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学校的作用和影响(精选11篇)
1.家庭教育对学校的作用和影响 篇一
宠物犬对家庭及周边的影响和对策犬是最早被驯化的家畜,学名Canisfamillaris,也称“狗”,哺乳纲,犬科。在万余年沧桑的岁月里,犬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不断。犬的品种很多。按其用途可分为牧羊犬,猎犬,警犬,玩赏犬等。
犬由于在人类饲养的家畜中极有聪慧伶俐,善解人意,热情活泼,忠贞不二的特性,成为人类忠实的朋友,以至在人类文化中突显出人与犬的关系,以文字为例,就有诸如“犬子”、“犬马”、“犬牙”、“犬儒”、“犬牙相制”、“犬牙交错”等等,现如今也有很多关于犬的电影,例如《忠犬八公的故事》,《我和狗狗的十个约定》《心心历险记》等等,这些电影讲述了人与犬的深厚情谊,由此可见人类与犬的关系。部门考证,人类对犬的驯化大约在新石器时代,距今至少有1.5万年左右的历史,狼则是犬的直系祖先。因此,犬至今保留着一些与狼相同的基本特征。而犬之所以被人类驯化,最初是基于人类生存的需要。在经济十分落后的时代,犬的驯化帮助人类在某些方面战胜了自然。而随着社会的经济的逐步发达,犬的功能不仅局限于各种社会性的需要,开始满足与人类情感的需要。犬的这种功能的拓展,便开始变为一种宠物被人类所饲养。可以说在今天绝大多数城镇居民家庭中所饲养的犬,都是作为宠物来饲养的,而失去了其它的社会功能。正是由于这种进化和演变,正是由于人类情感上对犬的需要和依恋,使一些居民家中的犬被赋予了人的特性,被视为不会讲话的“自然人”,也可以说是不会讲话的“家庭成员”。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宠物热在全国,特别是城市居民中悄然兴起,方兴未艾。由于犬那聪明又活泼,对主人情深意笃的性格,给饲养者带来无穷的乐趣,满足人类情感的需要。
但对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也应当看到由于犬的饲养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例如,市政府特别发布了家庭养犬有关条例,对犬的饲养和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为使宠物犬的饲养符合政府的有关规定和有效防止一些特殊疾病的传播,兴利除弊。
我住在一个老年人很多的家属区里,很多老人都养了宠物犬,大多数为玩赏犬,并且都对他们非常喜爱,宠物犬也为他们排解寂寞,驱散忧思,同时,每天早晚两次的遛狗也能帮助老年人锻炼身体。但是,这同样也给我的小区带来了严重的问题,例如,经常有宠物犬咬伤小孩子;在花园和草坪里随意大小便,导致气味刺鼻,环境遭到破坏;经常听到 1
犬的吠叫声,造成了扰民,也由此发生了很多邻里之间的纠纷;甚至有的老人对犬过度的溺爱,同吃同住,感染了人畜共患病等等一系列这样的问题。为此,我咨询了宠物医院的医生,医生表示,很多人不懂的养犬的知识,没有定期的打苗和驱虫,再加上不注意卫生,来这检查的犬很多都带有传染病,主人和犬患人畜共患病的很多。
李医生呼吁养犬的家庭要搞好环境卫生,对犬加强饲养管理,定期对犬驱虫。教育儿童饭前洗手,严禁犬与人同床,舔手和脸等。同时要定期让犬打预防针。
对于如何科学养犬,我有如下几条建议:
一.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民对宠物犬饲养的道德意识。宠物的饲养不仅与饲养者有关,与非饲养者同样有关,在养犬、训犬的同时,注意社会公德,不能侵犯和干扰其他人的生活。例如,每次在带犬外出时都会随身携带一个塑料袋,待犬排泄后,将粪便放入袋中,扔进垃圾桶。随着小区饲养的犬数越来越多,每只犬每天几乎会外出排泄两次,无论是在哪里,也使本来干净美洁的花园似的小区增添了异味,同时也使细菌有了寄生地。长此以往,会影响环境,于是他想出了这个方法来解决犬的粪便污染问题。
二.普及养犬的知识,鼓励大家科学养犬。例如:养犬要注意环境卫生,注意犬舍,房屋,食物器具的消毒;注意家里地面的清洁,尤其是边边角角的卫生,因为潮湿阴暗的死角是病源微生物的滋生地,极易附着在犬的被毛上,造成病源微生物的感染;要定期给犬洗澡,并做卫生保健型的锻炼,以保持肌肉的生长和骨骼的发育;不同的季节要采取不同的方式管理,例如,春秋两季发情期的管理,这时的狗狗脾气暴躁易怒,要看管好不能任意使其交配,防止血统退化。同时,春秋季天气干燥,要注意被毛的梳理,去除灰尘,预防皮肤病,防止细菌滋生。
三.适当降低宠物犬饲养的收费标准。对犬的饲养应当利导而不宜用高收费限养。在社会一部分人需要而经济又拮据的今天,高收费的结果只能是造成一大批人偷偷摸摸地养,以逃避高收费。另一方面是大量警力对非法养犬的抓押,也造成人员浪费。因此,笔者赞成适当降低收费标准,使一部分既有情感需要而又无力负担的人可以饲养宠物犬,减少纠纷与矛盾。这从一个侧面也有利于保护心理健康。
四.积极提倡社会力量办宠物医院。对开办者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考核,使他们不仅能承担起对动物的治疗工作,也能承担起对宠物饲养知识的传播和管理工作。指导宠物犬的饲养者如何更好地饲养,如何作到对环境的保护,起到一举两得甚至三得的作用。建议宠物医院在给犬看病时检验犬的户口。
以上是我通过几个月的时间对宠物犬饲养对社会环境、心理环境的影响的调查、分析和对策。由于我只是一个高中生,有些问题看法不一定准确,不对的地方请谅解并指正。
对家庭养犬对环境影响的调查,我对环境与人和动物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犬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当去了解它,爱护它。在此期间,我知道了许多关于犬的知识,以及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我是一个热爱动物的人,尤其是宠物犬,每当和它们在一起时,就感到很快乐,它们是有灵性的小动物,通人性。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说明了犬的忠贞不二。但许多人却不懂得如何科学地饲养它们,给犬类及周边的人乃至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希望这些人能从我的小论文中得到一些启示,学习有关知识,科学养犬。
2.家庭教育对学校的作用和影响 篇二
1.1 现代教育技术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有很多专家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和定义,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三种:
(1)“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南国农,1998)。
(2)“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着重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两个方面相结合的角度,探讨和解决运用现代科技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问题”(宋成栋,1998)。
(3)“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育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李克东,1999)。
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解释和定义相比其他的解释和定义更加详细,该定义首先提出现代教育技术必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其次它强调了现代教育技术不但要研究教学过程而且还要求研究学习过程,最后指出现代教育技术的目标是实现教学的优化,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为我们更加准确理解以及如何更好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奠定了基础。
1.2 现代教育技术特征
(1)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优化的实践活动,所以它必须体现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的思想,而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所以现代教育技术仍然要充分体现这一教育思想,既要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能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地位。
(2)融合多种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成熟,其在教育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和优劣,在教学当中应根据实际需要加以选择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佳化,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档设备而忽略教学的实际需要。
(3)以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为目的。它要求教学的实践者不仅要研究教与学的资源,还要重视研究教与学的过程,对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4)具备四个基本环节:教学设计环节,包括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软件、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教学开发环节,包括开发教学软件、硬件、课程和教学模式;教学应用环节,主要是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和管理环节。
2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对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模式是教育理论的核心课题,它是沟通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和纽带,而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模式带来深刻的影响和巨大的变化,对教师的教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多媒体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是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对文字、声音、图形、图象和影像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并通过相应的教学设计,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把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荧屏上,使学习者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的学习。
(2)基于因特网的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主要表现为,利用电子邮件服务、文件传输服务、远程登录服务等方式,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相互交换信息,并利用环境信息检索系统互联网络进行远程信息检索,共享各地提供的课程学习资源。(上接第87页)模式。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仿真技术生成一种交互式人机世界,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同时它利用计算机和其他专用硬件仿真一种境界,通过参与者与“仿真环境”的交互作用,完成一个“历程”来进行学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 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的影响
3.1 学习者学习环境更加优越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使教学资源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知识、提供示范、提供练习,使学习者的学习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善,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学习者进行角色扮演和体会。另外,多媒体教学所具有的信息媒体多维化、集成化和交互性特征,极大的丰富了教学的表现力,这些均能从各个方面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增大学习者视觉和听觉的传递信息比率,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并能有效地培养和促进学习者的思维创造力。
3.2 学习者学习资源更加丰富
在现代教育技术中,教育系统是一个巨大的网络资源系统,其存储着专家、教师和计算机人员共同开发的大量数据、资料、程序、教学软件等,形成了一个特大型的资源库,并将其融为一个信息的海洋。学习者自由上网访问所有这一切教学资源,这是其他任何一种教学媒体和技术所无法做到的。
3.3 学习者学习更具互动性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效的解决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没有机会和班级的每个学习者进行交流的问题。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网络教学,使每个学习者都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得到教师发送过来的信息,听到教师讲解,看到教师操作,并都有机会向教师提出问题,得到教师的个别讲解与指导。教师利用网络反馈信息,积极接受学习者反馈回来的信息,适时调整教学。另外,学习者之间也可以进行网上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3.4 学习者学习更具个性化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一刀切”现象。在网络教学中,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学相应的学习内容,及时寻求教师的指导与帮助,真正实现个别化学习。另外,从宏观上讲,网络教育还可以实现教育个性化。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个人的天赋、爱好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及地点。
4 结束语
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给教育教学方式带来了深远的变化和影响,其各种形式的应用已经非常的普遍,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但是也存在使用上的误区和偏差,如何在教学应用中发挥其综合优势,如何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该技术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仍然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
参考文献
[1]苑永波.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中国电化教育,2001(8).
[2]李克东,谢幼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M].科学出版社,1994.5.
[3]李林.试析网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云南电大学报,2005.2.
3.家庭教育对学校的作用和影响 篇三
关键词: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小学生;学业表现;多水平分析;全国代表性数据
1. 引言
学校心理环境,也称学校氛围,主要是指学校为学生营造了在安全与秩序、接纳与支持、公平与公正、鼓励自主与合作等多方面的心理环境体验,从而构成了学校心理环境的主要成分[1]。学校心理环境可从学生个体独特经验和学校群体共同经验两个层次考察[1]。在个体层次上,学生个体对学校心理环境具有主观的感知,这就构成影响每个学生发展的独特环境,是学生发展个体差异的重要来源,即个体知觉到的心理环境;在学校层次上,学校心理环境反映了同一学校学生对其所在学校环境的共同知觉,是影响不同学校学生发展的重要情境因素,即学校总体心理环境。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学校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具有综合性,不仅对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就。近年来,少数研究从同伴相互影响的角度探讨学校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具体而言,同伴感染理论(contagion theory)是由Mayer和Jencks于1989年基于社区内部的相互影响提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社区的经济组成决定了行为规范的类型,从而通过同伴的影响进行传播。基于社会行为的感染理论,一些研究表明,来自同伴的动机、行为的感染和传播也可能发生在学校个体和群体中[2][3]。Wild及其同事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提出社会动机感染模型[2],他认为当学生感知到教师教学的内在动机后,学生的自主性、人际和能力的需求就会提高,从而有着较高的学习动机。在消极行为上,研究者主要从偏差行为强化的角度理解感染效应[4],也就是说当个体出现不正常行为以后,同伴如果对不正常行为作出积极响应,那么这种强化反应会影响到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之间的学习态度、动机能够发生同伴之间的感染。在控制了教师的教学风格后,将授课教师分成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组,结果显示,与外在动机教师组学生相比,内在动机教师组学生报告在学习钢琴时有着更高的兴趣并且在自由练习的时间表现出更强的探索性。这就表明,即使教师教学的风格相同,学生学习的动机依然会受到教师动机的影响[2]。也有大量研究发现攻击等问题行为也可以在同伴之间相互影响。如随机挑选267名幼儿园儿童并进行两年的追踪研究,记录他们在游戏中使用的语言,结果发现五岁的儿童便会嘲笑、攻击别人。如果这种行为受到同伴的积极反馈,那么在后续的两年中更有可能发展为反社会行为[5]。在儿童青少年时期,除了攻击行为,还有很多不符合规范的违规行为同时构成了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环境[6],但关于违规行为的同伴感染相关研究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以往研究多集中探讨个体之间的同伴感染,少有研究从学校心理环境这一大的背景出发,考察学校心理环境是否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行为进一步在同伴之间相互影响。另一方面,已有同伴感染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消极行为上,在积极行为上的影响尚不清楚,限制了对在学校背景中同伴影响作用的理解。因此,本研究采用全国代表性数据,在控制了个体知觉到的心理环境以后,探讨学校心理环境是否通过同伴之间的积极、消极行为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以期为进一步拓展和应用同伴感染效应提供参考。本研究所要探讨的中介模型如图1所示。
2. 数据来源及被试
数据来源于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项目建立的数据库[7]。学校心理环境数据来自全国100个区县421所学校12023名4~6年级学生的报告,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业成就数据来自同校另外10826名学生。其中,年级和性别由学生填写;是否为独生子女、父母最高受教育水平和家庭年收入由家长填写;学校所在地、教师学历由校长报告,学校平均家长文化水平和学校平均家庭年收入两个学校SES指标分别为家长报告的父母最高受教育水平和家庭年收入合并到学校层后的变量。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同伴特征相关变量全部由学生报告,学校层同伴特征变量均为将学生个体层变量合并到学校层后的变量。
3. 研究工具
3.1 学校总体心理环境问卷
采用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全国项目组研制的学校积极心理环境问卷,该问卷由学生报告,分数合成到学校水平,以考察学校层面的心理环境质量。问卷包括安全與秩序、接纳与支持、公平与公正和鼓励自主与合作4个领域共43道题目,采用Likert式4点和5点计分。分数按照特定选项比例和平均分合成到学校水平,分数越高表明学校积极心理环境质量越好[1]。
3.2 个体知觉到的学校心理环境问卷
个体知觉到的学校心理环境问卷是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全国项目组编制,从学校安全与秩序、师生关系、公平公正和鼓励自主等角度考察学生个体知觉到的学校心理环境。共包含7个项目,例如,“我在学校感到很安全”。采用4点计分,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分别计为1~4分。反向计分后,计算所有项目均值的标准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知觉到的学校心理环境越好。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为0.73[8]。
3.3 攻击行为量表
攻击行为量表是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全国项目组在加拿大儿童和青少年追踪调查项目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和修订,形成了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主要测查儿童青少年从身体、心理上故意伤害他人的攻击行为,该量表包含10个题目,例如,“我攻击别人的身体”,“当我生某人气的时候,我让别人也不和他/她玩”。题目采用4点计分,从“从不”到“很符合”分别计为1~4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的攻击行为越严重。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为0.80。本研究将学生攻击行为变量合并到学校层得到学校层攻击行为变量。
3.4 违规行为量表
违规行为量表来自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全国项目组[7]。主要测查儿童青少年的违规行为,包含更广泛的诸如偷盗、抢劫、考试作弊、喝酒等行为,该量表包含8个题目,例如,“偷家里的东西”。题目采用5点计分,从“没有”到“5次以上”分别计为1~5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的违规行为越严重。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为0.74。本研究将学生违规行为变量合并到学校层得到学校层违规行为变量。
3.5 亲社会行为量表
亲社会行为量表是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全国项目组基于寇彧和张庆鹏[9]的亲社会行为研究,抽取其四个维度中每个维度因子载荷较高的3种亲社会行为编制而成。亲社会行为量表用于测查学生的遵规和公益性亲社会行为、特质性亲社会行为、利他性亲社会行为和关系性亲社会行为等。其中,遵规公益性和特质性亲社会行为是青少年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关心、对个人人格特质的高度评价;利他性和关系性亲社会行为更多地强调对人际互惠、社会交往和和谐关系的重视。该量表包含12个题目,例如,“我会遵守学校的各种规范”,“我会主动邀请旁观者加入我们的游戏”,“我会宽容做错事的同学”。题目均采用4点计分,从“从不”到“总是”分别计为1~4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的亲社会行为越强。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为0.85。本研究将学生亲社会行为变量合并到学校层得到学校层亲社会行为变量。
4.研究方法
4.1 学业表现变异的多层分解
根据零模型计算结果,学校间学习动机和态度及学业成就的总变异中分别有10.0%和33.3%的变异来自学生之外,表明本研究的数据适合使用两水平分析的方法[10]。
4.2 模型建构
本研究分别以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业成就为因变量建立两层线性回归模型。在控制了学生背景变量以后,我们主要探讨学校总体心理环境是否能够通过个体知觉到的心理环境变量或同伴特征变量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
在下述模型中,SC代表个体知觉到的心理环境,PE代表学校层同伴特征变量,Yij代表因变量(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业成就)。
零模型: 考察学业表现的校间和校内变异,确定数据是否存在嵌套结构。
模型1:考察在控制了學生和学校基本特征后,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表现的直接作用。
5. 研究结果
5.1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及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表现的作用
4~6年级小学生学业表现能力与学校层同伴特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和相关分析见表2。结果显示,消极行为(攻击行为和违规行为)与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业成就均存在显著负相关;积极行为(遵规与公益性、特质性、利他性、关系性亲社会行为)、学校总体心理环境、个体知觉到的心理环境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业成就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模型1考察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表现的作用,结果表明(见表3),在控制学生和学校背景变量的情况下,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γ = 0.24, p < 0.001)及学业成绩(γ = 0.12, p < 0.001)均具有显著的影响。
5.2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和学业表现的关系:个体知觉到的学校心理环境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个体知觉到的学校心理环境在学校总体心理环境与学生学业表现间的中介作用,建立模型2。结果显示,学生个体知觉到的学校心理环境在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和学生学业表现间均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图2)。在学习动机和态度上,当加入个体知觉到的学校心理环境这一中介变量后,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的回归系数虽仍显著(γ = 0.12, p < 0.001),但与模型2(γ = 0.24, p < 0.001)相比有了明显的下降,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ab/c)达54.2%,表明个体知觉到的学校心理环境起到了较强中介作用。在学生的学业成就上,当加入个体知觉到的学校心理环境这一中介变量后,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回归系数也仍显著(γ = 0.10, p < 0.001),与模型2(γ = 0.12, p < 0.001)相比有所下降,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6.7%,表明个体知觉到的学校心理环境起到了一定中介作用。可见,学校总体心理环境更多的是通过个体知觉到的学校心理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而对于学生的学业成就,个体知觉到的学校心理环境所起的中介作用有限。
为了进一步检验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表现的间接效应,Soble检验结果显示,学校总体心理环境能够通过个体知觉到的学校心理环境显著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Sobels z = 7.57, p < 0.001)、学业成就(Sobels z = 18.78, p < 0.001)。
5.3 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和学生学业表现的关系:学校层同伴积极和消极行为特征的中介作用
在控制个体感知的学校心理环境的基础上,以学校总体心理环境为自变量,以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业成就为因变量,以学校层同伴特征变量为中介变量,探讨在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和学生学业表现间起作用的关键变量。
5.3.1 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和学生学业表现的关系:同伴消极行为的中介作用
在模型2的基础上将学校层攻击行为和学校层违规行为作为中介变量同时加入模型,结果显示(如图3),无论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还是学业成就,学校层违规行为在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和学业表现之间有着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学校层攻击行为和学校层违规行为以后,与模型1(γ = 0.24, p < 0.001)相比,学校总体心理环境的预测系数有所下降(γ = 0.22, p < 0.001);对于学生的学业成就,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学校层攻击行为和学校层违规行为以后,与模型1(γ = 0.12, p < 0.001)相比,学校总体心理环境的预测系数有所下降(γ = 0.07, p < 0.001)。两个模型差异显著Δχ2= 23553.364(p < 0.001)。研究结果表明,在学校层攻击行为和学校层违规行为这两种消极行为中,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只通过学校层违规行为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
5.3.2 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和学生学业表现的关系:同伴积极行为的中介作用
在模型2的基础上将学校层遵规与公益性亲社会行为、特质性亲社会行为、利他性亲社会行为和关系性亲社会行为这四种亲社会行为作为中介变量同时加入模型,结果显示(如图4),无论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还是学业成就,利他性亲社会行为在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和学业表现之间有着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关系性亲社会行为在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和学业成就之间有着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机,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四种亲社会行为以后,与模型1(γ = 0.24, p < 0.001)相比,学校总体心理环境的预测系数相当(γ= 0.24, p < 0.001);对于学生的学业成就,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四种亲社会行为以后,与模型1(γ = 0.12, p < 0.001)相比,学校总体心理环境的预测系数有所下降(γ = 0.08, p < 0.01)。两个模型差异显著,Δχ2 = 27644.32(p < 0.001)。研究结果表明,学校总体心理环境通过利他性亲社会行为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通过利他性亲社会行为和關系性亲社会行为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
5.3.3 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和学生学业表现的关系:同伴行为中介作用的综合分析
本研究在模型2的基础上将消极行为和积极行为作为中介变量同时加入模型,进一步考察在全模型中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可以通过哪些同伴行为变量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业成就。结果(如图5)显示,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机,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行为变量以后,与模型1(γ = 0.24, p < 0.001)相比,学校总体心理环境的预测系数降低(γ= 0.22, p < 0.001);对于学生的学业成就,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行为变量以后,与模型2(γ = 0.12, p < 0.001)相比,学校总体心理环境的预测作用不显著(p > 0.05)。研究结果表明,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可以通过违规行为和利他性亲社会行为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可以通过违规行为和关系性亲社会行为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这就表明,同伴间的利他性亲社会行为更容易影响个体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同伴间的关系性亲社会行为更容易影响个体的学业成就。
6. 讨论
本研究采用多水平分析方法,使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数据考察学校心理环境和学生学业发展的关系,第一次揭示出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在控制了学生和学校基本特征变量及个体知觉到的学校心理环境后,同伴特征变量可部分中介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和学习动机和态度间的关系,可完全中介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和学业成就间的关系。已有多数研究使用同一学生样本作为单一数据来源可能会带来高估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和学生学业表现相关性的偏差[12],我们采用两个样本分别收集学校总体心理环境特征的数据和学生学业表现的数据,有效控制了这一问题。本研究从学生个体知觉到的学校心理环境和学校总体心理环境两个层次进行研究,扩展了学校心理环境研究的角度,并为在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中开展学校层面的心理环境评估提供了直接的实证依据。
以往研究发现在同伴群体中,个体会相互影响对方的攻击、欺负、反社会等消极行为[3]。本研究进一步揭示出在控制了学生和学校基本背景特征后,学校情境下的心理环境可以通过违规行为、亲社会行为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学业表现。本研究将对同伴感染效应的考察扩展到同伴的积极行为上,并将研究的结果变量进一步延伸到学生的学业成就领域。从社会感染理论的角度而言,在同一学校情境中,同伴的行为会形成一定的模式,那么,相似的行为便可在同伴群体间进行相互影响。当学生的违规行为出现在同一所学校时,其彼此的消极行为也往往会得到强化。相反,当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出现在同一学校时,其彼此的亲社会行为也会在同伴之间相互感染。
本研究将消极和积极行为相关变量同时放入模型后发现,同伴的违规行为、利他性亲社会行为以及关系性亲社会行为可以影响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发展的作用。本研究除了考察攻击行为之外,同时探讨了同伴违规行为、亲社会行为的感染效应,这和以往研究获得的攻击、反社会行为可以在同伴之间相互影响结果一致[5],并将结果变量延伸到学业发展领域。从相关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攻击行为和违规行为之间并不存在共线性,说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学校心理环境可通过同伴的违规行为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也就是说同伴的违规行为也会在学生间相互影响和传播,在这种环境下的学生个体可能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行为,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到其学业表现。同时,这一研究结果也提示在关注儿童问题行为时,不应只关注儿童的攻击行为,其他的违规行为在儿童发展过程中也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其次,本研究与以往发现的儿童青少年助人、利他等亲社会行为与同伴关系、社会自我概念、学业成就关系密切研究结果一致[13][14]。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又进一步从同伴整体亲社会行为的角度扩展了以往研究,同伴助人、利他行为越多,同伴关系越融洽,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可能就会越强,这就更容易提升学生学习的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本研究并未发现同伴间遵规公益性和特质性亲社会行为对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从内容上而言,遵规公益性和特质性亲社会行为主要测查同伴对学校的归属、对同学的支持和帮助,这可能更容易影响学生社会适应方面的功能,不过这也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予以检验。
本研究的系列证据说明了学校总体心理环境不仅可以通过学生自身感知进一步影响其学业表现,而且可以通过同伴的行为特征进一步影响学生个体的学业发展。这就进一步揭示出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同伴的影响是一个尤其重要的研究领域,本研究做了初步的探讨,清晰地揭示出在控制了个体知觉到的学校心理环境后,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可通过同伴的违规行为、利他性亲社会行为进一步影响个体的学业发展。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可系统考察消极和积极情绪等同伴特征是否也存在感染效应。
7. 结论
本研究基于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数据库,从个体和学校两个层次探讨学校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业成绩的影响作用,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7.1 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我国小学4~6 年级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及学业成就具有独特的作用,个体知觉到的心理环境仅部分中介其作用。
7.2 学校总体心理环境部分通过利他性亲社会行为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部分通过利他性亲社会行为和关系性亲社会行为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将所有行为相关变量同时放入模型以后,违规行为和利他性亲社会行为可以部分中介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习动机和态度的影响;违规行为和关系性亲社会行为可以完全中介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业成就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陶沙,刘红云,周翠敏,王翠翠,孙聪颖,徐芬,董奇. 学校心理环境与小学4~6年级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关系:基于全国代表性数据的多水平分析[J]. 心理科学,2015,38:2-10.
[2]Wild, T. C., Enzle, M. E., & Hawkins, W. L. Effects of perceived extrinsic versus intrinsic teacher motivation on student reactions to skill acquisition[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2, 18(2): 245-251.
[3]Radel, R., Sarrazin, P., Legrain, P., & Wild, T. C. Social contagion of motiva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Analyzing underlying processe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10, 102(3): 577.
[4]Dishion, T. J., & Tipsord, J. M. Peer contagion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11, 62: 189.
[5]Snyder, J., Schrepferman, L., Oeser, J., Patterson, G., Stoolmiller, M., Johnson, K., & Snyder, A. Deviancy training and association with deviant peers in young children: Occurrence and contribution to early-onset conduct problems[J].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005, 17(02): 397-413.
[6]王素華,李新影,陈杰. 父母监管和温暖与青少年交往不良同伴对自身问题行为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03:499-503.
[7]董奇,林崇德. (主编). 中国6-15岁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数据库手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8]周翠敏,陶沙,刘红云,王翠翠,齐雪,董奇. 学校心理环境对小学4~6年级学生学业表现的作用及条件[J]. 心理学报,2016,48:185-198.
[9]寇彧,张庆鹏.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研究[J]. 社会学研究,2006,5: 169-187.
[10] Peugh, J. L. A practical guide to multilevel modeling[J].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2010, 48(1): 85-112.
[11]方杰,张敏强,邱皓政. 基于阶层线性理论的多层级中介效应[J].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329?1338.
[12]Reyes, M. R., Brackett, M. A., Rivers, S. E., White, M., & Salovey, P. Classroom emotional climate, student engage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12, 104(3): 700.
[13]王美芳,陈会昌. 青少年的学业成绩、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拒斥的关系[J]. 心理科学,2003,6:1130-1131.
4.家庭教育对学校的作用和影响 篇四
他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和“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就是针对时弊的、有积极意义的进步主张。
关键词:蔡元培 美育 北京大学
在中外教育史上,美育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早在周朝的贵族教育中就以六艺分门别类,乐居礼后,占第二位。春秋之后,作为整体的乐开始分化。孔子曾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这时乐与诗、礼鼎足三分。《墨子公孟》中也有“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之说。这些都可以归于美育的范畴。诚然,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轫于18世纪中叶的德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传入我国。早在辛亥革命前,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时,于莱比锡大学“讲堂上既常听美学、美术史、文学史的课,于环境上又常受音乐、美术的薰习,不知不觉的渐集中心力于美学方面。
尤因冯德讲哲学史时,提出康德关于美学的见解,最注意于美的超越性与普遍性。就康德原书,详细研读,益见美学关系的重要”。他是我国留学生中第一个注重学习和研究美感教育的,也是国内较系统地研究和介绍西方美学的一位重要学者。在1928年舒新城编的《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一书中,则称他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提倡美感教育的“惟一的中坚人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美育一词,也是蔡元培由德文 sthetische Erziehung意译出的,并为教育界所认同。从而,使美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蔡元培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总是把他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观汇入到自己的美育实践中,并加以积极地推广。
蔡元培是近代中国美育的倡导者和奠基者,他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首先,他把美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五大宗旨之一,在教育方针上确立了美育的地位。民国成立后,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在此期间,他着手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仿照西方资产阶级的教育制度,建立起我国近代的教育体制。他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把清末学部制定的忠君、尊孔、尚武、尚公、尚实五项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旨,改成为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项,删去了违背共和政体和不合信仰自由原则的忠君、尊孔两项教育宗旨。他强调新的五项教育宗旨中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并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纲领。他重视世界观教育,即开设哲学课程,目的兼采周秦诸子、印度哲学及欧洲哲学,以打破二千年来墨守孔学的旧习;同时,他又主张以美感教育作为世界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以破除人生为小己所役、一切事功以自利为前提的弊害,达到超利害、忘人我、利国福民的境界。他认为这五项宗旨相辅相成,都是“养成共和健全之人格”所需要的。
从这时起,美育成为国民教育的一个宗旨,付诸实施。蔡本人为此作了很大努力,如在各级学校开设美学课程,创办美术、音乐的专门学校等。19他在北京大学校长任内进一步提出:“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这四项是一样重要,不可放松一项的。”[1]1922年他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一文中又指出:“我国初办新式教育的时候,提出体育、智育、德育三条件,称为三育。十年来,渐渐的提到美育,现在教育界已经公认了。”这显然是从教育方针的层次上说的,形成了“四育”并重的教育思想。其次,在学校教育中,强调了美育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大力提倡美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他认为:“教育的方面,虽也很多;他的内容,不外乎科学与美术。”[2]“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3]他把美育作为德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并且为了强调美育的重要,又把它和德、智、体诸育并列而称之为“四育”,认为这是培育“健全的人格”所不可偏废的。蔡元培把美育又称作美感教育,是要通过美感教育,激发、陶冶和完美人们的高尚感情,达到美与善的和谐的统一。他曾对美育及其作用作了这样的解释:“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溪厚,有待
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
后来他为《教育大辞书》撰写的美育条目中,对美育作了如下定义:“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他认为,“顾欲行为之适当,必有两方面之准备:一方面,计较利害,考察因果,以冷静之头脑判定之,凡保身卫国之德,属于此类,赖智育之助也。又一方面,不顾祸福,不计生死,以热烈感情奔赴之,凡与人同乐,舍己为群之德,属于此类,赖美育之助者也。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对美育的特点和作用作了合乎实际的阐释。
蔡元培重视美育,是因为他认为通过美育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即以纯粹的美育,激发、陶冶人们的感情,使之有高尚纯洁的情操。他曾用“超功利”的美学观点,试图说明通过美育,能够使人们达到这样一种超脱现实的精神境界,即“提起一种超越利害的兴趣,融合一种划分人我的僻见,保持一种永久平和的心境”[3]。在阶级社会的现实中,这自然只是一种梦幻,但如果脱去这种唯心主义的神秘外衣,那么,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美感教育,却确是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如蔡元培所说不因“见小利,急近功”而“失节堕行”,不因几次挫折而颓废以至厌世,使人具有远大的抱负和进取的精神。
同时,他认为美育也是促进科学发展的一种原动力。蔡元培主张科学与美术并重,认为两者同为新教育之要纲,这就是说,智育和美育应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和相互推进的。他曾以“要透彻复杂的真相,应研究科学;要鼓励实行的兴会,应利用美术”[3]来说明科学和美术之间的关系。他以为人们具备了上述高尚的思想情操,即健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能够有探求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这正如他所说的“有了美术的兴趣,不但觉得人生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就是治科学的时候,也一定添了勇敢活泼的精神”[4]。
他还认为美育可以革除人们的不良习俗,给人以正当有益的娱乐,以提起治学的兴会。他说:“常常看见专治科学,不兼涉美术的人,难免有萧索无聊的状态。”这使有些人借低劣的娱乐作消遣,有些人甚至产生厌世的思想,他们“不但对于自己毫无生趣,对于社会毫 无爱情;就是对于所治的科学,也不过‘依样画葫芦’,决没有创造精神”。[4]总之,蔡元培热切希望国家富强,使中国“参加于世界学术之林”,因而他要通过美育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的志向、冒险的精神和始终如一的事业心。再次,蔡元培一生致力于科学教育和美感教育,都同他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和救国目的相联系。
他积极倡导美育,不仅是为共和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才,而且也体现他对社会进步的关注。他在美育上的两个进步主张,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其一,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以美育代宗教,是蔡元培美育思想和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他针对封建迷信观念和帝国主义利用宗教进行侵略活动而提出的一项进步主张。早在19,蔡元培就针对当时甚嚣一时的“以孔教为国教”的谬说,提出“宗教为野蛮民族所有,今日科学发达,宗教亦无所施其技,而美术实可代宗教”的看法。19,他正式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他指出宗教是人类蒙昧时代的产物,“迨后社会文化日渐进步,科学发达,学者遂举古人所谓不可思议者,皆一一解释之以科学”。他认为“无论何等宗教,无不有扩张己教,攻击异教之条件”。
他特别指出一些宗教家“甚至为护法起见,不惜于共和时代附和帝制”,即以“宗教为之累”的明显例证。他反复强调美育的重要功能就是陶养人的高尚情感,如果美育和人的情感都依附于宗教,就会受到它的毒害。他说:“美育之附丽宗教者,常受宗教所系,失之陶养之作用,而转以激刺感情”,“产生褊狭性,误人深矣”。他指出:“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5]蔡元培除了为反对宗教愚昧和发扬科学而提倡美育外,还特别针对当时复古派要组织孔教的企图,明确表示反对以任何宗教形式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这些都反映了蔡元培要求解放思想、发展个性的民主精神。
1922年前后,在上海由一些教会学校出身的人发起了一个所谓“基督教学生运动”,并在北京设立临时全国总部。这个运动的发起,按他们自己的说法,是因为“五四以后一般天真的莘莘学子多被卷入了战争的漩涡,有的更中了马列邪说之毒,时闹**,走入歧途”。他们表示要“以基督化品格的青年”,“去改造社会风气”。[6]其反动政治目的是十分显然的。他们和国际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势力相勾结,决定于1922年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第十三次大会。蔡元培对宗教势力插足学校深不以为然,他曾就此事提出:“今年忽然有一个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要在中国的清华学校开会,为什么这些学生,愿意带上一个基督教的头衔为什么清华学校愿给一个宗教同盟作会场是大不可解。”[7]
这首先引起上海进步青年的反对,组织了“非基督教学生同盟”。接着,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也决定以会员个人的名义发起非宗教运动,于是北大等一些学校学生和各界人士联合组织了“非宗教同盟”。这次非宗教运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蔡元培等一些社会名流也加入了这个组织,并被推举为同盟干事。这时,蔡元培仍积极贯彻他的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1922年3月,在他发表的《教育独立议》一文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学中不必设神学科,但在哲学科中设宗教史、比较宗教学等;(二)各学校中,均不得有宣传教义的课程,不得举行祈祷式;(三)以传教为业的人,不必参与教育事业。[8]
大学不设神学科,学校不得宣传教义与教士不得参与教育,是他反对宗教干涉教育的三项重要原则。这一时期,北大校内是没有基督教团契一类活动的。4月9日,非宗教同盟在北大召开第一次大会,蔡元培应邀出席并发表了题为《非宗教运动》的演说。他指出:“现今各种宗教,都是拘泥着陈腐主义,用诡诞的仪式,夸张的宣传,引起无知识人盲从的信仰,来维持传教人的生活。这完全是用外力侵入个人的精神界,可算是侵犯人权的。”他还说:“我所尤反对的,是那些教会的学校同青年会,用种.种暗示,来引诱未成年的学生,去信仰他们的基督教。”他在演说中重申在《教育独立议》中提出的反对教会干涉教育的三项主张,强调:“我的意思,是绝对的不愿以宗教渗入教育的。”他驳斥了那种把非宗教同盟运动看作是妨害“信仰自由”的错误看法,认为信教是自由,不信教也是自由,他幽默地作了比喻:“凡事都是相对峙的,有了引人喝酒的铺子与广告,就可以引出戒酒会;有了引人吸烟的公司与广告,就可以引出不吸纸烟会;有了宗教同盟的运动,一定要引出非宗教同盟的运动,这是自然而然的。”
他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既然有这‘非宗教’的信仰,又遇着有这种‘非宗教’运动的必要,我们就自由作我们的运动。用不着什么顾忌呵!”[7]1923年5月,非宗教同盟还出版了一本《非宗教论》,其中还收入了马克思肖像插页和他的“宗教是人群的鸦片”(按:今译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名言,并收集了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文章。这次非宗教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活动,宣传了唯物主义的无神论思想。从这里也可以看到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在当时的进步意义。蔡元培力主以美育代宗教,还和他要求发展科学民主、争取社会进步的立场相一致。
在他看来,任何宗教无不“扩张己教,攻击异教”,“宗教家对于人群之规则,以为神之所定,可以永远不变”。宗教所宣扬的这种愚昧、盲从和专制,就不能不是发展科学民主的极大障碍,而“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5]。他认为,美育所达到的境界,有利于社会的进化,矫正宗教的弊害,因而美育是代替宗教的最好方法。蔡元培晚年为萧瑜编著的《居友学说评论》一书作序时,叙述了当时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余在二十年前,发表过‘以美育代宗教’一种主张,本欲专著一书,证成此议;所预拟的条目有五:(一)推寻宗教所自出的神话;(二)论宗教全盛时期,包办智育、德育与美育;(三)论哲学、科学发展以后,宗教对于智育、德育两方面逐渐减缩,以至于全无势力,而其所把持所利用的唯有美育;(四)论附宗教的美育渐受哲学、科学的影响,而演进为独立的美育;(五)论独立的美育,宜取宗教而代之,此五条目,时往来于余心,而人事牵制,历二十年之久而尚未成书,真是憾事。”[9](P136)虽未成书,但从这个大纲可以看到他对宗教所持的战斗的、批判的精神。其二,提出“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蔡元培主持北大进行革新之际,正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文化的发端时期。这时,蔡元培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也有进一步的发展。他支持日益兴盛的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赞成文学革命,倡导以科学和民主为内容的新思潮。作为一位教育家,他不仅积极推动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而且也希望藉此改变日益低迷的社会风气。
他曾认为当时社会“民俗日偷,士风日敝”的一个原因,是由于“师法堕落,学术消沉”。他积极倡导举办各种讲演会,冀望以此挽救士风、振兴学术、引起求学问道之心。基于同样的的考虑,他发出了“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的呼吁,他说:“现在的文化运动,已经由欧美各国传到中国来了。解放呵!创造呵!新思潮呵!新生活呵!在各种周报日刊上,已经数见不鲜了。但文化不是简单,是复杂的。运动不是空谈,是要实行的。 要透彻复杂的真相,应研究科学;要鼓励实行的兴会,应利用美术。科学的教育,在中国可算有萌芽了;美术的教育,除了小学校中机械性的音乐图画之外,简截可说是没有。”他从爱护的角度,批评了新文化运动中存在的脱离实际、易走极端的流弊;他对中国固有的低级庸俗的审美趣味和丑恶的社会风貌痛心疾首,认为“在这种环境中讨生活,怎么能引起活泼高尚的感情呢”所以他热切希望“致力文化运动诸君,不要忘了美育”。这虽非治本之道,但对于改造社会、改造落后的国民性来说,是有积极的、进步的意义。
最后,经过蔡元培的倡导和努力践行,美感教育收到了成效,美育受到越来越普遍的重视。蔡元培对美育的实施,是包括互相联系和补充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认为应贯穿在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生命过程,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此,他都有很好的主张和做法。限于篇幅,仅就他在北京大学推行的美感教育作一简略介绍。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后,使他的美感教育思想和“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有可能在大学教育中得到贯彻。他重视通过音乐、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认为这是新教育的一个重要表现。他谈到音乐时曾说:“盖乐者,所谓美的教育也。古人每称乐以和众,今学校唱歌,全班学生合和,亲爱和乐之意,油然而生。此亦发扬公德之一作用也。若偏重于礼,则人人拘束,而不相亲近矣。此皆新教育之胜于旧教育者也。”[10]
在他的倡导下,北大文科开设了《美学》和《美术史》课程。例如19文科的国文门和英国文学门二年级,哲学门三年级等,都开设有《美学》课。1910月,因没有教员讲授《美学》课,他即亲自担任讲授,并开始编著《美学通论》一书。①《美学》是蔡元培主持北大期间亲自讲授的惟一的一门课。他注意教授法,教学效果很好。“他讲起课来,极其活泼有趣,大家上他的课都觉得乐此不疲。”当年听过他讲授的一位学生回忆道:他教的是美学,声浪不很高可是很清晰,讲到外国美术的时候,还带图画给我们看,所以我们听的很有味,把第一院的第二教室完全挤满了。第一院只有第二教室大,可坐一二百人,因为那个时候北大讲课,除了选这课的人上课之外,任何人都可以去听,校外去听的就不少,真同巴黎大学一样。第二教室挤的连讲台上站满了人,于是没有法子,搬到第二院的大讲堂。这是从前公主府的银安殿,在第二院不专为理学院用的时候,做合班上课用的。[11](P86-87)他讲了约两个月,因足疾住院而中辍。他曾请青年画家刘海粟代讲了一段时间。
刘海粟在绘画艺术的道路上,曾得到蔡元培的大力支持。这时他为上好美学课,曾向蔡元培请教,蔡说了一段颇有启发的话:“要大胆,镇定自若,我读过你办的《美术杂志》的文章,有一定水准;再者你的画笔会说话的。我不会画,都在讲美学,你遇到说不清楚的时候,可以用笔来说,画给他们看也很好。
不过,不能以导师自居,以平民的身分对待青年学子,他们一定会拥护你。真正遇到在课堂上不好回答的难题,可以跟学生们一起商量,这样很快就建立感情,有什么不足之处他们会告诉你加以改进的。青年们极为可爱,不为他们奋斗,我们治学做事有什么意思。”[12](P208-209)①他照蔡元培的要求上了几节课,效果很好。除开设美学课外,蔡元培还在学生中提倡注重音乐、书法、绘画的修养,以培养对美学的兴趣,丰富学生课外文化艺术生活。他认为通过音乐、美术等美感教育,有助于养成学生间团结和谐、彼此亲爱的品德。1918年经蔡元培发起成立了音乐研究会,他亲自为研究会代拟了章程,以敦重乐教、提倡美育为宗旨,从事音乐学、音乐史、乐器和戏曲等方面的研究。研究会分中乐、西乐两部。中乐部有古琴、琵琶、昆曲、丝竹等组;西乐部有提琴、钢琴等组。规定校内外人士凡有音乐兴趣者俱可入会。音乐研究会定期开同乐会,每年春节举办一次音乐演奏会。1911月召开同乐会时,蔡元培到会发表演说,指出,音乐为美术之—种,与文化演进,有密切之关系。
他希望会员“知音乐为一种助进文化之利器,共同研究至高尚之乐理,而养成创造新谱之人材。采西乐之特长,以补中乐之缺点,而使之以时进步,庶不负建设此会之初意”[13]。1920年,蔡元培聘请名乐师萧友梅(1884—1940)为北大讲师,担任音乐研究会导师,教授音乐史和声乐课程。在萧友梅的指导下,音乐研究会在我国首次演奏了贝多芬的交响曲。从这一年3月起,音乐研究会以它举办的音乐演奏会收入所得,出版了《音乐》月刊。蔡元培为创刊号写了发刊词。1922年8月,经学校评议会第八次会议决议,将音乐研究会改为正式的教学机构,作为附设在北大的音乐传习所,对外招收学生。
蔡元培兼任所长,萧友梅为教务主任。这个传习所于这一年的10月2日开学,其宗旨是培养乐学人才,一面传习西洋音乐,包括音乐理论与技术,一面整理和发扬中国的古乐。国乐师刘天华就是这时传习所的导师之一。音乐传习所分三科:本科培养专门人材,不定年限,修完所定课程即可毕业;师范科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分甲种四年制和乙种二年制两种;另有选科是专为音乐爱好者开设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习各种课程,不定年限,修毕选习课程即可结业。传习所师生还在校内多次举办演唱音乐会。1926年夏,师范科第一期学生毕业者12人。
到1927年7月,奉系军阀合并国立专科以上八校成立京师大学校时,音乐传习所被取消。1918年2月,蔡元培发起成立画法研究会,他还为该会撰写“旨趣书”,要求“会员注意者:画有雅俗之别,所谓雅者,谓志趣高尚,胸襟潇洒,则落笔自殊凡俗,非谓不循规矩,随意涂抹,即足以标异于庸俗也”。并说研究会虽为课余之作,然既有志研究,“不可不以研究科学之精神贯注之”[14](P346-347)。当时他曾对人说:“我希望这个研究会对中国画坛的除旧布新能起一点启蒙作用,才强调从事美术的人要终身不舍。兴到即来,时过情过,不持之以恒,断无成就。”[12](P207)画法研究会以研究画法、发展美育为宗旨。
研究会分国画和西洋画两门。前者分山水、花卉、人物、翎毛等类;后者分铅笔画、钢笔画、炭画、水墨画、水彩画、油画、漆画、图案画等类。蔡元培还聘请校外名家陈衡恪、贺履之、汤定之、徐悲鸿等为研究会导师,并尽量为研究会活动创造条件。1920年春节学校举办为期两天的学生游艺大会,就是专门为画法研究会募捐经费的。这一年6月起,研究会出版了《绘学杂志》。1922年8月,经学校决定,将画法和书法两个研究会合并组成造型美术研究会,由蔡元培兼任会长。胡佩衡、盛伯宣、刘子泉、陈半丁等为造型美术研究会导师,定期到会指导。会员有校内和校外两种。
蔡元培在北大实行美育教育,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学术研究的兴趣,以及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都发生了很好的作用。1949年北大校友川岛写过一篇《十五年前的一个故事》,记述蔡元培主持的北大25周年校庆活动的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北大进行的美育及其成效,他写道:就在17(日)的 晚上,北大的正生日,音乐传习所定在马神庙新收拾好的第二院大礼堂中,作第一次的公开演奏。那时北大学生的人数不到三千也有二千多,这次音乐演奏会的入场券不能遍发,就放在纪念会的办公室里,让爱好音乐的人自己去取。我呢,也拿到一张,盼到晚上7点,就奔到第二院去,真是幽静,可是进了礼堂,人已坐满,而人还不断的来,不但内无隙地,就在外面也是人声嘈杂,还站有几百人想进来。
已经挤进来的大半没有持券,有券的却挤不进来。眼见的快到八点钟了,坐在演奏台下面听众当中的北大校长蔡先生知道这个情形了,走到演奏台上,面向着听众,似乎有些怒容,继而霭然的说:“这次音乐传习所第一次公开演奏,在广大的场所中因为收不住音,仿佛是不甚相宜,所以定在这个礼堂中演奏,不能普遍的发给入门券,是因为会场小的缘故。我们这里是北京大学的礼堂,不是沙场,我劝没有入门券而进会场的人要一律退出,出去告知外面没有持券的也一律退去,让有券的可以进来。爱好音乐的诸位,如果愿意听,我请音乐传习所的诸同人再为诸位演奏一次,不但一次,以后也可以常常的演奏。
现在就请你们没有持入门券而进来的人都出去,并且照我的话去告知没有持券的而也想进来的人。”蔡先生说完这话之后站在台上,只听见台下一阵鼓掌声,有一百多位没有持券的人都站起来,依着次序陆续的出去,大家静悄悄的。蔡先生还站在台上,含着微笑点首。我座位的周围是空虚而且寂静,眼看没有券的人一个个的退去,有券的一个个的进来,第二院中还是那么静穆和严肃,音乐演奏会还是按时开幕。我鼻子一酸,含在眼眶里的眼泪要跟着蔡先生的微笑一齐出来,我不知道巍然在我前面的是高山呢还是大海。从这件“小事”的记叙里,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北京大学的精神风貌,看到美感教育对人的陶冶作用。
参考文献:
[ 1 ] 蔡元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N].北京大学日刊,1921-1-7
[ 2 ] 蔡元培.美术的进化[N].北京大学日刊,1921-2-15
[ 3 ] 蔡元培.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N].晨报副刊,1919-12-1
[ 4 ] 蔡元培.美术与科学的关系[N].北京大学日刊,1921-2-23
[ 5 ]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J].新青年:第3卷第6号.
[ 6 ] 谢扶雅.五四与基督教学生运动[J].传记文学:第20卷第5期。
[ 7 ] 蔡元培.非宗教运动[J].觉悟,1922-4-13
[ 8 ] 蔡元培.教育独立主义[J].新教育:第4卷第3期.
[ 9 ] 高平叔.蔡元培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 蔡元培.在浙江旅津公学演说词[N].大公报,1917-7-14
[11] 蒋复璁.追念蔡先生[A].蔡建国.蔡元培先生纪念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4
[12] 刘海粟.忆蔡元培先生[A].蔡建国.蔡元培先生纪念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4
[13]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国乐会上的演说词[N].北京大学日刊:1919-11-17
5.家庭教育对学校的作用和影响 篇五
关键词:竞赛工作室;技能大赛;教育教学
学校最重要最主要的工作是教育教学,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职业教育又是很特殊的不同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需要根据市场不断调整学校的教学计划与方案。目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风向标正是技能大赛。技能大赛已经成为全国各职业类院校的一大盛事,目前已是“普教有高考,职教有技能大赛”的格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规定,要定期开展全国性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使职业教育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经验和做法得到制度化和规范化。鉴于技能大赛的重要性,我校也越来越重视技能大赛,并筹建了计算机竞赛工作室,以此工作室为切入点,在实践中探索竞赛工作室对技能大赛、教育教学的影响和意义。
1竞赛工作室组织架构
6.传统文化教育对学校的影响 篇六
摘 要:现代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建设并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学校先进化和特色文化的需要,是培养具有中国魂和世界发展眼光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学生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蕴含丰富的内容,所以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也要传扬和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也就是中国的民族精神。目前,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所以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平台和弘扬基地,学校作为精神文化传承的切入口,继承我国优良传统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传统教育;传统文化;意义
一、学校文化教育建设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历史就像一条连绵不断的河流,在空间上不断将过去、现在和将来紧紧联系在一起。要让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在学校教育中弘扬和继承,就要尊重历史,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找到适合学校发展的目标,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文化所积累的经验。
建设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在校园中对各种文化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择优劣汰的选择,让校园文化中充斥着传统的精华。在学校建设的过程中,也要以传统文化特色为主,使其成为学校发展的标志。例如:独特的教学资源,优良的校风,学生尊师重教的优秀品质等,而与校园文化背道而驰的糟粕文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重视成绩不重视教学方法应逐步摒弃,保证校园文化能够长久的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促进优良美德逐步形成的关键,也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能够引导教师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引领学校时刻走在思想前沿,为学校的长久发展提供保障。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从学校现代化建设的方面分析,学校文化是学校的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传统文化的优良特色。所以学校在建设教育模式时要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建设过程中也要充分地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逐步生成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文化教育体系,使我国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保证。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民族发展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其实质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它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精神,所以它也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学校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就要与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这种传统文化精神动力。在面对世界大发展的文化激荡下,我国教育也要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若离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不再完整,所以在现代学校的教育发展方面,如果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特色的变革。
三、传统文化教学特色的开展是培养具有中国魂的现代人的需要
现代的学校教学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和中国灵魂,也就是要培养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有?o律的全面发展人才,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接班人。而从灵魂的角度看,它就是一种中国精神,是指中国人的共同理想和共同价值取向。所以在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也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爱国精神、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科学精神、现代意识和生存发展能力。这样的教育才能够使现代学生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我国的民族精神。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学生素质的提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因此,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能够发奋读书。中国传统文化是对学生道德品行的教育,所以也能够促进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逐渐使社会形成一种规范形态。我国传统的道德核心就是尊老爱幼,兄弟和睦,孝敬父母,所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对我国传统道德观念的继承,是学生道德素质的奠基,也是中华文化精华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能为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五、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所以在学校教学方面,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一)学会做人
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教会学生做人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传统的中国文化形式有文学、哲学、伦理学等,其主要分为儒家、道家和佛家,这三种文化形态和流派,主要以佛家和儒家的内容为主。所以学会做人的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则以万物皆有灵性为主要思想,其中曰:夫霸王之时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这就是讲,人本精神重在尊重人,注重人的外在形式。其素质教育观念中也提出,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科学,学知识,要让他们学会做人,有高尚的品质。所以学校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也要让学生学做一个爱国的人,学做一个有自信的人,做一个持节的人,做一个奋发向上、勇于创新的人。
(二)学会学习
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就是学会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重视教导学生学习。这不仅表现在言教,也表现在言学方面。在“学学半”这一著名的教育箴言中,也明确了教育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育学是相知相长的。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就会直接和间接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学会控制自己,学会做反馈,在智力方面能够好学,求索,实践。在非智力方面,自强不息,奋发创新。所以学校在教育学生时,也要让他们学会学习,做一个有志向的学者,一个自强不息的学者,做一个不断探究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好人。
在学校建设有特色的文化环境时,要加强学校的传统文化理念建设,并以此作为引导学校发展的基础。具体表现在教师的文化建设方面、学生的文化建设方面、教学课程文化的建设方面、教学网络文化的建设方面、教学制度文化的建设方面和教学物资建设方面,并且学校还要主动和学生家长联系,用他们的人生态度与教学价值观去影响学生学习,以此来实现传统教学理念在新时代下学校教学中的传承。
作者简介:
7.浅析教育成层对学校教育的反作用 篇七
一般来说, “个人接受越高层次的教育, 受教育的年限越多, 意味着他的文化精英身份越受社会大众或说社会组织认同。” (2) 20世纪90年代之后, 我国大陆地区逐渐重视以学历为代表的教育资本, 它成为了影响人们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学者指出:“教育的身份分层, 指通过教育所获得的学历具有身份作用, 成为影响人社会分层和社会地位的因素, 有时也简称‘教育分层’或‘知识分层’。” (3)
学校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活动通过其成层功能, 对社会、经济、政治有着特殊的作用, 学校教育更与这些领域有着密不可分的相互影响, 因此学校教育与它所造成的教育成层功能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教育成层也能反作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可以算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1 教育成层对于学校教育目的的作用
学校教育指的是由专职的人员和机构, 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 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所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在这样的定义下,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发展”。而就在这个知识和信息带动发展的时代, 社会人被社会按照所具有的知识量及知识的含金量分为不同等级和层次, 造成了所谓的“知识分层”。社会人通过获取文凭而得到一定程度的社会身份认可, 这种方式越来越成为公认的相对合理的社会认可方式的参照标准, 因而出现了教育的分层作用。
就某种程度而言, 以文凭来进行人才的筛选过滤是最高效和客观的方式, 在所谓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作用下, 现代社会的学校渐渐成为了一个如流水线生产的地方, 由于现代社会“效率化”、“合理化“的原则, 学校沦为一种高速的批量生产各种文凭的场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学校的教育目标已达到高度统一。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个体学生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性, 当教育评价必须兼顾“合理化”和“量化”的标准时, 教育目的立即被设计成高度统一的形式, 教育培养“产品”的模式就会被统一化, 丧失个性。教师和学生都被囚禁于巨大的工厂氛围中, 成为任由那看似合理的“社会需要”决定的流水线上生产的产品。
2 教育成层对学校教育制度的作用
学校是进行教育的主要机构, 教育的成层功能对于学校机构和规章也有着反作用, 这些作用在学校教育机制中随处可见。
最明显的情况, 就是考试选拔对受教育者的分流。考试是学校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是目前学校教育中产生评价的主要手段, 考试制度“既是某一阶段教学任务的结点也是某一阶段教学任务的起点, 承载着一切教学活动的终与始。” (4) 由于考试自身具有选拔性, 从初等教育至高等教育, 学校教育通过考试的方式, 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程度将他们导向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级的机构。虽然考试制度不失为一种较为公平合理的评价受教育者的方式, 甚至能使不同层次的学校之间的生源流通有序进行, 但无论什么考试都是对社会人教育身份的遴选, 考试作为手段, 使教育制度在学校教育阶段就将学生分门别类, 使得人们萌生一种进入重点高中或重点高校的学生就意味着将会获得未来社会精英身份的观念, 很直接地产生了价值导向作用, 并且直接在学校及班级和学生群体之间也产生了分层作用。
从学校层面的分流而言, 学校有着明显的纵向学制结构, 这也是教育成层功能通过考试对学校教育产生反作用的“彰显”之一。从初等教育至中等教育再到高等教育, 每一个上层级学校的学生都是由在它之下一个层级的学校通过考试筛选出的学生, 因此没有获得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学生或许就直接流入社会。有能力通过考试进入较高层次学校的人, 拿到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 就成为日后进入社会获得职业的原始文化资本。接受了越高等级教育的人一般被认为可获得更佳的社会地位, 他们自身对社会地位的期待也较高。横向而言, 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有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分 (在曾经的一个时期, 义务教育阶段还存在过“重点班”和“普通班”之分) , 高等教育阶段也有所谓的一本、二本和三本院校的分流, 以及以性质而区分的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分流。这些所谓的分流和分层通常是建立在分数、升学率和教学条件上, 一般认为重点学校的学生平均分和升学率高于普通学校, 教学条件也比普通学校更好。同时, 在高等教育阶段, 产生了不同专业的分流, 知识因被分门别类而产生社会阶层分化, 因此一些重点建设学科或前景更好的学科的学生对未来职业社会地位的期望值更高。
3 教育成层对于学校教育中人员的作用
教育成层对人的分流和分层, 使人们通过自身的不同教育成就而得到不同的社会地位, 这样的作用也同样体现在产生教育成层这一结果的教育机构中。学校机构的人员组要由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构成, 看似只有这两者所达到的分层结构, 实际在受教育者群体和教育者群体之间, 仍然有因为教育成层而产生的分类和分化。
受教育者方面, 首先是上文所提到过的因为考试结果而直接影响的群体分层, 如重点学校的学生与普通学校的学生之间的分层, 以及重点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之间的分层, 沾上“重点”二字的学生有更多的社会期望和教育资源的支持, 被认为更有社会发展前景, 他们与“普通”或“较差”等字眼挂钩的学生在社会期望方面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另外就是学生群体中的一些“非形式化的分层”, 这些分层的原因复杂, 可能是因成绩而产生的社会期望值差距所造成, 也可能是家庭贫富差距造成, 而产生这种“社会期望值差距”和“家庭贫富差距”的原因, 也与个人所占有的教育资源、学生父母获得的教育成就紧密相关。这种“非形式化的分层”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相互交流、与老师的互动频率、参与活动的机会等。
在教育者方面, 因为他们在求学阶段所获得的教育结果不同, 而担任着不同的职务, 在专业技术方面拥有不同的职称, 这无疑是教育成层功能对教育者的职业生涯和社会地位所造成的直接结果, 而职务职位较高的人通常能够行使更多的权力, 比如教育管理中的决策权。而教师专业的决策权一般还包括教学决策权、课程决策权以及班级管理决策权等等, 这些决策权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对受教育者在形式上或非形式上的分层产生作用, 因而对教育的整体情形还将会是一个循环的作用力。
4 教育成层对于学校教育内容的作用
一方面, 教育成层对学校教育内容的编排会产生影响。不论在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中, 教育内容分门别类、课程安排不尽相同, 都算是教育成层对学校教育内容的影响, 由于社会需要学校培养可担任不同角色地位的人, 因而在学校里按照文理分科或院系分类, 会将不同科别和专业的学生的教学内容区分开来, 造成学科与学科的鸿沟, 并进一步影响不同学科的学生日后踏上社会的职业选择。另外, 有的学校因对学生程度进行分层, 设立快慢班进行区别教学, 这种方式也会影响不同等级班级中受教育者的学习内容。
另一方面, 教育成层影响着教育内容中的价值取向。社会分层的现实情况会在一些社会学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得到体现, 通过教育所特有的长效性, 从而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日后进入社会的择业心理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5 教育成层对于学校教育途径的作用
学校教育的途径一般来说指学校教育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 这是由担任教育活动的教师按照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而决定的。现代教育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统一化之后, 重新提倡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心理差异, 提倡“因材施教”, 而此处所谓之“材”, 又是由不同学生的自身素质而定的, 包括其生理、心理、智力、能力、兴趣等方面的资质。而涉及到这些问题, 仍旧绕不开已经被纵向横向的各种学校教育机构或教育评价所筛选出的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教育的途径不但受到学生现在所在受教育者群体的层次等级影响, 而且也受到难以避免的教师主观印象的影响, 比如对学生进行分班分组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的做法, 就不失为一种被“因材施教”口号所庇护的教育不公平。
被现代教育家们所憧憬的理想中的教育, 应该具有一种公平公正的运行机制, 无论性别、民族、种族和出身, 都应该通过受教育而获得对他们最佳的发展。而纵观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 在教育之伊始、过程与结果上, 都很难是绝对公平和公正的。教育成层产生了社会人之间的差异, 而这种差异也存在于与社会教育相对的学校教育中。教育成层对学校教育产生的影响似乎成为了教育成层在社会大环境下的缩影, 学校作为产生现代社会民主观念的场所, 并没有将社会不同阶层间的对立状态消解。
就教育成层这个机制而言, 通过考试的方式将社会人分层, 这样的分层同样意味着一种激励机制, 不能忽视它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推动力。但如果任由它朝功利化方向恣意发展, 也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阶级对立以及秩序混乱。因此, 如何将教育成层机制的积极作用在学校教育中有效地复制和发扬, 将成为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注释
11 2 4 唐彰新, 陈良, 胡秀丽.论教育成层对“文化精英”身份的拟制[J].现代企业教育, 2010 (9) :207, 207, 207.
8.家庭教育对学校的作用和影响 篇八
关键词:学校心理咨询,学校教育,相对首要地位,“三个促进”作用
B844.2
心理咨询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新兴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学校心理咨询,从狭义上讲,即指面向学生的心理咨询,是学校内的心理咨询人员对前来求助的学生从心理上进行指导和帮助的活动。心理咨询人员根据前来求助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心理学知识和原理,通过与学生谈话、讨论等形式,在与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理解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帮助其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根源,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提高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发展与成长。(刘晓明,2002)。
本文从学校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两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学校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情况。
一、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心理健康对于一个学生而言,是学生能够接受各种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学生应达到的最基本的生活状态。而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咨询承担着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咨询应在学校教育中占据首要地位,或者说相对首要地位。
(一)心理咨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等几部分组成,其中也包括学校心理咨询。在这些教育中,各个不同的教育都有各自针对的内容,彼此之间互相协作,缺一不可。其中,学校心理咨询是这些所有教育的基础。打个比方来讲,学校教育是一棵參天大树,不同的枝茎代表了不同的教育,而学校心理咨询就是这棵参天大树的树根。只有树根供给养分,其他的枝茎才能茁壮生长一样,学生只有经过学校心理咨询的教育,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才有能力学好其他的课程。
(二)心理咨询可以解决其他教育无法解决的问题。当代社会,由于竞争压力的增大,导致个人心理负荷增加,这同样体现在学生的身上。在学校中,由于课业负担过重,学生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当代学生心理素质暴露出很多的问题,这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时,学生就需要有一种教育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倾诉压力,给自己以指引。而这是德育、智育、体育等教育无法做到的,能做到这一点的恰恰是学校心理咨询。因此,心理咨询的首要地位就体现出来了。
其次,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相对首要地位,并不是否定学校心理咨询的首要地位,相反的,而是要强调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的灵活性。
提起学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很多人就会认为这种教育会具体化,是教学大纲中列的重点,或课时最多的课程,或考试中最重要的科目。这种观点比较狭隘。
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相对的首要地位,就是要强调正确运用学校心理咨询的方法。并不是说,心理咨询霸占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是每天最多的课程,是考试比例最重的内容。而是和其他的教育互相协调,共同促进学生发展。学校心理咨询是灵活的,它可以在各种时间,各种条件下,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需求,不仅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还要有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
(三)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与手段
近年来我国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而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推行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点。心理教育活动是独立于美育、体育之外的教育活动,是其他教育所无法取代的,心理咨询则是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与关键手段。在这个科技不断发展、社会日益复杂的时代,学生每天都面临着重大的心理冲击及巨大诱惑,而心理咨询则可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相应指导,其服务的对象是存在一定的心理方面困扰或为亚健康状态,急需获得帮助与指导的学生群体。另外,心理咨询具有显著的专业性,从事学校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均具备心理咨询相关工作经验、持有心理咨询师专业证书、具备一定心理学知识的专业人员。正因为心理咨询具有针对性及专业性,它可以协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困惑,增强其对自身的认同与认知,同时可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促进”。
(一)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学校心理咨询最直接的作用通过心理咨询解决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针对不同的目标和内容,学校心理咨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适应性心理咨询,一类是发展性心理咨询。适应性心理咨询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以及相应阶段的生活
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而发展性咨询主要是指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帮助学生开拓自身的潜能,突破自我的局限,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
适应性心理咨询和发展性心理咨询有机结合,可以充分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既帮助学生解决了当下的心理问题,又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促进其他教育的发展
学校心理咨询是其他教育的基础,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建立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状态,使其他教育最大程度发挥作用。
此外,学校心理咨询也启示了其他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状况,不能一味的只顾埋头教育,不顾学生自身的心理感受。那样片面追求结果的教育是不适应未来教育的。未来教育是朝着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方向前进的,未来的教育会将学生的心理状况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这也为其他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所以说,学校心理咨询以其独特的视角,给其他的教育方式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野来审视自身。使得教育工作者能在更高的水平上,统筹德育、智育、体育等等教育,顺应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三)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将学校心理咨询纳入学校教育,表明素质教育的发展又提升了一大步。
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过去学校心理咨询没有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员时,无论德育、智育、体育等教育
怎样有效地结合,达到的素质教育都是不完备的。学校心理咨询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
重要方面,在它被纳入学校教育中后,使教育更加全面,为实现素质教育作了有益补充。
每一棵参天大树都有茁壮的树根,学校教育这棵大树也不例外。学校心理咨询作为学
校教育这棵大树的树根,从目前看,也许还没有那么茁壮。但学校心理咨询鼓励着每一个从事心理教育工作者,朝着这方面去努力,让它在学校教育中发挥最大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刘晓明,李冬梅,孙蔚雯著,《学校心理咨询—理论·方法·应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8月
【2】郑日昌 陈永胜著,《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
【3】孙屏主编,《学校心理咨询实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7月
【4】刘晓明,王丽荣.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方向.中国教育学刊,2000,(4):30-31.
【5】罗红.学校心理咨询需要处理好几种关系.中国教育学刊,2003,(9):16-18.
9.家庭对学校德育影响的调查与思考 篇九
张 青
家庭对学校德育影响的调查与思考
张 青
学生成长在不同的环境中,学校和教育部门对学生的教育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还必须要有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为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促进家庭与学校 密切 配合,减少家庭教育中的负面影响。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 效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借这次机会,我们组织了一次学生家庭教育环境现状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以学生家庭环境、家长道德品质为调查重点,从家长“家庭美德”、“个人品质”、“社会公德”以及“职业道德”四个方面入手,设计了52个选项题。调查采用抽样法,在本校随机选取了5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集中组织了答题。
一、调查结果分析
1、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1)调查表明,学生父母之间不能互敬互重或关系处于一般状态的占47%,父母之间吵架的占42%(其中经常吵架的占8%);1%的家庭不稳定,其中有4%的家庭家长已离婚。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开放,加之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的家庭观念受到了冲击与挑战,家庭的不和、父母离异率的升高给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带来阴影,幼小的 心灵受到伤害,对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有着直接影响。(2)学生在家庭中父母的关爱,活动的自由,平等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而家长们往往不在意或不屑一顾,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只有绝对的服
从,不顺心时对孩子随意 训斥 甚至打骂。父母对孩子关爱不够的占36%,其中16%的孩子认为父母不爱自己;45%的学生受过父母责骂,更为严重的是14%的学生经常受到父母责骂,57%的家庭不考虑 子女们的内心感受;78%的家庭父母商量事情不让孩子发表意见;37%的学生感到家里缺乏自由,有压抑感。与此相反的是部分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却“关爱有佳”对子女百般迁就、放任、溺爱。是子女养成了许多不良风气,如霸道,娇气,不合群、懒惰,花钱大手大脚等。由此可见,有些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不够的,经常责骂孩子更不应该,做父母的要善待自己的孩子,有心呵护幼小的心灵,消除孩子与家长的对立情绪,特别是建立和谐平等的长幼关系,拉近两代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孩子的心理压力。在家庭里要让孩子有较多的自由活动空间,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形成独立的人格;父母要多注意孩子的内心感受,保持其良好的心境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然而,家长对孩子疏于管教过于放任,同样也会使孩子贻害终身。
2、家长个人的品德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1)调查发现,学生家长在个人品德方面良莠不齐,有55%的家长经常摸牌赌博;21%的家长经常酗酒;19%的家长语言粗鲁,甚至有少数家偷拿别人的东西,这些都说明,部分学生的家长的个人行为是缺乏道德修养的。摸牌赌博,借酒消愁已成一种社会公害,势必导致家长无暇关心自己的子女,松懈对子女的引导和教育,这些家长不务正业,缺乏进取精神和家庭责任感,势必导致家庭债抬高筑,家
庭不合;子女在耳濡目染中叶沾染恶习,顽皮难羁。(2)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每个人成就事业、与人为善,泰然处世的必备因素。心理品质的外在反映既是人的道德行为。调查表明有2%的家长喜欢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19%的家长做事缺乏耐心;15%的家长处理问题不是很干脆;14%的家长在别人不小心冒犯是不能谅解;1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父母不很勤劳。没有坚强的意志。做事缺乏耐心的人,势必一事无成,不勤劳的人一生只 能苦守寒窑;不能原谅他人的人又怎能与他人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呢?这些家长要么被子女看不起,要么影响子女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
3、家长的社会公德对学生的影响
社会公德是每个公民都应共同履行的道德行为标准,他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在家长社会公德的调查中了解到,在17项社会公德中,多数家长能规范遵守,但仍然有部分家长社会公德意识较差。具体而言,关心国家大事的仅占43%;14%的家长与邻里经常吵架;10%的家庭与邻居互不往来,乘车主动给老人让座的仅占39%,对学校教育活动不支持的占23%,有见义勇为的也不多,不很诚信的占7%。
助残济贫,帮助老弱,诚实守信,嫉恶扬善,爱国忠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同美德,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作为国家的公民,理应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家长只有“身正为范”,为 子女做出遵守社会公德的表率,才能使子女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然而,调查的情况却给我们每个教
育工作着敲响了 警钟,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刻不容缓。
二、学校德育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1、受家庭环境影响
调查表明,多数学生 家庭环境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但不少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家庭缺乏民主氛围。这样的家庭环境,要么是孩子心里感到压抑,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产生抵触情绪;要么是学生形成逆来顺受的习性,即使 长大了也缺乏独立的人格,缺乏个性的张扬,要么是孩子为所欲为,惟我独尊,放荡不羁,听不得批评,经不起挫折,这些都给学校的教育转化增加了难度。
2、受家长个人品行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一些家长的社会公德意识差,素质不高,自己不能遵守社会公德,反而向子女灌输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观点,如学校教育学生要团结友爱,谦恭礼让,有的家长担心自家孩子吃亏,要求孩子“以牙还牙”,学校教育学生“诚信”,有的家长认为“诚信”会上别人的当,结果家长的“言传身教”与学校的教育要求大相径庭,步调不一致,使学校教育失去感召力,弱化教育效果,甚至使学校教育前功尽弃。许多学生在此环境中说一套,做一套,形成“两张皮”、“会说不会做”,养成了双重人格。据此,为了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1)广泛宣传《纲要》,组织家长学习,提高家长素质。学校要充分加强对学生家长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宣传,做自觉遵守社会
公德的模范。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2)深入家庭、加强与家长沟通,改善家庭环境。学校必须做好深入细致了解每一位学生家庭环境的工作,突出重点帮扶教育方式不当的“重点户”和不配合学校教育的“难点户”,不断地与家长沟通思想,及时了解和反馈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变化情况。最终 实现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效果的目的。
(3)实行“因人施教”加强德育针对性,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校要和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寻求教育孩子的办法,做到“因人施教”,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对于性情孤僻、怪异的学生,学校要多给予关爱,用老师的爱心温暖学生“冰冷”的心田,对于因家长过于溺爱而导致孩子懒惰,动手能力差的,学校便要动员家长配合 让学生在家里作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有了进步及时 表扬等。
(4)改善德育管理,健全工作机制,真正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完美结合。
10.家庭教育对学校的作用和影响 篇十
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出,小时候,孩子的眼睛总是亮晶晶的,可上学后,就慢慢变得暗淡无光,把人世间最大的欢乐求知异化成了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而在每一对父母教育孩子说话,学走路的那个阶段,孩子进步最快,父母的心态最好,家中总是充满了欢乐,因为父母总是用最得意的目光关注着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步。由此可见,赏识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该有多大的作用。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赏识教育的重要性,都应掌握更多的赏识教育的方式方法,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快乐而茁壮地成长。
1.小学生需要赏识激励,犹如禾苗需要阳光雨露。
心理学家认为,赞美犹如孩子的营养剂。只要教师对孩子充满信心,并且嘴边经常挂着一些起由衷的赞美之词,便可使丧失信心的孩子恢复自信;不求上进的孩子乐于求知;表现不错的孩子更上一层楼。
如果说责罚是一种严肃的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缺点的方式,那么赏识激励则是一种善意和温和地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和发扬优点的更好方法。每一个孩子都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能敏锐地感到老师对自己的爱抚、鼓励,或者嘲笑、讽刺,甚至轻视。他们也常常以甜笑、发怒、任性、固执,甚至采取逆反心理来反映自己内心的感觉。孩子首先需要的是自尊,这一点与成人一样,孩子觉得自己的自尊得不到周围人的肯定,就会被迫在一种“屈辱”的心态里学习与生活,其结果可想而知。
2.赏识激励能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很多,关键是我们老师能否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不同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激励手段,不断培养、开发。
大自然的一切都可以引发孩子无穷的想象:蓝天白云,像神奇的魔术师,变幻无常;绿茵茵的草地好似墨绿色的地毯,任人随意翻滚„„在孩子观察大自然的同时,老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想像、比拟,这些事物就会在孩子的头脑中变成无数美好的奇异的童话。
11.家庭教育对学校的作用和影响 篇十一
关键词:户外拓展活动 校园体育 职业教育 实施作用
随着职业技术学校的蓬勃发展,校园体育事业在硬、软件的发展上都加大了投入。在体育课程的开展中,教师在户外拓展教学上呈现出了新的发展特点。
和普通学校相比,职业教育学生面临繁重的就业压力,他们对传统运动的积极性逐步减弱。相比较之下,户外拓展活动更受学生欢迎。顾名思义,户外拓展活动就是在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在户外进行一些趣味性、竞技性的体育运动,增加学生的体育学习成效。这样交流互动的方式,不但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
一、户外拓展活动对校园体育教育的意义
1.促进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于整日埋头学习专业技能的技校学生来说,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对日后工作、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对体育课程抱有浓厚的兴趣,才能对体育课程投入十分的精力。所以,笔者在体育课程中融入户外拓展元素,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增加教学的活跃性和趣味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融洽、和谐的体育教学氛围。
2.构建积极向上的职业校园文化
由于技工学校的开放性,众多的理论课程也为户外拓展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从客观上决定了技校校园的文化和精神风貌。从职业教育的方面来看,学校的户外活动体现在校风、学风、环境等诸多方面。体育户外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校在体现校园文化的同时,展示职业学生的精神风貌,推进基础素质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处于独生子女家庭,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缺乏自我意识、自我管束力差的情况。在户外团体活动中,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在拓展游戏中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义务,使“体育精神”成为当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为了强化学生团队意识,教师着力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强身健体,使学生身心健康双重发展。
二、学生户外拓展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学生身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
在当下很多技工学校,部分教师高度重视对学生专业理论和技能实践的培养,却忽视了体育课程。从相关部门所作出的学生体质状况监测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很多学校学生体育事业的进程并不明显,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下降。例如,从近几年对部分学校学生所进行的1000米长跑测试项目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综合成绩有所下滑。这是因为由于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下,学生自主锻炼的时间也在减少,无形中也给技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形成了阻碍。
2.教师对户外拓展活动的掌控
体育课程的开展并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在户外拓展活动中,许多竞技类活动都能够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辅助。但是,很多体育教师没能正确看待户外拓展活动,对拓展活动的掌控不足,对于具体项目的选择也不够科学。在学生体育活动中,登山、自行车、攀岩、游泳、篮球等团队竞技运动都是适宜学生身心发展的项目。教师要熟悉各项拓展活动的锻炼性,从中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学生身体、心理需求的户外活动。
三、户外拓展活动对校园体育教育的作用
1.通过户外拓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当今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职业院校学生将成为未来人才发展的主力军。教师要在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体育运动的范畴。体育户外拓展活动中,蕴含着合作、竞争、智力、体力等多项因素,具体可以分为户外赛事运动、水上运动、户外生存技能运动等等,例如户外赛事运动中的篮球、羽毛球、轮滑、水上运动中的游泳、跳水,野外拓展活动的攀岩、滑翔,户外生存技能运动中的高架绳网、跳跃等等。
教师在户外活动的设计上,要注意运动强度、运动状态等各个方面。职业学校学生的性格活泼,喜爱新鲜的事物,并且在专业课程的锻炼下大多心灵手巧,所以对这些户外运动更加感兴趣。开展户外骑行活动能够通过骑行的动作锻炼学生的腿部、腰部的发力和柔韧度。轮滑和游泳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性。
例如,在体育户外拓展的运用上,教师可以在一个较好的天气,选择组织一次山地车骑行的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当地骑行爱好者租赁山地车,减少运动成本,并选择一条适宜的骑行路线,确保适中的运动强度。同时,教师要让他们通过记录、总结、反馈等方式,完善体育教学机制。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得到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建立完善的反馈评价机制,从而激发学生的健身运动意识,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些体育拓展活动中蕴含着的不同思想。
2.提升学生的集体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在一些常态化的户外拓展教学方式上,为了考虑场地、工具、成本等具体问题,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轻松、愉悦的团队游戏,进一步增加学生的集体意识。这样游戏化的体育户外拓展方式,不但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大大提升学生的群体性和合作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将5~6名同学分为一组,在确定学生熟悉活动规则的情况下,进行信任背摔、抱团、兔子舞、报数等多项活动。在游戏的设置上,教师要考虑到整体的教学互动性,增加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在一些竞技类游戏上,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教师要把握时机,努力培养学生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让德育教育也能融入体育户外拓展活动中。同时,教师要以团队游戏作为比拼原理,多加入一些肢体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增强技校学生的团队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
3.打造和谐体育活动,构建特色校园文化
教师可以根据技工学校的具体情况,酌情规划体育户外活动空间,在考虑其具体功能的基础上,发扬和谐体育的校园精神,让户外拓展活动既具有精神又赋予价值内涵。同时,体育教师要在发展团结协作的基础上,结合校园社团等情况,构建具有一定特色的校园文化,例如,技工院校中学生会组织中的“文体社团”、学生自己筹办的“篮球社团”“足球社团”“轮滑社”等等,强化技校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除此以外,教师要在开拓户外拓展运动的基础上,展现良好的校风和学风,突显运动中涵盖的知识文化和道德规范。
为了让户外活动更具刺激感,教师还可以通过各项参与的模式,强化学生的主观探究意识。同时,教师要在体育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强项、户外活动的多样性、拓展性和安全性,给予学生不同的感受,让他们进入最佳的活动状态。
四、小结
综上所述,户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结合学生情况,使其成为技工学校体育事业的重要内容。在体育户外拓展活动的推广上,体育教师应该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成果,使拓展活动能够符合职教学生的心理特点,让户外拓展活动能够遵循体育学科的学习规律,不断增加体育教育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范刘锋.中职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游戏的意义与可行性[J].江苏教育,2010(9).
[2]许佳.拓展游戏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性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4(34).
[3]詹崇将,陈小华.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1(2).
【家庭教育对学校的作用和影响】推荐阅读: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孩子的教育环境影响着他的一生!11-02
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0-13
举例说明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08-24
网络文化对教育的影响09-05
社团对学生的教育作用10-28
发挥家庭教育载体作用08-04
加入WTO对民族教育的影响11-03
家庭教育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09-08
家庭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