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一节公开课(19篇)
1.难忘的一节公开课 篇一
难忘的一节猜谜课
“丁零零”,上课铃声响了,同学们陆陆续续地跑进教室,刚才还是喧闹的校园顿时安静了。黄老师快步走进教室,放下手中的教案,两眼扫视了整个教室。他清了清嗓子,笑眯眯地说:“各位同学,这节课不写作文,不听写,也不做练习,让我们猜谜语好不好?”顿时,全班人声鼎沸,七嘴八舌,有的开心地跳起来喊叫着,有的兴奋地和隔壁同学说起话来,还有的偷偷地暗笑着。老师看大家兴奋的状态,便接着走到了靠近了垃圾桶的窗户,拿起一个盒子。同学们看着老师的行为,都向老师投向了奇怪的目光,顿时同学们便安静起来。老师接着说:“大家猜猜这个盒子装了什么?”霎时,同学们又立刻沸腾了起来,大家又议论纷纷。突然,平时不太积极的郑辉格竟然是第一个举手,老师便把他叫了起来,笑嘻嘻地回答:“什么都没有装。”同学们都惊讶看着他,大家都在想:“不可能什么都没有吧。”老师听了,笑呵呵地问:“为什么呢?”“因为我看出老师拿起这个盒子的时候,很轻松,所以应该没有装东西的。”郑辉哥回答。老师很神秘地说:“不对!”接着,临县委又举起了手,老师又把他叫了起来,我想:“他肯定会猜不对吧,他平时就不是那种特别聪明的人。”我暗暗地笑着。临县委回答说:“是茶叶。”老师又问:“为什么呢?”临县委答上:“这是一个装茶叶的盒子。”老师又失望地说:“不对。”同学们听了,个个人都陷入了思考当中,究竟是什么呢?真让人想不透。不一会儿,又有一个同学站了起来,他是卢祥林。卢祥林猜这是粉笔,可是还是猜不到。老师连续叫了七八个同学回答,可是还是得到一个让人失望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呢?大家都在认真地思考。
最后,老师没有办法了,就提示了一下,只见他摇一摇那个盒子,说:“再猜猜!”我们在讲台下面像一群迷失方向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在下面议论着,有的说是橘子,有的说是玩具车,有的说是弹力球,有的说是铅笔,还有的说是风油精。
时间慢慢地过去了,快要下课了,老师见状,有些不耐烦了,便说:“是一种电子玩具,这个东西是老师曾经没收的物品。”有个同学猜是余其煜上学期被没收的电子游戏机,老师又说不是,老师实在忍不住了,看大家都猜不出,就说:“让我揭开谜底吧,是。。。”正当老师揭开谜底的时候,大家都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要,不要。”于是,老师把盒子的盖子打开了,举得高高的,然后慢慢地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显得十分神秘,看得我们眼睛都不敢眨一样。
噢!原来是一个小风扇,我们全班绞尽脑汁都想不到原来是这个玩意儿。这次真是被老师捉弄了,竟然把手动的小风扇,说成是电子的物品,我们怎么会想到呢?
“丁零零”,下课铃响了,快乐的猜谜课结束了,但是这生动有趣的一节课,将会成为我永久难忘的回忆。
2.难忘的一节公开课 篇二
读着这段文字,我不禁想起了上学期的一堂公开课,课堂内容是“快乐跑”。在课堂上,笔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利用“教学导稿”(小组长每人一份)引导、指导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讨论、合作体验、交流展示、总结。对此,学生们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高,而平时比较活跃、喜欢打断课堂节奏发表自己观点的王阳也表现得特别投入。
在“步频”和“步幅”两个教学环节的内容结束后,笔者利用课前划好的梯子形状方格场地,使用小垫子和沙包,组织学生进行“步频”和“步幅”的综合内容体验。“教学导稿”图示的提示如下:在8米长的方格(用于快频跑)前间隔放置4块小垫子(要求在男生练习中竖放、在女生练习中横放,距离要适中)用于跨越,在最远处的小垫子向前延伸若干米处放置沙包(建议:男生不少于5米,女生不少于4米),沙包为“胜利果实”,每人按顺序踏格子——跨垫子——取沙包返回,用时少的组获胜。各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根据“教学导稿”集体组织场地,在规定的时间内,都出色地完成了场地准备和练习准备,气氛非常活跃。通过一组体验练习,各组再次调整了垫子的间距和沙包的位置,然后在师生一起总结了步频和步幅合理结合的重要性后又顺利进行了一次比赛。当笔者正准备总结各小组的表现并进行下一个内容时,王阳举手了,“老师,对这个练习我有点想法!”当时,包括看课教师在内的所有人都把目光集中在了他的身上。
我知道王阳“爱说两句”。他很喜欢乒乓球,而且思想丰富、爱动脑筋,但在课堂上不分时机的发表看法是他的一个“特点”,打断教师教学是经常的事情。如果不让他说,他会搞点小动作希望引起教师的注意,对此,在日常的课堂中,笔者比较注意他的举动,但更多的是制止他的发言。
此刻,所有人都在注意着他,包括周围看课的教师。让他发言,还是不让他发言,笔者当时的心理非常矛盾。在略微沉思之后,笔者又将目光集中在了王阳身上,此时,笔者看到王阳的脸上露出了渴望而自信的表情,于是,笔者对他也有了信心,并微笑着对他说:“同学们,欢迎王阳同学说说他的想法!”他立刻走到前面,兴致勃勃地说道:“在练习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是踩着垫子跨过去的,而且非常不认真,但是,如果把小垫子看作‘水池’,同学们在跨越时踩到垫子,就判为掉进‘水池’里,然后,‘落水’的同学要站在垫子上不动并求救,小组立即派两位同学赶过去把其救回来(共同抬或背),被救的同学双脚要悬空、不能触地,三个人沿着方格爬‘梯子’返回,后面的同学再继续,‘胜利果实’沙包还属于小组,我感觉这样更有趣。”在他说的时候,所有的看课教师已经被吸引过来,所有人都以鼓掌和表扬肯定了他的想法。随后,大家对这个内容又进行了两次精彩的练习。由于这两次练习是教学设计之外的内容,笔者针对性地及时做了调整,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怎样评价一节“公开课” 篇三
[摘 要]:公开课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的重要舞台,作为教师特别是新教师从什么角度评价一节公开课是非常重要的。文章就如何去评价一节公开课,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即(1)有没有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突出“主”与“导”;(2)关于教材的处理——有没有重视学生学到了什么;(3)课堂教学的实施——有没有讲究师生间的密切配合与共进、重“全体”还是“个体”;(4)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有没有实质上的帮助。
[关键词]:公开课 评价教学理念 教学评估
公开课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的重要舞台。作为教师特别是新教师从什么角度评价一节公开课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听了一节课后你要知道学到了什么对你以后的教学又有什么帮助,这是你教学成长过程很关键的。因此如何评价公开课就很重要了。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价。
一、有没有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突出“主”与“导”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公开课必须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面临着新的调整与挑战。因此,认真地学习新课改的理念与思想,主动地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发生碰撞,进行反思,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课堂教学的主体观上,有没有把课堂教学的中心或主体真正转到学生上,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课堂观念。一节好课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有没有紧紧围绕学生去展开,这实际上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所以从上课开始,就要时时关注教师的教学目标有没有确定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作为出发点,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相互交流促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全面达成,真正在课堂上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说教师是不是在课堂上包办一切,教师是不是满堂灌从而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从而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作用。所以,一堂好课,不光要看老师讲得如何头头是道,分析得如何深入细致,教材挖掘得如何深广,还要看老师是否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光靠教师的教而缺少学生的感悟是不行的。所以,有没有正确处理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引导之间的关系是评价是不是好课的第一关键。
例如,上课后让学生阅读本节内容是教师通常采用的一种常用方法,但阅读后很多教师只认为这是学生学习的起步。但如果是一节好的公开课完全可以提问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可以大胆地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教师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这节课的内容,要集中哪些问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组织全体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讨论,这样解决问题更具有针对性。问题,特别是学习者本身提出的问题,是促使其发展和提高的强大原动力。所以在听课中,要时时注意学生的反馈,看学生的反应,有没有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对学生的表现有没有采取欣赏的态度,有没有多一点肯定的激励性评价。
二、关于教材的处理——有没有重视学生学到了什么
对教材的处理是一节公开课中教师独到的教学艺术的体现,也是有经验的老师的优势所在。对教材处理的好坏是直接评价公开课好坏的标准。
1.对所教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没有全面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一节好的公开课教师能大胆地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取舍,该详则详,该简则简。同时,不一定要追求课堂上教材的完整性,突出一两个重点,解决好一两个实际问题,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2.教师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有没有都应明确的目的,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有没有发挥它的效率。比如,学生阅读课文,是老师在课堂上经常采用的一个教学环节。但是,在很多时候,学生阅读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老师不知心中是否有数。读完后,是否应该让学生谈谈这段课文的要点,谈谈自己的感受体会,或是问问学生有什么问题,提不出问题时,老师能否提几个问题,促使学生去思考等。
3.学生有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老师在备课时有没有尽可能设计出便于学生学习攀登的台阶,甚至可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延伸到课外,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4.知识点之间的过渡是最能体现授课教师的功底和匠心的,也是老师在教材的处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知识点之间的过渡是不是自然,而不是生硬,因此有没有几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话,如果过渡得好,课堂上自然流畅,一气呵成,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节好课所要的精华。
三、课堂教学的实施——有没有讲究师生间的密切配合与共进、重“全体”还是“个体”
教师在课堂中有没有关注学生,首先是不是耐心地倾听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是否恰当。是不是只当裁判员,只会用对、错、好、坏等来进行评价。而是会从学习态度,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对问题思考的角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方面多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使课堂显得更活跃。同时有没有全体学生的关注,而不是个别学生。如果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老师是否忙于作肯定的评论,还是问问其他同学的意见;学生的回答即使是错误的,老师是不是急于给出正确的答案,还是让其他的学生进行讨论纠正,老师要做的是不是与学生一起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如果这样,学生的参与面才能更大,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才能给予足够的关注,这样的课才是新课程要求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目标的真正落实。
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老师教学智慧的体现。对课堂中的突发事件,老师是如何把握的有没有保持冷静的情绪,有没有激化矛盾。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有没有实质上的帮助
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对于加大课堂容量,提供更多的信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有很多教师只是让它展示其会用多媒体板书,而不是提高效率与扩大容量、增加信息。
参考文献:
4.难忘的一节课作文 篇四
初次拿起毛笔时,我才上四年级。在春草一般疯长的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国画兴趣小组。
一上课,老师开始做起了示范,开头第一句便是:“在画国画之前应该先蘸水后蘸墨。”听到这,我不禁稍稍皱了皱眉头。心想,这种连小孩子都明白的简单道理,还用教吗?
老师刚刚讲解完毕,我早已迫不及待。一把抓过毛笔,把老师的教导跑到了九霄云外,直接蘸饱了墨汁,往宣纸上“哗啦”一笔。墨汁在宣纸上尽情的释放自己的能量。不断渗透着画面,好似刻意在雪白的宣纸上建立了一道歪曲难看的篱笆,死气沉沉没有一丝生机。我不禁叫了一声“啊呀”,手中的笔不小心落到了纸面上。立刻,我的画纸上又添了一朵浓浓的“黑云”。
我正不知所措,一个同学不经意间看见了我的“大作”。他凑到我身边轻声说:“新同学,你是不是忘了老帅教的先蘸水后蘸墨了?”对呀,我怎么把这件事都忘了呢?得到学长的提醒,我马上想到了老师刚才指导的内容。
我不禁恍然大悟,先蘸水后蘸墨,这是一条多浅显的道理啊!先蘸水,当笔完全吸收好水份后,笔已经完全把墨迹散发了出来,并且这时再稍稍蘸墨。这样一笔,浓、淡、干、湿便全有了。只有在这时,他画出来的画才是最好看的。我按照老师的帮助仔细试了几遍,小心翼翼地蘸水、墨,效果果然十分显著。
5.难忘的一节课周记 篇五
在进入游戏之前,同学们写了很多纸条,第一大组写时间,第二大组写地点,第三大组写人物,第四大组写干什么,说到“4”的倍数时必须迅速说“过”,否则就要被罚读同学们写的纸条。
第一被罚的是李勇志。只见他对着同桌苦笑了一下,双手扶着桌子,双脚磁着地,慢慢吞吞地走上讲台,犹豫不决地从每一组中抽出一张纸条,然后把纸条按顺序开始读,他边读边偷偷地笑,读得断断续续,几乎读不成句,下面更是笑翻了天。读完后,李勇志扔下纸条,像离弦之箭飞奔到座位上,一手捂着嘴,一手激动得乱舞,兴奋之情无以言表。
第二个被罚的是杜文景。只见他晃晃悠悠、泰然自若地走上讲台,随便从每一组里挑出一张纸条若无其事地念着,前面的同学捧腹大笑,而后面的同学满脸疑惑地看着他,我似乎听到了蜜蜂嗡嗡叫的声音,难道他会说“蜂言蜂语”?没办法,老师只好把杜文景“请”下台,重新念了一遍,全班哄堂大笑,笑声几乎把天花板震塌了。
6.难忘的一节课小学作文 篇六
星期五的第一节课,我们丁老师叫我们选一样自己喜欢的一样少年宫活动。如习作、科谱、羽毛球、舞蹈……然后我们班的同学就在讨论着,应该选择什么。那时,我也在想选择什么项目合适。过了几分钟,我们开始选了,我想来想去,还是选习作吧!然后,我就报了习作。报好了,我们全班出来排起队下去集中分组。下去以后,我就看见了我的习作3组的牌子,就去那里站了起来。
过了几分钟,我们习作3组的人到齐了。我们就去阶梯教室去了,去到以后我们就入坐了。我看见我们习作3组的辅导老师是李其贤、李忠有、张正楼,老师就拿来一张表叫我在下面签名。我们签好以后,老师就开始讲课了。
老师先讲什么是语文?什么是习作?老师讲以后,我知道了,语文只要会说话,习作只要会写要说的话就可以了。老师又讲,你想要让爸爸妈妈知道你想告诉他们什么事,你会通过什么告诉他们?然后,有的同学说用语言,有的同学说用嘴,有的同学说用手机。老师还讲了很多知识和习作的方法。
7.由一节公开课引起的思考 篇七
不久前我听了一节公开课, 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学生也相当活跃。课前上网查找资料, 课上一会儿分组合作探讨问题, 一会儿读课前准备的资料, 一会儿前面的向后转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可时间不多长, 老师就马上宣布讨论结束了。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看上去很“忙碌”, 交流、汇报、表演、讨论, 很难看见学生静静地进行个体的思考。老师好像淡出引导地位, 一切让学生说了算, 在没有充分引导的情况下, 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 “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 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 结果导致不少学生尤其是中下等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 由于学生程度不同, 在学习过程中, 真正能“动”起来的只是少数, 而大多数学生还是被动的。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学习, 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自由散漫, 甚至学生感知课文、诵读课文的机会都没有, 可谓是“句读之不知”。我课下私下和学生交流, 询问一些基础知识点时, 不少学生竟然没掌握, 这样的课能算是课改吗?
新课标要求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究的机会, 这样以往的安静的课堂纪律就很自然被打破了。如果学生不讨论, 教师就处于较为尴尬、被动、孤立的状态中, 如果学生讨论过于激烈, 许多教师则觉得课堂纪律被破坏了, 甚至出现有些缺乏组织能力的教师难以驾驭的局面, 因此如何控制学生讨论的“度”则成为新课标课堂管理的一个新的挑战。在平时的一些课堂上, 老师讲授少了, 课堂上讨论看似热闹却没有效果, 甚至会出现学生趁机海阔天空的随意闲聊的现象。这样, 正好掩饰了教师有效组织教学能力的不足和课堂准备的不充分。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做法, 只会带来课堂的低效与肤浅, 教师该讲的不讲或讲不到位, 该强调的未能强调, 实际上学生的收获在减少而不是增加。有些学生为了完成课前预习, 因家里没电脑或图书而奔走于书店、图书馆、网吧, 不能静下来读书和掌握基础知识。这样反而不如以前的传统讲授, 也许话说的过了点, 但好歹传统模式教学, 学生能把教师讲的背下来, 也不失为一种收获。因此, 要使课堂高效, 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引导有机结合。
一旦提及新课程, 很多教师头脑中马上以简单的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思维方式来不切实际地认为, 传统的教学方式统统要扫地出门, 避之唯恐不及, 似乎以往的教育教学问题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的后果,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批判继承传统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观点时说的“孱头”“浑蛋”“废物”, 我觉得借用一下说这些人也未尝不可。传统教学中好的东西, 我们也是要继承的。
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的是, 新课程并不是单纯地否定或者抛弃传统的接收式学习方式, 而是强调不能“过于接受”, (下转第59页) (上接第58页) 这就表明我们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接收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运用得好, 可以主动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如果运用不当, 课堂会很沉闷, 使学生昏昏欲睡, 就达不到教学目标。探究式学习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但运用不好, 也可能使课堂变得杂乱无章, 离题万里。因此不能主观地认为传统教学模式是落后的, 探究学习是先进的。总而言之,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既有它的优势, 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不顾教育的现实状况、学习内容的需要而盲目地追求时尚, 不仅不可能发挥学习方式的作用, 有时还会适得其反。不少教师由于教育观念还没有很好地转变, 只是随潮流或被动地参加课改, 因而陷入了课改中的一些误区, 以致在课改中走了弯路, 甚至走向反方。
摘要: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 新课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为人们所理解与接受, 并逐步地加以实施。但是, 由于课程推进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影响, 在实施中却有不少的困难和误区, 甚至出现偏差。什么样才叫课改?如何实施课改?等等的问题已成为教师的热点话题。
关键词:课改观念,实施误区,理念,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8.一节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在初三的历史教学中,本人承担了广州市天河区的一节课题为《第7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的公开课任务。在备课、撰写教学设计、具体实施课堂教学以及评课反馈的过程中,对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下面以本课为案例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一、案例分析
1.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1)了解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
(2)知道马可·波罗来华及《马可·波罗行纪》对当时欧洲社会的影响。\&学习内容\&学业水平达标要求\&一级\&二级\&知道与了解\&理解与运用\&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知道丝绸之路和14世纪前后欧亚的商路\&1.通过思考问题来理解阿拉伯人在商旅往来中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这一史实。
2.参与活动环节探讨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对世界的影响。(重点)
3.分析材料,归纳《马可·波罗行纪》对当时欧洲社会的影响。(重点) \&通过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意义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和平往来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相互联系,从中培养论从史出的能力。(难点)\&阿拉伯数字的由来\&1. 认识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及其发展传播。
2. 了解阿拉伯人在东西方往来中传播了阿拉伯文化。\&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1.知道马可·波罗来华经历及来回路线。
2.认识《马可·波罗行纪》对当时欧洲社会的影响。\&]
2.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以下学生活动,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一:由一串数字引发的官司。通过设计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认识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以及探讨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对世界的影响。
活动二: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马可·波罗真的来过中国吗?》(从中节选了一段3分钟的视频)针对视频的介绍和提出的疑问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并由此引入到书本知识的学习。
活动三:通过提供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马可·波罗行纪》对当时欧洲社会的影响。
思想启发:通过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有什么意义?”的开放性问题讨论,认识到和平交流是文明传播的主流,世界各地区和民族和平交往具有重大意义。
3.两节课(试讲课和正式课)的具体实施过程比较及评课反馈
(1)试讲课上,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有两个:
①通过以下两幅图片的比较,从而得出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
传播对世界的影响,在这一问题上学生基本都能归纳出结论。
②通过观看视频《马可·波罗真的来过中国吗?》来质疑答疑,这也是整节课中学生讨论最为热烈,专注度最高的一部分。视频中提到的质疑是这样的:如果马可·波罗真的来过中国,为什么在他的游记中没有提到中国的茶叶、筷子和长城?下面是几位学生针对视频的疑问所作出的解释。
学生一:马可·波罗是意大利人,主要的饮食习惯是使用刀叉。来到中国后,对汉族人的生活习惯不是很了解,也不习惯用筷子,所以没提到。
学生二: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马可·波罗来到元朝,接触的最多是蒙古贵族和蒙古人,使用筷子的机会较少,所以没提到。
学生三: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长城是明朝时修建的,而马可·波罗来中国是元朝,所以不可能提到长城。
学生四:长城修建于秦朝,但经过时间的侵蚀和战火的洗礼,大部分已经被摧毁。而后世各朝代也有重建或者扩建,但主要都是以土墙的形式,马可·波罗来华时根本没注意到这些东西。
在这一环节里,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抢着举手发言,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极大地体现了他们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
在试讲课中邀请了两位老师来听课,课后他们的评价如下:
教师A:教师能适当引导,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每个学生都能专注于课堂学习,课堂气氛融洽、活跃。
教师B:与教学目标不相符合,目标的阐述是: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马可·波罗来华是一个史实,如果在课堂上讨论马可·波罗是否真的来过中国就与课标不符合,课堂教学不可以违背课标,否则教学就没有意义了。
(2)试讲课后,由于与教学目标不相符合,所以我对这一部分进行了一个大的修改。正式授课时,设计是这样的:活动一、活动三和思想启发都没改变,而活动二改变为设置“解密马可·波罗”活动,通过一张名片的填写和观看一段题为“《文明之旅》20111003—解密马可·波罗”的视频,引导学生掌握书本知识。
名片如下:
[姓名\&马可·波罗\&国别\&\&?\&外语\&\&涉外工作年限\&\&主要事迹\&1. 年随其父叔来中国,受到 的赏识,并奉命endprint
。
2.从海路回国,参与了 的战争。
3.口述了《 》一书,记述了东方的见闻。\&主要贡献\&\&]
全区老师在听了这节课后,集中进行了评课。在评课前,我把本课的设计思路及试讲课中一个重要的受学生欢迎的部分被枪毙了:即讨论“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这个问题也作了一个说明。老师们分别作了以下评课反馈:
A老师:三维目标设计合理,既有知识点的教授,又有学法指导,整节课由浅入深,有层次性,教学渗透了思想教育即和平交流符合史实。
B老师:教材和处理符合课标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C老师:多媒体资源丰富,手段多样。有音频、视频、文字、地图等,直观性强,形式多样,调动了学生兴趣,有利于达到目标。
D老师:其实《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是否真实,是否真的来过中国完全可以讨论。即使他书的内容不完全真实或有夸大的成分,都不能抹杀此书,此人的历史。
而对D老师的评课,E老师有了不同的看法:我们只是中学历史老师,不是专家,我们需要大力加强对课本内容的研究,但不能违背课标的要求,这应该是我们走进课堂的一条基本准则。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把自己理解的主观的似是而非的历史在课堂上随意告诉学生,教师自有教师的职责。
二、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围绕上述老师的评课,还有本人在授课中遇到的问题,我个人有以下认识与思考:
1.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把教学目标看作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开来
教学目标又称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必须在教学设计中得到体现,缺一不可。如本课的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教学,学生知道和了解了阿拉伯人与马可·波罗通过丝绸之路往来于东西方之间,起到了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的桥梁作用。再通过分析材料,去解决重难点问题。最后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后,通过讨论开放性的题目:“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有哪些重要的历史意义呢?”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提升。
2.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历史课程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理念。历史教学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通过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简单来说,就是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去掌握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
那么,怎样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学生在有兴趣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利用文物图片、历史人物、历史地图、视频等资料,再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多形式的活动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这节课中,我创设了三个课堂活动,注意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综观本课的教学实施过程和课后评价,这一点是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如果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正确,但没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不配合课堂教学,那么三维目标自然也没有得到落实和完成。
3.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依据课程标准,设计三维目标及教学活动时不能违背课标
前面我提到,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在于“以活促教”。但是,如果设计的教学活动(整堂课中最吸引学生注意力)与设定的教学目标不相符合时,应该怎么办?是改变教学目标来偏重于学生兴趣点的教学还是通过设计另外的教学活动使之符合教学目标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后者。在《学与教的心理学》一书中提到:“教学目标制约教学过程、方法和师生的课堂活动方式。所以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使自己的教学目标定位适当。”再来看这样一段话:“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课程内容。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它规定的课程内容具有相对的确立性和法律约束力。一般说,课程内容无论是从科学角度,还是法律角度,都不允许教材编写者和授课教师擅自变更和重新解释,否则,就无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显而易见,符合课程标准是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前提。无效的教学目标,无论这节课上得多精彩,学生学习热情多高涨,都是没有意义的。这也是我在本节公开课中感受最深的一点。
综上所述,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依据课程标准,既要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又要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促进“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参考文献:
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8.
9.难忘的一节课小学作文 篇九
那是一堂语文课。“哈哈哈……”,银铃般的笑声不断飞出(1)班的窗口。
那是怎么回事?原来我们班正在玩一个有趣的拼字游戏。老师让我们分成四个组,第一小组写时间,第二小组写地点,第三小组写人物,第四小组写事情。嗨!可怜的我被分在了第一小组.写时间最无聊的了,不过我想了一个好玩的。我写的是:在地球诞生初期。写完后,我们都把纸条交给了老师。然后,老师会在我们63个同学中派一个代表上台抽纸条。第一个“幸运儿”是刘盛凯。他刚抽完,就笑得合不拢嘴了.“嘿!别卖关子了!快读呀!”刘盛凯好不容易停止了大笑,然后清了清嗓子,念道:“在的一个夜晚,我们的班花陈苑在天堂偷东西!”“哈哈......”同学都笑得前仰后合了,有的笑得直拍桌子,有的都笑弯了腰。瞧!我的同桌郭甜甜都已经笑得瘫到在椅子上,就差没有坐在地上了。笑声过后,老师请第二位代表上台。这个“幸运儿”就是上次的那个被抽到的陈苑。她读了一句:“在20的黑洞里杜宇晨正在啃着......”“什么?”“一个香喷喷的大鸡腿。”同学们笑得更厉害了。再看看陈苑,哎呀!她早已笑得上气不接下气了,就像“范进中举”一样。之后,代表们又读了好多有趣的句子,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捧腹大笑。在欢乐的笑声之中,我们度过了一堂愉快,而又难忘的语文课。
10.难忘的一节课作文小学 篇十
这节课我们要玩一个叫“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此“石头剪刀布”并非我们平时玩的那种。这个游戏是看谁的反应更快。老师准备了一个布制的铅笔盒和一本书。两名同学比赛“石头剪刀布”,胜利的一方要拿起铅笔盒轻轻敲打失败一方的头,而且失败一方要迅速拿出书挡在头上,以防挨打。
游戏开始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个个都是喜笑颜开,特别是周一诺,露出一口小白牙。最后,老师叫了表现最好的同学。虽然没有我,可是我还是异常兴奋,因为可以“坐山观虎斗了”!游戏中,有的同学表现非常出色,一连战败几员大将,可以称得上是大师级的人物了。而有的同学,刚上去就被打了下来,一看就知道是个“菜鸟”。台上打得激烈,台下的观众看得也是津津有味。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边永疆同学,刚上去还没玩一个回合,就被高家坪打入了“冷宫”,灰溜溜地逃走了,台下的观众被逗得哈哈大笑。
玩完这个游戏,刘老师和几个同学一起采访了边永疆同学,他只说失误了,但刘老师揭了他的老底,说他太紧张了,才会慌忙中不断出错的,的确如此,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看到他手忙脚乱的搞笑画面了。
11.例析一节小学英语公开课 篇十一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译林版新版英语教材三年级下册Unit3 Wheres the bird? 的Story Time 板块。本板块场景为教室,一只小鸟从窗外飞进来,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小鸟一会儿飞到桌子底下,一会儿飞到门后,一会儿停在椅背上,一会儿又躲进课桌里,最后它又飞出教室,停落在一棵树上,由此情景引出介词in,on,under,behind以及询问“在哪里”的表达:Wheres … ?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笔者学校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学习英语虽然只有半年多的时间,但聪明好学,对英语学习有着较高的兴趣。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二、目标导航
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重难点,确定了三项学习目标:
1.能听懂、会读、会说单词bird,desk,chair,on,in,under,behind.
2.能听懂、会读、会说日常用语“Wheres …? Its …”.
3.能正确地理解并朗读对话内容,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尝试复述课文内容。
4.运用本课所学的词汇和日常用语谈论东西的位置。
三、教学过程
授课教师采取四个步骤开展教学,四个步骤层层搭建步入下一学习环节的台阶,帮助学生有效达成学习目标,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觉。以下是简要的教学步骤及设计分析。
1.Warm up.上课伊始,在课前背景音乐“Wheres the bird?”的铺垫下,授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春天美丽景色的图片,并通过图片中林间小鸟悦耳的叫声引出新词bird。
T: Hello,boys and girls.Lets enjoy some pictures first.S: (同学们观看老师播放的图片)T: Listen,what s it? S: …
(授课教师让学生听音频中的声音,学生说出听到的声音是鸟的叫声,教师适时呈现并操练单词bird,利用旧词T- shirt,学生自主认读新词bird;接着,教师播放多张鸟的图片,顺势引出称赞语“How beautiful !”)
【设计分析】本环节通过图片的呈现,丰富了学生的视觉感受,激发的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和理解bird和How beautiful !在学习称赞语的环节,教师并没有直接呈现目标语,而让学生说出看完多幅鸟类图片的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说出了“How nice !/ Great!/ Theyre nice.”等多种表示赞美的表达方式,教师适时教学“How beautiful!”,体现了对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环节有两个特点:一是情景教学。语言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使用的,在缺少语言环境的中国课堂上,积极创设生活化的语言情境,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育部,2012)。在导入环节,教师创设了林中小鸟的情景,使语言与生活紧密联系。二是学生学习方法的优化。在本节课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然后再呈现新的目标语,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完全理解新词的意思。
2.Presentation
(1)Listen and choose.授课老师将任务展示在屏幕上,并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录音并回答问题:Where is the bird?
(2)Look and say.授课老师将文中人物在教室的图片呈现在屏幕上,要求学生看图片并回答问题:Who are they?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授课教师出示教室场景图,要求学生回答问题:Whats in the classroom? 引导学生关注教室内的物品,学生在授课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新词 desk,chair。
(3)Read and finish.授课教师再次出示任务在屏幕上,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中图1— 图6,划出关于小鸟在哪里的有关句子。学生完成上述任务之后,授课老师要求学生读出所划的句子,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本课介词: in,on,under,behind。在授课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边学边说,师生共同构建了小鸟的飞行路线图。授课教师第三次出示任务,要求学生用所学句型“Wheres …? Its in/on/ under/ behind …”来猜测小鸟最后飞到了哪里。授课教师第四次出示任务,要求学生听录音并回答问题:Wheres the bird at last?授课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看课文,跟读并模仿课文录音。接着,授课老师要求学生根据板书内容进行对话。
【设计分析】呈现与练习环节中的教学环节紧凑﹑连贯,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活动设计合理,教学过程有序。教师在本环节设计了四个任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第一个任务是听录音,然后回答小鸟飞到哪儿去了;第二个任务要学生看着教室的场景图,随后说出教室里物品的名称,学习新词desk,chair;第三个任务关注小鸟在教室里的逗留地点,然后学习本课的介词;第四个任务是跟读﹑模仿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第五个任务要求学生根据板书内容进行对话。
3.Consolidation
(1)Help the bird find the key.学生根据板书内容进行对话之后,授课教师设计了帮小鸟找钥匙打开笼子的情景,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运用机会。授课老师要求学生结对进行对话,用本课句型“Wheres …? Its in/ on/ under/ behind …”来找找钥匙在教室的哪里。
(2)Learn the new rhyme.T:You are so great.The bird is going to fly away.What will you say?
同学们在情境的渲染下,说出了不同的答案:Goodbye./ See you./ Dont go away.接着,授课教师及时呈现Sound Time.学生在授课教师的带领下学习小诗。
【设计分析】在本环节中教师设计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为学生提供了学以致用的机会。此外,教师在本环节教学中引导学生要保护动物,爱护动物,自然渗透了情感态度的教育。
4.Homework.(1)听磁带,读故事3遍。(2)用Where is …?Its … 的句型来说说物品的位置。(3)搜集一些on,in,behind,under这样的介词短语,说一说。
【设计分析】教师设计了三项作业;第一项是必做作业,第二﹑三项作业为选做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二﹑三项中的一项。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能完成的作业做,这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2.难忘的一节公开课 篇十二
不知其他人是否有这样的切身体验, 我在上公开课之前充满了焦虑和紧张。献丑是需要勇气的, 是必须正视而又需要忘记自己缺陷的, 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你会时不时地想起自己这些年来的哪些语文课是经过“精心打扮”, 哪些是任其自然听之任之的。心理变化是忽而有了自信, 忽而又格外自卑;忽而乐观, 忽而消极。总之公开课是很难做到身心合一, 让自己舒适自然一点的。
因此, 我认为上公开课首先是对自己平时的课堂有没有经常做到“清洁”, 有没有对不足之处加以改正的一种反思。这种反思是必要的, 就是从自己过去的课堂中找到自己的形象, 这种反思会让自己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 也会认识和审视自己的课。找到自己曾经比较好的“装扮”, 从而能够自信地站在讲台上。
我的感觉是, 上一次公开课心中充满诸多苦涩, 其中苦就苦在备课时的复杂心理当中。
一、备课时苦于没有角度和思路
因为自己的个人喜好, 可能对有些文体有感觉, 对有些文体没感觉。自己有感觉的比如诗歌、散文, 因此充满自信。然而对文本没感觉就没有阅读经验和心得, 在课堂设计方面就显得格外困难, 所以不感兴趣, 因而没有设计思路, 于是上课就成为一件格外困难的事情了。因此, 教师必须得克服这种苦涩, 让自己努力喜欢所有的文体, 要对各种文体都有自己一番独特的领悟与见解。因为要上公开课, 没办法也得有办法, 没思路也得有思路, 没角度也得有角度。一堂好课的前提, 首先教师应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独特的阅读感受, 才能有内容, 才能挖掘出课文的内涵, 才能上出新意。课堂思路清晰, 学习目标就会明确, 课堂设计也自会趋于合理。害怕上公开课的原因之一可能是, 怕自己没有走进课文, 自己本身修炼不够, 修为不深, 解读文本的能力不行。这些也许正是平时不字斟句酌, 轻描淡写, 随意应付积累下来的“恶果”, 真正到了公开课的时候, 这种硬伤则显露无遗。好好修炼“内功”是语文老师的永恒目标, 这也是本次上公开课的最大感受。
二、备课有了思路和角度, 但又苦于没有上课的材料
无论是阅读体验当中的, 还是来自生活阅历当中的, 语文老师倘若视野不广, 功力不够, 腹中无物, 则会导致胸中无策。老师因为“一无所有”, 必然产生心虚, 心虚就易于务虚, 故而教学环节落不到实处, 忽略了语文本应具备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又加上格外重视公开课的“穿着打扮”, 课堂就更显得飘忽不定了。语文课不像语文课, 而变得不伦不类, 面目模糊。此次上公开课之前, 我最害怕的就是自己没有将课上成语文课, 所讲知识没有上出新闻文体本来蕴含的语文要素, 学生没有学到语文知识。
三、备课占有了大量的材料, 苦于不知如何使用和选择
因为要准备, 且准备必须充分, 而充分是为了让自己自信。于是就四处寻找资料, 虚心听取各方意见:课堂目标方面的, 课文内容方面的, 课堂设计方面的, 重点难点方面的, 能力训练等方面的, 学生活动方面的, 课堂组织形式方面的, 教师语言方面的等, 这样难道自己真的成为“胖子”了, 自己一下子“富有”了?文体随之产生了, 材料有一大堆, 建议有很多种, 其中自己也萌生了很多思路, 想出了很多设计, 可谓是杂念丛生, 考虑过多, 求全求美, 面面俱到。最后我发现, 越是如此越是不深不透, 越显得浮光掠影, 浅尝辄止, 隔靴搔痒, 只知皮毛。此次虽然获奖, 但回想课堂, 依然犯了这个毛病, 教训不可谓不深。
四、备课还需磨课
磨课之苦在于如何让课眉清目秀, 如何干净整洁, 如何精练得当。语文课很容易旁逸斜出, 面目模糊, 有时甚至是舍本逐末, 本末倒置;重形式而忽略内容, 重讲解而忽略探究, 重组织而忽略文本, 重环节而忽略生成, 重步骤而忽略交流, 重教师而忽略学生学情, 总有一种捉襟见肘之感。磨课就好比手中得拿着一把剪刀, 对自己的课进行一次剪纸, 头中必须有清晰的图像, 剪到之处, 必须精当巧妙, 才能剪出课堂艺术的精品。
13.最难忘的一节课作文 篇十三
一共有12道题,老师提问的也变幻莫测,一会儿第三题,一会儿又提问第二题。先提问的是女生怡松,她看起来很紧张,满脸通红像一个红苹果,不过她总算把答案说出来了。下一位就是男生弓凯,当老师刚说出问题,他就马上回答,但是到了中间又说不出来了,唉!真可怜……
经过紧张激烈的比赛以后,场上的比分是8:8.打成了平局,只好进行加时赛了。
老师让我们翻开音乐部分,背诵1、2、3、4,另外老师又加了一道题让我们背。几分钟后,紧张的比赛又开始了,同学们一个个充满自信,但当老师提问“什么是乐谱”的时候,同学们老是说不清楚,本来该是“一系列记录音乐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特定的符号组合”,但是同学们老是把“形式”和“符号”换位置,因此,背出这个概念的没有几个……
比赛激烈地进行着,只剩最后一个女生了,当老师提出问题的时候,她流利地说出了答案,“噢”!又得了一分,女生欢呼起来,男生们都很不服气,于是让彭旭来背,不过,他没背出来。看样子,男生这次没救了……
14.最难忘的一节课作文 篇十四
时光如飞,掐指算来工作已经十几年了,回想学生时代, 我已 数不清 自己上过多少节课了, 但 最令我难忘的 还 是劳技课。仿佛就在昨天令我终身难忘。
记得 小时候上劳技课是最幸福的事,我们可以拿着准备了好多天的工具做手工,比如小剪刀,胶水,有时候还会用到碎布条,树叶,矿泉水瓶子,总之每次准备材料也是一个快乐的过程,每次 星期三第三节课,给我们上这门课的是 王 老师。 那天 她微笑着来到教室门口, 我们心里充满了期待,王老师手里拿着一只做好的纸飞机,“太棒了!”我们感叹道,因为今天要学习制作纸飞机,我们都很兴奋,我 把准备好的 小剪刀,胶水等 材料拿到桌上, 上课了 老师让我们拿出手工纸 , 给我们讲解做手工的技巧,比如说在沿着线剪时,一定要沿着黑线外面剪,虚线部分不要剪,留着折叠用,涂胶水时量一定要适中,多了少了都不合适, 老师一步一步教大家 , 那样的耐心。 我 边听边看, 一会儿一只纸飞机就在我手中制成了,同学们手里都拿着自己做的纸飞机,像欣赏一件艺术品,互相比较着,那时的快乐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
一节劳技课不仅培养了我动手动脑能力,而且给我的童年时光带来了很多快乐,我学会了制作树叶画,碎布画,小花篮,笔筒,每次回想起这些就很怀念那时的时光,现在我也是一名人民教师,真希望把儿时的快乐也带给我的学生,也让我的学生健康成长。
15.难忘的一节公开课 篇十五
关键词:初中英语听说课,文本分析,听说结合,提升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课标指出: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的四个技能, 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其中听是理解的技能, 是一种输入性的技能;说是表达的技能, 是输出性的技能。 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 才能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 因此, 听、说既是学习的内容, 又是学习的手段。 目前英语听说课总体上缺乏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训练形式单一, 内容不够丰富, 学生兴趣不高, 造成学生听说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
要让学生实现听的目标, 提高听的能力, 在语言输出技能“说”得流利、顺畅, 有话可说, 不仅要提高学生兴趣, 还要给予学生大量的语言输入, 给学生创造机会, 使学生有良好的语言输出。 听说课是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一种常见的课型, 每个教学单元都有听说训练的模块, 一般都是围绕一个与学生日常相关的话题进行的,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使学生系统而扎实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达到深刻记忆、灵活运用的目的。 笔者在区域教研活动中对执教的仁爱版教材八年级 (上) “Unit3Topic3 Section B”的内容进行了一次基于新课标理念下, 采用任务型教学的听读课的新尝试, 以探讨听读课的教学策略,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案例分析
1.教学背景
本话题主要通过情景进一步复习过去进行时, 学会表达对事物的评论, 发表自己的观点及对他人观点的看法, 学会正确的上课态度。 主要活动在于1a, 1c和2a。 主要内容在于过去进行时, 表达同意和不同意及一些对事物看法的形容词。
学生刚学完Section A, 学了过去进行时态, 本课进入过去进行时的理解和应用阶段。 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需要进一步培养, 是能力训练很强的一课, 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同时学生之间存在差异, 组员合作是帮助后进生的有利渠道。
2.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 — 引出话题
(1) 笔者以问候导入:“I had a very busy day yesterday, at six o’clock I was getting up, but at eleven o’clock yesterday evening, when William was sleeping, I was still working.What about you, Jane?”提问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调节学生紧张的情绪, 为整节课做好铺垫。
(2) 学生听一段教师自身的生活故事, 然后根据key words完成task 1———重述故事:William is lucky because we can take him to go travelling every summer holidays, but sometimes he is unlucky because we can find his secrets in his class.One day, When I passed by William’s classroom, I found William was sleeping in class and wasn’t listen to the teacher.I was angry and said nothing.After class I asked William to go to the teacher’s office and told him not to sleep in class.William was sad and said he would say sorry to the teacher.
(3) 将学生分成6组, 同时完成以下课堂评价:
〔设计目的 〕通过William的故事, 导入学生要学习的对话, 听并复述William的故事, 引出2a中的人物故事。 将学生生活中的故事与课本人物故事结合, 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同时对学生进行内容和语言输入, 为之后的活动做好铺垫。
Step 2:学习2a— 听说能力的同时训练
听2a磁带并要求学生回答三个问题, 1.Was Bill sad or happy?2.What did Bill do in class when Miss Wang Was giving them a lesson? 3.What should Bill do? 再听一遍之后重述关于Bill的故事, 同时渗透品德教育 “Do you think Bill will make the same mistake?”, 教师指出: “Not only William but also Bill is a good boy! Because acknowledge wrong and then change, never comes too late.”在进行足够的语言输入之后, 让学生进行两两对话, 这是说的基础训练。
〔设计目的〕通过听获取关键信息, 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Step 3:思考和讨论—提高听说能力的必要阶段
(1) 让学生在组内认真思考和自由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What should we do in class?2.What shouldn’t we do in class?并让学生给出尽可能多的答案。与此同时, 教师提供学生更多的词汇便于学生表达。
(2) 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提示汇报的模板, 如:In our group, we think we should...We had better...We must...It is good to...in class.We shouldn’t...We mustn’t...We had better not...It is wrong to...in class.意在暗示学生在表达观点时可以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不过于呆板。
(3) 在6组学生中完成以下课堂评价:
〔设计目的 〕通过讨论, 学生的语言输出得到梳理和整合, 学生运用教师所给的句型和词汇, 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同时教师用PPT提供学生汇报的模板, 旨在让学生达到熟练运用和能力提高的目的。 给学生自由思考和说的时间和空间,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
Step 4:学习1a— 再一次听说能力的同时训练
(1) 在讨论和汇报之后, 笔者让学生听和观看Harry Potter的简短视频, 同时回答:1.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movie?2.How do you like the music, scene and Harry Potter?笔者提供句型:Ithink the movie is...I think the music is...I think the scene is...Ithink Harry Potter is...笔者提供词汇:exciting, wonderful, interesting, beautiful, handsome, ugly, cool, pleasant, so-so, lively等, 如果同意同学的观点:I agree I agree with...I think so.I think...is right.如果不同意同学的观点:I don’t agree.I think...I don’tagree with...I think...I don’t think...is right.I think…I think…is wrong.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2) 在6组学生中完成以下课堂评价:
(3) 听1a并练习1a, 讨论,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1a, 同时听说能力得到训练。
〔 设计目的 〕 笔者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1a, 看Harry Potter的预告片, 提出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从严肃的话题转到感兴趣的话题, 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同时培养学生听和说的能力。 回答问题并发表自己对电影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给一些辅助的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 说出自己的观点, 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 进一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让有能力的同学有机会多说, 同时顾及学生的差异。
Step 5:讨论另外两部学生感兴趣的电影 ———听说教学的延伸任务
(1) 观看动画短片, 给学生更多感兴趣的卡通人物, 让他们自由地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 在6组学生中完成以下课堂评价:
(3) 如果时间允许, 让学生练习并表演对话, 在6组学生中完成以下课堂评价:
〔设计目的 〕观看 《功夫熊猫 》和 《熊出没 》的电影片段, 让学生编造新的对话, 同时表演对话。 鼓励学生对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从而提升能力。 这是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综合能力提升, 是教材教法的探索和延伸, 学生在此达到真正语言的自由运用, 听说能力得到很好的展示。
最终笔者通过苹果树给予学生本节课的总体评价:How many apples does your group get on the tree now?We have_____apples!Congratulations!
〔设计目的〕 课堂评价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带着热情完成课堂上的各项任务, 在评价的同时, 检视自我的不足,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Step 6:语言点学习和布置作业 ———课堂教学的最后巩固
〔设计目的 〕鼓励学生思考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并提供学生课后使用所学内容的机会。
以下是本节课教学流程图:
三、案例反思
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听说教学中应着力优化听说教学, 准确把握听说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不断探索和研究听说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努力提高听说教学的效率。 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 完成任务链, 在此过程中自然地习得目标语和发展语言能力, 实现目标, 从而感受成功的心理体验, 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在本案例中, 笔者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创造出不同的任务化活动, 让学生在运用语言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体会、掌握语言, 让学生通过学习、合作、协商, 在做中学、学中用, 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 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教师在听说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学生资源, 将生活融入教学, 师生互动。
语言来源于生活, 又运用于生活。 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 学习语言, 就是为了在生活中表达和交流。 把课堂教学模式模拟成一个真实场景, 让学生置身于仿生活化的语境中, 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真切性,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才能使学生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得到锻炼。 以本节课为例, 笔者在导入过程中运用了William在课堂上睡觉的行为, William正是本节课学生中的一员, 而这种行为在学生中发生是很平常的事, 既贴近生活, 又有利于引起学生谈论的兴趣, 同时为本节课做很好的铺垫。 在口语能力提升阶段, 《熊出没》和《功夫熊猫》录像的观看, 把学生课后感兴趣的动画片带入课堂, 既激发了学习热情, 又注重语言实际和提升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教材的整合和灵活运用, 教学不仅源于教材还可以高于教材。
新课标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 对教材内容和各个板块进行重组和整合。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 可以是课内的, 也可以是课外的, 笔者认为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 这就体现在教学不仅源于教材, 还可以高于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设计各种不同的任务, 层层递进, 在符合学生认知的过程中, 帮助学生自主地、愉快地学习英语, 发展能力, 维持兴趣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任和期待, 才能不断培养他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本节课中, 笔者先导入, 随后进入2a, 后学习1a, 任务的设计有讨论, 有思考, 有小组合作, 有独立完成, 有课本任务, 还有课外补充, 有对话, 有表演, 这些任务足够激发学生在本节课中的热情和潜能, 对于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做到合理到位, 听说结合, 环环相扣, 达到了听说教学的目的。
3.评价活动的参与和品德教育的渗透, 在听说课中完好实现三维目标。
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 融为一体。 评价活动的参与和品德教育的渗透, 充分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对学生的参与态度和参与效果进行适度的鼓励性评价, 有利于保护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品德教育的渗透有利于教育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 反馈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健康的心理对待学习。
在本节课中, 笔者注重德育渗透, 用多句英语谚语鼓励学生, 例如:“Acknowledge wrong and then change, never comes too late.知错就改, 永远不嫌迟。”“A winner never stops trying!成功者永不停止尝试!”“Challenges make study interesting!挑战使学习变得有趣!”这些都给了学生无形的勇气和力量,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挥潜能, 更好地完成任务, 同时评价活动的参与, 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四、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不断探索更有效的英语听说课, 语言的输出必须以充分的语言输入为基础, 听说课是学生综合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展示。 设计恰当的教学任务, 教师合理开发利用教材, 使学生在听说课中有话可说, 有机会可说, 有兴趣地说, 从而提高听说课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苏承志.英语交际能力与策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16.难忘的一节公开课 篇十六
因此,课前教师务必要多下功夫,下苦功夫,吃透文本,把握其魂,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课堂才能高效。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因此,设计的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孙老师教的学生是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她采用自读与点拨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符合学情,方法恰当,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他的课堂上,学生都争抢着发言,真是你刚唱罢我登场,这一组刚回答完问题,另一组的学生又抢着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时而争得面红耳赤,时而掌声不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合理恰当的教学方法似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哦,原来语文的世界竟如此绚丽多姿,原来语言竟有如此的魔力,不但学生沉醉其中,连我也难以自禁。
再次回顾她的课堂教学,我更是百感交集,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在课堂上,学生充分地展现了自我,提高了自信和勇气。在辩论中,提高自我,生与生智慧的火花在碰撞,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合作探究,既能集思广益,又是一次情感的互融,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能恹恹欲睡呢?这样的课堂效率怎么能不高呢?这样的课堂怎能不令为人师者深省呢?
孙老师的课堂导入更是新颖。出示了几个伟人的坟墓图片与托尔斯泰的坟墓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谈谈每个坟墓美在哪里。
直观的教学手段一下子把学生的眼球吸引过去,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畅所欲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真是未入佳境趣亦浓,课堂氛围的第一次高潮已经开始了。
孙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对比手法更是精彩的瞬间。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对比,小组合作探究对比的作用,课堂上讨论此起彼伏,回答问题声一浪高过一浪,智慧的结晶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看到学生那如痴如醉的样子,我的心也醉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引导学生把对比手法用到写作当中,做到了学以致用,学生纷纷拿起笔来,沙沙的声音仿佛天籁一般。
情感的熏陶更是本课的一大亮点。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托尔斯泰的与众不同,这种伟大之于朴素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如同万丈悬崖上的瀑布飞流直下落入深渊时所击起的巨大的震撼力一样,在孩子的心中产生了一种震撼,这种人格的塑造远比空洞的说教不知强多少倍。
我在努力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课堂上,我神采飞扬地讲着,学生的反应却不尽如人意,有交头接耳闲聊的;有你捅我一下、我捅你一下百无聊赖的;有东张西望魂不守舍的;更有与周公会面的,诸如此景是司空见惯。我也曾迷惘、困惑,甚至迁怒学生,哎,现在的孩子都不好好学习。今天的一课,令我如梦方醒,导致学生厌恶学习语文的原因在于本人教学理念的陈旧,教师的一手遮天、满堂灌等教学方法,严重地降低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应一潭活水的课堂却变成了死水一潭,可怜、可悲。
经此一课,我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似一缕春风飘进我的课堂;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好中差搭配,学生共同提高,共同成长。每个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组内的同学互相帮助,关系和谐融洽,课堂上争辩针锋相对,气氛热烈,答题有理有据,令人折服,那新奇的想法令我折服、令我眩目,我眼中的那些学困生都变得那么睿智而可爱,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碰撞,令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从此,我不再迷茫。
这一堂公开课令我茅塞顿开,新的教学理念如一缕阳光照亮我的心房,从此,学生为文体的观念已根植于我的教学观念之中,而且已经开花结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于本课是再恰当不过了。
参考文献:
[1]张建伟.反思: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新思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4).
[2]巩建鹏.论教学反思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9).
17.最难忘的一节课作文 篇十七
老师组织我们排好队伍来到操场。首先,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完预备动作,舒展舒展自己的筋骨。接着,体育委员领操,我们在他的带领下复习了广播体操。然后,老师又让我们围绕操场跑两圈,四百米的路并不长,可同学们跑下来大多已是上气不接下气了。
稍微休息一会儿后,同学们开始自由活动。女生们自由组合,在草坪上做着各种各样的游戏,我们男生则一起参加我们非常喜欢的一项体育活动——打篮球。为了练好基本功,这节课我们没有进行篮球比赛,而是一字排开依次练习投篮。张超投进了一球,郦锦程也投中了一球,同学们的投篮技术真不赖。轮到我投了,我双手捧起篮球,走到篮筐下,瞄准目标,纵身一跃。手中的球飞了出去,在篮筐的上方径直落了下去。“中了!”我高兴地喊道。同学们热烈地为我鼓掌。投篮练习并不像两队比赛那么紧张激烈,但我们照样玩得很开心……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四十分钟的体育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溜走。下课的铃声响起,我们排着队伍回教室。一节课下来,我们虽然感觉有些热,有些累,但大家有说有笑,热情奔放,脸上洋溢着运动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这节体育课真令我难以忘怀。
★ 我最难忘的的一节课作文
★ 难忘的一节课作文300字
★ 难忘的一节课的450字作文
★ 难忘的一节课的小学作文
★ 难忘的一节课五年级作文400字
★ 难忘的一节课日记400字
★ 难忘的一节课作文900字_初中初一作文
★ 难忘的一节课作文四年级:搭房子
★ 我最难忘的一件事作文600字
18.难忘的一节课小学作文 篇十八
在这个学期,我们学了一篇课文。那篇课文的内容,让我记忆犹新,心潮澎湃。
上那节课的时候,听着高老师用充满感情的声音,为我们朗读了《老人与海鸥》的课文时,同学们都异常安静。那篇课文讲的是一位老人,每天都去翠湖边喂那些自由自在地在天空展翅翱翔的海鸥们,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生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十多年过去了,那位老人依然天天穿着褪了色的衣服和褪了色的塑料袋,袋里装着海鸥们最爱吃的饼干丁行走在翠湖边。可是,有一天,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老人去世了。当我们把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翠湖边。海鸥们仿佛发现了什么不对,他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过了一会儿便停在遗像前萧立不动。当我们把遗相收走时,海鸥们炸开了营似的朝遗像扑来,它们大声鸣叫着。
这不就是人与自然割舍不断的爱吗?人们常说,让人与自然之间多拉近些距离,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不就是这样的吗?
19.难忘的一节公开课 篇十九
一、课堂结构
这是一节《生活与哲学》复习课, 内容涉及第一至第五课。教学中, 教师设置了五个环节———
导入 (略)
展示:学生代表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知识结构, 师生讨论选出较好的一份。
质疑:就着知识结构, 教师请学生把自己对知识理解上的疑问提出来, 先由学生解答, 然后由教师点拨、提升、拓展。
应用:这个环节教师给出两个理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 让学生联系实际, 教师适时点拨。
反思:学生反思自己在这节课中解决了哪些困惑, 知识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三条主线、即自己、社会生活、建设。
二、分析点评
1. 美好的愿望, 无奈的放弃
精彩的导入给听课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只见教师拿出一把不锈钢小勺请学生看, 说他要用意念把这把小勺折叠起来。随着教师摆出一副“运气”的架势, 勺子果然被折叠了起来。教师问学生, 这是他的意念让勺子折叠了起来吗?学生议论片刻后, 教师开始讲解:这就是哲学中怎么看待意识的作用的问题, 涉及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这个关系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产生了不同的哲学基本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回答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教师告诉学生, 上述就是哲学一至五课的主要内容, 他请学生梳理一下知识结构,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派代表展示。
教学到这里, 一切正常。而后执教教师将如何通过教学设计的实施落实新课程理念呢?笔者急切地等待着……
众所周知, 配合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自治区的新课改实验, 教育部于2004年制定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 , 其中强调“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重视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是新课程标准阐述的第二、第四课程的基本理念。“重视学生成长的特点”, 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开放性”就是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 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把新课程标准的这两大理念归结起来, 就是要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单向注入的教学模式, 把学生成长的特点、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变成重要的教学资源, 注重教学过程的即时“生成性”, 在学生的生活关切点、思维困惑点、价值冲突点上展开师生、生生互动, 在互动中提高学生的发展能力, 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显然,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关注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和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 强调的是“生成、生本和开放”。
执教教师在其教学设计中展现出来的高度开放, 已给笔者深刻的印象。教学过程没有太多的预设, 学生展示的成果、提出的各种质疑都不在教师的课前预设之外, 说明执教教师注重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生成, “生成、生本、开放”已成为执教教师的美好的愿望, 这些都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和“生本”的教育理念。应该承认, 与传统的预计课堂相比, 高度开放的课堂, 徒然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很多不可预测的东西, 使教师驾驭课堂的难度大大提高 (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也证明这一点) , 适应和驾驭这样的课堂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修养, 这种修养不只是专业理论知识的修养, 也包括教学实践的修炼, 更包括教师个人生活经验的累积。敢于上这样的课的人是值得钦佩的!但可惜的是, 执教教师在对学生质疑的处理中, 反映出教学修养不够和专业功底薄弱的缺陷。
如当一位学生提出形而上学为什么叫“形而上”而不叫别的什么东西时, 执教教师既没有回答学生的提问, 也没有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寻找答案, 只是置换了问题, 反问学生:“谁能说明什么是形而上学?”而当另一位学生提出的“为什么规律是永恒的”问题引发同学热烈的讨论后, 执教教师仅仅作了如下点评:“规律的客观性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因而是相对的、暂时的。”这个点评充其量只是对书本观点的简单重复。
直面学生提出的“形而上学为什么叫‘形而上’”的质疑, 执教教师为什么对问题作出置换处理?这是教学机智的体现吗?而对学生“规律永恒吗”的质疑, 执教教师始终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回答。以笔者的判断, 根本原因, 是执教教师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形而上”, 也不敢确定能否说“规律是永恒的”。这些不是教学机智, 而是一个无奈的结果:抱着“生成”“生本”“互动”“开放”的理想走进课堂的教师, 因为学科理论修养的欠缺, 最终还是放弃了“生成”“生本”“互动”“开放”的过程, 转了一个圈, 重又回到由教师主导教学的老路上去, 背离了新课程理念。
2. 追求真理, 却远离了科学
新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的第三个基本理念时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 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 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这就告诉我们, 新课程标准反对把思想政治课上成纯粹的知识课, 但也绝不主张思想政治课弱化基础知识的教学。
既然新课程理念下, 思想政治课不能弱化基础知识的教学, 那么同其他任何学科一样, 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必须注重科学性, 包括所传授的知识本身和传授知识的方法的科学性。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因此, 哲学理论、观点的正确性首先取决于其概括和总结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科学性, 哲学理论、观点的产生首先取决于相应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是否具备。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假如你没有相应的科学知识和事实, 你就不应该去试图概括什么, 否则只能是一种主观的推测, 科学虽然需要推测, 但推测却不就是科学。政治课教学必须保持科学性。
可惜, 在学生合作探究“意识与人、动物”的关系时出现了令人扼腕叹息的一幕:教师点评, 说人因为科技的进步变得愈来愈懒惰, 当有一天人离开了劳动, 就会丧失意识, 说不定坐在课堂上学习的就会是一群小狗小猫!
小狗小猫或者说是动物没有意识, 这是基于现有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自然界 (人类已知的) 发展的事实得出的结论,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在没有相反的知识和事实的前提下, 这个结论依然是正确的, 是不能被推翻的。而该教师的点评却在告诉学生, “小狗小猫也会有意识”, 尽管按这位教师的说法这是在将来而不是现在, 信口一说, 当即远离了科学性。
讲求科学, 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肯定也是该执教教师的教学目标, 但执教教师的一番话最终却还是远离了科学, 是学科常识的缺失?还是方法的错误?也许两者都有!但归结起来, 还是源于教师素养的不够。丧失科学性就没有新课程理念可言!
三、反思启迪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阐述的基本理念, 对每一个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从这节市级公开课和平时的课堂教学看, 教师现有的专业素养与新课程理念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 践行新课程理念, 教师必须加速专业成长进程, 尽快提升自己的专业修养, 根本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研究、研究、再研究!离开有效学习和努力研究, 我们只能与新课程理念渐行渐远。
1. 努力学习学科知识
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增强政治敏锐性, 深刻认识和把握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本质, 这是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要求, 也是自己作为政治教师教学的依据。我是政治老师!首先是因为我懂得马克主义理论并能正确运用这些理论分析社会现象, 否则就会误人子弟。
2. 用心研究课堂教学改革
【难忘的一节公开课】推荐阅读:
难忘的一节作文课09-24
写难忘的一节课600字作文06-27
难忘的一节体育课-小学作文08-13
难忘的一节体育课作文500字08-09
难忘的一课观后感08-11
让我难忘的一课作文09-12
难忘的一课阅读及答案10-20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二上《难忘的一天》教案08-10
难忘的一天-难忘作文450字08-29
难忘的一个人300字:我最难忘的一个人06-10