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近期建设重点(共9篇)
1.小城镇近期建设重点 篇一
今后五年宁波重点推进六大城市新区建设城市近
期建设规划公示征求民意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23日 来源:信息中心访问
作为“十二五”期间宁波城市建设的指导性规划,《宁波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草案,已在“宁波规划网”上进行公示。公示时间截至7月15日,其间市民如有意见和建议,可联系市规划局。
该规划的范围为宁波中心城,具体包括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按照草案所定目标,今后五年,宁波要着力推动城市发展由注重规模扩张、形态建设向注重功能提升、内涵发展的战略性转变,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努力,把宁波建设成为空间布局合理、要素配置集约、城市功能发达、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的创新创业之城、品质宜居之城、国际港口名城。
规划草案预测,到2015年,宁波中心城户籍人口约为160万人,暂住人口约为170万人,常住人口达到330万人左右。
全景解读
城市布局:重点推进六大城市新区
按照规划草案,东部新城、江北姚江新区、鄞州新城区、镇海新城区、北仑滨海新城、东钱湖旅游度假区这六大新区,将作为今后五年重点推进的城市新区。而宁波的旧城,规划将之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由中兴路、环城北路、机场路和南外环路围合而成的“内圈”,面积约38平方公里——这是中心城区旧城改造的重点范围;第二层次是“内圈”以外的旧城外围,以成片的工业区、市场和旧村为主,其中需要更新改造的连片区块将被纳入旧城改造范畴。
新城和旧城内近期要重点建设的功能区块,共计36个,包括月湖西区、孝闻街区、江东核心滨水区、湾头半岛、贝家巷区块等。
“三江六岸”:近期打造三大系统
作为宁波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区域,“三江六岸”被规划草案定为宁波构筑现代都市、提升中心区城市品质的重点区域。这个区域,将围绕“城市功能的拓展、城市品质的提升、城市特色的塑造”三条主线,加强高端商务、商业、文化、休闲等服务功能,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人居环境,展现历史传承,激发滨水区活力,打造既体现城市历史、人文与地域特色又宜居宜业的现代都市核心区域。
按照规划草案,近期将打造滨江休闲带、一小时步行圈和水上游览等三大系统,同时,推进“三江口”核心区、老外滩北延等重点区块开发。
住房建设:五年内拟建保障性住房4.3万套
按照规划草案,至2015年,本市将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4.3万套,年均建设住房约为0.86万套。为此,五年内将投入土地约128公顷,每年投入土地约25.5公顷。
草案预测,至2015年,本市普通商品住宅建设用地面积为1155公顷。如按平均容积率
2、套均建筑面积100平方米计算,这批土地将可建20余万套普通商品住宅,年均新建4万余套;而据市房产交易中心数据,2006年—2010年,市六区商品住宅总销售套数约10.7万套,年均销售2万余套。
草案同时预测,今后在商品住宅建设区域分布方面,海曙、江东两区将以填充补实和渐进更新为主,即新建量不会太多;江北则将成为三江片重要的居住板块,鄞州区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东部新城和国家高新区将提供一定规模的高品质社区。历史文化:有三大保护重点
重点一,实施历代海防大遗址保护、东钱湖石刻大遗址保护等二项大遗址保护工程。重点二,开展三项地域特征鲜明、文化意义重大的事业工程,具体为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工程,保国寺、天一阁、河姆渡等文化品牌工程,涉台文物保护工程。重点三,做好月湖西岸、伏跗室永寿街区历史文化保护整治工程,抢救保护莲桥街、郁家巷、南郊路、江北岸、秀水街等历史地段重要文物建筑和富有特色的传统民居群。
城市交通:新建、扩建13座过江桥梁
规划草案从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公共停车场、慢行交通系统等四个方面,对今后五年宁波城市交通的发展勾勒了方向。
其中,在城市道路方面,今后五年拟新建、扩建13座跨江桥梁,包括开明街往北延伸而出的姚江桃渡人行桥、香格里拉大酒店旁往西延伸而出的奉化江人行桥等两座人行过江桥;同时,三江片要初步形成“二横三纵”的城市快速路骨架——“二横”为北外环快速路、环城南路快速路,“三纵”为东外环、机场快速干道、甬金高速连接线。
在慢行交通系统发展问题上,规划拟重点打造“一环三带”的核心区步行系统,形成以三江口一小时步行圈为特色、三江六岸休闲带和水上游线为代表的城市步行体系;同时,拟建设11个立体人行过街设施,建设37处非机动车与公交衔接设施,布置200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
商贸设施:四圈八区落子布局
按照规划草案,今后五年宁波城市商贸设施的布局,将由四大商圈组成。其中,南部商圈以鄞州万达广场为中心,东部商圈以世纪东方商业广场为中心,北部商圈以江北万达广场为中心,中心商圈则是以天一广场、和义大道组团发展的三江口商圈。
近期,规划拟着力打造八大特色鲜明的商贸功能区块,具体为三江口核心商贸区、东部新城国际商务区、鄞州时尚商贸区、江北都市休闲文化商贸区、东钱湖都市旅游商贸区、北仑都市体育休闲商贸区、镇海新城文化教育商贸区、北仑镇海商贸物流区。
公共配套:文教卫体全面发展
在教育设施建设方面,规划草案特别提及,宁波要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的提升。未来五年,拟创建15所省级以上改革示范院校、20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个产学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创建30个与市主要产业相适应的品牌专业、20个与战略新兴产业相结合的省示范专业,组建5个具有行业性、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同时,规划拟建设一批创新型、国际化的特色高中,启动新一轮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加快改造薄弱学校,扩大市级老年大学办学规模等。
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规划拟迁扩建或改建市图书馆、群艺馆、艺术剧院、天一阁、保国寺等文化设施,重点加强区级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各区新建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要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文物资源丰富的区应建设地标性综合博物馆,观影需求旺盛的区要建设现代化影剧院。
在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方面,今后五年,拟重点实施宁波市第一医院(含国际医疗保健中心)续建、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续建、鄞州二院住院楼扩建、镇海区人民医院二期扩建、镇海龙赛医院一期改扩建、北仑人民医院迁建、北仑第二人民医院改扩建、市第二医院北部院区续建、宁波市妇儿医院北部院区新建等项目。
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规划启动宁波市奥体中心建设。此外,“十二五”期间,本市计划新建绿地503.2公顷,包括专类公园、综合公园、居住公园等,估计总投入为14.6亿元。工业发展:产业导向紧扣三个“四”
“十二五”期间宁波工业发展的产业导向,可以概括为三个“四”:一是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四大主导型新兴产业;二是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生命健康、海洋高技术、设计创意等四大先导型新兴产业;三是着力改造提升石化、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电工电器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
在物流业发展方面,规划拟重点建设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物流园区、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宁波空港物流园区、现代国际物流园区等现代物流园区项目。
2.小城镇近期建设重点 篇二
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积极稳妥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 促进我国小城镇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决定“十二五”期间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 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的重要意义
小城镇是中国特色城镇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 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战略实施, 我国小城镇得到了较快发展, 积聚人口规模不断增加, 有效促进了改善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但当前, 我国小城镇建设发展中存在着资源能源利用粗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不完善、人居生态环境治理滞后等突出问题。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 有利于引导城乡建设模式转型, 增强节能减排能力, 缓解大城市人口压力, 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增强小城镇居住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 提高人口和经济集聚程度,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 加快服务业发展, 促进扩大内需,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二、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的指导思想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按集约节约、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总体要求, 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通过加强政策扶持与引导, 创建一批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良、管理机制健全、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的绿色重点小城镇, 切实为提高小城镇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提供示范, 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小城镇建设发展模式积累经验。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 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中央政策引导, 试点示范带动。通过中央支持试点示范、完善评价体系、明确建设要求等, 带动和引导绿色小城镇建设, 克服大拆大建和贪大求洋等不良倾向。二是地方责任主体, 统筹规划推进。地方政府承担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主要责任, 抓好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组织实施, 确保政策效果;地方政府要按照中央政策导向要求, 认真修编行政区域内重点镇规划, 并完善配套管理机构和政策措施, 予以稳步推进发展。三是加强绿色建设, 夯实发展基础。推动小城镇发展, 要做好完善基础设施、培育发展经济、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农民权益等各项工作。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 从加强城镇薄弱环节入手, 为更好地推进其他各项工作奠定基础。四是注重机制探索, 积累工作经验。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 要通过开展试点工作, 检验政策效果, 解决实际问题, 完善制度办法, 为进一步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积累经验。
三、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的工作内容
(一) 设立评价体系, 明确目标任务。建立绿色重点小城镇评价指标
体系, 对人均建设用地、污水处理率、绿化面积、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实行量化考核。根据东、中、西部区域的不同, 评价指标将有所区别。试点示范镇要根据评价指标相应明确有效利用土地和其他资源、合理布局建设用地、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居住环境、增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覆盖能力、引导产业和人口有序集聚等方面的目标和任务。
(二) 探索建设模式, 体现特色发展。
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特点、资源和环境基础, 分类探索小城镇建设发展模式。要保持地方和小城镇特色、保护历史街区与历史建筑、避免千篇一律。大城市郊区及城镇密集地区试点镇, 要积极探索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融入城市发展的有效途径;历史文化及旅游景观的特色试点镇, 要在挖掘资源优势、统筹保护和开发方面形成好的机制与办法;位于中西部及农村地区的试点镇, 要在增强产业聚集功能与综合承载能力, 更好地发挥“以城带乡”作用方面积累经验。
(三) 完善规划编制, 落实建设任务。
根据试点示范目标任务及发展模式, 编制完善绿色重点小城镇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试点示范镇建设要把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居住功能与公共服务功能作为主要任务, 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其他类相关建设。制订实施方案, 要细化建设任务, 提出重点建设项目规模、施工方案、实施进度和资金安排, 把规划建设要求落到实处。
(四) 突出绿色生态, 保证重点工程。
试点示范镇要切实增强节能减排能力, 重点开展以下绿色生态设施建设, 一是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建设项目;二是太阳能及浅层地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建设项目;三是商贸流通设施、镇内道路、园林绿化及供排水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五) 落实县级责任, 统筹项目建设。
试点示范镇所在县级人民政府对推进绿色重点镇负总责, 按照实施方案, 统筹推进各类项目建设。要落实规划建设管理和项目质量安全责任, 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积极筹措资金, 将更多的政策资源向绿色重点小城镇倾斜;切实抓好工作进度, 积极稳妥地推进绿色重点小城镇的建设。
四、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的支持政策
(一) 财政支持政策。
中央财政利用现有的资金渠道支持试点示范镇建设发展, 在符合相关管理办法规定的前提下, 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等专项资金向绿色重点小城镇倾斜, 支持绿色重点小城镇开展相关工作, 完成相应建设任务。地方财政也要切实加大投入, 与中央财政资金形成合力, 更好地支持绿色重点小城镇的建设发展。
(二) 城乡建设政策。
住房城乡建设部将试点示范镇纳入项目带动规划一体化实施试点, 加强保障性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的支持力度。地方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整合现有各类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项目和资金, 向试点示范镇倾斜。
五、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的组织实施
(一) 循序渐进、逐步推开。
2011年将率先在部分积极性高、工作基础好的省份选择少量试点示范镇, 并在试点过程中不断完善有关政策, 待取得经验后, 逐步扩大政策实施范围。2011年试点申报组织工作另行通知。
(二) 加强指导, 协同推动。
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专家组对试点示范镇规划修编、实施方案编制、工程质量控制、绩效考核评估等全过程予以指导。地方财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也要及时协调解决试点过程中的问题, 联合有关部门协同推进试点实施。
(三) 绩效评价, 加强监督。
将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纳入财政绩效考评范围和重点镇动态考核范围, 建立健全评价指标体系, 对工作开展较好、试点效果突出的试点示范镇加大支持力度, 并作为示范样板予以推广。切实加强监督检查,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确保建设项目实施效果。
3.小城镇近期建设重点 篇三
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铜政〔2005〕38号
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精神,为扎实有效地在全市开展建设节约型城市活动,提高我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城市的重要意义
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把节约资源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城市化模式、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我国资源短缺和缓解环境压力的治本之策。多年来,我市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及综合利用工作,并已取得明显成效。2004年,全年工业固废利用率达65%、工业废水处理利用率90%、工业废气SO2利用率85%。但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资源供应紧张和环境容量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如产业结构层次总体较低,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勘查滞后,人地矛盾突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市作为主要原材料和产品市场两头在外的工业城市,资源约束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切实抓好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城市,是提升我市综合竞争力的一项基础工程,是事关铜陵当前和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县区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切实增强建设节约型城市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扎扎实实地推进建设节约型城市的各项工作,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建设节约型城市活动的指导思想、今明两年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节能、节地、节材、节水为重点,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模式和消费模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今明两年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探索和实践,使全市上下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意识显著增强;尽快建立健全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激励约束机制;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力争部分重点企业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技术和管理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循环经济初具规模,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通过示范带动,推出一批节约型机关、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节约型家庭。2006年,全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下降7%,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2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4个百分点。
三、扎实做好今明两年建设节约型城市的重点工作
(一)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用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经济。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科技为支撑、法律为保障,从企业、产业、社会三个层面展开,以循环型工业建设为龙头,促进生态农业、绿色服务业的发展,在生产领域全面推进,在生活领域重点突破,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环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支撑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抓好试点示范工作。积极争取我市作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全力支持有色公司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加快推进示范园区建设。推出一批主导产业的企业和项目进行试点。
3、加快循环经济园区建设。近期重点建设滨江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区、横港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区、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科学编制示范区规划,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使园区建设初具规模。
(二)因地制宜,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推进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大对磷石膏、硫酸渣等综合利用技术的科研攻关力度,重点做好粉煤灰、磷石膏、尾矿、化工废渣等综合利用,开发新型建材、提取贵重金属、发展染料化工。经过两年的努力,实现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70%;工业废水回收利用率95%以上;工业废气SO2利用率90%以上。
推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逐步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综合利用。
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推行农资节约。大力实施秸秆气化,推广秸秆还田。积极推广节肥、节药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
(三)以高耗能行业和企业为重点,着力抓好能源节约
1、抓好高耗能行业、企业节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型能耗低、污染小的产业。加强技术革新和工艺改造,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装备,降低单位产品耗能指标。关、停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小企业。有色、化工、冶金、建材、电力等重点行业的耗能大户要制定相应的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推进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和落后农业机械。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继续做好车用乙醇汽油推广工作。
2、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要采取严格的节约措施,突出抓好节约用电工作。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最低标准,夏季各级机关办公区域的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在全市倡导夏季用电高峰期间室内空调温度提高1—2度。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中推广采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制定城市道路、居民小区公用照明节电方案,实行分时控制,限制夜间景观照明用电。争取实施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在农村大力推广户用沼气和省柴节煤灶。
3、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贯彻实施公共建筑、住宅节能设计相关规定和标准,新建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积极推广应用门窗密封条、保温复合墙体、太阳能建筑、高效照明系统等技术。推动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4、加强余热利用,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余热发电及焦炉煤气发电,到2006年使我市综合利用发电达3亿千瓦时。做好天然气进铜后的开发利用工作。积极支持我市太阳能产品的开发,大力推广太阳能利用。
5、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落实迎峰度夏措施,贯彻有保有限的原则,实现以节电和提高用电效率为核心的需求侧管理,提高用电效率,切实做好有序供电,合理限电,确保重点。在电力供应紧张时期,对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企业实行停产让电。继续运用经济杠杆,通过实施差别电价、峰谷分时电价,引导用户移峰填谷,降低高峰电力需求。大力推广绿色照明、变频调速等技术,提高电能利用效率。
6、大力发展节能技术服务体系。鼓励组建和引进能源管理和节能投资机构,推行合同
能源管理和节能投资机制,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综合服务。
(四)科学规划,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1、实行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关于保护土地的各项法律、法规及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执行建设用地定额指标。抓紧修编铜陵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力开展矿山和闲置土地复垦工作。杜绝乱占耕地和土地撂荒现象。
2、促进农村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今年内编制完成农村中心镇、中心村规划,加快并村步伐,提高农村聚集度。合理布局农村建设用地、住宅用地、农业用地与生态用地,最大限度节约和利用好土地资源。
3、控制建筑用地。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禁止脱离实际需要,建设“大广场、宽马路”;按照国家关于楼堂馆所、房地产开发等的有关规定,规范审批。科学规划、规范各类园区的建设,提高建筑用地容积率,加大投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率。
4、大力推广新型建材。认真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国办发〔2005〕33号),不断提高新型建材在各类建筑中比重,进一步限制毁田烧砖。
(五)加强管理,大力节约原材料
1、节约矿产资源。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矿产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定。科学规划,合理开采,坚决制止乱采、乱挖和掠夺性开采。坚决关停小矿山、小煤窑,保护矿产资源。
2、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执行生产规程和工艺流程等技术标准,加强生产各环节的管理,重点企业要开展主要产品单耗考核,建立考核体系,提高原材料利用率。
3、推进政务节约。结合“数字铜陵”的建设,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全市行政机关加快实行“无纸化办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行视频会议,减少行政现场会议。
4、推行木材节约代用,节约包装材料。在全市建筑、装璜企业推广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全面推行以钢代木、以塑代木。两年内全市水泥生产企业全面实现水泥散装化和无纸化包装。
(六)推广节水设备和工艺,深入开展节约用水工作
1、做好城市节水工作。大力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的使用。制定工业企业、居民用水定额指标,推行用水价格梯级化管理。做好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工作,工业行业推广直流水改循环水、凝结水回用及再生水的利用等技术,降低单位产品耗水指标;推广节水和中水回用技术。改造部分城市供水设施,降低漏失率。
2、推进农业节水。推广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应用,实施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在缺水山区开展雨水积蓄利用,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扩大节水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
3、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执行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
四、认真落实建设节约型城市的各项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营造氛围
建设节约型城市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市政府成立全市建设节约型城市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规划、部署和指导全市建设节约型城市工作。为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和配合,由市发计委负责牵头协调,并牵头建立由相关部门参加的部门协调机制,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县区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也要建立相应机构,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作为大事摆上重点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要结合实际,抓紧制订工作计划,明确责任部门,抓好工作落实。要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量化节约资源指标,并纳入岗位责任制考核,扎实有效地地推动建设节约型城市工作向前发展。
要紧紧围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城市”这一主题,结合全国性节能周、节水周以及世界性水日、环境日、土地日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建设节约型城
市活动宣传,使全市上下形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一千瓦时电、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粮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宣传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大力宣传在建设节约型城市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及好的经验和做法,对浪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和现象进行曝光,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二)规划指导,依靠科技
要按照建设节约型城市的理念和要求,编制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研究确定重大项目。尽快组织编制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及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提出节约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指导我市建设节约型城市工作,同时要做好与全省专项规划的衔接。在规划指导下加强项目建设。在工程设计和项目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列节能篇(章)的规定》和《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严禁新上技术落后、耗能过高、严重浪费资源的项目。
大力支持有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技术和节约资源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以企业为主体,加强创新能力建设,鼓励、支持一批骨干企业建立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建立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信息发布制度,通过发布目录、组织现场会、举办展览、技术交流等方式,及时发布国内外各类能耗、水耗、循环利用先进技术和管理信息,加快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三)政策引导,加强监督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的鼓励政策,加快建立健全我市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政策支持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完善资源节约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各类资源开发利用主体自觉节约资源。充分发挥土地、矿权有偿使用机制作用,严格执行国土资源规划、计划,强化对资源节约的硬约束。进一步加大对建设节约型城市的公共财政支持力度,设立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等专项引导资金,加大资金投入,支持、鼓励和吸引全社会各类资本参与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等项目建设。
各有关部门要依法组织对全市节约资源、综合利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重点对我市有色、化工、建材、电力、冶金等高耗能(水)企业以及宾馆、商厦、写字楼等公共设施节能、节水等情况进行检查;对行业节能设计规范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列节能篇(章)的规定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各种浪费资源的做法和行为,要严肃查处。
(四)政府垂范,全民参与
各级机关要从自身做起,带头厉行节约,把“节效增效”作为加强机关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内容。要在杜绝办公浪费、实行政府“阳光采购”上下功夫,重点抓好政府机关建筑物、采暖、空调、照明系统的节能改造以及公务用车节能;减少“文山会海”;推行政府机构节能采购,优先采购节能(节水)产品和节约办公用品;严格公务接待制度。各单位要结合自身特点量化指标、制定方案、建立长效机制、严格奖惩制度,率先垂范,做好表率,把建设节约型城市活动引向深入。
要在广大市民中树立节约意识,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节约型生活方式,广泛发动广大市民参与建设节约型城市活动。在工矿企业开展“节能增效”活动;在社区开展“绿色社区”活动;在中小学开展“珍惜资源,从我做起”活动;在家庭中倡导每月节约“一千瓦时电、一立方米煤气、一吨水”活动等,创建一批节约型机关、节约型社区、节约型企业、节约型学校、节约型家庭,发挥示范作用,及时总结推广,使建设节约型城市活动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各级宣传、教育、工会、共青团等组织要走在此项活动的前列,教育部门要将建设节约型城市的内容纳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广泛收集并采纳群众节约资源的合理化建议,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共青团组织要
在青少年中开展节约资源的主题实践活动,教育广大青少年从小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
各县区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城市的重要意义,迅速行动起来,在全市各行各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节约型城市活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地快速健康发展。
铜陵市人民政府
4.近期重点工作点评A3 篇四
一、关于管户移交工作
管户移交工作是我们分局组建初期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任务,按照《陕西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做好西咸新区地方税务局与西安市地方税务局咸阳市地方税务局征管范围调整及管户移交工作的通知》精神,省局要在9月22日-9月23日对移交的纳税人,在征管业务后台进行征管范围切换,9月30日以前进行上线运行准备,10月1日实现正常税费网上征收。这是一项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工作任务,从5月20日至今工作情况看,一些单位对此项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措施不力,落实不到位,出现了户籍调查不细,信息不全,该交未交等问题。为全面做好管户移交工作现提出以下要求:一要明确工作任务。各单位要认真落实省局文件规定各项工作任务,并按照我局制定的管户移交任务分解表,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职责,责任到人。二要增强时间观念。各单位要按照省局和区局要求的时间节点,如期完成工作任务,只能提前,不能拖后,特别是要确保信息填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三要加强沟通,严格纪律。在管户移交过程中要加强单位之间的协调和联系,提高工作效率,坚持管户移交和划分的原则,严格遵守各项工作纪律,严禁出现办事拖拉、应付差事的现象,影响工作
进程。
二、关于税源普查工作
为强化税源管理,夯实税收征管基础,我局决定在全局范围内组织开展一次以规范纳税基础信息为重点的税源普查工作。普查从7月25日开始,9月30日结束。这项工作部署准备工作刚刚结束,因为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为此我想提以下几点要求:一提高认识,明确任务。要充分认识这次税源普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普查的范围、对象、时限步骤、主要内容以及各项要求。二要精心组织实施,保证普查效果。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对普查数据不能认为调整和估算,杜绝弄虚作假,编报虚假材料。三要强化服务,注重结合。把税源普查与税法宣传、政策辅导相结合,把税源普查与“便民春风行动”相结合,注重征询和搜集纳税人的诉求,为制定符合纳税人需求的便民措施提供依据。四要严明纪律,做好总结。加强普查工作的纪律要求,坚决杜绝不廉行为;普查结束后要做好普查数据的分析及评比工作。
三、关于开展“泾河新城是我家,地税发展靠大家”主题活动 这项活动是落实区局“两兴两广”活动的具体举措,是下半年开展全
面工作的一个有效抓手,是我们分局开好局、起好步的基础性工程。活动开展以来,大部分同志认识不足,参与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有应付敷衍,走过场等诸多问题。为达到活动目的,取得实效,我想在此提出几点要求: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所要组织全所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文件,深刻领会这次活动开展的目的意义、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相关要求,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活动开展不力的,不但要补课,还要通报批评,追究所长领导责任。分局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时刻关注活动开展情况,加强督促检查,明察暗访等工作。二要严格要求,力求实效。对于学习笔记字数不达要求,学习心得网上下载、冒名顶替、质量不高、敷衍了事的要按照标准补记笔记,重新撰写心得。把务虚与务实相结合,把业务与此次活动相结合,把每项活动,每个“动作”做扎实,防止摆“花架子”,走过场。
四、关于纪律作风建设
5.小城镇近期建设重点 篇五
1 提高认识,开拓进取,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
这次会议回顾了过去5年的工作,明确了今后5年的主要任务,跨度10年。会议的精神既体现了前后2个不同时期的继承和发展,也体现了前后2个不同时期的跨越与创新。
1.1 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会议精神
会议的主题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新发展。贯彻落实的前提是学习好,领会透。
1)要进一步学习领会一号文件精神。一号文件涉及领域广,出台政策多,含金量高,必须认认真真、原原本本、扎扎实实地学习,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中央的决策部署、政策的来龙去脉和文件的核心要点。特别是要认真分析“一号文件”为水利信息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水利信息化的地位与作用,明确新时期水利信息化的发展目标与任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找准工作中贯彻落实文件的切入点与关键点。
2)要进一步学习领会胡四一副部长的重要讲话精神。胡四一副部长的讲话总结了“十一五”工作,部署了“十二五”任务,集中体现在一个“新”字。“十一五”期间,各级水利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在支撑水利改革发展中取得了新成效。一号文件的出台,水利事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代,赋予了水利信息化工作者新的机遇和挑战。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在思想上要有新认识,工作中要有新思路,执行中要有新举措,手段上要采用新技术,服务上要拓展新领域,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工作迈上新台阶,获得新发展。
1.2 理清思路,引领水利信息化步入健康轨道
“十一五”期间,水利信息化工作之所以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经验就是根据形势需要,及时调整明确发展思路,并用于指导工作。“十二五”开局之时,面对新的形势,进一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水利事业蓬勃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作为水利信息化工作的主导者,如何引领信息技术与水利工作的高度融合,推进和带动水利工作科学发展,是水利信息化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工作的重点和难题。要按照胡四一副部长讲话的要求和《“十二五”水利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十二五”水利发展与改革目标,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努力为解决洪涝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剧及水土流失严重等突出水问题和民生水利发展新需求提供有力支撑,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要结合实际情况,着力实现“从局部单一发展向整体全面推进转变、从信息技术驱动向应用需求带动转变、从信息资源分散使用向共享利用转变、从片面强调建设向建设与管理并重转变、从满足日常需求向提升综合决策支撑能力和确保安全转变”的“五个转变”。要按照“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环境、统一安全保障、统一数据中心和统一门户”“五统一”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思路,完善规划,促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科学发展。
1.3 明确抓手,全面实施“金水工程”
胡四一副部长在讲话中指出,一号文件从国家层面确认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方略,提出了全面实施“金水工程”的重大任务。“金水工程”是为解决水利重大问题和民生水利而确定的重大工程,是国家确定的“金”字号信息化工程之一。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有序实施了“金水工程”中的重点建设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次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金水工程”,为水利信息化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当前,实施“金水工程”就是我们工作的总体抓手,加快重点工程建设是近期的首要任务。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科学谋划,抓住时机,把握重点,以点带面,拓宽领域,全面加快实施“金水工程”,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水利各领域的应用,为水利事业提供全面的支撑。从目前情况看,各单位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还不平衡,全国性工程的落实情况差距较大,各地自身的重点服务领域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在完成好统一任务要求的前提下,找好自身发展的抓手,寻求突破,大力推进,走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水利信息化发展之路。
1.4 重视技术,提升水利信息化应用水平
信息技术应用是提升水利工作水平、创新水利工作方式、促进水利发展与改革、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重要手段。随着采集、传输和处理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云、传感、智能即将成为信息应用领域的重要特征,各行各业正在加速信息化与业务的融合。如果不能适应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水利信息化将不进则退。作为水利系统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和专家,必须顺应潮流,与时俱进,高度重视新技术的运用。1)要加强国际先进的水信息采集、网络、通信等产品,以及专业数据处理、辅助决策支持等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2)要加快物联网、云计算、3S技术、3G、卫星通信、下一代网络及数学模拟与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水利工作中的研究与应用;3)要通过推广行业成熟应用软件,缩小水利信息化区域和地区间的差距,迅速提高水利信息化对各项水利工作支撑服务水平,促进水利信息化走低成本和集约化道路。
1.5 强化措施,保障水利信息化科学发展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一项极为艰巨的重大任务,必须强化各项保障措施,扎实向前推进。
1)要进一步强化统一领导,完善组织机构,加强协调管理,落实具体责任,建立统一协调、部门参与、分工合理、责任明确、权威高效的信息化推进协调机制。特别是单位一把手要高度重视,要亲自抓。事实证明,单位一把手重视,这个单位的信息化工作就做得好。2)进一步完善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理顺投资渠道,争取更大投入。一些有共性的工程和系统,从本单位申报的同时,可以尝试多单位打捆从中央立项。3)要重视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同时要加大执行力度,切实用其规范指导实际工作。4)要进一步抓好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精尖技术、管理和复合型人才,满足新时期水利信息化工作需要。5)要进一步强化管理维护,理顺运行维护管理机制,落实运行维护费用,积极探索外包、托管等多种社会化专业服务方式,保障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充分发挥水利信息系统效益。
2 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全面完成近期重点任务
随着一号文件的出台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水利事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水利信息化工作者要紧密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奋发图强,继续完善基础设施,扎实推进资源整合,不断提升应用水平。对于近期重点工作着重强调7个方面。
2.1 加快实施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
前不久,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的批复,批复总投资12.22亿元。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扩展了范围和深度,将改造全部中央报汛站,加强工情和旱情信息采集系统、业务应用系统、移动应急指挥平台等的建设。目前,二期工程初步设计工作已经正式启动,水利信息中心承担设计任务,已正式开展工作,计划2012年2月底完成二期工程初步设计。希望各有关单位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并积极配合设计组做好需求调研、任务核实和方案编制等相关工作。同时设计组要积极参与流域和地方的初步设计工作,争取主动。希望通过中央设计组和流域、地方的共同努力,争取二期工程早日开工建设,为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2 全面启动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的“三条红线”。陈雷部长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做到能操作、可检查、易考核、有奖惩。为了保障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国家已正式批复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水利部已全面启动项目实施,明确由水利部水文局(水利信息中心)作为项目法人,目前已经抽调骨干力量成立项目办,强化项目管理。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是继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之后,水利系统又一个覆盖全国的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对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保障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希望各地尽快成立各级项目管理机构,出台项目管理办法,落实项目建设经费,尽快建设实施。力争通过3年时间,建立国家水资源监控管理3级平台,完善水资源信息监测和管理体系,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技术支撑,提高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的能力和网格化配置的水平。希望各级水利信息化主管部门高度关注,积极配合,主动参与,为项目的实施贡献力量。
2.3 积极做好水利普查技术支撑
目前,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正在全面展开,需要建立水利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水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机制,形成规范、统一、权威的国家基础水信息平台。水利信息化在水利普查工作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水利普查数据处理上,也体现在运用信息化新技术、新装备、新方法,改变了传统上通过表格、报告等形式进行的普查,优化了工作流程,改善了水利普查的数据处理模式,提高了水利普查的工作效率,极大地提高了水利普查的科学性以及成果水平。可以说,水利普查是信息技术与水利工作高度融合,是促进和带动水利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各级水利信息化管理部门要积极发挥专业优势,主动地服务于水利普查,并通过这项工作推进水利信息化发展,特别是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4 深入推进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
1)要继续推进水利数据中心建设。水利数据中心是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的关键性工程,是规范基础信息、实现资源整合、促进信息共享的关键措施。各单位要结合水利普查等相关项目,继续推动水利数据中心建设,构建水利数据统一的存储与管理平台,为实现水利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打好基础。2)要继续完善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工作协调机制,在各级水利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的统一领导与协调下,由各部门分工协作、积极配合、组织实施,为信息共享扫除体制障碍。3)建立健全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相关办法或政策,建立信息资源采集和更新机制,促进各部门从全局利益出发,共同做好整合与共享工作。4)要制定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实现持续便利的共享服务。近期水利部将发布《第一批水利信息化资源目录》,请各单位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加以利用。同时,要积极收集整理自身的信息化资源,争取纳入目录体系,供大家共享。
2.5 切实抓好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建设
网络与信息安全无小事,越来越受到各级部门的重视,相关部门也提出了严格要求。各单位要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加快建设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和政务内网安全系统建设,完成水利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完善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体系。目前水利部政务内网已通过国家保密部门的测评和批准,流域机构政务内网安全改造工作也已完成,要加大工作力度,尽快通过测评和审批,以保障政务内网的互联互通。水利政务外网应按照等级保护有关要求进行整改,水利部机关已完成整改并通过测评,各直属单位已备案的信息系统也应按等级保护的要求加快整改,确保水利网络与信息系统达到相应安全防护级别的要求。要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容灾备份系统建设,确保水利重要信息安全。
2.6 大力发展新一代水利卫星通信应用
目前新一代水利卫星通信主站平台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行。新平台卫星转发器资源性能高,主站技术先进,服务范围和业务应用更加全面,卫星小站建设和运维成本大幅降低,可靠性和功能大大增强。当前,水利部正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加快水利卫星通信发展。2010年,水利部向110个偏远水文站赠送卫星小站及附属设备,在各地进行推广。2011年又启动水利卫星应用系统建设项目,在7个流域建设近180个卫星站。江西等地也在有关项目中积极采用水利卫星通信系统。截止目前,新一代水利卫星网已建和在建的小站已经达到350个左右。刚刚批复的国家防汛指挥系统二期已安排40多辆运用卫星通信的移动应急车。为支持与鼓励行业使用水利卫星通信,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还采取以下积极措施:1)全部免收卫星转发器资源频率占用费、入网费、通信费等费用,切实降低卫星通信小站的建设和运行成本;2)组织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与交流,为水利卫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3)无偿为各单位提供技术支持等等,为发展水利卫星从投资和保障方面做出努力。希望各单位在工作中能够充分考虑到水利卫星系统的优势,在相关领域尽量采用水利卫星通信,充分发挥其效益,同时还可以节约大量投资和运行成本。
2.7 抓紧实施全国中小型水库防汛报警通信系统建设
根据国务院批复《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将建设全国中小型水库防汛报警通信系统,批复总投资30亿元。目前正在抓紧立项工作。按照水利部的要求,到2015年,将确保中型水库和小(1)型水库具备2套报警通信手段,小(2)型水库具备1种报警通信手段;确保中型水库和小(1)型水库具备1套水雨情自动监测系统与信息共享系统,小(2)型水库具备1套人工观测设施。规划实施后将全面改善我国中小水库通信落后和水信息不足的状况。项目将由水利部相关部门组织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主管部门分别组织实施。希望各单位能够积极介入,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提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3 结语
6.全省近期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篇六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务院进行了总体部署,决定近三年新增4万亿元中央投资,主要用于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以及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按照“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总体要求,水利部11月19日在北京召开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近期重点工作布置会,要求各地尽快按照要求编制近期(2009-2011年)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在做好相关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力争全国水土保持在2009-2011年期间能够投入300亿元。但是,与其它工程相比,目前水土保持前期工作明显不足,为了做好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更大的支持,经厅领导同意,决定在百忙之中把大家请来召开这个会议。可见这次会议的重要。
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一是传达水利部有关会议精神,部署2009-2011年全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编制工作;二是讲授一些水土保持技术;三是介绍一下全省水土保持工作情况;四是借此年终之机,大家聚会、畅谈一下。
一、水利部会议精神
水利部对近年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司和计划司的领导到会作了全面部署。主要要求如下:
1、各地在项目安排时:一要考虑水土流失严重程度,兼顾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积极性;二要与打造水土保持大示范区和科技示范园建设相结合。经过几年的大规模、高投入的综合治理,形成当地的水土保持品牌。
2、总体思路:省级实施方案----几个大片---项目区----小流域。以项目区为规划单位:不低于100km2,以小流域为初步设计单元。全省初步划分为:皖南山丘片、大别山区片、江淮丘陵片。各市根据这个精神,确定项目区,再在项目区中落实到小流域。以后就按照这个方案分年实施了。这样就可以减少与其它部门的争扯,防止项目安排的盲目性。
3、项目争取来以后,既要认真实施,又要加强资金管理,不能出问题。如果有群众来信,不管情况是否属实,一律取消以后的项目支持。
4、各地要争分夺秒地抓紧时间,认真部署,各级政府和水利局领导要安排专人,组成编制班子。首先是做好这次的前期工作,如果没有这次的前期工作,肯定没有以后的项目安排。但另一方面,这次各地列进来的项目也不一定全部安排。
另外,2008年新增水土保持项目投资计划今天已经下达,请各地抓紧落实建设任务,迅速组织实施,切实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确保2009年3月前完成各项建设任务。要全力加快实施进度,将新增投资及时用于土建安装和设备、材料购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需要说明的是,今年的文件是省发改委、水利厅联合下发的,项目实施方案由各市水利局和发改委联合审批。各县区要落实好项目法人(最好是各县水利局),在努力加快建设进度的同时,确保质量安全、资金安全、人员安全。
二、几个主要指标
1、这次水利部初步安排我省的建设规模是10亿元,其中小流域治理占89%(8.9亿元)、坡耕地综合整治试点占10%(1亿元);、崩岗治理占1%。
各类分项工程中央补助参考标准:(1)小流域治理中央补助标准:20万元/平方公里,西部政策县:25万元/平方公里;(2)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试点工程:土坎1000元/亩,石坎2000元/亩;(3)崩岗治理工程:4万元/个。
2、根据《安徽省水土保持监测公报》中各县水土流失数和2004年全省坡耕地统计结果,并统筹考虑各地的配套能力、往年项目的实施情况、水土保持技术力量和地区之间的平衡,我们提出了各市、县(区)的建议任务和投资征求意见表,已经发给各市。崩岗治理主要根据《南方崩岗防治规划》选择典型的县安排,资金占总投资的1%。我省治理总数为315个,本次选取了17个崩岗县开展试点。
各地可根据实际,略作调整。如有改动,请于12月5日前以市为单位用书面形式(加盖公章)告知我处。
3、大别山区舒城、金寨、霍山、岳西、潜山和太湖县已经被列入水利部与财政部联合安排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规划安徽省2008-2012年建设规划》的8个项目区40条小流域不要再列入本次范围内。因为这是水利部与财政部组织实施的工程,与国债项目不同。淮河流域小流域治理项目也不要重复。
4、国务院(国办函〔2007〕2号)确定的我省30个享受西部开发政策县:长丰县、怀远县、枞阳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岳西县、定远县、临泉县、太和县、阜南县、颍上县、界首市、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无为县、寿县、霍邱县、舒城县、金寨县、霍山县、裕安区、涡阳县、利辛县、石台县、郎溪县、泾县。
三、时间要求
1、从现在开始至12月20日:各县(区)把所需资料上报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各市水利局要及时督促、指导所属县区。
2、至12月底,总站汇总各地资料、收集我省已有的资料,按照提纲编制完成省级实施方案初稿。
3、水利厅召集专家初评后报水利部审核,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后由省水利厅商省发改委联合审批。审批后的实施方案作为今后三年项目安排的依据,等计划下达后,再编制具体的项目初步设计,由市水利局和发改委审批后组织建设。
四、近年来全省水土保持工作情况
我省的水土保持工作重新起步于八十年代初,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恢复发展后,到九十年代末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1998年以来,我们一方面抓住国家利用国债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有利契机,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力度,带动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全方位深入发展,另一方面全力推进以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管理为主线的监督执法工作。简要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的成效:
1、治理速度明显加快。近五年来,全省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93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84平方公里,其中,建设基本农田1.94万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5.37万公顷,建设经济林2.98万公顷,封禁治理9.26万公顷,建设各类小型水利水保工程6051处(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的建设范围也不断扩展,由皖南山区、大别山区扩展至江淮丘陵和淮北土石山区,全省先后在56个县(市、区)355条小流域安排经费开展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在近年来发生的多次旱涝灾害中,尤其是2005年 “泰利”台风袭击岳西、金寨和霍山等后,经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各类植物、工程措施完好率达80%左右。
项目管理逐步规范,工程质量显著提高。参照水利基本建设程序,建立了项目前期立项审批制度,推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资金报账制,开展了群众投劳承诺制、施工前和竣工自验后公示制度,加强了对资金使用的监管,有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和工程建设质量。
2、监督执法走上正轨。近年来,全省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以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为主线,逐步向纵深发展,已经由简单的审批水土保持方案、征收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向方案后续设计、措施落实、监督检查、监理监测、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补偿费返还治理等全过程发展。绝大部分水利、电力、高速公路、铁路、航道、矿产等开发建设项目能够主动编报水土保持方案,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有效地防治了人为水土流失。每年仅省水利厅审批的水土保持方案就50多个,收取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1000万元以上。近10个项目按要求完成了水土保持设施验收。通过监督执法,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水土保持执法网络,培养了执法队伍,积累了一些好的监督执法经验。
3、做好前期规划和项目储备工作。国家对前期工作越来越重视,随着中央投资计划管理方式的改变,所有项目都要先列入规划,才能安排投资开展建设。为此,这几年,我厅做了以下前期规划工作:一是编制了《生态安徽----水土保持规划》,二是组织编制了《安徽省大别山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通过了水利部审查,将大别山南、北坡的6个县列为重点治理县;三是编制了《崩岗防治规划—安徽部分》;四是编制了《坡耕地治理规划》,我省有近6000万亩坡耕地列入其中;五是编制了《淮河上中游水土保持规划—安徽部分》,近几年已经逐步安排经费开展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六是成立了安徽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积极开展几十个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并编制了《安徽省水土保持监测公告》,首次以公告形式向全社会公布了我省的水土流失状况。又编制了《安徽省水土保持监测规划》;七是开展了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水土保持规划修编;八是开展的《安徽省水土流失规律研究》、《江淮分水岭水土流失规律和综合防治研究》、《大别山区四大水库库区水土保持研究》、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争取国家支持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五、其它事宜
1、这次是我们盼望已久的水土保持时机,各地要加强水土保持组织机构,水土流失严重的山丘区县的水土保持机构不但不能撤并,反而要加强,要增加技术力量。
2、加强水土保持业务素质,各市、县要订阅《中国水土保持》等杂志,掌握水土保持工作动态。
7.小城镇近期建设重点 篇七
(2011年8月26日)
根据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批示和即将发布的《实施意见》,近期要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深化“打非”工作
各区县、各部门要坚持把“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作为有效防范和遏制事故的重要手段,持续保持高压态势。
1、将原定7月底结束的“打非”专项行动延长至9月底,各区县要落实属地责任,继续推动“打非”专项行动向纵深开展,坚决刹住新增违法建设,拆除存在重大隐患的违法建筑;坚决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打非”成果。
2、各区县、各部门要落实领导责任,强化社会监督,加强联合执法,加大处罚力度。对已经打掉的非法生产经营建设单位,要加强巡检,严防死灰复燃;对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非法生产经营建设单位,要依法从严从重处罚;要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打非”责任落实到基层,拆违和关闭措施落实到现场。
3、研究建立“打非”长效机制,从组织和制度上入手,进一步加强领导,组织、协调“打非”工作,统筹开展专项 1
整治,协调督促各项工作落实,建立并完善长效工作机制。下一步,要重点研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研究出台政策措施。计划在9月底,全市还将召开“打非”专项行动总结大会,总结经验,巩固成绩,推动“打非”工作扎实、持久、深入开展。
二、清理整顿市区(县)所属单位违规生产经营建设行为
此次清理整顿工作目的是进一步推动“打非”工作走向深入,强化落实土地、建筑权属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采取自查自纠与督促检查相结合的形式,依法清理整顿市区(县)所属单位违规生产、经营、建设行为,杜绝新的违法建设,限期整改或拆除既有违法建设。重点检查内容:
(一)是否存在各类出租行为,是否存在违规出租、转租行为。
(二)是否存在违规建设情况。
(三)是否存在自身或出租权属土地、建筑物从事违规生产经营情况。
(四)其他违规生产经营建设情况。
请市属各单位及各区县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整改措施,认真清理整顿违规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同时要加强沟通和信息报送,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三、持续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攻坚战
按照国务院和国务院安委会部署要求,各区县、各部门要全面深入排查治理各类安全隐患,打好隐患排查治理攻坚战。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行业(领域),强化隐患排查治理措施:
1、交通运输。交通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深化对道路、桥梁、轨道及相关配套设施、铁路道口、客货运等方面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加强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营运车辆技术状况、营运车辆驾驶人从业资格和客运站的安全监管,依法查处客运车辆挂靠经营、非客运车辆违法载客行为。要加强地铁运行安全管理,在高峰大客流时段采取必要措施,防范拥堵踩踏事故发生。铁路部门要加大铁路运输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扎实开展铁路安全专项整治和铁路沿线环境秩序治理。
2、建筑施工。建设部门要强化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管,认真排查治理起重机、吊装、脚手架和桥梁等设施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市政市容、水务、园林、电力、铁路等部门,要强化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市政燃气热力工程、电力设施建设工程、水利建设工程、园林绿化工程、铁路建设工程等安全监管,加强对土方坍塌、高支模和大型机械等危险性较大工程的监督检查,落实安全监管责任。
3、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深入排查危化品生产、储存、使用、废弃、运输各个环节存在的安
全隐患,继续抓好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重大危险源的监管监控工作。切实做好烟花爆竹储存、经营等环节的安全治理。
4、地下管线与燃气设施。市政部门要推进燃气安全隐患治理工作,继续加大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改力度,提升本质安全度;协调督促相关区县政府和部门,推动消除违章建筑占压燃气管道的工作。安全监管、发展改革、建设、市政市容、水务、广电和通信部门要加大对地下管线维护、市政工程建设等有限空间作业的检查力度,全力压减有限空间事故。
5、煤矿和非煤矿山。安全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国土等部门要继续大力推进矿山资源整合、兼并重组、技改提升,深入开展专项治理,认真排查整治矿山水患、火灾隐患。
6、人员密集场所。公安消防部门要进一步深化火灾隐患排查治理行动和消防平安行动。商务、旅游、体育、文化、广播电视、教育、卫生、安全监管等部门要组织对商场超市、宾馆饭店、学校、医院、文化娱乐、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场所进行安全检查,排查整治各类安全隐患。
建设、民防、消防、安全监管等部门要以高层建筑、“三合一”生产经营单位、人员密集场所和地下空间防范火灾为整治重点,积极开展住宅建筑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质监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电梯、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重大事故隐患的监督检查力度,及时消除隐患,确保特种
设备安全运行。
其他各行业(领域)也要结合实际,确定安全隐患排查重点,并切实做好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各项工作。
隐患排查治理攻坚战要做到“三个结合”,即与深化“打非”相结合,与市区所属单位清理整顿违规行为相结合,与规范企业上下游安全生产管理相结合。具体要求: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安委会统一部署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做好综合协调;坚持部门牵头,属地落实的原则,由市安全监管、交通、建设、市政市容、民防、质监、消防、商务、旅游、体育、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部门牵头制订相关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实施行业指导;各区县政府根据方案全面组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落实属地责任。各区县、各部门要广泛发动群众和社会力量,对安全隐患实行“零容忍”。要进一步发挥12350投诉举报电话作用,大力支持职工群众监督举报,鼓励媒体揭露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
二是抓好组织实施。各区县、各部门要分阶段,有步骤地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认真、全面、系统地开展自查自纠,组织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进行专项检查。不仅要查现场隐患,更要查管理上的漏洞和制度上的缺陷。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对相关企业进行跟踪摸排,发现隐患必须整改消除。要推行企业隐患自查自报系统信息化管理,严格执
行重大隐患分级挂牌督办制度。对隐患整改不力造成事故的,要依法严厉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三是加强调度统计和督导工作。组织各区县、各部门要按照市安委会的要求,及时上报相关信息和资料,认真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市安委会将在适当时机,组织力量对各区县、各部门隐患排查整治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四、加强企业上下游环节安全生产工作
8.关于近期做好几项创城重点工作的 篇八
区直各相关委办局,各街道党工委,各镇党委,区级群团组织及区属企事业单位和相关驻区文明单位:
近期,市创城办就做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安排部署,根据有关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现就近期重点做好创城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关于开展公民“道德讲堂”活动
今年是“公民道德建设年”,省、市文明办提出在全省、全市范围内开展公民“道德讲堂”活动,并将各单位活动开展情况纳入文明单位考核评比体系。各部门、单位要依托市民学校、乡村文化站等阵地,建立公民“道德讲堂”,具体做到“一讲”,组织道德模范、优秀志愿者、身边好人等讲述本人事迹,“二演”,以快板、二人转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演绎道德楷模感人事迹,“三教”,请专家、学者宣讲传统文化、普及礼仪常识,引导广大群众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四看”,观看公民道德建设短片、电影等,以图文声影并茂的形式增强道德讲堂的趣味性,“五唱”,广泛传唱体现爱国、敬业互助、孝亲、文明等主题歌曲,“六诵”,结合传统纪念日,组织青少年诵读中华经典,“七议”,组织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互动交流,引导群众惩恶扬善。通过“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发善心、送吉祥、做感悟”等形式,弘扬传统文化、普及道德规范、宣传道德楷模、引导道德风尚。请全区各 1 部门、单位按照上述要求,抓紧组建活动阵地,每季度开展一次公民“道德讲堂”活动,并建立长效机制。市创城办对公民“道德讲堂”统一了背板、宣传板模式,请各单位及时到区创城办邮箱下载。
二、关于继续深化“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
“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是中央文明办从2008 年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已纳入文明单位考核评比体系,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的重要内容。身边好人共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诚实守信五类。各级文明单位要带头发挥表率作用,踊跃推荐、投票评选身边好人,每月5日前向区创城办推荐一名身边好人。并将1500字事迹材料及二寸彩照电子版发送至区创城办邮箱。区创城办将择优推荐到市创城办,优秀人物将入选“龙江好人榜”、“中国好人榜”。
三、关于全区各级文明单位率先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任务开展主题活动
今年,全区各级文明单位要率先开展“八项主题活动”和“四个一”标识建设。“八项主题创建活动”主要是:一是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积极参与文明交通、清洁环境、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活动,二是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宣扬和学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三是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带头打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四是热情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参与“文化、科技、卫生、法律”下乡活动,五是扎实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把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文明单位评选的基本条件,带头倡导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主动参加“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文明单位志愿者要达到全体员工的100%,建立志愿服务台账,有活动安排和记录,六是大力丰富“我 2 们的节日”活动,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开展活动,营造节日氛围,七是认真组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关注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八是大力推进网络文明传播,建立网络通联站,确定联络员,创建工作交流和信息反馈渠道。各级文明单位要结合实际,突出主题,深化创建,抓好各项活动的落实。“四个一”标识建设主要是:各级文明单位在今后创建工作中要做到“一队、一堂、一牌、一传播”四个标识。即“一队”,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坚持正常开展活动,“一堂”,文明单位要率先建立“道德讲堂”,让所有人走进讲堂,修身养性,“一牌”,有与环境相融合的各种标识牌,营造引人向善、向好、发奋的文化氛围,“一传播”,有一名很负责任的文明传播志愿者,把文明传播到整个社会,共吹文明之风。各级文明单位要认真抓好落实,按时填写《道里区文明单位“四个一”建设记实簿》,做好相关图片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
四、关于成立学雷锋志愿服务大队、学雷锋志愿服务分队和学雷锋志愿服务分站及在公共场所设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点工作
一是成立学雷锋志愿服务大队、学雷锋志愿服务分队和学雷锋志愿服务分站。按照《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体系》、《全国志愿服务测评体系》要求,区创城办将组建全区学雷锋志愿服务大队,各街道要组建学雷锋志愿服务分队,设队长、副队长各一名,各社区要组建学雷锋志愿服务站,设站长一名。各学雷锋志愿服务大队、分队及服务站负责招募和管理社区志愿者,建立组织机构,制定规章制度,编写工作计划,记录工作内容,建立志愿者档案,公示服务内容,确保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有效开展。区文明办已转发此通知,各街道、社区要抓紧时间组队建站,开展工作。二是在公共场所设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点。区文明办牵头将组织协调城管、交通、旅游等部门,在广场、机场、公园、医 3 院、商场、公交站点等场所设立10个学雷锋志愿服务点,区城管局、市公交管理处负责设立两处服务点,道里交警大队、顾乡交警大队、儿童医院、市第一医院、中央大街管理处、哈尔滨银行营业部、太平镇结合实际各负责设立一处服务点。各志愿服务点要做到“六有”:即有明显的统一标识,有专职工作人员,有稳定的志愿服务队伍,有明确的志愿服务内容,有健全的制度规范,有鲜明的行业特色。
五、关于扩大哈尔滨市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队伍有关工作
今年5月,市创城办启动发展首批网络文明志愿者工作,并将此项工作纳入文明单位考核内容。各级文明单位、各中小学校要指定一名人员作为网络文明志愿者,及时组织本单位志愿者在“黑龙江省志愿服务管理系统”(http://zy.dbw.cn)上参加网络志愿者活动的报名工作。同时,以真实姓名加入到区创城群,组建本单位网络文明传播QQ群,号召本单位同事、朋友、亲属等加入进来,通过发帖、跟帖、转发、开通腾讯微博等形式,宣传本部门、单位创建成果、先进事迹,并建立日常工作电子台账,每月1日上报区创城办,区创城办将每月对各单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通报督办。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责成1—2名政治信念强、法治意识强、热爱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熟悉网络评论、博客、微博、论坛讨论以及QQ应用等技巧,具备较好的思想文化素质和一定的写作能力的同志负责此项工作。区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QQ群:244977582,市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QQ群:154712706。
六、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我区此项工作主体是区教育局,区文体局、各街道、镇等部门也承担着一定职责。区教育局牵头负责重点推进以下六项活动:一是深入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在全区中小学深入推广南宁“洒扫应对”、江苏“美德少年星”、宁夏“日行 4 一善”、成都“节日小报”、沈阳“经典诵读”等经验,结合区情组织开展特色活动。同时,做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联系点推荐、挂牌工作。二是深入开展文明小博客活动,抓紧与市教育局对接,完成我区万名小学生加入博客任务。三是继续在全区中小学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四是推进乡村少年宫、城市学校少年宫建设。按照有关文件要求,抓紧推进落实此项工作,确保三年内全区乡镇中心校全部建成乡村少年宫,并抓好今年两所城市学校少年宫建设。五是开展“两推进一建站”活动。继续抓好推进网上签名寄语和美德阳光建设工程,在全区中小学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六是全区中小学文体设施节假日免费对未成年人开放,公开开放时间,做好活动记录。区文明办牵头推进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协调建国街道做好相关工作。区文体局牵头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区教育局负责将校园周边200米以内有网吧、游戏厅、台球室、流动商贩的学校统计报送区文体局,区文体局协调相关部门,坚决予以取缔。各街道、社区、镇、村负责深化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各街道、社区、镇、村要建立健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组织机构,完善工作制度,经常组织开展学雷锋、做“小小志愿者”等活动,做到有相关的活动记录,有具体措施关爱帮扶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未成年人子女。特别是实地考察的街道、社区、镇、村要挂牌建设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请各部门、单位务必于6月26日前完成近期重点工作,并将活动情况报区创城办邮箱:dlccb84286606@163.com。联系人:刘金娥,联系电话84286606。
道里区创城办
9.小城镇近期建设重点 篇九
总体工作思路:围绕中心、服务职工,凝聚人心,增强活力,突出工会工作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
一、2019年工会工作总结
(一)坚持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永葆工会工作的政治本色。
1、自觉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配合分社党委组织开好“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努力促进分社干部职工提高“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分社工会会员对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方略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确保分社干部职工听党话、跟党走。
2、始终坚持党对工会工作的全面领导。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工作计划、工会经费预算、重大活动安排等工会工作及时向分社党委请示、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会工作中遇到的重大事项。确保分社工会工作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二)健全工会各项工作机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1、今年是工会换届选举年,严格按照工会换届选举的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工会换届选举工作,成功组织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了新一届工会委员会、经费审查委员会,新成立了女职工委员会,进一步健全了分社工会的各项组织机构。下一步分社工会将继续推进各工会支会的换届选举和相关规章制度的修订完善。
2、为进一步规范工会会费的收取,年初按照《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组织重新测算了分社工会会员的会费缴纳基数,并将会费缴纳由一年一次,调整为一季度一次。2019年前2季度已完成工会会费收缴工作。
(三)坚持加强民主建设,发挥好供桌的桥梁纽带作用
1、坚持了集体决策制度,凡工会重大事项,坚持集体研究、会议决策。一些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工作,还充分听取和征求各工会支会或职工的意识,争取把好事办好,让职工满意。截止目前已召开工会两委会4次。
2、发挥好助手参谋的作用,积极为建设海洋强国、交通强国和国际一流中国船级社献言献策。根据交通部和总部关于开展职工建言献策工作的布置,2019年此项工作正在组织实施。
(四)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助力分社高质量发展。
1、发挥主力军作用,积极建功新时代。主动搭建平台,提供舞台,开展岗位建功活动。2019年继续组织开展“立足岗位作贡献‘三比一创’争一流”主题劳动竞赛活动,积极参加中国海员建设工会和交通运输部联合主办的安全生产劳动竞赛活动。支持配
合人事部门开展“检验案例”评选工作。组织开展“中国船检与分社验船师”座谈交流活动等。
2、积极开展选树创活动。认真贯彻党委“抓两头、带中间”的要求,围绕中心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积极开展争创文明单位、争创工人先锋号、争创劳动模范等文明创建工作。
3、大力培树先进典型,弘扬先进典型事迹,营造学习先进、追赶先进的良好氛围。坚持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组织召开了劳模经验分享交流会,在内外部刊物上宣传分社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
(五)全力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做好帮扶救助工作
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把加强职工权益保护,关心职工生活,解决职工的困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1、元旦春节期间开展了困难职工、困难党员、离退休老同志走访慰问工作。春节、端午、中秋等节等节日慰问和职工生日慰问等福利工作。坚持夏季送清凉活动,今年下一线慰问职工100余人次。
2、坚持职工生病、职工直系亲属去世、家中突发事件等走访慰问,截止目前,分社本部及各三级单位共走访慰问生病、家庭突发状况等人员40余人次。
3、为解决职工生病医疗的后顾之忧,组织职工参加了江苏省直机关工会开展的省直机关工会爱心互助活动,分社及三级单位共268名职工报名参加了江苏省省直机关工会组织的职工医疗互助活动,为职工提供了患病互助和困难慰问保障。今年有1名职工获得了大病救助。
4、关心职工健康,坚持开展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职工体检。对因公受伤的职工,及时做好救助和帮扶工作,协助人事部门做好工伤评估工作。
(六)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各类文体活动,助力分社文化建设。
1、积极配合分社文化建设工作,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参与了“新时代职业精神大讨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提炼形成了分社各部门、各单位自己的文化用语,并贯彻落实。
2、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组织开展了“我是光荣的建设者”为主题的书画、摄影、微视频、快闪等文化活动,征集了一批优秀的书画、摄影作品。同时,也将一批优秀的作品积极向总部和省级机关等上级组织推荐,争取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
4、为适应工会会员的多种兴趣爱好,同时结合分社实际情况。今年分社工会组织了兴趣小组的重新报名工作,对原有的一些兴趣小组进行了调整,也吸纳了一批新的会员参加。截至目前,分社先后成立了摄影、篮球、羽毛球、足球、书法、易经筋等6个兴趣小组。分社各办事
处支会,也根据自身情况,各自成立了兴趣小组。各兴趣小组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开展活动,不断丰富了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为提升员工素养、构建和谐分社贡献了力量。
5、今年各支会还相继组织了以支会为单位郊游、健步走等活动。凝聚了职工向心力,激发了职工集体荣誉感,活跃了职工生活,强化了职工对美好生活的感受,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7、为加强职工家庭和单位的交流互动,还组织开展了“墨韵童心
庆国庆”亲子活动,吸引了20多组家庭参与。活动的开展受到了职工们的极大欢迎,既加深了职工家庭和单位之间的交流,也给孩子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8、为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培育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围绕分社文化建设工作,分社工会继续坚持推进书香船检建设,在2018年读书沙龙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有开展了2期读书沙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存在的问题
1、从工会层面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树先进典型的力度有待提升。
2、分社工会干部多为兼职,一方面本身工作繁忙,另一方面也缺少工会工作方面的培训,发挥工会干部作用还不突出。
3、配合分社党委,引导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及时将党的思想主张落实到工会工作中的措施和手段还比较单一。
三、近期重点工作
1、做好工会换届选举后续工作,指导各支会开展换届工作。
2、积极技术比武,争取取得好成绩;
3、梳理完善工会各项管理制度。
4、组织开展好庆祝建国70周年系列活动。
【小城镇近期建设重点】推荐阅读:
论小城镇警务建设09-25
小城镇建设学科总结10-06
小城镇建设论文格式12-11
小城镇建设工作汇报01-10
围绕大旅游建设小城镇08-02
浅谈小城镇建设论文09-14
小城镇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07-04
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08-31
小城镇城乡规划建设情况汇报11-22
关于**镇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