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课论文(精选13篇)
1.哲学课论文 篇一
《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
上个学期 我们学习了政治与经济,让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这学期还有由谢雪梅老师叫我们《哲学与人生》的课。
这学期的课程马上就要结束了,这次老师换了教课的方式,让我们同学制定小组,每次都上去一个人教课,给了我们学生上去演讲的机会,也同时锻炼了我们的能力。
其实,我开始觉得这门课程跟小学的社会还有中学的政治一样。但是,其实比那些学的都比较的深。老师给我们说了很多大道理,我觉得教会了我很多,是我要学习的,这门课程教会了我们,人生中不可能会一帆风顺,有好的也有坏的,我们应该要面对现实,要好好努力去面对这生活中的困难。还教会了我们每个人做些对人生有意义的事情,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去做自己能做是事情,认真完成好每一件事。
我觉得我们活在现实的生活中,就要去勇敢的面对现实,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三思而后行,多去为别人想想。宽容别人就宽容你自己,不要遇到事就退缩 就觉得自己是倒霉的不幸的,但是不要为我们现在的遭遇就埋怨命运的不公,实际上,世界上还有很多比我们更不幸的人,想想那些更不幸的人仍旧坚强地活着,我们又为什么不能呢?
《做梦的穷人》 每天上午11点,都会有一辆耀眼的汽车穿过纽约市的中心公园。车里除了司机,还有一位主人–无人不晓的百万富翁。
这位百万富翁发现:每天上午都有一位衣着褴褛的人坐在公园的凳子上死死盯着他住的酒店。有一天,百万富翁对这个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让司机停下车并走到那人的面前说:“请原谅,我不明白你为什么每天上午都盯着我住的酒店看。”
“先生,”穷人说,“我没钱、没家、没住宅,只得睡在这条长凳上,不过,每天晚上我都梦到住进了那座酒店。” 百万富翁觉得很有趣,于是对那人说:“今天晚上我就让你如愿以偿。我为你在酒店订一间最好的房间,并支付一个月房费。”
几天后,百万富翁路过穷人住的酒店套房,想顺便问一问他是否觉得很满意。然而,他发现那人已搬出了酒店,重新回到公园的凳子上了。
百万富翁来到公园,询问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时,穷人回答道:“一旦我睡在凳子上,我就梦见我睡在那座豪华的酒店,真是妙不可言;一旦我睡在酒店里,我就梦见我又回到了冷冰冰的凳子上,这梦真是可怕极了,以致完全影响了我的睡眠!
”读了这个小文章 让我们知道了 患得患失是最要不得的,不要让毫无根据的想象破坏美好的一切,也不要靠着美好的不存在的东西生存。不管现实如何,积极面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才是最佳的选择。
通过这学期的哲学课,确实让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你的缺陷可能是你的优势,不要一味地掩饰自己的缺陷,也不要努力使自己的缺陷去迎合世俗,那大可不必,积极面对你的缺陷,放对了地方,那缺陷也就变成了优势。积极地面对周围的环境,唯有一颗坦然面对而又积极进取的心。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希望之中,希望是积极心态的催生剂,有了希望,又有一颗积极的心,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2.哲学课论文 篇二
1.什么是哲学?
2.大学像什么?
3.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不真实的?
4.什么东西是有生命力的?
统计的结果是:第一个问题只有1个孩子感兴趣;第二个问题9个孩子感兴趣;第三和第四个问题5个孩子感兴趣。两个老师说, 少数服从多数, 这节课谈第二个问题:你觉得大学像什么?也可以从这个问题开始跑题, 只要和大学有关就行, 说出你知道的一切, 说出你好奇、迷惑和想知道的一切。
小学生的发言五花八门。大学像个大城市。大学里什么都有, 待在里面世界上哪儿都不用去了。我喜欢大学, 因为大学里树多, 长得还都好看。我喜欢大学, 因为大学里操场大, 篮球架也多, 我要天天打篮球。我喜欢大学, 因为大学里有图书馆, 有很多书。念大学才能接受好教育, 接受了好教育才能找到好工作, 能挣钱了, 我就不用整天给我妈妈洗碗了。我爸爸现在天天干重活儿, 就是因为没念过大学。我念好了书, 我妈就不用那么辛苦了。我爸爸要是念了大学, 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天天喝酒了。我外婆说, 只要我能考上好大学, 就可以买好衣服穿了。念了大学, 受了教育, 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从大学里出来, 你就是个有知识的人, 就知道什么是好人, 什么是坏人。对, 就知道什么是真的, 什么是假的, 什么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有了知识, 我可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要学法律, 告诉别人哪些是能做的, 哪些是不能做的。我想去大学里看看, 听说大学很好, 我没看过。
老师问:“必须念大学才能接受教育吗?”
大家一起回答:“不是!”
“必须念大学才能成为一个好人吗?”
“不是!”
“那好, 为什么?我们继续说。”
又是一堆五花八门的理由, 孩子们之间还开始相互争辩。因为记忆的差错, 也因为有的孩子的发音我不能一下子把握, 我的记录一定有很多误差, 但这些无关紧要。重要的是, 他们的很多表述在我意料之外, 不是道理讲得好, 而是思考问题的角度极其自由、烂漫。他们说的有中正之言, 更多的是偏僻但由衷而可爱的想法。这样的哲学课离我的设想很远。
当哲学系的终身教授Y女士跟我说, 她的两个助教在给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开哲学课, 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那么小的孩子能上哲学课?谁都知道哲学是门抽象艰深的学问, 有一大堆规律、定理和假设。“哲学”两个字让我立刻联想到的是一张沟壑纵横的老人的脸, 是皓首穷经, 是无数人告诉过我, 这个世界如何、这件事如何, 你要如何如何才行。
但在这里, 哲学不是知识, 也不存在结论, 没有圣旨和终审判决, 而是一种思辨和寻找的过程:首先是自由的、充分的自我表达, 是想到什么说什么, 说自己的想法;其次才是逐渐深入世界的方式。多少年里, 我在理解哲学时, 首先排除掉的就是“人”, 几乎是先验地认为这是个没有“人味儿”的学科, 只有榨干了血肉的抽象的道理和逻辑推论才堪称“哲”。我只在思辨的意义上, 或者说在思维游戏的意义上喜欢它, 其他时候我敬而远之、畏而远之。但是, 这些年, 我分明感到思辨的过程中拖泥带水地夹杂了很多的个人因素, 比如经验和情感;我总以为这和我搞文学有关, 同时怀疑自己的思考路径是否可靠———个人的出发点通常是要被否定的, 这是集体主义规训的诸多结果之一, 要怀疑自我, 包括切肤之思、之感。可是, 那思、那感偏偏也发自内心, 从我们的骨子里头流出来, 所以这些年面对“哲学”两个字我一直在自己跟自己打架。
年过而立, 突然在一群二年级的小学生身上发现了另外一种“哲学”。多年来, 我习惯于把哲学等同于与“人”无关的结论和定理, 总觉得要一把抓住那干巴巴的结果才算对, 原来不尽然, 这一群孩子的带着鲜活体温的自我表达和寻找过程也很“哲学”。如果当年我们像这群孩子那样通过如此方式进入“哲学”, 对我们来说, 这门板着脸的学问会意味着什么呢?世界又会意味着什么?
3.美国小学二年级的哲学课 篇三
老师用大签字笔在写字板上写下四个问题,然后统计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学生人数。问题是孩子们自己提出来的:1,什么是哲学?2,大学像什么?3,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不真实的?4,什么东西是有生命力的?
统计结果是:第一个问题只有一个孩子感兴趣;第二个问题九个孩子感兴趣;第三和第四个问题五个孩子感兴趣。老师说,少数服从多数,这节课谈第二个问题:你觉得大学像什么?也可以从这个问题开始跑题,只要和大学有关就行,说出你知道的、或好奇迷惑和想知道的一切。
发言之前先举手。老师手里拿着红白两色各半的一只小皮球,你举手了,皮球抛给你,你接住了才可以发言。发言完毕,别的孩子举手,你可以选择把球传给你认为合适的同学,接到球的孩子再发言。你说完,球也传出去,如果突然意犹未尽,再举手要求发言权。
一堂课,小孩们叽叽喳喳,想什么说什么,皮球在老师和十八个孩子中间传来传去。我旁边的一个黑孩子老举手,总是拿不到球,累得趴在地上,我就代他举手,接到球递给了他。
发言五花八门。
大学像个大城市。大学里什么都有,待在里面世界上哪儿都不用去了。我喜欢大学,因为大学里树多,长得还都好看。我喜欢大学,因为大学里操场大,篮球架也多,我要天天打篮球。我喜欢大学,因为大学里有圖书馆,有很多书。念大学才能接受好教育,受了好教育才能找到好工作,工作能挣钱了,我就不用整天给我妈妈洗碗了。我爸爸现在天天干重活儿,就是因为没念过大学。我念好了书,我妈就不用那么辛苦了。我爸爸要是念了大学,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天天喝酒了。我外婆说,只要我能考上好大学,就可以买好衣服穿了。念了大学,受了教育,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从大学里出来,你就是个有知识的人,就知道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对,就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什么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有了知识,我可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要学法律,告诉别人哪些是能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我想去大学里看看,听说大学很好,我没看过。
老师问:“必须念大学才能接受教育吗?”
大家一起回答:“不是!”
“必须念大学才能成为一个好人吗?”
“不是!”
“那好,为什么?我们继续说。”
又是一堆五花八门的理由,孩子们之间也开始相互争辩。孩子们的很多表述在我意料之外,不是道理讲得好,而是思考问题的角度,那个极其自由、烂漫的角度。有中正之言,更多的是偏僻、可爱、由衷的话。这样的哲学课离我的设想很远。
哲学系的终身教授Y女士跟我说,她的两个助教在给二年级的孩子开哲学课,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那么小的孩子能上什么哲学课?“哲学”两个字让我立马想起的是一张沟壑纵横的干瘪老脸,想到皓首穷经,想到无数人告诉过我,这个世界如何、这件事如何,你要如何如何做才行。
4.北大哲学课读书笔记 篇四
北大教授孔庆东说:“中国古代的货币,那个大钱,是非常有道理的,‘外圆内方’象征着中国人的人性,外表上不要割伤人家,要跟人家和谐相处,要宽容。”
早在秦朝,我国的市面上通用的钱币形状即为外圆内方,千百年来,很多的中国人都在解读这钱币。因此,这一枚小小的钱币就引申出心的做人道理:“方”为做人之本,象征着浩然正气;“圆”指的是与人交往中的圆融,是善用技巧化解矛盾。方圆并济才是最高明的做人原则。
并说明了:太过于方正,就会像一块生铁,看似坚硬,实则一扭就断;反之太过于圆滑刁钻,处处为了自己的利益想尽办法去算计别人,却不受大家喜欢。这两种人都很难在社会中立足。
近代教育学家黄炎培在写给自己的儿子的家书中说:“和若春风,若秋霜,取象与钱,外圆内方。”他就是想启发我们:方圆有致才能是真正的智慧与通达,才能走上真正的成功之道。
书中用一个例子说明了“方”与“园”的区别:
有一家公司正在招聘员工,那是你梦寐以求的职位,很多人为了争取到这个职位采用了种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而你非常反感这样的做法,希望通过自己的实力赢得这一切,这就是“方”。
你希望朋友陪你去参加一个聚会,如果你开门见山的说:“你陪我去参加那个聚会吧,我自己一点儿也不想去。”朋友或许会认为:你自己都不愿意去,我更加不愿意去。可是如果你换一种说法:“亲爱的,你天天只知道工作,来,我带你去参加一个聚会,带你认识几个朋友吧?”对方肯定很高兴的陪你去赴约了,这就是“园”。
这个就说明了,外圆,圆融的作用了。
同样的在《资治通鉴》中也有一则故事:
魏王打了胜仗,非常开心,特举办宴会表彰大家的辛苦。酒席中,魏王问群臣:“大家认为我是通达的圣君,还是无能的昏君?”面对魏王的这个问题,当时很多官员都不敢照实说。大家只是奉承道:“您肯定是通达的圣君啊!”魏王一听,顿时得意洋洋,有点儿飘飘然。这时,一个忠心耿耿的官员却说:“您是不辨是非的昏君。”魏王听了,气得浑身发抖,质问道:“你这样说,有证据吗?”他回答说:“大王打了胜仗以后,没有论功行赏,而是以感情来衡量功劳,难道不是不辨是非的昏君吗?”魏王很生气,马上命人将这个官员拖出去,等候发落。
这时,另外一位大臣说:“大王是通达的圣君。”魏王心中的怒气消了点,忙问:“为什么呢?”这位大臣说:“古人认为,只有通达的圣君才能收揽直言的臣子,而您现在不正有敢于直言诤谏的陈子辅佐吗?所以,我说您是通达的圣君。”魏王听了恍然大悟,就命人放了那个耿直的官员。
文中第一个臣子属于刚正不阿之人,盛行耿直,不畏权势,可是为人不够“圆滑”所以不免受皮肉之苦。第二个臣子内有刚正之气,外有圆滑处世的智慧,既巧妙的赞美了魏王,又救了直言的臣子。
所以说,人生在世,固然要坚守一些东西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比如:尊严,品格。但是也需要学会变通,应对各种情况下的困境和危机。这样才能让自己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游刃有余。
最后用美国人际关系专家卡耐基的话结束:“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依靠专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要依靠人际交往、有效的说话等软科学本领。”外圆内方的人大都能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离成功就不远了。
读完之后感觉,有些道理真的需要好好细细的琢磨才能很好的理解和运用。在和迪儿讨论的时候,直接分析迪儿的情况:外不够圆滑,内不够方正。希望迪儿能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能坚守一些自己的正能量的原则,比如:不该做的事情,坚决不去想不去做,像不恰当的时候玩游戏,玩手机。比如:早恋和作弊这些行为是不能做的。心里一定要有一个底线。这样的原则如果能方方正正的在心里带着记着就好了。对外是不够圆滑,表现在有问题不敢去问老师,不愿意跟同学讨论。做错事情了,不肯承认错误,还喜欢狡辩等。其实,做错了,承认错误,表明今后不再犯,心里再树立起一个底线,那就行了。可是性格比较耿直的迪儿可能还有的学啊!
5.《哲学与人生》第4课 篇五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 说教材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的第一个课题。《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二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这节课的侧重点是“如何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着重阐述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和处理好人际关系。因此,本节课在本章节和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习本课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说学情
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4--16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对于如何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
因此,在对教材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之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掌握联系的含义与特征,理解人际关系的含义与特征,了解人际关系的作用。能力目标: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处理好自己与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的人际关系。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自觉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因为学习这部分有助于帮助中职生用联系的观点解决人生中遇到的各种人际关系问题,防止学生孤立片面的看待人际关系,发生偏激行为,有助于他们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生的认识水平特点决定了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易产生疑惑。要正确引导学生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教师对此要讲清、讲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
1.物质世界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2.人际关系具有复杂性和交互性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 说教法学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使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课知识对于处于中职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运用Flash动画、图片、文字材料等资料,设置情境。通过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创设积极民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主动获取知识,最优化达到教学目标。
六 说教学程序
下面我再从教学过程上谈一谈: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 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播放电影《鲁滨逊漂流记》的片段。提出问题:“鲁滨逊一个人在岛上生活和他与星期五两人生活,有何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呢?”让学生讨论分析。然后教师作出小结:人不能离开环境而生存,也不能离开别人长期独立生活。人与人之间需要联系,人与自然之间也是联系的。”引入本课的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这种情境讨论法展开新课,消除了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 讲授新课
新课内容1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这部分的内容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为了突破重点,攻破难点,我设计了三大环节:
第一大环节:联系含义的讲解。运用启发式教学,将“联系”的含义,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讲解。
第一层次 用举例子的方式,如 教学和学生的关系,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等,让学生了解“联系是一种关系。”
第二层次:用科学漫画 一棵树,通过树的树根、树叶、树皮等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让学生理解“联系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三个层次:用Flash的方式展示,奥运会运动员取得金牌,运动员与其家庭、教练、国家等方面的联系,让学生理解“联系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样,通过这三个层次的讲解,让学生全面深入的理解联系的内涵。为接下来联系观点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二大环节:联系的观点。
首先,通过幻灯片展示文字材料《金融危机的产生及其影响》,在学生阅读之前,提出问题:“1金融危机产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2金融危机产生的影响涉及哪些方面?”(这样,采取任务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阅读完毕之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然后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此处,进行练习。多媒体展示材料,一边是各种联系的具体表现,一边是联系的种类,让学生们进行连线练习。(运用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对刚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大环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多媒体播放录像《嫦娥奔月》提出问题:“嫦娥奔月”的成功体现了哪些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为什么探月工程一度停滞?面临困境,需要迫切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最后由教师结合材料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
新课内容2 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在讲述这一部分时,首先让学生们回想之前播放的电影《鲁滨逊漂流记》片段,结合狼孩的故事,让学生理解:人都是生活在人际关系之中的,然后请学生们根据幻灯片的提示列出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和不同的社会角色。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将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培养他们的学习发现能力,使他们了解:人是在普遍联系中存在的,并且具有复杂性和交互性。
步骤三 拓展延伸
发放人际关系测试题,让学生进行自测,比照结果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现状。并谈一谈如何营造和谐的人家关系。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他们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步骤四 小结及作业
课堂小结,可以把传授的知识尽快的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布置课后作业可以巩固知识点,是学生理解更加深刻。因此,在教学工作完成以后,我会采用板书的方式进行小结,然后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对教材第45页的体验与探究进行思考和分析。
步骤五 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追求全面、简明、清晰、直观,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当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6.《哲学与人生》第十一课专题 篇六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 说教材:《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四单元的第二个课题。《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四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这节课侧重点是“运用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着重阐述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引导学生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发展中规划个人发展,并积极创造实现人生理想所需要的条件。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为本课程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预备,而且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说学情: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4--16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对于如何正确树立正确的理想,如何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
因此,在对教材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之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理想与现实、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理解有关人生理想的人生问题。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地把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顺应潮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对于人们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有重要指导作用,特别是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2.积极创造实现人生理想所必需的条件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树立科学的思想和实现自己远大理想的基础。学生的理想往往比较片面,不够深入透彻,看到现实中阴暗的东西比较多。在这个问题上学生往往把现实“理想化”,容易把理想与现实对立起来,产生迷惑,找不到二者的“桥梁。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 说教法学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使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课知识对于处于中职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运用Flash动画、图片、文字材料等资料,设置情境。通过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创设积极民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主动获取知识,最优化达到教学目标。
六 说教学程序
下面我再从教学过程上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材料: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例,提出问题:“1.你现在有什么理想吗?2.你觉得青年人是否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让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青年学生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正确处理好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用这种情境讨论法展开新课,消除了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 讲授新课
新课内容1 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这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三个层次,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依次进行讲解。1.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多媒体展示孙中山的理想与袁世凯的理想,让学生进行比较。然后由教师分析归纳理想的种类,并指出社会理想是一个人所有理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2.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为了使学生直观形象的掌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我先用关系图的方式进行讲解。(展示图表)
然后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材料,通过让学生了解马克思花了40年完成《资本论》,司马迁花了30年写《史记》等资料,使学生理解:一般情况下,理想越远大,实现的时间就越长,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3.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现场组织学生讨论“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时候,你怎么办?”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预设的学生回答会有三种倾向,即:“用理想否定现实”、“用现实否定理想”、“分析原因,不懈追求”。所以随机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之后,各组出一名代表陈述观点。
然后,让学生阅读材料《第一千零一次推销》(别急着站起来),在阅读之前向学生提出问题:请他们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这样,采取任务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阅读之后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新课内容2 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我准备运用情境教学法,以丰富的事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2步来完成:
首先,播放视频“枣庄电视台关于大学生村官的访谈录像”,要求学生对大学生村官的讲话进行分析。在引导学生分析的时候,让学生明白不能简单的用经济收入来衡量“价值”,引导学生理解:要把个人理想的确立放在社会的高度,才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
其次,采用对比的方法,深化学生认识。例如:一心为公的焦裕禄、孔繁森与以权谋私的成克强、胡长清;汶川地震当中用生命保护孩子的谭千秋与只顾自己逃命的“范跑跑”等。引导学生体会出个人理想的高尚与否是和社会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然后运用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对刚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从自身出发,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思考如何树立个人理想。
步骤三 拓展延伸
幻灯片展示一首有关理想的诗歌,让学生们朗诵。然后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谈一谈诗歌的含义。然后让每个同学结合自己的现实,说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他们将学与做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
步骤四 小结及作业
课堂小结,可以把可痒传授的知识尽快的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布置课后作业可以巩固知识点,是学生理解更加深刻。因此,在教学工作完成以后,我会采用板书的方式进行小结,然后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对教材第123页的体验与探究进行思考和分析。
步骤五 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追求全面、简明、清晰、直观,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当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7.哲学课论文 篇七
一、“例举”引入, 激发情趣
社会生活中的小故事或寓言典故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教师在讲解哲理时, 恰当地介绍给学生, 让学生从中分析领悟, 对新课的教学就能起到较好的“引路”作用。如在讲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时, 由《蠢人吃饼》的小故事引入。有个人外出赶路, 途中觉得饥饿难忍, 于是到饭铺买饼吃, 吃了一个没有感觉, 吃了两个还觉得饿, 连续吃了六个仍不觉饱, 于是开始吃第七个, 当第七个饼吃到一半, 他就觉得饱了。这时他懊悔起来:“早知道吃这个饼能吃饱, 我应先吃它呀, 害得我既糟蹋了六个饼, 又耽误了赶路的时间, 我真是蠢。”听完故事, 同学们哈哈大笑, 课堂立即活跃起来, 兴致也有了, 带着愉快的情趣开始了一节课的内容。总之, 例举生动的例子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例举”助学, 化难为易
在讲“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时, 从学生的认识水平来讲, 一般较难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尤其是“唯一”标准, 学生会认为一些定理、公理、科学理论也可以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针对这种情况, 我例举了从输羊血到发现科学输血法的实例, 又引用了清代著名学者纪昀在其《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的河中觅石兽的故事, 以及同学们熟悉的“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的典故来说明只有实践, 即主观见于客观的活动, 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 通过在讲课中穿插有关的文学、历史、物理等有关学科知识, 将这些哲学中的抽象理论化难为易, 同学们也易学乐学。
三、“例举”讨论, 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每一章结束时, 我都有选择地介绍些寓言典故, 出些题目, 让同学们先讨论, 然后再分析它们包含的哲理, 以加强学生对哲理的理解。
在讲完“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章后, 我举了这则寓言典故。古希腊有个叫欧布德的人, 有一次他借了邻居的钱, 一个月后, 邻居要他还钱, 他赖账说:“一切皆变, 一切皆流, 现在的我已经不是上个月向你借钱的我了。”邻居把他打了一顿, 他要去告状打官司, 邻居对他说:“你不是说一切皆变, 一切皆流吗?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刚才打你的我了。”他无话可说。据此回答下题。
上述材料中这个叫欧布德的人:
A.夸大了静止的相对性, 否认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B.夸大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否认了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C.把运动看成是精神的运动, 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D.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也承认静止的相对性。
通过讨论、分析, 同学们选择了B, 同时也了解了物质的根本属性及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在讲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后, 我则选了这样一个既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又包括认识论哲理的寓言典故。李时珍读了《本草经集注》后, 问他父亲巴豆是否就是一种泻药, 父亲让他亲自试试。试验结果的确能泻, 如果大剂量服用, 可以导致严重腹泻。同时, 如果服用巴豆适量, 反倒能治好慢性腹泻。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这则故事的本意在于说明:
A.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避免盲目性。B.有良好的愿望加上自我牺牲精神, 就能成就一番事业。C.实践出真知。D.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
通过讨论, 同学们选择了正确的答案C, 也从中理解了许多哲理, 明白了哲理其实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8.关于职业学校增设哲学课的思考 篇八
摘 要:本文提到的哲学不是政治思想教育,而是“爱智之学”,是爱慕智慧。在理论上,就是教人学习“定位宇宙”,并在宇宙中“安排人生”的总体学问。本文对职业学校需要增设哲学课的原因及开设哲学课的意义等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职业学校 哲学课 学生培养
笔者有一次突发奇想,问即将毕业的学生:“如果有两个工作,一个工作工资2000元,你是周围人中工资最高的;一个工作工资10000元,你是周围人中工资最少的,你会选择哪个?”在座的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10000元的,傻子才选2000元的。”笔者继续问:“如果问幸福程度,你们觉得哪个会感觉比较幸福?”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2000元的”。
学生对以上的问题的答案会受到家庭的影响。他们是面向社会要实现自我生存,他们需要养活自己,当然需要金钱。但他们有这种在养活自己后只用钱来衡量一切,不考虑工作性质、高工资原因和个人定位,把金钱作为人生唯一目标的思想,这是否违背社会法则。当然,从学生的回答中也可以看出他们知道作为强者付出也是幸福的,但是他们缺少分辨是非的智慧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在哲学上,获得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一种意义和目标,就是人的价值内涵。一般说,价值的内涵可以表现在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事实跪求的层次,第二个层次是个人修养行为和模式的层次,第三个层次是一种境界的层次。他们分别对科技和事实的态度方法;对自己行为正确和更高形式的表达;以及对生活的艺术和美的实现。有人还认为有第四个层次:“圣”,是对美的更高追求。学生很少有能体会到第四个层次。我们只是要学生了解哲学的价值观,让学生更懂得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
哲学给人以“智慧”,不但思考如何做人做事,而且实践做人处世的规范。这也就是哲学的具体功能“安排人生”。哲学更主要的功能是定位宇宙,如何遵循世间的一切规律,如物质、生命、意识、精神各阶层的法则和相互关系以及活动规律;哲学叩问人生、教会认识、定位价值、引导思想。哲学不仅对我们的求学,甚至对我们的人生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哲学的概念
哲学中对宇宙的思考、对自然的思考等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哲学中的逻辑方法、辩证思维等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个人来讲,哲学是智慧的学问,学好哲学让人变得客观、睿智、聪明灵活;不钻牛角尖,变得务实冷静。
哲学家罗素曾说过:“一个人若从未动过哲学的念头,则终其一生他都像被关在监狱里一样:被理智的偏见所‘禁闭,被他所处的时代、习以为常的意见所‘禁闭”。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需要不同寻常的、高于当今技术的思想,冷静务实的态度。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英国、日本等在高中开设哲学课,目的就是培养出能够自由思考并具有批判能力的学生。
这里的哲学课程不是政治思想教育,也不是狭义的西方哲学,而是“爱智之学”,是爱慕智慧。在理论上,就是教人学习“定位宇宙”,并在宇宙中“安排人生”的总体学问。职业学校的学生有躁动的思想和即将面向社会的惆怅以及无法述说的不安,他们需要定位人生价值,知道人与世界的关系,探索对科技奥秘和人生意义的方法论和价值观。
有人认为哲学就是骗人的理论,只有西方才研究哲学。这个观点是错的。人们给哲学给予非常高的评价,说她是智慧的科学,是善思辨、给智慧,并且“知道”并“实践”如何做人处事。另一方面不仅只是西方有哲学,中、西、印三大古文明根据自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哲学。虽然有的哲学来源于神话,但是神话中的人物也是凡人的思想意识,可以说也是讲的人的道理。中国很久就有了孔孟的仁义、老庄的逍遥以及被西方人推崇的太极,这都是中国古代哲学。
二、哲学课程内容
哲学课程主要包括哲学元理论与哲学基础理论,以及它的应用型分支学科。哲学元理论和基础理论包括哲学的判定、哲学的可能性与哲学的产生、哲学的要素与体系、哲学的学科与学派。这些都是关于哲学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让学生只做适当的了解。
对于应用性分支的内容对职业学校是有益的,如认识论及其派别,作为共时系统的认识,作为历时过程的认识、方法论、真理论,作为共时系统的社会,作为历时过程的社会。这都是历代哲学家的研究结晶,可以从历史和方法上思考问题。特别是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上。
三、职业学校学生的困惑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值花样年华,也不再有高考的压力。“青春无敌”,思想不受拘束、无处“释放”。失去短期目标的情绪使他们躁动起来,对即将面向的社会恐惧而困惑。这都使得他们思考存在的意义、周围世界与自己的关系,这种思想是“良性”的、是应该得到正确的引导的。普通的专业技术课程无法“解惑”,“职业规划”“礼貌礼仪”等不过是隔靴搔痒,总不能点中要害。
需要重新定义技术人才与社会的关系。当今世界发展靠的是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家的发达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建设科技发达的现代化国家,“人才”才是中坚力量,现在中国的民间资本不断增强,甚至已经到了领先的地位。
要想继续发展将变得物尽其用,就需要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的推动和发展。这里的科技人才不仅有科技设计人才,还有科技技能人才。我们不再是“钉”“基石”等的死物件,而是其中最活跃的分子。技能人才的素质不仅要在技术上提高,还要在思想上、学习能力上等各方面提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就要对他们有新的要求,开设新的内容,增加新课程。《哲学》就是一门非常有用的课程。
四、哲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的普及学习对现实影响是巨大的。在中国,哲学的热潮伴随着思想的转变,甚至新时期的开始;比如延安整风时的哲学热潮是全民抗战和共产党核心领导的形成;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标志着文革的思想深处真正的结束。提高学校的社会地位,我们可以掀起职业教育意义的讨论,讨论在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现代化进程中职业教育比高等教育更重要。
学习哲学有利于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处理好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学习哲学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价值观,正确认识金钱对人生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习哲学对科学技术研究的指导作用;学习哲学有利于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更好地克服困难;学习哲学有利于学生学会明辨是非,不会为强权、金钱所左右,迷失本性。
五、小结
9.哲学课论文 篇九
原创: 李霞 政治学科
<生活处处有哲学>是高中政治教学的第四模块《生活与哲学》的第一课。课本知识点不多,但作为哲学教学的开始,是非常重要的一节课。能不能让同学们对哲学的特点有较清晰的认知,能否对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哲学教学成功的开始。感受哲学是本课的基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哲学智慧就在我们身边,并对我们的人生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只不过“百姓日用而不知”。引领同学们追随哲学家的脚步去思考哲学问题,去探究宇宙、人生。为此我做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1、探究哲学在哪里,哲学从哪来
设计提问:老师去参加调教比赛,结果课上的不成功,老师心情很沮丧,你能开导一下老师吗?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总会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人生经验来开导老师。问题设置能激发学生思考,而且要帮助自己的老师,学生们也非常乐意发言。通过学生的的发言来引发学生思考下一个问题:为什么同学们总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和人生经验出发来帮助老师呢?如果叫一个打鱼的人、种田的人、、、他们又会如何开导别人呢?最后展示众多格言警句看看都是谁的经验?这些经验智慧从哪来?由此很容易引出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除了实践哲学的产生还离不开思考与追问,那么就带领学生追随哲学家的脚步去思考与追问。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层次
①惊讶是哲学情绪,是哲学的开端,哲学从仰望星空开始。那么我们就来仰望星空,来体验惊讶与好奇,从而引发同学们开始哲学思考。播放视频:《星球大小的尺度》
②收回我们惊讶好奇的眼神再来观察我们的生活,请大家继续保持好奇与惊讶。我们身边也有些爱思考,善于思考的人。设置情景:用庄子的《山木》引发同学们对材与不材的思考
③最后让我们保持一颗童贞的心,像哲学家那样思考和追问。体验怎样从熟知到真知的过程。我设计了对一朵花的追问,引出哲学探讨的一系列问题: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现象与本质,理想与现实、主体与客体、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
经历了这样一个奇妙的思想之旅,同学们能真切的感受到哲学思考的特点、感受到哲学是从哪来的。
哲学源于对实践的追问与思考我觉得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弄不好会流于表现和形式。让学生觉得哲学很简单,或者哲学太深奥,又或者哲学太玄不可思议。经过上述的步步为营、层层深入的追问与思考,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突破难点。
2、探究哲学的作用。哲学到哪去的问题
体验了哲学思考的玄妙,但有人会问我整天思考这样的问题有什么意义呢?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也是设计了三个层次:
①由哲学故事引入,因故事中有哲学家给学生的测试问题,所以让学生也参与到故事的完成中,展现学生的思考,共同体验哲学智慧,并结合学生刚刚学过的《文化生活》知识,体会哲学智慧的作用。
②设计生活中人人可能遇到的问题,同时又是社会中大家热议的问题:“刘翔该不该退役的事件”,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人生哲学。从而感受生活中人人都在有意无意的运用哲学思想指导自己的人生,只不过百姓日用而不知。
③最后从每个学生自身来看哲学的作用,——与霍金比一比谁更幸福。看霍金的人生观对他的作用。经过三个层次的递进,学生感受到哲学在指导人生中的作用和意义。
3、最后谈到哲学对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时,我与其他老师们产生了分歧。作为公开课,我觉得哲学的作用讲到它对人生的指导意义就完成了这节课的要求,再讲对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作用,逻辑上显得有点累赘,而其他老师建议我还是要讲。那么如何处理才能不显得臃肿,又无画蛇添足之嫌呢?这让我着实费了一番心思:因而就有了“对学生的寄语”这样的设计,其内容虽在本课知识目标之外,但大家会觉得又是对学生的合理要求,又在情理之中了。
准备一堂公开课花费了很多精力和时间,自己觉得确实很辛苦,不过有付出真的是有收获。通过这堂课,我发现以前觉得很好的教学设计其实还是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的确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体会和思考。
首先,如何用哲学方法教哲学?对于哲学教学我有很多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不能把哲学当成是一种知识来向学生传授,而要注重让学生形成哲学思维,展开哲学思考,所以我的课的方向设定为老师与学生们一起体会、感悟哲学,共同探究世界的奥秘。同学们很喜欢我的课,我自己也有点儿沾沾自喜。可通过这节公开课的的思考和打磨,我有了一个更清晰的思路。本课的内容: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反思。既然这样,我们后面的哲学教学与学习是不是可以遵循这样的基本思路进行?那就是与同学们共同在实践中寻找,在追问与反思中感悟。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体验,在追问和反思中思考,从而经历哲学探究的整个过程。这样是不是更能体现哲学教学与学习的特点呢?
其次,生要学会做加法也要学会做减法,老师的教学也是一样。以前这部分内容一般都要用将近两节课的时间才能完成,为了上好这次公开课,对以前的备课我做了大规模的裁减。这个过程是比较痛苦的。备课时收集了大量的素材、补充了大量的内容。总觉得这个也要讲,那个也要谈,或者这个材料有意思,那个也不错,都舍不得丢。好为人师,大概是每个老师的通病吧!所以平时上哲学课时把课备得很臃肿,显得很华丽,课上的也挺热闹,学生觉得有意思,老师也自以为得意。现在想来实际上是华而不实。教学过程成了只要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我喜欢的,我想讲的就都带进课堂。而没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更好的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所以老师备课时要做加法更要做好减法!
再次,从善如流,三人行必有我师!备好课后,我把课件和自己的设计给几位同事看,他们给了我不少帮助,从错别字的纠正、到教具的使用,从细节处理到材料的取舍都给了我很多建议。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只要你愿意倾听,总会听到对你有帮助的真知灼见。即使对方的能力、经验不如你,或者并不懂得你的专业。平时我总是会给别人提出些建议,从教很多年了,变得有点自以为是。经过这次同课异构活动,又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要学会利用身边丰富的资源。
最后,在备课过程中时常会有有力不从心的时候,对于海量的信息如何取舍,如何恰如其分的使用身边的资源,这取决于自己的专业功底。给学生讲哲学,老师自己对哲学的认知与理解,对哲学问题的感悟与思考水平成为对教学效果最大的制约因素。老师自己是不是常常对自己及人类实践成果进行反思与追问?是不是努力吸取人类哲学思考的成果?老师不一定要成为哲学家,但一定要成为善于观察与思考的人,要不断补充能量,提高自己的哲学修养,否则很容易在课堂上堆砌材料,而不能很好地利用它们达到较好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要让学生成为善于思考,有能力思考的人,从而提高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记忆和背诵哲学观点,刻板的掌握答题模式。老师自己首先要成为善于思考有哲学思维能力的人。
另外,老师自己的为人处事和人生态度也成为教育的重要资源,所以老师要不断掌握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不断思考提高自己的能力,还要不断修身养性,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0.高中政治二年级哲学生活第3课 篇十
一、选择题
1.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把握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脉搏的一次跳动;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演奏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的一段最强的音符。这表明哲学()A.源于哲学家的主观想象
B.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C.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
D.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钻研哲学,有很高的哲学修养。他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了中国社会尖锐而复杂的矛盾,回答了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国革命为什么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等问题。这说明()①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②哲学能够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 ③哲学都是对时代实践经验的正确总结
④哲学能够指引人们追求美好未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哲学的性质注定了它必须做“在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也就是“事后诸葛亮”;但它一旦产生又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成为“高鸣报晓的雄鸡”,也就是“事前诸葛亮”。据此回答3~4题。
3.哲学要成为“高鸣报晓的雄鸡”,先得老老实实地做好“在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为此它必须()①正确地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②牢牢地把握时代的脉搏
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④反映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时代呼唤“高鸣报晓的雄鸡”,社会更需要“高鸣报晓的雄鸡”。这是因为它可以()①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全盘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③直接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④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变革 A.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东城模拟)2012年5月29日,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上海转型发展专题研讨会暨复旦大学校庆107周年学术文化周闭幕式上提出,解决经济转型中的各种问题,思想比知识更重要,需哲学家解悟。材料意在说明()①哲学家能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具体方法
②真正的哲学能启迪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③哲学的真正使命在于揭示世界的本质
④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6.人们经过一系列思考后理性地选择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主要体现了()
A.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B.人们改造世界的水平取决于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发展 C.真正的哲学智慧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才能指导社会变革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前人理论成果的态度是()
A.机械相加
B.全盘吸收C.直接利用
D.批判继承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唯物主义与可知论的有机统一 ③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④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谜。这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
A.阶级性
B.革命性C.科学性
D.实践性
10.邓小平同志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句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也就是说,要具备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大胆地向前闯,大胆地去实践。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D.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11.对比毛泽东哲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哲学思想,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②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③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④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④
D.①③④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A.真理性的理论体系
B.以实践为基础的哲学 C.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建立在辩证法基础上的哲学
二、非选择题
13.(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1)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16分)(2)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有哪些?(6分)
14.(30分)读下图,回答问题。
(1)上图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什么?(6分)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在它的产生中还有哪些因素起着重要作用?(16分)(3)你能从上图中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有什么不同吗?(8分)
1-5BDCBC
6-10CDBCA
11-12CB
13解析: 第(1)问比较简单,依据教材知识回答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即可;第(2)问也较简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合理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1)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智慧结晶,是人生美好生活的向导,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还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2)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14解析: 第(1)问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第(2)问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和自然科学基础;第(3)问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答案:(1)图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除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外,还有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成为可能。因而,从哲学上概括自然科学的成就,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唯物辩证性质的条件已经成熟。
11.哲学课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 教学现状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葛英杰(1977- ),女,黑龙江双城人,渤海大学社科部,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及人学研究。(辽宁锦州 121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2005~2007年度重点项目“以人为本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5W01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9-0128-02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两课”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有助于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现状并不尽如人意,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消极、被动,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这既不能很好地实现培养目标,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承载的时代使命相违背。因此,如何调动青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是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偏差。在目前的哲学教育理念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化”的倾向比较普遍,教师在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几条原理和结论。这种教育理念侧重解决学生认知层面的知识传承问题,却无法解决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信念并付诸实践的根本问题。同时,它使我们在教学中无意识地把哲学原理变成了教条,使原来充满智慧、灵性、能启迪思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一堆枯燥无味、晦涩抽象的知识。
2.教学内容重复,缺乏现实性和针对性。笔者曾对任课的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在234份有效问卷中,53%的学生认为教材中的内容在中学学过,26%的学生认为教材中的内容与实际脱节,没有现实意义。一些学生认为“大学的哲学是高中内容的翻版”“理论的东西太多,实践上很少用到”“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等。由此可见,学生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并不满意。
3.教学方法单一,脱离学生实际。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大部分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授式教学,这种方法重视理论、强调灌输,以教室、课堂、书本为中心,把哲学抽象成僵化的公式和枯燥的概念,然后再引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或案例加以证明。这种过于重视理论阐释,而忽视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现成理论的机器,难以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导致许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缺乏兴趣。
4.教材内容陈旧,不够引人入胜。虽然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版本众多,但基本上还是沿袭了传统教科书的模式,也就是由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几个部分组合而成。它不但无法容纳随着历史前进和实践发展必须加以补充的内容,而且在表达已有基本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方面也存在缺陷,无法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核心的精神实质,缺乏对当代人类生存状态和前途命运的关切与思考。笔者对学生接触教材情况做过调查,发现有23%的学生除了上课没有碰过教材,44%的学生上课和平时都不看教材,27%的学生除了上课看过一些章节,只有6%的学生认真看过整本教材。
5.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务实性。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更关注如何满足个人愿望。在对待课程上,注重实用性课程,对理论课学习不感兴趣,把大量时间用于专业、英语和计算机等课程上。在对“高校开设马哲原理课有无必要”的问卷调查中,有6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20%认为无所谓,15%认为没有必要。此外,就课堂的小环境而言,多数学校一般采取大班授课,班数和人数众多,加之教学任务的要求和教学时间的限定,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展示自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考试模式片面,缺乏多样性。当前,大多数高校考查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效果仍然采取课堂考试的形式,教师讲什么,考试就考什么,似乎在考学生的记忆力。这种片面化的文本考试模式,排斥一题多解,拒绝异质思维,限制人的创造力,无法检验学生的内在素质和实践能力,也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结果往往造成高分低能。
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教师要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首先,教师要具备创新思维。哲学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问,它教给学生的不应该是现成的结论和僵死的教条,而是获得无穷智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敢于创新,并在实践中使课堂教学由“知识化”真正转向“智慧化”。其次,教师要搞好教学,必须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的特殊性,这就要求哲学教师率先具备坚定的政治素质,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真理。因为只有信仰,才有热爱;只有热爱,才能有真情的投入,进而感染学生,达到教育目的。如果教师对此半信半疑,势必会削弱理论的说服力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信任度。在具备坚定的政治素质的前提下,还要不断地增强理论素养。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真正地口服心服,必须理论准确、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这需要教师对教学理论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只有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才能以理服人。为此,我们通过鼓励教师进修、听课互评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修养和讲课水平,效果显著。此外,还要不断提高科研素质。以科研辅助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把教学内容和理论研究有机统一起来,以获得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2.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精选教学内容。针对“夹生饭难煮”的现象,尽量减少中学政治课与大学政治课的重复,构建主题突出、内容精炼、主次分明的教学体系。其次,教学内容应体现时代感。马克思曾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现世的智慧”。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应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国内外实践或形势的重大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把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充实到教学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再次,教学内容应有针对性。基于很多高校生源复杂,学科涉及文、理、工、医,如果在教学中不分对象,千篇一律,将很难取得良好效果。例如,对于文科学生,理论讲解应当深刻,旁征博引,并且要求他们多读马列原著;对于理科学生,则应从“学好哲学对理科学生有何益处”入手,强调搞自然科学的人,如果没有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在专业上就无法深入和取得突破,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最后,要强化教学内容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教学无疑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强化教学内容的方法论意义,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方法的传授,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3.大胆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工具。鉴于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的弊端,应该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中也不妨尝试多样化的教法。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可以在单位时间内扩大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可将生动、形象的图文、数表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当然,教师要妥善处理好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讲授的关系,既不冲淡理论教学,也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用。其次,采用启发式的互动教学法。以往“满堂灌”式的单向教学极易使学生疲倦、厌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教师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不失时机地启发、诱导学生思考,及时肯定其优点,指出其缺点,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认真思考,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再次,定期组织课堂讨论和演讲。对于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演讲。为保证讨论和演讲效果,教师要事先安排学生做好发言准备。由于公共课班级、人数较多,可以先组织分班讨论,然后推选代表进行发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辩论中获得启迪和教育。最后,适当进行专题讲座。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要原理和主要问题,可以适时地开展专题讲座,以丰富和深化教学。还可以展示教师自己的科研成果,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在问卷调查中,有53%的学生喜欢用多媒体看专题片,有8%的学生喜欢讨论和讲演,有27%的学生喜欢专题讲座,还有12%的学生喜欢启发式互动教学。
4.灵活调整教材内容,凸显新颖性。选取合适的教材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现在教材版本众多,这就要根据学校实际认真、灵活地选取。首先,教材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线,同时更好地容纳中外哲学史及西方马克思主义方面的知识,加强对现代西方哲学的评价,这样既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对比来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使学生更加信服马克思主义。其次,教材应吸纳反映当代科技新成果、新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所引起的新影响、新认识等层面的内容,进一步探索并回答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新挑战和新问题。
5.积极创建实践教育基地。针对部分学生“马哲原理无用论”的论调,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创建实践教育基地,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正如李瑞环同志在《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中所说:“我学哲学,主要是在实践中学,在使用中学,最基本的是哲学原理主导着我的思维。”因此,由任课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走出校园,采取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考察、岗位实习等形式,深入社会实际,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参与社会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正读懂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为此,我们哲学教研室曾经在葫芦岛四家村和东电三公司创立哲学实践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考察,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精髓。
6.构建科学的考评标准。由于传统的文本考核无法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因此构建科学、全面的考评标准势在必行。可以将课堂提问、讨论、发言、单元测验等平时表现按一定比例记入总成绩,期末考试采取闭卷、开卷相结合的方式,试题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加大材料分析题和理论联系实际题的比重,以此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诚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改革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有待探索的问题还有很多,只要大家共同努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改革一定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1,124.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2.
12.学科渗透在哲学课教学中的妙用 篇十二
一、运用文学鉴赏领悟哲理,提高课堂实效
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课,是一门工具学科,直接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语文知识的工具性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可以这样说:语文学得好的学生,政治一般学得就棒;反之,学生语文学得差,政治学习效果就欠佳。同样道理,教师语文修养深,则极易驾驭教学;反之,教师语文知识贫乏,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哲学课堂的创新教学中如果经常迁移学生熟悉的知识或引用名言、警句,有利于将抽象的哲理具体化,把深奥的哲理通俗化,把晦涩的理论形象化,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气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哲学生活关于人生价值的内容教学中,每课时抽出3—5分钟时间由学生朗读关于人生价值的名言警句,说明人生价值在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中的作用。针对班上少数同学不顾现实条件,信奉什么“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盲目追求所谓的“时髦”、“潇洒”,狂热崇拜所谓大款、明星的生活方式,我们可借用著名诗人流沙河的配乐诗朗诵《理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对学生进行教育,既增强了教学的说服力和趣味性,也促进了各学科的互相渗透和横向联系,从而提高哲学课创新教学的课堂实效。
二、运用数学图形讲解哲理,增强直观性
在哲学课教学中,有不少理论比较抽象,如果单靠纯粹的口头说教就显得苍白无力,难以使学生心服口服,学生即使勉强接受也会消化不良。如果在传授哲学理论知识时,能结合一些数学图形进行讲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使难懂的哲理变得形象、具体、直观,化枯燥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复杂为简明,从而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样既能充分论证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哲理中有关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及其关系的原理,学生往往容易将它们混淆起来,也不易理解,若能采取这种方法,便能迎刃而解。
三、运用物理定律引出哲理,提高学习效率
一节课如果空洞死板,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且会使整堂课黯然失色。在哲学课讲授哲理时,教师如果呆板地讲解原理,容易抑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疲劳,注意力分散。如果借用物理定律进行讲授,便会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收到良好的效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讲解“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外因关系”时,采用牛顿第二定律(a=F/M)让学生思考,化抽象、呆板为具体、形象,从而使学生懂得:在机械运动中,外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据牛顿第二定律(a=F/M),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自身的质量成反比。机械运动的变化,固然与该物体外力的大小有关,但是该物体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产生多大的加速度,关键取决于它自身的质量。从而使学生懂得: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四、运用化学反应导入哲理,增强求知欲
政治课的内容一般比较枯燥,理论性强。尤其是哲学课程,味同嚼蜡,寓意却又深奥难解。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在哲学课创新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一些化学反应来导入哲理,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这一框题时,用了下面的化学反应: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化合和分解是一对矛盾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着各自对立方向所处的地位转化。它们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化学知识中的化合和分解,又掌握了“矛盾对立统一”原理,哲理一目了然,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获得了良好的开端。
13.受益一生的北大哲学课读书会纪要 篇十三
时间:2014年6月6日下午13:30~15:30
地点:五楼会议室
参加人员:内蒙平台领导及全体中层干部
会议纪要:秦雪梅
主题:读《受益一生的北大哲学课》交流会
三个月的读书学习,我们共同阅读学习了《马云管理日志》、《任正非内部讲话》以及《受益一生的北大哲学课》三本书,通过前两次的交流学习,大家在本次的交流中,更加的积极踊跃。同样,本次的读书交流会由平台常务副总经理、副总经理及总经理助理与大家一同针对书中的知识点并结合工作中的不足展开了讨论学习,以帮助大家更好地成长,通过交流与分享实现共同进步。
首先发言的是发展的支持部的茹芳。茹芳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感受到本书云集了北大教授的精髓,在第2课定位决定地位,人生因定位而不同的学习中比较深刻,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首先要对自己的才智和能力有足够的了解,从而准确定位自己,这样才能降低误入歧途的可能,有了正确的人生定位以及适合的目标,才可以自信地漫步人生,找到属于你的成功之路。在生活与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自我定位。第7课讲能容者方能成其大,给别人一份包容,给自己十分从容,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们不必事事斤斤计较,要修身养性,度己修身才能包容所有。第26课讲拿到什么牌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把牌打好,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和境遇民,但能选择一种正确而良好的心态,面对现实,适应环境,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周围的条件打造自己的成功;这才是最重要的。在工作中,我们要利用现在的条件,发挥最大的作用,用有限的条件完成任务。心若在,梦就在,大不了重头再来,不要追求完美,要坚守底线。茹芳讲道在看《开讲了》采访刘德华的一期节目时,感受比较深刻,这期的话题是给世界一个微笑,刘德华讲每天清晨起来要给所有人一个微笑,用积极的心态,好的心情,面对一切,做事就会事半功倍。
第二个发言的是呼市办事处的陈文忠。陈文忠通过对本书的阅读,体会最深的是这书像一面镜子,用书中的观点与自己的现状进行对比时,就会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提升自己,会让生命更充实,传递正能量。读到第22课感谢折磨你的人时,他想到读初中时的一位老师,是一位特别严厉的老师,清晰的记着老师的各种体罚手段,蜜随着年龄的增长,明白正是那时,由于老师的严格,才会让同学们走上正道,形成了良好的习惯,所以我们要感谢折磨自己的人,要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坦然面对荣辱,用心去珍惜你拥有的一切。
第三个发言的是鄂尔多斯办事处的于飞。于飞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将关于如何才能走向成功的论述进行了概括总结。第一,成功必须坚持学习,要具备一种持续学习的能力,唯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够更加的充实和提高自己。这与集团长期提倡的时时刻刻对外学习相得
益彰。第二,成功必须发挥优势,每个人都要发现并且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去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展,才能增加成功的几率。第三,成功必须定位准确。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找准个人能力和人生定位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够事半功倍。第四,成功必须有上进心,必须坚持不断的超越自我,才会离成功越来越近。第五,成功必须学会宽容,不但要宽容别人,也要宽容自己,不要让苛求完美害了自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由此可见,凡是成功者,都拥有容纳山河的胸襟,只有包容的人才能够成就大事。第六,成功必须要有信心,这是意志力的一种体现,只要路选对的,就要坚持。
以上三个人在讲台上发言后,我们又以圆桌会议的形式展开的讨论交流。苏珊娜讲道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从从方面考虑问题,这样才不至于钻牛角尖,停止工作,但不要停止思考;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自己,凡事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王轶君总结了三点:养成独立的思维,不要让外界干扰,形成定式思维;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坚持好的习惯,遇到无法改变的事情时,要调整心态。孙立讲在工作中及生活中,要有良好的心态,成功源于独立思考,不要致力于满口袋,要致力于满脑袋,会计部的工作不光是核算的过程,更是思考的过程,每个人的思考源于经验、知识;另外讲到的就是工作中的自我定位,以会计的身份去定位,把握机会,成功需要团队的力量。雷明山讲成功源于信仰,信仰来自北大精神,打破内心固有的模式和习惯,吸取书中的营养,从而提升自
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从而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与定位。刘玉峰看到这本书后,去研究了关于哲学的概念,哲学就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精神。学习是伴随一生的行为,不断学习的人才永不空虚,提高学习的能力,才能高效的实现自己的目标。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高晓玲认为通过对这本书学习,会让生命更充实,如果能很好的运用,便是四两拔千斤的效果。书中讲了好多成功的案例,好多的名人名言,让自己能够进行重新定位,进行深刻思考。在第15课打好发到你手里的牌的学习中,结合到工作中,工作中我们都会有短板,但我们要勇于利用经验、知识,进行弥补,新业务的难为交大,但我们每次都会进行业务总结,发现自己的优势,利用手中现在的条件,去完成工作。王晓飞读完本书,认为人一定要有意志的思想,要宽容有胸怀,要做懂得感恩的人,遇到帮助过我们的人,折磨我们的人,都要感谢,因为这样才能成长,不管得与失顺与逆,还是悲与喜,都一定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王伟拿到这本书,首先百度了哲学的含义,哲学是让人更智慧更聪颖的一门学科,读完本书,总结了两点:(1)沉住气,才能成大器,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事需要慢慢的去解决,(2)工作可以停止,但思考不可以停止;工作没有8小时之内之外分,他认为自己的工作性质需要更多的思考,习惯于每早筹划一天的工作,每晚用半小时来反思自己的工作,这样的习惯让自己在工作中,更加的清晰、更高效。
接下来,由李浩荣与大家分享了他的学习心得。首先他讲了怎样
高效读书,偶然看到张总在听着音乐,静静的读书,感觉就特别好,而且也用了同样的方法,去认真的读书;然后他讲了读完本书的一些感受,读完这本书心灵受到了洗礼,对人生也有了好多的感悟。每个人都有情感,每个人都不希望被批评,但通过对工作及生活的疏理,才感受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境界,但是真正做到做很难,他讲道书中关于三文鱼的故事比较受启发,在工作及生活中责任、担当、包容的重要性。
最后,张总为大家进行了总结。通过读书学习,是思考的过程,对大家也是一种督促,让大家上台讲是要继续锻炼大家当众讲话的能力,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我们有的人就会站的更高,有的人就会想的比较具体,通过今天,看到了读书对大家的益处。读第一本书是督促大家认同企业文化,认同集团发展的目标,重新在这样的团队里进行定位,认同感会带动你主动做事;读第二本书,是想大家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不仅是要执行,更要进行思考,要有忧患意识,要不断的进行提升,要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思考就会阻碍你的进步,是要教会大家在中层的岗位上怎样的做事。那么第三本书,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是心灵的按摩剂,在工作中、生活中,有解不开的结或是想不明白的事,我们可以读这本书,从书中来寻找答案。希望大家能够真正的用头脑做事,我们不仅要在八小时内工作,同时也要在八小时外思考,希望大家放松心情,通过哲学提炼出的共性的方法论,来解决各种问题。张总讲曾经看到一篇文章讲,哲学系的人都比较长寿,因为他们看到了事情的本质,对事物的认知
比较客观,希望大家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在管理岗位上,不断提高,遇到心理障碍时,能帮人或帮自己疏缓压力,提高认识。
通过三个多小时的学习,大家积极的讨论,相信大家会有很大的收获。
总经办
【哲学课论文】推荐阅读:
自然哲学论文10-15
庄子哲学论文10-22
科学与哲学(论文)08-04
哲学硕士论文10-17
哲学思维教育论文06-09
现代西方哲学论文07-03
关于教育哲学的论文08-01
对话哲学研究论文12-09
中西哲学3000字论文12-24
哲学与人生的思考论文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