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有效性

2024-08-29

生物教学有效性(10篇)

1.生物教学有效性 篇一

制定有效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有计划的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活动所要实现的教学成果,它是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然而,目前相当一部分科学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作用与如何制定有效教学目标,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一节课下来,与教师的交谈中,当问到执教教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往往说不出个所以然,或者随便说出一些。在目标的认识与叙述上,主要存在下面的一些问题:

1、对教学目标的功能缺乏认识。

有的虽然按要求制定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但不明白教学目标的作用,教学不是围绕着目标进行。或者只有过程,没有目标,教学的随意性很大。

2、对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区分不清。在制定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不够具体、明确,往往把课程目标的内容定为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例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等。

3、制定教学目标时,含糊其词,难以评价。如“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和亲身经历实践,来探究完成分离物体的任务。”叙述上,行为动词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如“让学生了解物体分离方法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目标认识和制定上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功能,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间的关系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掌握目标制定的方法,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目标导向下,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正确认识教学目标的功能 教学目标的功能可以概括为: 指导学生的学习,指导学生的教学,以及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可简化为导学、导教和导评(对教师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1、指导教师的教

教学目标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策略选择。教学策略是指适合教学目标实现的教学步骤、媒体的运用和师生相互作用的方法。如果教学目标侧重于知识传授,侧宜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主导的讲授法。如果教学目标侧重过程或探索知识经验,侧宜选择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教学法(探究式教学)。

2、指导学生的学

清晰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起导向作用。通过对照目标进行学习,学生知道完成目标或部分目标,对学生起到一个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的作用。

3、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借助目标进行互动并用目标来调节自己行为的一个信息反馈过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从目标制定出发,通过一系列师生活动,最后要回到目标,将学生学习结果与预设的目标相对照,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如果目标达到了,则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新的目标,如果目标部分未达到则必须进行补救教学。

二、把握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课程目标是指各学科的教育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这种结果表现为学生在与课程相关的素质或特征方面的变化。是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的准则,也是课程自身性质和理念的体现。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习的目标,是每个单元、每节课甚至每个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从制定的依据来看,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 一是学生需要,二是社会生活需要,三是学科发展需要。

教学目标制定依据是具体教学内容、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从制定的主体来看,课程目标主要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和课程工作者制定的,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和规定性,它不但考虑学科特点,还应考虑学生的特点和社会需要。教学目标主要是由教师来制定,相对课程目标而言,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灵活性,在目标的制定方面除了重视学科特点、社会需求以外,更应该重视学生特点。从适应范围来看,课程目标的首要作用是为课程(教材)编制提供依据和参考,其次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参考。教学目标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依据,它是对局部的教育学产生导向、激励和制约作用。二者之间又有联系。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起导向作用。教师在每节课甚至每个教学活动环节的教学目标,要注意落实课程目标,体现课程宗旨。教学目标最具实践性和实效性,课程目标要 通过教学目标来体现,它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学是实施课程的主要途径,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细化。

三、精心设计,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1、设置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要考虑的问题

第一,考虑学科课程目标,如小学科学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的过程和方法,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制定科学教学目标时,就要考虑科学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第二,考虑当前的教学任务适合为本学科三类目标中哪些类型的目标服务; 第三,因为除了符号和事实性知识可以在短时内掌握之外,系统知识、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的学习都需要经过若干阶段,因此,不仅考虑目标类型,还应考虑每一目标实现所处的学习阶段。第四,还应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考虑目标的可行性。

2、在教学目标制定和叙述上的要求

(1)目标要全面、具体、适宜、具可测性。全面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兼顾 三维目标;具体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标准中的具体目标,确定具体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看了之后明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会做什么;适宜是指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考虑学生的发展性等。

(2)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学习结果,应该用学生学习后能说什么或能做什么来陈述,尽量避免用“知道什么”、“理解什么”等含糊的词语来陈述目标。

(3)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在目标的陈述中,学生一词应省略。不能出现“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会做什么 ”这类句式,因为这类句式中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案例:下面是一位教师制定的《测量白的快慢》一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能够自己动手做一个摆。知道影响摆快慢的因素。(分析:哪些因素,不够具体)△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分析:过程与方法——经历怎样的过程和掌握什么方法不够具体)对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能够搜集数据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不够具体,无可测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意识到搜集证据、验证假设的重要性。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

3、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与教学目标的制定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与科学有关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目标的制定中应先考虑哪一维目标呢? 在科学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 目标相对来说具有显明性和确定性,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潜隐性、不确定性和随机生成性。在学科教学中,知识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要以学科“知识与技能” 的掌握为依托和中介,脱离了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会失去根基。也就是说,学科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根”是扎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建构之中。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应该确定好本节课“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确定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后,要进一步研究、分析,这一“知识与技能”,是怎样获得的,需要经历怎样的科学探究过程,需要用到哪些科学探究的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最后,根据本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方面,确定本节课可以渗透、培养学生哪些情感,以及对待科学应有的态度等。举例:《美丽的彩虹》知识与技能:

分析:本课是以“彩虹”为媒介,通过对彩虹的观察,认识白光(太阳光)的组成。因此把本课的知识目标定为: 能说出白光(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这些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也能形成白光;认识三棱镜可以分解阳光。过程与方法:分析:学生要获得白光组成的知识,经历了观察,提出有关彩虹的问题,通过用水棱镜制造彩虹,对制造出来的彩虹进行观察,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记录,与同学交流等过程,认识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因此“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能通过观察提出有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等问题,经历用水棱镜制造彩虹的过程,能对制造出的彩虹进行细致的观察,能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的结果,能大胆地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为:在获得光的知识的过程,要求学生要有研究彩虹的兴趣,在研究过程中,要有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位为:初步养成认真细致观察的习惯,乐于与同学合作进行关于白光组成的探究活动。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上述《测量摆的快慢》教学目标的制定。知识与技能:分析,本课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摆锤重量、摆动幅度、摆长等,哪个是影响摆动快慢的因素。故知识目标定位为: 能说出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摆动幅度无关,与摆的长短有关:摆长越长,摆动得越慢;摆长越短,摆动得越快。程与方法:

分析:学生要获得上述的知识,经历了提出问题

(摆动快慢可能跟摆锤轻重、摆的幅度、摆绳长短有关),提出假设(摆的快慢可能与摆锤轻重、摆的幅度、摆绳长短的具体关系)、设计实验验证假设,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对数据的整理分析,获得影响摆的快慢的知识。因此,“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位为:能对影响摆的快慢的三个因素:摆锤轻重、摆的幅度、摆绳长短做出预测,能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能对实验中获得的关于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摆的幅度、摆的长短的数据进行记录、整理、分析,得出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是摆长,能把自己的探究方法、探究结果与同学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实验中反复测量的重要性,愿意与他人合作,探讨有关摆的问题。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同时又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制定好全面、具体、适宜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在有效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表述教学目标时一般要包含以下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 教学目标表述的应该是学生的行为,因此行为主体是学生。在实际的目标表述中,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是从逻辑上去判断主体应该是学生。例如,“能够独立复述课文”,这个目标的逻辑主语是学生,也就是“学生能够独立复述课文”,而不应采用“使学生”、“教会学生”、“培养学生”等用语。2.行为动词

具体教学目标应采用可操作、可测评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如“认出”、“说出”、“背诵”、“辨认”、“描述”、“解释”、“说明”、“拒绝”等词,使其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3.行为条件

教学目标需要在表述中指明行为的条件,即影响行为表现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根据地图”、“不靠帮助或参考书”、“在十分钟内”、“利用网络环境”等。

对条件的表述包括四种主要类型,即允许或不允许使用参考资料或辅助手段、是否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的限制、行为完成的情境。

4.表现程度 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例如,“既提供的一道应用题,学生至少能写出三种解题方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记住四个单词”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为了操作上的方便起见,而把一个问题分解成三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一 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犹如鱼水一样,和谐地和合在—起的,落实目标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是指为了实现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所采用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过程”是指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在体验、活动、探究中进行学习;“方法”是掌握各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与策略,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有效监控(元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指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过程中的一种感受和反映,包括感知、理解、审美、体验四个方面。“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存在于“过程和方法”之中,“过程和方法”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它的对象、要素、结果,都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构成的,无法离开“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独立存在。因此,三维目标之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共同构成课程目标。三维目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看,知识的把握,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学习过程的实践和体验,也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和运用。从过程和方法目标来看,任何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提升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人格的建构过程。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看,它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人文涵养,这种素质的养成,不是外部强加的结果,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情景中的实践与体验内在地生成和反映。总之,三维目标的相互支持,使课程目标更具完整性及操作性。要真正提高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我们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教学目标要体现 学生。

教学目标的完成者是学生,教师不能凭自己主观臆断设定教学目标,而是要在充分解读学生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设计。这里有两点需要我们关注:一是学生需要分析,二是换位思考。在教学目标设计前,教师要全面了解、分析学生,包括他们的认知结构、认知特点、个性特征、社会背景、语言水平、语用能力等。所有这些不是在教学设计时才去了解,应该靠平时的积累。在教学目标设计时,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确保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想完成的、能够完成的、应该完成的。

教学目标要体现任务。英语课程标准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也就是学生能够用英语完成各种各样的生活化 任务。因此,在设计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我们也应该考虑目标的任务化。这类任务既来自学生的生活,又能整合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教学目标要 体现发展。

每一堂课都要让学生有收获、有发展。这需要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难度,即 Krashan(克拉申)的“i+1”理论,围绕学生(i)原有水平上加一个难度(1)。这 个难度的把握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学生的原有水平,同时还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能力。前者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难度的定位,即高于学生原有的水平。低于或平于学生原有水平的教学目标是无效的。后者将影响教学目标难度的高低。这个难度(1)必须控制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否则同样也是无效的。假如超出学生的能力,教师就要考虑设置支架来降低其难度。教学目标要体现人文。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目标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如何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应该根据班上最后一名学生设计出基本目标,由此再考虑教学目标的开口,即“保底不封顶”,真正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原有水平和能力得到发展。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导学——确定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原有学习基础等,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二是确定教师将采取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每个步骤或环节将采取的教学活动,指导教师有条理地去完成教学计划或任务;

三是导测量——明确学生要达到的学习要求或水平,为教师本人及教育监督者提供检测的标准和依据。怎样检验教学目标设计是否合理?

1、我用的是行为动词吗?

2、这些行为动词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吗?

3、我的预期目标能否明确到相关“领域”、具体到合适的“层次”?

4、学生学习之后应知道什么?知道多少?

5、学生学习之后应该能能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6、在实现“应知、应会”目标的同时应有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7、达成目标的条件是什么?

一个表述较好的教学目标范例 Unit 1 Reading(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绝大多数学生能认读和理解文中的重点词汇: unpleasant,scientist,already,made,factory,simple,such,everywhere,human,shape,huge,snake,possible,electric, seem,impossible,40% 左右的学生对非重点词汇能基本理解,中等及以上学生能掌握文中的语言点及将来时态的用法;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描述“机器人”基本的特点;(3)在理解文章内容和反复朗读的前提下,学会根据文章标题和相关图片获取新信息的策略; 80% 左右的学生能回答根据文章内容所提的问题,正确率应不低于 75% ; 50% 左右的学生能比较流利地复述文章的大意;

(4)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科学的愿望。由于上述目标运用了适当的行为动词,对学习内容、结果行为以及结果行为的条件和程度都作了具体的切合实际的界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观测性,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很 好地实施。语法课堂教学程序

展示(presentation):展示包含语法项目的文本材料,组织学生观察、归纳其在文中的结构及含义。解释(explanation):将语法结构从所在的上下文中剥离出来进行专门处理(结构、含义、作用、规则等)。

练习(practice):学生通过控制、半控制和自由运用不同层次的练习来达到逐步掌握和运用所学语法项目。测评(evaluation):对新学的语法项目进行测评和检查,了解所学情况。

只有经验,不反思,不与时俱进,不创新,一桶水那就腐烂发臭了,质量就不高了

(一)围绕问题反思1 .教学反思的主要目的是自我欣赏还是解决问题? 找问题 ——归因——重建。这就像评课,为了提高教学水平,着重于找问题和对策。平时教学中遇到问题时,你是认为“本来如此”,将其“一笔带过”?还是认真思考、深入 挖掘?

2、问题从哪里来?教学中不是缺少问题,而是缺少发现问题的眼睛(问题意识)。工作问题化,问题课题化,在平凡的工作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人不怕有问题,怕的是没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就说明他变 得懒于思考了。课堂实践中要开放,别怕出问题,甚至想方设法让学生出点“问题”,从而使他们暴露出真实的想法。3、找到了问题,还要进行归因分析,并找到对策。其实,遇到问题不仅要反思,还要尽可能进行调查(课前调研、课后调查、小检测、访谈等——以学 定教,分析、激发、利用认知矛盾),以利于找准原因,找到对策。

(二)通过对比反思.前后对比反思(磨课)问题——归因——重新设计与实施——新问题——„„ 2.与他人的课(包括名师课、优质课)进行对比(赏析或质疑),并反思甚至尝试。3.不要“听听感动,想想激动,回去一动也不动。”

(三)在合作研讨中反思1.在独立备课基础上参与集体备课——找差距,并归因。2.请人评课——找问题,并研商对策。3.就某一问题、某一节课与同事、专家展开研讨。方式:实地(一对

一、沙龙式)、网上或杂志论坛、电话等。

(四)写作促反思

1.当你动笔去写的时候,才发现你的思考不够深入,还比较零散。写作能促使您更全面、更深入地思考。特别是想发表的文章,论点要新,论据要典型、有说 服力,逻辑性要强。

2.方法:(1)坚持写教后记、反思日记或博客;(2)过段时间进行筛选、归纳、整理;(3)论证:观点是否新,是否与别人重复。(4)再加工,形成文章投稿。3.写作时应注意:(1)尽可能围绕一个(小)问题来写,将其说清楚、讲透彻。(2)对案例做出针对性的分析,不能两张皮。对于问题,一般应提出对策。(3)不求写得很长(一般4000字以内),而是求深度。(4)文体不限,尽可能“万变”(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等)

高效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程序:1.Warmer---让学生参与,激活课堂。2.Lead-in---为目的语创设情景,在情景中学。3.Language presentation---展示给学生目的语,并形成概念。4.Controlled practice---让学生熟悉目的语的构成,并了解概念。5.Free practice---让学生们通过活动使用英语。

6.Feedback---反馈(巩固纠错)。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1、教学目标设定不明确。

2、教学活动针对性不强。

3、教学活动效果不好、效率不高。

4、操练的面太窄,许多学生处于空闲状态。

5、教学语言不规范,不清楚,不简洁、随意

6、呈现信息不准确,不利于学生接受。

7、教师主导过渡,学生自主性受限制。

8、课文内容没有练熟就过度拓展。

9、忽视常规教学媒体的作用 The effective teacher

高效率的教师这样做: •

Really listens to his students;善于倾听 •

Shows respect;尊重学生•

Gives clear, positive feed back;给学生清楚、正确的反馈 •

Has a good sense of humor;具有幽默感 • Is patient;有耐心 

Knows his subject;熟知所教学科

 Inspires confidence;激发学生自信心

 Trusts people;相信他人

 Empathizes with Ss problems;理解、同情学生的困难、麻烦

 Is well organized;具有较好的组织能力

Paces lessons well;课堂节奏好

Does not complicate things unnecessarily;不会没必要地将简单事情搞复杂

Is enthusiastic and inspires enthusiasm;热情并能激发热情

►Can be authoritative without being distant 没有距离感,但有权威性

►Is honest, is approachable 诚实可亲

2.生物教学有效性 篇二

关键词:生物教学,有效性,课前准备,生活化,教学情境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 要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究能力为基础, 全面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 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 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的效率。为此, 本文在作者一线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对如何提高生科教学的有效性, 进行探讨。

一、做好课前准备

一堂课仅仅45分钟, 要提高生物教学效率, 就必须要充分利用好这短短的45分钟, 这就要求在课堂开始之前, 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学生要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 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备课工作, 这里我们主要谈谈教师的课前备课。在课前准备之前,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结合新课程标准, 充分了解本次课堂教学的目标, 并在对学生认知的基础上, 制定出课堂教学计划, 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前还要广泛涉猎, 搜索素材, 比如相关的生物专题片、生物文献以及生物图片等等。在课堂中能够做到旁征博引, 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兴趣, 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充满激情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贴近生活, 打造生活化课堂

生活化的课堂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其中。为此, 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贴近生活, 充实教学内容。比如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比较熟悉的社会知识来充当我们的课堂教学素材, 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和应用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有用性。如在讲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一章节的时候, 我根据日常生活体验, 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蚯蚓对我们的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为什么大雨过后蚯蚓会露出地面呢?”“遇到露出地面的蚯蚓, 我们该怎么做呢?”围绕这些问题, 我让学生展开了讨论,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各抒己见, 在加深学生所学知识的同时, 也让学生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善于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生物教师, 要充分认识到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要善于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从而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教学情境的创设形势五彩缤纷, 可以采用叙事法、多媒体教学法、设疑法等等。比如, 我在给学生讲授生物课程的第一节课的时候, 我会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一些生物世界的精彩视频, 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世界中的一些生物现象,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物世界,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注重设疑, 激发学生探究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者, 觉醒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也说过:“创新始于问题。”有了问题, 才能够促使学生去思考, 有了思考后, 才可能得到问题解决的方法。为此,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 要深谙“设疑”之道。但是因为长期的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很多教师长期追逐所谓“和谐课堂”, 课堂中不提问或者提问缺乏针对性问题普遍突出, 这严重的阻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为此, 迫切地需要我们教师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 提高“设疑”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够提高教师“设疑”能力呢?本文认为教师要从观念转变入手。比如, 我在日常生物教学中就十分注重“设疑”教学方式, 在讲授《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一课时, 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科学家发现了一些现象: (1) 将天竺葵放置于光下半小时, 对叶片进行检测发现, 曝光部分检测到了淀粉, 未曝光部分没有检测到淀粉。 (2) 如果将小白鼠放置于密封的环境中, 小白鼠会很快死亡, 但是, 如果将小白鼠和一棵绿色植物同置于一个密封环境中, 小白鼠一般不会死亡。 (3) 科学家通过睡眠实验发现, 好氧细菌经常聚集在水绵的带状绿色物体周围。

在以上事实基础上, 让学生思考、讨论, 并且让学生回答:“大家在以上资料中发现了什么样的问题?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过思考和讨论, 学生发现:为什么天竺葵叶片在光下能够产生淀粉;为什么小白鼠没有死亡;氧气在绿色植物中的作用等等。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 主动查阅资料、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打造高效率的生科课堂教学, 对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式又多姿多彩, 作为一名教师, 要不断地探索, 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 采取最为有效的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世春.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 (11) .

[2]刘进宝.提高化学课学习兴趣的策略[J].教师, 2011 (29) .

3.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研究 篇三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初中生物是对学生普及生物知识教育的重要学科,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课堂教学作为初中生物教学的主要途径,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去探究和思考,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和探寻新的教学方法,不断优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更理想、更科学地发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生物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够提高学习热情,才能够放下学习包袱,由被动转为主动。生物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单纯的语言描述只能让学生理解简单、概念性的知识,因此,传统教学中教师利用挂图、模型、标本或实物等直观性的教具辅助于课堂教学,以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直观形象的认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不断应用到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能力,让生物知识简单易懂,既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和求知的欲望,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要求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观念,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和探究,尊重和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能力,课堂上加以配合和指导。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又有利于和谐平等师生关系的构建。

三、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生活中,因此,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不断联系实际生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素材能够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生物学习的乐趣,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物知识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生物知识来源于我们的实际生活,而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同时,又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在生活中去发现和探索更多的实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優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有效性发挥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展示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一堂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备课环节

备课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也是教学过程完美完成的关键因素。教师备课不仅仅是单纯地备教材、备教法,还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备学生。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一味地照抄照搬其他人已有的教学方案。教师要多搜集一些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实例来进行生物教学,还可以通过一些实验的演示让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过程有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而真正地让生物知识学以

致用。

2.教学环节

课堂上将备好的知识完全展示出来是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现代教与学理论中,学生是学习和认知的主体,教学效果有效性的发挥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主动参与能力,要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会学”知识,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反思环节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学生接受程度等方面进行理性分析和反思的一种行为,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推动教师自我成长和不断提高的有利因素,能够让教师合理分析和对待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有助于教师完善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特色教学方法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方法作为生物学习的一种特色方法,被普遍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种直观性和能动性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实验的演示和显微镜下的观察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物体的运动和变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探索和学习环境。同时,探究式学习方法也是生物教学的一种特色方法,帮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

总之,新课改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生物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因素。通过学习兴趣的培养、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设计的优化、特色教学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完善和改进,能够让教师教学有法、学生学有所得。因此,初中生物教学应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不断改革和创新,让生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参考文献:

[1]康刚.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J].新课程:下,2013.

[2]赵慧.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学周刊,2015.

4.生物教学有效性 篇四

重庆市永川区第六中学校 刘茂发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投入的增强,学校教育设备设施越来越现代化,现代教育技术班班通的巧妙运用,“有意识地把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相整合,发挥信息技术在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方面的优势,打破了“一个黑板+一只粉笔”的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使我们的课堂模式充满了生机,初中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字:班班通 有效整合 生物课堂教学 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然而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了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领域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学校计算机校园网络建设、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越来越为学校与教师所重视,尤其自从我校安装了班班通设备之后,信息技术更好地运用在了课堂教学中。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刺激了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在一节课当中有了多个兴奋点;还使教材和媒体之间优势互补;多媒体教学新颖活泼的形式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还能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景,体现多媒体的综合效果,能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由于班班通的教学手段参与生物教学,大大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运用“班班通”教育资源教学已成为农村教育一大亮点。如何巧妙地运用“班班通”教育资源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呢?在这里我谈一些个人体会。

一、运用“班班通”增强学生兴趣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内在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某种事物的兴趣越浓厚,其学习时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致使其观察细致、记忆深刻,从而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学过程中只有积极地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才能使学生把课本的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认识结构,同时促进智能的发展和基本素质的形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任何形象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形体动作及简单的挂图、模型或标本都难以将各种生物的鲜活形象和复杂的生态展现给学生。因此也就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生动地反映了自然界千姿万态、变化莫测的生物世界。中学生,特别是城市的中学生,和自然界的接触很少,对各种生物几乎是一无所知。因此,在课堂上很难让学生对一些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运用电教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录像等影视技术可以生动地向学生展现美妙的海洋世界、森林风貌、人体结构等。

例如在讲授《动物的防御行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影视片段“动物的伪装”给学生观看。通过这个影视片段,让学生犹如置身于自然环境中,感受到动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而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对这些小动物绝妙的伪装叹为观止,兴趣大增。这样创设教学情境,同时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能快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探究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内涵和区别,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争先恐后地发言,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大大提高,自然也就印象深刻了。

二、运用“班班通”突破重点、难点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生物课程属于自然学科,要求我们抱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学习此课程,但是有许多的自然现象通过肉眼是无法观察到的,利用电教多媒体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作用》时,运用Flash课件,在观看前设问:“植物在受精之前有哪些生理活动和生物现象?”播放时,学生将会看到植物先要进行传粉,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受到柱头分泌的粘液刺激而萌发产生花粉管,穿过子房一直到达胚珠的珠孔。此刻,我们停止播放,要学生举手回答刚才看到的生物现象和生理过程,回答完后,让学生设想花粉将进入到哪里,进入后会有什么现象出现。然后再开始放映播放课件,学生边看边对照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从而初步了解被子植物特有的现象——双受精。此后,教师再运用挂图或塑料模型,边指导学生读图、观察,在讨论、讲解花粉的萌发过程的同时,提问花粉为何柱头上“钻孔”。众多花粉管,释放无数的精子,为什么只有两个精子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通过问题的解答使学生进一步强化生物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具有适应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自觉观察的兴趣,进一步调节和强化头脑中真实的、立体的、渐变的现象,从而使学生在操作中领悟事物的演变过程、双受精这种绿色开花植物特有的现象及其原理。动态的演示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快速掌握相关知识,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运用“班班通”创设情境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进化方面等知识的学科。多媒体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根对无机盐的吸收》这一节时,首先在屏幕上分别演示正常的植株,缺乏各种不同无机盐的植株的彩色图片,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景。然后教师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偿试“种”一株“植物”,可以根据学生的想法选取不同的“肥料”,用鼠标加在“植物”上,经过多次偿试,师生一起种出了一株“健壮的植物”,同时也得到了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的知识。这样课堂既生动有趣,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运用“班班通”发展思维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诱思情境,展示相关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索和发现、相互讨论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长期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是由低到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例如讲解细胞结构时,细胞本身已很微小,要让学生搞清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就比较困难,特别是细胞膜如何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的问题,学生往往更加难以理解。如果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动态模拟,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观察思考,相互讨论,共同探究规律,可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物质出入细胞是一个微观的动态的过程,首先说明分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运动趋势。然后说明物质出入细胞膜的两种方式:被动转运需要载体,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内;而主动转运则是一个

逆浓度梯度过程,不仅需要载体,还需消耗能量。载体将运载的物质送到细胞膜的另一侧。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教师因势利导,归纳出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并努力引导学生想象微观世界的结构和运动,但全班绝大多数同学表现出一种茫然的表情,教师滔滔不决地讲授,学生默默地听着,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在课堂回答和课后练习中,同样反映出教学效率低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课。经过考试评价,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确实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五、运用“班班通”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多媒体课堂的知识容量可以达到传统课堂的两倍,也就是说一节多媒体课可以上传统教学两节课的内容。传统的备课,资料主要来自课本、参考书、图片等,信息非常有限,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而多媒体教学的备课,教师将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例如用多媒体进行单元复习教学,就因它容量大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由于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的关系, 利用多媒体教学要在课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知识向课外拓展,把问题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创新的能力。这样,多媒体课件大大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更多地掌握知识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总之在教学中,利用电教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各种教学媒体信息融合,创作出图文并茂、声像兼备的教学等 “班班通” 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图形、图像或动画的形式将教学过程中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和易于理解,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为教师提供形象、直观、生动的表达工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1、余文森,郑金洲主编.课堂教学改革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6.2、周稽裘,教育现代化: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描述 [M], 教育科学出版2009.1-10;

3、焦瑶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问题与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4,12;

4、郑芳,教育信息化及其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施.信息技术教育,2006,(4);

5、潘云泽,王以宁,信息化进程中教育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6、赵阳, 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培养[J].科学教育研究(读写算)2011(36):89-89

7、高鸿杰,张花艳.利用农村优质生物资源构建生物有效教学尝试[J].教育模式研究, 2011,(37):113;

8、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57;

5.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教学论文 篇五

教学策略是教学的生命,课堂教学的有效化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策略选择的优化。所谓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取的解决一系列教学具体问题的行为方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化,从本质上说是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

第一,教材要“吃”透。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吃”透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只有真正吃透教材,才能正确把握“教什么”,考虑“怎么教”才会有基础。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做到既能对课文整体感悟,又能对文字的组合,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有准确的把握,力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如果作为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对课文没有深入浅出的把握,实现有效教学目标就是一句空话。比如《台阶》,写的是一个普通农民的一个现实的朴素梦想,以及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勤苦劳作的一生。“父亲”是中国众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的缩影,他的欢乐与忧愁、辛劳与梦想是千百万中国农民所共有的。作者的目光投向的决不仅仅是他自己的父亲,更是在生命长河中无望挣扎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但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却简单地理解为“通过写父亲为造新屋所做的努力,表现了他深挚的父爱”,结果造成学生一些更深入的思考也被老师倒引回来。这就是教师未吃透课文,表面化理解课文的表现。

第二,学生要“析”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运用好学生这一课程资源,才能真正让课堂充满活动,同时让学生学有所获。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不同年级的学生不一样,城乡学生有区别,学生个体之间有差异。教师只有认同差异、把握差异、兼顾差异,才能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预设,才能开展富有实效的教学。为什么同一教师采用同样的教学在不同类型的学生中产生的教学效果不一样,关键是学生依据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所形成的适应性不一样。因此,不仅学生要适应教师,而且教师更要主动适应学生,这种主动适应的有效性全赖于教师对学生的经常性分析,体现在教师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充分了解和共性特征的准确把握上。

第三,预设要“做”透。

预设是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作出的一系列展望性设计,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一种网状、弹性的课前准备,包括教师课前对教学过程的预先设计,对专业和知识的预先准备,以及对课堂动态变量的预先思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千古定律。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实行教学目标管理,预设就是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管理的有效方式。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充分的教学预设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和孕育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尤其是初中阶段仍然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些学习素质的形成依然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激发、培养和唤醒。

第四,实施要“熟”透。

6.生物教学有效性 篇六

【摘 要】本人从事英语教学十几年,经历了从传统英语教育教学模式到新课程改革的转变,深深体会到新课程改革为沉闷的英语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本人参加了一些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有些课堂表面上看起来活跃,实则没有什么效果,学生学得辛苦,基本能力得不到培养,这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背道而驰。与此同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引起了广大教育者的关注。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英语 有效性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3-0118-01

一 注重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动力去自觉求知。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克服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不能只运用一种教学方法,而要根据教情、学情,做出适当的调整,综合运用,才能使课上得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例如在阅读课文标题为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一文时,我充分利用课文题目设疑求答,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的脑海里形成悬念,为深入学习课文设下了伏笔。然后提问学生What does“the earth didn’t sleep”mean?What happened on a night?Why does the writer use“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as the title?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又如在教学交通工具的单词时,通过聊天交流,让学生用英语表达,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学生乐意从自身的经验来交流;在学习有关职业类的单词时,让学生说出心中理想的职业。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都可以在课堂上加以利用。

二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的英语课程改革必须从学生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通过组内既分工又合作的方式去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探讨。一般情况下每组4~6人为宜,进行互动学习。如在进行句型训练、情景对话时,让学生自主结合,积极参与交流,从而实现课堂的内容向外延伸。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活动。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有利于优化学习过程,其特点是师生相互交往贯穿于活动过程中。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促进师生的感情融洽,使活动成为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多边、多向、多维的信息传递,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互动中的主体作用。学生从活动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协作、信任,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讲究导入技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程改革讲究导入技巧。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合适的导入,能扣紧学生的心弦,把学生的思维集中起来,能营造课堂的学习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导入为整节课起到一个良好的铺垫作用,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导入时要注意趣味性、针对性和新颖性。导入的技巧多种多样,可由复习旧知识逐渐过渡到新知识,如教学Unit 1 living well时,笔者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先提出问题:“What problem do you think the disabled will suffer in a cinema?”这样的提问有利于学生温故而知新;对于一些历史题材的课文,可结合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时事热点等作为切入口,让学生回归语境中。如在教学Unit 3 a healthy life 时,先让学生用英语讲一下自己对aids的认识,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影片等,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四 构建符合学生学习要求的教学模式

在高中的英语教学中要上好三种课型,基础复习课、专题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提高英语课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基础知识复习课,初步实现强化基础,注重训练学生的语音、词汇、词组、基本语言交际和阅读能力。对于基础复习课要有别于新授课,不要把知识按点归纳,要抓住“记忆、理解、运用”的关系。对于重点、难点、易混淆的知识点,强化整理与归纳,便于学生记忆和复习。如在归纳过渡性词语时,可以分时间的过渡词:first,second,third,and the,finally,at last,at that time,later,in the past等;空间有关的过渡词:far,in the front of,beside,behind,beyond,on one side,on the other side of,next to,opposite等。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新课改这个机遇,研究教学方法,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达到“乐学”的状态。

7.浅谈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篇七

一、进行有效的备课

新课标中明确:教师是生物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 教师本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多学习教育理论, 转变教学观念。作为教师, 我们要研究新课程标准, 认真学习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 要非常熟悉要教什么, 怎么教;考试考什么, 怎么考;哪些要重点讲, 哪些只要简单介绍。只有掌握这些信息才能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

备课的关键。要求教师要在把握教学重难点的情况下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 还要备学生,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教法和突破重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够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独立思考并且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就要看教师能否把教学意图转变成学生的行动。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多收集一些与课堂知识有关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还有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感觉生物知识能学以致用, 每堂生物课都能让他们耳目一新, 丰富自己的见闻, 充实自己的生活经验, 从而就提高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 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 最终在学的方面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 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探究性学习中, 学生是主体, 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 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具体做法是。

首先, 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 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

其次, 灵活采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组合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班级集体探究等。课堂上,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 采用一种形式, 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 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再次, 热情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教师的参与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支持与鼓励, 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 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 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最后, 促进学生在探究中的互动与交流。在探究过程中, 第一, 教师要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与互动。

三、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学生的提问技巧

首先, 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并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 让学生提出问题。其次, 教师要积极创设宽松的、自由开放的、富激励性的环境氛围, 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想法, 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再以, 要培养学生提问的基本技巧, 让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表述清晰、简明扼要、意义明确, 即让学生学会发问。最后, 要让学生在会问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对比、分析、联想、归纳等手段抓住问题的关键, 提出有更高价值的问题, 即让学生学会善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不能只“为问而问”, 特别是有价值的问题要和学生一起深入地探究、解决, 充分保护好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激励学生能常问。

四、教育技术合理应用

高度信息化的时代, 网络资源, 媒体音像制品, 自拍素材, 内容丰富形象逼真, 怎样才能更有效地使用, 优化组合需要教师学习学习再学习, 拜师学艺, 读书研修培训必不可少。教师要建立适合自己使用的媒体库。用专用硬盘分门别类, 分抽屉命名各册, 七八年级分开储存课件、视频、音频、flash积件, 为自己制作ppt课件做好积累与铺垫, 这都是自己上课资料, 因此, 平时要注意对生物资源进行充实加工, 在做中学, 定期保存, 课后反思得失并整改, 再保存资源。

五、科学训练, 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1. 完成教材安排的探究性实验, 从感性认识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实验的目的改变实验材料或重新设计。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一实验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 实验中增加将天竺葵的叶片与银边天竺葵叶片直接进行对比实验, 用淀粉的产生部位同时也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 以试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探究思维训练, 从理性认识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目前, 围绕学生探究能力训练的试题不少, 选择与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为背景的探究试题效果更好, 也可以根据学生熟悉的生物学知识、事实和材料为背景编制训练题。

四、采用灵活的评价内容、多元的评价方式

在评价内容上,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探究活动类型, 采取灵活的、动态的评价内容。综合性的探究活动主要评价学生的综合探究素质, 如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归纳分析、合作探究、表达交流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在评价方式上, 应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方式对探究活动进行评价。自评是可以让学生正确审视自己;小组互评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增进交流;教师评价可以激励学生的探究, 并给予正确的导向。

在评价的时机上, 应选择恰当的时机提高评价的效果和价值, 实现成功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形进行给予即时的口头评价和延时的书面评价, 既要保证评价对学生的正确导向, 也要保证能够激励学生的探究行为。

在生物教学中, 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无疑是对生物教师提出的一个更高要求。只要我们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从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开始重视, 以方法入手, 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 多创设探究思维训练情境, 学生才能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 在理解的基础上完善生物学知识体系, 才能使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充满活力转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生物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5) .

[2]余自强著.生物课程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2) .

[3]彭蜀晋, 林长春主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8) .

[4]宋秋前著.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3) .

[5]马刚, 向志家主编.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 (初中生物)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 (3) .

8.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 篇八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改;有效性教学

随着经济的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才战略的相应发展。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也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高中生物课堂这一主阵地,打好每一场高中生物素质教育的攻坚战,成为了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道主课题。本文就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来做一个研究报告,希望能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教育的发展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特别是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发展的根基。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则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渠道。高中学习阶段时间紧张、任务量繁重,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摆在每一位高中教师面前的职责。生物作为一门研究生命活动规律及新陈代谢等的学科,具有自身学科的特点,应在教学方法和设计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即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以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全面提高为主要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本文就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来做一个研究报告,希望能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一、生物课堂生活化

课改下教育的目的是使我们转变过去应试教育的落后观念,突出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即要做到学以致用。高中生物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很多知识都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结合生活里面的一些现象或者问题来进行,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了解到所学知识的实际价值,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实际状况来看,生活中的知识往往是他们最为感兴趣的内容,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进而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基因突变”这一问题时,我们就可以首先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导入所学,从社会上现在禁止滥用抗生素的问题着手,向学生解释为什么这样要求,进而结合所学知识,这样学生带着熟知的问题着手,慢慢地投入到需要学习和探究的问题,这样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还比较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生物课堂真正地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够收获知识,也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二、注重与学生互动

高中新课改的核心就是要改变过去教师教学过于关注知识的讲授,而往往忽略学生的实际需求的问题,导致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的现状。而是要切实的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共同提升,真正做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而在这样的要求下,开展互动式教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使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我运用模型法组织的“精子的形成过程”,8个人为一个小组,两两合作,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带着问题来探究减数分裂的过程,学生实验结束时,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所做模型的结果是完全相同的,但第二小组仍对第一小组的汇报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原因是:第一小组在汇报时模型显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第二个小组却说“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并摆出了证据,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针对上面两个小组的分歧,我没有主观评判对与错,而是让事实说话,最后通过大家观察显微照片,证实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就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样的课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树立起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生物课堂教学创新化。我们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探究、练习、实验,如果能在表象的基础上,适当引发学生开拓思路,进行假设、推测、联想、想象,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基础,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识记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正是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必备最初思维基础和今后发明创新的最早的“潜意识”,也是生物教学中刻意必行的。

三、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信息革命的到来,使得多媒体技术已普遍成为学校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它一方面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或图表将宏观、抽象的理论知识转换成微观、具体的知识点,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另一方面它通过动态图片和声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同样可以有效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它可以通过动画和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和理解生物变化的每一个细小环节。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记忆能力,又能使每一个抽象的知识点变得易懂。

四、注重细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洞察事物以及掌握知识的重要基石,因此,需要注重学生观察力培养并养成注重细节的习惯,有效的提升学生生物学习成绩,减少不必要的失分。例如在学习“细胞分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图以及“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找茬游戏”。通过学生的各自观察来发现这两个细胞有丝分裂工程的不同点。并由学生进行描述、讨论,再由老师经行总结,加深学生在学习这一知识点的印象。

五、理清知识脉络、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体系

高中生物学习中,很多知识点既有独立性,又有着相互的关系,一开始学习,学生能能清楚的了解掌握的知识点,当学习一段时间之后,由于知识点非常零碎,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很多,知识点容易混淆,往往导致学生在学习认知中概念模糊不清,则需要教师适时的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网体系。学生在学习一段知识后,应及时归纳总结,以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线索,构建知识网体系。让学生轻松掌握生物知识。

六、适当组织学生参与生物实验环节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高中生物往往强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实时合理组织学生参与到试验的各个环节。包括对试验的演示、分組试验和教材经典试验三个环节。生物教师在充分认识学科的特殊性后并发挥好它的优势,利用生物实验教学环节组织好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9.生物教学有效性 篇九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特别是我们这些数学老师为了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中往往忽视学生的表现而一味的讲解,举一反三,津津乐道,一节课下来,满身粉尘、汗流满面。然而,考试中经常遇到讲过的原题学生依然做错或是不做,冤枉至极。痛定思疼,这种传统的教学有以下弊端:(1)压抑了学生的能动作用。教学过程不能够充分体现师生的互动,教师主导地位被变相地强化,这种“主导”作用下的学生主体地位形同虚设。(2)剥夺了学生的个体体验。学生只会一味地强行接受教师和课本灌输的知识,而不去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形成很多学生课堂上一听就会,课后见到习题无从下手。(3)异化了学习的根本目的。正因为学习成为一种没有思想,没有感情,没有主见的枯燥的活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学习不再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道路,而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障碍。

针对这些现象,紧跟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的步伐,积极参与探索我校“餐桌式教学模式”,在尝试这一模式过程中我有以下收获和体会:

1、深刻领会“三段六环节”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主要是优化课堂结构。课堂教学要以“精讲精练、重点过关、主动乐学、优质高效”为主要目标。近年来,我校借鉴山东名校杜郎口“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本校实际,采取“三段六环节”餐桌式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三段”,即自主学习阶段、集体研讨阶段、合作完善阶段。

自主学习阶段——重在引导学生进行尝试性探究学习,教师要设计出能突出当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而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感受探究的乐

趣,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的良好习惯。

集体讨论阶段——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合作释疑的学习习惯。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疑难点、易错点和兴趣点,有效的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点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以学定教”,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

合作完善阶段——要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归纳小结、巩固提高。引导学生在归纳小结中,明确本节课的新知识、新环节、新方法、新收获。在合作完善中,让每一个学生感到自身学习的提高,在收获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六环节”(40分钟),即第一环节——预习交流(5分钟)。第二环节——明确目标(2分钟)。第三环节——分组合作(8分钟)。第四环节——展示提升(15分钟)。第五环节——穿插巩固(5分钟)。第六环节——达标测评(5分钟)。

餐桌式教学模式,还要重点体现在课后作业要精选、适量,严把作业的落实关,实行作业分层布置、分类指导、多种方法检查。对学科正式作业要当天检查、假期作业及时检查、家庭作业随时抽查,并对检查的错误,要求学生及时纠正,适当有效的作业,可以让学生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促进高效课堂目标的实现。

2、培养预习习惯

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预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书上做简单的笔记,把自己的理解、体会、独特的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还要要求学生学写预习笔记,可以摘抄书上的要点、概念、关键词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也可以记录自己预习过程中疑惑和不解,便于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质疑。

3、关注学情,以学定教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情分析就是在教学前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原有经验、前概念、认知方式以及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实质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学情分析的目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搭建学生通往教材的桥梁,使教师的教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学,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学的动机和愿望,因学定教,因学施教,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激励学生主动探索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在教学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让学生运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去学习,去摸索,去实践,让学生创新的火花在自主探索中闪出耀眼的火花,使学生体验到自主探索的成功与喜悦,从而对自主探索学习充满了信心。

5、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还要培养学生吸取别人意见,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学习过程中小组为基本形式,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4—6人分为一组,组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成员做好合理分工,确定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组长轮流担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形成人人参与,同伴互助,共同提高的良好学习氛围。

10.教学有效性 篇十

幼儿园教育必须解决的两难问题

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有所不同,幼儿园教育必须解决一个两难问题,那就是“既要顺应儿童的发展,又要将儿童发展纳入社会所需要的轨道”,这两个方面,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相互矛盾的。幼儿园教师该做什么?幼儿园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既要让孩子玩得开心,又要让自己教得有效”,前者主要为的是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后者主要为的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并将儿童的发展纳入社会所需要的轨道。

“让孩子玩得开心”其实并不困难,给儿童越多的自由和空间,他们就玩得越开心。在幼儿园教育的操作层面上,要求教师做的应该是真正明白什么是儿童游戏,要给与儿童足够的时间去游戏,要给与儿童充分的自由去游戏,要让儿童自己去选择并以自己的方式去游戏;不要只是以教师的意愿去要求儿童游戏,不要过多地去干预儿童游戏,不要刻意地让儿童游戏去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让教师的教学有效”是很困难的,因为幼儿园课程和教学中或多或少有游戏的成分,因为幼儿园课程和教学比中小学需要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兴趣与需求;“让教师的教学有效”是很困难的,因为幼儿园教师不仅要明白“为什么要教”,“教些什么”,还要把握“如何去教”,即在该教的时候不要错失机会,在不该教的时候不要去干扰儿童的学习。幼儿园课程林林总总、种类繁多、纷繁复杂,各种幼儿园课程在“为什么要教”,“教什么”以及“如何去教”等方面各不相同,一般而言,在一个幼儿园课程或一个教学活动中,儿童游戏的成分越多,教师对教学有效性的把握就越困难。由于编制一个能够保证教学有效性的课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懂得课程原理和有教学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参与,因此要求大部分教师通过编制幼儿园课程去把握教学的有效性几近是不可能的;在幼儿园课程操作层面上,要求大部分教师做的应该是如何去有效地实施经由严格审查和精心选择的课程。

只要是教育机构,只要有教师,就一定会有教学,就一定会将教学放置在最重要的地位之一,就一定会关注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幼儿园教育也是这样。

“教得对”是幼儿园教学的底线

对大部分幼儿园教师而言,在思考和评定教学有效性问题的时候,前提是“教得对”,然后才是“教得实”、“教得好”;在思考和评定幼儿园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时候,起码需要做到的事情就是,“让不会教的教师教不坏,让会教的教师教得更好”。

“教得对”、“教不坏”是对教师教学最起码的要求,舍此要求,那么对课程和教师发展的所有问题都是免谈的,对所有有关问题的讨论都是没有意义的。“教得对”、“教不坏”是教学的底线,“教得不对”或“教坏了”,社会和家长对幼儿园教师是要追查社会责任的,对幼儿园教育主管部门和教研部门也是要问责的。

原先,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得对”、“教不坏”的问题并不突出,或者说,“教得对”、“教不坏”的问题并非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尽管存在着由于课程一统化而带来的诸多弊端,但是由于幼儿园教师实施的课程是资深专家精心编制的,是由各方有关人士严格把关和审定的,只要教师在实践中不出现根本性的“走样”,不用担心因为课程而会出现大的差错。

而今,由于群众性地搞“园本课程”,幼儿园教师和园长不管是否有此资质和能力,都被要求自己去开发课程和设计教学活动,于是在教学实践的第一线,教师教学的底线经常被打破了,换言之,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教师“教得不对”或“教坏了”的事情时有发生。在一个医院里,医生的误诊和误医是医疗事故;在课堂里,教师“教得不对”或“教坏了”是教学事故。在医疗机构里,医疗事故是不可容忍的,是要追究责任的;在教育机构里,教学事故也是不可容忍的,也应受到追究和处置,不可听之任之,任其发展。

在幼儿园中,屡见不鲜地出现“教得不对”或“教坏了”的教学事故,看似问题出在实施教学的教师身上,其实幼儿园教师是无奈的,无助的。幼儿园课程的编制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涉及对幼儿年龄特征、个体差异的把握,涉及对知识的价值等方面因素的判断,涉及对政治、文化等因素的优先性的顾及,涉及课程各因素之间的平衡和协调等等,这是非常专业的工作而非儿戏。让大部分教师都去开发课程和设计教学活动,经常出现“教得不对”或“教坏了”的教学事故是必然的,因为这样做并非大部分教师力所能及。

社会应对幼儿园处处存在、频频发生的教学事故追究责任,而且必定会对幼儿园处处存在、频频发生的教学事故追究责任。看似应对教师和园长追究责任,但是实际上应该追究责任的是幼儿园的主管部门、教研部门和评估部门,因为正是它们,要求和监督幼儿园教师和园长必须去做这样的事情,而教师和园长中的大部分人都是不会做的,而且本来就不是他们应该做的。

“与别人不一样”应是教学追求的目标吗?

“教得对”与“教得不同”原本不是一对矛盾,“教得不同”应在“教得对”的基础上发生,只有“教得对”了,“教得不同”才可能会有意义。对于同一教学内容,“教得对”是底线,“教得好”是目标,无论是“教得相同”还是“教得不同”都是手段,是为达到“教得好”这一目的服务的。

也许是为了强调教学的创新,不少地区都在推行所谓的“同课异构”,期望通过这一手段,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这样的思路兴许来自对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独特性等特征的认识。

“同课异构”对幼儿并不存在任何意义,因为哪怕教师以“同课异构”的方式设计了多个高质量的不同的教学活动,对一个幼儿而言,教学中能用的只有一个,教师们在这方面的求异性不会给幼儿带来什么好处。由是,“同课异构”的价值预期只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益。教师的专业发展如同学习滑冰,不同的人学习滑冰会有不同的预期,会运用不同的策略、手段和方法,会经由不同的过程。具体地说,初学者先要在冰场上站得住,倒不下;经验不足者先要在冰场上滑起来,滑得稳;有一定经验的人则要在冰场上滑得快,滑得有点感觉;而只有比较专业的滑冰运动员,才会有自如、自由的感觉,他们可以求异,可以在感觉的水平上切磋滑冰艺术,做出各种带有个人风格的、与别人不一样的动作。由此,对大部分的滑冰者,主要做的事情是模仿,主要是“同课同构”;对小部分的滑冰者,可以做的事情才是创新,可以是“同课同构”,也可以是“同课异构”。

在幼儿园教师中,特别是在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素养的幼儿园教师中,设计一些与众不同的教学活动,若能保住底线,或许未尝不可,因为这样做或许能加深教师对教学的理解。问题是以“与别人不一样”作为所有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和评价的导向,为求异而求异,那就会产生问题了,特别是会产生触动教学底线的问题。

一般而言,经常被幼儿园教师采用的教学活动,常是经由课程编制专业人员精心设计,经由幼儿园教师们实践的活动,一般不存在突破底线的问题。要设计和实施与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一样的教学活动,可能产生的结果有三种,其一是设计了比原本活动更好的活动,其二是设计了一些尚可采用的活动,其三是设计了含有错误的活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设计和实施“与别人不一样”的教学活动,在少量的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中,前两种可能产生的结果还常能看到,对大部分幼儿园教师而言,看到的更多是第三种可能产生的结果。

如若幼儿园教学是一个百花争鸣的舞台,或者是一个比试武艺的校场,那么“同课异构”这一类的事情也许会有些意义,因为它能激励艺人和武士去“出类拔萃”,去“出人头地”;因为它能有益于“伯乐”相中“千里马”。但是,幼儿园教学不是舞台和校场,它是实实在在地发生在幼儿园中每一个教师必须做的事情,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做好的事情,是由不得任何一个教师可以出差错的事情。那么,将“同课异构”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导向或评价依据,这样的做法其意义又在何处呢?

上一篇:业主写的表扬信下一篇:行政一审案件正卷诉讼文书材料的排列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