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上教材分析及单元备课(共11篇)(共11篇)
1.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上教材分析及单元备课 篇一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让我们荡起双桨》、《学会查“无字词典”》、《古诗两首》、《做一片美的叶子》、习作
1、练习1
二、单元解读
本单元是由《让我们荡起双桨》、《学会查“无字词典”》、《古诗两首》和《做一片美的叶子》四篇课文,一篇习作,一个练习组成,纵观这单元的内容,会发现它们都呈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生活,《让我们荡起双桨》、《山行》流露出了对生活的赞美,《枫桥夜泊》、《学会查“无字词典”》、《做一片美的叶子》则是对生活的所思、所感和所得,每一篇课文都给学生呈现了一幅幅充满奥妙、美丽悠闲的生活情景。而习作也是要求写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及产生的想法。意在用文字带领学生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创造生活。
另外,本单元既有儿童诗歌,亦有现代散文诗,更有我们熟悉的古诗,课文随处充满诗的韵味,语言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音律美”。因此本单元还重视积累语言、诗文的诵读。
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
1.这是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创作的一首儿童歌曲的歌词,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群少先队员课余时间荡舟北海、尽情欢乐的动人情景,通俗易懂,堪称“经典”。
2.全诗语言活泼流畅,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亲切感人。课文三个小节,每小节结构相似,每节末尾诗句“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三次出现,这在歌词中叫副歌,在写法上叫反复。三个小节如此反复,产生了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效果,把诗歌的意境一层一层推进,让思想感情得到了升华。因此,指导朗读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是本课的重点。
3.文中出现借代的手法:用“红领巾”借代少先队员,这是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到的表现手法。
第二课《学会查“无字词典”》 1.题目吸引人。什么是“无字词典”?如何查“无字词典”?本文正是让读者带着这样的好奇心走进课文,随着聪聪和爸爸一起去感受生活、触摸生活的。
2.聪聪和爸爸关于“骄阳似火”和“惊涛拍岸”的对话,实际上介绍了两种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具体方法:一种是先提出词语(骄阳似火),后在生活中找出解释,一种是先感受生活中的现象(惊涛拍岸),再与词语对照。读懂对话的内容不难,但教学的着力点,不仅满足于此,更要小结出方法,引出结论:学习语文,不仅要从书本中学(有字词典),而且要从生活实践中(无字词典)学。
第三课《古诗两首》
1.相同点:这是两首传诵千古的名篇,同为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两首诗均以“秋”为主景,借景抒情。2.不同点:(1)《山行》中,杜牧心中是秋天之“爱”。《枫桥夜泊》中,诗人张继心中是“愁”。(2)《山行》用白描手法勾勒出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所组成的山林秋色图。《枫桥夜泊》前两句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江枫”给读者以秋意和离情羈思的暗示。后两句只写一件事:夜卧小舟听钟声。寂寥的夜晚,听觉分外敏锐,古寺传来的钟声使得夜显得更加幽深,而诗人内心种种复杂的感情也一起涌上心头,意蕴隽永。
第四课《做一片美的叶子》 1.这是金波先生的一篇散文诗。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和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人,想到人的生活。启迪人们学习叶子立足本职,无私奉献,创造美好的生活。
2.语言特色:色态美。文章的语言清新自然,描绘出一幅幅深情款款的画面,如,比喻的美妙给人无穷想象:“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句式在整齐中富有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强:“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
3.这篇文章归入“生活”主题中,可以激发学生去“创造生活”。
三、新课标对本单元的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会认、读、写本单元37个生字以及14个新词。
3.学会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体会古诗的语言特点,了解古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4.学习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体会字里行间所反映的感情。5.能把自己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四、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生字、新词,能背诵有关的诗词和成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在具体的环境中理解词语,体会字里行间所反应的感情。4.学写作文。
5.掌握查“无字词典”的方法,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五、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引导他们运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儿歌等方法熟记生字。
2.本单元篇幅短小,文字精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3.先叙述具体事实,后引出结论或提示题旨是本单元的写作特点,六、教学建议
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
这首诗作为教材编出课本,主要因为旋律优美动听,语言清新自然。因此,本课应该把目标定位为:学习诗歌语言,品味形式之美,想象优美意境。为了达成此教学目标,不妨作以下考虑:
1、歌声引入。
上课伊始,播放歌曲,在优美而亲切的旋律中,齐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是谁写的?把作者及这首歌是影片《祖国花朵》中的插曲简单介绍了一下。接着出示课题,问,我们之前以歌词作课文的有《快乐的节日》、《歌唱二小放牛郎》,顺便可以巩固了旧知,并让零散的知识成系统,激发学生学习歌词的欲望。
2.朗读感悟。
朗读指导要贯穿教学始终,要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进行,重在唤起情感体验,特别是注重学生在读中的个体感悟,因而应多让其自由朗读,少用齐读,也不要一味偏重朗读技巧。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实现语言的积累。诗歌应该从人物的活动、心情、景色的优美多方面来感受诗歌的意境。比如: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从词语入手,体会“荡起”“推开”“轻轻飘荡”“凉爽的风”等词感受少先队员的愉悦心情。“美丽的白塔”“绿树红墙”等感受的优美景色。
3.追问质疑
“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但“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可以适时插入此歌的创作背景,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教学资金,免除了我们的学杂费,我们在祖国的怀抱里幸福、健康成长。学习本文重在要让学生感受到新中国少年儿童的丰富多彩、幸福美满;同时也要他们懂得珍惜美好的生活,培养他们热爱给自己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学会查“无字词典”》 1.紧扣课题,启发思考。
首先,从课题入手设疑导入:“无字词典”指的是什么?怎么查“无字词典”?其次,在精读感悟环节引导学生领悟“有字词典”与“无字词典”的不同含义;最后,再回到课题,理解课题意思及其蕴含的道理:要学会留心观察,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言。2.读懂内容,领悟学法。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2至7自然段),引导学生学会查“无字词典”,掌握理解词语的重要方法。可以课后练习第4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读书探究,以爸爸对“骄阳似火”、“惊涛拍岸”两个词语的解释为例,领悟“无字词典”的含义及查“无字词典”的方法。3.运用学法,形成技能。
(1)通过教学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掌握理解词语的两种方法,同时运用这两种方法理解“语重心长”这一词的意思。
(2)联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适当拓展,补充一些词语,让学生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去理解词语,在实践中巩固学到的方法。
第三课:《古诗两首》 1.对《山行》的教学
一是诗画结合。教师可用简笔画辅助教学诗的前两句,充分利用插图理解诗的后两句。图文结合,让“石径斜”、“白云生处”、“枫林”和“红于二月花”的理解一目了然;二是用好经验。学生在公园、校园、小区等地方,看见过秋霜染红叶的景色,能从情感上与作者靠近。三是大胆想象,学古诗缺少想象是不行的,让一些画面在脑海里还原。四是美文诵读,在感动别人的同时去感动自己。
2.对《枫桥夜泊》的教学
一是给足时间,独立思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一读,想一想,再说说诗中写了几种事物?这些事物给你怎样的感觉?这时不要设限,让学生放开了说,取长补短。二是问题引领,讨论交流。比如诗人的心情如何?姑苏城、寒山寺等。这时,把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最好的教学资源。
第四课《做一片美的叶子》
这是一篇美文,就该带着学生沿着文字铺成的路,领略一路的美景。紧扣“美”字,层层深入,亦行亦歌。
1.发现树、叶外在色态美。2.解读树、叶内在哲理美。3.品悟由树及人的情意之美。
七、教具、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八、课时分配
1.《让我们荡起双桨》2课时 2.《学会查“无字词典”》2课时 3.《古诗两首》2课时
4.《做一片美的叶子》2课时 5.《习作1》2课时 6.《练习1》3课时
2.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上教材分析及单元备课 篇二
(一) 写作教材的表现形式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多读书可以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 写作教学也只是和读书相结合, 而没有独立成册的写作教材。苏教版小学语文写作教材的表现形式是“读写结合”, 在每一个单元阅读文章后面的思考练习是写作练习。
(二) 写作主题的设定
由于每一单元的写作练习紧跟阅读文章, 因此写作练习的主题设定与单元文章的主题有紧密的联系, 以方便学生对作文的题材进行理解。例如苏教版五年级有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关于《师恩难忘》的, 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上学时, 一个教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作者记忆深刻。该课文后的写作练习是在教过你的老师中选择一个印象深刻的老师进行描述。这样的写作练习就与单元文章的题材相呼应。学生可以学习课文里的描述方式来进行写作练习。
(三) 苏教版写作教材的主要特点
1. 以人文话题为主。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写作教材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并激发学生的写作思路, 而不是单纯地教会学生应该怎么写, 其主要以人文话题为主, 主张对自我的认识、对生活的关注、对自然的观察。例如五年级下册有一单元的作文要求是面对星空和月色, 将你的遐想和想象写下来。通过该作文, 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翅膀, 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体验宽广的写作环境。
2. 读写结合。小学作文练习主要在单元文章后, 与本单元文章的题材相呼应, 这种读写结合的方式是苏教版写作教材的一大特点。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下, 教师可以根据作文的题材, 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 在讨论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提高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 这也是对于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单纯指导学生“写什么”的作文教学方式的一种变革, 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3. 缺乏必要的写作过程指导。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侧重点是学生“想写什么”和“写的怎么样”的问题, 缺乏对学生写作过程的有效指导。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巩固和提高。例如, 在小学五年级学习过程中, 有一篇作文要求表达自己对亲人、朋友、老师想说的话, 要具有真情实感。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真情实感”得到了重视, 而怎么样来表达真情实感, 这个问题是抽象的, 没有固定的方式, 这时只能利用情境教学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指导, 加大了写作教学的难度。由于学生语言水平存在差异, 而写作教材中又缺乏写作知识的呈现, 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功底, 因此, 小学语文写作教材应该完善指导学生写作过程的模块。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的编写建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依赖教材, 对于写作教学也不例外, 教师会根据教材的要求来进行教学。因此, 编写有关小学语文写作教材时, 要将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进行汇总, 考虑双方面的因素, 通过对小学语文写作教材现状的分析, 现提出有关小学语文写作教材的编写意见。
(一) 目标明确
教材中要明确通过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需要达到的目标, 让教师有针对性的完成教学任务。小学语文写作是要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二)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苏教版的小学语文写作教材要求学生注重作文的条理、语言的生动形象, 没有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在写作中主要表现在对文章的生动表达上和清晰的思路上, 良好的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描述能力、对事物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在写作教材中进行体现, 写作教材中可以将写作步骤清晰的描述出来, 使学生对从模糊认识到感性认识, 最终完成写作任务这一写作过程有清晰的认识, 当学生看到某一个作文要求时, 脑子中就能够产生相应的框架, 即审题、确定中心思想、选择合适的材料、拟提纲、写作, 这个框架更方便学生的写作。当前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中, 写作专题内容丰富, 但缺少写作的具体流程, 学生的思维不能自觉地引导到写作行为上, 这就达不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
(三) 注重教材的逻辑性
语文教学和写作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生活, 因此在写作教材的安排上, 要注重教材的逻辑性, 而不是单纯的强调学生的“自由表达”。
(四)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事物和生活进行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小学写作教材中不但应该强调观察的重要性, 而且应该明确观察的方法, 如观察事物的顺序、细致观察的方法、观察后要进行思考和总结等, 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摘要:为了适应新课标的改革, 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组织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变化, 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 然而当前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利用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教学的过程中, 效果不是很理想。实际教学过程, 教师主要是指导学生作文中需要“写什么”, 并对学生的写作结果进行评价, 而对于“怎么写”这一问题却没有过多的涉及, 即教师总是缺乏对写作过程的有效指导。对于出现的这一现象, 本文以苏教版小学教科书写作教材为例进行分析, 同时对于写作教材的编写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科书,苏教,写作
参考文献
[1]徐连梅.依托文本, 让阅读与写作比翼齐飞[J].课外阅读:中旬, 2011 (07) .
[2]董亚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写作教学策略开发——人教版、苏教版和香港启思版教材的比较研究[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1 (08) .
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上教材分析及单元备课 篇三
【单元教材解读】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安排了《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三篇课文,还有一次习作和一组练习。本组课文形式多样, 有寓言故事, 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它们有一个共同点: 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所说明的道理,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在哲理思辨中启迪学生的智慧。但这三篇课文又能张扬它们的个性:文章的体裁不同,分别有寓言、民间传说、记叙文;语言表达方式上也各有特色:《寓言两则》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阐述故事,《争论的故事》则把师生间的对话纳入故事中,从而引发深思,而《剪枝的学问》则抓住小作者心情变化为线索,详细叙述故事的经过。当然这些课文除了故事性强,文中还有许多贴切的词、生动的句、鲜活的段落,值得学生细细地品读,感悟。【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讲讲这些故事。
2、学会本单元33个生字,其中6个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4、领会争论故事中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5、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6、能根据自己的认识,选用合适的图画,编一个童话故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及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叙述清楚。【单元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本单元课文内容,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所有的课文。
3、指导学生自己编写一个简单的童话,说明一个道理。
4、指导学生能比较流畅地写一段完整的话。
难点:
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以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引导学生看图说话,说说图中的具体情景,提高学生的看图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用各种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单元学情分析及教学建议】
教者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评精神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创新始于质疑,创新的本质是批判。本单元的教学宜多用问答法,教者要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问答或学生质疑问难,从而培养学生发现、提出、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还可穿插情境教学法。所谓情境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性人才的理论指导下的创新教学方法,强调要重视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从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11课时
《寓言两则》 两课时 《争论的故事》 两课时 《剪枝的学问》两课时习作 两课时 练习八 两课时
24、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寓、焦、苦、弱、勃、闷、宋、则、疲”,能熟练运用。
2、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重点词理解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课文寓意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谈一谈学习寓言后的体会。关于寓意的概括,教师不要过多的限制学生,要让他们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其善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学习习惯。学习本篇课文,不仅要记住本文的两则寓言,还要引导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鼓励他们积极地去收集更多的寓言故事,以扩大知识面。情感与态度
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教学重难点:
1.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
2.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教学准备:
(教师)
1、准备与本课寓言相关的动画片或是书籍。2.多补充些其他的寓言故事书籍,推荐学生阅读。
(学生)课前朗读两遍课文、搜集寓言故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
2.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
3.学习“寓”字。用字理识字的知识去学习,师引导:宝盖头跟房屋有关,这是一个标准的形声字。(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的记忆字形的方法)4.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5.看课题质疑:看到“揠苗助长”这个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发言提问)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生字词,初步了解本课生字:巴望、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焦急、纳闷
3、交流问题,感知大意。
(1)师:到底是谁揠苗助长?为什么“揠苗助长”?
(2)“揠苗助长”结果怎样?请学生把这些问题完整地连起来说一说。(同桌先练说)
二、理解文本,配乐朗读课文
1、让生观看《揠苗助长》的录象,并让学生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
2、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情境再现,注意突出刚才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
3、提议:我们每个同学想不想给这则寓言配上自己的朗读呢?自己试一试。
4、指名朗读第一段,学生评议,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思考:“巴望”什么意思?从“天天”这个词语你读懂了什么?农夫“焦急”什么?他心里会怎么想?
5、指导朗读,读出农夫的焦急。
6、理解第二、第三段。问:农夫想到什么办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1)问:“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会“筋疲力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
(2)让生观看插图。看!此时他的神情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3)有感情地朗读:能把农夫当时又累又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
读)
“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4)问:读了这段,你有何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带到文章中去读,体会农夫的快乐。
(5)“纳闷”是什么意思?他的儿子纳闷什么?
(6)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邻居,又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会忠告他什么?请口头练习说。
三、总结理解,拓展延伸
1.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拓展:我们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如果你碰到,你会怎样去劝告他们?请你用一句最简洁的话去概括。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巴望禾苗长得快些 → 把禾苗一棵棵往上拔 → 禾苗枯死了 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第24课《寓言两则》,板书课题《鹬蚌相争》。2.、让学生齐读课题,要求把字音读准。
3.、老师出示“鹬”和“蚌”字,请学生把它们放到相应的图下。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
1、.师问: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请朗读课文,等会集体交流。
2、请学生把故事的大意说出来。
3、老师出示口头训练题:河蚌刚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4、同桌练说,指名表述。
三、细读寓言,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鹬蚌互不相让呢? 2.、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巡视指导。3.、指名朗读,教师点拨。4.、联系文本,理解人物
(1)引导学生抓住:鹬猛得用尽力气——威胁筋疲力尽
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的态度。(2)问:就在这时,渔夫看见了,他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朗读)(3)全班分角色朗读。
(4)换位思考:这样一个结果,三个主人公:鹬、蚌、渔翁会怎么想呢?
(引导学生理解:鹬:后悔不该轻易吃蚌,而且身处困境,还威胁蚌。蚌:不该赌气不放开鹬,造成两败俱伤。渔翁:嘲笑鹬蚌互不退让,结果让他轻易获利)
四、拓展延伸
1.发挥想象:对于鹬蚌来说,这是多么悲哀的结局呀!假如上天再给它们一次机会,它们会怎样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呢?(让学生拓展想象,可以课后练笔,可以当场练说)
2.引导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用自
己的方式理解)
3.布置课外作业:把这个故事告诉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评论与意见,并且自己再去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鹬 蚌 相 争(渔 翁 得 利)
鹬——啄——威胁 蚌——夹——毫不示弱 互 不 相 让
两 败 俱 伤
25、争论的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4、能有条理地口述课文中的故事。过程与方法
本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课本剧对小学生来说说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文艺形式,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能起到课堂与书本无法比拟的作用。情感与态度
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中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重 点: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能有条理地口述课文中的故事。难 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课前准备:生字词小黑板 录音机 课文录音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争论,你知道“争论”是什么意思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争论的故事,继续板书课题:争论的故事
3、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谁和谁争论?他们为什么事而争论呢?争论的结果又怎样呢?)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的读音。(2)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3)记忆生字的字形。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的读音,采用多种形式读。烤鸭 评理 剖开 可惜 真笨 赞许 关键 抓住 烟熏火燎 ① 认读词语。
② 说说你读懂了哪个词语的意思? ③ 识记生字。
(2)指名分自然段进行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优缺点。
3、理清课文脉络,思考: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盛老师讲的故事?哪几自然段写大家听了故事后的感想?
三、布置作业
1、描红并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讲(1—5)
盛老师 问(6—11)
听(12)
教学反思:
25、争论的故事(第 2 课时)
一、激情导入
1、认读词语:
充饥 争论不休 评理 味道 浪费
时机 不以为然 赞许 关键 满意
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谈话过渡:兄弟俩想吃大雁肉,首先要做什么呢? 可是,他们却为大雁争论起来了。他们是怎样争论的呢?看课文,听录音,体会故事中人物的语气。
二、精读训练第一部分。
师述:兄弟俩是怎样争论的呢?出示句子。
1、指导读兄弟俩的对话。体会:哥哥不以为然的语气,弟弟不服气的语气。
2、小结:从对话看,兄弟俩各抒己见,争论激烈,读时要体会兄弟俩这两种不同的语气,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3、过渡:兄弟俩谁也说服不了谁,课文中用了什么词说明他们的争论没有停止?通过讨论板书:争论不休
4、引读第4、5自然段。
(1)他们到村里找人评理,大家建议说„„-
(2)当他俩都很满意,想去射大雁时,可惜„„
(3)当兄弟俩发现大雁不见踪影后,会说些什么呢?想像一下。
5、如果能把这个故事想像得更具体、生动些,并配上动作、表情表演出来,那就更好了。大家来练一练。
6、过渡:同学们演得真不错,故事听到这儿,大家肯定有不少感想,同桌互相讨论。
三、精读训练第二部分。
1、同桌互相讨论感想。
2、指名谈谈自己的感想。老师适时点评,并引出文章主旨。
3、师述:大家真聪明,有这么多的想法,编书的叔叔已经把这些想法录到书上了。
4、再读同学们的话,品味品味。
5、谁能告诉大家,这儿最后用上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6、引读:盛老师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
四、总结课文。
1、《争论的故事》学完了,这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2、最后,让我们再一起分角色把课文内容表演出来,好吗?
板书设计 哥哥 煮
25、争论的故事
弟弟 烤抓住时机 教学反思:
作者:番茄花园
大声争辩
很不服气
先做起来
找人评理 剪枝的学问
一、教学目标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挥、舞、夺、熟、娃、蛋、禁、番、靠”,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王大伯说的那番话。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4、去品读文中人物的对话,细细感悟: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2、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哲理,并融会贯通领会生活中的许多小事例中蕴涵哲理。
三、教学准备:录音,投影片、教学挂图
四、教法学法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活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教学中有自读、精思。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谈话,谁看过别人培养花草树木?
2、他们是不是经常拿把剪刀给小树修修剪剪?
3、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4、揭示课题29 剪枝的学问 板书:学问说说自己的理解。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大声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下作个记号,并尝试联系上下文想想它的意思。
(3)边读边思考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词语朗读情况:盼望 剪枝 充满 信心 夺走 不禁 远近闻名 红润 胖娃娃 仿佛 靠 挥舞 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 满怀好奇
(2)指名读词,注意前后鼻音及多音字的字音,相互问问、说说词语的意思。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1)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比比谁读得最棒?
(2)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想: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3)交流: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三次进园看到的景象不同;初步了解剪枝的学问。
(三)、学习部分生字
1.学习生字“夺、蛋、禁、靠”字,学生分析字形,并说说记忆的方法。
2.指导学生描红、仿影、临摹。
(四)、板书设计:
剪枝的学问
剪枝 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
花开 热切盼望
结桃 又惊又喜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剪枝的学问》。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一共几次进桃园?各在什么季节?(“我”一共三次进桃园,分别在“冬季”、“春天”、“夏天”)
二、感知课文
1、师提问让生思考:“我”三次进桃园,心情各有不同,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用横线画下来并把整个句子好好读读。
2、讨论交流:
(1)第一次比较复杂,课文中哪些词语表示“我”的心情?(板书: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2)第二次进桃园呢?(盼望)
(3)老师启发:如果我们也跟上面一致,该在“盼望”前边加上一个什么词?(板书:热切盼望)
(4)我第三次进讨园呢?(板书:又惊又喜)
三、细读课文,品味重点词句
1、师生共同探究“满怀好奇”。
(1)“我”进桃园为什么好奇呢?结合词语理解“远近闻名”
(2)还能从哪里也能看出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
2、把这一段的意思说给大家听听。
3、共同探究“一脸疑惑”。
(1)“我”满怀好奇地进入桃园,为什么转眼间“一脸疑惑”了呢?谁来做一做“一脸疑惑”的样子?请学生表演,帮助理解词义。
(2)指导朗读。谁来把“我”的一脸疑惑读出来?试一试,读出来。(齐读)
4、探究讨论“将信将疑”。
(1)对于“我”的一脸疑惑,着急发问:王大伯是怎么做的?(王大伯给我讲了剪枝的学问)
(2)出示王大伯的话,指导理解:从王大伯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剪掉了什么样的枝条?为什么剪掉它?
(3)体会“疯长”的意思。思考:枝条疯长了会有什么后果?这些粗壮的枝条该不该剪?
(4)王大伯的话有几层意思?一点一点来描述。(5)再读王大伯的话,体会我的“将信将疑”。
(6)练习朗读王大伯的话,要让我们听了之后都相信你剪枝剪得有学问。
5、探究学习“热切盼望、又惊又喜”。
(1)学生朗读段落,并思考:第二次进桃园,我的怀疑还存在吗?“我”看到了什么?
(2)小组朗读,其余思考、想象:听了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什么?(听朗读,交流、评议)
(3)播放课件,让学生观看春天的美丽。
(4)播放美妙的音乐,放松身心,闭上眼睛,思考:你们好象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当“我”第三次走进桃园时,看到王大伯的桃园有什么特色?(提示:桃子又多又大,桃园丰收了)借此理解“又惊又喜”。问:“惊”什么?“喜”什么?
(6)思考、与小组讨论交流:这时我对王大伯剪掉疯长的枝条的做法还将信将疑吗?得出结论:看来王大伯剪枝剪得确实有道理啊!
6、问:通过理解,那么“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用自己或书上的话来说一说。
四、拓展,深化认识
1、拓展:下面的事件是不是也隐含这样的道理呢?用心去品析一下。
2、例:兵不在多,而在精。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五、拓展作业
老师总结:在我们生活中你还发现有哪些现象,哪些事物中隐含着这样的道理?请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做到资源的共享。
六、板书设计 剪枝的学问
减少--枝条——不利因素
增加--产量——进步和成功
七、教学反思:
习作8
一、教学目标要求
1、读懂例文,体会童话故事生动、有趣的特点。
2、指导学生看图想象说话。
3、在练说的基础上,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编写童话。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练说的基础上,编写童话。
难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童话编写得生动有趣。
三、教具准备
1、例文的录音。
2、教材插图的放大彩图。
四、教法学法设计
范文引路,通过阅读优秀习作,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如何把观察到的东西表达出来。习作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两者相得益彰。这次习作,就是写生活中的发现,因此,在习作教学前,指导学生留心生活,寻找“发现”;习作指导时,紧扣生活,叙述“发现”;习作评讲时,还原生活,修改“发现”。
在此习作教学中,更多地让学生领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要观察时,不仅要观察到什么,还要观察这样东西是怎样的。提前一周学习例文,给足时间让学生尝试学会观察,记录观察,交流观察,这样相对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小朋友,教师知道你们都爱听故事,今天,教师就请小朋友来吃“故事大餐”。
二、读懂例文
1、听例文录音
今天老师带来的是我们小朋友自己编写的童话故事,请小朋友听
听,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
2、学生自由读例文,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学编童话
1、谈话激趣。
小朋友,你们觉得编这样的童话故事很难吗?那我们也来编编童话故事吧!
2、指导看图练说。
(1)编点什么呢?我听说最近幼儿园的老师很苦恼,有一些小朋友有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如我们就来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送给他们,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你们觉得老师的提议怎么样?
(2)(出示挂图“小兔怎么了”)小朋友,你们能看懂这幅图的意思吗?小兔他怎么了?
①小组讨论讨论。
②指名说。
③师生共同想象、评议、补充。
(提示:小兔的表情?小兔会说些什么?小兔该怎么办呢?结果怎样?)
(3)依照例文,按照情节的发展,完整地编一个童话。
①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互相补充。
②大组交流、评议。
(4)自由选择情境编写童话。
这里还有几幅图,看着这些图还可以编好多的故事呢。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觉得有内容写的图来编故事。
①学生自由练说。②交流评议。
3、学生练写草稿。
4、交流、评议、补充。(1)小组互读互评互助。
(2)大组交流,师生共同提出修改意见。
5、学生修改、誊写。
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起草成段,描写“好习惯”
1.学生练习写稿,教师来回巡视,指导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同学。
2.学生写完后,先自己读习作,看看是否写明白。
二、师生评价,修改“好习惯”
1、欣赏习作(投影学生习作)
指名学生朗读一篇优秀习作,(投影学生习作)说说好在哪里?
2、修改习作
(1)挑选一篇没有写清楚发现的习作,(投影学生习作)
师生共同修改。(修改时着重落实在如何把自己的发现叙述清楚,做到文通句顺。)
(2)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三、誊写“好习惯”,配画插图
1、学生誊写习作,要求誊写规范,书写端正。
2、自由选择作业,可以在习作旁配画插图。板书设计:习作8 写好习惯要注意:一要常见,二要细
练习8
一、教学目标要求:
1、仔细看图,明白三个小伙伴及三个小和尚的故事,然后再用几句话写下想法,不会写的字可以查字典。最后议一议:三个小和尚该怎么做。
2、照样子,练写“轰、蒜、森”三个字。
3、背熟四条成语和《明日歌》。
4、选择最感兴趣的主题办一份手抄报,班级展览并交流。
5、学写毛笔字。
二、教学重点难点:读读背背八条成语和《时间》诗歌。
三、教具准备: ppt课件
四、教法学法设计:练习课就是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培训课,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运动场,因此,练习课要学会放手,通过练把知识转化成技巧,做到因材施练。巧用媒体,使语文练习课充满情趣,让多媒体有效介入,让学生回归生活,让周围世界自然不断的以鲜明的形象、画面滋养学生的意识。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和感悟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五、课时安排: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1、审题,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出示第二组连环画图:请学生仔细看图,想想三个小和尚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2)教师讲述三个小和尚的故事。
(3)出示第一幅连环画:同桌讨论,说说图中内容,注意把故事的结果说清楚。
(4)全班交流:你是喜欢“三个小伙伴”呢,还是喜欢“三个小和尚”?为什么?
老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理由说充分。
遇到学生说的精彩字、词、句,可板书在黑板上,有选择地带领学生读一读,学生可自主积累。
3、练习。
(1)指名说说读了两个小故事后的想法。
(2)大家评议,学生各抒己见,只要有想法,说得有道理就行。
(3)请学生用几句话写下自己的想法,不会写的字可以查字典或询问老师、同学。
(4)请几位同学读自己写的句子,师生共同评议。指导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发现学生写的生动形象的句子或板书或表扬。
(5)其他同学可与小伙伴交流,修改意思不明确的句子。
4、议一议。
(1)请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三个小和尚”该怎么做才能让庙里的小缸总是满满的。
(2)合作伙伴间先交流。
(3)组织全班交流,师生、生生对话。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指导。
(1)出示三个字:轰、蒜、森。(2)请学生仔细观察字形,谈发现。
(3)出示:(书上)我的发现:下半部分要写得左小右大才好看。
3、练习。(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请该同学介绍写好这个字要注意什么。(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练习。
三、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熟记成语。
(1)请学生说说想怎样学习成语。(2)学生自主学习成语。
(3)指名汇报学习成果,老师相机指导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发现成语意思及用法并归类。(难解的字或词可让学生当即查字典,必要时老师讲解。)(4)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背诵《明日歌》。
(1)学生自由读这首诗,谈谈感受或提出不懂的问题。(2)全班交流,明白这首诗的意思。(3)指导学生正确断句,读出节奏。
(4)指导学生朗读全诗,并能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背诵。(5)课外拓展:课后可收集表达同样意思的诗或名言警句。
第二课时 教学第四题(想想做做)
1、谈话,交流自己的爱好。
2、明确学习任务:办一份手抄报,请学生谈谈打算怎么办小报。
老师引导从选取主题、收集资料、编排设计、分工合作几方面谈。
3、学生自主选取主题,给小报取名字。
4、全班交流,指导抓住主题命题。
5、自由组成编报小组,分工合作,自主办报。
6、学生完成后带来,组织学生评议,准备办一个小报展览。
(1)组织一个记者招待会,请各位同学拿出自己办的小报,以推销员的身份向大家推销小报。要求:把小报的特色说清楚。
(2)师生共同参与欣赏、评议,可吸取优点,也可提出建议。
(3)评选出销量前几名的小报,布置张贴。
(4)办得不理想的,可再进行修改。
第三课时 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出示优秀书法作品(含书上的一幅)让学生欣赏。
2、学生谈感受。
3、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笔画:“竖折撇”“竖折折钩”。
4、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
(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3)教师提示读时要把握各人物的特点,读出语气并范读。
5、练习。
(1)学生再次临摹,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指导练习书写“专、考”两个字,注意“竖折撇”“竖折折钩”在米字格中的位置及大小。
6、反馈。
4.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上教材分析及单元备课 篇四
教材简析:
第六单元是环保篇,是关于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美化环境的教育。本单元有三篇阅读课文《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古诗两首》、一篇习作和一个练习组成。这三篇课文,用不同的文学样式表达了同一个主题: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有关环境改造与保护问题的课文。作者以参观访问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为了改造生活环境,辛勤种植并尽心侍弄花草树木,终于建成绿洲,营造出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课文配有插图,展示出迪拜的美丽风光与沙漠绿洲的整体面貌,便于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配合进行写话练习。
《云雀的心愿》是一片童话故事,以童话的方式介绍了森林的作用。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进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灵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小云雀懂得了保护“森林水库”的重要。故事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流畅,好读易懂。教学时在学生充分个性化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朗读,还可以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这个童话故事,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地感受森林对环保的重要作用。
《池上》写乡村孩童的天真可爱,一是“偷采”,二是“不解”;而《小儿垂钓》中则有“映身”、“遥招手”、“不应人”。教学中要把诗句中写景和叙事的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过渡引导,使整首诗的意境浑为一体。古诗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强调以读为本,通过组织生动活泼、科学有效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感悟形象,体验情感,体会用意。遵循以下思路展开:激趣导入——初读感知——品读感悟——读背体会。
练习六中“处处留心”安排了对噪音的了解,这一题可以说是与本单元的环保主题遥相呼应,“读读背背”中安排了两个内容,一是成语的积累,二是古诗的积累。使这一个“单元主题阅读学习”形成了更大的版块,最大程度地整合了语文学习的效果。即学生不但扎扎实实地学到了“知识和能力”,而且亲历了学习的过程,运用了多种学习方法,同时还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和情感体验,较好地把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整合到语言文字学习的这个载体中。
另外安排习作6要求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和别人讨论,也可以留心报刊杂志上有关这个问题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认识写篇文章,从而落实“自主习作,乐于表达”的理念,透出浓浓的人文情怀。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20个生字,熟记一些常用的多音字,能在具体的句子中准确地读准它的读音。
2.读懂课文,练习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能用有关词语造句。
3.通过朗读、默读、背诵、复述,把握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美化环境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人类家园的情感。
4.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作品中生动和形象的语言,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单元教学重难点:
1.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美好生存环境的壮举。
2.认识到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及破坏森林给人类带来的危害。3.感受故事语言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艺术美和自然美的鉴赏能力。
4.学习围绕中心句,有条理的阐述森林的重要性。教学用具:实物、图片、投影、多媒体课件等。
教 法:读悟结合 启发式 情境式 创设情境 调动情感经验
自由表达
学 法:自主 合作 探究 课时安排:
20、沙漠中的绿洲
2、云雀的心愿
5.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上教材分析及单元备课 篇五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共有四篇课文和一个练习。《地球和它的七个兄弟》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用拟人的手法介绍了太阳系的“八个行星”——地球和它的七个兄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不同特点,以及它们围绕着太阳转的运行规律。《水滴的旅行》以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旅行家小水滴的自述介绍了大自然中水循环的过程。全文采用拟人化的写法,介绍了小水滴在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中的旅行经历,是一篇充满童趣的科学小短文。
《会睡觉的植物》是一篇科普小短文,描述了三叶草和蒲公英花、胡萝卜花夜晚睡觉的状态,形象地告诉人们,有些植物的叶、花昼夜变化是因为它们和人一样,也要睡眠。
《南极的主人》介绍了生活在南极的企鹅,描述了企鹅名字的由来以及其外形、动作、神态,语言形象生动,突出了企鹅的可爱。课文的通版图展现了南极风光,冰天雪地里,企鹅成群结队,神态各异,与课文情境相符,有利于学生体会课文内容。
《练习6》本练习安排了5个项目,内容包括学用字词句、读读背背、做做说说、写好铅笔字和口语交际
二、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1、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并读通课文。
2、学会29个生字,认识4种偏旁,认识绿色通道内35个汉字。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注意长句子中逗号的停顿。背诵课文。
4、能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由生字组成的相关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5、学习用“把”造句。积累四字词语。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并读通课文。
2、学会29个生字,认识4种偏旁,认识绿色通道内35个汉字。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注意长句子中逗号的停顿。背诵课文。
2、能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由生字组成的相关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学习用“把”造句。积累四字词语。
四、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11课时。
6.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上教材分析及单元备课 篇六
一、编写体例方面差异
众所周知, 台湾书籍为右侧装订, 竖排, 自左往右翻页, 自右往左阅读, 这与中国古代典籍的装订和阅读习惯完全一致, 也算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坚守。
台湾版教材的基本编写体例是, 教材采用“单元组织”的方式统整编写, 以每3~4篇课文为一个单元, 每个单元课文内容结束后, 以较大篇幅组织“统整活动”。其具体安排顺序有6个方面的内容, 即单元主题介绍→单元导读→问题讨论→课文3~4篇→统整活动→试一试或想一想。以第一单元为例, 其按照先后顺序编写的情况如下。
第一单元:生态与环境
单元导读:本单元通过三篇记叙文和一篇议论文来谈论生态与环境的关系, 让我们一起爱护地球, 维护自然环境。
问题讨论:
1.我们要怎么做, 才是真正的爱护动物?
2.为了保护生态环境, 我们可以怎么做?
课文:
第一课:湖边漫步 (刘克襄)
第二课:带箭的花凫 (夏婉云)
第三课:珍珠光彩的蝴蝶梦 (王洛夫)
第四课:迈向低碳生活
统整活动:
1.词语的运用。 (以小故事的形式介绍“笼统”用语和“精确”用语的区别, 并提出问题, 要求读者“想一想”)
2.概览式阅读。 (介绍什么是“概览式”阅读方法, 最后提出问题, 要求读者“试一试”, 概读下一单元的一篇新课文, 然后自己说出课文大意)
3.凸显主题的“对比技巧”。 (介绍“对比”这一写作手法, 并要求“想一想”, 学生个人在暑假前后心理活动的不同)
4.国字 (汉字) 的由来——象形字、指事字。 (介绍汉字的两种构词方法, 并要求学生分析具体字形)
5.认识书法的字体——篆书、隶书。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7种碑刻拓本)
以上我们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台湾版课本的编写体例, 与之对应的苏教版教材在编写体例上相对简单:课本并不明确单元主题, 而主要由习作和练习进行自然而然的间隔, 虽然每个单元的文章也有主题上的相近性, 但编者没有进行概述, 课前亦不加任何提示。
二、课本编写特点与价值取向分析
从课文数量看, 台湾版教材每学期课文数量为14篇, 全年28篇。苏教版教材每学期课文数量为26篇, 全年52篇。就篇目比较, 台湾版教材比苏教版教材课文数量少46%。从篇幅看, 台湾版教材篇幅在115页左右, 苏教版教材在150页左右。台湾版教材比苏教版教材页数少24% 左右。由于台湾版教材篇幅和容量都小一些, 所以台湾语文课程讲解课文的进度较慢, 一篇文章要学习将近一周, 近5个课时, 教师扩展引领的内容比较多, 学生有更多机会阅读与主题相关的类似文章, 而其在字词方面学习和练习的压力小于苏教版。
(一) 台湾版语文教材的优点
就语言和选编角度看, 台湾版教材语言更通俗易懂, 接近于口语化的表达较多, 比较活泼。而苏教版课文的语言比较书面化, 语言更严肃规范。
就学习内容而言, 台湾版语文教材的主要亮点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单元主题明确, 便于教师把握并引导学生学习, 也有助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其五年级两册课本共八个单元的主题都十分明确, 且课文数量分布比较均匀, 以上册为例, 其四大单元是生态与环境 (4篇) 、文化巡礼 (3篇) 、书香园地 (4篇) 、感恩惜福 (3篇) , 每个单元的内容具体而鲜明, 同时在每个主题的后面, 直接就有需要对单元知识进行思考的问题, 在其引领下, 教师更注重孩子在思想观念和文化感悟上的提升, 突出了生命教育。例如新北市永吉国民小学的曾绣绢老师设计的五年级上册四个单元14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为:
第一单元是以生态保护为主题, 借此唤起学生重视生态保育, 理解人和大自然共存的关系, 共同为生态保育尽一份心力;第二单元目标是借着探索“铁道的风景戳印”的演变, 了解文化其实是随时代在演变;介绍阿里山铁路及铁道风景戳印, 引导大家体会有趣的铁路风情与文化;第三单元目标是借由欣赏中西方的文学作品, 认识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创作, 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进而学习文学创作的方法和技巧;第四单元是希望学生透过多元的角度, 学习默默付出与牺牲奉献的精神, 了解人性温暖的一面;期望学生能够学习感恩, 珍惜福分, 使人间充满温馨。
整体学习要求是加强阅读策略指导, 经由阅读前预测引导, 阅读中摘要指导, 以及阅读后心智图和漏字填空等练习, 提升语文能力, 奠定阅读的基础。
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 曾绣绢老师比较重视学生视野的开阔, 良好情怀的养成, 注重学生素养的提升, 对语文课文的功用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揭示。
二是统整活动系列化, 内容多, 实用性强, 体现大语文的要求。台湾版教材前后的脉络更清晰, 逻辑建构更完整, 对学生学习时的指导更明确。通过统整活动, 比较集中地向学生提供了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和写作技巧, 实现了具体文本阅读学习和概述性知识的有机融合, 使小学生了解掌握较多的基础性语文知识, 有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上文介绍的五上教材的统整活动涉及5个方面内容, 包含词语的运用、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技巧、汉字的由来、书法的演变, 涉及的内容十分全面。同时, 编者有意识地在课文之前提出思考话题, 往往紧密结合时代特点, 小处着眼, 但却是关系人生、社会、环境等的重要命题, 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对学生的引导。
(二)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优点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主要亮点也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熏陶。苏教版教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精当而丰富。在选编的文章中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涉猎更多一些, 在52篇文章中, 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有15篇, 达到29% 左右, 其中包括成语故事、《水浒传》节选、司马迁著《史记》等。而台湾版教材仅选取古诗两篇、关于中国结的文章一篇, 涉及传统文化的文章仅有3篇。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文学财富取之不尽, 对小学生强化传统文学精品的熏陶十分必要。
二是重视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苏教版教材更强调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 是一课一练, 课文与练习密切相连, 课本与练习册融为一体, 有助于及时准确地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 所以苏教版教材背景下的学生语文基本功相对扎实。
(三) 基于具体篇目的价值取向分析
台湾版教材的主题由编者确定, 比较集中, 两册课本的八个单元涉及的八个主题, 如下表。
而苏教版教材的单元比较明显地由练习自然界定, 课文也相应集中, 如下册的《爱如茉莉》《月光启蒙》《我和祖父的园子》《谈礼貌》这一单元, 其中《爱如茉莉》的主旨是谈父母之间的爱体会在细微之处, 《月光启蒙》谈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 《我和祖父的园子》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深深的怀念, 《谈礼貌》以事例告诉小学生如何礼貌待人和礼貌用语, 学会和谐相处。虽然涉及中外、家庭和社会, 但总的主题是集中的, 是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情”字主题, 富有感染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 使学生能够得到心灵的顿悟、文学的熏陶和行为的感染。就其涉及主体看, 主要分类如下表。
就上述两表可以看出, 台湾版语文教材更加关注文化、读书、生活与环境, 社会小主题多, 涉笔往往都是小事情, 比较恬淡, 并强调自我的认识和反思。即使面对深刻的生活哲理也往往通过书信、对话等途径娓娓而谈。其课文摒弃宏大的叙事和重大的主题, 基本不涉及政治军事性话题, 其追求的是贴近生活、贴近家庭、贴近自然的主题, 因此很多文章就出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作者, 强调以生活经验为重心, 特别接地气。编者追求透过语言文字潜移默化地对小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 去影响他们的感觉、思考, 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观照苏教版教材, 由于其课本容量大, 因此课本的涉及面相对广泛。就其价值取向看, 特别长于介绍名人典故、名人事迹, 主流价值导向明显, 例如课文《少年王冕》《二泉映月》《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 < 史记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讲述谈迁不屈不挠著述史书的故事) 以及关于邓小平、彭德怀的故事等, 都是从名人着眼, 传达自强不息, 战胜自我, 奉献社会的精神、勇气和毅力, 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七律·长征》《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大江保卫战》等文章则阐述了革命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引导学生了解战争, 缅怀先烈, 体现了鲜明的价值观引领。
7.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上教材分析及单元备课 篇七
让学生通过以读为主的各种训练,复习巩固必要的语文知识,懂得运用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落实工具性,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透过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中感受翻越远方的大山、雪儿、花瓣飘香,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享受审美愉悦。让学生体会勇于挑战,勇于拼搏,永不放弃的生活态度。所以我们应该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生活,善待身边的一切,乃至微笑承受生活中的困难,甚至是痛苦。教学建议
教《翻越远方的大山》讲刘翔敢于挑战,勇于拼搏,永不放弃的生活态度。要让学生遵循震撼、感动、敬佩的感情线索。
教《雪儿》关键是使学生融入、体验。文章的亮点是“我”的所做、所说、所想,也是教学的重点。孩子心灵之纯洁、之无私、之美好,全在这之中了。一个腿受了伤的孩子,孤独、寂寞,他收养了一只翅膀受伤的白鸽,倾注了自己的爱心和同情,“雪儿,这儿就是你的家,你安心养伤吧!”相同的遭遇使他们有了共同的向往,表现在行动上便是一同去看蓝天白云。仅仅只是看天和云吗?不是的,是一个孩子情感和爱心的迁移,是孩子把白鸽当成一个生命,一个和他一样的人,去体谅它、同情它、善待它,和它共鸣,和他一同向往美好的生活„„当孩子得知白鸽是信鸽后,“更盼着雪儿的伤快点儿好起来”。当信鸽的伤好后,孩子为它欢呼,将它放飞,这是怎样的无私啊!“雪儿”虽是信鸽的名字,更是孩子纯洁美好心灵的写照。
教《花瓣飘香》要抓住一个“美”字。文章有美的意境:清晨,一丛月季,红艳艳的花朵,带露水的花瓣,淡淡的清香;有美的人物:可爱的小姑娘;有美的情感:小姑娘爱花、惜花、爱妈妈。整篇文章清新淡雅,宛如一首清丽的小诗,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读完全文,感受到的岂止是花瓣飘香,更是小姑娘美的心灵、爱的情怀香气四溢,不仅感染了作者“我”,而且感染了每一个读者。我的课前研究报告
本组由课文三篇组成:《翻越远方的大山》、《雪儿》、《花瓣飘香》。《翻越远方的大山》讲刘翔敢于挑战,勇于拼搏,永不放弃的生活态度。《雪儿》讲了一个腿跌伤了的女孩,收养了一只受伤的信鸽,最后让它重返蓝天的故事。《花瓣飘香》讲了一个小女孩摘了一片带着露水的美丽花瓣送给病中的妈妈的故事。三篇课文的特点
1、都是叙事文。
2、都具有很强的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情趣。”课标的要求正是时代的需要、学生成长的需要。我们的时代呼唤爱心、孝心、同情心,呼唤对生命的执着和热爱。给孩子以正确的导向,教会他们面对挫折,使孩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孩子进行真、善、美的熏陶,这就成了教材选文的取向。
可巧的是三篇文章的主人公都不同程度地遭受着挫折。《翻越远方的大山》给学生渗透一种面对生活的挫折、人生的苦难的正确态度,刘翔背后承受的是巨大苦难,体现的是信念、乐观、坚强和毅力。《雪儿》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腿受了伤的孩子纯洁美好的内心世界:向往春光与蓝天,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具有美好无私的情怀。《花瓣飘香》中的小姑娘爸爸远在南沙,爸爸在病中,她敬重父母,有孝心,有爱心。
从课文的特色上来看: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语言很平实,都是将一件事娓娓道来,没有艰深、晦涩之处,学生一看就知道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然而,这平实的背后却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款款的深情!我们如何让这平时的语言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去打动学生、去实现人文浸染呢?这是我们教学设计的难点。如何教呢?
(1)以“读”为中心,渗透听、说、写各种技能的训练平台,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怎样以“读”为中心?湖北省教研室的晏渝生老师曾经总结过“四读”,即读对、读顺、读懂、读美。初读主要追求读对和读顺,精读主要追求读懂和读美。如果我们每一课的教学都像这样进行,就便于学生发现和总结学习规律。怎样渗透听、说、写的训练呢?听和说的训练无处不在:听别人读书,说他们是否读得正确和流利;听别人发言,说他们是否想得有理;听别人有感情地朗读,评价他们是否读得恰当„„
(2)创建新型学习方式平台,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夯实学习过程和方法。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不只是这一组教材的教学要体现,全册的教学乃至各个学段都要体现。
8.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上教材分析及单元备课 篇八
教材分析: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组成,其中《孔子游春》、《早》、《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讲读课文,《一 算惊世界》是独立阅读课文。
《空子游春》是一篇游记。它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表现了孔子对学生的关爱及师生之间真挚的情谊。
《早》是一篇精美的游记。通过三味书屋的陈设、腊梅花以及鲁迅书桌上“早” 字的来历的描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本文是记叙文。记叙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枪杀大黑骡子,表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感情。
《一算惊世界》是一篇通讯。报道了史丰收在数学上创造了四则运算速算法的辉煌成就和他最想敢干的创造精神。
教学理念:
依据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媒体和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的美的熏陶和教育,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孔子说的关于水的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单元的生字。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几处难懂的句子意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感悟法、合作交流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时间:10课时
课时安排:孔子游春„„„„„„„„„„„„„„„„2课时早„„„„„„„„„„„„„„„„„„„2课时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2课时
9.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上教材分析及单元备课 篇九
孙春林老师提供
一、抄写词语
坐落演奏优雅星罗棋布装饰乐谱破涕为笑
金碧辉煌自卑生涯孕育婴儿概括嫣然一笑
质感惹人喜爱纯洁生生不息生锈呈现飘浮
例外饲养回归自然轻纱绝迹漂泊传奇色彩
心花怒放眉开眼笑妙趣横生哄堂大笑心领神会衬托
前仰后合捧腹大笑曲意逢迎胁肩谄笑转悲为喜掺和
二、词语练习
1、把词语补充完整。
心花()放妙趣()生曲意()迎心领()会
销声匿()玉琢冰()()不及待星罗()布
2、写出五个“笑”字结尾的成语。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成语
小红正被老师那()的故事逗得()时,被小军踩了一脚,痛得眼
泪都掉了下来。小军吓傻了,不知所措。旁边的小名递了个眼色,小军(),赶紧做出()的姿势向小红赔不是,全班同学看到他那样儿(),小红也忘了痛,()。
4、认识繁体字,写出简化字。
種類()漢語()風雲()歡樂()
三、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中。
驱赶驱逐追赶
1、货舱上的老板在咒骂,()纤夫,激起纤夫强烈的不满。
2、下课后,在操场上互相()打闹,很容易出危险。
既然„„就„„不但„„而且„„尽管„„还是„„
1、()风雪很大,()阻挡不了爷爷晨练的决心。
3、()你订了学习计划,()应当按着去做。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1、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是;
是一座的城市。
2、我爱广玉兰的与,更爱广玉兰。
3、麋鹿是鹿的一种,它的外形:,,所以又被称作。
4、默写《四时四园杂兴》《望岳》
5、《望岳》的作者是朝诗人。这首诗描写了泰山和的特点,其中“”两句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看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6、世界各地有许多著名的城市,如“对称的古都”北京,“花都”,“绿色首
都”,“立体都市”,“”伦敦„„
七、口语交际。
10.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上教材分析及单元备课 篇十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习作目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这个总体目标下,《课标》在前两个学段习作训练的基础上,根据小学5-6年级(第三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提出了如下新的要求:1、懂的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的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二、习作教材内容
1、请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起雾散,等等,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题目自己定。
2、请你把《拔河》这篇作文认真读几遍,参照老师的意见加以修改,然后誊在自己的作文本上。
3、按照写“新闻报道”的方法,写一次体育比赛(跳绳、踢毽子、拔河等)或学习竞赛(写字、朗读、习作、辩论)。
4、你参观、游览过哪些地方?请学习例文的写法,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题目自定。
5、请写一位身边的小能人(可以是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成绩优异的同 1
学,也可以是电脑、制作、发明等方面的能手),写出一两个事例,要写真事,讲真话,题目自定。
6、写一个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要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7、写一篇和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有关的想象作文。题目自定。
三、习作教材解读
仔细研读本册教材安排的七次习作内容,它具体体现了如下特点:
1、体裁多样化。
随着学段的提高,学生的阅读面越来越宽,阅读量也越来越大,各种体裁的文章都进入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这为学生学习不同体裁的写作做了很好的铺垫,教材编者因势利导安排多种体裁的习作,可谓恰到好处。本册教材安排的习作内容,不但有记实性的作文,如:“写自己身边的小能人”、“写一个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还有想象作文,如:“写一篇和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有关的想象作文”。另外,还有“请你把《拔河》这篇作文认真读几遍,参照老师的意见加以修改,然后誊在自己的作文本上”、“把自己(小发明、小创造、小改进)的想法写下来”、“按新闻报道的方法,写一次体育比赛或学习竞赛”等等,让学生有耳目一新之感。体裁的多样化,既增添了学生的习作训练的丰富性、新鲜感,又能使学生品尝到多种习作成功的幸福感,激励学生尝试新的习作形式的欲望。
2、内容生活化。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让生活走进语文、走进习作,让语文、习作走进生活。语文的源头、习作的源头在生活中。让学生用身心经历、感受、体验生活,使学生感到习作是生活所需,生活为习作提供了可能。教材内容努力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鼓励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例如:“写自己身边的小能人(可以是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成绩优异的同学,也可以是电脑、制作、发明等方面的能手)”。还有什么比这些小能人让学生熟悉呢!他(她)就在自己的身边,他(她)和自己朝夕相处,自己对他(她)了如指掌,写他(她)那是太容易了。再如习作:“请你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起雾散,等等,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题目自己定”。这种根植于学生生活基础上的习作训练,就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需要,习作和生活就融为了一体,习作就成为了生
活的一种自然的自我表露,写真事,讲真话,表真情就不在是一种外在的要求,而成为习作内在的必然。
3、表达自主化。
“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是《课标》提出的重要的写作理念。为落实这一理念,本册习作教材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首先,在“写什么”的问题上给学生一定的选择自由,尽量做到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例如《习作5》:“请你写一位身边的小能人(可以是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成绩优异的同学,也可以是电脑、制作、发明等方面的能手)”。一个“等学科”,一个“等方面”几乎包括了学生所熟悉的各种各样的小能人,自由选择的空间何等广阔。再如习作7:“面对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你肯定也有过无限的遐思和美妙的想象:或是神秘的仙境,或是动人的故事„„将它们写下来,一定能打动人。”一个省略号,给学生留下了任意驰骋的空间。这样有利的条件,这样广阔的空间,任学生选,任学生挑,任学生利用,无拘无束,挥洒自如,学生还会愁没啥写吗?其次,对于“怎么写”的问题,教材没作什么限制,学生可以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不存在任何条条框框,真正达到“我手写我看,我手写我想,我手写我说,我手写我做”。第三,题目多由自己定,本册习作教材严格遵循《课标》“提倡学生自己拟题,少写命题作文”的原则,习作题目多由学生自己定:例如《习作1》,写一种自然现象,“题目自己定”;《习作4》要求学生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题目自定”;习作5,请写一位身边的小能人,“题目自己定”;《习作7》写一篇想象作文,“自己给习作定个题目”。有些习作干脆不提题目的事,让学生自己做主,例如《习作3》、《习作6》,怎样命题,命什么题均由学生自己当家做主,这种习作方式也为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提供了方便,降低了坡度,为学生写作文增加了有利条件。
4、培养观察能力
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写好纪实作文的基础和前提,不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都离不开细致的观察。本册习作教材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例如,《习作1》指出:“有些文章是经过对某一事物的多次观察才写成的,《二八月,看巧云》的作者经过多次观察,发现二八月的云巧在形状和色彩这两个方面。就形状而言,集中在一起的云,分散的云和鱼鳞云的形状又是多种多样,且变化多端,而这些变化绝不是一天中所能观察到的。”这就是要告诉学生要经常观察,长期观察,养成观察习惯,才能有较大的收获。还告诉学生“观察时注意自然现象的变化,善于比较”。
也就是说,观察要注意方法,还要学会边观察边思考,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才能发现新的东西,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另外,观察还要有重点。观察要在仔细认真的基础上,抓住重要部位进行重点观察,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突出重点。例如习作4的例文《龟山汉墓参观记》,作者就没有对整个参观过程中看到的景物一一介绍,而是重点写了甬道、歌舞厅、排水沟。这也是从另一个侧面告诉学生:观察也要突出重点。
5、激发想象能力
《课标》指出:“在习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写想象作文是习作教学的重头戏之一,即便是记实性作文,也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幻想和想象,是作文教学的重点训练项目,如果把作文比作一只雄鹰的话,那么记实和想象就是这只雄鹰的两个有力的翅膀。少年儿童正处在幻想的年龄,在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幻想和想象,如果给他们适当的话题加以引导和激发,那么他们心中的奇思妙想就会变成一个个新奇的故事。例如习作7:“月缺月圆”是怎么回事呢?课文《望月》中的小外甥说,月亮是天的眼睛,它每个月都要睁大了看人间一次,困了,就要闭上。这是多么富有创造力的有意思的想象呀!
面对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你肯定也有过无限的遐思和美妙的想象:或是神秘的仙境,或是动人的故事„„
短短的富有感召力的两段话,再加上充满奇特想象的例文,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一会儿上天和星星捉迷藏,到月宫看玉兔玩耍,观嫦娥跳舞;一会儿成神仙,驾祥云穿梭于太空„„学生凭借丰富的想象,无所不往,无所不能。
四、习作教学建议
1、正确领会习作教材的编写意图。
认真钻研习作教材,正确领会习作教材的编写意图,这看起来似乎是老掉牙的观点,但它确是搞好习作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我们知道,苏教版国标本3-6年级各册课本的基本框架是“两根柱子,一条龙”。习作便是跟阅读并峙的另一根柱子,它独立成章,自成体系。认真钻研习作教材,弄懂本册习作的目标要求,弄清它在整个小学阶段习作训练中所处的位置,惟其如此,才能胸怀写作教学的大局,才能做到习作教学的有的放矢,才能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
2、充分利用好习作教材资源。
尽管我们经常听到“不是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这样的说法,但毫无疑问,教材
是教学最重要的凭借,是最好的教学资源。参加过语文教材编写的同志都知道,古今中外的文章浩如烟海,精彩绝伦的文章也不乏其篇,但能作为教材的文章可不是那么好选的。其原因是:作为教材的文章既要规范,又要精彩,更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水平,好不容易找到一篇比较合适的文章,但深入研读以后,仍会发现许多地方不妥,于是编者需要字斟句酌,反复加工,花费多少心血,最后才能与教师、学生见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材资源是学生需要的最纯洁、最高质、最安全的精神营养品,是教学的首选。充分利用好教材这种优质资源,是极为必要的。翻开苏教版国标本的习作教材,无处不体现编者的良苦用心和巧妙设计。每次习作的话题都充满了情趣、充满了智慧,都是为激发学生习作积极性而精心编写的。例如《习作4》,读了这篇例文,大家一定会感到龟山汉墓的确是“中华一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因为这篇例文正是抓住了一个“绝”字来写的。
写参观记固然要按顺序,但也不是事无巨细地记“流水账”。例文就没有一处一处地写,而是重点写了甬道、歌舞厅、排水沟。这样写就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每次习作的例文都印在仿制的作文格上,看上去就是一篇字迹工整、行款规范的小学生作文,用的是孩子的口气,写的是孩子们的生活,说的是孩子们自己的语言,抒发的是孩子们自己的感情。如《习作7》的例文,就是段立男同学看着迷人的星月,产生了更奇特的想象。另外还有精美的插图,也为开启学生的思维起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编者提出的习作要求,都是本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让他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去写作而提出的,教者一定要领会好,把握准,用得巧。如《习作6》,“用你的笔介绍一下这个人吧。要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当然,仅仅依靠教材是不够的,尽管教材是精品,就像人生活一样,不但要吃精品,还要吃一些粗粮、蔬菜等。习作教学也要注意课内外结合,展学生的写作空间。3、创设乐于习作的氛围。
苏教版习作教材的编写特别关注儿童的情感世界,目的是开启学生情感的大门,让学生喜欢表达,乐于表达。在习作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乐于习作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习作。例如《习作1》的教学中,教师可先播放具有动感的“蓝天云彩图”,让学生一遍看一边想象,这些云彩分别象什么?把学生的视觉和思维结合起来。千姿百态的云朵会让学生激动不已,五彩缤纷的世界更让学生眼花缭乱,此时教师顺势激发学生,刚才,我们看到了大自然一幅幅美妙画面,朵朵白云、千姿百态,变化多端;朵朵彩云,形象万千,色彩斑斓,如果再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真是有说
不完的内容。”然后请学生自己试着说,同位补充着说,指名说,评说等等。一旦表达的氛围、情境创设出来,学生的知识储备被打开,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学生的表达将如泉诵。
4、精心指导,巧妙点拨。
虽然“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理念,但并不排除教师的指导和点拨。学生受年龄、视野、认识水平的限制,尚有许多未知和未完善的地方。因此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还是很有必要的。一是要打开学生的思路。学生习作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选材、构思上受到阻碍。学生往往只关心到老师、同学、家长等,老师可适时让学生看看图示,想一想社会上还有那些人值得自己喜欢或崇拜,或者从各种媒体上介绍的典型人物中去选择。同时,要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去表现人物的特点,要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二是从写作方法上予以指导和点拨。学生的习作练习不必传授过多的写作知识,但如何开头、结局、布局谋篇等适当地予以指导和点拨,还要有好处的。三是在语言表达上。儿童的生活语言是鲜活的、有趣的,但往往又是不那么规范,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进行规范的语言表达。
5、习作训练要前伸后延。所谓前伸,就是习作训练要提前布置,让学生知道习作的要求,为习作训练提前搜集有关资料,做好习作准备。所谓后延,指习作练习成篇后,隔上一段时间再让学生读读习作,又会发现许多不足,或删减、或增添、或修改,使习作更加完美。
11.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上教材分析及单元备课 篇十一
一、本册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⑴ 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⑵ 掌握正确的写铅笔字的方法;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听讲的习惯。⑶ 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2、汉语拼音。
⑴ 巩固汉语拼音,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⑵ 认识大写字母,能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3、识字写字。
⑴ 准确认读406个生字。
⑵ 掌握本册课本安排的27个常用偏旁。
⑶ 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276个;能按字的结构特点把字写端正、写匀称。能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
⑷ 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形成熟练的拼读能力。
⑸ 初步汉字的一些规律,会查字典,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能力。
4、口语交际。
⑴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⑵ 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⑶ 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⑷ 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有礼貌。
5、阅读。
⑴ 打好认读基本功,进一步提高认读能力。
⑵ 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⑶ 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⑷ 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能主动的进行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知道课文的大意。
⑸ 认识并能体会常见的标点符号的用法。
⑹ 喜欢阅读,喜爱图书,逐步养成阅读积累的好习惯。
6、写话。
⑴ 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写通顺的句子;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⑵ 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事物,写几句连贯的话。⑶ 学会“祝贺”、“购物”,“待客”等方面言语交际的本领。并用几句连贯的话把有关内容写下来。
二、教材安排:
1、全册教材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⑶ ”与“识字”、“课文”和练习组成。
2、“识字”安排了2个单元,每单元4课,共8课。
3、“课文”安排了6个单元,每单元3-4课,共23课。
4、每单元安排1个综合练习,共8个。
三、教材特色:
本教材具体地说有以下特点:
1、重视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终身学习的重要保证。该册教材充分重视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开篇用了五个页码,安排了“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篇,以精美的图片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教育。
2、重视方法。“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材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十分强调学习过程的训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举一反三,提高自学的能力。具体表现在:(1)文中授法——教材中专门安排了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课文。如《英英学古诗》意在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传达给学生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2)图中明法——如“习惯篇”除了给学生读书姿势的暗示,还给了学生练习背诵的方法提示;另外,在识字教材、课文、单元练习的插图中也有许多学法提示。(3)练中悟法——教材中很多课文后面的练习不是就题论题,而是提示了一定学法,可以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摸索出规律,领悟到学法。
3、重视实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教材中安排的课外语文实践形式多种多样。如学了《一株紫丁香》要求学生找一些赞美老师的诗句,读一读,抄一抄;学了《水乡歌》课后的练习——收集歌颂幸福生活的诗歌,举行一次诗歌朗诵会;学了《小动物过冬》,要求学生搜集小动物过冬的方式„„练习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基于上述几点,本人对本册教材的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一、习惯篇 ※内容介绍
本册“习惯篇”共有5页彩色插图。第1页有两幅小图,第2、3页和第4、5页均为通版,两个通版各有5幅小图。其中第1至3页的插图的主题是“勤于朗读背诵”,第4、5页插图的主题是“乐于课外阅读”。
※教学建议:
1、精心指导,教给方法
这几幅图,通过具体的情境与人物,在引领学生了解看书、借书规范的同时,向学生展示了课外阅读的方式和途径,可在教室,也可在阅览室,可一人品读,也可多人交流。
2、遵循原则,积极评价
要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让学生从图片中得到启发,从课外阅读中享受乐趣,特别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如举行朗读竞赛、背诵课文、古诗词竞赛),要多鼓励、少批评,使学生持之以恒,不断体验收获与成功,激发他们扩大阅读、深入阅读的欲望。
3、融于生活,不断强化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不断强化“每天读一篇以上的文章,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字,翻一翻字典”的意识,那么这些习惯久而久之一定能够养成。
教师还应十分重视学生阅读情趣的培养,多鼓励孩子,让他们立读书之志,享受读书的乐趣。班级里也要创设浓浓的文化氛围,创设读书的大环境。班级可张贴读书的名人名言,建立图书角,开辟读书专栏,号召家长共同参与,实现校内外的联合,教师亦可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与学生共同分享,或介绍给学生好的故事、书目。
二、识字篇 ※内容介绍
“识字”课有以下三种形式:
词串识字:包括 “识字”1、2、5、6课。看图会意识字:包括“识字”
3、7两课。形声字归类识字:包括“识字”
4、8两课 随文识字:课文1——23课 ※教学建议:
(一)用好情境图画。
打开集中识字课文,最引人注目的往往是一幅幅意境图,利用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辅助内容,无疑能使识字写字变得轻松容易一些。情境图的作用主要有:
1借图引词。如教学“识字2”,可先将本课的情境图用投影或其他形式放大展示,指导学生仔细看图,想一想:看了这幅图你想到了怎样的场面?(城楼、检阅)图中有哪些景物?(红灯、金水桥、海陆空)由这些景物你想到了什么?(焰火、狂欢夜、腾飞、中国龙)教师围绕词串循循诱导,学生就能凭借生活经验说出与课文相应的词语。这时板书出示的词语,就是经过学生头脑初步加工过的“半成品”了。这样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的潜能得到发挥,学生在看图说图的过程中,就初步认识了字音,感知了字义,对词串内容也有了整体的感悟。
2扣图识字。看图会意识字中的一部分生字有与之相配的单幅图。例如教学“识字7”时,可让学生对照“大门里有个孩子竖着耳朵听声音”这幅图识记“闻”,既使学生对“闻”的字形结构了然于心,也知道了“闻”的意思是“听”。再如“识字3”中,学生联系那幅“挂得不正的画”和另一幅图中画斜了的桌子腿,就知道“歪”的写法和意思了。教这一课的“灶”时,可以让学生看那幅“锅灶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什么?是什么样子的?(灶)它有什么用处?(生火做饭)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会明白,“灶”字为什么是火字旁加“土”了。
3赏图诵读。在读词串时,如果把一个个词语孤立开来读,就破坏了词串的整体意境,听来干巴巴的索然无味。教学时,可先借助图画,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产生情感的共鸣,为诵读定下情感的基调。如教学“识字6”,学生看了“草原奔马图”,就可以想象“(骏马)在(秋风)萧瑟的(塞北)奔驰”这样具体的情境,用有力而稍显凝重的语气读好“骏马秋风塞北”,而不是毫无表情的呆读、枯读了。同样,学生还可以凭借课文中的“水乡杏花图”,把“杏花春雨江南”想象成“(杏花)沐浴着(春雨),(江南)多美啊!”这样的画面,轻快、舒缓地读出来。此外,在看图会意识字和形声字归类识字教学中,凭借情境图也可以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把韵文、小诗读得正确、流利,读出诗的韵味。
说到词串识字,我想重点谈一谈:所谓“词串识字”是以准韵文的形式,围绕着一个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内在联系的一组词语。如,“识字1”(金秋 烟波 水乡/芦苇 菱藕 荷塘/夕阳 归舟 渔歌/枫叶 灯火 月光)围绕“金秋”介绍了秋天的景物。这样安排目的有四:一是让学生在韵语中识字,便于记忆;二是通过词语与插图匹配,帮助学生认识秋天的事物;三是让儿童诵读,就像在诵读一首小诗(读《金秋》好似在读马致远的《秋思》),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一幅生动可感的秋景图;四是“积词成句,积句成章”,为阅读做铺垫。词与词之间留有空白,学生朗读时,把一个个各具意义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和结合的可能加以联属或预测,形成整体快读的能力。在教学时要突出它的几项功能:⑴ 借助拼音识字,进一步熟化拼读技能。⑵ 借助插图识字,进一步提高认知能力。如:“识字5”对“蟒蛇 蚂蚁 刺猬”冬眠的了解。⑶ 借助语境识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如:“识字1”中的“烟波 ”,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来理解。
⑷ 探究汉字规律,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如:“识字1”中的“芦苇 菱藕 荷塘”前五个字都是草字头?“烟”和“灯”为什么都是火字旁?
(二)区分难易轻重。
就字的音、形、义而言,孰难孰易总是相对的。不同识字课中的难易内容也各有侧重。“词串识字”中每个生字都具有意义的关联,而在字形结构上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因此教学的重难点是识记字形。而“看图会意识字”因为有示意图,“形声字会意识字”一般是声旁相同形旁不同的几个字,都减少了字形识记的难度。如“识字8”中,学会了“包”,根据“泡”和“饱”的偏旁,就能很快地据义区分这两个字的写法了。对于我们吴方言区的学生来说,可能前、后鼻音不分,平、翘舌音不分,边音、鼻音不分,这些都是教学中确定重难点时所应考虑并要着力解决的。
确定教学的重难点还要关注学生基础。学生的课外语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习语文的渠道也是相当宽广的,教师要相信一部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教新课前,可以问问学生:生字中你课前已经认识了哪些,是怎么认识的?等等。这样做,对班级学生的知识状况摸了底,以便针对不同情况采用更加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避免了在课堂上做重复耗时的事,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同时,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更加自觉、自愿、自主地识写汉字。
在识字中注意“以熟带新”,能化解教学的难点。有些生字中的部件已是学生熟悉的了,如“识字3”中的“歪”(不、正均是熟字),再如“识字5”中的“梅”(木、每也都学过)。识写这一类字只要稍加点拨,注意结构的变化就可以了。当然,要提示学生注意的是:有些独体字作为偏旁时,某些笔画须发生变化,如“识字1”中的“歌”(哥),“识字5”中的“梅”(木),“识字6”中的“骏”(马),等等。
(三)把握构字规律。
看图会意识字揭示了会意字、象形字的构字规律,十分有利于学生识记。占汉字绝大部分的形声字也有其独特的规律,即形旁表义,声旁表音。如“识字4”中“猫 描 锚 喵 瞄”这几个字,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声旁“苗”,根据不同的形旁,学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字义并区别运用。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看看偏旁就知道”是学习形声字的好方法。不过,也要提醒学生不能犯“字读半边”的错误。许多形声字的声旁并不能完全表示整个字的读音,有的只是韵母相同,声母、声调并不同,如“猫”、“泡”;有的甚至声母韵母都不相同,如“铁”,这是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
(四)教给识记方法。
在识字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识记的方法,就等于让学生掌握了主动识字的工具。学生在自主性、趣味性的观察、比较、分析中能很快地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常用的识字方法可以归纳为“五个一”。
(1)数一数:用数笔画、笔顺的方法识记一些独体字。
(2)比一比:把字形相近或含有相同部件的字相比较,找出异同点,如“夕——多”,“梅——海”。
(3)分一分:把合体字分成几个部分识记,这几个部分大都是熟悉的字或部件。如蛇(虫、它),吐(口、土)。
(4)编一编:根据字形特点,编字谜或顺口溜,以帮助识记。如“识字l”的“夕”可以编成“加一横不好,加一倍不少”;“归”可以编成“一竖短,一撇长,一座山,倒在旁”。
(5)问一问:适用于识记形声字。如教学“锚”和“泡”这两个字时,可以分别让学生想一想:“锚”和“泡”为什么是金字旁和三点水旁?怎么记住这个字?
(五)优化练写过程
在指导书写时,要让学生大体循着“观察范字一尝试描仿一反馈评议一临写巩固”这样的程序,逐步把字写对写好。“观察范字”即默记书后田字格中的范字,注意字的笔顺和主要笔画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而不必对每个字的每一笔都逐一分析。例如:“识字3”中的“尖”,观察字形时主要应注意“上下结构”、“上部紧窄,下部舒展”、“竖不带钩”这些要点;对“识字5”中的“滑”则要注意“左窄右宽”;而“识字7”中的“耳”,重点应注意的是“横距相等”的书写要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可适当组织小组或全班性的汇报交流。“尝试描仿”就是让学生以观察所得为指导,在田字格中描红、仿影。针对一些汉字结构上的特点,可以让学生边描仿边说笔顺和书写要领,如学写“识字2”中的“州”,可以这样边描边说:“州”字有6笔,从左向右写;三点不相同,方向有变化;中间一竖短,右边竖最长。“反馈评议”是指师生对照课本中的范宇对描仿情况进行评议。评议写字有直观性的要求,有条件的班级可用投影放大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写的字,甚至书写的动态过程,让其他学生清楚地知道,怎样的字才好,字怎样写才好。“临写巩固”是学生自主动笔的环节,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一堂课书写训练的“终结”。因为写字是一个复杂的手脑并用的心智活动,不可能一蹴而就,有时要循环往复地进行“观察一尝试一评议一巩固”的训练。因此,学生临写时教师仍要注意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组织评析。也要注意展示那些写得好的字,用身边的“范字”激励、规范全班。
随课文识字的主要途径是寓识于读,让学生借助课文这种最常用、最规范的语言环境掌握生字的音形义。课文教学中识字写字的程序一般这样安排:在初读课文时正音;在熟读感悟中理解生字词的意义;最后自主识记字形,指导书写。如教学《英英学古诗》一课,在导入新课后,可先让学生听范读,边听边注意生字的读音,再指导学生根据“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要求自读课文。组织反馈时,可集中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也可以通过朗读检查字音。正音的重点应是学生容易认错的那些字:“背”是多音字;“英、静”是后鼻音,不能读前鼻音;“诗”是整体认读音节,要读准翘舌音;“思”也是整体认读音节,要读准平舌音;还要注意“层”
读平舌音。最后可以按平舌音、翘舌音、后鼻音将生字归类,集中读一读。对字义的理解,则要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语言环境,在读中感悟。在指导书写时,“英、教、静”要认真指导按笔顺描红,“英”的一撇上要出头,“诗”的第二横要写得长一些,“静”要注意偏旁“青”的变化,上面第三横要短,下面“月”的撇要写成竖,整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
一定时间内识字量安排上的过轻过重,会降低学习的效率。因此,不必把一篇课文中所有要求会写的生字都集中到一个课时、一段时间里去让学生书写,特别是生字较多的课文更是如此。以《夕阳真美》为例,可以采用分散书写的方法:有的生字在读写过程中,以板书为示范,随时组织描仿临写,如“傍、沉、灿”;有的字则可以结合阅读理解,相机指出字形特点并指导书写,如“蓝”。还可以根据生字在课文中的分布情况,把书写的任务大体均分在几个课时内。仍以《夕阳真美》为例,假如用两课时完成阅读教学任务,那么在阅读第一、二自然段的这一课时,可以重点指导书写其中的“傍、芒、蓝、伏、余”;在阅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的这一课时,再指导书写其中的“慢、沉、涨、灿”。
三、阅读篇
※内容介绍:课文1——23课 ※教学建议:
(一)发挥朗读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朗读能力是儿童必备的语文基本功。“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第一学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教材把朗读课文作为每篇课文的首要作业,凸显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课堂上要用琅琅的读书声替代烦琐的分析提问,让儿童在“口诵心惟”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1、备课中重视。把朗读作为备课的主要内容,特别要考虑朗读指导的内容、方法、步骤,并且准备好范读。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对课文朗读的感悟有多深,上的课就有多精彩;教师的朗读水平越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越浓。教师对课文中人、事、景、物所倾注的感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如备《2008,北京!》这一课的时候,题目中的“北京”就要读得情真意切,让人听出“北京,你真了不起!”“北京,你真幸运!”“北京,你终于赢了!”“北京,我们为你纵情欢呼!”的弦外之音。读课文的开头“中国赢啦!中国赢啦!”第一个“赢”应重读,第二个“啦”应延长,以表现申奥终于成功的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纵情欢呼的场面。如果教师对这两处的感受都平平淡淡,学生读书的热望从何而来?
2、教程上体现。课堂上要精讲多读,把尽可能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读书。这种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程序一般为:初读,整体感知语言材料;精读,领悟揣摩语言文字;诵读,积累内化优美句段;动笔(书写,写话),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这种阅读课以读的训练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识字,理解词句,积累语言,在读中想象课文情境,领悟思想内容。例如教学《青松》时,可先让学生听范读,自由练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接着逐句读诗,并对照插图想想诗意,然后交流读懂了什么,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共同讨论。读前两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让学生根据生活积累,看图想象,重点理解“压”、“挺且直”的意思,体会青松不怕压力、无比坚强的品格。读后两句“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着重扣住“高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冰雪融化后,青松洁净苍翠的美好形象。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抓住上述表现青松品格的重点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不宜过快,前两句要读得有力,读出青松的坚强气概;后两句语调上扬,读出赞美的感情。学生在“朗读”与“理解感悟”之间走了几个来回后,就能够熟读成诵,并逐步认识、喜爱青松这一形象,甚至愿意做一个像青松那样气质高洁的人。
3、评点中指导。对朗读的评点一要及时,二要具体。学生读得怎样,要及时评点。读得好的充分肯定,有问题的及时指出,或让其重新朗读,或给予点拨矫正。如果不置可否,读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对不对、好不好,听的学生也不清楚到底该怎样读。学生朗读后,教师(也应组织学生)进行具体评点。读得好的,不仅要给予肯定,更要指出好在哪里,如“字音咬得很准”,“你这样读真切地表达了语句含着的感情”;读得有欠缺的,也应委婉地指出来,如“可不可以这样读(范读)”,“要把这个意思读出来,应注意哪些词呢”,“怎样读才能表达这种感情呢,谁愿意试一试”。对学生的朗读如果总是简单模糊地来一句“读得还可以”,“读得不行”,甚至不作任何评点,谁还能对朗读感兴趣呢!
4、形式有选择。朗读须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对课文内容的逐步感悟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朗读中,经历从读得不甚流利,到具有一定感情这样的过程。一般地,带着思考的问题时宜自由轻声地读,交流汇报自读情况时应个别读。而齐读这种形式,比较多地适用于巩固对课文的理解,激发感情,强化记忆或渲染气氛等。如果在学习课文之初,在对内容理解不透之前就齐读,学生个体就失去了自主体味的机会,教师也难以发现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容易使部分学生因得不到点拨矫正而养成不良的朗读习惯。教师的范读也很重要。可以在学习课文之前范读,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意蕴,进人学习情境。如教学《2008,北京!》、《登鹳雀楼》、《青松》等课文时就可以这样安排;也可以在朗读训练过程中,学生对一些结构复杂或蕴含深刻的句子,经尝试朗读乃至教师的点示仍读不好的,适时用范读引路。
(二)尊重儿童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
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不同,对同一篇课文的阅读体验也会不同,甚至千差万别。同一个学生读同一篇课文,此时的感受跟彼时的感受也不尽相同。阅读教学中,不应一味追求学生对教师“权威”答案的完全认同,许多时候,要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把阅读真正看做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承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差异。例如,《梅兰芳学艺》一课中有这么一句话:“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在朗读时,有的学生可能强调的是“会”,有的则可能强调“说话”。联系上文,如果是针对梅兰芳的眼睛开始“没有神儿”,那么应该强调“说话”;如果照应他刻苦学艺的情形,则应强调“会”。这两种读法都有一定道理。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化体验,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兴趣倍增。有时,一个开放性的话题,也能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敞开表达的思路。如读到《2008,北京!》结尾的一句话:“此时此刻,千言万语都变成了一句话:‘2008,北京!’ ”可引导学生想一想:这“千言万语”可以是怎样的话呢?学生会说:“2008年,北京取得了奥运会的举办权。”“2008年,北京会更美丽!„2008年,胜利属于你,伟大的北京!”“2008年,五大洲的体坛健儿将会聚北京!”“2008年,伟大的北京将更加引人注目„„”
(三)落实阅读中的语言训练。
教材语言平实优美、简练规范,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很好范例。阅读中的语言训练应注重让学生感受语言的蕴含,领悟词句的精妙,在此基础上积累运用语言。
1、在读中感知内容。
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段话,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并不需要进行琐碎的分析讲解。课文大都是浅显的白话,理解起来并没有多少障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相信他们完全能“读”懂。例如《有趣的发现》第一自然段:“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著名的科学家叫达尔文。”教学时如果只是问诸如“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是关于谁的故事”、“他是哪国人”这些问题,让学生逐一回答,岂不是把一句简单的话问复杂了? 学生只要读一读这句话,还有什么意思不能明白的呢?当然,对于文中一些关键词句,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积累作全面准确的理解。如这段话中有一个词“著名”,如果一读带过,或仅让学生知道它的字面意思(有名),那还不够,应引导学生联系下文进一步体会:达尔文善于观察比较,是他成为“著名”科学家的重要基础。读懂课文与讲懂意思折射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阅读教学观,前者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后者把学生看成被动盛受的容器。学生读一篇课文,知道有几段,每段有几句,每句写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把这些文字读进脑子里,变成自己的东西,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学会理解、学会思考、学会想象、学会表达。
2、在读中品词析句。
阅读课文,不仅要知道“写了什么”,还要体会“怎么写的”、“写得怎样”。而对于第一学段的小学生来说,这种对遣词造句的领悟并不要求作理性的讨究,主要的途径还是出声的朗读。在读中品词析句,要善于选择训练的切人点。
(1)表达准确的词句。如《美丽的丹顶鹤》一课中有这么一句:“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的。”教学时,可让学生结合插图,先去掉“边儿”这两个字读读这句话,体会这样表达有什么不同,学生就会明白“翅膀边儿”才是准确的。再读这句话,“边儿”就能强调重读了。又如“„„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由于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有趣的发现》)这一句中在“可能”前加上“不大”,客观有分寸地陈述了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的生存情况,应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这样用词的好处。
(2)表意关键的词句。如:“一天(夜里),孔繁森(悄悄)地来到医院,请求献血。”(《孔繁森》)句中括号里的词看似平常,但却表现了孔繁森助人的举动是多么无私。如果再引导学生联系有些领导干部做了一点事,“记者前后跑,留影又见报”,对孔繁森的敬意会更深一层,并能读出句中含着的感情。类似的例子还有:“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大禹治水》)(3)情味丰富的词句。如“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丹顶鹤。”(《美丽的丹顶鹤》)这一句中的“鲜红鲜红的”不仅仅表示一种颜色,也包含了对丹顶鹤的赞美和喜爱。如果把“鲜红鲜红的”仅仅理解为“红色”,那么在朗读时就读不出那种“味儿”。
(4)统摄上下的词句。如:“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大禹治水》)教学时,可先扣住“非常感激”和“伟大英雄”,引导学生读前面的课文,想一想:禹的“伟大”表现在哪些地方?他有哪些业绩让人们“非常感激”?学生在读中就能抓住“洪水的灾害”以及禹“吃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些突出的表现,理解了“非常感激”和“伟大英雄”的深刻内涵。又如教学《(有趣)的(发现)》时,可以从课题人手,引导学生带着“这是怎样的发现”、“有趣在哪里”这些问题读课文。这样把全文看成一个整体,学生循着一条线索,在联系中抓住了要点,理解了词句,读懂了课文。
在阅读中感悟词句,要注意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一般地,优美抒情的课文(如《夕阳真美》)可采用“欣赏法”,即组织学生听范读或朗读录音,以感受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以及语言的气韵和美感。对情节性强的课文(如《狐狸和乌鸦》),宜用“表演法”,让学生通过有趣的表演,借助表情、动作、语言、道具等,使静态的文字变得生动可爱,在“玩”中进一步感受角色形象,体会思想感情。而有些课文则可采用“情境法”,即用图片、投影、录音等媒体,创设有声有色的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如教学《大禹治水》第一自然段时,可影示“洪水淹没庄稼树木,冲毁房屋”的画面,并配以低沉、激越的音乐。在这样的情境中,不用多作讲解,学生就能感受到洪水到来时紧张、危急的情形。“比较法”也是阅读训练中经常采用的。主要是借助不同朗读方式的比较,让学生从中领悟正确与谬误,或通过朗读进行情感和语调的对比,以辨析差异,加深对词句的感悟。如《要好好学字》第二自然段中,毛主席在听了两个小八路的回答后,说:“我是毛泽东。”这句话可能有两种读法,一种是“我(是)毛泽东”,一种是“我是(毛泽东)”。指导朗读时,教师可让学生比较这两种读法,看哪种读法更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学生联系上下文就不难知道:毛主席先问两个小八路,又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手上给他们看,是要把自己的名字告诉他们,所以“毛泽东”三个字应重读,且都要略顿一下。
3、在读中积累运用。
积累语言主要靠诵读,朗读是背诵的基础。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首先得读好。忽视这一环节,势必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因此,结构复杂,含义较深的,要指导读通读熟,再要求背诵;篇幅较长的,要帮助理清叙述顺序,明白内容要点,以提高背诵效率。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要遵循“从读到说,从说到写”的原则。朗读是表达运用的重要基础,一段文字,先要读得通顺流畅,将书面语言口语化、内化,才能表达出来。部分课文后安排了“读句子,用带点词说话”的练习(如《秋游》第4项),有的安排了根据课文内容先说后写的练习(如《2008,北京!》第4项),完成这些练习,熟读课文,理解词句,感知内容是前提。
四、练习篇 ※内容介绍
全册教材安排综合练习8个,每单元后面安排1个。练习以综合性为主,分四个板块:学用字词句、写字训练、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等。既相对独立,又各自形成系列。
※教学建议:
我重点谈谈“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这两部分内容的教学:
成语歌是“读读背背”教学的重点,而背诵成语又是教学的难点。虽说教成语歌不必字字落实求甚解,但背诵记忆毕竟要先有所理解。根据成语歌的特点,有的须通过观察相关事物理解,如“练习1”的成语歌:“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和“练习5”的成语歌:“滴水成冰/地冻天寒/鹅毛大雪/雪兆丰年”,教学时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观察当时的气候特征,从相关景物中感受成语意思。有的成语歌可联系相关课文理解,如“练习4”中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无止境/一往无前”;可联系《小鹰学飞》理解;“练习6”中的“勤能补拙/笨鸟先飞/人一己百/奋起直追”,可以结合《梅兰芳学艺》理解。借助生活经验也可以理解有些成语歌的意思,如“练习3”中的成语歌:“风吹草动/雨过天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可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见闻解释这些现象。
第三册“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丰富的,“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也应该是灵活而多样的。在“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教学策略。
1、创设与生活实际相似的交际情境
⑴ 利用课本“情境图”创设交际情
⑵ 借助电教媒体创设“交际情境”
2、在教学中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
3、发挥电教片的示范作用
4、增加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
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形成的,人的口语交际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也是相等的。可见,“口语交际”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我们应设法给学生增加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⑴ 坚持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实践机会。⑵ 坚持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五、写话篇
在教学实践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操作的:
1、落实造句训练。
2、有效运用词串中的词练习写话。如识字1和5可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写话。
3、利用口语交际内容,练习写话。如《看望生病的同学》、《学会待客》、《我打算怎样过寒假》都可以指导学生写几句话。
4、续编故事。学完童话故事《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续编一个故事。
5、仿写儿童诗。如学完《水乡歌》,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特点,仿写儿 童诗。
6、补白。如学完课文《美丽的丹顶鹤》课文第三自然段时,可引导学生
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把自己印象中的丹顶鹤用语言表达出来。
7、与文本对话。针对某一人或物,初步学会用第一人称进行解说。如学
完古诗《青松》,可让学生与青松对话,说出自己对青松坚强高贵品质的赞扬。
8、观察情境图写话。《英英学古诗》文中有一幅李白独站窗前图,此时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上教材分析及单元备课】推荐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10-19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要点07-30
小学语文:第三单元《推敲》3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上)08-03
小学三年级语文苏教版第六单元复习资料08-09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测试卷06-27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