,这时候还需要从理论的角度再来分析磁生电的原因,这样处理学生对磁生电的知识有了一个全面的认知。

(三)课标中物理的教学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预设台阶,层层拨开,了解生活中的发电机的原理、使用。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发电机的应用,我们还自制了手动发电机(如图3):当磁铁在玻璃管中来回运动时,分别红绿灯亮。

师:今天我们手里的小小发电机,看似很简单,却是历代科学家智慧的结晶。(手举小发电机和干电池)它们都能发电,它们接在电路中的电流一样吗?老师这儿有个大的发电机,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两个并联的二极管,看电路图,这两个二极管会同时发光吗?

生:不会。因为二极管有单向导电性。

(师演示)

生:观察到二极管交替发光。

师:这说明什么呢?

师:接着改接灵敏电流计,再观察。哦,电路中的电流是变化的,所以我们课前的引入实验看到小灯泡一闪一闪的。为什么发电机发出的电流方向是变化的呢?

师:(课件展示交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如图4)发电机中是把我们做实验用的导线ab弯成可以绕轴转动的线圈abcd,这是磁场。线圈分别与两个铜环相连,再与灵敏电流计组成闭合回路。外力使线圈转动,线圈切割磁感线了吗?哪个边在切割?以蓝色边为研究对象,它切割的方向如何变化?

生分析,其他生补充。

师:看来这个线圈每半周切割磁感线的方向变化一次,所以产生的电流方向变化一次。也就是每转一圈电流方向变化两次。

师:像这种电流方向和大小交替变化的电流我们称之为交流电。我国照明用交流电的频率是50Hz,即周期是0.02s。

师: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实际生活中发电厂发电机组的工作吧。

课件展示自制视频———发电厂发电机组

师:发电机是应用电磁感应原理来工作的,它的组成:定子和转子;在工作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板书)

师:上节课我们讲的电动机是将什么能转化为什么能?

生: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生活中的电动车就是利用电动机工作的。前两天,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家一块看看。

生:上前表演电动车的电动机变成发电机。难道电动机还能变成发电机?

师:演示:这是一个电动机,电池,给它供电,电动机转动,电动机的原理是什么?

生: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或者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看原理图)

师:把电池拆下来,连接一个小灯泡,用手转动线圈,小灯泡发光。看来确实电动机和发电机的构造是一样的,都有定子和转子组成,但是原理不同,发电机的原理运动产生电流,(看原理图)

师:这真是:奥斯特情系电生磁,法拉第梦圆磁生电。谢谢大家,下课!

二、教学反思

“新授课实验预设与驱动”学习的优势在于以“预设实验”为主要线索引领初中物理的新授课,并且在师生的共同驱动下完成课堂生成,以此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来,实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符合物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的培养。首先,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解决物理学中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分析思考的过程中,获得属于自己的能灵活运用程序性、综合性知识;而强烈的任务归属感又促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智慧,多角度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大发展了高层次思维能力。其次,学生们自我激励、自我引导、自主进行项目活动,将新获得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复杂问题的解决,而成为独立思考者和自主学习者;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彼此支持帮助,分享经验成果,培养起合作竞赛意识和团队精神,而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再次,学生们不仅在多种项目学习中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还在实践过程中发展了彼此接纳和尊重、赢得自信与信任、乐于挑战和创造、积极参与和合作、体验成功与价值等积极的情感态度。

摘要:初中物理新授课的“实验的预设与驱动”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九年级教材第二十章第五节《磁生电》为案例具体分析教师的课前预设与课堂上师生的驱动生成,以此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来,实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符合物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13.初中地理新授课教学策略 篇十三

内容提要:高效课堂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快的理解知识内容,对学习主题有一个整体认识。本文结合笔者实际经验,从认知规律、教学事件和解决问题三个方面论述了建构高效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地理教学;课堂;高效

一、教学过程注重认知规律

(一)运用注意规律

一般认为,中学生随意注意的最佳时段为课堂第十分钟到第三十分钟,而地理学习认识过程从“动机形成”开始,中间经过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等若干阶段,最后以“创造性解决地理问题”为终端。因此,教学中须结合学生注意特点,对应认识过程的各个阶段,优化导学程序:

1、课堂前十分钟为“动机形成”阶段,导学目的是明确学习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尽快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

2、利用学生注意的最佳时段,突破难点,把握重点教学,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③在“巩固、应用”阶段要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

(二)总分结合

地理知识表述的逻辑程序有先总体后分解的演绎程序和先分后总的归纳程序。总分结合是掌握地理概念、理解地理规律的基本途 径。如学习“中国气候特征”一节,可首先学习“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特征,然后从复杂性中突出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强的特征,再从农业评价角度小结“雨热同期”这一特征。这就遵循了一般到特殊,再到个别的演绎程序;又如学习“中国气温分布”知识,教学时可由图片感性入手,感知表象的复杂性,再从一月、七月气温分布特点认识规律性,最后结合地形等影响因素认识理性的复杂性,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地理事象。

(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成为教学程序的重要一环。以“地图”教学为例: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课堂上针对学生路线图中的问题结合“地图三要素”导学,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课后再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修正路线图,并向班主任汇报。以上认识规律源于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即学生与教材的结合,优化教学程序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

二、教学过程注重把握关键性教学事件

关键性事件包括地理课程中的关键性内容及关键性教学形式,比如地理分布图的教学,初中地理大概有四十多张分布图,如何优化地理分布图教学,在关键问题中寻找突破,琐碎的问题留给学生 解决。例如,“位置与分布”是《地理课程标准》中表述区域地理内容标准的基本维度。用象征符号把地理事物的“位置与分布”呈现出来,即地理分布图。地理分布图阅读是初中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然而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1)在教学目的上,教材中多数分布图是为课本中的活动服务的,而对于分布图自身的一般读图方法却不够重视;(2)教学手段上,读图教学重读不重写,对于地理事物的填图、绘图重视不够,学生的空间概念难以准确建立;(3)读图教学形式上,多为师传生受,课堂上虽有师生互动,但缺乏有效的教学交往;(4)教学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开发更少,比如图中重要的潜在信息常被忽略,图与图的综合训练不够。笔者提出的策略:从分布图中提取信息创设简单的读图活动,布置一系列读图任务,引导学生自主读图,获取地理信息。如:

①找出:已知地理事物的名称,要求在分布图中用手指出或用笔圈画出来,如在亚洲地形图中找出青藏高原;在中国政区图中按方位找出34个省区的名称。

②读出:依据分布图,说出地理事物的位置和分布,比如判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③描出:学习世界区域地理时,要求学生用铅笔描出该区域的轮廓,可迅速集中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整体进入到课堂情境中来。同 时,要求学生描图这一任务,调动学生多个感官参与学习,要求明确具体,易检测、可监督,可确保全体学生达到要求。

④填出(绘出):填图乃至绘图是确定地理事物相互间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的有效手段,比如在中国政区填充图上填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在新疆轮廓图中简单画出新疆的主要山脉和盆地。

三、基于问题,优化课堂学习过程。

学始于疑,课堂学习就是不断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基于问题提出和解决的模式编制学案,把握了课堂学习的本质,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要求和重点,进而优化学习过程。课堂问题来自学习内容和师生的经验世界,问题的提出有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两类。预设的问题主要来源于课时内容中的重、难点,其他非重点或非关键性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去自习。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前移到学案中来。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问题预设的目的和呈现的形式都有所差异,比如在准备阶段,问题预设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于学习目标的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旧知与新知之间的桥梁,呈现学习重点。问题的提出除了设问的方式以外,还有填写纲要信号图表、分布示意图等形式。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优秀的课堂问题有助于课本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相互协调,优化学习过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参考文献

14.初中地理新授课教学策略 篇十四

地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面对考试的压力,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不高,地理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要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能学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使得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中得到真正的落实,也得从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开始。培养好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激发学生增强地理学习的原动力。我认为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般要做好下列几方面工作:

一、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前提。

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积极的兴趣能丰富人的知识,开发智力,广泛而稳定的兴趣,能开阔眼界,使人知识丰富。长期稳定的兴趣,能促使人勇于探索,深入思维爆发出创造性的智慧。发展积极兴趣,对提高学习效率十分重要,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一个人走向事业成功的开始,有人总结世界上数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功因素,其中之一就是他们对所研究的科学事业内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兴趣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兴趣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发思考,促其成功,可以有助于驱动学生内在的求知活动。如在初中起始年级初一年级学习地理的初始,有意识地播放一些有关于神奇宇宙奥秘的探索录像;如《地球探索》、《生命之源》等等。让学生领略广阔宇宙空间的神奇。再如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教师“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为此,教师必须注意优化教学过程。在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揭示矛盾,或通过设疑,把学生带入一种问题的情境,唤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比如在学习《降水》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就学生常见的现象适时提问:梅雨时节墙上怎么会“冒出”水来?天空中的雨水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从天空中降雨下来?而且这种降水没有固定的时间等。通过这些问题设立问题情境让学生急切想揭开最常见的迷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的兴趣。

2、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际的需求,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在初次学习地理的初一学生中利用实际还可帮助学生理解理论问题。如利用学生每天上学放学对周围地貌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地形这个概念,进而进一步认识陆地地形的五种基本形态。在八年级上册课本中学习《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时,因人类不注意保护和使用不当而导致可再生资源变为非可再生资源,甚至变为非资源、污染源。这时用我们身边的一些实例由学生举出。如晶桥镇是一个以化工工业为主的乡镇,其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导致原本清澈的新桥河已经变成如课本中提到的淮河一样,受污染非常严重,原来清澈的河水是重要的灌溉水源,同时也给沿岸人民带来丰富的淡水渔产,如今受污染的河水中含有大量有毒物质,河水已经不能饮用、河中的鱼不能吃了,就连引用河中的水进行灌溉也会有大量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的方式进入到人体内,给生活在沿岸人民带来严重灾害。这样不仅用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可再生资源在利用不当时也会变为非可再生资源,而且可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再如在每一次学习新的知识开始时,不失时宜地向学生提出一些有关地理知识的实际问题:“今天下雨对你有何影响?”“上午是晴天,下午为何下雨,这些雨水是从哪里来的?”等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入,可激发学生为揭开这些迷团而迫切地深入到有关气候与天气的地理知识学习中。有了原动力,学生的学习将会更主动,更充满着对新知识的渴求。

3、发挥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在现代教学中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多媒体的合理运用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重要手段。因为地理知识,尤其是有关大气的运动变化,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通过多媒体的动态演变可以把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更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更清晰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复杂过程,让复杂的内容变得更易理解,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对于初学地理的初中学生来说通过多媒体的运用,还可以把学生难以见到难以理解的世界各地自然风貌直接搬到课堂中来,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例如在学习《世界气候》这一节时,如何更好地认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这是一个难点问题。这时可利用多媒体制作地形雨的形成过程进行动态演示,把地形雨的形成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什么是地形雨,另外也让学生认识清楚地形是如何对气候造成影响的,进一步认识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产生的气候差异如何,还可直接插入一些山脉两侧的景观图进行对比;在认识世界不同的气候类型时,可展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各种自然景观;从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到温带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亚寒带针叶林,再到苔原带、冰原带,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气候条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坐在课堂中领略大自然的美景,陶冶情操。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融洽学生地理学习的情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核心。

情感总是与认识紧密相联,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对认识起反正面的动力作用。消极情感阻碍智力发展,积极情感推动人的智力发展,特别是理智感,能使人不断地探索新的知识,保持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克服困难。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的直接体现,美好的心境是学生智力活动的条件,能使人产生学习兴趣。良好心境能使注意力集中,记忆效果好,想象力丰富。如何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情感一般有下面几种方法:

1、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的结合体。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下的教师中心意识,寻求“主导”“主体”的最佳结合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实际水平基础上主动,充分地发展、提高、融洽其学习的情感。如在观念上教师首先要明白自己是服务者,服务的对象则是学生,因此教师的一切行为都应从有利于学生利益的角度出发。再如,在上课时很多学生都会在回答问题时有心理负担,怕答错了,怕回答的结果与老师的正确答案有出入等,这时教师要给学生减压,告诉学生你本身就是因为不会才来学校的,只要你认真思考了,怎么回答都可以,而且只有你将错误的认识暴露出来,经过大家的帮助,才能纠正错误得到正确的知识。从大量的心理学调查结果和成功的国际经验来看,民主的、自由的、宽容的教育环境最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

2、挖掘教材中所蕴藏的德育内容。紧扣教材,寓德育与地理知识之中。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基本形成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科学的认识与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长知识,提高认识,有培养深厚情感的基础。情感总是伴随认识而产生和发生,只有对某种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比较深刻,产生的情感才会深刻。例如通过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辽阔的领土,广阔的大陆架,丰富的资源,众多的物产,多彩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名山大川等地理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了解中国的伟大可爱,从而培养他们热爱中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对中国地理知识学习的强烈愿望。

3、科学地评价学习成绩,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感状态。新课标中就要求:“要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因而就要求为师者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去对待学生,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要客观慎重,不可惟分是优,更不可一棒打死,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产生学习上的对立心态和恐惧心理。在评价上,要不重视知识结果重知识的学习过程,不重分数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养成。地理知识学习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取得多高分数,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总结,创造出新的知识结合体,寻求真正的自然规律,为人类改造自然提供知识的保障。比如我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学生重点关注的不是学生的分数,而更多地是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在解题时不是只关注结果,而是要求学生将解题的思路和过程表达出来,解题的思路和过程正确、合理了,其结果不可能有太大的出入,从而也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关键。

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教育,就是使之形成习惯。可见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培养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教授地理知识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一般也要做到下列几个方面:

1、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独立解答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去思考问题,深入探讨,理解概念,融会知识,掌握技能。地理知识、地理现象往往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教会学生对这一演变过程的认识,可寻求许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可作为许多新知识的突破口。如学生通过正确认识降水形成的过程和形成必备的条件,可成为认识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的地区降水少的原因,也可因此分析地形雨是如何形成的,并直接认识为何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等等。

2、要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思维的好习惯。创造能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灵魂。创造能力的形成,并非天生就有,而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实践中日积月累,钻研磨练的结果。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和地理实践中要挖掘材料,随时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如在讲到马六甲海峡的时候,从马六甲海峡的重要航海价值上体现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也可仿效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提出思考,让学生展开讨论:可否在狭窄的马来半岛上开凿运河,缩短东西方的航海里程,提高经济效益呢?既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又可因此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思维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养成习惯。养成习惯是学生地理学习的基础,它包括运用工具书、查阅地图等等,尤其养成充分利用各种类型的地图的习惯,是学好地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图的运用和引导学生读图,在地理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把抽象的内容(如地理事物在空间的分布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直观化,现象化,起到语言文字难以表达的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读好图、用好图的养成习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他们产生想象和情感活动,使单调沉闷的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进而达到良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比如在平时上课时,为了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读好图、用好图,我不仅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出相关的地理事物,而且对于一些带有明显特征的地理事物还要用笔在图中描出来,如河流,首先要学生找出其源头,再用笔沿源头描出其干流。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了河流,而且可由此理解河流的流动的方向和路径,轻松地判断河流流经地区和地形区等等。同时,这些养成习惯的形成,还可以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养成起着很好的帮助作用。

15.浅谈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 篇十五

一、转变教学观念, 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传统教学往往侧重于教师的教, 重视教师传授了多少知识和信息, 而对于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知识, 将之转化为了自己的技能, 则关注不够。新课改实施以后, 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主体, 学生的“学”成为了制约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 教师要更新自己的观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课程意识就是“教什么”的意识, 而教学意识是“怎么教”的意识。对于“教什么”的理解, 决定了“怎么教”的内容。这是新课程对教师在把握教材, 灵活运用教材内容方面的要求。在以前的教学中, 教师总是以教学大纲为准, 重视教学意识, 即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 而课程意识却很淡漠, 这是应予以足够重视的。

需要我们教师注意的是, 灵活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完全无视教材的编排, 无序地进行所谓的“开发”。教师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审视教材, 促进新教材的建设和发展。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因此, 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试想一下, 如果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不感兴趣, 不愿听课, 不想学习, 教学效率可想而知。而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营造一个适合的教学氛围非常重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将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对以前不良习惯的纠正。因此, 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 深入挖掘教材资源, 采用一些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生活案例, 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 鼓励学生对教材和教师提出质疑, 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对于学生独到的见解, 作为教师, 我们首先要给予肯定, 再和学生分析其中的对与错。通过一定的点拨和提示, 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产生成就感, 从而有更多的兴趣去探讨问题, 寻求答案。

三、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式, 实现中学地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过去的地理教学中, 很多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 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 可以使教师能够更为集中地将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但是, 根据矛盾的原理, 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都是存在缺陷的。即适于达成某些教学目标, 而不适于达成另一些教学目标, 即使是讲授式教学方式, 也有为什么讲授、讲授什么、用什么方法讲授等需要研究的问题, 也有着启发式和“灌输式”之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所有的学生是一视同仁的, 采取的是“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难以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特长也会因此而消失。所以, 要想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和技能, 培养各种能力, 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课程目标, 教师要结合多种教学方式, 灵活运用。比如, 学生想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就需要教师认真讲述。但是学生要想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必须通过亲身的实践和感悟。而且, 要想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则需要开展一些自主探究和研究性学习。

四、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教学中, 多媒体以其形象、生动、具体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以及不同专业的教学之中, 同样, 多媒体运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

以往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授课内容之后, 把这些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 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也会觉得枯燥无味。但是如果把多媒体运用于数学教学过程中, 在形、声、影的共同作用下, 学生会很直观地理解, 这样也便于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想象力。例如, 在教授“位置与方向”这个问题时, 我是以北京与上海两个地方为例进行讲解的。当时我用粉笔在黑板上点了两个点, 左上方代表北京, 右下方代表上海, 这时, 学生对北京与上海的方位就会仅仅停留在这两个点上, 思维不会有太大拓展。等下一节课时, 我复习的依旧是“位置与方向”, 依旧以北京、上海两地为例展开复习的。这次与上次不同的是我选取了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中国地图上用红圈标注出北京、上海两地, 两地直接用直线连接, 这样, 在授课的过程中, 学生听得兴趣盎然, 不但知道了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北京与上海的距离, 还看清了中国的轮廓, 对各个省的面积大小也能一目了然了, 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地理知识。

上一篇:自愿放弃权益的辞职申请书下一篇:中秋节相思家人祝福寄语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