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流动人口管理(共8篇)
1.城乡流动人口管理 篇一
西峰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 管理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西峰区西街办事处 郭肇坤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西峰城区务工经商,西峰城乡结合部成为流动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以我们西街办事处为例,地处城区,六个行政村的十九个村民小组全部处于城乡结合部。这里的500多名流入人口与城乡结合部的常住农村人口、城市居民混居。一方面,他们为西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社会治安、城市管理和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困难,亟待采取得力措施解决。
一、流入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流入人口数量较大。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办城乡结合部成为典型的流入人口聚集地。他们从事的职业非常广泛,除少数集中用工外,大多数从事建筑、收旧、贩卖、加工、餐饮、服务等行业,大部分人员居住周期不确定,居住环境差,大多租住农民修建的民房内。他们普遍文化程度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以上,很难管理。
(二)、流入人口计划外生育问题较为突出。目前,西峰城乡流动人口中特别是农村进城人口的经营活动基本上是以卖菜、蹬三轮、工地当小工、打零工等体力劳动为主。由于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受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比较严重,“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思想仍然顽固地束缚着许多人的生育行为,他们的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差距较大。有一少部分流入人口甚至专为躲避计划生育而来,加之流入人口中还有部分是从事第三产业的经营户,收入较为丰厚,客观上为想多生孩子的对象提供了经济条件,这些因素构建了超生行为的基础。
(三)、流入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有漏洞。在流入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中,一方面,基层普遍存在找不到着力点的情况,特别是对没有固定职业、租住民房的流入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更是感到无从下手;另一方面,部分工作人员没有正确正视流动人口管理的多面性,片面地把流入人口看作自己工作的负担。由于流入人口数量大、居住分散,加之他们人户分离,流动性强,今天清理,明天搬走,和工作人员捉迷藏。拿我办来说,仅有四名工作人员,顾东顾不了西,这在客观上给管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加上西峰是庆阳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流动人口规模大,社会综合管理体制尚未健全,容易出现漏洞。由于流入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存在很大难度,使得管理人员畏难情绪加大,感到“老虎吃天,无处下口”,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当成附带工作去做,致使清理清查工作不扎实,造成流入人口持证率、验证率较低。
(四)、流入人口工作机制不健全。由于目前对流动人口实行属地管理,导致公安、工商、交通、建设等相关部门对流入人口管理职能弱化,综合治理意识不强,普遍认为流入人
口只是计生部门一家的工作,与自己本部门的业务工作无关。目前,我办城郊结合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四难”,即“进门难、询问难、服务难、执法难”。在清理清查中,工作人员管理难度很大,工作人员往往吃“闭门羹”;即使进门后,调查登记也会引起一些房客或房东的不满,房客害怕被查出违法生育拒不提供身份证、户口薄、婚育证明和暂住证;房东害怕清理流动人口会使自己的经济收入受到影响。由于城乡结合部人口比较复杂,有些被清查对象张口就骂,有些甚至动手,对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问题构成威胁。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中,流动人口往往被动接受甚至不配合。在执法过程中,流动人口中的不符合政策生育现象,取证周期长,与其户籍地联系并取得确认,需要一定时间,确认后当事人却已不见踪影。
(五)、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按国家、省、市、区有关规定,流动人口管理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从近几年工作情况看,流动人口管理的成本较高,免费服务项目的资金很难保证。
(六)、管理服务手段落后。在流动人口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若要完成一个育龄妇女从登记、建卡、上册、上表等工作,要抄录多次,工作量非常大。既使全部档案建立完整,短期内又出现许多新的变化,使工作人员始终处在繁杂的无功劳动中。另外,各综合治理部门之间配合缺乏默契,各走各的道,各唱各的调,致使管理工作滞后。
二、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思考与对策
(一)、强化宣传教育,转变婚育观念。要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文艺等大众媒体进行常规宣传的同时,在交通要道和流入人口聚集地,利用文化长廊、文化广场,采取刷写标语,制作喷浍牌、村组刷写永久性计划生育标语、办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法律法规、服务内容和办事程序,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印制流动人口宣传资料发放到每家每户,组织常住群众和房客共同学习,提高常住群众和流入人口的政策知晓率;用朴实的语言和具体的典型事例分析政策、法律法规、优先优惠政策、奖励扶助制度对流入人口子女的成长和他们养老的重要意义,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逐渐把流入人口婚育观念从“养儿防老”、“无儿难养老”的落后婚育观念中解脱出来,逐步树立科学、文明的婚育观念。
(二)、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整体合力。一是坚持政府牵头、属地管理、行业配合的原则,强化以房管人的责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着眼于社会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将流入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整体规划、通盘考虑,力争形成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要在全社会广泛发动、大造声势,使相关村、组、单位、群众明白为什么要加强流入人口管理和服务,认清流入人口管理对计划生育和社会治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保证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同时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对工作不积极配合、推诿扯皮的单位及工作人员严肃追究责任。实践证明,流入人口的管理与服务没有党政一把手的高度重视,没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形不成综合治理的大格局是很难取得实效的。二是改革和创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考核方法。在政府和各部门签订计划生育综合治理责任书的基础上,明确部门职责,齐抓共管,要把各行业的本职业务和计划生育责任结合起来,要把责任落到实处,严格考核。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计划生育考核方法。三是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要保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有钱办事,将长期在辖区居住经营、务工的流动人口,纳入计
生经费的人口基数。四是健全基层基础工作网络建设。办事处要设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专门机构,按照流入人口数量配足专职管理人员,在流动人口居住集中地和大型商场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充分发挥协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各村、组也要有专人负责,细化到每个出租户都要责任明确,任务到人,做到层层有人抓,有人管;做好摸底调查、查证验证、签订协议、沟通协调,印发宣传资料宣传,为流入人口传授生殖健康知识,不断提高流入人口的计划生育和生殖保健意识。
(三)、强化制度建设,落实长效管理措施。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大,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做保证,才能实现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要将已婚育龄流动人口纳入现居住地日常管理,逐步建立“以房管人制度”,实行“逐户建卡制度”,加强对工作场所不固定、在辖区租赁房屋的流动人口管理。与辖区各村有流入人口居住的房主签订《计划生育管理合同书》和《社会治安管理合同书》,凡发生辖区内流入人口计划外生育的,同时处罚房主。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流动人口管理例会、复查一次流动人口相关情况,每季度开展一次大清查工作。通过完善相关的制度,有效杜绝流入人口计划外生育,确保不留死角。(四)、创新思维,优化服务质量。一是建议成立便民服务中心,推行“一站式”服务方式,为流入人口集中办理有关证明,提供咨询,既方便群众,又可以达到部门资源共享。二是推行“异地办证”制度。办理户籍地《婚育证明》对于现居住地流入人口来说既费事、又费时,在政策充许的范围内,可在现居住地办理长期有效的《婚育证明》,既提高了持证率、验证率,做到计划生育“底子清、管得住”,又方便了外来人口。进一步拓展管理深度,树立为流入人口服务的思想,要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计生技术服务人员要定期为流入人口提供避孕药具,提高流入人群的避孕措施落实率,减少计划外怀孕的发生。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查环、查孕、查病、咨询,开展义诊服务活动。发挥计生组织网络作用,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科学管理与服务,使流入人口和本地育龄群众在宣传培训、生殖健康、药具发放、咨询、就业服务等方面一视同仁。随时掌握流入人口的变动情况以及生活工作情况,在就业、就医、子女上学等方面提供同等的优质服务,促进流入人口婚育观念的转变及生殖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的提高。
(五)、创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示范村,充分发挥示范村的带动作用。要以全市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年为契机,在清理清查的基础上,积极创建示范村,健全组织,建立阵地,加强宣传,完善资料,优化服务,充分发挥示范村的带动作用,为全面开展流动管理与服务提供经验。
属地管理 亲情服务 努力提高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水平
时间:2007-7-6 16:11:52 有 1174 位读者读过此文
来源:
平凉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崆峒)现场会议交流材料之八
属地管理
亲情服务
努力提高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 管理与服务工作水平
中共崆峒区柳湖乡委员会 柳湖乡人民政府
(2007年7月2日)
柳湖乡地处城乡结合部,辖14个行政村,67个合作社,共8590户35747人,有流动人口415人,其中流出人口114人,流入人口301人,流动人口办证、验证率均达到90%以上,是目前全区最大的流动人口聚集区。
在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管理上,我乡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成立了流动人口办公室,设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窗口,健全了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各项规章制度。把流动人口纳入常住人口管理与服务之列,与常住人口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在做法上,我乡主要采取了“五抓五促”的工作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水平。
一抓宣传,促进了思想观念的大转变。为了扩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教育宣传面,弘扬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进一步方便群众学习政策、了解办事程序,我乡狠抓了宣传教育工作。一是利用城乡结合部人口素质相对较高,宣传媒体辐射面大的特点,我乡充分利用崆峒区电视台举办的人口专栏进行大力宣传。二是采用刷写固定性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标语等办法广泛宣传。全乡累计在人口流动量大、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刷写了固定性宣传标语40条,发放宣传资料1000多份,张贴宣传标语120多条。三是充分利用各村计生协会,发动协会会员对流动人口采用送一张温馨卡片(柳湖乡流动人口亲情管理温馨服务联络卡)、讲解一条计生政策,提供一门就业信息等方法,开展了面对面、深层次的宣传服务活动,有效提高了宣传效果。四是积极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格局。通过以上宣传手段,增强了流动人口的国策意识和参与意识,有效提高了流动人口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程度。
二抓配套,促进了管理机制的大完善。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这项工作列入党政重要议事日程,严抓了“五配套”。一是组织机构配套。乡上把党政一把手作为该项工作第一责任人,层层签订落实目标责任制。乡上成立了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设专管员2名,信息员14名,村上和企业流动人口专管员、信息员由村计生专干和自管小组长兼任,全乡共计有流动人口专管员和信息员87人。二是阵地窗口配套。乡上投资近2万元,依托312国道沿街开设的计生服务所建成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窗口,各村、各市场也成立了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并设有专人负责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三是方案制度配套。制定了柳湖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方案和办事指南、服务承诺、证件办理等各种制度,使流动人口在管理和服务上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四是管理机制配套。为了全面推进流动人口管理,我乡积极与公安、工商、城建等部门协调一致,对流动人口管理严把四关,即:暂住证关、工商执照关、查验证关、环孕情服务关,进行联手管理,全方位清查。五是管理资料配套。对辖区内的流动人口在摸底排查的基础上,进行备案登记,建档建卡,按常住人口进行管理。对随时发现的漏登漏统流入人口立即补办资料,实行随机核查,动态管理。通过以上“五配套”的工作措施,进一步完善了我乡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工作机制。
三抓落实,促进了管理水平的大提高。为了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我乡多方协调、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管理办法。一是对流入人口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双向合同管理制度。乡上与村上签订合同,村上与房主签订合同,房主与房客签订合同。发现有违法生育人员,我乡将依照合同约定,参照《流动人口管理办法》,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保证了工作人员落实工作的责任心。今年以来,我乡共签订各种类型的流动人口管理合同514份,查处流动人口违法生育1例,追究相关责任人3人。二是抓住浙江客商组建商会的有利机遇,把市场中的商会会员吸收为计生协会会员,充分利用商会的职能作用,积极向流动人口宣传政策,帮
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落实节育措施等,有效提高了流动人口自我管理水平,推动了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我乡计划生育协会发展商会会员5人。三是协调工商、公安部门定期对流入人口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暂住证》和《营业执照》,对流入人口未办理婚育证明的限期督促办理,消除了以往“流入人口不办证,计生人员管不了”的被动局面。
四抓服务,促进了工作方法的大改进。我乡把服务作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切入点和重点,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变以往坐等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乡上专门印制了《柳湖乡流动人口亲情管理温馨服务联络卡》,将服务宗旨、服务承诺、服务项目、服务电话、维权热线等印在卡上,向流动人口免费发放,并坚持按照服务承诺,面向流动人口开展全方位服务。一是免费向流入人口发放《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生殖保健知识、艾滋病预防等宣传资料。二是免费为流入的已婚育龄妇女进行环孕情检查和妇女病普查等生殖保健服务。三是积极为流入人口协调解决就业和子女的上学困难。四是对经济确有困难的流动人口就医费用,乡、村酌情给予补助。五是设专人负责解决流动人口的疑难问题,并按职责权限及时移交办理,尽可能解决流动人口的后顾之忧。据统计,今年以来,我乡先后发放《柳湖乡流动人口亲情管理温馨服务联络卡》283张,接到求助电话2个;先后为30户流入人口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其中联系子女上学20户,协调安排就业10人;给暂时生活困难的流入人口发放了价值200多元的面粉等物资;免费开展环孕情检查和生殖保健服务75人次。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服务质量,我乡流入人口由原来躲避管理开始向自觉接受管理转变,形成了“愿意来,留得住,乐意住”的良好局面。
五抓信息化,促进了工作效率的大提高。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加速与区内兄弟乡镇间的交流合作。我乡筹资2.8万元购置电脑4台、利用互联网可以随时将清理出的区内流入人口信息上传到崆峒区流动人口查询平台,及时反馈给流入人口户籍地,实现了流动人口信息共享,协查共管的格局。对于跨县流入人口,我乡通过电话、传真和信函的方式与流出地进行联络,互通信息,共同解决流动人口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今年,我乡共清理区内跨乡镇流入人口153人,已反馈153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79人,反馈后落实措施6人。清理跨县流入人口148人,已反馈148人,反馈率100%。督促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65本。通过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我乡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尽管我乡流动人口管理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些成绩与上级部门的要求相比,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今后,我乡将以这次现场会为契机,不断探索和完善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工作方法,使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再上台阶、上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小康崆峒、和谐崆峒做出新的贡献。
2、正规管理的居民小区和商贸小区,房地产开发公司将住户和业主人口基本信息移交物业管理公司后,物业管理公司要确立1-2名工作人员对小区人口信息进行核实和完善,并按要求将人口信息变动情况报所在社区。各社区负责对辖区的小区居民和业主提供各项人口计生宣传、管理、服务,小区物业管理公司予以配合落实到位。
3、城区和城乡结合部出租房屋的流入人口,以澄江镇管理为主。出租房主对入住人员的人口信息进行收集,报所在社区(村委会)。房主与澄江镇签订计划生育合同,社区(村委会)负责辖区内租房户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
4、个体工商户由工商部门在对业主进行工商注册、年审时对业主人口信息进行登记,并定期将信息提供给澄江镇,由澄江镇、社区进行计生管理服务。
2.城乡流动人口管理 篇二
(一) 基于历次人口普查及抽样调查看我国城市化进程
由于我国行政管辖范围和市镇设置标准的多变, 我国城镇人口的历次统计口径也各有不同, 因而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所显示的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是同一口径。
1.1982年三普——城镇人口以市镇行政辖区为统计指标。二普之后, 由于我国市镇设置标准下降, 新设市镇数量增加, 大量的县改市、乡改镇、县改区, 市镇行政辖区规模扩张, 因此三普中我国的市镇人口统计数偏大。
由1982年三普统计数据得, 当年全国人口为103188万人。其中, 29个省 (市、自治区) 中, 居住在城市 (不包括市辖县) 和镇的总人口为20659万人, 仅占20.02%, 而居住在乡村的人口高达79.98%。如果以人口为城市化进程的最主要指标, 可见当时我国城市化水平之低 (见表1) 。
(单位:万人)
注:1982年以前数据为户籍统计数
2.1990年四普——对设区市的城镇人口、不设区市的城镇人口采用新标准。1990年四普对城镇人口统计改用新标准, 以对设区的市采用区的总人口, 对不设区的市和镇采用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人口标准.在这种新标准下, 对设区的市基本上是偏大统计, 对不设区市和建制镇是偏小统计, 偏大偏小互相抵消, 总量上基本能反映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
由四普统计数据得, 全国人口为114333万人。大陆30个省 (市、自治区) 中, 居住在城镇的总人口为30195万人, 占全国总人口的26.41% (见表2) 。
3.2000年五普及2005年1%抽样人口调查——在四普的基础上, 对设区市的城镇人口、不设区市的城镇人口、建制镇的城镇人口标准又做了调整。五普的城乡划分针对四普存在的问题试行了新的统计标准。在对统计口径做了新调整之后, 由五普统计数据得, 2000年全国总人口为126743万人。其中,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45906万人, 占总人口的36.2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0837万人, 占总人口的63.78%。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9.81个百分点。
(单位:万人)
注:1982-1989年数据为根据1982~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有所调整
由五普统计数据及2005年1%抽样人口调查数据整理得城乡人口规模状况整理如下表 (见表3) :
(单位:万人)
注:1990-2000年数据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调整;2001-2004年、2006-2008年数据为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数;2005年数据根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总人口中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 按城乡分人口中现役军人计入城镇人口;本表各年人口未包括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我国台湾的人口数据。
由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乡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随城市人口和规模的变化而变化。乡村人口比重逐年递减, 城镇人口数量逐年增加。城市规模越大, 城市人口数越多, 相对的农村人口数量就越少。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57年的15.39%上升至2008年的45.68%;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率逐年降低, 由1957年的84.61%下降至2008年的54.32%。由此可见, 新中国建立以来, 我国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后, 我国农村城市化有了较快的发展。
(二) 我国人口城市化现状
1. 人口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化, 从人口学角度来说, 是农村人口不断地向城市转移, 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我们称之为农村人口城市化, 所以我们可以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城市化水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水平状况如图1。
由图1可以看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 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 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增至2008年的45.68%, 人口城市化水平以每年将近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
随着我国的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 我国农村城市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由于基础比较低,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有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显著低于全球人口城市化率, 2000年全球人口城市化率已经上升到47.4%, 而我国城市化水平在2008年才为45.68%, 同期韩国的城市化水平为81.9%, 美国的则为77.2%。
中国的人口中大头是农民, 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只有45.68%左右, 因此加快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2. 人口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
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紧密相关的, 随着工业化的演进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变, 非农就业人口的不断增加, 与之相适应的非农就业人口和依托非农就业人口生存的相关人口向城市集聚, 采用城市的生活方式, 促进了城市化水平。在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下, 我国人口的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2%上升至2008年的45.68%, 提高了27.76%, 平均每年增加1.39个百分点。
根据工业化理论和国际经验, 笔者采用结构指标即第二产业占国内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我国工业化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对比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 长期以来, 我国城市化水平是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的, 但是近年来二者的差距逐渐减小。
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较为悬殊。
在我国大多数地区,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 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占人口大多数的乡村地区, 经济规模远小于城市地区, 乡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也都明显低于城市地区。
由图3可以看出, 我国从1978年以来,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差距一直在拉大,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也越来越大, 这将严重影响我国的人口城镇化进程。同时, 也应该注意到由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指数 (见图4) 反映出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是快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 只是因为农村的底子薄, 基数小, 才呈现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差距。
二、值得关注的城乡人口结构三大变化趋势
(一) 出生性别比呈现严重失调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例不断上升, 大大超出了正常的范围 (联合国明确认定了出生性别比的通常值域为102~107) , 并且出生人口性别比呈现孩次越高性别比就越高的特点。从图5可以看出, 1990年, 虽然镇和农村的出生性别比失衡, 但该比例在城市基本正常;2000年时, 城、镇和农村的出生性别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都在110以上, 全国的出生性别比达到了116.9, 出生性别比失衡现象扩大到全国。在2005到2009年期间, 无论是农村, 还是城镇, 出生性别比攀升幅度均较大, 并且城镇攀升的速度更快, 但农村的出生性别比仍要远高于城镇, 出生性别比的城乡差距较大。
由图5可知, 我国出生性别比长期偏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也是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 遍布城镇乡各个区域, 而且近年来并没有得到缓解, 反而加剧了失衡的程度。
(二) 家庭结构延续简化趋势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城乡一体化, 城乡家庭结构延续了简化的趋势, 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和模式多样化。从总体上看, 中国家庭结构变动的趋势是核心家庭日益增多, 直系家庭逐渐减少, 单人家庭比重也有所上升, 呈现出核心家庭为主、直系家庭居次、单人家庭作为补充的格局。家庭的核心化、小型化提出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 特别是关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问题, 更应引起关注。在城乡中, 直系三代家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 单人家庭和核心家庭 (其成员是夫妻两人及其未婚孩子) 比例有所上升。
我国平均家庭户规模1973年、1990年、2009年分别为4.81人/户、3.87人/户、3.15人/户。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全国共有家庭户39519万户, 家庭户人口为123694万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3人;集体户人口为6934万人。然而城乡之间的家庭规模存在着较大差异。2009年, 全国城市家庭户平均人口为2.82人, 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更是只有2.46人和2.58人;全国镇的家庭平均人口规模是3.21人;乡村家庭平均人口规模为3.29人。
(三) 年龄结构突现老龄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问题被公认为21世纪三大世界性社会问题之一。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截至2006年底, 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49亿 (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04亿) , 根据《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 占总人口的12.5%。到本世纪中叶, 中国人口的1/3将是老年人。
(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9)
由表6知, 与2000年相比, 2005年, 我国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59个百分点,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4个百分点。随着老龄化人口比例在攀升, 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开始呈现出老龄化特征, 步入老龄化社会。
在1982—2000年间, 中国农村老年人口比列从7.8%上升到10.9%, 上升了3.1个百分点;同期, 城市从7.4%上升到9.7%, 上升了2.3个百分点, 农村上升幅度比城市高0.8个百分点, 这说明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城市。
人口老龄化必将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压力, 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 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的压力巨大。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应该提早作出政策调整,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促进养老保险的发展, 并积极利用各年龄段人力资源, 促进生产方式转变, 以此来降低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防止由于老龄化对社会和经济带来的重大的不利影响。由于乡村老龄人口总量大大高于城镇, 老龄化速度快于城市, 所以, 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时, 在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时, 一定不能忽视农村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摘要:文章首先从人口规模分析中国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主要基于历次人口普查及抽样调查数据研究我国城市化发展;其次分析了值得关注的城乡人口结构三大变化趋势, 主要是通过人口性别比、家庭结构和年龄结构三个指标来研究我国城乡的人口结构差别。通过统计归纳和系统比较等方法的运用, 从人口状况客观、科学地分析了当前中国城乡关系。
关键词:人口状况,城乡关系,城市化
参考文献
[1].蔡昉.中国流动人口问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2].鲜龙.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大众商务, 2010 (8)
[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2008[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8
[4].车莹.工业化:概念、发展理论和衡量指标[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8 (5)
[5].茹效清.浅析农村城镇化[J].社会经济
[6].杜鹏, 王武林.论人口老龄化程度城乡差异的转变[J].人口研究, 2010 (3)
[7].谢晋宇, 于静.中国计划城市化人口与自发城市化人口对比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 1992 (3)
[8].王跃生.当代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比较[J].社会, 2006 (3)
[9].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M].2001-2010
3.城乡流动人口管理 篇三
摘要: 中国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环境健康风险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文中以陕西西安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的认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空气与水资源的质量、噪音以及食品与环境卫生等作为测量指标,研究发现:城乡结合部环境污染相对严重、流动人口暴露健康风险大;环境健康风险管理具有一定成效,但政策缺乏执行力;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认知存在偏差,缺乏有效应对环境健康风险意识和对策。研究提出对策:完善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机制,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环境健康政策的执行力和有效性;多渠道加强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的认知和教育。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环境健康风险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4-0151-05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区。国家卫生计生委做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中称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36亿,其中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成为流动人口的主要力量。由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东南沿海、沿江地区,新兴都市圈、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因为较低的生活成本,成为多数经济基础弱、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的流动人口首选的聚居区。
城乡结合部属于城乡各自的边缘地带,环境污染治理的非中心区,是各大小工厂的落脚点,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存在健康风险的集中区域。现在环境污染已明显引起了公共健康的负效应和经济损失,近年来频频发生的一系列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群体性健康损害事件,表明预防和控制人口聚居区环境健康风险是当下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确保经济持续发展和我国国际形象的重中之重。因此,研究占中国总人数六分之一的流动人口环境健康风险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西安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以及相关管理部门涉及到的环境健康风险问题作为调查研究切入点,以微知著,寄寓政府和社会对于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环境健康风险问题引起足够重视并制定相应可行对策。
摘要: 中国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环境健康风险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文中以陕西西安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的认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空气与水资源的质量、噪音以及食品与环境卫生等作为测量指标,研究发现:城乡结合部环境污染相对严重、流动人口暴露健康风险大;环境健康风险管理具有一定成效,但政策缺乏执行力;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认知存在偏差,缺乏有效应对环境健康风险意识和对策。研究提出对策:完善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机制,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环境健康政策的执行力和有效性;多渠道加强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的认知和教育。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环境健康风险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4-0151-05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区。国家卫生计生委做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中称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36亿,其中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成为流动人口的主要力量。由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东南沿海、沿江地区,新兴都市圈、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因为较低的生活成本,成为多数经济基础弱、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的流动人口首选的聚居区。
城乡结合部属于城乡各自的边缘地带,环境污染治理的非中心区,是各大小工厂的落脚点,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存在健康风险的集中区域。现在环境污染已明显引起了公共健康的负效应和经济损失,近年来频频发生的一系列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群体性健康损害事件,表明预防和控制人口聚居区环境健康风险是当下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确保经济持续发展和我国国际形象的重中之重。因此,研究占中国总人数六分之一的流动人口环境健康风险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西安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以及相关管理部门涉及到的环境健康风险问题作为调查研究切入点,以微知著,寄寓政府和社会对于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环境健康风险问题引起足够重视并制定相应可行对策。
摘要: 中国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环境健康风险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文中以陕西西安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的认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空气与水资源的质量、噪音以及食品与环境卫生等作为测量指标,研究发现:城乡结合部环境污染相对严重、流动人口暴露健康风险大;环境健康风险管理具有一定成效,但政策缺乏执行力;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认知存在偏差,缺乏有效应对环境健康风险意识和对策。研究提出对策:完善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机制,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环境健康政策的执行力和有效性;多渠道加强流动人口对环境健康风险的认知和教育。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环境健康风险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4-0151-05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区。国家卫生计生委做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中称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36亿,其中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成为流动人口的主要力量。由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东南沿海、沿江地区,新兴都市圈、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因为较低的生活成本,成为多数经济基础弱、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的流动人口首选的聚居区。
4.城乡流动人口管理 篇四
办法
关于城乡人口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办法
区政府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各经济板块,有关单位:
为推动南岸区统筹城乡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快城镇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就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深入认识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当前,现行户籍制度已不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户
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惠及民生。户籍差异影响了社会公平。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赋予有条件的农民工城镇居民身份,有利于实现同工同权,使农民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待遇。
有利于促进城市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利于集聚城市人口,形成城乡一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有利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城农民工难以获得城市户籍,影响在城市的消费积极性。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使农村居民进城后真正成为城市居民,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盘活城乡资源。长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城乡资源要素流动渠道不畅,成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推进户籍制度改
革,打破城乡交流障碍,有利于加快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林地等资源流动,提升城乡资源要素价值。
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力提升,繁荣农村经济。农村人多地少,生产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转户进城,有利于扩大农村人均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以推动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户进城为突破口,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有序转移,逐步缩小附着在户籍上的城乡差异,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最终形成科学有序的人口城镇化机制,全面助推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
展,探索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总体设计,明确阶段性改革目标,分级设置准入标准,建立完善各类群体转户进城的制度通道,最终实现城乡户籍制度一体化。
二是自愿有偿。充分尊重农民转户意愿,依法办理,有偿退地,完善社会保障,确保农村居民进城后,生活得到保障,实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三是积极稳妥。充分兼顾政府的承受力和城镇资源承载力,分类分阶段有序推进,防止损害农民利益,防止农民流离失所,防止出现城市贫民窟现象。
四是综合配套。强化制度设计,通过改革创造资源增量,以市场手段将资源增量变为财富,以财富增量推动实现改革目标。
五是促进发展。着力消除人口自由流动障碍,激活城乡各类要素,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户籍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 结合全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自然环境、资源承载等因素,分阶段推动人口向小城镇、城区内聚集,实现区域内户籍合理转移,逐步建立城乡人口和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体系。
2010—2011年,重点推进有条件的农民工及新生代转为城镇居民,解决户籍历史遗留问题,力争新增城镇居民万人,非农户籍人口比重由目前的%上升到%。
2012—2020年,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建立完善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支撑保障机制,进一步放宽城镇入户条件,形成合理流动、权益公平、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体系。
四、集中解决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转户
结合我区实际,坚持重点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建立畅通的户籍转移通道,重点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
新生代农民工自愿进入城镇定居,两年内集中推动万人率先转户。
推动有条件的农民工及新生代户籍转移
万名符合准入条件的农民工转为我区城镇居民,由我区解决其社会保障问题,由原户籍所在地处理好其承包地、宅基地、林地权属问题。
万名在市内就读的本区农村籍大中专学生,入学时户口迁入学校集体户或就地转为城镇居民的,保留其个人征地补偿收益权,符合资助条件的继续享受学费、生活费补助,毕业后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
万名新增退役的农村籍义务兵和服役期未满10周年的士官自愿转为城镇居民的,享受城镇义务兵的安置政策。
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历年已用地未转非人员,按市政府确定的有关原则办理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的相关手续,参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建立养老保险。
万名未转非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失地农村移民转为城镇居民,参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建立养老保险,不再享受移民后期扶持政策。
万名城中村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按征地、拆迁相关政策予以安置补偿。
万名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对象自愿转为城镇居民的,享受城镇集中供养的“三无人员”待遇。
五、科学设置户籍准入和转出条件
按照宽严有度、分级承接原则,适度放宽主城区、全面放开乡镇落户条件,积极引导本市籍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落户,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整户转为城镇居民。
户籍准入条件
1.就近就地原则准入本区籍农村居民按照户籍就近就地原则,转为城镇居民。
2.跨区域准入本市籍农村居民在
我区务工经商 5 年以上,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申请在合法稳定住所迁移入户。
本市籍农村居民在我区购买商品住房,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迁移入户。
本市籍农村居民在我区投资兴办实业,3 年累计纳税 10 万元或1 年纳税 5 万元以上的,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在合法稳定住所迁移入户。
3.其他规定
本市籍农村居民未成年子女投靠父母、夫妻投靠、年老父母投靠子女自愿转为我区城镇居民的,可迁移入户。
我区城镇年老父母身边无子女,其本市籍农村子女可投靠迁移入户。
本市籍优秀农民工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自愿转为我区城镇居民的,不受居住时间限制。
户籍转出条件
我区籍农村居民申请转为其他区
县城镇居民,按照市级和转入区县相关规定执行。
六、建立完善户籍制度改革相关配套机制
结合户籍转移,系统建立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支撑保障机制,逐步消除城乡户籍待遇差距,促进城乡户籍制度融合,推进城镇化加速发展。
建立完善农村土地处置机制
1.对农村居民整户转为城镇居民的,允许自转户之日起 3年内继续保留承包地、宅基地及农房的收益权或使用权。在承包期内允许保留林权。鼓励转户居民退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房。对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房的,参照同时期我区征地政策对农村住房及其构附着物给予一次性补偿,并参照地票价款政策一次性给予宅基地使用权补偿及购房补助,今后征地时不再享有补偿权利。对自愿退出承包地的,按本轮土地承包期内剩余年限
和同类土地的平均流转收益给予补偿。
2.家庭部分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保留其在以后整户转移中获得宅基地及农房、承包地的相应补偿或收益的权利,不再享有分配宅基地的权利。待家庭成员整户转为城镇居民时,退出宅基地及农房、承包地并享受相应补偿。
3.区土地整治储备中心负责对农户退出的承包地、宅基地和农房进行补偿和处置。其中,退出的宅基地、承包地位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范围内的,由国有土地储备机构承担补偿费用。建立农村土地补偿周转金,用于农户退出的承包地、宅基地和农房所需资金的周转。
4.区土地整治储备中心应积极盘活利用转户退出的土地。按照规划及用途管制、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的要求,对退出的承包地加大国土整治力度,促进承包地向经营大户、龙头企业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水平。退出的宅基地,在优先保障
农村发展建设用地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增减挂钩、地票交易等方式,显化其资产价值。产生的地票及大宗的承包地、林地使用权可在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交易。
建立住房保障机制
1.将符合条件的转户农村居民纳入我区公共租赁房、廉租房等保障范围,改善稳定就业农民工、新毕业农村籍大中专生、新退役农村籍士兵等无房或住房困难人员居住条件,鼓励有条件的转户居民购置普通商品房。
2.我区城镇规划区域内农村居民,具备条件的可转户进入我区统一规划建设的集中居住小区。加大我区城镇规划区内转户集中居住小区、农民工公寓投入和建设力度。集中居住小区、农民工公寓建设用地采取行政划拨方式供应,并比照廉租房、棚户区改造、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享受免交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政府性基金等相关优惠政策。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1.本市籍农村居民整户转为我区城镇居民,自愿退出宅基地,其年满16 周岁以上的人员,可参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所需资金由国土部门核准的退出宅基地的补偿费代缴。退出宅基地的补偿费不足以缴纳的,差额部分由个人自筹资金缴纳。若代缴后有剩余的,剩余部分退还给转户居民。
2.本市籍农村居民家庭部分成员转为我区城镇居民,在劳动年龄段的,可按规定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用人单位的,由用人单位统一参保并按规定缴费;没有用人单位的,可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缴费。达到规定条件的,享受与城镇企业职工同等的养老保险待遇。
3.依法被征收土地落户我区的转户居民按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参加养老保险。我区过去已征用地未转非人员、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淹没
失地人员,在完善征地审批及农转非手续后,参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参加养老保险。
4.本市农村籍大中专学生在校期间转为我区城镇居民,并随家庭一起退地的,可参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参加养老保险,建立养老保险关系,工作后接续参保。
5.城乡流动人口管理 篇五
狠抓落实
全力推动农转城工作扎实开展
——在全镇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
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XXX镇党委副书记 镇长 XXX
(2012年5月7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镇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推进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全省、州、县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部署安排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加快推进XXX镇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是省委、省政府着眼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破解“三农”难题的重大战略决策。去年11月2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会议,秦光荣书记、李纪恒省长、孔垂柱副省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对加快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具体的安排部署。今年2月3日,州委、州政府召开了全州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会议,李培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对全州的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4月23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推
进会议,会后,镇委、镇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由我任组长、覃荣副镇长任副组长,党政办、派出所等相关办室、中心和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办公室直接设在党政办。为确保工作顺利开展,直接转发了《XXX县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实施意见》和《XXX县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实施办法(试行)》两个文件。同时,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了《意见》、《办法》及相关部门下发的配套子方案,各项工作在扎实有序开展。
下面,就如何开展好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都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省政府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作出了加快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是缩小城乡差距、破解“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本质需要,是推进工业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是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民生的具体体现,是维护长治久安、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优化人力资源配臵,增强发展动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农民进城,不是简单地变更户口登记,此次改革将从户籍上消除城乡居民差别,建立新型户籍管理制度,赋予有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居民身份,加快外来人口本地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让进城农民真正享受到在社保、医疗、就业、教育、住房等方面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待遇,保障进城务工农民享受各种平等权益,实现同工同权,从而增强农业转移人口群体对城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既避免了城市居民群体的分层、分化、对立,又将城乡居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增加了社会和谐因素。
(二)加快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农民进城”制度改革,使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后真正成为城镇居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平等的身份和待遇,将给城镇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这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一旦获得了城镇居民身份,其家庭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将成倍增加,进而直接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房地产业、零售业等领域的发展。同时,随着“桥头堡”、“新高地”建设的深入推进,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入驻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将为城镇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的大量增加,必然扩大市场规模,增加城镇消费,拉动内需增长。这种拉动力,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有利于优化经济增长结构,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需求增长型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加快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全镇仍有大量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山
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加之全镇的农村地区发展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差,难以实现农民的增收致富。同时,引导农民到城镇规划区集中居住,退出的宅基地、承包地,在优先保障农村发展建设用地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流转等方式,既有利于增加转户农民土地权益收入,还有利于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缓解当前城镇用地紧张的矛盾,盘活城乡土地资源。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既可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民人均资源占有率,又可促进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延伸,改善城乡资源配臵,扩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影响作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从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
按照省委省府、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和安排,结合我我镇的实际,我镇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总体要求,以促进进城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为突破口,以稳定和维护农业转移人口原有权益为着力点,以确保农村转户进城居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权益和待遇为推手,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为目的,着力完善各项制度和改革配套措施,逐步缩小附着在户籍上的政策差异,形成科学的人口管理机制,畅通城乡要素流转渠道,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形成城乡区域人口的合理布局,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
目标任务是:按照“两步走”推进。第一步是2012年至2015年,优先解决具备条件的重点群众的落户问题,力争每年实现100人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第二步是2016年至2020年,转户进入常态化,力争实现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逐步使新生代农民工全部转变为城镇居民,有条件的农民工大部分转变为城镇居民,农村籍大中专毕业生能够基本在城镇稳定下来并获得发展,地已用未转非人员的城镇居民身份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到2020年全镇城镇总户籍人口达800多人。
围绕上述思路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把握政策要求,引导农民进城来。促进农民进城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要全面把握省、州、县党委、政府的政策要求,引导有条件、有意愿、有能力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就业、居住和生活,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一是城镇户籍放宽。这次改革按照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放宽县政府所在地、全面放开乡(镇)落户条件,实行迁移落户条件、投靠落户范围、户籍管理办法、外省籍农村人口落户条件“四个放宽”的政策,让进入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有户口”,并通过相应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各种平等权益,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二是城乡待遇同享。简要地说就是“两床被子、十件衣服”,即“兼有两个身份、享有五项保留、提供五项保障”。“兼有两个身份”,就是在一段时间内给予进城落户农民“城乡兼有”的特殊身份待遇,盖上“城乡两床被子”,让农民既能享受农民惠民政策,又能平等共享城市的
公共服务。“享有五项保留”,就是继续保留转户进城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农房的使用权、林地承包权和林木所有权、原户籍地计划生育政策、参与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分红权等五项权益。“提供五项保障”,就是确保农村转户进城居民充分享受城镇住房、养老、医疗、就业、教育五大保障体系,实现保障一步到位和城乡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保证农民转户平稳过渡。三是转变自愿有偿。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直接涉及广大进城农民切身利益,必须坚持自愿有偿转变的核心理念,把转户居民利益摆在第一位,坚持转户自主、退地自愿、退地有偿,将选择权交给农民,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充分保障农村转户进城居民的利益,防止农民流离失所,防止出现城市贫民窟现象。同时,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要加强调查研究,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撂荒复垦的管理,特别是要围绕惠农政策有效落实、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开展专题调研,确保国家扶持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发挥效用。四是分类协调推进。牢牢把握居民布局、重点群体、转户进度等关键环节,采取分区域、分群体、分类型、分阶段的“四分办法”,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我镇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户口。同时,要简化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办事程序,做到简便易行,提高效率,不要人为地设臵障碍,原则上要实行“一战式”办公,尽量让农民少跑路、少耗时、少折腾,一次性就办完各种手续。
(二)发挥政策效应,确保农民留下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县委、政府
制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解决进城农民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贫有所助等相关问题,并且要在一些政策措施方面大胆突破,确保这项改革的惠民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真正使进城农民愿意进来、留得下来。
一是解决好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农民进城后要留得住、能发展,关键要解决好就业问题,保证农民工充分就业、稳定就业、提高待遇,增强进城农民落户城镇的信心。要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将进城农民工纳入城镇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范围,给予免费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全方位开发就业岗位,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帮扶,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障补贴扶持,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录用转户居民,建立健全就业失业登记制度,着力推进农民工稳定就业。要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职业培训长效机制,结合进城农村居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技能培训,提升进城农民劳动技能,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充分就业、稳定就业。加大创业支持力度,鼓励符合进城条件的进城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外出回乡人员等重点群体自主创业,降低准入门槛,扩大“贷免扶补”政策的扶持,加强创业培训、引导和扶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加新的劳动就业岗位。
二是解决好住房问题。住房是农民进城落户生活的基本条件,只有安居才能生根、才能乐业。通过政府投入、引导社会投资等多渠道的投入方式,将农业转移人口住房纳入城镇保障性住房体系中解决,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认真
落实好廉租房和公租房先租后售、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购房税费减免等针对进城农民的优惠政策。鼓励城镇用人单位利用空臵房、空闲地,改造、建设主要用于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居住问题的保障性住房,享受国家和省规定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的有关税费减免政策。同时,要完善对农民工购房、建房的金融信贷服务,使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同等享有房贷的金融服务,加快农民工居住条件改善进城。
三是解决好子女教育问题。子女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是促进农村人口到城镇发展的重要吸引力,也是进城落户农民最为关心的利益诉求。要建立完善教育保障机制,加快配臵城镇公办优质教育资源,根据城镇人口增长和学生数量的需要,今年内启动XXX镇幼儿园建设。进入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义务教育阶段子女,要与当地学生享受同等的“两免一补”有关政策,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管理与当地城镇居民子女一视同仁。对具有初中以上学历或同等学历的农业转移人口子女,不受户籍限制,均可参加全州、县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入学报名和录取,与其他在校学生享受同等的助学金、奖学金和减免学费政策。
四是解决好医疗和养老保险问题。医疗和养老保险是直接关系进城落户农民的切身利益问题,也是农民进城后最担心的实际困难。农村转户进城居民,有用人单位并签订稳定劳动合同的,随用人单位参加就业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没有单位的灵活就业人员,可在合法稳定住所居住地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
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转户农民的医疗和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手续。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业转移人口,应按照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没有用人单位的灵活就业农业转移人口,户籍在农村的,在户籍地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转户进城的,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户前已经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转移接续手续。加快制定不同制度之间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使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后,能实现养老保险的顺畅转续和有效连接。
五是解决好社会救助问题。农村转户进城居民因失业、疾病等原因出现生活困难,符合有关规定的,按照规定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给予救助。同时,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帮助农村转户进城居民按照规定解决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和医疗困难。
(三)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农民变市民。加快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必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要按照循序渐进、土地节约、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高城镇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城镇接纳农业转移人口的能力。一是加快城镇体系建设步伐。要加快城镇建设力度,加大道路、供水、排污、电力、通讯以及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增强集镇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吸纳能力。要结合人多耕地少的实际,树立集约用地的理念。要认真结合省委、省政府关于“城镇上山”、“园区上山”的总体要求,强化规划管理,引导农民转变生活方式和建房方式,按照统一规划、集约用地的原则推进城镇建设。二是做大做强支撑产业。鼓励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推进城镇化进城,核心就是要把产业做起来,特别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只有把产业做大做强,才能吸纳更多的农村居民进城就业。要积极发展城镇建设相关产业,通过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相关建筑业、建材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加快工业招商引资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通过兴办加工企业开辟二产就业岗位。加快市场和服务业的开发建设,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所需配套服务设施,加快发展餐饮商贸、运输物流、教育卫生、文化娱乐、信息中介等服务业,增加三产就业岗位。三是加大投入支持力度。解决进城资金的投入问题,消除农民进城的障碍,除了农民自身投入和政府投入之外,要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我们要开动脑筋,大胆创新,千方百计筹措和落实资金。统筹城乡搞得好的地方如重庆、成都,他们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在灵活运用土地政策、盘活土地资源上创新,通过农村闲臵宅基地复垦治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手段,既有效解决城镇发展用地问题,又使农民获得可观收益,促进了农民进城。在这方面我们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可以先选择城郊村或有条件的村进行试点,积极进行探索实践。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加快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取得实效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要解放思想,强化措施,形成合力,为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提供优质服务。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村委会、各办室、中心(站所)要把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要成立领导机构,有关人员为成员的城乡统筹改革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今年我镇要转移100人符合条件的农民进城。为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镇人民政府把这项工作纳入目标考核范围,要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做到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有考核(会后,镇人民政府以文件的形式将任务分配到各村委会)。同时,各村委会、各办室、中心(所)要围绕这一目标,对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已在城镇的农村居民的数量,城镇的接纳能力,接纳后配套设施需要建设的情况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尽快摸清底子,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根据城镇承载能力和农民意愿,科学编制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规划和区域布局,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形成合理的城镇人口区域布局。
(二)加强宣传,积极引导。我镇已经转发了县的《实施意见》和《实施办法》,待各部门的工作子方案下发后,镇人民政府已要立即转发,办公室已将县人民政府编制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宣传单发放到各位参会人员的手中,大家要大力宣传,让农民家喻户晓,提高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办公室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的宣传力度,重点宣传这项工作的重大意
义、政策措施和具体实施步骤,提高群众对这项政策的认知度。镇人民政府将要组织政策宣讲小分队进村入户,采用现场解读政策、实际算账对比等方式对广大群众进行思想引导;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四群教育”和落实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深入农村、深入农户、面对农民开展宣传,营造促进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借此机会,我再讲两个问题:
第一是森林防火问题。当前,我镇有近两个月没有下雨,由于久旱少雨,天干物燥,森林火险等级持续攀升。据了解,XXX县将持续出现晴朗天气,目前森林防火已进入最关键的时期。下面,我就当前森林防火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是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组织领导。我镇的领导小组已成立,目标责任书已签了,我们的分管领导要认真督促,各村委会、办公室、中心站所的负责人为森林防火第一责任人,实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要高度统一思想认识,各负责人亲自出动,具体工作要责任到人,紧急行动起来,把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中来抓,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
二是落实森林防火的各项措施。第一是要加强森林防火宣传。各工作队要深入村寨认真宣传,对田湾村委会要进行反复宣传。有条件时开展森林防火知识讲座,教育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移风易俗,禁止和杜绝烧荒山、烧香点蜡烧纸燃放鞭炮祭祖、烧田埂地坎等野外用火习惯,消除火灾隐患。第二是要坚决管死野外用火行为。各村委会、村小组要组建义务扑火队,深入山区、林区,严格巡查野外用火,做
到见烟就罚,见火就查,违章就罚、犯罪就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要制定防火预案。第三是要加强痴呆傻人员的监管。以村为单位,对痴呆傻人员小孩和行动不变老年人进行普查登记,分别落实监护人,签订保证书,实行一对一严格监管,被监管人员引发森林火灾,要追究监管人员的责任。第四是要加大对森林防火工作的督查力度。办公室要森林防火工作进行督办,对森林防火工作措施的落实情况,特别是野外用火管理情况进行督查,发现问题予以曝光,并追究责任。
三是科学组织森林火灾的扑救工作。我镇的义务扑火队伍和村委会义务扑火队伍,要处于临战状态,一旦发生森林火灾,要迅速出击,积极组织扑救,因救火之需,森林护火指挥部有权优先使用交通、通讯工具和扑火物资,立足于打早、打小、打了,把火灾消灭在萌芽状态。我们的群众要无条件地服从当地政府和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的指挥和调遣,不服从指挥者,可以强制执行。要贯彻“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严禁动用残疾、孕妇和学生等人员扑救山火,确保不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第二个抗旱救灾问题。XXX是以农业为主,由于地形复杂,水资源丰富,但可利用的水资源不多。目前,XXX农作物不同程度受灾面积达8724亩,其中,XXX村委会2710亩,半坡村委会1880亩 金竹棚村委会1030亩,田湾村委会3104亩。豆类小米辣620亩。目前又缺水又无水源的村小组有戈索一、二组,大梁子,多依树,半坡,龙娃,芭蕉棚,布腊,地房,中哈拉、田湾半坡,大坪子,石仁脚,岩龙,达凤一、二组,下酸汤,涉及700多户3100多人饮水问题。当前,正值玉米生长万盛时期,育秧的关键时期,部分水田浇灌面临着水源不足或有水无渠等较多困难和问题,这是我们抗旱工作的最大制约因素。因此,加快各类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是做好抗旱工作的当务之急。我们的麻比大沟将开始维修,石碓窝大沟已基本建设完工,小水窑项目建设在申报中。这两条沟修建完工,将解决了麻比、戈索一、二组,大梁子等部分饮水问题的群众和水田浇灌。我们解决全镇人畜饮水和浇灌问题任务很坚决。因此,我们的工作队,要深入村寨,查找水源,要把查找水源摆上抗旱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作为主攻方向,切实加大组织、引导、扶持力度,尽量增加抗旱水源,尽力扩大浇灌面积,为夺取抗旱工作全面胜利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6.流动人口管理方案 篇六
一、督查内容
对各镇流入地、流出地流动人口信息通报、反馈,流动人口和全员人口业务建档,监控管理和工作信息专报等情况进行督查。
二、督查方法
(一)采取各镇互查的方式
检查分为二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核查阶段,第二阶段为复核阶段。
(二)对各镇数据抽取的量和方法
1、流出人口。每个月初随机抽查上个月每个镇10条省内孕环检信息,2条跨省避孕节育报告单接收信息,2条跨省一孩生育通报接收信息,5条跨省本地接收协查信息,省内其他信息交流和本地接收协查信息中10条怀孕信息、10条出生信息,上述不足量的全查。核对流出地信息接收、核实、反馈以及流出、全员人口业务建档等情况。
2、流入人口。每季度第三个月中旬随机抽查每个镇和开发区本季度20个流入人口孕环检对象,10个流入地一方未建档名单(其中与流出地本人电话核实3条),10个在孕对象,10个期内出生(人工流产)对象,上述不足量的全查。核查流入地孕环检信息质量和交验,怀孕、出生(人工流产)信息通报,流入建档等情况。
3、监控管理。每季度末根据监控报表管理汇总孕环检未参检,反馈信息一致、不一致、情况属实未建档,身份证号码未登记、不规范和校验位错误,流入(流出)地重卡,流入(流出)地一方未建档,流入(流出)地地址未登记到乡镇(街道)数。根据工作信息提示汇总流入(流出)一方未建档未发信数。根据跨省协查报表汇总反馈不及时数。
4、工作信息专报。每季度末汇总每个镇在流动人口网络化协作平台工作信息专报区的工作信息被市推荐、省发布篇数。
三、结果运用
7.城乡流动人口管理 篇七
1 我国农民工的发展历史
我国涉及农民工的政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自由迁移”到“严格控制”
建国初期, 适应快速推进工业化的需要, 国家采取了让农村居民向城市自由迁移的政策, 大量农村居民进入城市转入工人和城市居民。195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采取了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政策, 由此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
第二阶段:“离土不离乡”到“离土又离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农村实行了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进入乡镇企业就业, 对于这段历史我本人也有话语权, 20世纪80年代初期, 我父亲是我们那个乡的乡长, 分管了乡镇企业, 当时我们那儿有一个儿童玩具厂、一个服装厂、一个粮油厂, 还有一个营销经理部, 相当于今天的超市性质。当时乡镇企业极大地调动了农村劳动力进厂务工的积极性, 他们觉得农业劳作之余还可以进厂再挣取工资, 后来由于撤乡并镇、小镇并大镇, 再加上一些其它的客观原因, 在市场经济的汹涌大潮中, 这些企业很遗撼地灰飞烟灭了, 但乡镇企业开创了"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力转移就业模式。20世纪80年代后期, 随着对外开放和城市改革的深入,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对劳动力提出旺盛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 国家适时调整限制政策, 准许农民在不改变身份、不改变城市供给的前提下进城务工就业, 呈现出农村劳动力, “离土又离乡”的转移就业新模式。大量跨地区流动就业的农民工春节返乡, 使每年的“春运”都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民工潮”。
第三阶段:“消极应对”到“积极引导”
90年代中后期, 城市就业面临农民工进城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峰叠加”的严峻形势, 一些城市和用人单位对招用农民工采取了限制性措施。十六大以来, 国家为了统筹城乡发展, 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 对农民外出务工采取了积极引导政策, 最近几年, 全国农民工数量每年增加600至800万人。
最近几年, 对于农民工的阶层定位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 人们习惯上总是把农民工和农民相提并论, 事实上,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 农民工一直是农民的一部分, 和农民、农村、农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我们应该看到, 农民工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民了, 他们正迅速从农民阶层中分离出来, 日益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社会认可的新兴阶层--农民工阶层。
2 农民工城乡流动的原因
我国农民工在城乡之间存在着大规模流动现象, 当经济处于上行期, 经济繁荣致使城市用工需求扩张, 将农村劳动力吸纳进来;当经济处于下行时, 经济衰退致使城市用工需求收缩, 促使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农民工城乡流动的客观基础是市场经济的周期性经济波动。市场经济必然产生周期性经济波动, 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路径是由繁荣经衰退而萧条, 然后又复苏再繁荣, 如此循环往复。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已经增长了30年, 特别是1998年以来, 我国经济已连续10年高速增长, 这已经是一个奇迹, 我国经济不可能是一直高速增长下去, 经济有时出现衰退也是可能的, 正是因为这种不可避免的周期性经济波动引起城市用工需求的扩张和收缩。当在城市无法找到适合工作时, 农民工返回农村等待时机再回城市找工作也就成了必然现象了。
(2) 农民工城乡流动与我国制度安排有关。对农民工城乡流动发挥作用的主要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目前, 我国实行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这种制度下, 农民承包的土地是农民是重要的生产资料。由于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完全覆盖到农民, 农村土地对农民就有了生产和保障的双重功能, 小农理念使得进城的农民工不会轻易放弃他们的承包地。这样一来, 在中国现代化的大潮中, 进军城市的中国农民工最理性的选择就是, 能找到工作就留在城市, 找不到工作就返回农村, 如此反复。
3 农民工城乡流动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农民工城乡流动的积极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推动了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大量新鲜的劳动力, 回到了农村, 激活了当地的劳动力市场, 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变动。农民工返乡虽部分回到农业生产活动, 但仍有一部分到了乡镇, 做小买卖或搞运输, 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部分有一定经济实力或人力资本的农民;回到家乡创业, 他们办乡镇企业或参与投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 往往有利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长足发展。有的地区劳动力缺乏, 目前正值新农村建设, 城乡统筹建设新时期, 部分地方缺乏大量的密集型劳动力, 农民工返乡正是家乡建设发展的契机, 既能就业, 又能推动家乡经济发展。有一定技能的农民工返乡时大多数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技能, 头脑更加灵活, 有一定的交际能力甚至在外或城市有一定的关系网络, 其中不缺乏优秀的生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他们参与当地经济建设与管理, 不仅注重家乡的发展, 也注意拓宽对外交往的范围, 有利于当地的投资和交易范围的扩展, 对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有利。
(2) 加快了农村社会变革的进程。返乡的农民工经受了城市生活和市场经济的洗礼, 在增长了见识的同时也更新的观念, 比如形成了法制观念和市场观念。另外, 许多人通过自身的外出经历感受到受教育的重要。这一观念上的变化对于农村人口素质提高有着重要意义。表现在农村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农民工长期在城市生活, 接受城市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熏陶, 接受城市的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 思想更加现代和开放。农民工返乡后其自身的生活方式不知不觉已不同于出乡前的生活习惯, 带来了外面世界的信息, 丰富了其他农民的眼界。农民工在外是一个社会化过程, 农民工返乡, 将外地的文化传播给了当地的农民, 促进了不同区域文化和文明的融合, 扩大了农村的开放程度, 改变了输出地的社会生活, 加快了输出地的社会变革过程。
(3) 加强了农村的家庭建设。农民工返乡对于家乡的“留守老人”来说多了一份细心的照顾, 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来说多一份家庭的教育。使得农村能够享受天伦之乐、安度晚年;农村儿童能够健康成长、学业也多一份监督。同时返乡农民工和父母、子女及夫妻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能够促进农村家庭和谐发展。
当然, 返乡农民工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着不利的影响。
(4) 加大了当地就业市场压力。农民工的输出地一般都是落后地区, 因而这些地区的非农都不发达, 吸纳非农业就业的能力也很有限, 使得返乡农民工不能充分就业。而如果大量返乡农民工回到了农业生产, 由于农业人均资源有限, 这样就加在了当地就业的压力。
另外, 部分年轻返乡农民工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缺乏, 这样也不利于提高当地的农业生产效率。
(5) 增加了当地政府的管理难度。部分返乡农民工对本地税费征收方式不满, 农民工的打工都是发达地区, 这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实力较强, 农民负担较轻;而农民工输出地的一般都是落后地区, 这些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不发达, 因而农民负担较重。这种反差, 强化了返乡农民工对当地政府工作不满, 使得干群关系紧张。
8.城乡流动人口管理 篇八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级各类城市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人口在不断增长;同时,城市和乡村结合部(城乡结合部)的面积也在逐年增加,人口更呈现出一种稳步上升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向这一区域,这里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中学生群体:即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构成的中学生群体。此外,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福州与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日渐紧密,越来越多的人走出福州,走向全国各地,一些学生也因此成为留守儿童,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这种流动性对中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适应性都产生了影响,甚至成了阻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当然,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有很多,如:社会环境、学生个体差异、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家庭教育等等,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不足或失败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严重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孩子的身上有父母的影子”,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孩子学校教育的顺利实现乃至一生的发展。
关于家庭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教育界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对象。近年来,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研究者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将给孩子一生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家庭气氛的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平等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个性;反之,孩子就更多地显示出适应性差、神经质、依赖性、情绪不稳定等特征。”
位于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学生大都是来源于城乡结合部,这些学生大多数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他们学习基础十分薄弱,厌学现象比较严重,心理素质较差,思想品德方面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困境,把他们培养成思想品德高尚、心理健康、学习优秀的人才,是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每个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基于这一现状,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校(主要指高中部)流动性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来探讨对城乡结合部学校流动性人口子女进行学校教育的对策。
一、流动性人口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我们学校是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省二级达标中学,对高中部来说,每年招收高一新生约360名,现有高中学生1000多名,其中流动性人口子女达400名。达40%,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学生家长当中,只有27%的家长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41%的家长高中毕业,而有32%的家长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有的甚至是文盲。
这些流动性人口子女都面临家庭教育缺失的严重问题,其突出的表现为:有些流动性人口子女并没有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他们与父母之间的亲子交往表现为空间上的远距离、实践上的不确定性和短暂、交往方式的非面对、内容上的简单重复和情感交流的缺失。有些流动性人口子女虽然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这些父母大都为农民工,平常忙于生计,对子女的教育疏于管理,家庭教育极其薄弱。总之,这些流动性人口对孩子的教育存在较多误区:
1.以分数论“英雄”,重考试分数,轻学习能力
许多家教最明显的误区之一,是把分数当成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也当成孩子学习能力强弱的尺度。有些家长自身文化程度较低,对子女抱有很大的希望,每天下班回家只问成绩,其他啥都不管,而且也不能正確地分析不同阶段的成绩,常听有些家长说:“我孩子小学每门都90分以上,到了高中怎么这么差了?”后来通过老师的解释才免去回家对孩子的棍棒教育。
2.放任自流,自由成长
这类家庭的父母不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入学后,教育的任务就交给了学校和老师,做家长的只要能保证他们吃饱、穿暖,供给他们上学的钱,就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有的家长自身素质较差,对孩子起不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有的家长受“金钱热”的影响,认为“知识不重要,只要孩子将来能赚钱,就能立足于社会”,更有甚者,整天忙于自己的生意,对子女的学业不闻不问,甚至不惜牺牲孩子的学习时间让他们也参与到自己的“捞钱”活动当中。正是在这些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逐步形成各种心理障碍,从而阻碍学习进步和健康成长。
3.惩罚多于表扬,滥用惩罚,损害孩子身心健康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只懂惩罚:讽刺、挖苦和体罚,认为这样才能使孩子不再犯错。对孩子优点往往轻描淡写,甚至视而不见,对孩子缺点却揪住不放,只看见孩子缺点,导致惩罚多于表扬。其实惩罚是极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长的,是一种极为消极的方法。孩子因学习问题多次遭到惩罚,就会厌恶学习、回避学习。孩子犯错误是应该原谅的,父母和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并给予更多的帮助、鼓励,而不是用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来代替教育。
二、学校教育对策探讨
面对城乡结合部的高中流动性子女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种种误区,我们应当倡导全社会共同努力,促进健康、文明、科学的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形成。但这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因此,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探讨对这些学生的学校教育对策是一项急不可待的任务。经过几年努力和探索,我们认为应当积极构建以学校为主体、教师积极领衔组织的“学校—家庭—社区”和谐、互动的教育环境。
1.提高认识,正确归因
作为城乡结合部学校的教师,由于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教师的艰辛努力常常得不到满意的回报,致使他们容易产生教育教学“反应和职业倦怠”。我们经常听到同事抱怨“这样的学生没法教了,这样的家长太难缠了”等等,这些都是教师职业倦怠的强烈信号。必须承认我们的教师长期在这样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已产生了或多或少的职业倦怠。在城乡结合部学校,虽然学生的来源我们无法选择,但可以选择的是适合这些学生的施教方法。首先,应提高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教师的职责就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给予流动性人口子女更多的关怀,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其次,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学业上的成功与失败做正面归因。
2.发挥期望效应,营造成功氛围
教师期望效应的实质就是“爱、期望、信任”效应,它要求教师对学生抱有爱心、理解和信任,达到情知统一,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城乡结合部学校,这里的学生所缺少的正是对他们的“爱、期望、理解和信任”。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当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积极正确地运用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充满成功的学习氛围。
通过教师的关爱、辅导、沟通来改善流动性人口子女的学习状况,以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通过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建议实施以下策略:第一,建立“流动性人口子女”档案和联系卡制度;第二,配备心理健康教师,设立“倾诉箱”,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第三,热情关怀,使“流动性人口子女”真正融入学校集体生活之中;第四,交流协作,加强对监护人的指导,做到“五必访”(即情绪不好必访;身体不佳必访;成绩下降必访;迟到早退旷课逃学必访;与同学争吵打架必访)。
希望通过学校教育唤起全社会对“流动性人口子女”的关爱,从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关心流动性人口子女的合力。
【城乡流动人口管理】推荐阅读:
流动人口管理指南10-03
出租房流动人口管理06-13
农民工流动人口管理07-08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总结09-28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年度总结08-23
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管理制度11-07
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简介08-16
流动党员管理模式07-16
天津市流动人口管理规定修改07-08
小学流动人口管理制度2011aaaa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