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共2篇)(共2篇)
1.浅谈任中经济责任审计 篇一
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探讨
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是在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期间进行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创新与发展,是未来经济责任审计的趋势所在。由于任中审计的对象尚在领导岗位,手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利,因而审计环境更加困难,审计难度更大。本文就任中审计谈几点看法:
一、任中审计的必要性
(一)任中审计时效性强
从时间上看,任中审计能更早地发现问题,将监督关口前移。对于有些领导的违规违法问题能够早一点发现,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干部决策失误或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更好地约束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行为,进一步增强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充分地发挥审计的预警和预防作用,如果等到离任审计时发现,可能有些错误已经造成,损失也已经无法挽回。从效果上看,离任审计时,有的领导已经离退休或者已经履行新职,相关办事人员或调离或提升,形成所谓新官不理旧账的问题,往往问题查出来也是部分甚至全部隐藏起来,最终不了了之,审计也因此成为程序和过场,审计机关的威信也难以树立。
(二)任中审计计划性强
经济责任审计的一大特点就是委托,受地方组织部门委托开展审计,离任审计对于审计部门来说在计划安排上不容易掌握,任务安排过多过重,就会由于人手不足而导致审计质量下降,审计时间一拖再拖的尴尬局面。任中审计的审计时间和审计内容都比较容易把握,有利于将审计分阶段、分重点,有条不紊地开展,这样既提高了审计质量,也降低了审计成本和风险。
二、任中审计的难点
(一)审计阻力大
由于任中审计的对象尚处在领导岗位,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被审计对象往往会为自己的直接利益而与审计机关持不同意见,对审计机关的处理意见抱抵制情绪,不能很好地配合审计,甚至也不排除少数倍审计对象利用手中权力给审计工作制造障碍,为自己的违法违规行为做庇护,授意致使提供不真实、不完整材料,再加上审计手段的制约,从而直接影响审计机关的取证质量,造成错误判断。目前我国的审计管理体制是审计受本级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但经费由地方政府供给,干部的使用、调动、任免权也在地方,只有业务工作由上一级审计机关管理。所以实质上,审计机关的实际管理权在地方政府,因而当任中审计时政府介入其中的时候,审计机关也就很难保持较高的独立性。
(二)审计评价难
一是在任中审计时,对于一些具有长远绩效性的工作和项目很难对其未来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判定,这在对在任干部的评价上增加了难度。二是目前我国审计评价还缺乏统一的法定依据。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业绩考核标准是比较模糊的,对领导干部的主管责任、直接责任界定也不清楚,缺乏党政领导干部、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优劣的判断依据,审计评价的尺度难以把握。三是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差异,在对被审计对象的评价时不能够客观地进行,而是带有主观色彩,使得评价不能够公平、公正。
三、任中审计建议
(一)联合执法,优化审计环境
在当前审计管理体制没有改变,审计手段十分有限的情况下,面对被审计对象带来的阻力,审计机关应该加强与组织、纪委监察等机关的联合。在思想上扫清被审计对象的对立情绪,要求干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自觉自愿接受审计部门审计;在行动上,对于提供虚假资料,有意拖延时间阻碍审计正常进行的人员,纪检监察部门要及时严肃处理,保障审计工作顺利展开。
(二)量化考核指标,提高审计质量
在国家没有制定统一可行的审计评价标准的情况下,任中审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以具体数据为基础,证明材料为前提,对未予审计、证据不足、评价依据不明的事项不作评价。
2、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为基础,对所查的事项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严格依据法律、法规标准来进行定性分析。
3、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避免应审计人员个人主观影响而导致评价失实。
(三)落实审计成果的运用
1、审计结果要列入干部的档案。
组织部门可以将审计报告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档案,作为对干部升降、交流、免职、等重要依据。对严格遵守财经纪律,且实绩突出的领导干部,给予提拔重用;对违反有关纪律制度,以权谋私的,要视情况做出换岗、免职、降职等处理;对触犯法律的,要及时移交司法部门立案查处。同时被审计单位要将整改情况形成专报上报组织部门,整改结果作为干部考察档案的一部分。
2、审计结果要为领导决策服务。
对单位违反财经纪律制度的,审计部门按有关规定做出处理的同时,还应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比如用编写审计要情的方式分重点剖析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中存在的倾向性和普遍性问题,形成相应信息或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2.浅谈任中经济责任审计 篇二
一、高校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一) 是提高工作计划性的需要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一般是受校党委组织部门的委托开展审计, 当出现领导干部任期届满, 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辞职、退休等事项的时候才可能安排审计, 但由于这些事项相对敏感且属于组织机密, 党委不可能过早地向审计部门透露太多信息, 审计部门也就不可能在制定下一年度工作计划前具体掌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任务量, 只能初步制定一个控制数, 由此对全年的整体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后, 审计部门可根据当年的审计资源、审计重点、领导干部任职时间长短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在年初即可确定审计任务, 合理确定全年计划的总数量。而且, 根据年度经济责任审计项目, 将财务收支审计、专项资金审计、专项审计调查与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 避免了重复审计, 节约了人力成本, 提高了审计效率, 从而全面提高了年度工作计划性。
(二) 是考评领导干部的需要
经济责任审计立足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 既对事又对人, 其落脚点在于查明个人经济责任。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先离后审”的现象, 导致大多数领导干部任免前没有审计部门的审计结果, 在领导干部任期内应负的经济责任方面的考核力度势必有所降低, 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为干部考核提供依据的作用。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 不仅可以及时向党委组织部门提供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动态信息, 而且可以作为对领导干部业绩考评、职务任免和奖惩的参考依据, 促使其更加客观公正地考察、选拔任用干部, 杜绝了领导干部“带病上岗”、“带病履职”、“带病提拔”等问题, 避免了选人用人的失察失误现象, 完善了干部考核、监督、评价、任用机制。
(三) 是提高离任审计效率的需要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审计比较而言, 影响审计效率的因素较多。主要在于:一是审计资源有限, 特别是在学校干部换届之年, 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项目之多、任务之重、内容之广、范围之大, 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严重不对称, 致使审计人员疲于应付完成审计任务而在追求速度的同时, 降低了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二是审计配合度偏低, 有部分被审计领导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 认为自己已经离任, 只要没违法, 任职期间的绩效与本人和单位关系不大, 有部分接任的领导“新官不理旧账”, 认为离任审计是“马后炮”, 在配合审计工作的力度上有所降低。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 一方面可以在今后的离任审计中简化审计程序、缩短审计时间、直接利用任中审计结果, 只对部分未审年度进行补充审计, 这样既不断减轻了离任审计的工作量, 又有效利用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达到一审多用、一花多果的功效;另一方面, 因审计结果直接牵涉到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管理等情况, 故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比较关注审计进度及审计结果, 被审计单位配合主动性较高, 有效解决了离任审计“马后炮”、“新官不理旧账”、“审计决定落实难”等弊端, 审计效率会大大提高。
(四) 是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需要
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目标在于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建立的最终目的在于保护干部, 提高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的意识。勿庸讳言, 有些领导干部的犯错误是有故意行为, 他们往往利用自己的影响力, 进行一些违纪违法行为以达到某些目的, 而有些领导干部则是由于对政策的片面理解而导致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他们在动机上并不是故意的, 在这种情势下, 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进行及时提醒和警容, 明确哪些是应该做的, 哪些是不应该做的, 帮助领导干部纠正认识上的偏差, 防止和避免领导干部在浑然不知的情况下犯下错误, 促使领导干部增强纪律观念, 履行相关职责, 防止短期行为, 更好地廉洁勤政、求真务实、自我完善, 自觉置身于群众监督之下, 真正做到从源头上防治和治理腐败。
二、高校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
(一) 观念存在一定偏差
在有些人的眼中, 离任审计已逐步进入规范化、程序化轨道。但对于任中审计的理解还不够, 一方面认为实现任中审计后审计项目增多, 查出的问题和离任审计相比不够集中, “至少不够那么醒目”, 无法得出完整、有效的审计评价结果, 没有实质的意义, 同时还耽误时间;另一方面对确定作为任中审计对象, 由于宣传不到位和制度上的缺失, 容易使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产生种种疑虑, 是上级领导对自己的不信任, 还是自己有重大经济问题, 使审计工作陷于被动。观念上的偏差, 势必影响对审计工作的配合和支持, 也为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增加了新的困难和风险。
(二) 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审计工作中, 审计人员往往都是从检查会计信息和会计账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入手, 在会计信息和会计账目真实完整的基础上再分析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合规性效益性。这种审计活动其实就是看重财务数据、忽视理性分析, 看重问题罗列、忽视责任划分, 看重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合规性、忽视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效益性。其实我们不难发现, 被审计对象不仅可以从名义上遵循有关法律法规, 而且比较容易做到会计信息和会计账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但却容易忽视经济活动的效益性。以往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风险就体现在这个地方, 它无法真实地反映领导干部在任期内是否合格、高质量地履行了经济责任。
(三) 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中办国办下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提供了依据, 但是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或操作指南及具体的评价体系还未形成, 各高校审计部门结合实际制定的标准在内容和尺度上也不尽相同, 所以说评价标准问题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难点, 更是任中审计的一个难点, 原因在于任中审计属事前或事中监督范畴, 各项经济行为将要或正在进行, 执行结果的优与劣还未见分晓, 审计部门在此时介入, 对事项评价的恰当与否及审计建议的针对与否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风险。
(四) 资源受到一定制约
审计资源主要是指审计中使用的手段及审计人员自身素质, 现阶段, 在实施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时主要通过对被审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予以审查来发现问题, 但有些违法乱纪问题不一定会在这些资料中明显反映出来, 或者是由于审计手段的局限性很难深入查证, 很难揭示一些账外的东西, 如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私分公款等问题必须由有关执法执纪部门动用特殊手段才能查清。此外, 任中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广、内容多、责任大, 这样就对审计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既要精通各类财务管理知识, 又要掌握政策法规, 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等, 因此, 审计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 也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审计工作质量。
三、高校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一) 积极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宣传, 深化思想认识
宣传是发挥审计警示作用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宣传经济责任审计, 特别是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 不仅可以增强领导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 而且有利于领导干部分清是非、促进廉洁自律、支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此外还消除领导干部对任中审计的思想顾虑, 从思想认识上主动接受审计, 从容面对任中审计;其次要建立标准化的任中审计制度, 把审计目的、审计过程、审计结果等进行公开并接受监督, 这样会给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带来较大震动, 且责任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宣传争取更多的实质性支持, 为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 持续完善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明确目标定位
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不仅包括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内容, 更重要的应当包括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审计部门不应该只是盯住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合规性, 应该把重点放在效益性方面。在这里, 我们所理解的对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效益性审计, 从某个角度来讲, 就是指绩效审计或“三E”审计, “三E”即指经济性 (economy) 、效率性 (efficiency) 、效果性 (effective) , 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费用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 反映资金的节约和利用程度;效率性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 是否以最小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效果性是指多大程度上达到各种目标和预测结果。通过绩效审计, 我们才能真实地考核一个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 保证各项经济活动是否有效地利用了各种资源。
(三) 逐步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 促进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以《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为依据, 制定有关经济责任审计操作指南, 涵盖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内容、评价指标、标准、方法及部门协调、成果利用等具体的实施办法, 以此指导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在未出台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规范性文件之前, 结合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目的在于防范和预警的特点, 着重把握在评价内容上要突出财务收支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 经济决策事项的可行性、科学性、有效性, 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任前遗留事项的落实性和整改性, 避免同样问题重复发生或小错误演变成大错误。
(四) 不断探索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新方法, 提高审计水平
在审计方法上, 任中审计可以在以财务收支为载体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与其他审计方法的结合。一是将会计资料审查与延伸审计调查相结合, 注重对被审计单位会议记录、纪要、批复等重要文件资料的审阅, 要扩大信息来源渠道, 广泛听取被审计单位内部干部及外部群众的意见, 通过审计调查、座谈会、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审计工作;二是将任中审计与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 特别针对专项资金金额较大的项目, 突出被审计领导在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的经济责任;三是将任中审计与查处案件相结合, 加大与其他监察机关的沟通, 将人民来信反映问题较多的单位和干部列入当年计划项目中并作重点关注。此外, 要加强对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的支持, 学校要适当增加人、财、物方面的支持力度, 审计部门要不断加强审计人员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 促使审计人员不断学习, 充实相关知识储备, 树立工作思路上求新、在工作作风上求实、在工作方法上求活、在工作质量上求精、工作效果上求优、在工作形象上求好的理念, 更好地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服务。
摘要: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是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一种重要实现形式, 是一种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的有效措施, 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是提高工作计划性、科学考评领导干部、提高离任审计效率、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需要,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 还存在观念偏差、目标定位不够准确、评价缺乏统一标准、资源受到一定制约等难点问题, 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必要性,难点,对策
参考文献
[1]郭晓曼.加强届中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J].中国内部审计, 2011 (03) :38-39.
[2]郭宁.浅析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DB/OL].审计署网站, 2011-03-04.
[3]郑光明, 周明山.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应坚持做到“五个到位”[DB/OL].审计署网站, 2011-02-17.
[4]吴德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DB/OL].审计署网站, 2011-01-05.
[5]朱钢桥.如何进一步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J].审计文摘, 2010 (08) :77-78.
[6]刘秀云.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与对策[J].煤矿现代化, 2007 (02) :92.
[7]汤凤英.任中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探讨[J].铜陵学院学报, 2006 (05) :36.
【浅谈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推荐阅读: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报告09-06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目标10-14
经济责任审计创新06-22
经济责任审计背景10-29
法院经济责任审计11-11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06-23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06-24
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讲义07-06
乡镇经济责任审计报告09-19
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完善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